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2025-01-19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精选12篇)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1

陶行知是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无论是初期的平民教育,还是尔后的乡村教育、科学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运动;无论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期的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提倡职业教育,新学制制订和首创男女同学,还是尔后的编写《平民千字课》、创办幼稚园、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以至他撰写的一大批著述,都洋溢着他的创造精神。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它对于今天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略谈本人的几点认识:

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合作创新。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在这里,他把自古以来只有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不能创造先生的界限打破了,同时,还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1)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2)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3)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4)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2创新教育需要教师“以教人者教己”。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人者教己”,这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陶行知讲过,《锄头舞歌》歌词是他自己写的,以前或可以说只有七八分明白,只有等到教人后才能十分明白,这是由于“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可见,“以教人者教己”是对教师怎样起主导作用的最中肯的点拨,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的教师:(1)要虚心地“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而勤奋地“学得人所不知,人所不能”;(2)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3)具备“博”与“专”相统一、文理渗透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4)学习和掌握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活动中。

3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的教学法,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格守纪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4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陶行知要求“教育者也要创造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在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时指出:“我们虽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变更物质的地位,配合组织使价值起质的变化,而便利于我们的运用。这也构成普通功课之一部分,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在育才学校,他制定了循序渐进,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育才三方针》,编撰了指导学生用“一个大脑”、“二只壮手”,通过“四把钥匙”、“五种探讨”去学习创造新中国新世界的《育才十字诀》,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作出了示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今天,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就必须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还要洞察世界,预测未来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通过教育教学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打好素质基础。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2

感谢班主任老师召开的家长会,使我体会到:家长教育的思路也要与时俱进。

时代变迁,父母也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传统理念要求我们做事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现在很多学生却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对此,不少家长气愤不已。班主任老师告诉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听音乐不一定影响写作业,或许还有助于孩子写作业。这就需要家长转换教育思路,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做与时俱进的教育先锋 篇3

以师为本,优化学校管理的基础

校长以教师为本,可概括为:关爱、引领、榜样、激情、服务、民主。

关爱 校长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个人的范例,对教师而言,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经常站在教师角度思考他们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倡导“民主、平等、准确、高效”的领导作风,真情待人,公平公正,至关重要。要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多方面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领 校长管理学校,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要给教师指明目标,引领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教师有明确的认识和努力方向,并在学校发展中不断提炼打磨。在宏观上对教师进行精神引领,在微观上时刻注意教师言行的引领,经常发现捕捉教师在工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肯定激励教师的同时更是对其他人的行为引领。

榜样 校长的言行举止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校长应该用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师生,发挥自身应有的优势教育师生,平时关爱师生,平等相待,工作时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并产生良好的工作行为,使得政令畅通,管理有序、扎实有效。

激情 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激情,让教师愿意工作。要让教师体验到职业成功的幸福感,要让全体教师有激情做事,增强对教育的信念,使教师心情愉快地、充满憧憬地、高效率地工作。

服务 校长在生活、工作上要多帮助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经常走访深入,及时了解教师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教师舒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全心付出。

民主 学校重大事宜通过支委会、班子会或全教会讨论,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财务清理并及时公示。平时,评先评优,有评选方案,并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尊重民意,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校管理和谐。

以生为本,优化学校管理的保证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新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也是课改提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它是科学的、先进的、能够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是爱岗敬业师德观念发生变化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它的基本要求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持续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

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因此,树立“发展的教学观”,要求广大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教学职责——要从单纯为学生的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作规划;要从单纯为当前考试、升学负责转变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负责。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处理好“双基”与素质、智力与非智力、科学与人文、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从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来谋划教学、实施教学,在教学实施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上都体现出“一切为了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而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有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少一点责备,多一点欣赏”,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成长。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主人公——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获得教与学的双赢,为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篇4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科学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保证创新意识和行为的成长空间;再次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二)创新教育的特点

1. 创新性。

它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点,即观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和学习的创新。从学生的角度说,主要是学习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再好的创新教育措施都会落空。虽然学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但学生们也应该敢于除旧、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深。

2. 主体性。

主体性不仅为主体教育所固有,实际上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创新教育等都具有主体性,而且其中以创新教育的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由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学生是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不承认这一点,也就没有创新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只不过是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内因作用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3. 实践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这是由于创新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充实和完善。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面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也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因此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开拓型人才。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才能适应未来的复杂环境,胜任未来的工作,才能适应经济时代千变万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造型人才需求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人才资源,尤其是创造型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很重视创新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人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教育。

(一)改进师生关系、提供创造氛围、激发创造情趣

美国创造学家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过程中,教育者的第一人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营造培养“创造性所需的生理心理及知识环境”。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能,但缺少自由的空间和创造氛围。鱼翔浅底,是因为有了能够恣意遨游的清澈江水;学生能够自由地抒写性灵,是因为有了以自由展示才华的创造空间,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情趣。

在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使大多数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拥有批判精神,大胆猜测,勇于发现不同见解;要求教师对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荒谬的问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幼稚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要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而学生的安全感越强,就越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改革教学模式

陈旧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融教法于学法、让教法体现学法,实现教法的模仿、借鉴,真正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法,要灵活运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方法有利于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三、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创新即创造某种东西,其表现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要求和新的知识要求进行重组,从而提出新想法或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和思维,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创造出有利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时并用。

从本质上讲,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它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1)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任何知识都是创新思维的产物,都是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具有智能与创新的价值,因此,各门基础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开发出来。(2)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须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学生表现出的智力活动、学生个人的创新心理意识的外显与具体活动中创新思维是能力的显露,是智力发展的结果。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力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一种本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特征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只有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才能使创新思维表现出巨大的智力价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明白了创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今后我们一定要贯彻十六大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摘要: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就是要遵循十六大精神。其一, 要遵循十六大的灵魂, 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二, 要遵循十六大的方针, 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其三, 要遵循十六大的精髓, 即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钱春旭.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J].教育探索, 2003, (3) .

[2]周莲芳.浅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教育探索, 2003, (3) .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5

党员教育工作是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加快中原崛起的根本保证。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镇党委紧紧围绕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以不断加强基层党校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校,2009年被评为***市“三级联创”五个好乡镇党委之一,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校。我镇基层党校已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

一、要协调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党员教育工作的关系。

近年来,我镇紧紧抓住投资##亿元的国电****电厂建成投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基层党校为载体和活动平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镇提出“招大项目、谋大发展、促大和谐”的三大战略目标,围绕“火力发电、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三大产业,努力提升工业化,强力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有6家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相继在我镇循环经济集聚区建成投产,去年的工业产值突破25亿元。我镇在2010年全市乡镇综合实力排序中位列第16名,较2008年的58名前进了42个位次。2010年8月,我镇循环经济集聚区被*****政府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区。

二、要协调并处理好党员教育工作中虚功与实做的关系。

党员教育工作是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反映,是我党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更要注重在“新、活、实”上下工夫。

在教育内容上抓住一个“新”字。按需施教,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党员干部不断增长新知识,跟上学习型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今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部分党员代表远赴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当地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先进经验。在教学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不断创新党课教学的形式和载体,注重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党课、微型党课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进行,并结合实际,送党课下乡、送党课上门、送党课进车间班组或田间地头,进一步提高了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了党课的质量和效果。去年,在全省开展的“四个重在”领导干部讲党课活动中,我在镇党校使用的党课教案《深入贯彻“四个重在”,竭力实现“跨越发展”》,先后被评为***市特别奖和全省二等奖,是全市唯一获奖的乡镇领导干部。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一个“实”字。我们紧密联系各个基层部门党员的思想实际,在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矛盾、现实事件上下工夫,坚持不懈地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坚持把党员教育工作中的虚功做实做好。如我镇农村党员##,通过参加党校学习,提高了认识,拓宽了视野,并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在镇村的扶持下,于去年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附近村民积极入社,现已发展为总投资130万元、占地面积260亩的刘炳庄村温室蔬菜基地,年创收入150万元以上。

三、要协调并处理好党员教育与基层党校建设的关系。

当代语文教育须“与时俱进” 篇6

【摘要】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创新,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及时补充教学能量;学生也应具备积极自主的思考能力,这是自身成才的先决条件。只有两者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教育的巅峰。

【关键词】积累与能力 多元化教学 与时俱进

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教学质量已显著提高,但语文教育的现状依旧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占1/4,但教育效果却较差,学生语文水平总体还比较低下。

事出必有因,当代语文教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大致说来,首先是因为学生不注重语文的学习;其次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因为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落后。

同样是语言教学,新东方作为国内领先的英语教学机构,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数以万计的学生主动前来学习,创办15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各大城市乃至国外已有近百家学校。

我亲身感受过新东方的魅力。读大学时,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级,报了一个班,18天后,发现我的英语成绩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达到痴迷的状态。当我走上教学岗位,回想起那段快乐的英语学习时光,才明白,新东方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老师。他们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与学生互动;以自身的专业实力去征服学生;以偶像的外表和博学的才识去吸引学生;以生活中的经验、道理去说服学生;以最真诚的态度去感动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学到英语知识,还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爱上学习。

鲁迅大师不是提出了“拿来主义”吗?好的就要借鉴,正所谓取人之长,补我之短,这样才能使自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优越。同样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为什么至今还在广大教学领域仍缓慢前行,不温不火地缓慢前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加以改进:

第一,明确语文教学是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中考或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基础积累占25%,主观能力占35%,由此可见两者的利害关系。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那如何学、如何练呢?这关键就在平时的语文课上。语文课其实是在帮学生打开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听满45分钟就能得高分的。有许多学生上课是非常认真听讲的,可每次测试并没能拿到理想成绩,这是因为每次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认真主动地去思考,而是心里有依靠老师、依靠参考书的想法,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考惰性。这样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了。我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是我们一起在讨论、在分析,不要害怕答错了,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不断纠错,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这就好比一个武士,平时把基本功练牢了,在战场上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发挥了!只有平时不断地“三思”积累,考试时才会有“一思而后行”的本领。

第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老师是兴趣的关键。语文课就应该多元化,而并非语文课本本身,它可以是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音乐、美术。只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还怕他在课堂上不乖乖地跟你走吗?这里就要看教师有没有心思去设计课程内容了。比如在准备《敕勒歌》的教学时,我会事先让朋友帮忙画一幅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大幅水彩画。或许有人说:“在百度上随便都可以搜到几百上千张图片。”但百度上图片多而不精,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相比而言,手绘图更能吸引眼球、牵动人心。再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现在的中学生都很崇拜歌星偶像。这首词我们就可以从歌坛天后王菲说起。以喜爱明星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起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后还可以把歌曲教唱给学生,让他们在歌曲中欣赏,在歌曲中吟诵!这才达到了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一个好老师是要把问题简单化,而并非复杂化!只有用最接近生活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第三,不断学习,与学生同进、与时代同进。教师的“一桶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跟学生一起学习,跟时代一起进步。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文本的“解说员”,而是走遍天下的“导游”,滔滔不绝的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平台。“一桶水”的本领不再是现代教学模式,它将淘汰在无情的时代浪潮中。

总之,新东方也好,新语文也好,都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提高学科综合成绩为根本,以开拓学生思维和扩展知识面为学习目的,以寓教于乐、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为教学宗旨,这才是新时代的印迹!才能造就新时代的骄傲!

教育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篇7

首先, 我们要从思想上去适应它, 要认识到这种状况其实也是正常的。社会的快速多元发展, 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 使得现在的高中生所接触到的世界不再是单一的书本世界。他们从中能了解更多, 关注更多。学习是很重要的, 但可能不再是他们生活里的唯一。因此他们会表现出早熟, 思想复杂, 喜好前沿另类。再加上高中生本来就处在成长青春期, 有些叛逆, 不服管教。这些其实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从思想上适应, 我们就不会一味排斥。

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喜欢学习, 听从教导, 走健康发展之路?

一、打牢专业基础, 提高专业素养

这也是一名教师能站稳讲台, 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的专业十分扎实, 学生才会以欣赏的目光认真地听从你的教诲, 即使偶有疏漏, 学生也不会计较, 让你难堪。如果教师的专业漏洞颇多, 学生就会时时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你的课堂教学, 以挑出你的错误为乐。长此下去, 老师的威信就会逐渐丧失, 学生自然就会不听话。

二、展示个人魅力, 吸引学生目光

如果学生敬佩喜欢老师这个人, 势必也会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愿意听从这个老师的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时时事事都应给学生做出表率, 身教重于言传,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勤奋工作, 学生也会努力学习;我们诚实守信, 学生也会严于律己;我们积极向上, 学生也会朝气蓬勃;我们崇尚高雅, 学生也会远离低俗……充分展现一名教师在知识外的魅力, 会使你的教学教育更加得心应手。

三、寻找共同话题, 铺架沟通之桥

教师要使学生热爱学习, 听从教导, 积极健康, 沟通是前提。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学生会更易听从你的教导, 教书育人就会事半功倍。但我们在跟学生沟通时, 往往除学习外就少有其他话题。时代不同, 流行不同;经历不同, 感受不同, 我们喜欢的, 学生认为过时;学生喜欢的, 我们认为幼稚;我们崇尚的, 学生认为高深;学生狂热的, 我们认为低俗。打破隔阂, 用心沟通, 前提是要有共同话题。我们不妨也去了解一些我们不屑一顾而学生十分喜欢的东西, 以此为突破口, 更容易让学生感觉亲切,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打开学生心里之门, 从而使沟通能够进行下去。再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倡导其中的积极面, 剔除消极面,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追求的, 而什么是没必要喜欢的, 把学生从原来的不加分辨的一味狂热中拉出来, 使其能理性看待事物, 从而达到纠偏育人的效果。事实也证明,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 “疏”比“堵”好。

职业教育发展之与时俱进 篇8

一、与时俱进即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进取性

职业教育的创办人、领导者以及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现如今,日益发展的社会境况与早些时候有了极大的不同。家长和孩子们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选择学校,相信大家都是很清楚的,不外乎三个:一个是教师师资力量;另一个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在一个整洁、干净、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学校环境好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舒服,并且会心甘情愿地为这优美的校园环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毕竟,没有人愿意破坏原本就很美好的存在,所以,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维护美好事物。因为,刚入学时就已经将专业确定,所以经过一两年的文化课学习之后,学生就要准备开始学习动手技能。试想,如果学校里不具备完好的机械工具,学生又怎么能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怎么能检验自己所学是否有用呢?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以教师仅有的知识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要求我们所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不断进取,不断深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与普通高中的教师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内容。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乐于学习的心,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必须具备的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教育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要求听上去十分严峻,实际操作也是相当困难,然而时代性的确是职业教育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职业中学是为每一个学生提前就业做好准备,既然是为了工作,那么,我们的教育者就必须提前知晓社会需要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再来决定开设哪些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教育也必须做到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在职业教育中,大多数学校都会选择教授一些理工类的课程,如机械和电力工程等等。虽然这些专业在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毕竟“僧多粥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前途考虑,其实可以开辟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课程,如烹饪、设计、裁剪等等。也许,有人会说,这对学校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但换一个角度想,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的是一批位于产业第一线的工人团体,学生的发展如何,未来的规划如何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社会以什么样的速度,以什么样的方向向前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站在时代的前列,那么又如何要求学生推陈出新呢?

三、与时俱进同样也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开放性

职业教育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教育体系,它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那么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觉得应该是在学校管理和受教育者上。现在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呈金字塔形,教师的教育通常会受到书本教材以及领导者的制约。中国有句古话叫:任人唯信,既然相信我们的教师,那么学校也应该放手让教师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对所教内容以及教授方法不必做过多的限制规定,当然,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职业教育的课堂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更应该使自己的思想开放,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甚至连课堂存在的模式,考试的评分标准等都要改变。再者,接受教育的社会群体也可以做一些调整。现在职业教育面向的都是初中毕业生,事实上,除了学生外,已经进入社会的一些就职人员也需要通过再次学习来提高自己以免被公司或部门淘汰。如果职业教育能融入这部分人群中,那么也就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四、与时俱进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就是创新性

教育之所以存在,其根本是有受教育的学生和教授知识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最能体现职业教育创新性的是教师在教学上要能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职业教育有一个与普高教育相比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职业中学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落后,个人素质也不是很高,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是在所难免的。创新在职业教育中主要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上,二是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模式上,前面也提到过,我们可以改变的不仅是课堂模式,还有授课的模式。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锻炼成堆砌高楼大厦的人才,还是永远只能做金字塔的奠基,是教育者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我想,无论是教育本身还是教育者如果能遵循与时俱进的理念,贯彻其四个基本方面,那么,教育定能有所改变,有所发展。

摘要: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以何种教育理念推动其发展是教育者们目前需要慎重考虑的。这里我所提出的是与中国现代发展相一致的理念即与时俱进,这一理念也同样能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包括四个方面: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这四个方面运用于职业教育中时,都有其特殊性,也都存在困难,如何能将这四个特性有效地贯穿于职业教育中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9

一、网络互动教育是未来趋势之一

根据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及其接受的心理和习惯。掌握并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丰富和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主要是有网络造就的, 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作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网络给高校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因此一定要办好高校网络社区, 社区要重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 尤其是贴近大学生思想的实现。网络还可以让高校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信息,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这样在学习中也能适时的对学习方向和目标进行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实施网络互动模式, 教师的课

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 互动的教学模式就能更直观的表现出来。

2、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

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 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 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

3、网络氛围下, 教师对教学的控

制有很多方法。利用网络课堂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 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加大投入, 支持高校网上社区建设。

二、高等艺术教育要更和社会市场交融, 并带有学术超前

世界经济深入发展, 格局的变化势必会导致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 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 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科技竞争成为竞争主要手段, 人才成为重要因素。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 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 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 深入开展政策研究, 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更需要紧紧和时代结合, 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学术上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三、艺术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正式实施以后, 教育目的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根本培养目的转变到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主线上来,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 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目的出发, 把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固定模式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能适时的和当今社会接轨;在高校毕业以后可以很快的融入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来, 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四、任何国家的设计, 都应该体现国度的根, 这个根就是自己的文化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 扬弃旧义, 创立新知, 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 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 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胡锦涛主席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最好的诠释。

注重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高等教育体系。

以上几点的融会贯通造就了现在高等教育的主题思想和脉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今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大趋势就是和社会接轨跟着社会发展趋势走就是与时俱进。

摘要:当代高等教育模式怎样变化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网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 社会市场与现在高等教育的融合以及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都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模式做出调整以做到全面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当代高等教育,网络,社会市场,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10

一、所发论述皆具丰富的经验材料, 结论信服力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工作, 就是搜集研究材料, ” (1) 就此意义而言, 手中研究材料是否丰富、对研究材料是否熟悉成为学者进行研究工作须跨过的第一道关口, 是其后继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以此观之, 该书在材料占有及运用方面优势明显, 特色鲜明, 且可信度高, 所得结论自然令人信服———这源于作者的身份及经历。该书作者张昆教授是一位有着28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新闻教育工作者, 对新闻教育了然于胸, 在研究中自能做到将材料顺手拈来, 剪裁得当。张昆教授不仅是一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新闻学教师, 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 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院长, 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这些管理岗位又让其对新闻教育多了一种宏观视野层面的观照与思考, 这集于一体的多种身份赋予张昆教授多种观察新闻教育得失的角度, 立体化的全景式观察使其对新闻教育的目标、模式、学科建设等方方面面有着相对透彻的洞悉, 这种个人经验层面的优势让作者在面对新闻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时, 能够从容地运用个性化的材料阐发独特观点。张昆教授28年从教经验又是中国新闻教育从“文革”后的恢复创办走向蓬勃兴盛的历程, 这28年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新闻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所走的弯路、所积累的经验及改革方略的策划制定, 张昆教授都以当事人的身份经历过, 这让其对新闻教育拥有极为丰富的一手材料及感性认识:其大学毕业留校就参与武汉大学新闻系的创办, 奋斗了20余年, 为武汉大学新闻教育跻身中国新闻教育第一梯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他又调到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与武汉大学人文学科历史悠久传统不同的是, 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盛名的学府, 不同的办学环境, 不同的办学风格, 让张昆教授在新闻教育领域频频遇到新的挑战, 让他在两所著名院校不同的新闻教育办学模式中反复揣摩比较, 感悟新闻教育的真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其带领下, 师资建设、科研水平、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等多项学科发展水平指标均获较大提升, 亦已跻身中国新闻教育第一梯队。这种办学的丰富经历, 和时代同生共荣的人生际遇, 使得张昆教授对时代脉搏的捕捉、对新闻教育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 都保持着高度的职业敏感性, 这大量真实可靠的经验依据化为学术研究的材料论据时, 自然得出信服力较强的结论, 这种特色在该书中处处体现, 表现无遗。

二、全书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 发人深思。《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既以“改革”为主题, 就等于蕴涵了一个前提:改革的对象存有问题, 非改不可, 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教育的未来发展。存有问题不等于发现问题, 许多问题往往存在多年, 却无人发现, 等到酿成大祸时才引起社会重视, 因而在科学研究中, 能否时时保持问题意识并准确发现问题, 成为考量学者科研能力首当其冲的重要因素。《新闻教育改革论》之所以堪称优质作品, 就在于书中所提改革创新新闻教育的观点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即以现实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 生发议论, 最后又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和归宿, 从而使得全书呈现浓浓的问题意识, 也保证了该书新闻教育改革观点的现实生命力, 不落入空谈、空喊口号的不切实际之流。比如书中上篇的《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中篇的《网络时代新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下篇的《关于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思考》等文章, 单从标题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问题意识扑面而来, 再细看文章内容, 不得不叹服作者对新闻教育诸多问题的洞悉力度及思维深度——其呼吁在社会浮躁的当下, 培养爱读书有知识、能独立思考、持批判精神的新闻学子, 以求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思想引领之用, 这一观点引起有责任心的教育家的深刻共鸣, 在国内外教育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该书序中如是称赞:“在我国大学精神虚脱的今天, 他提出的这个目标, 的确是大胆而开明的。”以新闻教育改革推动时代进步, 凸显了中国文人精英一贯沿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良传统, 作者张昆教授身为国内重要新闻教育机构的领导, 眼观时代变幻, 在新闻教育与时代发展的互动中努力思考着、尽心探索着, 这种出于学者本能的思考与探索, 在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之责任心的强力驱动下, 使其脑海里闪现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问题, 其于书中不断呈现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发人深思, 至少在新闻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实用主义取向明显, 力图为新闻教育界同仁提供具体化、操作性强的借鉴参考。实用主义是儒家的一大传统, 这种追求实效的心态体现在新闻教育改革上, 就是改革方略及措施能切实改善新闻教育现状、提高新闻教育质量、培养传媒业界急需的复合型全能新闻人才。为使教育收实效, 改革取实效, 该书反复论证、大声呼吁, 不仅精心设计改革措施, 而且有意忡忡立言以唤起整个社会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视, 这在《中国新闻教育面临十字路口》一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四点对策:加强专业评估、提高新闻教育市场的准入门槛、引入淘汰机制、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还煞费苦心地在文末结语中提发震耳欲聋之言“在这个紧要关头, ……如果无所作为, 顺其自然, 新闻教育就有可能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乃至灭顶之灾。……不如现在立即行动起来, 以避免将来出现贻害国家、祸及子孙的情形, 从而保证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言语初看似乎有夸大问题之嫌, 但稍加分析, 可发现作者行文的所有努力是让读者聚焦在最后一句话的语义重点上———“保证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 这种目的宣扬式的写作风格反映了作者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即选题是新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宗旨是寻求有效解决之道。本书的实用主义取向还体现在作者细心体贴地为读者提供具体化、操作性强的借鉴参考, 集中表现在该书下篇“学科建设论”中, 这部分收录的《关于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新闻学院2007年工作报告及2008年工作思路》《新闻学院2009年工作报告及2010年工作思路》、《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文章, 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具体化的数据材料为支撑, 给读者清晰演示了操作性强的工作规划及发展思路, 新闻教育界同仁可以此为模板或参考, 改进自身的新闻教育工作。坚持实用主义取向, 使得该书的内容及思想别有特色, 也保证了该书在应用价值层面上的推广性, 即该书的确能为新闻教育改革尽上绵薄之力, 给新闻教育改革提供较好有用的理论指导, 有效地帮助新闻教育工作者认清现状、改进工作、发展教育。

注释

职业教育改革:与时俱进敢为先 篇11

2014年3月,中国职业教育释放出一连串的向好信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中国教育改革如何深入推进成为与会中外嘉宾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上指出,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之一,关键性的举措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随后召开的201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以一以贯之的思路确定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调。

新信息、新理念纷至沓来,引发了职教人情绪的涌动和期盼的热情。本刊编辑部对两次会议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重要讲话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重要精神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摘录,为我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态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特征二: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特征三: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

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

特征四: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为目标,按照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特别是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实现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次选择,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特征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经济需求自主办学。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

举措:着力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第一,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

着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中西部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并深入地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高职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当提高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

第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一部分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的地方本科高校。这种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的状况,不仅直接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影响数百万家庭的民生福祉,甚至导致一些家庭因教返贫,更影响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三,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我们将着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亮点: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推动高考模式变革。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与之相适应,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副部长如是说。

方向:2014年工作部署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要抓的工作很多:一是抓紧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制订工作。修订《职教法》已列入计划,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二是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三是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五是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六是加强标准体系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标准体系。七是鼓励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系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

后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要让受教育者受益,这是最基本的原则。2014年的开春季节,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让人看得很清楚,也让人有些激动。

如今,我省已经确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宏伟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也会面临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有知难而进的决心,并迅速找准切入口,就会让我省职业教育以前所未有之势跃进。

我们看到,国家和我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每一次动作,都指向学生的发展,回应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这些闪耀着改革光辉的思想,将像一道道光亮,在职业教育笃行致远的旅程中,指引我们无畏前行。

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时俱进

0 引言

胡锦涛同志曾在2005年1月于北京举行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 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1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是一项民心工程、社会工程, 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是推进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中所表现的思想认知能力与社会要求相差很远的话, 那便是素质教育失败的表现, 素质教育也功归一溃。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事业。

1.2 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 大学生在性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 将逐步确立自我, 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曾指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 陶冶情操, 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 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 大学生的处理方式便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

1.3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 同时他们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以及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社会很多矛盾依然存在, 其中包括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背离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会在不同程度上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只有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来处理好与亲人、朋友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关系, 以及处理好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和谐安定。 (2)

1.4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

大学生是先进青年, 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担任实现现代化主力军的作用。所以如果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不高, 那么他们可能无法承受以后较大的工作压力, 也无法以正确的心态来发展事业, 甚至有可能做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所以说要想提高我国综合实力, 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2 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何需要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也存在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存在不少需改进的环节。同时又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 没有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时俱进方面存在的问题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没有很好防范西方腐朽思想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西方发达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经济交流的同时, 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也慢慢地流入我国, 市场经济的负面性也影响到我国, 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有较强好奇心和领悟力的大学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我们部分教育机构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此问题, 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 导致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2.2 社会主义历史使命感变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学生对坚持共产主义的认识不深, 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种信念。有的大学生偏向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完全不顾精神上的追求, 失去了人生的道德信仰。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变淡甚至缺失。

2.3 心理承受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

由于当今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 自理能力较差。但如今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大学生在学校时就可以体会到周围的各种压力, 步入社会后便会很快面临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故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各种压力时会表现出恐惧以及不知所措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 对大学生思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2.4 有逃避现实倾向

由于社会的发展, 网络应用更加广泛, 以及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以前少, 故很多大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网络交流, 开始逐步脱落现实社会。这样必然导致这些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环境, 在步入社会后会有较强时间的不适应, 同时面对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 这样便不能很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5 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由于现在高校越来越普及, 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以及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故很多高校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而对思想教育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将思想教育课认为只是纯粹的学业完成, 认为这些在现实世界不适用, 同时部分老师也对思想教育课不重视, 不管是在教学态度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没有以专业的水准授课, 这样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局限性。

3 大学生思想教育如何才能与时俱进

面对新形势,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探索更好的思想教育方法, 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3.1 加强大学生信念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不要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将课堂教学与演讲等多种活动结合, 使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深入到大学生心中, 在多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下, 大学生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按正确的信念来建设社会主义。

3.2 继续弘扬优良传统美德

自强、自立、勤劳、俭朴、自尊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传统, 虽然现在我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必须懂得“自强、自立、勤劳、俭朴、自尊”仍是提升自我以及富国的必备素质, 大学生须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演示、经典事迹介绍、伟人故址参观、日常行为督导等方式将我们先人的优良传统美德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大学生们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理解, 逐步培养其具备这些优良美德, 并且将这些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 (3) (4)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 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能很好解决各种压力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想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之中, 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我们应积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训练, 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 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5)

3.4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社会竞争的加剧必然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应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 具备多种技能, 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们应该使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学习相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关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 同时关注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5 营造育人的校园环境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营造育人的校园环境, 首先应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等各种组织, 多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其次经常邀请校内外的知名人士或者优秀校友开展各种讲座, 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吧等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深入社会, 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形成良好的心态。 (6)

4 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 大学生思想教育成为了广大思想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思想教育任重道远, 高等学校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 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才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社会的发展, 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总结, 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黄艺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1.

[2]孙耀胜, 白峰.以和谐的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0.1.

[3]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12.

[4]王晓东, 王雪.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5]刘淑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09.12.

上一篇:现场试验下一篇:心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