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纠纷

2024-10-25

鉴定纠纷(精选8篇)

鉴定纠纷 篇1

当前,医患双方的矛盾日趋激烈,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处理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医疗纠纷鉴定,因为鉴定结论起着判定案件事实是非曲直的关键作用,但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此关键问题却并未进行相关规定。

1 进行医疗纠纷鉴定的必要性

《侵权责任法(草案)》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医疗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对医疗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疗机构已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即使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必承担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但鉴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其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知识,对其是否存在过错进行评判也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某些法律事实所涉及的专业性知识已经超出了法官的认识范围,就需要专业机构利用专业的知识来评判诊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常规,是否存在过错[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医学是一门特殊和复杂的专业科学,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非专科的医生对专科的问题都很难准确诊治,更何况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官,他们一般并不具备医疗专业的知识,很难根据一些表面的症状和表现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一个权威的专业鉴定机构作为第三方,由其对案件中涉及的医疗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明确事实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人民法院是社会大众追求公平的底线,大家都希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处理结果。同时人民法院的判决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正确的判决可以减少诉讼的发生,而错误的判决将导致恶意诉讼的增多。其实很多纠纷的产生是源于患者对医学的不理解,而医疗纠纷鉴定能够详细的分析患者的诊疗全过程,把事情搞清楚,究竟是属于医务人员的过错,还是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真正的分清责任,帮助患者了解事实真相,获取患者的理解,矛盾自然化解。也可以使医务人员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清不足。有利于调整医患双方的心态,也有利于法院作为依据,进行医患双方的调解工作,使医患双方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公平的判决,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平息双方的矛盾,避免医患双方矛盾的激化,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真正促进医患和谐、社会稳定,保证医学持续的发展。如果法院不经鉴定程序而直接作出认定,不可能真正的查清案件事实,所得出的判决也不可能真正的公平,双方当事人也不可能做到“心服口服”,双方的纠纷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接下来的二审、再审程序很可能无休无止,这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不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案件时,进行专门的专业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当予以重视和保证进行。

2 医学会对于法院委托做鉴定的情况应当特殊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只是针对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或者是卫生行政部门单方面交由的鉴定,并没有规定法院委托鉴定时医学会应当按照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实践中医学会的做法是按照《条例》的规定办。但我们认为法院委托的鉴定与《条例》规定的不一样,医学会不应简单的照搬《条例》的相关规定,应当特殊对待。法院委托医学会做鉴定,患方认为病历不真实时,医学会应当请法院表态,是否依据法院移送的病历进行鉴定,然后按照法院的意见处理[2]。

对于病历修改的问题,法官不具有判断修改是否影响鉴定的能力,但医学会的专家却具有专业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可以判断病历的修改对鉴定是否存在影响,帮助法院解决鉴定的问题。事实上,法院能够向医学会委托鉴定,在此之间,大多法院都已进行了多次的法庭质证,法院委托的行为已表明法院基本认可了提交的鉴定材料的效力,并希望通过鉴定查明事实,作出判决。因此医学会应当尽可能满足法院的委托。如果说鉴定确有困难的话,可以告知法院组织专家进行咨询,邀请法院法官参加,出具咨询鉴定意见,这样也有利于问题的处理。不应简单的只要患方坚持病历有修改就将鉴定终止退回法院,仍应按照法院的委托完成鉴定,至于鉴定结论能否使用和其证明的效力则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予以确定。

假若病历真的出现被篡改和伪造,那就应该按照《条例》规定的篡改伪造病历处理,部分病历修改和不足与篡改伪造还是不一样的[2]。

3 鉴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3.1 病历的真实性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

当案件进入鉴定程序后,病历是鉴定所依据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病历是判断医疗机构所实施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护理常规,医患双方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义务是否履行的重要依据。但现在很多患者都或多或少的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而医疗鉴定的中止、终止大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病历真实性的审查已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审理焦点。

病历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的诊疗过程的文件,并客观地、完整地、连续不断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与结果,因此病历书写是伴随着疾病的诊疗过程形成的,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是法定的具有较高效力的证据,如果一方当事人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提供相应的客观事实来支持,并通过法定鉴定机构对病历真实性进行鉴定,由法院根据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认定,而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

3.2 医学会随意终止、中止鉴定程序的问题

现在鉴定程序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人民法院已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将病历向医学会提交,医学会已经受理,但患方在鉴定程序中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拒不配合鉴定,医学会便向人民法院退函,认为“鉴于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不认可,目前本案例鉴定无法按程序继续进行”,从而终止鉴定程序。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2)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3)拒绝缴纳鉴定费的;(4)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医学会仅因患方不认可病历的真实性就简单的认为鉴定程序无法进行,从而终止鉴定程序并没有法律依据。既然人民法院已将病历提交给医学会,就证明已经认可了该病历作为鉴定材料的效力,在患方没有有效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以不认可病历的真实性为由拒不配合鉴定,这并不影响鉴定的进行,也不属于应当中止或终止鉴定的情况。因此,医学会应严格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应无故不进行鉴定程序。对遇患方拒不参加鉴定的情况,应依据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继续进行鉴定,作出鉴定结论。

3.3 人民法院的正确处理方式

法院在接到鉴定机构的退函后应当及时告知并组织当庭质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就病历修改部分交由鉴定专家判断,是否影响对诊疗过程的判断,双方争议较大法院又无法认定部分,可以写明并告知鉴定机构不要以此做出对患方不利结论。仍应委托相应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不是根据原告单方的意见就简单的否定全部病历的真实性。并且病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法院既然能够根据双方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可的事实认定一部分证据,并用这部分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进行判决,那就应当用这部分事实作为鉴定的依据,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并应通知原告如不参加鉴定,等于自己放弃陈述的机会,将承担不利后果。如原告仍拒不认可病历,不抽取专家,不配合鉴定,法院可委托鉴定机构代抽专家。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程序才能真正的查明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

4 建议组建医疗纠纷过错鉴定机构

现在的医疗纠纷鉴定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医学会鉴定,一个是司法鉴定。患方普遍接受司法鉴定,而排斥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想方设法不予配合鉴定;而医疗机构则大部分排斥法医鉴定。医学会里都是医学专家,有时专家们在做鉴定时容易卷入到学术讨论中去,而不是用一个法律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法医则会更多地用法律的观点来考虑医疗问题,但却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如果两者融合可能会使鉴定更趋圆满。因此,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医疗纠纷过错鉴定机构,组成人员既不是单纯的法医也不是单纯的医学专家,以保证医疗鉴定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另外,医疗纠纷过错鉴定也有利于解决患方举证难的问题。患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医疗纠纷过错鉴定申请,申请由专业的鉴定机构来对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患方提出鉴定申请就视为完成了举证责任,这样就不会因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后果。

因此,建议《侵权责任法(草案)》在“医疗损害责任”部分增加一条:“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应当申请医疗过错鉴定,患者有配合鉴定的义务。法院审理医疗侵权案件应当参照医疗过错鉴定结论确定责任比例作出判决。”

医疗纠纷鉴定对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正确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真正的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有利于医患矛盾的解决,侵权责任法在确立时应对其高度关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摘要:医疗纠纷鉴定是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核心环节,侵权责任法在确立时应对其高度关注。笔者就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作用、鉴定程序中存在的病历等问题以及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医疗纠纷鉴定,病历,立法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勇,雷鸿.医疗损害赔偿焦点、难点、指引[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

[2]陈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鉴定常见问题分析[G].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海口,2008:227.

鉴定纠纷 篇2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受理医疗纠纷鉴定500件,对所鉴定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利于医院管理者合理认识目前医疗纠纷鉴定的现状,为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1 500件医疗纠纷年度分布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主要受理法院委托的医疗过错鉴定,即评价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存在医疗过错,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责任程度。法院委托的案件数量:2010年受理9件,2011年受理115件,2012年受理104件,2013年受理111件,2014年1-10月受理76件。法院大体每年委托的医疗过错鉴定100件左右。虽然国内外医疗纠纷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但是我中心受理的医疗纠纷鉴定案件处于基本稳定水平。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2 500件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

500件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分别是骨科、产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消化科、心胸外科等,其中骨科、产科最多(详见表1)。

产科鉴定纠纷多,主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患者家属更加重视儿童权益保障,产科导致新生儿病变往往后果比较严重,如新生儿脑瘫的病例相对较多,脑瘫儿的出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也是产科纠纷多的原因之一。骨科损伤为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受伤的常见伤、多发伤,从统计资料分析,骨折后、骨折术后发现肺栓塞导致死亡的病例相对较高,也为引发 医疗纠纷 的重要原 因 , 处理此类损伤应考虑到肺栓塞发生的可能,从而引起重视并进行预防。而北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实力较强,所以神经科产生的医疗纠纷也较多。从医疗风险控制角度,重点加强产科和骨科的患者安全,对于减少医疗纠纷具有直接的意义。

3 500件医疗纠纷责任划分

临床医疗 行为可能9 5 % 以上都是符合诊疗常规。由于患者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因误解对符合诊疗规范的医疗行为进行鉴定。医疗纠纷的患者作为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基于解决医疗纠纷的社会责任,在召开司法鉴定听证会后,经专家商议,认为医院不存在明显的过错,患方权益通过我中心的司法鉴定意见可能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劝说因误解进行医疗过错鉴定的患者终止鉴定并退还鉴定费,尽量减少患者鉴定费的支出。因此,500件医疗纠纷是剔除多数符合诊疗规范的医疗纠纷后的数量,因此无过错责任案件的比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根据统计 , 存在医疗 过错的医 疗纠纷比例,2010年为82.98%最高,2011年为73.04%最低。具体过错比例详见表2。

所鉴定的500件医疗纠纷的过错责任程度,轻微责任和次要责任约占40%,主要责任一般小于20%。对于严重违反诊疗原则的完全责任的医疗纠纷小于2%。临床实践中多数存在医疗过错的医疗纠纷,医院所承担的责任多在轻微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这也提醒医疗纠纷患者对医疗纠纷鉴定的期望值不宜太高。500件医疗纠纷责任程度所占比例详见表3。

4鉴定中病历缺陷预防

病历是判 断整个诊 疗行为的 载体 , 是司法鉴 定的基础 。在鉴定 过程中,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的情况较多,诸如病历中将“左侧”手术写成“右侧”手术,入出院诊断未记载某些损伤诊断等。病历书写错误、记录不完善,虽然和患者的损害事实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凭表象判断的患者往往怀疑存在诊疗过错而诱发医疗纠纷。

出院医嘱 没有明确 具体注意 事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如骨折使用钢板内固定出院后一月钢板断裂,考虑可能因素:(1)钢板质量缺陷导致;(2)安装不当导致;(3)患者受力不当产生。第一种钢板质量问题由法院对钢板质量进行鉴定,医疗过错鉴定一般考虑后两种情况。安装是否妥当可以根据术后拍摄的影像片判断,而患者受力问题需要根据出院医嘱评价,如果医嘱明确告知活动或者受力的注意事项,则医疗没有过错,如果告知缺陷患者用力不当导致钢板断裂,医疗存在缺陷且与患者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5医疗纠纷鉴定的证据特性

医疗纠纷案件的专业性较强,诉讼中需要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有无过错、医疗机构是否尽到告知义务、医疗机构是否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过错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责任程度等医疗专门性问题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 案件的司 法鉴定意 见包括3种情形:(1)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2)存在医疗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3)医疗行为存在过错,该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医疗行为是否违反了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是否考虑到患者病情可能的变化提前预防而尽到谨慎注意义务;患者损害是否属于医疗积极预防但仍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是否属于医疗意外。

医疗事故纠纷,鉴定机构如何选择 篇3

由起诉案由确定案件的性质,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现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修改,于2011年4月1日起发布实施的最新民事案由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从原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法发[2008]11号文)中的第四级案由提升为现在的第三级案由,列入到第九部分“侵权责任纠

纷”所项下的“侵权责任纠纷”类第351种案由。

无论是从案由的体例安排还是案由名称表述,医疗纠纷民事诉讼并没有涉及医疗事故的内容或表述,要求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从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依据。人民法院在对涉及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立案时,应当根据原告提出诉争的法律关系的性质,首先适用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列明的第三级案由“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项下细分的第四级案由;第四级案由没有规定的,适用相应的第三级案由;第三级案由中没有规定的,才适用相应的第二级案由。并且,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中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的案由也仅此一个类别,人民法院只应以此案由立案受理,合议庭也只应按照“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而非“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来审理。合议庭将案件的鉴定问题移交技术室就医疗损害的专业问题对外委托鉴定,也只应委托法医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二、应以《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结合民事诉讼程序法关于医患双方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保障作为患方的原告享有充分的举证权利,以对应其所应承担的举证义务。

既然《侵权责任法》将原来的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拉回到民事诉讼遵循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保障作为原告的患方依法享有充分的举证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任由作为医方的被告妨碍到原告的自由举证,则有悖于公平正义理念,也违反了民事诉讼规则。

三、对医疗损害案件审理中的鉴定问题有明确的规范,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纠纷类案件应当严格遵守,不应随意扩大理解。

《最高法关于适用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10〕23号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的,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组织鉴定。

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第九条规定:在诉讼中,对本决定第二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列入鉴定人名册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负责统一对外委托和组织司法鉴定。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尊重当事人选择和人民法院指定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司法鉴定的对外委托。

以上规定已经明确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时,只能统一对外委托列入鉴定人名册的鉴定人进行法医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不应当随意扩大理解,应当摒弃旧的审理观念,摆脱旧的司法实践的不良影响。

四、医疗事故鉴定主要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为是否违法违规进行认定,并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或者作为医疗损害赔偿行政调处或当事人自行和解的依据。在原告没有按照医疗事故赔偿纠纷(也无此案由)起诉的情况下,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民事损害纠纷案件的依据。

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由此可见,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的性质只能是一种行政处理依据或民间争议解决方式,其适用的范围是解决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或构成哪一级医疗事故而存在的争议。同时,医疗事故鉴定还作为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行政处罚依据。故,在原告按照医疗侵权起诉时,不能适用医疗事故鉴定程序来审理案件。

五、从鉴定机构的行政管理模式、选定方式和鉴定意见出具方式来看,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差别巨大。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机构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医学会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法医司法鉴定机构,而医疗事故鉴定实行属地管理,一般只能在当地的市级医学会进行首次鉴定。医疗事故鉴定意见书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不显示鉴定人员的身份和资格等相关信息,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意见书由鉴定人员签章并附注有鉴定人员身份及资质资格。另外,医疗会医疗事故鉴定必须争议的医患双方达成一致同意,对所提交的病历资料等鉴定材料也无异议。医疗过错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则不要求双方必须达成一致的前置条件,医患单方申请后人民法院委托即可。所以,医疗事故鉴定不能满足民事诉讼鉴定程序的要求。

六、关于本案鉴定机构的选定,应当实行以鉴定申请人选择为主、人民法院指定为辅的方式。

《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第008号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依据尊重当事人选择和人民法院指定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司法鉴定的对外委托。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在列入名册的、符合鉴定要求的鉴定人中,选择委托鉴定人。这样,才能确保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程序上最大限度保障其诉讼利益。

鉴定纠纷 篇4

一、申请鉴定的人员及机构

1. 种子质量纠纷处理机构如人民法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

2. 种子质量纠纷当事人共同提出申请。

3. 当事人双方不能共同申请的, 一方可以单独提出鉴定申请。

二、申请鉴定的方式

1. 鉴定申请一般以书面形式提出, 说明鉴定的内容和理由, 并提供相关材料。这对于确定参加田间鉴定的合适人员是非常重要的。

2. 申请人口头提出鉴定申请的, 种子管理机构应当制作笔录, 并请申请人签字确认。

三、种子管理机构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 如有下列情况则不予鉴定

1. 针对所反映的质量问题, 申请人提出鉴定申请时, 需鉴定地块的作物生长期已错过该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期, 从技术上已无法鉴别所涉及质量纠纷起因的;

2. 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已对质量纠纷做出生效判决和处理决定的;

3. 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 无法通过田间现场鉴定的方式来判定所提及质量问题起因的;

4. 纠纷涉及的种子没有质量判定标准、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要求的;

5. 有确凿的理由判定纠纷不是由种子质量所引起的;

6. 不按规定缴纳鉴定费的, 但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鉴定任务除外。

四、专家鉴定组的组成

1. 专家鉴定组由鉴定所涉及作物的育种、栽培、种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必要时可邀请植物保护、气象、土壤肥料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名单应当征求申请人和当事人的意见, 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2. 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5年以上。

3. 纠纷所涉品种的选育人为鉴定组成员的, 其资格不受前款条件的限制。

4. 专家鉴定组人数应为3人以上的单数, 由一名组长和若干成员组成。

五、专家鉴定组成员应遵守利益相关回避制度

1. 专家鉴定组成员是种子质量纠纷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应当回避。

2. 专家鉴定组成员与种子质量纠纷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3. 专家鉴定组成员与种子质量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应当回避。

六、现场鉴定的程序

专家鉴定组进行现场鉴定时, 首先应向当事人了解有关情况, 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与现场鉴定有关的材料。申请人及当事人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并提供真实资料和证明。不配合或者提供虚假资料和证明, 对鉴定工作造成影响的, 应承担由此造成的相应后果。同时应当通知申请人及有关当事人到场。专家鉴定组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取样方法和鉴定步骤, 并独立进行现场鉴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现场鉴定工作, 不得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专家鉴定组成员不得接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种子法规、标准, 依据相关的专业知识, 本着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 及时作出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现场鉴定实行合议制, 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有效, 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 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 应当予以注明, 并应制作现场鉴定书。

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研究 篇5

一、当前法医参与医疗纠纷鉴定的相关情况

所谓的鉴定指的就是由专门知识的人对客体本质的识别, 并进行具体的判定。涉及到人身的死、伤、病、残和有关的生理状态、个体认定以及其他属于法医学专门性的问题。法医病理学在法医鉴定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 由于法医病理学鉴定仅仅是在病理表面进行一个判定和查验, 对于具体的临床病学的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对于医疗器械问题以及医疗用药不当等外在物质的条件是否符合标准也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些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口。因此, 如果完全仅由法医来判断相关的医疗事故中的相关的医疗人员是否完全尽职尽责, 是否在医疗事故中有着确切的过失是不够专业的。因此, 在当前的医疗鉴定中, 法医鉴定者为了尽量避免技术上的漏洞会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与有关的医学临床专家合作, 仪器来完成鉴定工作, 这样就可以在鉴定的过程中全面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关分析, 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

二、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分析

(一)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通常来说, 立法与社会的发展相比总是存在滞后性的, 尤其是目前与法医医疗纠纷技术鉴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 我国的法医医疗鉴定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一直的认定和具体的规范,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法医鉴定的发展。另外, 有关法医鉴定从业者的鉴定启动程序不够统一, 在对于不同结论的采信标准也不尽相同, 而且有关的当事人的规避制度也不够完善, 这都是阻碍司法鉴定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法医鉴定人员技术和素质不达标

客观上来说, 法医鉴定对于鉴定人员自身的技术和素质要求都较高。但是在我国, 有关法医鉴定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生硬, 主要是对其的专业职称、从业资格进行了硬性的规定, 比较重视法医从业人员的学历, 而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硬性的要求。从中可以发现, 我国对于法医的从业人员的要求门槛不是很高, 这就导致了部分人员存在素质不达标的现象。其实, 从法医工作的内容来看, 法医的从业人员应当有一定的实务工作和更高学历的经历。其实, 法学和法医学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又有着联系, 法医学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 并且熟练掌握医学知识, 这才能保证操作的流畅性。另外, 由于我国发展不均衡, 导致了同样的法医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鉴定程序规范化不足

病患者和家属在遇到相关的医疗纠纷问题时可以随时向当地的医疗单位提出审查的要求, 当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和鉴定存在问题的时候, 相关的医疗机构、家属和病患可以向当地有关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提出自己遭遇的具体问题, 并且提供具体的依据。同各种案件相同, 在法医医疗纠纷事件之中, 知情者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医学机构在同意受理医疗纠纷之后一定要按照其提供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自己想要供述的内容。虽然法医鉴定在鉴定完毕之后有鉴定协议书, 但是当有特殊的情况出现之后要与当事人进行适当的沟通, 只有在当事人确认鉴定结果符合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有效的避免医疗鉴定纠纷的产生。

三、完善法医在医疗纠纷中适当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 提高鉴定水平, 恪守职业道德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这个工作要求的司法鉴定技术以及有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都非常高, 司法鉴定人员自身的素质应当不过关, 自身拥有的技术水平不过关, 这些都是在鉴定过程中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对法医从业人员的自身条件的要求规范, 建立统一的考评和审核制度。同时, 司法鉴定工作的工作人员更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 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争做一位合格的法医鉴定人员, 为我国的法医鉴定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且一位合格的法医鉴定者也应当具有忧患意识,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 法医鉴定者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 在工作中本着“公平、公正、客观、求实”的原则, 做好本职工作。

(二) 统一技术规范、规范鉴定过程

法医学鉴定的方法技术多种多样, 建立统一的法学病理司法鉴定技术, 从而起到规范技术的作用。从当前法医鉴定出现的问题来看, 法医鉴定规范的建立势在必行, 建立统一有效的鉴定准则, 对相关的检查方法和鉴定的时间都应当进行确切的说明, 同时要完善现有的法律, 实行“两鉴终鉴制”, 建立初级以及二次鉴定机构的两级鉴定制度。在申请鉴定的主体要求和程序方面应当进行严格的规定, 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并且在二级规定方面也应当做出详尽的规定, 在初级鉴定符合情况的条件之下才能提出进行鉴定的要求。

(三) 实行鉴定公开, 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

在法医病理的司法鉴定过程中, 虽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在决定受理家拟定委任的时候, 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做到鉴定公开, 双方的误解很多时候就出现在这个环节。为了更好的实现委托人的知情, 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效果, 应当在每一个操作的环节都做到鉴定公开, 尽可能的让委托方知晓, 并且在有选择或者是操作方法可能对鉴定对象产生损害时, 必须要让委托人知晓, 征得委托人的理解和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提升的今天, 科学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仍然还存着很多的问题, 无法解决, 在法医的病理鉴定中也是如此, 即使发展快速,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因此, 在努力改革法医医疗鉴定法律的基础之上, 也应当尽力的完善用人制度, 更重要的是, 相关的法医从业人员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各个方面一起努力, 有效进行沟通,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次数,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亮.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13 (22) :191-192.

鉴定纠纷 篇6

1.1 鉴定申请的提出

2012年11月20日, 高淳县跃进农地合作社提出要求进行“九斤王迟萝卜”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的申请。根据该申请反映, 2012年8月该合作社从江苏省溧阳市某种子经销商处购买“九斤王迟萝卜”种子1 000袋 (每袋200 g) , 从9月5日起播种至9月30日结束, 实际种植面积为20 hm2左右, 至2012年11月上旬萝卜开始收获时, 田间萝卜大部分表现地上部分生长旺盛, 但很少长萝卜, 或虽长有萝卜, 但萝卜普遍较小, 萝卜产量低, 商品性差, 和种子经销商提供的“九斤王迟萝卜”品种介绍的特征特性有较大的差距, 并由此造成跃进农地股份合作社较大的损失, 怀疑是种子经销商提供的种子质量问题所致。

1.2 鉴定申请的受理

接获要求组织田间现场鉴定申请后, 高淳县农业局即派技术人员对高淳县跃进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萝卜生产田块进行了实地考察。鉴于高淳县跃进农地合作社提出申请现场鉴定时间正值“九斤王迟萝卜”品种的收获期, 也是萝卜品种典型性状表现最为充分的时间, 符合组织田间现场鉴定所需的条件, 高淳县种子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3年令第28号关于《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相关规定, 决定受理高淳县跃进农地合作社的申请, 并以书面形式向高淳县跃进农地合作社下发了田间鉴定受理意见书, 同时及时通知了供种方。田间鉴定活动于2012年11月23日依法进行。鉴定时申请人和种子供应方均派人到场。

2 鉴定前的准备工作

2.1 成立专家鉴定组

考虑到这是一场省内跨市间的种子质量纠纷, 为了保证种子田间现场鉴定的公平、公正性, 本着科学和求实的原则, 高淳县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种子站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鉴定小组, 开展本次田间现场鉴定活动。在开展田间鉴定前, 及时向各位专家通报了有关情况。

2.2 确定鉴定的目的、要求

通过组织相关行业专家的田间现场鉴定活动, 分别从萝卜种子质量、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鉴定, 分析造成“九斤王迟萝卜”生长不良的直接原因, 得出专家鉴定结论, 为妥善处理种子质量纠纷提供依据。

2.3 确定鉴定方法、依据、过程

在开展田间鉴定前, 专家组根据田间实际情况, 经过协商一致, 确定了鉴定方法和程序:对萝卜生长田块进行实地考察;将2012年购买种子所种植的田间表现和2011年购买同品种种子种植的田间表现进行比较;在2012购买种子所种植的田间随机取样100株, 进行株间生长比较;在2011年购买种子所种植的田间也随机取样观察;对田间生长情况进行照相;访问萝卜种植户, 进行栽培技术及气候情况的调查。

2.4 其他准备

针对萝卜生产的情况, 准备了皮尺、数码相机、计算器、钢卷尺等必要的工具, 并对合作社提供的种子购种票据、“九斤王迟萝卜”品种说明书、包装袋等进行了照相和复印。同时为专家组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田间生长状况相关照片;农户申述的相关记录;高淳县跃进农地股份合作社提供的“九斤王迟萝卜”生产基本情况;供种方提供的种子情况的资料等。

3 鉴定结论及现场鉴定书的制作

各位鉴定组人员根据各自分工, 按照协商确定的田间调查的取样方法, 判定标准以及鉴定的具体内容独立进行。调查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根据对种植户的调查, 2012年萝卜播种期为9月5日至9月25日, 和往年萝卜播种期基本相同, 前茬小麦, 田间管理和2011年相同, 没有特殊的自然灾害。田间实际生长情况调查:萝卜根大小差异较大, 有分离情况, 大的160 g左右, 只占11%, 小的小于20 g, 而2011年的种子2012年长出的萝卜肉质根较为一致, 一般根重能达到1.4 kg左右;2012年的种子中混有少量红皮萝卜;田间地上部生长也不一致, 出现少量的板叶类型, 即使是花叶类型, 其生长一致性也较差;不同来源种子相近栽培密度下的调查也排除了2012年萝卜肉质根小是由于密度引起的可能性。田间调查结束后, 专家组人员对田间考察情况进行了座谈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 根据有关种子法规、标准, 依据相关的专业知识, 本着公正、公平、科学、求实的原则, 经过合议的方式进行, 并得出专家鉴定结论:一致认为2012年萝卜生长不良主要是种子质量引起的, 并当场制作了田间现场鉴定书。

4 几点思考

4.1 事前充分准备是保证田间现场鉴定顺利进行的前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3年令第28号关于《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相关规定, 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必须当场制作田间现场鉴定书, 而在实际的现场鉴定工作中, 专家组从到达田间鉴定现场, 到商量确定鉴定方法、依据, 开展田间现场鉴定工作并得出专家组鉴定结论, 制作田间现场鉴定书, 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 专家组通过田间现场鉴定, 得出专家鉴定结论相对比较容易, 但要按规范当场制作田间现场鉴定书则有一定难度, 这就要求在开展鉴定工作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以保证田间现场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田间现场鉴定需充分考虑气候和栽培因素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 受气候、土壤、肥料、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病虫防治和其他栽培管理因素的影响, 同一批种子不同农户种植, 其在产量、性状表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以往的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实践中, 有许多种子质量纠纷是由非种子质量因素引起的, 而在因种子质量引发的纠纷中, 气候、土壤、肥料、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病虫防治和其他栽培管理因素也往往成为种子供应方推诿责任的主要理由。因此, 在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中, 本着公正、公平、科学、求实的原则, 需充分考虑: (1) 作物生长期间的气候环境状况; (2) 当事人对种子处理及田间管理情况; (3) 该批种子室内鉴定结果; (4) 同批次种子在其他地块生长情况; (5) 同品种其他批次种子生长情况; (6) 同类作物其他品种种子生长情况; (7) 鉴定地块地力水平等影响作物生长的其他因素, 比如气候和栽培因素的影响。

4.3 制作较为规范的田间现场鉴定书

鉴定纠纷 篇7

1 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所在地的种子管理站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现场鉴定

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第三条规定:“现场鉴定由田间现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实施”。也就是说, 在甲县发生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田间纠纷, 由甲县的种子管理站受理、组织、出具报告;也可以是所在地县级以上种子管理站组织实施。一般情况下按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的原则办理:县域范围内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 由县级种子管理站组织;省辖市内跨县域 (是指当事人到乙县购买的农作物种子, 在甲县种植并发生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的情形, 下同) 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 由省辖市种子管理站组织;跨省辖市发生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 由省级种子站组织实施。其他情形组织实施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都不符合上述要求。

2 本地种子管理站负责受理本地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

种子质量纠纷处理机构根据需要可以申请现场鉴定;种子质量纠纷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现场鉴定, 也可以单独申请现场鉴定。鉴定申请一般以书面形式提出, 说明鉴定的内容和理由, 并提供相关材料。口头提出鉴定申请的, 种子管理机构应当制作笔录, 并请申请人签字确认。但是, 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对现场鉴定申请不予受理: (1) 针对所反映的质量问题, 申请人提出鉴定申请时, 需鉴定地块的作物生长期已错过该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期, 从技术上已无法鉴别所涉及质量纠纷起因的; (2) 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已对质量纠纷做出生效判决和处理决定的; (3) 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 无法通过田间现场鉴定的方式来判定所提及质量问题起因的; (4) 该纠纷涉及的种子没有质量判定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要求的; (5) 有确凿的理由判定质量纠纷不是由种子质量所引起的; (6) 不按规定缴纳鉴定费的。除上述情况外, 对于申请现场鉴定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 田间现场所在地的种子管理站都要及时受理。

3 现场鉴定由种子管理站组织专家鉴定组

3.1 成立鉴定专家库。

县级以上种子管理站要建立本地鉴定人员专家库, 由鉴定所涉及作物的育种、栽培、种子管理、植保、气象、土壤肥料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重大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临时邀请省、全国的专家担当。

3.2 成立鉴定专家组。

一般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从本地的专家库随机抽取3人或5人的单数, 由一名组长和若干成员组成。重大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邀请省、全国的5人或7人的单数, 由一名组长和若干成员组成。鉴定组成员应与当事人无任何利益关系。

3.3 审核鉴定组成员资格。

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5年以上。纠纷所涉品种的选育人为鉴定组成员的, 其资格不受前款条件的限制。

4 现场鉴定时申请人和当事人要到现场签字参加

专家鉴定组进行现场鉴定时, 应当通知申请人及有关当事人到场。通知文函由申请人和当事人签字收到。

组成的专家鉴定组名单应事先征求申请人和当事人的意见, 申请人和当事人同意的请相关鉴定人员到场参加鉴定, 并由申请人和当事人在鉴定人员征求意见栏签字同意。申请人和当事人不同意的鉴定人员不到场参加鉴定。

专家鉴定组要根据田间农作物种子生长情况, 制定周详的田间现场鉴定技术方案, 并由申请人和当事人签字同意。

鉴定时的取样材料和填写的表格由当事人签字认可。

5 专家鉴定组形成鉴定报告

5.1 专家鉴定组应当制作现场鉴定书。

现场鉴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鉴定申请人名称、地址、受理鉴定日期等基本情况; (2) 鉴定的目的、要求; (3) 有关的调查材料; (4) 对鉴定方法、依据、过程的说明; (5) 鉴定结论; (6) 鉴定组成员名单; (7) 组织鉴定单位; (8)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鉴定报告由专家鉴定组现场鉴定后实行合议制并提出鉴定结论。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有效。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 应当予以注明。专家鉴定组对鉴定结论负责。

5.2 鉴定报告由组织单位加盖公章。

组织鉴定单位只加盖公章, 不对鉴定结论负责。

6 鉴定报告要及时送达和告知

鉴定纠纷 篇8

某地几十户农民购买了某玉米品种, 共种植了约6.7 hm2。到了玉米收获期, 因棒子小、籽粒小, 无法出售, 农民认为该种子属假种子, 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投诉。经田间现场鉴定, 专家鉴定组认为, 该地块玉米长势良好, 管理得当, 与企业标注的玉米品种对比, 植株叶尖下垂, 农艺性状不同, 果穗近筒型, 粒色深黄, 穗型差异明显, 结实封顶性不及标注的玉米品种。据此, 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认定该批玉米种子为假种子。但是, 涉案企业负责人却提出质疑, 认为田间现场鉴定依据的是部门规章, 不能作为司法证据, 并且认为田间现场鉴定不能判定种子的真假, 应该由有资质的种子检验机构进行种子真实性检验。

这个问题直接针对田间现场鉴定的法律效力, 很有必要进行探讨。笔者认为, 不能以刑事司法对证据要求的严苛性来评价田间现场鉴定意见, 否则就是将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相混淆。本文结合种子执法实践, 就行政法范畴的法律效力, 对田间现场鉴定进行探讨。

1 从理论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1.1 法律依据

田间现场鉴定的依据是《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8号) (以下简称《田间现场鉴定办法》) 。此办法属于部门规章,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授权农业部制定的。《种子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 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这个条款就赋予了农业部制定相关部门规章的权力, 部门规章是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以免在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具体环节无法可依。《田间现场鉴定办法》就是《种子法》有关种子检验方面规定的细化和补充。

1.2 立法精神

《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现场鉴定是指农作物种子在大田种植后因种子质量或者栽培、气候等原因, 导致田间出苗、植株生长、作物产量、产品品质等受到影响, 双方当事人对造成事故的原因或者损失程度存在分歧, 为确定事故原因或 (和) 损失程度而进行的田间现场技术鉴定活动。”这一条给出了田间现场鉴定的定义, 同时也表明其立法精神, 即“定纷止争”, 明确造成事故的原因, 确定损失程度, 解决种子质量纠纷。

1.3 鉴定人

田间现场鉴定由种子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专家鉴定组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和专业性, 具备鉴定的资质。

合法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依法成立;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鉴定;作出的结论具有法律效力。

中立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名单应当征求申请人和当事人的意见, 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专家组成员是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或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回避。

专业性表现在:专家鉴定组由鉴定所涉及作物的育种、栽培、种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必要时可邀请植物保护、气象、土壤肥料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5年以上。

2 从技术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田间现场鉴定的条件非常严格, 种子管理机构要对田间现场鉴定申请进行审查, 对符合以下条件的才能组织鉴定:一是需鉴定地块的作物要在其典型性状表现期;二是在当前技术水平下, 能够通过田间现场鉴定的方式判定质量问题的起因;三是纠纷涉及的种子有质量判定标准、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要求。这是田间现场鉴定能够进行的技术性要求。

同时, 植物新品种必须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特异性是一个品种区别于另一个品种的标志, 也是能够进行种子真假鉴定的基础。田间现场鉴定的条件中有一条, “要在其典型性状表现期进行鉴定”。在典型性状表现期, 一个品种的特异性就能完全展示出来。以玉米为例, 株型、穗位、叶子与茎的夹角, 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 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都不相同, 这在品种审定申请书及审定公告中都有详细描述。所以从技术上讲, 田间现场鉴定完全可以判定被鉴定田块的品种与企业标注品种是否一致。

3 从种子执法实践角度研究田间现场鉴定

《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距今已有10年时间, 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 田间现场鉴定解决了无数起种子质量纠纷, 成为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判定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田间现场鉴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取证容易。不需要共同封样或共同抽样去送检, 直接根据受损田块的作物表现进行鉴定, 便于农民群众维权。现实中, 农民群众不可能和种子企业共同封样, 甚至基层种子经销户都不会和种子企业共同封样, 并且也存在企业库房已无存货、无法共同抽样送检等问题。

二是能快速解决种子质量纠纷。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期是一个较短的时间段, 有时由于农时的要求, 农民群众还要抢种下一茬作物, 致使这个时间段更加缩短, 这些都决定了田间现场鉴定的时间紧迫性。

三是与种子执法结合紧密, 便于农民获得损失赔偿。受理田间现场鉴定申请的是种子执法人员, 联系、组织专家鉴定的是种子执法人员, 为农民获赔进行调解的还是种子执法人员, 田间现场鉴定已成为农民群众最常用、最实用的维权手段。

综上所述, 在行政法范畴, 田间现场鉴定的法律效力是不容置疑的, 根据田间现场鉴定意见进行行政处罚是依法行政, 具有合法性、权威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相关优惠政策相继出台, 农民群众购种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 对市场中的假冒伪劣种子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结合种子执法实践, 就行政法范畴的法律效力, 对田间现场鉴定进行探讨。

上一篇:英语交际活动下一篇:兽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