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行为(共12篇)
社会适应行为 篇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殊教育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 特殊教育的规模与特殊教育类型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特殊教育对象不断增加, 其中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逐渐由中、轻度单一障碍学生, 发展到中、重度障碍学生, 目前更有越来越多的多重障碍学生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
广州市聋人学校长期以来主要承担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任务。近年来, 因多种原因学校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到2013年9月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已经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4%。教育对象的变化, 为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提出新的挑战, 尤其是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更显著。
因此, 针对听力智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展开深入的科学研究, 了解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趋势, 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数据参考, 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就显得尤为迫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 共125人, 其中听力障碍被试和听力智力双重障碍的被试来自广州市聋人学校, 智力障碍被试来自广州市某启智学校。
在被试的选择中, 首先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SPM) 对全体被试进行智力筛查, 保证听力障碍组被试的智力发展都是正常的, 对智力障碍组和听力智力双重障碍组的被试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ISC) 进行智力测量, 同时请听力检测人员对被试的听力状况进行检测, 确定智力障碍组被试的听力状况均为正常。测查结果见表1。
我们将通过前面两项测查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听力智力双重障碍的三类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各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组, 其中, 7~9岁是小年龄组, 10~12岁是中年龄组, 13~15岁是大年龄组。被试年龄分组情况见表2。小中大n月龄n月龄n月龄男女M s男女M s男女M s智力障碍9 6103.5 4.35 8 7 130.4 3.33 7 8 165.6 4.23范围MS范围MS智力障碍28~5946.716.9听力障碍82~120102.0214.59双重障碍38~6553.229.3578~118103.69 10.61
2.2研究方法
采用陶德清编制的《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1]。评定对象为7岁到15岁的学龄儿童, 一岁一个年龄组, 共分为九个年龄组。此量表共有三个分量表, 分别用来评估概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78种行为。
先请被试的班主任老师, 对四名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行为的预测验, 要求他们熟悉《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的评价内容, 明确评价要求, 掌握评价方法, 保证正式测查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然后, 将《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发放给经预测培训的班主任老师, 请他们按要求对确定被试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定。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 对测评的数据资料做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概念分量表上测查情况比较
对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的概念分量表的等级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3。
经卡方检验, χ2=60.440, 显著性概率为sig.=0.000, 小于0.001,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概念分量表的等级水平的差异极其显著。
3.2 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行为分量表上测查情况比较
对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的行为分量表的等级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4。
经卡方检验, χ2=33.705, 显著性概率为sig.=0.000, 小于0.001,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 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行为分量表上的等级水平差异极其显著。
3.3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实践分量表上测查情况比较
对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的实践分量表的等级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5。
经卡方检验, χ2=78.412, 显著性概率为sig.=0.000, 小于0.001,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 三类学生社会适应技能实践分量表上的等级水平差异极其显著。
3.4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总量表上测查情况比较
对三类学生在社会适应技能总量表的等级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6。
经卡方检验, χ2=76.240, 显著性概率为sig.=0.000, 小于0.001,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 三类学生社会适应技能总量表得分等级水平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4. 讨论
4.1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概念的发展
社会适应概念性技能的内涵包括语言 (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 、阅读和写作、金钱概念[2]。
从听力智力双重学生社会适应概念的发展情况看, 在所有的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中, 在社会适应技能的概念分量表的得分等级上没有正常的, 27.5%基本正常, 50.0%轻度低常, 22.5%中度低常, 没有重度低常。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社会适应概念达到基本正常水平的比率不断提高, 而在轻度低常水平、中度低常水平的学生比率则不断减少。因此可以认为, 这类学生的社会适应概念水平有显著差异, 都未达正常水平。
4.2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社会适应行为技能的内涵包括人际、负责任、自尊、被欺骗或受操纵的可能性、对社交规范的了解情形、遵循规则。以往对智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研究表明, 与同年龄阶段正常学生相比, 智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的起点低、发展迟缓, 但其社会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 到十四五岁时, 智力障碍学生的一些社会适应技能已经与正常学生的水平相近。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其社会适应技能行为分量表中得分的等级水平有显著差异。从其发展情况看,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 达到社会适应行正常水平和基本正常水平的比率不断提高, 轻度低常水平的比率不断降低。
4.3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实践的发展
社会适应实践性技能的内涵包括一般日常生活活动 (饮食、穿衣、如厕、行走) 、工具性日常活动 (准备餐点、打扫房间、交通、吃药、金钱管理、使用电话) 、职业技能、维持环境安全等。
因为存在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学生和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更多呵护, 甚至是溺爱、迁就, 家长常常越俎代庖, 如此造成听力障碍儿童依赖性强, 自主性差,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3]。
从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实践的发展情况看, 这类学生社会适应的实践水平都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也没有中度低常和重度低常。其中到达基本正常水平的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轻度低常水平的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我们可以认为,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实践水平虽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但是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实践水平发展没有显著差异。
5. 建议
通过研究, 我们看到学校教育对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培养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建议特殊学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在以下方面加以关注。
5.1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应重点进行社会适应的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的技能。本次研究发现, 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在社会适应行为的低常主要集中在概念技能和行为技能上。因此我们在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课程中, 要重点进行这两个方面技能的教育, 其中在概念技能上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训, 提高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接受语言和表达需要的能力, 在行为技能上要重点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了解与遵循。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标准, 学校应根据其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和制定相应的课程。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课堂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注重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适应行为的特点, 充分开发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潜能, 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享受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学校要加强对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任课教师的教育培训, 提高教师教育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业务技能, 使相关教育措施落到实处。
5.3 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而在对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教育, 各方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 促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对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效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德清, 刘敏.学龄儿童适应技能测评量表的编制.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64-69.[2]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AIDD) .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Adaptive Behavior Skills.http://www.aamr.org/Policies/faq_mental_retardation.shtml.[3]张雪娇, 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 1:59-60.
社会适应行为 篇2
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
探讨了4-6年级小学生的生活压力状况,并请其班主任评价适应状况,以探讨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最常经历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的来源以学习成绩为主;其生活压力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无性别差异;小学生的`适应行为在班主任的评价中,男生有更多的不适应行为;在年龄差异方面,六年级学生的依赖性较低;而适应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为学业成就、性别、家庭月收入、日常生活压力及年龄.
作 者:俞国良 陈诗芳 作者单位:俞国良(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诗芳(台湾政治大学台北)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3(4) 分类号:B844 关键词:生活压力 学业成就 适应行为优化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 篇3
一、从教学本质入手,界定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课堂教学行为
1.课堂教学语言。《教育原理》一书中表明:“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的言语表达,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体态言语、演示言语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行为
教学管理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辅相成。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与同桌讲话,看小说,更严重的在课堂上与他人打架。教师在遇到这些违反课堂常规的问题行为时,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都是教学管理行为。
二、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学行为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教学行为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发展
许多教师对于课堂上一些阻碍教师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多采取简单盲目的处理方法。
小学儿童都是很单纯,很简单的,他们对于一门课的喜爱,对于一门课的努力程度,往往就决定于他们是否喜欢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就不会为了这门课付出努力,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着降低。
(二)教学行为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学校,我们时常会听到某些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用讽刺,挖苦的语言进行批评,还有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除了进行言语上的挖苦,还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些粗暴的教学行为,深深地伤害了这些青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
小学儿童的心理还未成熟,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伤害”,会在儿童的心灵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让学生的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摧残,造成性格扭曲,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严重阻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三、从儿童发展着想,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放下架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想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注重自己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要放下架子,要以“知心人”的身份主动地走进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心里真正地想法,了解学生真正地需求。
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插班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孩子要差一点。一天午休的时候,我主动找到他,跟他进行了交流。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因为不守课堂纪律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于是,在我再次给他上课的时候,我主动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偶尔,他也会开小差,这个时候我就故意走到他身边讲课,而他很聪明的接受了我的暗示,开始认真地听课。在以后的几日子里,我踏进教室上课,我总能看见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课,更令我高兴的是,无论何时见到我,他都会面带笑容地叫我一声:“施老师好”。
在我看来,对于那些教师所谓的“问题学生”,应该静下心来与他好好地沟通,交流。这样,对于“问题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与爱护,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地走进老师。自然而然地,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就建立了和谐,融洽地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也就能更加顺利地展开。
(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内化出发,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猴子种果树》一课时,他充分注意到了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着孩子的积极性,激发着孩子的学习兴趣。他认为低年级的课,一定要上得“好玩”,而他也充分做到了这一点。薛老师,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孩子们学习了课文的第2,3自然段,而在学习第4-7自然段时,他选择让孩子们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自主地来学习。而这样的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在复述故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不再成为被动地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一书中表明:“只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后进生也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师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去关心“后进生”,让“后进生”感受到自己也是被老师尊重与爱护的。当“后进生”有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善,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最有效地教学行为对待学生,从而促进每一位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社会适应行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肾移植专科门诊自2005年10月~2009年06月共行肾移植手术167例。活体供肾8例, 尸体供肾159例。其中男113例, 女54例。年龄16~67岁, 平均年龄35岁。婚姻状况:已婚124例, 未婚43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86例, 高中至初中43例, 小学31例, 文盲7例;职业:干部77例, 工人21例, 农民38例, 无业31例;医疗费支付方式:公费59例, 自费62例, 半费46例;经济收入:每月在2000元以上。另选健康志愿者170例, 用以评价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机将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 干预组84例和对照组83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费支付方式及经济收入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选取标准
(1) 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者; (2) 初次行肾移植术者; (3) 愿意合作的心肺功能正常者。排除神志障碍, 有精神科病史者。
1.2.2 调查方法
以WHO规定的生活质量测算表为依据,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的方法调查患者在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指数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精神健康 (MH) 等8个方面的情况[3]。健康志愿者和肾移植患者分别填写量表, 用以评估病人QOL情况。调查表由调查小组人员发放收集, 调查小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 有统一认识和标准, 以询问病人为主, 按量表对所有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访问;同时统计比较并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 然后进行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调查,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167例肾移植患者经历的生活变化所要求的应激程度作出数量评估, 并以"生活变化单位 (LCU) "作为代表, 评价相应事件的严重程度[4]。LCU能科学、客观地评定生活事件, SRRS调查分值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精神和社会的压力越大, 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差。
2 结果
2.1 健康志愿者和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的比较
在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指数 (VT) 、社会功能 (SF) 的比较上,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在情感职能 (RE) 和精神健康 (MH) 上的比较, 两组的P值分别为0.053和0.0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肾移植患者行为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在总生活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上的比较,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在环境领域、精神支柱方面, 两组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干预组和对照组肾移植患者行为护理干预前后生活变化单位 (LCU) 评定结果的比较:干预前, 对照组和干预组LCU所各分数段所占人数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干预前后, 肾移植患者SRRS评分分值变小例数明显增多, 在各分数段所占人数变化较大, 差异具有显著性
意义;对照组护理前后, 在各分数段所占人数有变化, 在分数段200~299和50~199上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在>300分数段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注:*代表组内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为P<0.05, **为P<0.01;#代表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为P<0.05, ##为P<0.01。
3 讨论
肾移植患者是一个身心均处于应激状态的特殊群体, 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负性反应, 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应对躯体功能的改变、移植后可能出现的排斥反应、手术后的生活及工作。因此正确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程度, 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 来实施有效的行为护理干预, 对肾移植患者渡过生活和心理隔离期、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行为护理干预应用行为的手段及方法来护理患者, 护理侧重于患者的行为现象, 分析患者的动机目的而采用行为控制、行为矫正等来改变不利于健康, 疾病恢复与护理的行为现象[5]。本研究通过行为护理干预, 患者在总生活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上的改变十分明显, 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在生活变化单位 (LCU) 评定结果的比较上, 实施行为护理干预的肾移植患者SRRS评分分值变小例数明显增多, 在各分数段所占人数变化较大,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护理干预需要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通过对肾移植患者在治疗、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等实施行为护理及行为管理干预, 观察患者的行为特点并做出分析, 研究其不良行为的成因和表现, 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为患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质量奠定基础[6]。护士也可在了解患者的自身情况及需要的基础上, 利用客观提供的依据, 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尊重和信任患者, 全面掌握不同心理状态的对应干预措施和技能, 如放松技术、心理疏导法等, 提高肾移植患者术后护理水平及生活质量。随着医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 肾移植术越来越精湛, 伴随着的整体护理也在循序渐进地开展。为了更好的增强了患者的自护能力, 提高手术成功率,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要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在加强自我培训的同时,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要性普及, 切实做好肾移植患者的健康教育, 通过术前有关知识的指导, 使患者对肾移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可主动向医护人员表达自己的感觉, 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的护理问题, 采取相应行为干预的护理对策, 消除病人术前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 鼓励患者及早进入社会角色, 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肾移植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肾移植专科门诊自2007年10月~2009年06月共行肾移植手术的167例患者, 另选健康志愿者170例, 用以评价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随机将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 干预组84例和对照组83例, 健康志愿者和肾移植患者分别填写量表, 进行病人QOL的评估。同时统计比较并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 然后进行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调查,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167例肾移植患者经历的生活变化所要求的应激程度作出数量评估, 以"生活变化单位 (LCU) "为代表。结果 实施行为护理干预后的肾移植患者的干预组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结论 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行为护理干预,肾移植,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邱恒菊.137例肾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 30 (5) :98~99.
[2]王小梅, 盛孝敏, 李娟, 等.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肝、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9, 5 (3) :27~28.
[3]方积乾, 李彩霞, 郝元涛.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4) :203.
[4]刘明, 高睿, 王金侠.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5) :259~261.
[5]龚芸, 张娟.行为护理干预对肾移植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7, 13 (29) :2811~281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5
1.以起点为切入点,增强针对性
“只要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布鲁姆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是能否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条件”。因此,我们从每位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预备状态(起点)出发,来确定提供什么适当的条件。
在实践中,我们从培智班学生的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等方面出发,来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培养目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来确定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实施同活动、异目标,异标同达的策略。如在设计职业适应活动时,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我们以除草活动为载体,分别培养学生达到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会用工具、掌握除草技术等目标。
2.以爱心为突破点,诱发主动性
培智班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冷眼和失败的体验,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喜欢的。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却比其他人更强烈。因此,我们要用心理沟通的方式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1)重视心理投入,改善师生关系。我们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唤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交朋友,以诚相待,唤起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阴影。
(2)加强心理激励,增强内驱力。用张海迪、李义强、李义峰等人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通过有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参与为生长点,强化主体性
参与是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以美化家园、净化市场为例,予以说明。(1)参与活动形成。引导学生经常关注附近农贸市场的垃圾等卫生状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组织全班同学到市场去搞卫生。(2)参与活动准备。在净化市场活动中需要簸箕、扫把等劳动工具,我们组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有的从班级里拿来,有的同学向兄弟、姐妹班借,有的从家里带来„„
(3)参与活动经过。在活动时教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做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4)参与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前,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5)参与活动延伸。在该活动之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校、把家当作市场,及时打扫经常美化、净化。
4.以活动为落脚点,强调实践性
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渐习得的。由于弱智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他们通常是在日常活动中,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发展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技能的有效练习形式,则更应指向直观的、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为此,我们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适应性技能,如通过开展自控式的管理活动和多元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活动,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技能;通过“班内沟通──年级交往──全校交流──社区参与”这一同心圆式的交往活动,提高孩子们交往沟通技能和社会交际技能;通过“四季特色体育锻炼活动”等来提高孩子们跑、跳、投、掷等能力,为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我能行”系列活动和主题月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实用语算技能;通过参与教室布置、活动室建设和学农基地建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的道德情操;开展公益劳动、为民服务、你丢我拣和洁美家园活动,提高其适应社会的技能;通过折、编、剪、塑等手工活动和唱、画、弹、吹等娱乐活动,来提高积极休闲技能;通过掘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等活动来提高农业劳动技术。总之,以活动为载体,使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开展、在活动中完善。
5.以整合为提升点,着眼全面性
个性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仅凭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标,它更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全员、全面、全程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类活动的优势,兼顾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协同活动与竞赛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缺陷矫治活动与一般活动等,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整合和兼顾中得到提升。如个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避免依赖心理的滋长等功能,因而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个体活动。如剪指甲、洗袜子等。同时,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合作与交往能力,能促进这群特殊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因而,也要引导学生多多开展角色活动与群体活动。
6.以协调为聚焦点,确保可行性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培智班既要受到来自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系统外部各因素的冲击,因而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聚焦点。(1)在任课教师方面,班主任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把开展社会适应性活动的设想、计划、措施等及时地与他们沟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召开短会,与他们一起研究培智班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科学决策服务。
(2)在家长方面,我们又通过举办科学育儿讲座、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加强书信联系、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努力使他们懂得:“怜──疼──溺”是害不是爱,放纵迁就只会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期望过高、过分苛刻易使孩子失去信心;冷落、放弃会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3)对于社区层面,我们利用镇特教领导小组和镇少工委的组织优势,通过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站、电视台等途径,组织学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法制意识,为培智班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协调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7.以社区为支撑点,重视地方性
每个学生是在社区中学习、生活、成长的。成功的学校教育一般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因此,“一切从社区实际出发”是我们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支撑点。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而我校培智班的全体学生所面临的社区是农村。他们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将来发展也在农村的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们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是了如指掌的,对农村是具有深厚感情的。因而,我们在活动时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富有农村特色的社会适应性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学农基地、责任田,开展学农系列活动,如学种豌豆、蚕豆、小麦、水稻„„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8.以“附设班”为联结点,贯穿示范性
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社会适应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0-01
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Adap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来适应被引入心理学、社会学领域,适应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后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社会适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社会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度的概念,学者们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郝伯特·斯宾塞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陆士桢在《从青少年亚文化看当代中国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中,指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同化、遵从、自制等途径逐渐接受现存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对于客观环境中的一切社会刺激,能够在上述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黄希庭教授,则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适应,压力的处理与应对是个体人格与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张春兴教授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可以看出,学界对社会适应的含义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共同的核心概念,即“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变化”,不管以何种方式都期以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对社会适应的分歧在于适应的方式、途径以及适应的对象。
2.社会适应的机制
社会适应的机制是社会适应研究的核心问题。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杨国枢认为适应包括4种方式拒变反应、迁就反应、因应反应和退避反应。肖琼等认为社会适应状态的本质在于和谐平衡,包括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在平衡和个体内在的心理和谐。贾晓波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黄希庭认为,在个体面临应激、压力或困境时,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对其进行应对与评估,调动已有的心理资源和策略进行危机的处理,使人格或心理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王小棉认为适应的过程,包括个体自我适应的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3.社会适应的测量
目前社会适应的测量以自编问卷为主,如韦小满、王永丽针对小学生分别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陈建文、黄希庭通过开放式问卷和理论分析构建出社会适应性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杨彦平、金瑜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傅茂笋编制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问卷》;卢春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等。
4.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特点、成就动机、归因方式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等杨青研究表明,父母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适应水平的发展,家庭出身背景对心理适应水平有一定影响作用。
二、主要问题分析
1.从社会适应的概念上来讲,大家有一定的共识并提取出了一些核心概念,但是未提出一个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社会适应的概念,要想对社会适应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可的适应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2.从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学者都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家庭教养、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有较密切的关系,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认定往往基于相关研究,缺乏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支持,缺乏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3.从研究工具来讲,大都采用的自编问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研究者们编制的问卷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1.目前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都仅结合一两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者把关注点仅放在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这些外部影响因素上,而社会适应不仅与家庭、同伴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个体的认知方式、人格特点、自我意識、成就动机等密切相关,所以重视社会适应的内部因素,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重要方向。
2.在社会适应的研究内容上跳出从研究对象面临的任务来划分社会适应的内容,引入信息论和系统论把社会适应看做系统给社会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适应研究的方向。
3.在研究方法上,将统计、结构模型等引入到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形成统一的测量工具将是社会适应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社会适应行为 篇7
1环境因素
1.1 社会环境
现代护生多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 大多为中专生, 基础文化差, 年龄小, 社会适应能力差。校园对护理工作理想化, 实习后了解到护士工作压力大, 工作负荷大, 收入低, 生活不规律, 社会地位不高, 再加上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使得他们实习后不愿从事本职业, 因此护生角色行为很难适应。
1.2 临床学习环境
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能力发展有一定影响。护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时, 很易对新科室的工作产生不适应。护士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教学管理方式是为护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由于患者多, 病房少, 很多科室未专门备有供护生听课的地方, 护生心理很难接受。由于每个科室轮转时间短, 刚适应环境又要转科, 各科工作职责和管理不同也让护生很难进入角色。
2患者因素
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律观念的普及,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2]。护生沟通能力差, 操作不熟练, 缺乏自信心, 患者及家属给护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很易导致操作失败。操作失败后又不能与患者很好地沟通, 受到患者及家属的责备, 从而导致角色不适应, 影响护生角色功能转变。
3护生因素
3.1 人际沟通能力差
人际沟通是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3]。护生从学校进入医院, 将面临陌生的师生、护患、医患等各种关系。让护生感觉不被尊重。在实习中, 护生基础文化水平低, 掌握理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程度有限, 无接触社会的经历, 对于患者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家庭、地位等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导致人际交往失败, 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继而影响其角色行为的适应。
3.2 护理操作能力缺乏
护理操作是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而护生初期仅限于学校的示教操作, 经验少, 操作不熟练, 依赖性强, 不主动, 缺乏自信, 不愿操作, 形成角色依赖。各种操作时依赖带教老师, 影响技能练习。
3.3 理论与临床实践不相结合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续, 是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4]。许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书本上的知识, 在临床运用时, 却难以回答, 大多数护生未想过要回去看书、思考为什么等。每天只是干一些基础的护理操作, 未真正将理论联系实践, 从而影响角色转变。
4临床带教方面的因素
4.1 经验、精力不足
临床带教老师大多是临床一线护士, 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 带教经验不足, 基础理论知识差, 带教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医疗任务重, 大部分教学骨干身兼数职, 既要带教, 又要当责任护士, 还要参与科室管理, 无足够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教学。个别老师认为带护生增加自己工作负担, 只把护生当作一个帮手, 并未进行认真带教, 使护生很难适应角色。
4.2 医患纠纷影响
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以前加强。医院惧怕医疗纠纷, 使带教老师不敢放手, 护生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都不能实施, 打击了护生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角色适应。
5对策
5.1 护士角色的适应
护士角色是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护士所掌握角色行为越多, 承担角色就会越好。护生在实习前医院应实行岗前培训, 对学生要进行充分的吃苦耐劳精神教育, 讲解各项规章制度、护士职业生涯的设定等, 让护生在实习中充满积极向上的思想。
5.2 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 护生可取得患者的信任, 从而获得患者全面的信任。带教老师鼓励护生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痛苦, 了解护理工作的性质。让护生体会护理工作的真正内涵, 逐渐认识到服务好每位患者是护理工作的本质。加强医学心理学教育, 开设人际交往课程, 举办健康教育比赛, 既丰富护生们业余生活, 又从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
5.3 加强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我训练
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所学知识, 会有更深的理解, 更好的掌握, 更多的思考和探新。在临床实习中, 鼓励他们主动结合实践看书,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习中多思、多问、勤观察、多做笔记, 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 参加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参加护理查房和科室业务学习。常进行小结, 主动进入角色, 带教老师安排2~3位患者让护生担任责任护士,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措施、健康教育等, 使他们把理论与护理实践更好地结合。
5.4 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
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保证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带教老师的专业素质、理论知识、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处世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护生。要求带教老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大学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 具有5年以上的临床经验, 责任心强, 事业心强, 要深得学生的敬佩和欢迎。定期评选优秀带教老师, 奖优淘劣, 增强带教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这是影响护生积极性的根本。
关键词:护生,实习,角色行为,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惠根, 黄红友.实习护生综合技能成绩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2) :98.
[2]李亚玲, 李娟, 周继辉, 等.护理记录书写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4, 18 (3) :539-540.
[3]黄萱, 胡景民.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64-65.
社会适应行为 篇8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学习适应行为,初中生
1 问题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活到老,学到老,学会如何学习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群体,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获得知识和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Academic adaptation)是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过程。那么,学习适应行为(academic adaptive behavior)则反映了个体学习适应的过程和行为特点。本研究旨从核心自我评价这一新的人格特质角度来研究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并对核心自我评价理论进行验证。再者,目前核心自我评价与学生学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开展的,局限了结论的推广效度,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扩大了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对象范围。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广州市某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共609人,其中初一学生183人,初二学生109人,初三学生317人;男生270人,女生339人;平均年龄15.50±1.20岁。
2.2 研究工具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CSES),采用陈恒盼(2008)的修订版本,该量表共12道题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核心自我评价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80。
学习适应行为量表,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满意感和利用学习资源五个项目,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良好学习适应行为能力或意识更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
2.3 程序
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统一发放并当场回收问卷。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高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学习适应行为比较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为比较高低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适应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核心自我评价得分进行分组,以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其他的为中等得分组。将核心自我评价作为自变量,学习适应行为作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从表1可见,不同组别的核心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适应行为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事后检验发现,不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组别两两差异显著。
3.2 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的相关分析
为更加深入地理解核心自我评价影响学习适应行为的作用机制而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高中生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价越高,其学习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越高。
3.3 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适应行为的回归分析
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适应行为的影响。第一层控制年级、年龄和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层把核心自我评价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3所示。在控制人口统计学的作用后,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适应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能够解释学习适应行为20.9%的方差变异。
注:回归采用Enter法;和t取自最后一层模型
4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越高,相应的学习适应行为水平也更高。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适应行为。相关研究也证实,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会跨情境地、以稳定的积极态度来评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而且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因此,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业成就或挫折失败,评估学习环境,设置更适合自己的目标,提高学习自主性,减少学习倦怠感,保证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知识的消化与积累。另外,自我验证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试图让他人了解我们是怎样的人,并让他人相信我们将会成为怎样的人。对自我评价高的学生会刻意寻求某些特定的信息和做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来证实自己是“有能力的人”,那么,在学习适应行为中,他们更关注如何努力调整自我思想与行为,适应学习环境,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进自信、自尊,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耐性、计划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适应学习生活,减少心理问题。
5 结论
(1)不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组别,其学习适应行为水平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2)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核心自我评价对个体学习适应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澜.我国中小学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27 (2) :502-504.
社会适应行为 篇9
一职业适应性的定义
所谓适应或适应性, 是指个体表现在取得自身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某种身心活动或学习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能力特征, 其实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不断转化。[1]而职业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 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经过十多年的扩招, 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大, 部分省份高考录取率高达98%。而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突出。对大学生而言, 从年龄特征上看, 仍然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中。由于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 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他们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 而且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高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他们期望大学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也就是企业HR们常说的人才的“零磨合”。[3]科学地研究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问题,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缩短其未来的职业磨合期已成为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行为模式维度的职业适应性分析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如何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 问题的核心就是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校和职场中的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差异, 是影响职业适应性的问题关键。
1 组织的行为模式
校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人才需要,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校园组织中,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学,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组织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在校园组织中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学习和活动中发现自我。
企业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 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营利性组织。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组织企业成员完成组织的经济目标。组织中最主要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比校园组织更为复杂的组织, 组织中关系之间既是利益的统一体又是利益的矛盾体。企业成员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完成企业组织下达的工作目标。
2 个人行为模式
校园生活与管理相对比较松散, 学生在校园中学生的自由空间比较大, 个性的表现也相对比较不受组织的限制, 需要与其他个体进行配合、合作的活动也较少, 大部分以单个个体为单位独立完成任务, 因此, 个体在校园组织中个人行为表现为比较随性、自由。学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 因此学生的生活也属于非经济领域的生活。交往的对象大部分为同学和老师。与同学、老师之间一般不会发生经济关系和明显的利益冲突。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为了学习, 相互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也非常单纯, 个体交往的行为动机中功利性少而感性较多, 个体与个体间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而在企业中, 企业组织是一个个体之间联系相对紧密的组织, 相对于校园的松散式管理来说企业的管理比较严谨。每个个体都是团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岗位, 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大部分时候都要服从组织统一的安排, 校园的随性和自我等对企业组织来说大多数时候是不被认可的。企业组织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 这对于习惯拖拉、自由安排时间的大学生来说, 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 企业的生活领域属于经济领域。人际关系不再像校园组织中那么单纯。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 同事间的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和冲突。在企业组织中必然会存在着关键岗位的竞争, 很多问题都与个人利益相关。
3 问题和冲突的处理模式
校园组织的管理是松散式的, 因此在校园中很多活动、任务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完成, 而不需要太多的团队合作, 比如听课、作业、考试等都是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 只有少量的活动涉及团队合作。个体与个体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紧密性相对于职场来说比较少, 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相对比较淡薄。个体与个体间问题和冲突的出现对于任务完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问题、矛盾冲突, 个体常常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对其进行处理, 或者置之不理。这些都不影响个体在校园组织中任务的完成, 外界也不会对问题和冲突处理进行太多的干扰。
企业组织的管理是严谨的, 每个岗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岗位都有其价值, 每个岗位工作完成的效果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企业组织中在很多情况下, 单靠个人能力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校的行动。所以, 企业组织很重视团队协作, 它要求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合作, 建立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总之, 企业组织中有很多任务是由团队合作完成的, 很少个体单独作业, 而个体单独完成的部分的好坏也会影响整体的工作结果。因此, 当个体在企业组织中遇到问题或冲突必须要正视, 不能像学校中凭个人的心情和喜好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团队成员的冲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任何影响到其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因此, 一旦出现问题和冲突, 不仅个人要对问题和冲突进行处理, 组织也会出面对问题的处理进行干涉。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 学校和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学生作为组织中的个体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个体在组织中相对比较自由, 人际关系单纯, 利益冲突较少, 对个体间的问题和冲突的处理随意性很大;而在企业中, 个体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各项制度, 人际关系较为复杂, 存在着较多的利益往来和冲突, 要有团队意识, 对于个体间的问题和冲突, 只能面对不能逃避[。4]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策略
(一) 学校的策略
1 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与宣传活动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 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 并为其职业选择, 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5]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 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不适应问题, 实质就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的不一致, 职业期望过高引起的。因此, 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地位观、客观的待遇观。同时, 密切关注市场环境中不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审时度势, 积极引导,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2 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提供多种社会实践的平台, 利用这些社会实践的机会,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切身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对应的的工作领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在校生的专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尽可能地缩短职业“磨合期”。
(二) 学生的策略
1 重视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的最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 它包括工作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人的能力越强, 往往与职业要求相符的程度就越高, 职业的适应性就越快, 所以作为大学生培养和强化自己与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学生工作等多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能力。
2 主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调查表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通常也是不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团结, 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有很大好处。因此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的活动中, 还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 都应该保持积极的状态, 有意识地加强对情绪的管理, 对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保持信心。在面临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时, 能够及时地、积极地、有效地沟通解决。
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之初, 往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和假设。大家都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 应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少考虑到现实的残酷, 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再加上近年来,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 使得很多人错误地估计个人能力和现实的就业现状, 盲目地选择高薪酬、高地位的职业。而一旦就业中遇到挫折, 他们又丧失自信心, 产生自卑心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的能力与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造成的。因此提升职业适应性,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也指出:人们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 要先评估个人的能力, 因为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 就在于个人的特质与特定行业的要求条件是否匹配。[6]所以, 当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 要有合理的期望, 并在现实的基础上作切实的构想, 才能迅速地适应职场。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8) :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4.
[3]邓碧会.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4 (4) :59.
[4]商光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216.
[5]李志.大学生职业适应性障碍的自我认知研究[J].青年探索, 2008 (4) :70.
社会适应行为 篇10
自2006年以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如何解决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广大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成为重要课题,而针对热舒适性的研究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五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夏热冬冷地区是唯一对采暖与空调均有较长时间要求的地区。在广大农村地区,采暖与空调条件很少,甚至有些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再加上农村住宅的热工性能低,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热舒适性。为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其现存的问题,对夏热冬冷地区山区乡村住宅环境尤其是适度性舒适研究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根据研究表明,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因素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速、辐射、新陈代谢率和服装热阻等,与之直接联系的是人体的自身调节行为。因此针对湖北山区农村与乡镇居民热适应性行为调节的研究是“基于适度性热舒适的湖北山区农宅设计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调研地点选取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及所辖学堂村,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115°06′至115°46′,北纬30°35′至31°16′之间,是典型的夏热冬冷气候,并且属于大别山区,全镇森林覆盖面大,山势平缓,有着独特山间气候(图1)。骆驼坳全镇辖27个行政村,8600户共3.8万人,镇区人口约8000人。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骆驼坳镇区和下辖学堂村。
1 | 骆驼坳镇区位分析图(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2. 现场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
2.1 现场调查方法
本课题为了研究湖北山区农村与乡镇居民热适应性行为调节,分别同期采集了农村与乡镇的相应数据,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个人背景信息与住房情况
需要了解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已在本地区居住时间、近段时间的身体状况等,住房情况主要了解住宅形式、建造年代、住宅结构以及区域位置等。
(2)夏季室内制冷与开窗遮阳行为
在问卷中,提供室内制冷的两种基本选项和开窗遮阳的多种形式,由受试者勾选出符合自己实际使用情况的选项。对于夏季室内制冷,主要研究其制冷设备的选用,使用时长以及相应的使用特点,对于开窗遮阳则主要研究方式与时间段,方便数据处理和对比研究。
(3)夏季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习惯
根据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在问卷的第三部分设置11个基本调节行为选项,受试者根据自身行为习惯以及该习惯的出现频率进行相应勾选。
2.2 现场调查结果
从2014年7月2日至10日,对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及学堂村部分民居共85户进行走访调查,既对不同住宅进行调查,又针对同一住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气温状态下进行差异性调查(图2),最终获得有效居民居住基本资料共85份。
2.3 调查数据处理
根据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最终绘制为可直观了解并得出相应结论的百分比图。
针对实际住房情况,调查问卷从住房样式、建造年代、建筑层数以及周边环境等8各方面收集了85份资料,再按照农村和乡镇进行分类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绘制“住房情况对比分析图”(图3)。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的了解与分析,合理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农村和乡镇居民的夏季室内制冷条件、习惯以及自然通风下房屋的开窗、遮阳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夏季室内制冷、开窗与遮阳基本行为习惯对比分析图”(图4)。
调查问卷针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从开门、开窗、食用冷饮瓜果等11各方面设置提问,以期了解在湖北夏热冬冷山区的居民夏季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特征(图5)。
3. 热适应性行为调节调查研究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图可知,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镇与下辖学堂村在居民住宅建筑、夏季室内制冷、开窗与遮阳基本行为习惯以及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习惯等方面,既有所区别,又具有相同点。
3.1 农村与乡镇住房情况对比研究
对比分析图(图3)表明,在作为研究对象的85户中,农村29户全部为2层独立式住宅,乡镇56户中47户是联排式,仅9户为2层或3层独立式;这些居住建筑大多属于90年代后建造,其中农村居住建筑一般是采用的砖混结构,而乡镇居住建筑还有一部分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85户居住建筑均没有采用外墙保温措施,大部分也没有采用外窗保温措施,绝大部分窗户使用普通玻璃。农村居住建筑多在郊区,少部分临街,而乡镇居住建筑则多数临街。
3.2 夏季室内制冷与开窗遮阳行为研究
由对比分析图(图4)可以了解到,在夏季室内制冷方面,骆驼坳镇56户中有48户使用空调,比例为85.7%,学堂村29户中17户使用空调,比例58.6%,因此在空调使用比例上骆驼坳镇多于学堂村;在夏季平均每天使用空调的时间上,骆驼坳镇居民约为7.4小时/天,而学堂村居民则约为6.3小时/天;在使用时间段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午间和夜间;相应的,影响居民使用空调的因素中,骆驼坳镇的居民主要受到室内温度、用电消耗和电费支出的影响,学堂村居民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外,还受到电压不稳定的影响。
2 | 实地调研(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 住房情况对比分析图(作者自绘)
在电风扇的使用上,骆驼坳镇居民在夏季平均每天使用约8.8小时,学堂村居民则使用约为7.7小时。由此可见,在夏季室内制冷——主动制冷与被动制冷设备的使用上,骆驼坳镇的居民每天平均使用时长均要大于学堂村居民的。这说明当地居民在夏季有超过约60%的时间依赖制冷设备,能耗非常大,其中农村居民在使用时间上略少于乡镇居民。
在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开窗与遮阳的行为习惯对比研究中可发现,骆驼坳镇居民和学堂村居民都是经常开窗的,且开窗时间相似,多为全天开窗;在开窗目的上,均是以通风为主,采光为次;在遮阳措施方面,主要是采用普通窗帘、一部分采用遮阳棚,较少部分乡镇居民使用百叶窗,其他少部分居民则没有采用任何遮阳措施。
3.3 夏季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习惯研究
对比研究表明(图5),在研究对象中,大多数居民会选择高频率的开门和开窗,以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会经常通过增减衣物和偶尔进食冷饮瓜果来应对气温变化;电风扇和空调的使用率较高,乡镇会多偏向于使用空调,农村则偏向于使用电风扇;天气炎热的情况下,都会经常选择冲凉或者游泳,以及门前泼水降温;夜间炎热时很少选择到室外乘凉;大部分居民在夏季炎热时会减少活动量、多喝水,农村居民在这一项的选择上略高于城镇居民。
4. 讨论与分析
根据分析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分析:
(1)调研所选地点——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及其下辖学堂村的居民居住情况不佳,住房条件有限,一方面这说明调研情况符合对于我国农村及乡镇广大居民居住情况及问题的说明;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对于农村及乡镇居住建筑设计建造的研究仍需深入进行。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住宅的建设严重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用地布局上基本没有认真规划,房屋设计上简单随性,施工技术与材料比较原始等,这些都是需要逐渐解决的难题。
(2)由图3可知,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及其下辖学堂村的居民住房情况热工性能普遍较差,与此同时农民普遍缺少改善住房热工性能的意识,这既是直接影响乡村住宅适度性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乡村建筑节能最大的障碍。
改变广大乡村居民关于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提升居住品质的传统思想显得刻不容缓。我国乡村居民在建造住宅时有炫耀性消费的倾向,同时又以节俭实惠为主,有着强烈的从众羊群心理和对新事物的恐惧感,改善住宅建筑热工性能、提升居住热舒适性不仅不是乡村居民建造住宅的首要目的,尚属于新鲜事物,相应政策和措施的推广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提升乡村居民居住品质需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心理。
(3)农村、乡镇居民对于居住热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调研数据表明,骆驼坳镇及学堂村居民夏季使用空调以及电风扇制冷的频率、时长已经很高,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既反映出住房条件不高,在热环境密闭性上亟需改善,住宅通风性能不佳,也说明在广大农村与乡镇,居民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相对应的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研究表明,农村与乡镇居民仍然主要采用着传统的降温方式,而新的变化在于,一是更加依赖于空调主动式制冷设备,二是传统的户外纳凉方式频率下降甚至基本不采用,这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形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住宅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际地形以及周边环境所形成的小气候,结合设计增强住宅的通风性能。通过对建筑群体的设计,营造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引导当地居民形成更为合理的的降温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对聚落广场、户外开放空间的设计,引导居民形成户外纳凉的降温调节习惯,可减少对电器制冷设备的过度依赖。
5. 总结
综上表明,随着农村与乡镇的发展,农村与乡镇居民在住房条件、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对于农村与乡镇居住建筑的设计建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广大乡村居住住宅热工性能差,乡村居民缺乏相关主体意识;其次,乡村居民对夏季住宅热舒适性要求却来越高,更加依赖于制冷设备的使用,给居住节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最后,传统乡村居民夏季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正在随着综合居住条件的改变而逐渐改变,形成了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居民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热适应性自我调节行为习惯的研究,可以对热适应性研究起到辅助作用,进而促进基于适度性热舒适的湖北山区农宅设计策略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广大乡村的住宅建筑建设实践中去,进一步推动我的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乡村居民居住条件。
5 | 夏季热舒适自我调节行为习惯对比分析图(作者自绘)
4 | 夏季室内制冷、开窗与遮阳基本行为习惯对比分析图(作者自绘)
摘要:夏热冬冷地区乡村居民住宅适应性热舒适研究,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乡村居民热适应性行为调节习惯以及基本居住环境是该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夏季对湖北罗田县骆驼坳镇85户乡村住户的实际调研数据,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期进一步寻求基于适度性热舒适的湖北山区农宅设计策略,解决乡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乡村居民居住条件。
社会适应行为 篇11
1.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盲目从众,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之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正确看待学习压力。
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我们的焦虑不断增加,影响我们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3.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
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等。
4.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适度的焦虑体现了我们对考试积极认真的态度,有益于我们的学习,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学习,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克服考试焦虑,从容面对考试。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待,增强自身实力等。
6.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7.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8.关爱集体的表现。
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在集体中能求同存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9.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有了公平,才能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当不公平的现象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同时还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1.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12.自觉维护正义。
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积极同各种非正义行为做斗争,匡扶正义。
13.责任的含义和来源。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者不应当做的事情。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14.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15.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也能得到回报。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那些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16.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维护国家的尊严;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
[典例分析]
例1近年來,志愿者活动进入我国众多公共领域。志愿者们默默无闻,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可他们从事志愿者工作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这些志愿者()
A.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了个人利益
B.在无私奉献中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C.做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考虑个人的利益
D.虽然具有盲目从众的心理,但值得提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志愿者工作意义的认识情况。志愿者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因此,本题选B。
参考答案:B。
例2(2010年鸡西市中考试题)“香港好人”阿福,一位香港货柜车运输公司老板,一位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的志愿者,一位在汶川地震灾区奋战3个月的志愿者,最后倒在了青海玉树的土地上。香港各大媒体高度评价了阿福的壮举,称赞他是“香港英雄”、“港人之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所学知识,评价他的行为。
(2)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
(3)我们应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阿福学习?(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解析:本题以黄福荣的感人事迹为背景材料,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此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答第(1)问时,可从黄福荣具有的优秀品质等角度对黄福荣的行为作出评价。解答第(2)问时,在回答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时,可从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价值、增长知识和才干等角度作答。解答第(3)问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1)阿福的行为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有爱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植树、捐款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意义: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掌握技能。(3)①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迎难而上。②在生活中要有爱心,培养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③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④当国家处在危难时刻,应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
例3(2010年芜湖市中考试题)一年一度的“两会”,处处有民生,处处有民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又一次成为今年“两会”的最大亮点。让我们一道采撷总理经典话语中几朵美丽的浪花,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摘录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2010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1)[知识链接]你觉得政府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摘录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时说:“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2)[明事析理]请你回答: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摘录三:温家宝总理在报告里说道,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3)[落实行动]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至少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回答)
解析:本题巧妙地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第(1)问具有开放性。由于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改革、稳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解答此问时,只要能正确指出发展经济与上述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关系即可。解答第(2)问时,可用所学知识分别阐明维护社会
公平和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3)问也具有开放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2)①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有了公平,才能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3)①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政治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施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等。③文化方面: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
[高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赵某听别人说吸毒很过瘾,便对毒品产生了好奇心。他抱着尝尝毒品是什么滋味的心理去吸了几次毒,结果染上了毒瘾。为了筹集毒资,他就去抢劫他人的财物。2011年1月17日,赵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9年。这说明()
A.好奇心是魔鬼,我们不能有好奇心
B.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可以提高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C.若对好奇心把握不好,就可能误入歧途
D.好奇心是人们走向犯罪的根源
2.小红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她看到班里有人穿名牌,就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名牌;看到同学有手机,就向父母要钱买手机。小红的这种行为()
A.是盲目从众的表现
B.是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表现
C.是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的表现
D.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3.中学充满竞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感到紧张、产生压力。对于学习压力,以下看法中正确的是()
A.学习压力都是由过度的考试焦虑造成的
B.培养学习的兴趣是缓解学习压力的好方法
C.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
D.只要减轻学业负担,就能消除学习压力
4.小姣在考试之前总是比较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有时还坐立不安。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小姣克服考试焦虑的是()
①对考试要高度重视,绷紧自己的神经②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来调控自己的情绪③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自信心④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充分放松,远离书本,放弃学习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5.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入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所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与自己过去投入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这说明()
A.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B.在比较中能实现公平
C.社会的稳定需要公平
D.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6.右图反映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健全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这表明,我国政府()
①注重社会公平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④尊重和保障人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7.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
①是不可避免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②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③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④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导致合作难以为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8.右边的漫画《保护伞》表明()
①我国正在着力构建正义的制度②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公平③我国政府重视保障民生④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某些特权
A.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2010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政府的良心。据此回答9-10题。
9.温总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正义②实现公平正义能满足人们的所有愿望③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④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现阶段正在实践并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是()
A.不患寡而患不均B.均贫富,等贵贱
C.人与人之间平等D.按需分配
11.右边的漫画()
①反映出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②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③抨击了社会中的腐败现象④反映出社会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2.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医生,应该救死扶伤……这表明()
A.承担责任就能获得回报
B.责任就是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
C.每个人都有固定不变的责任
D.每个人都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13.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本届亚运会期间,59万名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默默奉献,尽职尽责,以饱满的服务热情,专业、周到的服务水平,向亚洲各国展现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这些志愿者()
①在无私奉献中承担着社会责任②在服务亚运会中能获得很多经济收入③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④在亚运会管理工作中坚持了依法行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一個瞎子与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困于楼内,眼看就要被烧死。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完好的跛子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着跛子,跛子指路,两人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集体要保障个人利益
B.集体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其成员数量的多少
c.事业的成功主要靠个人的顽强拼搏
D.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15.下列对于右边漫画中一些青年人参与青年爱心服务活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②他们热心帮助他人,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③他们以具体的行动,把自己造就成负责任的公民④他们哗众取宠,是想获得社会的赞许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6.小华独自在教室里,不小心把同学的钢笔弄坏了。事后他如实地告诉同学是自己弄坏的,并表示愿意赔偿。这表明小华是一个()
A.自以为是、爱出风头的人B.懂礼貌、非常自负的人
C.勇担过错、责任意识较强的人D.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
17.孙炎明,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民警。2004年,他不幸被查出患
有“脑癌”,短暂的绝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用微笑面对病魔。作为看守所民警,他恪尽职守,将每一个在押人员视为亲人,用真情感化和挽救那些误入歧途的灵魂。孙炎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①说明了承担责任就不能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②说明了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③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④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就要信守承诺,这是因为()
①信守承诺能赢得他人的信任②对好朋友、好同学的任何请求,我们都应该接受并努力兑现③不兑现承诺的行为只要做出一次,就可能对自己的信用造成损害④失信于人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面对考试,有些学生会出现焦虑情绪。特别是遇到重大考试时,如中考、高考时,有的学生就会头昏、心跳加快、判断力减弱、脑子一片空白。有一位校长这样开导学生:当你走进考场时,你一定要默默地念三遍:“没有我不会做的题,我一定会成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这位校长所讲的方法对克服考试焦虑有用吗?请简述理由。
(2)李平同学按照校长所讲的方法,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影响?
(3)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们应该怎样做?
20.目前,国家教育部已实施部、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管理,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严重违规考生,如使用手机、对讲机、“耳麦”等无线通信工具内外勾结进行作弊的考生,将被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供高等学校、招生单位甚至将来的用人部门查询。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请从公平与正义的角度,谈谈你对考试作弊现象的认识。
(2)某校九(2)班针对部分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准备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请你设计这次活动的形式和主要过程。
21.材料一新修改的选举法,改变了原来城乡按4:1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标志着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
材料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建立起了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全国推进。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举措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2)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政府注重用什么方式来维护社会公平?
22.某校在网上开设的“百事通”信箱收到了许多同学的来信。下面是两个同学在信中提出的问题,若让你为这两位同学答疑解惑,请你回信。(说出要点即可)
23.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同时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走近他们,感悟人生。
[说付出回报]世博会期间,有8万多园区志愿者、约1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近200万名社会志愿者参与世博志愿服务。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共计59万名志愿者投身其中,他们分布在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各交通路口、景区、商场等,构成了亚运会史上最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1)有人认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要付出很多,不可能得到回报。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辨人生价值]2010年7月,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级学生赵小亭与18名同学利用暑假前往贵州省责定县马场河中心小学支教。7月21日,在与队友们分头进行社会实践途中,赵小亭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苗岭大山中。
(2)有人认为,赵小亭为支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值得。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评英模事迹]郭明义,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职工。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3)请你评价郭明义的事迹。
[谈体会感想]赵小亭、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以及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许多人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
(4)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呢?
参考答案:
一、1.C2.A3.B4.D5.D6.B7.D8.C9.D10.C11.C12.D13.A14.D15.B16.C17.B18.A
二、19.(1)这位校长所讲的方法对克服考试焦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学生走进考场时,按照这位校长所讲的方法去做,就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稳定自己的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焦虑情绪。(2)这将极大地增强李平的自信心,使他今后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走向成功的未来。(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认真对待考试;考试时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待,不能有过高的自我期待;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增强自身实力。
20.(1)①平等竞争是考试制度的灵魂。考试作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也侵犯了其他考试者的合法权益,因而是一种破坏社会公平的非正义的行为。②我们中学生在考试中决不能作弊,不仅要严于律己,而且要与这种非正义行为做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2)示例:①活动形式:演讲比赛。②活动过程:个人查阅有关资料,撰写演讲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里进行演讲;每个同学写一篇参加演讲比赛的心得体会。
21.(1)一般来说,公平就是承担自己该做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等举措,都能让公民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因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2)建立和完善正义的制度。
22.對小娟的回信要点:①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集体利益为重,努力为集体争光。②你只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参加歌曲演唱比赛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对小芸的回信要点:①关爱社会,奉献社会,人人有责。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提升自身的价值和能力。③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扩大交往范围,增长见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
社会适应行为 篇12
随着人们对复杂性科学、复杂系统的深入认识, 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逐步从关注创新要素或创新过程中的某个片段, 发展到系统地解释和理解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个活动过程, 进而研究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构建、完善及其运行模式、机制等理论和方法。本文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到创新系统研究中,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进行理论研究。
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涵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圣菲研究所约翰·霍兰教授于1994年正式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 (Adaptive Agent) , 简称主体。适应性是指它能够与环境及其它主体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 并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系统的演变或进化, 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 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 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一言以蔽之:“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系统中主体以适应为手段方式, 与环境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2 基于CAS视角的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内涵
2.1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的系统涵义
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进行深入探讨[1][2]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涵义是指物流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和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集合, 它们相互作用于新的知识和技术创造、溢出、扩散和使用之中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从宏观上讲, 它指出了物流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嵌合的有机整体;从微观上讲, 它揭示了物流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动态性和集成性。
2.2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
相比国家创新系统, 本文侧重于企业及其内部这一 “微观”层面的系统研究。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是由多主体构成的, 主要包括知识型学习型的员工、自组织群体、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企业和物流协会五类, 这些主体行为贯穿于物流企业的创新过程中, 彼此间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是最小的智能型“活” 主体;自组织群体是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特殊团体, 如技术专家群, 它由创造性的员工组成, 是物流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起核心作用, 是企业的决策者和带头人;物流协会在科技创新系统中挖掘、集中、整合物流资源, 发挥着沟通、协调、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3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CAS特性分析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角度分析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多主体主动适应性。在物流企业中, 员工“聚集”产生群体、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企业并购重组等, 这就呈现出多主体并存的局面。主体可依环境变化和自身意愿进行内部规则调整, 进而改变系统结构和行为方式, 使系统自适应地、自组织地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化为有序结构, 不断演变。
(2) 多层次性。物流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在员工、部门 (团队) 、企业三个层面分别进行, 也可以跨越不同层面, 且有多种不同的组合, 这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创新效果, 这种多结构多层次性也正是复杂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动态开放性。随着时间发展,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处于不断变化中;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要从环境中摄取相应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向更好的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4) 非线性。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包括的系统内部关系、企业与环境之间是双向的, 循环反复和动态的。物流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企业历史与现状、物流技术、竞争对手状况、国家政策等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科技创新行为和结果的非线性。
(5) 涌现性。涌现指系统低层次微小差异会导致高层次的巨大不同。[3]在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中, 先进物流技术是简单技术的累加, 企业创新系统是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凝聚。
(6) 自组织性。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系统是在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下源于创新主体自身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同时, 它满足自组织形成的四个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现象。[4]
3 基于刺激—反映模型的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基本行为模式
3.1 CAS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模型
在微观层次上, 刺激—反应模型表达了系统中各主体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每个主体的执行系统都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探测器、一个效应器和一组IF/THEN规则。探测器用来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 效应器用来做出反应, IF/THEN规则规定了何种刺激做出何种反应。主体将探测器探测到的消息与规则进行匹配, 发现匹配的规则就激活相应的另一规则, 这个规则可以直接激活效应器产生行为或激活另一个规则, 这一过程可以是一个循环的链式反应过程。主体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对规则进行比较、选择, 甚至产生新规则。
3.2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范畴, 当我们把对创新系统的认识聚焦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时, 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就是各创新主体对环境进行不断地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基于CAS理论中的基本刺激—反应模型, 构建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如图1所示。
(1) 探测器消息集合。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各主体感知到的外界刺激主要有社会和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压力、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内部动力因素、物流协会支持。具体说明如下: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其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需求对科学技术提出具体要求, 导致科技去解决需求问题, 从而产生科技创新。适度和规范性的竞争对企业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会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呼唤出来,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和行为。科学技术在其宏观动力和内在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运动和发展, 并被应用于生产, 成为推动技术变革的强大动力;同时, 各创新主体相互联结, 在不同技术能力之间获得协同, 可以帮助企业更为快捷地获得创新所需的新技术, 创新能力大为增强。主体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和员工对科技创新的主观价值判断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内部重要动因。物流协会与企业、政府、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 发挥其各种职能, 对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支持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2) 科技创新规则集合。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中主体对消息的处理主要遵循以下规则: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创新成功概率预期、知识与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沟通/竞争/合作。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和优势, 追求利润最大是物流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由于创新活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所以收益预期和风险评估成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参量。知识与技术的溢出和扩散规则表明科技创新系统便于缄默知识和同质技术信息在企业家和研发、管理人员之间流动、激发创新意识的保障机制。沟通/竞争/合作规则表明异质创新主体间沟通共享、竞合共赢的宗旨。
(3) 科技创新效应器。
经过创新规则集合的处理, 系统的下一环节就是效应器的对外输出, 输出结果体现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有针对个性化的服务;物流装备、工具的改进;物流技术 (物流硬技术和软技术) 的改善优化如库存分拣技术的应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等;企业创新点的产生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4 基于回声模型的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
4.1 CAS理论中的回声模型
在宏观层次上, 回声模型表达了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整个系统包括若干位置, 每个位置中有若干主体和资源库, 当两个主体在一个位置相遇, 一个主体的进攻标志与另一主体的防御标志进行匹配比较, 若非常匹配, 则进行资源交流, 在自己内部存储与加工资源, 如果资源足够, 则繁殖新主体, 否则这个主体只能获得对方资源库中很少一部分资源或者一无所获。[5]霍兰进行了一定的扩展, 增加了一系列新机制, 即选择性交互作用、资源变换、粘着、选择性交配、条件复制, 使其更符合现实。
4.2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回声模型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中各主体更多的是以信息、理念、技术、利益等无形资产为核心纽带而成的整体, 在构建自己的合作伙伴时, 要求被选主体在信息、理念、技术等各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使上述因素很好地拟合。基于CAS理论中的回声模型, 构建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三层回声模型如图2所示。
(1) 匹配因素。
在主体、环境交互过程中, 主体自身的异质性导致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映射到回声模型中, 就是“匹配能力”这一因素。在物流企业创新系统中主要表现有:员工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技术能力, 企业家决策的能力, 企业获得顾客和盈利的能力, 物流协会的资源配置能力。主体不仅要具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而且要能快速塑造出这些能力, 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其匹配速度。它涉及资源流动的速度, 一个高速的匹配过程会缩减主体的时间冗余, 实现资源价值的升值。表现在科技创新系统中:主体迅速获取信息并正确决策、企业迅速适应市场变迁等。这也反映出企业创新中各主体快速反应、实现共赢的规则。此外, 匹配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主体只有拥有持久的竞争能力, 才不会被淘汰, 科技创新具有时效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匹配能力的动态性随着时间变化其性能也会相应变化, 因此在创新系统中加入时间因素 , 它表示系统中各个主体能够长期协作并发挥最大效用的验证参数 , 这个参数越大 , 系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越强。[6]
(2) 标识区。
在模型中, 各主体之间进行着复杂的进攻—防御作用。一个主体的前途取决于它所携带的标识对, 它获取的资源与它的进攻标识和其它主体的防御标识的匹配程度成正比。一个员工主体总是选择与自己有很强互补性的其它员工或群体作为合作伙伴, 使双方的运作更容易。其中, 粘着标识决定主体间的粘着程度, 主体选择性地粘着, 并形成层次的结果, 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在物流企业中, 一个员工主体的粘着标识与另一个员工主体的进攻标识匹配, 由匹配程度决定粘着程度, 企业中自组织群体的形成就是粘着机制的体现。而在这个群体中, 一些人负责进攻或防御, 一些人则专门负责获取资源, 这样就增强了群体的运作效率。
(3) 控制区。
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杂适应开放系统, 其主体在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不断增加自己的进攻、变异能力等, 它会记忆以前工作中的失误、优劣势从而取长补短, 得到对自己和系统最有利的策略, 这个过程被称为交叉复制。在此过程中, 主体形成了“个人机制”。由于主体相互学习, 其行为具有逐渐趋同的现象最终在系统内达成共识, 即“共享机制”。物流企业中的规章制度、物流行业的标准、规范、法规等是共享机制的体现。因此, 我们给主体增添交叉复制、学习和创新能力两个属性。此二者决定了系统中个人机制与共享机制的转化与提高过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条件复制深入分析了创新系统的复杂动态适应性变化的内在机制。一个员工的方法、技巧可以被其他员工复制, 如适合自己, 则“拿来”使用。资源变换能力决定了企业或其它主体的资本转换能力及适应能力, 物流设施 (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等) 调整、人员培训、物流流程的重组等使企业可把富裕的资源转换为自己短缺的资源, 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选择性交互机制是每个主体都具备的能力, 它是主体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 若符合彼此交换条件要求, 则交互进行, 否则, 交互活动终止。
5 结语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科技创新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开放的、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系统, 需要充分利用复杂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系统, 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员工、企业、物流协会的作用, 做到“联动合进”。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物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摘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 (CAS) 理论, 对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模式进行了论证, 指出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基于CAS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模型, 构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基本行为模式;基于CAS理论中的回声模型, 构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 揭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机理, 期望为相关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 (CAS) 理论,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物流企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PADMORE TIM, SCHUETZE HANS, GIBSON HERVEY.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 centered View[J].Re-search Policy, 1998, 26 (6) :605-624.
[2]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 1999, 2 (3) :66-68.
[3]李海波, 刘则渊, 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组织知识系统主体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7) :199-202.
[4]陆园园, 薛镭.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2) :76-80.
[5]约翰.H.霍兰.周晓牧, 等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