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建设

2024-09-21

体育理论建设(精选12篇)

体育理论建设 篇1

摘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原地区体育为代表的实践理论,分析了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转制过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思路、新发展,提出了体育理论建设如何有效促进中原地区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原地区,体育,体育理论

1 前言

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理论,是由感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认知系统。体育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来自人的大脑;但倘若思考功夫欠缺,所谓理论也未必会比经验之谈更好。

没有探究,就谈不上创新。那么在体育理论建设中,大家如何看待体育理论创新的探究,探究就离不开问题。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2 中原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中原区域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中部崛起的新政策,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中原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纵观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

2.2 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2000年12月15日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体育往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确保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国家设立“奥运专项资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2.3 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实现转制过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全面深化改革。

2.4 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中原区域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

3 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为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李鹏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要研究群众体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中原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区域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探索新的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子,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4 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原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虽然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盲目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产生得不偿失的相反效果。比如: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资金管理及维护,如果兴建过多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使地面积减少,增加失业人口,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4.1.1 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1.2 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4.1.3 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 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4.2 建议

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

3.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4.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建立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理论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全民健身研究中心,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心,实现人员流动,资源共享。

5.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

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洪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魏振兰.中原区域体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20.

[3]何东民.顺德城乡居民生活变迁与体育发展相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交流科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83-92.

[4]曹缔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59-64.

[5]赵牧.变成机器的体育明星——关于现代竞技运动的思考[J].海上文坛,1995,32(1):122-161.

[6]周爱光.竞技运动概念的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及其划分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5(4):222-271.

[7]李志伟.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2(3):112-141.

[8]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9]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张华青译.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2-03.

[1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理论建设 篇2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3.4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完善了竞技育人的教学理念

体育理论建设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理论;重要性

现如今的小学生,独身子女多。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发育提前,身体生长很快,他们每天获得的信息量非常多,吞吐的知识量如同鲸鱼觅食一样。他们喜欢体育,却又不懂体育,这就需要体育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在小学,有的教师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反对他们的学生参加一切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毕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使学生整天埋头读书,成了考试的机器。结果造成身体素质极差,心理负担重,没有其他活动缓解。因此,小学教师体育素质如何,制约、影响着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这将对小学体育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1、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教师具有体育理论素质。小學班主任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都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体育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训练、竞赛,班主任要把学生体育活动安排好、组织好、指导好,必须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知识,特别是农村的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许多语、数学科教师更要兼上体育课,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显得格外重要。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改变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重智育轻体育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使许多小学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其原因就是不了解体育,不懂得体育的作用,认为体育只是玩玩,因此可有可无。而作为小学教师来说,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转变对体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倘若教师本身都不懂体育,那么就无法从事对学生体育的教育引导,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武器。

3、提高体育理论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健康需要。作为小学教师,不仅有责任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而且也必须身体力行,一方面为学生作出榜样,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健康的需要,要提高体育参与的意识、兴趣、习惯,必须掌握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4、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是教育形式的需要。小学教师都将会为人父母,将成为家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体育煅练,并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体育煅练,那孩子从小就能对体育煅练有正确的认识。全民健身是靠全民在观念上,对健身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有效开展,如果每一个家庭,有一个人能从理论上给全家老少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练,何愁群众体育开展不起来?

二、小学体育课理论知识的教学现

1、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体育课是各小学的必开课,领导只重视室外体育课,而室内理论课上的质量得不到重视,教师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只要将室外实践课上好,室内课上不上无所谓。学生接受不到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对体育正确深刻全面的认识,就没有体育参与的动机与愿望。毛泽东同志在体育研究中深刻指出:“要促使其自觉,非动主观不可。”因此,要学生重视体育、参与体育,必须从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人手。

2、体育室内课教学质量低下。上好体育室内课,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理论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体育教學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体育室内课教材较少,缺乏新事物。体育教师要使室内课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案、方法,要不断增加新内容。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学到新的体育理论知识,怎能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和技术?

三、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措施

l、增强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老师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理论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解、支持、科学地参与体育,从而促进小学体育健康地发展。

2、改革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增强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这些都是小学教师应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

3、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由于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兴趣。

4、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和方法,其次,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因此,小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改革和实施已迫在眉睫。

体育理论建设 篇4

1 休闲时代与大学生休闲生活特征

1 . 1 即将来临的时代——休闲时代

我们考察休闲时代是否即将到来,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国民是否具有参与休闲活动的闲暇时间;二是国民是否真正有参与休闲活动的自身需求;三是国民是否有一定的保障休闲活动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

1.1.1 闲暇时间

社会学家通常把个人时间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3个部分。凡勃伦在1899年所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是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他认为,闲暇是指非生产性消费时间。人们从事劳动后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进行生活消费,这是身心调剂的过程,与必要劳动时间的补偿和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人民从事休闲活动的必要保证。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的闲暇时间是逐步增多的,根据马惠娣女士对公众闲暇时间的统计:“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其中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拥有量更多,比如:学生的寒暑假,全年约140 ~16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约10天,全年约124 天[1]。”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休闲时代到来一个重要标志。

1.1.2 自身需求

当今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 如何合理、科学的安排这部分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人们休闲意识是淡薄的,认为那是“玩物丧志”;休闲方式也比较单一,“打牌”“喝酒”“聊天”等成了大家主要的休闲方式。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休闲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了。但是正如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2]。”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转型,人们逐渐意识到要过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在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之后,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比如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丰富精神生活、缓解生活压力、协调生活节奏、工作补偿机制等。

1.1.3 经济保障

我国虽然暂时还存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国力日益强盛、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是有目共睹的。根据2014年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 7 %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 5 % ,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另外,我国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 年4月15日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增幅超过7%的GDP增速。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我国经济水平总体上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城镇居民,特别是各大城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经济条件,这些地方的居民是有参与不同休闲活动的经济基础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预测到2015年左右,发达国家将首先进入大休闲时代。

1 . 2 大学生休闲生活特征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逐步体现。被西方休闲学家奉为“休闲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将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休闲活动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这其中有追求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有追求身心健康的体育休闲活动,有单纯的追求娱乐放松的休闲活动,也有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对此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际调查,概述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几个特征。

1.2.1 休闲内容的结构失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休闲分为娱乐放松类、文化欣赏类、体育健身类、旅游消遣类、修身养性类等。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移动互联上,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人际交流,通过手机看电影,听音乐进行娱乐休闲。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喜欢参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交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体育健身类活动都表现出无兴趣,不愿积极参与其中。一部分学生变得羞涩、胆小、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1.2.2 休闲时间的管理无序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休假时间逐渐增多,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休假制度。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大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相对更多,据统计,我国大学每年的教学时间约为190 天左右,而60% 的大学课程集中在大学一二级,大三大四的课程安排很少,这就给了大学生们相当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从未主动计划安排过自己的休闲时间,他们大部分的休闲活动都具有随意、临时和不确定性,并没有去有意培养自己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将来的休闲生活做准备。

1.2.3 休闲活动的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休闲目的主要是为了摆脱单调的生活,消磨过多的闲暇时间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获得良好的休闲体验。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玩游戏、打扑克、上网聊天、看电影、读言情小说和逛街购物等低层次活动。而一些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又有一定的门槛,需要一定的理论、技术、鉴赏能力、经济基础等作为必要的条件,无疑也制约了大学生对高层次休闲活动的追求。

1.2.4 休闲生活的观念较弱

我国著名的学者于光远教授很早就指出:玩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然而休闲观念和休闲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对休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甚至认为休闲是“玩物丧志”,是“浪费时间”。中国学生的升学压力较重,在客观上也压缩了他们的休闲时间。这也就导致了就算有了闲暇时间,也没有休闲观念的养成。

2 休闲体育教育---- 休闲理论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完美融合

休闲时代即将到来,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个人的休闲生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学生的休闲教育是当代休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观念的改变和休闲技能的获取是大学休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 . 1 休闲体育教育是高校实施休闲教育的新视角

休闲教育的内容是宽泛的,有鉴赏类休闲、有益智类休闲、有社会交往类休闲、有追求极限类休闲、有健身娱乐类休闲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对休闲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的休闲教育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第二是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高校作为休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不仅仅是教学生专业知识,提升本专业的业务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兴趣,养成价值观,使其以后的生活不仅仅只是工作,还懂得享受生活,过一种完满的人生。我们考察休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内容不难发现,两个领域是有很多重叠的地方的,体育项目可以说是人们最常采用的休闲内容。高校休闲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施休闲教育最有效的手段。

2 . 2 休闲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异曲同工

学校体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体育不是某个阶段的事情,人的一生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和教育,是贯穿整个生命的生活内容。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是获得终身体育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终身体育思想一提出,就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这一方面与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如何科学、健康的度过闲暇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在具体体育课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终身体育思想呢?休闲体育开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内容丰富。在不同的休闲体育项目当中可以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比如舒缓压力、净化心灵、追求极限、寻求认同、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敢于尝试,酷爱娱乐的一个群体,在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既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的养成会让个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享受高品质的休闲时光,“终身体育”也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2 . 3 休闲体育教育是大学生“成为人”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材”。我们实施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闲暇时间,有休闲意识,休闲能力。懂得欣赏生命享受生活,不做工作的奴隶,更要规避不良的休闲方式,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休闲体育教育作为休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成为人”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成长困惑、生活的焦虑、情感的波动和心灵的空虚,很多人都处于彷徨无助,无所适从,无处宣泄的困境当中。大学生通过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首先可以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体验生命的乐趣;其次,体育活动可以赋予人平时不常感受的心理体验,运动过程当中得失与超越,情绪的急剧波动,非理性的对抗和冲突,合作与竞争,快乐与痛苦等等,都是在磨练我们的意志净化我们的心灵。

2 . 4 休闲体育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

休闲时代的到来促使了休闲体育理念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萌芽,构建休闲体育课程一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方向。各种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的兴起,符合学生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的需要,常规的竞技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个性体育需求。为了增加高校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不少学校逐步开展了一系列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如网球,跆拳道,定向越野,拓展运动,户外运动等。当然仅仅是引入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不能算是休闲体育课程,必须在课程理念,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实施上进行深入研究。

3 结语

休闲体育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开几门休闲运动项目,更不是鼓励学生只是娱乐休闲而忽视了体育的教育意义。大学生需要休闲,喜爱运动,休闲体育课程就是利用现有的休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观,选择自己喜爱的休闲方式,或者休闲技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体验“畅爽”的境界,比起技能的学习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并且使学生在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养成一种运动休闲的生活习惯,从而发展我们的身体,解放我们的身体。高等体育教育应顺应休闲时代到来的步伐,将健康的运动理念和休闲理论进行融合,构建休闲体育课程,机遇和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彭文革.普通高校开展休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85.

[2]周湉.试论大学生休闲体育教学的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28-229.

[3]石振国.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苏秀艳.构建普通高校休闲教育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100.

大学体育舞蹈理论 篇5

吴梓筠

体育舞蹈的种类

体育舞蹈的种类有:华尔兹舞、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舞、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斗牛舞、牛仔舞。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影响

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参加这项运动会使人身心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全面锻炼,从而得到有效的效果。国外一些学者在能量代谢方面对体育舞蹈进行了研究,从数据中得出:“伦巴”和“牛仔”接近和高于艺术体操和广播操,“狐步舞”接近网球。“华尔兹”和“探戈”高于网球而接近羽毛球,“恰恰”和“快舞”接近长跑。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对人体锻炼价值不可忽视,长期练习可起到健美和减肥的作用。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它之所以风靡世界、覆盖全球,必有其独特的功能,除了体育的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舞蹈的自娱性及娱人性等特点外,还可以将任何几种特点进行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特性。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舞蹈对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的好处和影响的,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首先,从身体上说,体育舞蹈起到了健美形体的作用。通过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改善体型体态,使人的体态丰满匀称,使形体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男生身体匀称,体格魁梧、四肢细长有力,形体呈楔形体。女生身材苗条、腰围细小、胸围丰满,臀部上翘,四肢修长,形体呈曲线流畅,此起彼伏的波浪形状,富有曲线美,既丰满又不失女性的妩媚,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因此,体育舞蹈锻炼,可以塑造出健美的形体和良好的体态。

2、其次,我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发现,长期从事体育舞蹈锻炼,心血管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能使人的心脏得到锻炼,使心肌发达,心搏有力。

3、重要的是,体育舞蹈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舞蹈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释放压力的最佳运动之一。通过群体的学习,大学生自我封闭的意识得到了完全的解脱,舞场中和谐,融洽,高雅的气氛也增强了人的交流与沟通意识。体育舞蹈既增强了舞伴,舞友的友谊,又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可见,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体育舞蹈的动作多,风格各异,练习者在优美的伴曲下,尽情地享受着优雅的舞蹈,使人忘记烦恼、放松精神、心情舒畅,使人的神经得到充分的调节。总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体制,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机能状态,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促使效率健康,以达到健美、健身、健心的最佳效果。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体育舞蹈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亮丽的服饰,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参与者在展示美的同时得到了身心的锻炼,心灵得到净化,观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中学体育理论教学浅谈 篇6

室内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训练水平具有室外课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多数学校没有室内运动场地,因此需要在室内上体育课的时数往往要增加很多,据统计,学校如果没有室内运动场地,每学期至少要有6-8节体育课在室内上,但是这么多的体育课在室内上,教什么内容,如何教学,这是我们很多体育教师要碰到的实际问题,据笔者调查本地区现在的室内体育课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授课教师对室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授课内容随意性大。多数教师只是临时安排教学内容,缺乏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授课效果差。很多教师对室内体育课的效果根本不去关注。

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实际做法,把中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实际教法整理如下,供广大体育教师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一中初二学生。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现场观察和长期的记录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2)调查法:通过和老教师及广大学生广泛接触交谈进行深入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加强思想性

体育理论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社会上和教育系统内部还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的倾向,应向学生宣传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向学生讲明初三中考体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懂得重视和加强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道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

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感情:通过讲解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成就,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每一块奖牌的取得都包含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更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激起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热情和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刻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正确的美育观: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爱美之心不断的增长,但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美育观。通过体育理论课,尤其是健美知识、体育道德、文明看比赛等教材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美,同时要进一步进行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心灵美和行为美等美育教学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美育观。

(2)注重知识性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体育知识。理论课中除了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外,还要传授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基本知识,例如:奥运会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竞赛规则、裁判知识、国内外大事和优秀运动员的事迹等,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反应敏锐,非常乐意接受新事物。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我们应该掌握更多更新的体育知识,平时要积累资料多看书多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师本身和体育知识,也为体育理论课准备了教材。另外,理论课的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同时认真备课,每堂课要有具体的任务和明确的目标,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切不可随心所欲,使学生难以接受而失去教学效果。同时上好时事课,比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NBA赛场、等各种时事新闻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极大兴趣。

(3)注重实用性

体育理论课要和锻炼身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讲解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卫生保健、简易处理运动创伤等知识,能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在运动和生活中切实可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结合实际特点和学校的传统讲授一些专门知识,如:进入冬季讲冬季体育锻炼参加哪些项目为好,注意些什么问题;到了夏季,由于学校紧挨运河,重点讲解有关游泳方面的安全知识;校运会前讲解怎样参加运动会;在比赛季节讲怎样组织小型球类比赛和裁判员讲座等等。这样安排教材极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听讲认真,效果也会显著。

(4)不可忽视的趣味性

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技术理论时应把复杂的技术理论,分成若干个环节,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去分析讲解,学生就易懂记牢,避免因听不懂而失去兴趣。当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后,就会产生更高的求知欲,探索更新的领域。

在讲解方面要有趣味性,不能干巴巴的讲述,要选一些有吸引力的生动例子,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语言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富有趣味,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和自学能力。有一次上课时我提出:4×100米接力跑和4个人跑100米哪一项成绩会更好,结果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各种知识加以计算,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利用一些直观教具,如多媒体教学、图表、影视等教具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看了直观的图表后,大脑皮层有了动作形象,在学习技术时,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有明显的提高。

(5)教学的多样性

青少年学生不喜欢单调划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更不喜欢整堂课的听讲,所以理论知识教学要配合其他教材,如游戏、身体素质练习、徒手体操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欣赏《北京欢迎你》、《手拉手》、《生命之歌》等弘扬体育精神的歌曲;讲一些伟大运动员、教练员的成长之路及感人事迹,比如:“飞人”——乔丹、“球王”——贝利、“拳王”——阿里、“体操王子”——李宁等,这样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和富有活力。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墙壁,课桌椅或走廊进行练习,达到学知识、学技术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结论

体育理论建设 篇7

高等休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和体育干部,作为从事这一神圣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运动技能,必须依靠图书馆、资料室。其中政治理论资料室又是学校图书信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在社科资料方面的补充和延伸,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职责;资料室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社科资料,且具有就近、就地、省时、省心的便利或好处。因此,建设好、管理好一批具有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的资料室,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 资料室藏书结构的专业特色体现政治性

室藏特色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础,没有特色藏书资源,就谈不上特色的服务。为此,应做到如下几点。

2.1 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原则

2.1.1 系统性

政治理论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两课”教师、研究生等研究型读者。他们研究工作的系统性,要求必须有系统的资料体系作为研究的基本保障。要贯彻这一原则,既要注意收藏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的重点课程的基本教材、辅助资料,同时也要收藏重点课程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著作。

2.1.2 针对性

这一原则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政治理论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等研究型读者,因此,资料室在藏书建设过程中,针对研究型读者的学术需求,收集“专、深、快”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较强的专业文献信息。所谓“专”是指专业性强,注重收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所谓“深”是指学术性强,资料的收集应注重有关专家学者颇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所谓“快”是指时效性强,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应是最快捷、最便利的信息资源。如我们根据各个教师的教研兴趣,有目的地向他们推荐教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料,注重学科范围内核心期刊的订阅,坚持订阅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史》等刊物,同时注意订阅和“两课”教学相关的音像资料。

2.1.3 发展与剔除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其发展与剔除的动因是读者的需求及资料室自身发展的需要;资料室的实用空间往往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资料室读者的需求层次相对比较高,藏书建设的发展,需要跟踪学科的最前沿,过多的滞书会影响新书的发展。因此,资料室不断发展和适当合理的代谢,是保证资料室特色化的重要条件,剔除是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2.2 政治理论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结构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的结构体系,是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它是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部分的文献资源成分之间所形成的整体。通常来说,以下两方面主要组成资料室文献资源:

2.2.1 以印刷品为载体的传统文献资料

图书是资料室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图书的撰写和出版周期过长,它反映的是以往的知识的概括,不是最新的情报信息,因此,资料室应选择经典性著作作为重点藏书,例如我们资料室收集有革命导师的原著、书信集、回忆录等,而且是不同时期出版的,并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一定数量的外文原版图书,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参考书也是采购、典藏的重点。

期刊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流通范围广。因此,期刊也是资料室藏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期刊名目繁多,资料室应将本学科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等作为连续收藏的重点。如我院思政教研部资料室创建于1954年,至今一直收藏有国内权威或核心期刊《求是》《半月谈》《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中国史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以及《哲学动态》《学习与实践》《国外社科动态》《高校社科文摘》《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近代史研究》等,《人大复印资料》订阅了12种,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期刊主要有《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丰富的室藏资源为本院的“两课”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本院教师撰写论文、著作,为学院行政干部学习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专业性报纸是研究型读者不可或缺的专业文献之一。但报纸内容较为分散,读者查询检索不太方便,资料室以报纸为基础,编制二、三次文献,并将它们作为资料室特色文献的一部分,我们资料室收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坚持从1954年到现在连续装订,发现缺失及时补上。我们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把报刊里的重要文章编制文献为教师提供参考。

非正式出版物。例如教师的学习材料和科研成果等,教师的这些非正式出版物有着大量丰富的内容价值,通常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课题,甚至,有的或许是学术上的独特性的观点,它所内含的价值是一般的文献无法替代的。图书馆也很难收藏到此类文献。针对于资料室来说,收集这些优越的文献,完全能够借助于这些资料作为特色资料室建设的主要补充。

2.2.2 电子出版物的购置

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占用空间小、检索方便快捷等特点。对于政治理论资料室建设来说,应重视采购、收藏小型专、深数据库以及课件、光盘、磁盘、声像资料等,使之成为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在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假如资料室工作仍然停留在对纸质文献的管理上,则显得非常落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公共性,选择链接优秀的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筛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充分利用学校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网络技术资源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便利,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

3 政治理论资料室的服务对象是“两课”教师

政治理论资料室的服务对象是“两课”教师,他们都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他们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身上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艰巨的任务。他们要很好的完成这一光荣使命,资料室起到很重要基础作用,因此,对资料室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服务观念的转变

资料室一定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取消传统的被动服务,树立围绕读者的思想,探索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服务理念,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不断研究资料室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变资源“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

3.2 服务内容的转变

3.2.1 增加为教师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资料室除做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外,还应该注重广大师生关心的各种信息,不仅要提供面对面的借阅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电话服务还要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和意见箱服务,虚心听取教师心声。

3.2.2 根据个性特点服务

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资料室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如为教研人员开展定题检索、咨询中介、编译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在读者服务的过程中。

4 提高资料员素质是特色建设的保证

政治理论资料室不同于一般的资料室,要求资料员政治素质较高,不但要有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作支撑,特别是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对“两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对资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业务能力,如计算机使用的娴熟程度、网上编辑工作、资料的编纂水平以及资料分类能力等,都应当有新的要求,都应当能够适应目前工作的需要。这不仅能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促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与教师对话的内行与助手,资料室由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则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保证。

总之,高等体育院校政治理论资料室,是高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加强其特色建设才能使资料室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料室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4).

[2]何丽敏.浅谈高校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J].渤海大学学报,2005,(3).

[3]闫普耀.浅议体育信息资源共享[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

体育理论建设 篇8

在当今智育压倒体育的社会风潮之下,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提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 构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将德育目标融入体育课程, 实现全科育人。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其科学的合理设置决定着运动人才的培养质量, 面对严峻的新形势, 课程深入开展高校依法体育教育, 推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术指导中心建设,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大学生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 加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创新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方法, 研究制定适合当代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体育课程设置等基本规范。因此, 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理应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前提, 以培养符合当代体育教育为基点, 进而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运动人才。

1、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因

1.1、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组织有所偏差, 人才培养目标观点相对落后

一直以来, 运动专业训练都是以培养教练员为本位目标, 在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 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 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 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体特点来看, 高校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可以大致两大类三层次, 其一是对运动队生源系统加强理论知识的广泛学习, 其二则是对普通学生加强多项运动技能的全面训练。然而, 由于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组织有所偏差, 人才培养目标观点相对落后, 专业培养目标混淆、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向过窄, 导致了学科与术科比例不平衡,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等课程结构出现紊乱, 许多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问题等等造成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化。

1.2、课程层次结构比例不协调, 体育评价应试化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层次结构的比例协调关系着体育运动质量的均衡化, 课程层次结构的偏差往往使得运动训练训练专业课程建设的不规范。与此同时, 体育考试是评价学生体育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人们对于唯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的痛恨, 各级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针政策, 然而, 体育考试仍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现象。那就是越临近体育考试越是“恶补”, 加大训练量, 延长训练时间, 增加训练强度, 这些做法颇有些“应试”的影子。要培育专业的体育师资, 提升教材的规范化和体育课程的科学性,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他们锻炼, 不能只去应付体育考试。由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一项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培养孩子热爱运动, 养成运动习惯方面入手。, 而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培养目标, 需要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断的对其进行强化、教化、重复。

2、构建校本特色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 释放体育课程新活力

在体育课程引领、规划、建设、实施、管理、评价等六大方面作为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驱动力, 促使各高校体院校领导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回归教育者本色。教育局应及时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调研, 鼓励学校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实施管理, 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评审认定, 并鼓励学校引进和开设国际体育课程, 与此同时, 结合提升高校所要求的素养工程, 从学生评价到课程评价入手, 改变过去重视“课堂”忽视“课程”、“重结果”忽视“重过程”的做法, 引领学校开发、利用、享受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新课程, 构建具有特色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形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

3、优化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创新促进了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近年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特色发展道路上, 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起点,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 重点改革开展游戏和运动想结合的体育教学, 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要机遇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权利。于此同时,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应该实行体制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围目标, 推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人才, 积极优化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发展应及时以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 依托现代化科技教学资源优势, 深度推进现代体育教育制度建设, 深度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基层改革, 以运动训练专业目标培育创造性高水平的运动人才, 完善学校内部完善课程治理, 实现体育教育的高端化、集聚化、多元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专业体育教育人才目标进行实施和优化,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强、内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 其优化的核心内容是以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为前提, 以体育课程内容的革新为核心。当前, 中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难点在于怎样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渡到专业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 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与其他的文化课一样, 受到驱动机制的影响, 具有应试倾向, 因此我们所要及时改变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形式, 实际上则是为改革体育运动训练的驱动机制, 推动专项体育课, 以培养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目标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优化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设置和体育课程改革, 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全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 从而带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变革, 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昶.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教学内容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蒋建文.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现役运动员教学管理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曹海信.近代中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历史变革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赵彦莉.全国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5]吴贻刚, 罗小兵, 朱民华.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6]程红军.我国部分师范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7]鲁长芬.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研制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体育理论建设 篇9

一、思想政治理论资料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的收集和传递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 应当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收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

多年来,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 注重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收集那些具有本部学科特色的图书资料。鉴于市面上流行的同类著作或相关资料很多, 于是, 有目的地予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还注意根据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趋势, 收集那些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

2. 依靠广大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专业资料的收集具有一定的难度, 假如仅仅凭资料员来收集, 是难以完成的, 应当注意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这样不仅能促进专业资料的利用, 而且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资料员收集资料采用到书店现场选购、预定邮购等形式。教师到外地学习、开会的机会较多, 可以购置教学参考书和音像资料, 这些资料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对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的。

3. 有利于搞好专题服务。

多年来,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 注意积极参加一线教师的备课会, 及时了解教学和科研的计划和动态, 及时掌握教师对图书资料的需求, 有目的地予以收集。及时进行书目宣传和资料动态介绍, 使他们及时了解该学科学术新观点和理论界的最新动态, 贴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主动服务, 以促进资料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无缝链接。

4、有利于方便本部教师使用。

资料室的文献不仅专业性强, 而且具有方便借阅等特点, 更容易贴近和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们一改过去那种“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 实行全面开架管理, 充分做到了“藏阅统一”。直接向教师揭示室藏的文献资料, 加速信息交流, 从而提高了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的不同需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数字化资料室就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资料室, 并提供有效服务。资料室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 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 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 由于受观念的影响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原有的图书资料室并不具备数字化功能, 一线教师甚至连阅读这些电子出版物都成问题。因此, 图书资料室面临着一个向数字化转换的重大挑战, 如何尽快建立电子阅览室以实现数字化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1. 更新观念、重点扶持。

高等体育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一样, 都把图书馆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在发展规划上有政策倾斜, 在资金使用上优先保证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认为图书馆是一所院校发展的标志, 却往往不同程度地忽视资料室的建设发展, 资金投入的太少, 甚至有人认为资料室可有可无, 还有的直接把资料室合并到图书馆中去, 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混淆了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区别, 忽视资料室的个性特点。因此, 作为决策者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 以是否方便教师的教学科研为标准, 不能一刀切, 更不能意气用事。在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同时, 给予资料室一定支持;因为, 资料室数字化建设要以资金作支撑。

2. 资料工作者要具备图书馆、计算机专业知识。

数字化资料室建设需要资料工作者既懂图书情报业务, 又掌握信息技术。有必要根据信息服务的需求设置岗位, 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安排专业人士, 并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资料员的业务素质, 确保数字环境中的信息服务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3. 要有效地开展多层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近年来, 笔者注意及时掌握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动态, 跟踪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的最新成果以达到更有效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的。为达此目的, 笔者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科学整理, 从而形成了有序的专题资料, 并且随时增补新资料, 为一线教师提供针对性、时效性强的, 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资料室数字化建设

笔者认为, 要有效地开展资料室数字化建设工作, 应当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实现图书资料室设备的现代化。

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资料室, 要迅速实现各种设备的现代化, 这是教育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目标的需要, 是科技发展对资料室建设提出的最新课题。

2. 要实现纸质图书资料的数字化。

资料室应当迅即建立信息数据库, 把有关资料按类连接成网, 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高校资料室的设置大都时间很长, 我院政治理论资料室建于1954年, 收藏了数万册图书、数万册期刊, 收集了建国初到现在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要实现数字化, 首先要把这些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出版物。这是资料室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更好地为一线教师服务, 可以全部或选取部分重要资料, 通过扫描仪、文字识别软件等现代化设备, 将纸质的图书转化为电子文本, 做好这一工作至关重要。

3. 要实现图书资料数字化编目分类。

为了阅读的方便, 笔者在原来编目分类的基础上, 对电子化后的资料进行了分类编目, 笔者是直接运用系统的编目功能为数字化图书资料进行编目的,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线教师运用起来方便快捷。

4. 注意收集与政治理论课有关的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是广大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直观性很强, 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资料室近几年收集了《伟大的道路》《长征》等几十部DVD视频资料。资料室数字化把VCD/DVD影视资料放在服务器上帮助学生学习, 大有益处。

5. 全文检索也是资料室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全文检索并不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作为从事资料工作的人员, 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注意经常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 对他们所需要的资料, 进行全文检索, 及时把检索的全文交给他们, 这样, 大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工作。

6. 注重加强纵向、横向联合, 以获取更大的效益。

资料室数字化建设, 需要学院图书馆、网络中心的配合支持, 不能孤军作战。在资料室数字化建设中, 笔者根据室藏的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收集重要电子信息资料, 使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与其他类型信息资源形成互补。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优势, 与IT公司合作, 加强数据库建设。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收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 以构建虚拟室藏系统。还注重与其他院校图书馆、同行资料室加强合作, 以达到资料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

7. 设备维护工作也是整个资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为了使资料室的各类设备特别是信息设备能够更有效地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设备维护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工作。注意维护, 做到设备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就成为资料员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 始终坚持对相关设备的基本保护措施不能少的原则, 如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视频资料的合理摆放, 等等;这些工作虽然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 长期坚持, 养成习惯, 获益良多。

高等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细致而艰辛的长期工作。作为资料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要有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 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 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料为教学和科研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闫普耀.对高等体育院校政治理论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5) .

[3]闫普耀.高校政治理论情报资料工作要为教学科研服务[J].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季刊) , 1992, (21) .

[4]常青.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 2009, (4) :130-132.

[5]胡昌平, 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413-430.

[6]张秀丽, 封学军.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

体育理论建设 篇10

但笔者在研读两本教材时,发现二者不仅在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目标”的提法上存在区别,而且在思想内涵上存在主体性及人文差异。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结合自身对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认识,认为《概论》的提法更为合乎国际惯例,限于笔者认识有限,在此提出以和编者商榷。

1 体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差异

1.1 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的讨论发端于哲学领域,最初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讲,“主体是指从事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1]然而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实践”理论的丰富,人们对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才有了主体性的争论。何谓主体性?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为善研究员等依据中外有关研究成果概括性提出:“主体性是指‘是一个主体’或‘是与主体有关的’这样一种性质,而作为一个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2]同时,该研究提出了主体性的“客观物质前提”论,指出“人的主体性有双重的物质依托,即人自身的生命物质系统和相应的社会物质系统。由此它强调了主体的对象性本质,指出人既是能动的,同时也是受动的,受他的对象所制约的,人的存在世界是一个物因人而活、人因物而跃的活生生的世界。”[3]从上文有关主体性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强调人的主体性实质上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符合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的。

1.2 “依据”与“目的”的体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差异

两种版本教材在选择“确定体育目的”及其依据时,显示出在体育价值取向上的主体性差异。二者都将“社会(政治)需要、体育的特点(功能和特征)、社会发展状态”列为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在表述方式上,《概论》将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统归入“社会发展水平”,而《教程》则将“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基本状态”分开表述。区别在于,《概论》将人们的体育需求作为确定体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教程》则选择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另一条重要依据(表1)。

从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发现,《概论》直接提出“人的体育需求”是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而这一点从《教程》中没有得到直接体现。不仅如此,在对“依据”内涵的理解上,两种教材也不尽相同。《教程》在选择“社会的需要”依据时,比较片面强调体育的需求的阶级性,认为“任何国家所拟定的体育目的和任务,一方面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和认识倾向”;[4]而《概论》在确定“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依据时,虽然承认“体育目的”的阶级性,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需要决定文化生活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概论》的体育价值取向反映了“客观物质前提论”下的主体性思想,强调的是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观与人本主义的体育价值观的和谐统一。[5]而恰恰相反,《教程》在论及“社会发展的基本状态”的依据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决定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6]在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从“体育法律法规”和“人们的体育需求”两条依据的区别来看,不仅显示出后者以人为本的主旨,同时,从逻辑出发,还可以发现选择“体育法律法规”的依据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一个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本身就是为保障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或社会统治阶级的认识;同样,体育法律法规也体现的是一定社会或社会统治阶级对体育的认识及要求,一定程度上是体育目的的反映。因此,应该是先有“目的”而后有“法律”,体育法律法规应该是实现体育目的的保障而非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

既然在确定目的依据的选择上就已经显示出主体性差异,那么其最终确定的体育目的自然不能幸免于这种差异(表2)。

从两种版本教材所确定的体育目的来看,《教程》所确定的体育的目的仍停留在“体质论”思想层面,虽然教材中也明确了“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本质功能与特征,但同时强调“体育完全可以承担,也必须承担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职能”。[7]从此不难看出,《教程》所确定的“体育目的”在体育价值取向上偏重于社会本位论而忽视人的主体性。

2 体育“目的”、“任务”,“目标”提法及内涵的人文差异

2.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在西方文艺界所掀起的一股以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异化、强调人的解放为目的的思潮,这种以摆脱宗教对人的异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潮,后来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与传承,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与学术范式。一些学者称之为“近代人文主义”。“近代人文主义”固然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民主进步和科学的飞跃,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人文主义”因其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将理性作为人的本质而逐渐遭到批判,代之而起的是 ‘非理性主义’,也叫做“现代人文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更为关注人性的多样性,强调人不仅需要理性,感性也不可或缺。但“不管是近代的理性也好,现代的非理性也好,人文主义始终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对‘人’的存在、‘人’的权利的关注。这既包括对作为整体人类的生存状况、前途命运的思索,但更多的是对作为个体‘人’的尊严与独立的关注,它包括对人的天赋权利的捍卫,以及对愚昧、强权等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排斥。这就是‘人文精神’”。[8]

2.2 两种教材体育“目的”、“任务”,“目标”内涵及提法的人文差异

《教程》在第一篇第三章有专门针对“人文体育观”的论述,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基本趋向于上文所述,并且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某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受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体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体育实践一度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反对人本主义,使体育的人文精神无从谈起。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本质上决定了它具有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的特性,这也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体育对源自西方的现代人文精神不应该排斥,而应是吸收、扬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9]这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坚持体育的现代人文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体育领域对党的政策方针的有力贯彻,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涵。

《概论》和《教程》分别提出了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概论》中称为“目标”,“目标”与“任务”在两教材中内涵指向趋近)。(见表2、3)从二者确定的“目的”的区别来看,我们发现《概论》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再作为体育的目的,而将之归入“目标”层面,这是基于体育人文精神理念下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从我国运动员奥运参赛的历程可以发现,从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15枚金牌开始,中国代表团在之后的历届奥运会上刮起了夺金旋风,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中国军团更是创纪录夺得28枚金牌,排名首次跃居金牌旁次席,因此,有人说我国是奥运强国一点也不为过。国旗在奥运会赛场的一次次的升起,确实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鼓舞了国人的士气。这是“举国体制”创造的最大的效益。然

而,另一方面,在我国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另一个尴尬的现实: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连年下滑,群众体育的质量滑坡,国民体质下降。而这正应是我国体育应该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概论》之所以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淡出体育目的层面而将之归入“目的”的下一级“目标”层面,出发点正是基于对体育本质、体育人文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对我国体育“普及与提高”指导思想的正确贯彻。相反,《教程》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纳入我国体育的“目的”体系,体现出从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体育就是竞技”的旧有观念,对将“发展和提高竞技水平”当成体育本质的旧有思想仍然难以割舍。不可否认,在我国体育思想发展史上,“为人民、为国防、为国民健康服务的思想”、“(体育)是党的一项政治任务”的思想等等,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我国体育的指导思想,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封锁,树立国家形象,鼓舞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体育的发展终归不能脱离体育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一再提出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将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作为唯一的根本目的。反之,让“竞技体育中心论”观点继续占据我们的头脑,只会阻碍体育的健康发展。

《概论》和《教程》还有一处明显的区别,即将“任务”换成“目标”提出,其中是有一定的深意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目标”的定义是:①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10]“任务”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11]按照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我们通常会认为,“任务”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有逐级下达的语言意境;而“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出协作,显得主体性稍强。在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社本”趋向“人本”与“社本”相结合的大环境下,用“目标”显得更为适合;并且,严格来讲,“任务”与“目标”的指向不一样,“目标”多指向结果,“任务”多指向围绕结果的活动。所以,《概论》用“目标”取代“任务”,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概论》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不仅在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时,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育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体育的“目的”、“目标”时更注重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而《教程》在原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的基础上,丰富了教材内容体系,对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本质、体育人文观的理论阐述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但在确定提出体育目标的依据时仍然受到计划时代下“社会本位论”思想惯性的影响,“主体性”意识不足;提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仍然印刻有“竞技体育中心论”的痕迹。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发祥地,强调以人为中心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卢元镇先生在解读奥林匹克文化时,认为“古希腊人对人的个人价值的高度重视,不仅为希腊体育尤其是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近代西方体育的再度崛起和壮大繁荣埋伏了历史条件”。[12]所以,如何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方针的指引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理解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内涵与实质,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要:提出体育的“目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了规定体育实践将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其首要条件必须符合体育的本质,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文精神。通过对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体育概论》中体育“目的”、“任务”、“目标”的提出方式及内涵的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体育概论》的提法更为合乎国际惯例,其内涵更为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人文精神。

关键词:目的,任务,目标,主体性,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2,(3).

[2]、[3]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03-26.

[4]、[6]、[7]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16、117、118.

[5]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吴光远.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哲学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6,(2):39

[9]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D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2/content-7054717.htm,2007-11-12.

[1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903、1067.

如何上好中学体育理论课 篇11

摘 要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学体育课中开展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学体育理论课内容选择、教法运用和评价激励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使之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 中学 体育理论课 教学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当前的体育理论教学却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重视,导致体育理论教学时数和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从体育理论课内容选择、教法运用和评价激励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与研究,现总结与同行交流。

一、体育理论课内容选择策略

在室内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选择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将枯燥的体育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讲解中。

(一)结合教材开展室内课的教学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室内教学的内容,教师要以教材为主,通过收集、整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思想性高、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有关资料,供备课时参考,教学时应用。如室内讲授“毒品、吸烟酗酒的危害时”,及时的结合电影、电视上有关青少年为了购买毒品而犯下盗窃、抢劫、甚至走上死亡之路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远离毒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

(二)与室外体育教学内容同步

结合体育实践课的内容,在室外让学生练习动作技术,在室内让学生了解动作理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对违例和犯规掌握不透,教师就可以在室内教学中讲授篮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由于学生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将来也用得到,因而学习起来特别地积极主动。

(三)讲解常见运动创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方法

中学生由于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活动中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造成运动伤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讲授常见运动创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方法。这些都是关于学生自身受益的知识,深受学生欢迎。

(四)结合重大赛事,传播體育信息

现在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所以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二、体育理论课教法运用策略

教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利保障。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否则将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教法比较多,如视频教学法、游戏法等,笔者对其进行整理与分类,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看类

看类教学法,主要应用的原理就是依据视觉的直观性而进行设计的教学方法,目前有挂图展示法(投影仪)、视频教学(PPT)等。这些方法的特点就是通过视觉上刺激,使学生对其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参与欲望最终形成参与行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受器材、设备等影响,有时由于一些小的细节就可能导致无法进行。

(二)听类

听类教学法,主要是利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所进行的教法设计,目前有音乐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讲解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些信号对学生听觉器官进行刺激,使其产生兴奋进而产生参与行为,最终掌握其知识与技能。

(三)说类

说类教学法,主要利用了学生言语能力,通过提高一定的表达和阐述平台,进而激发参与热情,最终提高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小组讨论教学法,即课堂上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学生以一定的人数组成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将小组结论由组长或组员代表进行阐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实践教学中证明了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更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主教育理念。

(四)想类

想类教学法,主要利用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联想、想象,对其知识与技术知识进行掌握的教学方法,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情境教学法。这类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利用的相对较少。

三、体育理论课评价激励策略

所谓激励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教学评价手段,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而采取的奖励与惩罚措施,目前较多提倡的是奖励。其表现的形式有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业评价等形式。在两者形式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即时评价坚持客观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后续参与有着积极的作用,往往由于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主要评价其客观性,不能过于夸张,学生不知所云的被夸奖反而会降低即时评价的初衷。

(二)有效把握奖励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把握给予奖励刺激的时机,这样做才会保证我们的奖励策略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应给予奖励: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时,学生学习中产生了不良情绪有弃学征兆时等。

(三)学业评价要注重发展性

笔者深有感触,无论多么调皮的学生,面对成绩都会有所思,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在乎老师给的分数。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注重评价的方式,以发展性思维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

总之,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其有效性是件长期的研究工作,我们不能指望几个策略就可以完全实现,关键的是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顺安.体育理论课选择内容的技巧[J].运动.2011.1.

快乐体育理论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12

快乐体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的新成果。该理论一出, 便风靡世界各地, 我国在八十年代左右也积极探索其理论内涵, 并将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体育的教学都笼罩在竞技体育模式下, 使得体育教学变为单纯的技能传授,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快乐体育跳出了这个藩篱, 它使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发展水平在选择、参与运动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上呈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参与运动的趣味。学生们自由、自主的体育活动是深入体验快乐体育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的自由空间越大, 其运动的主观意愿会更好地实现。[1]因而, 快乐体育理论提倡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可资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条件。快乐体育实际上就是摈斥以技能掌握为目标的竞技体育式的教学, 而是在发展学生的身心水平的基础上, 使得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发、自觉的体育意识。

当然, 快乐体育不是为学生的快乐而实施的教学法, 而是要让学生在体验学习是快乐的基础上, 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 树立体育意识, 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

2 小学快乐体育教学当遵循的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其独特特征, 这方面心理学和生物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其中, 小学生在生理上的典型特征是神经容易兴奋, 好动活泼, 容易扩散, 动作准确性及协调性弱;而在心理上则感觉及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尽管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有稍微的区别,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 其感知觉的系统性及准确性都不断增强。甚至, 对于小学低、中、高年纪学生, 其身心特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说, 运用快乐体育理论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 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譬如, 对于低年级学生, 当尽量选择运动负荷量小的运动, 在教学上要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2.2 趣味性原则

所谓的趣味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要活泼、有趣, 既能调动小学生的主动参与, 又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里的趣味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学方式要尽量生动有趣, 如选择游戏法、合作学习法、阳光体育教学法、建构主义法等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法, 二是具体的教学形态, 包括语言、教姿教态、教具的展示等, 如在语言的选择上, 要尽量绘声绘色, 达到“矫情”的效果, 这是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姿教态要栩栩如生、贴切, 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要与生动的语言协调起来;选择的教具类型也要选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2]

2.3 互动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 个体意识已充分建立, 其自我意识十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其自我意识尚不够全面、客观, 主观色彩较浓。因此, 内心极其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认可。快乐体育理论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 这种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正面评价上的。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 怀有一颗“幼稚”的童心, 实现与小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 使得教师融入小学生的内心, 使其获得成功的感受。

2.4 学生主体性原则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虽然还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 但主张要将儿童当成独立的社会个体, 有独特性格特征的社会成员来看。快乐体育理论就是要将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领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巧, 学中乐, 乐中学。

3 小学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运用游戏教学法

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有教育家指出, 儿童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获得,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获得的。游戏之所以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忽略的手段是源于其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游戏具备一定的比赛与情节, 使得小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肢体的表现力、观察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游戏还能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合作、机智、果断等品质。[3]下面, 笔者将以六年级的“渡河”游戏教学为例:

笔者在场地上划两条距离大约为十五米的平行线, 以中间为河道, 在河道内部分别放了八个厚度为十厘米的海绵垫, 作为“石块” (两组圆圈的位置、距离、大小相似) 。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支队伍, 进一步分成两组, 并排成纵队让其分别站在平行线的两端。发令后, 使一端第一个名学生在石头间跳跃, 跳到对岸后和第一任拍手, 让对岸第一任跳回, 依次跳动, 以先过河的队作为胜利者。其规则是, 跳跃时必须跳在海绵圈内, 否则要重跳;下一人当被拍手后, 方可跳跃。在进行正式的体育游戏前, 笔者先进行了相应的示范, 以潇洒自如及饱满的精神使得学生进入游戏情境。示范时, 笔者启发学生思考, 采用单脚跳快还是双脚跳快?跳跃时, 双手的摆动位置如何与双脚的跳动姿势协调起来?这是此节课的重点。在比赛时, 对于学生常出现的失误, 笔者又及时点出, 避免其它学生犯相同的错误。

3.2 视觉、听觉、触觉交融

这里提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融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要进入一定的教学情境, 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设施。小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所带来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设备,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特征, 栩栩如生的卡通动漫以及图像、艳丽显眼的颜色、激动人心的声音都可较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兴趣。[4]下面, 以三年级的广播体操教学体操为例:

笔者选择了动作类型为技巧型, 动作名称为分腿前滚翻的作为教学内容。在正式教学前, 笔者先进行了个人示范, 该动作的难点与重点是滚动的速度, 以及推手、屈体、支撑身体姿态与时机的控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 该动作是较难而乏味的。于是, 笔者将该动作分为四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是复习前翻滚, 提高滚动的速度。借助多媒体视频, 让学生在模仿笔者的动作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正确的动作规范。第二阶段是学习前翻滚分腿起, 体会不同推手位置对动作完成的影响。这一阶段, 采用笔者亲自手把手指导, 对于动作规范性较差的学生, 重点纠正, 以鼓励为主。第三阶段是提高与复习前翻滚分腿起, 提高学生推手、折体、支撑的连贯性与协调性。笔者播放了较为欢快的儿童歌曲, 以配合动作展示。经历了视觉、触觉、听觉的教学手段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了前翻滚分腿动作了。

3.3 顺口溜教学法

顺口溜教学法也就是采用俏皮、活泼的语言, 以起到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使得小学生体育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引入顺口溜, 使得小学生动、嘴结合, 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的驱动力, 提高积极性, 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使得技巧通俗化、化难为简的作用。这里借鉴了刘翠霜老师的教学方法[5]:

以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 为了使得学生更容易领悟动作要领, 抓住重点, 便于记忆, 可编了如下的顺口溜:“一摆, 二蹲, 三跳起, 快速离地分身体, 收腹提膝腿高举, 后跟着地向前移。在教师说预备开始, 学生便喊出“一摆”, 主动地把手往后摆动;笔者说“二”, 学生们便喊“蹲”, 有意识地做出半蹲的姿势。通过此种“口口”互动, 小学生不仅乐于学, 而且很快就学会。在讲解前翻滚动作时, 可依据其动作特点编成“一蹬、二撑、三低头, 向前滚动身似球”。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易学易记, 使得小学生迅速地掌握了动作。总之, 顺口溜是一种“俏皮”的体育教学法, 能让小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

3.4 比赛教学法

采用比赛法, 主要是利用竞争的精神, 它能最大地激发小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潜力, 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起到活跃课堂情绪, 使得小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育运动, 发现运动的乐趣。在小学生熟悉一定的运动技巧后, 就可采用比赛法, 可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

以跳绳教学为例, 教师可在教学生双脚跳、单脚跳、单脚交替跳后, 举行花样跳绳表演及跳绳接力比赛。又如可举行投弹打靶比赛, 可提高小学生的投掷技巧;举行跳背接力比赛, 能增强学生的跳跃支撑技能。教师一旦在比赛中发现小学生的错误动作, 要及时引导并纠正, 使提高运动技巧与比赛有机融合, 以让小学生从比赛中得到快乐。

4 总结

快乐体育理论能成功地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是在深入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应该是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快乐体育通过改善师生间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感交流方式, 因而能在小学体育课堂中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辉.试论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及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7 (02) :18-20.

[2]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3]李向东.快乐体育教学八法[J].体育教学, 2008, (3) :56-59.

[4]包昌明, 富嘉贞.快乐体育辨析[J].体育教学, 1997, (1) :77-78.

上一篇: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下一篇:徽派建筑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