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策略

2024-10-08

“知新”策略(精选7篇)

“知新”策略 篇1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 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 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复习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 把学生大脑皮质中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唤醒, 进而识记, 牢固掌握, 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上好复习课, 能达到整体记忆, 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但是初中语文共六本教材, 中考前总复习时间短, 复习量非常大, 如何在短时间内搞好语文总复习, 常常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复习前, 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 意思就是我们做事前一定要有计划, 对事情做好全盘考虑、周密安排。制订初中语文总复习计划对初中语文总复习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 教师必须通读《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中语文教材及近几年的中考试卷, 明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考点、教材的复习内容及中考试卷的考法, 将考点、内容及考法列为复习的几个板块, 并做好时间的安排, 在中考前认真、仔细地复习。绝不能没有计划, 避免发生学生参加中考时还没有复习完的现象。

其次, 在制订计划、安排复习时间时, 一定要考虑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的区别, 切忌平均用时、平均用力。对于重点与难点, 一定舍得花时间、花力气, 确保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对于非重点、非难点, 则要“惜时、惜力”。只有这样, 学生在语文考试时才能考出好成绩。

再次, 在总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复习中的实际情况适时变更复习计划, 因为任何一个周密的计划都不可能把实际情况全部考虑到。制订计划的时候, 教师认为的难点和重点、非难点和非重点, 并不一定就是复习时学生的难点和重点、非难点和非重点。教师一定要根据复习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更复习计划, 只有这样, 复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二、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使其完整化、具体化

完整化是指将考试内容涉及的知识点, 依据一定的次序编入网络。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对语文知识点, 以及应达到的能力层级的定位, 我们一定不要冷落和遗忘任何一个知识点, 同时, 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层级要具体化, 使学生心中清楚, 真正使学生具有全面的语文能力。

三、夯实基础, 重视积累与运用

按照中考说明的出题模式, 语言基础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古诗文默写等。语文实践包括文学名著、语言的表达、联想仿写、筛选概括、图表分析、解说评价、综合性学习等。复习以课本为主, 按考标要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 辅之以适当的练习。如常用词语的书写与读音, 先整理好六册教材词语, 然后抄写、听写两遍, 及时批改、订正, 注重书写质量。特别要记住一些自己容易读错的音和容易写错的字。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等, 采用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 不但要求背诵完指定篇目, 字字落实, 还要求“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 更要时时“温故”, 以免一字出错, 全“盘”皆输。

对于词语使用、语病、标点、图文解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复习, 一方面采用专题形式, 先精选中考试题练习实践, 后发现规律, 归结理论与做题方法技巧, 最后针对考点要求编好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在平时阅读与写作复习中深化这些考点。成语应用中的“基本义、比喻义、褒贬义”, 病句中的“歧义现象”是比较难掌握的, 要重点突破。尤其是自相矛盾的语病, 如“避免、防止、禁止”这样的否定词, 不能与否定词“不、不能”连用。

四、科学的圈示法能有效增强复习效果

科学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 以及对各种复习方法的尝试, 我认为配合必要的语言描述进行语文复习, 是一种好方法。

1.延伸性强。由于复习课不同于新课 , 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 只是由于遗忘, 原有的知识信息淡化了、模糊了。复习时, 只要老师恰到好处地把课文的浓缩图再现出来, 学生就会以设计者浓缩的思维轨迹放射开来, 扩展开去, 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启发性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且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 分散或逐步复习, 显得零零碎碎, 难以奏效:把它们全部集中起来又枯燥乏味, 而且脱离教材, 搞不好就犯了脱离《课标》的错误。就其特点加以复习 , 采用网络图 , 联系起来板书 (板书略) , 产生“枝枝相交通, 叶叶相覆盖”的整体印象, 加深记忆痕迹, 优化记忆结构, 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系统性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是一个大系统 , 里面包含好些既各有特点, 又互相联系的小系统, 诸如语文知识系统文体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等。复习时把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系统; 然后把这些小系统视做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并根据这些整体特点, 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有条理、有系统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掌握整个语文知识体系, 使学生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绘制树状结构图, 在复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 用板书图示进行语文复习, 其系统性是很强的, 效果很好。

五、找准合适的训练突破口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又有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共同性。依据中考试卷结构及试卷内容所占分值和难易程度的比例, 显然加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能力的重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因为当今社会, 一个人信息量的多少和正确与否, 往往与他的事业和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 必须会写会读, 还要进行得体的口语交际, 他的语文能力结构层次才是全面的。在阅读考查中, 设计得好的考题十分注意:首先考查整体把握文意, 进而理清文章思路, 然后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 当然与文章体裁有关的知识也会考查到, 但这不是重要内容。无论什么文章, 如果读了以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蕴涵在词语和句子之间的意义? 即使把文体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也无济于事。因此, 运用有关文体知识来做阅读各类文章问题的突破口, 就要准确把握获得信息的准确度。

六、有效训练, 进行检查评价

复习工作是否有效,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随时对学生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小测、模拟考、堂上答题、知识反馈、能力训练等。检查的方式有综合式检测、专题性检查, 还有日检查、周检查、月检查等。方法多样, 只要能够达到检查目的就行。有时为了淡化考试, 减轻学生因紧张的复习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也可采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 同样可以达到检查的目的。

总之, 中考教学与复习方法同样有一定的规律性, 简单地讲, 则是教亦有道, 应取之于巧。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复习备战、迎接中考, 智取当是关键所在。

温故知新 篇2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 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这个变革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也不是凭着预想的目的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这个变革已经在进行。我们学校制度的那些变革, 通常表现为仅是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 (即使那些最积极关心它们的人也这样看, 至于那些旁观者就不用说了) , 实际上这就是发展的标志和证明。采用主动作业、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历史, 把单纯的符号和形式的课程降低到次要的地位, 改变学校的道德风尚、师生关系和纪律, 引进更生动的、富于表情的和自我指导的各种因素——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出于更大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要做的事是把这一切因素组织起来, 理解它们的全部涵义, 把它们所含的观念和理想彻底地、不妥协地在我们的学校制度中体现出来。这样做意味着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并充满着艺术、历史和科学的精神。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 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 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 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

温故而知新 篇3

一、温故知“新知”

从把握教学目标入手, 做到温故而知“新”。复习虽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 但绝不能机械地、简单地重复。发现过去教学中的不足, 弥补过去, 进而向外拓宽, 成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 指导学生系统整合知识, 深化理解, 发现规律, 从而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为此, 在四年级上册练习1~4的成语复习课上,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夯实1~4单元成语类型、意义、识记。 (2) 通过说句子、说片段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3) 发现规律, 总结成语串在结构形式、韵律上的特点。 (4) 领悟学习成语串的方法, 学以致用。显而易见, 较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有所提升。

如何实现目标,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知”呢?

通过有趣的读和背来完成巩固识记的目的。成语串朗朗上口, “对读”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读的兴趣, 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 像对对子, 像在读一本新编的《笠翁对韵》, 学生兴趣盎然。按顺序背诵不是件难事, 可是打乱了顺序, 开着小火车填空读就不那么容易了, 四个练习通过打乱排列顺序填空读提高训练的难度, 加大练习的强度。

许多成语来源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运用了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补充句子、说故事、写片段的形式可以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练习1是一组描写学生和教师的成语, 我联系生活给学生出示一组句子:

班会课上, 班主任杨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人才济济, 竞争激烈。 (才思敏捷) 的小作家张航源下笔如有神, (聪明过人) 的速算能手梁苏彤敢跟计算机较量……我看到这 (桃李争妍) 的班集体, 为祖国建设 (后继有人) 而感到高兴。但愿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能 (一鸣惊人) , 也让其他同学们刮目相看。”听了教师的话, 我暗下决心, 一定要 (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

二、故而知“新法”

通过全面复习成语, 总结成语串的特点, 从而掌握学习成语的方法, 这就是“新法”。教材中的成语串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话题组合起来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成语, 它押韵合辙, 近似一篇短小的韵文。

1. 从字面上找规律。

比如练习1中:“聪明过人、后继有人、一鸣惊人、百年树人”这一组含有“人”字的成语, 学生发现特点, 进而补充积累了“舍己救人、怨天尤人、不乏其人、楚楚动人、咄咄逼人、小鸟依人、睹物思人、平易近人”等成语。又如练习4中“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是一组“__天__地”的词, 学生总结规律, 又说出了“惊天动地、欢天喜地、冰天雪地、铺天盖地、翻天覆地、谈天说地、谢天谢地、呼天喊地、洞天福地”等成语。

2. 从结构形式上找规律。

练习2中:“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是一组ABAC结构的成语, 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说出了“有勇有谋、有始有终、无边无际、无法无天、大风大浪、大手大脚、毕恭毕敬”等成语。通过发现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将已有知识进行了整合, 又补充了同类新词, 积累了语汇。

3. 从韵律上找规律。

在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中, 采用押韵合辙方式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无一例外。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形式有利于儿童的记忆。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性。

学生通过复习, 领悟学习成语串的方法, 初步总结复习成语的方法, 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本节复习课中, 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逐层递进,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延展课堂。

1.总结易错字, 课堂练习书写。“与日俱增”的“增”字和“变化万端”的“端”字都是易错字, 学生通过补充成语这项练习, 看教师范写, 听教师解字, 再次达到理解成语、加强识记、巩固书写的目的。

2.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成语王国其乐无穷, 这节成语复习课, 教师以灵活的形式和具有拓展性的新知激起学生的兴趣, 实现师生、生生愉悦的交往。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训练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好的复习课正是能够帮助学生由旧知引出新知, 建立知识的生长点, 搭建认知平台, 构建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为新知识搭建阶梯,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这样, 通过复习课, 在新课与旧课之间形成连续的高效课堂!

摘要:温故而知“新知”即在旧知识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生长点。温故而知“新法”即总结学习的方法, 从字面上找规律, 从结构形式上找规律, 从韵律上找规律, 总结学习成语和复习成语的方法。“可以为师矣”即学以致用, 自学成才。

关键词:整合知识,总结学法,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温故知新 新旧交融 篇4

一、自主整理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途径

“温故而知新”要通过什么途径?是教师的全盘授予?还是学生的自主整理?我认为,任何学习行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因而温故不是简单、反复地温习,而是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整理为基础,结合教师适度的引领和指导。如本课的活动二:

师:除了前面说的“乘法分配律”,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呢?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师适时点击屏幕出现相应的运算定律。)

屏幕出现表格及整理要求:请写出各运算定律相应的字母公式,并举一个应用该运算定律的例子。

学生动手整理在表格上。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些运算定律,你觉得哪一个运算定律需要特别注意的?

生:乘法分配律要注意中间是加法运算,后面要记得乘c。

师:后面要记得乘c,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结合你写的例子说说。

生:比如(15+25)×2=15×2+25×2,表示有40个2等于15个2加上25个2。

师:很好!学会了运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谁再来说说?(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她的,每一行都要看。好,你们觉得呢?同意就点点头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你觉得哪个比较难?你还有什么要和同学分享的吗?

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整理的时间,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如果仅停留于学生的自我整理,这种“温故”可能只是零散的、浅层的、模糊的。因此在学生的自主整理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在学生自主整理前提出整理的范围和要求,自主整理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比较等数学方法深化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二、数学本质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核心

“温故而知新”中的“新”除了指通过温故将遗忘、缺漏的知识再次地重现、唤醒外,另一方面是增进内在的领悟。这种内在领悟体现在数学上就是对数学本质的深化认识。如本课活动二,教师在学生自主整理过程中结合具体例子,以乘法的意义解释乘法分配律,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及其合理性。交流反馈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各个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看片断:

师:如果把运算定律归类,你会把哪几个放在一起?

生: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一类;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一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交换律是位置变了,结合律是加了个括号。

师:谁也来说说?(生略)

师:我明白他的意思,交换律是位置变化,结果不变;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化,结果不变。

生:哦?!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类;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个都是加法运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两个都是乘法运算。

师:乘法分配律呢,怎么自己一个呢?

生:它含有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

小结: 看来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对比,还有新的发现,原来这些运算定律中还有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联系或区别呢。

复习课堂不能只是“波澜不惊”,还应该有学生的惊讶声,这种惊讶声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间联系的发现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正如本课学生经过自主整理及归类等数学活动,从本质和联系上深化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三、纵横联结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追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数学教师应具有组织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因而“温故而知新”中的“知新”还应该理解为新发现,即对大脑中原有认知的再认识,对原有学习材料的再联结,对材料、对资源、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创造性理解。如本课活动三,教师组织了一个“发现之旅”:

师:运算定律是不是只有在简便运算中才运用到呢?你认为呢?是或不是,我们需要具体事例来说明,现在请前后桌交流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也用到了运算定律的?(生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看。

(1)口算题:

24+5=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6×37=

(3)解决问题:

停车场原来有8辆小轿车,又停了5辆小轿车,现在一共有多少辆车?

(4)图形计算:

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周长多少厘米?

题目一一呈现,学生围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逐题思考,交流。最后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原来运算定律的作用还真大,不仅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用来口算、乘法竖式计算、验算、拓宽解题思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研究研究。(师板书“…”)

复习不仅仅是温故,还应该是认识上的“增值”,为此“发现之旅”环节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学生围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个问题,对这些“熟视无睹”的原有材料进行再思考,从而发现了其中的“潜流”即运算定律。学生在知识在再次联结中拓展了对运算定律价值的认识,体验其普遍性存在性。

课末教师以“温故而知新”为话题,围绕温了什么“故”,知了什么“新”进行课末反思总结,鲜明地凸显复习课的主要功能,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无痕融合,意味深长。

揉杂交织温故知新 篇5

1. 注意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复习教学中, 教学教师要安排、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总复习全过程, 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 多实践多思考。要使用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对照, 自测自评, 查漏补缺, 质疑问难, 找准各自的学习缺陷, 进行温习补救。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地满堂灌,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比如, 在小数、分数概念的复习中, 有的学生提出10.00是否带有小数?m0是否是真分数 (m是自然数) ?341、47是否为最简分数?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搞清楚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因为在平时各阶段教学中, 学生的知识视野具有局限性, 提不出这些问题。只有到复习阶段学生的认识深化获得新的知识感受后, 才有可能提出并解答这一类新问题。要力求使学生在复习中自查、自习、自评、自测、自结, 于无疑中有疑, 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得以解决, 才能打破已学数学知识的浅近性、局限性, 跃上掌握知识的新高度, 使学生成为数学复习中的主人。

2. 注意处理总结知识与提示规律、教给方法的关系

复习教学固然要总结以往的教学知识, 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复习中更重要的是要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 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 及时地揭示解题规律和思考方法,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获得新的见解。比如对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是否成比例, 成不成比例的复习中, 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的定义来对照, 还要注意教会学生通过复习练习, 抓住正反比例关系的实质是乘除关系, 从而总结实际进行判断的三个方法: (1) 找不变的量, 看它是比值还是乘积, 如是和或差一般就不是比例关系; (2) 列数量关系式, 从分析数量关系式中看乘积或比值是否一定, 不是一定量不成比例; (3) 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和经验去判断, 如判断订某种报纸的人数与总钱数。再比如, 对应用题复习, 要善于让学生揭示解题思路, 积累和总结解答经验与方法: (1) 对一般复合应用题, 要坚持从条件求问题与从问题想条件二者的不断往复结合思考探索; (2) 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要注意画线段图和划比较关系的关键句, 找准单位“1”的量, 并重视“量”与“率”的对应; (3) 对于求平均数问题要重视抓问题句, 由此找准被平分的总量与所平分的份数; (4) 对相遇问题, 要善于找速度和, 并画出行路示意图; (5) 对归一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 要坚持列条件表;解答应用题练习中还要注意坚持说算理, 说解题思路。这些解题的方法和带规律性的东西, 要通过复习切实让学生务必掌握, 形成新的能力。

3. 注意处理基础训练与加强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的关系

复习教学要从基础知识入手, 紧扣基本训练, 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复习教学中又要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要在选例与练习设计中, 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 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

所谓变式, 即知识信息以非常规的形式、位置、叙述方式呈现, 在非本质特征的变化中显现知识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使之既似曾相识, 又不无陌生新认的感受, 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拓展其应用的领域。比如, 圆柱体的表面积展开图, 以往习惯于横向呈现, 复习课上改为竖式呈现, 让学生辨认其高与底周长, 好多学生可能被迷惑, 感到新异。

所谓逆向思维, 它包括逆向的推理和逆向的联想。这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和途径之一。比如, 将918约分为21, 这是学生已掌握了的。在复习中, 可以在熟练了逐次约分和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一次约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918可以约简为21?分子分母不超过50, 可以找到多少个分数使之能约简为1/2?

所谓综合性, 就是将某知识点安插交织在几个有联系的知识点之中, 既可以是题目类型的相混和几个知识点在同一题内的交织, 当然也可以包括用新的数学知识和角度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比如上面可从约分的角度思考, 也可以从比的角度思考, 把21看作是X18或X28的比值, 还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 或从商的变化性质去思考。这样通过一题多解, 使各分部知识得到有机勾联。因此, 综合性思维训练包括综合的题型、综合的知识点分析、综合的方法和角度的选择。其中要在复习中特别重视对综合的知识点的分析。因为新授教学中, 由于受教学阶段性的制约, 综合程度不可能很高, 知识点的出现比较单一, 而复习教学中, 就有了充分综合中的可能和必要。因此, 对每一部分知识点的复习都要由基础单纯状态开始, 进入复合状态, 在综合中提高知识的复现频率和学生思维的综合程度。如复习教学的这道题:“把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4厘米, 它的对边增加11厘米, 这个图形就成为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两个底的比是4∶9, 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这就把梯形的认识及其面积计算与比的知识三者综合交织, 增加了解答思维的复杂程度。解答中只有把三者综合考察分析思考, 才能顺利解答。

4. 注意处理温习回顾与探求新知的关系

金融危机与改革:温故知新 篇6

美国比较温和的经济衰退 (如1990~1991年和2001年发生的经济衰退) 通常会导致局部性的监管改革。而来势凶猛的经济衰退, 往往预示着具有震撼性的变革,例如重大的政治洗牌甚至爆发革命。 (学者们现在公认,1764~1768年的房地产破产危机在以1776年7月事件而告终的帝国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那次房地产危机中,地产价格在大约一年时间内下跌了1/2~2/3,并有数千名美国人因欠债而锒铛入狱) 。同样,185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以及随后的经济衰退对南北战争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因奴隶制和各州权利问题引起的地区性紧张局势不断恶化,并促成了现代共和党的联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大萧条”时期,只是因为联邦政府实行了第一次“新政”,宣布采取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改革措施,才避免了发生暴乱。

现在,似乎还不会发生与历史上类似的重大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生改变游戏规则的监管改革。次贷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已经大大增强了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财政部的权力。尽管很难预测还会发生其他什么变化,但历史上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变革波及范围之广, 却值得铭记于心。例如,1873年的经济恐慌以及其后的长期衰退助长了在工人和农民中引发的动乱。同样,1893~1897年的经济衰退鼓舞了美国人民党主义和进步主义运动,并为世纪之交的“大并购运动”铺平了道路,这一运动造就了一批巨无霸企业 (如美国钢铁集体和国际收割机公司) 。“大萧条”催生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 (该法案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开来,实行分业经营达60多年)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知新”策略 篇7

一、把握习题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物理语言是科学语言, 特点之一是言简意赅, 准确精练, 为正确严谨地反映物体运动过程, 大多采用修辞复杂的扩充句, 逻辑性强、语言严谨、句型复杂、联合成份多。学生在阅读物理文学语言时通常有读完物理题目, 不能理解题意, 无法解决问题的困惑。当教师在讲授物理习题时, 多数同学能听懂老师的课, 于是有许多学生感叹道:物理一听就会, 就是一做就错。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物理基础, 但还不能很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物理文字语言的阅读能力较差。

针对这一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总原则是让学生自己读题, 同时教师做好正确引导的工作, 培养学生独立的审题能力。可以采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同时, 引导学生在重点词下进行标注, 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例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0s内前进了40m, 则它通过20m所用的时间是_____s, 它在第5s内的位移是_______m。

通过标注使学生特别注意“静止”、“匀加速”、“10s内”、“通过20m”、“第5s内”等词汇, 对其做进一步理解, 正确应用运动学知识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 我们在单元复习教学时还要指导学生边读题边用示意图正确反映物理过程及实质, 这样既能明确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状态的受力情况, 又能了解物体的各过程量及状态量的变化。

例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恒力F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 经位移s后撒去力F, 然后又经过位移2s而停止, 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多大?

针对这一例题, 我要求学生在完成文字阅读后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 这个图应是边读题边画图, 读完题目文字的同时, 图也画完了, 而非读完题目后再作图。

学生画图的过程, 实质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 为进一步分析问题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准备工作, 图画出来了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 我利用单元复习教学, 尝试了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通过一年的实践, 效果非常明显, 80%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习惯, 已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问题实质,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易于探究物理事物的本质而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或模拟即物理模型, 我们把这种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智力操作过程称为物理建模, 通过建模可以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舍弃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 从而便于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经过建模以后, 物理过程就得到了简化、纯化和理想化, 使人们得以更加形象、简捷的处理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同一个班的学生按物理成绩排序, 按名次分为单数名次组和双数名次组各30人, 甲组测试题:小丁同学身高h1=1.8m, 质量m=65kg, 站立举手摸高 (手指摸到最大高度) h2=2.2m, 小丁攀上h3=1.0m的高处自由下落, 脚接触地面后经过时间t2=0.25s身体速度降为零, 紧接着他用力F蹬地跳起, 摸高h4=2.7m, 假定前后两个阶段中小丁对地面的作用力分别都是恒力, 求小丁蹬地的作用力F。

甲组测试得分率64%。

乙组的测试题目是:一质量为m=65kg的物体, 从1m高处自由下落, 触地后经0.25s速度降为零, 接着又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5m, 设弹起过程中物体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力为恒力F, 求F的大小。

乙组测试得分率为92%。

两题相比, 解题所用的规律相同, 只是题1的思维长度比题2长, 长出的部分就是建立模型的部分, 可见学生在“建立物理模型”这一点上能力是欠缺的, 而这种能力恰是我们在复习课上需重点培养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以单元复习教学作为建模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通过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物理习题只有一种解法, 也有的存在殊途同归的多种解法, 在这些多种解法中有被学生普遍接受和经常应用的正统解法, 还有更简捷明快的解法。教师可以以单元复习课为契机选编多种解法的习题组织教学, 渗透物理知识点, 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思想, 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欢迎学生对老师的解法提出质疑, 表扬解题方法超过老师的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他们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质疑就是善于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物理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 使之系统化, 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无论是单元性复习还是总结性复习, 教师都要根据内容精心设计选题, 力求实效, 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摘要:物理单元复习教学是教学基础的延深、补充和完善, 是检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途径, 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职业帮助下一篇:指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