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类型(精选12篇)
人才培养类型 篇1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理念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载体, 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炼总结。从内部关系上, 要解决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办学与教育理念的提升与实践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 从外部关系上, 要解决人才的市场 (行业、企业、社会) 需求以及企业、政府等外部要素与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化作用, 因此, 要创造一种实现内外关系协调运作的模式。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够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富有成果的改革实践于一体, 能够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秀成果与特色, 促进实践的理性提升, 为同类院校提供示范与借鉴。由于高职人才模式要素的多样性, 因而, 表现出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形态上的丰富性。对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者而言, 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提炼校本改革成果,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 是一个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正是针对这一实践课题, 拟从类型分析入手, 总结国家级示范与骨干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成功做法, 提出模式构建的原则与策略, 旨在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
首批国家示范院校人才模式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之一。根据“百度”搜索的结果,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438万条信息,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460万条信息, 并且每天都有新的增长。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和实践考察,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家首批28所院校, 在建设方案中共推出155种人才培养模式, 平均每个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约为5.5个, 基本上是一个专业一种模式。在诸多模式中, 三明治模式 (工学交替) 有58个、工学结合模式有23个、订单模式有20个, 三个主要模式类型之和占模式总数的65.16%, 成为主流模式, 而双证与课证融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同样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高职工学结合路径的探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首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既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关, 也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与途径的高度认同, 2007年以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同一条路线上的不断深化。
若干示范与骨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解析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但工学结合切入点是一个广域概念, 不同的工学结合突破点亦即具体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结构性优化的桥梁与纽带, 是解析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笔者通过对若干国家示范建设与骨干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 解析人才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以模式切入点的视角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类型分类, 总结出教学情境构造、教学实施时序特点、人才培养要素融通、人才培养总体特点、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及就业与市场诉求八种基本类型, 并对各类型的特点和典型进行了初步解析, 力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参照。为理解与比较的方便, 可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 如表1所示。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策略
(一)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项原则
坚持工学结合的理念工学结合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工学结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 工学结合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 (产业) 需求紧密结合。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中, 通常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并列, 二者构成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理实合一、产学互补及就业导向。
科学定位人才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目标根植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 是模式构建中要处理的第一个外部关系, 又是模式内在要素优化和建设的终极目标。首先, 要科学定位人才目标, 开展专业调研。专业调研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要规范化、制度化, 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 提高调研的科学性, 使人才规格与目标的设计“以数为据”。其次, 在培养方案制定后, 要有动态跟踪, 通过即时调整, 克服人才培养周期与行业企业即时需求的矛盾。再次, 要坚持人才目标的导向作用, 在改革实践中坚持学生主体、能力本位, 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理念。
坚持示范探索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直接载体, 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这一模式既是中国国情所要求的,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基础不可同日而语。发达国家的产学合作都有立法与体制保障, 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的立法与管理体制变革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所以, 实践要先行, 示范是解决难题的示范, 是突破“瓶颈”的示范, 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示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 这种探索的核心应定位在高职教育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学, 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教育规律, 这样的立足点才能保证高职教育高层次的视野。
(二)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四点策略
构建与提炼模式主题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有相应的理念作为支撑, 理念是模式的灵魂, 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浓缩。在模式中理念以主题形式贯穿于模式的要素与整体、结构与运作之中。从主题的形成路径来看, 一种是理念先行、顶层设计, 一种是实践探究、反思提炼。我国高职教育的宏观发展路径是顶层设计, 是包括理念选择、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实践路径并以资源配置为杠杆进行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但具体到高职院校,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和理论准备的不足, 教育教学改革上的理论自觉还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流形态。主流形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究基础上的反思提炼, 是人才培养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因此, 要求高职教育的探索者在认真学习理解国家教育政策、高职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 对实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与提炼, 实现从实践与经验, 到理论的超越。一种成熟的教育改革主题要经过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多次检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炼构成要素, 二是构建结构体系。首先, 要素是培养模式的基础。从示范性高职建设方案看, 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包括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 其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要素提炼中, 要特别注意本专业最重要的特色要素。其次,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关键在落实培养路径 (工学结合的途径) 上, 它决定人才模式的基本样式。培养途径是模式的核心, 它决定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 规定教学组织的形式, 影响教学运行机制的调整。再次, 对于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应予以特别关注。教学运行机制保障、调节着课程的实施, 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在比较中找准特色特色之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曰事物之间的差异, 如古人所云“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二曰表征优良, “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 言其特别出色也”。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时, 尤其要强调第二层次的内涵。特色构建可以从横纵比较、要素融通等方面入手, 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边际比较法、深度比较法、内部比较法以及外部比较法等等。例如, 可以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同类或类似专业相比较, 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后相比, 进行效果比较, 也可以对改革的理念、边界、方法的适用幅度进行比较, 进行要素的优化与序化, 还可以对改革达到的深度与高职改革的趋势相比较, 发现方向上的切合度, 等等。比较是一个基础层次的问题, 对“比较”追问一个“为什么”, 往往会使探索更深入, 帮助我们发现现象后面深层次的问题, 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仅能让我们很好地总结过去, 也能给未来的实践与探索提供更高的起点。
进行富于创意的命名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考察中我们发现, 首批示范院校直接用“三明治”、“工学结合”、“订单式”命名的比较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新名称层出不穷。一方面, 有些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意, 比如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读成“学校+企业+学校”的基本教学安排, 表现形式有“2+1”模式、“2.5+0.5”模式等等;另一方面, 在模式中充满不着边际的“创意”、随意堆砌的名词、互相矛盾的概念, 不仅看不到实践成果与特色, 还让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旧名称的使用要有新意, 有内涵上的突破。比如英国的“三明治”式、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且是在当时各自国情下发展起来的, 仅仅采取“拿来主义”难免水土不服。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特劳特和瑞维金在《新定位》一书中曾经指出:“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决策是如何给产品起名字。”他们提出给产品命名要注意四点:名字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名字的现有意义与你想像中的意义是否有出入;你要命名的名字中是否有负面含义, 包括是否容易与别的词弄混;你所命名的名字发音是容易, 还是困难。就人才培养模式命名而言, 我们要考虑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内涵是否清晰?逻辑是否通顺?概括是否精练?特色是否鲜明?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集先进教育理念与院校改革成果于一体, 是示范院校建设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模式切入点的视角分析,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8种主要类型, 据此可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四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切入点,基本类型,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模式与范式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2] (美) 乔伊斯, 等.教学模式[M].荆建华,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
[4]林为群.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OL].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 http://www.nvsc.com.cn/HomePage/2008-12-21/page_78.shtml.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6] (美) 特劳特, 瑞维金.新定位[M].李正栓, 贾纪芳,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人才培养类型 篇2
在如今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会计人才的能力也被很多企业所需要。因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会计人也有着不同的工作态度。从而滋生了以下几种类型的会计人:
第一:混混日子、一窍不通型。这类人其实对于会计工作一窍不通,他倒是还很谦虚的说他在学校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其实他是真的什么都不会。他只是想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罢了。
第二:似会非会、模棱两可型。这类的会计人才看似什么都会,你问他会计是什么他知道,你问他如何做他也说得个头头是道。可是,你让他上岗,他却只会坐在那儿发发呆,等着你去叫他做什么他才去做什么。
第三:狂妄自大、自视人才型。这类的会计人才他确实是知道些会计相关的知识,也许还考个什么相关的证书什么的,在学校里也许也是个成绩优秀的佼佼者。他能和你侃侃而谈什么是会计、怎么管理好财务,时不时还有财务预算、经济管理的“伟大看法”。你叫他上岗,他也能好好的上岗。可是,他要么不犯错,一犯错就都是一些致命的错。而且他还觉得他有道理,他是对的。
第四:不重犯错、基本素质型。这类会计人才是企业比较喜欢的人才。他们基本能力不是很强,也会犯错。但是你给他讲一下他马上就能明白,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学习到会计相关的周边知识。他们的基本素质好,明白会计的本质。只是没经验。只需实践一下就可能成为真正的会计人才。
第五:热爱会计、十全九美型。不用说,这类会计人才走道那儿都吃香。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佼佼者,出来工作也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因为他们是真正喜欢会计的群体。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人。
然而如今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考证书为了更好的混日子的更是多不胜数。背条文为了考证书,考证书为了混好日子。你考我也考,以至于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真正工作了什么都不会,学过的东西用在哪里不知道,到最后还是在工作中慢慢的重新学习。
其实会计这们学科十分简单,比起搞科学研究那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它就是一个制度型的工作,只要在别人给你的规则里面安这个规则工作就行了。超出这个规则就是你错了。所以我认为会计的工作就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记记账。你只要把公司里面的财务记录的清清楚楚就行了。
第二,比记记账高级一点就是再跑跑腿。记录好公司的事后,你还要为公司去做跑腿的,去见见什么财务那方面的什么人,吃吃喝喝什么的。还要做些报表,做一下什么财务分析。
第三,比记账、跑腿更高级的就是你要会融资,这个我敢说没有那个企业不喜欢的。不信你对他说你会融资试试看
第四,最高级的会计工作不用说,那就是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会计人才。好了不多说了。最好希望大家掂量着做一下十全九美型的人才也不错哦。
人才培养类型 篇3
一、认识数学阅读类型
作为教师应该加深对数学阅读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效率。常见的数学阅读有预见性阅读、提示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等。
1,预习性阅读。教师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目标,重点与难点,熟记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需要记忆的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尝试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性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讲授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2,提示性阅读。教师提前列好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引导学生进行提示性阅读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提纲中的问题应清晰、有层次。二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应及时纠正。
3,交流性阅读。给学生提供信息丰富、可多元解读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后交流各自的体会。组织交流阅读时。教师要精选阅读材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加深理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4,反思性阅读。反思性阅读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思考、探索;第二阶段,学生个体反思后,教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使学生的反思更深入。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有许多学生计算能力很强,但是碰到文字题就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会计算2+3,却不会解“2与3的和是多少”等文字题目。究其原因是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逐步学会看课文中的图、式、文、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例如习题:一共有8盆花,已经浇了4盆,还剩几盆花没有浇?引导学生理解“还剩”的意思,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计算。经常让学生阅读题,不仅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学课本“丰收的果园”、“农村新貌”外,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供学生欣赏,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
3,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由于没有读完题目或没有认真读题而出现错误。如填空题:100个1是()个10。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1是(),然后不假思索地在括号里填上100。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如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不明白的题目要多读几遍。解完题后再完整地读一读题目,有可能帮学生发现解题中信息理解错误的地方,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找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他们往往抓不住一些关键的词语,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可请学生读题后把他们认为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关键词再做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不认真而产生的错误。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训练,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练好的阅读习惯,会有效阅读。
人才培养类型 篇4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基本态势
人才培养定位是指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及层次上的定位, 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态势
第一,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苏南高职院校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常态化发展要求,在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调查、行业标准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密切结合,深层次合作,厘清各专业用人需求,清晰界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实践了相应的培养模式。苏南高职院校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广泛认可和地方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第二,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苏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培养模式注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相长、学练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毕业标准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多证书制度;师资培养注重“双师”素质,建设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双师”队伍。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苏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导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模式,共编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办学伊始,苏南高职院校针对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对企业行为要求的不规范、企业与院校对合作的动机或愿望的不对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提出了各项对策和路径,并逐渐进行调整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行业走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是处理和化解校企合作难点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分析
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有多种类型,从学校性质看,有公办、 民办、公有民办等性质;从管理权限看,有省属、市属、县(市) 属等;从发展规格看,有国家示范、省示范和一般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看,以大专为主,有的在试办本科。苏南高职院校的主导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校因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不同,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有所区别。以区域特征角度分析,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其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外资集聚区域高职院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特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学校。所处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区,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自1997年建校起即确立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为园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学校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美国AMD、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德国博世、荷兰飞利浦等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企业深度参与了人才培养,有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资源,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系统化的“学院+ 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其校企高度融合、 教学工厂、小班化教学、“5S”管理、柔性化教学管理等举措在高职教育界享有良好声誉。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积聚区域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明确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德育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和行业、 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是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具有行业实际论证的较为系统化的设计,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所培养的“现代班组长型” 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众多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第三,行业特色显著区域的高职院校,紧密服务地方特色行业。宜兴是国内外著名的陶都,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把“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 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学院共开设的41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有20个,占了专业总数的50%。
第四,县域高职院校,彰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办学特色。县域高职院校往往在本县具有独一性,与地方亲缘关系明显,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关系更为密切。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合作频繁,县域高职院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位于张家港市的沙洲职业工学院秉承“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结合、工学一体,实施“双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双证(高级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四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对教师、学生、社会开放,开放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包括世界500强总裁的沙工毕业生约80%即15000名高密度落户张家港,实现了政行校企多赢。
三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哲学思辩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无优劣之别、无强弱之分。只存在是否“需要”、是否“适应”的问题。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虽然高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政校企合作的研究很多,但政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各地区、各学校有共性也有个性。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只要是职业教育就得校企联动、产学渗透,学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 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校企合作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课题。需要根据政府的新政策、产业结构的新调整、行业的新变化、就业形势的新趋势做更深更多的研究,并且针对性更强。
第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恒定性与持久长远性,同时还有微调性,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稳。
参考文献
[1]杭建伟.苏南县(市)域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人才培养类型 篇5
人力资源属于第一资源,人才情况是关系党与国家事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作为技术和理论密集型单位,医院的特性决定了其必定是由医学、研究、教育、控制等各种人才构成的复合单位。人力资源是促进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元素,而人才流失不但给医院的效益与竞争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对医院的战略发展造成了影响。
一、人才流失的概念
广义的人才流失为:自主离职、调用、解聘、长期终止协议、短时间的季节性离职和其他独特原因所产生的离职。狭义上的人才流失叫作人才自觉和非自觉终止同企业的雇佣关系,人才离开所处公司后,原企业还应找出接替人。
二、核心人才流失的基本形式
(一)跨区域流失
国际沟通和协作逐渐频繁,中国和各国的人才交流逐渐频繁,变成目前人才跨区域流失的重要趋势,很多发达国家经过改革移民方针,加强人才吸引和留置力度,越来越多的医院核心人才出国而一去不回。
(二)流向竞争型医院
伴随国内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化,民营医疗、合资医院纷纷出现,高酬劳、发展前景等变成核心人才跨区域、跨单位、跨部分流向的主因,伴随医师多点执业的发展,人才流失的壁垒慢慢崩溃,人才流失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
(三)接着深造
核心人才同时是受到过较好高等教育的人员,其具有继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在医院内部个人的发展渠道非常少、提升速度十分缓慢,不能符合其发展要求时,许多人员就将希望寄托在继续深造上,收获知识后接着选取一份职位和期望相统一的事业。另外,关键岗位对员工的理论、技术要求也处于快速发展提升的过程当中,核心人才为了确保可以紧跟岗位需要的改变,可以维持很高的人才竞争力,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经过合理的渠道去重新深造。
(四)人才隐性流失
其是指同人员大大流失有关的一类人才流失,指的是在人员的所有权、人事所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依旧是在医院内部的人员,可是,因为其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尽管表面上还处于作业岗位上,可是人员的精力已经不处于本职业务内,也丧失了原来的作业态度和动力,处理业务漫不经心。
三、核心人才流失造成的流失资本研究
针对人才的流失,医院虽然能够重新聘用,可是由此将投进新的培训费用和新人才的适应期,均会产生资本消耗。人才流失让医院早期的培训投资无法获得回报,置换资本非常高。因为核心人员具备医院关键岗位的关键技术,因此,核心人才的流失,对单位的影响规模较大,周期较长。人才离职造成的流失资本重点由两种资本构成,分别是显性资本与隐性资本。
(一)显性资本是指记进账中的、观察得到的具体支出
离职人员的显性资本包含获得资本、研发费用、离职成本。获得费用包含招聘费用、选拔费用、录用费用、安置费用。招聘费用指的是医院为了吸纳及明确所要的人才资源而产生的成本,包含招聘人才的直接劳务成本、招聘环节出现会议成本、差旅成本、宣传所消耗的广告成本、材料成本、支付给人才沟通单位的管理成本、场地成本等。选拔费用是医院为了选用合适的人才而产生的成本,包含每个选择过程产生的所有和决定录用或者不录用相关的所有成本,如面试专家评估成本等。录用费用是医院对应聘者的面试结束后,正式聘用其为医院人员的过程中出现的成本。安置费用是医院把录用了的人才配置在明确的作业岗位中的各项成本,如一次性交付的安置费、研究启动费用等。
人力Y源的研发费用是医院为了让新聘的职工了解医院,满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了提升在岗职工的素质而组织教育培训作业所产生的支出。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研发费用是医院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包含岗位培训费用、在职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离职成本是指医院自行解除劳动协议,在劳动协议时间终止不再续签所出现的费用,包含补偿成本和赔偿费用等。
(二)隐性资本是一种隐藏在组织总费用当中、游离在财务监督之外的费用
易量化的隐性资本包括:离职前低效费用、空职费用、学习曲线费用;不易量化的隐性资本包括:关键技术的泄露、人员士气的干扰、理论技术的丧失、竞争力的降低、病人的流失、对医院形象与声望的影响等。
四、核心人才流失的主因
(一)对医院薪资待遇不认可
国外行为科学学者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出了公平理论:一是职工的绝对酬劳会干扰职工的积极性;二是职工的相对报酬也干扰人员的作业积极性。所以,当医院核心人才薪资水平少于外部环境,或是其付出劳动无法取得合适的酬劳时,将会降低核心人才的作业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二)缺少较好的岗位发展前景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医院核心人才自我实现的要求十分明确,其具有清楚的职业生涯计划与事业发展要求,可以全面发挥资本的潜力与专业特长,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目前医院论资排辈的情况使其看不到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以及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空间,如果时机成熟,其将会离开医院,去找新的发展平台。
(三)特殊业务的`冲击
一是非业务上的事件,如结婚、孕育、读研等;二是组织作业方面的事件,如裁员、岗位调整、绩效配置等。这类事件操作不好,将会导致核心人才出现不满情绪而离职。
五、减少核心人才流失的措施分析
(一)强化医院文化发展,创建良好稳定的医院文化环境
追寻组织和个人的双赢格局,科学的医院文化可以较好地防范及减少核心人才的无形流失费用。核心人才的较多隐性理论通常是专业性较强的,是与特殊业务环境、业务团队息息相关的,是在医院长远稳定经营的阶段沉淀并产生的,属于组织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创建一种留驻理论的文化,让理论获得、分享以及再次使用变成一种日常的任务。
(二)健全职业生涯建设与接班计划
不断增多医院中掌握关键理论的人才数量,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加强内部重要人才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内部理论的分布情况等。核心人才离职过程中,若有合适的“新人”快速补缺,能够大大减少医院的损失,因此创建医院的接班人培训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制定知识和资源内部共享制度
理论资源的价值最后表现在组织对理论的拥有,而非是少数人员对它的拥有。医院是理论密集型组织,医生专业理论的要求遭到实证医学较大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个人具备的理论,尤其是隐性理论通常是其长期积累的特殊经验理论,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想将之同别人无偿共享。在竞争逐渐激烈的组织环境下,个人承受的竞争压力导致他们认为自身所具备的理论是自身在组织内价值与地位的保障,若将所具备的理论倾囊相授,将会丧失该种特殊的竞争优势,这就造成很多应当属于医院的理论掌握在个人手上。由此,医院需创建内部理论和资源共享制度,经过有针对性地选取内部研究、内部导师和培训、言传身教等方法,对核心人才的理论进行提炼和整合,创建知识技术工程制度。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力资源已经变成衡量医院总体竞争力的标志。医院之间的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之间的竞争。唯有牢牢树立人力资源属于第一资源的思想,注重人力资源控制,方可吸纳、保留住人才,方可让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莉莉,孟彦.医院核心人才流失的类型与成本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164-165.
[2]卞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浅析医院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6,(5):73-75.
[3]孙浩.新疆T医院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2016,(25):40.
[4]汤国红,周亚东.传染病专科医院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6,(4):958-960.
[5]蔡姗,韩祁.双因素理论在医院人才流失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12):157-158.
[6]卢娟,董恒进.公立医院人才流失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11):186-187.
人才培养类型 篇6
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上升,针对中国外贸产业的摩擦举措层出不穷,这对我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发展路线仍不变。大力提升我国外贸人才的质量,向着高层次高素质发展正是我国外贸人才要素结构调整的方向。提高高层次外贸人才的数量及质量能使我国外贸在目前多变的环境中立于稳定的地位。
一、外贸人才发展现状
外贸行业是个认人的行业,一些外国客户只认某些信誉好的公司,甚至公司内某个信誉好的个人,与熟客打交道,才能降低风险。外贸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强,所具有的核心资产如资源、人才都不容易控制。现在的外贸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个熟悉外贸的人有时可以撑起一个外贸公司。所以,外贸企业遭遇“人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外贸人才的缺乏也是比较明显。《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总人数为79.344万人,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仍然有很大的人才供需缺口。而在各个大城市的网上发布职位数排行榜上贸易/进出口行业总是排在Top10内。如表1广州和深圳2011年8月网上发布职位数top10行业所示。
表1 广州与深圳2011年8月网上发布职位数Top10行业
图1 2009年与2011年1-9月份全国贸易进出口行业网上发布职位数对比走势图
虽然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受到通胀压力上升和资产泡沫影响,企业补库存需求减弱,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了严重冲击和挑战,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供不应求迅速转为饱和、过剩。但随着近两年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外贸也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我国外贸行业又遇到了一个发展良机,各类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如图1所示的2009年1-9月份与2011年1-9月份全国贸易进出口行业网上发布职位数走势对比图可以看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年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较低,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恢复,国际贸易出现恢复性较快增长,2011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种类也比较繁多,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同时,鉴于全球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竞争优势,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营销、外语或如纺织、机电等具体产品专业,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二、高层次外贸人才需求类型
30多年来,我国的外贸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外贸专业人才都能受到外贸企业追捧,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如果继续之前依靠资源、廉价劳动力的低水平运行状态,仍无法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随着国际外贸环境的改变,我国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当然也对我国高层次外贸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资料收集及网上调研等方法对外贸市场人才需求的分析调查显示,我国对于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相关调查显示,对于我国高层次外贸人才中管理类人才的紧缺状况十分明显。从实际猎头公司的订单来看,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出口营销管理人才、外贸经理最为紧缺。国内企业,特别是新加入外贸行业的企业需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类人才,他们为企业制定长远发展目标,为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为公司及产品选择有潜力的目标市场,制定有效的出口营销整体策略。还要负责建立和巩固与国际买家的关系,提高投资回报率等。他们决定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外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外贸经理,他们需有丰富项目运作经验和客户资源,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那些在业内积累了几年经验和人脉关系的外贸经理,往往是各个公司的业务骨干,也是业内“挖角”的对象。但是目前有些国内外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研究不够,企业较难在国际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缺乏有效的公司及产品品牌管理策略。所以目前外贸企业对于高层次外贸人才中的管理类人才更显急迫。比如对于负责营销的管理人才,一般年薪可以达到40万元;对于外贸经理,企业所开的年薪至少达到40万-50万元;而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年薪则在50万-200万元,这还不包括奖金、佣金、年薪、股票、期权等奖励性收入。
(二)对谈判人才的需求
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师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具备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对谈判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猎头公司常对有执业证书和实践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开出高价,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师可拿到20-50万元的年薪,但找到合适的人选很难。
(三)对法律、诉讼类人才的需求
由于全国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对涉外律师和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的需求也位居外贸人才需求前列。涉外律师尤其稀缺,他们熟悉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涉及的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案件的金额往往会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据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创办人段祺华调查,中国目前近十四万名律师中,能够从事涉外法律业务的仅有两千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只是在国内代理外商投资、兼并收购等业务,真正掌握外语、国际贸易法律等专业知识,有能力走出国门替中国企业主张权益的涉外律师,仅有一两百名。目前我国涉外律师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但在中西部不发达省份,这类人才几乎是空白。例如武汉3000多名律师中,涉外律师比例不超过1%,最多有30多人。
加入WTO后,“中国制造”频频遭遇围追堵截。入世10年来,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共139起。最终进入到WTO救济程序的有21个案件,中国在8个案件中作为起诉方,在13个案件中作为被诉方。今年以来,国外针对中国玻璃纤维产品的反倾销接二连三,先是土耳其对中国出口玻璃纤维产品征收23.75%的反倾销税,后为印度发起了对中国出口玻璃纤维产品的反倾销。这些事实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倾销与反倾销诉讼日益频繁,诉讼人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诉讼人才的竞争也成为热点。
(四)对了解国际贸易规则与知识人才的需求
据2009年广东省外经贸协会针对广东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每年总额达4000亿美元的外贸生意,因为对国际贸易标准的不了解而造成货款无法回收的比例就达5%,总额约200亿美元,误差率为国外的20倍。现在的外贸企业大多处于低成本运行阶段,人才缺乏,甚至有一些外贸企业的老板不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同时也不了解国家对进出口业务的要求。
国际贸易除了要涉及许多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协议、惯例,还要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程序和机构,除了进出口商、运输部门、保险公司、海关及其报关代理机构、银行、码头、商品检验机构、政府和其他官方机构之外,还要涉及到语言、货币、时差、空间差异、贸易惯例的冲突等问题,同时更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单证。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最大障碍,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通常就是标准。因此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熟悉国际惯例和世贸标准的高层次外贸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层次外贸人才素质特征
基于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相关调查分析,可以总结出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素质特征是由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
知识性是高层次外贸人才素质的基础。知识结构包含对外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有后继学习能力。高层次外贸人才需要熟悉和掌握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国际惯例,特别是要能正确的按世界贸易共同经济准则处理各种关系、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因此对于高层次外贸人才来说,知识性是基础,没有知识性的垫脚石作用,何来高层次外贸人才的成长。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造成的滞关、压仓、退货等时间,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方面每年的实际损失合人民币1万亿元以上。这些损失在国际上居首。由此可知,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知识性对于解决目前一些外贸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性是高层次外贸人才素质的核心。具体体现在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于人才来说,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对于应用能力方面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学习来获得和提高的。应用性具有不可复制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做一单国际贸易,要涉及生产、订购、银行、保险、运输、运输代理、进口、出口(转口)等45个机构,需要近360份单证。在这个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需要与人打交道,这对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
思想性是高层次外贸人才素质的前提。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有崇高的精神和品德、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有敬业求实、进取、诚信等精神是新时期对外经贸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思想性是高层次外贸人才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高层次外贸人才的心理面貌,并将影响到他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绩效。身为高层次外贸人才,要面对国际化的复杂环境,如果没有强大的思想作为后盾,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背景,也有不同的性格、处世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挫折不气馁。
创造性是高层次外贸人才素质的优势。能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具有高度创造意识和持续不断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必然会显现其强大的竞争力。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智力、个性和环境。创造性与其他素质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是识别高层次外贸人才的一个根本性参考指数。
人才培养类型 篇7
当前, 信息安全已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和热点被频繁曝出, 都在提醒人们国际上围绕信息安全的斗争愈演愈烈, 夺取信息安全控制权是战略制高点。信息安全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所在,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类工程人才已刻不容缓。2010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加强信息安全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并成立网络司令部。2011年5月16日, 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7月14日又发布了“网络空间作战战略”, 都把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队伍培养列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重点, 以此来确保美国控制全球信息的绝对优势。英国2011年公布的“网络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该战略认为, 高等教育是提升英国防范黑客和网络欺诈的关键内容。目前提供由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 (GCHQ) 批准的网络安全课程的大学有:爱丁堡龙比亚大学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以及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此外, 克兰菲尔德大学 (Cranfield University) 的网络防御和信息安全保障课程、萨里大学 (University of Surrey) 的信息安全课程也获得GCHQ颁发的临时认证。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把“信息安全”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005年7号文件) , 并将建立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几年来, 我国已初步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类方面的工程专业人才。但是, 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类专业工程人才与其他工程类专业教育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较大的差距。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 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在培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时, 应该创新思路,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 培养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O2O) 》之要求:“要克服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 分类发展, 特色办学”。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 实际是倡导高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而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有着同质化的趋势。针对这个现象, 各个高校如何培养独具特色的本科信息安全人才, 这是一个每个拥有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 大多数学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每个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都具备一定的地方或行业特色, 在建设信息安全专业上首先是应该考虑结合本校的特色。信息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广, 现在提出的网络空间安全就把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 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类培养不同的信息安全人才。密码学是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 因此所有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都必须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和应用密码学课程, 除此之外, 根据培养不同的类型人才应该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高校培养不同的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类型应该包含如下几类。
1.密码学研究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由985高校承担, 这类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2.研究系统整体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也是由985高校承担, 扎实的数理科学理论几除外, 加上系统工程思维训练, 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和应用在内的完整的安全系统有整体性的掌握。
3.密码应用的人才。这类人才对密码的应用非常熟悉, 掌握各种密码技术, 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加解密处理。
4.芯片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有两种:掌握芯片安全设计的人才和芯片安全检测的人才, 这两类的知识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芯片安全设计的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微电子专业基础上, 开设相关安全课程, 才能取得效果。而芯片的安全检测的人才是在培养信号处理人才的基础上, 掌握密码学和逆向工程的相关知识, 才能达到效果。
5.设备安全或者工业系统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学习现有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相关课程, 掌握逆向工程有关技术, 对软硬件的设计和分析有一定基础。
6.网络系统安全检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是社会需求最大的部分, 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检测, 这类人才应该掌握渗透和逆向技术, 可以对网络系统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测试, 可以从事信息安全类工作和系统运维管理工作。
7.网络设备安全检测人才。这类技术人才是目前最缺乏的, 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培养基础, 可以分为两类, 即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和高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人才对网络配置和网络协议非常熟悉, 可以熟练的进行网络性能和安全分析。高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人才除了掌握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技术以外, 还必须对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进行逆向分析和漏洞挖掘。这类人才即是网络运维的高级技术人才, 也是设备生产商所需的技术人才。
8.系统安全评估和测试人才。随着国家对网络系统的等级保护和分级管理的要求, 这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他们应该掌握网络系统安全的评价标准、测试方法和方案, 这类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公司的工作。
9.计算机犯罪取证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在公安类相关高校进行培养, 由于目前在调查网络犯罪、识别入侵者、收集举证和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 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首先要在师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上综合考虑。
10.网络大数据分析人才。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针对网络舆情的分析, 成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作为本科人才培养, 国内高校应该关注这类人才的社会需求, 随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
三、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工程的实践建议
1.课程应用化。第一, 针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社会需求, 了解不同类型信息安全人才需求, 增加新的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内容课程;第二, 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建议计算机过程化考核平台, 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2.实验实用化。第一, 课程实验与当前技术密切结合, 建立多种类型信息安全靶机, 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 掌握最新技术;第二, 与公司和相关单位合作,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引入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
3.科教协同, 产学研共同育人, 促进教学改革。每年的工程实践项目使教师通过公司或单位提供的实践名称和训练内容, 了解新技术发展, 更新专业课程内容;通过每年的产学研合作, 把新技术引入到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 更新信息安全靶机和实验内容, 使学生快速掌握业界最新的技术, 满足社会需求。保证课程内容年年更新, 培养方案每两年有针对性调整。
四、结语
按照人才培养规律, 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采用通识教育, 重理论基础, 强调工程能力训练, 但由于信息安全是涉及如计算机、通信、电子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不一样, 因此各个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本科人才时不应该采用同一标准, 应该考虑不同学科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需求, 才能满足国家需要。并且国内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时“偏重理论”, 与欧洲和北美的同类学生相比, 明显缺少在项目或团队合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训练;故在个人素质、人际能力以及全工程运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而这些内容正是国际上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特别强调的因素。由此可见, 现在的信息安全人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尽快进行教育改革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许鹏奎, 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3 (4) :633-637.
[2]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4.
江苏省不同类型紧缺性人才研究 篇8
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之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各行业间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层次、类型及规格都是由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升级所派生出来的, 必须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升级相适应。否则, 就会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内有关学者对江苏省紧缺性人才方面的研究, 得出目前江苏省紧缺性的人才类型有:复合型紧缺性人才、研发型紧缺性人才、技能型紧缺性人才和高层次紧缺性人才。下面我们将针对紧缺性人才的类型从人才需求即产业结构角度探究江苏省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2 江苏省紧缺性人才的原因探究
2.1 复合型紧缺性人才形成的原因探究
人才的复合性是强调人才素质构成上的多元化, 应避免理解上的泛化和片面化。从人才需求方面看复合型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根源于产业间合作的协同性, 这体现在产业结构系统中, 三次产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动联系。如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第二产业为第一、三产业提供装备;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产业间这种合作的协同性反映在人才需求上就需要有多种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人。而当前随着专业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间合作的协同性也日益密切、广泛和深入, 反映在人才需求上就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2 研发型紧缺性人才形成的原因探究
研究型人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始终将研究精神贯穿其中, 并具有良好意志品格。从人才需求方面看研发型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来源于不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导致的研发人才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而不是企业。我们将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到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研发人才所做的研究和发明没有直接与工业企业的迫切要求相结合, 科技发明效率低且转化率低。核心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来源于企业这个市场供应主体, 企业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 但由于本身研发型人才短缺, 企业也不得不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交给高校 (见下表高校经费收入中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 。这种科研经费投入导致的人才流向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发型人才的紧缺。另外, 江苏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没有营造一种供研发人才工作、交流沟通的环境。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仅限于在国内吸纳人才、管理制度经验, 而没有走出国门, 放眼世界。没有充分利用国际这个大市场, 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依托, 聚集相关人才。
由上表可以看出, 江苏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经费拨款是远大于企业经费拨款的, 这必将引导研发人才流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从高校经费收入中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由于研发型人才短缺而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委托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现象。《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最高年份才达到30.91%, 要实现这个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
2.3 技能型紧缺性人才形成的原因探究
从人才需求方面看技能型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源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中期, 第二、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见下表) 因此, 由第二、三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对生产操作、服务等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见下表第二、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 不仅如此, 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 也因为农民文化素质低, 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逐步下降, 所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的比重也在下降, 第一产业中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实施工程技术人才倍增计划, 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5万”, 由下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可以看到江苏省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极大, 距十一五末的65万还差35万左右。
2.4 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形成的原因探究
高层次人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具有较高的知识或者技能;在人才队伍中起核心作用;具有重大创新成果并作出突出贡献。主要包括政府公务员中的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由这个界定看, 高层次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有范围重叠的部分。我国高层次人才紧缺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从人才需求方面看高层次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 那就是中国用30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个客观事实让江苏省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以急速和压缩式的方式发展。在江苏省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这种急速和压缩式的发展。基于此,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333高层次人才工程”, 重点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江苏省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高层次人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有了较大提高。 (见下表)
3 江苏省紧缺性人才治理的策略建议
3.1 江苏省复合型紧缺性人才治理的策略建议
首先, 应该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不论从专业设置还是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都要打通并整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及各方面要素。其次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 促进跨学科教师的招聘。另外实行跨校选课, 联合办学, 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培养平台。
3.2 江苏省研发型紧缺性人才治理的策略建议
从人才供给方面, 应加强从事研发型教学工作教师的整体素质, 将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教师引进到研发型教学工作中来;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努力营造重视科研、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发展的研发型教学氛围和方法;政府应该引导科研经费的流向, 引导研发型人才流向企业, 提升科技转化率, 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与受益的主体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努力打造产业研发集群, 汇集研发人才。研发集群式基于一定地域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 能通过畅通渠道聚集、开发利用地域内外的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和突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网络系统。江苏可以借鉴国外做法, 采用鼓励科研机构落户、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合作等方式, 吸引更多的研发人才。同时, 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为研发人才的开发利用构建环境优势。
3.3 江苏省技能型紧缺性人才治理的策略建议
首先, 应该扭转社会大众“重仕轻工”和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其次, 要重视职业教育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优先在人才紧缺的专业领域, 推行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各类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加快专业设置调整, 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农村技能型人才建设方面,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3.4 江苏省高层次紧缺性人才治理的策略建议
应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资金的投入, 加强科研信息化协作及服务平台的建设, 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 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及外国专家的力度。立足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前景规划, 明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和引进重点。例如苏州市确定了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通讯、光电子、纳米技术等12个方向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和引进重点。同时, 还应该强化载体建设, 注重完善人才引进的后续工作。这主要是指通过发展产业集群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施展才能的平台。如苏州市依托苏州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25家创业园以及17家博士后工作站做为培养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
摘要:首先介绍了江苏省不同类型紧缺性人才分析角度即产业结构转换的人才需求角度, 其次运用相关数据分析了江苏省复合型、研发型、技能型及高层次紧缺性人才产生的原因, 最后针对原因对江苏省不同类型紧缺性人才的治理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类型,紧缺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晓峰.江苏省产业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莹莹.发达国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启示[J].中国人才, 2009, (3) :74-75.
测试: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人才? 篇9
A.到附近的店坐坐, 再打电话, 如果不行就坐到天亮
B.回到车站打电话
C.弄坏门或窗的锁, 或用铁丝想办法开门
《测试: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答案分析:
选A:你属于经营型人才。把经营事业看作赌博或运动, 做事稳妥, 但也很重视新点子, 偶尔冒险。
选B:你属于管理型人才。你很重视人际关系与团体工作, 认为应与之共存共荣, 很用心去掌握对方心情。
人才培养类型 篇10
常规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是用人工合成培养液加上一定量的小牛血清, 将细胞放在不同的容器中进行培养, 如微孔板、培养皿以及各种培养瓶等。一船培养容器的体积很小, 最大培养体积为1~2L。用这种方法培养的细胞所分泌或产出的产物是有限的, 无法满足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而且容易导致产品批间差大, 而且操作劳动强度大。应用细胞工程技术, 建立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生产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是一种比较经济可靠的技术。为了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与保证其质量,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已成为各生产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微载体培养系统、微囊培养系统、大载体培养系统以及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它们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但仍需不断完善。
1 大规模细胞体外培养系统的基本要求
1.1 培养系统的设备要求
大规模培养系统是集中多种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机械加工与仪表的结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进展、以及传感技术、化学工程的流型研究技术及其他元器件等技术进步, 大规模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技术必将对生物技术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培养系统的设备必须满足体外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技术和经济要求。
1.1.1达到模拟动物体内细胞高密度的生长环境, 扩大体外培养细胞的表面积和增加细胞密度同体内细胞一样生长。
1.1.2无菌操作安全可靠、保温和气体交换系统优良, 可靠的泡沫控制和适于大批量的混合装置, 能保证p H值之稳定。
1.1.3清洗方法简便快速, 制造用料合适, 成本低。
1.1.4体积要小且使用方便, 并适于多种产物的使用, 便于扩大生产等。
1.1.5监视控制自动化, 便于大规模培养控制。
根据上述要求, 研制一台理想的细胞培养系统需要多学科的技术共同研究、设计, 并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才能达到要求。
1.2 细胞株 (系) 要求
1.2.1细胞株 (系) 在体外生长时要保持良好的生长速率和分泌功能。
1.2.2为了保持高产稳产的细胞株 (系) , 应该定期进行筛选工作。
1.2.3支原体对动物细胞培养威胁最大, 它们的感染力很高又不易被检测。因此, 细胞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
1.2.4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应将没有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定期留样进行低温保存。
1.2.5为了减少血清用量, 要逐步驯化细胞, 使其适应于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
1.3 培养液要求
1.3.1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株 (系) , 选用相应的宜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液。
1.3.2使用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 血清用量大, 质量不易控制, 生产成本也高, 且使产品的后加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 可尝试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
1.3.3大规模培养对培养的物质要求极高, 在培养液制备时必须采用高纯度的水。
1.4 细胞生长状况控制
1.4.1 温度控制
动物细胞培养对温度波动的敏感性很大。温度低于37℃, 细胞生长缓慢, 反之则细胞失去存活力。因此, 动物细胞培养比多数微生物培养对温度控制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1.4.2 pH控制
p H值是细胞培养的关键性参数, 它影响细胞的存活力、生长及代谢。细胞生长的最适p H值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异, 范围为7.0~7.5左右。缓冲液系统通常用CO2、碳酸氢盐调节, p H值取决于培养液中的CO2和碳酸氢盐的浓度比。加入CO2即p H值降低, 而加入碳酸氢盐则使p H值升高。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较少, CO2可以从系统中置换出来。在细胞生长的后期阶段, 细胞密度增加, 由于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增加, 使p H值变得偏酸。这可根据需要用加酸或加碱液的方法, 对p H值加以控制。但此法有产生局部p H值和增加培养液渗透压的危险。控制p H的较安全的办法, 是通过供给细胞所需的氧而改变通入反应器气流中的CO2浓度。用CO2控制p H值会强烈地受溶氧控制系统的影响, 这因为控制溶氧 (空气、N2或O2) 而加入的任何气体都将导致CO2的被置换, 从而引起p H值升高。因此, 在设计p H值控制系统时, 应顾及溶氧控制。
1.4.3 溶氧 (DO) 的测量与控制
溶氧是细胞代谢中的重要养分, 它可以影响细胞的产率, 且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细胞的代谢。在低氧压下, 细胞往往生长缓慢。而氧压过高, 使培养液会变得对细胞具有毒性。人们已发现溶氧的最适水平是依赖于不同细胞的类型, 空气饱和度应在10%~100%的范围内。可根据需要向培养液内加入氧气、空气或氮气控制溶氧。值得注意的是, p H值控制可以影响溶氧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有一种控制器, 通过调节输入反应器的空气、O2、N2和CO2各类气体的混合比例, 使溶氧与p H值的控制结合在一起。
1.4.4 葡萄糖和乳酸的监测
为了及时了解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健康状况, 应逐日或隔日吸取培养液样品进行乳酸的产量及葡萄糖摄入量的测定, 以便监测细胞生长的动态状况。
2 几种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类型
2.1 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
搅拌式培养系统是靠搅拌桨提供液相搅拌的动力, 它有较大的操作范围、良好的混合性和浓度均匀性, 因此在大规模培养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保护, 因此对剪切作用十分敏感, 直接的机械搅拌很容易对其造成损害, 传统的用于微生物的搅拌反应器用作动物细胞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动物细胞培养中的搅拌式细胞反应器都是经过改进的, 包括改进供氧方式、搅拌桨的形式及在反应器内加装辅件等。笼式供氧是搅拌式动物细胞反应器供氧方式的一种, 即气泡用丝网隔开, 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另外, 采用双螺旋带状搅拌桨, 顶部的法兰盖上安装了3块表面挡板。每块挡板相对于径向的夹角为30o, 垂直插入液面, 挡板的存在减小了液面上的旋涡。改进后的反应器既维持了较小的剪切力, 又能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以满足细胞生长的要求。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设计简单, 操作方便; (2) 细胞密度高, 易于放大生产; (3)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4) 氧的转换率高, 能满足了该培养系统中细胞在生长时所需的要求。其缺点是对细胞损伤较大, 产物含量不高。
2.2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是在7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培养方式, 首先应用于植物细胞德发酵培养, 而后应用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中。全自动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为全部密闭结构, 混合气体自培养器底部管道输入, 气体沿着培养器中央的内管上升。一部分气体从培养器的顶部逸出, 另一部分气体被引导沿培养器的内缘下降, 直达培养器底部和新吹入的气体混合而再度上升。这样借助气体的上下不断循环搅动培养器内的细胞, 使之不贴壁。通过微机程序控制混合气体的组分, 维持培养液内一定的溶氧张力和p H值。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按结构可以分为内环流和外环流两种形式。当气体通过气体分布器进入中心导流筒后, 造成管内流体密度比管外低, 在静压差和进入气体的动量作用下, 使液体携带气泡在反应器内形成循环流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气液混合。
气升式细胞培养系统与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相比, 气升式反应器中产生的湍动温和而均匀, 剪切力相当小;同时反应器内无机械运动部件, 因而细胞损伤率比较低;反应器通过直接喷射空气供氧, 氧传递速率高;反应器内液体循环量大, 细胞和营养成分能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完全密封, 没有移动器件; (2)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3) 结构设计简单, 不具反应液泄漏点和卫生清理死角; (4) 便于放大生产, 氧的转换率高。
2.3 微载体培养系统
微载体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是1967年Van Wezel首先创立的, 用于培养锚地依赖性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这种培养技术是在生物反应器内加入培养液和一种对细胞无毒害作用的材料支撑的颗粒 (微载体) , 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和生长, 并通过不断搅拌使微载体保持悬浮状态。培养液中大量的微载体为细胞提供了极大的附着表面, 从而实现细胞的高密度培养。由于扩大了细胞的附着面, 能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营养液, 因此大大提高了细胞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微载体直径在60~250μm不等, 是由天然葡萄糖聚合物 (葡聚糖) 、凝胶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的, 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酰胺等。由这些材料及其改良型制成的微载体主要参考了细胞的粘附特性, 在其表面带有大量电荷及其他生长基质物质, 因而有利于细胞的粘附、铺展和增殖。微载体培养只需对微生物发酵罐或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稍加改进即可, 适合于培养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 它对生产重组产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具有的特点: (1) 表面积增大, 单位体积培养液的细胞产率高; (2) 生长环境均一, 条件易于控制; (3) 取样及细胞计数简单; (4) 细胞与培养液易于分离; (5) 细胞收获过程相对简单, 劳动强度小。
2.4 微囊培养系统
微囊培养技术是在70年代, 由Lin和Sun首先创造的一种培养方法。把生物活性物质、完整的活细胞或组织及生长介质共同包裹在薄的半透膜中, 即称为微囊技术。该技术在无菌条件下,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物质悬浮在1.4%海藻酸钠溶液的生长介质中, 通过特制的成滴器, 将含有细胞的悬液形成一定大小的小滴, 滴入氯化钙溶液中, 形成内含活细胞的凝胶小珠。每一个胶化的小珠, 再用长链氨基酸聚合物、多聚赖氨酸包被, 形成坚韧、多孔可通透的外膜。重新液化胶化小珠, 使其成胶的物质从多孔膜流出, 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留在多孔外膜内, 放入搅拌式或气升式培养系统中进行增殖。营养物质和氧分子可通过膜孔进入囊内, 细胞代谢的小分子产物可排出囊外, 分泌的大分子产物如Ig G, 不能透过膜孔, 积聚在囊内。该系统具有几个特点: (1) 微囊内的活细胞由于有半透性微囊外膜, 可防止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受到物理损伤; (2) 活性蛋白不能从囊中自由出入半透膜, 从而提高细胞密度和产物含量; (3) 细胞密度大, 产物单位体积浓度高; (4) 分离纯化操作经济简便; (5) 膜孔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但微囊技术具有微囊制作复杂, 成功率不高;收集产物必须破壁, 不能实现生产连续化等缺点, 在生产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2.5 大载体培养系统
大载体培养系统, 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培养细胞装置, 配有先进的主要部件, 如溶解氧、p H测定以及培养液输入和产物的收获均由微机程控调节。培养器外面套以水浴玻璃缸加温。混合气体从培养器底部输入使细胞悬浮培养, 通气量大而对细胞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大载体是由海藻酸钠构成, 海藻酸钠含有重复排列的葡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 在钙溶液中形成适宜于附着的网络状凝胶珠。在收集细胞时, 可用Na-EDTA和枸橼酸钠, 使细胞从凝胶中分离出来。该培养系统连续生产周期约3个月以上, 已培养过1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细胞株, 生产单克隆抗体和干扰素产品获得满意的结果。该系统的优点是: (1) 操作控制方便, 可随机取样检测; (2) 人工增加附着细胞密度高; (3) 消耗用品价格低廉, 产物收获量大, 有明显经济效益。该系统不具有细胞分泌产物的浓缩装置。
2.6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是从1972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培养系统, 是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三维状态, 利用一种人工的“毛细管”即中空纤维给培养的细胞提供物质代谢条件而建立的一种体外培养系统。
人才培养类型 篇11
【关键词】灾难片;亚类型;受众心理;视觉奇观;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万鹏,平顶山学院。
灾难片是一种成熟的类型电影,其选材往往以人类社会或者大自然爆发的灾难(如地震、海啸、飓风等)为背景,并以灾难背景下的末日拯救为主要的故事线索,逼真的场景设计加上曲折震撼的情节设计,在创造独特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在探讨世界末日背景下人类生存与拯救的话题。人类借助灾难片进行自我审视,“在灾难片中,观众不仅体会到场面的悲壮与刺激,还通过对影片中灾难发生瞬间人们本性表现的观察,从而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命意义产生反思和探索”[1]。
灾难片在十多年中形成一股创作热潮,成为商业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尤其近3年,好莱坞上映了十多部灾难片,如《空中营救》《哥拉斯》《不惧风暴》《侏罗纪世界》《末日崩塌》《灾难的战争:洛杉矶之战》等。不仅好莱坞,国内也掀起了不小的灾难片创作热潮,最近几年有《唐山大地震》《五颗子弹》《超强台风》《救火英雄》《蒸发太平洋》等灾难片上映。这些灾难片呈现独特的亚类型倾向,在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的同时,还通过影像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宣泄,最终引导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重新审视与探索生命的价值。
一、人类体验与灾难片的类型
类型化叙事要求同一类型影片在叙事与主题建构上具有某些共通的特征。成熟的类型电影特征明显,基于叙事的需要,分化为若干亚类型。比如灾难片,从故事架构的背景看,灾难片可以分为自然灾难片、生物灾难片、外星入侵灾难片、交通事故灾难片、病毒扩散灾难片等亚类型。这些亚类型影片蕴含着人类文明史的积淀,也反映了人类成长历程中的各种灾难。
1.自然灾难片
自古以来,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感受自然的巨大力量,美学中的壮美意象就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人类文明史上,洪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当面临这些灾难,人类往往无处可逃,自然灾难片也就成了灾难片的主要类型。在此类电影架构中,灾难的来源主要是某些自然力量,影片主要传达的是自然力量的强大以及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恐慌。以《后天》《2012》《超强台风》等影片为例,这些电影的叙事架构和最初情节会表现各种自然征兆,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猜测,为后期灾难的发生做铺垫。铺垫完成后,影片开始为观众呈现惊心动魄的灾难画面,演绎人类在灾难中的自我拯救,在表现人类脆弱和渺小的同时传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人类对自我力量的信任。
2.生物灾难片
人类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是在与其他生物的争夺中建立起来的。由于生理特征不同,很多生物比人类更高大凶猛,在早期的人类生存环境中,周围的各种生物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工具,生活圈与其他动物隔离开来,凶禽猛兽要么消失于茫茫野外,要么被人类关进动物园成为玩物,各类生物对人类已经不构成直接的威胁。但是,人类对于这些生物某些超越人类的力量依然有着天然的惧怕心理,生物灾难片正是这种心理的产物。生物灾难片以自然生态为背景,只不过制造灾难的不是大自然而是具体的某种生物。以《哥拉斯》《侏罗纪世界》《狂蟒之灾》为例,极具破坏力的生物登上银幕,肆意侵占人类的生存空间并残杀人类,这些生物要么是自然界中的独特存在,要么是人类生物技术所创造的生物,它们迅速发展,以至于人类无法控制。不过,在这类灾难片中,经过艰难曲折的抗争,人类永远是最终胜利者。通常此类影片悬念感比较强,畫面也比较血腥。
3.外星入侵灾难片
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知识不断扩充的过程,到今天可谓到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阶段。然而我们知道得越多,也意味着我们不知道的越多,关于自然界和宇宙,人类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这些未解之谜,对人类来说,也是很多的不安定、不安全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人类对外星文明的探索。而探讨外星文明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是灾难片的重要关注内容。此类灾难片具有很强的科幻背景,其所幻想的内容大多数是在外星人的入侵之下人类的自我拯救,《独立日》《世界大战》为此类影片的代表。宇宙中是否有智慧生物仍是未解之谜,但人们相信有外星生命存在,并在影片中赋予他们超出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在此类影片中,地球人总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影片结局大多不错,虽然科学技术落后,但是人类总能够依靠智慧,以人性的力量赢得非公平对抗的胜利。在这类影片中,外星人的造型和他们拥有的特异功能,以及影片塑造的环境神秘感是重要的看点。
4.交通事故灾难片
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然而这些科技产品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新的灾难。尤其是航海、航空两大产业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重大灾难,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交通事故的焦虑。此类灾难片的代表为《泰坦尼克号》,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该片无疑在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类型的灾难片主要讲述飞机或船只等遇到特大事故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在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背景下,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幸存者既要战胜灾难,也要战胜人性中的弱点。2016年2月8日在国内上映的合拍片《蒸发太平洋》就是这类故事架构。
5.病毒扩散灾难片
人类与各种疾病的斗争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14世纪的欧洲,有一半的人死于黑死病;16世纪,十分之九的美洲土著死于殖民统治者所带来的各种传染病;1803年,拿破仑的军队有29000人死于黄热病感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班牙流感在几个月内带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直至今天,SARS、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疫病依然在威胁人类的健康,此类病毒入侵灾难片反映的正是人类对疾病的焦虑。以《我是传奇》《生化危机》等影片为代表,此类灾难片主要展现人类在疾病突发期产生的恐慌,人类与病毒做斗争的艰苦,以及人类攻克难题的毅力和决心。此类影片关于各种病毒来源的交代也值得我们关注,除了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病毒,很多疾病是有人蓄意制造的,影片往往带有极强的阴谋论。
nlc202309090515
我们能够看到,无论哪种类型的灾难片都是将人类对灾难的苦难意识转化为娱乐精神,以人类对未来、对个人命运的忧思为消费对象。作为商业电影,制片方往往选择时下最热门的灾难话题作为题材,并在影片的故事叙事中投射创作者的独特思考,将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性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探讨引入观众的思考范畴。
二、观看灾难片的受众心理
灾难片在电影市场中广受欢迎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密不可分。其剧情离奇曲折,扣人心弦,极具戏剧张力;在冲突架构上,其往往制造紧张激烈的冲突,并设定已知或未知的对立方;在视听语言上,其建构具有刺激性视觉效果的影像奇观;在主题内涵上,其对人性魅力做出高度赞扬。这些元素有助于灾难片超越种族,跨越国界,成为国际化的类型电影。而成熟的亚类型影片则可以依靠多元的选材与表述形态从不同层面影响受众的观影心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灾难片受欢迎的原因。
1.建构视觉奇观
震撼的视听效果无疑是灾难片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特征之一,“灾难情景复原”将观众对灾难的好奇与想象转化为具体内容,通过运用电脑特技,呈现刺激恢宏的场面,使得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从灾难片类型电影产生的最初,视觉奇观的建构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2012》为例,这是好莱坞灾难片的集大成之作,其利用电脑三维特技将代表人类文明的诸多建筑的毁灭情景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影像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我们的求知却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之内尽可能多地去感受、去经历,是生命的本真意义之一。灾难情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会真正经历,但灾难电影却给人们创造了种种想象的可能。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灾难片所创造的世界越来越逼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灾难的身临其境感的需求,在电影的造梦机制中,观众“入梦”并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观众求知探索欲的满足
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当今社会,地球村已形成,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因此,强大的求知欲望也表现在人们对未知领域、未知地域的探索上。“正是因为有着求知欲与超越自己存在的梦想,支撑人艰辛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活出了精彩。”[2]近些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世界末日流言盛行,不断地激发人们对这些现象的探索欲望。灾难片所建构的场景,在留给观众思考的同时也演绎了不同的人性选择。比如《泰坦尼克号》中,当巨轮要沉没的时候,很多人只顾自己逃命,但船员却给了妇女与儿童率先逃离的机会;还有很多人坦然地面对将要到来的死亡,一位小提琴手泰然自若地演奏,一对老夫妇并肩躺在床上紧握着手,等待死亡的降临。
灾难电影对观众求知欲的满足是多方面的,既有剧情和视觉效果带来的满足感,也有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带来的满足感。灾难片的观影体验中充满了各种未知,带给观众期待之外的“人类经验的极限”[3]。
3.唤醒忧患意识
人类的忧患意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正是因為忧患意识的存在,人类才能在与灾难的无数次斗争中艰难地存活下来。自然界中灾难频繁,灾难片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原始敬畏。灾难的产生有些具有现实可能性,比如交通事故、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毒肆虐等,另外一些只是想象,比如小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等,但这些灾难总是和人类的某种担忧有关,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之上人类对未来的忧虑,具有假设性和虚拟性。
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有限生命的眷恋是灾难片的基本主题。在灾难片中,人们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对人类存在之外因素的不安。因此在故事架构中,“人们通过记录灾难、考量灾难、规避灾难来反思历史,其中不乏血的教训和深刻的警醒,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4]。灾难片在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的同时,完成历史反思与人类精神的自我净化,并使人们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4.对人类自我力量的信心
在灾难来临的背景之下,在人类自我拯救的过程中,人类是否能够战胜灾难,完成自我拯救?很多灾难片都是从这些疑问开始的,影片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那便是人类能够完成自我拯救,这是电影在达成观众的期待,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观看灾难片,观众在影院中模拟体验了真实的经历,从而树立面对灾难的信心。
在灾难电影的观影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伴随着我们,“当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夺去了我们亲人的生命,粉碎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战胜一切?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牺牲自己拯救露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要求的只是露丝承诺永不放弃”[5]。《2012》中,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拯救了自己的家人,登上了挪亚方舟。每一部灾难影片都昭示世人:灾难可能会摧毁一切,但是人们的爱却能够拯救一切。在对爱的昭示中,人类对自我力量的信任可见一斑。
5.英雄主义情绪
英雄是具有理想又能坚持行动的化身,“英雄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人性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6]。基于这样一种英雄观,灾难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成为当代年轻人崇拜和模仿的榜样。普通人的英雄梦,也在这些“英雄叙事”的电影中得到了满足。在这类影片中,不管是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抑或是人为所带来的各种危机,总会有一个英雄人物出现,完成使命,拯救人类。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恐怖地带》中的英雄人物是一位科学家,在《彗星撞地球》中,航空员是英雄。不同职业的英雄在危难面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是勇气和正义的化身,他们的出现往往可以平息人们的恐慌,使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顺利过渡,同时契合了观影者的心理,使观众对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发出赞叹。
此外,观看灾难片还能使人们产生一种庆幸感。人们在观看灾难电影时,往往因为置身事外而庆幸,感恩目前的美好生活,这也是灾难片观影的重要心理动机。在电影的造梦机制中,灾难片不可思议地模拟了灾难下的生命体验,使观众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感。可见,灾难片作为一种成熟的类型电影在反映人在灾难情境下特殊生活状态的同时,体现了丰富的影像价值和社会意义。
[1]张琳. 灾难片的叙事背景和发展因素[J]. 电影文学,2011(10).
[2]王家东,周仲谋. 从梦想到救赎——科幻影视剧的人类情感折射[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 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4]桑丘. 国外灾难题材图书掠影[J]. 出版广角,2008(7).
[5]宾主. 论灾难影片中的情感元素[J]. 电影评介,2007(17).
[6]李启军. 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人才培养类型 篇12
外植体类型对植物组织培养有着显著的影响, 但不同研究者对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研究结果不一致。陈华林研究认为, 幼叶是红掌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6,7]。顾玉成等对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置进行了筛选, 认为顶芽为其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9,10]。同时亦有研究表明, 以侧芽为外植体进行魔芋组织培养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11,12,13]。林茂等认为, 取材时间和光照强度与红掌褐化程度密切相关, 冬季为取材的最佳时间[14]。尽管如此, 关于魔芋组织培养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 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取材时期对魔芋组织培养效果影响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系统研究。
本研究以块茎、顶芽、侧芽、顶芽鳞片、皮上芽孢为外植体, 系统地比较和选择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外植体,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春、夏、秋、冬不同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探明外植体类型及取材时期对魔芋组织培养的影响, 明确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及最佳取材时期, 为建立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 对魔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表中数据是指平均值和标准差。表中的小写字母表示相同参数内用SNK法检验方差在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种植于凯里学院校内试验基地内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大小一致的2年生花魔芋作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外植体接种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5 mg/L+琼脂5g/L+蔗糖30g/L, p H值5.8。
1.2.2 材料预处理。
花魔芋块茎从试验基地取出后, 先洗净表面泥土, 然后放入肥皂水中冲洗5min, 再用流水冲洗0.5~1h, 将块茎上的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切成1~2cm2小块, 自来水下冲洗30~40min。
1.2.3 外植体消毒。
将冲洗干净的外植体放入超净工作台, 先用75%酒精浸泡30s,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3min。再用新洁尔灭溶液浸泡13 min,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5min;然后用0.1%升汞溶液浸泡7min, 并来回晃动,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5min, 最后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 min, 无菌水清洗4次, 每次5min。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入装有无菌水的培养瓶中备用。
1.2.4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
将处理后的外植体每种接种90瓶, 每瓶1个外植体。培养温度为25±2℃, 光照强度为1500~2000 Lx, 光照时间为12h。
1.2.5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以顶芽、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块茎作为外植体, 考察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的影响。从培养的第3d开始观察记录各处理的诱导率、死亡率、褐化率、污染率、出芽率、增殖系数的变化情况, 直至培养第45d。
1.2.6 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在1.2.5的基础上, 对效果较好的顶芽和顶芽鳞片开展不同取材时期对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 即分别以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取材的魔芋为外植体开展比较试验, 并按照1.2.5中的方法观察记录诱导率、褐化率、污染率、膨大率等情况。
1.2.7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 (SPSS 16.0) 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处理间差异在5%的显著度上进行SNK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中死亡率、褐化率和污染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初代培养中外植体的死亡率、褐化率和污染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块茎 (12.22%)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皮上芽孢的 (1.11%) , 但与顶芽、侧芽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褐化率最高的为块茎 (7.78%)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顶芽和皮上芽孢 (2.22%) , 显著低于侧芽 (4.44%) 。污染率最高的为侧芽 (40.00%)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顶芽 (7.78%) , 顶芽鳞片和块茎的污染率差异不显著, 分别为8.89%和10.00%。
2.2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再分化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有显著影响。培养至第45d, 顶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71.11%) , 皮上芽孢诱导率最低 (10%) , 且不同外植体类型间差异显著。顶芽与顶芽鳞片形成愈伤组织的时间最早, 为接种后15~18d, 颜色多为淡绿色, 少数为乳白色。侧芽形成愈伤组织的时间较晚, 为接种后25天左右, 形成愈伤组织呈现浅绿色和粉红色, 而皮上芽孢出现愈伤组织时间与侧芽很相近, 为接种后25~27d, 其颜色主要为淡绿色, 且质地松软。块茎形成愈伤组织时间最晚, 为接种后的第28~35d, 此时在块茎的切面会观察到乳白色和浅绿色相间形成一团结构紧密的愈伤组织。就增殖系数而言, 侧芽诱导的愈伤组织增殖系数最大, 为5.56, 显著高于顶芽鳞片、皮上芽孢和块茎, 但与顶芽差异不显著。同时,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芽的出芽率亦有着显著的影响。顶芽的出芽率最高, 为63.33%,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块茎出芽率为0。
2.3 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由表2中可知, 相同外植体不同时期取材的污染率、褐化率、膨大率和诱导率差异显著。不管是顶芽还是鳞片, 夏季取材时污染率和褐化率都最高, 而冬季取材膨大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夏季取材时, 顶芽污染率为49.75%, 褐化率为6.25%, 显著高于冬季的污染率 (7.78%) 和褐化率 (2.22%) 。冬季取材时, 顶芽的膨大率 (82.23%) 和愈伤组织诱导率 (71.11%) 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取材。夏季取材的鳞片污染率和褐化率最高, 分别为31.25%和16.50%, 显著高其他季节。冬季的膨大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3.23%和54.44%, 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和夏季。由此可见, 冬季为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顶芽污染率低, 愈伤组织诱导增殖系数高, 再分化出芽率高, 是组织培养首选的外植体, 其次是顶芽鳞片、皮上芽孢和侧芽。块茎由于死亡率和褐化率高, 严重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并且块茎诱导的愈伤组织很难再分化形成芽, 因此, 块茎不宜选作花魔芋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同时, 取材季节对花魔芋组织培养也有明显的影响, 冬季取材时花魔芋顶芽的诱导率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和夏季取材, 同时冬季取材时污染率和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 因而冬季是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取材时期。
摘要:以花魔芋的顶芽、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块茎作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类型外植体和不同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以明确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和取材时期。结果表明,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魔芋组织培养效果有显著影响, 顶芽的诱导率和出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 死亡率、褐化率与污染率均显著低于块茎与顶芽磷片, 顶芽为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同时期取材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亦有显著的影响, 冬季取材的顶芽与顶芽磷片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期, 膨大率和诱导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取材时期, 冬季为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