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类型

2024-08-27

培养类型(共11篇)

培养类型 篇1

一、教学风格的概念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个性化的、稳定的教学观点和方法, 它体现了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它是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二、教学风格的类型

1.理智型。这类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内容有较强的沟通性, 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大, 教师擅长从理论方面去分析问题, 从而推理出问题的逻辑性, 用理智来控制课堂秩序。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受到了思维的训练。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 但他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透彻, 有助于学生的理智能力发展。这种风格大多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2.情感型。这种教学风格的特点是:教师讲课利用真情实感, 以情感来带动学生学习, 上课特别有激情, 把对学生的教导, 期望, 关心融入于整个课堂氛围中,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最终用情感促进知识。老师的讲解情到深处, 能够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 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 徜徉在探求知识的海洋里。

3.自然型。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 教师讲课亲切自然, 朴实无华, 不做作, 也不刻意渲染, 而是细细道来, 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 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 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 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肯定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课声音不高, 神情自若, 情真意切, 润物细无声, 轻声细语, 犹如流水般清澈透明, 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觉。

4.技巧型。教师的课堂是教师事先创设好的, 各个教学环节都恰到好处, 综合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清晰可见, 能够适当合理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方面去考虑, 课堂结构严密, 搭配合理, 通过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练习等各种方法去针对学生实际, 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追求一种高效率的课堂。

三、教学风格的培养

通过调查, 笔者认为情感型和技巧型的教学风格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因此也是值得广大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受欢迎的教学风格:

(一)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1. 热爱教育工作。

教师对自己事业的认识和追求体现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每位优秀的教师无不是精心设计每一课教案、查找资料、善于反思的。教师精心的付出和对教案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 从教育工作中去寻求更多的认识, 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热爱教育工作是培养情感型教学风格的基础, 教师如果有了热爱教育之心, 便会热爱学生,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从而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

2. 精心修炼基本功。

教师必须精心修炼基本功, 从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严格锻炼自己, 规范自己, 从书写、课堂语言、分析学生、解读教材等方面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特点去进行修炼, 可以虚心向他人请教, 与他人沟通。利用各项知识活动去渗透情感, 以情促知, 互相理解, 师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好的教学风格。

3. 勇于创新。

每位教师在教学艺术搜索中, 既要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独辟蹊径, 独树一帜, 勇于创新。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不能因循守旧, 更不能固步自封。在情感型教学风格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 去培养学生喜欢的, 对学生学习习惯有好的影响的教学风格。在采用一种教学风格的同时, 也要懂得变通, 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去适应学生的发展。

(二)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

我们知道,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作为新教师的一个日积月累的发展历程。现代社会提倡一元多样化的新理念, 教师不能固守一个模式, 融合多个教学风格的优缺点, 集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为一体, 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 注入不同的新思想。这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 如果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个体单一的教学风格, 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 也能适应学生时代的发展。

(三) 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风格

面对不一样的学生, 不同班级, 不同环境的学生, 都需要我们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风格, 而不是盲目的套用一种风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 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 施展个人优势,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上好第一堂课, 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 把讲台让给学生, 注重有效的学生评价都需要我们从自身去改善, 去实行, 从已有的专业基础上去提升自己, 这是形成情感型教师教学风格的必要条件。从课堂教学风格中去吸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教学风格中不好的, 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便需要我们对它加以改善,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形成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

总之, 通过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发现教师教学风格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更高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1—28.

[2]李慕南.教师的人格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

[3]王碧英.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 2013, 5.

[4]王金昌.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1.

[5]蔡汀.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I].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2) .

[6]李镇西.给新教师的建议[I].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33) .

培养类型 篇2

基于试题类型的初中数学素养培养

作者:霍建军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3年第01期

初中数学试卷测试是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在试卷测试中,试卷命题类型反映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导向性.总的来讲,初中数学试题容括了初中数学知识检测、数学方法检测、数学应用检测,以及数学综合能力检测等四大测试模块.近几年来,初中数学试题的承载形式在此四大基础测试模块之上,呈现出主观型命题倾向,单一的客观型试题分值与比重下降,主观开放型试题的分值与比重大幅上升.主观开放型试题大致可划分为存在判断型试题、规律探索型试题、实验操作型试题三种类型.一、主观开放型试题

1.存在判断型试题

培养类型 篇3

[关键词]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22-02

本文所指的苏南为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吴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苏南抢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之先例,上世纪后期的“苏南模式”和本世纪初的“新苏南”模式为世人瞩目,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诞生、“苏南模式”的形成,苏南高职院校应时势而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因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认可与支持,苏南高职院校迅猛发展。1984年兴办的沙洲职业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县办大学,随后苏南地区各职业院校纷纷兴起,经历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改制、升格、新建,至今苏南高职院校(不含五年制高职)已达30所,占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37%,苏南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高地之一。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苏南各高职院校积累办学经验,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各类范式。

一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基本态势

人才培养定位是指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及层次上的定位,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态势

第一,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苏南高职院校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常态化发展要求,在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调查、行业标准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密切结合,深层次合作,厘清各专业用人需求,清晰界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实践了相应的培养模式。苏南高职院校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广泛认可和地方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第二,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苏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培养模式注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相长、学练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毕业标准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多证书制度;师资培养注重“双师”素质,建设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双师”队伍。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苏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导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模式,共编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办学伊始,苏南高职院校针对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对企业行为要求的不规范、企业与院校对合作的动机或愿望的不对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各项对策和路径,并逐渐进行调整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行业走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是处理和化解校企合作难点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分析

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有多种类型,从学校性质看,有公办、民办、公有民办等性质;从管理权限看,有省属、市属、县(市)属等;从发展规格看,有国家示范、省示范和一般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看,以大专为主,有的在试办本科。苏南高职院校的主导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校因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不同,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有所区别。以区域特征角度分析,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其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外资集聚区域高职院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特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学校。所处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区,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自1997年建校起即确立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为园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学校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美国AMD、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德国博世、荷兰飞利浦等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企业深度参与了人才培养,有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资源,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系统化的“学院+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其校企高度融合、教学工厂、小班化教学、“5S”管理、柔性化教学管理等举措在高职教育界享有良好声誉。

第二,大型民營企业积聚区域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明确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德育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和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是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具有行业实际论证的较为系统化的设计,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所培养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众多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第三,行业特色显著区域的高职院校,紧密服务地方特色行业。宜兴是国内外著名的陶都,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把“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学院共开设的41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有20个,占了专业总数的50%。

第四,县域高职院校,彰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办学特色。县域高职院校往往在本县具有独一性,与地方亲缘关系明显,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关系更为密切。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合作频繁,县域高职院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位于张家港市的沙洲职业工学院秉承“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结合、工学一体,实施“双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双证(高级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四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对教师、学生、社会开放,开放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包括世界500强总裁的沙工毕业生约80%即15000名高密度落户张家港,实现了政行校企多赢。

三 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哲学思辩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无优劣之别、无强弱之分。只存在是否“需要”、是否“适应”的问题。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虽然高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政校企合作的研究很多,但政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各地区、各学校有共性也有个性。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只要是职业教育就得校企联动、产学渗透,学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校企合作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课题。需要根据政府的新政策、产业结构的新调整、行业的新变化、就业形势的新趋势做更深更多的研究,并且针对性更强。

第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恒定性与持久长远性,同时还有微调性,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稳。

参考文献

[1]杭建伟.苏南县(市)域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

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陈在铁.“双元双证四开放”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服务县

培养类型 篇4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基本态势

人才培养定位是指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及层次上的定位, 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态势

第一,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苏南高职院校结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常态化发展要求,在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调查、行业标准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密切结合,深层次合作,厘清各专业用人需求,清晰界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实践了相应的培养模式。苏南高职院校彰显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广泛认可和地方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第二,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苏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注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培养模式注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相长、学练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毕业标准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多证书制度;师资培养注重“双师”素质,建设专兼结合、校企混编的“双师”队伍。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苏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导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模式,共编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享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办学伊始,苏南高职院校针对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对企业行为要求的不规范、企业与院校对合作的动机或愿望的不对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提出了各项对策和路径,并逐渐进行调整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行业走向。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是处理和化解校企合作难点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分析

目前苏南高职院校有多种类型,从学校性质看,有公办、 民办、公有民办等性质;从管理权限看,有省属、市属、县(市) 属等;从发展规格看,有国家示范、省示范和一般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看,以大专为主,有的在试办本科。苏南高职院校的主导模式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校因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不同,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有所区别。以区域特征角度分析,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其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外资集聚区域高职院校,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特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学校。所处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区,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自1997年建校起即确立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为园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学校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美国AMD、芬兰诺基亚、韩国三星、德国博世、荷兰飞利浦等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企业深度参与了人才培养,有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资源,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系统化的“学院+ 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模式、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其校企高度融合、 教学工厂、小班化教学、“5S”管理、柔性化教学管理等举措在高职教育界享有良好声誉。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积聚区域高职院校,着力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明确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德育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硬。“双轨并行”指学院和行业、 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中完成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是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具有行业实际论证的较为系统化的设计,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所培养的“现代班组长型” 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众多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第三,行业特色显著区域的高职院校,紧密服务地方特色行业。宜兴是国内外著名的陶都,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把“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 追求卓越”的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学院共开设的41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有20个,占了专业总数的50%。

第四,县域高职院校,彰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办学特色。县域高职院校往往在本县具有独一性,与地方亲缘关系明显,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关系更为密切。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和学校合作频繁,县域高职院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位于张家港市的沙洲职业工学院秉承“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结合、工学一体,实施“双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双证(高级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四开放(人才培养过程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对教师、学生、社会开放,开放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包括世界500强总裁的沙工毕业生约80%即15000名高密度落户张家港,实现了政行校企多赢。

三苏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哲学思辩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无优劣之别、无强弱之分。只存在是否“需要”、是否“适应”的问题。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的“新苏南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虽然高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政校企合作的研究很多,但政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各地区、各学校有共性也有个性。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只要是职业教育就得校企联动、产学渗透,学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校企合作的模式、运行机制,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地方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状况、 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校企合作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永恒课题。需要根据政府的新政策、产业结构的新调整、行业的新变化、就业形势的新趋势做更深更多的研究,并且针对性更强。

第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恒定性与持久长远性,同时还有微调性,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稳。

参考文献

[1]杭建伟.苏南县(市)域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培养类型 篇5

基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考试类型与方法研究

文 杨俊平

摘 要:目前,国内外高职院校采用的考试类型和方法种类繁多,每种考试类型和方法都有其利弊和适用范围及对象,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各种考试类型和方法的特点,有利于广大教师在考试实践中根据考试目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类型和方法,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类型;考试方法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国内高职院校采用的考试类型和方法种类繁多,为此我们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深入的理论研究,总结高职高专教育考试的类型与方法,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体系,以利于考试类型及方法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一、高职教育中考试为主要类型

按教育考试的目的、作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将教育考试分为四种类型。

1.诊断性考试

这种考试是指用于新生入学时或新课开始前组织的各种测验或摸底考试,或教学中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诊断教学问题及找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原因的考试。其目的是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与后续课程相关的经验背景,以便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实施课程教学。

2.形式考试

这种考试指的是在课程的学习中把期中、阶段性以及单元进行测验的形式。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动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测验及时地对先阶段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摸底,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取得成绩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鉴定性考试

这种考试主要指一门课程结束后或一个学习阶段完成时所进行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测试,也可称总结性考试,期中考试、英语过级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等都属于此类考试。因此,该类考试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或有关标准对合格与不合格做出明确的界定。

4.素质测评

许多高校都在推行素质测评,因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只能从外显的行为加以测量,即在描述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做出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高职教育中考试的基本方法

考试方法是关于“怎么考”的问题研究过程,其中考试的方式和类型的科学选择作为主要考究的内容,此外还包括考试时间和空间的正确设定上。

1.对于闭卷考试的分析

闭卷考试的含义为:在考试期间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与用笔做答卷的考试方式,也是在目前教学中主要且广泛被运用的开始方法。这种考试形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所学过、掌握的知识是否能够清晰合理地将其简单运用,然而这种考试形式却不适于考核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内容上;但是这种考试方法却适合多人共同进行考试,类型题较多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对于学生本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起到了帮助性作用。

2.对于开卷考试的分析

开卷考试的含义为:在考试期间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与用笔做答卷的考试方式。这种考试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全开卷、有限开卷和一页纸开卷。我们应该将该方法大力地开发并运用到高职领域,如,专业课上、技术应用上。

3.对于口试考试的分析

口试考试的含义为:应试者能够通过口语将问题回答出来,这种考核的方法我们经常会在面试中被运用。考试的形式又被细化分为:个别和团体口试。其中,个别口试有根据测试中介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据签、据文、据图和据音质问式以及交谈;团体口试是指应试者能够按照规定所要求的数量将其组成应试小组,大家能够共同进行接受测试的形式,这种测试形式多分为:自由讨论或专题辩论形式甚至于采用问答形式。现在的考试形式大多以个别测试为主,这样的测试过程会造成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性大、效果不显著的特征,最终属于主观性测试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4.对于成果试(如设计、论文、报告、制品等)的分析

成果试的含义为:主要指应试者能够对于某一具体的问题或任务通过对资料进行查阅、甚至于准确的计算、精心的绘图、将制作的环节能够以规范的方式将其做出表达可以通过书面也可以做成实物。这种方法的考核形式能够综合性地考查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把握程度以及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表现。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将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进行考查。

5.对于操作试的分析

操作试的含义为:主要指的是应试者能够现场进行熟练操作或者对具体的工作进行实践,进而直接对应试者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做出现有的素质和技能测验,这种能力测试又分为三类:实务作业、样本操作和模拟操作。

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的分析

计算机网上考试的含义为:案卷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查到学生现有认知领域的把握程度,还可以考查到学生对于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及操作能力,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网上计算机考试形式可以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能够考核到学生对于计算机模拟操作的掌握程度。

三、高职教育中考试类型和方法的选择

根据上述简单列举的考试形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对于考试的进行,一定应根据考试目的、课程目标、考试内容和课程性质等选择、设计并确定考试的类型和方法,一般应采用校内外结合的,由多种基本考试类型和方法构成的考试模式。

1.对于认知和操作技能领域能力的考试一定要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作为其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建立校内学业考试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有效机制;校内学业考试采用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2.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加强形成性考核,不但对于学生逐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和培养应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作用。

3.由多种考试方法构成是指由上述两种以上基本考试方法构成的考试。每种考试方法考核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不同,要全面考核和鉴别学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考核,如数学、力学等课可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法,外语、语文等语言类课可采用闭卷加口试的方法,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课采用开卷(闭卷)加操作试的方法,实习采用过程观察考核与结束时的操作试加口试或报告加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采用设计成果加口试(答辩)的方法等。

4.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是指根据考试内容的性质与多寡等设定考试时间和地点,如时间可在大于30分钟的范围内按需设定,考试地点可在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或由学生自主选择等。

5.职业素质考核要求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实习、设计等实践课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查和引导,其考核意见参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考试类型和方法的研究,总结出每种考试类型和方法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只有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各种考试类型和方法的特点,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高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俊颖。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11(09)。

[2]雷正光。职业技术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1)。

句子成分、动词类型与句子类型 篇6

To filter out what is unique from what is shared might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how 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 arose and what guides it in evolutionary or cognitive terms. (2012年考研英语翻译第48题)

在这句话中,对于“how 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 arose”中complex一词的修饰关系,有两种解读方式:① complex被它前面的how修饰,构成how complex,从而译成“多么复杂”,此时how complex是用于修饰谓语动词arose的;② complex修饰后面的cultural behavior,构成名词短语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从而译成“复杂的文化行为”,此时修饰谓语动词arose的是how。到底哪一种解读方式是正确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英语的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下面笔者就此作详细解析。

很“二”的句子成分

从本质上来讲,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其实就是理解句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用语法术语来说,就是要分清句子成分。在本栏目(见本刊2011年11月号《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与修饰成分》一文)中,笔者曾专门讨论过英语的句子成分,现在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英语中总共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足语。其中,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足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而定语和状语是句子的修饰成分。句子成分的具体分类关系可以参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说英语的句子成分其实很“二”(即几乎每种成分都可以一分为“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子成分很“二”地分成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

2. 基本成分很“二”地分成核心成分和谓语成分。其中,核心成分又很“二”地分为了主语和谓语;谓语成分也很“二”地分为宾语和补足语。宾语很“二”地分为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补足语很“二”地分为主语补足语和宾语补足语。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谓语成分。谓语成分包括宾语和补足语,因为宾语和补足语都是由谓语动词决定的。这里的谓语成分不是指谓语,而是指谓语后边所能接的成分。

3. 句子修饰成分很“二”地分为定语和状语,前者用来修饰名词,后者用来修饰动词。

动词类型与句子类型

在了解了句子成分之后,笔者来谈谈句子类型及其与动词类型的关系。

英语句子类型的划分与句子的修饰成分(即定语和状语)无关,只与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关。从上述表格的“句子成分分类4”可以看出,句子的基本成分包含六种: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以及主语补足语。这六种句子成分不同的组合关系就构成了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

那么,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事实上,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是由谓语动词决定的,不同的动词类型决定了不同的句子成分组合关系,进而决定了句子类型。对于英语动词的基本分类,大家可以参考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动词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从而决定了英语句子具有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1. 主语+谓语

例:Steve Jobs died. 乔布斯去世了。

2. 主语+谓语+直接宾语

例:I will buy your house. 我会买你的房子。

3. 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I will buy you a house. 我会为你买一套房子。

She will make him a good wife. 她会成为他的一个好妻子。

4. 主语+谓语+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

例:She will make him a good husband. 她会使他成为一个好丈夫。

5. 主语+谓语+主语补足语(即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Steve Jobs died a rich person. 乔布斯去世的时候很富有。

解决问题

在掌握了句子成分和句子的五种基本句型之后,我们就能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了:“how 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 arose”中的complex到底是修饰谓语动词arose,还是修饰名词词组cultural behavior呢?这主要取决于谓语动词的性质。由于该分句中的谓语动词arose,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作系动词,而complex是形容词,形容词只能作为表语修饰系动词,而不能修饰不及物动词,由此可断定complex并非修饰该分句中的谓语动词arose,而是修饰名词词组cultural behavior。

若将“how 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 arose”还原为简单句结构时,应为“complex cultural behavior arose”,而不是“cultural behavior arose complex”。由此可见,分句中的complex的确是修饰cultural behavior的,而how才是修饰谓语动词arose的,说明arose的方式。句中arose的意思是“形成,起源”,因而该分句应译为“复杂多样的文化行为是如何形成的”。网上很多译文将该分句误译成了“文化行为起源的复杂性”“文化行为的复杂起源”或“文化行为最初形成时是多么复杂”等,原因就在于误判了该分句的句型结构。下面是笔者对文章开头整个句子的翻译,供读者参考:

对人类文化进行去异求同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多样的文化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从进化论或认知论角度来看是什么引领了文化行为的发展。

培养类型 篇7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类型

首批国家示范院校人才模式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之一。根据“百度”搜索的结果,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438万条信息,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460万条信息, 并且每天都有新的增长。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和实践考察,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家首批28所院校, 在建设方案中共推出155种人才培养模式, 平均每个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约为5.5个, 基本上是一个专业一种模式。在诸多模式中, 三明治模式 (工学交替) 有58个、工学结合模式有23个、订单模式有20个, 三个主要模式类型之和占模式总数的65.16%, 成为主流模式, 而双证与课证融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同样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高职工学结合路径的探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首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既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关, 也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与途径的高度认同, 2007年以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同一条路线上的不断深化。

若干示范与骨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解析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但工学结合切入点是一个广域概念, 不同的工学结合突破点亦即具体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结构性优化的桥梁与纽带, 是解析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笔者通过对若干国家示范建设与骨干建设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 解析人才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以模式切入点的视角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类型分类, 总结出教学情境构造、教学实施时序特点、人才培养要素融通、人才培养总体特点、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及就业与市场诉求八种基本类型, 并对各类型的特点和典型进行了初步解析, 力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参照。为理解与比较的方便, 可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 如表1所示。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策略

(一)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项原则

坚持工学结合的理念工学结合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工学结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 工学结合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 (产业) 需求紧密结合。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中, 通常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并列, 二者构成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理实合一、产学互补及就业导向。

科学定位人才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目标根植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 是模式构建中要处理的第一个外部关系, 又是模式内在要素优化和建设的终极目标。首先, 要科学定位人才目标, 开展专业调研。专业调研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要规范化、制度化, 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 提高调研的科学性, 使人才规格与目标的设计“以数为据”。其次, 在培养方案制定后, 要有动态跟踪, 通过即时调整, 克服人才培养周期与行业企业即时需求的矛盾。再次, 要坚持人才目标的导向作用, 在改革实践中坚持学生主体、能力本位, 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理念。

坚持示范探索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直接载体, 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这一模式既是中国国情所要求的,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基础不可同日而语。发达国家的产学合作都有立法与体制保障, 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的立法与管理体制变革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所以, 实践要先行, 示范是解决难题的示范, 是突破“瓶颈”的示范, 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示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 这种探索的核心应定位在高职教育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学, 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教育规律, 这样的立足点才能保证高职教育高层次的视野。

(二)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四点策略

构建与提炼模式主题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有相应的理念作为支撑, 理念是模式的灵魂, 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浓缩。在模式中理念以主题形式贯穿于模式的要素与整体、结构与运作之中。从主题的形成路径来看, 一种是理念先行、顶层设计, 一种是实践探究、反思提炼。我国高职教育的宏观发展路径是顶层设计, 是包括理念选择、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实践路径并以资源配置为杠杆进行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但具体到高职院校,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和理论准备的不足, 教育教学改革上的理论自觉还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流形态。主流形态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究基础上的反思提炼, 是人才培养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因此, 要求高职教育的探索者在认真学习理解国家教育政策、高职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 对实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与提炼, 实现从实践与经验, 到理论的超越。一种成熟的教育改革主题要经过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多次检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炼构成要素, 二是构建结构体系。首先, 要素是培养模式的基础。从示范性高职建设方案看, 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包括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 其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要素提炼中, 要特别注意本专业最重要的特色要素。其次,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关键在落实培养路径 (工学结合的途径) 上, 它决定人才模式的基本样式。培养途径是模式的核心, 它决定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 规定教学组织的形式, 影响教学运行机制的调整。再次, 对于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应予以特别关注。教学运行机制保障、调节着课程的实施, 保障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在比较中找准特色特色之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曰事物之间的差异, 如古人所云“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二曰表征优良, “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 言其特别出色也”。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时, 尤其要强调第二层次的内涵。特色构建可以从横纵比较、要素融通等方面入手, 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边际比较法、深度比较法、内部比较法以及外部比较法等等。例如, 可以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同类或类似专业相比较, 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后相比, 进行效果比较, 也可以对改革的理念、边界、方法的适用幅度进行比较, 进行要素的优化与序化, 还可以对改革达到的深度与高职改革的趋势相比较, 发现方向上的切合度, 等等。比较是一个基础层次的问题, 对“比较”追问一个“为什么”, 往往会使探索更深入, 帮助我们发现现象后面深层次的问题, 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仅能让我们很好地总结过去, 也能给未来的实践与探索提供更高的起点。

进行富于创意的命名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考察中我们发现, 首批示范院校直接用“三明治”、“工学结合”、“订单式”命名的比较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新名称层出不穷。一方面, 有些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意, 比如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读成“学校+企业+学校”的基本教学安排, 表现形式有“2+1”模式、“2.5+0.5”模式等等;另一方面, 在模式中充满不着边际的“创意”、随意堆砌的名词、互相矛盾的概念, 不仅看不到实践成果与特色, 还让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 旧名称的使用要有新意, 有内涵上的突破。比如英国的“三明治”式、美国的合作教育等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且是在当时各自国情下发展起来的, 仅仅采取“拿来主义”难免水土不服。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特劳特和瑞维金在《新定位》一书中曾经指出:“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决策是如何给产品起名字。”他们提出给产品命名要注意四点:名字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名字的现有意义与你想像中的意义是否有出入;你要命名的名字中是否有负面含义, 包括是否容易与别的词弄混;你所命名的名字发音是容易, 还是困难。就人才培养模式命名而言, 我们要考虑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内涵是否清晰?逻辑是否通顺?概括是否精练?特色是否鲜明?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集先进教育理念与院校改革成果于一体, 是示范院校建设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模式切入点的视角分析,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8种主要类型, 据此可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四点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切入点,基本类型,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模式与范式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2] (美) 乔伊斯, 等.教学模式[M].荆建华,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

[4]林为群.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OL].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 http://www.nvsc.com.cn/HomePage/2008-12-21/page_78.shtml.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培养类型 篇8

当前, 信息安全已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和热点被频繁曝出, 都在提醒人们国际上围绕信息安全的斗争愈演愈烈, 夺取信息安全控制权是战略制高点。信息安全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所在,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类工程人才已刻不容缓。2010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加强信息安全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并成立网络司令部。2011年5月16日, 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7月14日又发布了“网络空间作战战略”, 都把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队伍培养列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重点, 以此来确保美国控制全球信息的绝对优势。英国2011年公布的“网络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该战略认为, 高等教育是提升英国防范黑客和网络欺诈的关键内容。目前提供由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 (GCHQ) 批准的网络安全课程的大学有:爱丁堡龙比亚大学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以及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此外, 克兰菲尔德大学 (Cranfield University) 的网络防御和信息安全保障课程、萨里大学 (University of Surrey) 的信息安全课程也获得GCHQ颁发的临时认证。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把“信息安全”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005年7号文件) , 并将建立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几年来, 我国已初步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类方面的工程专业人才。但是, 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类专业工程人才与其他工程类专业教育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较大的差距。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 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在培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时, 应该创新思路,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 培养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O2O) 》之要求:“要克服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 分类发展, 特色办学”。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 实际是倡导高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而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培养就有着同质化的趋势。针对这个现象, 各个高校如何培养独具特色的本科信息安全人才, 这是一个每个拥有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 大多数学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每个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都具备一定的地方或行业特色, 在建设信息安全专业上首先是应该考虑结合本校的特色。信息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广, 现在提出的网络空间安全就把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 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类培养不同的信息安全人才。密码学是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 因此所有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都必须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和应用密码学课程, 除此之外, 根据培养不同的类型人才应该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高校培养不同的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类型应该包含如下几类。

1.密码学研究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由985高校承担, 这类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2.研究系统整体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也是由985高校承担, 扎实的数理科学理论几除外, 加上系统工程思维训练, 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和应用在内的完整的安全系统有整体性的掌握。

3.密码应用的人才。这类人才对密码的应用非常熟悉, 掌握各种密码技术, 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加解密处理。

4.芯片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有两种:掌握芯片安全设计的人才和芯片安全检测的人才, 这两类的知识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芯片安全设计的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微电子专业基础上, 开设相关安全课程, 才能取得效果。而芯片的安全检测的人才是在培养信号处理人才的基础上, 掌握密码学和逆向工程的相关知识, 才能达到效果。

5.设备安全或者工业系统安全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学习现有的工业控制系统的相关课程, 掌握逆向工程有关技术, 对软硬件的设计和分析有一定基础。

6.网络系统安全检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是社会需求最大的部分, 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检测, 这类人才应该掌握渗透和逆向技术, 可以对网络系统和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测试, 可以从事信息安全类工作和系统运维管理工作。

7.网络设备安全检测人才。这类技术人才是目前最缺乏的, 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培养基础, 可以分为两类, 即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和高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人才对网络配置和网络协议非常熟悉, 可以熟练的进行网络性能和安全分析。高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人才除了掌握初级的网络设备安全测试技术以外, 还必须对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进行逆向分析和漏洞挖掘。这类人才即是网络运维的高级技术人才, 也是设备生产商所需的技术人才。

8.系统安全评估和测试人才。随着国家对网络系统的等级保护和分级管理的要求, 这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他们应该掌握网络系统安全的评价标准、测试方法和方案, 这类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公司的工作。

9.计算机犯罪取证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在公安类相关高校进行培养, 由于目前在调查网络犯罪、识别入侵者、收集举证和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 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首先要在师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上综合考虑。

10.网络大数据分析人才。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针对网络舆情的分析, 成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作为本科人才培养, 国内高校应该关注这类人才的社会需求, 随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

三、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工程的实践建议

1.课程应用化。第一, 针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社会需求, 了解不同类型信息安全人才需求, 增加新的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内容课程;第二, 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建议计算机过程化考核平台, 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2.实验实用化。第一, 课程实验与当前技术密切结合, 建立多种类型信息安全靶机, 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 掌握最新技术;第二, 与公司和相关单位合作,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引入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

3.科教协同, 产学研共同育人, 促进教学改革。每年的工程实践项目使教师通过公司或单位提供的实践名称和训练内容, 了解新技术发展, 更新专业课程内容;通过每年的产学研合作, 把新技术引入到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 更新信息安全靶机和实验内容, 使学生快速掌握业界最新的技术, 满足社会需求。保证课程内容年年更新, 培养方案每两年有针对性调整。

四、结语

按照人才培养规律, 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采用通识教育, 重理论基础, 强调工程能力训练, 但由于信息安全是涉及如计算机、通信、电子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不一样, 因此各个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本科人才时不应该采用同一标准, 应该考虑不同学科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需求, 才能满足国家需要。并且国内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时“偏重理论”, 与欧洲和北美的同类学生相比, 明显缺少在项目或团队合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训练;故在个人素质、人际能力以及全工程运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而这些内容正是国际上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特别强调的因素。由此可见, 现在的信息安全人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尽快进行教育改革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许鹏奎, 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3 (4) :633-637.

[2]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4.

培养类型 篇9

外植体类型对植物组织培养有着显著的影响, 但不同研究者对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研究结果不一致。陈华林研究认为, 幼叶是红掌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6,7]。顾玉成等对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置进行了筛选, 认为顶芽为其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9,10]。同时亦有研究表明, 以侧芽为外植体进行魔芋组织培养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11,12,13]。林茂等认为, 取材时间和光照强度与红掌褐化程度密切相关, 冬季为取材的最佳时间[14]。尽管如此, 关于魔芋组织培养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 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取材时期对魔芋组织培养效果影响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系统研究。

本研究以块茎、顶芽、侧芽、顶芽鳞片、皮上芽孢为外植体, 系统地比较和选择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外植体,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春、夏、秋、冬不同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探明外植体类型及取材时期对魔芋组织培养的影响, 明确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及最佳取材时期, 为建立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 对魔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表中数据是指平均值和标准差。表中的小写字母表示相同参数内用SNK法检验方差在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种植于凯里学院校内试验基地内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大小一致的2年生花魔芋作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外植体接种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5 mg/L+琼脂5g/L+蔗糖30g/L, p H值5.8。

1.2.2 材料预处理。

花魔芋块茎从试验基地取出后, 先洗净表面泥土, 然后放入肥皂水中冲洗5min, 再用流水冲洗0.5~1h, 将块茎上的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切成1~2cm2小块, 自来水下冲洗30~40min。

1.2.3 外植体消毒。

将冲洗干净的外植体放入超净工作台, 先用75%酒精浸泡30s,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3min。再用新洁尔灭溶液浸泡13 min,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5min;然后用0.1%升汞溶液浸泡7min, 并来回晃动, 无菌水清洗3次, 每次5min, 最后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 min, 无菌水清洗4次, 每次5min。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入装有无菌水的培养瓶中备用。

1.2.4 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

将处理后的外植体每种接种90瓶, 每瓶1个外植体。培养温度为25±2℃, 光照强度为1500~2000 Lx, 光照时间为12h。

1.2.5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以顶芽、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块茎作为外植体, 考察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的影响。从培养的第3d开始观察记录各处理的诱导率、死亡率、褐化率、污染率、出芽率、增殖系数的变化情况, 直至培养第45d。

1.2.6 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在1.2.5的基础上, 对效果较好的顶芽和顶芽鳞片开展不同取材时期对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 即分别以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取材的魔芋为外植体开展比较试验, 并按照1.2.5中的方法观察记录诱导率、褐化率、污染率、膨大率等情况。

1.2.7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 (SPSS 16.0) 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处理间差异在5%的显著度上进行SNK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组织培养中死亡率、褐化率和污染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初代培养中外植体的死亡率、褐化率和污染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块茎 (12.22%)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皮上芽孢的 (1.11%) , 但与顶芽、侧芽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褐化率最高的为块茎 (7.78%)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顶芽和皮上芽孢 (2.22%) , 显著低于侧芽 (4.44%) 。污染率最高的为侧芽 (40.00%) ,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 最低的为顶芽 (7.78%) , 顶芽鳞片和块茎的污染率差异不显著, 分别为8.89%和10.00%。

2.2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再分化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外植体类型对花魔芋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有显著影响。培养至第45d, 顶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71.11%) , 皮上芽孢诱导率最低 (10%) , 且不同外植体类型间差异显著。顶芽与顶芽鳞片形成愈伤组织的时间最早, 为接种后15~18d, 颜色多为淡绿色, 少数为乳白色。侧芽形成愈伤组织的时间较晚, 为接种后25天左右, 形成愈伤组织呈现浅绿色和粉红色, 而皮上芽孢出现愈伤组织时间与侧芽很相近, 为接种后25~27d, 其颜色主要为淡绿色, 且质地松软。块茎形成愈伤组织时间最晚, 为接种后的第28~35d, 此时在块茎的切面会观察到乳白色和浅绿色相间形成一团结构紧密的愈伤组织。就增殖系数而言, 侧芽诱导的愈伤组织增殖系数最大, 为5.56, 显著高于顶芽鳞片、皮上芽孢和块茎, 但与顶芽差异不显著。同时,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芽的出芽率亦有着显著的影响。顶芽的出芽率最高, 为63.33%, 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类型。块茎出芽率为0。

2.3 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由表2中可知, 相同外植体不同时期取材的污染率、褐化率、膨大率和诱导率差异显著。不管是顶芽还是鳞片, 夏季取材时污染率和褐化率都最高, 而冬季取材膨大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夏季取材时, 顶芽污染率为49.75%, 褐化率为6.25%, 显著高于冬季的污染率 (7.78%) 和褐化率 (2.22%) 。冬季取材时, 顶芽的膨大率 (82.23%) 和愈伤组织诱导率 (71.11%) 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取材。夏季取材的鳞片污染率和褐化率最高, 分别为31.25%和16.50%, 显著高其他季节。冬季的膨大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3.23%和54.44%, 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和夏季。由此可见, 冬季为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顶芽污染率低, 愈伤组织诱导增殖系数高, 再分化出芽率高, 是组织培养首选的外植体, 其次是顶芽鳞片、皮上芽孢和侧芽。块茎由于死亡率和褐化率高, 严重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并且块茎诱导的愈伤组织很难再分化形成芽, 因此, 块茎不宜选作花魔芋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同时, 取材季节对花魔芋组织培养也有明显的影响, 冬季取材时花魔芋顶芽的诱导率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和夏季取材, 同时冬季取材时污染率和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 因而冬季是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取材时期。

摘要:以花魔芋的顶芽、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块茎作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类型外植体和不同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 以明确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和取材时期。结果表明,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魔芋组织培养效果有显著影响, 顶芽的诱导率和出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 死亡率、褐化率与污染率均显著低于块茎与顶芽磷片, 顶芽为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同时期取材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亦有显著的影响, 冬季取材的顶芽与顶芽磷片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期, 膨大率和诱导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取材时期, 冬季为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

培养类型 篇10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 但经管类高职院校实施该模式却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一般分工较细, 每个企业能够接受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数目很难较多;二是对于一些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岗位, 一般不会接受经验欠缺的新入职人员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因此, 高职经管类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就会比高职工科类专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此同时, 实践中也出现了高职经管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的现象, 这显然有悖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事实上, 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和工科两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经管类人才偏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而工科类人才偏重职业素质和单项技能, 因此, 高职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大多数职业教育专家也普遍认为在我国, 经管类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 因此, 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仍有必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才能顺利推动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上述背景下, 很多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也已经开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但是他们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形成普适的和较为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呢?当前国内的研究并不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较多的研究偏向于从高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寻找经验或者着重于单个学校、单个专业的改革创新实践, 这显然远远不够。基于此, 本文拟从全面的角度, 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来探讨上述问题, 并试图找出答案。具体而言, 本文拟对98个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全面研究这些有代表性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经验, 从中发现一些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助力于我国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和创新。

1 实证研究过程

1.1 数据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 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1-2012年,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 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 支持1000个左右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被支持的专业都要求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其专业建设发展的信息和方案。藉由这些数据, 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研究这些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举动。本文通过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下载了不同院校98个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建设发展方案, 并以此为数据基础来进行实证分析。

1.2 数据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98个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建设发展方案和数据, 本文总结出这些经管类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类型, 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一般采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有:“订单式”、“工学交替”、“2+1”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等。可以看出, 这些具体类型的选择与前述经管类高职院校的选择基本一致。

第二, 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其中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点占到28%;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26%;采取“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14%, 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的占到10%。“订单式”和“工学交替”模式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第三, 按照校企合作和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 一般认为“订单式”模式紧密程度最强, 接下来才是“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和“课证融通”模式。如图2所示:

通过进一步研究各专业的建设发展数据, 本文还发现有些经管类专业由于自身环境和条件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人从事一个岗位、岗位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岗位的专业化程度却不是很强等) 的许可, 比较容易改革和创新成紧密型合作的“订单式”和“工学交替”模式, 比如说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但有些经管类专业却由于受到自身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例如: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岗需要众多员工、岗位的标准化程度不是很高、岗位的专业化程度却比较强等) , 就不太容易改革和创新成紧密型合作的“订单式”模式, 比如说资产评估、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不容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高职经管类专业 (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仍然能够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改变自身的环境和条件限制的方法, 从而开发和联合更多的利益主体来增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和紧密程度, 以便获得更好地改革和创新成效。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 它是会计专业中选择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只不过这种订单培养不是与一个大企业合作, 而是与多个企业合作, 即企业不固定, 岗位却固定。这与传统的订单培养和一个大企业合作, 即企业固定, 但岗位不固定或者固定的模式有巨大区别。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把这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分向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如表1所示。

再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 它亦是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它却不是与某个企业合作, 而是与行业协会合作, 这样就相当于所有的行业内的企业都是它合作的范围, 由此订单培养的限制条件就被它给打破了, 创新也因此产生。

2 实证研究结论

根据前述实证分析, 本文总结出以下四种当前我国经管类专业改革和创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 分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前面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各个被研究院校及专业的改革和创新实践, 本文将四种类型的具体内涵定义如下: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 (即企业) 与培养单位 (即学校) 签订用人协议 (即订单) ,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并在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由此可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 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协调: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协调, 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深层定位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缺人问题, 也有利于解决学校的就业难问题, 是一种真正的双赢模式。

所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在教学组织上需要采取分段式教学, 在校内分别完成文化、基础和专业等理论模块的学习, 在校外完成实训、轮岗和顶岗等实践模块的学习。由于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需交替进行, 良性循环, 因此, 需要校企双方进行较为紧密的合作, 以便合理安排学生的交替学习和实践。

所谓“2+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教学过程分成两部分:学院集中授课和企业顶岗实习, 并且前一部分为2个学年, 后一部分为1个学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第三年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分别指派指导教师, 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作、学习、生产安全等问题;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工作, 并与企业沟通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校、企双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在实习结束前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组建考核小组, 根据学生的岗位技能、实习表现、报告内容和答辩情况给出毕业实践环节的综合成绩, 并对学生做出评价。因此,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形式, 它只进行工和学的一个循环交替, 而不是多个循环交替。

所谓“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取证目标, 从而使得学历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等职业院校就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并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那么, 为什么不同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选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类型会不一样呢?实证分析的结论证明由于不同院校和专业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比如学校开发掌握的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不同;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岗位特点不同等) , 使得其适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类型也不同。因此,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官方确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 仍应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不停探索、锐意创新, 才能找到合适于自身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另外, “订单式”和“工学交替”这两种紧密合作类型应该成为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未来普适的和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因为经管类高职院校和专业可以通过探索和研究来改变其自身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 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教育部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要求。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 高职经管类专业由于其特殊性, 至今还未形成普适的和较为有效的具体培养模式类型。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98个高职经管类重点建设专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践为数据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订单式”、“工学交替”、“2+1”和“课证融通”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实证研究还发现这四种具体类型体现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并不一样, 不同高职经管类专业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资源和条件的不同, 探索和选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类型也不同, 但从长远来看, “订单式”和“工学交替”这两种紧密合作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会成为普适的和有效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参考文献

[1]2013年底或2014年初高等职业院校发布的重点专业建设发展数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http://www.tech.net.cn/web/index.aspx.

[2]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43-66.

[3]许丹雅.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11-24.

广播节目类型与类型化广播 篇11

1 传统广播节目的主要类型

早在20 世纪初期, 无线电广播就已经产生, 但是初期并没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的广播节目, 广播节目主要是用来传播重大新闻。早期的广播节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2 种。

1.1 社会型

社会型广播是比较松散的, 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主要是自由, 广播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对节目时间也没有严格控制。早期广播只是用来传播体育新闻, 进行歌剧、市场行情的实况转播等。广播节目的划分, 主要是根据节目播出的时间来进行有效区分的。

1.2 新闻型

新闻型的广播节目主要作用于新闻报纸相类似。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主要以苏联国内的广播节目最具有代表性。我国的广播事业发展于抗战期间, 党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位于延安, 我们国家的广播工作者, 利用广播节目来宣传无产阶级思想, 并得到广大人群群众的共鸣。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建立了新型的广播宣传台, 所有的广播电台, 都是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心的。

2 新型广播节目的主要类型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广播节目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 广播节目类型, 也进行了新一轮的划分。新型广播节目的主要类型分为如下4 种。

2.1 新闻型

新闻型的广播节目, 主要是在广播中传达一些重要的新闻, 这种类型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和一些地方的省级广播电台。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主要是将新闻资讯和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在第一时间内传播给广大听众, 进而让广大听众充分掌握国内外动态。

2.2 教育型

教育型的广播节目, 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社教节目”, 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的主要功能就是来传播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类广播有主要分为“教学”“科技”和“理论”等节目类型。但目前, 教育类的广播节目在已经开始逐渐减少, 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型的广播种类并不多

2.3 服务型

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是作为广播节目中的一种主打节目存在的, 它能够为广大听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这种广播节目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实用性和服务型。特别是有明确听众的广播节目。这个类型的广播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 还能够让听众充分参与到互动过程中, 为听众解决各种问题, 让听众能够与播音员之间进行交流, 有效提高了听众的参与热情。

2.4 文艺型

文艺型的广播节目, 具有向群众传递娱乐的功能, 它能够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个良好的构建作用。文艺型的广播节目目前已经成为广播节目的主要承载力, 几乎每个电台都不能离开这种类型的广播节目。

3 类型化广播的节目的创建

3.1 强调频率的风格

在创建类型化广播节目时, 广播节目的编排过程需要有自己的个性, 每个节目要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主题, 并配备独有的制作人和名称, 有效强调了某一频率广播的个性和整体的风格特点。

3.2 淡化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在广播节目播出的过程中, 电台主持人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类型化的广播节目中, 应该淡化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 注重听众的参与程度, 打破传统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权威地位, 对传统的理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3 不过分重视高收听率

广播节目的收听率是节目开播的重要动力。但是, 类型化的广播更加注重听众的忠诚度而不是过高的收听率。类型化的广播利用新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等让听众参与到互动过程中;同时, 也与同行之间进行合作, 努力发掘潜在的作者, 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 还要让更多的广播节目编辑能够充实自身, 创造出质量优良的广播节目, 有效提高听众的忠诚度。

4 结语

广播节目的类型化趋势迎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 类型化的广播节目有效提高了听众的参与度, 使广播节目工作者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 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并能够在广播节目的高度发展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自我素质和高敏感度, 以便创建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优质的类型化广播节目, 促进我国类型化广播节目的发展。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加强, 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向社会大众发声的重要媒介。广播是大众传媒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广播节目也应该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节目”是广播最基础的单位, 对广播节目进行分类, 能够对广播内容进行总结和传播, 进而有效地巩固广播的地位。针对广播节目的类型化及类型化的广播进行研究。

关键词:广播节目,类型化,类型化广播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0.

上一篇:企业财务目标体系研究下一篇:在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