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幼英语师资

2024-10-09

中小幼英语师资(通用10篇)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1

齐齐哈尔地区中小幼英语师资培养策略主要包含三方面: (1) 地区需求以及高职高专生源分析; (2)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策略; (3) 协助学生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这三部分有机互动将形成中小幼师资培养的良好策略。

1 齐齐哈尔地区的现状及高职高专生源分析

1.1 地区现状

目前随着国家十二五针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制定, 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幼儿园正在兴起。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幼儿园周一到周五办幼儿园, 周六日, 留园孩子较少, 都会开设各种辅导班;同时各种私立、民办学校也在逐渐增加。高质量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资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全国范围的生源数的减少, 私立学校、社会办学等性质的教育班额却越来越小, 并且竞争愈演愈烈, 而幼儿园、私立学校还在持续增加, 所以目前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市场也从炒品牌、炒规模、炒老师逐渐过渡到精细化、差异化阶段, 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并且可以满足学生个人长期发展的中小幼师资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现阶段, 能够进入这个巨大市场缺口的中小幼英语师资基本是由齐齐哈尔地区高职高专所培养的, 社会、市场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由于目前高考的扩招以及高考学生数量的日益减少, 导致齐市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明显下滑。高考过程中学生的录取分数也明显下降, 导致对师资的培养的压力和困难越来越大。既要完全考虑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 又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品质人才, 这种反差成了高职高专学校的全新挑战。

1.2 生源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和社会风气的变更, 使得他们更加的浮躁, 任性和不负责任。这个阶段的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 很难静下心潜心钻研职业素质、教育技术、英语知识等, 所以按照以往的教育模式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现状, 在制定齐齐哈尔地区中小幼英语师资的时候, 在策略的选择上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为本,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详细分解各种能力及指标, 以明确可以测量的技能作为考核点, 打牢基础、循序渐进, 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策略

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理念改革之前我们需要对齐齐哈尔地区中小幼英语师资的培养标准或者说是少儿师资的技能指标分解, 分解正确了, 才有助于教学团队更好的培养适合齐齐哈尔地区需要的优质中小幼师资。

2.1 基于对齐齐哈尔地区教师需求趋势和

市场走向, 以及我们对齐齐哈尔市场的分析, 结合对多家私立、民办教育机构发放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 把这些单位提到的内容分别列出如下

(1) 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是一个学生作为员工的基本素质, 包括对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工作方法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几乎所有的学生平时都只呆在学校里, 在学校的实习实践很少, 这方面能力也没有明确的课程进行讲授, 导致这方面能力, 某些学生严重缺失。

(2) 英语素质的培养, 这里指的是基本的英语素质:听说读写译教评, 而用人单位反应过多的则是:发音、口语、书写等。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发音已经定型, 所以增加语音课程迫在眉睫。同时确定明确、细致有详细考核, 并且是可以通过技能来量化考核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都非常重要。针对于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要进行明确的学习范围的限制, 既要充分考虑深造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也要紧盯专业方向的特长, 以保证学生有的放矢。

(3) 教育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这个是学生在校时的一项主要基本功, 很多连锁及大型教育机构都会进行二次加工, 目前看来并没有明显的针对此方面的不良反应。

2.2 有了以上的具体指标分解我们有了短

期的明确目标, 那就是当前的有力就业, 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要面对

(1) 学生学习内容的错误思想观念问题;大部分学生及家长, 把成绩看得太重要。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很多家长和老师, 尤其是初中、高中, 当孩子还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总是把学习成绩当成了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指标, 而当孩子走出了学校之后, 却发现没有了分数这有一参考, 自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因此变得十分地迷茫。所以为了改变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紧要的任务要做: (1) 让学生了解自己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未来趋势; (2) 及时修改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以改变学生学习为主变成技能为主、职业素质为主的学习实践模式, 当考核和评价体系改变时, 当操作性、实践性考试的比例加大, 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就会逐渐转变, 将共同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做法。

(2) 学生的长期发展问题;要明确的给学生指出一条可靠的确定的发展路线, 不能只是把学生往社会一推, 他们目前能有力竞争了, 有工作了, 还要保障他们在今后的多年乃至一生的职业生涯当中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相对一些想问题比较简单的学生, 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更要做好此项工作。在此要结合学校就业部门展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需要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 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公开的讲解, 然后班级讨论、评议, 使每个学生都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理解。能为自己设计出全面、长期的规划, 即使有些当时设计的并不合理, 但是对学生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3) 高职高专授课教师的意识更改;动员授课教师全员参与社会调研, 全员进入私立、民办学校听课、见习, 才能使教师们更加真实的体会学生面临的挑战, 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他们也一定残存着当年当学生时的一些偏见, 休整教师的偏见, 全体教师的参与, 收益远远大于几个负责, 这是一个全员的活动, 团队的共同努力永远要远远大于几个人的努力。

(4) 学校就业方面的资源整合的问题。整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科等各个部门及设置需要对资源全面整合, 同样的这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问题, 要在统一、全面的基础上开展培养中小幼师资的策划工作。

(5) 坦然面对社会的误解和偏见;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经常会期待非常优秀的毕业生, 可是从实际出发来看, 如果达到了他们的全部要求, 具有那种素质的大学生自然会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 很多时候他们的条件和偏见有时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人才策略设定, 但是目前有些市场需求是我们能培养的, 有些是我们不能培养的, 有些事我们可以保障的, 有些是我们不能保障的。与此同时社会和企业的期待过高、不现实类似的, 目前学生的心态不平和, 太过浮躁, 对于薪水和工作条件的过高要求也使得部分学生就业非常艰难。

3 协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发展策略

3.1 在步骤上

首先确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帮助学生分解专业方向上的:职业素质、教学技术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观念。把大学生活变成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3.2 在指导思想上

首先充分考虑爱好, 更能确保学生干一行爱一行, 并且可以在这一行业里长足发展。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需要给学生细化所有的指标, 由简单到发杂,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构成良好的框架式中小幼师资职业发展策略。在执行的时候针对学生宣传的时候一定需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 指标分解后要以明确的可评估的随时可以查看的记录、文字、柜等提出来,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可以明确的提出一些类似标语、口号、顺口溜等, 以便学生记忆。

3.3 具体执行

目前我们分四部协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中小幼职业发展策略。

(1) 分析现况, 估计趋势;在这一部分, 我们要帮助学生分析的现状有两个, 一个是社会的真实情况, 中小幼师资的前景, 学校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学校的发展趋势, 防止学生闭门造车, 凭想象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部分是分析自己的现况, 结合学校心理健康部门和学生管理部分, 要了解学生主流的性格倾向、情感和个别学生的极端状况, 有助于一届学生的培养以指定有倾向性的计划。以讲座、测试、文体科技活动、授课、学生座谈等方式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至少了解四个明确的内容: (1) 中小幼师资的社会现状; (2) 中小幼师资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3) 学生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4) 学生要明确的了解自己的爱好。

(2) 考虑爱好, 整合资源;因为中小幼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同所以相应侧重点不同, 而师资本身就分为管理、教学、教辅、市场多个部分, 小学校一人多职, 大学校可能就一人一岗了, 所以引导学生充分考虑自己的爱好, 另外在做最终决定的同时, 需要把所有信息以文字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家长沟通, 帮助学生本人根据岗位需求、个人爱好、家长建议、学校的培养特长得出自己专业方向。

(3) 确定目标, 分解指标。学生选定了专业方向后, 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各方面能力目标, 包括: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素质、教学技能、英语基础知识。分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是职业规划能力, 这里需要就业指导科配合, 结合本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和网络工作, 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网让学生能够随时查看并且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第二个层次, 把所有指标分解, 越细致越好, 形成链条与就业的技能挂钩然后形成可以量化的考核方法, 以帮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差距。

(4) 分步实施, 培养特长。整合外语系的教师资源、学管资源结合上课、考试等方式分步详细实施, 这时就要注意:打牢基础, 循序渐进, 尤其是针对语音和教法、职业素质等, 合理安排时间, 一点一点的给学生加压, 以技能考核作为主干。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自身的性格弱点从而达到培养齐齐哈尔地区合格的中小幼师资的目标。在基本技能成型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学生个人特长, 使特长、爱好和职业相结合, 增加学生的差异性和社会竞争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齐齐哈尔地区中小幼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趋势, 结合现在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制定完整的学生培养策略:从全局入手,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促使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质、技能、知识协调均衡发展, 协助学生掌握这些预定的学习内容, 发展出学生的特长, 使学生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齐齐哈尔地区,中小幼英语师资,培养策略,全面,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刘振前, 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体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5) .

[3]马玉夏.2009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看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12) :96~97.

[4]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2

山东省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277000 李彬

[摘要] 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重视力度,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的发展。坚持系统思考、整体改革的思想,尝试着把行政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等有机地融入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中,初步构建起了管理、培训、教研、科研、教改“一体化”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师资 培训模式研究 [引言]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六个工程”再加“六项保证措施”的构想,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教师是关键。然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非常匮乏,很多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农村中小学地区重硬件配备,轻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的利用率和使用率不高,不重视师资培训,计算机教育质量和效益不高;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及培训网络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技术的师资不足和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情况,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因素;培训内容不适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势在必行。

通过三年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有效路子,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加强管理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根本保证。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方案、决定。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从师资培训的内容设置、形式采用、评价办法和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的运行轨道。

针对性培训。根据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培训专题。组织薛城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师自学研修过程中的读书笔记、反思札记、案例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环节都严格管理,提高了教师自学研修的实效。选派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采取城乡联合、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通过抓联合培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均衡发展。

科学的管理。通过培训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中提高了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了教学创新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建立考核评估标准体系,组建评委会,从态度、能力和效果等方面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评价,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师资培训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分层培训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分别要求,科学设计师资培训的课程内容,构筑师资培训的基本框架。在自学研修上,设计“规定性”、“限定性”、“自定性”三类课程,通过团队学习和自我研修两手抓,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增强了培训实效。给教师提供自学教材,让教师自主选择发展目标,帮助教师制订学习计划,指导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导评、审评等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自学研修的积极性。

(三)强化教研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要措施。加强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有效地提高教师改革教学实践的能力。为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中通过采取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和互动研讨等教研形式,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教学。我们积极开展反思教学,在建立组织上采取互动反思模式,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按年级划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制定行为规则和活动规划。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评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培训效果,从而引导教师提高了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

案例评析。精选典型案例,组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门学习,由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专家进行剖析。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供教师讨论,最后做出深刻点评;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热情;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典型教学事件,在讲述中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角色定位,由专家点评,共同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

教学诊断。培训中,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深入农村中小学学校开展公开课、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等观摩活动,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诊断,指导教师完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组织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教学诊断与评议,和学校领导、业务骨干一起分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互动研讨。按照“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的形式组织互动研讨活动,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实战性研讨、对话式主题研究和定向性质疑辩论,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组织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研讨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运用,既挖掘了个体潜能,又整合了群体智慧,使信息技术教师明确了现阶段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应注意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科研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科学支撑。教育科研既是推动农村中小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首先对校本科研正确定位,根据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可行的培训目标,促使教师自己制定教育教学和科研目标,通过目标实现增强了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通过邀请魏书生等教育专家讲座和互动研讨等,对教师的研究和学习进行了个别指导;通过学科带头人的辅导报告、示范课以及教研组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教研例会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教师互换、走出去、请进来等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了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组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中,指导教师按照“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付诸行动、批判反思”的基本步骤开展行动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课程档案袋等形式,反思教学实践,找出问题,及时改进;教师定期总结教学工作,撰写经验体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矫治措施,提升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五)改革评价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大举措。改革评价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关键环节。改革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促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高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科学开发教师教学档案袋。我们设计的档案袋评定包括教师备课、说课、授课、听评课、执讲优质课和教学业绩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落实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工作。结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让广大教师在教学档案记录中既能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又能激发了教师个体好学上进的愿望;搞好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的采集和评议。进修学校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建立的教师教学档案袋及其评定工作负责检查、验收,调动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深化教改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模式的重要目的。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鼓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观摩比赛活动。坚持系统思考的思想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与教学整合,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方案,促使教师依据课程计划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运行机制,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开展观摩比赛活动,引导教师探究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师资;培训;现状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师资,作为战略中的主导力量,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影响到均衡教育的实施,也影响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

一、师资培训的意义

1.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而竞争的实质就是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学校综合实力的核心是教育质量。要想有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再加之现在的生源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质量这张牌,一些小型学校的学生就越来越少,学校就难以继续办下去。连锁的是,生源减少出成绩就不容易,教师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优秀的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外调,学校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到后来这些学校就可能被拆、迁、并。

2.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地位和教师的地位

有了好的师资,就有了好的生源,就有了好的质量,也就有了好的效益和声誉,有了好的社会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就能带来较大的政府投入以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内外部办学条件,相应就有了社会地位。这样学校的教师也比别的学校的教师显得要高人一等。反之,薄弱学校的教师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在人前都觉得要矮一截,没有发言权,久而久之,连最基本的自信和工作热情都没有了。

3.师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均衡教育的发展和区域教育的整体推进

现在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个地区已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优质教育学校根本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而要想在一个地区都实现优质教育不太可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实施公平教育,也就是将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师资的相对均衡是能否最终成功实施均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

二、师资培训的现状

1.现有的培训方式

学校教师接受的培训方式一般有这几种方式:国培、省市级培训、区县级培训、区域共同体研修、校本研修。一年下来每位专任教师接受的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培训应该在20天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培训的经费

在现行政策下,在以上各式培训均无需教师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和心理抵触情绪,能让教师从心理上认同这种培训。

3.参培者的现状和对培训的认识

通过对全区的培训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学校近几年培训人员的分析,参培者工作年限五年以上的占到了94%,有65%的参培者对自己工作满意程度为一般,而在对待培训的态度上,有41%的教师是自己主动申请的,58%的教师是领导安排的,在对待骨干教师的看法上,有78%的教师对成为骨干教师有正确认识,但在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关键因素中,有66%的人认为是靠自我学习提高的。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在对待培训这个问题上,学校一般指定有一定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培,而近半数的教师能主动参培且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成为骨干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调查中,有57%以上的教师把“课堂操作技巧”和“学生教育艺术技巧”放在了首位,在培训形式上的选择比较分散,表明教师的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时间上59%以上的教师选择了“脱产集中培训”,这是由教师日常工作本身繁重引起的。

三、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的主动性不够

教师没有认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既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根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教师不会主动参与培训,特别是工作有一定年限的教师,更是对培训抱有一种抵触情绪。

2.培训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在培训过程中,大多以理论培训为主,而这些理论或成果是教条式的或抽象型的,与教学实践脱节,不能真正提高参培者的素质和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很难引起参培者的兴趣和共鸣。

3.重视统一性,忽视针对性

各种形式的培训以统一、集中为主,而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却是各不相同,这从前面提到过的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同时现在众多不同的教材版本也为培训带来了难度。

4.工学矛盾突出

农村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环境差、工作繁杂琐碎等困难,如遇培训必然存在调课等,而有些学校又比较偏远,这势必造成教师既来往不便,又要集中上很多节课的现象。

四、师资培训的发展趋势

1.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定期通过问卷、对话等各种形式,了解中小学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定农村教师规范的、长远的、有效的、发展的培训方案,并且对培训的经费来源渠道、奖惩制度、培训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

网络研修是一项既便捷,又科学、省时、高效的研修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培训的内容,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同时减少了学校的培训经费支出。但这需要加强相关的硬件投入,网上培训资源的收集、整理、筛选,培训者自身的发展意识及学校对培训者的监控等工作。

3.加强区域研修

区域研修是一种新兴的校际间的同年级同学科之间的研修形式,通常由就近几所同类学校组成,各校水平也大致相当。这种教研可以打破学校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群体研修的局限,也可以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同一个水平,大家在研修的过程中有话可说,针对性实效性强,是经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但目前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如校际间的协调,一学期研修的次数以多少为宜,经费的保障等问题。

总之,师资培训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方面,也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各级相关部门和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教师的培训必然会是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肖长树,李协良.卓越是一种状态:沙坪坝区教师教育改革的1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4

一、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是下面三种模式:一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如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进行培训;二是由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进行的脱产或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三是由学校自己组织的培训活动[1]。这种传统的教师培训手段和封闭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和未来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现有的一次性的教师培训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教研能力。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可以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所以要适应并做好我省现代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关键。在这种新形势和新问题面前,我们必须寻找和探索新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

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和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项宏伟事业。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域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是大规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较快进展。各个地市已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高等师范院校的校园网、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网已初具雏型。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之间的有效整合与沟通,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和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培训的优点

网络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个别化的特征、交互性的功能和共享性的特点[2],不仅对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势冲击,而且对传统的教师培训变革与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优势。

1. 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利用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实时视频传播面广和联络及时、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能够促进广大教师加快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的更新,拓展教师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渠道,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网络培训借助系统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同等投资状态下,使参训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增强教师培训的高效性。

2. 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师培训,由于受到场地、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不得不按照一个相对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和统一的程序,被动地接受培训。采用网络开放式的培训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培训的时空界限,参加培训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借助计算机网络接受培训,而且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机动、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充分发挥学员继续教育的自主性,培养学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教师培训的个别化学习、交互协同性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 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

网络为每位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获得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机会。同时网络为教师的交流协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培训可以为教师提供在线的课程和研究班、后续的讨论和辅导,以及与专家和同伴的讨论与合作。更重要的是网络学习方式使教师在学到所需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并且对网络学习有切身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4. 网络的丰富性有助于推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网络的丰富性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亲身参加网络学习,有切身体会,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对教学改革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变革。

三、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的构建

国际上师资培训已走上了网络科技时代,网络培训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渗透必然会引起教育领域的变革,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因此,构建网络化师资培训体系是我国新课程师资培训高质高效开展的保证。

1. 对教师进行思想认识上的培训,认识到网络培训的重要性。

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观,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明确教育教学网络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要通过培训使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加强网络学习和网络研讨,并能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2. 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可以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新课程师资培训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重点,让广大教师进行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为他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3]。通过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英语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培训,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简单的基础性的儿童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知识培训;中小学英语教法艺术的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合格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教育创新能力、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又了解英语内含的文化,既掌握英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英语的策略,又广泛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教育、心理、社会语言等学科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家型中小学英语教师。

3. 倡导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大胆使用信息技术,采用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因此,师资培训要配合新课程的推进,实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期互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辅助”作用,进而全面提高云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以及教育理论素养、英语语言和文化素养、汉语语言和文化素养。同时,培训者要深入基层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结语

网络的资源丰富性、个别化的特征、交互性的功能和共享性的特点,使网络教育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的新阵地,更是教师培训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培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有利的平台,克服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促进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革新,构建高效的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推进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教师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从国家化走向国际化。

摘要:在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的前提下,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在探索创新的实践中, 高质量的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我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作出更多的开拓与改革。本文从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网络教师培训所具有的优势三个方面对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培训,中小学英语师资网络培训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杨成钱.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革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7) .

[2]殷雅竹.例谈信息技术教学对工具的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 .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5

摘要: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其所具有的教学行为和业务能力的高低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及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提出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促进对策。即广开校际合作,合理配备师资;立足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模式改进与创新;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迎合市场经济,确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改善科研条件,加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狠抓落实,建立多元、立体的师资继续教育基地。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体育师资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增进人类健康及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而占有全国85%的农村中小学校,其体育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其所具有的教学行为和业务能力的高低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现阶段许多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模式墨守陈规,导致许多体育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者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少,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从体育师资及其教学入手,培养具备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理念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乡村人口的定义,“

1、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2、市或县的镇所辖居委会人口。上述以外的人口被定义为乡村人口。”[王萍萍,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J],战略与管理,2001(1):87]笔者将农村界定为广大的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国际研讨工作报告》(1995)农村教育的涵义:为农村人口设计的学习机构中进行的教育才能被认可为属于农村教育[胡森,波斯尔思伟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60]。因此,本文所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县城以下的乡镇和村中小学的体育专职教师。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及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结构的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表现为职称结构总体是以中、初级职称为主,各年龄段分布不均衡,整体结构年轻化,学历起点较低,面临着补偿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双重压力。[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0]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促进薄弱地区人才培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更多选择就业方向的权利和空间。工作和生活条件、人文环境更加优越、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城市,为大学生的投资收益和价值取向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成为他们就业的首要选择。而生活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待遇薄资微薪的农村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同时也是农村体育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此外,骨干教师流失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的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

(二)贫瘠匮乏的教学条件,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完善的教学设备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场地、没有器材、甚至没有任何教学设备的体育教师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怎样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比,农村各类学校的实际配备显然差之千里。教学条件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方法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优化提高的重要保障。然而各级政府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在学校上规模、求发展中只能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用这些资金投入到体育场地器材中去了。因此多数农村中小学缺乏足够的体育教学设施配备,且布局不合理。在教学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许多素质教育要求开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便付之流水。

此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由于受到“运动技能”理念的束缚,过分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对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目标竞技化、单一化,这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然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重运动技能,轻学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过多的把增进学生素质委托于陈旧体育观,对于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缺乏积极性。

(三)繁重的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教师工作满意度下降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考核指标的影响,农村主管教育领导在思想上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许多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在思想上对体育教师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学存在偏见,体育教师待遇不公的情况时有发生。据调查,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普遍较大,有的教师甚至常年处于工作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然而体育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在待遇上无法体现,权益得不到保障,评职、晋级、涨工资、评先进等等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尚且机会较少,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更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四)科研条件简陋,体育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觉意识缺失

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落实,体育教师作为研究者日益受到基础教育界的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提高及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对科研的理解不够深入,科研意识较为淡薄,作为研究者的自觉意识缺失。表现为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经验的掌握不够,缺少主动探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的、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思考、缺少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此外,农村学校地域闭塞、经济落后、科研条件简陋,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有限。因此体育科研氛围不浓、动力偏弱,体育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觉意识缺失。

(五)继续教育模式单一,体制不完善阻碍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不合格者大有人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力图通过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及其专业发展水平,但是许多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驱力不高,可持续性不够,继续教育的效果与其初衷相悖。这与不少学校的领导未能以长远眼光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思想认识和方向发生错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继续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模式的单

一、内容的陈旧、经费的严重缺乏等因素也是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二、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及教学工作的促进对策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及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优质开展并良性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群聚合力,从而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全面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网络。

(一)广开校际合作,合理配备师资

多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数由初等师范学校或高师体育院校培养,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地方政府可以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加快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培养。建议与免费师范定向生的政策相结合,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设立中小学体育教育方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这个方向的生源主要是农村一些有体育特长,立意服务农村中小学的本地定向学生。教育学院也可开设体育进修班和体育函授班,使一些有体育特长和爱好体育的其它学科教师能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能胜任体育教学。[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5]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对体育专业毕业生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到农村工作,并对到农村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于骨干教师而言,还应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政策,稳定优秀师资,以保证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

此外,根据城乡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的悬殊,可以广泛开展校际之间交叉工作、交流学习的力度,吸引部分城市体育教师或专业体育人员来农村工作,更要派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到城市学校去学习经验、开扩眼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城市中小学接受农村教师的交流情况纳入办学业绩加以考评。[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同时,对校际交流活动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的体育教师流动体制,并与提职、晋职、经济补贴和奖励挂钩。

(二)立足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模式改进与创新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方式的集合体,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在于它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优化教学过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和文件精神,吸取体育和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深化自己的运动技能,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优化”、“情感驱动”、“快乐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上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设立体育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因场地器材设施匮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状况。同时,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尽可能利用社会给予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例如由政府或社会机构牵头,动员生产体育器材的企业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提供支持,而政府和学校则为这样的企业做一些宣传和鼓励,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此外,还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结合校舍、校园建设,采用包括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自制器材等在内的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

(四)迎合市场经济,确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

各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制定有效的规定和措施,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促进农村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

首先,政府方面应积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教师的津贴和补助,严格执行体育教师工作津贴、服装发放等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其次,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摆正体育教师的位置,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在评选先进、晋级职称、津贴福利发放上都应与其它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并给予特殊贡献者(如体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人员、体育器材的制作人员、学校运动队教练、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合情合理的照顾。

(五)改善科研条件,加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预示着体育教师的角色从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到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转变。

首先,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贾爱萍,传统体育教学常规与体育新课程教学之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通过教学反思与质疑使课程与知识达到有机整合,在潜移默化中将创造精神和创造方法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和探索者,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不被时代所抛弃。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科研为主题的体育教师培训班,聘请科研顾问等措施,促使农村体育教师把握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配备电脑、书籍杂志等改善科研条件,并对有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师应给予破格和奖励,提高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六)狠抓落实,建立多元、立体的师资继续教育基地

中小学武术师资培养现状研究 篇6

1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

谈论武术师资培养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武术是否进入学校的问题。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以来提出政策扶植武术与学校的接轨,可以说是相当重视武术进学校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直至今日武术也并未真正的进入学校课堂。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历史博大精深,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青少年是祖国的后继人才,更是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我国早在明清时期就将武术列为术科科目。1920年,成立了北京体育学校,体操、童子军、 武术、田径、柔道五科被列为术科科目。1931年,张之江创设一所武术专科学校即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这表明自古以来我国武术与学校教育就是紧密相连的,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15年提出了把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并下达学校应添加中国旧有武技的通令。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在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1951年,政府发出了决定,要求改进体育教学,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武术是其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196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探讨了教材问题,要求大中小学要有教学讲义和教科书,中小学教材规定了包括武术等内容。随后,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学校武术教育也经历着曲折和磨难。“文革以后,在1979年兴起了 “武术热”,李铁映同志多次要求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联系起来,把武术列入达标考核中。”[1]教育部1982年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并在1987年颁布《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示出:武术是三年级至六年级基本教材之一。

此后,学校武术教育开始走向了蓬勃发展之路。1988年武术被扩充为民族传统体育,1990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布并实施。199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表明高校的武术竞赛的举办积极推动着学校武术的开展。2004年教育部提倡体育课要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的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后,编制完成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也可以说其解决了武术中“教什么”的问题。2011年国家组织相关组织和部门又开展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的课题,力求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上,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那么武术由“谁来教” 的问题就需要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思考。

2“谁来教”的问题日益凸显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最为传统的体育健身方法就是武术,武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后备军队,背负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可以说青少年的素质高低和培养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而,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武术十分必要。推广与普及武术,包括内容、途径、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实践者”来付诸行动。

武术界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现如今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政府下达与发布的纲要以及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创编仅仅是初步解决了学校武术 “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三大问题之首“谁来教”为题日益凸显。毋庸置疑,武术师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小学教学发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不可否认,武术师资培养的问题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性节点。

3现阶段中小学武术师资现实状况

3.1武术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国家做出的宏观指示和纲要已经给武术在学校发展指引了方向,学校作为武术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需要给予重视。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需要向上一级输送人才,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领导都将文化课的学习摆在了首要位置,体育则摆在了次要的位置,更不要提武术了,武术在体育课中的位置则更加低。有许多资料都显示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中没有涉及武术内容,学校领导根本不重视,只有极少部分学校有专业的武术老师,学校没有供学习武术的场地、武术器材也不充足,有些学校甚至因为害怕学生学习武术后造成事故而选择忽略武术的存在。

现阶段,有关学校武术教育和发展状况堪其担忧。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的武术师资不足以承担教学中的武术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是传承武术以及在武术教学的内容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据有关资料显示: “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不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减去武术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增加跆拳道、柔道等域外项目。学生仅仅通过武打影片和武侠书籍了解武术,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存在巨大错位,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存在反差。”[2]由此可见,武术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3.2专人与专岗的错位

武术进校园已然不是困难问题,但武术真正的走向课堂,走进学生,武术师资是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其优异程度关系着武术教育的质量,武术师资力量则是重要枢纽。

由于有些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甚至没有武术活动等原因,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无岗可去,不能对口就业,学校没有可供武术师资施展拳脚的岗位,转向其他岗位,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非专业出身的人才去顶岗;开设有武术课的学校多以一般体育教师为主来担任武术教学,一般性体育教师多以现学现卖教学为主,只教授了他们眼中认为正确的肢体动作,忽略了教授武术动作的含义和技击方法。

3.3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仅占武术课教师的29.2%,担任武术课教师有70.8%来自于一般体育教师,还有10% 和6% 是由外聘武术教师和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的”[3],由此可见,中小学武术师资存在较大缺口。由于一般性教师对武术的专业素养不高,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欠缺传统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不理想,武德教育不充足等原因,使学校武术发展缓慢。武术专业教师的数量的匮乏,武术课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知识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过高,一般性体育老师很难正常的完成教学, 也就是70.3%的学校未开设武术课的原因之一。

武术师资问题属于棘手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认为一个专业的武术教师应该拥有超高的专业技能,功夫了得,超强的搏斗技术等等,但是许多学校却没有真正从事武术的教师, 大都以非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取而代之,与他们的想象背离,因此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4中小学武术师资状况的因素分析

4.1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清

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随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使人才朝着培养目标发展。

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大都是“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现实情况则不然。高师院校武术专项班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高师院校是中小学武术师资的最大输送渠道。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是技术人才,并非综合性师资人才。高师院校属于师范专业,其毕业生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是发展中小学武术的主力军,培养的质量高低严重影响中小学武术的发展,其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体育类院校属于非师范专业,学生需要自主考试获取教师资格等级证书,但是这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很模糊,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够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 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未能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被中小学拒之门外。其实,这类学生专业素质高,示范动作标准到位,对武术的理解力,授课能力等方面均高于其他类院校学生,是中小学武术发展最有利的人群。

4.2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未来武术教师的过程中出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武术普修教学内容单一,学时相对较少,教材内容以套路为主,实用技击性内容尚少,文化理论知识的比重偏少,成绩考核不过硬,教学方法缺乏新异一系列严峻问题”[4],导致培养出来的武术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当中与学生的期望出来反差,很难胜任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影响武术的发展和普及,以致于不能较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多以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等为主,以基本腿法,基本功,一直贯穿在课堂的始终,以运动员的培养内容来培养,突出套路内容的教授,教学内容单一,教材内容突出套路,实用技击性内容尚少。“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5]。现实存在的情况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也有很多学生没有武术的功底,很难在短短的72学时内既掌握基本功又掌握套路内容,既掌握技术动作又掌握技击含义,既学会联系内容又掌握教学方法与名称,造成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高等院校的教学多以示范与讲解为主,教师采用多种示范方法教授学生技术,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即使采用分组教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也极少采用娱乐性的手段,只重视“学生学会”的过程,忽略“学生会教”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增加多媒体与动画教学以及对练性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印象。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学方法的改善是在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对违背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以及不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的方法加以改变。

5结语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7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

1.教师编制不足

根据2008年3月虹桥学区 (辖2乡5镇) 31所中小学人事核编统计, 初中12所在校生13576人, 教职工核定编制数905人, 缺编95人。小学19所在校生22424人, 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149人, 缺编187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不够现象, 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十分严重, 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英语等因缺少专业教师至今无法正常开设。

2.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已接近或进入老龄化。根据乐清市2007学年基础教育统计淡溪第二小学19位教师年龄结构调查表明:46~60岁的教师为7人, 占36.84%。现在, 农村中小学有一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教学工作, 他们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合格学历, 现已人到中年, 知识更新与现代教师改革和创新要求有落差。一部分是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转正, 是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只有少数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而新毕业的大中专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

3.师资队伍不稳

农村中小学待遇低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有才华、有特长的骨干教师都想方设法地到条件好的城镇学校任教, 即使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是刚来就寻求调迁机会, 致使农村中小学难以留住教师。

4.培训实效不佳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接受培训学习非常期盼。但是, 大部分培训班开班轰轰烈烈, 培训中却走过场, 培训后按兵不动。各种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只是注重了量而忽视了质, 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又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规范编制管理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在核定中小学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 在职称结构比例和编制管理, 特别是师生比例上, 向农村中小学倾斜, 从而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够的师资。进一步规范编制管理,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农村中小学编制, 对占用学校编制人员, 要限期归还学校。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 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允许体弱教师实行提前退刚休息, 待遇不变。

2.优化教师资源

首先, 要从教育内部挖掘人才潜力, 合理配置, 现有教师资源充实一线教学。其次, 继续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妥善分流落聘人员, 保证新补充教师的质量, 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第三, 努力开创一个“面向社会, 对口专业”的人才交流机制。要有计划的引进优秀人才, 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

3.加强城乡交流

开展“城镇支援农村, 强校支援弱校”活动, 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服务期限2~3年期满后,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去留, 而支教的教师在服务期内一切待遇在原校不变, 还应略高于同期的其他教师, 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优先考虑。

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环境, 同时, 建立城镇学校从农村中小学调用骨干教师实行有偿流动制度。凡城镇学校从农村中小学校调用教师必须有偿流动, 由调入方补偿给调出方一定数额的补偿金。补偿金额可按中小学校类别和教师的职称而定。流动教师的具体手续和补偿金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办理和管理, 然后, 返回给调出学校, 可将这笔补偿金专款专用于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把教师视为一种重要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提高教师的自身价值, 更利于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对送教下乡

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可以开展校与校、组与组 (教研组) 、师与师结对活动。城镇学校组织全方位送教下乡活动, 选派骨干教师定期给农村中小学校开课等, 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教研室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状况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组织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坛新秀到农村中小学上课、说课, 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经验。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和信息, 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开展片区教研活动, 以城镇学校为龙头构建片区教研网络。加强校际间的横向联系, 开展相互学习、相互相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以利片区互动、区域推进, 有利于城镇和农村学校的共同发展, 资源共享, 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5.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往往被赋予神圣的职责, 却没有给予神圣的权利。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师待遇。从纵向上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物质待遇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是从横向上看仍然处于社会的一般水平, 与当地公务员比相差悬殊。较高的待遇才能有吸引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不稳定和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条件差, 与城镇学校的经济收入相差也很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指标, 缺编学校控制在教师数的1%以下, 既促进师资合理流动, 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又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全面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继续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 (特别是山老区) 教师津贴、补贴政策。在评先、评优、评职称上采取倾斜政策, 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安心在山区执教的教师, 要根据教龄给予增档工资。尽量缩小城乡差距, 用政策留人, 用待遇稳人。

6.完善培训制度

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 坚持一手抓师德建设, 一手抓教师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师德建设上,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解放思想, 转变作风, 不但增加教师自律意识, 积极预防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在业务培训上, 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 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增加教师培训方面投入,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条件。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老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 努力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 鼓励青年参加学历进修, 提高学历层次。

通过加快推进“领雁工程”和切实有效的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项目, 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政策, 多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机会。使他们尽快成为农村中小学开展教科研的中坚力量, 培养一批熟知农村教育特点的科研型教师。

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 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总之, 目前, 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 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尚有一定的距离。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继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 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摘要:笔者从事多年农村教育工作, 以对农村中小学情况的了解, 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 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山东省60所民办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按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研究样本。问卷采用亲自发放和委托发放两种形式, 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152份, 其中有效问卷145份, 回收率为84.4%, 有效回收率为95.4%。问卷信度采用再测法检验, 求得相关系数r=0.87, P﹤0.01, 符合体育社会学调查要求。研究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体育师资队伍的来源与构成

由于民办中小学拥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完全的用人权, 因此体育师资队伍的来源和构成呈现相对复杂的状态。调查发现, 目前山东省民办中小学的在职体育教师54.5%由省内培养, 31.7%由省内聘用, 13.8%由省外引进, 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 被民办学校高薪聘用的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 (2) 部分大中专院校的应届体育专业毕业生。 (3) 由于某些长期拖欠工资或工资待遇较低的乡 (镇) 、县公办学校体育教师。 (4) 由公办学校来的兼课教师。民办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来源与构成的多元化特点, 克服了近亲繁殖的弊端, 避免了同一地域的单一教师群体, 有利于学术的交融、教学思想的活跃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2. 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和教龄结构

性别、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不同性别、年龄教师的构成比例, 是师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的145名体育教师中共有男教师118名, 占81.4%, 女教师27名, 占18.6%, 男教师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教师, 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没有配备女体育教师。从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调查总数的60.0%;31~40岁的教师占33.1%;41~50岁的教师仅占6.9%, 5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为0。说明民办中小学在聘用体育教师时多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男教师为主, 老教师由于年龄、伤病等原因, 已不是民办学校聘用体育教师的最佳人选;此外民办学校在聘用体育教师时普遍对女教师存有偏见, 认为女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带队训练等方面比不上男教师,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体育师资的不足。

教龄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的指标之一, 工作年限越长, 则教学经验相对较为丰富。调查表明, 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教龄在5年及以内的约占57.2%, 6~10年的占22.8%, 11~20年的占18.6%, 而教龄在20年以上的体育教师仅有2人, 占1.4%。说明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 他们能够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但与教龄较长的老教师相比, 工作能力和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

学历代表着一名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 是衡量一名教师能力和知识的标准之一。山东省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 高中体育教师合格率为77.6%, 初中和小学均达到100%, 充分说明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 建立一只强大的师资队伍,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是民办中小学吸引受教育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职称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的145名体育教师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中学和小学分别仅占9.7%和12.5%;而二级及以下的体育教师中学和小学则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62.0%和65.6%。显然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 而低职称者比例偏高。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近几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占很大比例, 师资队伍年轻化且教龄结构偏短是造成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的主要原因;由于受民办性质和传统人事观念的影响, 许多民办学校尽管年薪较高, 还是很难吸引更多有名望的在职教师来校任教;另外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对民办学校的“另眼相看”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 对民办中小学管理者来说, 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 应特别注意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使一部分年轻有为的人才脱颖而出。

4.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情况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特殊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 除了智能的消耗外, 还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调查结果显示, 每周课时量在12学时以上的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占到调查总数的77.3%, 说明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除此以外, 体育教师还要负责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工作, 再者多数民办中小学办学规模不大, 学生人数较少, 一名体育教师往往要担任几个年级的体育课, 编写几个年级的教案。教学工作负担过重, 使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实知识、钻研业务和进行科学研究, 不利于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应该引起民办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视。

5. 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进行科研活动是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途经, 也是体育科学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 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发表科研论文的占到49.7%, 发表1~3篇论文的占32.4%, 只有17.9%的体育教师发表论文在4篇或4篇以上, 且大多数论文都发表在省级及以下期刊上, 这一现象反映出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总体科研能力低下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民办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是导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再者大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科研素质比较薄弱, 对相关学科了解较少, 导致研究思路狭窄, 研究结果很难有突破;此外没有科研经费, 领导不重视, 学校缺少期刊等参考资料, 信息相对闭塞,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6. 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民办中小学一般都是根据本校年级、班级、学科的需求情况招聘体育教师, 与教师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劳资关系, 双方在合同期满以后, 如果彼此对对方的管理或工作不满意, 就可以解除劳资关系, 另寻学校或另聘教师, 办学者与教师实际上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这种人事管理制度给体育教师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也使教师很难真正融入学校集体之中, 大都成为“匆匆过客”。此外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否流失及流失率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所提供的物质待遇。一般上规模的民办学校, 能够兑现招聘教师时的承诺, 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比较高;但大多数民办中小学由于办学资金短缺, 维持办学的经费也不如公办学校稳定, 体育教师在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往往享受不到与公办教师同等的待遇, 这样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师的不满, 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体育教师的频繁流动, 使体育教师往往以“打工者”的心态进行教学和工作, 对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这样既影响了民办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从目前来看, 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制约民办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鉴于此, 首先应尽快完善“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相结合的教师聘任制度, 加强民办学校与社会保障系统各个环节的协调与沟通, 建立与完善社会化的教师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 积极引进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 改善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其次要从民办中小学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放弃短期利益, 把稳定体育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管理目标。在办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和保护体育教师的劳动权益, 减少工作负荷, 提高体育教师地位和工资待遇, 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再次采取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 尽可能为体育教师的业余学习、科研创造条件。具体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不定期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座, 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出去学习、开会;以及为教研室订阅专业类期刊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科研提供便利, 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尽快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连元, 张继忠.山东省中学体育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

[2]汪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3.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9

近年来, 甘肃省在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和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工作, 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 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2.88%、96.05%、98.017%。2003年, 甘肃省还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由县 (市、区) 统一发放, 并逐步落实了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相关待遇, 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到2008年底, 甘肃省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72740名 (不含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 , 其中专任教师256334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省中小学教职工区域分布不够均衡, 总体缺编与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超编现象并存。

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缺编较大, 仍存在部分代课人员, 但个别学校也有超编情况, 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的中小学教职工基本够用或缺额不多, 一些学校出现超编现象。

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 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虽然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全国的位次较低。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方法陈旧, 专业化水平较低。近几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 使得情况有所转变。但由于培训时间短等因素有些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师德败坏、有损教师和教育形象的现象在有的地方仍时有发生。

3. 中小学一些学科专任教师配备有待加强。

特别是在全省一些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设置的趋向合理, 这些地区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普遍比较缺乏, 且新补充的一些专任教师教学经验还有所欠缺, 实际工作能力尚需要不断提高。

4. 中小学教师待遇较低。

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地位与待遇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提高, 但相比较而言, 教师待遇仍然普遍较低, 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各项生活补助和工作津贴不能进行规范发放, 难以落实到位。教师待遇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同一职称的教师在不同地区的工作津贴有的相差四五百元。一些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特别是住宿条件亟待改善。

5. 一些学校仍存在着部分代课人员。

代课人员问题长期解决不了, 主要原因是贫困县区财政不堪负担。为此, 笔者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贫困县、区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力度, 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编制全额纳入中央转移支付范围。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 代课人员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三、加强甘肃省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师德建设放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树立师德典型, 大力褒奖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 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三是严格考核管理。教育部门应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 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和重点考察内容, 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 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 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在推进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范院校建设。特别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切实加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支教工作, 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选派师范类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支教, 真正达到提高师范生能力, 吸引高学历人才从教和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二是科学规划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要求, 尽快制订《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方案》, 加大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实施“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推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 以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以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 以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师培训网络为抓手, 以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 面向中小学骨干教师、班主任、校长、新上岗教师等群体,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力争使甘肃省80%以上的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的“每五年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的要求。三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 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 国家已经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 今年甘肃省也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 促进师范生投身甘肃教育。

3. 完善教师准入管理制度。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把好教师入口关;制定和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政策措施, 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管理,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总结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经验, 不断研究认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出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4. 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应关心教师, 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认真严肃地做好中小学教师评优树模工作, 借助新闻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 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模范事迹;及时发现和解决个别地方出现和存在的有损教师队伍形象的事件。

5. 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中小幼英语师资 篇10

1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和专业水平较低是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笔者曾对4所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这4所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没有一人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也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上岗证书, 只有3人参加过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有3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设在政教处, 由政教处的干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1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设在医务室, 由1名校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专 (兼) 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和学校都没有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业务机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预、决算;在职称评聘上也没有相应的学科, 只能挂靠其他学科;学校用房紧张, 有的心理咨询室只能与其他部门在一起办公。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且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培训理念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 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培训选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 与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不适应;培训形式脱离实际、效果较差;培训考核不严格, 奖惩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等[1]。这些问题亟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注意和重视。

2 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2.1 加强政策导向, 进行宏观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或修订针对性强、易操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划, 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 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估制度, 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建立省一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 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全省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负责审定和选用质量好、水平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2]。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普教处 (科、股) 要进行宏观管理, 不断总结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 要成立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积极组织和开展本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必要条件。制定有关政策, 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有关高校, 严格加强、科学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 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要认真遴选和培养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

2.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形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省、市、县3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网络, 完善培训运行机制;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短期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三是有条件的高校, 教育硕士招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四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五是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训形式和方法, 开发和创新任务合作式、自我驱动式、案例交流讨论式、课题研究式等培训模式[3]。六是要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校长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全体教师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4]。七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出勤考核制度、成绩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和淘汰制度[5]。

2.3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开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需要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经费和相关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预、决算和支出的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外, 还要提留一些中小学校的学杂费, 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 做到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分担。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逐步形成领导到位、机构到位、投入到位、师资到位和措施到位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还要从实际出发, 在舆论导向、资源配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折射出的师资培训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 (9) :123-125.

[2]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述评.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1) :4-8.

[3]李玉华.互动式教师培训效果好.中小学管理, 2003 (9) :24-24.

[4]杨培升.中小学教师培训失真成因及对策浅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8-11.

上一篇:结构素描下一篇:护理统筹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