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思路

2024-08-24

影响思路(精选10篇)

影响思路 篇1

摘要:对西江“三滩”航道进行了介绍,研究了该航道的水沙条件,对西江“三滩”河段进行了河床演变分析,针对三滩复杂的水沙情况,提出了潮汐影响下西江“三滩”航道的整治思路,以解决枯水期浅滩水深不足问题。

关键词:潮汐,航道,河床,泥沙,整治思路

0 引言

西江干流横贯珠江三角洲西部边缘地区,其上游界首—肇庆河段全长171 km,属平原河流,枯季受潮汐影响。界首—都城约37 km河段水沙条件复杂,河床宽浅,礁石密布,通航条件较差,枯水期需通过维护性疏浚甚至“守滩”才能保持正常通航,主要浅滩有界首、蟠龙、新滩及都乐滩(简称“四滩”),自20世纪50年代起,几十年来先后对其进行了多次整治,航道条件明显改善。但随着西江上游水电枢纽的建设,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上述浅滩河段低于设计水位的天数大为增加,通航保证率降低,航道时有出浅,影响航行安全。

西江干线梧州—郁南段航道以径流动力为主,同时又受到潮汐的影响。距梧州上游12 km的长洲枢纽建成后,还将改变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直接影响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及航道条件。因此,本河段在径流、潮汐和电站日调节非恒定流共同作用下,水沙运动极其复杂,航道条件将发生显著变化,整治工程将面临新的技术难题。

文中对该河段的航道整治思路使其他类似河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水沙条件

1.1 水文

西江三滩来水来沙条件主要受梧州水文站控制,该站位于三滩上游约32 km,区间虽有支流贺江汇入,但因其年径流量及输沙量均较小,对三滩影响不大。

根据梧州站1986年~2003年资料分析,得到该站的水沙特征见表1。

由于西江流域面积大,暴雨频繁,因此其洪水往往由流域多次连续暴雨而形成,一般发生在5月~9月,占全年总水量的86%。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过程呈多峰或肥胖的单峰形式。枯水期一般从11月开始~翌年4月,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常在12月和1月。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差异较大(见表2)。

1.2 潮汐

珠江三角洲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显著,1天内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潮位、潮差均不相等,月内有塑望大潮和上下弦小潮,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影响,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近年来受采沙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纳潮量有增大趋势。

工程河段位于郁南以上,水流主要以径流动力为主,受潮汐影响小,但在枯水期三滩河段水位受潮汐影响每日仍有0.3 m~0.8 m的变幅。

1.3 泥沙

根据西江干流肇庆河段资料分析,西江干流河床组成以中细砂为主,粒径一般为0.16 mm~2.5 mm,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沙洲表面泥质含量较少。西江推移组分较细,基本不含小砾石,粗砂含量一般小于10%,跃移组分以中砂和粗细砂为主,占床沙的87%左右,床沙中悬移质组分占3%~4%。

泥沙颗粒中值粒径D50与水流挟沙能力相适应,中值粒径D50与泥沙沉降粒径值比较接近,若泥沙沉降粒径较大,则水流挟沙能力强,反之则说明水流挟沙能力较弱。分析“三滩”浅段的砂样,其中值粒径分别为0.63 mm,0.47 mm,0.40 mm,0.35 mm,中值粒径较小水流挟沙能力较弱,泥沙易落淤在该河段形成碍航浅段,可知在研究河段内沿程水流动力和搬运营力较弱,预测推移质中粗砂将聚积在该河段。因此,此河床淤浅,边滩犬牙交错分布。

2三滩河段河床变化

2.1河段深泓线变化

从平面位置来看,在谷圩沙河段,谷圩沙中上段深泓线有右移的趋势,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谷圩沙中下段深泓线平面位置在一定范围内摆动,这种规律与断面变化是相适应的。从其他部位深泓线平面变化来看,受整治工程影响,1975年深泓线走向与其他年份差别较大,而1994年~2004年深泓线走向基本一致,但平面位置有较大摆动,这对于航槽稳定是不利的。

从纵向变化来看(见图1),1975年~2004年谷圩沙、蟠龙河段深泓线总体上是淤积抬高的,从年际变化看,仅1994年谷圩沙、蟠龙段发生冲刷,而2003年,2004年则明显淤积抬高。结合水文条件来看,1994年西江发生大洪水,故谷圩沙、蟠龙冲刷明显,1994年~2003年,来流量减小。导致谷圩沙、蟠龙段深槽淤高。而新滩深槽和都乐弯道段则呈现出与谷圩沙、蟠龙相反的演变趋势,即大水年淤积,枯水年冲刷。

2.2洲滩变化

圩沙为三滩河段进口的江心洲,从套绘的图来看(见图2),1975年~1994年谷圩沙冲刷减小,分析原因与1994年大洪水有关;1994年~2005年,谷圩沙则逐年淤积上延,这与此时段内径流量减小及整治工程影响等因素有关。旺村沙、扶赖沙分别位于蟠龙左岸和新滩左岸,两边滩均受整治建筑物控制,多年间变化较小。

白木沙位于都乐右岸,1994年以来,逐年淤积拓宽,洲头下移。从图3中还可看到1994年时白木沙冲刷严重,1994年以后又逐渐淤宽,至2005年发展到最宽。

综上所述,谷圩沙、蟠龙段主要表现为大水年冲刷,少水年淤积,新滩深槽和都乐弯道深槽主要表现为大水年淤积,少水年冲刷。

3整治思想

三滩整治主要解决枯水期浅滩水深不足问题。为实现航道升级、航深大幅度提高的要求,宜在历次整治基础上,采用筑坝、疏浚、炸礁相结合措施,进一步优化整治线形,完善工程布置,缩窄整治线宽度,提高整治水位,增强输沙能力,维持航槽稳定。整治思路如下:

1)宜采取基建性疏浚与筑坝、炸礁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增强水流输沙能力,减少泥沙回淤,维持航槽稳定。

2)整治线布置应依托主导河岸,充分利用河道深槽,并采用丁坝固定、加高边滩,塑造中、枯水平顺微弯河形,以增河段内的弯道环流,维持航槽的稳定性。

3)航槽宜沿河道深泓布置并适当缩短挖槽长度,减少挖槽挖方量。

4)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整治建筑物的作用,减小工程量。

参考文献

[1]钱宁.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美]张海燕.河流演变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谢鉴衡.河演变与治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谢鉴衡,丁君松,王运辉.河床演变及整治[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5]钟国泉.西、北江双向水流作用下的老鸦洲浅滩航道整治[J].水运工程,1998(5):29-31.

[6]江军.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20):361-362.

影响思路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的主要职责是水源调动、管理以及防洪、抗旱等工作,是城市建设体系当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为保证对城市周遭水源的合理管控,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国家亦十分重视,但水利工程毕竟不属于自然本体的一部分,是增设的设施,因此多少会对周遭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削减负面的影响,企业必须要更深入的思考环境需要,改善工程施工理念,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得到提升。

1水利工程概述

影响思路 篇3

关键词:中等收入阶段;继续教育;影响;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92—04

我国自2008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随着而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开始面临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威胁。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经济社会发生转变的时期,将会给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别的国家是如何面对“威胁”来发展继续教育的,我国在结合本国特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中等收入阶段”的产生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 1 000美元的贫困线后会很快奔向1 000美元至3 000美元的起飞阶段,然而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受外部冲击,导致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和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从而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状态,即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3]。“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源于经济体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市化加速、资本账户开放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1]。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后会表现出以下特征: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加剧,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各不相同:既有掉入“陷阱”而难以自拔的,如拉美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却因为没有处理好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差距和对外经济关系等问题,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有成功跨越“陷阱”的,如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国内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战略等途径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成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有身陷其中正在努力摆脱的,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5]。

我国2008年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得不面对如何在加速发展过程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当前可能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方面,经济增长使各类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少,各地城镇化超常发展引起各类社会问题;社会方面,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积累,可能反过来阻碍经济增长;政治方面,前期改革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群体可能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改革会越改越难;国际方面,我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新发展使西方国家普遍感觉到“中国威胁”,他们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贸易问题的诘难和攻击此起彼伏[6]。教育方面,全国经济的一体化的影响,继续教育也将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要求我国对课程审定、管理机制以及与国际联合办学等方面要重新的定位和思考,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提升继续教育水平的同时,来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我国目前需要探索的领域,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发展实况,有的放矢地跨越。

二、“中等收入阶段”国际经验启示

(一)德国的继续教育经验启示

德国的继续教育体制健全,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德国重视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法律保障建设;形成多种管理模式,有效地保证继续教育的稳定、持续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地整合和更新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构建竞争评估机制,并与效益挂钩,有效促进继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1.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针对成人教育颁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百部的法令,涉及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政府不断地修订继续教育的法律条款,并不断地完善,有效地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德国在《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并提出要加强职业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所有职员有权享受每年5天的带薪职业继续教育[6]。德国的继续教育法有《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联邦促进培训法》、《高校常规法》等,分别从多领域、多层次规定继续教育运行的管理机制。以法律的权威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办学的机制、组织形式以及经费政策等。德国的继续教育有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确保了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在课时量、课程内容以及模式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为不同行业的就业者创造了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不断地提升技能和水平,使其就业更具有竞争力。

2.形成多种模式的管理体系,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

办学的核心在于管理,管理的目的在于质量。近年来,德国继续教育借鉴工商业质量标准管理办法,在继续教育领域推行一系列的质量测试保障等体系,作为质量监督和评估的标准。德国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由权威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主要的成人教育联合会共同参与制定,目前,该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范畴:机构与项目规划质量、课程教学质量、组织机构管理质量以及教学成果质量[6]。在运行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他们强调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依靠完善的技术体系,而且也在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科学指导和人文管理以及敬业的态度等。德国继续教育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办学格局多样,涉及的专业广泛、学习内容实用、学习时间灵活、培训模式多元,受到了广大受教育者的热烈欢迎。

3.经费来源多元,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德国的继续教育经营模式是国家和企业合办。正因如此,教育经费的来源有政府以及企业出资,还有慈善公益、学员所交学费以及个人捐资等途径。德国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投资经费在逐年上升。教育教育机构,主要是国民大学,政府每年会为国民大学筹集经费,减轻大学办学压力。德国的继续教育机构众多,所需资金量也大。德国解决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以下四种:企业、联邦劳动局、公共财政经费(联邦、州和市县政府)以及继续教育的参加者[7]。德国政府鼓励私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办学,鼓励个人和私企出资支持继续教育运行和发展。经费的来源多元化确保了继续教育的顺利经营。由此可见,德国从政府到个人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

4.建立长效竞争机制,推动继续教育不断发展

德国继续教育将效益和竞争机制融入到管理体系中,推动本国继续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继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本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探索之路。德国对继续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严格的审定,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如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制定提出引进新的实验性教学课程,这使得毕业生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就业成功。德国的文化部在波恩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课程审定授权委员会,由14个成员组成,分别代表联邦州大学、大学生和职业界[8]。委员会具有审定新课程质量标准与程序的职能,有效保证与市场接轨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程。德国有知名度的课程审定代理机构还被授权颁发比较权威的继续教育证书。德国的课程审定程序严格,这有利于教育的质量,对社会产生影响效应,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学习,赢得了效益,这是相互促进的结果。总之,质量决定着效益与竞争力。德国职业继续教育机构相互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的,这种竞争也有助于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日本的继续教育经验启示

我国在发展本国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实施的经验。日本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实行校企一体化,严格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大学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一切都围绕为学生服务。这些好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

1.继续教育体系完善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体制非常完善。重视学校和地方的联系,依托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的大学、协会等教育機构,进行职业技术的培训,成绩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日本继续教育体系,突出的优势在于高效、健全的服务体系,围绕着学员学习培训为核心,做好各个环节的服务保障,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优质的专兼职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评价反馈机制为学员的培训提供了各个层面的保障,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各种教育协会也作为培训的辅助手段,协会工作人员对参加学习的学员进行现场实践指导,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

2.实行校企一体化

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学校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另一方面,企业作为教育基地,为学员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平台。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校企一体化进行法律的保障。事实证明,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得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训练,让学生们更快地适应角色,强化技能,达到学习目标和就业的目的。

3.重视职业资格

日本实行资格准入制,对职业资格的审核制度非常严格。获得职业资格,学员们才可以持证上岗。日本的继续教育,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学校里面安排的实践课不少于50%,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在课堂上,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操作的训练,一节课分为两个部分,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拟操作。这样的课堂教育有助于学员加深巩固课堂成果,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将学生培养为实用型技术人才。

4.实行课程的全面开放

日本继续教育大学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各个层面想参加学习的人都可以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普及了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做到了资源共享。这种教育服务的理念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国家也可以采取这样方式,尽量满足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做好继续教育服务支持。

5.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共享教育资源

日本非常重视开放大学和其他大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交流合作,学校之间达成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互认和转化的协议,为学生自由选课提供了便利条件。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被本国其他大学采用,专家资源在大学之间共享,课程学分在大学之间被承认。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可以跨域共享、互通有无,全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赋予学生选课的自主权。

三、“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启示与对策

1.优化办学,创新机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优化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学习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质量的提升。我国明确提出:2010年要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9]。要充分发挥高校成人与继续教育的作用,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广泛开展具有市场需求的各类教育技术培训。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继续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要加大,不断地创新培养机制,优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提升我国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竞争力优势。

2.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平台

发展我国的继续教育要坚持“三教统筹”,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三者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领导,各级机构,落实责任,权责明晰。可以考虑将继续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作为政绩的考核内容。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对于远程教育项目设置专项基金,保证各个环节的衔接的紧密,保证继续教育的全面到位。三是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层面法制建设,保护受教育的权利,为各种模式的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构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将信息传输并更新,让学员通过网络了解信息,相互交流,实现继续教育的提升和跨越。五是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更新培训模式,大力推广继续教育及应用型技术。面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建立竞争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教学,是推动区域經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训培养机制。如积极加强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相互联系和合作,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等方式,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内容体现先进的理念和实用的技术指导[10]。单位和个人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健全学历证书、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增加就业途径[11]。建立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及交流平台。

4.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继续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育行政机构、培训结构要给予统筹、整合和利用,充分挖掘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远程培训项目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强合作,有效推进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科学指导,密切联系各个环节,发挥各自职能。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让师资、课程等教育相关的信息互通有无,整合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资源等。坚持高校支援地方,利用当地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对继续教育内容、培养模式等给予指导。采取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强化校际之间的合作,让继续教育面向大众,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5.推广各类教育培训

我国的建设需要广大的人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推广各类教育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大力推广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劳动者。在参加培训的人中,选拔骨干力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经费支持以及专家指导,鼓励他们生产和创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市场开发。远程培训要切合人群实际情况以及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质量。让学员能够真正地胜任工作,成为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第三,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辐射面广、传播快的优势,大力普及生产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人民的科普水平,也帮助他们掌握操作的实用技能,促使他们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掌握致富的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

6.加强继续教育的法律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制

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法律最为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制度的健全,以及法律的保障,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教育权益,如课时量以及教育经费的保证等。通过法律的建设,对继续教育终生学习体制给予宣传,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营造主动学习氛围。制定相关的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以及教育条例,用制度来完善和促进继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德国的继续教育非常发达,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范本,他们非常重视法律建设,我们有必要去加强和重视法律建设,采取“依法护教”。

7.加强国际合作,打造继续教育的品牌

继续教育只有提升质量,才能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目标方面,与企业联合办学,侧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内容方面,采用集中面授、网络视频和实地操作等多种培训模式相结合,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课堂设计,探索和推广项目模块教学。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扩大开放的程度,将国外的管理体制吸收进来,并拓展实践。可以先建立示范区,做得好的大学示范引领带动薄弱地区,相互促进,进而继续推广。这要求政府的支持,建立相关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继续教育机构积极地与国外的对口大学联络合作,并推荐优秀的学员出国访学,做到实质性的提升。其次,加强国际联合办学项目的跟踪和评估,保证办学的质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避免办学资金的浪费。三是构建成人与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探索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引进一套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的培训体系,充分开发、整合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9]。

参考文献:

[1]仪明金,郭得力,王铁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3):57—60.

[2]陈彩娟.借鉴日韩新发展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未来与发展,2012,(6):39—43.

[3]“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启示[EB/OL].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developments_global/2010—10/4617.html.

[4]贾凤兰.中等收入陷阱[J].求是,2010,(20):64.

[5]胡鞍钢.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当代经济,2010,(15):7—8.

[6]林翔.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7]潘玉萍.德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49—151.

[8]戴凌云.德国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J].继续教育,2004,(12):60—61.

[9]王文静.浅析我国普通高校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8):15—16 .

[10] 黄平.以创新为动力 促进县域农业发展[C].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9—11—17.

影响思路 篇4

以郑州河道整治为例, 当河水污染程度较浅时没有重视对河道的整治, 在河水终于以干涸、发臭等形式表现出被污染时整治工程已经成为了一项时间长、规模大的计划性工程, 需要通过项目设计、完善等操作结合考虑项目实施带来的影响综合制定出可行性项目。本文针对郑州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展开如下分析:

1 郑州市河道状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郑州市河道以西流湖为研究对象, 针对其水污染进行研究。西流湖曾是郑州市储备水缸之一, 四十年前也是郑州人民为之骄傲的重要河道。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污染物企业的设立, 该河道已经逐渐成为了污染的代名词。早在2007年年底, 西流湖宋庄河段就有上千条死鱼漂浮在水面, 次年报道提到百家商户将烧碱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河水中, 2009年北湖段湖水干涸, 一些裂缝甚至达到了近10cm宽, 深度最深为半米, 直至2010年, 西流湖周边部分河段已经被堆放了大量生活垃圾, 少部分地区甚至直接将裸露河床作为垃圾场使用, 百米护墙也逐渐被偷拆损毁。

由此可见, 郑州市河道的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出完善的河道整治方案以及规划, 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还原河道原本洁净、水流清澈的状态。但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同样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因此在方案制定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影响因素, 完善整治方案。

2 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研究

2.1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郑州市河道整治项目计划涉及到的河段较长, 在大面积施工整治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难免产生噪声污染以及废气排放。例如自卸汽车、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挖泥船、运输车辆等均会由于发动机运行产生废气排放与噪音。噪音污染对河道周边居民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而废气排放则污染更重。

废气排放主要由船只、车辆以及燃油机械产生, 整治中各类设备的尾气排放即为废气, 影响大气层状态。同时, 混凝土搅拌以及水泥运输时易产生粉尘。粉尘同样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影响到河道两岸居民短期空气质量, 增加空气中粉尘指数。

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虽然河道整治有利于河道两岸环境的优化并促进河流的更优状态, 但在综合整治过程中 (尤其是施工初期) 河道两岸土壤被挖掘时易产生杂物落入河流, 造成河水浑浊度上升。施工初期, 混凝土搅拌、平整场地、水力冲刷机疏浚以及防汛墙施工都会释放底泥污染物并将施工中产生的一些杂物带入河中, 影响到水环境。

另外, 施工过程中由于河道整治项目涉及到的人员数量较大, 因此施工人员生活、操作中会产生较大量垃圾, 这些垃圾可能由于施工人员不注意落入河中。同时在河道整治时使用的设备机械动力来源均为燃料, 油料若发生外溢流入河中对河水的影响较大, 随着河水流动可能影响整个河网水体。在整治中, 疏浚表层淤泥中可能包含较多杂草、石块等物质, 加上高含水量, 若随意堆放会造成二次污染, 严重时疏浚开挖弃土会引起水土流失。

2.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包含的范围较广, 例如植被、泥沙、动物等。生态环境影响不像大气环境与水环境, 在几年时间内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破坏通常需要几年甚至上十年才能够恢复到破坏前状态。

2.3.1 植被环境的影响

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中包含了对河道周边河床上植物的改变, 原因在于只有将原有一些大树挖除并将草地铲除才能够让综合整治设施展开施工。因此河道两岸若存在已经生长了数年的树木将面临被移栽的可能。另外, 护岸抛石以及疏浚等操作都会影响到原本生态环境发展状况, 改变植物分布及自然生长状态, 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2.3.2 对河水环境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河水环境与上述描述的河流浑浊状况并不完全相同, 这一方面的河水生态污染主要在于河水水体环境方面, 也就是河水深处生物生长环境。换言之, 当综合整治项目开始实施后, 泥沙以及垃圾的影响可能造成河流水体质量的变化, 不仅造成河流透明度降低, 还会对浮游生物的产生、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造成浮游生物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河道本身水体会发生变化, 动植物间相生相克易造成生物链的变化, 可能造成某种生物的天敌被消灭而肆意生长现象。

2.3.3 对动物的影响

河道整治工程必然会对河道两岸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尤其是动物生物。以底栖动物为例, 堤岸抛石或是护堤操作都会影响到这类动物的生存环境, 让其不得不另寻住所。而对于一些居住环境较深、常年居住在洞穴中且行动速度不快的动物而言, 疏浚工程可能直接影响到这类动物的生命安全。

另外, 多数底栖动物能够快速感应出沉积环境的变化, 且这类反应会影响到其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习惯, 在不适应情况下易引发身体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沉积物涉及到动物生存的方方面面, 例如食物获取方式、生活基本环境、摄食机制以及猎食对象等, 从多方面影响着底栖动物的生存。并且部分悬浮物可能再次发生沉积, 这类影响将对底栖动物产生长时间影响, 甚至影响到水体底部环境结构, 需要几十年才能够恢复。

3 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优化策略

3.1 利用土壤固化剂

土壤固化剂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将土壤加固的一种化学药剂, 能够对减少水土流失起到较好作用。实际上,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将特殊药剂加入到水泥主体中形成的一种可硬化土壤的物质, 能够让土壤表面形成一种类似于混凝土状态的物质并保障土壤深处仍旧为其本身松软状态。换言之, 土壤固化剂能够让处于河底的土层表面结一层硬壳, 既能够保障水底生物正常繁殖, 不受到土壤引起的水体混浊影响, 又能够起到固土保沙作用, 减少水土流失程度,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3.2 减少粉尘飞扬

若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运输具有粉尘类材料, 首先应使用防尘布将运出车辆载货部位遮盖严实, 尤其是当车辆行驶路线需要通过城镇时, 应事先将车轮上沾有的粉尘冲刷干净, 以免车辆行驶将粉尘带入市区并在行进中引起粉尘飞扬, 加重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含量。对于粉末状材料的施工现场存放, 应使用单独仓库或自建隔离区域存放。仓库需保障有顶棚, 以免雨水打湿粉末材料造成使用效力下降。同时在仓库周边修建排水沟系, 以便于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防止自由漫流。

3.3 工程机械的优化与垃圾处理

在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实施下, 施工方应尽量选用先进机械, 减少机械设备本身废气排放量。同时在施工期间对于垃圾、弃渣的处理应及时, 严禁将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施工现场形成垃圾堆现象, 同时也能减少尘土向周围环境的扩散。另外, 垃圾处理不应单纯采用焚烧方式, 若垃圾中存在废竹木料、废纸、废包装带等物质, 应尽量采用降解方式处理, 减少费少带来的大气环境不良影响;水泥肥料需放在散装水泥罐中处理。

4 结语

在现如今绿色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传统城市发展中, 多数企业或单位都运用着先污染后治理理念, 将生态整治时间放在企业发展之后。但大量实践经验证明, 当生态环境发生污染时, 污染程度会在不知不觉中迅速恶化, 极大程度的增加日后治理所需资金与人力资源。总之, 河道治理不应建立在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基础之上, 相关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应考虑周全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提升河道综合整治有效性。

摘要:河道综合整治指的是对河道本身以及周边环境的优化。在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背景下,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加强, 河道整治工程项目数量逐渐增多。本文基于这一背景, 以郑州市河道整治项目为例, 在环境影响评价思路下简单阐述了郑州市河道现状, 分析了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项优化策略。旨在优化河道整治工程, 提升河道整治效率。

关键词:河道整治,环境影响,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根.河道整治工程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05) .

[2]周达.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理念[J].民营科技, 2014 (01) .

[3]郑杰.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1) .

影响思路 篇5

总分思路是运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维方法所形成的文章思路。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最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因此,总分思路在公文写作中也是最为常见的思路。

分析就是把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加以研究,也就是由总到分,化整为零。对实体事物就是分解,对抽象事物分类地剥离就是剖析。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考察,也就是由分到总,集零为整。对实体事物就是组装,对抽象事物就是概括。

分析和综合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认识不可能具体深入,也就无从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前导,没有综合,不能统观全局,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就缺乏方向和目标。分析重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析之后,又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放到事物的整体中,放到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作用和矛盾中,放到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它们的地位、作用,从而去把握其本质。面综合也不是现象的罗列,不是事物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按照事物各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各个方面作全面的、本质的反映,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这也才是分析的目的。

比如我们要就某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刚去调查时,我们对这个企业的认识是一般的、笼统的,甚至可能是模糊的。当我们逐一了解,考察了这个企业的产、供、销各个生产、流通环节、各级管理机构和生产部门、各类职工的状况甚至企业内外的各种联系,并且有秩序有步骤地对企业各个方面分析研究,然后对各方面的分析加以综合之后,我们对这个企业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了。这个朦胧的综合——分析——科学的综合的过程,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二、公文写作中怎样运用总分思路

在公文写作中,文章要铺陈得开,首先取决于思路要拓展开。关键在于构思时要懂得分析,学会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怎样对客观对象进行分析呢?

(一)善于分类和归类。

把较为复杂的集合性事物中特征相同的类型分在一起就是分类。从一定的写作意图出发,把散乱的材料归拢成若干并列的类别就是是归类。分类、归类是综合——分析思维方法中的重要步骤。分类、归类是全面、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础。善于分类、归类,有助于分析事物时的条理化、系统化。例如要就某市党政机关的后勤工作改革写个专题经验总结,如果笼笼统统地写,就会不深不透,甚至使人看后不得其要。而把机关后勤改革分为机关事务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车辆管理、膳食管理、物资管理等类型分别介绍其改革的措施、办法,那就具体、深刻得多了。

分类、归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影响思路 篇6

环境影响识别作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实施具体评价的必要前提, 其识别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而环境影响预测是对规划在未来对环境影响的量化手段, 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识别和影响预测的技术思路。

1.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定义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指的是在分析旅游规划目标、指标及总体方案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方法筛选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某个项目或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各种变化指标, 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2.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旅游相关产业与受影响的外界环境之间作用的结果就是旅游环境影响[3]。因此,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有旅游相关产业识别、外界环境因子识别和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效应识别等三个方面。

2.1旅游相关产业识别

旅游规划整个过程环境影响的主体识别不仅包括具体的旅游区域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也包括旅游规划的实施带动的相关行业发展所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2外界环境因子识别

包括规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环境敏感区域 (如拟规划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 、环境风险区内的主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以及当地社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2.3环境影响效应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效应识别主要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从局部的角度, 要分析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跨度及可能性等内容;从整体的角度, 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目标, 拟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旅游建设项目、旅游相关产业等方面潜在的环境影响。

3.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1) 识别方法。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很多, 如矩阵法、德尔菲—矩阵法、核查表法、清单法、层次分析法、GIS支持下的叠图法、情景分析法、系统流图法等[4,5]。

(2) 识别步骤。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是一般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 进行环境影响项目分类。认真分析规划内容, 筛选出规划中提出的可能引起环境影响的旅游相关开发建设项目。

第二步, 对环境要素、环境参数进行分类。根据上一步分类的结果, 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分析可能受其影响的环境要素或环境参数。

第三步, 构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矩阵。根据上述两个步骤及环境要素分类编制旅游环境影响识别矩阵。

第四步, 环境影响分析。在识别表中分析旅游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其性质, 初步确定环境影响识别因素, 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主要环境影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游客大量涌入, 别墅区和员工生活区建设, 道路建设, 蓄水池建设, 停车场、办公区建设, 野炊、野餐, 娱乐业、餐饮业, 焚烧垃圾, 机动车辆, 建筑施工垃圾。

4.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4.1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所存在的问题

(1) 识别内容。

国内学者对旅游区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停留在植物、土壤、大气、水环境、动物和景观等单个因子为对象的研究, 研究需进一步深化。

(2) 识别的尺度范围。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相对比较单一, 停留在小尺度、小范围, 而缺乏对大尺度, 隐密性和长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3) 识别的手段。

长期以来,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方法以野外调查为基础, 实验设计多为短期内影响调查, 大多为较肤浅的描述性研究, 缺乏长期跟踪研究及精确的实验研究。

(4) 研究方向。

至今为止, 对与环境影响有重要关系的工程措施, 能源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政策等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

4.2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影响类型的增多将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旅游会扩展到新的环境类型中, 同时不断地有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出现, 这些新环境及新旅游活动形式产生的环境问题, 将为旅游影响研究带来新的课题[6]。

(2) 时空尺度的扩展。

目前中观尺度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对大尺度和微观尺度的研究需要加强。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看, 则可能影响到该区域某些种群的结构、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

(3) 研究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在改进传统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要重视长期监测系统及模型的建立与利用, 特别是加强3S技术在大时空尺度上影响监测、资料获取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7]。

5.结论

环境影响识别在整个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 其结果对后续环境预测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重要的影响。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要做到全面但不烦琐, 识别的内容要考虑旅游相关产业、外界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效应三个方面,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应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起步的状态, 环境影响识别和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议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各类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 结合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观, 构建适合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体系,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冰, 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 1996, 15 (4) :92-99.

[2]黄震方, 陈志钢, 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3) :99-104.

[3]张妍, 尚金城.青藏铁路决策的战略环境影响识别[J].新疆环境保护, 2001, 23 (3) :24-28.

[4]Teng-Yuan Hsiao, Nae-Wen Kuo, Yue-Hwa Yu.A Delphi matrix approachto sea andits application within the tourismsector in Tai wan[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5, 25:259~280.

[5]国家环保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Z].2003.

[6]Cole D N.Environmental i mpa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wild lands[A].In:Manfredo M J, Vaske J J, Bruyere B L, et al.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A Summary of Knowledge[M].Jefferson:Modern Litho, 2004.107-116.

影响思路 篇7

目前我国城市中有关房地产方面的税费很多都是隐性的, 如土地使用费等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的税费和住房的建筑成本和开放商的利润共同构成了住房价格。有数据显示, 在住房价格构成中, 土地成本占到其中的将近30%, 税费为20%, 而房地产商的利润仅为15%-20%。在我国, 土地成本是一次性租赁费用, 房地产开发商在取得土地的70年使用权时需一次性支付, 其他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涉及的各种税费项目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土地管理费、拆迁补偿费、契税、城市维修建设税等60—180多项 (所在城市不同, 地产商所需缴纳的税费种类不同) , 这些隐性的税费大大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 是住房价格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 在我国, 购房者在房产交易中, 需要一次性缴纳大量的住房交易税, 其中包括契税、登记费、工本费、公证费、合同印花税等。以居民全款购买一栋90平方米的价格水平在6000元的新建商品房为例, 所缴上述费用总和将近1万元, 而在居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二手房的情况下, 所需缴纳的住房交易税费的项目更多, 如绘图费、测量费、维修费、评估费、过户费等, 所交税费总和远超过1万元。

可见, 在我国土地成本是高房价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 而房产交易中的高税费, 又加大了城市居民购买住房时的经济负担。

二、房产税改革的思路

(一) 我国目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将房价———收入比 (P/I) 定义为某地区住房的平均价格与该地区城镇家庭的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2011年1月的住房平均价格为23591元, 201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30元。根据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我国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为3.1, 则上海市城镇家庭对90平方米的住房的房价—收入比为:

P/I的值越高, 城镇居民对住房的负担能力越低。上例中P/I的值为18.9, 表明上海市居民在零消费的情况下, 18.9年可以买到一套住房。表1中列举了2011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注: (1) 住房面积假设为90平方米, 住房价格=平均房价×90; (2) 平均家庭收入是通过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得出, 平均家庭收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 (3) 平均房价为各城市2011年1月的统计数字。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各城市的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普遍偏低。对于一些城市来说, 住房价格的小幅下降, 并不会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 原因在

于, 住房价格与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以住房价格下降10%为例, 在城镇居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P/I的计算公式, 31个城市居民的P/I值也下降10%, 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依然有限。

(二) 以“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目标的房产税改革思路

以“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目标的房产税改革, 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 降低城镇居民购买住房的经济性负担。具体改革思路为:

1. 将大部分税费由一次性收取改为居民在住房持有期间每年收取

通过上述有关住房价格构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土地成本和税费共占到住房价格的50%左右, 而这些税费中, 有些税费, 如70年的土地使用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土地管理费、城市维修建设税等在房产交易中的一次性收取, 大大提高了住房的价格, 建议改为居民在持有住房期间每年收取, 如在70年内每年收取。

2. 继续减少、取消或合并一部分税费

1997年1月2日, 我国中央政府取消了48个有关房地产方面的税收项目, 地方政府也废除了一些不尽合理的税费, 但现有税费中, 仍有一部分税费可以进行归整。具体而言, 中央及地方政府可以减少一部分税费, 如评估费、绘图费、维修费等;合并一部分税费, 如将合同印花税、证书印花税、登记费、过户费和证书费等税费合并。

三、以“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目标的房产税改革的经济性影响

(一) 对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

如果将大部分一次性收取的税费改为按年度收取, 可以使住房价格大幅下降。我们通过如下模型来分析改革之后的住房价格及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情况。

假设住房价格在改革前为100, 改革后为Pnew, 房产税税率为t, 贴现率为r, 在土地的使用年限N为70年的情况下, Pnew为:

假设贴现率r为5.0%, 则不同房产税下的住房价格Pnew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 随着房产税税率的提高, 住房价格下降的幅度越大。在房产税税率为2.0的情况下, 2011年我国31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 (P/I) 变为:

从表4可以看出, 房产税改革后, 在住房总支付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了。如上海市2011年的房价—收入比 (P/I) 由改革前的18.9下降为改革后的13.4, 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明显增强。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进一步减少并废除掉一部分不适宜的税费, 住房价格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二) 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从短期看, 将70年的土地使用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土地管理费、城市维修建设税等费用由一次性收取转为居民在房屋持有期间的每年收取, 大幅减少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还可能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但从长期来看, 房产税的改革能够避免地方财政“寅吃牟粮”和“土地财政”, 同时也扩大了地方财政的税基。现有房地产税制的情况下, 政府有关房地产方面的税收直接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较高, 而在若干年后, 房地产市场日渐平稳时, 相关房地产方面的税基减少, 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在此方面的税收收入减少。而改革后, 房产税成为地方政府一个庞大而稳定的税基, 它与房地产市场的经营情况的相关性降低, 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而稳定的收入。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讨论了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新思路, 即以“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目标进行房产税改革。具体而言, 将大部分税费由一次性收取改为居民在住房持有期间每年收取, 并继续减少、取消或合并一部分税费。通过对比房产税改革前后的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情况, 可以看到, 改革后, 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更有助于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同时, 房产税的改革, 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税基, 有利于地方政府获得长期且稳定的财政收入。但是, 在房产税改革过程中, 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以下就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一) 房产税改革仅针对新建住房实行, 原因在于, 旧房已经支付了税费, 因此在改革中不应该将其算在内, 而只对新建住房实行房产税改革。

(二) 房产税税率应根据各省为单位自行制定。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差别较大, 各地区的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的对比情况也有所不同, 房产税改革应以省为单位, 由省政府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 参照本省的城镇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和新建商品房的均价等情况制定房产税税率。

影响思路 篇8

一、快递行业适用的“营改增”政策

(一) 快递服务的行业归属

快递服务是指“快速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 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这里的快件或物品是指“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独立封装的物品, 其重量不超过五十千克, 任何一边的尺寸不超过一百五十厘米, 长、宽、高合计不超过三百厘米”。

长期以来, 快递服务一直归属于邮政行业, 并未单独划分为一个行业。在2009年新《邮政法》修订后, 新邮政法中首次出现“快递企业务”这一称谓。从事快递服务的定义来看, 其行业归属应该是处于邮政业与物流业接壤的边界, 因此在之前物流业营改增时, 已有部分快递企业“自愿”加入了“营改增”行列。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的应税服务范围注释中, 我们在邮政普遍服务、邮政特殊服务和其他邮政服务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解释, 而在物流辅助服务第9条中,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找到快递最典型的服务:收派服务。应税服务范围注释中提到:收派服务作为物流辅助业务, 是指接受寄件人委托, 在承诺的时限内完成函件和包裹的收件、分拣、派送服务的业务活动。其中, 收件服务, 是指从寄件人收取函件和包裹, 并运送到服务提供方同城的集散中心的业务活动;分拣服务, 是指服务提供方在其集散中心对函件和包裹进行归类、分发的业务活动;派送服务, 是指服务提供方从其集散中心将函件和包裹送达同城的收件人的业务活动。由此可见, 快递服务在试点实施办法中的行业归属应该是“运输业务+收派服务 (物流辅助业务) ”。由于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快递服务的明确的相关税务规定, 这一普遍观点也是现行的做法。

(二) “营改增”中有关快递企业的相关规定

依据财税[2013]106号文附件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纳税人提供的铁路运输服务、邮政业服务适用11%税率;提供现代服务业服务 (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 , 税率为6%。附件4《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第七条第 (五) 点规定:为出口货物提供的邮政业服务和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

从快递服务的定义来看, 其收寄、分拣和派揽的服务属于物流辅助服务, 而中间的运输环节, 则属于运输业。因此, 快递企业缴交增值税有三种情况:一是为出口邮件提供的服务免征增值税;二是为国内邮件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适用11%税率缴纳增值税;三是为国内邮件提供的收寄、分拣和收派服务适用6%税率缴交增值税。

二、“营改增”对快递企业的影响

(一) 快递企业的不同服务收入所适用的“营改增”税率问题

1. 快递服务的不同阶段适用不同税率, 造成计税基数取数存在主观性

如前面所述, 快递企业里免税与应税服务并存, 应税服务中, 还需区分不同税率。对于免税业务收入, 快递企业一般都有单独核算;而对于不同税率的服务收入 (运输服务和收派服务) , 按现行的快递企业务的运作模式, 则很难严格区分。运输服务收入与收派服务收入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不同, 就给计税基数的取数带来了困难。快递企业务的特点将运输业务和收派业务合二为一, 在快递企业中, 这两项服务密不可分。而为了适应“营改增”, 快递企业就不得不人为地将这个业务拆分为两个服务内容分别核算收入。

2. 免税与应税收入相对应的进项税应分开核算, 但实际工作中较难分清

依据财税[2013]106号文附件四《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的内容, 为出口货物提供的邮政业服务和收派服务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在实际工作中, 快递企业收寄的出口邮件, 在运到出口口岸之前, 是与国内邮件一起运输的, 出口邮件在国内从收寄地到出口口岸之间的运输费用, 在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时, 应该予以转出, 但目前快递企业还比较难准确取得该数字。

(二) “营改增”后快递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1. 机构设置问题导致免税服务与应税服务的成本无法准确区分

快递企业是网络型企业, 快递服务有收件、分拣、运输、派发等环节, 传统的快递企业均按这些环节设立相关机构部门。无论是国内邮件还是国际邮件、同城邮件, 在中间环节均应通过相同的机构进行处理。“营改增”之后, 快递服务中国际邮件的服务属于免税业务, 相应成本进项税额不予抵扣, 必须进行进项税额转出;但是按原有设置的机构, 该部分成本有一大部分是与国内邮件服务成本无法区分的, 这就包括了处理场所、处理工具、耗材的相关费用、国内运输成本等。

2. 与供应商签订的跨年度合同中影响到增值税进项税专用发票提供的问题

快递企业营改增之前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 存在跨年度的情况。由于在营改增之前, 快递企业一般对供应商能否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会予以太多关注, 因此, 有部分供应商是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但在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 快递企业也只能接受这个情况, 这就增加了快递企业的增值税负。

3. 对客户报价的问题

与以往所缴纳的营业税属于价内税不同, 快递企业“营改增”后缴纳的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营改增后, 快递企业与客户结算的价格, 理应在原有价格基础上再增加增值税部分。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多数快递企业无法实施这种做法, 只能将原有价格作为含税价对客户收费。这样, 快递收入在无形之中就减少了增值税的部分, 影响了快递企业的营业总收入。

(三) “营改增”后快递企业财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1. 快递企业财务人员对增值税核算缺乏实战经验

快递企业务一直以来均缴纳营业税, 而快递企业中与增值税相关的业务也很少, 因此快递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增值税的机会并不多, 多数对增值税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增值税核算如何做好事前准备, 工作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许多快递企业财务人员都没有多少头绪。

2. 进项税额抵扣项少

快递企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工成本是其重要的成本构成部分, 占了企业成本三分之一。而目前我国对于人工成本除搬运费外均无法取得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此外, 现有快递企业的大部分运输车辆、分拣处理设备均是在营改增之前购入的, 也无从取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这就使得快递企业可能取得的进项税额抵扣成本项目非常有限。

3. 收入分项核算工作难度大

快递服务的定价一般是“一票到底”, 未按运输服务和收派服务分别定价。依据前文分析, “营改增”后快递企业必须对“交通运输服务”和“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分别核算, 分别纳税;未分别核算或核算不清的, 税务机关将对快递企业从高认定适用税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由于快递网内网间财务结算比较繁杂, 许多快递企业之间还是采用内部结算方式, 这对于如何清晰地界定交通运输服务收入和收派服务收入, 难度比较大。

4. 增值税票种类较多,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量增大, 管理难度系数随之加大

由于快递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涉及到不同税率的情况, 因此快递企业很可能出现为同一个客户提供这些不同税率的报务的情况。此时, 快递企业对这一客户开具的发票就会出现不同类型, 可抵扣的和不可抵扣的、可抵扣的不同税率的增值税票都应分别开具。对同一客户开出的发票张数就会成倍增加、回款的对账工作量也急剧加大。

三、快递企业应对营改增政策变革的对策建议

(一) 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营改增”扫盲

增值税是我国最重要的税种之一, 现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国务院颂布的法规。要合理依法缴纳增值税, 做到不枉交、不漏交, 管理层要有强烈的税收意识。“营改增”后, 客户端的解释、开票方式的改变, 对供应方发票的要求, 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供应商的重新选择, 这些都要求管理层对“营改增”政策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二) 加强对财务人员增值税知识的培训

依法纳税是企业的义务, 而如何依法计算缴纳企业的增值税则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营改增后, 快递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增值税相应知识的培训。从增值税的基本计算方法, 到进项税额的把关、控制, 纳税义务时间、免税项目、简易纳税方法等等, 这些知识财务人员都必须能够熟练掌握, 才能为企业做好增值税的缴纳工作。

(三) 清晰核算免税收入、运输收入与收派服务收入

为了合理合法的缴纳增值税, 快递企业应该依据免税业务和运输、收派业务分别进行合理清晰地进行收入核算和归集。快递企业应结合机构调整情况, 清晰界定每一项业务收入的核算范围, 确保核算期间口径一致。

(四) 进行机构调整, 做好不同环节间的成本结算

营改增后, 免税服务收入与不同税率的服务收入均应分别核算, 而相应的成本费用也必须能够合理的归集。这就要求提供这几项服务的不同资源要重新进行整合, 对现有的机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设立专门的国际快递企业务机构、成立专门的运输机构, 对不同机构部门间相互提供服务的部分, 应按合理的价格结算相关成本费用。有条件的企业, 应设立独立核算的国际快递公司和运输公司。

(五) 理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结算关系

选择财务核算健全、发票开具规范的供应商, 公开透明结算, 索取正规合法抵扣凭证。增值税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进行征收的税种。而增值部分在税收实务中是根据收入扣减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进项金额计算出来的。因此, 能否从上游供应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予以抵扣, 直接影响到企业应增值税税负的高低。

(六) 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做好与客户的收入结算管理和增值税票的管理工作

由于快递企业因税收优惠和税率不同, 对一些客户同时开具不同类型的发票, 造成企业开具发票张数较多、回款的对账工作量大、发票管理难度大这一现象, 建议企业以电子技术手段来解决。应收账款工作较为琐碎和机械化, 但是关乎企业生命的血液回流工作, 企业不可忽视;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下一生产劳务环节予以抵扣的依据, 是整个增值税管理链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规范管理也是税法所要求的。这两项工作企业都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企业可以开发相应软件, 以科技手段来确保这两项工作顺利完成。

(七) 积极学习和运用税务机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财税[2013]106号文对营改增工作作了较为详尽的指导, 对具体哪些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作为明确的规定。同时, 在营改增试行阶段, 各地国家税务机关也针对少部分因成本结构、发展时期不同而在短期内出现税负上升的试点企业, 出台了一些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快递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控制企业税负的上升。

财税[2013]106号文件附件4《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中提到, 国际运输服务是用增值税零税率优惠政策。但享受此类政策的运输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同个文件里面也提到:为出口货物提供邮政业服务和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享受零税率的优惠政策与免税的优惠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否予以抵扣——前者准予抵扣而后者不行。快递企业的国际邮件业务, 同时涉及到国际运输服务和收派服务。但快递企业作为一个网络型企业, 其国际邮件的快递服务, 是由各终端收寄集中后再统一发往国外寄达地, 某区域的快递企业并不一定具有国际运输的经营许可证, 因而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国际运输零税率的优惠政策, 只能享受收派服务的免税优惠政策——也就是说, 此时的国际邮件国内运输段运费进项税额, 是不能予以抵扣的。快递企业如果对其运输业务单独设立一个运输公司, 取得相关的国际运输许可证, 并对国际邮件的运输收入单独核算, 该收入就可以享受零税率的优惠政策, 相应的国内段运输费也不再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在设立独立核算的运输公司之后, 还必须对其运输的国际邮件与国内邮件的国内段运费分别与收寄端进行结算, 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快递企业的税负达到最小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3]106号) .2013 (1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2009 (4) .

[3]国家邮政局《快递服务标准》.2011 (12) .

影响思路 篇9

化工生产过程中, 由于一次测量设备、线路故障或信号干扰等原因, 会导致参与回路调节的PV值出现较大幅度扰动。在回路设为自动调节的状态下, 这些不正常的扰动轻则影响回路的正常调节, 重则使工艺参数偏离正常值, 造成生产波动等较严重的损失。本文以浙江中控WebField JX-300XP系统AdvantrolPro 2.5软件和HOLLiAS-MACS系统SmartPro V3.1.3软件为例, 介绍通过DCS调节回路控制进行优化的思路, 说明如何从控制角度出发避免一些非正常扰动给生产带来的损失。

2 对浙江中控JX-300XP系统Pro 2.5软件优化

2.1 方法一

调用现有模块, 使回路的PV值出现较大幅度的扰动时能够自动切换到手动操作, 并报警提示操作工。

举例如下:回路的输入为TI_101 (0~250 ℃) , 输出为TV_101, 回路号为TIC101。引用模块, 做回路切手动和报警输出功能图, 如图1所示。

(1) 模块说明:当IN2=ON, 清报警位, 输出OUT1=OUT2=OFF;当IN2=OFF, 进行速率报警处理。如果输入信号IN1在规定时间S1内增加量超过S2, 则发生上升超速报警, OUT1=ON;在规定时间S1内下降量超过S3, 则发生下降超速报警, OUT2=ON。超速报警发生后开始计时, 若有新的超速发生则清计数器, 重新开始计时。计时至S4时, 清报警。 (2) 参数描述 (见表1) 。

(3) 模块使用 (见图1) :

定义四个一字节变量:QBJ, SBJ, XBJ, BJOUT。设置S1为10×0.1 s=1 s, S2为0.1×250 ℃=25 ℃, S3为0.1×250 ℃=25 ℃, S4为100×0.1 s=10 s。当输入值出现大于0.1×250 ℃=25 ℃的正偏差时, SBJ=ON;当输入值出现大于0.1×250 ℃=25 ℃的负偏差时, XBJ=ON;SBJ和XBJ任一为ON时, 回路切为手动, 且BJOUT设置声光报警。

方法一的缺陷在于:模块集成度不够高, 还需要对回路等变量进行引用。

2.2 方法二

针对方法一模块集成度不高的情况, 制作自定义模块, 并可以将报警输出设置为自定义的语音报警。

(1) 在ST段落中写一模块, 命名为“SULVBAOJING”, 程序如下:

(2) 调用模块 (见图2) :

注:QJ1——报警复位按钮;BJOUT1——报警输出

方法二的优点在于:

a.报警生成后如不复位, 则一直报警, 直到问题排除并手动复位;

b.同时可以对报警输出设置为自定义的语音报警, 即录制“PI_101值超速, PIC101回路切为手动”的声音, 以区别于其它报警, 引起操作工的重视;

c.模块集成度高, 只需写入回路号就可以对回路进行切手动操作。

3 对和利时SmartPro V3.1.3控制系统优化

3.1 修改前的组态 (如图3所示)

该组态对于系统常规调节能起到作用, 但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然断线或短路及一次测量故障等, 不能正确地判断和提示操作工, 对工艺将造成巨大破坏。对该组态进行以下修改。

3.2 修改后的组态

修改后使其能在断线或短路时自动切换到手动操作, 并报警提示操作工。仅在组态画面上修改, 其它参数不做修改, 如图4所示。

其中操作工报警提示功能是将T12303.DevAlarm引用到上位的标签变量中去, 将其设置数字量报警便可。

(1) 修改后的功能:

SP (设定值) 与PV (测量值) 之差大于DL (偏差报警限) =10 (250 ℃×10%=25 ℃) 时, T12303.DevAlarm为TRUE, 调节回路置为手动, 同时报警显示“二分塔尿液出口温度控制强制切换手动报警”提示操作工。

(2) 注释:

a.RM:USINT

运行方式, 在定义PID时则为设定PID运行的初始工作方式, 程序运行时为PID的实时运行方式。0:MAN手动, 1:AUTO自动, 2:CAS串级, 3:MANTRACK手动跟踪, 4:AUTOTRACK自动跟踪, 若填入其它非法值, 一律保持前运行方式。

b.DL:REAL

偏差报警限是大于0的百分数。

c.T12303.DevAlarm:BOOL

偏差报警位, 1为超差, 0为正常。

4 结束语

在工艺的重要调节上采用该设计的调节回路, 实际应用中能够克服一次测量设备、线路故障或信号干扰等原因引起的调节阀突变, 避免操作工处理不及时对工艺造成大的波动, 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或停车等事故, 提高自动化集成控制的可靠性, 为系统的调节回路组态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 为化工工艺的自动化操作提供一种思路。

摘要:通过对尿素车间二分塔出口尿液温度检测元件铂电阻引线断路, 引发蒸发造粒管线喷头堵塞的事故的细致分析, 对企业内两套DCS系统温度回路控制方案做了针对性的改善和优化, 当调节回路温度检测故障时回路切成手动并报警提示操作工, 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响思路 篇10

医疗机构包括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带住院部的普通医院、传染病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血站、急救站和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影响。尽管它和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一样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该类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其对环境影响而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其在建设过程(施工期)和建成使用后(营运期),自身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会对外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另一方面项目本身是病人治疗和康复的场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又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因此在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除了要评价它们对外环境的影响之外,还要评价外部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影响。下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环评工作经历,从法律依据及项目分类管理、选址分析、工程分析、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保证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开展。

2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及分类管理

2.1 法律依据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作为建设项目的一种类型,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母法,在第十三条中确认和坚持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批准权限。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更加凸显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

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发布施行。

2.2 项目的分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对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主要依据医疗机构的类型及环境敏感区(非敏感区)两个指标进行分类管理。

(1)敏感区的确定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2)分类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医院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科防治所(站)、疾病控制中心在环境敏感区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在环境非敏感区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卫生站(所)、血站、急救中心、疗养院、福利院、动物医院等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3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分析

合理的布局是保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对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现在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类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进行分析比较,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3.1 项目选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所开发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开发使用的一致性,并分析项目与周围环境规划的协调性。

3.2 项目场址的现场调查分析

在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在环境现状调查时除了要考虑交通噪声和电磁辐射等污染源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之外,应当关注项目用地内的原有污染情况。对那些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用作医疗机构建设用地的,在环评时必须对原有工业用地内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监测,防止遗留污染物或土壤污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因为这类企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工业废物在厂区内的堆埋以及有毒气态污染物的沉降等因素,场址内的土壤有可能已被污染。

对原先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结束,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进行医疗项目开发的,监测发现土壤受到污染的,在环评中应提出采取的处置措施,并制定土壤修复实施方案。

3.3 项目内部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在医疗机构项目环评过程中,应当详细了解项目的总体布局情况,特别是对那些产生污染源的地方进行详细了解,合理布局住院部、锅炉房、医疗废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等位置,防止锅炉废气、噪声、恶臭对住院部病人的环境影响。

3.4 项目场址周围环境污染源调查分析

医院项目是病人治疗、康复的公共场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在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对拟建场址周围环境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周围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并就周围污染源对医院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评价,分析阐述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4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执行标准的选取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标准的选用与执行是很严肃的。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科学准确地确立并执行相应的评价标准,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建设项目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主要是运营期)、外部环境均可能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选取要从三方面入手(即项目污染源对医院内部、对医院外部、外部污染源对医院)。

4.1 建设项目对内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

医院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医院病人就成为保护目标,这也是该类项目与其他建设项目(如工业项目)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评价之中必须考虑和预测即将建成的医院的环境影响问题。医院内部环境质量应重点保护,在评价报告书中要确立拟建医院内部的环境标准。

(1)内部环境噪声标准

环境噪声标准应当执行《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的1或2类标准。0类标准适用区域适用于特别需要安静的疗养区。

(2)内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内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般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3)内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内部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J3020-93;小区内使用的景观娱乐水,应根据水体的不同来源分别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4.2 建设项目对外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价标准

(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施工期噪声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2)施工期建筑扬尘的控制

施工期建筑扬尘的控制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2697-1996二级标准,TSP周界外浓度最高点的浓度不超过1.0 mg/m3。进入环境空气中的浓度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3)厂界噪声标准

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外环境的影响可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供暖一般需要安装锅炉,这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设施之一。锅炉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5)污水排放标准

污水排放应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标准。执行的具体标准依据所排入水体的功能确定。

4.3 外环境对拟医疗机构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价标准

(1)电磁辐射标准

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外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对项目的环境影响。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有高压电力系统、电视广播发射设施、雷达及导航设备、各种无线电设施、电气化铁道、无轨电车、地铁等。其中常遇到的是超高压电力线和变电站。

关于超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场、磁场强度限值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可采用《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标准,即工频电场限值为4k V/m,磁场强度限值为0.1mT;《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值》GB15707-1995中限定的是55dB (μv/m) 。

(2)交通道路标准

建设项目选址位于交通干线附近时,噪声要符合医院适用区的规定,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3)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项目周围如有商业网点、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站、各类工厂等, 要根据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预测和评价, 采取有效措施。如附近有垃圾处理场, 一是要求其恶臭物质的浓度不应超过《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规定, 二是要预测小区是否受到影响和影响程度、提出预防措施。

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在评价工作中的主要污染因素为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其次为普通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还有公用设施排放的污染物。

5.1 水环境影响评价

医院各部分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比较复杂。不同部门科室排出的污水成分和水量也不尽相同。医院进入营运期后,水污染主要也分为两大块:

(1)医院排放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同位素治疗诊断室、手术室等排水。

(2)医疗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废水、食堂、单身宿舍排水等等。

污水除了含有生活废水中常见的COD、BOD5、SS等外,还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放射性、重金属和其他一些化学品等污染物质。这就要求在对这些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之前,还需对一些特殊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如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含油废水和洗印废水等。重金属废水主要来自牙科治疗和化验室,含有汞、铬等有害污染物。

医院产生污水必须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评价中建议对综合污水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以确保达标排放。对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的污水还需进行预消毒处理,再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做到达标排放。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源除锅炉、医院食堂油烟等公用设施排放的废气外,还包括来自化验室、普通实验室、动物实验室、传染病房等。

(1)普通实验室和化验室废气

在进行试剂配制、实验样品前处理、实验反应及分析测试等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无机、有机化学试剂的挥发,如酸、碱废气,构成实验室空气污染,应当在实验室中设置通风柜,对实验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后排放。

(2)动物实验室废气

主要为动物排泄产生的含氨臭的气体。

(3)传染病房和呼吸道疾病病房的通风废气中可能含有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对通风设施排放的废气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确保空气的洁净。

5.3 医疗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医院废物的分类

医院产生的废物包括一般性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以及受到生物性污染(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的带有传染性的垃圾和废物,主要分为一般性固体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射线废物、传染性废物、废弃的锐物(注射器、针头、解剖刀等)、药物废物、细胞毒废物以及污水处理站污泥等。

(2)医疗废物工程污染防治对策

医疗废物的特性与其他的危险废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医疗废物具有感染性,其污染防治的总原则为营运期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严防有害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由于医疗废物带有有害微生物,因此灭活是处置工艺首要的技术要求,其次是减量化和无害化的要求。为了避免使用过的医疗用具流入市场,因此毁型也是处置工艺的要求之一,常用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有焚烧法、高压蒸汽法、微波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等离子消毒法等。根据各类处置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结合我国国情,首选技术为焚烧法,无论是在适用性上还是技术成熟上都具有优势,完全适用于医疗废物的处置。

(3)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医疗废物经处置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仍然是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物中,从收集、运输、贮存到最终处置这个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1) 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这个全过程中的每一步,在环评中均需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污染环境的事故;在不可避免的发生污染事故后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尽快清除污染。对不同的环节,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对预案要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要对危险废物的运输、装卸过程逐一分析,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2) 被医疗废物污染过的物品,也作为医疗废物一并处理。

(3) 在环评中要对处置过程的工艺条件进行技术分析,以便在处置之后产生的危险废物量最少。

(4) 处置医疗废物后,对医疗废物盛装容器进行消毒处理,对医疗废物临时贮存间进行消毒和空气净化处理。

6 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医院项目开发建设之前就认真分析工程的污染源并提出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以确保项目运行后污染物达标排放,把项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控制到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是有效预防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最有力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2]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工程师登记管理办公室.环评工程师登记培训系列教材——社会区域.

[3]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上一篇:河北沿海下一篇: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