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鉴

2024-08-02

教育评鉴(共10篇)

教育评鉴 篇1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迈向深入的背景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构建,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体系亟需调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早,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建构起世界领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教学质量评鉴体系。大陆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教育传统和文化传承上与台湾地区血脉相连, 两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大致相似。 研究比较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体系的相似之处和各自特点, 对大陆当前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大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体系的调整改革亦具有参考意义。

一、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建设背景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少子化”对职业教育的冲击

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浪潮冲击着各国高等教育, 影响了各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走向与趋势。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对质量的要求必然转向对高等教育的问责与评鉴。我国大陆地区也一直致力于开展高校评估, 于2010年建立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会。可见, 大学评鉴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检视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之诉求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未来十年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应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才能保证完成其根本任务——培养合格人才。

二、大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体系建设现况

(一) 评鉴目的不清, 缺乏相应的功能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鉴体现四个功能:一是改进和发展正在进行中的方案或活动, 即形成性功能;二是用来证明、选择或说明一些问题, 即总结性功能;三是激励与提高认识, 即心理功能;四是行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与评鉴权利, 即管理功能。而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监控与评鉴, 主要体现的是总结性功能和管理功能。

(二) 参与范围不广, 缺乏全面的考量

目前, 大多数的学校对于监控和评鉴, 一般采用上级评教、同行互评、学生评教和自我测评。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因素及其作用方式都关注较少, 导致评鉴范围不全面和深入。如督导制度, 目前主要是对课堂的评鉴, 对教学的其他环节如实训、实习等则缺乏监督。

三、台湾地区职业教学教育质量评鉴体系建设经验

台湾地区自1975年起, 几乎每年都开展技职教育评鉴工作。30多年来, 随着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工作作为保障技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也随之日趋成熟并获得台湾地区社会各界的肯定。各界希望通过评鉴了解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绩效及教学质量, 并借由评鉴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竞争力。

(一) 健全的评鉴组织机构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评鉴工作是在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 组成技职教育评鉴委员会, 制定有关评鉴政策。技职司为行政承办单位, 委托评鉴工作小组开展评鉴的后期工作, 委托评鉴信息系统维护小组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高等技职院校评鉴的办理单位原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国立科技大学每年轮流担任, 自2003年起, 改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决定。台湾地区评鉴协会、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都曾负责过评鉴工作。

(二) 细致的评鉴指标体系

当前,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评鉴项目分为两大类:行政类和专业类。 行政类项目内容又分为四个方面:教务行政、学务行政、行政支持和综合校务。教学质量评鉴包含对教务行政的评鉴和专业类的评鉴。教务行政评鉴主要是指受评学校教务行政、课程发展与教学改善、图书信息资源的规划与推广及远程教育成效、跨群系科教学组织或学程运作、计算机中心等业务单位的规划情形及执行成效进行评鉴。专业类的评鉴又有学院与系所之分, 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师资专长、教学实施、课程结构、行政管理、实习设备、专业图书、教师提供专业服务、 教师在产业的实务研习与产学合作、毕业生职业证照与科系办学成效、 就业表现等。

四、总结与启示

大陆职业教育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鉴体系:

(一) 集中评鉴与日常监控结合

集中监控和评鉴主要包括:一是期初教学检查。开学初对开学众各项准备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教师、教室、教材、设备耗材和课表“五到位”。二是期中教学检查。期中对半学期教学运行情况集中教学检查, 以监控和评鉴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情况、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教学执行情况等。三是期末以及年终考核。日常监控和评鉴主要包括: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鉴办公室、系及教务部门对系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纪律等日常工作与质量进行不定时监控与评鉴。以上方式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监控和评鉴, 对于监控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 并责成有关系同下属教研室及时解决,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与正常教学秩序, 为学院教学管理改革决策提供主要的依据。

(二) 专职评鉴与兼职监控并举

健全组织机构, 组织一支专兼职队伍, 设立学校各级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考核督导组等常设的监控和评鉴组织与机构, 这是教学质量监和评鉴的重要力量。以及学院各部门的在相应时候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这是监控与评鉴体系的有力补充。从督和导两方面进行, 坚持“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 重在总结经验教训, 旨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 定性评鉴与定量监控结合

定性监控和评鉴是指相关部门或专门机构通过监控和评鉴得到有关信息, 从中反映教育教学情况, 但结论相对模糊。例如对全校公共基础课程采取统一考试、统一命题;对核心课程抽考;对实训周、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抽查, 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 也可以通过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从说课、 授课、教学文件和学生评价等环节进行监控与评鉴。

(四) 内部监控与外部评鉴相结合

内部监控与评鉴主要包括学校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监控与评鉴。侧重于学校自我提高, 使得过程更加的积极主动。外部监控与评鉴主要包括: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检查、评估;各专业学生就业率;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名次;学校技能竞赛全省排名;学生“专升本”的比例等。 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监控, 满足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绩效的要求。

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 两岸职业教育质量评鉴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现代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鉴体系在建立过程中, 既不能刚愎自用、孤芳自赏, 也不能左右逢源、求大求全, 而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配合区域产业升级, 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既不能自上而下、脱离实际, 也不能自下而上、各行其道, 而要上下配合, 统一认识,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 管评相宜, 避免指标过细, 劳而无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邢琳琳.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启示[J].职业研究, 2015 (11) :143.

[2]任李.台湾地区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 (5) :129-130.

[3]曾繁相.21世纪初台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互动[J].福建论坛, 2015 (4) :159-163.

人才评鉴之误(上) 篇2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呈现了另一种景象。“多数求职者认为招聘专员会花四五分钟看一份简历,”招聘中介机构“阶梯”(The Ladder)最近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而实际上,招聘专员只用六秒钟扫一眼简历就做出适合或不适合的决定。”

人才评鉴的效度关乎企业用人得失,更关乎人才的职业生命。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却采用如此随意的方式进行。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80%的人才流失源于选才失误。无论是东方式的故弄玄虚,还是西方式的漫不经心,结果都是怀才不遇和怀财不遇——有才能的人得不到体面的工作,有财力的企业找不到能力强的人才。

草率评鉴人才的做法,无异于“草菅人命”,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中介机构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伪人才”盛行;而在人才评鉴领域,非科学、准科学、伪科学方法论鱼目混珠,科学方法论曲高和寡。

伪人才何以盛行

企业花重金聘用高级人才,却因为看错人而用错人,导致“伪人才”潜伏在关键岗位。在十几年的人才测评师生涯中,我所测评过的职业经理人年薪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从测评结果来看,名誉、地位、收入与能力没有很高的相关性。许多人貌似“人才”,却不能领导企业走向成功,甚至危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伪人才纵横四海,靠的是六种看家本领。

第一,优质学历、资历与形象;第二,卓越的面试经验和技巧;第三,个人品牌管理能力强,具有在公司内部营销自己的出色能力(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里分享了不少此类经验);第四,表面业绩好,有时运气和市场因素也会成全某些伪人才的业绩指标,而且他们精于包装之道;第五,上行管理能力强,与上级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深得上级的信任,甚至不惜借助潜规则向上爬;第六,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强,精打细算职场得失,知道什么时候该跳槽,也知道往哪里跳。

伪人才靠着以上本领,势如破竹,即使是阅人无数的企业家,若不借助评鉴工具,用肉眼看人也难免看走眼。富有传奇色彩的前GE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战略思维上似乎无可挑剔,但他退休之际为自己选择的接班人,现在看来似乎是一个错误。咨询顾问Peter Cohan认为,杰克·韦尔奇在三个候选人中,没有选择最棒的Jim McNerney而选择了比较差的Jeff Immelt,但好在他没有选择最差的Bob Nardelli。

横亘在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中介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也造成伪人才盛行。低端招聘中介机构卖的是简历,高端招聘机构如高管聘请机构(俗称猎头),应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上级领导风格、行业特点,而且对候选人的各方面素质做详尽调查。但事实上,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在企业和高管人才之间做匹配的猎头顾问凤毛麟角。猎头顾问的原始动机是猎到猎物——只要人才到岗就可以收取费用。

容易流行的假测评

一些企业觉得,让猎头负责人才的鉴定,就好像让装修公司的人验收装修质量一样,让人放心不下,于是专业的人才评鉴机构出现了。如果说猎头公司是对高端人才的追踪、初选和包装推荐,那么人才评鉴公司就是拆开包装做“人才验收”。但令人失望的是,态度上兢兢业业、诚惶诚恐地验收人才,能力上知道看门道而非看热闹的专业人才评鉴公司也是凤毛麟角。在人才评鉴领域,非科学、准科学、伪科学方法论大行其道,而科学方法论却少见采用。

说人才测评是算命,是对测评业内人士的最大侮辱。可是相信算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在少数。为什么类似算命的测评有很多人信?其实心理学家早在1948年就通过实验揭示了迷信的心理基础——福勒效应: 人们把人类的共性当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学家福勒让学生们做一份性格问卷,告诉大家测评的结果是针对每个人的性格分析。但实际上,他给每个学生的分析都是一模一样的、从各类星象学拼凑而成的文字。学生们对这个分析的评价是“非常准!”

2009年,通过一年的努力,严谨的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重新下了一个定义:“科学是基于证据,通过系统方法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第一,强调“基于证据”,这一点对人才评鉴十分适用;第二,强调系统方法;第三,把人类社会纳入科学研究的对象。所谓系统方法,指的是客观观察、量化、实验、统计分析、归纳、可复制、同行评议。在众多的特征下面,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怀疑,科学的一个特征是假说可以被证伪。当一个理论、工具号称永远正确、一百年不变的时候,我们就要怀疑它的科学性了。

在人才评鉴领域,越是科学的东西越枯燥乏味,越不敢自称绝对真理,越不容易流行。伪科学则相反。维基百科上列了一串长长的伪科学清单,星象学、笔迹学、颅相学、由日本学者收集大量统计数据的血型与性格,甚至测谎仪、心理分析皆榜上有名。有些伪科学,例如由德国解剖学家提出的颅相学,历史上一度以科学的面目出现。还有一些伪科学如微表情识别,源于媒体的夸大报道和娱乐界的夸张创作(例如美剧Lie to Me)。

伪科学测评方法论,以及部分以心理测验为名目的算命术(例如根据喜欢什么动物推断个人特征),无一例外极其简单形象、生动好玩,而且因为福勒效应,加上自己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ed prophecy,即人们相信一个预言会出现,就会相应地做出反应或自我暗示,结果让本来不一定发生的预言发生了。“信则灵”也是如此)和选择性记忆,也相当地“准”,大行其道绝非偶然。这些只可用于个人消遣的把戏,却被很多企业明里暗里用于招聘选拔,实在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心理类型学以MBTI和九型人格为最流行,有其科学成分。MBTI是基于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经过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检验并不断改进,为众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九型人格在主流心理学界获得的认可不如MBTI,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方面大有超过MBTI之势。心理类型学把人分成有限的几类(如MBTI把人分成16类),把特定的个体锁定在特定类别以内、其他类别之外,既增进了自我认知,又局限了自我认知。心理类型学属于准科学,用MBTI于人才选拔就好比用步枪打坦克,也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提到人才测评,多数人想到的是问卷和软件。人才测评,“滥”就滥在问卷,“软”就软在软件。问卷是自说自话,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问卷来自国外,即使做了本地化,也大多水土不服——既是翻译的问题,又是文化的问题。在测评领域,越是效度高、档次高的东西,越不容易软件化,电脑代替人脑是遥远的事。适合电脑化的测评工具,目前局限于自我报告的人格测验和智力测验。一般来讲,传统的纸笔测验很容易做到施测电脑化和评分、报告自动化。而中端的结构化访谈和高端的评鉴中心,充其量目前只能做到部分施测电脑化和评分汇总的电脑辅助。(人才评鉴之误的工具之误及测评师的具体误区,将于下期继续刊载)

(原文发表于2012年第6期《中欧商业评论》,作者为领导力测评师、培训师、教练,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著有《五大品质:卓越领导力心理基因解码》)

教育评鉴 篇3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现况

台湾现有156所大学校院,13所专科学校。 156所大学校院中,有74所隶属于技职体系(包括科技大学57校、 技术学院17校)。 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明显地从早期以专科教育为主,转变为现今以科技大学居多。台湾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很大的挑战是就业压力。因为,除要面临同为毕业生的30余万人的竞争外,还要面对全球化人才、社会产业快速变迁致使专长分工模糊、更有因高等教育普及化所造成的产业人力需求M型化、中级人力过剩的问题。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且技职教育一向是台湾教育体制中最具特色的一环,除了具有多元学制、开放自主的特性外,也是与业界最紧密契合的教育体系,一向被定位为“技术人才养成教育”,配合经济建设计划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之技术人才,如以高等教育整体学校结构而言, 技职院校多于普通大学,其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有别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一般大学, 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准备为其主要考量, 更以务实致用、专业教学、产学合作及强调学生实作为教育发展主轴。

三、台湾科技校院评鉴制度沿革

台湾自1974年起分类分年办理专科学校评鉴, 以确保专科办学品质。 另外,为了确保技职校院改名改制后的良好营运及了解有效缩短学用落差问题,教育主管机关遂于2005年起委托本会(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执行高等技职教育~科技大学、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综合评鉴计划,以校为受评单位,同时针对校内个别系所表现和整体校务发展进行评鉴,以确保高等技职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职人才及学校的教研品质。 评鉴具体目标可列为五大项:1提升技职教育品质,强化竞争力;2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自我定位, 确立发展方向;3鼓励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及其系所发展特色;4协助高等技职教育各校建立整体校务及其各院、系、所的自我改进机制;5评鉴结果将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各校总量管制、奖励补助核定的重要参考。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实施,也可督促各校依据其自身的教育目标,由上而下制订学生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使教师及学生均能明确掌握学习路径,俾利于各校院系(所)能系统性规划学生的专业能力养成计划与生涯、职涯发展方向。

四、台湾科技校院评鉴现况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的推动,不但有助于主管机关了解各校院办学品质,以作为调整系所、裁量招生总量与核发教学卓越与奖补助款等补助经费的标准,更有助各校院了解自身优缺点,进而追求自我革新与进步。 前一、二周期(2005—2008年、2009—2013年)的高等技职教育评鉴选择系采用等第制,是以CIPP评鉴模式亦即背景评鉴(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鉴(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鉴(Process evaluation)、 结果评鉴(Product evaluation),希冀能协助各校自我检视、并与彼此进行竞争与比较,了解各自的强项和弱点,进而确立特色发展方向以强化自身竞争力。

第三周期(2014年至今)则是采用认可制,认可制系强调自我管理的价值, 以学校发展特色为依归, 追求自我精进、持续运作不辍的品质改善机制。因此, 在评鉴指标的设计上, 打破一体适用的评判基准,针对各评鉴项目允许学校呈现自我特色的撰述弹性;换言之,学校可依其内外部条件,如规模、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与周边产业发展特色等,订定自身发展方向以显现办学特色。 在认可制评鉴指标的脉络下,学校发展不再受限于单一指标与门槛,初步已透过特色化指标的引导,结合全面品质管理之理念,依据PDCA四大环节──规划(Plan)、执行(Do)、查核(Check)、行动(Action),持续改善与精进,自订发展目标及自我品质改善机制,并藉由自我参照指标展现学校特色。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已从过去以基层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为主,渐次转移至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与此同时,外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故高等技职学校同时面临内部结构调整及外部环境挑战;在内部结构调整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经营管理除硬体设备需随着从基层教育转至技职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而提升外,其规章制度、师资结构、文化塑造等一连串提升教学品质的措施,均非一蹴可及,需要时间不断调整及适应;而外部环境则是受全球化竞争、社会产业快速变迁及人口结构改变等影响,面临更多挑战。

教师之死和评鉴价值 篇4

根据2010年7月联邦政府调查报告,教师的自白中述及他们采用的手段多种多样,不但会默许学生作弊,甚至公然协助——或者告诉学生答案,或者在考试后涂改成绩。

据统计,亚特兰大市一共有56所公立学校,涉案的达44所。不包括82名自首的人员,178名教师及校长参与其中,超过教职总数的80%,而受影响的学生无以计数。

这是美国有史以來最大的教育丑闻。

而在此之前,《洛杉矶时代报》上的一则新闻已经震惊了整个美国,一名中学老师因学校把他学生的成绩登载在报纸上而自杀了。

这些事件的矛头,通通指向了2001年通过的NCLB法案。那么,这个法案究竟对老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项替代传统教师体制的法案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低标准、高门槛的教师制度

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这是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美国在1825年就颁布了第一个规范教师资格的教师证书法令,然而在这近两百年内,美国的教师评鉴经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历程。

按照历史划分,美国教师评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段。1920年代为第一次,主要评鉴标准为教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杜威和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第二阶段开始于1950年代,着重判断教师是否具有成为优秀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标准。1960年代则把重点放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上,它适用于各种教学场景。教师评鉴变得复杂,但也更加具体和立体化,容易让教师拥有阶梯式的专业成长。

在第三阶段的第一个十年,教师评鉴是教师薪金、续聘和升迁的主要标准。从此时开始,美国教育上的评鉴开始具备更广泛的意义,但是这个时期对于教师本身的专业提高和教育行政人员的评鉴极为模糊,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76年。直到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机构提出了一个方案,要求根据能力评鉴教师而不是学历,才有所改变。这是专门针对教师,有确切标准的评鉴的开始。

1983年,美国发布题为《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由于在报告中教育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很多领域的优秀人物开始参与教育改革,引发了一场广泛的教育革命。

在三年后,也就是1986年,美国再次发表了两份国家报告。一份是卡内基基金会的《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另一份是霍姆斯小组的《明日之教师》。

这两份报告都呼吁,要想提高美国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吸引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从事专门教学,让他们承担起改造美国学校教育的重任。

它们对教师改革的建议,最后集中在两个方面:

1.取消本科水平的教育主修,代之以硕士水平的教师培养;

2.改变教师的专业结构制度,实行专业阶梯制度。

卡内基基金会发布的这份报告还建议,希望能够应用市场基因及教师专业化推动学校重建,除大幅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外,更要建立“国家教学专业标准理事会”提升教师评鉴。

这两份报告改变了整个美国的教育历史。1987年,国家教学专业理事会成立,它由国会预算收支,并建立专业教师标准,同时提出五大核心主张,以彰显有效能教师的品质:

1.教师现身于学生及其学习活动。

2.教师了解所授学科,并将有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3.教师对管理和督导学生学习负有职责。

4.教师有系统地思考教学实务并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5.教师是学习社群中的一员。

理事会作用虽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主张和评鉴被越来越多的人批评为模糊和不具可操作性。

1996年,“国家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发表报告批评,美国教师改革一直失败,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根本不能提供改革所要求的教学品质。

报告指出,其中的问题至少包括五项:学校对教师并未认真采用标准、教师培训存在缺陷、教师聘用草率、新进教师辅导不当以及缺乏专业发展机会和知识技能奖励。

当时的美国,不合格教师非常泛滥,虽然 99%的教师拥有学士学位,52%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但是教师的聘用整体遵循一种高门槛、低标准的体制。

所有的教师,只有38%在教育学科以外的学术领域获得了学位。也就是说,有差不多2/3的教师都缺少所教授学科的学位。超过1/4的新教师在进入岗位时根本不能达到州标准,超过28%的教师在任教科目上,不具备大学主修或副修的条件。

尤其是,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通过教育学院和教师培养项目获得的学历。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中,教育学院往往不能吸引优秀的学生,所以培养出来的高质量的教师屈指可数。根据全国教育统计的数据,70%多的新教师感到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和那些能力有限的学生的需要。

而且,由于美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讲有关这个课程的所有内容。教师的授课效果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评定。如此一来,优秀的教师便不能凭借他们的成就获得合适的薪酬或提升。最后造成许多美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考虑进入教师行业,新教师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在5年内就离开了学校。

为了缓解矛盾,以及解决教师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教师的要求和评鉴一直没有停止。而NCLB法案,只不过是中和左右激进者的一份柔和方案。但也正因为此,在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它遭遇到各方面的抨击也前所未有,而失败和成功似乎也是半半之数罢了。

高质量评鉴

美国的教育改革缓慢而柔和。在进行极大的改革之时,以往的改革并未见得会被立即废止。因此在美国,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仍然是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要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最常见的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比较传统的途径,即在州教师教育机构中学习教育专业,毕业后就可以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这种教师培养模式为4 年。

第二种途径是直接向州教师管理机构递交申请。这要求申请者必须满足所申请证书在学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第三种途径是选择性教师培养方案。一般综合型大学的学生,在完成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获得学位证书之后,若有志从事教育事业,可以在大学的教育学院继续学习1 年的教育学课程,参加教育实习,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并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即“4+1”学制。

此外,还有两种较为特殊的途径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一种是紧急教师资格证书,主要针对一些教师紧缺的科目,如科学、数学和外语等,同时也针对一些教师紧缺的偏远地区。另一种是社会杰出人士聘任制度,这种资格证书主要颁发给在某些领域特别有声望和成就的个人。

为了改善教师质量普遍不高的局面,NCLB法案提出了“高质量教师”方案。这个方案在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必须:一是要具备学士学位,二是要取得州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能够胜任核心学科。所谓的核心学科是指英文、阅读/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外国语言、公民与政府、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

NCLB法案还把教师分为两类。2002年7月1日以后取得州教师证书的教师是“新进教师”,之前的则是“非新进教师”。这两类教师可以依照各州规定,完成州立证书委员会的考试,或是通过“高度客观一致的州评估标准”考核,取得NCLB法案中规定的高质量教师资格。

另外,对于代课老师,NCLB法案要求必须于2006年前在高等教育机构完成两年的专业学习,获得美国大学肄业证书或更高学历,或通过州政府或地方正式的评估,确保具有协助教授阅读、写作和数学的能力。

所有州的教师必须全部成为“高质量教师”。它的截止时间是:2006年。

漂亮成绩单的背后

联邦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开展了大量教师培训工作。比如专门拨款60亿用于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这笔钱先由联邦教育部的专家组成“阅读优先专家考察组”分配给各州,各州再用这笔钱从教师的音位意识、语音、流利度、词汇、综合理解五个方面进行培训。

对那些选择在低收入学校任教,并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以及缩小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学生学业差距的教师,政府也乐于给予奖励。例如,明尼苏达州州长在2003年年底提出了一项计划,该州将雇用一批优秀教师,充实5所最贫困地区的连续不达标的学校。优秀教师的年薪最高可达10万美元,那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考分的教员,可拿到高达4万美元的奖金。

但是,如果哪个州连续三年的“高质量教师”的比例没有提高,并且学生的年度成绩也没有得到充分进步的话,将不被允许雇佣新的教学辅助人员。

在这样一个竞争机制下,许多州的学校被迫对教师实行责任制。在教授前,教师要先对学生目前的情况进行描述,再根据学生的成绩,为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预测一年后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所有这些,要以协议的形式与学校进行签订。州、学校根据教师的协约履行情况,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等级,衡量教师是否有资格更换资格证书或获得优秀教师的资格。

在NCLB法案实施了五年后,美国对高质量教师的数量做过一次统计。

2003年至2006年三个学年度,由高质量教师授课的班级在全国的比例分别为86%、91%和92%;高质量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的州有21个,达到90%的州有37个。虽然说,在2006年没有完成高质量教师的比例达到100%的要求,但与目标已经不远。

作弊和争议

但是,这么漂亮的成绩单之后,又何来争议?

如果检视各个州对高质量老师的计算方法和评定标准,就会发现由于官方预留时间太过紧张,各州唯恐苛刻的评鉴标准会造成大量教师流失,最后不惜修改对高质量教师的定义和要求,以求让更多教师通过资格检定。

在NCLB法案中,高质量教师必须要有教师证书,同时还要通过专门学科的考试或州评估标准考核。而有些州将此两项规定统和起来,只规定教师具备教师证书,并不要求是否通过检定考。

另外,很多州的评估标准过于宽松,评估中各项指标所占的比例也规定得五花八门。以非新进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举例,阿拉巴马州总分为150,其中教师经验最多只占到30。加利福尼亚州的总分只有100,而教师的经验却可以换算到50。

而且,大部分州采用的都是由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编的“教师实践能力”系列的考试试题。该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教师候选人的基本知识,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第二部分考察了教师候选人的学科专业知识。

不得不说,这种测试将会阻碍一批不擅于考试而有潜力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教育学家班科斯和库安·史密斯曾总结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够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合作;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能够理解不同种族和不同社区的文化;理解学生以往的经历。而这些能力更多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笔试无法测量出教师的这些隐性能力。

还有,早在2007年,美国学者多戈·塞恩也对以标准化笔试作为教师入职门槛提出了质疑。因为测试的内容更有利于来自中产阶级的白人学生,他们的母语是英语,而且他们的文化背景与测试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很相似,所以很容易通过测试。而这些人大多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和有色儿童几乎没有交流。而据美国教育部的另一个数据表明,到2035年,公立中小学中有色学生的数量将超过白人学生。到2050年,有色学生将占到公立学校所有学生的57%。

由此看来,在学生群体异质化增大的同时,教师群体却越来越趋于同质。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评鉴标准不但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甚至会成为甩不掉的灾难。

在高贫地区或乡村,NCLB法案在教师评鉴中虽然做了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不过,因为得到的资源、技术和社区的支持都非常稀缺,在过去,那里的学校基本倾向于招聘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老师。据统计,在NCLB法案实施前,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中,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老师的比例大于70%。让这些老师在2006年之前全部取得高质量教师的标准可谓是难于登天。

而且,一旦这些地区的教师通过考核,学校必须要提供更高的薪水来降低高质量教师的流动率。这对于本来就资金短缺的高贫和乡村学校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欲速则不达,这是很显然的一件事。问题是,难道还要再进行一次激烈的改革来改变这一切么?

评鉴的目的

NCLB法案引入的是一种“你或者通过或者失败”的竞争意识。

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考试,而花在批判性思考、培养终身学习技能和习惯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教师看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只是对预设的进程进行回应,而老师的作用只是传授照本宣科的课程,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阅读书上已有的内容,尽心尽力为他们的学生准备标准化考试。这一切,让老师的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迫使一些有潜力的老师离开。正如一位新教师凯斯所说:“假如这里仅仅只有一种方式——测验——来学习东西和评估,那是令人伤心的。它和我进入教育行业的原因是相违背的。”

问题是,对教师进行评鉴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寻找“有效能教师”么?那么什么又是有效能的?是为了让教师成为高质量么?那么什么又是高质量的?

一直以来,美国理论界对于教师工作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斯坦福大学的达玲·哈默德教授在研究中提出的,认为教学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需要正规的、有专业化准备的老师才能完成。另一类是切斯特·芬恩提出的,认为教学是一种常规工作,大部分人都可以完成。

持第一类观点的人认为州教师资格证书、专业问责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持第二类观点的人则认为,教学是一项很轻松就可以获取知识的活动。新教师可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随时学习。所以,建议用短期教师培训计划代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以增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甚至早在1969年,施泰格努克就曾做过调查:93%的教师比较认同评鉴在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成效显著,54%认为评鉴在于要解聘不合格教师,只有17%的人认为与加薪有关。在1970年代,很多学者也批评评鉴方式缺乏可信度与有效程度,大多数评鉴都是通过考试完成,仍然属于目标导向。而真正的教师所希望的评鉴,更加倾向于形成性评鉴,即应更加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

教育评鉴 篇5

语文教材的选文复杂度研究是教材编制和分级阅读测评标准的重要维度, 是实现《新课标》教材编写意图、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途径。美国同行对语文教材中文本复杂度问题历来十分关注, 在最近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标准改革中, 更是突出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 来确保课程的连贯一致性。[2]根据这个原则, 语文教材文选方面强调要通过复杂度不断提高的文本, 为学生搭建一个“阶梯”, 让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 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的研制背景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分权制, 教育事务由各州负责。为有效整合全国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进而确保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全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于2010年公布了《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英语标准》) 的定稿, 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首部绝大多数州共同采用的英语课程标准由此产生。[3]

为配合《英语标准》对于母语教材的选文要求, 路易斯安那州根据《英语标准》中评判K-12母语教材选文复杂度的三个维度———定性维度 (Qualitative Dimensions) 、定量维度 (Quantitative Dimen sions) 、读者与阅读任务 (Read and Task) , 设计出具有操作性的文本复杂度评鉴框架———《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 (Guide for Determining of the TextComplexity, 以下简称《评鉴指南》) 。[4]

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的具体内容

(一)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的结构特点

《评鉴指南》依照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1.文本复杂度的量化维度———是借助通用性数字软件来测量出的文本复杂的难度量级, 如单词长度、句子长度、文本连贯性等。

2. 文本复杂度的质性维度———是通过分析框架, 从文旨、文意、文本结构、语言特点、背景知识等方面, 人为判别文本复杂度。

3.读者与阅读任务———是跳出文本内容, 从读者角度, 如读者的阅读动机、兴趣、期望、背景知识或生活经验等, 以及阅读任务的特点 (如任务复杂度及问题难度等) , 依据专业经验审视文本的难易程度。

为了令评鉴的结果更为客观, 《评鉴指南》指出, 评鉴文本的复杂程度, 首先基于量化维度与质性维度,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专业判断, 给出文本难度的最终级数, 并依据难度的阶梯性程度, 编入不同分级阅读教材。

(二)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的内容要素

1.设置量化测评体系

量化测评是衡量文本难度的一个维度, 主要衡量因素包括词长、词频、句长、语篇连贯性等方面。《评鉴指南》提出借助具有通用性的可读性公式 (readability formula) , 如Dale-Chall、Flesch-KincaidGrade Level等进行文本复杂度分级计算。

英语是采用字母来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表音文字, 因此英语的可读性公式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句子和单词两个层面的特点, 从而确定文本难度。但每种方式具体考量的因素不同, 如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的公式中考虑到了两个变量———单词长度和句子长度, 而DaleChall则是由词频取代单词长度, 假设越生僻的单词越难理解。《评鉴指南》借助通用性计算软件的物理分析, 来量化处理文本难度, 令评测结果的客观性和普适性进一步提高, 使州内操作指南与国家标准有效对接与兼容。

2.建立质性分析框架

在质性层面, 《评鉴指南》依据文本类型, 下分为信息文本复杂度质性评鉴框架 (见表1) 和文学文本复杂度质性评鉴框架 (见表2) 两个子框架。每个子框架的内容都是针对不同类型文本复杂度而设立的, 横向维度将文本难度划分为四个量级, 依次为:略微复杂、中等复杂、非常复杂、极其复杂。纵向维度根据语言、结构、主旨的文本建构方式, 将评鉴文本复杂度分为四个考量指标, 依次为:文旨 (信息类文本) 或文意 (文学类文本) 、文本结构、语言特点、知识要求。每个指标都是通过可观测的量值递增确保知识衔接, 逐步呈现《评鉴指南》对于文本复杂度的诠释。

选文复杂度评鉴框架需要有明确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应随复杂度影响因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相应变化。目前常规的做法是将固定的分析单位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 因而造成分析结果的缺失与偏误。《评鉴指南》从文本特点出发, 划分出信息文本和文学文本两个质性评鉴框架, 分析单位及内容依照文本类别相应变换, 如信息文本的“文旨”对应文学文本的“文意”, 再如同样是“知识要求”单元, 基于不同文本的知识类型, 将信息类中的“学科知识”与文学类中的“经历体会”作为同一层级进行并置。对于框架内的各个构成因素均有明确的权重, 如在“语言特点”单元, 以“规约性”、“词汇”、“句子结构”三个构成因素所架构的分析模型, 对信息与文学两类文本赋予相同的权值, 在灵活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兼顾到了文本分析的整体性因素, 令分析框架兼具灵活性与合理性。

3.引入学习评价指标

《评鉴指南》指出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分级阅读材料中前, 必须考虑如下两个问题:

(1) 学生是否会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

(2) 文本内容是否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在确认以上两个问题之后, 《评鉴指南》依据量性测评体系和质性评鉴框架所得出的文本可读性结果, 以单元或课例的为单位置于教材之中, 对照学习者的内在动机、需求、兴趣, 进行判定。随着问题的深入, 人们对于文本复杂度的判断力也逐步增强, 将问题的解答置于文本解构的过程之中, 视角的转换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产生, 从而提高教材编制过程的确定性与真实性。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对教材内容的要求, 进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校验, 以便鉴别出所选文本在具体分级教材中的适宜程度。

三、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评鉴指南的启示

改进教材编制方式, 避免选文随意性、编排主观性过大, 是完善教材知识编排策略, 确保知识有序衔接, 促进学生在学段间顺利过渡的基本要求, 其最终落脚点是语文教材编制中的合理选文的问题。《评鉴指南》在衡量文本复杂度中, 结合产品取向和接收取向, 使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 令评鉴指标的清晰度与可操作性得到有效加强。

1.重视缄默经验的积累与显化

《评鉴指南》对该州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知识衔接、难度预设、内容评价等方面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和实施建议, 这使州内的教材编纂者有章可依, 便于他们遵照共约性规则安排教材编制工作。这一方面有助于缩小州内各地教材质量间的差距, 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一套评判教材优劣与难易的标杆, 同时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与完善语文教材提供了实用工具和研究对象。

2.透过框架解决问题

语文教材编制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从浩瀚如烟的文本中准确离析出每一篇文本所应存在的位置是很困难的。由于对这类心智活动没有清晰的界定, 所以很难形成一个明晰的、共约的教材编制层级指标。《评鉴指南》将文本评鉴标准划分为清晰的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均有具体的概念、方法、策略等要素作为支撑, 量化与质性相结合, 使得文本复杂度、适宜度问题在表述上实现了具体化、框架化、可视化, 避免了过去笼统含糊、仅靠人为经验的弊端。制定框架性指标体系不仅便于语文教材的选文与编排, 也便于检测我们的阅读教学体系。需要指出的是, 汉字是语素文字, 其所记录的不只是汉字结构系统中的语音单位, 还是一个有意义的构词单位。要解决汉语语言分析的实际问题, 需立足汉语实际, 在描写与解释汉语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料鉴析体系。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材的主要用途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其落脚点是学习者的学习姿态与认知结果。《评鉴指南》并没有仅仅依赖于量化或质性等工具性 (下转第37页) 评鉴标准做出机械式的判断, 而是将教材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可接受度等人性化因素也纳入了评价范围。将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学习评价作为教材选文预设难度的考量标准之一, 使学习者与文本发生联系, 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对选文复杂度进行逐层分级, 令语文教材的编制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更易于进行分级阅读测评。 (上接第53页) 语文教材的主要用途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其落脚点是学习者的学习姿态与认知结果。《评鉴指南》并没有仅仅依赖于量化或质性等工具性评鉴标准做出机械式的判断, 而是将教材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可接受度等人性化因素也纳入了评价范围。将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学习评价作为教材选文预设难度的考量标准之一, 使学习者与文本发生联系, 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对选文复杂度进行逐层分级, 令语文教材的编制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更易于进行分级阅读测评。

4.依据文本类型分类评鉴选文

《评鉴指南》将文学类文本和信息类文本的评鉴标准进行区分, 两个标准分置并列, 这也为我国研制语文教材选文评鉴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角度。《评鉴指南》力图克服语文教材在课文编排上偏重文学的传统倾向, 试图通过信息文本的评鉴方法, 提高人们对于包括科学性、实用性、说明性文章在内的信息文本的了解与关注。根据《评鉴指南》的划分标准, 信息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复杂度评鉴标准上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 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资讯、解决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均衡发展。此外, 通过引入对信息文本复杂度的质性评鉴标准, 有助于语文课程广域的加强, 为学生习得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奠定基础。

四、小结

语文教材的编制既是一种文化选择, 同时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其中选文的标准与依据是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与权衡的重要方面。对于语文教材文本复杂度的评鉴, 需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与做法, 我们需在逐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从文本分析、学生评价等方面入手, 逐步开展以语文工作者的专业经验为主导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以谋求“难易适度、面向学生”的课程要求, 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学科魅力。

摘要:母语教材中选文复杂度是衡量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的重要参照之一, 完善的文本复杂度评鉴标准体系是确保选文难度呈阶梯性提高的基本保证。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所研制的文本复杂度评鉴指南对K-12学段教材选文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 其研制思路及具体内容对中国语文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选文,复杂度,评鉴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

[2]王健, 刘恩山.课程研制视角下的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评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 (7) :55.

[3]王丽华.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高中教育目标的澄清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 2014, (1) :78.

西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之评鉴 篇6

1 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之历史考察

早在1979年召开的巴塞尔委员会前身Cooke Committee会议上, 就首次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 “当微观经济问题开始形成宏观经济问题时, 微观审慎性问题变成了所谓的宏观审慎性问题”。当然这只是国际性金融组织用微观与宏观的系统性原理尝试分析金融监管问题的开始, 但并未作深入分析研讨。随后, 在英格兰银行1979年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提到了宏观审慎问题, “宏观审慎性方法考虑的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问题, 而不是影响单个银行的问题”。在1986年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 使用了“宏观审慎政策”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概念, 意指“建立广泛的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的一种政策框架。这是宏观审慎监管在上个世纪较为早期的表述与界定。随后这一概念基本无人问津, 直到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被提及,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对银行的持续有效监管可以从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方面来实现”。通过对这些早期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比对, 本文认为, 作为审慎监管的一个重心转向, 或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宏观审慎是指从整个金融系统的高度出发去设计监管目标, 从宏观上防范系统性风险。当然, 这样一种审慎监管理论的重心调整势必会对以往的监管体制产生较大的冲击, 如在监管目标的选择、监管主体的重新设立以及监管范围的重新划分方面都会有所调整。这种金融监管理论目前在西方已经基本形成制度实践, 如美国《2010年华尔街改革法案》对美联储进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权力的增加, 英国《2010年金融改革法案》后英格兰银行稳定委员会的设置等。在我国, 相关的研究分散于金融监管或金融风险等众多思想之中, 尚未有统一、完整的体系认知, 更未形成制度实践。因此, 本文将对西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进行实证分析, 为完善我国的相应制度提供思路与借鉴。

2 西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之评鉴

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惨痛教训促使人们开始反思, 寻求应对危机的方案。主要西方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均已对本国金融监管重新立法, 进行监管改革;国际金融组织, 如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等也做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协作推动。对这些理论研究和制度成果的梳理毫无疑问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构建提示了方向与路径。

美国是此次危机大剧的导演及领衔主演, 所以, 在众多改革举措中, 力度最大的首推美国。2010年7月, 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 (以下简称“金融改革法案”) , 该法案主要有两方面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与创新。[1]根据金融改革法案, 首先, 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FSOC) , [2]并在法案中明确授予其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权力及责任。主要权力包括:金融监管委员会有权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针对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可以提出差别性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其次, 金融监管委员会应负责收集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市场行为信息, 并定期向美国国会报告。再次,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应就其实施的指在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措施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持续研究。最后,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应关注国内、国际的监管动向和发展, 并分析其对美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3]

在对金融监管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 英国于2010年6月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决定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 (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 FPC) , 负责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建筑业协会等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进行审慎监管。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制, 法案规定从2010年7月起, 对冲基金必须在金融服务局注册并接受监管。英国政府也通过税收新规来加强对银行业奖金的税收增收比例, 以此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

危机爆发后, 欧盟金融领域的立法也做了一次全面的审查与修改, 危机前的金融监管体系莱姆法路西柜架 (Lamfalussy f rame work) 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根据欧盟高级监管组 (t he High-Level G roup on Financial Super vision in the EU) 主席德拉罗西埃提交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报告, 欧洲议会于2010年9月22日通过了欧盟金融改革法案。[4]新法案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做出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体系构建。欧盟金融改革法案设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 (European Systematic R isk Cou ncil, ESRC) , 在整个欧盟层面作为宏观监管主体, 防范成员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并在可能出现重大风险时作预警提示以及要求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立欧洲金融监管者体步强化各成员国的微观审慎监管。改革后, 宏观当局通过对微观当局各项监管信息的收集来及时做出潜在风险预警, 有效地实现了监管信息的微观与宏观结合。

3 西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现状是,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在微观监管方面承担外汇、黄金市场以及清算系统的运作, 并承担反洗钱工作。金融监管主要是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负责各自金融领域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在我国的未来金融改革中, 如何将宏观审慎监管纳入金融监管内并实现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与外充, 本文认为, 西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可以为我们做出如下启示。

3.1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性

在西方的金融监管改革中, 人们有效地认识到了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并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各个金融子系统符合微观审慎指标的行为从宏观上可能是不利于金融系统稳键的。如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不良率都处于低位运行, 但试想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 这些集中的同质化信贷资产随即会产生风险敞口并可能上升为系统性风险。所以, 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 混业经营的趋势使得以靠一个微观的指标去分析和预测各种风险变得十分不确定。金融各子系统在业务方面的关联性加强势必需要从更高层面来协调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这些均已超出微观审慎监管的范围。

3.2 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确立

英国的金融改革法案将宏观审慎监管目标表述为:“保证金融中介服务的稳定供给, 避免经济周期对信贷和流动性供给的影响”。言下之意, 金融应避免再次遭受某个实体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这种控制主要应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合理关联性并能在宏观层面有效地做到克服金融经营的顺周期性。在美国的金融改革法案中,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被界定为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本文认为, 虽然上述表达存在差异, 但我们可以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界定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3.3 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主体

宏观审慎框架内, 由谁来担任监管主体, 这恐怕是一个备受争议和较难取舍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考察, 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重新设立宏观审慎监管主体, 如美国金融改革法案与欧盟金融改革法案;二是由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如英国金融改革法案。在我国, 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监管还是构建全新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 本文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在我国目前微观审慎监管模式下,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承担各自的监管职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一行三会”都不具备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主导地位, 四者都缺乏宏观把握全局、能及时协调并处理金融体系中各种风险与问题的能力与条件。当然,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 中央银行是最后贷款人, 其应当具有承担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天然优势。但本文认为, 最后贷款制度主要在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配置, 也不能全部涵盖系统性风险的各项要点;再者, 我国当下处于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 全国以及国际的经济、金融趋势变幻莫测, 中央银行要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并执行这些政策将耗去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再让中使变得相当困难。我国在2003年启动的中央银行职责改革、分离金融监管职能的初衷也正缘于此。因此, 本文认为, 我国应考虑建立更高层次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 可参照欧盟的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和美国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等制度做法。

3.4 宏观审慎监管的范围

此次危机显示, 很多金融衍生产品都游离于微观审慎监管之外, 对于这些信息缺口, 金融监管难逃监管失灵的干系。因此, 在西方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 场外衍生交易、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均被纳入监管范围。如美国2010年通过的对这些金融创新衍生产品的监管新规。本文认为, 这些制度均扩大监管范围无疑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凡是涉及金融风险的经营活动都应纳入监管范围。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当局还应加强对非监管领域内的高度关注和全面的信息收集, 如果这些领域存在产生金融风险的危险时, 宏观审慎监管当局也有职责将这些领域纳入金融监管之列。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引发的经济动荡暴露了各国金融监管制度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金融监管失灵表明:在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 现有的单一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微观的审慎监管模式存在重大风险敞口;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在更高层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做相应制定设计。本文在分析主要西方国家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基础上, 尝试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路径选择和总体思路, 以求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探析

参考文献

[1]See TITLE I—FINANCIAL STABILITY:SEC.101.SEC.102.DEFINITIONS.”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2]Subtitle A—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SEC.111.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COUNCIL ESTABLISHED. (a) ESTABLISHMENT.—Effective on the date of enactment ofthis Act, there is established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3]See SEC.112.COUNCIL AUTHORITY.: (1) IN GENERAL.—The purposes of the Council are— (A) to identify risks to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the UnitedStates that could arise from the material financial distressor failure, or ongoing activities, of large, interconnectedbank holding companies or nonbank financialcompanies, or that could arise outside the financialservices marketplace; (B) to promote market discipline, by eliminating expectations on thepart of shareholders, creditors, and counterparties of suchcompanies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shield them fromlosses in the event of failure;and (C) to respond to emerging threat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system.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

教育评鉴 篇7

1 台湾医院评鉴之运作模式

1.1 台湾医院评鉴之沿革与发展[2,3,4]

医院评鉴始于1978年之教学医院评鉴,实施医院评鉴30多年,期间伴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及病人安全之国际质量及国际评鉴发展趋势、台湾医疗社会及医疗体系发展之需求,医院评鉴制度及评鉴基准经过几次修正其发展趋于成熟。评鉴制度不论在人员素质、仪器设备及医院管理等各方面均日渐受到医院重视,医疗各方面质量也有相当大幅的提升[2],回顾台湾医院评鉴其发展有几个重要阶段:

1.1.1 教学医院评鉴时期(1978~1987)。

为确保医学系学生能有合格的实习场所,自1978年起办理医疗界同行审查制度,此后,每二年举办一次,当时医院评鉴共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教学医院,迄至1985年共完成4次评鉴工作,合格医院达56家。

1.1.2 医院评鉴暨教学医院评鉴时期(1988~)。

自1986年11月医疗法公布实施后,评鉴有了法源依据,自1988年起实施全面性之医院评鉴,教学医院评鉴合格效期为3年,评鉴分级依据申请规模大小医学中心(亦为教学医院)、区域医院(亦为教学医院)、地区医院及地区教学医院。1995年台湾开办全民健康保险后,通过医院评鉴的机构才能得到保险住院合约,保险给付也因医院等级不同而有不同之给付。

1.1.3 委托民间办理时期(1999~)。

1999年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简称医策会)成立,自此,医院评鉴开始委托民间机构(医策会)协助办理。医策会并着手进行医院评鉴之改革,于2005年开始逐步实施新制医院评鉴及教学医院评鉴制度,2007年全面实施。医策会并于2006年7月通过国际健康照护质量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Inc.,简称ISQua)办理之国际评鉴计划(ISQua's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Program,简称IAP),成为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八个通过IAP评鉴的医院评鉴机构[4]。

1.2 新制医院评鉴内容[1,5,6,7]

1.2.1 新制医院评鉴的精神与特色。

新制医院评鉴制度朝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小区为基础之医疗体系之方向规划。评鉴核心价值为3C(1)顾客(Customer):建立安全、有效、以病人为中心,适时、效率、公正的优质评鉴机制(2)社区(Community):透过各职类人员的团队医疗运作,提供符合社区民众健康需求的医疗服务(3)奉献(Contribution):鼓励医院发展特色、专长、及追求卓越。

1.2.2 评鉴项目。

医院评鉴共分为8大章508项评鉴项目,包括管理领域152项、医疗领域213项及护理领域1 4 3项,其中2 6项为必要项目(以2009年公告为例)。八大章其分别为(1)医院经营策略与领导统御及在小区上的角色;(2)医院经营管理之合理性;(3)病人权利及病人安全;(4)提供完备之医疗体制及各部门之管理;(5)适当的医疗作业(病房医疗作业评估);(6)提供适切之护理照护(含病房护理作业评估);(7)舒适的医疗照护环境及医疗服务;(8)人力素质提升及质量促进。其不同于过往的评鉴制度,主要在于打破病床规模、科别设置之医疗质量分级迷思,改以社区民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鼓励发展不同类型之特殊功能医院,并透过了解病人整体照护过程以及医院的宗旨来作评鉴,以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成效作为评鉴标的,以病人整体照护的过程,订定评鉴的标准。

为维持医疗服务质量与确保病人安全、权益,新制医院评鉴基准中,针对重大影响病人医疗安全或病人权益之重点项目设定为必要项目,并要求医院皆需达到必要项目之内容;此外,为使新制医院评鉴基准适用于各医院,依据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与医院MEDICAL OF TAIWAN台湾医事实际情况可作增减的项目设定为可选项目。

1.2.3 评鉴评量方式。

评鉴基准评量方式分为A、B、C、D、E5等级,A~E所代表的是达成度,达C以上该评量项目始为合格。评鉴基准共分八8章,分别计算各章评量项目之合格百分比,若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则该章视为不合格:(1)单章之细项合格比例未达60%以上;(2)任一必要项目未达C(即D或E)。评量结果未达C以上或NA之项目,评鉴委员会给予改善意见供医院参考。

1.2.4 新制医院评鉴之作业流程。

(1)公告评鉴标准及作业程序:主办机关每年视情况修订评鉴标准、作业程序及相关表格后,即公告当年度评鉴标准及评鉴作业程序,以利申请评鉴医院参考及准备。并依当年度评鉴标准聘请专业且适任之评鉴委员,以一年一聘方式办理。新制医院评鉴及新制教学医院评鉴,分别依《新制医院评鉴基准》及《新制教学医院评鉴基准》办理。(2)办理评鉴说明会:主办机关或协办单位于作业程序公告后,办理评鉴说明会,内容包括申请评鉴相关注意事项、评鉴基准内容、评量重点及准备方向,以利申请评鉴医院参考及准备。(3)受理评鉴申请:经登记开放急性一般病床20床以上者,得申请新制医院评鉴,依前述公告之规定,于期限内向医策会提出评鉴申请。书面资料审核由医策会先行针对医院之申请资料,并配合相关部门查证回复资料作书面检核。(4)召开评鉴委员行前会议及共识会议:邀请当年度受聘之评鉴委员,召开行前会议,将针对评鉴标准及规范加以说明。每年度依据当年度评鉴标准及评量项目,邀集受聘委员参与共识会议,针对各专业评鉴项目加以讨论,建立委员评量共识,降低委员评分个别差异。(5)安排评鉴行程并通知医院及委员:以随机方式决定受评医院行程,并于评鉴日期前10个工作日通知医院。医院评鉴医疗、管理及护理领域委员各2人,教研组委员2至3人,共有委员6~9人,委员人数依据申请医院床数规模而有所差异。(6)实地评鉴阶段:经初审合格之医院,由协办单位于实地评鉴日程前10个工作日通知受评医院。实地评鉴进行程序包括医院简报、实地查证及意见交换,由医疗、护理、管理三大领域之委员负责医院评鉴8大章节之评鉴。各组委员分组进行实地评鉴及访谈,评鉴时间因申请医院床数规模有所差异(约1~3天)。(7)评鉴结果审定阶段:通过评鉴者,由主办机关或协办单位寄发评鉴合格证书及评鉴意见表,新制医院评鉴结果及名称将分为特优、优等、及合格医院。新制教学医院评鉴结果及名称将分为、优等及合格医院。评鉴合格与否将依据医院实际服务质量之表现,而非医院结构面的水平,评鉴合格效期乃依据评鉴结果分为3年或4年,医院评鉴结果,也将作全民健康保险部门全民健保分级给付的基础,依医院的层级不同作不同的给付。(8)不定期追踪辅导访查:为持续监督医院加强业务管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辅导医院针对评鉴缺失进行改善,由主办机关聘请专家及相关业务主管,担任追踪辅导作业之访查委员,访查于评鉴合格效期内,且访查当年度未再申请医院评鉴或教学医院评鉴之医院。

2 医院之因应

不只是为通过评鉴,而是要以超越评鉴标准之心态来准备;因应新制医院评鉴,必须要“以病人为中心”之思维、“以病人安全”为核心理念来准备评鉴,各部门应建置符合病人安全、有效、适时、效率、公正的作业流程,构建“以病人为中心”及“患者安全”的医疗照护政策。为确保医疗团队间之连续性照护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应依据标准作业程序,将医院评鉴基准及精神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之中,并力行PDCA之管理步骤,藉由内部评鉴及外部评鉴,定期检讨及持续改善,改变组织文化,追求更好的医疗质量与就医环境。

3 结语

目前在台湾影响医院经营方向最大的两个政策即是健保制度及医院评鉴制度,在健保制度之给付与医院评鉴挂钩情况下,评鉴制度对台湾医疗院所发展有绝对之影响力。综观过往之评鉴,不论是对医院质量或病人权益之提升,其正面意义与成效是有目共睹;但现行之制度仍有许多争议包括对评鉴基准、评分原则、收费标准或委员代表性

等,关于新制医院评鉴之实施及未来规划,谢博生指出:“新制医院评鉴制度的理念及目标虽然普遍获得认同,但是却未能完全达成,最主要原因是执行面设计出了问题,有待检讨,改善,未来如何导引医院工作人员将评鉴基准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之中,导引医院依据其所拥有的人才、设备、资源、理想去发挥医疗服务特色,这些都是思考改善台湾新制医院评鉴必须考虑的事项;以病人为中心的跨领域医疗团队,是下阶段努力的目标”[4]。期待台湾医院评鉴制度在国际级评鉴机构医策会带领下,能够突破、创新,创造台湾卓越之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新制医院评鉴及新制教学医院评鉴作业程序.[2009-03-13].ttp://www.doh.gov.tw

[2]王俊文,叶德丰,曾坤仪.台湾医院评鉴趋势之探讨[J].中山医学杂志,2003,(14):513-522.

[3]梁亚文,潘忆文,林雅雯,等.医院组织功能与管理[M].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4]谢博生.医院评鉴制度在下阶段的推展:促使台湾医疗质量迈向国际水平[J].医疗质量杂志,2008,(2):56-57.

[5]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医院评鉴工作简介.[2009]http://www.tjcha.org.tw

[6]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医院评鉴制度及新制改革重点介绍.[2009]http://www.tjcha.org.tw

教育评鉴 篇8

推荐理由:

课题的研究提供给教师在“埋头拉车”的同时, 能够“抬头看路”的机会, 使教师在繁忙、重复的日常教学中, 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书是课题组精诚合作、群策群力的结果。本书共分五章, 在对国内评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 分析了目前评判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即教师在评判性阅读教学时存在着脱离文本内容、脱离文章线索、缺乏铺垫、缺乏思维空间的现象, 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发掘评判性思维的激发点、生长点、支撑点和起始点, 往往误设了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最高点。主要从线索、内容、语言、体裁等四个视角入手提出如何阐释和评鉴阅读文本, 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 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教师在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技能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学生评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教师本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方式对思维的培养有着导向的作用。

教育评鉴 篇9

董的书法学习始于其科考落第的刺激,其时没有一手漂亮的书法,文章的内容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董因此发奋,遂在书法一道,臻于晚明的顶峰。尽管曾经有一种说法,把他和同时期的另外三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列,而后世卓有见识的论家不能认同此说。今日看来,董氏的影响力和艺术造诣,远非三家可比。后者无论是艺术格局还是所达到的境界,都不可以和董相提并论。

董的书法,除去手札、条幅等常规作品外,大量留存于绘画题名、题跋以及匾额书写中,从中可以窥见其渊源甚深,兼具颜鲁公的丰厚、“二王”的恣媚和赵孟頫的婉转。在董其昌的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在于书画的高度统一。其绘画的运笔完全来自于书法的修养。对于他的书法,后代不乏称赞者,如翁同?,更有批评者,如康有为:

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以推崇碑学的眼光来审视董其昌,能有这样的评价自在情理。而明代书法,祝枝山、文徵明、唐寅而外,能有董其昌的崛起并不偶然。董以更大的才气和勇毅向更加高古的方向拓进。我们看祝枝山和文徵明等人,祝失之于粗硬简率,而文失之于过分规矩不见性情。董在其中,自具只眼。早年不遗余力搜求网罗晋唐宋元诸贤名迹,心摹手追,并刊刻《戏鸿堂法帖》,眼界既高,取法乎上,博物洽闻,下笔自是不凡。

董的绘画同样取法高远,五代、两宋若董源、巨然、范宽、赵大年、夏圭等,均有临摹。董氏临摹着眼不在形迹,乃是用自己的理解更加自由地表达。与其说是摹古,不如说他在延续元代以来画家所开辟的绘画道路——总结和提炼笔墨。在董其昌那里,形象不再苛求,而一笔一画、一点一墨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在元朝人的基础上,董更进一步,他笔下的山水和自然之真更加远离,而更加服从于内心的自由,长线条也好,点画也好,更加注重挥洒的自如和方便,这一点更为接近书法的状态。其中,师法黄公望而变之以简淡冲和的浅绛,线条和点画都更具书法的意致。另外,米氏云山也是董师古的取法对象。董的书法,用笔精到,基本没有生涩、滞拙、枯槁的线条,表现在绘画上,就是秀润、温和、不激不厉。这与其人生表里相合。《明史》称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董氏能自由游走于朝野,得益于他的天性和学养。没有这样的修养,在晚明波谲云诡的政坛如何能够自保,更如何能够成就?

上海博物馆所藏董其昌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景》大画册,藏在故宫博物院的《高逸图》轴,为其晚年杰作,可以窥见倪高士和黄子久的笔意。然而图式则完全是董氏的创造了,绝对不求形貌的奇异,不厌其烦地锤炼自己的笔墨和图式,留给后人无限的空间。

董的书画实践,直接影响到他“南北宗”论的提出。当然,对于“南北宗”理论的提出和阐发不止董氏一人,同时代陈继儒、莫是龙均为同道。然而董的影响更大。“南北宗论”比方禅宗的南北分宗,目的在于尊南贬北,也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为“文人画”做出界定,从而引导人们临摹、学习高品位的绘画传统。董一再强调读书养气的重要,对于不读古书,不观古画,一味自用臆造者,是旗帜鲜明贬低的。他的这一主张也成为后来三百多年文人画创作和品鉴的理论基础。

“南北宗”论,虽然自提出以来,不断受到诟病,然而从积极的一面看来,它基本上全面梳理了前代和本朝画家的成就,对于文人画的传承谱系做出总结和归纳。董其昌自己的艺术,基本遵循了这一主张,水墨画自然是他所极力推崇的一脉,北宋范宽、元代黄公望,青绿则是宋赵大年和元赵孟頫。其中赵大年传世作品数量稀少,而其中大多为伪作,他的生活状态使其绘画保持在一个业余状态(业余,是精神状态,非绘画水平)。这一点也是董在理论中所推崇的“顿悟”之道。他不崇尚依靠苦修和功夫达到的境界,反而看重依靠学养和感悟所能理解的意趣。从这个层面而言,董其实是提出了中国绘画传统中最具灵性、最具文气的一派。这一派,强调全面修养,强调心灵感悟,当然,我们从董其昌自己的艺术中照样可以看到他的专注、求索和积累的功力,但董不强调这些方面,他所提倡的是前者。

文人画在今天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边缘画种。即便美术学院开展对于古典绘画的临摹,学生对于透露在笔墨中的气息和意蕴也难以把握,从而更多的是依靠从西方一知半解学来的一些观念去套用,什么解构啊,构成啊。其实真正需要的,不是解构和构成,而是理解。理解笔性,需要理解书法和诗歌,需要理解中国士人创造这些画作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没有这些方面的全面了解,单纯从笔墨中寻找,那一定会南辕北辙的。

在许多毕业于专业院校的人士心目中,“造型”基本等同于对物理准确的讲求,因为中国文化精神和书法的缺失,对于古典“造型”已经很难解读了。那种“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诗性表达,在今天的主流画坛,几成绝唱。我们重新审视董其昌所提出来的“南北宗”论对于今天画坛主要的影响,应该知道他提出了什么是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的笔墨。

在董的时代,他所推重的是沈周、文徵明所领衔的吴门画派。而对于院体绘画以及后来兴起的浙派,则不以为然。因为,在董看来,那不是“渲淡”为主的南宗,而是以“勾斫”为主的北宗余绪,是“刻画”“浮薄”而“匠气”的。他的这一认识,影响此后三百年主流画坛。直到近人黄宾虹,都还是持类似的观点。在他的画论和教学中,对于他认为“刻画”的北宗极尽贬抑之能事。黄的理论更进一步,对于院体绘画的源头一概加以排斥,不主张学生临习五代北宋的画迹,认为那样的作品是匠气的,是缺少文气的。黄氏自己并没有看过多少宋元绘画,对于古典绘画的认知,大多来自文献的描述,而非亲眼所见。否则,他给当年国民政府故宫文物南迁做出的鉴定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的谬误。

董其昌给后世留下的另外一个方面的遗产,就是他对古代书画的鉴定结论和制造的伪作。一如前述,董本人是大收藏家,他的收藏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手眼,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把唐代王维、五代董源、北宋米芾等人极力提高身价,不惜牵强附会、移花接木来制造他们的作品,以辅助其尊南贬北的理论。另外,就是他可能有现实牟利的打算。因此,给后世留下大量的谜案。例如为鉴定界所津津乐道的传五代董源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手卷,因为董其昌的鉴定结论而被后世所继承和延续,几乎成为山水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许多论点据此引发。但不幸的是,经过张大千、谢稚柳,特别是近年陈佩秋先生的多方求证,基本确认其为伪作。而故宫博物院所藏《潇湘图》后面的董氏题跋,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董氏处心积虑抬高伪作的声名,从而从中牟利的企图。篇幅所限,兹不引述,详细内容,读者可以参看由陈启伟先生整理的陈佩秋先生访谈——《名画说疑》的相关章节。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因此而生发出来的山水画史的大量表述都需要修改,而我们对待董其昌之后的山水画坛就需要重新评价。

董其昌的书画对于同代和后世影响都极大,围绕着他形成了颇具声势的松江画派,不但同代中若陈继儒、程嘉燧追随左右,松江派名家赵左、沈士充等人甚至常为董其昌代笔。延展到清初画坛,更是笼罩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四王”从理论到实践完全继承董其昌,尤为近代徐悲鸿等人多所诟病,谓其了无生气。但“四王”的笔墨修养还是值得推重的,那还是元代以来不断总结笔墨的结果。连“四僧”中的八大山人也师事董其昌,书法和山水画均脱胎于董,比之其他的追随者,八大因其身世遭逢,笔下遂有更多意蕴和情采,然而那洗练、超绝的笔墨,包含着八大对于董其昌所开辟的艺术苑囿的持守和开拓。

明代人物画坛,与陈老莲鼎足而立的还有丁云鹏和崔子忠。与崔子忠相比,丁云鹏的成就更高。丁氏远绍北宋李公麟,而意趣过之,与仇英相比,丁云鹏笔下的人物更为古雅。题材以佛教人物为主,佛祖、菩萨、罗汉都有卓绝的表现。从衣纹勾勒来看,明代比之宋代,线条更趋细密,装饰意图更加明显。今日传世李公麟的部分作品,其实出自明清人手笔,拿来李公麟真迹若《五马图》比并而观,即知线条大异其趣。目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和《卢同烹茶图》可视为丁云鹏代表作,从线条和构图上都有新的创造。此外,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洗象图》,线条紧劲连绵,设色秀雅冲融,陈老莲而外能别开生面,可见其功力才气之超绝。

丁云鹏和陈老莲生活的晚明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商业发达的时期,一方面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生活的讲求也更甚于前代。装饰艺术遂日渐发达起来。版画的兴盛正应和了这样的时代要求。今天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也是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陈老莲和丁云鹏都是当时最重要的版画家。于此道,陈老莲不需赘述,丁云鹏也大量参与刊刻版画。《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中之图大半即出其手笔。

明代花鸟画也有上佳表现,有边景昭、吕纪的工笔细写,富贵华彩,可见黄荃、崔白、赵昌意绪。其艺术远宗宋代院体。边景昭传世作品不多,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边景昭所绘的《三友百禽图》轴,画松、竹、梅岁寒三友,百鸟各具姿态,可见其观察写生之功力,刻画细腻,设色富丽,饱满的构图繁而不乱,统一于装饰性的构图中间。吕纪师法边景昭而更能上溯宋代院体,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追随者众多,也成为日本屏风画的来源。

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带写,创造出别具特色的画风。论者以为:有明以来写花草者,无如吴郡。而吴郡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之。周氏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现藏故宫博物院周之冕作品《竹石雄鸡图》轴和《百花图》卷,另外,如现藏南京博物院《桂树榴雀图》轴。《百花图》卷类似于对景写生,而自成一种起承转合的构图、画法,对于后世的赵之谦等人都有影响。

林良意笔水墨直抒胸臆,又可见徐熙的野逸,他的笔下,不再囿于宫廷中人工培育的珍禽异鸟和假山宫观,而是继承了徐熙“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的文人风格,视野投注到洲渚、岸陂、湖沼,去描绘那些自由雍容往来天地间的禽鸟,野逸、疏放的笔墨,更加状写出画家胸中的意境,而水墨的单纯和内敛,更与此心境表里相应。林良因其特殊的才气和经历,既有宫廷画家所需要的严谨和富丽,又有文人画家所具备的清雅绝俗,笔下花鸟自比文人画更见谨严和庄敬,比院画多了几分放逸萧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吸引了沈周、唐寅、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后世天才的追随。林良传世作品分藏各地,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灌木集禽图》,落款只有草书的“林良”二字。再如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的《古木苍鹰图》。而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鹅咏图》轴,秋水明净,水草萧索,水鸟悠游,一派生机。庙堂江湖,对于内心自由的希冀,是古代士大夫永恒的追逐。

后世每以“青藤白阳”并称,其实徐渭和陈道复两人艺术旨趣有别。陈白阳的简笔水墨,冷逸恬静,非有甚深学养心性不能梦见。从其运笔来看,狂放中有控制,运笔用墨犹不失文人的内敛和自抑,如现藏南京博物院的《松石萱花图》轴,构图的精审和笔墨的秩序,可以看到陈白阳内心的高洁和清雅,绝不见情绪失控的激动和败笔。而到徐文长,以卓绝之才气胸襟遣书入画,墨渖淋漓,妙造自然,又独运一高峰。徐渭的精神更为激烈,这一点从其书法中可以清楚了解。他的运笔常常因为情绪的过分跃动而失控,然而在徐渭,这就是一种风格,因为这些“失控”,正是他心迹的自然流露,大师是百无禁忌的。对于旁人,这是一种修养不足的表现,而在徐渭则直可以视为一种特色。它们和他艺术的雄健痛快、水墨氤氲同样构成了一个自足的整体而不可分割。徐渭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对于开辟大写意花鸟的画风居功至伟。更为重要的是,徐渭在自己创格造境的画风中,不但把书画的成就高度结合,而且也把诗文的修养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他常常在画上题诗,内容与其心境、思想相表里,就如其所绘《墨葡萄》中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其落魄不能自养的现实处境和孤高不苟合取容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与其跌宕的书法和疏狂的水墨画形成完美的结合。这种包容了诗、书、画在内的艺术形式,颇为后世画家所尊法和传承。后世所谓“三绝”“四绝(加上篆刻)”,早已成为文人的一种自我标榜。惜乎一般人不具备徐渭那样的才情和抱负,遂使这种题诗和笔墨的自然宣泄流于空疏。须知,徐渭的笔墨可能简约,但并不简单,寥寥数笔所承载的是一个具有丰厚学养和丰富情怀的人。

明代后期装饰风格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应该关注吴彬的艺术。他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可能受到外来艺术。比如西洋版画的影响。说吴彬作画绝不摹古可能太绝对了,有可能他早年摹古之作散失不得见,另外,也可能他不以形迹求古,然而他艺术中的技法还是非常有涵养的,可以看出来与古代艺术的渊源。比如他所作《千岩万壑图》,从形式到技法可以想象北宋诸家特别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种依靠细密的点子皴来构成的山体,极尽自然物象的阴阳变化,从而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而那种装饰性的表达,则似乎得益于彼时来自西方的铜版画或者石版画的启发。在研究中西艺术的关系中,也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发展,也是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结实的体面,非来自光影素描的表现,仍旧保留了中国水墨的笔势和韵致,而其哲学观念,也仍旧与“知白守黑”“抱阴负阳”相一致。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吴彬《山阴道上图》以及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层峦重障图》轴等都可以看出,这种几乎出于臆造的图景,更多的指向,并不是描写自然,而是几乎炫技一般地表达水墨构成的山水世界,在细密、繁复的山水中营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世界,而其图像,我们很难从本土艺术中找到类似的样式。

传世作品还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十六应真》卷。所画人物形象一如山水,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感。线条不再讲究宋代以来所秉承的“应物象形”,而是从属于画家的内心和画面需要,设色也照顾到整体的布局和气晕。原本“助人伦,成教化”的人物画,在明代画家的笔下,也更具有纯粹的艺术气质,更加独立于事功之外。这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坛,可以说都具有警示和启导的意义。

(刘波,南开大学艺术史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副主席。)

教育评鉴 篇10

一、甘愿清苦度日, 决不与反动军阀同流合污的忧国忧民联

杨鉴勤 (1891—1956) 字少九, 号铁崖。丽江古城忠义人。因办学成就高, 道光元年朝廷诏赐“孝廉方正”称号的杨绰[1]之后, 丽江孝廉方正杨氏第六代私塾老师。从小接受系统的国学教育, 文学、书法功底深厚, 为人一身正气。曾在云南筹建护国军时, 以一腔救民族于水火的爱国热忱, 投笔从戎参加护国军投身于护国运动。但他后来目睹连年的军阀争战火烟四起民不聊生, 看透当时尔虞我诈贪婪腐败的世道。已升任护国军副团长还要引荐为县长的他, 毅然拒绝, 回到他离别多年的故乡, 写下“有了油盐柴米;不计苦辣酸甜, ”“由来盛世无隐者;只为高堂有老亲”, 用幽默的笔调, 以他特有的方式表露出甘愿清苦度日, 也不跟黑暗反动军阀同流合污的思想, 并“乐种满园桃李树;研求几部汉唐书”, 在家默默耕耘于孝廉方正学堂, 孜孜不倦培养着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的学子。先生虽然身在家里但时时忧国忧民, 善于借联抒情, 书法又好,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 常有人来赏看春联。抗战时期在自家写贴过一副春联:“过不了国难民难;说什么新年旧年, ”横披是“人心思共和。”[2]颇得人们赞扬, 成为当时丽江古城一副不同凡响的对联。

二、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汉语纳西语双语偕音联

杨先生写过好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楹联, 他不仅不断丰富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 而且在对联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也不断创新。譬如, 受他上辈家人影响的汉语纳西语双语偕音联, 在不断传承传统基础上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抒发作者喜遇家乡丰收景象和表达喜悦心情的“当瓦碑在豫;库实课留湘”, “三多得愿意;八极告新猷”, “老来古大受;幸必好自吟”等就是其代表作。这些联至今还广泛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口中,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语中有语, 联中有联, 联中藏典, 多用纳西语中熟语琅琅上口。就是说一副联的字面意义既可以用汉语也可以用纳西语读出, 即双语相偕;既成汉语联, 又是纳西语联;既含有汉语典故又善用纳西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熟语。如“当瓦碑在豫;库实课留湘”。联面汉语为瓦当碑文出土于豫, 即河南, 这里“当瓦”是要与纳西语的“当瓦”腊月阴历十二月相偕音, 倒转用;库实课留湘, 意为因下雪庄稼丰收丽江钱粮库充足, 以往需由湖南调来调剂丽江的粮食可以留存于湖南了。纳西语谐音即是, 当瓦碑在豫, 库实课留湘, 十二月积雪, 新年景象好, 这里“豫”、“湘”为纳西语语气词。又如“三多得愿意;八极告新猷”。汉语为, 得到纳西三多神愿意, 八方相互转告着新一年的计划, 意为到处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纳西语意为, 因祈愿纳西阿普三多神, 庄稼粮食又丰收了, “猷”, 这里同样作肯定语气词。这样联中藏典寓意丰富, 增强了楹联的表现力。再如“老来古大受;幸必好自吟”。汉语的典故是说, 按古制人到老年可以享受大礼, 理应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兴致来了灵感勃发也就必定可以更好地自吟自诵。纳西语则是, 老来古大受, “老来”, 这里为纳西语谐音健康的意思, “古大受”, 纳西语谐音为都说好, 上联是说健康都说好, 下联幸必好自吟, “幸必”, 舌头辣, 味道感觉好, 意为吃辣椒咸菜等佐料, “好自吟”, 纳西语谐音吃饭味道美, 上下联含义为, 健康都说好, 有辣椒佐料吃饭味道美。这样用汉语纳西语双语偕音的高超艺术手法写联写诗, 在杨鉴勤先生诗联的写作中经常运用, 他不仅丰富了中国楹联表现形式, 而且还更好地弘扬了珍贵的纳西民族文化。

三、情景交融立意高远的玉龙雪山长联

《玉龙雪山联》[3]是杨鉴勤先生模仿被誉为中国古今第一名联的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而作, 是作者早期作品, 也是一生的楹联代表杰作。清宣统三年 (1911) , 20岁, 风华正茂的杨鉴勤, 满怀实业报国之志, 考上云南昆明甲种农业学校蚕业教员讲习班。初到昆明, 当时杨先生在丽江时讲的是纳西话, 在班内汉话还讲得不怎么顺畅, 同学说他是山里来的人, 有些轻视。有天, 老师领全班同学去游大观楼, 喜欢古诗词的他, 抄录了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 回校后模仿作了《玉龙雪山联》, 写在宣纸上, 悬挂于寝室。那时的学生古诗文都相当好, 看后大家都说写得好。老师们知道后, 也啧啧称赞。后由校纪念馆收藏。20世纪80年代, 刊登于丽江地区文艺刊物《玉龙山》杂志上, 后被收入中国名长联。《玉龙雪山联》虽是仿作, 但决不拘泥于原作, 而是凭借作者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 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写出了玉龙雪山的雄伟、神奇、美丽, 以及其历史文化, 总之是把玉龙雪山给写活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走进丽江神奇而美丽的玉龙雪山, 一起来分享《玉龙雪山联》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上联是这样说的“数万里长江, 穿流脚下”。拔地而起的玉龙雪山是那样的巍峨高大, 万里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滚滚奔腾在他的脚下川流而去。“放眼遥望, 洋洋乎纵横无际”!放眼望去, 浩大的金沙江水纵横奔流, 向着远方一望无际。“况东连巴蜀, 北距乌拉, 南接交趾, 西毗天竺。”且东面连接着四川, 北面与西藏相距, 南面与古越南接壤, 西面与古印度相毗邻。这三句作者以长江上游金沙江环流于玉龙雪山西、北、东境的深峡间, 站在玉龙雪山眺望, 以其独特的由山顶而峡谷的空间审美视角和审美感受, 看似实写川流于玉龙雪山下纵横奔流的万里长江, 但彰显的是玉龙雪山的巍峨高大。是啊, 若不是玉龙雪山的高大, 哪能看到洋洋乎流往南几千里古越南交趾的长江之水呢, 作者是以站在玉龙雪山看到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水的浩荡, 流域的广阔写玉龙雪山的高远意境, 真是非凡绝妙之笔。“今来古往, 空把感慨兴亡”。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感叹沧桑变迁。 (玉龙雪山呢, 依然如故) “趁月白风清, 露出她冰肌玉骨;从朝云暮雨, 消去了蛮烟瘴雾”。趁着月白风清, 仍然露出玉龙雪山那冰清玉洁的肌骨, 是因为在朝云暮雨中, 把蛮烟和瘴雾驱除殆尽。这一句作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玉龙雪山的高洁品格, 也是在写作者人生的品格修养, 像冰清玉洁般的玉龙雪山, 在朝云暮雨中也不被蛮烟和瘴雾所迷惑, 永远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只赢得:百载积雪, 一壁铁台, 半弯灵湖, 四围花鸟”。只留下百年积雪, 一壁始终不化的冰峰, 半弯清澈见底充满神话色彩的玉湖水。这一句主要写玉龙雪山的静态之美, 百年积雪不化的玉壁, 与周围湖、花、鸟相互映衬, 交相辉映, 活化出玉龙雪山的神韵, 以静显动显现出玉龙雪山的神奇与美丽。

下联“十二时景象, 幻在胸中”。接上联“静”作者笔锋一转写玉龙雪山的“动”。十二时, 是虚写, 是指玉龙十二时景。即清代纳西学者木正源形象归纳的:“三春烟茏”、“六月云带”、“晓前曙色”、“螟后夕阳”、“晴霞五色”、“夜月双辉”、“绿雪奇峰”、“银灯炫焰”、“玉湖倒影”、“龙甲生云”、“金沙壁流”、“白泉玉液”。从不同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雪山景色, 体现了不同节令、不同时辰玉龙景致的变幻无常与千姿百态。一个“幻”字把整个玉龙雪山的神奇美丽给写活了。“高怀独步, 皎皎然俯仰有情”。徒步登上雪山, 无论是举头仰望还是低头俯视, 奔来眼中的都是一尘不染的洁净情景。“看晓吞红日, 夕照霞光, 午吐碧岚, 夜焕星斗”。且看早晨含着红色的日辉, 傍晚反射着金色的霞光, 中午吞吐着蓝色的云雾, 夜里放射着星斗的光芒。这四句是概写玉龙十二景后对一天四时雪山景色变化的特写。在日月星辰、云雾霞光变幻下的玉龙雪山显得更加神奇、更加美丽多姿。“燕去鸿归, 任凭经过寒暑”。春燕去, 秋雁来, 不论历尽冬夏寒暑。“藉龙吟虎啸, 宣言那帝德神威;于霁喜阴愁, 分明着廉吏贪官”。借助雪山龙吟虎啸之声, 宣言着皇帝的恩德和神灵的威严, 在他那晴天喜颜和阴天的愁容, 就能清楚是清廉的好官还是贪婪的坏官。这一句是整副对联作者借景抒情抒志的重要一笔, 立意高远, 这里作者暗引了丽江民谣:“贪吏到, 云笼罩;廉吏到, 雪山笑”, 是作者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要像雪山晴天喜颜和阴天愁容一样能辨明廉吏还是贪官, 当廉吏而不做贪官。这正是作者长联的高远立意, 作者的人生追求, 也是后来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有些:三危胜迹, 六诏遗碑, 西汉船鼓, 百世山河”。“山危”:地名, 即玉龙雪山周围的木地、危地和藏地一带;“六诏”:唐初洱海各诏总称, 即蒙舍诏、蒙雋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其中越析诏在今宾川境, 为纳西族祖先所建立[4]。“西汉船鼓”:西汉武帝想打开由西南通往印度的道路, 在滇池被昆明夷所阻, 于是为了攻打昆明, 先在长安近郊模仿滇池挖凿昆明湖以习水战。汉军操练时, 击鼓以助声势, 是谓西汉船鼓。句意为玉龙雪山周围还有那三危的名胜古迹, 六诏时留下的记功碑, 西汉时渡滇池的船鼓, 百代永恒的大好河山。这一句主要写玉龙雪山历经久远的历史, 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情景到历史使玉龙雪山更加立体鲜活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牛耕勤.名城丽江与中外名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3]和钟华.纳西族文学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2.

上一篇:动态前馈补偿下一篇:排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