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生活化

2024-10-03

体育教学生活化(共12篇)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1

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依据体育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创设出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浸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创设可感情境,将“生活”植入课堂

1.创设全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浸润

教师对学生活动情境的预设,重点是将情境可能发生的过程细节依据其发生顺序的方式调控好学生,并从游戏的策略出发促进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最终达成情境预设的目的。 这种方式主要践行于每个单元的中间部分,为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立。例如,教学跑步技巧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内在记忆和表象思维,激活学生参与活动、探寻新知的内在动力,再进行讲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促进跑步技巧的形成,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创设部分情境,让学生在核心中体验

有时为了契合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环节都进行情境预设,而要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关注能力,将情境的创设聚焦在相对核心的环节上,尤其是动作技巧掌握的难点上。可以运用相应的游戏为载体,促进学生在相应环节与生活相联系,提升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例如,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投掷类动作之后,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强化对投掷动作的练习呢?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业余时间经常练习的游戏,将所学的动作要领在游戏过程中得以展示与内化, 提升技巧性,从而达到巩固与提升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策略,将“生活”链接课堂

要想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师不能忽略学生这一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从学生的身体状态、心理特点和内在能力等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会形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在感受生活气息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愉悦的心情进行体育学习。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青蛙跳的形态,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自然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再如,在进行游戏 “保卫祖国”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取体育知识。总之,一切都让学生身处课堂而感觉置身生活中一样,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器材场地,让“生活”搬进课堂

体育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凭借。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校具备的体育设施,与体育场地进行有机结合,在器材与场地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场地和器材的浸润下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聚焦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必要时,也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体育器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创新的思维使用场地和器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奠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生活中废旧的塑料瓶或自行车轮胎等物品,自己动手将其改制成投掷类的器材,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育活动过程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场地的改造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进行场地的改造,让原本刻板僵硬的有效场地,转化为契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在教学投掷铅球时,由于学生走动的频率高,常常会将石灰粉画出的界限踩掉。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运用废旧的毛线拉起界限,也迎合了学生对彩色独有的喜好,激活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四、整合生活资源,让课堂迈向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视为教学核心。 而小学体育教学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其最终指向就是要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就失去了一切。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不仅仅是课上课下,更应该是终身性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发展。这就需要体育教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强化对基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练习,磨炼学生的内在意志,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能随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主练习。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技巧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进行一场体操比赛,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融合进自己的家庭。这样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强化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学生将整个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营造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中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倡导,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倾向已经越发深入课堂。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依据体育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浸润下,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应该努力构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脱离了传统教学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李宝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导入“七法”[J].吉林教育,2010(23).

[2]陈万才.对小学体育教学趣味化与生活化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2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起来比较的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觉得要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来将英语生活化,让她更具体、更形象、学生更细欢。

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

1.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擅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如:在教Askingtheway这一单元时,在呈现部分,可以按照城市某条街道的布局,借助课桌将教室布置成公园、商店、医院、街道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掌握“Whereisthepostoffice?nextto,behind,infrontof,turnrightatthefirstturning”等句子和短语。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有亲切感,容易理解掌握新的语言点。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兴趣浓厚,踊跃参与。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 篇3

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感,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与体育教育产生于人们生活中的生存需要,战争促使了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是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体育生活化在本文中可以这样来理解:学校体育教育要始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学校体育生活化最终关注的是学生体育生活化,即体育是否真正走人学生生活,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否形成。学校体育生活化具有以下特点:(1)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即个人或家庭的体育行为形成并融入个体或家庭生活之中,成为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体育健身活动,还包括个人及家庭进行的体育观赏、体育消费等行为等。(2)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体育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感觉、思维、评价、判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和体育行为。(3)体育活动的经常性。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人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增进自己的健康。因为健康的维护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积累的生理生化适应过程,所以,通过经常性体育活动来实现身体健康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4)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随着薪兴体育项目不断增加,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总之,体育生活化就握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学校体育生活化教学理念产生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动机与需求”的相关理论,人们的动机是由其内在需要驱动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简化成“需要一动机—行为”,而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就是根据其心理需要的不断变化有所不同,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来自于人们求生的本能,而现代体育运动则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对学校体育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学生的价值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校体育课程必须同学生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但是我国现在的体育内容仍然没有摆脱“健身”和“技能”这两个理论的教育框架,忽视了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实际交往生活化的教育功能。没有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把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期盼及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失去了形成合理而又良好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和“运动习惯”最佳接受教育的时期,造成了绝大多数人“终身体育”和“体育健康”意识的淡薄,形成了对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和看法。

三、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现代公民及健康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当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决定了“生活化”的道路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教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教育终身化理念的形成,教育终身化也揭示了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世界教育制度结构改革的最终形式将形成一个学校教育一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的一体化体系。终身体育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思想。终身教育深刻揭示了学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四、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1)教师要树立生活为先的原则,改革体育教学观念。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生活在先的教育观念,将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从体育的角度把握与创造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全面地、综合地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他既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音,彻底改变原有教学过程中僵化的主动与被动、压制与被压制、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同时,在体育教学理念中,应该增加以下二方面的内容:

①体育时尚观。时尚对人们而言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现代体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人们具有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回归的过程。由于学生是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之一,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体育时尚观教育,充分运用时尚与体育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体育时尚观,不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②功利观教育。本文所谈的功利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并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体育的社会功能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体育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由于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且还可在交流对运动认识的过程中扩散到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人们不但可以促进相互了解,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群体为自身发展服务。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把体育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必将促进学生体育自我参与意识的形成,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2)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活世界。“体育是非生产性的,是不直接产生劳动价值,也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技术从生产劳动技术移植而来,体育也可作为传授劳动技能的辅助手段,但是体育的本质是属于生活的。”体育教学要广

泛采撷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谛,进而丰富学生个体在体育世界中体会到的情感和思想认识。要充分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取之不尽,可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力求每一寸空间都释放出温馨的生活气息。教师在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状况、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与素材之间产生共鸣。在体育生活化教学中必须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画面,拓展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

①情感体验教育。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这样说,体育情感是在满足体育参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主体出现该种需要时,就会对满足需要或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产生肯定态度,体育运动渐渐地也就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基本需要。这基本需要的特征是主观的,即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向往和欲望,在感觉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

②个性发展教育。体育运动是个性化倾向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主要行为方式,在运动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对胜与负的态度、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处处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表现意识。我国历来的体育课程内容机械划一,缺少生机,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构建由多种项目组成的、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的、既强调统一又强调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运动,在满足其兴趣爱好的条件下,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技术战术,他们均能主动参加,即使兴趣发生转移,也可以改变项目,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

参考文献

[1]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湖北体育科技,2006(3)

[2]花建平,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体育师友。2000(4)

[3]陈立勇,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及制约因素,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生活教学化 篇4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 将教学内容和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索地快乐。

1. 从生活背景入手, 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能诱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元一次方程”时创设了打折、获利的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搜寻、分析, 可使学生带着深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 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 体验数学乐趣。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 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圆弧长”时, 教师以学生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娱乐生活“荡秋千”为背景,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让学生荡秋千, 体会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 从而出示这样的题目:已知秋千拉绳长为3米, 静止时彩板离地面0.5米, 你荡秋千时, 秋千在最高处时彩板离地面2米 (左右对称) , 然后计算该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 (精确到0.1米) 解决此问题必须知道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的数学模型是圆弧, 因此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圆心角, 即可求得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 又具有生活性,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 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 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表演情景, 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内错角, 同旁内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让大家看教师的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直线, 两个大拇指反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注意两个角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内错角) , 接着教师提问, 大拇指为相同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这时学生都学着教师的手势做实验, 进而全班同学的首势都比成一样了, 得出同旁内角。这样, 通过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试验体会, 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同时学生感到其味无穷, 兴趣倍增

二、借助生活实际, 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本”, 是“载体”“材料”。不同时期, 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有着天壤之别。新课程理念主张我们用“教材教”, 而不是视教材为“上帝”。教材一经生成是“死”的, 而我们的教学主题却是活生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联系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是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红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 现用10.2千克面粉, 10.2千克鸡蛋, 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 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问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这样联系生活, 设计问题, 大大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而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增长率的问题, 轮船定位问题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又如:新月旅行社为吸引市民组团去野三坡旅游, 推出了如下两种收费标准: (1) 如果人数不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为1000元; (2) 如果人数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0元, 担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700元。某单位组织员工去野三坡旅游, 共支付给新月旅行社旅游费用27000元, 请问该单位这次共有多少员工去野三坡旅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这些知识从生活中产生, 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 又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5

《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的出现就来源于生活,而今的识字教学更要来源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下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展示台》部分,通过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勾起孩子对于识字的兴趣,在课堂上看得出,这些食品包装上的字孩子们都认识,并且学的十分感兴趣。因此我想,有时候埋头研究字源自理,思考怎么告诉孩子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复杂的知识,倒不如一句:“这个字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就和它是熟悉的好朋友啦!”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为了拓展学生识字的舞台,我们不一定要一味地让学生去回顾自己生活中所认识的字,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创造,让孩子置身于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执教识字课文《菜园里》,上课时把课文中提到的九种蔬菜带进课堂并配合出示相应的字卡,设置情境:教室就是一个丰收的菜园。教师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接下来把带有蔬菜名字的卡片打乱顺序,让孩子找出蔬菜对应的生字卡片,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生字的印象。我认为这样设置生活情境的教学十分有效,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机会。

如何将生活化融入小学体育教学 篇6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教学;生活教育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习有用的体育,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实践推广中,由于教学经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化出现了断章取义、简单照搬、流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将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围绕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等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内容

1.体育教学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校体育思想是其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他的教育思想核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他的体育教学理念,也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2.体育教学生活化

体育教学生活化是将学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将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学生热爱运动、感悟生活、理解人生。体育教学生活化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点关注体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1.“脱离实际”的生活化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存在误区,出现了远离学生认知水平、简单照搬生活情景、违反实际生活常识等情况。如,在一节“前滚翻”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其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从垫子铺成的“山顶”采用前滚翻滚下,模拟前滚翻在生活中的运用。但是,这其实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不相符,因为当人从山顶上滚下时一般采取侧滚翻,如果采用前滚翻则会非常危险。类似的案例表面来看是运用体育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实际是脱离生活的杜撰。

2.“杂乱无章”的生活化

近年来,体育课堂教学中涌现出大量非体育性教材,出现了较多生活物品,这些不恰当的开发使体育教学性质发生蜕变,也导致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不良的倾向。教学效果决定教学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体育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才能称之为“生活化教学”。

三、如何實现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1.体育教学目标生活化

要想实现小学体育的“生活化教学”,首先必须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以课程目标、学习目标、水平目标为基础,以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作为教学根本。同时还要整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生活经验和价值实现,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起点,将课堂生活作为背景,从教学的实效性切入,全面构建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设计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器材等构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模仿、比较和讨论,在体验中得出最终结论。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主要在于改变以往课堂不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情况,通过师生讨论、合作竞争等方式,选择性地将生活情境科学地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感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体育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前滚翻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是团身不紧、滚翻时不低头,笔者从生活事例出发,运用生活实物解决难点问题。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通过挖掘生活素材进行主题化、情景化的创新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4.场地器材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器材建立在竞技体育思想之上,有许多器材并不适合小学生发展特点,也很少真正得到利用。生活类物品体积适中,软硬合适,作为体育教学器材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开发生活物品作为体育教学器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废物改造的环保思想和一物多用的节俭思路。

在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领会、创新实践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用生活教育思想精髓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将生活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感受体育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速体育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黄晓青.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评论,2003(3).

[2]朱凡丽.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南方论刊,2002(9).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篇7

1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界定

休闲生活是一 种文化, 也是一种态 度和理念。《辞 海》所赋予“休闲”的含义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从此概念可以认为,休闲是可以让人发挥更大能量的基础。休闲社活化是将休闲作为常态的生活方式对待,时刻坚持。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就是把传统的机械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赋予体育教学民主、主动、包容、和谐、悦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接触体育,享受体育,做到人人参与,诸人获益的效果。

2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背景依托

教育已是新时代国家重要事业,它关系到民族社会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教育指明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主脉络。国家教委1997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坚持的理念包括四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高中体育教学休闲化生活模式是在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体育教学思路的延进,符合时代发展和体育教学发展的规律。

现代生活模式改变了高中生正常的生活秩序,网络的诱惑处处存在,他们很多人乐于从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和快感,无疑削弱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加之其营养的不均衡直接导致高中生的健康每况愈下。因此,不断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寻找能够培养 和激发高中 体育锻炼 动机的体育 教学模式 是重要课题。

3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意义

(1)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可以缓解高中生身心疲劳,提升他们的“战斗力”。高中阶段面临升学和日常生活的双重压力,通过休闲化的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发挥体育的功能使其释放自己的压力。

(2)高中体育教学休闲 生活化模式可以 打破传统体育教 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中学中架构多样化并与时代发展相关联符合高中体育教学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很好的繁荣和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3)高中体育教学休闲化模式可以让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更加自然主动。高中生体育休闲生活化可以让高中生毫无顾忌地去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自身水平的发挥,很自然地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感和其他衍生的体育价值,并能激发高中生主动探索新的体育锻炼方法的欲望。

(4)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可以塑造学生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情感。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愉快地度过每一天,高中生参与休闲体育,将其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增加自身热爱生活的激情,促进其生命健康发展。

4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架构

4 . 1 紧密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 式

高中生是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处在青春发育末期,人体组织与器官发育相对完善。心理上,高中生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自己的定义和梦想。不过处理这些问题时是会充满诸多矛盾,因此时常会感到迷茫和沮丧,解决不当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体育可以发挥其价值作用,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根据勇于挑战自我的特点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如攀岩等体育运动项目,提高他们克服自己身心极限的能力,也可安排一些具有交往功能的团体项目,提升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等能力。这些安排应在自然、轻松、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前提下进行。

4 . 2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教学以俱乐部模式进行为佳

现在中小学提倡“一品一课”或“1+X”等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模式与此模式一样都是一种选课制度的体现。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较好掌握一门体育锻炼项目的同时,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俱乐部模式体现了体育项目选择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符合休闲体育的本质特征,由此,能更好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释放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激情,提升体育锻炼缓解高中生学习疲劳及压力的效果,有效促进其健康成长。

4 . 3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教学项目选择应打破传统体育项目的束缚, 增加一些富有民间和具有日常生活色彩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现在很多学校在项目选择上传统局限性较强,三大球、田径常年选用,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运动兴趣。选课制度带来了体育锻炼的自由空间,那么要想让高中生项目选择空间扩大,就需要增加更多项目供其选择。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以及户外拓展项目很适合引入到校园中开展实施。新型的体育休闲项目如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亦可进入高中校园。当然选择项目不能与高 中生的生理心理条件相背离,不能脱离学校实际。

4 . 4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教学中应加强课外休闲体育活动的开 展

国务院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要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将休闲体育活动纳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潮。当然在课外休闲体育活动是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学校与班级要协调一致,处理好大群体与小单元的关系;休闲体育活动内容可多元化,采取学生自由选课制度,增加体育锻炼内容的灵活性。体育锻炼形式可班级内结对,也可年级内跨班结对,这样体育锻炼的同时,有利于加强班级同学的交流和协作,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学生成才成长。

4 . 5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评价机制应更灵活多样

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克服了单一评价机制“一刀切”的弊端,可以客观地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更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利于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多样化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取自主性评价、客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从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知、休闲体育项目的技术掌握、表现,课内外作业的完成,休闲体育项目创新性思路与实践等方面进行。

4 . 6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应营造一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氛围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高中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营造体育休闲文化氛围是促进高中生体育休闲的重要措施。校园中可以利用报刊宣传栏、校园广播、记者团宣传报道等方式来宣传体育休闲的价值、体育休闲活动的项目选择、体育休闲的方法等,强化高中生体育休闲的动机。

5 结语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8

一、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界定与意义

1.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界定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重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发掘生活素材和内容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为学生营造逼近生活的体育教学情境,不断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思维和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体育生活化教学深深植根于实际生活,其教学内容和活动与现实生活建立了密切关系,要求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体验快乐。

2.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体育生活化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有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选择,利于教师创设逼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它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局限性和弊端,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协调发展

在开展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灌输关系,而是平等交流关系,双方是平等独立的主体,学生有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的权利。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学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掘内心生活感悟、体验和经验,在已有认知体系基础上重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3)有利于彰显体育教学价值

体育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人从身心角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它注重个人发展诉求,以此作为其出发点。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和完善人格,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体育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和追求。

二、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建构

1. 基于生活化教学观的建构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土壤,脱离了生活任何学习活动都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在开展体育生活化教学实践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方法,将体育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学会从生活中吸取精华和养料,不断改进自身学习方法,为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要成为学生生活和教学方面的“双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教学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扮演了多种角色:既是导师又是朋友,既是引路人又是同行者,将原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师生平等、互动交流教学模式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学习创造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要尊重每位学生学习诉求,将关心、帮助、鼓励送到每位学生手中,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鼓舞和激励他们成长。

2. 基于教学目标的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具备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和锻炼精神,勇于接受挑战、锐意进取。”体育教学不仅是要将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观,不断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生活,选择合适的素材开展体育生活化教学活动,在体育课堂上呈现现实生活情境,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好把握体育教学内容本质。

3. 基于教学内容的构建

(1)发掘生活化的课堂资源

体育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范畴,体育生活化教学根植于精神文化生活。首先,教师要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发掘教学资源,在生活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本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体育世界中的思想情感。其次,要从学生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每位学生的生活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生活是精彩纷呈的,为体育教学素材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最后,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教学环境资源,在每个环节和空间找到生活的影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

(2)拓展生活化的素材空间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教材和计划时,要善于从学生角度例如生活故事、心理活动、感情经历和生活体验中寻找教学素材,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学生与教学活动产生共鸣。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比较单一,因此实施体育生活化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多地创造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教学内容,不断拓宽教材使用范围和知识面,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时空角度出发,将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情境有机整合起来,加工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客观世界的精彩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断拓宽他们的生活视野,为植入体育教学内容营造良好条件。

4. 基于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文认为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该包含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和衍生内容的学习与应用等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学习中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中提升理论素养。

目的:从生活经历经验中找到解决动作技术问题的答案,探讨体育学习方法和路径,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内容: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教会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

手段:以生活案例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物体滚动视频后,学生可能会将一些体育动作与物体滚动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顺势提问:“舞蹈滚动动作要点有哪些?”

(2)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反馈活动,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自身认知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学会融会贯通,提升自身素质。

目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认知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和提升。

内容:在学习一个侧翻知识要点之后,可以联想到其他翻滚动作,围绕教学计划创设生活情境;在技能学习方面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掌握;在体育价值和精神培养方面,要善于利用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利用奥运冠军事例激发学生荣誉感、奋斗精神。

要求: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领悟技术要点和实践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和技能的认知和应用水平。教师要与学生加强互动和交流,对学生的每个动作完成情况及时给出意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紧急情况,可以设置一个障碍物,要求学生利用体育动作翻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教会其一个生活小常识,可以有效提高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

(3)衍生内容的学习与应用

衍生内容的学习与应用,是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联想,将一些体育知识或小窍门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巩固体育知识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同一个动作要领和技能。

内容:是指补充与教学内容给有关的知识,将一些与体育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小贴士和常识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手段:通过教师示范、模拟、实践来完成。

方式:将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组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学习活动体系,不断拓展学生的认识广度和深度,将新知识内化为自身实践能力。

要求:衍生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生活背景相联系。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其获得更多实践机会。

如:在讲解篮球上篮要领时,教师先身先示范,为学生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和规则,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尝试和实践,了解篮球走步与实际步行之间的区别,通过现实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技术要领的理解和认识。

体育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和内容,尊重学生内心体验和精神诉求,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魅力,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坚持多元化、包容性、生活化、真实化教学方针和原则,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和内容,尊重学生内心体验和精神诉求,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魅力,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坚持多元化、包容性、生活化、真实化教学方针和原则,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体育生活教学还要明确“一忌二避”。“一忌”是切忌空洞热闹。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通过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将落后的方法和做法摒弃,不断促进体育教学水平提高。“二避”分别是避免虚假课堂和避免经验替代。真实是体育生活化教学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一方面,师生之间要在体育课堂上建立生活交流关系,在课堂上创设逼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其中体验体育与生活结合的乐趣,不断提高其体育生活质量。教学活动要求真务实,要极力避免形式化、表面化,要确保收到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开展体育生活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和认知,决不能将个人主观认识和感受代替全体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营造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左文泉,李秋良,李景霞.对我国高等院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4).

[2]沈辉.新课标下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0).

[3]刘培华.田径教学中快乐法的应用[J].华章:教学探索,2007(5).

[4]黄文仁,刘英杰.略论学校体育改革与学校体育个性的追求[J].体育科学研究,2007(1).

[5]刘旻航,孙庆祝.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主义”无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

[6]曾永忠.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实施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9

一、体育常识传授体现生活化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体育常识传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介绍, 还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欲望等方面因素, 将生活化原则渗透其中, 补充一些生活化的信息, 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篮球项目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篮球明星知识的探究欲望较为强烈, 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篮球明星的相关资料, 一下子就将室内课教学的氛围搞活了。在这样生活化知识信息的补充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再比如,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意外伤害的情况较多, 如何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应当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 借助于从网络上搜集的急救知识, 分课时向学生进行讲授, 让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方法, 尤其是在野外以及恶劣状态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意义重大。

二、体育技能训练体现生活化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中, 许多教师会陷入一个困境, 就是学生在长时间和高强度的机械动作训练中, 训练热情逐步下降,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在面对这样的状况时, 初中体育教师更应当保持冷静, 不要一味地批评学生意志不够坚定, 而是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规律, 在优化训练形式方面下功夫, 将枯燥单调的训练形式转变为生活化的训练情境, 以此来缓解学生对体育动作训练的乏味感与疲劳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体育动作训练的枯燥性, 创新理念, 以生活化的形式对训练方式进行重新设计, 改头换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换一条道路同样实现训练目标。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的时候, 为了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笔者将原先学生相互垫球的枯燥训练的方式进行了转换, 设计为“6人组”正面垫球对抗活动, 学生原本枯燥的训练活动变味了团队合作趣味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正面垫球能力, 而且对于训练学生快速移动能力的方面, 成效较为显著。由此可见, 在体育训练之中运用生活化原则, 能够实现缓解疲劳、激发兴趣、提高成效等方面的综合成效。

三、体育游戏编排体现生活化原则

作为改善和调节体育教学的游戏活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教师在运用游戏辅助教学目标实现的环节中, 一般会从教案中照搬一些游戏方式, 这样的途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游戏对于学生参与性提高方面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在教学活动中, 注重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一方面,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运用的游戏活动。在每一种教学游戏运用的环节, 都备选2种游戏内容供学生选择, 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和运用一些游戏活动, 作为教学中舒缓身心以及巩固训练成效的环节。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将自己对运动项目的理解与熟悉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将体育游戏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单纯游戏结合起来, 顺利实现了体育项目训练与学生生活中的游戏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 提高了体育教学的生动性成效。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训练的兴趣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并且能够将体育项目训练向学生的课余生活延伸与渗透, 学生在课后进行的各种游戏活动之中, 有许多就是与体育训练项目紧密联系的, 无形中起到了训练巩固的成效。

四、体育拓展活动体现生活化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应当是立体化的教学, 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训练。教师针对这样的目标, 可以借助于丰富的课外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在娱乐中学习训练, 在训练之中感受到快乐, 相互促进, 提高体育训练成效。笔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将体育课外拓展项目向学生的生活延伸, 在活动设计、组织之中体现生活化原则, 让体育拓展巩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篮球教学之后, 笔者组织学生建立了篮球兴趣小组, 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 开展篮球训练活动, 利用业余时间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 笔者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 对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防身技术, 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五、体育习惯培养体现生活化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训练学生强健的体格, 还要传授给学生健康与卫生知识,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笔者在教学中, 将这一方面工作充分予以强化, 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一方面, 笔者经常选取与健康生活理念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 让学生明白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营养搭配、科学锻炼等内容,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笔者还通过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要求学生坚持下去, 保持良好的体质, 为文化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理念创新, 将生活化原则贯彻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摘要:体育教学活动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强化体育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既要引导学生注重感悟生活, 又要将生活化原则渗透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在体育常识教学、体育技能训练、体育游戏编排、体育活动拓展以及体育习惯培养等方面, 贯彻与落实生活化原则, 提升教学成效。

小学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探讨 篇10

一、活用数学教材,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基本教学工具,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深度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而且在日常学生与生活中,数学知识十分常见,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应该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特性。第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资源,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第二,使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生活化,拉近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关联。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一位学生需要购买23元的一本故事书和18元一个玩具,那么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故事书比玩具贵多少钱?以此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得出答案。

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可以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 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合理创设,然后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文化时从教材中得出答案,使教学过程更具生活化色彩,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进行《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或者是布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自己家庭中椅子的高度、窗户的宽度和床的长度等,以此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并且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融入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加入生活化数学习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主要巩固和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加强大量的生活化数学习题,以此拉近数学课堂与实际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现阶段,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它学习资料都是统一编制,更新速度较慢,不少练习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其加工或改造,使课堂联系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把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加工为生活化例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 《位置与方向》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类型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把学校的平面图绘制出来,然后标识出学校大门、操场、旗台、教室和办公室等具体位置,以此练习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数学知识,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重视生活应用,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构建小数学生活化课堂时, 教师应该重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运用得以巩固和提高。小学生在学习完数学知识之后,可以将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时、分、 秒》教学时,当学习完“时、分、 秒”的相关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统计自己从家到学校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围绕操作跑一圈需要多久、背诵一篇语文课文需要多久等, 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价值的同时,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五、总结

体育教学中推行生活化德育之管见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生活化

生活化德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生活化德育的特点共振性大,决定了体育教学推行生活化德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强德育效果。

一、生活化德育的取向及主要特点

我国传统德育目标过高,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德育方法过于单一甚至存在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德育功能的发挥。生活化德育旨在改变传统德育的弊端,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尊重其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在探究生活意义、探索生命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提炼生活内涵,进而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生活。人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生活和德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毋容置疑,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学校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德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

德育生活化的显著特点一是体验性,人在处理道德问题时有更多的情境性,往往依靠个人不假思索地瞬息完成,生活化德育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以道德主体的建构为目标,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内心体验与人际互动,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积累孕育情感体验,促进其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逐步沉淀为内在品质。

二是实践性,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性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活动与人在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活动配合起来,生活化德育以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要素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行为,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

三是互动性,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互动性是其显著特点。生活化德育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建构认知,培养感情,修正行为。

四是持续性,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道德发展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的德性发展的连续性和无限性,生活化德育坚持过程论的观点,关注的是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

五是整体性,学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生活中的,他的需要与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①生活化德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知情意行的统一,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统一。

六是真实性,“如果我们要求儿童否认自己的生活,我们实际上是在要求他们成为伪善者。”、“倘若我们准备尊重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的经验及其为获得价值而检查自己经验的权利。”②生活化德育着眼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与生活化德育的共振点

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与生活化德育的特点高度共振,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很大优势。

1.体悟性突出。学生直接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进行运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将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体育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2.实践性突出。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技术动作的学习、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而且技能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思想素质的养成也需要反复不断地通过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

3.互动性突出。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学生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又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客观上要求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社会性和生活性的体现,交往可以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集体等方面的交往,在这个交往的基础上,体育教学才能得以展开。

4.可持续性突出。体育锻炼贯穿人的一生。体育学科是开设时间最长的学科,是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连续接受德育教育。

5.整体性突出。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过程,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

6.真实性突出。无论是体育课,还是体育竞赛,都是真实发生的。如每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竞赛规则,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规则,严守规则,在规则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最高的技术水平,可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确立规则意识,进而深化对法律等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三、体育教学推行生活化德育的路径选择

紧扣一个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体育教学也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掌握教书育人的规律,把育人落到实处。

1.挖掘一批教育资源。体育教学资源丰富,隐含着大量与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环保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相关的内容,是开展德育的理想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抓住一切教育机遇。选择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是渗透成功与否的关键。德育内涵极其丰富,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偶发事件不断出现,各种冲突随时可见,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

3.探索一些教育方法。选择科学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引导法、调适法、激励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在各个环节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4.夯实一个教育阵地。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学渗透生活化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念,爱护公物的社会公德和责任心意识和心理品质。

5.激活一个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悟做人的道理,锻炼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使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6.建立一套教育机制。笔者曾做个一个调查,同一个学生在学校田径运动会和达标运动会上的成绩相差很大,达标运动会上的目标是达标,得满分后就满足了,不再努力了。而田径运动会的目标是夺冠,成绩越高越好,追求的是更强、更高、更快的体育精神。因此,要建立一套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教育评价机制。

7.树立一个教育榜样。体育教师要以身示范,发挥榜样作用。不仅要做好示范动作的表率,而且要做好思想品德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彭涛.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具体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0.

[2]张小霞.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科研,2000.

[3]赵惜群.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6).

[4]邓玉明等.提高“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J].青年教师,2008,(03).

[5]赵惜群.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2).

体育教学生活化 篇12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1.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

生活本身会给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包括学生日常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也包括教师熟悉的教学生活,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生活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都可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信息技术的领悟能力。如讲到“Excel”中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分析的功能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自己家庭一个月内的收支情况,形成表格,然后在课上创建一个“我来当家”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将数据填写到Excel表格中,用函数与公式将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出自己日常的开支以及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生活实践赋予了枯燥的计算教学以活力和乐趣,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2.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

其实,很多中学生自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调动”起自己宝贵的生活经验,将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抽象的、理解困难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如在学习如何建立“文件和文件夹”时,文件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一级文件夹中还会包含很多其他文件夹或者是文件?学生针对这样抽象的内容感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这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如果此时同学们都在上早操,你的家长有急事来找你,怎样才能够从众多的人群中很快地找到你呢?学生纷纷说“:可以按班级找,也可以按年级找,还可以让班主任找!”“不错,在计算机里有很多不同功能的文件,为了方便很快找到他们,我们需要将信息分开了进行保存,而保存信息的形式有文件和文件夹。”最后,再通过一张“信息概念与生活事物”的对照表,让学生直观地来理解知识:

二、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1.借助信息技术,实践生活

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是通过什么来架设的?是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所以教师不但要将生活之源引入课堂,同样还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将知识实践于生活之中,从而感知知识的真正魅力。如用“Word”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独具个性的名片,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制作一张宣传海报,给父母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为学校的宣传橱窗设计一个好看的背景;用“Frontpage”做一个个人专属网站;还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熟练技术。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校设计一个出游计划,计划中要有具体的路线编排和行程安排,同时还要用图片、视频等对景点进行简要介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大多数人的每日饮食,对数据经过统计与分析后,为同学们提出合理饮食的意见和建议,给每个人发一张健康食谱。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很好地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很好地调动起他们运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积极性,显然这种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2.依托信息技术,体验生活

要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的作用与意义,强化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决心。如在学习“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时,就鼓励学生争当“小记者”,可以提前搜集一些资料与素材,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进行演示,还可以配以现场的新闻播报。这种角色扮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新鲜感,学生体验到了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感觉到了一个新闻编辑者想要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有强大的知识与技术作为后盾,这无疑增强了他们崇尚知识,探索科学的信念。而通过“画图软件”让学生进行古代人物脸谱设计的体验,在画轮廓、填色彩、打印、制作脸谱面具,一直到戴着面具到现场进行表演的这一系列过程,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信与快乐,让他们深深地认识到,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失去了生活的教育,学校、书本都会成为“死教育”“死学校”和“死书本”,任何一门学科脱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都将失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所以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寓生活于教学之中,通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为中学生架设起一座从信息技术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沈伟林.贴近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关爱明天,2015.

上一篇:操作系统中死锁问题下一篇:浙江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