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精选12篇)
高校金融 篇1
1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 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较早, 有些学校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 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 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 并且大都面临以下众多问题:第一, 教材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国外原版专业教材, 也没有适合学生使用的规范化的国内专业英语教材。第二, 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课程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英文资料翻译, 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三, 师资力量缺乏。双语教学需要的是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目前我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 现有的老师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第四, 专业知识的运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对应关系, 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在其它课程中得不到巩固与运用。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课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从有限的角度上提高了本专业的英语翻译水平, 掌握了有限的专业英语词汇, 对本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也仅仅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了解, 缺乏有效的运用, 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 通过实践探索适合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1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从1995年开始考试至2006年底, 全国报考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的共有21万多人。大大促进了金融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与国际专业培训的接轨。可以预料, 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 目前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难以满足金融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2.2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内地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几乎都认同, 我们的金融教育偏重于所谓的“宏观金融”, 而忽视了“微观金融”, 这实际上等于承认, 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finance有三层涵义:首先, 是指货币资金的管理, 特别是指由政府、公司和大型组织对大额货币资金的管理;其次, 是指货币资金, 特别是指由银行或类似的机构所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经营或购买的货币资金;第三, 是指为公共活动、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货币资金, 特别是大额的货币资金。这意味着把金融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其实是片面的。因此, 对于金融专业教育来说, 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它能使我们跟上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步伐, 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对现有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造, 使之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接轨, 从而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
3我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3.1学生的选择
我校的金融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接受基础英语的教育, 大三、大四有少量的专业英语的课程, 学时仅为32个。因此学生的水平大多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 为了有效地与基础英语衔接,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只能选取大三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3.2课程的选取
《保险学原理》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首先, 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 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 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 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其次, 在业务经营方面, 我国的保险业不断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 (再保险) 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鉴于保险业与国际的日益接轨, 其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为此, 我们选择以《保险学原理》这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
3.3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版教材《保险学原理》几乎是空白, 而通过进口国外教材的方式引进教材的成本非常高, 学生难以承受昂贵的书价, 因此, 我们选取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的《保险学原理》。这本教材的课文全部选自各领域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及教科书, 其题材广泛, 内容翔实。但是, 就双语教学而言, 它的内容的严重的缺乏系统性。因此, 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内容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3.4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以授课为主, 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于多数内容, 我们尽可能使用英文教学, 而对于重要的专业术语, 我们则以英文解释加中文准确定义为主。在课堂讨论时, 我们引入了情景教学法,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但是, 由于全部用英文表达尚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 学生普遍认为, 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3.5考核方式的选取
本课程采取了笔试加口试的考试方法。在笔试过程中, 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二十个专业问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两个问题用英语答题, 在口试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笔试的答题情况用英语简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根据笔试和口试的综合表现实行10分制。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大力配合。
3.6调查反馈
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之后, 我们向学生发放了调查表, 发放表格30张, 收回28张, 占参加课程学生93.3%。调查表明:在教学内容方面, 有78.6%的学生认为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在授课方式上, 认为本课程做到了讨论与授课结合的占到了78.6%;在教材的可读性上, 认为可读性适中的占60.7%;在课程考查方式上, 赞同口试的占82.1%;在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上, 认为可行性较强的占53.6%;其余的均认为可行性一般。
4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4.1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 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 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渗透型, 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 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 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二是穿插型, 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 或以中文为主, 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 在教学的同时, 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三是示范型, 即某个学科中, 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 选择一定的内容, 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四是选修型, 即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 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 设置新的课程, 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4.2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 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与国内教材相比, 国外教材有以下优点:一是国外教材的实践性教强, 更新快。二是信息量大, 内容新。三是案例较多而且很有时代气息, 很有参与性。因此, 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
4.3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作深入讲解, 并辅之以习题训练, 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对容易理解或需要较多时间去思考的内容, 则提出纲要布置给学生自学讨论, 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另外, 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4.4进行及时的师资培训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需要既精通本学科知识, 又精通英语语言的教师来担任双语教师。从长远发展来看, 我们只有本校教师能承担大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 才能长久解决师资问题。因此, 学校应该选取一部分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并对双语教学十分热诚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 并且应该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一流的大学进行双语课程进修, 有能力的话, 应该派他们到国外大学进修。为了帮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学校可以与双语开展的较好的其他院校合作, 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担任指导, 定期向我们的双语教师传递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解决教师们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 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 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 学生在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应充分考虑。另外,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 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 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 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 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主权和个性。
参考文献
[1]王义伟.外商投资在金融业逐步升温[N].中华工商时报, 2009.
高校金融 篇2
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走进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洪楼校区)和山东政法学院,开展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消费教育活动,主要采取发放知识手册、微信推送、现场宣传、知识竞赛、网上答题等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普及金融消费知识,帮助大学生提升金融消费维权能力,有效防范各类金融消费陷阱。此次活动是山东省金融消费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新消费我做主”消费维权年主题要求,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金融消费教育进社区、进高校、进农村等系列金融消费教育活动,面向弱势金融消费群体普及金融知识,帮助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积极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新探 篇3
关键词:金融数学;行业、教育现状;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31-02
金融数学(Financial Mathematics),这个学科名词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这一学科是以概率统计和泛函分析为基础,随机分析和鞅理论为核心,研究金融等定量分析,从而找到金融工具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风险资产的定价、避险和最优投资消费策略的选择。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1]。因此,金融数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一、我国金融行业及金融教育现状
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以上海为例,金融从业人员大约24.5万人,平均年龄34.7岁,硕士以上学历者占7%,金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仅在1%左右,而纵观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其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都在10%左右,如纽约就有77万名金融人才,而我国香港地区也有35万名金融人才。相比之下我国与国际有着很大的差距,也可以说,我国金融人才缺口巨大。在当前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急需要输送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懂得实际操作,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让地方高师院校开展金融数学教育显得迫切必要了。如今,国内一些有实力的综合类高等院校,比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依托其优越的地域资源优势、师资优势以及设施等资源优势,相继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现阶段,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各高校新的探索目标。
二、金融数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金融数学专业是开设在数学学院,因此课程大多强调数学的基础从而忽略了金融基础的教学,以至于很多同学实践时的模型完全不适合金融市场,只从数学片面看待和认识金融数学,造成了金融与数学的脱节。其次,中国多年来年来尊师重教的思想造成了如今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教育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思想和理念,没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前瞻性的分析视角,而所缺乏的这些正是一个金融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再次,传统的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学生缺乏对金融数学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从而认为理论课程比较难,导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完全纯理论的教学会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造成与金融机构的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也很难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金融数学专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海外金融数学专业的学习体会,提出金融数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1.在课程设置上应与经管学院课程相结合。金融数学专业课程除了必备的一些数学专业基础课(如:运筹学、模糊数学、博弈论、概率论、随机过程)以外,在知识结构上,还应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使学生对金融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灵活运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兼修数学学院以及经管学院的课程,甚至,数学学院的学生可以与经管院的学生一同上课、组成跨学科小组研究课题,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状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方面,国外的大学已经运行得非常成熟。
2.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涉及到金融模型的构建与操作,意味着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实践性技能和创新思想的培养,这也造成了很多金融企业反映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满足金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门常用的金融分析软件,如Excel、Matlab等都是最常用的金融分析软件,以此作为平台进行模拟仿真實践,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立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实习的条件。从金融机构反馈的意见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后无法把学到的金融数学理论发挥真正的价值,他们所设计的金融产品很多并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与相关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让金融企业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来尝试做出设计,解决问题。最后邀请企业相关的负责人和专家,让学生面对他们而不仅仅是老师进行答辩。这种做法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在参与的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汲取新鲜养分,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
4.鼓励学生参加从业人员资质的培训、考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我国金融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以上海为例,在去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各家金融机构高管纷纷表示,无论是精算或者是金融营销领域,上海金融人才的供给都显得不足。在此背景下,为了向金融机构输送一批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使学生们更早地与实际接轨,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金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进行金融从业人员资质(如:CFA、CFP、精算师)的考试,提高学生持有金融职业资格证书的普及率,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同时满足金融机构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设金融数学专业的本科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尽管现如今的金融数学专业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能将自己学院的优势与经管学院优势相结合,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实践,依靠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充实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金融职业资格的认证考试,才能在金融人才匮乏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下,为我国金融行业输送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黎黎.金融数学发展综述[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7).
[2]高莉.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J].时代金融,2011,(24).
[3]田满文.金融工程学教学方法新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4]余星,孙红果,陈国华,谭淑芬.金融数学方向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5]吴庆平.金融数学培养方向实验项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
[6]邢永胜,孔凡秋.财经类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7]姜美善.适应市场需要培养金融专业人才[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问题初探 篇4
一、实践教学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经济类专业就有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 理工科还有去工厂实践的环节, 而经济类和文科类学科则几乎没有实践环节, 一来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不愿意用在校生, 二来在校生学生的知识确实很难应付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因此, 导致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只是知识理论教学的从属,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用人单位也抱怨大学生中看不中用, 适应期太长, 知识体系陈旧。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互动性和实践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 锻炼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口碑。
二、高校金融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上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在国际金融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为了我国经济具有持续的上涨后劲, 必须培养既熟悉我国金融市场运作特点、又通晓国际金融运行规律的人才, 只有这类型的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在国际中的低位, 为金融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金融实践联系起来。其次, 近年来金融专业的教学已经从宏观的金融理论转向了微观资本市场的运用研究, 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企业运行的重要手段。例如对某一具体公司的财务、融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微观方向的教学设计具体的投资方案和财务分析, 因此实践教学显得更为迫切。最后, 金融专业实践也是为了顺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要求。虽然学生在大学学了知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 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学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了金融专业就业率的下降。
三、模拟内容——以模拟股市为例
金融专业属于社会科学, 因此比其他自然科学需要更多的实践空间, 也更容易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过去的实习都是帮助同学找到金融机构, 或与学校合作的业务机构取得联系,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是学生反映自己根本接触不到金融业务, 只能沦为办公室打杂, 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另一方面学生确实在金融机构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学校采取了在学校里开办模拟实验室的方法, 购买了相关软件, 为金融专业专门腾出了教室,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创了金融实践教学的新路子。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股市的基本构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一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模拟了证券交易所, 建立了证券交易市场委员会, 下设结算部、交易部、信息部、外联部等。每个同学认购股票, (1元代表10万元) , 按照正规的股票交易程序, 由计算机不断传递股票的涨幅信息。学校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购买了模拟软件, 为股票实践实现了现代化操作。模拟的证券交易所分为内厅和外厅, 内厅是交易大厅, 计算机与电子屏幕连接, 实时展示股票价格变动信息。同学们煞有介事的穿着红马甲, 将交易单上的价格和数量输人计算机, 经内部搓合成交后返回外厅, 管理员穿着黄马甲在结算, 为“股民”提供各式服务。在经过几天的“开市”之后, 学生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于是大家自发去学习了证监委的文件, 以及沪、深两大股市的操作流程。从功能上看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先进的Windows搓合软件, 完成各种市场业务的模拟操作程序。二是接受深、沪两地市场行情, 运用“钱龙”软件, 供师生研究分析市场现况。在同学们熟练掌握了股票操作后, 为了拓宽实践面, 还将拆解、存储、基金债券和期货引入了模拟范围, 让学生们对金融领域的大致业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实践结果看, 同学们都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在最后考评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有的还在模拟股票环节获得了大量的资本, 展现出了优秀的金融人才的功底。实践模拟课程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全面接轨,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路。
四、模拟实践的结果评价
模拟操作使学生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上升为切身体会, 激发了学生的学校积极性, 实践总结再加上课堂上的理论结合, 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同学们普遍反映了通过模拟实践学会了怎样在金融领域创造价值, 如何锻炼出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里获得利益。同学们第一次主动去书店购买金融类的书籍学习, 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学习金融的乐趣, 模拟实践打开了他们的学习思路,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告诉我们,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更适应社会的人才, 通过上一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说,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
当然, 高校金融专业的模拟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如何让实践与理论更好的结合, 怎样将模拟教学正规化, 金融专业教学怎样以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为主线, 以金融市场为核心, 将各门课程引人市场机制, 让模拟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说, 高校金融专业的模拟实践课程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索, 任重道远。但是模拟金融市场的运作, 提供了这一事实, 适用于高校金融学科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能够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它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如同“社会上的市场”搬进了校园, 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 , 而是老师在“市场”上传递着信息, 学生们接受信息后进行思考制作, 成为自己的智力财富, 培养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急需的人才。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符, 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于实践造成的。为了金融专业改变这一现状, 在基本理论课程之外加入模拟实践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有段。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做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高校,金融专业,模拟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 2006 (08) .
[2]周巧英.金融实践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4) .
[3]徐扬, 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8 (17) .
[4]王家华, 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 (01) .
“金融消费教育进高校”活动简报 篇5
近日,遂宁市消委会、遂宁市工商局与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和遂宁市师校青年志愿者共同开展了“遂宁市消委会金融消费教育进校园”活动,市消委会、3.15志愿者、学校青年志愿者共2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市消委会、工商局工作人员走进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和遂宁市师校,带领青年志愿者向同学们发放宣传资料,耐心地向咨询的同学讲解金融消费知识,号召和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金融消费知识在线有奖问答、观看金融消费知识展板,向同学们宣讲安全用卡、电话诈骗、电子银行和“校园货”等学生身边的金融安全问题。
此次活动,市消委会、市工商局翻印中消协各种宣传手册500册、宣传资料5000份、宣传横幅6幅、宣传展架10个,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海报、放发宣传资料、播放视频、巡回展示展板、赠阅教育手册等多种方式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知识送进校园,提高大学生金融消费群体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高校金融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学生;就业
1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就业策略
(1)要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很好的进行结合。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要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的同时,不忽视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让毕业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及时就业。
(2)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合理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
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紧相结合,设计和规划人生职业发展道路并制定实现人生目标的行动计划。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环境下,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选择和规划职业发展,为度过危机环境做好准备,成为了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重点。
因此,在金融海啸面前,我们首先对个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结合目前经济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准确把握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择业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其次重视职业生涯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尤其在就业形势不好的前提下,更应该重视未来职业设计、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等,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及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等;再者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职业危机,了解职业生涯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自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学会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等。
(3)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通才”含义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事者知识水平高、内容新、实用性强。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分制,以学分制的实施为契机,开设中文专业选修课程。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因此作为中文系的学生首先应该对历史和哲学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可开设一些中文应用性强的科目,例如影视评论、公文写作、新闻学、编辑学、广告策划等方面的课程。再次可开些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技能型课程。同时,还通过各类选修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探析
经济危机背景下,市辖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此严峻,一方面和经济危机本身的影响不可分割,而另一方面这更是我国长期以来体制方面的缺陷所带来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要从体制根本上想办法。
(1)更新教育模式,实行通才教育。
现代教育是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中国传统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格格不入的。中国要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的现代化教育。
大学实行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的传统。现代大学的通才教育,并非重申贵族教育、绅士教育的理想,而以培养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已任,以别于专门学院或社区学院以传授专门技能、事职业训练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就业需求。
(2)将学校由行政型管理改为学术型管理,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
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学和科研组织,与此同时,建立有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和评议机构。应当说,大学的这种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是相当成熟和定型的,虽然各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借鉴吸收,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尽管制度创新在大学高墙内是个艰难的话题。但对于教育的现代化,制度创新是必须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这对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同样振聋发聩。否则,在这之外论及高校竞争力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不过是奢谈,总也逃不掉关起门来陶醉式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会欣.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5,(3).
[2]张家俊.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意识[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
高校金融 篇7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中国高校毕业生迅猛增长,从2006年的413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而劳动力市场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目前,大多数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只重视理论上的教学,忽视实践上技能的训练。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在人才市场上实现跨越。本来素质上的不平衡借助岗前培训等方式也可矫正,但由于金融危机,该方式可能行不通。公司出于降低成本之考虑,会大幅度减少员工的培训;同时在人才招募过程中,会强调应聘者以往的经验和掌握的技能。很明显,这对于经验不够、技能欠缺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近年来,一些企业增加社会上的招聘,减少校园里应届生的招聘。金融、房地产、贸易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产业,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减少;同时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会首先减少服务性管理类的岗位。而高校提供更多的是服务领域的管理型人才。
此外,由于研究生的增加,也投入到与应届本科毕业生竞争的行列。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人数的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就业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能不说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选项。在网络技术、网络日益兴盛的今天,网络创业无疑为大学生就业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
眼下,除了为数不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不少在校学生也加入网络创业的行列。一份资料显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大概2%-3%,和普通企业比起来远远要低。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选择网络来创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象
由著名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明日网商”的挑战赛已经进行到第二届,同时提供10万个创业机会,20万元创业基金,并且在全国千余所高校里展开。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来自全国30多个高校参加的、“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也已进行到第二届。从各地举行的网络创业大赛来看,高校里进行网络创业早已不是很稀奇。拥有着无限商机和超低成本的网络创业点燃了青年人的创业激情,通过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个人辉煌的丁磊、张朝阳、陈天桥、马云等也深深影响着他们。与此同时,普通人的草根创业故事也在以大学生为主角在网络的舞台上演绎着。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几家国内知名的交易网站,设立店铺并且专心于买卖的就已经将近10万人,而兼职的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这一数字的几十倍。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特点
1. 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开始创业
网络创业成功的精英,从Ebay电子商务的邵亦波,到执掌百度搜索的李彦宏,再到执掌搜狐门户的张朝阳等,这些人中有不少人有留学背景,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创业。而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业者是普通学生。
2. 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开始在网络上出现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开始在网络上出现。目前出现的网络商业形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是运用自身科技优势来创业。身处高新科技前沿的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易得方舟”、“视美乐”等的成功,就得益于其创业者自身科技优势。二是运用自身智力优势来创业。大学生的智力不容置疑,在智力这个领域创业灵活自如。目前,建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专栏作家、专家约稿、自由撰稿等广泛地存在于智力服务领域,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智力优势,选择这一创业之路。三是网上设立店铺。随着易趣、淘宝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开店,而且有迅速蔓延之势。四是其他各种网上营销形式,像时下流行的博客、淘宝客、播客、闪客、空间、论坛、中小企业站长、讨论组等。
3.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开店
因为风险小、易操作、成本低,好多人选择在网上开店,同时由于回报快、灵活性强,网上开店更是受到没有多少经验的青年人的热捧,以致大学生像赶潮流一样在网上开店。一些人气高的BBS论坛上也都开始设置相关的板块,发布咨询、广告等信息,服务于大学生商家。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从事网络创业,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创业缺乏理性
很多急于求成的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实际上是迷茫的、非理性的,不知道真正创业成功者是要经过理性思考的。不去考虑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不去对网络创业项目进行全面分析,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作出选择,不去认真分析,而是凭着感觉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一不小心创业就有可能失败,必然影响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的信心,也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恐惧感。
(二)创业形式集中单一,缺乏创新
我国在宏观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从2005年开始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刻开始,许多大学生开始选择网络进行商业经营。大学生创业者由于社会实践缺乏、商业运作经验不足,只能选择那些风险小、存活率高的行业来经营,所以许多人看上了网上开店这一简单的商业形式。除此之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借助第三方专业网站来拓宽自己商品的交易渠道和范围。他们选择与淘宝、拍拍、当当等网站合作。短期来看,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大量运营和管理成本,但是并不能体现网络的潜在优势和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所以从长期来看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
(三)创业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等生产要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充足资金和先进管理等生产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人创业、商业经营都离不开这些必备的生产要素,即使是选择网络创业这一时尚的商业形式也不例外。虽然目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国际化,政府的管理越来越透明,但是要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地获取资金、先进的管理,也还是不容易的。资料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创业者依赖的是民间借贷,超过60%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期间存在资金困难,将近50%大学生创业者因缺乏资金而退出。
(四)创业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受“学而优则仕”、等级观念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再加上网络创业是一种新出现的商业形式,大多数家长还不是很认可,而且无数的大学生创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人们对大学生的创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认同。
四、应对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的一些建议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利用创业时机,能够在创业的路途上顺风顺水前行,这不但是大学生创业者个体,并且也是高校甚至全社会皆需面对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来说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工具运用最频繁也是最熟悉的人群,他们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比较高,会利用不同的网络应用软件及程序以及网络营销工具,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1. 选定有潜力的商品
在决定创业前,要进行多方调研,选择在网络上能够“畅销”的商品。适合在网上销售,同时又符合网络购物者需求的商品才是有潜力的商品。网络创业者还需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2. 选择正确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情况。因此,网络创业者应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特点又具较高访问量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优秀电子商务平台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促销手段。
(二)对学校来说
整体上来讲,中国高校的创就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没有办法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创业活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寻找创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多数学校关心的依旧是少部分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大部分人的“创业教育”。面向大部分人的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少层次性与多样性以及系统性,影响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1. 培养一批网络创业教育的师资
要让学生轻松进行网络创业,且能成功,我们必须引导他们。要有引路人,我们就必须有这方面师资。培养网络创业教育的师资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可以请在网络创业方面有成就的企业家和IT精英来给学生上课;走出去,可以选派有网络爱好、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去企业挂职实践,锻炼真实本领。
2. 建设一系列网络创业教育的精品课程
大学应该开设创业指导课,开设网络创业课。从大一开始一直到毕业之前都应该有创业指导课、网络创业课以及与网络创业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开设投资、理财、金融、股票必修课;建设网络创业理论、网络创业实务、网站建立、电子商务、金融经济、网络安全、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经济法、网络法等精品课程。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这样他们方有网络创业的信心,方可创业成功。
(三)对政府和社会来说
大学生是网路创业的生力军,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要想在网络里冲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等相关部门的关注。
1. 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创业
政府应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氛围。网络经济发展业已起步,可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这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全面发展。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向他们倾斜,资金向他们倾斜。目前,广西南宁已经开始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证”,为创业开辟一系列绿色便利通道。
2. 社会、家庭积极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大学生顺利进行网络创业的前提和保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有资本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应该积极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渠道,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创造创业优先、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塑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与此同时,家庭也要接受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摒弃“网络创业是虚拟的”、“创业是下等人干的事情”的错误思想,理解我们的年轻人,理解在校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创业。鼓励、支持他们的网络创业,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创业是一条途径,而网络创业显然是一条适于大学生创业的途径。但创业是艰难的,需付出巨大的和持之以衡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各个层面的支持。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世界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和新平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开始创业,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开始在网络上出现的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存在的缺乏理性、形式单一、缺乏资金、社会文化环境不利的问题也引起关注。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乾丰.金融危机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目标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22-124.
[2]鲍勇剑,陈百助.网络经济时代的E时代成功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6-56.
[3]张冬青,李海晨.电子商务网上创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58-159.
[4]杨晨光.创业教育:该怎样引导大学生创业[N].中国教育报,2010-06-14.
高校金融 篇8
“信用卡就是那种能透支的卡吗?”、“个人信用有污点的话, 对自己有影响吗?”、“假币原来有这么多种识别方法, 原先几乎不清楚如何识别假币。”……9月25日, 在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金融知识进高校”活动现场, 很多同学不断地向工作人员咨询。云南师范大学动画专业大二学生周勤辉跟其他受访同学一样, 甚至分不清储蓄卡和信用卡的区别, 对于假币也只是听大人和朋友泛泛谈起如何识别, 从人民银行昆明中支的宣传册上, 他学到了珍爱信用、反假货币等金融知识, 他说:“‘金融知识进高校’这一活动很有意义, 可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金融基础知识, 盼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走进校园服务大学生群体。”
本次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设立了金融知识宣传台, 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资料, 进行现场宣传并解答咨询, 旨在针对大学生的基本金融需求, 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 增强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 强化在校大学生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活动同时举办《征信管理条例》专题讲座和爱护人民币及反假知识宣传讲座, 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师生的广泛欢迎。
高校金融 篇9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尽管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基本复苏, 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力仍在不断释放, 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复苏仍有影响之外, 危机给各国大学校园也投下长长的阴影, 一些名校也不例外。这种影响相当于影响了一代人的高等教育。在战略管理已经基本上进入精细化的我国高校而言, 只有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才能更好地制定规划, 详细地组织实施, 才能度过严冬, 共克时艰。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费紧缺是高校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国的高校基本上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 公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政府拨款和其他经费, 而私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以及个人或组织的资金维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院校, 学生的学费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变化的。而政府的拨款变化也不大。公立院校的其他方面如科研成果的转化、实体企业等都会受到影响。私立院校更是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经费来源的紧缺, 也即经费的来源减少了,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办学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也即支出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仍然乏力, 各高校的经费紧缺将还会加剧。往年学校还可寻求社会捐助, 而如今各行各业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向教育机构捐资的热度大不如前, 只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 不少大学为了减少预算压力, 甚至不惜砍掉某些学科的课程。结果是学校削减经费开支、削减人员, 这样, 学校的硬软件设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而且人心惶惶, 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少, 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部分企业进入了调整期。一方面, 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 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尽可能实现“零管理层”, 因此,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提高效益, 进行技术革新, 需要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人才, 因此, 对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朝着高质量的方面发展。这一变化, 对高校来讲, 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审视, 不但需要确立与用人单位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 还需要从素质教育、实践动手等方面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 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 生源成为高校争夺的对象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学生家长或学生自己而言, 在择校和择专业方面对成本与效益、教育投入与回报、就业前景等现实问题的考虑是, 尽可能使自己所获得的效用最大。而生源是确定的, 只会越来越少。这样, 高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会更加激烈, 就可能导致有些高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情况, 面临“关闭”的威胁。
二、高校战略管理实施的对策
然而, 危机也是一种机会, 在金融危机给高校带来威胁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各高校必须要抓住这一机会, 通过SWOT、情景分析等方法, 分析高校各自的内外部环境状况, 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 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 来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为此, 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扩大高校战略规划的范围
由于高校的经费较为紧缺, 在满足基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 最大限度开源节流, 引入零基准预算法、动态预算等管理方法。不仅从学校的宏观方面, 如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进行规划, 还要将微观方面, 如学生的入学、师资的供给和需求、课程设置等也纳入学校的规划中来。而且结合高校的职责, 将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校园规划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 将组织的当前绩效与未来目标相联系, 更加详细、深入地制定战略规划。并成立战略管理的机构, 负责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管理的实施和监督, 确保战略规划贯彻落实。
(二) 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 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高校与企业等相比, 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机构较多但相对独立, 而且事情相对单一。因此, 不论是金融危机时期还是后金融危机时期, 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权利责任的下移, 加强教学院系的权利和责任, 并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监督措施。还可以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极限管理”、“成本否决制”和“双重成本否决制”等办法, 减少或合并相关组织机构并相应减少行政人员、增加教学科研人员, 争取对每个人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提高其办事效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校乃至每个人的科研学术水平, 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打造学校对外的良好声誉, 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 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或调整学制和相应的课程设置
在我国, 本科的学制大部分为四年, 高校的管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这样, 不仅学校的办学成本高, 而且学生的上学成本也高, 不仅多花费学费, 而且也少了工作挣钱的机会。因此, 各高校可以创造条件, 争取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及减少学制, 将学制调整为3年, 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常见本科学制就是3年制。或者根据专业的特点, 减少或合并有些课程, 或采取压缩课时、削减学时和增设暑期课程等措施, 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 如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用于内容变动不大或几年基本不变的一些基础课教学中, 这样,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大大减少了办学的成本。
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费紧缺正提供了高校创新和变革的最佳时机。但既要保证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又要减少办学成本, 这一方案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需要严格筹划、充分论证、严密组织。高校不能因为改革而降低质量, 也不能把本科教育办成职业教育, 仍然要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 突出自己的特色, 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辜胜阻曾经指出:“美国金融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金融机构的管理层索取高额的薪酬奖金而过度发展和推出复杂衍生品加剧了金融危机。”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唯有肩负责任, 方能不辱使命。所以,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 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做到这一点, 教育首先必须对人负责, 对受教育者负责, 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其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真正的教育, 应当是爱的濡染, 是美的熏陶, 是善的弘扬, 是真的追求。陶行知先生曾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 不仅指明了育人的方向, 更阐释了教育的责任所在。所以, 成功的教育, 首先体现在走出校门的教育对象, 应当是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家庭, 有积极性而无消极性、有建设性而无破坏性、有促进性而无倒逆性的人, 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所在。
(四) 引入先进的实施工具、方法和战略管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 在战略管理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 平衡计分卡和六西格玛是比较常用而且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据和方法, 在高校战略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引入, 以使得高校管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高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 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
在学校的发展中, 往往出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制度落后, 相互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等情况, 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优化制度设计, 渡过难关, 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由于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 应用战略管理, 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 明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的师生员工还需要共同努力, 战胜危机,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并波及到高校。在分析了金融危机对高校的影响之后, 从战略规划的范围、组织结构的调整、科研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学制和课程的调整、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战略实施和评价的工具、方法入手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战略管理,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陶静, 等.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民族论坛, 2008, (6) .
[2]刘向兵, 等.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5) .
[3]魏海苓.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5) .
高校金融 篇10
一、企业参与下的高校金融专业就业导向课程设计
就业导向课程设计强调校企共同制定教学班的教学计划, 对教学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和超前性的特点, 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体来说, 从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 组成以合作方冠名的“教学班”, 针对金融企业人才需要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合作方选派本单位富有实战经验的高管或业务专家给“教学班”的学生上课, 安排业务精英担当金融专业学生的指导老师, 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期满, 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录用优秀学生, 签订就业协议。
(一) 根据不同培养单位的性质和需求特点设计职业集群课程。
因为金融领域非常庞大, 就业导向课程设计可按不同职业的性质和需求特点进行, 有的可以侧重于商业银行, 有的侧重于证券市场, 有的侧重于财富管理, 有的侧重于风险管理等, 实现多元化培养模式。例如针对银行教学班, 则应重点讲授银行实务课程, 如《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实务》、《商业银行产品营销》,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针对投资教学班, 应重点讲授资金运作与投资方面的课程, 如《企业资本运营》、《私募股权投资》、《投融资决策与财务运作》等。这些课程所用的教材可以由实践教师牵头, 金融企业领导和技术业务骨干参与编写, 紧紧围绕企业的业务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 采用“工学交替”形式组织教学, 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 再由金融企业的管理层人士和一线业务精英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教育。课堂学习结束后, 企业合作方提供实习岗位, 供同学们深入了解银行的业务模式、亲身参与银行工作。参加项目的同学毕业后, 将被优先考虑选拔进入该银行, 由此形成课堂和职场之间的无缝对接。当然, 针对不同于银行教学班的保险教学班、证券教学班等都要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二) 重点加强金融从业考证教育。
在职业集群课程中除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外, 还可重点加强金融从业考证教育。目前金融行业对从业者有着严格的门槛,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且相关机构不得聘用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对外开展业务。比如, 证券公司、基金托管机构、基金销售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估机构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它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 必须在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才可以从事相应的证券活动。所以从金融学生就业顺畅角度看, 应在学校期间加强从业考证教育。可依据金融类职业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 将证书分为入门证书和资深证书两种。入门证书包括证券业从业资格证、期货业从业资格证等。资深证书中主要有注册金融分析师、金融策划师、精算师等。资深证书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 但获取难度大, 这对于高校课程设计来说适合以入门证书为基本。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 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 对于已经过时或对实际指导意义不大的课程进行删减, 依据金融类职业证书设置的考试科目增设相应课程。聘请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公司等优秀工作人员参与课程设计, 详细设置出银行从业考证课程、证券从业考证课程、保险从业考证课程和期货从业考证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建立“卓越金融理财师”、以企业命名的联合培养创新实验班, 实现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 由校企高层参与选拔学生, 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也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建成所谓“银领班”, 学校聘请金融企业专家、知名学者授课, 经过学校系统培养后, 将成为外语水平高、口语流利、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强、形象气质佳的中外资银行优质人才。
二、企业参与下的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
(一) 校企合作开发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目前多数高校已建成具备模拟银行业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模拟证券投资业务等多功能的金融实验室。建议在实验室建设中, 要保持与金融企业的密切联系, 实时关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经营中所使用的软件, 及时更新模拟实验室的应用软件, 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市场需求, 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仿真的职场氛围。在金融模拟实验室建设中, 要重点强调“四实”建设, 即:第一, “实际”, 仿真实验室的设备配置要符合银行、保险、证券的实际, 与近期技术发展的装备水平相匹配。第二, “实例”, 要提供金融行业实际样例。第三, “实景”, 符合职场情景, 进入实验室能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第四, “实际操作”, 在模拟炒股、储蓄、保险、会计的业务设计上要突出真实场景操作。
高校要不断关注金融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模拟各个金融企业岗位, 强化技能实训后, 熟练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基本相关操作工作。不要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只停留在校内专职教师的层面, 要将真正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员工、兼职教师等企业师资引进来, 他们会带来鲜活的例子, 行为示范, 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们在教学中主动把自己企业培训员工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在课堂上直接运用, 亲手培养学生使其符合本单位的需要, 让学生们在校内实验室就能接受良好的企业文化的训练, 避免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必须再培训的无奈, 并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济成本和精力, 使学生变得更受企业欢迎。高校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模式, 通过无偿提供办公场所、设备设施等优惠条件, 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等部分职能引进学校, 与金融企业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教学。承担真实的企业运作项目, 以真实的项目运作为实践目的, 为学生提供岗位认知、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训练环境, 进而面向校内外市场提供真实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营销、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
(二)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机会。
金融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思考能力, 更要在岗位实践中磨练。比如《银行信贷》这门课, 学生必须跟随信贷员现场学习, 才能真正领会贷款“放还是不放”的要领。但是国内很多金融企业以“害怕信息泄露”为由, 拒绝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而同样是《银行信贷》这门课在德国, 三个月的课程, 有一个月是在银行上课, 让学生熟悉了解每个操作环节, 所以企业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 并不是只到大三和大四才能获得, 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中, 从感性体验到实训操作再到创新实践全过程的契合要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企业提供大量非核心又不可或缺的低端业务品种给实训学生, 使得他们有锻炼实践的机会。企业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职能、专业意识敏感、具备投资理财基础知识、熟悉投资运作流程、理解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性质、工作热情高等特点, 提供了一般性服务工作, 既可缓解企业基础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又有利于实训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实践, 对今后的就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实践始终处于监管和各方的控制之下, 校外实训基地每一年都要给参加实践的学生配备一定数量的实践导师, 指导或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样, 高校也应该配备带教老师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 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数量、专业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 或签发双方共同研发的资格考试证书, 据此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三、企业参与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曾对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国内金融机构展开调查, 结果它们普遍反映, 国内高校金融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实际要求, “理论知识有余, 实践技能不足, 只懂道理不会做, 到了企业仍然需要再培训。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保险精算、衍生产品开发等业务, 毕业生根本无法马上上手。”不得不承认在校学生不被企业认可、企业对学生实习培养表现冷淡和高校实践型师资力量的匮乏密不可分。
在目前多数高校设立的金融学专业中, 因为学校职称考核制度的限定, 很多教师只能努力搞科研, 从而忽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一些来自刚刚毕业的博士, 甚至海归人士。这些博士经过多年专业学习, 虽然具备了理论知识, 但在实践技能上基本是空白, 不懂金融部门的基本实务, 即使有到高校授课的企业老师也只停留在兼职阶段, 缺乏企业教师参与的系统培养方案。只有具有企业经验的老师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鉴于此, 可以从以下渠道解决实践师资匮乏的问题:第一, 要制定实践型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学习的培养计划。通过与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频繁接触和紧密联系, 安排他们在银行、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展开业务调研、挂职锻炼和科研合作, 使其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从事具体实践, 掌握业务部门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以增加专业教师对现代金融实务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第二, 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取得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如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等。第三, 聘请金融部门的专家、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专家作为专职教师, 工作业务能力强的业务精英到学校担任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企业参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
让企业乐于参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除了企业和高校主动联合外, 更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平台, 督促企业把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功能和义务, 促进学校和行业充分对接, 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为了提高企业参与培养高校金融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可以按照“谁出资培养、谁享受补贴”的原则, 对校企合作在资金、人力、设备使用等方面有一定付出的企业, 在税收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对成绩卓著者予以奖励。允许企业把育才列入经营成本, 可以借鉴德国校企合作返税方式、由政府公共财政予以“实报实销”的经验, 建立中国的职业教育返税制度, 以此减轻企业、学校和学生个人的负担, 让企业既乐于也有能力参与校企合作。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便于校企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鼓励企业将自身的运作、发展信息及时传达给院校, 根据这些信息和需求, 院校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课程。政府也要经常牵线搭桥加强高校间交流, 内容围绕校企联合创建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院校间要相互学习经管类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班的教学计划的设置、运行安排,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途径及主要经验、实习基地管理机制, 校内外实习的主要形式、质量监控及实习效果的保障措施, 实习经费标准、使用及管理, 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程情况, 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 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雪林.培育金融人才期盼企业参与[J].文汇报, 2010
高校金融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 专题调研 金融学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本科教学历史较短,因而本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这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无法避免的现实状况。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紧接其后,2014年的3月份,教育部信息显示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教育。从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意图中不难发现,我校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政府部门的政策,积极的加快转型。因此,对于我校金融学课程的讲授方法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
金融学是百色学院新开设的学科,办学历程不长,教学体系的培养仍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学首届毕业生已经毕业,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学院人才培养方式的反馈,我们了解到在金融学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反馈信息,针对当前金融学教学的现状,结合专题调研改进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百色学院金融专业是新建专业,师资队伍人员较少,其素质和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几乎都是来自211高校的硕士生,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如在企业担任财务会计,或在银行、保险、证券等单位工作过的有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基本上没有。所以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虽然较高,但是专业课的实践操作技能却比较差,甚至不会操作。有不少担任多年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自己从来没有进行实践操作,教外汇交易的教师不知道外汇的交易流程,而教证券投资的对我国股票的开户程序都不懂,这样的教师队伍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学生。
(二)金融实验室教学状况
目前高校校内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进行。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有金融实验室,提供校内金融实验实训。百色学院金融专业属于新建,金融实验室很不完善,主要以一些老旧教学软件为主,再辅助一些网上资源,比如一些证券公司的免费交易和行情软件等等。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然而大部分老师只是在实验室用多媒体授课而已,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其原因是一方面老师为了赶授课进度,另一方面是大部分老师对模拟软件不熟悉,这样一来实践教学也就变成了多媒体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没有帮助。
(三)校企实践基地合作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规定,本校和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希望通过在实习基地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然而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却不容易,因为名义上的实习基地多,真正有实质内容的少。而且大多数学生到校外实践也不过是为企业搞点宣传、拉些赞助等等,并没有系统的实践安排。另外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对实践不够重视,实践时间较少,不少是利用假期去实习。学生都挤在假期集中实习,数量很多,又导致实习基地往往无法安排过来,效果就很不好。
二、专题调研对金融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专题调研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本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层面进行灌输,亦即所谓的“满堂灌”。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讨论或者案例教学,然而这些讨论和案例的素材基本上也是间接的理论知识的反映,因此不能突显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专题调研有力的结合起来,按照现实的需要,把课程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层层分解,使得每一个层级的技能知识都能够与相应的专题调研密切结合,从而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技能知识的讲解顿时变得有血有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最终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知识。
比如百色融资模式的研究方面,在田东地区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在其他地区传统的抵押担保联保贷款模式仍然是适用的,而在田东甚至百色地区这些传统的信贷思路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百色融资模式的调研,既强化了教师融资模式的理解,又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融资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专题调研可以增强与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交流,为校企实践合作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问题一直是百色学院金融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弱点,目前,学校虽然在校外建立了一些实践教学场所,并称之为实践教学基地。但事实上只是表面上搞个揭牌仪式而已,并无实质上的实践内容。最多也是去参观参观,走走看看而已,对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
通过专题调研工作的展开,必然要与一批单位与企业交流与合作,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完成调研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一些学生参与企业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实施校企合作打下进一步基础。我们在百色农村信用社调研时,就让一些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激活学生主动性。对于专题调研的每一个小项目都最大限度的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掌握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知识。同学们都表示,在信用社的调研实践活动的确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专题调研可以弥补实验室落后,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
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要求。金融学主要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企业财务等范围。这些行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熟悉会计电算化,了解信贷业务等等,同时也希望有较强的合作与团队意识,以及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由于百色学院金融实验室不完善,而且软硬件落后,学生从中学不到什么实践知识,而专题调研可以弥补实验室的落后,学生在调研中实践,也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社会工作经验,从而实现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专题调研可以转换金融实践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创新。
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主要停留在传统实践教学阶段,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日益增加,传统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打破陈规,转换实践教学理念,大力创新,只有教师具有实践创新精神,才能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通过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经验是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教学创新,这也促使教师进一步转换教学实践理念,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实践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结束语
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包括诸多种,专题调研就属于其中的一个类别。通过专题调研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加强案例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百色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专题调研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深入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经过短期社会实践就可以成长为专业素质好、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在求职和就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2]李延喜,寅国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1-02).
[3]景思江,袁毅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9).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校级项目——以专题调研强化金融学课程实践性,项目编号:2015JG16。
高校金融 篇12
原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升, 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 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 就业需求也随之下降, 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犹如雪上加霜。
高校对学生进行了4年辛勤的培养, 但最终学生毕业时却普遍地感觉大学4年所学甚微, 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差, 没有成功应聘和快速胜任专业工作的信心, 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需要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某种不协调。
这些年来, 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 也取得一定成效, 但从以上问题说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经济危机对人才的考验。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是教育走市场化, 而实现这一目标是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调整学科建设方向,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素质等, 更贴近实践的需要, 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不少高校在规模定位上盲目推崇越大越好;一味地求高求多、层层攀高。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 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人才培养规格雷同率居高不下, 导致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少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与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 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 造成学校办学无特色, 专业无特点, 学生无特长。学校应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参照基准,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另外, 积极培育重点学科, 办好特色专业, 即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通识教育厚实、学科基础宽宏、专业教育精诣、特色优势鲜明,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力争在同类型同层次的院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认为:理想的大学不应只是一所“学习的学校”, 而应是一所创造性的“艺术的学校”, 教师应指导学生以科学的理性方式去发现新知识。作为大学教授的条件, 费希特认为, 必须于已有书本之外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高校必须改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备考而学的传统大学教学模式, 按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 让在校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科研中去, 通过科研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的道理,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同时教师也可将科研成果以课程的形式引入到课堂, 研究成果充实了教学内容, 学生听起来会觉得生动活泼, 也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不是在传播知识, 而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 (1) 自学能力; (2) 搜集资料的能力; (3) 独立思考能力; (4) 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并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而是应以指导学生获得知识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体系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 学生只有具备以上自学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迎接新的挑战。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要有利于教师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念, 鼓励学生树立“学是为了探索”的学习观念。譬如, 学生在做实验时, 通常是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 然后学生再动手进行操作,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实验框架提示, 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性实验, 那样学生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想象、创想甚至胡思乱想去实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以及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具体能力培养细节列入教学目标, 并明确界定能力的内涵, 把发展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并在课程中进行详细实施。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 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 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 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各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一是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二是要增加实习、实训时间;三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力度, 尤其需要加强与企业界的结合来强化实践教学活动;四是建立一批稳定的就业实习实训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 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学习思考——实践”的条件和氛围, 让学生参与真题真做,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同步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学生择业观不能滞后
金融风暴使得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降低。学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就业分类指导, 积极疏导部分学生过分紧张的情绪和悲观情绪, 帮助它们建立更加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
在面对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 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毕业前夕的短期性行为。大学生的就业是与大学整个学业联系在一起的, 不仅仅是大4才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4年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与就业都是等距离的, 而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在学生大学期间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同时, 通过多种形式向用人单位宣传、推荐本校的毕业生, 使企业重视本校所培养的人才,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学风, 没有良好的学风, 就是有再好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实施。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 我们应积极研究建立既符合教育规律又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有用人才,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高等教育来讲, 这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社会功能,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因此, 高校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经济危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练平.柏林大学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7, 2:88~89
[2]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7、8:86~88
[3]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98~100
[4]贺佃奎.当代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