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原则

2024-09-17

学习原则(通用12篇)

学习原则 篇1

一、引言

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关注。当前有效教学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学习与教学的有效与否成为衡量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探寻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对推动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当前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略观教育实践便可轻易发现, 当前我国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三个问题, 即健忘、错觉性理解、无用。这可以分别由学生的表述所例证:“我忘记了”, “我想我明白了”, “我理解了, 但不能用它。”[1,6]

(一) 健忘

这里的“健忘”, 一言以蔽之, 是指学生学过知识后不久就会忘记, 在自己的记忆中没有什么印象。健忘的问题在学习中是很明显的。在参与一系列的课程和项目学习后, 教师发现, 很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教给他们的多数知识。在学习中, 我们面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已经学习过知识的易损性。它像一块干冰, 在房间室内温度下就会蒸发和消失。学生很少记住他们已经读过或听过的多数内容, 他们只对上次重要考试内容方面的知识印象深些[1,6]。

健忘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如果学过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知识没有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 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这相当于没学。学过的内容只有让学生产生一些印象, 使他们不易忘记, 这样他们才能在以后加以运用。健忘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有效学习, 不能有效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 从而阻碍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 错觉性理解

所谓“错觉性理解”, 是一种学生认为自己记住和理解了已学过知识但事实却不是的理解。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严重。因为说到到底, 这相当于是一种“自我欺骗”, 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与深层意义。有效学习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 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很自信地想象在很多方面他们理解很多知识, 其实他们只知道一些表面性的、皮毛的、肤浅的知识。他们只知道词语的表面意思, 至于深层意思则很少知道。比如, 这个知识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恰当使用等[1,6]。

很多学生认为, 理解了知识的字面意思就是理解了知识的含意。其实这只是一个浅层的理解。光满足这样一个要求, 肯定不能很好地深度理解知识。而且在这种情境下理解的知识也容易“健忘”, 因为这样的理解会导致肤浅的记住, 无法使新知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建立更深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 这样的理解也并不能使学生自己对其产生真正意义。没有产生意义的理解就是机械理解、背诵, 这样的理解、记忆自然不会保持长久时间。

这些错觉性理解的形成往往是他们在学习时只顾自己的肤浅记忆, 不求深层理解的结果。比如, 学生能够极好地说出“供求关系”、“适者生存”以及类似的词语, 但没有实质性理解[1,6]。这样的理解在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中都会存在。对于学生来说, 这样的错觉性理解无论对于其现在的学习, 还是对其以后进一步学习或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无论在方法、习惯, 还是知识增长方面。

(三) 无用

这里的“无用”, 是指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发挥作用, 不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感觉没有用处。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学生学习主要是背诵知识或做一些习题进行操练技能, 而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怎样考、怎样出题, 学生们就怎样学。如此考试才能考高分, 显示学习好, 是优秀学生。

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曾警告我们, 必须防止无用的思想。如果知识没有被使用、测试或重新整合, 那么知识只是被我们的思想所吸收[1,6]。知识只有被利用、测试或重新整合, 才会避免无用的状况。运用不只是最后的测试, 它也是思想重新活跃和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所谓“知识”总是处在必须运用该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的[6]。

学习的“无用”会导致学生学习成就感减弱, 使学习动机水平降低, 最后会使学生厌学, 出现“学习无用论”现象。学习过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惟其如此, 这样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也才能对学习者来说有意义, 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当学过的知识能够为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 知识正是在应用的过程中, 才会被理解得更深, 学习记忆也才能更持久, 成为有意义理解与记忆, 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三、有效学习的原则

假如学习的三个最大问题是健忘、错觉性理解和无用, 那么, 什么样的策略能够克服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有效和持久学习的五个原则是积极性、反思、合作、激情、共同体[7]。这些原则来自于认知科学和社会学学习的通常研究, 非常适用于有效学习实践。

(一) 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 是“我要学”, 不是“让我学”。只有在积极性状态下, 学生才会调动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变得非常积极、主动, 这样他们才能使学习更有效和持久。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儿童越是积极, 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8]。此外, 通过积极的方式学习, 既有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理解、学习与掌握, 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养成持久、科学的学习习惯。在被动学习下, 学生只是在被迫地记忆一些用于考试的肤浅理解的知识, 他们根本没有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得来的过程与方法。他们可能只“知其然”, 而根本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 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9]。

在情境中, 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多数时间是非常积极的。他们无论在写作、调查还是在电脑上搜索信息时, 都非常积极。他们互相讨论, 分享信息, 也互相挑战别人的观点。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表明, 积极学习比被动学习导致了更多有效、持久的学习。这是所有人类学习的关键原则之一, 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是如此[7]。在学习中, 只有当学生是一个积极施动者, 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顾客或收集者时, 真正和持久的学习才会出现。通过实验、探究, 通过写作、对话, 学生变得更积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积极学习的机会和支持。

(二) 反思

这里的“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已有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再思考。思考成败得失, 从而从中获得经验与吸取教训。真正的学习是行动和反思的结合。学习本质上是经验的重组, 是探究、反思和问题解决[11]。由于一个人在做事时可能难以关注到全局, 因此会出现失误。只有在做完事情之后, 在对这件事情重新思考时才会有新的看法, 才会对整个过程理解得更为清楚。如果不加以反思, 那么, 错误之处将无法被发现与改正;成功的经验也不能得以总结与提高。仅有活动和实验是不能实现有效学习的。无论是写日记、写作、数学运算, 还是理科实验, 教师都必须创造机会,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一个成功的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反思已经学过的内容上。实现了有效学习的学生不仅仅拥有积极性, 因为仅仅拥有积极性对于有效学习来到说是不够的。如杜威许多年前观察到的, 我们不只是从做中学;我们还通过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进行学习。它被布鲁纳称为“进行后”的过程, 即成功的学生们思考他们正在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给予他们很多机会去讨论:他们现在是怎样学习的, 他们为什么通过这些方式学习, 当他们做错时他们为什么会做错, 当他们做对时他们为什么会做对, 等等。一个高水平的、被认真指导的反思总是融合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7]。

当然, 积极性和反思同时进行确实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在个体独立学习的情形中, 使这两者结合更是困难。当学习者独自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他们往往由于专注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 包括对已经做过事情的反思。除非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养成习惯的学习者, 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对一般的学生, 特别是对一些不太认真的学生更是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布朗和帕林斯卡 (Ann Brown with Annemarie Palinscar) 的最重要的发明“互惠教学”产生的原因 (Palinscar and Brown, 1984) 。互惠教学, 是学生一起阅读复杂文本, 通过共同工作,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聚集、集中注意力和积极地、批判地和反思地提问, 从而增强他们阅读理解的过程。因此, 在合作性原则中最明显地体现着积极性和反思[7]。

(三) 合作

真正和持久的学习也需要合作。在合作中, 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一起工作、学习, 从而可能互相帮助、支持每个人的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补充每个人的知识。因为每个人学习到的知识是不同的, 当他们相互交流时, 彼此之间分享别人的知识, 这样他们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增加、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自己的知识有错误之处, 当与别人交流时, 别人也可以给他提出修改建议, 从而得以改正, 这同时也给小组中的其他人一个替代学习的机会, 防止类似错误的发生。积极性的获得、反思学习的顺利进行, 必须有合作的参与, 而不是走向封闭自守。儿童的思想在表达和实现中发展[11]。

合作是不足的联合。有很多智力的和专业的难题不可能依靠一个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小组中其他人的全力合作才能得以解决。通过对比不同观点, 让人们去重新思考、反思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知道的, 通过合作性交换加深他们对观念的理解。因此, 当我们说反思重要时, 合作同样重要。通过反思、相互作用和合作使这些观念重新理解、批判与发展[1,6]。此外,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知识会形成得更为牢固、持久、有效。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 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16]。

(四) 激情

这里的“激情”, 是指学生充满激情地、热情地学习, 对学习融入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对学生来说, 学习在本质上不仅仅是认知的或智力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的和感情成分内在于学习中。学生只有带着感情学习, 有感情地致力于思想、过程和活动, 并且把学习与当前和未来目标联系起来, 真正的和持久的学习才会出现。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任务没有激情, 那么他们很难想去学习, 即使有学习行为, 效果也不会好。激情是在有凝聚力小组中的独立成员的个体中形成的。简单观察在运动队、演员组和营地宿舍中的成员中形成的精神, 就能察觉到与合作性工作有关的激情[7]。

一个人只有在激情的状态下, 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 创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冷漠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学习, 那么势必会造成对他们自身的束缚, 限制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一个在舞台上的歌手, 只有当他处于激情中、不受约束时, 才能尽情表演, 使表演发挥到极致, 否则会出现一些不顺利的情况;同样, 一个画家只有在富有激性的状态中,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画中去, 创造出一些较好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亦是如此。

(五) 共同体

这里的“共同体”, 是指学生为了学习的需要而组成的有效学习小组。当积极性、反思、激情和合作在一个共同体中被支持和建构时, 真正的和持久的学习就出现了。这个共同体重视这样的学习经验, 为学生创造很多机会体验成功和快乐。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学到的知识比个体独自学习学到的多。当没有一种观念以一种官方途径呈现时, 学习者通常能够将自己的观念建立在彼此的观念基础上。他们作为一个小组所学会的东西, 要比每一个人独立工作所学会的要多[18]。如果学生执行一项比他们当中的任何人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都要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他们必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成员各自知识的发展通过积极追求分享知识、尊重知识分享过程而实现。

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什么?卡莫彼纳 (Campione) (1993) 已经指出, 有效学习共同体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 成员必须有重要的东西相互提供, 在共同体中相互依赖的基础是它的成员代表不同能力、理解、技能和意向的系列。然而, 在这样的共同体内, 小组成员的“个人性”特点是小组成员为集体而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 而不是小组成员为维持他们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发展他们自己的特殊才能。第二, 允许在多元化的小组成员中进行分享知识。个人才能一旦形成必须被分享。一个运转良好的学习者共同体, 不只是由拥有不同能力的成员组成, 而且通过参与各种对话、同辈指导、交谈和合作性工作, 知识在小组成员中被广泛传播和分享[7]。

四、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五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这些原则的恰当运用对于促进当前我国学生有效学习的实现无疑是有益的, 但这些原则也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理想的学习共同体具有积极性、反思、激情和合作特点, 现实中的课堂和学校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理想的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在这种情境中的学习和教学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生和教师同时要求学校和共同体提供和鼓励这类学习与教学新方式。我们的学校在给学生提供这类学习支持环境的同时, 也应该为教师提供, 因为教师也是学习者。

一些原则不仅要求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方法或技能上转变, 更要求从学习价值观念上转变。我们相信, 为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即使困难重重, 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努力, 就会实现目标。

摘要:课堂教学及其效率受到更多的关注。只有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消解策略, 才能推动有效学习。略观教育实践便可发现, 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三个问题, 即健忘、错觉性理解、无用。有效和持久学习的五个原则是为积极性、反思、合作、激情、共同体。

关键词: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学习,原则

参考文献

[1][2][3][4][5][15]Shulman, L.Professing the LiberalArts.Education and Democracy:Re-imaging Liberal Learing inAmerica (Robert Orrill, Ed.)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1997.

[6][9]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3, 282.

[7][10][12][13][17][19]Shulman, 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learning from experience.Common Schools, Uncom-mon Futures:A Working Consensus for School Renewal (Barry S.Kogan.Ed.)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7.

[8]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84.

[11][14]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17, 202.

[16]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

[18][美]爱莉诺.达克沃斯 (Duckworth, E.) .“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M].张华, 仲建维, 宋时春,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9.

学习原则 篇2

1、“健康第一、写字第二”原则

正确书写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特别是在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强调学生的坐姿与执笔,必须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与执笔姿势,不能只重视学生写出一笔好字,而忽略了孩子的用眼卫生与身体的健康发育。

2、“硬笔写简,软笔写繁”原则

“硬笔写简”,指的是硬笔要写规范的简化字,突出其“实用性”。“软笔写繁”指的是在软笔书法教学中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突出其“艺术性”。

若只重简而弃繁,后人再拿起历史典籍必将目不识丁,引起阅读障碍,进而产生文化的断层。

3、“经典为师,循序渐进”原则

“经典为师”指的是书法的传承必须依靠经典碑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例字都应是经典碑帖中的字。

“循序渐进”,就是指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所学习的经典范本,在选择上,要从易到难;学习上,要由慢到快。

4、“先重结构,后重用笔”原则

在书法(软笔)或写字(硬笔)教学中,“结构”重于“用笔”。这就像建房子,先要搭建规范的架子,有了房屋的形状,再往上添砖加瓦、雕梁画柱,这样才能建成一栋漂亮的房子。在书法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占格,强调点画的位置,重视字的结构,当能够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后,再重视笔法的练习,方可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好字。

5、“心摹手追,拟之贵似”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先重形似,再重神似。在备课时,教师要研究字的结构与用笔,怎样讲才能让学生抓住要领,才能写得像。当学生能够模仿到形似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要求神似,最终达到形神兼备。

6、“教师示范,形成偶像”原则

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最能够吸引学生的,莫过于能够写一手赏心悦目、与原帖无差的好字,能够赢得学生自发的掌声,那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学生的心目中,你已经成了“偶像”,孩子们学习书法的热情自然也就高涨起来,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7、“精讲多练,注重实效”原则

“精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讲得太细、太多,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水平,合适最好。

“ 多练”,是指在“精练”基础上的“多练”。在课堂上可以出示多个归类的范字,但要有重点地去练习一个,不能贪多,争取“一课一字,一字多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也就是每课只练习一个字,争取写像,并且能够记住不忘才叫完成了任务。

8、“因材施教,博精多样”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来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

“博精多样”,“博”指一个学校或一个班中可以有多种字体或书体同时存在。“精”是指每个学生要精于一体。

9、“教法创新、与时俱进”原则

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信息化资源辅助书法教学,使枯燥的书法课堂更具趣味性与观赏性。

怎样学习和运用各项教学原则 篇3

关键词:教学原则 发展 科学性

全面发展原则有时被称为教育性原则。因为广义的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智能发展和思想品质教育等三个方面,而“全面发展”包括了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概括地讲,包括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科学这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

1.教学内容必须正确、可靠、反映客观事实、符合现代化科学水平。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符合中学生认识水平,能形成一定的系统。

3.注意科学方法的教学。化学科学方法不仅是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科学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4.努力使教学过程科学化。不但要有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科学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按照化学学科特点组织化学教学。

二、系统和有序原则

化学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它整体的目的和运行规律,无论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或者是化学实验的教学等,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的目的和任务,都应该有利于发挥系统的功能。

三、联系实际原则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化学教学也必须反映化学知识跟实践的密切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利于他们将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行联系实际原则,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模式来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所以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使知识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四、协同和启发原则

要使中学化学教学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必需注意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物质载体各要素间的协同一致。这里,教师必需起好启发作用。协同和启发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五、巩固和反馈原则

化学上物质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多种多样的化学概念和化学事实。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好懂难记”,容易“前学后忘”。有人在研究中学化学和其它一些课程的遗忘曲线时,发现中学化学的遗忘速度在前期比其它课程小,在后期比其它课程大,从而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这就使化学教学必须特别注意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如果不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使多数学生学好化学。

六、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建立和发展跟化学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化学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过渡到推理性的;从主要是定性的过渡到定量的;从主要是宏观的研究过渡到微观的研究等趋势。化学科学的这种变革不但没有削弱实验的重要地位,反而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化学家必须通过实验来发现、积累新的事实和获得思维的材料,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对化学科学来说不可缺少,对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七、重视思维发展原则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只有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形成化学概念、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没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就不可能学好化学。

八、重视化学语言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化学语言包括化学符号语言和化学术语,是适应化学学习和研究而形成的特殊语言,它言简意赅地描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是其它语言难以取代的。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用好教学原则应该注意全面贯彻各条教学原则,注意各教学原则之间的配合,而不是孤立地实行某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和途径 篇4

何谓自学能力?简言之,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我们推行素质教育,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就是与国际性的终身教育思潮一样,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热爱学习, 学会学习, 自觉学习, 掌握能够适应今后生存发展的必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 学生获得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将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对象加以主动积极的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即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为使学习取得成效, 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主动原则。主动, 主要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懂得自学的意义, 能主动、自觉地去读书, 能科学地自我组织学习。主动, 是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关, 是基础, 也是关键。不仅如此, 自主学习不但要主动而且要能动。能动应变能力是自学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动, 是指自觉努力, 积极主动;应变, 是指对付突然发生的情况, 对付意料之外的问题。

独立原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一个人到学校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重要的是应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学会思考, 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思考与狭义的思维是同义词,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 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它探索与发展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 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独立性, 就是通常说的批判性, 其特征是反对人云亦云,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在学习中常常不满足于释疑, 而是不断进行质疑, 于无疑之处生疑。独立思考能力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

控制原则。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进行调节、控制的意志能力。自学能力的情绪要素的优化与自学能力的智能要素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能够用规范的标准和道德要求自己的能力, 这是一种自觉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克服自身的盲目冲动, 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 才能全身心地进行学习, 全面发展。大量数据表明, 自学习惯较好, 学习计划性强, 持续时间较长, 不仅提高了智商指数, 而且情商指数也有提高, 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新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被看作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创新的基础, 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 自主学习者要注重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更新学习的观念, 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 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其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灵感的活跃性。在创新思维中, 想象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的想象, 是不断改变旧表象, 创造新表象, 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健康原则。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网络上, 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成灾。当前, 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进行攻击和煽动, 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 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引导原则。引导原则指的是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近代、现当代所有有见识的教育家都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孔子到叶圣陶, 无一例外。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 始终体现着这样一个思想, 就是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方向不断进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 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拥有良好自学能力的人, 能够在走出校门以后, 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进行学习, 他们知道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并能在短时间里获取知识。但是, 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又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呢?

首先是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进行自主学习。二十一世纪,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 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展望新世纪,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 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 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网络的作用非常重要。网络搜索是自主学习很典型的一个模式,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 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 信息量大, 角度多, 知识更新快, 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 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虚拟大学进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 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使教育和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虚拟大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能力, 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 从而利于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现在人们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虚拟大学已经可以方便地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的课程, 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因需学习成为可能, 自主学习更加方便。

第三, 协作学习。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 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 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广大学生大部分可能是个人学习, 但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 还应提倡互相交流信息、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鼓舞士气。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当今世界学术交流空前繁荣, 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成为了可能。

基于互联网络时代的协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相比, 有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协作学习可以彼此交互和合作, 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不停地进行角色变换。发问、解释、协助、评价, 学生在磨合中训练其有效协作的技巧、沟通能力。这些技能不仅能使学习者提高知识和能力, 而且对于他们以后的社会交往, 以及对未来事业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科学的高速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 已经站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今天, 我们比任何时期都能感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影响和冲击:知识经济、数字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学习化社会、人才竞争、终身教育等。而且随着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 国际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有效的获取信息, 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 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风气, 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是我们必须面临的而又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关于学习的作文:学习中的原则 篇5

学习中的原则有很多,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不乱说话……我们应该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在考试时取得一个好成绩。

有一次,我上课不专心,随便和同学说话,一整天都在和同桌说话,老师讲的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去。直到放学回到家里,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你可能会问,上课说话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唉!作业一点也不会做呗,还能有什么后果啊?我苦笑着。不会做也不能空着呀。唉!乱填吧!所以我不到一分钟就做完了,其实结果可想而知。一个也不对,还挨了一顿批评。

还有,在一次考试的时候,也是很多题都不会做,但是又想考好。于是,我做了一个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就是……抄课本。虽然考试结果很理想,考了98分,但是我的心里真的是忐忑不安,没有一点满足感,反而心里感觉特别不舒服。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句话:小学生要诚实。

学习中的原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遵守的。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的原则 篇6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小组 合作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13-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形式也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模式的最大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致力于学习方式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具备了这些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因此,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对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情有独钟,有意识地引进课堂。但是,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流于形式,学习的效率并不乐观。如何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 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思考原则

“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合作”与“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合作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合作才会有价值,才会有效率,学生才会真正在合作与交流中受益,才不会人云亦云。

二、问题设计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能紧紧扣住本课时的重点,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挑战性,问题的答案应该具有多样性。不能为了迎合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设计无效或者低效的问题,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走了过场。

三、合作契机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频繁地进行小组合作。因此,教师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习结构相似的内容时,要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要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对知识进行归纳复习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自主归纳。这些是最能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时机,也就是最佳的合作契机。

四、任务分解原则

对于一个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或是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不宜交由全班讨论时,应该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交由不同的小组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或抓手,从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五、角色轮换原则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避免合作小组中优秀学生经常主动扮演“主角”,学困生经常主动扮演“配角”的现象,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让组内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朗读、补充发言、评价等任务,就应该采取轮换制来分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感受到适当的压力,逐渐克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使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创设情境原则

情景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景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搭建一个认知支架,促进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乐于向上“攀爬的支架”,并多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既然是探究,就免不了产生分歧和争议,教师应该适时地利用创设的情景,引导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展开辩论,使学生的辩论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也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价值来。

七、重视“说学”原则

说学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互相展示学习内容、解题思路或自学成果。在这一环节中,要更重视“说”这一环节。因为通过“说”学到的比“听”学到的更多。如果学生能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讨论、绘图,特别是讲解等过程中,他们会把这些知识记得更牢固。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一遍和自己讲一遍的效果绝对不一样。”⑸常常会听到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这道题都讲了多少遍了,有的学生还是不会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去破解困惑,即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的地方,说出错的原因。因此,合作学习中的说,不只是说出最后的结果,还要把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说一说,不仅把正确的过程说一说,还要把出错的原因说一说。同时,要极力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提高“自说”、“对说”、“补说”、“接说”等形式,在质疑、咨询、互答、反思中,极大地激活学生说的愿望,形成高密度的交互活动,进而产生高质量的思维碰撞⑹。

八、激励性评价原则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合作学习如果失去了评价的良性机制,将难以有效落实。评价要注意多元化,“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心理学告诉教师,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让人赞美、欣赏、肯定、期待等获得满足的心理需求和超越别人的竞争心理。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小组评价,要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评价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同合作学习小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竞争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小组合作学习中把握的基本原则或许还有很多,我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总结出的以上几条,或有许多不妥之处,写出来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6).

[2]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

合作学习原则与医学英语教学 篇7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有多种描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lavin认为,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助,来学习学科性材料[1]。Cohen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参与到有明确任务的学习活动中[2]。尽管学者对合作学习的描述不尽一致,但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成为学生共同的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所描述的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些观点用于描述医学英语教学尤为恰当。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前期的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是由英语教师担任的。英语教师在英语知识方面优于学生,但在医学知识方面,学生胜过教师。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医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教师在学生的建构性活动中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理论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广泛前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比较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则能克服这一缺点;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合作意识及技巧,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引入合作学习,教师也需要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的步骤

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1)教师确定单元目标,布置题目,组织学生分组协作,根据目标进行预习;(2)各小组成员合作,针对目标问题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写成报告;(3)各小组成员讨论,在课堂上汇报学习成果;(4)教师讲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单元目标的确定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单元目标要清楚、具体。合作学习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及适当的挑战性,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困难,又能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下解决困难,合作学习的任务还要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3]。小组合作则主要是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寻资料,交流体会,最后写成报告。在完成小组学习讨论之后,小组负责人将全组的意见集中并整理,向全班汇报。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小组负责人在进行报告时,其他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从而达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主要是针对本单元的语言难点和知识重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而展开。小组成员间能否进行有效合作决定着小组练习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以合作作为其指导思想,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实现最佳合作。

3 合作学习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合作学习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正确运用,收到良好的成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合作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便是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切忌让所设计的任务流于形式,要利用每一次任务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让学生学有所得,真正得以进步。所以,合作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个小组之内,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每个人不只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为实现有效合作,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与兴趣,结合教学教会学生一些合作的技能。

其次,注意合理编组。所谓合理编组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取长补短, 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 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成员对学习内容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4]。混合编组也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5~6名学生组成。在分组时,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小组之间学生学习成绩、性别等的均衡性,这样便于竞争气氛的形成。学习小组确立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使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相互帮助,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流是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学生学会竞争。合作与竞争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另一方面,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又有利于组内合作关系的加强。而且,通过适度、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上进心,从而推动学习的进程。这种小组间的竞争要求学生必须在小组内进行有效合作,根据个人不同特长分配角色,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激发每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熟练掌握知识。

第四,奖励机制的建立。把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并制订适当的奖励措施, 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并计入其平时成绩,以此作为一种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对在展示汇报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教师应带头让全班学生鼓掌以示祝贺;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4 合作学习应用于医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种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第二,通过小组合作及扩展运用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运用。第三,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第四,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等的提高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将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医学英语教学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从而把师生角色固定下来的做法的弊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语言学习的促进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受益者。从教学实践看,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医学英语课教学,能将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变得充满趣味,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lavin, R.E.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48 (5) :71~82.

[2]Cohen, E.G.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Conditions fro productivesmall group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64 (1) :35.

[3]高华斌.浅谈英语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7) :36~37.

学习钢琴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 篇8

关键词:钢琴,学习,弹奏,基本原则

对于学习钢琴, 关于这类的文章可以说网络上和专业钢琴阅读刊物都有大量的说明和解释, 这些观点和看法以及处理的方式都是不断地结合西方钢琴教育经验和自身相结合的理论观点, 对我们不断成长的年青一代学习钢琴的人来说,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自己从事多年钢琴教学, 我个人也或多或少的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本文就学生----特别是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一些常见的或者忽略的问题谈一谈我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 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学校的课堂之前就或多或少的具备了钢琴的一些基本弹奏方法和技法, 纵然水平参差不齐, 弹奏效果有慢有快, 音乐表现力有高有低, 我觉得相当数量的年轻学生容易忽略最最基本的弹琴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节奏。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节奏=速度”, 这是错误的, 这等于完全混淆了代表速度表现的快慢与代表节奏表现出来的均匀等值换算音值的概念, 我发现很多人在这方面相当不以为然。这是因为学生从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由老师进行指导学习, 拍子由老师来提醒, 学生思维中有了“我已经学过, 何必多此一举, 学过的难道我还做不好么?”的错误理解。这种理解具有相当强的消极作用。无外乎, 很多学生, 甚至具备一定水平的学生在上课演奏钢琴时, 根本就不在意节奏的严谨性, 随意的忽快忽慢, 故意拉长和缩短音乐的时值, 做出非常自我的表现, 比如说在处理浪漫派作品时, 当问到学生为什么如此处理音乐的时候, 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浪漫主义的音乐我觉得就是自由和个人的情感的抒发, 为什么不能随意呢?”更有甚者说:“我听XX大师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 人家就是这样弹得, 所以我没有错啊!”这种情况体现了学生平时学习马虎导致认识理解上的偏差和实践过程中的错误巩固, 这种马虎错误是需要及时更正的, 这需要老师做出耐心的解释说明和细心的引导。学生没有从学习的起始树立良好的练琴习惯, 导致他们没有建立良好的节奏意识。没有良好的节奏感, 就等于没有建立完好的音乐骨架, 接下来的成长一定是不顺利的。所以, 我们教师应当放在首要来重视这个问题。

其次, 导致学生没有节奏意识的原因是读谱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 我注意到学生的练琴思维意识主要是围绕“音符是否弹奏正确”来决定的。可以说大多数功底不好的学生都犯有如此的毛病, 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学生学习懒散, 不去注意, 这需要教师引起他们的注意, 去严格督导学生, 改正这样的练琴恶习。如果钢琴教师听之任之, 对于程度不高的学生随意放松要求都是教学上的失误。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对待学习中的练习, 使他们只注重弹对音符为唯一核心, 从而淡化其他至关重要的因素,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导致指法、节奏、速度、读谱全

成钢琴伴奏的演奏。

“倾听的艺术”建立在二人思想的高度统一之上。在演奏者与演唱者共同完成作品《美丽的磨坊姑娘》的过程中, 二者必须在对这部作品在理解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合作效果。为了在作品上达成共识, 表演者双方首先要对作品的风格, 词、曲创作的背景及特点等方面有较深的了解, 才能把握住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两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再对作品进行详尽的技术分析是必要的, 例如曲式结构, 歌词内容及句法, 谱部出现问题, 那学生就会养成一个严重的不良习惯——学生本着“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把音弹对就OK”的错误思维, 没有质量的练习, 进而得出更加可怕的结论“这样刻苦练习就行了, 原来这样简单就把钢琴学了”。于是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总是提起练琴就没有兴致, 或者无从下手, 或者感到枯燥把练琴当做机械运动和简易音符, 心里想着:弹正确音符就行了, 随随便便的练习, 结果可想而知, 一定是恶性循环。还有更为可悲的是那些学习更加刻苦的学生, 如果没有良师耐心的教导, 在没有节奏意识, 唯音符主义, 错误的简单读谱的方法训练下, 结果是也瞎努力, 练习了半天全是白费力气。

第三, 关于教材选用方面, 很多学生容易引发盲目的作品跟风或者比拼, 时不时将周围人学习的高深作品当做一种荣誉来进行争抢, 满足自己的一种荣耀感, 却丝毫忘记了自己的水平远未达到的实际情况, 这种不能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必然会导致恶果的, 基本上表现为浅尝辄止, 知难而退, 大大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练习精力, 弄得身心俱疲又对自己的努力产生失望的负面情绪。这个问题也容易引起学生因为布置作业不满意, 不愿意, 找教师更换, 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 或者在教师之间通过比拼学生的水平衡量教学水平, 助长了浮夸的学风, 华而不实, 最后品尝苦果就是学生将原本好好一首曲子弹得面目全非, 不仅摧残台下的老师, 也是摧残学生自己, 所以, 钢琴老师在有些时候面对学生的要求, 该坚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不然自己也要受到影响。盲目的追求长、难、大的曲子是不明智的, 我们教师应该谨慎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进步的作品。

还需要说明:其实钢琴的学习也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关系,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 因为程度比较弱, 或者根本没有学过, 就出现逃避上课, 害怕上课, 甚至懒惰不练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惰性是需要老师不断地鞭策和鼓励相结合,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选择作品方面要跟学生多多沟通, 加强交流, 有些人说:学生和老师之间是要有一定的距离的, 不然学生可以忘乎所以, 摸到老师的秉性, 不好好学习, 套近乎搞关系。我认为, 这应当是教师自身应当把握好的原则, 教学上走进学生, 倾听学生的意见, 我们教师给出合理的建议还是需要的, 为了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我们必须与学生多多沟通, 对于学生逃避与害怕现象的出现, 就不能光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教师自身也要思考, 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该学生, 因为钢琴授课是一对一非常人性化的学习模式, 传统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亲力亲为,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非数理化课堂一位教师对付上百人的那样上大课。所以, 这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 有敬业精神, 有睿智的观察学生学习的心态和进步的敏锐感, 从而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以, 学习钢琴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年轻教师和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对于我们认识钢琴教育和学习之间的互动, 提高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例上的音乐术语等都要进行逐个的分析研究。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亦必不可少, 除了独自的练习外, 两人要进行大量的合作联系, 相互探讨交流。伴奏者要非常熟悉歌曲的演唱, 以便应对在实际演出中歌唱者临时忘词和漏唱的失误。伴奏者还应负起为歌唱者确定歌曲的速度, 带领歌唱者进入情绪等重要职责。

注释: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十大学习原则 篇9

一、学习的目的性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计划性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学习者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就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应过于考虑学习对自己升官发财的影响,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用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来指引着自身的学习过程。他说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如何从事实践活动的知识和本领,具有向上的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能够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人才,“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社会。我们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在他看来学习者只有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的目标,才能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学习,而是把为国人而学,为世界人而学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责任,才能为了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才能切实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二、学习的探究性原则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因而也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因此他坚决反对传统教育派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和书本上已有知识经验的做法,极力主张教育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究学习。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批评旧学校“总的坏根,在于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减掉性灵,庸儒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衰退”,倡导“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提倡改变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地听课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主动学习,提出:“卢梭所发明的自教育,正用得着。我们尽可能结合同志,自己研究。”他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学习的内容合理得当,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他提出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就要借鉴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自教育观点和我国古代书院注重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做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要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提出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有主见,不能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个体的学习过程是改善自身的观念和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在活动和交往中学习,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对的,学习者要重视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他说“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学员毕业典礼上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毛泽东倡导读无字书,实质上就是要求学习者“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

四、学习者必须始终虚心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个迅猛变化的时代,学习者要想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就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急躁,始终能够刻苦学习,不会因为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起来,不愿继续学习了。他说:“学习一定要进行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能到‘底’。自己懂了一点,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今天开会后要把它克服下去。”“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拒绝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要善于向我们的先进者苏联学习,要善于向人民民主国家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兄弟党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地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要想在学习上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就要永远地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能够虚心地想书本学习,向周围的实际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们学习。

五、学习的积累性和有恒性、专一认真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代就特别注意持之以恒。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入一》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詰之者,仍自有道也。故究詰也同,而有获有无获,则积与不积之故也。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两石焉,由时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博与精,非但暮所能成就,必也有恒乎?曰:日行不怕千万里,将适千里,及门而复,虽决不可及,恒与不恒之分也。”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焉。”从这几段颇具哲理的文字中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学习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学习者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过于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应当切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持续不断地长期坚持学习。

毛泽东同志在学习的实践中还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事物间蕴藏的规律或联系的过程,学习者如果没有认真求实的态度很难现事物间蕴藏的规律或联系的,道理很简单,“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鸣 (鸿) 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在他看来,学习者对待学习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的解放之路。”他关于认真的名言是:“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定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要求学习者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

六、学习的基础性和条理性有机结合原则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入一》一书的序言中写到:“高以下积,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白家之说而为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虽然,台积而高,学积而博,可以为至矣,而未也。有台而不坚,有学而不精,无以异乎无台与学也。学如何精,视乎积之道而已矣。积之之道,在有条理。”从毛泽东同志的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随心所欲地学习知识的过程,要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成就,有所收获,增强学习的后劲,就必须认真地处理好学习的基础性和条理性的关系,要尽量地打好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要使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学习者如果学习的基础不牢固,知识的条理性很差,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效率,道理很简单,“唯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业。”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切实学好通识知识 (基础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并要注意知识的广博性和条理性。

七、习者要有挤”和“钻”的精神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是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想在学习中有所进步和收获,就必须具有“挤”和“钻”的精神,挤出时间来学习,对不懂的东西采取钻研的精神来学习。针对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的情况,他说:“‘没有工夫’,这已经成为不要学习理论、懒惰的根据了。共产党人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有得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步了,才成功的。……”建国初期,他极力反对一些人把过多的业余时间用在打麻将、打扑克、跳舞上,强调指出过多地玩不好,人们“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习者在战略上要藐视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学习要有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战术上要重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想办法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八、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知识是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创建起来的,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学习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遗产为主,但学习文化遗产不是要全盘接受,而是要结合社会和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应该大量地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上最积极、最主动、最少保守力量,不应该抹煞他们的特点,强迫他们接受既定的书本知识,否则他们就会成为背书的机器,而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他认为古今中外所有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学习者要想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学习和继承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遗产,但学习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不能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要善于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批判性地继承,并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大胆地去去探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他说:“现代学术的发展,大半为个人的独到所创获。……岂知到古今中外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妄人所发明创造来的。我们住在这繁复的社会,诡诈的世界,没有批评的精神,就容易做他人的奴隶。”他主张学习者不要惧怕权威,惧怕习惯势力,惧怕定论,要敢想、敢做,在尝试中学习,在失败中学习,要富有探究的精神,“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做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创新人才。

九、劳逸结合与全面发展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注意把学习和休息、体育锻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绝对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诸君﹗我们是学生。我们好苦,教我们的先生们,待我们做寇仇,欺我们做奴隶,闭锁我们做囚犯。我们教室里的窗子,那么矮小,光线照不到黑板,使我们成了‘近视’。桌椅太不合式,坐久了便成‘脊柱弯曲症’。先生们只顾要我门 (们) 多看书,我们看得真多,但我们都不懂,白费了记忆。我们眼睛花了,脑筋昏了,经血亏了,面色灰白的使我们成了贫血症,成了神经衰弱症。我们何以这么呆板?这么不活泼,这么萎缩呵﹗都是先生们强迫我 (门) 们不许动,不许声的缘故。我们便成了‘僵死症’。”他认为体育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说学习者身心健康水平不高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如读书成了习惯,便一直读下去不知休息。照卫生的法则,用脑一点钟,应休息十五分钟,……。我看中国下力人身体并不弱,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体育锻炼,要切实妥善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使学习者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和游戏并行的习惯”,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成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青少年的学习发表了许多指示,要求青少年学生身体好、学习好和工作好,他说:“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我提议,学生的睡眠时间再增加一个小时。现在是八个小时,实际上只有六、七个小时,普遍感到睡不够……一定要规定九小时睡眠时间。要下一道命令,不要讨论,强迫执行。”“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改造旧社会和建设社会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很不够的,还要注意把个人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十、师友互动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是孤立地获取知识技能,而是在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启发或帮助下通过活动和交往来掌握知识技能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个体孤立地研究学问,很难有所进步和收获,“‘学问’这个词很有意思,就是既要学,又要问。”道理很简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年事功难立。”个体孤立地研究学问,“是浪战,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的。”他说要消除这种孤立学习的弊端,就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要治这种弊,有一个法子,就是‘共同的讨论’。”“有师有友,方不孤陋寡闻。”也就是说学习者离开了教师、同学及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他的学习范围及其学习的效率、效果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本不可能达到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目的。他强调学习者应切实打破国人孤立地研究学问的陋习,要消除门户、年龄、职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拜那些水平高、素养好的人为师,要有“善于人同,取人为善”的勇气,做到“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相互做先生,相互做同学,做中学”,要学习孔子的“每事问”,善于向别人请教,善于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修养。

十一、终身学习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在科学文化知识迅猛增加的时代,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终结的,学习者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固然很重要,但又是很不够的,学习者要想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学习,除了要在学校里参加正规学习以外,还要终身参与学校以外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他说:“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人事日益藩衍,势有不可究詰者。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随而进,则所以究詰之者,仍自有道也。”在他看来,这个“道”就是终身学习。在他看来,“从古到今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因此他强调学习者除要重视学校的正规学习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校以外的终身学习,“学习者“进学校可以进,但是这只是进一个门而已,要求得进一步的学问,一定要在学校外边学习,要长期地研究。”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把长期参与终身学习称为在‘长期大学’或‘无期大学’里学习深造,认为这种大学很适合各种学习者的学习,也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他要求所有愿意学习深造的人,都应当进这种长期大学或无期大学里学习。他说:“我们这个大学,可算是天下第一,叫做无期大学,年纪大一些没有关系,只要你活着,都可以进我们的大学。我们这所大学,是延安的独创。不过是任何人都可以进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华北、华中、华南各地,不论什么人,共产党员也好,不是共产党员也好,都可以进这所大学。”“在座的同志,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者要想在长期的学习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具有永久奋斗的精神,下苦功学习。他说:“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这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习者如果具有永久奋斗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肯定会在学习中有收获的。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广泛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十条学习的原则,这些原则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的终身性,这些颇具新意的观点,形成了注重学习者的主体精神,重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的学习原则体系,为当代学习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 (M) ,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学习原则 篇10

我国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20世纪80年代。纵观现状,学者们多注重对某一(类)策略展开调查或总结(李梵,2008;陈京京,2010;黄雅丹,2010);或对学生是否使用了学习策略以及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做对比研究(程月芳,等,2003);少有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培训进行探讨(黄煜,2009;黄盛,2008,2009),黄盛在分析学习策略的训练时,只给出个别例子或模式,稍欠全面。该文尝试在黄盛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扩展,提出训练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新的训练方法。

1 听力学习策略的两种分类

Weinstein和Mayer(1986)认为听力学习策略就是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听力材料的解码所采用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学习策略的分类问题上,学者们普遍采用Oxford(1990)和O’Malley(1990)等的方法,把学习策略分类三种: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情感策略(effec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认知策略主要指使用与认知有关的策略来正确理解语言学习材料的内容;情感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情感作出积极的调控,如提高兴趣、克服焦虑等。每一类的学习策略下又包含着若干个分项小策略。

对于听力学习策略,不少学者沿用了Oxford和O’Malley的分类。这样有利于与前人的研究做对比分析。但是学习策略总体上而言包括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过程,而听力作为其中一项技能,有其特殊性。学者黄盛(2008)在学习策略的三大分类基础上,把听力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操作策略进行了针对性的描述,使之能更符合听力学习过程和听力学习特点。另外,他还根据听力学习活动过程中每项策略的使用时间进行策略学习的分类。因此,听力学习策略课分为日常策略和听时策略。日常策略包括:事先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利用目标与资源、提问以澄清。听时策略可再细分为听前策略,听中策略和听后策略。听前策略:事先准备、几种注意、推测、自我谈话;听中策略?选择注意、自我监控、推测、做笔记、联想、演绎、利用视觉形象、回避母语、集中于意义;听后策略:自我评价、总结、重复和归类。该文采用黄盛该分类方法对听力策略的训练进行分析。

2 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听力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师在设计训练环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了解学生使用听力学习策略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需要训练的策略。学生使用策略的状况,是决定教师在众多的听力策略中应选择哪一些进行培训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状态,有针对性地指定训练目标和步骤,以帮助他们克服现有的学习困难。

2)对每一种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不同策略的特点组织不同的训练方法。

3)结合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组织训练。学生的学习以他们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教师只有把特定的策略训练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从而达到更好地训练效果。

4)对策略训练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听力学习策略的堂上训练,有必要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这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训练的组织与安排,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合理及时的效果评价有助于下一步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制定。

3 听力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为了更好体现听力过程中各阶段的特殊性,该文采用黄盛对听力学习策略的分类方法,对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听力策略训练进行分析。

下面以部分听力学习策略为例,总结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1)(解说)+训练过程+总结反馈(以日常策略中的“事先计划”和“自我管理”为例)

解说:定义及介绍即将要训练的听力学习策略。“事先计划”指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短期计划,如当天,本周;也包括相对长期的计划,如本学期。“自我管理”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进行练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时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作出调整。“解说”步骤可有可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训练过程:教师可指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管理的意识。

总结反馈:该过程包括学生单方面的个人总结,也包括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反馈及时作出总结,不断调整训练方法。

2)解说+示范+训练过程+反馈总结(以听时时策略“做笔记”为例)

解说:“做笔记”指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利用缩写,符号或数字等方法快速记下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教师介绍一些常用的速记方法。

示范:如W表示工作,职业:work,employ等。所以WZ就可以表示worker,而Z在字母上方表示employer,在字母下方表示employee;+表示“多”:many,lots of,a great deal of,a good many of;-表示“少”:little,few,lack,short of;=表示“同等”概念:means,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

训练过程:可依据学生教材,选取1-2篇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训练

反馈总结:对操练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建议学生:(1)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用常用符号,也可自己总结出一套;(2)使用自己熟悉的缩写方法,切勿随意乱记,等做题时却不知道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解说+对比操练+反馈总结(以听前策略“推测”为例)

解说:听前推测指的是在听之前,根据题目文字或插图或题干预测文章谈论的话题。

对比操练过程:教师可从课本上选取两篇听力难度相当、题目设计相似的文章。第一篇文章,在学生完全无预览时间和准备的情况下播放音频;第二篇文章,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听前推测,后播放音频。两篇文章播放音频次数应一样。其后,师生共享答案。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在完成两篇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时,使用不同方法有什么不同感受及结果。

反馈总结:对操练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总结。教师及时引导,及时点评。

4)讲座、座谈等形式

对于许多听力学习策略而言,尤其是在介绍其定义和示范其作用时,可以采取讲座或座谈等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一次集中地接触到多种策略,并且可以安排一定的讨论时间给学生讨论或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促进和提高。

4 总结

学者们研究发现,学习策略是可被教授的(苏远连,2003)。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听力策略训练后,能有意识并熟练地运用一系列的策略,那么他们的听力学习将会得到促进和提高。另外,教师在组织课堂进行听力策略教学训练时,应遵循以上四大原则,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灵活安排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京京.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5-67.

[2]程月芳,马广惠,董娟.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J].外语界,2003(2):47-54.

[3]黄盛.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模式和实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12):89-92.

[4]黄盛.听力学习策略的分类及训练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30-35.

[5]黄雅丹.元认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51-53.

[6]李梵.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中记忆策略使用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81-84.

[7]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3(1):49-58.

[8]肖珑.学习策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31-35.

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篇11

一、组建合作小组,要把握科学、合理的原则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成绩、兴趣等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我在数学课堂上的分组是:每组人数为6人,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改为“马蹄形”,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其中六人中有“二优二中二困”的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适当调配,从中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另外,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选择合作内容,要把握科学、精练的原则

1.选择质疑性的数学问题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猜想,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地学习.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然后告诉我多边形的边数,我就能迅速地说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探究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选择动手操作型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选择动手操作型的问题,选择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七年级上第三章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这一节,由于平面展开图的类型有11种,单凭一个人很难全部画出,因此我就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叫每组中的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通过动手合作将展开图由记录员画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正方体展开图的画法,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建立评价机制,要把握科学、激励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学习差的总听别人在说.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好方法.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合作得最好,给这一组以表扬.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小组内也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让学生达到主动合作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得出独特感悟时,教师要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主导作用也是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科学调控,积极评价,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学”起来.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学习原则 篇12

然而笔者通过教学反思和课堂观察发现, “加分”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加分成了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一些教师把加分当成一种装饰、一种形式, 很少关注加分活动的设计和加分的效果, 加分未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的语言输出;一般来说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学生发言, 对于那些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而言, 加分缺少公平性和竞争性, 有时甚至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学生 (尤其是外向型性格的学生) 在课堂中频频举手发言得分, 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在课上默默无闻, 成了课堂中的观众、听众、陪衬;加分权控制在教师手中, 很少使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其他评价形式;很多学生只关注本小组的加分, 当其他小组展示成果时, 忙于本小组的准备, 不注意听其他小组的回答。课堂秩序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

笔者认为要想让“加分”加在实处, 加在有效处, 借助于“加分”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精彩的课堂语言生成, 借助于“加分”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设置加分的问题要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 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动参与和交流合作的意识。笔者经常尝试使用小组比赛的形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 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巩固、整合和内化, 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多彩, 表达更流利准确。

如笔者尝试实行“课堂中使用的精彩词语和句子都可以加分”。在8B Unit2 Speak up教学中, 学生两两对话谈论关于旅游, 以下是笔者摘录的学生的加分句子:

Wher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hoice to spend my holiday?

The Bird Nest is one of the new tourist attractions in Beijing.

Winter is the best time for skiing there.

I'm sure I will have a fantastic time and a meaningful experience . I can't wait to go for a trip there.

When you are on top of the tower, you can have a-bird-eye view of the city and feel its beauty.

I feel very excited because it will be my first time to take a plane trip.

这些句子都是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自己创造的, 在课本中无法找到原句。然而学生已经养成习惯, 尽可能多地、创造性地使用学过的词汇和短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在课后把对话和短文整理出来, 给优美句子画线、加分并适当地注上批注, 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又如笔者规定如果在课上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可以加5分。在8B Unit1 Speak up教学中, 教材中给出的对话是Millie和同学谈论关于学校生活的变化:过去妈妈每天送她上学, 现在自己坐公共汽车上学, 她很开心因为妈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放松。学生在Pair work中思维非常活跃, 围绕过去和现在上学交通方式、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学习科目、学校环境、学习成绩、学习努力程度、睡眠时间等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对话。学生课后整理的对话贴满了教室后面的墙壁。加分激励着学生不断创新, 不断生成。

二、公平性原则

在各级公开课和研究课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加分场景”:一大批学生举手想发言, 老师选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 并给该学生加分。笔者看到其他学生一脸的失望和懊恼。笔者认为这样的加分缺乏公平性。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改革:课堂中无需举手, 只要会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 (学生每天下课时自己加分, 组长监督并统计得分) , 可以很多学生同时回答一个问题。这样一来, 学生参与到活动、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真正起到“以加分促学习”的作用。正如叶澜教授 (1999) 所说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 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三、分层性原则

1.问题分层

教师可以为不同难度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加分, 如一般难度的问题加1分, 比较难的问题加2分, 有挑战性的问题加3分甚至更多。以阅读教学为例, 笔者认为那些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 不需要进行信息转换的问题属于一般难度, 学生答对加1分;有些问题虽然文章提供了相关信息, 但是要进行文本转换来回答, 学生答对加2分;有时学生需要根据文章进行推理和评论, 归纳作者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需要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一般给答对的学生加3~5分。对于一些独特性的见解和表达, 笔者经常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表扬, 并给该生加分。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很活跃, 不断发生思维的撞击和精彩语言的生成。

2.学生分层

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A, B, C, D四个层次, 同一个问题, A类学生回答加1分, B类学生回答加2分, C类学生回答加3分, D类学生回答加4分。众所周知, 英语是两极分化现象发生较早而且比较严重的学科, 一些学困生不能跟上课堂节奏, 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笔者通过给学生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分不同, 调动了组员之间合作学习和互相帮助的积极性,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 都能学有所得。为了防止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被教会了答案, 笔者经常采用追问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

四、有效性原则

加分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置加分项目时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 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水平, 避免无意义的加分。加分要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能挑战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欲望,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非常简单的问题, 如说出动物的名称, 无需加分, 只需快速抢答就可以了。可以把说动物的名称改成一个“Guessing game”, 教师或者学生口述描述动物的句子和语篇让其余学生猜, 最先猜对的学生得2分。如:

I am the largest animal on land. I have a long nose. I can do many things for people, like pulling up trees, carrying things and so on. However, people often hunt me for my teeth. We are in great danger.

It is small but lovely. It has a very big tail. It is good at climbing trees. It likes to eat nuts.

They are not very big. They have grey fur. They're friendly towards each other. They usually live together as a family. They never kill for fun.

这样的活动融听说和语篇理解为一体,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为后面的语篇输出埋下伏笔。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限时写单词竞赛”, 让学生在2分钟之内观看一直播放的动物画面, 快速写下所看到的动物的单词, 写对一个得1分。这种有趣而又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评价性原则

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在课堂上掌控话语权, 加分权控制在教师手中。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更多地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评价手段, 把加分权发放到每个学生、每个小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复述问题和答案的方式, 促使提问和暂时没有被提问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又如在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后, 可以请其他学生作出评价:What important/ useful/ wonderful words or expressions have you heard? / Which sentence in his/ her answer do you think is very wonderful/ interesting/ useful?再如, 在对子活动、小组活动中, 每一对 (组) 学生对话后, 教师可以随便抽取其他学生复述刚才对话的主要内容, 并让学生给他们加分“How many points shall we give them?/ Shall we give them 2 points or 4 points?”类似的多样评价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意加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六、延伸性原则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 “加分”不能只局限于课堂, 还应延伸涵盖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 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并使用英语学习加分记载表 (如表1) , 让“加分”体现在学生英语学习的单词和短语默写、对话和短文的背诵、课内课外练习、书面表达、课后整理笔记、课外阅读等多个方面, 以“加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加分只是教学中的一种促进措施, 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所以教师要将“加分”与其他评价方式巧妙结合,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教师要借助于“加分”这一“宝剑”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思维, 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重组、加工和内化, 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丰富多样性和准确流利性。让课堂因加分而高效, 因加分而精彩, 因加分不断生成, 因加分而充满活力。

摘要:很多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加分”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教学反思和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加分”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时候“加分”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加分”应遵循激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分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和延伸性原则, 以此提高“加分”的实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加分,遵循原则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上一篇:市政道路给排水施工下一篇:和谐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