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德育

2024-09-17

和谐德育(共12篇)

和谐德育 篇1

一、和谐德育

现代教育学认为德育有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说, 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我们所说的德育, 包括对学生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特殊性质表现在教育者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二、传统和谐德育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一是“德教”与“修身”合一;二是“知道”与“躬行”合一;三是“言教”与“身教”合一。传统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传统和谐强调宽容并包的精神, 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和邦国”“以谐万民”, 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和谐, 进而实现国泰民安;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正确处理“人我”“群己”矛盾, 以达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家庭关系的和谐;强调“和必中节”“仇必和解”, 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对立, 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 它所强调的“和谐”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传统的和谐是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和谐, 它主张“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主张“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 以肯定群体否定个体的方式来换取社会的暂时的和谐;第二, 传统的和谐是建立在少数人的群体剥削多数人的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缺乏法律、民主、公平和正义。

三、现代和谐德育

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 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

“和”就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谐”与“和”同义, 与“和”叠加, 强化了“和”的辩证性, 突出了其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道德标准、伦理、心理、价值、愿景的浓缩, 表现为有明确的“是非”道德标准;有讲求诚信、友爱和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有健康高雅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有基本的自知、自觉、自省和自律的情感意识能力;有尊重个性, 承认差异, 善于欣赏与吸纳的个性特色;有实行个体生命要素均衡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并长发展, 道德主体与时代主流共进发展的主体意识。

现代和谐德育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的基础上, 和谐统一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 建构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 提高育人能力, 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和谐德育继承和创新地发展了现代教育理论, 它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和谐师生观; (2)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观; (3) 知、情、意、行“四环节”高度统一的和谐过程观; (4) 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和谐质量观; (5) 横向“六要素”与纵向“六学段”的和谐体系观。

四、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

1. 产生的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思想更多的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 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而存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 它所强调的“和谐”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呼唤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 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呼唤和谐德育。因为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内容。

2. 教育观念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体现“以德主教”的教之本源观。中国传统德育, 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 重在教化, 强调“立身做人”, 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 坚持以教化为先。

现代和谐德育体现整体化的大德育观,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生活”“兼容并蓄”和“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原则;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从而形成合力;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理念趋同, 目标一致, 方法互补, 过程同步, 资源共享。因而产生多方位、多渠道的和谐德育效应, 培养学生成为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3. 教育目标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体现了教人“成人”的德育目标观。传统德育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品德的教育, 通过教育养成理想的人格, 以达到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境界。传统和谐德育追求的是理想化、片面化的教育目标, 即注重培养共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阶级的行为准则, 而忽视了对个人价值及幸福的追求。将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脱离了社会现实思想。

现代和谐德育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现代和谐德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4. 教育内容的差异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 准则、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则的总和, 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我国传统和谐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中国传统和谐德育,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 以仁、爱、孝、悌为基础的德育内容, 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 并通过孝悌作为纽带, 以维系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秩序的“礼”, 从而达到统治的长久。

现代和谐德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基本要素。如和谐心理、和谐个性、和谐意识、和谐思维、和谐认识、和谐需要、和谐行为、和谐习惯、和谐情感、和谐的社会态度。 (2) 基本要求。如德育适应对象的和谐:德育要顺着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 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对象适应德育的和谐:德育主体依据和谐德育的要素发展自己。

具体来说就是规范与发展的和谐、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古今中外的和谐的高度统一。

5. 教育过程的差异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的实施过程主要是一种相对静态和强调管理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培养适合社会规范的人, 而忽视人的主观需求, 即所谓的“存天理, 灭人欲”。在教育的途径上, 强调管理和服从, 而忽视教育过程也具有服务功能, 从而导致教、受双方不是平等的主体, 造就出一批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人。

现代和谐德育过程主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即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德育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诚恳地相待, 平等地相处, 这样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 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地展示;过程上注重知、情、意、行的整体培养, 强调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推崇言行一致和诚信。现代和谐德育主要体现在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

6. 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主张“克己”“内省”和由近及远、奖惩结合的德育方法。“克己”, 其意是指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内省”是形成良好道德的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即看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 就虚心学习, 向其看齐;见到不好的品德表现, 就要联系自己, 反省检查, 引以为鉴。

传统和谐德育实行单向的灌输方式, 无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用一种教条教育学生,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传统教育把学校视为“一方净土”, 刻意将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 人为创造“净化”环境, 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现代和谐德育顺着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 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关心人的身体, 抚慰人的心灵, 从而帮助人走出困境, 引导人迈向自我价值的实施。其具体途径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构建和谐道德基本要素和道德要求标准。

(2) 描绘和谐德育蓝图, 建构道德意义。

(3) 改革学校教育实践, 优化有序教育机制。

(4) 加强关联性教育, 优化无序教育机制。

(5) 搭建生态体验平台, 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实现自我。

7. 教育模式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主要有两种德育模式, 分别为适应一元价值德育的灌输式方式和适应多元价值教育的单主体的自我选择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不具有协商对话的基本精神。

灌输式德育把学生当作可以盛放各种美德的袋子和容器, 教育者把一元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学生去理解并记住, 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巩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学生对教育者教授的价值观不能怀疑, 只能无条件地接受, 根本谈不上协商对话。这种德育方式力图建构一种服从、驯服、恪守本分的整体主义人格, 反对建立一种自主、自尊、个性自由、宽容和公共理性为特征的协商对话式的人格。

单主体视域下的自我选择的德育方式, 认为学生应该只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唯一的“真理”, 而否认其他价值观的合法性。这种德育方式只能助长价值相对主义, 丝毫不能使学生学会宽容、尊重差异。因而, 它缺乏起码的协商对话精神。

现代和谐德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德育模式:

(1) 主体性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 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

(2) 活动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 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 又是德育的手段。

(3)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 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 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 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 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 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8. 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的评价侧重于规范人的方面。以注重社会的需要,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缺乏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训练, 从而出现德育评价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等等。

现代和谐德育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 对主体道德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评价以人的生命要素作为依据, 更加重视人的个性、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和人的思维等的发展过程和状态。评价把学生的参与作为主体, 注重评价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同时, 也注重培养参与者的道德体验性、道德判断性和道德发展性的能力。评价倾向于弹性发展, 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即淡化数据评估, 弱化结论评估, 取消封闭评估, 强化发展因素和发展趋向的评估, 构建道德形成的过程和体验。评价以道德主体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即重视其主体性成长、个性化形成、社会性素质的提高, 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

9. 教育社会效用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传统道德的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振兴中华而奋勇拼搏。

第二, 仁爱向善的精神, 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 “和为贵”的精神,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尤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 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精神, 它对我们现代人的铺张浪费和好逸恶劳以及尔虞我诈仍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第五, 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独立自主、健康高尚的理想人格。

第六, “天人合一”的思想, 时刻警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对全球和子孙后代负责, 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道德利益。

现代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意义重大。其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德育三个方面。

现代和谐德育, 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起点, 从而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达到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德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建构和谐德育, 就是通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 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教育诸要素之间协同作用, 产生教育合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现代和谐德育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 按照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的科学原理, 横向贯通, 纵向衔接, 分层递进, 螺旋上升, 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横向贯通, 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形成合力, 达到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鲁礼坤, 杨传向.中学和谐德育的建构与操作[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3) .

[3]徐卫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和谐德育 篇2

——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和谐德育成果申报材料

我校一直致力于和谐德育的研究,工作上力求扎实,方法上讲求多样,形式上追求新颖,效果上务求显著。遵循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将“知、情、意、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整体构建我校的行知德育体系,真正达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

一、行知德育体系的由来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我校把整体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把初

一、初

二、初

三、初四四个年级的德育工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六横四纵的大德育体系即行知德育体系。

二、行知德育体系的基本模式 德育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即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中心,将这一中心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生活。“四个主题”:

初一教育主题:迈好中学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初二教育主题:迈好青春第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三教育主题:迈好成功第一步、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 初四教育主题: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八个重点”:

初一以集体教育、入学教育为重点

初二以社会责任教育、青春期教育为重点 初三以法制教育、亲情教育为重点 初四以理想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 “四个落实途径”

德育队伍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德育网络落实:德育处、团组织、少先队、班主任队伍和全体政治课教师 德育制度落实:完善各种制度,强调落实 德育活动落实:学校活动和级部活动相结合 一个改变: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对学生的单一分数评价改为多元化千分制评价。

三、强师德重师能,人人都是德育管理者

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师德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

(1)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制定《高阳中学教职工日常行为“十不准”》,端正思想认识,提高育人水平。

(2)学校采取教师值班制,全校教师分成若干组,由行政领导带班,全天候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晚上驻守在学生公寓,并加强夜间巡逻,确保校园安定,学生安全,增强每位教职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立了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学校制定了出勤、考评、休假、课堂教学等各种考核评价方案,把师德建设与考核、评优、职称挂钩,对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侧重实现“三个转型”,即在管理思想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动态管理。

(5)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在道德上高风亮节做标兵;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四、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做到做到育人细无声

1、创建德育教育课模式:课堂教学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校致力于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对所有学科教师作出明确的德育渗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校编写了各学科德育渗透读本。读本的编写既统一制式,又充分尊重各学科特点。在编写德育教材时,明确要求必须有课题、德育渗透点、德育目标、德育渗透活动设计以及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依据编写的德育渗透读本在备课过程中把德育渗透内容写入教案,写入制作的课件中。即使刚分配的新教师都能依据德育渗透读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实施全员育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一个重要体现。强学科德育渗透对于对提高德育实效,改革德育工作均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及管理的重要一环。

五、创建德育活动课模式

建立以主题班会、团委会、学生会为基本形式的全新德育活动课模式,活动课紧扣思想教育为目的,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实时的思想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为落实学生养成教育,让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行知德育体系的要求,各年级编写了德育读本。德育读本的编写要求为:德育主题、导入框、活动目的、活动程序、相关链接、我的收获及反思等。

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生活只有经历了才有收获和体验。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在其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实践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她们才会去创造生活。我校编写了《花开的声音》学生成长手册,学生用手册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学会反思自己,学校的要求、老师的期望我做到了没有?同时去规划明天的学习、生活。改变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促进行知的统一。把政治课单一的分数考核变为统合性评价。每节政治课后我们都设计了《星级评价表》,这节课知识学会了,那他做到了吗?我们从《星级评价表》中都能体现出来。

七、创新学生评估模式

创新学生评估模式:改革原先学生评优侧重于学习成绩的做法,而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文明行为的优劣,无论是学年末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的评选,还是每年的“十佳学生”“道德标兵”的评定,概不例外。我校实行德育千分制考核办法,其中文化学习评价(总分350分)、星级阅读评价(50分)、道德素养评价(450分)、校本课程学习(50分)、《花开的声音》手册使用(20)分、)竞赛获奖、团队活动(50分)、好人好事(20分)、学校各类各级职务(10分)。

八、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校七十多名教师全员参与,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轨道。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作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及时积累并撰写德育导师案例。

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切实的改观。

九、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一年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着力进行书香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我们共同植绿化树100多棵、美化树20多棵,在园亭里,我们制作了高标准的文化走廊,以名人传记为主,以此熏陶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发奋读书,将来有所作为;在南北路两边,我们制作了书海长廊,以名著为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走廊、厕所、院墙、花池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设置了德育小标语。除此以外,我们还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建设。(1)坚持校园文化与环境相结合:在各班设立图书角、卫生角。(2)坚持校园文化与教改相结合:在班级及各室的主要位置粘贴课改内容与师生课改作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3)坚持校园文化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书香走廊里张贴的全是学生的作品,有作文展评,有学生改编的课本剧,有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等,内容非常丰富。(4)坚持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如在各班对应的墙壁上粘贴学生自己制作的手抄报,学校设置的墙报与板报能根据当前形势及时更换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本《书海拾贝》,记录着学生平时的背诗和读书情况,每月都要根据星级阅读评价标准,进行《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明星》等评选活动。

十、依托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外,非常重视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由家长学校全面负责,每年对初一新生的家长进行造册登记,使其成为家长学校的在籍学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庭教育的困惑,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家庭课程,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聘请淄博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作“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建立班主任定期家访制。利用节假日或班会课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游戏,评选“好妈妈”活动;组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比赛拉近家长与子女的距离,融洽了家庭关系;寒暑假开展各种形式的孝亲教育,以“践行荣辱观、做道德模范”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我给父母一个承诺”(承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当个好学生、在外是个好少年)、“我和父母算一笔亲情帐”、“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我为父母洗一次脚”、“承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及“给爷爷奶奶拜年”,加强学生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尊老敬老美好情操的培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聘请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都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老同志,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德,齐抓共管,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十一、抓住工作重心,丰富教育形式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德育工作,做到形式多样,方法具体,把入学教育、班会教育、升旗仪式教育、主题活动、诚信教育、爱心资助和心理咨询作为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1、每学期开学初用两到三天时间组织各班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主要学习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讨论订立班规班约,选举产生班干部,制订班级及个人新学期的新打算和奋斗目标等,为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打好铺垫,为学生更好地遵守校纪作思想储备。

2、每周五下午第四节的班会课是以班为单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的舞台,开展以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师生们高唱国歌,向国旗行礼,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神圣,在国旗下抒发积极进取的心声。

4、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我为班级争光彩”等主题活动,使学生看到个人在学校、集体中存在的价值,激发主人翁意识;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和“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提高道德修养。

5、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建立和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制度,积极推进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等活动,如在初

一、初二年级试行无人监考等。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以重信守诺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

6、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爱心助学基金会已经资助了32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08年5月在全校募捐了5664元,全部寄往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今年初,云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饮水困难,我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捐赠每人一瓶水。献爱心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同学们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愫。

7、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开放“心理松弛室”,学校由校党总支、校团委负责,安排咨询教师从周一到周五全天侯值班,时时接待学生的咨询,每学年接待学生来访1200多人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四楼设立“心灵之声”咨询信箱,每学期进行一次大面积的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实施心理教育。

十二、加强班主任能力培训,重视德育科研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他们工作在德育工作的第一线,为此,我校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严格执行《班主任工作管理条例》和《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和交流。学校十分重视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积极做好家访工作,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认真填写学生的操行评语。周五下午第四节课是全校班会课时间,班主任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进行集中教育,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逐步形成。

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寒暑假时间,请学校优秀班主任作班会课示范或班级管理经验报告;观看校外名师班级管理成功经验体会报告的录像;组织班主任走出校门听教育专家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报告会。学期结束时,改革原先写班级工作总结的办法,规定每位班主任撰写一个班主任工作案例。

和谐德育 从小学抓起 篇3

关键词:启蒙教育 道德品质 潜移默化 良好行为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定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人们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说过:“人的很多看似偶然的不良行为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开始加强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规范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他们好比幼苗,必須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建设中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勇于奉献的一代新人。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说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孩子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更加幸福、和谐。

一、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教师被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治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的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我教学生每个星期学习一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看谁在生活中做得最好,并作好调查记录,及时表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纷纷的参与进来。去年,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的语文课,本班有68个孩子,一年级正是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老师每天都在开展纪律和卫生教育。但每天上早课时总会有人迟到;课堂上有的吃东西;有的会跑下座位;对于这样的课堂我感到很头痛。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孩子们就是这样的天真、活泼、好动。只有慢慢的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我买了许多小红花,每堂课上对遵守纪律的小朋友给予表扬,发给他们小红花,他们非常高兴,其他孩子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把目光投向那些调皮的孩子,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便一天比一天遵守纪律了,养成了良好的上课习惯,知道了上课时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卫生,孩子们始终做得很差,尽管老师告诉他们怎样扫地,他们还是扫不干净,有的甚至逃跑。卫生保持也很差,教室里到处是垃圾。老师天天在强调也无济于事。后来,每天放学后我都留下来,拿着扫帚和学生一起扫地,教他们怎样把教室打扫干净,而且还教育他们要热爱劳动,劳动是光荣的事。学生们看到我在为他们打扫卫生,便认真的学着扫,逃跑的学生受到了批评教育,再也不为扫地逃跑了。同学们卫生保持很差,我就和他们做评比,看谁的桌子底下最干净。我每天把讲桌擦三遍,把讲台周围的垃圾捡干净。同学们开始学着我,保持好卫生,不乱丢垃圾了。随时关注自己的座位周围是否干净。我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称他们是“小清洁工”。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能有次序地打扫教室 ,而且每天教室都保持得很干净。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陪着孩子们一天天的学习、成长,我感到非常快乐。

二、德育——时时处处

1.课堂中的德育——文明礼貌。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在我上三年级英语时,我开始时教会学生用日常交际用语,早上与别人打招呼:Good morning,Mr/Miss…。表示对别人的感谢常说:Thank? you !我教育他们每天都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礼貌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我们只有懂礼貌,尊重他人,才能受别人的欢迎,才会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现在我很开心走进校园,因为走到校门口,就会有学生微笑着和我打招呼:Good morning , Miss Chen.还能听到他们常说:Thank you! I’m sorry 之类的日常用语,作为老师,你能不开心吗?

和谐德育 篇4

“十五”期间, 仁怀市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 实验初期, 为了弄清中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内容结构、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问题, 我们在对全市德育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选定了仁怀市德育科研市级课题为——“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的深化研究”。课题选定后, 我们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先后派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 聘请中央教科所德育总课题组詹万生教授到仁怀讲学, 通过培训学习, 理解和掌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指导思想、内在体系和实验原则。在此基础上, 我们扎扎实实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首先, 建立健全全市课题研究机构和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需要建立了市、校、班级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市级课题确定后, 我们要求中小学以校为单位, 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 确定校级子课题, 以班级为基本单元进行实验和研究;其次, 为保障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全市各中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教处, 增设了教科处, 让每所中学和中心小学均有专门从事德育工作和课题科研的组织机构;第三, 为所有实验学校订购人手一册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 为班级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提供教材保证;第四, 根据德育课题实验以活动为主、注重实践的原则, 市教育局制定一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要点, 将主题班队会确定为德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 要求学校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 同时, 广泛开展以读书活动、有奖征文、合唱节、辩论会、诗词朗诵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动;第五, 利用仁怀作为中国酒都和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圣地等资源, 确定市内德育活动基地, 要求学生广泛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第六、认真执行课程标准, 上好专题德育读本和综合实践课, 同时, 充分利用学科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贯穿德育教学。值得一提的是, 以主题班队会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 一改过去“说教式、接受式”的传统班队会模式,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鲜活的事例, 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学生与家长互动来增强德育活动课感染力和实效性, 使学生从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活动中, 我们还紧紧依靠《德育》读本和《成长册》,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 达到德育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及整体素质的成长和提高。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 初步形成了仁怀市中小学“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基本模式。

为了对课题实验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 编写了《仁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 该书从“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德育资源与地方教材、德育活动设计等五个部分, 进行归纳和总结, 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该教材在2006年全省德育年暨仁怀德育活动现场会获得与会领导与专家、同行的好评, 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通过“十五”期间的课题推广实验, 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广大实验教师结合班级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总结经验, 撰写经验及理论文章;积极探讨德育活动课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力求让每一堂德育活动课变成一次次生动的德育实践和体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长才干。而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也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目的, 端正了学习态度, 进一步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题实验在教育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即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明显改变, 违纪率明显降低, 政教处、学生会、少先队等机构的工作推行更为顺利, 班主任老师实施班级管理更为轻松、愉快和民主, 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2 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2.1 选好子课题

近年来, 仁怀市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依靠加强教育科研和实施教师培训两大支撑, 取得显著成绩。但是, 在新教育形势下, 如何更进一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目标, 在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通过总结和反思, 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文化差异还严重制约着仁怀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二是在社会和家长的强大推动下, 个别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近些年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越来越多, 学校德育教育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 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温暖。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选定了“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为仁怀市市级课题。我们要求各实验学校“明方向、抓主线、成特色”, 继承“十五”期间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的优良传统, 扎实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 要求各实验校根据实验区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相关要求, 立足实际, 拟订各具特色的校级子课题。如:城南中学根据学生的一些特殊表现, 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调查得知“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 确定了校级课题为“当前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研究”;五马小学校本部要求各实验班级以了解全国各省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确定子课题, 班级以省份名称命名, 并把中国地图以巨幅图画呈现在操场上, 让各班以省份名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地图、地壳及其天体运行等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又如, 小湾中学每个班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班级, 让认识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激励成长成才, 还有一些乡镇学校, 由于家长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较多, 他们就把校级德育子课题与留守儿童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开展学校和谐德育研究工作, 形成了校级子课题, 充分结合学校实际, 形式内容丰富的实验研究格局。

2.2 搞好“三结合”

即:德育课题研究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题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 仁怀市部分实验学校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只重视德育课题研究本身, 而忽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割裂了德育科研与学校德育关系;二是重“德育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 但忽视了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三是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 而忽视了德育活动“常规课”、常态化的坚持。这些误区, 对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认识到上述问题后, 强调各实验学校要加强德育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强调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智慧,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做到既重“德育活动课”开展和研究, 又重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德育课题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德育活动形成合力, 形成学校德育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和常态化;做到既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 又重视上好每一堂德育活动“常规课”, 坚持德育科研活动的常规性与连续性;做到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德育课题研究效果相统一。

2.3 做好“三个一”

即:用好一本德育教材, 唱好一支歌, 上好一节课。德育教材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重要文献, 为活动课上什么, 怎么上提供了依据。仁怀市实验学校六万多中小学学生订购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 做到人手一册, 以德育课“活动性”和“实践性”定位, 深入理解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是德育课题实验的一个自变量, 是活动课的素材, 深化其研究, 理解其设计是遵循德育过程知、情、意、行诸环节的内在规律而安排的, 我们用好《德育》读本、《和谐成长》, 推动学生自动制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广大实验教师不畏艰辛, 不怕工作量大, 认真指导学生填写《成长册》、“记录卡”, 借助《成长册》的研究与实验, 引导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体验, 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唱好一支歌。仁怀市要求各实验学校依托丰富的地方特色德育资源, 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要求学校认真教唱百首校园推荐歌曲, 每年举办一届合唱节或艺术展演活动, 让学生用歌声抒发感情, 陶冶情操, 领悟哲理,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上好一节课, 即:上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根据德育活动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新三中心论, 以及“小”、“近”、“实”、“亲”等原则, 我们规定了仁怀市各实验校每班每周一次活动课, 每校每周一次集体学习、讨论的活动, 每一个实验班教师每学期至少8次活动课 (其中一堂示范课) 。

2.4 写好“三个集子”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是仁怀市“十五”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 也是仁怀市继续开展“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运用推广的重要指导性文集。“十一五”期间, 各实验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德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 广泛开展校本教研, 认真编写校本教材, 近三年时间, 各实验学校除编写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外, 还编写了《校本德育体系》、《德育活动课设计》, 将德育课题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 加快了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程。

2009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暨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酒都仁怀市成功召开, 这是仁怀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 同时也是对仁怀市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3 认清形势、积极思考, 推动和谐德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是一项课题, 更是一种事业。它是惠及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事业, 是积善成德的事业, 是利国利民的事业,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为了深化和谐德育课题科研工作。在下一步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中, 我们将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思想, 发扬团结和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始终把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一如既往、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进一步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 继续给予课题实验人、财、物的保障, 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 以推动仁怀市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实验, 实验校立足实际, 搞好“三结合”、做好“三个一”、写好“三个集子”, 扎实开展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 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十七中和谐德育计划 篇5

《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2007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和呼市教科所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加强对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培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做得深入,取得实效。

2、探索德育项目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关系的积极作用;

3、探索师生情感教育对构建和谐学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4、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5、持续探索开展亲情补位教育活动、心理训练营活动对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6、积极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的精神营养,用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对象的变化,特别是要进行实验对象的对比研究来科学判断研究效果。

2、访谈座谈法:通过走访实验对象,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认识、想法、感受、体会以及心情的变化等状况,来感受实验研究效果。

3、调查访问法:就是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家长、亲戚以及邻居的调查访问,对比研究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间接分析实验效果。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

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呼市17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课题组

二○○七年九月二日

呼市第十七中学

《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2008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和呼市教科所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管理体系

“和谐德育”需要和谐的管理,整体构建和谐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保证。构建和谐德育管理体系就在于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我校的“和谐德育”管理体系它包括德育领导体制、德育规章制度、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网络建设、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督导检查等几项内容。

2、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总目标下,提出一到九年级各年段的“分层德育目标”。根据各年级德育目标制定出各年级分阶段实施目标。

3、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年级“和谐德育”目标构建相应的“和谐德育”内容体系。同时,根据各年级德育内容制定出各年级分阶段教育内容。

4、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学校德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教育、各学科教育、主题活动、四育人(教

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和学生会工作、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德育导师等。

5、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方法体系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德育工作要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必须使德育方法科学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创新德育方法,不断完善德育方法体系。

6、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德育”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和谐德育”评价方式是建立“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并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

根据课题实践的事实,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出有价值的经验。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09年4月---2010年9月),具体研究步骤为: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1)酝酿、设计、申报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2)组建《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落实研究成员,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完成课题申请,召开“开题论证会”;

(4)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学习内容:《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文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在学校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验活动;

(2)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及时交流意见,查漏补缺;

(3)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1)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

(2)分析、总结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实施德育创新 构建和谐校园 篇6

一、发挥教育群体的合力作用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全力配合。

校领导班子是贯彻德育教育工作方针、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决策者,班子成员深入各科室,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学校每年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通过研究新时期的德育课题、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全校上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

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联系学生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挑选思想觉悟高、热爱工作、吃苦耐劳、作风过硬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保障学校德育工作踏上新台阶。

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任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中德育的全方位渗透。学校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岗位意识,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如学生上实训课必须穿工作服、列队考勤、师生问候,每个细节都教育着学生要守时、守纪、敬岗、懂礼仪,技能操作的一举一动要规范,从而保证学生技能实训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启动学生参与德育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值周班的作用。平日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授权学生组织检查,学生会对各班级卫生、宿舍情况进行评价。学校每周进行小结,老师定期抽查、指导,了解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各项活动均实行量化管理,制定可行的评估细则和评分表格,使学生逐步融入管理之中,加强自我约束。

学校还注重发挥家长、社会各界的作用,采取每学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定期家访,请部队战士对学生进行军训,请法制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形式,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1. 明确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每年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活动,将他们亲切感人的优秀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交流,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向他们学习。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同时把做一个合格班主任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从而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班主任自身修养

学校定期聘请省委或市委党校教师,对班主任作专题讲座,提高班主任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素质;让班主任优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文化素质;召开德育工作研究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赴外校参观学习,增强班主任的能力素质;组织青年班主任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每年对班主任进行体检和分期分批疗养,使班主任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3. 抓好制度建设,严格要求

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条例》和《班主任管理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班级管理承包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考核评分与班主任津贴挂钩。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或纪律卫生先进及考核成绩名列前茅的班主任方可具备“优秀班主任”评比资格,考核不合格的班主任学校将对其专业技术职称低聘一级。

三、拓宽思路,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1.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学校首先抓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以主题班会、周记、黑板报、广播室、宣传栏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08年校园宣传橱窗共展出126期各类新闻图片;出版校刊21期;学生会工作简报8期;学生刊物《秋蕙》5期。其次,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投入了2千多万元用于新校区的扩建和改造,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校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校园卫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行动、勤工俭学等活动,把德育内容融入到现实问题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助人为乐、谦让、豁达的优良品质,使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工作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每年开展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校园风采大赛、寝室文化节、中秋晚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大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练自己、教育自己。

4. 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助学奖学制度,为鼓励贫困生安心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制定了《贫困学生先进个人及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三好学生(一等奖)、优秀学生(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奖项。08年共向学生发放奖学金962100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教育资助180500元,为制造业紧缺人才和艰苦行业技术类专业学生免除学费541200元。对优秀贫困学生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困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兴趣,设置学生力所能及并能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贫困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勤工助学;安排经济困难的女生到后勤部勤工助学;根据学生参加的社团工作,安排记者团的学生为报栏、宣传栏勤工助学,使受助学生既得到了能力的锻练,又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困难。

学校还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勤工助学岗位,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每年为学生提供近200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受助学生每月可获得20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为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校还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我为社会献真情”等系列自愿者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从而把资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学生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构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新途径 。

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但我们有多少校长在理论上都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也都把办学理念写得漂漂亮亮, 办学口号叫得响响亮亮, 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尤其在农村中学, 出现了“德育绕着智育这个中心转、德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学校是学生德育的独木桥”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发展。扫除农村中学德育发展障碍的主抓手在校长, 校长对德育重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工作重不重视;校长抓德育力度大不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大不大;校长对德育研究深不深,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深不深。只有校长用心构建和谐德育, 德育才能和谐、有效, 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什么是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 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 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 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不和谐现象

1. 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

(1) 德育、智育的关系不和谐。在应试教育下, 德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德育丧失了核心地位。校长牢牢抓住“升学率”这根生命线, 功利性办学,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2) 德育工作不和谐。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和谐地开展, 德育工作者如同消防队员, 仅仅停留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 活动开展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传统活动也只单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德育形同虚设, 走过场, 没有内涵, 没有外延。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 德育的效率低下。德育的方法普遍传统、简单、粗暴, 注重灌输式的说教。 (3) 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外来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对后进生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是挖苦讽刺、谩骂、侮辱人格, 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师生关系僵化, 甚至互为对立。部分农村教师素质较低下, 忽视了自己“榜样育人”的职责, 在校园里抽烟、讲粗话、乱吐痰, 在办公室上网聊QQ、玩游戏、买股票。 (4) 校园文化氛围不和谐。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自制力差, 早恋、网瘾、机瘾 (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成瘾) 已成为农村中学德育的“三大流行病”。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已使德育无法发挥灵魂的统帅作用。

2. 家庭环境不和谐。

(1) 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责任感、自主能力差。 (2) 留守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约束力。 (3) 单亲子女由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完整的爱, 冷漠、偏激、孤僻, 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4) 外来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不好。 (5)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 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 如赌博、打牌、玩麻将、买六合彩、出口成脏、不守信用等行为,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3.社会环境不和谐。

(1) 不良的文化环境, 如影视文化中色情、暴力、赌博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 直接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极富有好奇心的学生。 (2) 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 导致学生不上学、不爱学, 为学生偷、赌等不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 (3) 社会上吃喝玩乐、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学生上进心不强、劳动观念淡薄、腐败作风等不良品性的滋长。社会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生品德败坏的滋生土壤。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1.树立和谐德育观。

校长的德育观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基础,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校长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素质教育办得好不好核心在德育, 德育办得好不好, 关键在校长。校长自身要树立和谐的德育观, 建立和谐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

2. 构建和谐德育关系。

和谐德育关系包括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队伍。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校长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 倡导以爱育爱, 倡导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论”。让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 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则蕴含于其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锻炼, 在活动中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打造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教师队伍要求有高尚的师德和够硬的专业素养。农村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本身接受的也是农村教育, 或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较深, 他们思想封闭、理念陈旧、专业素质差。面对这样的特殊队伍, 校长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不断提供各种平台, 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 不断“自我超越”;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更新理念。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具有创造性的德育队伍。

3.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1) 以社团为单位, 构建和谐德育机构。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成长;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给学生足够的成长自由空间, 变他律为自律, 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超越,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 以活动为载体, 构建和谐德育课程。将主题教育、重大社会实践、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服务、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校本节日仪式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常规教育活动、校班会等各项德育系列活动, 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结合, 使之上升为适合本校又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 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3)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 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是多元的个体, 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德育标签, 因此德育的评价就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建议以《厦门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基础, 将《标准》细化到学生平时的德育管理过程中,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 鼓励个体差异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网。

(1) 成立家长学校, 加强对农村家长的培训, 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 交流家教经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同时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2) 呼吁社会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育人。如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各类网站等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使之合而不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 德育理念融通, 德育过程协调, 德育方法互补, 德育资源共享, 德育评价一致。

探索幸福德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8

一、探索幸福德育模式

幸福德育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工程,更是一种以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只有紧紧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幸福人生所需要的幸福观念、品质和能力。

幸福德育模式是以使教育焕发幸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积极校园氛围的熏陶下,发现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升积极力量,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模式。它包括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

幸福德育机制,即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及班主任培训方案;

幸福德育环境,即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幸福德育内容,即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德育内容创新及幸福校本课程开发,以发展多元智能为核心的学生生涯规划;

幸福德育途径,即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家校沟通中的效用;

幸福德育方法,即积极语言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幸福德育评价,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评价方案。

二、实施幸福德育主要措施

1. 以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浸润幸福

幸福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幸福德育课程体系把握育人“思辨、体验、生成”理念,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班级建设为主阵地,从教学形态、训练形态、渗透形态、活动形态进行系统的构建,体现幸福德育的“价值思辨”“情感体验”“行为生成”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独特魅力。挖掘三级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传统项目,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个方面系统构建学校德育的课程体系,保证幸福德育课程的落实。

(1)以开设“幸福课”为尝试,让学生感受幸福。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积极心理学》,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该课被师生们誉为“幸福课”,称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般的脚步”。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因此泰勒教授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

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北京公开课》系列节目中,名列首位的是中国版《幸福课》。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副教授主讲了《幸福课》:“怎样以积极的心态获得幸福”“怎样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如何走出自我束缚而获得幸福”“怎样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面对压力如何合理应对”“怎样获得心理韧性”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等问题,比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更加适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目前在国内,已有云南大学、宁波外国语学校、郑州市秦岭路小学等各类学校引进“幸福课”。当然,幸福课堂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热热闹闹就够的,还需要我们一线德育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完善、发展。

(2)以自主班会课堂为依托,让学生分享幸福。改变传统班会课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形式,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参与策划、学生参与组织、学生担任主持,利用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利用小组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露自己心迹的平台,使有自卑感的学生不再内向,使有表现欲的学生健康阳光。也就是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自主班会课堂带给他们幸福感。

(3)以德育活动为抓手,让幸福“点亮”德育。德育课传授的不是静态的知识。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生活情境外,还应经常结合德育课的内容,通过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去。如“全市美德少年评选”“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期间,积极上进的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开展“为父母洗脚”等系列感恩活动,学生内心受到了感触,也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之心。

(4)以网络空间为增长点,让学生追求幸福。网络空间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对德育课教学尤为重要。如建立网站、QQ群、博客、微视频,设置BBS,开办栏目,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展现师生幸福互动的又一种形式。

2. 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教会学生懂得幸福

(1)以“八礼八仪”为基本点,让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品位。八礼即仪表之礼、用餐之礼、交谈之礼、待人之礼、交通之礼、集会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八仪即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团(入队)仪式、表彰仪式、成人仪式、开学仪式、散学仪式、毕业仪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举动、大文明”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的君子风度、儒雅之气。

(2)以自主管理为着眼点,让学生体验同伴幸福的乐趣。以实现学生自主教育为目标,以把综合素质评价分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并让学生人人都来参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评价的能力为载体、探索和实践班级自主管理方式。通过自主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大基本要素和人人争晋级、事事有评价、天天记量化、周周插红旗、月月送喜报、年年有评价的六大评价机制,以及班级大会制、岗位承包制、值日班长制、常务班委会、监督委员会等“三制二会”的五大保障措施,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了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以缓解学习压力为突破点,让学生提升幸福指数。在江苏省第二届幸福教育论坛上发布了由浙江师大任俊教授主持、日慈公益基金资助的《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蓝皮书》,指出“学生幸福感指数为50.54,教师幸福感指数为36.34”。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小学生基于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痛苦指数”降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这也是提高中国教育的幸福指数首先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没有这步,其他无从谈起。对学生而言,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得舒心、开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打造幸福的学生,就要从满足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的需求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最优质的成长,最幸福的体验。学生的幸福感提高了,势必带来家长和社会的幸福感的提升,这也是学校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应尽的职责。

3. 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培养学生珍爱幸福

(1)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让学生绽放成长幸福的精

彩。以多元灵动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注重3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捕捉住教育最佳时机,即时评价、即地评价,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大拇指的赞许,但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幸福的学生”。

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多远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调查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建立了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且还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提出了“进步的就是优秀的”评价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品德之星、学习之星、运动之星、艺术之星、卫生之星、守纪之星、进步之星、礼仪之星、管理之星、自强之星”等十星级评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让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精彩绽放。

(2)以“幸福体验行动”为平台,让学生珍惜幸福。幸福快乐的活动是学生体验感悟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方法。积极创造温馨的氛围,提供适合活动的场景,通过组建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科技社团、体育社团等给学生最大的体验和成长空间,按学生幸福发展的轨迹循序渐进地去引导、积淀、涵养,在拓展、实践、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在乐学、爱学中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精彩。成立学生社团,让学生拓展个人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

4. 以营造幸福环境为动力,发展学生创造幸福

(1)以“幸福教师行动”为主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幸福关怀。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教育,没有幸福的教育就没有幸福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传递幸福的过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向思想认识有高度、学生心中有威信、学生管理有方法、班级管理能创新的全能型教师发展。通过强化德育全员、全面、全程的管理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1+8导师制”实现1个教师带动8个学生的幸福涌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幸福呵护下成长。

(2)以“幸福家庭行动”为源点,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温暖。和谐幸福的家庭对学生幸福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密性、针对性和感染性,幸福的家庭是学生持续幸福的源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魅力。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周、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学校将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到校给家长做报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更新家长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水平,以达到家校联合的最大和谐。

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内心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联合国首次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其他北欧国家亦高踞前列位置。中国香港排名67,中国内地则排名112。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与德育,要探索幸福德育,塑造幸福学生。教育的幸福是教师幸福、学生幸福和家长幸福的统一。让我们师生、家校携手共建幸福的校园。

摘要:要想拥有幸福人生,必须首先构建幸福教育;要想打造幸福教育,必须首先探索幸福德育。本文从“以培育幸福能力为主线,以养成优秀习惯为主体,以提升良好情操为主旨”探讨了幸福德育模式。从“以构建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感受幸福;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教会学生懂得幸福;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培养学生珍爱幸福;以营造幸福环境为动力,发展学生创造幸福”等四大方面探讨了实施幸福德育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德育,幸福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发挥心理效应构建和谐校园[J].中小学德育,2011,(1).

[2]张华.强化学校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3]张华.强化青春期教育[J].平安校园(上旬),2012,(1).

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德育管理 篇9

1 构建一个“民选”的组织架构

一个班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不仅取决于班主任管理水平, 而且取决于班级常设机构———班委会的管理水平;而班委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 更取决于该班委会是否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一个有充分民意基础的班委会成员, 他才会有良好的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同样, 一个代表民意的班委会, 才会被“选民”接纳, 同学们也更愿意配合班委会的工作;那怎样才能使组织架构更能代表民意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1 班委会成员必须由同学们民主选举产生, 而不是由班主任指定。

1.2 班委会成员的选择标准要事先充分的遵从民意, 选择的

标准要多样化, 应根据具体岗位而设置相应的要求, 要避免选择标准的单一化, 更要避免“唯学习成绩论”。

曾记得一位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又选小晶当班长, 我们都看不惯她那高傲的眼神, 她就学习成绩好一点, 又没有班级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更没有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是的, 班主任选拔班委会时常受到自己个人喜好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选出的班委会成员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而同学们和班委会成员是朝夕相处的, 他们了解班委会成员的程度会比老师更具体、更全面, 避免了片面性。

1.3 成员选举前要开展充分的竞争, 比如可采用“假如我是值日班干部, 我会…

…”的竞选主题演讲;并且选上的班干部要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公开承诺。

在现在任教的班上, 小航同学曾是诸多老师心目中的“双差生”, 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也坏, 捣乱课堂, 脏话连篇, 时而旷课逃学, 时而打架斗殴, 连连受到学校的处分。本以为这样的学生人际关系极差, 但我观察了两个星期, 也问了很多同学, 竟然发现同学们对他的印象还蛮好的, 他为人够义气、有责任感、说到就能做到!是同学们心目中班委会成员合适的人选, 作为班主任的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 而应刮目相看。于是, 我特意给他布置了一个舞台, 帮他写了一份漂亮的竞选稿, 和他共同拟定了一份公开承诺书, 没想到, 小舞台, 大成就, 往昔的捣蛋鬼成了同学们仰慕的大明星。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看来, 几十双眼睛要比一双眼睛更雪亮, 看得更正确。

2 赋予班级丰富的活动内容

一个组织要开展正常运作, 它还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比如班级公约、行动小组、组织流程等等;

2.1 建立一个班级“宪法”———班级活动公约, 包括班主任在

内的任何班级成员都要在公约下行事, 不能违背公约的要求, 公约中可以有自己的班级特色, 可以洋溢学生青春朝气、可以有学生的理想诉求;只要不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切的公约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本学期初, 在全体同学共同制定了合理的班级公约之下, 同学们展开遐想, 紧跟时代步伐, 给我们二 (1) 班取名为:“给力 (1) 班”, 班训是“超越无极限, 站在最高点”, 还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班徽, 选了杨培安的“我相信”为班歌。紧紧印在班级公约十条例之下, 尽显本班风采。

2.2 班委会下可以根据专业属性, 设立相应的行动小组, 小组成员有学生自由参加和班委会成员组阁相结合。

如体育委员可以根据成员爱好, 组建“雄鹰篮球队”、“罗纳尔多足球队”等等有专业兴趣的行动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小组可以有自己设计的队标、队歌等等;在上学期的校园心理剧表演中, 文娱委员带领她的合作伙伴们圆满完成了“心灵碰碰碰”的心理剧表演, 自编自导自演, 那如火如荼的场面令我历历在目。

2.3 班委会或是其下设的专业行动小组, 必须有自己的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的筹集可以采用成员募捐或其他方式进行;但我更建议活动经费的取得是通过班委会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获取回报的方式去筹集, 比如, 通过参加环保活动, 去收集废纸废品换取经费。

2.4 班委会活动可以被充分授权;

在不违背“安全性、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的前提下, 我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学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当然, 活动前, 必须提交方案和行动计划, 批准方可实施。

譬如, 在阳光明媚, 春风习习的日子里, 开展一次放风筝比赛, 愿同学们越飞越高, 美哉;在花红柳绿, 正值踏青的好日子里, 举行一次散文诗朗诵比赛, 带领同学们共同描绘春天的美好;在阳光体育课时, 进行班与班之间的跳绳PK、打乒乓球PK、打篮球PK等等, 让体育爱好者大显身手;在学校组织的广播操比赛中, 在班委会的指点江山下, 赋予了本班气势与力量, 全班同学齐心协力, 在响亮的“舞出我风采, 超越百分百”口号中, 本班赢得了双冠军, 同学们其乐融融。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陶冶了情操, 和谐了班级组织。

3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如果说, 班级组织的架构赋予了一个班级完整的躯体, 那么班级组织的文化建设就是赋予了班级气质和灵魂;一个什么样文化气质的班级决定了他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喜欢文学的班级, 是一个感性、灵动的班级;一个喜欢理科的班级, 是有超强的动手能力的, 有探索精神的班级;一个喜欢研究历史的班级, 一定是个具有自我反省意识并且崇尚理性的班级;一个喜欢运动的班级, 一定是个充满着青春、洋溢着热情的班级;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班委会在举办活动时, 可以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开展定期的活动, 当然这里有一点要指出的是,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尚处在发育发展阶段, 心智发展尚未完全, 班主任必须审时度势, 充分发挥船长的作用, 正确把握航向。

在本学期的班会课中, 为了活跃同学们的学习氛围, 我们依次开展了“语文伴我成长”、“快乐数学你最棒!”、“爱上你———ENGLISH”、“体验科学, 成长不烦恼”为主题的班会, 并展示了相应的黑板报, 公布了本期进步的同学, 颁发了奖品, 对于有待进步的同学, 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去年担任初三班主任的时光里, 眼看着中考时间的一天天逼近, 而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却不在状态,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也下了破釜沉舟之决心, 与同学们统一战线, 背水一战, 多次召开班委会紧急会议, 如:“奋斗一百天, 搏击中考, 实现理想”、“中考三十天冲刺誓言———骄阳是火, 激情是花, 微笑是果!”等为主题的班会, 再次进行了教室墙报、板报, 寝室的布置, 同学们信誓旦旦的喊出“自由横坐标, 成长纵坐标, 天地间, 自由成长, 坐标更高”的口号。

班级文化的开展, 有效的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班级组织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评机制很重要, 他是整个班级组织建设的一个闭环, 同时也是组织建设的发起端。那如何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1 丰富考评指标的内涵

评价一个班级组织的成功与否, 我们不能仅仅光看某一方面的指标, 而要系统的看多方面的指标, 如我们看一个班级不能仅仅看他学习成绩排名年级前列的有几个, 还要看这个班级取得了哪些其他荣誉, 比如广播操比赛拿了第几名, 三项竞赛的成绩是多少分, 环保活动参加了几次、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如何等等一系列指标。

4.2 要摒弃只看重结果性的评价指标, 也要重视过程评价指标

就像奥运比赛一样, 奥运金牌只有一枚, 但那并不表示获得银牌、铜牌或未获牌的选手就不够优秀, 实际上他们也付出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汗水和艰辛, 他们同样优秀;因而, 班级组织的个体评价“莫以成败论英雄”。

4.3 指标评价要在客观的基础上, 适当的以正面为主,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当代青少年, 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在对组织个体评价时, 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 尽可能采用正面评价方式, 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我会让同学们自行制作一份最美的“成长记录袋”, 贴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 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精彩的一瞬间, 值得回味的一刻, 以及家长、老师们、同学们对你的评价等等。尽可能的展示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方式。

5 结束语

总之, 和谐班级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也同许多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 要经过不断的洗礼, 在螺旋式前行, 但他终究有一天会盛开出美丽的鲜花, 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S

摘要:良好的德育工作有赖于班主任的辛勤付出, 而班主任付出能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在于班级组织的和谐关系;和谐班级组织, 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 精神上得到惬意, 能够健全学生人格, 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将围绕构建一个“民选”的组织架构、赋予班级丰富的活动内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组织,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构建,班级组织,德育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3版.漓江出版社, 2002, 8.

和谐德育, 润物无声 篇10

关键词:中职德育,宿舍管理,寝室教师,角色

中职学校是培养国家一线劳动者的摇篮。所以, 对于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然要进行德育教育,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德育的教学实效。经过一系列探索, 我们对德育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和创新, 使德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丰富了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形式。

随着国家政策倾斜, 中职学校不断壮大, 住宿生逐年增加。学生在8小时以外的管理显得尤为突出。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笔者有着多年宿舍管理经历, 教师在宿舍管理中扮演多重角色, 体会颇深。

我校情况特殊, 和一所重点高中学生宿舍相邻。不同的作息时间和学生情况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我主要管理男生宿舍。男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在学校里, 他们会自觉地遵守班集体制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当到了寝室里的时候, 就如同回家一样, 可以任意地放纵自己。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 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我们通常是一下班车就排队进入寝室, 除吃饭时间外, 学生一直在宿舍活动, 包括上自习和洗漱、休息等。寝室教师担当着不同的角色, 如老师, 家长, 督察, 朋友, 等等。

首先, 是老师角色。放学后, 宿舍教师又继续上班, 在宿舍管理学生, 安排他们上自习。宿舍内的自习是和学校的要求是一样的, 不能觉得到了宿舍就可以放松, 如边上自习边泡脚这样的行为就应当立即制止, 使学生养成好的自习习惯。熄灯时间以后不断巡视宿舍, 及时管理学生, 保证睡眠质量。

其次, 是家长的角色。教师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日常生活。比如, 每到天气突变要提醒他们多穿衣服, 下雨时提醒他们带伞; 要照顾生病的学生, 有时还要连夜送患急病的学生去医院就医。批评他们要像一位严父一样, 不能因为他们有情绪而不负责任。他们的年纪还小, 没有一个系统的对是非的鉴别能力。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这个处分的方式解决。例如, 学生在寝室内影响到了别人的休息, 在做完教育工作之后, 可以让学生给大家道歉, 同时用打扫卫生的方式进一步弥补自己的过失。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错误批评他们, 教育他们, 让他们学会做人。教师要摆正自己位置, 不要高高在上, 要理解学生远离家乡之苦。家长管学生是“二对一”或是“四对一”“六对一”, 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对五十, 宿舍老师是一对一百多,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能随意放弃后进生。

有时也要扮演督查的角色, 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时刻去监督他们的日常行为,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有一次, 学生由于一点小事发生口角, 竟然拿出了一米多长的片刀, 正在他要犯下人生当中最大错误的时候, 被我及时制止。

针对学生早上不爱起床, 并且起床后又回去接着睡觉的问题, 采取了起床后到走廊站排, 等人员到齐后一起洗漱; 针对学生洗漱吵架, 采取洗漱站排轮换; 针对学生半夜发短信不休息, 影响白天上课, 采取了晚上睡觉关机的规定; 针对有的学生半夜不休息说笑、打闹, 影响别人休息, 采取了关灯后不让讲话的措施。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管理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不以事小而不管。如果学生经常犯小错误, 导致他最后犯下大错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做的错事负责。让学生改掉原来的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 自私, 宿舍是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地方, 不能只想着自己, 要时该考虑是否影响了别人, 并且要学会照顾别人。就是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如果学生的管理是规范学生的学生习惯的话, 那么寝室的管理就是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这是一个广义的日常行为, 包括了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等。

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广告词: “别看广告, 看疗效。”一个老师对学生管的好与坏, 不是自己说出来, 讲出来的, 也不是空洞拔高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 是在学生毕业后, 功成名就的时候回来看我的那种欣慰。经过管理学生, 形成了非常好的一套作息习惯, 就连在家从来没有叠过被子的学生, 都能在5分钟内完成, 而且是部队要求的“豆腐块”。

再说朋友角色, 有的学生家里有出现问题了, 如父母感情有问题了, 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了, 及时地与学生沟通, 和学生谈心, 开导他。通过自己的事例感化他、教育他。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最大的优势就是年纪与学生相仿, 可以很容易地和学生相处。在闲暇时间和学生们一起组织活动。比如, 为了照顾那些周末回不了家的学生, 经常用电脑给学生放录相, 过节的时间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礼物, 冒着被批评的危险带学生到住寝楼后做游戏。通过这些, 拉近了和学生们心灵的距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吃饭, 一起住, 时间长了, 自然就形成了像朋友一样的感情。

总之, 对学生的管理, 要从家长、班主任、寝室管理老师, 三方位“立体”管理。我们其实能给学生的东西很多, 但不是所有你给的东西都是他们需要的,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看看他真正需要什么就尽量给予什么。这种给予不是讨好, 而是一种从职业角度来说你为符合规定的, 这包括情感、亲情、友情, 等等, 有时包括物质上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简单、朴素、无私的; 爱学生不是一种口号, 也不是为了自己身上的一点业绩。也就是说, 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实实在在, 不能做作, 不能让学生觉得像是在演戏, 不要为了去爱而爱, 要发自内心的, 真真切切的一种爱。通过与学生的相处, 也锻炼了自己, 先是由学生出现问题, 为了能够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而发愁, 到了后来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管理方式。这也包括学生的各个阶段。比如, 新生、放长假前, 长假回来后等教育手段的调整。并且要针对学生出现过或是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对《管理细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德育效果的好坏, 不仅受到德育内部各要素的影响, 也受制于德育外部环境。在德育活动中, 要发挥德育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 始终离不开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 德育管理决定了德育的实效。作为一名教师,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任务重, 责任大, 是值得我们奋斗终身的。

参考文献

[1]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01) .

[2]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

[3]王抗.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J].航海教育研究, 1997, (04) .

创新德育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11

关键词:创新 德育教育 构建 和谐校园

近年来,我校顺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确立了“构建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德育理念和“先教学生做人、成人,后教学生成才”的德育工作模式,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为主要特色的全程育人战略,构建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使之形成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体系建设,建立德育保障机制

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完善德育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保障机制。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机构

学校建立了学校—学生科团委—班级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合理分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2.着力建设一支研究型,创新型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效。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我校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职工队伍”“构建学习型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在全校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及育人能力。

二、突出德育主阵地,加强学科间的德育渗透

(一)突出德育主阵地作用

为了更好的突出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我们对德育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1.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增加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卫生法律法规》德育课程。我们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删去了一些繁琐不切实際的内容,增设了有利于技能培养的内容,解决了人文课程如何服务于临床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独具我校特色的教材改革之路。

2.加强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了“专题讲授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创新德育评价制度。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因此,我校考核学生的德育成绩,不以试卷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政治兴趣,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德育知识等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总之,通过改革使授课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职业,使德育课教学紧紧围绕“护理专业”,围绕“社会需求,”围绕“岗位需要”。力求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学科间的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德育工作人人有责。我们坚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自觉地挖掘德育资源,力求每一节课既对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我们注重学校环境的文化建设。每一个教室里均张贴国旗,悬挂南丁格尔画像。流动的“文明教室”奖牌醒目的镶嵌在教室的门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笃学博爱济生”的校训和“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的护校精神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利用走廊、墙壁等醒目的位置,制作一百多块句句含哲理,条条启迪人的名言警句。实现了让建筑会说话、墙壁能回答。这有形无声的语言时刻激励着学子们突破、创造。

四、重视主题活动的德育渗透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渗透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学生科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

1.坚持组织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

每周一早晨7:30,学生科必会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并准备一篇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讲话,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坚定爱我专业、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决心。

2.常规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假日活动

所谓“万事孝为先”,每个节假日,学生科都会很郑重地布置学生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深切的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有所感悟。

3.创新设计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

3月学雷锋,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4月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进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5月劳动节、青年节,护士节,举行成人仪式,进行公民意识、理想前途教育和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主题不同,作用一致,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处在重大而深刻变革之中的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彼此渗透,对学生心理产生着影响,为此,学校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1.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

学校抽调出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各班推选出的一名责任心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及时反映班级和同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开放“温馨小屋”、开通“温馨姐姐热线”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学生许多不敢对家长说、不便对班主任说、不愿对同学说的话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并且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为学生解决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渠道。

2.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中既包括学生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也包括气质类型测定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针对性和前瞻性。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不同主题和教育内容的心理讲座,包括“男儿当自尊”“女儿当自强”“珍惜青春奔赴成功”等,使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得到正面引导、心理疏通,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六、家校携手共育天使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努力将德育教育空间拓展到校外,创办家长学校,积极构建家庭—校园—社会教育网络。

1.定期召开“家校携手共育天使”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相互探讨教育途径,交流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成效。

2.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组织若干社区服务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到老年公寓、部队干休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到街面清除野广告……通过活动,使学生克服了怕脏、累、怕吃苦的心理,体会到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在为社会服务中,奉献出了爱心,升华了人格。

实践和谐德育引领中职学生成长 篇12

第一, 通过主题班会形式, 开展和谐德育, 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 引领学生成长。主题班会是一种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十分有效的形式。我在职业学校所带的07级邮政会计班是一个定向培养班, 也是学校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的实践班。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 我布置了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主要开展了“做文明学生, 建和谐班级”、“学传统文化, 做时代新人”、“感恩家长、学校、社会”等以和谐德育为主题的班会。效果似乎很神奇。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感慨地说, 我们从此告别了无知的少年, 踩着斑斑驳驳的快乐、悲伤、希望、失望, 带着无限期盼, 踏上了青春的征途。每个人的青春感受都不尽相同。有的收益盈怀, 欢欣鼓舞;有的徒有伤感, 慨叹命运;有的手握一把虚荣, 心灵犹如沙漠。我们由幼稚走向成熟, 从依赖走向独立, 现在, 我们即将踏上实习之旅。可见,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 收获颇丰。在我的影响之下, 学校其他班级也纷纷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 实施和谐德育教育。2009年年底, 湖北省德育工作年会在我校召开, 我校展示的《我们的家、校、国》和谐一题的主题班会, 受到全省德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现在, 我校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形式, 各班每学期都要举行几次主题鲜明的主题班会,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实践和谐德育。

第二, 开展读书活动, 丰富学生内涵, 提高中职生的素质, 实现和谐德育。作者在担任07级邮政会计班时, 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 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励志类、名著类、成功人物传记类、政治新闻类、经济财富类等书籍, 学生分成各个读书小组, 每周有读书计划、安排。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体会, 并且每周在班会上进行交流。经过三年的坚持, 学生的知识面大为开阔, 知书达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班上学生写的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读过的一本本书籍都成为学校其他班级学习的榜样。我校学生的读书活动从此开展得轰轰烈烈, 学生读书蔚然成风, 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职业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和谐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对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 联合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和谐德育工作, 卓有实效。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家庭教育弱化,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全方位地开展。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只要我们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 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 最终成为一名好学生。”全方位立体的德育教育形成了德育合力,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 在实践和谐德育、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 我把自己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 写了大量有关德育工作的论文。从自己的德育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完善, 追求和谐德育的不断发展。

由于我长期重视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并长期工作在德育工作的一线, 因此我的德育工作的成效十分突出。我所带的07级邮政会计班是我校的订单班,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但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无一流失, 这在职业学校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成绩, 也是实践和谐德育的巨大成效。该班毕业时90%的学生成功与武汉市邮政局签订劳动合同, 实现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成功就业。

上一篇:学习原则下一篇:ERP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