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商品经济发展 篇1
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
在宋代以前, 城市一般都为行政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制度上严格遵循“坊市制”, 坊是一个行政管理单位, 代表市民居住的区, 市代表商业区, 坊和市之间有土城相隔, 当傍晚来临时, 市就关闭了。商业区的营业时间在宋代以前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实行的, 到了规定的时间, 城北、坊门就要立刻关闭。但是像开封等一些大城市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他们商业区的营业时间延长至三更甚至四更, 甚至通宵, 出现了当时繁华夜市的景象。
1. 草市和镇市的兴起及区域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草市是宋代的标志性集市。它主要出现在城外、交通要道的路口或者是河渡等地, 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 他们定期按干支排列出现在这些地点出售商品。这种形式的市集在南北方有着不同的叫法, 北方叫做草市, 岭南则叫做墟市。草市在宋代以前是不允许的, 属于非法经营, 它作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出来的产物, 虽然在五代期间被战乱冲击的四分五散, 但是在数量上依然有所发展。在前文中提到的镇市, 在宋代期间发展的十分迅速, 作为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地, 镇市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处于上升的趋势。镇市是城市和草市之间的媒介, 将农村与城市联系了起来, 起到了促进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2. 同业行会组织的形成。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宋朝时期出现了行会, 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 随着坊市制的消失, 政府为了加强对自由散漫的商品或铺进行规划管理, 便出台了相关政策, 要求工商业者按所属行业组织起来;二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商品经济的繁荣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商业者促组织形成了行会。
3. 纸币的发行和金属货币的流通。
北宋期间主要的通货是铜钱, 但是继五代以来, 宋朝延续了将金银铸成为金银钱的做法, 这使得金银作为货币的职能, 在流通方面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要比唐代高出几倍到十几倍, 所以在铜钱的铸造额上也大大超出, 这在侧面也反映出了宋代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1. 从生产的角度看。
从生产角度来看, 农业和手工业作为生产发展和商业繁华的基础条件, 它们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时期, 农业发展迅速, 田地面积的增扩、农业工具的改良和耕种技术的提升都徐进了当时农业产量的增加, 所以当时的平均亩产大都稳定在两石上下, 是唐朝的最高产量。相比于农业, 手工业虽然没有进展那么快, 但是也有了很大发展。煤炭从北宋开始便得到了广泛的开采和应用, 这促进了当时冶炼和陶瓷烧制的发展, 冶炼技术的提高不仅促进了货币供应增加, 同时还促进了农业用具的进步。
2. 从消费的角度看。
唐代时期, 土地兼并盛行, 致使很多农民成为近似农奴的身份, 到了五代时期, 土地兼并稍有缓解, 政府还采取了一定措施, 所以很多农民成为佃农或自耕农, 等到了宋朝期间, 租佃契约关系盛行发展, 所以不管是地主也好, 主客户也罢, 都不能像庄园时代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 兵制制度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市场的消费。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市场中的消费。宋朝与周边民族在商品经济上的往来没有因为战事而中断, 国外对瓷器、丝织品、铜钱、茶叶和工艺品等商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3. 从交通的角度看。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宋代在交通方面的最主要变化便是航海事业的兴起。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有所进步, 并且当时已经能够利用指南针辨来识别方向, 并且在航线上已经由交广闽浙江淮扩至密州, 这都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据相关资料查证, 宋代期间沿海通商口多达十多处, 而唐代仅有两处。并且在海外航程上宋代相比于唐代更加遥远了, 已延伸到江海口的亚丁和东非等国。同时在国内水运上, 开通了以京师为中心, 通往全国各地的水运路线。
4. 从政府的角度看。
中原和南方统一后, 国家政府采取的“强干弱枝”的措施。这一措施一改五代地区联系不便, 交通阻塞的局面, 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也给商业交流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稳定国内安定的同时, 也保持了与周边民族的和平相处, 这对于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有利。并且宋朝对商业的重视程度相比之前大大提高, 做了很多举动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如把坊市制度废除, 恢复货币的中介地位, 接办民间私营的交子铺并正式发行交子, 同时为了维护稳定商业的信用, 在广州和杭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 用来管理对外贸易以及和周边民族的贸易往来。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视, 极大程度促进了宋代期间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盈, 付羡.浅谈宋代文化与经济[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4, (1) .
[2]王迎双.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征及其原因[J].考试周刊, 2014, (16) :18-19.
商品经济发展 篇2
一、基本知识
前言部分是全书的起始课。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经济的指导思想、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经济常识课程的意义是前言的重点
对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经济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和方向
第二,从个人方面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个人懂得经济常识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参与经济活动,增强自己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学习经济常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一、基本知识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重难点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经济常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准确理解商品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劳动产品和交换这两个构成商品的条件。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自然状态的阳光、水、空气、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劳动产品可以是用来交换,也可以不交换。一种劳动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就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就不是商品,因为没有进行交换;如果是用来销售的,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的。这里的交换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封建社会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送给别人的礼物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是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这是本课的难点。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要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首先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不同部落之间开始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出现了偶然的劳动产品的交换,产生了最初的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剩余产品增加了,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商品交换不仅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进行,还出现在同一部落内部。手工业者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和畜牧业生产者交换自己需要的粮食和肉类等,逐渐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其次,注意商品经济的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使生产者需要的东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产,人们只有通过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二是私有制的产生使每个人、每个家庭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大家共有。只有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只有在这两种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即商品经济。
3、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又称为商品的两个因素。这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这一个问题不是靠我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比较难理解,所以也是难点。从以下几个从此来理解:
(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反映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其他的物品或者劳动产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必要的属性,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成为商品。同时,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2)商品的价值。
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共同之处,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为什么一把斧子可以和15公斤大米交换?大米是用来吃的,斧子是拿来用的,两者在质上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不同质的东西,无法进行量上的比较。两者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类的脑力和体力,都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并不是只要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有价值。因为凡是劳动产品,都必然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才需要比较各自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够转化为价值。而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这种劳动是生产者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不是用于交换的,不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为价值,即没有价值。因此,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价值还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商品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 关系或比例。因为商品本身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自我表现,只有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相比较才能体现出来,能够表现某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就叫做该商品的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15公斤大米,15公斤大米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在等式当中,等号右边的商品为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交换价值。
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人们都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相互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这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劳动凝结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为人们所需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为没有人需要。所耗费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能称之为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果一个东西不是商品,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是商品,作为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着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切有用的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却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出让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消费者必须付出价值。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易错易混点分析
1、劳动产品和商品的比较
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与交换;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商品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又有一定的联系:商品和其他的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比较
物品的外延最大,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非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则包括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可以满
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具有使用价值。
3、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的行为。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4、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由商品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如面包可以充饥、棉衣可以御寒、木材可以造纸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抽去了具体劳动形式后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价值和交换价值对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含义的角度加以区分。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交换,也就是说该商品的交换价值会表现在多种商品上。而该商品之所以能够和多种商品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些商品都有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即都有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决定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通过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一般情况下,公式的左边为价值,右边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四、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商品的有()
A.封建社会农民交给地主的地租
B.商店里出售的食品
C.送给同学的礼物
D.农民种植的自己食用的蔬菜
解题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衡量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一要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二要看该物品是不是用来交换的,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该物品就是商品。题目的选项中,ACD选项中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却不存在交换关系;只有B选项中食品既是劳动产品又是用来交换的。故选B。
2、商品经济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B.商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C.商品交换和商品分配的总和
D.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并逐渐出现了商品交换。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随着产生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形成商品经济。故选A。
3、商品的两因素是指()
A.价值和交换价值
B.价值和价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格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商品的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对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故选AD
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古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害虫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经济的春天 篇3
覃家桥(学者)
编者按
1984年是一个非凡的年份,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一期“温故”,聚焦一批堪称伟大的公司的诞生。本期“温故”则把目光放在商品经济地位的确立。
回翻这一页,我们由衷感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0年前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30年的沧桑岁月,30年的丰功伟业,需要的是勇气、智慧和决心。
探索:从农村到城市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的重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就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农村改革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当时,城市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已有100多万个,职工共达8000多万人。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以上。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试点开始。1978年12月,邓小平针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提出要进行改革,“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作出规定,确定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整个国民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但是要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以城市为重点的各个领域的改革继续前行。
几年实践下来,“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与此同时,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对中国而言,加快改革步伐,成为当时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那是一个春天
1984年的不凡,从元旦之后不久就显现出来。邓小平决定去南方看看,这是他一生中两次著名的南方视察的第一次,被称之为“邓小平第一次南巡”。
1月24日,邓小平抵达深圳,27日来到珠海,马不停蹄地走遍特区,并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这一新闻传播全国,给关于特区的争论——特区到底还姓不姓社——画上了句号。
两个月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确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作为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
这年3月,在企业界,发生了一件举国关注的事情。23日,福建省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向省委写了一封信——“请给我们‘松绑’”。这封信言辞恳切,“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省委书记项南当天作了批示。
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这一天后来也被确定为“中国厂长经理日”。很快,全国媒体纷纷转发,《人民日报》配发了“编者按”,对福建省有关部门重视呼吁大加赞赏。“放权”呼声很快成为一种共识。5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扩大了国营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等10个方面的自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说,给企业放权也为几个月后商品经济确立地位作了很好的铺垫。
1984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在经济学界,有一次会议不得不提,它看似不大,却对今后中国改革产生了影响。
9月3日,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莫干山举行。举办此次会议初衷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试验正在全面铺开,需要发现一批新生力量来从事经济学研究。会议从3月份开始筹备,收到论文1300篇,代表人选一律凭论文水平确定,最后有120篇论文入选。讨论会主要涉及价格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等八大方面的问题,很多建言的科学性在日后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检验。作为青年经济学家的首次集体亮相,莫干山会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重要的会议之一。到了80年代末,这批中青年经济学家开始走向分化,有的人继续研究经济问题并成为中坚力量,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出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宋代制度变迁与商品经济发展略论 篇4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和国家的制度变迁分不开的。宋代制度变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激励效应, 从而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和以往朝代相比, 宋代国家管理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 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 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
1 宋代管理思想变迁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发展动力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其主要推动力量是宋代统治者追名逐利的政治思想。到了宋代, 豪强世族制下的贵贱观念已经基本消失, 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是拥有财富的多少。
1.1 宋统治者推崇逐利享乐的政治意识形态
宋太祖为稳固赵氏江山所采取的一系列推崇逐利享乐的政策措施, 使宋代统治者社会价值观念的方式深刻变化。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利”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改变了从前的要义不要利的政治思想, 努力实现义利共生。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实行的“杯酒释兵权”政策, 强调“人生如白驹之过隙, 所谓好富贵者, 不过欲多积金银, 厚自娱乐, 使子孙无贫乏耳”的政治指导思想, 使宋代至上而下开始了一场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化。根植于每一个朝野官员内心的政治指导思想不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是形成了“好官不过多得钱耳”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1.2 宋代士大夫阶层形成了顺天意谋个利的思想形态
在太祖积金、市田宅思想的鼓励下, 整个宋代社会的风气趋于逐利享乐之中。广大官僚士大夫阶层本应该是传统等级制度的积极维护者, 但在宋代他们不仅身体力行从事商业活动, 而且还与商贾关系密切。一方面是官僚士大夫希望财富资产的不断增加, 一方面是富商寻求官府权势的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士商由于社会地位悬殊差异而造成的隔阂, 这也就为士大夫顺天意谋个利提供了可能。宋历来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 统治者对臣下的贪污行为多采取了默许乃至鼓励的态度, 士大夫也因此贪污起来几乎是无所顾忌, 大肆聚敛财富, 谋求个人权利和财富的最大化。当大量的财富日益集中在个人手中, 提高了士大夫们的消费水平, 从而使侈糜之风在贵族官僚、豪门富户中开始盛行, 追求奢侈、享乐的观念逐渐为士大夫们所接受。
1.3 追名逐利成为市民阶层的风气
皇室贵族、官僚、豪门富户中开始盛行侈糜之风逐渐流行于整个社会, 以至于处于社会较下层的农民“其服食器用比于数十年之前, 皆华靡而不实矣”。在统治者重商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 市民群众追名逐利也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曾巩就曾怒斥这种风气:“时之人, 非皆不知事之本末, 势之治乱也。然而举天下之务者, 惟利而已。”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上而下逐利而行的风气, 对宋代平民阶层的偏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较之唐代, 两宋的市井歌妓更为盛行。但宋王朝接纳了市井文化, 将它视为装饰太平的点缀。
2 宋代管理制度变迁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1 土地私有制度变迁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 土地制度在不断变迁, 每一次变迁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完全摒弃均田制的残余, 除保留小部分国有土地外, 其他土地一律归私人所有, 私有土地产权制得到了完全的确立。元丰五年 (1082年) , 国有土地 (官田) 仅占全国土地总数的1.37%。宋代国有土地有学田、职田、屯田、营田, 其中一些屯田、营田也被国家出售。宋代允许百姓自由开垦土地为永业。《宋史.食货志》载:“凡州县旷土, 许民请佃为永业, 蠲三岁租, 三岁外, 输三分之一。官更劝民垦田, 悉书于印纸, 以俟旌赏。”宋代的“不抑兼并”成为国家土地政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诱劝石守信等大将“市田宅以遗子孙”, 执政者对土地买卖和占有大量土地者采取鼓励或者是默许的方式。士官富姓广占土地的情形在宋初十分明显。“富者有弥望之田, 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 有田者无力可耕。”此外, 宋官府还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规范民间土地交易, 并收取一定契税。与均田制混合产权制度相比, 土地的私有制产权对经济的最大贡献在于土地资源能够在市场的原则下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2.2 官府采购制度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
宋代的官府采购主要采取和买、和籴与入和的方式。和买、和籴方法一是直接用钱币向百姓购买, 价格一般遵从于市场价格。建炎三年 (1129年) 三月, 在两浙和买绢帛, 和买价格为“匹三千”;建炎四年 (1130年) , “又言绢直踊贵, 请匹增为五千足。户部定为六千足。”二是先预付钱币, 向农户预买。这主要是绢帛的和买中。神宗时期, “京东转运司请以钱三十万二千二百给贷于民, 令次年输绢, 匹为钱千, 随夏税初限督之。”这样, 广大农户剩余粮食和剩余绢帛都能够转化为商品, 从而使粮食和绢帛的商品供应量大大增加。入中是指官府鼓励商人向国家输纳急需物资的一种官府采购制度。商人的入中活动对粮食的商品化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其意义远大于官府的和籴过程对粮食商品化的推动作用。宋官府对农民粮食和籴实际上带有摊派行为, 以至于百姓不满, 甚至有些抵触态度。而
Forum学术论坛
商人到农户家收购粮食则是完全建立在买卖平等的原则上, 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所以广大农户欢迎商人的收购行为, 并且主动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生产活动, 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宋代谚语“苏湖熟, 天下足”充分说明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官府支出来扩大有效需求的拉动消费, 以刺激生产和投资的作用。
2.3 禁榷制度变迁促进禁榷产品商品化
对重要商品实行禁榷是我国古代经济的特色之一。从春秋齐国“官山海”到汉武帝的盐、铁, 到唐代盐、茶、酒曲的禁榷, 历代帝王都对主要商品不同程度上实施禁榷。宋对盐、茶等商品实施禁榷, 主要是控制这些商品的流通环节, 实行商品专卖, 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供给, 而不是生产环节。虽然官府禁榷行为违背市场规律, 但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品供给的增长和垄断利润的获得。为了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官府尽可能促进禁榷商品的产量扩大。一是强制生产者扩大禁榷商品的产生。“亭户不许别营产业, 只煎盐为生。”或“躬亲监守煎炼, 尽数拘买入官。”对盐的生产除了进行严格监管外, 还制定产量指标。“丁额盐”指标是每丁每年煎盐35石。宋初, 陵州大口井的岁额在100万斤以下, 大宁监井盐岁额南宋时达250万斤。对于矿山的开采和茶的生产也是如此。二是利用经济手段, 刺激生产者主动提高产量。为了提高盐户的积极性, 除了征收“正盐”外, 还以高于“正盐”的价格大量收购“浮盐”。对于督产有功的官员也给予升官等奖赏。在超产增价、超产晋官的制度激励下, 各种禁榷商品的产品产量出现明显提升。此外,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业网络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商品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 尤其是边远地方, 更是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商品化。官府的禁榷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减低了生产者的交易成本, 减低市场风险, 促进了产品的商品化。
3 宋代管理方式变迁为商品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3.1 宋代官府逐渐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角色转变
在宋代, 由于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 整个商人阶层的活跃空间日益增大, 逐渐引起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变化, 使得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 逐渐地回归到它本来的角色。但在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 这种回归只能是有限和相对的, 国家基本上还是依靠沉重的赋役系统来解决国家物资需求, 实现“食租衣税”。尽管如此, 为了促进财税征收, 宋政府对于财税征收体制还是做了很多调整, 使得征收者和完税者有更为明确的制度规章。这一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商业更加重视的态度, 推进商业的进步和发展。比如, 宋代的“和籴”、“和买”及其他形式的“官府购买”逐步增多, 原来一直由国家自己组织“纲运”完成的数量巨大的物资调配也更多地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宋代主要是通过“入中”来解决沿边庞大的军需供给的。至道二年 (996年) 以前, “边地市估之外, 别加抬为入中, 价无定, 皆转运使视当时缓急而裁处之。如粟价当得七百五十钱者, 交引给以千钱, 又倍之为二千。切于所须, 故不吝南货。”国家给予商人比市场利润高得多的“加饶”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3.2 宋代官府的禁榷商品越来越多地向社会开放
宋代官府垄断专营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商人开放。唐代就开创了由直接专卖向间接专卖过渡的先例, 在刘晏的官购商销的盐法, 就使得国家逐步退出食盐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宋代钞盐法的实施也是利用商人销售榷盐的一种运作方式, 官府越来越多地放松了对食盐销售环节的控制, 允许商人参与专卖商品的经营。宋代的茶法经常变动, 其变动的实质是围绕官府如何引入商人参与经营来展开的。蔡京茶法的改革就是让官府不再直接参与茶叶的产、购、销等环节的经营活动, 全部交给民间商人群体来办。在手工业领域中, 官营不断减少, 民营不断增加, 体现了国家更多地退出直接经营的趋势。宋代的瓷器、矿业、纺织等生产领域中, 民营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官营手工业也从唐代后期开始逐步通过“买扑”、“实封投状”的方式转为民间经营。原来的那种工商业者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影响甚微的状况改变了, 社会利益呈现多元的分配格局。这意味着社会不同的阶层都获得了较以前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宋代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更多地变为间接管理
自唐以来, 尤其是到了宋代, 官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财税制度, 原来由官府垄断经营的管理方式也逐渐转为有商人参与的间接专卖制度。宋代推行的商税征收条例, 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征收体系, 特别是原来国家禁榷的垄断经营领域让商人参与其中, 实现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经营管理。这种由原来只考虑官府利益的直接垄断经营形式变为现在既考虑官府利益又考虑商人利益的间接专卖管理形式, 最终实现了宋代官僚所说的“富商大贾为国贸迁”的局面。宋代间接管理经济方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定程度上转变和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 对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 1986.
[2] (元) 脱脱, 等.宋史 (卷175) , 食货上三[M].中华书局, 1977.
[3]邓广铭, 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M].知识出版社, 1988.
[4][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5]杜建录.西夏经济史[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郑岩.宋朝十讲[M].哈尔滨出版社, 2006.
经济转型预示大宗商品需求分化 篇5
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更加明确,扩大内需、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是中国经济未来调整的主要逻辑。增长模式的转变,将提振与消费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一定程度上压制与投资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强劲的中国需求成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力量。受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已经告一段落,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权重将有所回落,大宗商品需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而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并购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与各类投资建设项目相关的商品,如铁矿石、钢铁的需求将受到一定的打压。
尽管大宗商品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中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经济转型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影响。
为了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一届中央政府重申了深化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方向,“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明确目标。深化土地和户籍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将拉动汽车、家电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原材料(如铝、锌等大宗商品)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增加也预示着大宗商品下游应用领域的转移,如化工品市场的关注焦点也将从投资建设领域转向日用化工品领域。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房地产投资无疑是主力军之一。随着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势必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城市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增加将会提振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此外,房地产行业调控方式的转变也将给大宗商品市场基本面带来明显的改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表态,释放了政府淡化楼市行政调控,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化调节、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立场。长期来看,随着长效机制的逐步落实和供应的逐步释放,市场供需关系更趋良性,与建筑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将得到支撑。
全球经济疲软拖累大宗商品期价 篇6
截至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30日),纽约商交所轻质原油期货6月合约收于每桶104.87美元,当月微升1.8%;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6月合约收于每桶119.47美元,当月下跌2.8%;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合约收于每盎司1664.2美元,当月下跌0.5%;白银期货7月合约收于每盎司31.016美元,当月下跌13%;白金期货7月合约收于每盎司1571.9美元,当月下跌5.5%。
在纽约商交所4月份的20个交易日中,下列利好因素交互影响,拉动原油等大宗商品期价在11个交易日收高:
一是美国公布的利好数据影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美联储当月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将美国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预测的2.2%至2.7%提高到2.4%至2.9%,并预计到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将为7.8%至8%,低于目前的8.2%。美国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的52.4涨至53.4,高于市场之前预期的53,显示出美国制造业连续第32个月扩张。3月份美国零售总额环比增加0.8%,增幅虽比2月份的1%有所回落,但远远高于市场预期的0.3%。通用电气、可口可乐、麦当劳、高盛集团等美国大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均好于市场预期。
二是美联储继续维持当前超低利率水平,表示将根据需要随时采取更多货币刺激政策,市场认为美联储并未排除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三是德国4月份商业信心指数连续第六个月增长,达到201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缓和了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
四是苏丹和南苏丹之间的紧张局势、叙利亚和也门的政局动荡以及伊朗面临更大的经济制裁等因素,威胁到全球石油供应,推动油价上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以及全球范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导致市场避险情绪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黄金等贵金属期价上行。
虽然纽约大宗商品期价只有9个交易日收跌,但跌幅较大,下列因素抵消并最终压倒支撑力量,导致全月呈现出下跌格局:
一是实际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第一季度增长率第一次预估值为2.2%,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3.0%,也低于市场2.5%的平均预期;美国2月份工厂订单环比增幅、3月份非农就业岗位增幅、初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幅等均远低于市场预期;3月份美国旧房销售环比下滑2.6%,显示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复苏乏力。
二是需求趋软,供应增加,限制了石油风险溢价。美国能源情报署当月公布的月度报告将2012年全球原油需求日增幅下调17万桶,并下调了2013年原油需求预期。美国1月份原油需求量同比减少4.5%,汽油需求量创下2001年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由于美国进口大增,国内产量也增加至1999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原油库存总量达到3.624亿桶,是去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近期可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而石油输出国组织4月份的石油产出也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美国的政策因素,其中包括美联储虽然并未排除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但是市场认为,美联储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意愿大大降低,并且导致美元大幅升值;美国政府为控制油价上涨,宣布将采取更多行政手段加强对石油市场的监管,并将要求国会制定法律,打击石油市场的价格操纵、欺诈等违法行为。
四是欧洲经济依然疲软。3月份欧元区制造业连续第八个月萎缩,且萎缩速度加快;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4月份意外下跌,降至5个月低点;英国和西班牙重陷经济衰退;法国和荷兰的政局变化,也给欧洲经济造成不確定性。尽管欧元区各国实行严格的财政紧缩计划,但政府债务依然增加,对欧债危机的担忧重返市场,严重打压投资者情绪。
五是伊朗核问题推动国际油价上涨大约15%,而在此前的3月份,伊朗曾经释放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的信号,缓解了市场对原油供应问题的担忧,压低了国际油价。
加快商品粮主产区经济发展研究 篇7
1 商品粮生产与区域经济发展
向外地销售商品粮是种粮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粮食又属于特殊商品, 不具备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价格过高影响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价格过低又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此, 一般情况下国家会通过相关政策把原粮价格调控在一定范围内。这说明在有限的耕地范围内, 依靠原粮生产, 仅能实现种粮农民有限增收, 并不可能保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我国已经取消农业税, 原粮生产再多, 对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再大, 对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几乎没有明显作用。这是商品粮主产区政府财政收入较少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目前国家采取“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补助”政策, 扶持商品粮主产区地方政府, 但一般也只能达到支付公务员基本工资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能大幅度增加, 缺少资金搞经济建设, 也没有资金反哺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由此看出单纯商品粮生产属于非良性经济循环。地方政府单纯抓粮食生产, 实质相当于为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在做公益性工作。若得不到国家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没有钱, 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 (见图1) 。
目前很多报道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网破线断人散,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和技术推广存在1公里问题”等, 其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拿不出钱来支持这些公益性事业[9,10]。很多县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除了能保证个人有限工资之外, 再没有任何政府支付的活动经费, 相关人员不得不为维持本单位的基本办公费用而奔波, 甚至搞经营, 已经失去了公益事业的职能。商品粮主产区为国家提供商品粮, 是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从经济循环角度看, 商品粮产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由国家财政支付, 即商品粮生产应该纳入到国家经济范围内的大经济循环当中, 由此才能形成商品粮生产良性循环机制 (见图2) 。
特别是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仅靠农民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还不可能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即不能形成粮食生产的物质和经济良性循环。现行粮食生产条件下, 农民生产为了当年获得经济效益, 一般只重视当年生产短期投入, 对“基本建设投入”和“长期效益投入”不可能重视。商品粮大量外销, 带走的是土壤养分, 水土流失破坏的土壤几乎不能有效恢复, 结果相当于对土地的掠夺性生产。目前生产中出现的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碱化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不仅是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当年生产投入, 也包括改良土壤、水利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投入, 还有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和大型农机具等长期效益投入, 也包括灾害保险等都属于应该扶持补助范畴。只有在这些常效投入和基本投入问题得到解决, 粮食生产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见图3) 。
2 畜牧养殖与区域经济发展
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畜牧养殖业可以实现养殖业农民增收。但是, 畜牧养殖业也在迅速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今后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人数并不会增加, 甚至还会大幅度减少, 畜牧养殖数量的增加只能靠扩大户均养殖规模。“我国牧业发展潜力在农区”, 一般商品粮主产区养殖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粮食生产一样, 由于畜牧产品当地市场已经饱和, 增长潜力有限, 养殖业的再发展, 其产品主要也是外销商品, 也是属于商品农业范畴。
畜产品和粮食一样, 同属于食物安全最基本物资, 大宗畜牧“原字号”产品长期大幅度增值的可能性也很小。为此, 仅靠养殖数量增长, 靠对外地销售“原字号畜牧产品”, 结果也只能给少数养殖农户增加经济效益, 实质也是对保证国家的肉食类安全做贡献, 而直接对当地广大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作用并不大。特别是养殖业对地方政府也不交税, 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有限, 这说明发展原字号养殖业, 也属于非良性循环经济。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粮食种植业产值大于畜牧业的产值。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畜牧业产值会逐渐超过粮食种植业产值。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属于大农业范畴, 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 属于粮食的“过腹增值”, 但都不能直接实现地方财政的大幅度增长。为此, 若单纯的把粮食生产理解为农村的“主业”, 把养殖业理解为农村的“辅业”, 发展养殖业实现“主辅换位”,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 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见图4) 。
3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粮食和畜牧业产品价格不可能大幅度持续增长, 但产品深加工后确有巨大的增值潜力, 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全面影响。以粮食为例, 粮食作为加工业的原料, 如食品工业、酿造工业、饲料工业、化学工业和药品制造工业等。美国的食品加工业产值, 为粮食种植业总产值的2~4倍, 日本和韩国等资源贫乏国家增值幅度更大。即使是粮食生产的副产品也是如此。如作物的秸秆可以作建筑材料, 稻壳可以作碳黑和发电, 稻糠可以提取化工产品, 玉米芯可以提取糠醛等。畜牧产品同粮食一样, 动物的肉可以加工各种包装的肉制食品, 皮毛可以加工成各种高档服装和皮革制品等。其它经济作物加工增值潜力更大, 如烟草生产香烟, 亚麻生产纺织品, 水果可以生产饮料, 甜菜可以生产食糖, 马铃薯可以生产淀粉和薯条, 蔬菜也可以保鲜加工增值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 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以加工企业为核心, 建立农业原料生产基地, 还有利于解决商品粮主产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农产品不愁卖, 才能拉动生产稳步发展。今后发展高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 农产品加工才是必须高度重视的最关键环节。没有加工企业大发展, 种植和养殖业只能在低效益生产层面徘徊, 或者在价格大幅度波动中生产。加工业的发展关键是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政府才能拿出资金再去反哺农业。由此看出,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政府增税, 以及容纳剩余劳动力的农村经济良性循环目标 (见图5) 。这也说明, 商品粮主产区应该把“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称为农业的“主业”, 把“农产品加工业”称为农业的“辅业”, 在保证主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主辅换位”的发展策略,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人们常说“粮食生产保家, 畜牧养殖起家, 加工业发家”的含义也说明了加工业的重要性。
4 农村经济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农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键是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循环经济状况。
4.1 粮食生产经济循环
商品粮主产区, 首先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扶持, 实现建立在国家经济范畴内的粮食生产的物质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此基础上, 再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由此建立区域粮食经济良性循环机制 (见图6) 。这种经济循环机制是必须建立的, 没有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片面追求商品粮数量生产,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4.2 农业生产经济循环
即使是商品粮主产地区, 农业生产也不可能全部是生产粮食, 也必然包括蔬菜、果树和经济作物, 以及养殖业等。为此, 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还需要建立包括所有农业生产项目在内, 因地制宜发展的大农业范畴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和地方政府形成的农业良性经济循环机制 (见图7) 。在市场经济、商品生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 任何一个农业生产项目能不能获得较大发展, 都将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的拉动, 也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的产加销一体化[11,12]。为此, 粮食主产地区也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 突出农产品特色, 拉动粮食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向高效益目标调整。
4.3 农村经济循环
农村经济发展, 还不仅是农业, 在地方区域范围内的一切可以开发利用资源都可以实现产业化, 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来源。为此, 以当地可开发生产资源为目标, 因资源优势发展生产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如农业、水产、林业、草原和矿山等, 由此形成包括生产资源、资源加工和地方政府三者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从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角度看, 不适宜在城市发展的工业都将在农村中小城镇发展, 即使已经在大城市生产的工业也将向农村转移。如“冒烟的、有味的、有声的和排污的”等等。不仅是资源加工业, 还应该包括其它一切适宜在农村发展的工业, 可以统称为农村工业或乡镇企业。同粮食生产一样, 相应的资源生产也应得到政府的补偿支持, 为此, 农业生产的反哺农业应该深化为反哺生产资源, 由此形成资源生产、农村工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见图8) 。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 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 农村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没有农村工业的发展, 政府缺少资金, 工业反哺农业就是空话。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也说明了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农村工业的发展受很多条件的制约, 如何加快商品粮主产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加快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5 结语
5.1 受国家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影响, 商品粮不具备一般商品的基本特征
商品粮主产区单纯发展粮食数量生产, 属于非循环经济, 商品粮生产有公益性生产特征。商品粮生产需要从国家经济循环角度出发, 靠国家资金的全面支持才能实现由掠夺式生产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生产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5.2 在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商品粮主产区还应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以粮食加工业为核心, 实现粮食生产的良性经济循环, 才能摆脱掠夺式经营, 实现农民生产增收、加工企业增效、地方政府增税和容纳剩余劳动力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家也应该加大对商品粮主产区粮食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速度, 以拉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3 农村工业是商品粮主产区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核心, 各级政府都应该把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商品经济发展 篇8
在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息息相关,已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模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的互动效应还不明显,如何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互动的优势推动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互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建议和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商品市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商品市场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也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以我国商品经济市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全省拥有大大小小诸多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为了解决这种小商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浙江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这些个体民营经济推动了浙江经济市场化,对于浙江省经济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都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其直接的效果体现在浙江全省专业市场的成熟和产业协作的加强上:专业商品市场结合产业协作,带来民营经济机制在浙江全省的推开,造就了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充满竞争力量的“浙江现象”。因而,商品市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早已被人们认识。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的互动机理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来实现,商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
2.1 商品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根据目前中国商品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商品市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 发展商品市场,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在学界引起关注得“浙江现象”,很多学者就认为:除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有长足发展的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浙江在省内兴建了4000多个专业市场,为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市场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而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成千上万繁荣发达的商品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商品市场繁荣兴旺,销路畅通会直接带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链。反之,体系不完善,商品流通不畅,商品生产就会受阻,区域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动态,促进生产紧跟市场需求,不停顿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区域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大大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
2.1.2 发展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延续
商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的拉动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增长该产业的产业链,在这里形成产业集聚,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浙江绍兴的中国纺织品基地为例,全县拥有中小纺织企业4100多家,规模企业450家,从业人员16万余人,拥有织机3.6万余台,其中无梭织机1.1万台;全县75%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来自纺织业。“市场兴、纺织兴、经济兴、百业兴”成为绍兴县经济的最好写照。目前绍兴纺织工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涵盖了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重要纺织领域。大量的纺织、印染和服装等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市场研究和开发,必然要通过商品市场的平台寻找自身发展的机会,而且风险小、效率高,从而通过商品市场实现了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间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多方的共赢和发展。
2.1.3 发展商品市场,可以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融洽一
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快速,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环境的发展为代价的;但是发展商品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融洽。如江西洪城大市场,商品交易额从1995年的3亿元增到2004年的118亿元,累计创税4.71亿元。商品交易品种、交易规模、辐射范围在全省众多批发市场中居龙头地位。同时,该市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南昌城西经济的繁荣,是其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引发了城西房产价格的一路飙升,桃苑小区、金源小区、香江花园、江铃房产等一大批商住小区的迅速崛起,房价一升再升,周边农民也因此迅速走上了富裕之路。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不断完善商品市场有利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以使经济发展延续,可以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融洽,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商品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搞好总量平衡,使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
建国后至1978年的30年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均衡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这一时期以现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6.81:6.78:7.25,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这种速度差的积累,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但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转变,从均衡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建国后曾一度缩小了的区域经济差距重新扩大,而且越来越大,已经越过了警戒线。1979~1995年的17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全国为9.8%,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比为12.8:9.3:8.7,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的人口比重在17年内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商品市场难以形成。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把资源的产业配置与空间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且组织化、有序化程度较高的资源配置体系。当前,加强东西部合作,需要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双重驱动的区域协调机制。
2.2.2 有利于反对垄断,减少干预,为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铺平道路
从我国商品市场发育的轨迹来看,商品市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而出现的。改革以前的30年间,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等传统理论的束缚,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派购,对主要日用工业品实行统购包销,对生产资料则实行统一计划调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流通有商业部和物资部分别垄断经营,商品对外贸易有外贸部独家垄断。由于传统的商品流通体制严重地排斥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失真,短缺和积压并存,生产和最终需求脱节,各生产经营单位缺乏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服务的积极性,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脱节,各部门自成体系,人为地割裂商品流通的自然联系,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搞好总量平衡,使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为商品市场创造和维持一个相对宽松和稳定的环境;有利于打破封锁,反对垄断,减少干预,为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铺平道路。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互动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缓慢
过去二十几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今后一段时期,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有可能不同程度地缩小,而经济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则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扩大。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应在于:(1)地方政府的引资目标责任制容易引发短期化行为。政府的引资目标责任制这种行政手段往往会造成地区和部门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而发生引资短期化行为,招商引资不应是短期性行为,企业、资金和项目不是被引进来就可以了,更要能发展,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否则的话,靠这种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只能是短暂的和粗放型的增长。(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
3.2 商品市场发展困难重重
近几年来,我国商品市场的发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计划生产和分配的产品不断减少;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各类市场组织形式日趋完备,市场信息传递趋于通畅;商品市场交易开始走向秩序化。但是,我国商品市场的发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
3.2.1 商品流通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条块分割的传统流通体制尚未根本的改观,在地方本位利益的驱动下,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市场分割一直而且仍然是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制约因素;另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依然薄弱,对外缺乏统一的贸易政策、竞争政策,对国际惯例的了解和应用还相当不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步伐相对迟缓。因此,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分割导致了我国高效、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
3.2.2 商品市场建设起点低,吸引力和辐射力明显不足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商品市场由最初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演变而来的,主要是供应城乡居民日常活所必需的肉禽蛋和蔬菜等商品,而且主要是零售市场,商品销售以零售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流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我省商品市场建设起点普遍较低,一些市场缺乏吸引力和辐射力,不能形成规模经营,没有充分利用我省承东启西、贯南穿北的区位优势,增强对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商品流通的辐射力。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下的商品交易市场占市场总数的,而其年成交额仅占全部成交额的,市场规模小,辐射力不足,影响到商品交易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规模偏小,导致多数市场档次较低,功能不健全,交易方式也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以分散的小规模个体为经营主体,实行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信息、结算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程度较低。
3.2.3 中西部地区商品市场的产业支撑不足
纵观江浙等商品市场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成功之路是一种长期以来以某种产品的区域集散中心,经过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引导、品牌建设、产品延伸等多个环节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品市场,如温州打火机、义务小商品、泉州运动鞋等。而中西部地区除了一些农贸集市经营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品外,其它产品的市场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很多产品对外地市场依附性较强,也影响着产业链的形成于商品市场的发育,违背了市场建设的初衷。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互动的障碍较多
除了由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各自面临的困难造成难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外,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互动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障碍,主要包括:(1)中央政府的财政倾斜政策,不利于一些地区的思想观念真正朝市场化方向转变。(2)商品市场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同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迟缓制约了商品市场的自调节功能。(3)商品的全国性流通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商品市场发展的互动对策
区域经济与商品市场的协调发展能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二者的协调都存在如上一章分析的问题,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的互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4.1 促进有序竞争与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和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平台
随着和谐社会各项政策安排的落实,区域间协调发展和商品市场发展将倾向于走有序竞争与合作的道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一个地区即便拥有资源优势,也需要在与其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要素的重组和创新,组团式发展才能打造本地区和整个区域持久的竞争优势。这要求区域内各地区间不仅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也要从区域整体利益着眼,在确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给自身一个准确定位,加强与周边城区的产业分工,构筑互补关系,实现有序竞争和错位发展。同时区域内各地区之间互相协作,增强区域凝聚力,形成合力,做强、做大区域经济蛋糕。实现有序竞争和合作,需要建立区域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如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等年度合作论坛,增强各地政府高层之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定期的沟通取得区域内合作共识,从而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合作协调平台。对于商品市场发展而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各种有碍产品流通的规定,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对商品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流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要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2 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和商品市场协调发展
人口和资源的集中将促进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由于产业集群化的经济优势,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大多数新增的产值和生产性就业机会可能主要出现在城镇及城镇周边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非农就业机会是由中小城市创造的,城镇周边地区的新增就业最多。为工业用地开发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为低收入者的住房开发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将使中国集约化发展的好处进一步呈现出来。如果有严格的监管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商业利益就会使土地开发和利用按照所希望的模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要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城镇发展。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对于商品市场而言,要坚持统筹城乡商品市场发展,寻找城乡市场的结合点,发展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搞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6).
对承德市旅游商品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9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 目前承德市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着如下问题:
1. 产品结构单一, 缺少创新
目前市场上大多是土特产、传统手工艺品和玉器瓷器等旅游商品, 像这类商品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没有个性, 没有地方特色, 很难吸引旅游者感购买。
2. 初级品比重大, 深加工的独占性产品少
承德物产丰富, 土特产种类繁多, 其中以蘑菇和杏仁著称, 然而这些土特产都仅仅是经过简单的加工, 直接到市场上出售, 大大降低了旅游商品的价格, 影响了当地的旅游收入。而在旅游发达地区, 同样的旅游产品经过深加工之后, 销售价格大增, 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 同时也为当地旅游商品树立了品牌, 增加了知名度。
3. 旅游商品质次价高, 生产销售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
目前在承德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的旅游商品, 大多质量低劣, 要价却很高, 加上近几年承德市旅游快速发展, 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4.旅游商品售后服务环节相对较差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旅游商品体积大、数量多、包装分散或者包装质量差、重量沉, 特别是一些易碎品, 需要小心轻放的, 一般不便于携带。旅游者自然很少问津, 个别旅游者购买后也是自行托运, 途中一旦损坏只能是旅游者自己承担。
5.购物环境和商品包装较差
承德市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结构, 这种经营方式必然带来经营品种少, 购物环境比较差的后果, 再者许多旅游商品包装过于简单, 甚至个别商品没有包装。
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承德地区在发展旅游商品经济方面应该有的放矢, 形成特色, 用创新的思维去发展承德市旅游商品经济, 应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扶持引进, 建立生产基地
政府应有目的、有重点的扶持本地名优产品, 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地方特色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基地, 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发展基金, 改变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 开展规模经营, 抓好旅游商品定点企业建设。政府可否牵线搭桥, 建立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对接;建立设计创新和市场策划专家与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对接。应当鼓励现有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研究院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等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合作, 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为一体、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商品生产链, 加强承德市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更新换代的能力。政府还应帮助指导企业创造条件举办有关旅游商品策划、设计创新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班, 从根本上整体提高旅游商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挖掘文化资源, 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味
旅游商品不仅是物质化的东西, 更是文化的载体, 应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承德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又是满、蒙、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区, 文化底蕴丰厚,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应紧紧围绕承德历史名人、名地、名产、名胜古迹和民俗等方面做文章, 要反映出承德作为帝王山林城市的文化底蕴, 反映出优秀的传统文化, 反映出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生活, 同时也应反映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开发出有丰富内涵的旅游商品,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加强监管力度, 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没有过硬的质量保证, 再多的宣传和促销工作都是徒劳无功, 企业要把好旅游产品质量关。首先, 要做好产品原料的挑选工作, 这是产品高质量的基础。其次,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 做到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最后, 应从产品的配料、色彩、规格、形体外观以及包装等方面加强产品的质检工作, 将任何有损品牌形象的不合格产品消灭在可控制的有限范围内要加强对商品生产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能放行到流通市场上去。
4. 加强购物环境建设和商品包装环节
旅游商品不仅要在商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上下功夫, 还要注意购物环境和商品包装。的注意销售点的选址、店面的布置甚至销售服务的特色, 注意整体氛围的营造。可以把制作旅游商品的工具搬到销售点进行现场生产或者在销售点展示手工艺术, 一边制作一边出售, 有的甚至引导游客参与制作, 以增强商品的吸引力, 取得良好的效果。产品的摆放方式和包装形式也很重要, 把产品堆放或者不包装、包装差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该商品低质价廉、不上档次、没有品位, 而且包装差还不便于携带、收藏和馈赠。
5. 强化旅游商品售后服务, 免除旅游“者买后之忧”
有些旅游商品体积大、数量多、包装分散或者包装质量差、重量沉, 不便于携带是一些旅游者不愿意购买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一些易碎品, 需要小心轻放的, 一般不便于携带。这就要求强化旅游商品的售后服务, 可以采取邮寄或者托运等形式帮助旅游者把旅游商品运回家, 甚至有时候还要提供悬挂、安放、安装调试服务, 并进行必要的跟踪维护服务。例如:在企业直销店内开办商品邮寄、托运业务, 免除旅游者购买大件商品携带不便或到本地邮局邮寄不便的顾虑。
商品经济发展 篇10
一、河南省旅游商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商品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都会认为旅游购物只是旅游活动的一项附加部分, 属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形式, 没有意识到旅游购物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形式, 同时, 购物还能促进人们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与各项活动的实施。长久以来, 大众对某个地区的旅游发展程度通常都是按照游客量来进行衡量, 旅游收入大部分是来自旅游门票, 而游客的消费都是集中在门票、食宿和交通等刚性消费上, 购物在游客总支出中占的比例较低, 但购物却是提高旅游经济总支出的重要消费, 由此可见, 在旅游业中对商品发展的重要性。
2.忽略旅游商品的内涵, 品种过于单一
目前我省较多地区的旅游商品开发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开发思路普遍较窄, 传统意义上旅游商品都是指当地特产和工艺品等较为有当地特色的物品。但是根据旅游商品大视野的思路, 旅游商品不仅局限于当地特色商品, 还应该包括日常消费品、旅游装备以及小额贸易等, 而日用消耗品与旅游装备这两项消费正是游客的必需品, 游客的需求要比其他旅游特色商品要强, 此外, 小额贸易也是吸引部分游客的重要因素, 因为一些游客本身也是从事小额贸易工作, 而商品在不同地区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价格空间与质量空间, 因此, 就会给游客本身和旅游地区带来小额贸易的机会。
3.缺乏设计创意
从旅游市场上来看, 不管是华南、华北等地区, 还是商品的品种和形式, 都大同小异, 难以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甚至在有些地区根本没有自己的旅游商品, 都是通过外地进货来销售, 游客根本感受不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从而造成了游客想买而没有东西买的现象。根据北京市旅游局对北京旅游商品问题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 30%有购买意愿的游客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商品而放弃购买, 还有80%的游客, 因为商品种类款式单一, 没有纪念价值而放弃购买。
4.商品质量不过关, 名牌数量少
在我省大部分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工艺品和特产为主, 大部分都是出自当地农户和手工作坊, 产品的制作工艺简单, 缺乏深加工, 形式和种类单一, 包装较简单,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纵观世界上其他旅游商品较为发达的国家, 他们吸引游客的旅游商品主要不是靠土特产而是名牌产品, 例如巴黎的香水、日本的相机以及意大利的皮具等, 这些产品在世界人的心中都是情有独钟, 人们还特意前去购买, 其原因就是产品的名牌效应, 游客购物不仅只是局限于商品本身,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1]。
二、改善旅游商品经济发展的策略
1.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内涵
旅游商品不仅表现物质化的东西, 还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例如河南登封市作为我国的名胜古城, 其文化深远悠长, 例如登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距今大约有1600年的历史, 是佛家文化的发祥地, 其文化底蕴非常丰厚,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可以紧紧抓住佛家的历史发展、著名人员以及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开发设计, 要反映出少林寺的优秀佛家文化和少林精神, 同时反映出登封市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含有丰富文化的旅游商品, 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2.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管力度
商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基础, 若没有过硬的质量保证, 做再多的宣传工作都是无用功, 所以企业需严格控制好旅游商品的质量标准。首先需要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 这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其次就是在产品生产过重中, 一定要遵守工艺流程进行生产, 坚持做好各个环节的生产工作。最后在产品出厂前一定好做好出厂前的质检工作, 确保产品的质量。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企业生产商的监管工作, 对于存在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坚决不能流通到市场上[2]。
3.加强购物环境建设与商品包装
旅游商品不仅需要在商品的生产设计方面加大力度, 还需注意商品包装和购物环境。在旅游商品的销售店面和服务方面, 可以增加当地的文化特点, 营造出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特色服务。同时可以现场演示生产过程和工艺, 还可以邀请游客一同参与到制作中来, 以增加商品的吸引力。此外商品的摆放和包装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商品如果胡乱堆积或者包装较差, 都会给人感觉此商品价格低廉, 同时包装差也不方便携带和赠予等。
4.加强对旅游商品的服务
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组合数量较多、重量较重且不易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游客往往因为不易于携带的因素而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这时就需要销售商增强商品的售后服务, 可以通过托运和邮寄的方法将旅游商品运回家,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调试和安装的旅游商品, 还需进行必要的跟踪服务, 从而确保商品安全正常的使用。
三、加强对旅游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划
1.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与规范
在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与创新中, 旅游商品不仅要有文化内涵, 还要有特色与艺术韵味。在开发设计中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并在各区域设立相关旅游机构, 对该区域的旅游商品价值开发设计与规范, 最终形成一个创新设计的工作机制。同时, 还需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 加强对开发设计的支持, 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力,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研发新产品, 将单体的企业开发向联合开发转变, 利用各种形式来开发新的意识, 提高旅游商品的开发效率, 增加旅游商品设计的效果。同时, 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规范, 不得无秩序, 胡乱开发, 应实施定项开发, 避免出现伪造情况。同时针对取材方面, 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随后结合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开发。由此可见, 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规划, 对旅游商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3]。
2.扶持商品厂商, 提高旅游知名度
针对当地旅游商品的生产经营发展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 通过对厂家进行相应的控制与指导, 避免跟风, 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或者盲目发展的情况。针对优秀的厂家应给予扶持, 改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与低水平的局面, 同时还要改善厂家生产经营的状况, 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商品, 国家应适当地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 提高企业与厂家的生产能力, 不断变化花样, 推出新产品, 打造旅游商品品牌。
3.布置营销网点
针对旅游区域, 制定专门的网络营销点, 以便旅游者进行购物与市场管理, 在交通的站点、景点以及酒店等游客集中的地方构建合理的布局。针对旅游商品的零售点应进行统一管理和编号, 并对零售点的位置进行固定以及统一监督。通过有效的融合, 可以对旅游商品市场的总量进行协调控制, 避免出现削价竞争、假冒伪劣产品、高价宰客等情况。同时应鼓励营销商创新营销方式, 满足游客的需要, 并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只有对河南省旅游商品进行科学的开发与规划, 才能有效地促进当地旅游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游客愿意买或者敢买,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推动当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 促进我省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商品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前提。由于河南省旅游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落后, 应对旅游区域的发展规划、商品研发设计、销售管理等进行有效提升, 为了有效促进河南省旅游商品经济发展, 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布局规划, 从而使得旅游商品经济发展更有秩序;因此, 加强研发设计, 可有效提高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 可提高旅游商品的可信度, 从而使得旅游商品的信誉度提高, 使游客放心, 愿意买与敢买。本文主要对河南省旅游商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对河南省旅游商品经济发展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为后期研发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商品经济,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勇强.对河南省旅游商品经济发展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131-133.
[2]杨迅周, 谢燕娜.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6) :97-100+131.
商品经济时代的创新包装工艺 篇11
包装的概念及种类
所谓包装应该是对产品施加一定材料和造型的保护层(含容器等类的盛装物),也包括在产品的内外包装采用一系列的加工装饰处理工艺,从而可以增强产品的防护、储存性能,方便产品的销售、流通和使用。侠义的包装就是采用容器、材料或辅助物对产品进行盛装、包裹等简单的方式;广义的包装是对产品内外包装加以工艺技术方面的处理,包括使用具有功能性的材料制作包装物,使产品包装的工艺效果和质量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现代包装种类繁多,按流通使用过程的特性和作用来看,可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如将产品包装成为一包、一盒、一卷、一捆或一瓶等,这些便于零售的小包装称为销售包装。而将产品的若干个基本单位,包装成一大包、一大箱、一大桶或一大捆,这些可便于流通、搬运的包装方式称为运输包装。按产品包装结构形式可分为贴体包装、泡罩包装、热收缩包装、可携带包装、堆码托盘包装、组合包装等。按产品特性分类,可分为食品包装、药品包装、化工产品包装、有毒有害物品包装、易碎物品包装、易燃品包装、工艺品包装、家电产品包装等。按产品销售类型划分,有出口包装、内销包鞋、军用包装和民用包装等。从包装技术创新的方式分类,有真空抽气包装、充气包装、无菌包装、脱氧包装、防潮包装、软罐头包装、热成型包装、热收缩包装、缓冲抗震包装等。不同产品对包装有不同要求,特别是出口产品包装要考虑到与相应的标准或法规要求,这是设计创新包装工艺时特别需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创新包装工艺的适度原则
创新包装工艺必须符合适度工艺的基本原则,创新包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包装方式、材料或结构与传统包装存在一定差异,除了突出个性化、市场化因素外,也应注意不能脱离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这也是创新包装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
控制过度包装也是创新包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创新包装不能出现过度包装,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负担。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层数、空隙率和成本3个指标作出了概念性的强制规定: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饮料和酒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保健食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等。但不同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也有一定差异,月饼、糕点类产品包装的空隙率应不超过60%,茶叶类的产品不能超过45%。而对包装层数的控制,粮食类的产品包装是2层,月饼类包装应不超过3层,包装的成本价不能超过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价的20%。
笔者认为,创新包装工艺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绿色、环保、清洁、省材、省工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合理选型,对工艺进行精心设计,尽量采用最省材的方式;尽量不用或少用黏合剂成型,盒式包装多采用自扣式、搭扣式成型;尽量不用或少用薄膜工艺,多采用水性上光、UV上光或过蜡工艺进行表面整饰加工,以确保创新包装工艺具有良好保护产品的性能。而手提式盒、袋产品尽量设计纸质的手提,不采用织物类袋子,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符合环保的基本要求。从合理利用资源出发,侧重于包装技术性能的创新,应合理考虑设计具备抗震、防水、防磨、防晒、防腐、抑菌、除臭、防尘、卫生、环保和保温等功能,从而提高产品创新包装的性能和商品的附加值。如果仅是包装方式创新,而材料结构和消耗数量等违背了过度包装的原则,也是不行的。此外,有些出口产品的包装,创新设计的风格也应注意与出口国家的法规和风俗习惯相符,否则货物出口经过海关时就容易出现受阻情况,给生产企业造成不可预料的经济损失。所以,创新包装应该要有原则性,不能盲目设计和生产,这是创新包装设计时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合理设计创新包装的准则
创新包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但应该突出“新、奇、特、优”的特点,即外观设计上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颖性,包装结构上要体现奇异的个性化,选材用料上突显出某种特殊性,包装质量上展现出优良的工艺效果。
创新包装涉及到设计、印刷、材料、工艺等环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才能使创新包装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比如有些出口产品包装的设计,必须符合出口地的相关标准。以包装物的包材性能、规格、重量等来说,设计的相应参数不能超过产品出口地的相关标准。如美国食品药物局规定,所有医疗健身及美容药品都要具备能防止掺假、掺毒等防污性能的包装。欧盟有的包装规定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接触食物的氯乙烯容器及材料,其氯乙烯单位的最大容器规定为每公斤1毫克成品含量,转移到食品中的最大值是每公斤0.01毫克。
据了解,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包装立法比较注重绿色环保,要求采用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利用或含再生材料,对产品包装的标识、标志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欧盟还要求控制货物中不实用的包装,并拒绝不可降解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包装;不得使用铁钉钉箱,封箱要用黏合剂;不能用塑料胶带,对内包装使用泡沫衬垫作为辅助材料也为拒绝之列,以确保包装物的快捷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美国为防止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还有禁止使用植物类包装材料的明确规定。而日本有关包装法规要求所有纸质和塑料包装材料必须加以正确标示和回收,同时还规定了回收标签的印刷模式。欧盟各国对进口的电器类产品,拒绝接收外包装上没有CE标志的货物。
除了考虑标准、法律法规外,创新包装设计还应考虑到出口地政治、文化、风俗的习惯和差异,如法国禁忌墨绿色,因为民众厌恶纳粹军服的颜色;阿拉伯国家忌讳使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图案与以色列国旗相似;德国对进口商品包装的要求是,禁止采用类似于纳粹和军团符号的标志;出口利比亚的产品包装不能使用猫、猪的图案和女性人体图案,因为这些为那里的人们所忌讳。
结构创新降低包装生产成本
采用纸盒、纸箱包装的产品,往往还需要使用内衬垫,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增加包装强度的作用,而且可以防止内装的产品出现松动、震动而产生摩擦、磨损等不良情况,较好地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而产品包装的生产成本,除了用材的规格和数量外,印刷制版和模切制版的生产成本,也对品种多、数量少的订单有较大影响。合理权衡包装用材数量、规格和印刷、模切制版生产成本的关系,用创新概念去设计产品包装,才能较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某客户要制作十几款电子配件的包装盒,每款电子产品的厚度、长度和宽度规格有所差异,数量也不尽相同,采用合版印刷则用纸浪费比较大。根据客户要求,这些电子产品的外包装要统一设计印刷品牌广告的图文版面,但产品型号必须体现在外包装上。由于各款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数量有很大不确定性,客户为避免浪费提出合理使用包装盒的印刷要求,将产品的规格标签采用不干胶印刷,使用时将相应标签直接贴在盒子上。鉴于外包装的印刷版面一样,只有产品规格不同,考虑到印刷和模切制版问题,客户将规格相近的电子产品归类在一起,提出只需制作3个规格的外包装盒就可以,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客户印刷生产工厂合理设计包装盒内衬,要求每款电子产品装进盒子后不得出现松动、移动,于是印刷厂通过在盒内设计不同的内衬结构,采用合版模切工艺,利用废纸边模切成型后与纸盒配套使用,较好地满足了电子产品装进盒子后保持相对的紧密度,既降低了包装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包装质量。
工艺创新拓宽包装产品功能
水果、蔬菜、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通常采用方便、简单、经济的纸箱包装,这不仅是绿色环保的要求,也是物流运输对产品保护的基本要求。通过包装制作工艺的创新,将经抗菌剂、保鲜剂浸泡后的塑料膜夹制在瓦楞纸板内,然后再在瓦楞纸箱里面涂上保鲜剂,这种加入创新元素的瓦楞纸箱,不仅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而且还可起到调节和控制温度的效果,防止细菌的滋生和不良气体的产生,从而保持箱内果蔬或水产品的新鲜度。
保鲜功能的瓦楞纸箱有夹塑型、复合型、发泡型和混合型等,其中夹塑型纸箱包装含有涂抹抗菌剂、保鲜剂等材料,既可控制产品水分的蒸发,保持箱内果蔬或水产品的鲜度环境,还能调节和控制温度。复合型包装是将镀铝保鲜膜与瓦楞纸箱的里层表面进行复合,使纸箱体内具有吸收乙烯气体功能,防止水分蒸发,同时能反射辐射热,防止纸箱内温度上升,进而起到保鲜的作用。发泡型是将泡沫塑料与瓦楞纸板组合在一起,其保鲜效果比前两种方法更具优越性,在抑制水分蒸发、控制热度和气密性方面都比较好。混合型保鲜瓦楞纸箱的制作,是在瓦楞纸箱内面纸加入纳米级多孔型乙烯气体吸收粉剂,具有防止催熟的作用。还有一种工艺是原纸上涂布能发出10μm左右波长红外线的特种陶瓷粉末,使其在常温下能发射红外线,既可使果品中一些分子活化,提高抵抗微生物侵蚀的能力,同时还能使酶活化,使水果的甜度得到一定的增加,较适用于包装葡萄、杨梅和水蜜桃等产品。
此外,提高瓦楞纸箱的防水功能也是创新包装的方式,其中采用幕帘式涂覆法,将熔化的合成树脂或石蜡混合物从料斗口控制以薄膜状流下,均匀涂在水平运行的瓦楞纸板上,当纸板表面涂上一层树脂膜或蜡膜后,既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耐磨性,也适合于包装水果、蔬菜、腌制或冷藏食品,以及其他高光洁度的办公用具等。耐水瓦楞纸板与防水瓦楞纸板性能不同的是,当水里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后,其强度不会明显下降,它的良好的性能取决于生产加工工艺。该工艺可采用浸蜡自动送纸机将瓦楞纸板连续送入90℃左右的石蜡浸渍槽里,经过连续浸渍10秒左右后,将其从蜡槽中取出再经过100℃左右的热烘室内缓慢移动,使蜡液进一步均匀渗透到纸板纤维中,同时使局部多余的蜡液流平。完成热烘后的浸蜡瓦楞纸板在常温条件下或强制进行冷却使蜡液固化。用经过石蜡浸泡加工处理瓦楞纸板制成纸箱,盛装活鲜海产品、冷藏果品和其他含水率较高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耐水性。
综上所述,创新包装涉及到生产设计、生产工艺、印刷与装订耗材等条件,只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路,紧紧围绕绿色、环保、节能、省材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包装印刷产品,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包装印刷行业对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义务和贡献。
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旅游商品,发展策略,陕西
本文研究的旅游商品不包括无形的服务, 主要指旅游者因旅游活动而产生购买, 所有权发生转移, 具有完整物体形态和旅游目的地特色商品。
一、陕西旅游商品发展存问题
1. 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 做工粗糙。
陕西各大景区和旅游商品街, 所出售旅游商品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和全国其他地方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 甚至雷同, 比如在各个景区的民族小包、小镜子, 各种仿造的小饰品等。二是所出售的旅游商品具有一定本地特色, 但做工粗糙, 包装简陋, 无法较呈现当地的文化内涵。比如摊位上出售的兵马俑、唐三彩、倒流壶、公道杯、陶埙等仿古纪念品。
2. 旅游商品价格不够合理。
旅游者在陕西旅游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 但是不知道当地最有典型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什么, 二是面对的旅游商品价格参差不齐, 购物店里的价格和摊位上的价格、不同店面和不同摊位的价格也千差万别, 旅游者常常担心花高价还买不到货真价实的产品。
3. 旅游商品购物店商业气息过浓, 精细化、创意化程度低。
陕西出售旅游商品的渠道通常有超市的特产区、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这几种。渠道共同点是商业气息非常浓, 精细化、个性化、创意化程度很低。超市特产区常常是当地人不愿光顾的地方, 游客常常由于时间、信息有限等原因前去购买, 但往往这种购物经历不愉快。再者, 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 比如西安的回民街, 由于游客爆满, 很多店面和摊位都只考虑将商品卖给一次性游客, 根本不会考虑创建品牌或者赢得回头率等问题, 所以质量可想而知。最后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摊位和店面, 景区商品一定比其他地方贵。
二、陕西旅游商品发展策略
1. 旅游商品系列化。
本文按照旅游商品的形象代表程度将陕西旅游商品排成一个系列, 具体见下表:
2. 创新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设立新型的专门化旅游商品购物店。
(1) 创建新型的博物馆式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整个店面的装潢陈设中, 讲究品味和风格。在购物店中设立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铺位, 在铺位中显眼的位置陈列同等旅游商品中的艺术品和珍品, 设立专人进行讲解, 包括该旅游商品的历史、价值、其中蕴含的文化等, 针对游客提问进行解答。在购物店某一特定区域增加实际操作、制作环节, 进行真人演示, 让游客了解旅游商品的制作过程, 吸引游客注意。 (2) 创新创意网络购物渠道。网上购物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局限、价格相对实惠等优点, 但是也有无法看到商品实际质量、运送过程中出现问题等缺点。所以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时, 要特别注重口碑、服务和细节, 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价格也要相对实惠, 满足网购族群需求。
3. 为旅游商品提供人才保障。
(1) 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陕西高校要重视商品设计、开发、行销和公关等专业类人才培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 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 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加入实践环节, 去企业一线进行观摩学习, 让学生增加一线经验, 也为相关的行业问题出谋划策。其次, 高校和企业联合组织一些专业的商品设计大赛, 促进对人才的培养, 毕业后可以直接去企业任职, 企业对其进行后续培养。 (2) 政府对社会人才进行支持。政府出面主办一些长期固定的大型旅游商品竞赛, 比如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等, 比赛胜出选手可以获得奖金、就业机会、行业认可等奖励, 如果有开发商对某作品感兴趣, 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出售, 卖出的产品给设计者分成, 激励更多人来参加比赛。政府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某些珍贵技艺的继承人, 给予资助, 比如提供补贴、帮助其联络购买商、帮助其进行营销等形式。
4. 为旅游商品提供制度保障。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旅游商品的生命在于特色, 不管是历史传统造就的特色还是新的创新创意, 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来保住特色, 否则旅游商品市场只会形成同质化的产品, 让游客无从购买, 也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陕西应大力开发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商品, 企业对旅游商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注册和申请版权、专利权。对一些旅游商品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制作过程、地方名优特产、优势工业类进行“原产地保护”,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和企业要依法追究责任。 (2) 促进旅游商品价格合理化。面对旅游者认为的旅游商品价格不合理的情况, 陕西省要完善旅游商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按照成本核算、供需关系、市场行情等途径进行定价, 取得旅游企业盈利、旅游者需要、形成行业良性竞争三者均衡, 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适时进行一些价格促销活动, 旅游者获得物美价廉享受。在一些游客不易识别真伪的购物品店设立专门检验人员, 比如蓝田玉购物店, 同时发挥消费者保护协会的作用, 保持投诉电话的畅通和处理投诉事件效率, 保证游客权益。
参考文献
[1]李利.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9) .
【商品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商品经济05-14
“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教案稿05-28
周边商品经济08-12
商品经济观念08-17
商品经济的春天论文10-11
深圳经济特区商品房预售合同书06-14
从商品质量看企业发展10-01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09-06
商品期货10-16
伪劣商品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