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观念

2024-08-17

商品经济观念(精选12篇)

商品经济观念 篇1

一、观念扶贫的重要性

英格尔斯 (1966) 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也是一种国民落后思想心理状态。国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思想意识之中, 就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我们可以找出太多贫困原因和多种反贫困措施, 但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素质及贫困之总根源, 是思想观念反贫困及最有效的反贫困对策。2013年11 月3 日至5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脱贫致富贵在立志, 只要有志气、有信心, 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这里的“志”即人的思想观念或精神。但由于人的思想观念不可视、难以度量, 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资本、劳动、技术等物质原因, 思想观念原因及思想观念反贫困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为什么长期的反贫困未能使某些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回顾、反思和检讨我国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历程可以发现, 无论是对贫困原因的思考, 还是扶贫政策的制定, 都背离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即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主要取决于人思想观念素质的提高,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无论生产力在今天的内涵多么丰富, 外延多么广泛, 它的主体始终是人。改革开放、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等措施, 之所以能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究其原因, 就是由于它提高了个人的才能和素质。在以往扶贫实践中, 从政府来说, 就是给钱、给物、立项目、搞开发;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来说, 就是等资金、等项目或者要资金、争项目。这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致使国家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国家援助的科技人才、扶贫资金、扶贫物资及国家制定的扶贫政策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 甚至所有的扶贫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因此, 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就显得惨白无力, 其结果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反贫困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助长了贫困地区及人口对国家和政府“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如“新邵贺贫”。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扶贫攻坚以后, 人们发现离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贫困程度不是降低, 而是加重了;贫困人口不是减少, 而是增加了;贫富差距不是缩小, 而是拉大了;脱贫成果难以巩固, 返贫率高。截止2012 年底, 全国有14 个连片特困地区, 832 个国贫县、片区县, 12.9 万个贫困村, 按照新国家扶贫标准2300 元, 我国贫困人口增至1.28 亿人。[3]这说明, 人们还缺乏对贫困原因进行追根溯源的探析, 缺少对扶贫方式最有效的探索。

人力资本理论以劳动力缺乏文化、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素质解释贫困的原因, 但未把人的思想观念素质纳入人力资本范畴, 忽视了对劳动者思想观念素质与经济发展、贫富相关性的考察, 忽视了贫困者自身思想观念素质的提高对于消除贫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伟大作用。其实, 任何一种扶贫政策都应有助于激发贫困者通过其自身主观努力去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观念扶贫有助于增强贫困者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有助于建立贫困者自我脱贫的长效机制, 这乃是检验一切扶贫政策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而不能让贫困者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放弃自我主观努力。我们并不反对国家或政府物资、资金、教育、科技、文化等扶贫政策措施, 但过多的单纯的物资或资金扶贫援助, 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反而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如今, 一些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仍然固守着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 躺在贫穷的“温床”上, 眼睛只盯在向国家要钱要物上,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奋劳作的精神丢了。1995 年5 月18 日《经济参考报》刊载一篇文章, 大意是说甘肃省渭源县杨庄乡有一个贫困户, 乡里救济他一头牛, 他想花钱, 就把牛卖了, 买了一只羊。不久, 又把羊卖了, 买了一只鸡, 这样既有钱花, 又有蛋吃。后来, 蛋吃完了, 鸡也宰了, 家里贫困面貌依旧。他却不慌不忙, 心安理得地说:“反正共产党不准饿死人”!文章指出, 贫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贫困者思想和精神的崩溃。文章最后呼唤:贫困户, 挺起你的脊梁!振作你的精神!因此, 治疗贫穷的良药绝不能完全靠外部援助。外部援助是有益的, 但也可能是有害的, 因为它会消磨人的意志、斗志, 使人产生一种具有麻痹作用的依赖感、自卑感和低能感。克拉克指出了政府福利扶贫政策的某些弊端, 他认为:“政府许多帮助穷人的做法实际上是使贫困和不平等永久化。与现代福利国家相联系的社会扶贫福利项目常常只起到了抚慰低收入者心理和防止社会失序的作用, 政府福利扶贫项目是损害少数民族自主精神、造成代代相传的依赖感的罪魁祸首”。[4]

究其原因, 是由旧社会形态、文化传统传承下来的旧思想旧观念, 在深深支配人的行为, 抑制着人的智慧和潜能, 决定人的其他一切方面素质及能力的发挥, 并且是物资、资本、劳动、知识、技术等一切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可见, 贫困的根源已不是一般的“物”, 而是人低下的思想观念素质。对此, 经济学家有许多论述, 梁小民指出:“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而是人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的约束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其实, 西部许多地区在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都比东部条件好, 但却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首先在于人思想观念的不同。思想观念的改变会带来实际上的发展, 这也就是精神变物资。”[5]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的郎咸平教授2007 年6 月在长春为企业界精英讲解“企业战略与行业本质”时指出, 东北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思想僵化。他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就要知道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以往有专家认为东北最缺少资金, 也有专家认为东北缺少有竞争力的产业, 还有人觉得东北缺少技术和人才, 我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我认为东北最大问题是思想非常不解放, 甚至僵化。常常听到东北的一些企业家问:现在最有潜力的行业是什么?东北三省哪个城市最具竞争力?我认为, 这个世界上常有夕阳思维, 却少有夕阳产业。只要思想解放, 思维创新, 东北就能振兴”。[6]克拉克指出:“贫困和不平等根源在于人们具有不同的思想心理素质。一些人意志坚强胆子大, 另一些人聪明而富有创新精神, 还有一些人消极而迟钝。正是由于这些人性中普遍的固定品性, 产生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等级制的社会关系和其程度相对稳定的贫困及不平等”。[4]273

一切导致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发展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在劳动力思想观念素质低下那里找到终极原因, 人的文化、技能、健康等素质最终要受其思想观念素质的制约。在现代人的诸多素质中, 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区别于传统人的思想观念素质。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贫困原因, 但人落后的思想观念素质是贫困之总根源。减少或消除贫困的方法很多, 且各种方法的成本、效果也不一样, 但思想观念扶贫是成本最低成效最显著的一种扶贫方法。因此, 新时期反贫困实践, 不仅要注重物资、资金、技术、教育等反贫困, 而且要通过农民自身思想观念素质的现代化, 注重唤起贫困者的脱贫意识, 重视观念反贫困。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 西部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 既有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落后、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 更有西部地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主观原因。要在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 缩小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使西部农民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从小农经济思想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意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树立崭新的市场经济意识, 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培育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二、商品经济观念促进农户脱贫致富的机理

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支配,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从而导致相应的贫富和经济发展结果。农民商品经济观念促进农户脱贫致富的机理是:思想观念上, 农民“无商不富”、“经商做生意”、“投资办厂”、“赢利与盈利”、“竞争与风险”、“成本与收益”、“利率与利润”、“投资与创业”、“以钱生钱”等商品经济观念 (或市场经济观念) 。行为上:农户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影响及结果:主动参与社会分工, 为交换、消费者、市场、社会而进行的生产以及专业化规模化 (扩大化) 生产, 有利于降低社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 获得比较利益, 形成规模经济, 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市场交换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种节约与效益机制。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通过市场交换参与社会分工, 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生产者之间应遵循“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的社会分工原则, 实行专业化生产, 即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即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 。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产品交换,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交易双方的生产成本, 增加产量和收入, 对交易双方都有利;而且, 交易双方通过分工所创造的利益, 通过市场交换, 可使所有的市场交易参加者都受益。斯密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 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 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为了自身的利益, 应当把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别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 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 即其一部分的价格, 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其他物品。”在市场开放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背景下, 有利于农户获得就业、市场 (销售, 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 、成本、收益等经济机会。

反之亦然, 农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观念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机理是:思想观念上, 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或市场经济观念缺乏, “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农本主义小农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比如, “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种田为吃饭”、“种菜为吃菜”, “栽树为烧柴”, “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犁地”, “养鸡养鸭为改善生活”等观念正是这种田园式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行为上, “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农本主义小农思想束缚着农民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行为。一是农产品自给自足, 即不为市场生产。二是农民固守在十分有限的效率低下的耕地上, 进行着单一的狭小规模 (“小而全”) 的传统农业生产。三是采取“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形式。影响或危害:一是农本主义小农经济的实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非交换的经济形态, 它使得农户家庭小规模生产成本很高, 根本不可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张培刚先生认为, “工业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为前提的, 但在传统思想中体现的农业文明却是“重农轻商”的农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意识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中国素称‘以农立国, 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农村, 农业不但是一种产业, 也是亿万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相应, 历史上长期形成了‘农本主义’思想和‘民以食为天’的信条。由于以农为本思想, 因而崇本抑末、重农轻商;加上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严重隔离, 所以商业活动很难开展, 市场很难建立, 致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份直到今天在农村中仍占很大比重, 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性及配置受很大限制, 社会生产成本很高”。[7]二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男耕女织”家庭分工的实质就是对男子和妇女职业与工种的限制, 不利于社会分工和大生产的发展。刘易斯指出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危害, 他指出:“在某些原始社会里, 除了在家里或在自己的地里之外不允许妇女干活。这就提高了每个家庭的自给自足程度, 从而减少了贸易与专业化的机会。经济增长与妇女的工作由家庭转到市场之间紧密相关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习惯要求妇女只能在家里干活, 或者, 她们在家庭之外工作时只能当家庭保姆和打字员, 或挤在某些很有限的工作范围内, 那么,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增加社会产品最快的方法之一往往就是开办可以提供妇女能胜任的轻松工作的工厂;许多缺乏男劳动力的社会发现这是进一步扩张的机会。这不仅可以直接增加产量, 而且还可以间接增加产量。”三是在自然半自然经济条件下, 家庭小规模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使劳动者的成果附加值极低且仅够满足家庭生活消费需要, 可用于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非常有限, 不能为农户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即不能形成“规模生产, 规模效益”。四是自然半自然经济使农户家庭处于封闭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与外界交往甚少, 在遇到灾害时, 农户家庭小规模低效率的生产很容易造成农户家庭的自给不足或贫困。[8]

三、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观念培育的内容及途径

一是培育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西部农村由于受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 加之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造成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不发达,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因此, 必须破除小农经济意识, 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实现农民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西部农民缺乏对市场前景的预测, 不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 加之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精加工程度低, 产品附加值低, 即使其产品进入市场, 也往往因供求矛盾, 而导致效益不高,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要高度重视农民市场竞争意识的培育, 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价格行情, 把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自觉投向效益好的部门或项目,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三是培育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培育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 就是要农民自觉地在机会与风险之间权衡利弊并作出抉择, 准确捕捉和利用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自觉地寻求市场机会, 化解市场风险, 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 合理配制资源, 避免或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以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四是培育农民市场约束意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要发展西部农村经济, 就必须培育农民的市场约束意识, 使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 接受市场法制的约束。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观念培育的途径, 转变西部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维, 树立市场意识, 既是一个自发过程, 也是一个自觉过程。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培训。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板报、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逐渐掌握市场经济基本规则, 增强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二是政策引导。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对市场经济发展实行倾斜, 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 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和经营,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三是利益驱动。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 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使农民真正获得实在利益, 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使他们树立发展市场经济的信心, 最终形成市场意识。四是典型带动。通过对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典型事例的树立、扶持, 以激励贫困农民向他们学习致富实用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促使其市场经济意识的尽快形成。五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在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的同时, 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 使西部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梳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经营理念。再通过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三资”企业中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促进西部广大农民逐步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参考文献

[1] (美)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3-4.

[2]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 2013-11-6 (1) .

[3]习近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3:55.

[4] (美) 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第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220-223.

[5]梁小民.小民谈市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74-75.

[6]秦其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农户家庭贫富[J].当代经济科学, 2008 (2) :66-67.

[7]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88-132.

[8]李月娥.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39.

商品经济观念 篇2

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

经济发展是主线,创新是前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区域区域如此,一个团体也是如此。一个领导干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许不会有什么失误,但区域经济绝不会有什么发展。这种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失去了带领和导向的作用,自然不会是一个称职的领导。经济发

展是主线,是首要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是目的,开拓创新就成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创新需要智慧,创新需要勇气,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勇立不败之地。我们县的发展从多年来的山穷水尽到现在的柳暗花明,这其中的转折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好县长,好书记——***,他的到来使全县人民为之欣幸,也将成为**历史上的骄傲。横跨东西,沟通秦晋的黄河公路大桥;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平坦街道;煤、电、气一体化的招商引资,从基础设施到经济的发展。试想5年后的大宁,何止是西山的领头雁,即使在临汾恐怕也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全市可有可无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为了这个辉煌的目标,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发展经济资金重要,所以首先要在发展的观念上创新,突破只在小圈子里靠我们自己搞发展的局限,全方位对外开放。用大区域、大发展的思路抓发展,不仅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还要大量的引进、引用人才。

其次,要在制度上创新,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企业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只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上门服务,限时办理,对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我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只要是有利于**的发展,我们都真诚的欢迎,并为他们提供一切方便。要让他们感到在这里投资经济上有发展,环境上无压力,心理上有依靠,愿意来,留得住。

第三,要在招商引资的措施上有创新。工业上能引进来;农副产品要能推出去;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靠一次偶然的招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为此,我建议:

1、对外要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在网上招商,把**的产品和资源向外地推销,招徕更多的客商随时来**投资,并提供商务接待等,同时还可以公布一系列的便民信息、电话,使大宁的城市化更趋成熟,把**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

2、对内,在县城的中心地带设“信息大厅”,作为商务信息平台,所有外地求购的客商和本地待售的产品都在信息大厅登记,统一调配,产品从品种、价格、数量、货源等全部通过电子屏幕进行公布,既方便外商也方便群众。

百年经济史的观念之辨 篇3

相比于国内绝大多数以讲故事为传统的历史文本,苏小和的《百年经济史笔记》或许是一次另类的观念史写作。阅读这本书,人们或许会想起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54年出版的那本《经济分析史》。

也就是说,在写作百年经济史这样的课题之前,苏小和事先搭建了一个稳健的分析框架,建构起一个由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等诸多理论合围起来的一个具有分析性质的观念模型,然后将大量的中国百年经济史的新鲜史料放在这样的观念分析框架里进行深度辨析,最后得出一个旨在重新说明百年经济史的崭新的观念系统,让读者依靠观念的冲击而不是对史料的猎奇,真正在专业、理性和深度的层面,认识我们的百年经济流变,进而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是这个样子。

毋庸置疑,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理论的一般性常识,是写作的起点。比如最有关涉性的熊彼特和他的财富增长理论。因为这是一项以企业家和企业家背后的市场秩序为基本内容的课题,因此熊彼特的框架就成为必需的学术前提。苏小和试图反复强调,市场经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要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市场的逻辑,任何特色性的陈述,任何差异化的坚守,都只能在市场的逻辑之下进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理论显得如此重要,如果按照熊彼特《财富增长论》中创新理论的描述,来阅读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史和企业史,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经济现象:百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完整地打开,人们就放弃了市场的方法;中国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开始创新,就放弃了创新的方法论。

可是熊彼得说得很坚决,创新(innovation)是个纯经济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creation,这等同于知识和资源的重新组合(new combinations),而从事这个重组活动的人,只能是企业家。无论是在市场中引入新产品或老产品加入新元素,无论是引入新的生产或贸易方式,开辟或进入新市场,无论是找到新原料或投入品,抑或是引入新的产业组织方式,都只能是企业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小和将他的这套三卷本经济史笔记,在方法论上命名为“百年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

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用心的方法建构,经济史和企业史的逻辑发展是一种正相关。事实上,对开放这个关键词的反复重申,也是苏小和的写作重点。他的观念秩序建立在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论,以及由这样的理论延伸出来的开放社会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之上。

常态下,开放社会和企业家,显然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健全的开放社会,必然催生出更多优秀的企业家,而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反过来又推动开放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意义之下,对一个社会开放程度的观察,人们可以用企业家的发展数据、企业和企业家的案例进行量化分析;对于企业家的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分析,人们也可以通过呈现一个社会的开放形态,通过对一个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诸多描述来进行梳理。两种路径互为表里,促使我们找到社会发展、市场演进和企业家变迁的内在原因。

《百年经济史笔记》的第三个分析模型,来自苏小和对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的《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的写作借鉴。众所周知,杨小凯先生的那篇文稿在网络上一直流传,篇幅不长,但是影响力明显。苏小和说,一方面他试图把杨小凯先生的这篇未完成之作扩展开来,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经济史文本,另一方面,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写作,向杨小凯先生致敬。

尤其重要的是,正是在建构分析框架的层面,苏小和直接引用了杨小凯先生的表述: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载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实证的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当这些分析框架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如果不言明潜在的对分析框架的假设,使读者误以为存在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纯客观历史,则读者反而会轻易相信一些很没有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失去对分析框架的识别和批判能力,从而使历史记录变得非常主观。

苏小和的意思是说,在写作《百年经济史笔记》时,他严格遵从自由市场的发展理念来发现和组织历史材料,得出结论,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写作成果具有排他性,也不意味着其他路径的历史分析文本,就没有意义。在千万种历史叙事之中,苏小和的经济分析史文本,只是其中之一。

苏小和坦承,《百年经济史笔记》的史料来源,并不具有标新立异的特色。他说,关于晚清以降的经济史和企业史,大陆学界和传媒界似乎言辞很多,文本也很多,但两个方面的缺陷十分醒目。第一是弥漫着一种狭窄的意识形态路径依赖,绝大部分的材料没有立足于市场经济一般理论基础,而是站在意识形态的冲突话语体系之上,将经济史和企业史进行了大面积、深度的格式化。第二则是戏说历史的现象比较严重,报告文学风格的叙述过多,不尊重严谨的史料来源,以至于这样的历史文本堆积了太多的情绪,甚至是对经济史的扭曲。当这两种现象结合在一起,人们渐渐地发现,真正的历史已经被曲解,甚至是被遮蔽,人们在一堆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史料里继续开掘历史,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苏小和的写作史料并不来自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来自于大陆相关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把史料采集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海外。这是另外一个路径的经济史叙事系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学者在内的诸多海外学者,在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方面所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型文献,成为苏小和的主要参考文献。而刘广京、杨联、郝延平、陈锦江、侯家驹、费正清、费维恺、白吉尔、余英时、杨小凯、王森、赖建诚等这一脉海外学者共同构建起来的一个经济史叙事体系,真正促使苏小和推开了历史的大门,让人们看见了近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逻辑。

这样的历史性看见,对于每一个在中国大陆接受主流历史教育体系的人而言,几乎是颠覆性的。所以学者刘军宁认为,苏小和的经济史写作,会让那些在国内接受红色历史教育的人们产生前所未有的观念层面的颠覆感。

苏小和说,这是一种类似于读书笔记式的写法,所以他认为,这本书并不能算作一本严谨的历史考证性著作,这是《百年经济史笔记》这个书名的由来。事实上,他说他自己更愿意把它当成一部宏大的读书笔记。阅读的过程,也是写作的过程,当他把一个系列的经济史专著读完,他便拥有了分析历史的视野和能力,这正是读书笔记的优势。他还说,这本书也不能算作一部艰深的学院性著作,事实上他采用了一种尽量靠近大众读者的写作风格,比如尽量顺畅的叙事笔触,适当加入一些观点性的评论,人物命运变迁的故事性写法,基于横向和纵向的中日、中美、中欧的经济史比较分析,还有一些主动跳出来的对当下中国经济现象和企业现象的分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风格,苏小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读者看得进去,而不致使其成为一部束之高阁的所谓学术性文本。

基于市场经济法律观念研究 篇4

( 一) 市场经济概述及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规律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自由、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的特征, 它既能起到利益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还能有效的利用价值规律进行自我调节, 但由于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且滞后性的特征, 又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 国家必须对市场经济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的调控与政府行政管理的结合, 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时期,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 传统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还有待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经济秩序面临着一定混乱的局面。这些混乱现象给国家和人民的经济财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行为关系到我国的根本利益, 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 二) 加强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护

1. 完善立法。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和民事立法, 对促进经济社会规范化运转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根据不完全统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定关于经济发展的民法已达40 多部, 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发展秩序以及调整市场化行为, 为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已制定了较多的法律,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化的民法法律, 这限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发展。经济行政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制定的行政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法律也存在着可操作性差、不规范、不公开等方面的缺陷。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完善立法规范, 转变政府行政机关的职能, 制定真正适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法律规范。

2. 加强行政执法。行政机关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是主要的执法机构, 市场交易秩序的完善能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以及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应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行政, 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机关严格加强执法, 能促进良好的执法环境建设。

二、市场经济法律观念探析

( 一) 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条件———以权力为本的法律观念

权力是在相对自由的法律情况下运行的, 以获得合法权益为可能的, 权利的运行主要以利益为核心, 以自由为本质, 保障权利能为市场经济获得更大的利润, 市场经济法律要首先确定以权利为根本的法律观念。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上是区别, 市场经济并不是仅仅受到行政权利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影响,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 市场经济主体要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 让企业真正的享有自主运营的权力, 减少对国家的依赖, 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和竞争规律, 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权, 确立以权利为本的观念, 着力完善民事立法与经济立法体系建设, 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 二) 市场经济竞争法则要求———公平、公正的法律观念

市场经济竞争的基础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的, 主要包括: 竞争参与的全面化、竞争规则的公正性以及竞争过程的透明化、竞争结果的有效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对上级要求的绝对服从, 对个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排斥, 计划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其公平性、公正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是由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来决定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消费活动也受到供求关系及价格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不公平、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市场经济不能平稳的发展。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与计划经济相比较而言, 是对“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和增加市场经济法律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分析经济建设中的不足, 借鉴其他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法律观念的建设, 并将其中优秀、成功的经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中, 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建立健全法律规范, 保障市场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研究框架中, 法律观念、体制以及理论的调整与变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权力的运行是法律观念下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市场经济竞争下公平、公正是其法则要求。本文主要是从法律保护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着手, 对市场经济法律观念进行深入化探究, 以安全、信用的法律观念来保障市场经济安全运行。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律观念,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尤春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中的契约文明与法治政府建构[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2]于彤.中国法制现代化与法律移植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 2002.

东西方经济伦理观念的比较分析 篇5

东西方经济伦理观念的比较分析

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引进了西方的`经济伦理观念.东西方的经济伦理观念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将东西方经济伦理观念融合起来,兴利除弊,创造出适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经济伦理观念.

作 者:何伟 刘畅 He Wei Liu Chang  作者单位:抚顺电大 刊 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LIAONING GUANGBO DIANSHI DAXUE XUEBAO 年,卷(期): “”(3) 分类号:F2 关键词:经济伦理   农本主义   儒家文化   个人主义  

商品经济观念 篇6

一、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对于教师来说,最要紧的是将片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立体化教学。就当今经济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依然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桎梏,课堂教学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知识传授主要是单纯地重复模仿,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缺乏联系和拓展,学生求知的过程受到限制。在求解的过程中,总是用标准答案来解决问题,不能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探讨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枯燥

就当前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来说,理论性知识过多,鲜活的实践案例较少,且鲜有能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社会联系到一起的经典教材。繁杂的纯理论性知识不仅让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记忆,也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为费力。

3.考核方式缺乏合理性。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一次性终结期末考核为主,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70%左右,而课堂平时成绩仅占30%左右,成绩分配缺乏合理性。另外,就考核方式来说,大多以笔试为主,忽略了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考核方式会助长学生纸上谈兵的心态,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考前进行突击复习,考过之后时间一长就将所学知识全都忘了。

二、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教师应转变观念

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来提高自身对教学的认识。首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即将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许多课本上的知识也很快被淘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将沦为新一代的“文盲”,学生的思维也将缺乏创造性和发散性。创造力是每个个体乃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武器,因此,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教学局限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还应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2.丰富经济学教学内容

造成经济学教学内容枯燥的主要原因有:对经济学教材编写重视不够,拼凑内容较多;部分教材没有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修订;缺乏配套的辅助资料;等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济学课程在理论性教学之后都能保证有一个或多个实际案例跟随,这样能强化学生对经济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将鲜活的经济案例应用到教学中,通过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发生的经济事件,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律,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分析许昌地域经济的发展,启发学生讨论许昌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引导学生用文献研究法,对许昌农业发展有关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通过数据研究,鼓励学生寻找资料和实地考察。通过学习、分析和调查研究,大家认为,许昌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必须围绕特色做文章。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和效益。大家纷纷为许昌的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另外,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并提高综合能力。经济学课堂教学应该配备相应的辅助资料,特别是案例研究,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懂得学有所用,而且,选择这类的辅助教材,比较适合教师制定教学任务及自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也更容易突出重难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来学习,不仅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3.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经济时代下会计观念转变分析 篇7

一、新经济时代下的会计环境特点

1、信息技术。

当前社会是信息的社会, 更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在信息发展的过程中, 信息传递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各种各样现代信息技术中, 最重要、最典型的是传感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健康使用是当前各种行业发展的前提和手段。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全球性卫星通信的实现和互联网的开通则使得当前社会和经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历程, 使得传统会计学产生了深刻直接的变革革命。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最大特点。社会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导致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反过来, 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对于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 使得企业在某一项目或多个项目上的投资以及盈利能力都无法再作捉摸。经济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所披露的信息无法再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这样的前提背景使得当前社会上一些仍然保持着公正、客观态度的注册会计师无法再准确披露出某个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 从而导致会计师声誉受损。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与时下新兴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无法匹配, 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因此, 转变会计观念, 发展全新的会计模式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新会计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工作模式发生改变, 而会计工作模式的改变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的会计新观念作指导, 因此, 在新会计环境下, 各企业想要其内部的会计工作开展顺利, 保证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转变会计观念, 与时俱进的开展会计工作。会计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以及会计素质的培养上, 同时这也是新会计环境对会计人员所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现对会计人员应该转变和树立的会计观念作详细论述。

1、全球化观念。

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会计信息交流的全球化, 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球共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会计信息也逐渐发展得愈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当电子商务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办公, 成为经济时代下促进企业发展的主流运营模式时, 传统的手工化会计业务管理模式将面临变革。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型会计人员需要对各个国家关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外汇汇率等知识进行了解, 树立全球化观念, 放长眼光,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实现信息交流的全球化, 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扩大企业的贸易市场。

2、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科学。对于企业来说, 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 在同行中奠定自己的相对或绝对性地位, 就必须要有属于企业自己的, 与众不同的产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 并保证产品的与时俱进和高质量。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都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 无论是产品生产时需要运用到的机械技术, 还是产品推广时所使用的电子信息技术, 在新经济时代下, 这些技术都是会计人员必须要了解的。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要对新技术有一定的敏感性, 随时关注并重视新技术的发展, 思考并预测新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果将其引进到企业生产或企业管理中, 其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如何将新技术更好的应用到自身的会计工作中, 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同难度的会计问题等等。新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人员理应做到如此, 尤其是财会人员, 其更应该具备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以及积极探索的可贵精神。

3、职业判断能力。

在我国会计领域, 会计人员长期以来养成了“照葫芦画瓢”的习惯, 不善于用职业判断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而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 对会计事项一般只确定原则, 指出一般情况下处理方法, 例外处理方法及允许选用方法等, 具体会计核算要靠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和业务特点来进行职业判断, 作出合理、准确的会计处理。

4、团队协作精神。

新会计环境下, 企业会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对其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模式进行再造。比如当前的企业生产和办公多采用局域网技术, 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量更大, 信息交流也更加广泛, 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各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愈加频繁, 并能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有序、有组织的工作团队为企业共同工作。当企业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运营模式, 转变成以工作小组或工作部门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并辅以计算机协同工作时, 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利益的影响便加大, 任意工作部门中, 任意一位成员在工作上出现错误, 都极有可能对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影响。因此,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会计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与统计部门, 其对企业经济的盈利起着决定性作用。会计部门内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并端正心态, 做好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并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工作,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转变会计观念是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 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更是当前社会制度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前提指导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手段。会计观念的转变保证了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前提, 实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会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无法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时, 会计工作人员就应当及时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会计理念, 展开思维, 转变并创造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匹配的、与时俱进的会计观念。本篇文章在开篇简要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会计环境进行了介绍, 随后重点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并对会计人员应当转变和创造的新的会计观念作相关论述, 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会计环境,会计观念,转变,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佩珊.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J].科技咨询导报.2007 (07) [1]李佩珊.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J].科技咨询导报.2007 (07)

[2]胡少忠.谈对管理会计观念更新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08 (10) [2]胡少忠.谈对管理会计观念更新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08 (10)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 篇8

一、着眼于未来的现代会计观

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回顾型的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 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时空观的变化, 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会计时空观——着眼于未来的时空观。

首先, 树立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观念,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上的连续, 未来作为过去和现在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 必然与过去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已经为恰当地预测未来提供了现实基础。未来是现在创造的, 未来的状况决定于今天的期望与努力。人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决定了未来的形式和状况。

其次, 树立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的观念。现在是时空发展中的一个不断推移的瞬间, 是过去与未来的结点。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 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 通过对现在的认知, 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就贯彻了着眼于未来的新理念。如《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 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就是以资产在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再比如,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当运用, 使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不再局限于反映企业的过去, 而是更加注重企业的现在和未来, 这是现代知识经济形势下会计着眼于企业未来观念的充分体现。

二、重视公司的未来风险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 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 它无处不有, 无处不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 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 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 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与收益总是并存的, 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 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与作为中的风险相比, 不作为将是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不作为将可能会失去重要的机会和巨大的收益, 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风险。能够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 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传统的会计是建立在确定的、清晰的、客观的基础之上的, 要么承认, 要么否认, 没有可能, 没有中庸。传统会计用建立在如此种种假设而非现实环境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 提供的只能是失实的信息, 这种回避风险的做法, 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 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高科技项目, 由于自身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 面临的风险更大。这些情况决定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必须实行风险管理。具体来说, 可以加大提取科技开发费用的比重, 提高风险准备金的比例, 更加普遍地采用谨慎性原则, 普遍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三、环保会计 (也称绿色会计)

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必须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绿色会计环境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和传统会计理论撞击便形成了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的目的是要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化为环境资产, 即这种资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提高社会效益, 维护生态效益。绿色会计观念要求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 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人会计的核算之中, 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 而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项目决策, 即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 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 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 滥用自然资源。

环保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提出了挑战, 比如它不仅要核算本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且还要评估计量社会效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会计主体前提,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决定了环保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运用。

四、会计管理

在信息社会, 会计的重心将从记账算账转向管理, 以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式。即如实记账、客观反映已经成为会计人人都能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事情,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不再是遥不可及, 此时会计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主动参与管理, 其核心问题是合理配置公司的有限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效应, 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会计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核算和监督扩展到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等, 会计大量吸纳借鉴了数学、经济、统计、社会等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使其真正成为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管理之所以成为会计的主要发展方向, 有两个关键的原因:

(1) 大量的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会计核算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 使得会计人员从事更高层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管理工作成为可能, 这是会计管理得以发展的外部条件。

(2)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合理配置, 对管理会计提出了迫切的需要, 成为会计管理发展的动力。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 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 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 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 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 考核经营业绩, 分析执行情况, 挖掘潜力, 提出改进措施, 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五、会计国际化

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化性质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应该指出, 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必须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实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 其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同时, 还要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 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 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具体地说, 就是在制定或者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国际化的思想。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基本趋同。这种趋同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透明度, 有助于海外投资者消除原告由于会计准则不一致而产生的担心和顾虑, 从而增强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样, 这种“趋同”减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提高了中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 降低了中国企业信息报告成本和融资成本, 有利于推进中国当前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 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会计国际趋同发展战略, 全面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六、结束语

总之, 经济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则引导着会计的发展方向, 这也正是我国会计理论、思想近十几年来不断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为了顺应时代潮流, 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会计人员应积极树立全面的现代化会计观念, 探索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 从而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介及与中国会计准则比较.人民出版社, 2008.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3]、方玲.浅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甘肃农业, 2005.12

[4]、孔令强, 苏哲龙.浅谈会计的发展趋势.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6

[5]、马守志.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浅析.财会通讯.综合, 2008.3

商品经济观念 篇9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拓延。从形态上划分, 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 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 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 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 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 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知识经济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 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有鉴于此, 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 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 培育和扩张软资源, 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 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 因此, 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 增加人力资源投资, 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第二, 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 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 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 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 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1.财务资源配置。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 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 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 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2.利益相关者———财务资源配置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 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应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 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 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 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 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应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 这样定位财务目标, 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 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3.财务资源配置规则。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 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 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 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 为了便于操作, 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如果资源配置规则缺失, 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问题, 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 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 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 分层管理。鉴于银行是我国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建议在设计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2.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 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 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 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3.财务相机治理。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 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 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 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如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 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 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也被解释为一种在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

四、财务内容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 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以财务资本为核心。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财务学的内容应该进行调整与拓展。应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 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 建立财务学体系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 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 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经营者—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 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商品经济观念 篇10

一、改革观念

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中国几十年来所取的得的成就, 只能归因于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也只能靠改革和开放这两大法宝, 党的十七大报告处处体现着改革的理念, 从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到最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十七大报告全文, 始终坚持了理论上的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绝对运动就是要求以改革来促发展。

在《经济常识》教学中, 比如讲“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内容时, 要贯彻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 理解国家“清理限制和束缚非公有只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讲“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内容时, 要分析“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 强化税收调节, 打破经营垄断, 创造机会公平, 整顿分配秩序,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所体现的改革精神。讲“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优化三大产业结构”时, 要结合教材分析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神。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 要分析十七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改革发展理念……

二、资源观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运用, 经济常识教材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市场的市场体系,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内容, 与党的十七大报告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等充分发掘利用资源的内容是内在一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务必让学生形成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多样、资源有用、资源有限、资源要合理配置、资源要有偿使用等观念。

三、市场观念

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基本国情决定了只有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 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常识教材重点讲述价值规律作用的内容, 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市场的作用。我们在讲述市场经济的特征, 讲企业的经济效益, 讲搞好三大产业, 讲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讲对外开放等内容的时候, 都要贯彻市场观念,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来从事生产经营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定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讲述教材内容的时候, 必须运用教材知识理解十七大的精神。

四、宏观调控观念

应该说, 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绝对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经济常识教材通过讲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通过讲企业要提效、产业结构要调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得到保护等都需要国家的参与, 从而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目标的实现, 无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彻坚持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观点。

五、科学发展观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十七大报告语) , 我们当前更加强调社会公平, 但必须记住, 发展仍然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 同时又要注意, 我们所讲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把教材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外汇储备和进出口产品结构等内容与报告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语) , 教材关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三农问题、用财政和税收来调节收入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十七大报告语) , 经济常识的优化三大产业结构就是要做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又好又快观念

我们原有教材相关内容已经落后了, 教材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上的表述还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十七大报告已经把它发展了,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告诉我们, 将来国家经济的发展, 将是“好字优先”, 快在其次, 教师在讲解企业效益的时候, 必须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 在讲解分配制度的时候, 必须强调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都要更加注重公平, 要把公平的观念贯彻到社会保障制度,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财政分配, 税收改革等内容方面。

商品经济观念 篇11

关键词:孟子 物价 等价 交换 价值 规律 民生 贡献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34-01

会计文化,是指以货币、实物、时间为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家庭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预测、决策、记录、计算、控制、监督、分析、考察、评价、反馈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会计工作人员遵循的法规、道德、诚信、操守、态度、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 孟子的商品价值观念

(1)百工交易,以粟易械。“以粟易械器者,为不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1]农民用自己生产的多余的粮食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工匠也用自己所制造出来的产品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粮食,因为陶品、瓷品、铁制品、粮食等产品的生产浸透着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这些心血和汗水就是商品的生产价值,人们为了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进行商品交换。孟子的百工交易,以粟易械的思想对战国时期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商品价值概念和商品交换的概念,以便人们自由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2)则贾相若,市贾不贰。“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1]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交换,就可以使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统一起来。因为,布匹丝绸长短不同,麻线丝絮分量不等,粟米谷物多少不等,鞋子大小尺寸不同,但价值尺度是一样。孟子的则贾相若,市贾不贰的思想对战国时期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战国时期就已普遍进行运用。

(3)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1]各种商品的品种质量虽然不相一致,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到万倍。为了使商品交换正常进行,就必须按照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商品交换。孟子的物之不齐、巨小同贾的思想对战国时期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2 孟子商品价值观念对我国现阶段物价建设的现实意义

2.1 对部分重要商品及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对象

孟子的百工交易,以粟易械;则贾相若,市贾不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说明了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规律进行,对于我国现阶段对部分主要商品及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具有积极地进步地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8年国务院公报第24期上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2](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的出台是根据《价格法》第三十条规定作出的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实施办法”,其对象:一是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如: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液化石油气、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二是对在当地市场交易量较大或者具有一定影响的批发企业和在当地市场销售量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或者具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型超市和连锁商店,所经营的商品及服务,如:成品粮(面粉、籼米、粳米)、挂面、方便面,食用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调和油),猪肉、牛羊肉及其制品,鸡蛋,牛奶,液化石油气,其他重要商品及服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

2.2 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对于列入提价申报目录的经营者提高商品及服务价格时,应当在提价日之前的10个工作日向当地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供企业名称及近3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经营的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利润、纳税情况;提价的幅度,包括现行价格、拟调价格、提价幅度和提价总额;提价的理由,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等实际成本费用变化情况。当地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受理提价申报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告知经营者;价格主管部门在7个工作日后愈期不答复的,视同价格主管部门同意经营者申报内容。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1次调高价在4%以上的;或10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在6%以上的;或30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在10%以上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凡列入调价备案名单的经营者应当在调价后24小时内将调价书面报告送达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2.3 对部分重要商品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意义

对于宏观层面而言,实行价格干预措施应当遵循经济规律,有利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有利于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价格总水平;限定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和流通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对于微观层面而言,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制定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合法权益。

从百工交易,以粟易械;则贾相若,市贾不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孟子的商品价值观念对我国物价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孟子非物质文化对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在学习、认识、分析与运用孟子商品价值规律时,要“认真探讨,严谨勾考”,[3]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坚持可持继性发展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战国]孟轲.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8(24):6-8.

[3]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2.

商品经济观念 篇12

《决定》第二部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出“企业贿包翻家在内的^者承担资产保值, 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加强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专门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根据需要可派出监事会, 对企业进行监督。而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发现, 这种企业代管、监控体制漏洞极大。一般省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局是从财政厅局分离出来的下厲二级局, 权力不大、人力不足、专业水平不髙, 根本不可能对一个省巿内的数万家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 处于小团体利益和企业集体进行的假公济私行为、私分国有资产、小金库、将利润转为福利、低价拍卖、低价折股分配公房, 甚至无偿分配资产的现象实际上已大量存在。《决定》实施过程中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会使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更趋严重。在司法实践中, 对这种法人犯罪性质的案件, 往往被认为是出于公心的违法, 对主要责任人多是行政处分了事, 最多也仅作3年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追究。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国有资产的官方控制机构。用职工代表大会控制国有资产是不现实的, 因为企业职工有可能成为这种流失的受益者。

2.加强国有资产保护立法。如创立《国有资产管理法》, 对产权主体、收益、责权利关系、监督、审计、法律责任、监控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强对法人犯罪的制裁。总的趋势是要修改司法解释'加重法律责任, 使企业负责人在法律之门前望而却步, 成为国有资产的监管者而非侵占追究监管读职行为。监管者与国家利益没有直接利益关系, 因此很有可能导致监管不力、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二、对各种经济成分的平等保护问题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4条进一步提出“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认识这一点是我党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如近年对温州经济模式姓资姓社的争论即源此) , 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巿场竞争创造条件, 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市场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共同的规则, 同在一个起跑线。而现在司法实践上, 这种保护并不是平等的:公有财产是强保护、私有财产是弱保护。像公有制企业、经济组织的财产被职工侵吞挪用, 即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而私营企业的财产被职工侵吞挪用, 按刑法理论上主体、客体条件都不具备, 只能用民法去调整, 其法律后果也仅是返还财产。

这种状况与《决定》提出的平等保护理论是不相称的, 也不利干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进一步重视私营经济的保护, 才有利于市场竞争百舸争流的局面。

三、民商法、行政法与刑法的调控功能问题特别重视刑法的作用

严打斗争和专项斗争一直作为近年政法机关首选的手段和首要的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 我们当然要毫不放松地用刑罚手段来维护治安, 但必须以全新的观念, 高度重视民法、商法、行政法在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矛盾、规范发展方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 要大力强化民法、商法、行政法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有些去用刑法包揽的法律关系, 可通过民商法、行政法去调整, 改变刑法包揽过多的状况。在有些领域, 刑法要适当退缩, 只对危害国家安全、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影响社会治安的严重刑事犯罪适用。《决定》第44条提出:加快经济立法, 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刑法的完善, 主要是经济刑法部分。像投机倒把罪的主体研究, 内容类型要缩小;诈骗罪的量刑应加重;法人犯罪要加强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以刑法为最后制裁手段等。打击经济犯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也必须按照新的观念, 来进行全面的界定, 增加透明度, 使经营人士明了可预见的后果。而民商法方面的新内容包括:房地产、期货、股票证券、金融、知识产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公司法、控股规范;行政法方面包括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保护、行政程序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经济法方面包括产权明晰、连带责任的分割、企业破产、拍卖等。

四、关于对行政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的度的问题

上一篇:缩小城乡下一篇:考场作文开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