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活动品牌

2024-08-25

校本活动品牌(精选7篇)

校本活动品牌 篇1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目前已经成为志愿者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在公益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服务、扶贫开发、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普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活动普及面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欠缺、组织机构缺乏创新能力、志愿者能力不足等,亟需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1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发展困境

1.1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意识薄弱,缺乏持久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和动机不相一致。志愿者本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服务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但据笔者在高校的多年观察和了解,多数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体的初衷只是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且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入社团的组织管理机构得到较好的锻炼。一些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团干疲于应付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活动过分追求社会效益,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贯彻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普通社团会员参加活动的次数较少,且得到锻炼的意义不大,无法满足会员的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久而久之就会对社团失去兴趣,使社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乐于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但疏于审视自己,且对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不在意,如在校园内乱扔垃圾,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现象可谓是普遍存在。大学生志愿者并没有在这些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这些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团体存在沽名钓誉的倾向,而不是从心理上真正去践行志愿者协会的宗旨和精神。

1.2 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管理官僚制化明显,管理团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高校社团组织机构健全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社团管理的官僚制化则会严重阻碍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倾向主要指我国高校社团控制、组织、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具有官僚制的某些特征,即是由制度、规则等明确规定并通过层级制来协调的专门化的权限和行动。强调非人格化的特殊品格以及服从于理智上可加分析的规则,组织成员依照这些规则,以一种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精神行事,保持公平、情感中立的态度。”(1)目前,多数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组织机构庞杂,层级分明,人员众多,机构设置臃肿,且管理干部官僚习气重,理事会会议程式化严重,民主化欠缺,会员发表意见和被采纳的机会少,难以做到以人为本,无法树立起作为“爱心家园”中枢的威信。

因此,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意识薄弱,管理机构缺乏民主,致使社团内部缺乏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开拓校本志愿品牌,引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可持续发展

2.1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应为社团全体成员提供发展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社团根据现有资源和未来发展的的方向进行分析、切磋和交流,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为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依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增强本社团的综合实力以及影响力。”(2)学校是社团成员的家园,对社团成员而言,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社团成员之间达成活动的共同愿景。每个大学生志愿者都希望自己的“家”和谐美丽,只要是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活动,都能够获得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效,必然会带来成就感和大学生更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为社团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2.2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使社团成员从兴趣参与转化

为主动的公民参与,为自我的成长和社团的持久发展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志愿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生活品质,更是公民精神的体现。在参与校园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对活动的新鲜感和兴趣,逐渐地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校园各方面的建设中,在充分施展自己才能,获得成就感的同时,逐渐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最终获得自我的发展,与社团的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2.3 校本志愿品牌活动,利于破除社团管理的官僚作风,走向民主化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体现。品牌活动具有知名度高、影响力强、人员参与广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校园志愿品牌活动,不是单靠几个管理干部的几次商议就能攻克和完成的,需要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意见和建议,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民主协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管理走向民主化,以便找到最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和社团自身发展的契合点。

3 校本志愿活动实施的联动机制——以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

校本志愿活动,可根据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宗旨和多数社团成员关注的校园问题选取,使之能够为校园新风尚的兴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里以塑造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为例,来构建实施校本志愿品牌活动的联动机制。

3.1 学校团委主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形成联动

囿于当前学校管理的行政层级关系,活动应由校团委主办,授权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的形式进行。学校党委宣传部给予宣传上的支持,如宣传场地、宣传媒介等使用上的优先权;学生管理部门在相关规章制度方面,给予协调;学校后勤在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帮助等,形成党委领导,团委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的管理格局。

3.2 青年志愿者团体承办校园环保志愿品牌活动——社团内外形成联动

(1)团队招募与策划——社团内部与外部的互动。这项活动涉及面广,需要人员多,花费时间长,任务艰巨,所以必须做好策划。策划团队的组成人员,可以从管理干部中挑选,也可以从全体会员中遴选,或者从全校范围招募,将对这项活动真正感兴趣、愿意奉献时间和智慧,富有爱心,有毅力坚持下去的志愿者招募到策划团队中。社团内外的成员通过思想的激烈碰撞,制定出符合社团实际和学校实际的活动策划方案,把活动分工、制度和激励措施等考虑周详,确保后面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志愿活动的执行——各方人员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品牌活动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激情、智慧和信念。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严密分工。将社团成员分为多个活动项目小组,基本上以社团成员所在院系(班级)为小组分工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院(系)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校、院(系)等多级活动小组架构,实行学生社团挂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社团成员跨专业组合,以充分交流意见和了解情况。各个项目小组受社团策划组的统筹指挥。二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布告栏、横幅、海报、校内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其活动特色及活动意义,全面动员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不良行为的局面。三要严格执行。各个活动执行小组与所在班级的干部联合,约定制度,在上课阶段密切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其不良习惯。一旦有不良行为的发生,则接受青年志愿者团体和班级的处罚。在课余时间或周末,则可以组织环保方面的专题片、报告、环保时装展等来供广大学生观看。如果发生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与项目策划组及时沟通,必要时请校级管理部门来帮助解决。

(3)志愿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社团持续良性发展的外部动力。校园环保志愿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浩大工程,因为多数学生积习已久。这是一个与旧的不良习惯做斗争、相对比较枯燥的活动执行过程。执行成员在重复性的工作面前容易懈怠,在遇到来自他人的刁难或责难时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实施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使之制度化。在创建一套制度严格、职责分明、适应个性发展的优良制度之外,校团委和社团都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优秀社团、优秀会员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开始的工作任务开展,到成效显现后的情感投入,再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萌生,社团成员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奉献心理逐渐转化为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体验到建设自己家园的快乐,体验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升华了社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目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社团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组织管理机构官僚制化倾向明显。校本志愿活动品牌通过社团内外力量的联动,为社团发展提供共同愿景,激发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社团管理民主化,建立社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走出低水平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校本活动品牌,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伯海.刘国平.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68.

[2]戴钰慧.树立高校社团品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J].现代营销,2010(6):73.

校本活动品牌 篇2

一、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品牌培育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学校现有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改进, 对于处于品牌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学校而言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对于学校品牌尚不明确、处于品牌初创期的学校

而言, 特色化校本课程可以发展为课程项目品牌, 也可以作为学校整体品牌定位的出发点

目前, 有一些校长学校品牌意识淡薄, 没有挖掘出自身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的核心价值观, 更缺乏为品牌塑造提供支持的制度、措施、操作方法以及良好的内外部行为体系, 形象体系方面不完善或者完全没有, 也就是缺少对品牌理念、行为和形象三方面的设计, 这些就是没有品牌的学校。如果这类学校已经形成一些特色品牌校本课程, 并在一定区域产生了影响力, 可以将这类校本课程的特色上升为整个学校或某些项目品牌定位的出发点。

2. 对于已经形成学校品牌思路、处于品牌成长期的

学校而言, 主题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品牌培育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些学校的教育品牌已经迈入成长期, 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中具有一定口碑与影响、具有特定质量水准与文化底蕴及识别符号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 学校特色已经成长为学校品牌,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成为教育行业办学质量的代表, 学校教育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对于这个层次的学校而言, 如果学校能够围绕自己业已形成的品牌特色定位, 搭建对应的主题化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成为将品牌理念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具体言行的重要载体, 那无疑将使得学校品牌更加立体、丰满。

3. 对于学校品牌已形成一定知名度、进入成熟期的

学校而言, 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能够使得学校品牌得到进一步扩张、维护和创新

这类强势品牌的学校一般表现为:建校时间长, 经过长期的办学和实践, 学校品牌在一定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但随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品牌的同质化日益明显, 如何保持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已成为这类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围绕办学理念打造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使得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在学生课程中有所延伸, 通过显性课程, 让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真正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则是学校品牌迎来新的春天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 可以说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与之密切关联的系统化校本课程体系, 是成熟期学校品牌走向扩张、维护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品牌视域下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本课程种类凌乱, 缺少品牌意识, 与学校品牌建设内在联系不够

这属于校本课程外部整体规划和设计的问题, 主要是指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逻辑及其与学校愿景、办学理念的匹配性, 具体表现在各个校本课程科目散乱分布、自由发展, 缺少前期规划和系统构建;校本课程特色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之间缺少内在关联。有些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动辄几十门, 但是, 这些课程要么是为满足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而开设的, 如动漫、篮球、流行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街舞等等;要么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和技能拓展开设的, 如思维规律与化学学习、热点问题与现代生物技术、中学物理基本解题方法、英语诗歌等等;要么是一些特殊才艺的教师为学生学习一些技艺提供了课程平台, 如茶艺、十字绣、厨艺、纸绢花等等。但是, 这些种类的校本课程与学校的品牌理念缺少内在的联系, 无法为学校品牌的塑造提供坚实的课程基础。

2. 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高, 不能形成品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状态, 无法构成品牌课程。造成这种结果, 一是可能由于教师方面的原因使得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例如, 教师流动率高, 经验传承不易;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与知能不到位;教师兼任多项行政工作, 无暇从事课程研究与发展;教师课程规划、设计、发展能力不足, 对课程革新冷漠或抗拒改革。二是可能由学校课程管理问题造成, 例如, 课程发展组织流于形式, 未能正常运作, 功能不彰;学校本位意义含混, 流于校长本位、专家本位或他校本位;行政支持不足, 经常出现教学配合行政, 甚至行政干扰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的资讯设备、教学媒体、图书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足, 不利于课程实施;未能建立支援与咨询渠道, 社会资源的介入较少;未落实课程评价环节, 故无法追踪课程实施成效及做好课程质量管理机制。这样一来, 就使得有些学校虽然能从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出发, 构想出极为适切的校本课程体系, 能够很好地凸显学校的品牌, 但是, 由于学校师资、管理水平和物质资源的限制, 却无法将这些课程付诸实施, 或者在开设了一段时间课程之后而又不得不取消。这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在这些学校形成制度化, 缺少制度保障, 使得一些课程难以获得长期的物质支持;另外, 开发某门课程往往会变成某一位老师自己的事情, 而团队的智慧没有发挥作用, 导致一门课程由于个别教师的调动而不得不取消。

3. 现有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

有些学校已经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如自我成功教育、创新教育、活力教育、爱心教育, 但却缺少实现这些独特办学理念的专门课程体系, 结果往往只能让办学理念停留在校长或者管理者的口头上, 无法真正体现在教育对象的言行之中, 也就无法考察这种办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课程是将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学生行为的重要载体。但是,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经过梳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但这些往往止于学校的文件和校长的言传, 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实际办学行为还是两张皮, 要想克服这种弊端, 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并实施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 这一体系不但包括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也应该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按照自己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化实施。

4. 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融合

学校品牌塑造需要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支撑, 不仅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以核心办学理念为统领, 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也需要考虑到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在课堂落实, 使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校本课程需要根据本校教师能力和学生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 除此之外,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也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但是, 目前一些学校只是基于应试的需要开设了一些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 对于地方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地方课程也只是机械化地教授, 没有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与本校教师特点、学生需求现状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 将本校的品牌理念作为三级课程的结合点, 实现三级课程之间有效融合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

三、学校围绕品牌塑造进行校本课程改进的措施

1. 根据办学理念或学校愿景, 明确校本课程系统构成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确定校本课程体系的构成, 使得校本课程建设足以支撑学校品牌愿景的达成。一所学校打造校本课程体系的主旨应该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愿景相一致, 只有这样, 校本课程建设才能服务于学校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愿景乃是一个国家、地方、组织、学校或个人, 衡量、斟酌本身内外在条件和属性, 为其未来发展所勾勒的可达成前景、愿望或较长远目标。它是引导组织行动的方针, 形塑组织形象的指针, 凝聚组织成员力量的催化剂, 更是组织追求进步并赖以永续发展的凭借。现代化的组织和学校均须建构其特有的愿景。学校课程的发展, 亦须先建构学校的愿景, 以作为凝聚教师力量的催化剂, 并作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鉴的指针。因此, 校本课程的发展, 应植基于学校现状情境的分析与学生需求的评估, 并要配合学校特色与愿景的发展, 拟定课程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构成。根据学校发展愿景和办学理念, 重新确定本校重点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构成, 描绘整体性的校本课程蓝图。整体性的校本课程蓝图融合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对带动学校进步最为直接。将学校的发展愿景融入到整套学校课程就是整体性校本课程蓝图的由来。若只针对一点学校特色而放进其中一个学科领域则属局部性的校本课程。两者都有帮助学校改进的可能, 但先从整体进行设计, 再找出优先发展的校本课程科目, 相对较好。

为此, 学校全体人员需共同反思这样三类问题: (1) 学校目前的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是否为大家所接受?是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2) 目前学校的三级课程系统发展态势如何?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哪些?校本课程是否已经形成体系化?是否还存在课程缺失? (3) 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校本课程系统是否与办学理念相契合?是否有助于将学校办学理念加以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 校长要充分重视教师、学生和家长多元主体的充分参与, 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给予他们充分表达和沟通的机会, 最终的决策必须获得大多数成员的认同, 这些都会大大提高以后的课程实施效果。

2. 梳理现有校本课程

在确定办学理念与校本课程体系的关联之后, 我们就需要从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品牌塑造的观点出发, 审视一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梳理本校现有校本课程发展状态, 考察现有校本课程的数量、质量及其与办学理念或品牌愿景的符合程度, 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单一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主题的一致性程度, 可能存在这样三类课程:一是能够紧扣主题, 与学校办学理念联系紧密的, 可以称为“核心课程”, 这类课程需要重点发展, 在师资和设备上都要给予充分支持, 争取将其发展为品牌课程;二是与品牌愿景没有太多联系的, 但目前课程发展态势较好, 教学效果好, 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类课程有希望发展成为“品牌课程”;三是与校本课程体系主题相去甚远, 且教学缺少特色, 课程反响平平, 这类“外围课程”没有太多继续存在的必要, 需要裁剪掉。

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 接着就需要对学校整个校本课程进行重新的系统构建。也就是说, 根据本校核心办学理念对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分类整理, 确定各个具体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主题关联程度, 从而知晓目前的主题化校本课程系统架构中还需要开发哪些空白课程来深化主题, 还需要改进哪些现有“核心课程”来支撑主题, 有哪些特色课程是有希望发展为“品牌课程的”。总而言之, 为了校本课程系统的主题化建构, 需要学校开发空白课程, 提升问题课程, 形成品牌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确定需要重点攻坚的几门课程和相应负责人员, 力争早日将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培育为品牌课程。

3. 优先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作为优先发展项目, 这是根据校本课程改进目标的轻重缓急和资源运用的可能性而确定的, 教师课程技能、激发教师参与改革意愿、考量教师教学负担、正视教师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促成教师间的合作是学校发展课程的必要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提供机会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获得成长, 如开展以“校本课程开发、教材编制、实施评价”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 借助电脑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技能”方面的校本培训, 学校还需要为教师建立支持与咨询渠道, 确立定期集会研讨的制度, 及时与教师进行开诚布公的观念沟通。

4. 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1) 领导带动。有些学校的主任、组长等负责人, 为了减少教师疑虑、降低教师的抗拒心理, 自己率先熟读校本课程开发等相关材料, 然后再抓住要领予以归纳、简化, 用教师能理解、接纳的方式, 一步步带着教师一起讨论、一起发展课程。

(2) 骨干示范。有些学校打造出一批骨干教师, 借由这些教师来逐步成立核心发展团队, 待团队气氛与共识酝酿出来, 自然就容易建立合作机制来发展校本课程。

(3) 组织保障。当初为了响应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设校本课程的政策要求,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成立了类似课程发展委员会的组织, 但是, 并不是每一所学校的课程组织都能真正发挥作用, 大多数学校只是徒有虚名。学校在组织重构上要重视课程发展委员会, 厘清它和行政会议以及教务会议的差异, 真正发挥其规划和实施学校整体课程的作用。

(4) 重点攻坚。学校要注意集中有限人力重点开发几门课程, 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力争打造几门品牌课程, 培养几位名师, 使得本校的几门特色校本课程或与办学理念紧密相联的校本课程系统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加强监控

在整个课程改进的过程中, 还需要全程监控各个改进环节, 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保证校本课程得到确实有效的改进。里程碑式管理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监控管理手段。里程碑是一个目标导向模式, 它表明, 为了达到特定的里程碑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活动。里程碑式开发是通过建立里程碑和检验各个里程碑的到达情况, 来控制项目工作的进展和保证实现总目标。例如, 有些学校的课程领导人员, 先规划出全学期的课程发展进度管理表, 订出每一次课程发展委员会开会的预定任务进度, 而开会时也能先抛出一些会前准备好的构想或点子, 然后要求参与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让每一次会议都有一些具体的成果。到每个时间节点上, 也会让教师们如期提交出相应的成果, 保证校本课程改进能按计划推动下去。

参考文献

[1]方中雄, 陈丽等.学校品牌策划.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2]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之探究.[EB/OL].http://163.27.202.61/shinweb9.doc[2004-8-5].

校本活动品牌 篇3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目前的整体办学状况?在加挂“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牌后,借助四川大学的高水准办学资源和育人理念,学校有了哪些显著变化?

周文良校长: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1908年,为当时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1918年改名为“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7年再次易名为“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31年改为“国立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943年称为“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53年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1959年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科学技术学校”,1962年恢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并沿用至今。1979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省级校风示范校、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合并成都市第二十九中学,加挂“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牌;2008年合并成都市第五十中学,实行“一校两区”的管理模式;2009年与新津华润高中签约互动发展联盟协议,形成成都十二中教育集团。

学校两个校区在职教职工498人,在校学生5 600余人,现有教学班109个 (高中部65个,初中部44个) 。34名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教学带头人,130余名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151名高级教师,奠定了学校成为“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的坚实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四川大学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探索中学、大学一体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质量、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跨越。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得到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赞誉。学校多次接待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代表团,屡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教育导报》、省市各大报纸以及知名网站的采访和报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名校乃至闻名全国的教育品牌。

:为力行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使命与职责,贵校依托四川大学优势教育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优势,将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研究校本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导这一实际行动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具体开展了哪些教研工作?

周文良校长: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反思、探究教育中潜在的或已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构“理想教育”的策略。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都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科研的参与。为落实育人功能,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公民教育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科学、劳动素养、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理解、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培养目标,强化“质量、校风、管理”意识,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即“全员全程的教学科研、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咨询疏导的心理教育、身心合一的艺术体育”。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教育科研指导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以教育效益的提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造就了结构合理、组织稳定、活动有序、网状交互的校内各级科研群体。以全员全程参与为主要研究方式,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学校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 (主要是教师) 为研究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地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学校开展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多项表彰。同时,学校在连续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后,创新性地开展“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2009年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随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推广,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成绩显著,高考、中考名列全市前茅,连续22年获成都市教育局“教育质量表彰奖”。学校在研课题“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于2011年7月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DHA10242) ,学校课题研究已形成高位发展态势,成为学校主流文化。目前已成功通过中期评审,并顺利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校本教研使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更具时代性,比如学校开展的实践德育教学、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果,学校教育教学展现新风采。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特色教学手段或方式?

周文良校长: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校本教研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规划、思想和育人理论,孕育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特色课程、心理咨询教育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形成了四大办学特色:

1.全员全程的教学研究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以校本实践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全员全程参与为主要研究方式,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实践研究基本思想。如上所述,开展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活动体验的实践德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现代人、适应社会环境,让学生成才报国为总体目标。采取多种途径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活动中自主感悟、生成、内化,从而实现“德育修德、德育养能”的育人目标。学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3.咨询疏导的心理教育

学校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心理辅导中心”,通过采取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家庭心理教育相结合,专门课程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中心成立了“学生心理协会”,以“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为主导,以“咨询疏导”为途径,通过电话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信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不仅如此,中心还依靠学校平台举办了“家长学校”,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接待了学生及家长上万人次,引起了市、省乃至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校也因此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的“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4.身心合一的艺术体育

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育工作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管理有序、学生热爱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形成了“以特长带普及,以普及促特长”的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学生多次荣获国际、全国、省、市田径、游泳、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比赛的冠、亚军奖。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取得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为国家、省、市和高等院校培养出了大批体育优秀后备人才。我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十所示范校之一。

:经校本教研工作产生的理念、措施、规划,必须通过坚实的硬件设备这一载体才能得以践行和展现。那么学校的教育装备工作是如何配合校本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学校目前的设施设备情况怎样?

周文良校长:为切实落实教育教学规划和思想,我校高度重视教育装备工作,并以校本教研活动及在其基础上催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为师生提供先进、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校现有总价值数百万元的软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校园网络设备1套,计算机网络教室6间,教师多媒体备课及课件制作室1间,多媒体教室3间,语言实验室3间,GEMS活动室1间,电教器材保管室1间,电视节目摄录编系统1套,校园电视台和闭路电视系统1套,校园之声有限广播系统1套,远程教育接受站设备1套,校园网络系统1套,实现了三机一幕到班。各处室、各教研室都已配上微机,辅助学校管理和教学。同时,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包含电教资源和CAI资源两大类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库,有投影片1 416张,录像带2 000余小时,VCD光盘660盘,CD-ROM 300余套。现有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共24间,生物标本陈列室1间,总面积1435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设施配套、环境优雅,拥有藏书123 500册;图书馆总面积1 5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5间,总面积804平方米;电子阅览室1间,总面积66平方米,藏书室1间,面积508平方米,专用音乐教室3间,专用美术教室2间。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以其百年积淀的深厚校园文化底蕴,顺应时代潮流,以更强的办学实力办特色教育,育特色英才。回望历史,老校屡屡更名、备受艰辛,但教书育人一直是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检视当下,学校紧跟教育教学发展新步伐,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展校本教研,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培育时代新人;展望未来,学校还将一如既往、恪尽职守、与时俱进地担负教育职责,展现老校新风。或许历史与当下、未来的完美交融正是这所百年老校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校本活动品牌 篇4

从温州实验小学外语教研组的现场可以看出, 他们制订了非常详细的课堂观察表, 掌握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 并形成了思考和课堂教学反思的意识。他们讨论的问题多是现在国际外语教学界研究的问题。当然, 有时由于缺乏外语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机会, 教师难以从理论上更清楚地分析和研究, 这就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需要带着问题寻求支持, 以制订下一步的研究方案。我们这次刊登了龚亚夫老师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和夏谷鸣老师 (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会长,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的相关观点, 希望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观点, 引起读者反思外语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 通过反思, 不断解决外语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外语校本教研活动。

一、背景概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 为了探讨外语校本教研工作的功能和定位, 明确中小学外语校本教研工作的新任务和新方向,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十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 以推广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的成功经验。会议提供了经验介绍与交流的平台, 同时设计了现场校本教研案例分析的形式。作为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之一, 本校有幸承担了现场校本教研的任务。

接到这次的任务后, 学期开始, 英语教研组 (一共27人,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 小学高级教师7人。最大年龄39岁, 最小年龄25岁, 平均年龄28岁) 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像往常一样, 本研究组进行了课堂调研, 并与全组成员商议本学期的研究专题, 初步确定了主题“语言支架的搭建与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确定主题后, 本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一次支架理论学习, 讨论了支架的定义及支架的类型, 通过学习发现, 支架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提出的。因此, 本研究组成员共同分析了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困难:一是词汇和句式的提取困难;二是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三是表达内容的组织困难。针对这些学习困难,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相应的支架并在课堂上实施, 以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接着由组内教师陈录叶在五年级上了一堂研讨课, 课上教师针对这三方面的困难分别搭建了不同的支架, 如词汇的激活、句式的梳理、语言表达的框架提供等, 实施效果良好, 学生的语言输出比较丰富, 但在合作研讨过程中, 却发现这一主题范围太大, 如支架的搭建包括它的差异性、正确性、时机性等, 语言输出质量涵盖的范围也太广, 如准确性、流利性、丰富性等, 而两者的关系也更为复杂, 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

因此, 本研究组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选择了大家谈论较多、较感兴趣的“学生语言丰富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将研究问题逐渐聚焦为“怎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更丰富”, 希望通过基于课例的校本教学研究, 寻找出促进学生语言输出丰富性的有效策略和积极影响因素, 并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形成教学研究系列, 以更好地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本研究组经过问题的归因分析, 确立了三个研究纬度:第一, 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是否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足够的平台;第二, 教师的哪些课堂引导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第三, 学生的实际语言输出是否丰富。

同时, 本研究组确定了在此次大会上将要在现场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人员:夏恩力老师 (英文名字是Summer, 2002年毕业于温州市师范学院, 曾获全国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承担市级以上的观摩课、示范课十多次, 国家级示范课一节) 担任执教教师, 她是此次研究问题的具体执行者, 也是被观察的主体之一。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为六年级学生, 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是被观察的对象, 也是语言输出是否丰富的表现者。英语教研组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承担者, 也是教学研究的反思者与承担者。基于对课堂观察的认识与理解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 本研究组决定在夏恩力老师授课时, 采用现场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并选择了简便易操作的课堂观察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了引导教研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笔者同研究组成员共同分析相关的重要因素, 并根据研究纬度设计了课堂观察表。[2]由于观察是常态化的, 课堂观察表格的设计以质性观察为主, 并不断地简化记录方法, 提供选择项, 以使研究组成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上。在夏恩力老师课堂教学及研究组成员同步观察结束之后, 本研究组以夏老师的课例为平台围绕教研主题展开研讨, 并交流彼此的思想, 提高校本教研能力 (本次现场校本教研活动都是现场真实的反映, 并没有在会前演示过) 。

二、现场校本教研活动

(一) 夏恩力老师课例

1. 课题选择

1) 课题:Friendship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结合自身感受, 从What’s friendship like?What colour is friendship?When can you feel friendship?等方面, 用一段话描述friendship。

3)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的相关语言知识, 能对friendship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具体描述。

4) 选题背景

该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为六年级毕业前夕。从语言水平上,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词汇、句型的积累;在情感上,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同窗相处, 彼此之间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课题选择上, 更注重让所选课题能滚动复现所学语言, 为学生的语用提供空间,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此, 经过教材重组, 将课题定为Friend-ship。

5) 本课中试图解决的问题

(1) 怎样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平台, 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空间。

(2) 怎样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帮助。

(3) 怎样让学生体会并演绎出语言的美感。

2.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1) 相关词条、课件

(2) 学生人手一首小诗Friendship

Friendship is the seed.

If you water it often,

It will grow up like a tall tree.

The color of friendship is white.

White is the color of snow.

The snow is clean.Friendship is clean too.

Friendship is everywhere.

When Sam helps me, I feel it.

When I play football with Bob, I feel it.

When Jim says“happy birthday!”to me, I feel it.

Thank you, Sam!You make me feel warm.

Thank you, Bob!You make me feel happy.

Thank you, my friend!For the days with me!

(3) 纸制卡通大手套四只, 一面写“Y”, 一面写“N”。

(4) 信封装有已分好的供学生补充的诗歌若干组。

2) 教学步骤 (见表1)

(二) 课堂观察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对夏恩力老师的教学进行现场课堂观察, 本研究组分成四组。第一组是教师观察小组, 重点观察教师的引导方法;第二组是学生观察小组, 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况, 该组又分为三个小组, 每一个人观察几个学生;第三组是学生个案观察组, 抽样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他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状况、学习风格等方面特征抽取了三类4个学生, 并进行相应的前测访谈及后测访谈;第四组是学生整体观察组。同时, 4个观察小组根据预定的观察目的在现场课堂的不同方位并以观察量表 (见表2, 表3, 表4及表5) 为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 其中学生观察组主要坐在教室的前面, 教师观察组主要坐在教室的后面, 个案观察小组则坐在观察对象身边, 进行了课堂前测与访谈。研讨课结束后, 个案观察小组跟踪开展了后测与访谈, 随即四个小组成员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并分析效果及原因。

执教者:夏恩力 观察记录者:

说明:1.教师引导方法可参考如下:A图片呈现直观引导;B已知词汇或句式的激活引导;C提供表达框架;D提供典型语段范例;E激发学生的想象;F铺垫;G追问;H其他。

执教者:夏恩力 观察记录者:

说明:参与水平可参考如下选项 (A.准确性;B流畅性;C多样性;D创造性;E其他) 。评价时可用数字记录:1好;2一般;3差。

执教者:夏恩力 学生姓名: 观察记录者:

说明:选项A举手发言;B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C认真倾听;D游离;E做小动作;F开小差;G表情迷茫;H大惑不解;I其他。

说明:所观察学生的位置 (可以用圆圈来表示学生的位置) A类☆;B类誙;C类荏 (X代表学生姓名) 。

在整个观察过程中, 各观察小组以观察量表为手段, 根据预定的观察目的开展针对性观察。

(三) 现场研讨

1. 各研究小组讨论、反馈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 并简单分析

1) 教师观察小组

夏老师主要采用了简笔画的引导 (如通过夏老师的自画像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话题:say something about Summer) 、课件的引导、歌曲的引导 (如在引入Friendship采用了“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 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friendship) 、游戏的引导 (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诗歌及背景音乐的引导 (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

此外, 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既有内容的反馈、情感的交流, 也有对学生知识性的输入评价。例如, 学生有一句话是:I think friendship is colorful, because friendship is like the rainbow.Rainbow is colorful, friendship is colorful, too.此时, 夏老师总结了学生的这句话的意思:Rainbow can make your life colorful.又如, 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误:If you play with me, you will feel friendship。此时, 夏老师并没有立刻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通过带有疑问的重复:play with me, you will feel friendship?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语误If you play with me, I will feel friendship.

但是, 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中, 夏老师有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例如, 当夏老师在找话筒时, 有个学生为她递过话筒, 她只是一语带过“You are helpful!”, 假如, 她换成“You are helpful!I feel friendship!I feel the warm!”这样课堂教学生成效果可能更好。

2) 学生观察小组

学生在Talk about good friends和Good friends test两个教学环节中参与度 (包括隐性和显性两项) 较高, 可以达到90%以上, 但在Talk about friendship, Learn a poem和Make a new poem这两个环节中, 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下降, 有几个学生出现片刻游离。学生在Talk about good friends和Good friends test两个教学环节中参与水平 (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多样性、创造性及其他方面) 较高, 其中准确性与流畅性较多样性与创造性及其他方面高。在教学后期, 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所提高, 但是在英语语言准确性与流畅性方面有所下降。

3)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

该小组是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观察,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状况、学习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 并抽取了3类学生进行个案观察。A类学生 (1人) , 上课非常投入、遇到新词会记笔记, 认真倾听教师的指令并且可以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活动。此节课, 该学生一共举手25次, 被叫到4次, 4次发言均很好。B类学生 (2人) , 其中一个学生很关注教师的课堂活动, 也很投入, Pairwork环节很主动, 但是在Poem-reading这一环节有些犹豫, 一共举手11次, 被叫到2次;另一个学生听课很认真, 可以有效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 但因词汇量有限, 语言表达有些困难。C类学生 (1人) , 上课认真倾听, 对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非常感兴趣, 但是在执行一些课堂活动时, 如main points-outlining和Poem-making环节, 需要更多的时间, 同时需要小组成员的帮助。此外, 本小组还对这3类4个学生进行了前后测。通过前后测发现:在介绍朋友的语言方面表达丰富;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朋友的情感,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何谓友谊;学生在课后有明显的成就感, 如从写画上升到写诗。

2. 自由讨论

教师观察小组1:

在课堂活动中, 有一位学生发言时的语言非常优美:A star in the sky is single, but many stars in the sky are beautiful.此时, 夏老师抓住了学生的闪光点, 对其很隐性地进行了评价, 重复了一遍这句话,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其他学生学习与享受, 领会其中的情感因素。但是, 在学生进行“Yes or No”的游戏时, 做游戏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并未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夏老师也并未引导, 这一方面有所欠缺。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1:

当学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发言时:A star in the sky is single, but many stars in the sky are beautiful, 感觉他还想继续说, 此时, 夏老师很着急地打断了他, 并未让他继续, 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也未能让其他学生一起重复、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意境。此外, 学生的这句话并未与friendship联系起来, 如果夏老师可以追问, 使其深化到friendship这个主题, 效果可能更好。

学生整体观察小组:

学生输出的很多语言都很优美, 在多样性与创造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但在语言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方面却随着课堂内容的继续深入而有所下降, 那么语言的准确性与创造性以哪个为重呢?还是两者并重呢?在英语教学中是否要帮助学生纠正语言错误, 提高他们的语言准确性呢?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2: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 在该堂课的教学中, 当有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出现语言错误时, 夏老师及时予以纠正时, 该学生也能理解夏老师的用意, 并还以会心的微笑。

学生观察小组1:

在Learn a poem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下降, 有几个学生出现片刻游离, 那么是否说明该环节的语言目标是有难度的, 教师是否应该在教学设计时进行语言预设, 如制作PPT时, 是否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3: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使语言更加丰富。语言的丰富性不仅仅可以体现于知识的层面, 而且可以体现于情感的因素层面。例如, 夏老师在课上让学生将What friendship is like?用简笔画画出来, 这样就使friendship这个抽象概念实物化, 同时, 夏老师通过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促使学生将friendship内化。

学生在用实物来表达自己对friendship的理解时, 有一个学生说:Friendship is the wind, because we can’t see it and catch it, but it is everywhere, and we can feel it.这种语言很优美,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另外, 针对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是否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进行处理。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已经学过的, 并影响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低级错误, 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新学的语言, 这种语言错误, 教师应暂时予以忽略。但是, 夏老师在这节课中, 针对学生的低级语言错误纠正的不多, 从而致使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虽然丰富了, 但出现较多的语言低级错误。当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时, 教师除了及时予以纠正外, 是否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语言错误?

教师的语言支架没有搭好, 致使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准确性不高。例如, 在学生做“Yes or No”游戏时, 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提问:Do you often make your friend feel warm?可能提问的学生自己及台上做游戏的学生都没有理解此句中warm的真正意思, 此时, 夏老师只是采用了放慢语速再重复一遍问题的方式, 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由于此句中的warm没有处理好, 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环节中, 不能按夏老师预设的那样说出:I think friendship is like a scarf The scarf can make me feel warm in winter.教师的语言支架是否可以细化?

教师观察小组2:

学生语言输出的清晰度与教师语言示范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夏老师在这节课上, 原先的示范语言很多是so...so..., and...and..., 学生语言输出时则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另外, 夏老师在Present the word“friendship”环节播放Auld Lang Syne, 这首歌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friendship的学习, 但是在此之后, 还在播放这首歌是否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夏老师在Present the word“friendship”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运用了Auld Lang Syne这首英文歌曲, 引导学生输出“friendship”一词, 在诗歌教学环节又将这首英文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学习诗歌, 这样不但为他们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还影响着他们对友谊的理解与态度, 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教育与影响。

学生个案观察小组4:

夏老师在该节课上, 充分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挖掘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 将friendship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具体化, 从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教研组长: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如何考虑学生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创造性与流畅性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观察小组3:

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与丰富性本来就是矛盾的。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丰富性的同时, 尽量使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例如有的教师提出, 在该节课上, 有的学生输出的语言不够准确, 那是因为他输出的语言很多, 输出的多, 犯的错误也就会多。教师应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误, 否则就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对语言的思维, 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纠正学生的低级语言错误。另外,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时, 也不宜过于细致, 否则, 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夏恩力老师:

语言纠错理论中有一个倒U型理论, 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生的语言错误的比率是呈倒U型的。当学生初学英语时, 语言错误是最少的, 语言的准确性也是最高的。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加长, 学生的语言错误逐渐增多, 语言准确性也会随之降低。当学生的学习时间达到一个中间点时, 学生的语言错误最多, 语言准确性也最低, 但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加长, 学习程度的加深, 他们的语言错误也又随之减少, 语言准确性也会随之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 应给学生提供输出语言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他们更多地输出语言, 允许他们先犯错误, 在学到一定程度时, 再去纠正错误。

三、收获与思考

此次现场校本教研活动引发的深度思考, 使每个研究组成员在教研活动反馈表上抒发了自己的想法 (见表6) 。

(一) 收获

1. 深化了对外语教学的认识

虽然每个人的经验和理解都不同, 得到的启发也带有个人倾向, 但是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深化了对外语教学的认识, 如对错误的理解和纠错的不同方式, 对课堂结构的认识, 对课堂效度的理解, 对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理解等。针对研究主题“怎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更丰富”, 每个成员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要使语言丰富, 必定要经过不断积累的过程, 需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和浸润, 提供丰富的英语支持材料。同时,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成长, 寻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的激活点。本研究组在讨论中发现了新问题, 如是否可以制订相应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语言水平, 给出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参照;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语言支持, 使其语言表达更丰富。

2. 激发了理论学习的热情

在以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更多地是总结自己的经验, 缺乏理论指导。但是, 在现场经过龚亚夫老师的指点, 使本研究组成员深刻地意识到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同时, 加强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寻找相关知识, 从理论的高度解读英语教学实际问题, 创新与发展外语校本教研活动。

(二) 思考

通过此次现场校本研讨, 本研究组成员都在思考如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并确定了今后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基于教研组成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求, 举行一次关于complexity的理论学习, 由有兴趣的教师去查找相关理论资料, 并上传到校园网, 各教研组成员下载学习, 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讨论, 并请大学里的语言学教师为大家进行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

摘要:校本教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何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是外语教学的关键课题。本文主要围绕温州实验小学在第十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上的现场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通过跟踪活动策划的全过程, 探索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校本教研,案例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校本活动品牌 篇5

全市音美学科校本课程引领观摩研讨活动由校本引领课展示、社团活动观摩、交流研讨三部分组成。

光荣街学校美术教师李彦凤和音乐教师陈广杰分别展示了两节校本课《剪出快乐童年》《我的根在草原》。剪纸课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课堂上学生人手一份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美术校本课教材,学生用学到的剪纸技法娴熟地剪着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智慧在指尖上流淌,快乐的童年也在一张张剪纸作品上体现,此课拓宽了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音乐校本课上一首首悠扬的草原歌曲、一幅幅美丽的草原景象让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呼吸着草原空气的清鲜,感受着草原幅员的辽阔和草原人民质朴的胸怀,通过学唱草原的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动作,体味着草原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本课以草原歌曲为载体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作词、作曲家和演唱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彰显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让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们充分了解草原文化、喜爱草原文化、弘扬草原文化。两节校本课都能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线,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典型性。

观摩课后,由光荣街学校领导引领参观了学校音美校本社团活动,从中学部到小学部,每一处场地,每个活动室都吸引着大家。光荣街学校地处扎赉诺尔东部,地理条件偏远,学生人数不多,学校条件相对艰苦,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学校却营造出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当我们走进中学美术校本活动室时看到屋顶悬挂了一条用尼龙绳编结起来的类似渔网的天幕半悬在教室上空,上面错落有致地悬挂着手绘气球和美术挂件,教室的四壁有多年积累下的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手绘文化衫、书法篆刻、漫画创作,其中瓷砖上的书法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兴趣。音乐教室的阶梯合唱台虽然不大,但也让学生感受到舞台上表现的乐趣。小学部独特的剪纸墙面装饰让人印象深刻,走廊里以剪纸为主题进行的墙面设计让校本课程的成果得以推广,同时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天地。活动室里的巨幅长卷剪纸和立体剪纸造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展台上一沓沓格式统一,装订整齐的学生剪纸作业,令人赏心悦目。我们一一参观了剪纸、绘画、合唱、舞蹈等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社团虽然不多,但开展得扎实有效,学校能够结合实际科学地进行资源定位、学区定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为各学校搭建起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大家兴致勃勃地来到小学部多媒体教室,光荣街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的专题片让我们看到了学校组织管理有序,从开发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教师代表李彦凤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苦与乐,她用朴实的语言阐释了这门课程凝结了几任美术教师的汗水和辛苦,从她的话语中听出了成功的喜悦、听出了一名教师享受专业化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同时都为学校能契合本校实际开发出这样符合学校学情的课程感到钦佩。会上,第五中学的音乐老师腾跃、三道街小学美术教师胡雪青也对本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取得的成果做了经验介绍,让我们看到了满市音美教师队伍的无穷潜力,看到了校本课程迈进的希望。

教科所所长对满洲里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做了详尽而又深刻的整体分析和具体要求,音美教研员张颖对于活动做了全面的总结,并针对我市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底蕴,就怎样挖掘和利用我们身边的民族民间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并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音美校本课程提出了指导建议,介绍了台湾某学校校本课程《艺术安全帽》实施与呈现的全过程,让与会教师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得到启发、视角得到转换。相信,在我们的携手努力下我市的校本课程之路会越发的坚实!

摘要:介绍了满洲里市美术系列教研活动之一校本课程引领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校本引领课展示、社团活动观摩、交流研讨三部分组成,展示满洲里第八学校在音美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做法。活动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全市音美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 篇6

一要把握校本教研的问题性研究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能研究, 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是功利性的, 也不会收到研究的效果。不少教研活动就是因为没有问题或问题不明确, 导致研究不知要干什么, 效果低下自不用说。校本教研所研究的问题, 应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它来源于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试卷评析等具体教学实践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等。

二要把握校本教研的目的性目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 行为则盲目。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目的来设计, 要选择抵达目的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如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 可以设计“问题研讨”活动, 大的问题, 还可以设计“主题研讨”系列活动;针对多数教师教学中某一方面共同的薄弱环节, 可以设计“经验交流与互动”活动, 让优秀教师讲做法、谈体会, 然后其他教师提问题, 与优秀教师一起互动交流;还可以设计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 以课例形式传播优秀教师的经验, 引领教师群体共同提高;为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 提高备课能力、授课能力等, 大力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要把握校本教研的全员性全员性是指让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里所说的“参与”, 是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 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传统的教研活动不注重全员参与, 搞“一言堂”, 如一人讲话大家听, 不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人上课大家看, 课下只有一人“点评”等。这样的活动显然不利于教师群体智慧的发挥。我们倡导全员参与, 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 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四要实现智慧共享校本教研活动从参与主体上讲, 无外乎是教师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 “思考”要自始至终贯穿于全过程, 这是每位教师专业提升的基础;在群体层面, 其实质是集大家的智慧, 实现智慧共享, 共同提高。因此, 设计校本教研活动, 要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 充分展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 释放他们的智慧, 挖掘他们的潜能。要创建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 使教师们积极发言, 不耻下问, 平等交流, 乐于争辩;让心灵碰撞, 让智慧闪光, 让每一位教师虚心汲取, 在碰撞中领悟, 在互补中成长, 在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通过智慧的碰撞, 生成集体的研究成果, 使大家分享研究的果实。

五要注重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 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让实践与理论对话。其实质是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并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学校要开展好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要特别注重培养和造就本校的“土专家”, 发挥好本校的名师、教学标兵及骨干教师的作用, 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

下面以“问题研讨”为例谈谈如何策划好校本教研活动。

问题的来源: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真实的问题, 这些问题先由教师个人认真思考与研究, 力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只靠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填入“问题记录表”, 提交学校教研组。

问题的汇总与梳理:教研组长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根据学校的实际, 分清轻重缓急, 筛选确定拟提交教师集体研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研究:在集体研讨之前, 组长告知组内每位教师下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先独立思考、研究、实践, 并形成自己的意见 (个人的成果) ,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集体研讨: (1) 组长 (或主持人) 向组内成员公布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 (2) 问题的提交者讲述问题提出的背景, 问题的形成与意义, 自己的研究情况等; (3) 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要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言、交流。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总结大家的意见, 采智慧之光并达成共识, 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 使人们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英语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篇7

课外活动是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提升英语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双重功能,充分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

王道俊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1]停留于课本的英语教学导致课程实施浅尝辄止,知识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课外活动能提供学生真实运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并加深理解知识,发展心智,提升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2.生成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文本只是示范和例子,实施英语课程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说,实施课程的过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英语教师应增强资源意识,积极开发活动课程,拓宽学生学用英语的渠道和时空,弥补课堂语言实践的不足。开发活动课程使英语课程的实施从课堂走向生活,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3.增强师生的课程能力

现代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应成为活动课程的主体,在课程开发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协商、共同作出课程决策,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生成。[2]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能提供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增强师生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创新的课程文化和学习文化。

二、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

实现英语课外活动课程价值的关键在于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应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发英语活动课程。

1.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理念

斯腾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其标准是活动是否有“内在价值”,包括允许儿童在活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当主动的角色、让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完成、儿童与教师共同冒险、提供学生与别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等十二条细目。[3]语言实践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感受成功,实现知识的内化;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4]基于上述思考,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应坚持儿童立场,以学用结合、学科育人为目的,做到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面向全体、紧密联系教材与生活,课程评价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2.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途径

根据课程目的,可以将英语活动课程分为环境资源类、教材延伸类、文化体验类、英语才艺类等四类。四类课程体现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常规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结合,活动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

(1)环境资源类课程

该系列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用英语的兴趣。活动面向全体,使学生成为活动主体。个人小语和广播台活动能促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如学习英语谚语、关注英语新闻、朗读经典作品、学唱英文歌曲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把英语学习、班级建设、校园生活等有机整合,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丰富的评价形式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成果得到学生的关注和分享,成为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

(2)教材延伸类活动

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课外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能激励学生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运用,有效提升英语素养。

开发教材延伸类活动应注意活动形式与技能的统一,可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一种技能。例如教学语音后,在鼓励学生课外预习生词,通过拼读比赛培养学生拼读生词的习惯和能力;组织朗读比赛激励学生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会话表演体验语音语调在交际中的作用。也可采取基于主题的多样活动形式提升综合技能。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下同) 七上Unit 8 Fashion后,可围绕时装主题,开发时装秀(含设计说明)、时装秀演讲、海报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说写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延伸类的课程开发还要注重英语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基于教材的实践活动尽可能社会化、生活化,使语言运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用语言做事情的理念。例如八上Unit 4学习DIY后, 要求学生用DIY为父母或他人做一件事,再写一篇DIY的日记在班级交流。此时的英语运用就不是机械空洞的编造,而是真实的生活记录和思想交流。

(3)文化体验类活动

文化意识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素之一,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也要开发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增强语言运用的文化意识。

文化体验活动课程要体现真实性和跨文化性。 活动既要以西方节日为契机进行理解和体验,也要以中国节日为契机,引导、激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家乡文化。例如教学七上Unit 5 Halloween后,可以开发trickortreat游戏、南瓜灯制作比赛、 Halloween Party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西方儿童如何庆祝这一节日。而在中华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向外教或外国笔友(可虚拟)介绍节日庆祝的方式和意义。真实的文化体验和语言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国际视野,同时增强本民族文化自豪感。文化体验活动应注重成果展示和评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4)综合才艺类活动

开发英语才艺类活动是为了促进课外灵活运用和自主学习,社团类活动是此类活动的主要形式。

社团是一种社会化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展社团活动应考虑分层级、全覆盖、建网络。作为活动开发的主体,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团方案的设计,保证活动内容和形式接地气。社团可以分成学校和班级两个层级,学校社团成员同时担任班级社团的指导,为班级社团自主开展奠定基础。班级社团采取大课间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才艺排练,保证活动面向全体。各小组在排练中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小组成员避短扬长,互相帮助, 学会合作、欣赏。才艺秀可分为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级,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验、享受学用英语的快乐。

各级社团的节目排练和展示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表演技巧进行指导,仔细审核节目,确保内容健康且有一定教育意义。鼓励学生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节目原创,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节目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在学校英语节展示,评比各级各类英语才艺之星。

3.英语活动课程的效果

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得英语教学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用英语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他们的英语素养得到提高,课堂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变浓了,英语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英语活动课程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环境资源和教材延伸类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实践和认知;在文化和才艺类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有文化的理解和个性品质的养成。一位学生在毕业时这样说: “初二时,我和班上几位同学组成团队报名参加了才艺节目表演。那段日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互相配合,互相努力,在奋斗中享受。虽然我们最后没能登上舞台,但那次英语节让我学会了努力、奋斗,也学会用接受、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开发活动课程的过程可生成丰硕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可及时收集各类活动课程中的文本、音频、视频作品,建立学校数字化“英语自主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随时在系统的终端触摸屏查看、学习。开发活动课程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创生了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文化,并自然融入为学校文化。

三、英语活动课程开发的原则

为确保英语活动课程能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规划,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系统规划是指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有明确的课程目的、制定合理的计划,以保证课程开发有序进行。学校和英语教研组建立课程组,负责活动课程开发的指导、管理和实施。活动课程一般以学年为单位,课程的目标、要求和类型应根据学校实际(包括学校规模、生源基础等)作适当调整。课程开发计划尽量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与英语教学计划保持一致。计划中应对活动对象、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做详细说明。计划还应制定长效评价体系,以保证活动开展的激励性和连贯性。

2.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开发的活动要面向全体。一方面,课程形式要丰富,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另一方面,课程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其次,要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最后,让学生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培训,建立学生活动管理小组,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过程,努力实现课程的自主管理。

3.精心构思,力求课程的适切性

适切的内容是英语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钟启泉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应凸显 “生活世界”的价值,寻求生活与学术的交融。[5]活动开发应与学校、教材、学生以及生活相联系,寻找教材、学校、社会的结合点,使活动与学生水平和需求相适应。活动的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体现活动的教育性。活动的形式要与目的相适应,防止活动表面热闹、效果低下。评价方式与活动类型相适,并注意过程性(个别活动评价)和终结性(学期整体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及时性和长效性。

英语活动课程与教材教学共同构成立体的、互补的、动态的“双重课程”,促进英语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实践活动资源的课程价值,积极推动活动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学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教材又联系生活,通过系统、适切的活动内容和有效的评价,有效实现英语课外活动的课程价值。

摘要: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素养,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有计划地开发并实施英语校本活动课程,构建课内、课外的双重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升英语课程实施的品质。

关键词:英语课程,活动课程,课程价值,课程类型,开发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问题初探——兼谈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2]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烟草质量下一篇:广场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