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原则

2024-08-18

校本原则(精选11篇)

校本原则 篇1

一、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要研究真问题

研究问题求大求新不是真问题,一味地追求时髦,远离教学工作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就要研究那些小而精的问题,不可贪图数量之多。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可以让问题解决得更加透彻,同一个时间研究4~5项课题,人员的紧缺、时间的紧张,实践的减少,反思的不足,因这样的行动而产生的课题成果,又会有多大的价值呢?

针对性也好,实效性也罢,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校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应该是与教师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总感到,我们的课堂还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境界。用学校教师的话说就是我们最需要构建的是能够让孩子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了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尽管课题研究不是很宏大和很新颖,但这一课题研究紧紧立足于学校的发展,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深信,通过“十一五”期间这唯一的规划课题研究,具有我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尽快形成。

二、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要开展真教研

在我们的头脑中,可能都不会忘记课题开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的盛况,更不会忘记在课题研究中不惜花费财力聘请专家来校指点迷津或派大量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场面,但唯独没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如何扎实进行教学研究的场面。不敢想象没有研究过程的结果,更不敢面对那些没有真实研究过程所取得的虚假的成果。

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必须开展真实的、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要以为平时教学紧张就没有时间进行研究,等到假期再进行,也不要以为在平日的教研中掺杂科研的东西,会使教学秩序被打乱,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更不能在快要结题的时候再进行所谓的补救式的研究。校本科研,必须根植于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活动。

开展真教研,我们应该将课题研究纳入到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开展真教研,就要坚持开展扎实的“备课、说课、授课、评课”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实施“常规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科研活动。在活动中,要让每一名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在大家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实例中,在教学领导的专业引领下,在同伴的积极互助下,引领我们的教师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进行行动研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为提升校本科研的质量,我们还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主线,分别确立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开展高一层次的“专题式的课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课前反思、提炼问题”———“集体备课、研究问题”———“课上实践、探求问题”———“课后研讨、解决问题”等环节中,从不同侧面为主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例,为使课题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无数次的“备课、说课、授课、评课”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中,特别是在多次的“主题论坛、科研杯赛课”教学研究活动中,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具体的验证。

正是在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正是在多次的专题研讨中,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学科名教师。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个人指导的结果,也不单单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好的原因,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我校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将课题研究与教研分离,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校本科研与教研结合的全过程。

三、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要让全体教师真参与

我们不要总是将校本科研与专家的正规研究对比起来,也不要将一线教师参与的校本科研看得如此的艰难和神秘,其实,校本科研原本就是一线教师人人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天天置身于教学实践中,拥有专家难以拥有的生活课堂,学生和家长,拥有评价与反馈的多种渠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等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教学的前沿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吗?

让教师真正参与,并不是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也不一定是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课题不能成为校本科研的代名词。我们做教学校长的况且都不一定成为搞科研的专家,何况一线教师呢?所以我们不能用专家的标准要求教师,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有限,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每天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在校本科研中,在操作的程序上应该适当降低要求,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的过程上,应该把研究的主题确定在能够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上。在“十二五”课题申报中,我要求学校的骨干教师,每人必须完成一项属于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启动会上,我很明确地告诉他们:写属于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按照方案扎实地进行课堂教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必采用实验研究法,也不必进行高难度的数学统计,结题时不必写什么实验报告,但每天必须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教学叙事,及时形成典型课案、课例,你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就从这里面提炼。我认为,这就是研究,简单的研究!这就是研究,真实的研究!

应该说,学校课题研究的数量是有限的,但让教师参与“牵一课题而动全体教师”的校本科研活动的次数却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计划、怎样组织开展与其相关的科研活动,让教师走出科研神秘的误区,逐渐感受到科研的无穷魅力。■

校本原则 篇2

满眼生机争日新

主讲:张炳洪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满眼生机争日新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虽说语文阅读教学“教无定法”、“百家争鸣”,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本人针对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树立了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并提出了和这几个观点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性朗读、充分想象和体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斗胆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飨各位共勉。

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深深感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摸索、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1.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中

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

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1.2 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存在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

1.3 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2.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

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像《丰碑》、《桂林山水》等这样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最好范例。《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法去体会、去解读课文。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3.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编写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策略的主要来源之一。教材是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它不仅是教学的工具,而且是一定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师以教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从教材中获取语言知识,训练和提高语用能力。21世纪初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些教材反映了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念,考虑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具有丰富的支持性教学和学习材料,符合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其系统的语言知识有利于平衡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此外,这些教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配有课件光盘,甚至还自带学习软件系统。尽管如此,教材从编写体例到练习设计主要还是结构主义的,还是体现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一些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在实施教学时不得不抛弃原有的练习,自己设计新的课堂活动。有的虽然是融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等教学法为一体,但全面照顾,练习编得越来越多,课本编得越来越厚,配套教材越来越多,教师学生都不堪负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兴趣弱,进步慢,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因此英语学习不应围绕基础理论知识,而应与其专业相关,学习专门用途的英语。那么,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时候就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教材的整体性

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就需要有一个平台,能把听、说、读、写几种技能融合在一起训练和使用。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基本英语技能,我们的英语教材基本都有相关配套练习系统,如视听说教材,自主学习用书等,然而,不少教材只是在单元内正副课文中形成同一主题,听说读写教材并不是同一主题。它们各有自己的课文主题和一套练习系统,这就很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主题教学法。把单个能力分开训练的做法虽然操作方便,针对性强,但并不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主题化教材是把听、说、读、写材料融合在同一个主题上,这样才有利于主题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的实用性即教材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感、思想和生活经历,并兼顾学习者目前和将来对语言的使用。编著前期,编写人员要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确保通过该教材的学习,做到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使用能力的三结合,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学的东西不但是他们感兴趣的,还要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派上用场的,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方便。不要出现学的不用,或用得少,要用的知识教材上又没有或涉及不深,甚至再次出现第一、二代英语教材造成的大面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

三、教材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教材的多样性应首先体现在文章题材的多样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以及各国综合国力都在迅猛发展,学生们有各种获取信息,接触新事物的途径,然而在教科书上接触文化、科技、法律、宗教、体育、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旅游安全、家庭婚姻等题材的相关信息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词汇量的最有效途径。其次,体裁的多样化:说明文,叙述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都应涉及。第三,语域的多样化:新闻报道,戏剧小说,学术文体及口语体的文章历来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所忽视,但是它们却是学生了解地道外国文化和人文风情的重要途径。

四、教材文章语言的真实性

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基础词汇量基本在2500左右,而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经过单独招生进校的学生,其词汇量更低,有的甚至不足1500。因此,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普遍会采用一个原则:先对原材料进行删节,使其长度和难度适合教材,再对原文材料进行修改,如把难句改写得简单一点,对难词用较简单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使之不要超纲。这就导致许多学生读完大学英语课程,有的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在阅读英语报刊、书籍时仍然困难重重。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尽量选择难度不大的文章,尽量少地修改原文,保证所选材料语言的真实性。

五、教材的知识性

教材如果没有系统的语言知识的安排,就不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进行培养,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把握是体现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要能够提供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知识,如文化知识、社会知识、民俗知识、生活知识、交际知识等等,把语言学习潜隐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去。英语学习不再以显性的语言知识为指标,而是在有价值的信息交流和对共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讨论中实现对目的语的自然习得。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希望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教师把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的方法,要帮助学生通过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任务的完成来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六、教材的立体性

进入21世纪后,第四代英语教材已经完成从纸质的平面教材到多媒体教材的过渡。因此,教材应是广义的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幻灯片、教学实物、电脑软件/网站等。教师在编写英语教材时应突破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材以课本、光盘和网络课程项目的相互补充和支持。最近几年,微课和慕课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正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多元化的体现,也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范谊.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2000(4).

[3]文旭,莫启扬.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校本原则 篇4

校本课程的开发 (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 , 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 (Furumark) 和麦克米伦 (Macmillan) 等人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以学生为根本, 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同时兼顾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是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加工与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 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的改造与加工。第二,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设计与开发的课程, 其主体是学校和本校的教师, 是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个人发展需求高度了解之下开发出来, 由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延伸与补充, 甚至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的应用。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既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应用, 那么就应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就近取材, 从一个典型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大和联想, 并且要在了解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 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 笔者认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就近取材。教材的编写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容的选择, 既然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本土化, 校本教材就更应该突出当地的特色, 从实际生活入手。我们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这本教材时, 就是从学生们生活的家乡———陕西省出发, 通过介绍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传统习俗与旅游景区, 引领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 亲近自然, 亲近传统文化。

2.精选精编。地理知识是庞杂广博、包罗万象的, 一本小小的校本教材不可能将本学科所有的问题和知识点包括进去。所以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选择本学科典型的知识或案例,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编排, 让学生有兴趣学, 老师有兴趣教。在编写《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教材时, 针对陕西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在植被自然带的变化方面,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解, 选择从北向南对其变化进行介绍。

3.兴趣优先。校本课程的开发, 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成为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编排中, 首先教材的标题《陕西风俗与陕西旅游》在这个人人晒旅途的时代可以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选择了对陕西饮食习俗进行介绍, 目的是想通过饮食习俗来了解陕北、关中、陕南的气候特点以及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 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四) 突出活动, 学以致用。地理知识繁杂抽象, 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 校本教材在编排时, 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引入事件分析和应用中,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 校本教材在编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 突出设计一些主题活动,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 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先,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带动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课程变革, 不仅仅是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在课改的时代下, 教师不仅是教书匠, 更是教育家。既然是专家, 那么就要有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创新。不仅如此, 还要建立在对学生兴趣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 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提升, 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拔高, 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3.有利于形成与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尊重差异、满足各地方各学校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具体教学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 其实质是让学校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 让每一个学校形成并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让教育也可以做到“因地制宜”, 让学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篇5

关键词:校本作业;开发;评估

许多老师和专家对“校本”都有解释说明,版本很多,说法很多,但我认为郑金洲博士的说法较为全面: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作业的开发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积极引导并要为校本作业的开发在时间、学习和资金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学校老师应当提高认识;三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信心更足,效果更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大的提高。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将就校本作业的开发原则和评估两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校本作业的开发应当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校本作业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编写出有针对性的作业和适当量的作业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某一知识缺漏。针对性原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但是这种教育要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以三明市区的三所一级达标学校(三明一中、三明二中和三明九中)为例,个人认为一中的学生在创新性和开放性思维方面有专长,二中的学生双基扎实、学风稳健,九中的学生在艺体上更加突出,而这三所学校也都能就各自的特色开展教学,因而三所学校都有了各自的收获。如果面再放大一些,就福建省来说,不同市区一类学校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如三明一中,厦门外国语学校和福州一中等也各不相同,所以校本作业必须针对各自学校的生源特色而编写。

2.多样性原则

就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对网络和时尚很敏感,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发出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校本作业。作业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朗诵、背诵记忆,读书报告,讨论与辩论,也可以模拟央视的“开心辞典”、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和浙江台的“中国/校园好声音”,还可以是学生个人和小组间的PK赛、影视鉴赏汇报、社会调查、创作设计、手工制作,等等。作业具有多样性,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3.实效性原则

校本作业的开发和使用必须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发展,所以要编写出好的校本作业,首先就要明确学生的缺漏是什么,学生最急需充实哪方面的知识。在明确了学生所需要补充的知识后,学科教师就要集中讨论,理顺思路,分工协作。每位教师都要依据自身的优势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在一定的时间里大家都应及时地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再进行集中讨论修订。在讨论初稿的过程中,可以选派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在吸取学生代表的建议之后,对校本作业做进一步的修订,最后再加以实施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4.发展性原则

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大不相同,如果我们给学生的作业不能与时俱进,那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但是有了一套完美的校本作业并不意味着老师就能一劳永逸了,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教师的教法通常也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一套成熟的校本作业也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或增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校本作业的评估

对校本作业的评估应当包含学生、老师和检验成绩三个方面。在对校本作业的评估中不能只有老师的评价,校本作业的开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应从学生中来,最后再回到学生中,所以在对校本作业的评估中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明白自己的困惑和收获。让学生对校本作业做评估更有利于教师今后对校本作业进行改进,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完成一套校本作业之后的检验测试也是很重要的,检测的方式可以是多元评估——定性、定量或是两者相结合(优秀、良好、中等、需努力四个层次)。

学生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检测/学习成绩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教育探索,2003(9).

[3]钟日祥.老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4.

校本原则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原则,对策

一、前言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晚, 因此, 在教材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来看, 大部分院校选用高校英语课本, 教材内容更加侧重理论性缺乏实用性, 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特色, 教材难度相对较高, 学生实际接受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总之, 高职院校教材教学内容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实际教学需求, 与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相悖, 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发展, 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非常重要。

二、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与普通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高中或者是相当于高中的水准, 旨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型、技术型人才。在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中, 需要重视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合理性, 构建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英语校本教材。在英语校本教材申请工作过程中, 可以聘请专业的工作委员会给予专业化、科学化的考评以及论证, 这样能够为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实用性提供保障。

2. 创新性原则。

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高职教育理念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在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 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结合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升实际教学效率。在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 需要及时删减过时和落后内容, 及时加入高科技、新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来更新职业资格的发展制度, 不断调整教材内容, 加入创新性活动, 有效落实相关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创新过程中, 不仅需要关注到结果, 还需要关注到过程, 突破传统理念限制, 结合学生具体特点, 更新实际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对策分析

1. 重视校本教材管理工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编写英语校本教材过程中, 需要构建更加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 进而为开展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提供保障。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聘请行业内或者是著名企业、高校中的技术人员等参与到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 同时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评定工作以及审查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对于质量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校本教材, 需要坚持取缔, 严禁出版流传。在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 需要构建严格的教材跟踪制度以及教材反馈制定, 定期性的组织教材评估工作, 结合教材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行业发展现状来更新和修订教材内容, 保持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同时, 还可以开展定期性的评优活动, 给予优秀英语校本教材资金支持, 促进高职院校开发出高质量的英语校本教材。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对外沟通的重要工作,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转变封闭性教材编写形式, 英语校本教材不仅体现开发以及科研工作, 还体现具体的生产活动等等, 体现出校本化教材优势, 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模式起步相对较晚, 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 因此, 在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 可以结合西方先进开发经验, 分析学生职业能力, 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因此, 在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 研究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发展模式, 尽可能满足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需求, 缩小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高职教育方面的差距,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 需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校本开发工作过程中, 诸如, 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等, 尊重教师在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在提出问题、拟定目标还是编制教材, 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教师综合素质对开发英语校本教材的重要作用,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业培训以及社会实践, 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提升专业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提升教师工作角色方面的转化能力, 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效率, 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高职院校积极发展。总之, 高职院校在开发英语校本教材过程中, 需要认识到教师的主体地位, 鼓励教师借鉴国外先进开发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社会特点以及教育特点, 编写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英语校本教材。

结语

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高职教育正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材开发任务非常艰巨,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生特点、社会实际需求等, 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材, 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有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借鉴西方优秀开发经验,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丽燕.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0 (03) :56-58.

[2]伊小琴.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3) :145-147.

校本原则 篇7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 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 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 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 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 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 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理解体育精神,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 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所以, 它既便于组织, 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 接受起来无障碍, 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 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满足了身心需求, 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 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 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 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 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 (舞剑) ”“胡腾 (胡腾舞) ”“狮子 (狮子舞) ”“樵夫打狗熊”等, 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 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 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 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 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 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 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 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 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 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 获胜的成功感, 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 通过活动重拾信心, 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 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 积极开展体育游戏, 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 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 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 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 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 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 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 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 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 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 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促进其专业发展, 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 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 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 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 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 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 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 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 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 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 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 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 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 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 要突出戏剧化, 强调变异性, 打破常规, 就地取材, 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 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 也要强调趣味性, 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 个人与团体兼顾, 等等。总之, 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 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 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 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 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 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 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使弱者变强, 使强者更强。

(五) 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 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 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 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 在课前,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 注意仔细观察, 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 总结点评, 巩固成效, 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 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 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 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 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 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 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 可用“提高”来表述, 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 往往用“发展”来表述, 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 常常用“培养”来表述, 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 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 (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 。2.组织有关人员, 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 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 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 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 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 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 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 把握实施技能, 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 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 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 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 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 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 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 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原则 篇8

1、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在刚刚举行不久的昆明国际马拉松比赛中, 仅仅半程, 即出现十多名运动员因身体原因而不得不退出的情况, 更有1名年仅20岁运动员倒在15公里处。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关注中, 人们也再次提起对国民体质的讨论。放眼高校, 由于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存在, 体育教育模式里更多的是对书本与基本体育理念的挖掘, 并没有体现出体育项目的大众化教育及实践效用, 失掉了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在校本原则下, 适合于本校学生的体育教育管理则是更为缺失。

探索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科学构建, 必须对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寻根问因。首先, 体育管理方式单一。一般地, 高校在对体育教育的管理中, 总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达到片面的统一化。管理者在体育理念更新及课程定位等方面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 随时布号施令。教育民主对话的形式少见, 教育管理模式则过于呆板, 体育人才培养更为不易。其次, 经验主导教育的模式不利于体育教育革新。在高校, 虽然不少体育教师都有着丰富的体育运动及培养经验, 不过体育教育对经验的过分依赖, 只会造成教师对客观实际的忽视, 从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实施中, 失去了对新式体育教育合理性的探究兴趣与可能。体育教育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线, 而学生的发展基本在一个模具里成型, 这也给管理工作在具体校本环境下的合理化与变通性提出效率拷问。

2、校本原则下课程改革新要求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 教育需要在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考虑本校实际, 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作为改革宗旨。在管理思想的更新中, 寻找合理的管理理念及体系构建。在对校本原则的研讨与论证中, 我们感受到教育教学改革, 尤其是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管理理念的科学创新。倘若失去管理理念的支撑, 教育实践则会显得不规范、不合理。盲目的管理根本不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任何帮助, 更别说教改的成效了。

在校本原则的指导下,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对每一个改革中的个体都有积极引领作用。在教师的教案策划、课程执行及控制管理中, 在学生的课前预设、项目参与及素质提高中, 民主化的决策及人性化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过程中, 管理者要有切合实际的考察与认识, 并着力推进“体育课堂研究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思路, 与时俱进, 创新手段, 在公平持续的教育竞争环境中, 形成“整体与个性和谐统一”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3、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新模式

3.1、校本原则下教学目标的制定

国务院颁布的《决定》中, 素质教育这样描述:“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需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前提, 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其最终目标所在, 而在教育中创新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体育教育则需要将“人文主义”与“全民主义”作为发展目标, 将受教育者逐步培养成有个性思维、身体健康、有高尚品德、智力体力全面涵盖的发展个体。

3.2、校本原则下教学内容的设定

素质教育要立足“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 摈弃传统中“运动技术至上”的教育内容设定。高校学生仍然需要在身心健康、终身学习、社会能力等方面着力完善自我。高校的体育教育, 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是必修课, 同时, 民族传统体育的加入可以丰富校本教材, 以达到文化素养个性塑造的目的。

3.3、校本原则下教学方法的选用

高校学生体育教育中, 丰富多样、贴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固然重要, 但是合理地选择教育方法, 更是科学化课程直接转化为体育教育实效的根本。教学方法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教育、人格化教育”的理念, 将学生实际发展作为教育方法根本。教育者要积极拓展各类教育方法, 对体育课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体育课外训练方法技能的研究都要有主动、积极的探求。学校可以在体育俱乐部、选修体育及保健运动等形式寻找适合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 促进其社会适应力的提升。

3.4、校本原则下教学评价的定位

教学评价中, 不少高校都遵从于“标准参照 + 个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要对学生具体身体素质, 兴趣度及个体潜质进行研究, 并将“提高幅度”作为合理化评价的内容。对于体育能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如果采用标准化尺度去考核, 必然会使得学生积极性遭到损害。如果对于体育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统一尺度衡量, 则会使得考核没有意义。故而, 多样化、个体化的评价方式会使得对于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化。

摘要:在时代的发展要求下, 各大高校均在体育教学方面寻求着更为合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不断变化, 不断完善。本论文将立足于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适应校本原则下课改新要求, 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新模式, 从而为相关研究做理论借鉴。

关键词:校本原则,高校体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目标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2]王森.校本原则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艺术科技, 2011 (09) .

校本原则 篇9

一、坚持“一个标准”

进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一个标准”, 即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就是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生物校本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 以学校为实验基地, 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 由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 可供学生选择的生物课程。

二、遵循“四项原则”

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我校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 主要遵循了以下“四项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 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 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的空间。

2. 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兴趣、能力等差异出发, 因材施教, 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 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 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 时间空间的广泛性、可变性, 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 因地制宜原则。

从学生身边的生物科学出发, 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 联系当地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物资源的实际, 联系当今生物科学技术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实际, 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做到“五个结合”

在依据上述标准和原则的前提下,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 做到了“五个结合”。

1. 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

例如, 在中学生物光合作用实验教学中, 若能将遮光板设计成特定的文字或图案, 利用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就能使叶片上呈现出相应的文字或图案, 再经过过塑等处理, 即可制成精美的书签。此项活动将光合作用实验和叶片显影书签的制作融为一体, 深受学生的喜爱, 可开发成校本课程, 作为生物科技制作活动长期开展。于是我校编写了《天竺葵与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的校本课程, 课程的内容是:介绍我国天竺葵的花卉品种, 天竺葵的生物学习性和栽培技术;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和叶片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实验。此项可分3~4课时进行, 第1课时, 在老师的指导下预习天竺葵的生物学知识、光合作用实验部分;第2课时,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实验和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过程;第3、4课时, 让学生分组实验, 自己动手制作叶脉淀粉显影书签, 并进行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展示活动。

2.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物科学出发,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例如《花卉的无土栽培技术》 (3课时) , 内容是:介绍花卉和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 参观蚌埠市绿雨农业集团, 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花卉、器皿、自己配置水肥, 动手设计制作各种水培花卉盆栽。又如根据一些同学不吃早餐、偏食、挑食和在校园外乱吃东西等不良饮食习惯, 学校特意编写了《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2课时) , 内容是: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明白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锻炼身体。再如《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2课时) 内容是:Vc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Vc含量定性测定的方法, 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上述课程的学习,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合当地自然、生产实际。

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 生物资源不同, 物产、特产不同, 工农业生产也各具特色, 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专题, 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供学生选择学习。例如, 蚌埠三中结合蚌埠地区盛产珍珠的实际, 编写了《珠城特产———蚌埠珍珠》 (2课时) , 主要内容:介绍河蚌和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性和目前我国的淡水育珠技术, 参观蚌埠市龙子湖珍珠厂。结合蚌埠地处淮河, 湿地面积较大的实际, 编写了《地球之肺———湿地》 (2课时) , 主要内容是:湿地生态系统及蚌埠三岔河湿地简介, 参观考察蚌埠三岔河湿地。这些课程的学习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4. 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自2000年以来, 学校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 广大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开展项目研究, 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一些优秀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项目, 是一项优秀的课程资源, 值得开发利用。这些项目更容易被中学生所喜爱, 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案例, 编写成校本教材, 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参考, 为此学校特意编写了《蚌埠三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案例选》。

5. 结合人类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疑难疾病等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在生物必修本和选修Ⅰ中都有涉及, 但由于课时有限, 对于上述问题不可能讲得比较深入, 为了满足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求知欲, 学校为此特别编写了专题教材。例如, 高中生物必修本提到了全球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 我校就此内容进行了拓展, 编写了《温室效应》校本课程 (2课时) , 主要内容是: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 学习缓解的途径等。再如《生物质能源》 (4课时) , 主要内容是:介绍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学习乙醇发酵的过程和农村沼气技术, 参观蚌埠丰原集团秸秆发酵生产乙醇过程和蚌埠郊区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

由于蚌埠三中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 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 积极做好以上多方面的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扎实的工作, 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立足学校生物新课程的实际需要, 充分挖掘校内外生物教学资源, 开发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近二十本, 为本校的生物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优化生物课程资源。摸索出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新路子, 提高了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校本, 在课程中学会选择, 学会探究, 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为培养“全面发展有基础, 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作为支撑,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生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过程中, 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不断地构建和重组, 对教学实践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究, 生物教师们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将发生很大的转变, 专业知识能力大大提升。另外,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 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 使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也得到发展和成长, 同时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永宜.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育与管理.2000.6

[4]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1

[5]陈桂生.何谓“校本课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校本原则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个大背景下,笔者也深入探索,开发了信息技术应用这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科学地确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内容等,从而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一、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授“如何远程操作计算机”课程中,笔者首先利用了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向学生演示了如何远程操作学校的服务器。在学生看来,远程操作计算机是一个“高大上”的技术,只有计算机高手才会。如果他们学会了,他们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计算机高手。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当学习到Teamviewer这款软件的时候,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到了最高点。因为Teamviewer使用简单,而且支持在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中使用,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远程操作。

有一位学生告诉笔者:他向他爸爸推荐了Teamviewer软件之后,他爸爸再也不用为了使用单位的电脑而去单位加班了。为此,他爸爸夸奖了他一番。至此之后,笔者发现这位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和认真了。

二、探究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希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知识的发现者。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在“加密软件的使用”这节课中,笔者首先通过一个事例让学生明白文件加密的重要性,然后自然地引出探究任务一:利用网络搜索并下载免费的加密软件并尝试使用。学生找到了具有加密功能的免费软件,也学会了简单地使用。

这时,笔者接着引导:网上有很多免费的加密软件,但是它们有一些缺点,如安全性不高,密码在短时间内就被破译;很多加密软件是需要安装的,用它们加密了文件,在重装完系统之后,就无法解密了;在加密解密大量文件时,速度非常慢;在Win7系统下加密了文件,在Win7系统下可以解密,但文件移到了Win8系统下,就无法解密了。

笔者继续引导:有一款软件没有上述缺点,而且它能够使用图片或者音乐作为秘钥。然后布置探究任务二:利用网络下载“使用图片或者音乐作为秘钥”的免费绿色加密软件。很多学生能够从任务中提炼出合适的关键词,并找到绿色版的Truecrypt软件,但发现不会使用。

于是,笔者继续引导:当我们不会使用某个软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百度上搜索是否有该软件的使用帮助文档。最后,学生根据百度文库中提供的使用方法,学会了TrueCrypt的基本使用方法。

这时,教师布置探究任务三:第一,假设以一张照片作为秘钥进行加密,如果照片的存储位置改变了,是否会影响解密?第二,如果这张照片的名字改变了,是否会影响解密?第三,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探究?

通过上述三个探究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TrueCrypt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探究经验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这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发展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笔者的课堂中,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都是三位学生介绍和推荐绿色软件。介绍完毕之后,笔者和其他学生进行评分。评分规则如下:第一,总分为100分,软件的价值型(40分),演示操作的熟练性(30分),演讲表达的到位性(30分);第二,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各占总分的50%。

评分结束后,笔者会让学生将软件上传至Learnsite平台。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下载,然后收藏至网盘中。当学生的表现被高度评价,且发现自己的软件被很多学生下载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会感到自己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自豪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学习情绪能够促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通过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评价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展示自我,也学会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校本原则 篇11

关键词:校本作业,设计原则

校本作业是基于学校学生实际编写的适合于校情的学科作业,是教师自主设计的,关注学生原有基础和成长必需的作业,它是学校实现“减负提质”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学校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但有些作业设计过渡强调训练,轻视能力培养,有些校本作业过渡强调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有些校本作业过渡强调整齐划一,轻视个体差异,等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校本作业设计中, 应秉承以下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目标重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起着导向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配置习题时,应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 一方面,要保证配备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配置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超出相应的内容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理解和领悟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校本作业. 如:为达到“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的目标,可以设计阅读分析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可以设计探索规律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作业……如《圆的面积》一课,为达到“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作业:

1. 厦门白鹭洲广场上有个喷水池,它的中心有个自动旋转装置的射程是5 米,这个自动旋转装置能喷到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2. 篮球场(如图)上的3 分线是由两条平行线段和一个半圆组成的. 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出3 分线区域内的面积.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同学们,你去过南靖土楼吗? 土楼是福建、 广东等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名录”,土楼的外围形状有圆形、 方形、 椭圆形等.圭峰楼和德逊楼是福建省南靖县两座地面是圆环形的土楼,圭峰楼外直径33 m,内直径14 m,德逊楼外直径26.4 m,内直径14.4 m. 两座土楼的房屋占地面积相差多少?

这三道作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由浅入深.第1题根据半径求面积是对圆面积公式的巩固;第2题“篮球场”是学生天天可见的场所,“篮球场”也有数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题要求3分线内区域的面积,学生要先分析3分线内区域包括哪几个基本图形,并去寻找所要求的图形面积的基本条件,这是对圆面积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题“南靖土楼”的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这题是对圆的面积的深化运用.三道作业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关注体验重过程

现行教辅中的作业多体现学习结果的应用,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过程体验的作业设计较少.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在 “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内容中指出:“在书面测验中,积极探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该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圆的面积”一课,可设计如下作业.

1. 如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__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__,圆的半径(r)是长方形的__,圆周长的一半C/2是长方形的.

2.在探究的圆的面积时,运用了__数学思想.

3.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了___.

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数学思想,也为后续探索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积累了经验.

三、关注差异重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 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但是学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后天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尽相同. 所以每个学生在思维角度、 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如果本来有差异的学生做着没有差异的作业, 那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 “吃不下”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弹性的作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将作业设计成一星、二星、三星三个层次,“一星级” 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三星级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二星级” 则介于二者之间.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作业数量的增减,如“圆的面积”校本作业,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 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近似于圆,它们面积大约是多少?

★★★:一个羊圈依墙而建,李大爷用了15.7 米的栅栏修这个羊圈. (1)这个羊圈的面积有多大? (2)如果要扩建这个羊圈, 把它的直径增加2 m,羊圈的面积增加了多少?

以上作业,每一层次难度虽有差异,但仍然反映的是同一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阶梯式的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 我们要引导学生能落实“基础”、实现“发展”、争取“创造”.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星级作业,体现自主性;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在引导他们完成第一、二星题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向三星题挑战.

四、关注实践重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而现行教辅材料中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重知识轻实践,远离学生的生活.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拓宽作业形式,既关注课内又关注课外,既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又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课型和实际情况设计操作型作业、调查型作业、日记型作业,等等. 比如在“圆的面积”一课,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

1. 林老师家房子装修好了, 她想在长3 米, 宽2 米的餐厅里放一个圆形餐桌,林老师应买多大面积的餐桌合适? 为了美观,林老师想在餐桌上铺一张桌布,请你帮林老师设计一下,她该买多大的桌布?

2. 有一根绳子长3.14 米, 如果让你在操场上围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为什么?

第1 题第一个问题学生要根据餐厅的大小考虑餐桌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桌布可买正方形的、圆形的、长方形的等,只要美观、合理即可,这样既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审美能力. 第2 题通过“围”、“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一篇:山区农村初中下一篇:北欧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