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转变

2024-09-24

教学理念转变(精选12篇)

教学理念转变 篇1

高效教学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为教师,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以期达到高效的目的。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 我曾做过多种尝试, 现将这些教学实践与教学思考撰文如下, 以供大家商讨。

一、改进精讲多练

中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层面上不到位, 理解具体但不深刻, 不能灵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中, 我突出重点进行讲解, 在讲解时层次分明, 逻辑清楚, 给学生以清晰的展现, 然后拿出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进一步理解重点知识的目的, 效果还是可以称道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了困惑, 在教师看来一些简单重复的题目, 学生却有时会, 有时不会, 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思考的路径不够顺畅。我们理科教师都清楚, 没有一定量的题目做保障, 学生的理解就不容易到位, 但“多练”显然是题量有保障了, 重复仍不能理解到位, 这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经过深入思考发现, 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题目, 是否反思题目, 再次提炼题目所涉及知识点, 反思在题目中怎样体现和应用了相关知识点, 这才是能使对知识理解提高的正确方法。实践表明:精讲、练习加反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到位,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所提高, 不被题海所困, 却能在题海中自由畅游, 这种感觉要比被题海所困的那份无奈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 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会了这种方法, 自己去实践, 去挖掘, 去开拓, 形成良性循环, 变多做为多思, 这将会是他们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二、从抓“量”到抓“质”

对于学习而言, 即便是将知识进行了预习, 这些课堂要接受的知识也是全新的, 对于教师而言, 教了很多遍的物理公式、原理、定律驾轻就熟, 就像你要行进的路, 哪里的路况好, 哪里路况差, 哪里有坡, 哪里转弯心中了然。对于学生而言, 完全是一条陌生的新路, 教与学是不同步的, 你加足马力往前冲, 学生们还在“转弯”处。心知肚明的教师总是跟“量”要效率, 一节课可以讲很多道题, 讲四五个类型, 可是对于学生而言, 他也许在第一个类型处就“弯”住了。这只是“教”的效率, 却达不到“学”的成效, 教与学脱节。此时, 只有教师来改变现状, 也来明知故慢, 等待那些不知而慢的学生, 一步一步将“质”落实。通过实践发现, 一节课讲两三个类型的效果有时比讲五六个要好很多,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留下余地, 让出时间是为了给“思”时间, 使达到不罔, 只有不罔才有效果, 才有质量。

三、尊重思维规律及时巩固, 提高效率

对于学习者而言, 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存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期望一步到位, 将知识点所涉及内容吃清、挖透, 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有时甚至将知识混淆得一塌糊涂, 连最基本的原本已经算是较为清楚的知识点也不再清晰, 踏入了题海沼泽地不能自拔。我们应该遵从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规律, 稳扎稳打,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时进行巩固, 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稳步提高。在题目中对知识的运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知识点是固定的, 而我们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是使学生记忆知识点, 而是学会正确思维这一动态过程, 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关注基本知识点, 不急于求成, 关注基本知识点的稳固, 宁可舍弃一些“难题”, 着眼容易或中等难度的问题, 以这些为牢固的基础, 假以时日, 以训练思维过程为重点, 达到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原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质疑, 是寻找新奇。我们都知道物理知识中经典力学的规律由牛顿等人提出后经过了许许多多人的验证, 自然科学有客观存在的属性, 已不容置疑, 那么创新是指什么?教学的创新指创新思维, 在物质世界和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 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落实就是不断地去激励学生的思维意识,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发现世界, 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领发现。学生有了一双慧眼, 耳聪目明, 头脑灵活, 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在创新的引领下生发出来, 教学就顺应了引领,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思维, “教学相长”, 教学就形成良性循环, 效率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种变革, 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适应。转变的过程是一动态的过程, 又需要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开放, “教书育人”, “书”是相对固化的知识, 是媒介, “人”是一个积极的个体, 是我们时时关注培育的对象, 我们教学的高效是我们教学主体———学生去完成的, 这是我们教师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 他们是我们社会前进发展的人文主体, 是未来、是希望。

教学理念转变 篇2

•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开展,有效的推动了课改工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与高二地理教学组的同仁积极改革,不但摸索,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如何建立地理高效课堂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高效课堂教学高效在何处

• 王敏勤教授指出高效课堂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1.既然高效教学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所以凡是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的教学模式都不是高效的。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们高二地理教学组制定了新课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适时指导;探究展示,质疑互助;启发引导,点拨精讲;限时测试,整合提升的五步教学原则,将教学活动完全放在45分钟以内,并且做到步步清、堂堂清、人人清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 2.高效教学是指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而不是前延后伸式的教学。所以我们不主张作业式的课前预习和基础知识性的课后作业。• “1+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导学案和限时测试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前延后伸,学生在课堂上即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3.高效教学的课堂必须有一定的容量、密度和学生思维的紧张度。从单元高度整体设计新课导入和学习目标并利用知识树呈现和告知学生。到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讨论交流。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再到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最后利用课堂即时练习,检验学习效果。每一步都限制了时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进度。

• 4.高效教学不主张课堂表演,不要把在课堂上做的事放到课外和自习课,也不要把课外做的事放到课堂上来做。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和导学案的编写上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以学生给怎样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为最终目的,备课组全体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研讨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并在试教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通过边教边改,发挥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力争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如何合理引导和适当帮助,如何让学生实现科学的自我建构,应当采取哪些策略,以及如何实施这些策略,任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的探讨和摸索。

二、高效课堂教学如何实现

1、“1+1“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对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展现才华的一个载体和平台。所以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针对高二区域地理知识多而杂的情况,学科组进一步研究了学案编写的原则和要求,确定了以提高班为标准制定学案的质和量。如北美学案的编写,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提高班5班的需求,又加了合作探究以及高考链接等能力的提升。二是课堂教学实施。于教师而言,在刚刚实施阶段,我们对“1+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所以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时有体现,课堂教学不能达成预期效果。后通过学科组共同努力,更多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探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导学案的实施越来越顺畅,课堂时间安排逐步趋于合理化,课堂效率显著提高。三是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做到所有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各类班级作业收交都比较积极,完成情况比较理想,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2、教学课件的应用

高二下学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载体。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以及地理原理的考查最终都会落实到一定区域,因此区域地理往往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区域地理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像的判读、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空间概念的建立等,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学期,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其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便于理解接受,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地理概念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语言讲述,学生记忆地理概念经常是靠死记硬背。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如在学习澳大利亚这一章节时,会出现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自流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语言讲述,枯燥无味,但是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一目了然,无需老师多说。二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区域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明白,而这些现象,通过电脑演示,重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分析北美地形对降水和热量这两大要素的影响这一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北美西部,一座高大的山脉横亘在大陆西岸,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迎风一侧降水较多,背风一侧降水则较少,所以西部的降水是急剧减少;而东部的高原和山脉低矮,对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阻挡不明显,因此东部的降水是逐渐减少的。这动画一演示,学生一看就能探究出其中道理。难点不言自解。三是有助于揭示地理事物本质。区域地理教学中有一些地理事物难以解释清楚。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能对该地理事物有所认识了解。由于教学课件大部分是在课外提前准备好,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也减轻了学生课外背记地理知识的负担。

3、写好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写好教后记,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各环节,使下一步的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提升教学理念 转变师生角色 篇3

一、以切实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理念为前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这次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功能,即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相应的转变,依然把目光盯在单纯传授知识上,把升学率看作教育质量的唯一体现,就跳不出旧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束缚,使课程改革变味走调。只有首先在教育教学行为观念上同课程改革接轨,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按照改革的要求入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二、以转变师生角色为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反思、总结归纳。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构活动,通过互动来实现。这样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使用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仅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且要积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问题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在这里,教师的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领导者、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全心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最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答案,教师不再充当传声筒。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启发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政治教师更要完成由传授者、操练者向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三、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没有怀疑的教育必然是一汪没有活力的死水,没有批判的教育必定是一片寂寞苍凉的荒原。因此,教师要努力变过去“接受性、维持性学习”为“研究性、发展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潜能,开启他们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思维,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寓教于乐。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解法、思想进行表扬,激发学生思维的新异性;多鼓励学生打几个问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在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课程功能,推进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立足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课程功能,政治老师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①强化日常管理落实。以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将每条内容要求进行量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实行“一日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②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加强“三结合”教育,利用社会优势,切实加强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校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从社会、生活的熏陶中找到道德的生长点。④充分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⑤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机渗透德育,制定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全面育人、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娱乐和活动阵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愉快中成长,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试量高中的办学理念,我们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能力为主,转变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从而把初中学习由一个独立的阶段变为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机环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观能动性的来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历史是一门涉及广泛、充满情趣的学科。这就是我们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历史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兴奋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历史。

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社会,自主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存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现阶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书”方式,由单纯地教教材变为合理地使用教材,在完成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随之增长,从而确保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发展三者有机统一。

二、加强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合作是当代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合作的范围、对象、方式,更注重合作的效果。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合作我们都尽可能加以采用。具体的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教师之间的合作

我校有一项长期坚持、效果良好的集体备课制度。历史组在每堂课前教师先集中,进行集体探讨,再确定这堂课的主要备课人,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堂情况随时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制定处理对策,进行总结交流。事实证明,效果良好。

2.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这包括课前预习时的师生合作,上课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课后师生解难答疑、探究延伸的合作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知识的伙伴。

3. 学生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包括预习阶段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提出问题、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互动、探究疑难、形成知识链的延伸。学生通过合作,把各自获取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交流整合,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获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愉悦了身心。

4.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文史结合、学科渗透是我校教学的一个特点。文史不分家,由于学科特点,历史与语文之间的联系是“割不断、理还乱”的。我们结合历史活动课,开展诸如历史辩论会、历史作文等主题活动,邀请语文教师参与这些活动并及时给予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与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们质疑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效果突出。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与政治、地理,以及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学科之间的配合,经常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就同一知识点进行探讨,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合理衔接,使学生所学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习牢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涌现出来。我们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并辅之以辩论、归纳,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并作适当的开导或帮助查找一部分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对较特别的观点进行鼓励。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养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意识,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打下基础。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构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花巨资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为我们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历史组积极进行探索和尝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历史学科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改进历史教学模式,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自己制作历史课件,组织教师在进行常规备课的同时,还进行了部分电子备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为此,我们将历史课堂时间进行分解,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甚至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自己组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辩论交流等环节,历史基础知识水到渠成地被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辨析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转变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1 篇5

——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体会

4月25日,天气晴朗,凉风习习。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走进了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通过近三天的转课,交流,听报告,感受颇深,为之惊奇,为之感叹。这是一颗课堂改革的璀璨明珠,美丽的光环下照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胸怀,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深受触动,感慨万千。

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给你,要你用整 个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应当是一个用心专一和用心良苦的理想守望者。

崔其升校长于1997年4月临危受命到杜郎口中学,当时的杜郎口中学局面混乱,账务亏空,教学失控、作风懒散,学生厌学。但崔其升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以强烈的事业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身先垂范,严格管理,整顿秩序,选贤任能,建章立制,提出了“精讲愤学,与时俱进,真抓实干、铸就辉煌”的口号。他常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能做的老师也应该能做。使“质量立校,质量立身”深入人心,校长严起来,管理整起来,老师忙起来,学生动起来。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以教为荣,学生以学为乐,创新了精良的课堂改革模式,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真正的教育品牌。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良好的教育品牌

杜郎口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当人”是真正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一切权利,教师心中要对学生的生命敬畏和尊重。这里有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幸福发展;“把学生当人”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体现;“把学生当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本原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美好人性的真实所为。只有把学生当人了,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做一个性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敢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做一个灵魂优秀的人,做一个自主、自信、自强不息、勇敢有为、探索创新、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力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以发展为目的,尊重、理解、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性张扬,心灵放飞,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我们周围的大部分教师不能摆正学生的位置,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中间的鸿沟无法逾越。学生很多方面受到压抑,因而羁绊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张扬。教师这种迂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应该彻底摒弃的,让学生回归,让学生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锤炼,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建设者。

三、一个课堂就是一个“超市”

走进杜郎口中学的生命课堂,就好像进入了一家超市,眼前的东西琳琅满目,值得选购的东西确实很多很多。

首先,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变成了一个共同参与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们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坛上走下来,让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发生了领地转让的奇变。他们的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的学习,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情感的均衡发展。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结构是“10+35”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学生他人大密度的群体参与,大容量的精彩展示。教师乐在其中,或穿针引线,游刃有余;或点播引领,开合自如。这是划时代的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改革。

进入杜郎口中学的每一个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乐趣横生。那一天是4月27日上午,我听了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黄河母亲》,老师一提出课题后,学生马上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像街上赶集一样热闹。学生有在一起讨论的,有艺术性朗诵课文的,有在黑板上画黄河流域图的;有用歌声来赞美黄河的;有在一起辩论的,有在黑板上出示问题的,反正是形式多样,应有尽有,精彩纷呈;特别到了展示阶段就更热闹了,学生们争先恐后的,精神令人可敬,真正突出了展示的多元性。或背诵古人赞美黄河的诗词,或高唱赞美黄河的歌曲,或分角色诵读课文,或读自己的仿写,顺口溜、对联、三句半、童话、小品或短剧,或表演舞蹈,或进行仿谈录,真是声情并茂,令人精神振奋。确实是其乐无穷,此时的我真正感到教师是快乐的,学生是幸福的。

到了反馈阶段,形式也多样,“一帮一”、“多帮一”或“全帮一”,可以是小组内练兵,兵练兵,兵强兵等形式,也可以是班内教师指定的学习,竞争、合作对手,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成的“一帮一”等。整个课堂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互相提高,真正实现了参与的全体性,体验的全员性,进步的共同性,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得到提高,得到完善,得到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亲情、理解、宽容、信任、和谐。使课堂充满浓浓的爱的芳香,使课堂充满厚厚的情意。

四、校园文化

精彩纷呈

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每个班都可以看到,教室墙壁四周都布置有才艺展示,作品园地,学生自主评价表,励志标语等。走廊上有名人的挂像,有学生的手抄报,天花板的横梁上有老师的感人扉语,教室旁边有温馨的提示牌。楼梯拐角处或是一面镜子,或是学生优秀的作品展,或是学生编写的三字经和学校的校训。在校园内处处都能看到体现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语言牌,学生时时刻刻处处都在快乐地进行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杜郎口中学丰富的文化涵养和魅力无限的文化底蕴。行走在校园里,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 篇6

一、作文教学新理念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吸取了过去《大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使作文教学循规蹈矩收效甚微的教训,将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以恰当定位,综合体现在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确立了“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是要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作文教学新理念的意义

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已成为集文化知识、思维品质和品格道德于一体,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炉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老师就应给予积极的赞赏,让学生在获得荣誉和品尝快乐中,留住写作的热情。

2.审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语文教育曾长期忽略作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忽视学生主体的兴趣、情态、观念、价值取向等,让学生去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人云亦云,写些假话、空话、套话,阻碍了学生举止性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坚持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3.让写作训练成为学生内在需要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弊端,是让学生从属老师的意愿,学生只能被接受作文训练。为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这样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消除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写作欲望,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4.赋予写作能力以新的内涵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勤于观察的习惯,以积累写作素材,围绕社会化服务体系目的选材组材,构思成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做法,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定能让学生写作的第一步走得轻松、自在而愉快。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地区永丰县藤田镇中心小学)

教学理念转变 篇7

一、激起导航, 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长期以来, 一些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 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 唤醒学生沉睡的学习意识, 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初中数学抽象性和逻辑性强, 常常让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觉得数学难学、难懂。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寻求一些途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式化、通俗化、直观化,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 然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证明定理, 这样避免了直截了当地讲授数学定理给学生造成的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印象, 有效奠定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

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信心, 有了信心才能克服畏难情绪, 改变对数学的看法, 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 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分层设问、分层练习和因材施评,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学有收获。

二、疑探生辉, 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是建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 却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已失去原有的魅力, 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 不要总是“满堂灌”, 不要用题海战术, 更不要企求面面俱到的机械教学方式, 而是要摒弃陈旧的质量观, 以“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价值观目标, 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例如在教 学“探索三 角形全等 的条件”时 , 可以变传 统的由教师 演示推理 过程 , 学生观察 , 师生共同 分析 , 得出三角形 全等的条 件这样机 械的教学 方式 , 为学生主 动探究的教 学模式 , 让学生利 用画图、比 较、推理等 活动 , 加上教师的 适时指导 , 探索出三 角形全等 的条件 , 让学生加 深记忆和理解: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掌握知识和技能, 先理解后记忆数学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对数学概念运用自如, 避免在证三角形全等时犯用“边边角”推全等的错误。

三、携手共赢, 实现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同学之间有的只是竞争, 既不协作, 又不分享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 只是信息单向传递, 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很难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 实现多向信息交流。在小组内, 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弥补数学学科实践的不足, 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训练了多种能力。

以“数据在我们周围”一课为例, 笔者开展了课题调查, 让学生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首先, 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以“初中生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为调查内容, 自由确定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其次, 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 以调查问卷和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最后, 在课堂上将自己小组的调查报告以PPT的形式汇报, 由全班同学对调查问题的合理性和优劣进行投票评估, 整个过程, 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课题调查, 付诸实践活动,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的理解, 掌握了统计图的准确绘制方法, 而且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互助合作中发挥了创造性。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篇8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探索的倾向。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因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教材在内容上深入浅出、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可接受性较强,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如, 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 从实际物体出发, 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便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 改不了老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 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 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惧心理,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作为教授的主导者,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授数学“几何体”部分时, 可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或制作教材中涉及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当学生寻找或制作的模型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 学生就会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教学内容, 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此时,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 展成平面。 这样,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无形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改革后的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新教材教学中, 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 而是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适当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喜学、好学的动力, 从而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2.利用新教材中一题多解的例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 最终上升到万变不离其宗的高度。 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 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分小组讨论, 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答案虽然一样, 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又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提出相关问题, 创设具有趣味的问题情境, 教师就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因此, 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更多地提问, 启发学生思维, 逐步使学生学会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实际问题, 学会用数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并解决问题, 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如, 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 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概率进行探究, 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4.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给出评价, 在班级做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会, 通过这种开放性活动, 让学生既提高数学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获得新知识, 增强合作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精确把握新课改的精髓

教学中, 改变传统模式下由“知识传授”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 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继承与创新并重, 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不断积累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07) .

[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9) .

转变教学理念 开拓有效课堂 篇9

具体地来讲, 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要由输入课堂语言教学, 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一分子;学生要由过去被动接受教学信息的角色, 转变为当前教改所倡导的、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主体;新教材更重视课堂环境。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的同时, 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教师仪表要洒脱, 精神要饱满, 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和谐, 举止要大方文雅, 谈吐要不俗, 言语要简洁, 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 书写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

依据现代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存在于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的认知或学习过程中, 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 英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

另外, 我们老师没有很好地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 不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爱说爱动, 自我控制力不强。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些特点, 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对他们进行机械的讲解, 单纯地传授知识, 把他们当成纯粹的知识的容器, 自然就谈不上感兴趣了, 更不必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并保持兴趣, 才会使他们具有学习上的内驱力。

新教材中的人物、事件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以适应新的语言教学的要求, 要融思想、知识、情感、能力等与语言教学为一体,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及交际能力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教师只对课堂交际活动起协调、指导作用。教师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探究为主, 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者, 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是语言运用的实践者。因此, 我们对所要教学的语言知识内容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这样将声、形、意融为一体, 学生才能感觉有趣, 印象深刻, 才能够准确地掌握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忌繁琐、杂乱和重复。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关键, 也是教学相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关键。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取、课堂形式的确定等方面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愿望。

新教材的设置恰恰应和了这一点, 其中节选的课文很有时代感, 很多文章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出现的, 让学生们有兴趣了解这些新兴事物, 由于这是他们感兴趣的, 当然也就能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学习。

明确了“教什么”, 还要琢磨“怎么教”。要确定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切入口, 要达到精准的特点及功效。在备教案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已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采取长文短教, 找准文章最关键的突破口, 抓住一个“变”字, 通过分析、变化对比,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让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和“效益”。预设目标时要结合学情, 对所需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作出选择。成功的课前目标预设,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尝试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让学生轮流做英语值日生, 要求学生用英语报告日期、天气以及全班学生出勤情况等;也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个笑话、个人见闻、校内评论、新闻等;一般在课前进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勇敢地在大家的面前展示。通过这些活动, 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英语语言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 合作和实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了英语运用能力, 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 开展教学活动时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内容, 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而定。采用朗读欣赏法,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再由学生模仿名家朗读, 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无定法”, 教学中, 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 还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充满活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初学、巩固和复习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就不能够采用同一个标准。因此教师要付出大量心血,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精读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及自觉性。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 使课外知识成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和拓展, 同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完成, 因为学习能力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现代教育观认为, 学习能力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积极的态度就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从而产生不断进取的动机、意志力和信心, 有助于发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会善于发现、探究、质疑、判断、分析、批判, 直至解决问题。

英语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提高英语水平的能力。这是一项综合性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需教师有针对性的循循善诱的指导。自学生升入初中始, 我坚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新课的自学能力。预习新课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 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考、记忆、理解的过程。

拓展迁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如果设计得好, 将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强化剂。这样的训练是对本节课学习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的目的还在于知识的迁移和补充。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绝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要以新的教学理念统帅英语教学, 把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不断超越自我,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的教学要有强烈鲜明的时代色彩, 面对现实, 从自身做起, 潜心于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新路, 使学生在快乐的教育环境中从被动灌输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凸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 改变以往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的现状, 把课堂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让给学生, 通过“预、议、练”方式扩大学生的练习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上, 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 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练习可以是习题训练, 也可以实验操作, 还可以是交流讨论和知识点的记忆。如果是习题训练, 课前就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典型习题, 使习题既要呈现一定的梯度, 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又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差错, 还要顾及到课时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当然, 还需要教师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临时进行变式编题, 有时这点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是分组实验探究, 就要放手让学生分组操作, 并要求他们关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包括正常的与非正常的, 必要时做好笔记。如, 进行电学实验时, 若发现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时灯泡就发光, 就要排查存在的原因并做好记录: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时灯泡就发光, 是因为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未断开。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并作好记录。实验结束时, 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操作、结论等进行评估, 这些环节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练习环节。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深、记得牢。

课时结束时, 还要不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知识要点, 提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 既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课时内容的习惯, 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也给学生课上最后的练习机会, 记得更牢。同时, 还给教师为下一节备课提供学情参考。

二、关注弱势群体, 尽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里都有展示的机会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也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在让学生展示时, 切不可让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舞台或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互动的舞台, 而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后进生, 尽可能让各个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 以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面, 做到学习水平强的不下滑、弱的往上赶, 共同进步, 缩小优差之间的差距。学生展示时, 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 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 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 特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使学生心理上具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 从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互帮互教, 让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精讲精导, 做好课堂上的“教练”

首先, 讲解时注意一个“精”字:一是讲清问题的关键点,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三是讲清解题和实验操作的规范, 如解答过程、书写格式、实验探究的顺序和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讲解、实验演示中以身作则、规范好自身行为, 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将练习、操作的规范性列入学生的评价中。只有日常的训练做到位了, 才会养成好的答题习惯和实验操作, 才不会在笔试的实验加试中失分, 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 讲解时注意一个“导”字:讲解时, 也不是一讲到底, 有些问题只要稍作引导,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互帮到教, 比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可能更好。引导时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在预前导、议后导、学生展示时导、讲中导、实验演示中导, 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学生产生顿悟。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做好学生课堂上的“教练”角色。

四、注重知识与史实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

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关注学科史实和社会上的热点, 把学科内容与学科史实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史实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受到科学方法、品质等方面的熏陶, 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 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 即注重课堂教学的教育面, 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 从而使学生学习学科的兴趣得以持久。例如, 在电磁感应教学中, 介绍电磁感应发现史:在1820年奥斯特以其“有准备的头脑”获得“机遇”, 通过实验证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即电能生磁, 此后法拉第根据对称性原则, 利用逆向思维方法提出磁能生电的猜想,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再如, 在进入初三物理总复习时, 把日本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与救援行动引入课堂, 对涉及日本地震的物理知识进行整合, 既复习了物理核能、核污染、杠杆、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 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关注环境保护, 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以持久。必要时, 可以以多媒体方式展示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关键是理念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转变理念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05

下面,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角度来探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推进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传统教育和考核方式的着眼点是应试,在应试模式下,“满堂灌”“满堂问”是教师的拿手好戏,全社会都习惯了这种“知识本位”的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尽管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年,但应试模式下形成的习惯和思维惰性,总在不经意中反弹。所以,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格平等。“在民主的课堂里,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尖锐批评,这样学生和教师都能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摆脱对传统权利的依赖,尤其是要拒绝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学生说话。

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路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扶者和激励者,成为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敢讲敢说敢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立足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贯彻好新模式。

2.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所以课堂重点应该是“学”,而不是“教”,要把“灌输式”改为“抛问题式”,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我们的目的是学生学得好,而不是教师讲得好。

3.实现教研方向的转变。

新课堂要求体现以学为主,事实上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研不单单是写写感悟性文章,教研更应关注课堂的效率、问题的生成、学生的心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等;研究统一性的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傳统教育模式向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学生角色的转变,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把机械的接受知识过程转变为积极的情感参与过程,由关注短期效果转变为关注长期发展。

1.转变合作方式。

新的小组模式如下: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分别以2、7、1的比例组合,由组长牵头,引领小组集体研讨教师布置下来的一个个问题;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时,采取“小组本位”,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研讨的成果;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也相应采取“小组本位”,以小组得分的形式对小组的集体成果做出恰当的评判。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互教、帮扶提高,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2.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评价一节好课的关键是教师“讲得精彩”“演得生动”,而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转变作业方式。

教学新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方式必须多样化和层次化,作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如课前预习作业、课堂探究作业、课后检测作业。

4.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改变以分数为依据,转而对学生采取过程性评价:每一节课、每一周、每一月、每一个学期都评选出“模范之星”,对学生的评价把教师、小组、自己的评价三者结合起来。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

1.转变教师的考评机制。

如果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束缚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成长,很难确保改革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素质教育下的全新的评价机制。

(1)从是否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肯定教师的隐性工作。如是否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否只是重视个别尖子生,是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教师的奉献精神、道德表现以及工作量、出勤率、批改作业量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教师能够干劲十足。

2.转变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血液,骨干教师更是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全局出发,增强骨干教师培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校和个人都要制订相应的计划,并认真落实。如每学期开设公开课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公开发表的论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如每年给教师订阅相应的报纸杂志;定期派教师到外校学习交流;督促老教师发挥对青年教师的辅导等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对“师徒结对”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3.转变对教师的关怀理念。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人性化的、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转变管理理念 保障教学和谐 篇12

1 转变管理理念, 加强人文管理

高职学生管理, 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 更加离不开人的服务和管理。按照人本原理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非客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学校的一切活动, 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偏重制度、经验管理方法, 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管”的位置上, 从而导致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本理论为指导。

以人为本, 原是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19世纪, 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 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经典的哲学命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目标, 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情感与个性以及人格化的教育过程。中国文化中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有论述, 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 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推行“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和高教事业发展的必然, 是现代教育和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其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提倡可持续教育和发展的理念,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取向, 也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目前, 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适应这一新形势的新要求。因此, 人本理论在高职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等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以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为落脚点。在具体管理中要一切从学生出发, 以人为本, 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 要满足学生合理的多层次需要。要求管理者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改变过去那种“制度化管理”的管理方式, 以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因此应该深入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 发现学生合理的“潜在需要”, 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与空间, 运用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来满足学生合理的多层次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确实产生实效。

第三, 要建设情感化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要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个体社会化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充分发扬管理民主,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和亲密的朋友。

第四, 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一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 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二要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建立学生服务指导体系, 如成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 要大力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预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2 温暖感动学生, 保障教学和谐

大多数学生认为到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是无奈的选择, 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 他们对待学习没太多热情, 业余时间有的同学上网玩游戏、有的同学干脆与家长、老师对抗……面对这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一味强逼他们学各种课程只会适得其反, 效果不会理想。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用温暖感动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自信的基本表现是:能清楚地表明自己的需要;能明确地判断事理的正误;有勇敢的冒险精神;能不断地保持心态平衡。我们可从以下几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17页) 个方面入手:

一是及时肯定和赞扬学生的良好行为。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认同和赞赏, 某一行为如果得到外界的肯定, 人的自信也会由此大增。尤其是我们的学生, 更离不开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因为做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表扬赞赏, 他就会更乐意去做更多的事, 接受更多的挑战, 以获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悦, 其自信心也会随之日趋强化。

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 讨论国家大事和有关社会重大问题等方法, 了解我国各行业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家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让学生清楚制造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

三是挖掘学生的优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多找学生的优点, 这不失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的一个好方法。例如, 有的学生字写得好, 有的学生亲和力强,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等, 教师都应适时巧妙地加以点化, 开启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具有上进的动力, 增强自信心。

2.2 用教师爱抚慰每个学生

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学艺术。其内涵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也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 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体现教师的爱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一是教师要经常体现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二是在教育学生时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 不给好脸”式的强制或压服。这样不仅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 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所以应给予学生尊重, 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

2.3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攀登的乐趣

每个人都仰慕成功者, 也追求人生成功的目标。但这种目标不是虚构的, 而是由一个个小小的具体目标构成的。要塑造一个成功者, 要给他们不断展示人生的目标, 不断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 这种目标要求一定要切实可行, 在现实中具备可操作性,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努力有明显的功效。反之, 如果目标制定的太高, 就会使学生感到它是海市蜃楼般的“乌托邦”理想, 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就会使学生的进取心受挫。所以应该把可能性的长远目标与现实性的近期目标结合起来, 同时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不断接近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攀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受众个性千差万别。我们希望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格、热爱美好事物的公民, 我们会真诚地对待他们, 用温暖感动他们, 为我国的制造业输送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2006.

上一篇:笔记本中的抉择下一篇:综合物探方法探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