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原则

2024-07-31

四项原则(精选11篇)

四项原则 篇1

院前急救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系统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急救三个阶段之一,且为首要阶段,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之间的阶段。加强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2005年5月12日零时,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开始运行。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120指挥调度型运行模式,辖23处医疗急救站点,拥有急救车47辆,服务人口185万。截至2010年8月1日零时,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处置接警1090368次,出车次数144918次,其中有效出车116915次,救治各类患者118152例,保持指挥调度零投诉,实现了“接警及时、出警迅速、运转协调、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

1 基本做法

1.1 构筑体系框架

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市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运行提供保障;并与东营市信息产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明确120急救电话为本市院前急救的唯一特服号码并归指挥中心集中管理,确立了指挥中心在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先城区、后县区,最后覆盖全部乡村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步骤,实现“急救站点建设、通信平台搭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指挥中心装备联网、急救网络规范运行”等“五位一体”同步推进。

1.2 规范急救网络建设

印发《关于重新设置院前急救网络单位的通知》,明确急救站点建设原则、模式、性质、功能和职责,理顺了急救站点与指挥中心间的管理运行体制。出台《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要求和急救站点建设标准(试行)》,确保急救站点建设任务明确,标准统一。

1.3 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搞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工作的衔接,完善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形成有效的“生命急救链”,让接收医院能及时了解危重患者的病情概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送达医院前的相关抢救准备。一是划片分工。根据急救医院的救治能力、综合实力、服务质量、社会认可程度和群众就医习惯等,分配基本的急救区域。二是就近就医。患者病情较重,已对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威胁(针对患方或报警者而言),为体现院前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到就近急救医院就诊。三是医院能力。患者情况特殊,比如严重的外伤、烧伤、精神病、肢体断离等,虽然患方(报警者)有选择医院意向,但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仍会考虑救治医院能力和在救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关问题或后续问题,在征得患方(报警者)同意后,直接调派或转送具有较强专科救治能力的医院或综合能力较强的医院。四是尊重患者选择。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尚不危及生命时,为满足患方(报警者)的就医习惯和就诊愿望,根据患方(报警者)意愿选派急救出诊。

1.4 加强能力建设

1.4.1 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

各急救站点单位不断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机制,增强急救人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建立急救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急救人员工作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通报质检和奖惩情况。建立社会对院前急救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及发放服务情况征询表、电话征询、开通24小时急救服务监督电话等形式,了解市民对院前急救的满意情况、热点问题及改进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进与推动院前急救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1.4.2 加强队伍建设

制定急救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有关制度与规定,确定急救岗位培训的目标、计划和内容,并组织实施。建立严格、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胜任急救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培训考核与岗位聘任相结合,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要坚持“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着重从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人才等方面入手,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潜质的准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救治能力。

1.4.3 完善规章制度

出台《东营市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工作规范(试行)和《东营市院前急救人员工作规范(试行)》,规范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班前准备、接岗上班、工作程序、下班工作、接警工作、车辆调度等多个方面,实现院前急救工作规范运作,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院前急救投诉、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2 讨论

2.1 四项原则

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实现“接警及时、出警迅速、运转协调、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成为首要任务。从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炼出“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医院能力”等院前急救的四项原则。四项原则是指导院前急救的重要原则,其排列次序为“患者自愿、就近就医、医院能力、划片分工”。2005年以来,正是坚持这四项原则,全市实现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和医疗呼救统一受理,整合了医疗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规范了院前急救秩序,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架起了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树立了卫生部门的良好形象[1,2,3]。

2.2 四项原则的意义

坚持按照“划片分工、就近就医、患者自愿和医院能力”的原则,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接受群众和各单位的监督,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证。2.3四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患者自愿”原则是维护知情同意权利,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优先原则;“就近就医”原则是争取“黄金救命时间”的重要原则;“划片分工”该原则是一般情况下的首选原则;“医院能力”原则是病情特殊情况下的必要原则,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东营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严格坚持以上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那些不能或者没有选择意向的患方(报警者),在具体指挥调度工作中,还要兼顾各急救医院间急救出诊率的相对平衡,为急救站点的医疗救治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4]。

2.4 四项原则实施的制度保证

制度是实现工作规范化的保证,良好的调度工作制度是准确把握院前急救调动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东营市医疗急救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并实行的指挥调度首次接警、主班组长、复核查对三级责任制,能够及时核对并发现首次接警过程出现的有关偏差;调度员日调度工作记录,由中心主任负责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小组对调度工作进行全面核查和监控;电话回访社会满意度调查,做到及时听取患者、社会对120医疗急救的意见和建议[5,6]。

2.5 四项原则实施的队伍保证

当院前急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较好或完备时,更需要提高队伍的素质和医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现代化的装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队伍练兵。强化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医疗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院外伤病判断的要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基本技能;调度人员熟练掌握调度计算机操作技能,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操作技能,地理信息应用技能。其次,落实院前急救人员岗位考核,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实施院前急救人员准入管理,对经考核确定为合格的人员,准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经重复培训、考核,仍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人员,调离院前急救一线岗位,不得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最后,要进行实战拉练。定期模拟急救现场,组织实战拉练,采取实地报警呼救、接警出动、指挥调度、现场抢救等,进行实战考核,以检验120规范处警、快速反应、现场处置的实战能力,提高了医务人员之间的院外协调作战水平,建立拉得出、冲得上、战得赢的120急救队伍。

参考文献

[1]周泓君.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西南军医,2009,11(3):519-520.

[2]郑玉艳.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派车原则,避免医疗纠纷发生.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8,28(6):562-563.

[3]马利平.准确把握派车原则,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中国医药指南,2009,7(15):126-127.

[4]东营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2005,第128号政府令.

[5]米明超.构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6):1-4.

[6]武秀昆.发展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从建设原则谈《中西部地区县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0,30(6):20.

四项原则 篇2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关阅读:

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故本题选C,选项A、B、D虽然都是四项基本原则的资料,但都不属于其核心。

绩效考核的四项基本原则 篇3

原则之一:师德考核是前提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师德是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表现,没有良好的师德,即使教学能力再强、教学业务再好,也不可能获得学生的拥戴和欢迎。师德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的敬业程度和专业态度,决定了其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的德行彰显的不仅是教师自身的形象,也是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精神风貌;不仅影响学生一生,也引领着时代风气。因此,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应该首当其冲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教育并激励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践行师德。

师德考核的形式应该多元化,不能单凭行政领导的评价来定等级,而是要有教师本人、同行及学生的参与。要让教师通过回顾、反思、小结自身在师德方面的表现,清楚地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接纳他人的建议;同教一个学科、同带一个班级、同坐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朝夕相处,接触机会多,相互了解深,理应拥有评价权;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与教师接触最亲密,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评价最有发言权、最具真实度,学校管理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教师作出评价,用好“学生评教”这杆秤。

原则之二:业绩评价是核心

顾名思义,绩效考核就是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与效果。教师的岗位在课堂,其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个真心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而在课堂上却捉襟见肘、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是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可和敬重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师工作业绩最重要、最直接、最显形的表现,应成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

学业成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期末考试的分数,要打破传统的横向比较、统考排名、一考定绩效的评价方式,要看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较愉悦的学习过程之下,学业水平提升的幅度。这就要求学校细化教学的过程管理,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业水平数据库,为每个教师建立业绩档案,立足于每名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检测成绩,纵向比较,实行动态评价,年终汇总,确定学生进步的层级和教师业绩的档次,从而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足发展。

原则之三:阳光操作是关键

学校应建立健全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绩效考核操作机制,要通过校务行政会和教代会推选出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其中教师代表要占多数),广泛收集、整理教师们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原有的考核方案和评估细则,做到规矩大家立,规矩大家守。评价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体现教师主体,发挥民主精神,每一位教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都享有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

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校长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首先是要把绩效工资制度的政策宣传好、解读好,特别是要帮助教师认识绩效工资两个组成部分的内涵:70%的部分是基础性绩效工资,它是依据教师个人的资历、职称等列入到了月薪中;而30%的部分是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能平均分配,必须根据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可理解为奖金、奖勤奖优,让工作量大、工作效果好的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另外,要妥善处理、协调好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事评价的关系,让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审视自我,增强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同度。同时,对绩效考核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遮掩,不回避,不搪塞,允许教师解释、申诉和讨论,尊重绝大多数教师的意见,让考核更民主、更透明、更阳光。

原则之四:促进发展是目的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教师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而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收效并不理想,相反还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招致诸多诟病。最突出的问题是:考核形式过于强调量化,考核内容过于繁杂。

毋庸置疑,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无法像工厂考核工人那样计时计件,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同为小学语文教师,低段每周8节课,中段每周7节课,高段每周6节课,如果以课时数来量化工作量,高段老师觉得不公平,因为高段仅作文教学就会多出许多课余负担;不同学科的,更难找到量化平衡尺度,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如何进行绩效比较?等等。过于强调量化,势必造成不公平、不科学,引起教师之间锱铢必较,斤斤计较,甚至闹意见,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影响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应突破量化瓶颈,弱化、淡化量化成分,实行等级评价。在同学科内设立不超过三个的等级,对应设立一二三等奖,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不同学科应根据学科教师数和学科工作量划拨不同份额的奖励性绩效工资。

考核内容过于繁杂,比如,有的学校将学生视力、节约教育等纳入绩效考核,这其实是对教师工作的责任和范畴的扩大化、模糊化。学生视力与遗传基因、家庭关注、科学用眼等诸多因素相关,况且在信息化大环境下,手机、电脑、电视、网络等对学生视力构成了巨大威胁,岂能武断地将学生视力下降归咎于教师?节约教育、安全管理,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并持之以恒,方能取得实效。剩菜剩饭中究竟有多少责任应该由教师担责?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医,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和义务来担负学生成长的所有责任。因而,教师绩效考核并不是什么都往里塞的大筐,只能本着促进发展的宗旨,突出师德,强调师能,注重实绩,把能够反映、鼓励教师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且操作程序简便易行,教师认同度高的项目纳入考核范畴。否则,教师会倍感“压力山大”,难有专业尊严感和职业认同感,引起抱怨和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与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

课堂有效拓展的四项原则 篇4

2.拓展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应该以教材的主要内容为中心,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有所创新,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使语言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需要情境真实、贴近现实生活。任务型教学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求语言、情境真实。 设计任务时,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的愿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喜悦。

四项原则 篇5

何谓税务稽查风险?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是监督、控制税收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是税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手段和必要环节。税务稽查风险就是由于税务稽查而引起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无法平安渡过的情形。税务稽查风险是双方面的,既包括稽查者风险,也包括被查者的风险。就纳税人而言,面临的是被稽查的风险。要规避税务稽查风险,首先要弄清楚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根源。

税务稽查的主体是国税机关,包括各级国税局和地税局。税务稽查的具体执法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设立的税务稽查机构。税务稽查的对象是指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稽查的客体是指税务稽查这种执法行为具体指向的事物,即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义务的情况。税务稽查的依据是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简单地说,税务稽查是依法进行的,企业受到税务稽查并产生税务稽查风险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企业自身没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义务的行为,是产生税务稽查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税务稽查机构通过科学的选案确定稽查对象,依法展开税务稽查只是产生税务稽查风险的外因。

所谓规避税务稽查风险,就是企业在不违法(遵纪守法)的前提下,避开税务稽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要规避税务稽查风险,需要从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采取措施。具体来讲,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依法纳税是根本。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义务情况进行的检查。企业严格依照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纳税,积极配合税务部门的工作,何谈风险呢?

身正不怕影子斜,企业只有努力做到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运行正常,遵纪守法,规范经营,回报社会,才是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根本路径。

——不违法是前提。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但纳税人不能为了利益而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蓄意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逃避缴纳国家税收的义务,那就不是规避风险,而是违法犯罪,是要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因此,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前提是不违法。

——保持与税务部门的沟通是关键。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纳税人在熟悉自身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对税收管理、税务稽查亦应有所了解。同时,需要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销售模式告知税收管理员,便于税务部门熟悉、掌握企业经营的变动情况,这样可以降低被稽查的可能性。

税务稽查的基本程序包括: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处理决定的执行。确定税务稽查对象的方式分为计算机选案、随机抽查、举报、转办、交办、情报交换等,其中来源于举报的案件占有很大的比例。税务检查的方式包括询问、查账、账外调查、异地协查等。税务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共同实施,并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如果检查人员与被查企业存在利害关系,需要回避。在税务稽查中,纳税人需要了解税务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自己的权利义务,这对积极配合检查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常关键。比如,在调查取证时,检查人员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不得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如果检查人员有上述行为,纳税人可以通过投诉等方式维权。如果纳税人对处理结果不服,可以申请听证,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四项原则 篇6

以我的经验,凡是活过7年的企业都肯定有这样的问题,而且企业越老这个问题会越大。如果不及时系统地加以解决,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牵制。如何解决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如何让企业的发展不受影响,但同时又不违背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很多管理者明白,有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我称之为“看错人”的现象。我们往往对内部人非常了解,尤其是内部人的缺点和缺陷。因为认识他们已经好多年,我们往往给自己员工定了性,认为他们只能那样了。尽管他们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生中还可以学习大量的事情,我们也不再对他们抱有期望。而对于外部的应聘者,我们往往像初恋情人,把自己的期望折射在他的身上。而对方当然也会在和你接触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尽量表现自己的优点和过往的成功,让你相信他是最好的选择。对外部人只看到“好”,对内部人只看到“坏”,往往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根本的错误在于我们只相信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天才的人,伟大的人,非凡的人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且不说圣人五百年只出一个,我们根本找不到这样的人,即使是圣人下凡到我们公司,我们也往往无法留住这样的人。

管理就是用一群平凡人做不平凡事。我的建议是按照下面的“四项基本原则”来处理:

业务人员以内部提升为主,专业人员以外部招聘为主。这一条看似和老员工问题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关系很大。很多成长型企业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了,应该在很多专业(例如人事,管理会计,研发)领域补强自己,但却还是习惯性地在只在业务领域发力;如果业务上受阻了,就认为是老员工有问题,总觉得招到厉害的新人发展问题就能解决。其实是企业成长中遇到了新瓶颈,需要吸纳专业人员加以解决。但老员工的工作惯性让新来的专业人员很难融入,新老矛盾让老板以为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老员工。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放弃老员工,而是想办法让新老员工融合。靠招聘外部的业务高手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一而再,再而三被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需要更专业的新人,但企业也需要过去业务支柱的老人,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就是如何让新老融合,而不是用新人替代老人。如果我们清楚这一点,对所谓的“老员工问题”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用老员工的忠诚和经验,用新员工的激情和创新。我们往往希望每个人都保持工作热情甚至是激情,但这是一个违背人性的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肯定会退化,但经验和忠诚会增长。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自然规律,想办法用老员工的忠诚和经验为公司的成长服务,而不是要求他像原来一样投入,让他做年轻人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德高者权重,越在上面,信任和道德就越重要,能力就越不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有德的老员工学会管理,学会领导,学会驾驭新员工的激情和创新。

帮助老员工持续成长。老员工今天的问题,通常是我们没有及时加以培养造成的,不是老员工根本不行。我们应该在公司内营造学习成长的氛围,尽早为每一个老员工设计成长的路径。可行的办法是:给每位老员工安排适合他的系统的培训,让其尽量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给老员工调整岗位,让其从事新工作,通常也能激活新的热情。对中高层的老员工尽量多派出学习,甚至是派出国学习,让他像老板一样多见世面。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措施,大部分老员工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系统地帮助老员工持续成长,也会让新员工安心工作,因为他将来也肯定会变成老员工。

不姑息不能跟随企业成长的老员工。最终,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跟随企业发展而发展。通常这些人没有成长的愿望,不愿意参加培训,不愿意调整岗位,不愿意与时俱进。通常这样的人倚老卖老,认为自己是公司的功臣,觉得公司没有自己就无法生存。通常这些人对任何新事情都抱消极态度,并且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对抗公司必须推行的革新。对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姑息,要坚决地把他们请出公司,但要尽量大度地处理,让他们得到和过去对公司贡献相对应的合情合理的补偿。对这样的人,老板不应该有心魔,不应该害怕这样做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企业有一定年龄和规模之后,没有一个人会重要得不可替代。

四项原则 篇7

关键词:营区,规划设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营区规划是对营区物质空间、区域经济和军事人文等诸要素作出的统筹安排,是营区建设与实施的“龙头”性工作。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营区规划实践,已经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可是,如何使其成为现代营区规划的灵魂和准绳、思想与方法,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政策口号,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项具体要求,在这里提出现代营区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共同发挥作用,可以确保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就营区规划而言,这里的“人”其属性不仅仅包括广义上社会人的共性,更涵盖狭义上军人作为特殊群体的军事个性。以军人为本,既要满足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共性需求,又要满足军人作为军事人的个性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以军人的社会属性为本。把军营当作军人的家园来建设,充分尊重军人在自身家园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把满足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全面需求、促进军人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营区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组织上,尊重官兵知情权,培养官兵参与意识,通过调研、公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官兵积极参与营区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避免出现规划建设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命令主义;在规划理念上,突出人性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把保障广大官兵的物质文化需求贯穿于营区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军人的工作、训练和生活条件,既要在改善硬件设施上下力气,也要在细节设计上下功夫,创造真正的拴心留人的军中家园。

2)以军人的军事属性为本。习主席强调,营房要有营房的样子,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军队营区规划和建设要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牵引,以满足军队和军人战备训练需求为首要原则。把营区规划当成作战计划来拟定,把营房建设方案纳入作战预案来设计,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建设成效。就此,原沈阳军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沈阳军区全军营房改建试点单位调查报告》中指出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抓营房建设”,明确提出了“紧贴实战立足长远,联合设计势在必行,注重细节打破传统”的基本思路。

2系统论原则

营区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角度考量的复杂性工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论专家贝塔朗菲说过:“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笔者认为,我军营区规划目前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与管理部门、设计师们缺乏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有关,营区建设与发展的很多决策失之偏颇,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忽视了营区整体在区域整合和要素集成上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这是导致建设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去处理复杂性问题,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采取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1)在规划理念上建立系统化思想。在空间组成上,军事营区可视为功能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集合。其中,功能区域系统包括军事行政区和公寓区两大部分;军事行政区的子系统包括军事办公区、营连生活区、装备库房区和服务保障区;公寓区的子系统包括住宅区和生活服务区。在要素集成上,军事营区的各功能区域系统及其子系统可视为物质要素系统、行为要素系统和精神要素系统等诸要素系统的集合。系统化思想就是要将整个营区视为系统与系统的集合、要素与要素的集成,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其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2)在规划实践上确立系统化方法。传统营区规划多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按照功能分区、单体设计、绿化布置、设施配套的线性程序依次展开。这种规划模式将整体工作分割为独立的、静止的阶段,忽略了工作之间、系统之间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容易导致规划工作片面强调营区物质空间形态,而忽视军队和军人行为需求,有的甚至成为落实决策者意志的奉命行事。系统化方法则是应用系统思想,合理利用各种数学方法、控制理论及技术工具建立军队营区“功能系统整合+分项要素集成”的系统化模型,按照“纵向相互关联+横向相互制约”的网络化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在规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要素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实现营区系统的模型化和规划成果的最优化(见图1)。

系统化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充分关注营区物质要素与行为要素、精神要素之间的交汇融合,有助于全面考虑军队营区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协调。这种整体统筹、系统综合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使我们摆脱了单一的经验分析和空间设计而转向理性分析和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使传统的定性分析与现代的定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合。也只有如此,全面、统筹的发展战略才可能在营区规划实践中落到实处,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可行,而不是一句空洞的政策口号。

3生态设计原则

现代营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很多营区问题的解决无法单纯依靠规划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而必须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汲取营养,生态学的发展对营区规划而言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生态营区,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军事经济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营区规划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军事经济环境。在营区规划领域,生态营区思想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1)营区选址定位。选址合理,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的原则合理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域空间,展开营区的集聚与布局,关注营区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生态系统平衡。规模适当,营区的规模定位必须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合理承载能力以内。营区的适度发展,应与生物区域相协调,使之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同时,增加营区空间环境结构的开放度,使之与区域环境之间建立合理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实现营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功能区域系统规划。构建合理的营区生态结构,扩大自然生态容量,形成开放的能量系统;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土地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保持紧凑的开发模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要素,强化地域环境特征,保持和修复受军事活动侵害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格局,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军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见图2)。

3)要素构成系统设计。要素构成系统是生态营区设计的基本层次,在具体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a.立足于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外部空间层面,形式追随生态,解决如何利用外部形态获取最多能源的问题(见图3);内部空间层面,解决如何利用洁净能源降低室内能耗的问题;细部设计层面,寻求实现上述设计策略的适宜的节能材料与技术手段。b.力求实现五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即: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环境;使环境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4法制化原则

规划方案是营区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是营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基本目标。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引导军队营区的科学、有序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忠实的履行和有效的监督。否则,再合理的规划也将失去其本来面目。因此,法制化将是我军今后营区规划管理与实施的必由之路。

1)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决策流程。遵循集中统管、资源统筹、建用分离的原则,确立管理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在当前的垂直审批体系基础上,组建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规划委员会,加强规划工作的横向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决策流程;建立规划公示制度,加强公众参与,脱离长官意志。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规划效力。借鉴城乡规划的法制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强化规划方案的法律效力,使营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切实做到有序、有力、有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全程监督,确保规划落实。建立营区规划定期审查和实施后评价制度。确立审查程序,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定期审查规划方案落实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督;明确评价标准,运用个体、群体访谈、文件资料审查、抽样问卷等方式,对营区规划实施后的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以后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俊.系统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生命力[J].规划师,2000(2):11-13.

[3]牛辉,姜玉坤,马勇.部队营房到底该建成什么样[N].解放军报,2015-11-19.

[4]麦克劳林.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运用[M].王凤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赵亚男,刘焱宇,张国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2):21-23.

四项原则 篇8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应作全局考虑、统筹安排,既要认识到初中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要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既要对初中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有一个大致的、统一的规划,又要对实施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做到处变不惊并能灵活处理。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确定合理

在实施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初中教学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应规定学生在经过了初中三年的探究式教学之后,在科学素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分目标则一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阶段,规定学生在经过了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这样,探究式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科学素养,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我们根据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其中总目标是:(1)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4)获得关于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综合知识。

2. 实施过程有序

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协调好科学学科同其学科、科学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不同年段的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级段,不仅要考虑探究式教学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的互补,考虑课时安排、资源利用上的协调,而且要考虑探究式教学的难度和开放程度应循序渐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注意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相结合,完整的探究活动与部分的探究活动相结合,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同时,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年段的教师之间还应相互合作,以保证探究式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3. 保障制度完善

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学校应尽可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这套机制应包括:以教科室牵头、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研究机制;以教务处牵头、年级组长为核心的课程协调机制;以师训室牵头、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机制;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二、实际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即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充分考虑教学、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形式。惟有如此,探究式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 符合教学实际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升学考试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并充分利用初中科学新教材在编排上的优势。在安排活动时,我们尽量考虑利用教材中安排的活动,或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修改或创新;即使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探究活动,也要尽量考虑以教材中的内容或知识点为载体,适当兼顾课外内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获得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能在初中升学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以保证探究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及能力基础,探究活动应尽量安排在课内进行。这样操作的目的,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科学探究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 符合学生实际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基础外,还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如探究课题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选择学生喜爱的形式;探究活动的进行,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多种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3. 符合学校实际

初中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在全校范围内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总体规模、教学的总体水平、学生的能力基础、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各个方面。我们只有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探究式教学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使实践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主体参与设计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由教师负责设计开发,以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开发一些形式多样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2. 主体参与探究

科学探究的特征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决定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目标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各种有益的体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 主体参与评价

新课程理念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问题本身:问题是否科学,是否是新的问题,是否是有价值的问题,是否是可探究的问题;可以是针对问题提出的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否有依据,方法是否合理;也可以是证据及由证据提炼出的解释;还可以是探究活动的成果。同时,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对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研究表明,学生更容易接受自我评价和来自同伴的评价,这种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

四、开放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这是由科学探究的特点和科学教学的特点共同决定的。开放性原则主要包括:

1. 教学途径开放

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它不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些内容的探究,也局限于课外活动中。除此之外,实验教学、习题教学都可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途径。而无论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还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各个领域,乃至技能教学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开展或者渗透探究式教学的载体。

2. 教学形式开放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无实验载体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它包括观察探究、调查探究、理论探究乃至模拟实验探究、思想实验探究等。它们在规范探究程序、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即使是实验探究,它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探究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3. 教学策略开放

四项原则 篇9

一、强化“三种意识”

(一) 强化责任意识

自银行业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单独分离后, 县支行面对矛盾和风险、维护稳定的压力更大, 任务也更重了。在此情形下, 唯有适应新形势, 转变旧观念, 树立新思路, 才能做好县支行案件防范工作。在这里, 强化责任意识可以说非常重要, 即要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搞好本单位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把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加强内控建设、维护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要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 防范控制, 主动化解, 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 要坚持依法行政, 改进工作作风, 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 强化发展意识

面临当前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 县支行要强化发展意识, 妥善协调辖区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努力构建辖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和谐发展的意识, 改进维护稳定工作的方法, 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能力, 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责任制, 有效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经济金融业快速、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三) 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

为把服务经济建设贯穿到整个稳定工作之中, 为推进辖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县支行要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一是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内控检查力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二是把打击、保护、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高度统一到发展央行业务工作中来,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辖区金融秩序, 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反洗钱、制贩假人民币等犯罪行为, 不断优化金融环境。

二、坚持“四项原则”

(一) 坚持全面有效原则, 构筑业务管理控制防线

县支行从整体上规划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建立和规范各主要业务、管理工作的三道控制防线:一是对人民银行主要业务岗位, 如会计、发行、国库、再贷款管理等岗位, 严格实行双人、双职、双责管理, 建立自控机制。二是建立对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三是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机制, 加大内审监督的力度。

(二)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防线

内部控制、案件防范能否收到实效, 取决于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县支行一方面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廉洁自律教育, 开展深入持久的“三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从职工思想上构筑防线。另一方面加大对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培训, 实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的防线。

(三) 坚持内控优化原则, 强化对要害岗位的监督

县支行突出内部控制重点, 认真分析研究基层央行业务及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完善对计算机操作权限的控制, 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干扰, 加强对要害环节、岗位的制度化管理监督,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四)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 加强业务管理制度建设

县支行针对央行业务变化和业务管理不断细化的情况, 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凡是新增业务、新上业务系统, 均在实施前制定相应的操作控制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凡是业务操作及管理程序调整的, 及时对管理制度作相应调整,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制度培训。

四项原则 篇10

民办教育自古就是中国的教育的主流力量, 民间的教育家和教育机构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游历列国传道, 朱子重振岳麓授徒, 留下了千古佳话。古代的官学主要为统治阶级子弟服务, 广大民众接受教育只能求教于民家的私塾教书先生。民国期间也有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由民间力量创办, 例如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巨大, 也更加多元化, 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对教育的热切希望, 国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教育产业, 民间力量参与教书育人, 一批批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民办学校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供给, 满足了不同方面的教育需求, 办得好的民办学校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也毫不逊色, 学校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

公益性是全国各类学校的共同属性,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在于办学经费的来源和国家管理的模式。民办学校的资金虽然都来源于民间力量, 但根据是否营利将民办学校划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营利性民办学校, 由举办者投资办学, 这种类型的举办者一般为私人或者私企, 国内绝大多数民办学校都是这一类型, 第二种类型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由举办者捐资办学, 这种类型的举办者一般为社会贤达或者社会团体, 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投入资金、实物、房产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就属于第二种类型。投资追求回报, 天经地义, 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 不违背教书育人的目的, 投资民办教育的主体获得合理回报是国家鼓励, 同时也是受《民办教育促进法》保护的。而秉持非营利的理念从事民办教育则是一种更高尚情操和对教育纯粹热爱的表现。举办者能将创办民办学校办学定位为非营利并长年坚持, 需要持守四项原则, 其一为产权独立清晰, 其二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其三为办学盈余不分配, 其四为财务信息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1 产权独立清晰

产权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财产所有权, 另一个是企业 (社会单元) 所有权。本文中产权指的是财产所有权, 即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成立民办学校都需要经过行政审批, 从形式上看, 产权都有经过合法的界定, 产权独立清晰似乎很容易做到, 但现实中, 由于营利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办学目的各异, 产权实质上的独立清晰成为了非营利民办学校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1.1 举办者投资办学

举办者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精力, 一砖一瓦, 历尽艰辛, 甚至倾尽所有, 费尽一生投入教育事业, 他们的成果丰盛, 精神可嘉, 众多学子借此实现求学梦想,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产权归属成了民办学校理不清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 享有法人财产权”, 这也意味着举办者不得侵占和任意处置民办学校的资产, 举办者只能通过获取合理回报的方式取得民办学校的资产。但现状与法律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举办者往往无法按照立法者确定的善意目的来取得“合理回报”, 而是违规曲线获得“超额回报”。

1.1.1 举办者未将规划中应投入学校的财产所有权划归学校名下。

举办民办学校的私人或者私企一般都有自身经营的产业, 学校的前期投入巨大, 举办者需要将企业的盈利反哺学校的投资和日常运转, 企业和学校的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经常是全盘考虑, 如果资产全部投入学校, 则无法自由的运用资产进行纯盈利性运作。企业从抵减企业所得税角度考虑, 要求学校通过租赁方式使用企业的资产, 特别是房产, 是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

1.1.2 举办者将私人生活经费、企业经营费用和学校的日常运作经费混用的现象严重。

举办者虽然不能直接将投入学校的资产收回或者挪作它用, 但是却可以利用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 以费用开支的方式转移学校资金或资产。

产权不清将影响学校日常的教育经费投入, 并且在举办者自身产业陷入危机时无法独善其身, 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同时, 民办学校的资产与举办者自身的资产难以明确区分, 导致第三人在与民办学校举办者发生债务纠纷时, 往往依法申请查封、冻结其在学校中的股权或资产, 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2013年深圳宝安区民治明珠小学共涉及22件经济纠纷案件, 均因明珠小学法定代表人董某与他人发生借款或合同纠纷。

1.2 举办者捐资办学

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为例, 该校是由海内外热心教育的人士捐资创办, 举办者将投入学校所有财产均过户至学校名下, 举办者对已投入学校的财产不保留任何权利, 学校拥有完全的资产所有权。举办者根据捐赠协议和学校章程, 享有知情权、质询权和监督权。这种办学模式保证了学校经费和资产不被挪作它用, 不受举办者企业或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 专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长期健康发展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 举办者不仅应建立一定的机制保证资金持续并且无偿的投入到学校中, 例如建立教育基金, 还应千方百计扩大学校的影响, 形成数量更多的、来源更稳定资金筹集模式。政府也应通过购买教育服务、专项奖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和其他政策扶持, 防止学校因资金问题而阻碍发展, 甚至陷入困境。

2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学校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始终上保证已落实产权归属的各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符合非营利办学宗旨。

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关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下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利益和权力制衡机制。根据业务特点, 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涉及举办者、董事会或理事会、校长、党委、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主体, 核心是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利益和权力制衡机制。

在举办者投资办学的模式下, 举办者视学校为私产, 为保证对学校资产和管理的控制力, 保证获取合理回报、分配剩余财产等重大利益的实现, 举办者会派遣自身的代理人进入董事会或理事会, 在人数和投票权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积极参与决策, 甚至操纵决策, 董 (理) 事会的其他成员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学校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

在举办者捐资办学的模式下, 上述现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为例, 该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设立监事会和工会, 对学校管理和办学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董事会成员由举办者代表、社会贤达、院长、党委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董事会成员积极参与决策, 履行各项职责的动力来源于“声誉机制”。董事会成员一般都是国企高管、海外华侨、大学教授等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贤达, 不以获取经济回报作为任职目的 (事实上也从不收取分文酬劳和补贴) , 而视自身声誉和公信力为生命, 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动多方资源谋划学校发展大计, 积极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 向政府争取资助, 并通过校产运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为学校的办学经费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3 办学盈余不分配

不可分配办学盈余, 不可分配解散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最主要特征。非营利性要求举办者必须放弃“剩余财产索取权”, 如果举办者参与分配办学盈余, 哪怕是及其有限的办学盈余都与非营利的宗旨相违背。

《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举办者获得合理回报, 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民间人士利用民间资金投入教育事业, 作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 减轻国家的财政投入压力, 让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 让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多元。但这种类型的学校不属于非营利性质。

非营利组织的精神体现在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志愿性和奉献性, 因此民办学校的非营利代表着更纯粹地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办学经费和教育资源应毫无保留的全部投入教育事业。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为例, 该校坚持了二十年的非营利宗旨, 办学经费只有一个投向———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校大力发展投资巨大但见效较慢的工科,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工学专业的发展需要建设符合教学、实训要求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 需要购置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 需要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 因此必须保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 学校在董事会的支持下, 将经费投入向工学专业倾斜, 陆续建设了超过80间实验室, 占学校实验室总数的70%;工学专业的实验室配置了超3700万元的仪器设备, 占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的77%。

该校推行公平教育, 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奖助体系, 每年从办学经费中划拨较大比例作为学生资助专项资金,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资助覆盖面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同时, 学校将自建的食堂以“零租金”的方式外包, 以减少学生生活开支。

该校创风气之先, 在事业单位都还未全面推行职业年金之前, 董事会就组织人马积极探索职业年金制度, 提高教职工待遇, 2013年2月厦门市政府出台文件支持民办高校开展年金制度试点, 3月学校即向厦门市政府提交职业年金具体实施方案。

在缺乏政府补贴和投入的情况下, 董事会带领学校教职工披荆斩棘, 充分使用有限的办学经费, 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招生分数、报到率和生源质量都居福建省民办高职学校的前列。

在谈到学校坚持非营利的办学宗旨时, 需要辨析两个相关的词语, 盈利和营利。盈利指的是组织获得利润的能力, 对学校而言则指收支相抵后产生结余的能力。营利指的是组织存在的目的, 对学校而言, 营利指学校举办者要求对办学结余进行分配, 将学校的资产以各种形式转化为举办者的资产。民办学校提供包括教育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项目收取合理的费用, 取得盈利是办学经费的来源之一, 是考验学校管理能力、办学实力的一项指标。民办学校由于缺乏政府稳定的经费投入, 而主要依靠外部资金的投入, 因此需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充分利用自有资产、校办产业的运营获取办学结余, 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为学校的稳定发展积累资金。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的董事会除了积极为学校筹措资金, 同时也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该校充分利用现有资产, 发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出租商铺和空闲场地、开展职业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方式, 获得了除学费外稳定的办学经费。

4 财务信息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产权清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办学盈余不分配都与财务密切相关。财务信息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才能保证非营利宗旨在阳光下践行。学校应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遵守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并且积极的向社会公开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向社会公开包括向主管教育机关、税务机关、举办者、捐赠者和非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 公开的渠道可以是学校网站、报纸等媒体。为保证社会监督更加专业、有效, 学校应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为例, 该校制定了符合非营利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规范资金、资产管理流程, 健全会计核算。学校主动公开财务信息,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规定从2011年起, 全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 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而华厦从1997年开始, 每年都邀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 董事长和校长离任时均进行离任审计, 2004年开始实行预算管理, 上述举措都开创福建省民办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先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府通过法律固化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四项原则, 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非营利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 创新扶持方式, 定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推进非营利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摘要:近年来民办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办学校的发展日益迅速, 办学实力日益壮大, 其中非营利民办学校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厦门华厦职业学院非营利办学的实践经验, 初步探讨了民办学校在非营利办学模式下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产权独立清晰,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办学盈余不分配, 财务信息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关键词:非营利,产权清晰,法人治理结构,办学盈余,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刘建银.从非营利组织视角透视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J].民办教育研究, 2008.

[2]曹淑江, 朱成昆.关于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产权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谢颖宁.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J].企业导报, 2011.

昌邑市发展现代渔业遵循四项原则 篇11

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规划渔业经济长远发展战略,决不允许以牺牲渔业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所谓的发展速度。坚持以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不同水域的自然特点、环境容量和资源再生能力,科学确定海参池塘生态养殖业、对虾安全健康养殖业、扇贝浅海筏式养殖业工厂化养殖业为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主要内容,实现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并举,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原则

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适应人们对水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高效的优势水产品。

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与发挥优势原则

根据规划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基础的水产产品和产区,发展池塘生态养殖示范区、工厂化养殖示范区。

原则

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经济发展

【四项原则】推荐阅读:

教学原则08-29

分级原则07-14

八大原则07-15

心理原则07-16

事由原则07-17

自动原则07-18

人本原则07-19

保障原则07-20

礼貌原则07-21

民法原则05-10

上一篇: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下一篇: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