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说

2024-07-25

不可说(共10篇)

不可说 篇1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哲学家之一。学界普遍认为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向是从他开始的,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于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主要就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他认为:“历来对于哲学所写的大多数命题与问题,并非谬妄,乃是无意义的。所以这类问题是不能回答的,而只能确定其无意义。哲学家的大多数问题与命题,都是由于人不懂得自己的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这些问题同善是不是比美更多或较少是同一的问题,属于一类问题),最深奥的一些问题,实在并非问题,这是无须惊异的。”因此他希望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理清语言逻辑的混乱,得以消解对于哲学命题认知的混乱。正如他自己说的“哲学应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似乎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给以明确的界限。”下面,本文就“不可说的东西”、“不可说的原因”、“不可说之沉默”加以论述,以期能清楚的阐释作者的思想。

一、不可说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有如下重要命题: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我的语言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而著作的中心论题是摹画事态,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凡不属于摹画事态的,就是不可说的。即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这一可说的东西之外,都是不可说的。具体而言,不可说的东西如下:

首先,逻辑形式是“不可说的”。如作者所说:“命题不能表现逻辑形式,逻辑形式反映于命题之中,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语言不能表现。在语言中表达自己的东西,不能以语言表达。命题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陈示逻辑形式。”作者之意既是“可显示者,不可说。”

其次,“我的世界”或者是“唯我论”亦是“不可说的”。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命题“这段评论给唯我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真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即是说唯我论之所意味是完全对的,只是它不可说,而是显示其自己。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一点显示于语言(唯有我懂得的语言)的界限即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

第三,伦理“不可说”。根据维特根斯坦“哲学要由清楚地表现可说者以意谓不可说者。”就是说哲学要清楚的表明可说的,自然就能体味得到不可说的。思想无法表达的应该是“不可说的”。“显然,伦理是不可言传的。伦理是超越的。(伦理与美学是一回事)”“作为伦理东西的担负者的意志是不能谈的。作为现象的意志则是只为心理学所关切。”

第四,维特根斯坦还认为:“哲学不是各门自然科学之一(‘哲学’一词所指必是某种高于或低于,而非并列与各门自然科学的东西)。”如此一来,哲学也属于“不可说的”了,似乎让人难以理解,哲学既然不可说,如何又是一门学科呢?但是他自己却有明确的证明:“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逻辑的阐明。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一部哲学著作,本质上,乃由一些解释而成。哲学的结果不是若干‘哲学命题’,而是把问题阐明。”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已经告诉我们哲学是一种过程,是一些动态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并不是某些可以证实的命题,也并不关于任何自然科学,因此它必然是“不可说的”。

事实上,作者似乎已经告知了我们:一切和哲学有联系的相关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他自己说的非常明白,“除可说者外,即除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亦即除与哲学无关的东西外——不说什么”。如此“神秘的”、“可显示的”一切东西。只要不是有关自然科学的命题,玄学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因为“他对于他的命题中的某些符号,并未给以意谓。”

总而言之,有关伦理、美学和形而上学的东西,由于不表达现实世界的事实,所以是不可表达的,在世界之外,因此也就在语言之外,在逻辑之外,都是不可说的。这似乎与中国的禅宗有些相似,他们认为禅意不可言明。例如对于什么是禅这样一个问题,禅师们通常不作定性的诠释,而是以否定和体悟的方式来处理。

二、不可说的原因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我们的理智冲撞语言的界限留下的肿块”,“在于语言的误用”,“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目的在于治疗。”即是说本不该有哲学问题,哲学问题的出现是哲学家误用了我们的日常语言,说了不该说的话。是典型的庸人自扰,甚至是一种病态,是哲学家“神志昏迷”与“理智痉挛”。“不要想,而要看!”维特根斯坦号召我们从形而上学的迷雾中迷途知返,回到清楚明白、单纯简洁的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来。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便是以此为基础,希望用解构的方法从语言的误用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上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皆是不可说的,因为很难或者没有办法进行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为大家所知道或者感知的,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譬如悦耳的音乐,那种动听,或者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只能通过听、看去感知,即使形容的怎样精彩生动,因为个人的阅历不同,生活环境的不一,感受必是不同的。生命的价值和真谛无法言传,只能亲身感悟。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界限就是逻辑的界限”,因此超出逻辑世界的东西,无法言说。即使一切可能出现的科学问题已然得到解决,也还是无法触及人生问题。这些不可说的东西是绝对的,存在于人的意志和行为中,超越了一切的实施经验和逻辑的界限,无法用语言或者思维来摹画。

在这本《逻辑哲学论》的后半部分,维特根斯坦大量论述了关于伦理学、美学、宗教和生与死的问题,对于此类“神秘的”问题,人们只能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用与自己经验大体一致的概念来转达。因此,人们至多能够让那些受众有一种模糊的通感,却无法获得体验的一致性。因此这种第一手的个体体验具有“不可说”的特征,无法向别人完全转达。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类问题只能通过显示的方式去昭示意义所在。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便是如此。个中微妙没有或不能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就不能像解释科学命题那样去完全清楚的掌握它,从此种意义上看,关于伦理、美学和宗教的命题均是超越语言所能表达范围的命题,难以用语言阐释。

三、不可说之沉默

语言提供言说的便利,是通向真知的交通工具,而如上所述,所有的“神秘之域”都不可说,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多处谈及的:“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出来。”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维特根斯坦说了最为著名的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此处沉默并非不说,而是意味着显示,意味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正如作者所说“显示出来”。显示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体现人类理智的一种特征。可以借用禅修来解释,《中论》有一个偈子:“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它是说诸法空与不空都是不可说的,但是随顺机缘设立假名,则就可以说了。因此它们可说又不可说,可说的显示不可说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的“说”也不过是一种“语言批判”,是科学的说,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而逻辑的语言批判自然无计可施,只有保持“沉默”。相对于自然科学命题,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有关伦理、美学、宗教的东西是无意义的,这种无意义实际上是超出逻辑评判的价值标准,用科学的语言无法进行表达,只能在另外的一些层面显示重要性和它们的价值,就用“显现”这种手段进行传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日常语言的解释功能。二是突破语言的障碍、超越语言的逻辑局限,以非理性的语言的方式直接表现世界、传情达意,第二种途径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手势、禅坐等表现更深刻的东西的显现方式。”

四、结语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正当方法固应如此:除可说者外,即除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亦即除与哲学无关的东西外——不说什么”。对于不可说的东西,譬如人生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观,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都不一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抉择,与其说人生有问题,不如说每个人的问题本身就是解答,所以维氏说:“人生问题的解决即在这个问题的消失中。”不可说的东西,要么是超越世界的伦理和美学的东西,要么是神秘主体;对于这个领域,多少解答了关于某种人生的问题,在客观的世界中保持沉默的东西,在主体世界则大放异彩。维氏的《逻辑哲学论》包含三个领域:“世界领域或事实领域;思想领域或命题领域;‘神秘的东西’领域”。用命题形式的分析构成全书的主要内容,从起点开始分析,依次得出最终的结论——“神秘的东西”的理论。《逻辑哲学论》从可说、不可说两个部分向人们指明通向正确世界观的途径,同时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无法确切把握。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不可说”思想, 《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条界线“凡是能够说的事情, 都能够说清楚, 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 就应该沉默”。可说的世界是语言可以说清楚的世界, “不可说”也是维特根斯坦的著述《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可说”是“伦理”、“宗教”、“美学”、“形而上学”等不表达关于世界事实的东西, 不能思想的东西。

关键词: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不可说

参考文献

[1]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58.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3]王民华.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的不可说[J].河北学刊, 2012 (2) .

[4]李红, 韩东晖.究竟什么是不可说的[J].哲学研究, 2005 (8) .

[5]黄斌.论不可说的东西[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0 (2) .

[6]鉴传今.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前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2) .

[7]黄根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要旨述评[J].现代交际, 2011 (3) .

[8]张发勇.说说“可说”与“不可说”: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

不可说 篇2

□佟晶石

清 乾隆 青花三清茶诗文碗 1770年,由法国传教士钱德明译制乾隆皇帝描写沈阳的《御制盛京赋》在法国出版,乾隆的《三清茶》诗也随此书一并出版。负责审核的法国东方学家约瑟夫・德经(1721-18)在该书弁言中写道:“在《盛京赋》之后,还有一首乾隆御制《三清茶》诗,该诗作于1746年,即丙寅年,正如倒数第二句诗文所示。诗句写在特殊的茶瓯之上。国务部长及国

务秘书贝尔坦先生有两件类似的茶瓯。钱德明寄来了该诗的译文,我觉得应该将其置于《盛京赋》之后,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尤其是乾隆皇帝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雅好。”乾隆一生喜茶、爱茶,他有“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语,一生留下茶诗四百余首,为什么钱德明要独译其一呢,足见其在乾隆茶诗中独特的地位。

清 乾隆 矾红三清茶诗文碗

一、《三清茶》诗与钱德明的《三清茶(今译)》

《三清茶》诗是乾隆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巡五台山后,返京至定兴时遇雪,在帐中与群臣品三清茶时所作的一首诗。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

“不可说” 篇3

傅:这次画展的场地是环形的,你的画作也有很多是以“时间”,特别是“循环往复”作为主题。你是怎么开始对“时间”产生兴趣的?

韩:大四做完毕业展,我指出了一个美国同学的作品完全为抄袭,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我认为艺术家的道德就是在面对并不存在的“创新”之下做出所谓“新”的东西。但是我这一举动被老师批评了,并告诉我创新不重要,也不存在。这对我来说是个特别大的打击,因为我想不明白如果艺术没有了创新还有什么意义。这让我开始思考时间的问题,因为时间是决定所有事物新旧的标准,如果没有时间,那么就不存在新与旧的对立,而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又是什么?T.S.Eliot的《四个四重奏》里对时间的理解也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

傅:你对“时间”的很多理解都来自绘画之外的阅读。但是理解与创作之间并不是一回事。

韩:对,所以我创作的时候其实完全没有想这些,都是在画完以后,想了几个月为什么画这些才发现之间的联系。

傅:你发现了什么联系?《洗心》里面的这种环形结构,就是你对时间的理解?

韩:没错。时间之所以不存在,就是因为所有事情都是周而复始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无常”,万物的变化的永恒性。

傅:时间不存在?那么你又是怎么思考传统与创新的?难道传统与创新也是周而复始的?

韩: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传统和创新。那个老师说的是对的。因为一切创新是基于过去,是对过去的不同形式的回应,它无法从本质上与过去做任何区分。况且,传统和创新对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有那么重要吗?艺术要探索的难道只是这些?我大学时期一味地寻求创新是盲目的,这些都被时间这个概念限制,但是我想超越时间去找更重要的东西。

傅:你的说法让我想到了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名言:“对欧洲哲学最稳妥的归纳就是:它们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其实人的生存在根基处是没有区别的,就像哲学思考的问题在两千多年来也没有区别一样。

韩:人在不同时期生存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痛苦从来都是一样的。《旧约·传道书》中也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以过去伟大的音乐、文学、绘画也会感动现在的我们,它们之中都蕴含着普遍性与永恒。艺术家的责任在于诠释永恒的人性,方式并不重要。

傅:我觉得说是“痛苦”也许不大准确。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烦”,德文原文是“sorgen”,他觉得人的生存就是在烦中被揭示的。烦意味着一个人过去、现在、将来的统一。烦支配着人的一生。

韩:人的生存总是伴随着烦,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有限性,人永远是“向死而生”的。艺术的对象如果总是有限性或者个人的情绪,那么艺术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艺术从诞生之时起承担的就是超越的任务,我认为这是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绘画其实不应反映画家自己的生活,甚至我觉得,绘画就不应该反映任何个人化的东西,无论生活还是情感。绘画应该如庄子所说是“不落言筌”的,它应该表现的是普遍化与先验。我想引用一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Barnett Newman的话:“我曾经被问到我的画对社会、对世界有什么意义。而我的回答是,如果我的画有朝一日被恰如其分地理解了,那也许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与集权主义终结的那一日。”

傅:所以你选择抽象绘画是逻辑的必然,而不是风格的偏好。艺术确实应该与生活无关,也与自然无关,当然也与“反映真实”无关。如果说艺术反映生活,对艺术与生活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艺术也不描绘自然,爱尔兰诗人叶芝甚至说过:“伟大的作品在自然的敌意中构成。”所以还是叔本华说得最好,艺术只与理念(Idea)有关。

韩:抽象绘画可以涉足具象以外的一切不能被简单解释的东西,它甚至具有自我批判性,并且是反身的。它就是thing-in-itself,它说的就是它自己,任何外界参考对它来说没有意义。

傅:你说的“thing-in-itself”正好是一个康德哲学的概念,中文一般翻译为“物自体”。外界对它的理解确实与它本身是无关的。而且这些理解本身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揭示了物自体的什么。抽象绘画的意义不仅仅是描绘不能被简单解释的东西,应该说它描绘的就是“反解释”的东西,就是不能诉诸语言的东西。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件事可以诉诸语言的话,诉诸绘画还有什么必要呢?

不可忽视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说”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画活动,“说”

幼儿绘画水平较低, 不能自如地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幼儿说, 是成人了解幼儿绘画意图及内心世界的直接途径。因此, 在美术活动中, 把握好幼儿的“说”, 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画前“说”

在绘画活动前带领幼儿在生活中多看、多观察, 然后引导幼儿将自己所看到的、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用说话表达出来。画前“说”要着重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所要描绘的事物的形态、颜色、画面中的活动, 等等。

比如:让幼儿画“可爱的小鸡”之前, 先组织幼儿说一说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喜欢小鸡吗?为什么?这时孩子们就会手舞足蹈地模仿小鸡的动作, 说得很准确。有的说:“小鸡的头是小皮球, 身体是大皮球。”有的说:“小鸡的嘴巴尖尖的, 会吃虫子的。”还有的则问:“鸡是怎么生出来的?”“小鸡身上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越说越兴奋, 活动气氛异常活跃。幼儿说完之后, 我就让他们开始作画, 我细心留察了幼儿的绘画作品, 发现幼儿的画中除了有形态各异的小鸡外, 还有吃虫的小鸡、草地上做游戏的小鸡朋友、晒太阳的鸡宝宝, 还有一个孩子画了鸡宝宝和它的妈妈, 内容非常丰富。可见, 只要做好画前的“说”, 幼儿就能画好。

2. 画中“说”

通过观察环节的引导, 幼儿已经有了浓厚的自己操作的欲望。当幼儿动手操作时, 鼓励幼儿用说话讲述自己的绘画过程, 他们很感兴趣。画中“说”主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颜色、画什么动作、如何分布所要画的事物, 等等。

如教《狮子》, 教师编一首顺口溜:“妈妈有个买菜的篮, 两个手把在上面, 买个萝卜放中间, 两个鸡蛋搁两边, 两个大饼放下面, 点点芝麻香又甜, 三根葱, 三颗蒜, ‘啊呜’一口味道鲜。这么好听的顺口溜, 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动物呢, 你们猜猜看, 会是什么动物呢?” (幼儿猜谜:大狮子、大老虎、大熊猫……) “到底是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我边念顺口溜, 边画。“你们看是什么呀?” (狮子) “哦, 这顺口溜真有趣, 能变出一个大狮子,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变一变?”幼儿和我一起念顺口溜, 我再示范一遍, 并提问:“有了狮子头, 还缺少什么呢?” (身体、脚、尾巴) “狮子的身体像什么?” (椭圆形) “老师这里也有狮子。” (让孩子看狮子的PPT)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的?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 还有走路的……) “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大狮子。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 会发生什么事呢?”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 既掌握了操作要领, 又练习了说话。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 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有效提高了口语能力。

3. 画后“说”

幼儿的绘画技能差, 表现手法非常随意。在成人眼中, 那只是涂鸦, 似乎没有可观赏性。其实, 幼儿用绘画表达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更深入、更丰富, 幼儿用绘画表达的内容也不是成人所能想象的。因而, 画后说话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所绘的画。而且, 幼儿通过相互间或与老师间的对话、交流、讨论等, 既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又了解了别人的感受;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倾听习惯。他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了绘画能力。画后说话的形式多种多样, 幼儿可自主选择。可说给自己听, 可说给老师听, 可说给同伴听, 也可几个人一起说, 一起讨论;可以集中说某一幅画, 也可以说所有的画;可以说绘话的过程, 也可以说绘画的感受。

孩子都爱听故事, 也爱讲故事。幼儿把自己画面上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述, 既可以让他人更生动地感受作品, 今后又可以发挥想象力画画。如:有位小朋友在介绍作品时, 就用了故事表述的形式。他说:“鸟妈妈生了三只小鸟, 它们从蛋壳里出来还很小, 不会自己飞着去捉虫, 就在鸟窝里张开嘴巴, 等着爸爸妈妈拿食物喂它们。一天, 鸟爸爸发现一个地方有很多的毛毛虫, 就叫鸟妈妈一起去捉, 鸟妈妈看见这么多毛毛虫, 高兴地叫了起来, 鸟爸爸用嘴一啄, 就捉了一条虫子……”故事的表述让简单的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同时把小作者内心的更多无法在画面中表达出来的想法传达给了观众, 也让小作者对自己原来的一些无意识的表现内容或方法变得清晰, 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

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欣赏别人的作品, 了解别人作品的内容, 并从中体验到美感, 增强幼儿评说能力和审美意识。例如在教简笔画《鸭子》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 用学习笔画的方法画了鸭子的动态, 虽然幼儿画得不工整, 但画的姿态不一, 稚趣可爱。幼儿互相观看, 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并讲了最喜欢谁的作品, 为什么?如幼儿说:“他画的鸭子在睡觉。”“我最喜欢那只在跑的鸭子。”“那只鸭子只有一条腿。”等等, 幼儿的评价并不正确, 有些表面化, 我引导他们再从画面的布置、颜色的搭配、形象的表现等方面评价作品。这样, 既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同时, 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牙疼不可说作文 篇5

今天,就在我去上二课堂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几位朋友,正好她们也是去上二课堂的,来到了幼儿园,看来还很早,所以在下面玩了一会儿,我和几个女同学玩起了“抓人游戏”,

小学生作文大全

可是,正当我们玩得高兴时,我的朋友把头一抬,我正好把头低下去,不好,一碰,我的牙根出血了,我忍着痛,捂着腮,蹲了一会......幸亏出血不多,过了一会疼痛就轻些了。

傍晚回到家里,我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吃晚饭时,我一手捂着牙齿,一手吃饭,妈妈急忙问我:“婷婷,你怎么啦?”我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慌慌张张地说:“我......我牙齿痛!”妈妈一边追问我,一边要来看我的牙齿。我急忙说:“没关系的,妈,等一会儿就会好的。”妈妈见我这样说,就不再问了。

听、说训练,不可小觑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听、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88-01

事实证明,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培植学生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从职校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行之有效的训练;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说职校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常规的听说能力训练中,学生听的训练机会很多,而说的训练机会相比就少了些,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进行比较正规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就更少。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1.教师必须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个体素质。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同样的教师、教材、课本、教室、时间表带来了一个同样的答案语文论文来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抹煞了语文人文性学科的特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探讨一些新的、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

2.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树立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不能千篇一律按一个教学模式教。而是要通过学习主体本身的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不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家长的压迫下机械从事语文学习的应考机器。

3.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种方法,营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要创设情境,使课堂成为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使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转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教会学生自我调控。比如上台说话,一开始要求学生目不斜视,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说话的内容上,不要怕别人会怎么想。这样,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胆怯心理,使其能够大胆说话。

2.要求学生满怀自信地去说。给自己以信心,不要在说话时总担心自己会不会说得太快,表情是不是很自然,语态、语调是不是很合适等。越想得多,越是说不好,应该想别人能说好,我也一定能行。

3.多褒少贬,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每次说话训练时,对说得好的学生,应给予热情的赞扬;说得不理想的,也切忌严厉斥责,而是要看到其点滴进步,予以恰当的鼓励。

三、立足课堂,积极提供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创设时机,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1.开展课前演讲。这里的演讲,并非要求学生宏篇巨论。可以每周安排一到两次,每次安排三到四人。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写成文章,酝酿准备。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背稿子,尽量熟记文章的提纲,利用提纲来组织、熟记内容。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中心、材料、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然后自己再演讲。每次演讲完毕,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辅之以示范。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听的能力在评述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里要提出的是,对学生演讲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2.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契机。新教材加强了听说训练,且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复述课文、看图说话、一事一议、口头作文、想象叙述、辩论会、表演小品、表演课本剧等等。比如在教《雷雨》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课本剧。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背诵好自己的台词。

3.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场景定制论文教学训练。如同《实话实说》《梦想成真》等电视节目一样,可由学生自拟求职、推销、业务状况汇报等場景,进行模拟听说训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以上的听说能力训练实践,作为一种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重视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交际训练》,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质。

需指出的是,在职业中学听说能力训练实践中,要注意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和片面性,既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点性提高,又注重其线性发展。在系统科学的听说能力训练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职业技能和语文知识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够在社会交际、专业工作中体现出更大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听说能力[OL]. 学科教育论文;2011

[2]李国宝.职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青海教育; 2007

[3]杨大文.语文听说能力培养小议[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不可说 篇7

无独有偶。记得曾有这样一事:1998年10月下旬,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到襄樊讲学, 上第一节课时, 钱老师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 就请全懂的、半懂的和不懂的学生分别举手, 结果竟无一人举手, 实在出乎钱老师的意料。

学生为何举手甚少, 甚至无人举手?因为学生心里很清楚:一举手就很可能被老师叫起来回答———“说”。面对众多的同学和听课老师, 若说不清楚怎么办?若说错了又怎么办?更有的还不知道如何去说, 这不意味着丢人现眼吗?据了解, 天台, 包括邻近的临海、椒江、三门等地的众多学生也缺乏站起来说的勇气, 尤其是用话语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即使说了, 也往往是普通话不准、表达模糊、词语干巴、语脉混乱、缺少过渡。假如说本县的学生是因为地区偏僻的局限而不敢说、不会说的话, 那么处在中等城市的襄樊中学的学生不愿举手说又作如何解释呢?假如说我们那些没名气的教师调动不起学生说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不会说或不会说, 那么特级教师甚而权威教师的课学生不愿举手说又作如何解释呢?显然, 学生的不敢说、不善说, 已非个别地区、个别学校的“专利”, 而是当前我国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存在的一大普遍问题。

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继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应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规定:“在初中语文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表达能力,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 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但实际上, 众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红脸结巴”, 就是“蚊子低声叫”, 甚至“胡乱扯一通”、“毫不着边”。

为此, 我们对职业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 旨在为职业学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更科学、更有效提供一点帮助。

一、针对缺乏说话能力的检测机制, 应在检测机制中增加对说话能力的考核

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也对说话能力作了较具体的规定, 虽然目前我校选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 突破传统, 按照听说活动的基本实践形式, 以社会生活 (兼具职业特点) 为主要内容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分编在四册书中, 而且在每一听说单元安排了专门的训练, 但是, 与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未走上同步轨道的是:对说话能力缺乏检测机制。

多年来, 中考、高考、会考语文试题卷面一般是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和作文四大块排列的结构模式, 其中没有考查学生的说话能力。从前年开始, 说话能力的考查有所重视。台州市将职业学校语文会考成绩分为两部分:书面成绩和应用成绩。书面成绩占70%, 实际应用成绩占30%。应用又分三块内容, 即普通话、口语对话及应用文写作, 各占10%, 分别在前三个学期完成测试。这三块的测试内容及标准由各职业学校自定。目前, 各职业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 语文教师根据自己掌握材料的多少和喜好确定教学内容, 能力训练缺乏系统性, 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评分标准含糊, 各校的口语交际教学和考试都“各自为政”, 学校的语文教师也不是很重视, 因为口语考试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于高考, 仍没有口语考试。这一切, 使教师无形之中将口语交际放在了次要位置上, 把口语交际教学当成了软的任务。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说”呢?本人认为:既然听、说、读、写同等重要, “说”就应该与其它两项 (读、写) 受到同样的“待遇”, 不但列为会考的考核内容之一, 而且更要列为中考、高考的考核内容之一。如果我们的公开考试有口语内容, 学校就会有足够的重视, 我们的教师也必然会将它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并重视“说话”训练, 以此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提高。

香港特区的中国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3年香港首次在高级补充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中引进了听和说的口语能力考试, 于是教师和学生就开始重视这两种能力的训练, 教材出版商也因为有了公开考试的要求, 大量出版听说教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人们对听说课的重视程度已经基本和读写课持平了。

那么该怎么考呢?可以是:主考教师与考生对话, 或者主考教师听学生对有关人物、事件的介绍及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学生的表达效果进行考核。

二、针对领导缺乏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学校领导应改变观念

职业学校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 步入社会后的就业能力, 使学生早、快、熟地掌握本领, 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率, 为学校创下好的名声, 从而吸引大量的基础教育中无望升学的学生步入职业学校, 扩大招生规模, 致使校领导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剧增, 基础课大量缩减。在这种形势下, 语文课也成了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课程, 更别提语文课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了。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说”呢?本人认为:职业学校更主要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 在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中, 许多时候需要谈判、宣传、演讲等等, 外事工作、商业谈判、企业公关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口才, 即使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才能把工作做得出色。随手翻翻报纸杂志,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综合素质”要求, 而良好的口才就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参照。所有这些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程度。显而易见, 我们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 在职业学校, 校领导要改变重专业轻基础的观念, 不能只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针对教师缺乏重视说话能力的意识,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 语文试题中缺乏对说话能力检测机制是造成学生不会“说”的根本原因, 那么, 教师重视说话能力的意识的缺乏, 则是直接原因。

许多语文教师甚至优秀的语文教师目前仍把语文知识的教学看成是教学中的重点, 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课内自己多说, 课外不安排学生说,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唱起了独角戏。一是无意识地“抢占”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上课自始至终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魏书生曾有一语中的:“我常想, 上课时, 只解放学生的耳朵, 却堵住了他们的嘴, 捆往了他们的手, 由教师唱独角戏, 实在费力不讨好。———教师决不能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二是教师有意识地不够重视学生的说。许多学生当着同学和教师的面, 会胆怯而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 有的教师对此不是鼓励引导, 而是怒斥或不屑一顾。“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 岂料这一“训斥”, 这一“不屑”, 让许多感情脆弱而自尊心特强的学生永远失去了“说”的勇气。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说”呢?本人认为:

(一) 乐于赏识。

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 才能体现“交际”。赏识首先要信任, 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 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 是轻松的、自主的。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 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另一方面要以各种奖励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二) 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是一个教师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一声呵斥或一个不满意的眼神, 甚至一个不置可否的表示, 会使学生今后可能再也没有表达的自信了。因此, 教师的倾听和鼓励相当重要。

(三) 敏于调控。

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习“主持人”的行为。要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 教师的语言引导与评价要中肯而幽默;要调控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口语交际教学要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来进行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 完成设计;要引导学生参与交际的评价,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采用随堂评价的方式, 在活动中评价, 即时评价, 应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从而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四) 勤于挖掘。

在人际交往中, 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可以说无论什么课, 无论什么场合, 无论什么时间, 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就会进行口语交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交际内容, 利用生活中的题材, 以学生原有的口语能力为凭借,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进行口语训练, 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五) 加强评估。

要保证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 就必须加强评价与反馈工作。这既可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又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除了阶段性评价以外, 还应重视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 应让学生参与其中, 设法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这样做, 可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表达和应对, 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 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对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 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 以促进学生以后改善提高。

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转变思想观念, 肯在“说”上花大力气, 我们的学生必定会“说”而且想“说”、善“说”。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所言:“学生中被长期埋没的听说潜能像火山爆发一样释放出来, 简直令人目瞪口呆。”难道我们不希望有那么一天吗?

摘要: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对提高职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日后的求职发展、立足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职业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 旨在为职业学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更科学、更有效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徐忠明.听说读写“听”字当头.语文教学之友, 2000年3月.

[3]田晓娜主编.教师的语言口才素质.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9年版.

[4]魏书生, 张彬福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不可说 篇8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长期以来,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学生不敢当众用英语发言, 即使勉强用英语发言, 也是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有些学生本身英语水平还不错, 可是一开口说英语, 就非常紧张, 难以流利地表达。再者, 由于中职升学考试对英语口语没有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英语口语的教学, 也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减弱。

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随着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 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中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被定为“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让中职学生能流利地开口说英语, 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并能把英语正确、熟练地运用到国际文化、科技、贸易等领域, 是素质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

可是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呢?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S.Krashen) 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语言输入说” (Input?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 促成语言的习得应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可加工语言输入的机制。因此, “有效”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一项要求。输入的材料能够为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 输入量应该非常充分。斯温指出, 语言学习者在进行输出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 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 即语言输出能够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性。

二、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培养“说”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处“乐”即为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口语产生了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 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对高一的学生, 可以在每节课前, 让他们进行语音、语调模仿, 然后通过读绕口令, 或者进行一些值日汇报来巩固语音音调。高二的学生可以学唱《Big big world》《Yesterday once more》等熟悉的英文歌曲, 或要求学生改编表演《实用生活英语》中的情景。高三的学生可以在课前或早自习时间讲英语故事或进行一些电影的原声模仿比赛。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不断给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 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 让学生有非说不可的欲望。

当然, 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中, 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对学生的错误要采取宽容、耐心引导的态度。鼓励学生不要怕丢脸, 要大胆地、大声地说出来, 调动他们“我能行”的驱动力, 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 营造“说”的氛围

英语是语言课、实践课。学生的口语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积极有效地组织课堂, 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出发, 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看图说话、编故事、写对话、角色扮演、模仿表演、排练滑稽短剧、即兴表演、比较图片找出异同、遵循指令办事、组织讨论辩论等,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开展交互式教学。这些活动可以采用单人活动、两人活动 (pair work) 或者小组活动 (group work) 的形式, 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和发展流利度”, 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学中练、练中学, 帮助学生克服怕开口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为操练口语创造机会, 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1. 坚持情境教学。

培养“说”的能力, 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 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说”的实践机会。可是, 绝大多数中职班级容量大, 教师通常要面对五六十名学生。要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提供机会操练口语或是说上几分钟英语, 极具挑战性。那么, 怎样给学生创造机会说呢?教师就得利用一切条件营造英语氛围, 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自然而然地产生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有非说英语不可的欲望。如在学习Weather这个单元时, 可以让学生听各种关于天气的原声录音或观摩幻灯片、录像等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一个学生用谜语的形式来描述各种天气, 其他的学生去猜。又如在学习Music这个单元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熟悉的不同种类的音乐,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音乐, 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听了这些音乐后的体会。由于教师选择的是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音乐, 他们也很乐意用英语去“说”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课堂“说”意十足。

2. 利用直观语言进行口语教学。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不利因素是缺乏语言环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 尽量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用英语组织教学, 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当然, 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个别语法项目和习题课可用汉语辅助讲授。如果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英语指令, 教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模型, 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 用英语教学, 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学生开口说英语也就有了基础和保证。如在学习First aid时, 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伤者, 然后问学生:What should I do?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给出各种急救的方法。在教Occupation时, 教师可以戴上写着salesgirl、boss、teacher、bus driver等各种职业名称的帽子, 然后问:What am I?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竞猜后, 再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your future?Why?在这样真实的语境中, 用如此直观的语言, 学生肯定有话要“说”。

(三) 布置“说”的作业

坚持每节课都布置适量的口头作业, 第二天抽查。

1. 语言学家认为, 词汇量 (vocabulary) 过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离开词汇, 一切的语言表达就都不可能完成。我们在要求学生记忆单词的同时, 还要选择重点单词让学生造句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单词造句) , 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比如在教授American cowboys时, 笔者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raise和chase的造句, 下次上课课前请几个学生口头造句, 其他学生复述他们听到的句子。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也增强了听的能力。

2.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 是口语能力的根本。

口语能力的高低, 实质上取决于英语语感的强弱。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对话或者简单复述课文 (难的文章可以给出关键词或者表格) , 以增强语感。例如笔者会先给出以下提示, 然后请学生复述Unit6 Lesson 23课文内容。

What accident:_

Number of people injured:_

Place:_

First aid given:_

3. 根据所学课文知识, 以小组合作形式来编对话或表演。

在结束First aid这个单元的教学后, 笔者请学生3~4人一组,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和句型编一个情景剧, 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作为show time, 让学生逐组表演, 其他的同学是评委, 选出优秀表演者, 给予奖励。

4.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辩论。

例如在教Environment时, 笔者先展示几幅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图片, 然后请学生讨论:As students, what can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and protect our envi-

通过这些口头作业, 不仅能复习新学的知识, 而且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胆量, 增强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了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 实行“口语”测试,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口语的测试, 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以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坚持每月对每位学生进行口语测试, 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项标准。口语测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堂表现分, 另一部分是每月测试分。教师随机抽查学生读生词和课文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 然后记录分数, 每周公布一次, 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英语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并且督促学生养成天天听说英语的习惯。每月口语测试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 老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即兴提问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 比如: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grow up?Why?等。

第二, 由老师任选几个单词和一段课文请学生朗读 (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朗读的段落) 。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语音和语调。

第三, 学生抽签选择一篇课外短文,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朗读, 朗读后, 回答老师根据短文提出的几个简单问题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选择朗读事先准备好的内容) 。

这样“因材施考”, 能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学生也不会因英语口试“高不可攀”而彻底放弃英语。

三、总结与思考

“外语教学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 使用外语。”语言学家斯帕森的评述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口语教学应当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丰富多彩的口语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 应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非说英语不可的欲望, 提高职高课堂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薄弱的现象,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培养“说”的兴趣、营造“说”的氛围、布置“说”的作业、实行“说”的考试四个方面, 给出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口语能力,口语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有效的学生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鲁子问.基础英语教育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不可说 篇9

一、理念:让学生自由表达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从〈乌塔〉想到的》作文教学开头设计:

1.《乌塔》一文中,乌塔的哪些做法最能触动你的心灵?比如,可能是乌塔的勇敢,或乌塔的自主能力,或乌塔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不理解,或乌塔的交际能力,或乌塔考虑问题的周到细致……抓住一个方面自由表达。

2.从乌塔的故事,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是自己真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是左邻右舍同龄孩子们中或自主或“囚笼”般的生活轨迹,可以是与乌塔相似的体验,也可以是与乌塔迥然不同的阅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拓宽思维。

3.生活中的“我们”与乌塔相比,让你产生了哪些感慨,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可以谈自己与乌塔的差距,可以谈家长对自己的不放心和娇惯,也可以谈自己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由畅谈,无所拘束地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之所以“面目可憎”,就在于一些作文教学总是把孩子们引上“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作文的“陌生力量”或“抑制力量”。比如,生活中的“我”没有自由,不能独自外出;“我爸爸”总是以“你还小”这样的理由不让我游泳,而那正是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上周“我”去乡下舅舅家回来后,妈妈大发脾气,说我不经舅舅同意就去小河捉蝌蚪,等等。像这样,以真实的畅谈内容写作文,孩子们必将有言说的欲望和言说的内容,是瓜熟蒂落般的“我手写我心”。因为真实,所以有话可说;因为自然,所以不必绞尽脑汁;因为“亲历”,所以唤醒了学生的言语审美力和表达欲望。

二、素材:让学生信手拈来

其实,对习作的苦恼就是对素材的苦恼。“不知从何处入手”“不知写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写”……这已经成为部分孩子心中永远的“痛”。确实,头脑空空,又如何言之有物?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单元之所以开展《从〈乌塔〉想到的》作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解决“真素材”的问题。

看看以下素材,你还觉得《从〈乌塔〉想到的》没有内容可写吗?

1.材料交流:交流(阅读)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诸如:大学生自主能力差还让母亲陪读的悲剧,一名五年级学生不知带皮的鸡蛋怎么吃,“背着父亲上学”的孩子今天圆了大学梦,“春天该不该让孩子去放风筝”等等。

2.教师适时补充材料《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孱弱等弱点,以及日本孩子的坚持、顽强等生存意识,以此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借鉴。

3.深化观点。

(1)当你读到这则材料时,再想想乌塔,你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

(2)提供以下句子,让学生参考并恰当使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一盆花,在苍天下,绚丽多彩;在房间里,却奄奄一息”……

三、评价:让学生提高自信

设想一下:每一次评价都是“语句流畅、表达清楚、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或者仅仅针对优秀作文或“下水文”进行评价,或者总是由老师掌握着评价霸权,是不是有点重复单调?有点沮丧无奈?新课改视角下的作文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互动的。

就《从〈乌塔〉想到的》作文教学而言,可以构建多向评价新模式:

1.引导孩子们自我评价,看看是否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是否发现:当自己尽可能写真时,思路就会畅通,表达也不再滞涩。

2.组织孩子们相互评价,尽可能发现问题,互相畅谈生活中自主和不自主所引发的种种思考,以此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3.家长评价,无论是“草稿”,还是“成品”,都要求家长参与到这次作文实践中,不说空话、假话,不带主观色彩,或者要勇于承认自己“不敢丢掉拐杖让孩子自己走路”的思想。

4.教师点评(综合前面的评价进行全面、细致而客观的评价)。比如,这样的“成人化”的作文语言该不该去表扬呢?

不要把我们当做小鸡护在羽翼下,我们要做的是雄鹰,展翅高翔的雄鹰!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动手干实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说实话,这样的成人化语言,教师不应当鼓励。在中国,成人总是以某些自以为是的“强声源”遮蔽孩子们所谓的“杂音”,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话语权,这一切都源于成人的霸道评价。所以,好的评价应该让师与生、生与生、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参与进来,以此创设动态评价的一泓“活水”。

摘要: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孩子们说真话,表真情,从写真入手,让孩子们“我口说我心”,从理念、素材的积累收集到完稿后的评价,都应让孩子们学会表达真实、可信和率真的自我。

关键词:自由表达,积累素材,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英语学习非“说”不可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 ; 口语教学 ; 兴趣 ; 激励 ;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03-01

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而重读写、轻听说,导致了学生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可见,口语训练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下面从兴趣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激励性的评价、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论述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听说强调口语训练,实现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克服思想障碍,重拾自信

1.利用著名实验,克服思想障碍。

大家都知道梭子鱼的实验,梭子鱼之所以鱼在嘴边也不再张开口吃而最后饿死,主要是梭子鱼在屡屡遇挫后,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能力再吃到鱼,于是,干脆不吃。试想,我们的学生到了五年级和六年级后,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和自信,说不出、不敢說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说,克服自身的畏惧心理和挫败心理,重拾自信,使“说”英语成为习惯。

2.利用实例,培养自信。

教学中,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勤能补拙的例子,激励他们培养自信心。如给学生说一说李阳在中小学时,英语成绩机会是零,由于英语成绩太差,好大学与他无缘,进入了技校后,发奋努力,从26个字母开始,不怕出丑、不怕出错,大声“喊”出了“疯狂英语”,他坚信,“别人行,我也行!”学生们从李阳身上,看到了成功的自信,激励他们敢于开口“说”。

3.激励法,给以期待和关注。

对于学生的“欲言又止”,对于他们的害羞和畏惧,应给于激励性的关注,如给他们说“Believe you!”“Try your best!”然后,等待他们思维的火花,期待他们勇于表达和交流。尤其是对他们的回答和表达,应给于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从而激发想说、敢说的欲望。

二、层次教学,感受成功

自信心的前提是不断感受成功和体验,梭子鱼的一次次的失败体验,结果是等死、饿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们创设说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说的实践中感受到成功。教学中,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和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学习六年级的Unit6 The story of rain的Part B的中心任务是能听说读写seed、soil、sprout和plant等生词,能运用First we have the seed等描述植物的种植过程。无容置疑,种花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个难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突破,显然,“一刀切”会无济于事,而分层教学是可行的。

如对于优秀生学生而言,教师先利用情境法,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如呈现几粒种子、一个里面装满了土的花盆,以及种子发芽、长出嫩叶而静待花开的情境,优秀生会说出种花的过程,而学困生则要引导。在呈现种子时,问what are these? 在学会seed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说出,种花的第一步:We have the seed.

除此之外,优秀生即使不看这些情境,也可以用first、then、the next等描述出来种花的经过,而对于学困生而言,不可能轻易达到。为了让他们也能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深入浅出,适当降低用英语交流的难度。如给出Number and say的任务:

( )Add water often.

( )Put it under the sun.

( )Plant the seeds in the soil.

( )Wait for the flower to grow.

( )wait for the sprout.

这样让学困生通过句子的排序,再说出来种花的过程,问题的难度降低、活动的方式灵活,为他们说英语、用英语,提供了可能。

三、丰富活动,促其用英语做事情

1.故事法激发兴趣

在学习人教版六上的Unit 6 The story of rain的Part B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奇妙的瑞士花钟”的美丽图片,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讲述这个花钟的真实的故事:在“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有一个让人留恋的美丽景点flower clock…….钟面上的12个阿拉伯数字,是12朵火红的花,有时钟面上可以变换出艳丽的花,12朵花随季节的变化而变换颜色,但始终保持鲜艳和芬芳。

和学生们一起欣赏flower clock而兴趣盎然地走进所要学习的内容中,为有效教学增加了润滑剂。

2.任务设计,促其开口“说”

在学生们欣赏了美丽的花钟后,教师呈现种子、花盆等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思考种花的过程,从而概括出植物的种植过程。为了降低难度,为学生们交流提供可能,在图片的下方同时展示出来一些新单词:soil、seed等,再以鲜红的艺术字,呈现出First、then和the next,这样,多数学生说出这个过程不是难事。

再呈现逐渐长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植物生长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践性的活动,如小明想种向日葵,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种植,聪明的你,能为他说明一下吗?小学生喜欢动、爱表现,这样的任务设计,比要学生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再布置学生一个实践性的课外作业:自己试着种植一种花,并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将种花的过程和花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作业更体现了学以致用,为学生们说英语、用英语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总之,“说”英语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哑巴英语是学习英语的障碍,教学中,应注重兴趣的激发、主动性的调动、“说”英语的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因材施教的有效运用等,都可以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说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说英语由欲言又止到欲罢不能的根本改变,使说英语成为习惯,从而使拒绝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成为可能,英语教学非“说”不可。

参考文献

[1]朱京媛.“声声”有情“句句”有意——浅谈小学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J].校园英语,2014年10期.

上一篇:干煤粉气化下一篇:ERP企业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