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类试题

2024-12-04

阅读能力类试题(精选10篇)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1

《语文课程 标准》明确 规定 :7~9年级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要求,中考语文阅读也强化了对感悟类试题的考查。下面笔者就以《远去如花》为例,谈谈文学作品中感悟类试题的解答。

远去如花

1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日子,一直慨叹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幸福过快乐过的往事都已逝去无踪,汹涌奔向眼前心底的,似乎都是不被预料的挫折和坎坷。就仿佛人生一下子进入了漫漫长冬,春暖花开成了遥不可及的梦里风景。

2想起春暖花开,便想起那一年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当代课教师时,班上一个叫李叶叶的女生。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甚至连电都不通。每一家都是破败的石头房,斑驳腐朽的木板围墙和院门。正值夏天,我去李叶叶家家访,一进院子,立刻被一片花的世界包围。满院的花儿,在风中轻吐着缕缕芬芳,一时间,我愣在那里。之前也曾走访过许多学生,几乎每一家院里都是凌乱至极,不是堆着木头就是石头,像眼前这一片炫目的灿烂,让我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3李叶叶的母亲告诉我,那些花都是李叶叶栽种的,而且每天都去井边提水浇灌,已经三年了。十三岁的李叶叶对我说:“我不喜欢院子里那么脏那么乱,虽然我们每家都很穷,可是种些花也不用花钱,就是多去提几趟水,那又能累到哪儿去!老师你看,这一院子的花,出来进去的,看着心里也舒坦!”

4第一次,在这个贫困的山村,我看到了一种美好的希望。之前,看着每一家的萧条,看着每一张脸上的麻木,心里就泛着无由的沉重,似乎只有在那些学生的脸上,才能看到一种生机,却也是担心以后他们会像父辈一样在这贫穷的风霜里沧桑了笑容。

5还有一年,客居在沈阳。那时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这个城市里艰难地为梦想而奔波劳碌。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破旧的二楼里,每天要穿越大半个城市去上班,基本两头不见太阳。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直至世事的风霜让心中的梦想蒙尘。

6一个周日,起得晚,推开窗,很好的阳光,六月的空气带来城市外的清新。蓦然间,便闻到了一种淡淡的清香,四下张望,见对面的平房里,一个女人正往窗台上摆花盆,花盆里绽放着几朵小小的淡黄色的花。这一刻,向来对花卉不感兴趣的我,忽然间便仔细端详起那盆花来。植株极矮,花朵也小,一种很浅淡的香,似乎随时都会消散于空气之中,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嗅到。虽然我根本不认识那盆花,但在那个上午,却被它长久地吸引了目光。

7终于,午后去向那个女人请教,那是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我知道,她在附近的一所郊区中学当老师,很坚强也很乐观的一个人。她告诉了我花的名字,但是现在已经记不起了,只记得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而且这花生命力极顽强,长久不浇水也不会枯萎,冬天的时候也冻不死,天暖了会自然长出新的枝叶,然后开花。她说:“我很喜欢这盆花,它陪伴我好多年了,也许,我是需要它的那种顽强精神来鼓舞自己吧!”

8是啊,这样的花儿,和她的确很像。花儿只要有阳光空气甚至极少的水就能存活下来并美丽绽放,而这个残疾女人,亦是如此,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活露出最真诚的笑容。

9在一个很深的夜里,想起了那些远去如花的幸福和欢乐,也想起了与花相关的几个人,心里便轻松了许多。生活也许并非如我想象般艰辛,或许只是我的心里已经太久没有拭去那些梦想上的尘埃。而且,在那个夜里,很巧的,上网,竟看到了当年的李叶叶在大学里发来的邮件,她说:“老师,还记得我当年种的那些花吗?今年又开放了,现在是我妹妹在照看它们!我的家乡已经变样了,再不像当年那样贫穷,而且,每家的院子里都有花儿在开放……”

10是的是的,那些花儿谢了,明年依然会开,它们永远不会丧失开花的心。而我生命中那些逝去的美好,也定会如那些遥远的花儿般,次第绽放,一一重来!

第一大类:文本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1:读了本文以后,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试题解析1:

⑴试题特点:这类试题,往往请考生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内涵、蕴含的哲理等发表自己的感想。

⑵提问变式:“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感受”。(《传递》) “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雪一化就有路了》) “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 (《命系悬壶》)

⑶方法总结:解答这类试题,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地思考、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而是否可用原文回答,则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如果明确用原文回答的,那就一定要用;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则要仔细阅读文章,看有没有揭示主旨的句子,如没有,则自己概括。

⑷答案示例: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活流露出最真诚的笑容。

第二大类:话题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2: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中,坎坷、挫折、失败、贫穷、残疾,或是其他形式的不幸、厄运,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2:

⑴试题特点:题干中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感悟。它与文本性感悟题的区别是,缩小了答题的范围,对题目做了进一步限制。

⑵提问变式:“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 (《母爱的硬度》) “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村与老屋》)

⑶方法总结:阅读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看清选文话题,明白选文的内容 (中心) 与话题的关系;围绕话题写出答案,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

⑷答案示例:苦难和不幸是人性的试金石,它们给人带来痛苦和折磨,没有人喜欢,但也没有人能够拒绝其到来;我们所应做的是正视它们,顽强乐观地战胜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强大,否则你就会沦落甚至被击垮。文中的李叶叶和那位女教师,面对贫穷和残疾,没有丧失对生活对明天的希望,坚强乐观地面对,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人生的精彩。她们都是生活的强者。

第三大类:联系型感悟题

试题设计3:结合《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人生启迪。

试题设计4:阅读下面材料和对《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链接材料:有着四千年历史的这个民族,诞生于《圣经》发源地的这个民族,千百年来一直被他们的敌人驱赶而流离失所。但是在精神和肉体面临被灭绝的巨大威胁下,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精髓的维护。 (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

试题设计5::阅读下面材料和对《远去如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人生启迪。

链接材料:同上

试题解析:

⑴试题特点:试题设计3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或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等),谈人生启迪;试题设计4要求考生结合文中内容,联系链接材料,谈人生启迪;试题设计5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和链接材料,谈人生启迪。也就是说此类试题,除要读懂文本外,还要联系其他材料进行理解,试题3、4只联系另外一个材料,试题5需联系另外多个方面材料。

⑵方法总结:1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我的看法”;2阅读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3阅读链接材料,准确提炼材料中心 (如有多则材料,则采用提炼共性法、合并要点法、探究因果法等提炼信息);4联系实际,注意举例典型、具体,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还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阅读积累”,还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等;5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⑶注意事项:条理清晰,分点标序,标志分明;启迪感悟要和原文、链接材料、联系实际,保持一致 (特殊情况除外,如“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⑷答案示例:文中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希望,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都会对生 活流露出 最真诚的 笑容。【短文感悟】材料中,犹太民族面临残酷的杀戮,依然没有放弃对本民族精神的维护与追求。【链接材料】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要乐观、顽强。就如上次考试,我的数学考得很差,当时我十分难过;但我知道,要提高数学成绩,只有刻苦学习。于是我振作起来。通过努力,很快就获得了进步。【联系实际】所以,人生境遇有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拥有一颗开花的心,幸福的生活便为期不远了。【人生启迪】

注:此答案为试题设计5的答案。试题设计3的答案,只要去掉本答案中有关“链接材料”的内容;试题设计4的答案,只要去掉本答案中有关“联系实际”的内容。

文学作品阅读中感悟类试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大的开放性试题,它突出考查考生对文本阅读的感情体悟和对多种材料关键信息的有效提取。要做好此类试题,考生在阅读中要自觉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与思想的相会、交流、碰撞,甚至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扩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发展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展示自身较高的语文素养,赢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当然,功夫在平时,要想考试中一展身手,平时就需要扩大阅读积累,丰富阅读体验,就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遵循一定的阅读原则。相信,只要夯实了阅读的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考试时正确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审清题意,冷静作答,就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究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畸形、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调理。

从题型看,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探究题都是有一则或几则材料组成,这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探究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探究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二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或特征,这类题大多要求从几段材料中归纳出事物的拱形或个性。

探究题的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二是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要注意阅读中的探究一定要联系、结合文章。

2 样板题解析

例1、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科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解析这道题贯通古今,联系课堂内外,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考查与德育评价并重,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吧: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理解、归纳、简要表述出正确答案呢?

首先,要能大致翻译者三段文言文。其次,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很显然,这三段文字包含出题者的良苦用心。1、题干中的“联系社会实际”有极强的暗示作用。2、这三段文字不是随意选的,要得出“感想”、“结论”,就必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3、要注意,题干中要求的“简要表述”。在答卷中,有的答案长达三、五十字,很不简练。有的回答不得准确,感觉就差那么一点,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表述出关键词,而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和谐社会”,只要围绕它来作答,肯定思路方向正确。4、要注意从正面回答,有的同学已经答到“古代社会很美好”了,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答“现在更要努力建设一个新的美好和谐的社会”,那就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他偏偏答出“现实社会很黑暗”这样消极的答案,那就有问题了。

例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3分)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究题。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美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如例句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特点。如例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材料三是因为父母的过份关爱,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材料、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练成就了一批成功人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从反面提炼的论点是:溺爱令人担忧。

3 新题型透视

例3、按要求答题。

已知:1.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2)班10:30自习课结束

2.班主任有令:每天自习课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至少写出3条) 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1)信息①

②_____ _

(2)建议:

解析这是黄冈市的一道考题,学科渗透只是它的形式,它考查的则是学生的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它把学生解题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变成了学生阅读、分析、研究的探究过程。这就是探究题的特点,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如: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方法进行中考备考;②这种方法极大地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③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何;④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建议如: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多给孩子睡眠时间,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备考新鲜招

备考策略:

1、分则阅读,概括梅则材料的大意。如:综合下面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述。

材料①1994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材料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山林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

以上四则材料,可这样概括: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②我国人均资源很少。③人们滥开发资源。④由于滥开发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后果。

(2)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准中心话题。要求能找出个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能组合在一起。

还是以上文所举材料为例,可以这样思考:材料①1与②诗人与资源的关系;材料②

与③是资源与利用的关系;材料③与④是无节制的开发与造成的后果的因果关系。理清了个材料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四则材料其实就是提出了“人与资源的关系”。

3、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得措施、办法。就是要求能总结归类,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3

一、找中心句,纲举且张

文章中的语段通常是由中心句和展开句组成的,中心句是语段的核心、主旨,而展开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是对中心句的丰富和深化。这些句子意义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表明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对这些语段进行概括,找中心句是最重要的途径。找到了这些句子,就能纲举目张。

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试卷材料为季羡林的《马缨花》)

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概括,组织答案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第一段(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和第三段(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莲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主要信息,亦即中心句。第一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是对第一句的具体叙述,突出了第一句中的“孤零零”和“很深”这两个词语,很显然把握第一句,就答出了其中一个原因。根据第三段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第三段作者首先用设问的修辞,表明作者当时也有孤独之感,接下来的几句话具体阐述原因。其中“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最重要,是这个语段的中心句,余下的几个句子作者用白天、晚上的不同情绪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晚上独处的寂寞之情。

答案(1)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2)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二、去虚留实,删繁就简

这是概括类试题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又经常和找中心句结合使用。所谓“虚”、“繁”是指语段中那些起阐释、说明、补充甚或是拓展、引申等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只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关键信息,但它们就像烟雾一样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概括时我们应合理地删除这些句子,留下关键信息,然后再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述。

如2008年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试卷材料为《晚清学人杨守敬》)

这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题干中“哪几件事”和“重要影响”是关键点。本文所写之事很多很碎,列举哪“几件”事最好呢?那些出现在特定事件前后的点明意义的句子最值得考生关注,如第一段中的“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第二段中的“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第三段中的“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等等。

通过去虚留实,删繁就简,我们先把握住原文相关段落的关键信息。如第一段:“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第二段:“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阚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第三段:“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再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挤兑掉无关的词语,剩下的应该是精华与核心部分,最后分要点写清楚,答案就做好了。

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三、理清层次,防止遗漏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全文或相关段落作大致的层次分析,勾画出每一段或每一层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在勾画的基础上,概括出每段或每层大意,再根据要求逐一标出序号分条进行表述,如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等。划分层次时要注意文中的时间词语标志、地点词语标志、作者感情的变化、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以及逻辑关系,如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等,要特别注意语段中的分号和句号。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试卷材料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这也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答题时,最好对第二段(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接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进行层次分析,题目中明确指出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提示我们本段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留心文段中的“如今”、“有一天”以及“有一天夜晚”等三个时间词语,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

第一个层次从“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到“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作者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写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第二个层次从“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到“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从生活变故的角度写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第三个层次从“有一天夜晚”到文段结束。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合并同类,提取精要

有些文章或段落,虽有概括力较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可能并不一致:也有一些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所举语段的信息不止一个,一一筛选之后,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传达的,然后将相同的进行大合并,相关的进行小合并。不同的并列到一起,从更高的概念范畴进行概括,也就是要把“苹果、香蕉、橘子、菠萝”等概括为“水果”。这种归类处理、提取精要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如2008年江苏卷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试卷材料为《晚清学人杨守敬》)

注意题干中使用的是“概括”一词,而不是“归纳”、“总结”,说明命题人不仅要求考生归纳、总结出第一段中“聪明好学,刻苦用功”、第二段中“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第三段中“专注学问”及“博览群书,潜心研究”、第四段中“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等词语和句子。而且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合并,作出概念意义上的概括:如好学精神、治学方法得当、交游广泛、视野开阔等。

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交游广泛,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当然。在做概括类试题时,把握文章或文段的主要信息也至关重要。一般说来,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主要信息特点是不相同的。如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等。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以说明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被说明的事物;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抓住了以上信息,再综合运用前文介绍的方法。做概括类试题就比较容易了。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4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1.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 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 3.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 铺垫、联想、想象、象征、 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5.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6.仿写文中的句子等。 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知识归纳】

1.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 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 的表现手 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3.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 以人 、 事 、 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4.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 从以下两 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5.散文的表达方式

⑴ 记叙是叙 事性散文 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代写作背景、人物等。

⑵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⑶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⑷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 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6.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 的特点 :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真题解析】

例:(2014年北京市)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题。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周霞

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 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我的老家 在鲁西北 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小时候,麦子成熟前, 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 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 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 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 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 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人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 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 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 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啊。

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感 情是那么 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 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 . 这是一篇 回忆性散 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我”搓麦粒、 ___1 、___和家人一起割麦子、___ 2 ___、___3___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从其所给的概括来看,不要求字数和结构,表面看难度比13年中考要低。但从内容上看要更难一些,因其中涉及的层次划分难度较高。

【参考答案】和小孩子们拾麦穗;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麦子。

2.“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___1___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 ___2___

【解析】此题考查到短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所谓表层意思也就是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本身,深层就是短语中蕴含的情感。此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短语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其中位于开头和倒数第二段的两个位置的比较难判断,如果单纯看句子是表层意思,但如果结合段落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又可能含有深层意思。此题需要学生非常细致地分析,比以简答的形式考查难度要大。

【 参考答案 】 麦子本身的味道是甲、丙,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乙、 丁。

3.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4段或第5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

【解析】阅读延伸题。 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写的赏析,多以描写、修辞等角度切入,今年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化,切入的角度不是常见的修辞等, 而是“朴实的语言”,

【 参考答案 】 第4段 “累了,直起腰,抹抹汗, 继续干”等语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劳作的辛苦。第5段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麦收时的劳累突出了午休时一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惬意。作者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

【备考策略】

1.整体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线索,那么,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 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 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 子 , “ 首先 …… 其次 ……”“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 等词语引领的句子,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 着重表现 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 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 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分析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需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今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5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等题型。

4.欣赏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是今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解题思路亦各有不同。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义新颖的语句, 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3.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三要语言流畅,简明扼要。

4.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真题演练】

例:1.(2014年山东省临沂市)阅读散文,完成下题。

行者

⊙陈年陈年

⑴我绝没有想到那个深到膝盖的礼是行给我的。

⑵正午,伏天,高温。 我像片枯叶子搭在柜台前, 两眼闭着,脑子却是清醒的。前后店门大开着,却没有一丝风溜进来。往水泥地上泼一些水,洇出各种图案,又马上蒸发掉了。天地白亮亮一片,所有东西都藏起自己的影子。

⑶嗓子里升着一团火, 不停地喝水,喝水。那个没有影子的人什么时候站在门外的,我不知道。喝了太多的水,肚子隐隐发胀。出门看到一个人以奇怪的姿势站在我的店门外。一个男人背着一个巨大的旅行包,腰弯成九十度,双手垂放在膝盖上,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南方话。内急,没听清他说什么。方便回来,看到刚才的那个怪人,站在另一家的店前,店主正将一杯水递给他。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是向我讨一杯水喝。我带着歉意招呼他进来,休息一会儿再走。他看我一眼,极干净的眼神,笑着摇摇头, 仍旧是深及膝盖的鞠躬礼, 然后背着行囊渐渐走远。

⑷心静下来,天气似乎也不再那么热。我抽出一本书,安静地读。书上说,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站起来,看着伸向远方的那条路,我的快乐像散在路边的石子,悄悄眨着眼。

⑸ 晚上 , 我看到坐 在小饭店斜对面的吃面人正是中午的那个过路人。心跳莫名其妙地加快,和他说话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要了一碗面汤,慢吞吞地喝,一小口,一小口,很惬意的样子,像是在品一碗老酒。多么熟悉的神情。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

⑹ 多少年前 , 在某个小酒馆,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坐着,喝一点酒,说一些话。所有的时间和事物都停下来,听我们讲各自路上遇到的风景。

⑺面端上来,雪白的刀削面,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香菜叶。他香甜地吃面,咬着煮成褐色的卤豆腐块,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很想坐在他的对面, 问一问他这些年过得可好。

⑻ 终于还是 坐在他的 对面。我闻着他身上微微带点苦味的汗味。那些味道挟裹着一路的风尘,散在空气里。

⑼你一定走了很多的地方,我说。

⑽他笑了一下说,从最南边来,有海的地方。

⑾他给我看拍下来的照片,让人吃惊的影像。烽火台,这些苍老的建筑物,披着黄土,沐浴在黄昏里,像一个瘦硬的老人,倔强而又坚忍。金色的向日葵花,像一群少女仰着脸笑意盈盈。 而那些垂垂老矣的房子隐在黑暗里,旧得浑身都是故事。

⑿ 我告诉他 , 这几年我守着一个店,也守着自己不安分的心。我用时间准备我的旅行,以另一方式开始我的行走。这是一种内心的行走。我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乘车,下车。选择交通工具,选择站台,选择路口,选择朋友。他静静地听我讲,我知道他能听懂我的故事。

⒀碗空了,他站起来, 背着包,消失在夜风里。我知道我们还会在很多年后坐在一起,喝一点酒,说一些话。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3·行走的生活》, 有删改)

1.用原文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⑴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 。

⑵第⑿段中“我用时间准备我的旅行,以另一方式开始我的行走。”其中“另一方式”指的是 ___。

2.第⑵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揣摩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第(5)段中“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

( 2 ) 第 ( 1 1 ) 段中 “他给我看拍下来的照片, 让人吃惊的影像”。这些 “影像”让“我”感到“吃惊”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 参考答案 】 1 . ⑴ 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 ⑵内心的行走。2. 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3.⑴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 “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 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⑵“他” 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 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4.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

例: 2.(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野百合的春天

1遥远的山谷里有个高达一千英尺的悬崖。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悬崖上开始长出了一朵小百合。

2百合诞生 时 , 完全和杂草一样,但她在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棵野草。她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思想: “我是一朵名叫百合的鲜花,不是一棵野草。唯一能证明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怀着这个念头坚持不懈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扎根。终于,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花冠上结出了第一个花蕾。

3百合心里非常高兴, 但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一顾。他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显然是草,她却坚持说自己是一朵花。她头上结的不是花蕾,而是一颗脑瘤。”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奚落百合:“别再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野中你的价值也和我们的一样。”偶尔,蜜蜂、蝴蝶和小鸟也劝百合不要那样用力开花:“在这悬崖上, 即使你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们也无法欣赏你!”

4百合说:“我必须开花,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朵。我想开花,是为了实现自己作为一朵花的高贵人生;我必须开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无论别人怎样看我,无论有没有人欣赏,我都必须而且一定会开花!”

5尽管受到了其他花草的鄙视,但百合依然坚持不懈地释放内心的情感。有一天,她终于开花了。她因聪慧、洁白和风姿绰约而成为悬崖上最美丽的花朵。

6此时,所有的花草和昆虫都不敢嘲笑她了。百合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都以为那是露水,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年复一年,每到春天,百合都竭尽全力地开花。她的种子随风飞落在附近的山谷。春风吹过,整个山谷都开满了百合花,鲜艳欲滴,芳香浓郁。

7几十年后 , 距离山谷数百里的许多人都赶来欣 赏这些百合花。孩子们弯下腰去闻百合花的芳香;情侣们互相拥抱,山盟海誓要永远厮守在一起。不计其数的人感动得掉下眼泪,因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他们的心受到了纯净温柔的触动。 后来,那个地方被人们称为 “百合谷”。

8不管别人怎样欣赏, 满山遍野的百合花都仍然铭记着第一朵百合花的教导: “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地开花,绝不要和别人争论, 要以鲜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选自 《 小故事大 道理全集》,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中心。

2.写出标题中“春天” 的两层含义。

1 2

3.第6段画线句子怎样理解?

4.文章是怎样写野百合的?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5.读了本文,谈谈你对野百合生长环境的认识。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5

臧艳芬

教学目标:

1、熟悉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具体考点要求

2、理清文本思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

3、比对答案,发现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思路,懂文意

2、总结归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翻阅《考试说明》,阅读考纲所解说的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2、请学生概括本考点最重要的两大核心能力(①筛选信息②概括分析)

小结:能够正确梳理文本思路是解答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经典回顾,对应考点

1、《失败的英雄》(扬州期末联考卷卷):“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几千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策略:重点解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几分钟”(①怎样的几分钟,把指代内容具体化:“荆轲单独挑战强大的秦王”;②几分钟的特点:短暂;③几分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荆轲的勇于赴死精神、超凡的胆略和勇气、无比的英雄气概)、“ 震撼”(影响程度的深、巨大,)、“ 几千年”(影响时间的久远)“只,然而”(转折关系,内容的侧重点)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2、《回望钱学森》(常州期末联考卷):作者由钱学森的手稿想到他“唯美的人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钱学森唯美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题策略:梳理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文章总共6小节,前五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介绍钱学森的唯美人格:①为人的唯美:对他人的尊重;②治学的唯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③学识的唯美:天才的智慧;④教育的唯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负责;⑤专业的唯美:对科学研究不近人情的全身心投入)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三、一模考题分析

1、教师介绍阅卷得分情况以及学生错误情况

2、客观选择第一题:

由一得分同学讲解做题思路,并就其他同学的错误给予分析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①与原文进行信息比对,②熟悉客观判断常见的错误陷阱,③要有基本的常情常理的识别判断能力

3、主观简答第一题:“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①结合阅卷信息,让0分同学和满分同学分别宣读自己的答案;

②请一0分同学说说,两个答案的差异,总结失分原因(误以为是回答“变革后的中国印象”或者“变革前后的中国印象”)

③请一满分同学分析解题思路(上下文中,有“颠覆了”一次,可见是回答“原来的旧有印象”)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审准题意,在语境中理解,明确答题导向(引导再次阅读考纲,注意考点要求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的提示与强调)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4、主观简答第二题:“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①学生找到信息筛选的“导盲犬”:旨趣,即目的意图,获取原文第五节的关键信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学生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筛选区间(文章4、5、6节),分析问段内部层次关系,筛选概括

③结合阅卷中暴露的失分类型,选派错误代表宣读答案,学生讨论失分原因,并总结解题技巧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强化梳理思路意识、关注分值的暗示、关注题干中的答题规范要求(分条)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5、小结

四、拓展训练

2008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

1、学生阅读文本,梳理思路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原文思路

3、独立完成文后问题

4、交流讲评

五、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 16.A 17.C 18.(6分)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6

【关键词】生物复习 概念图类 图解类 系谱图类 装置图类 表格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60-03

高考生物图表类试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从试题中的图来看有独立一图到多图的组合变化,从试题呈现的形式上来划分,主要有概念图类、图解类(示意图、模式图和数学模型图)、系谱图类、装置图类、表格类等五类。学生要具有用图表和数学方式的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内容的能力,这是在生物考纲能力的要求中就明确提出了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对教材中展现的图表类说明加以重视,要有意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和释图的能力。下面就依托例题谈谈分类复习,以供参考。

一、概念图类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图示把分散的生物学概念加以系统化或用图示生物学概念间的层级结构关系的一种题型。

〖例1〗下图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依次与a,b,c,d,e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稳态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B.染色体、DNA、蛋白质、基因、氨基酸

C.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蓝藻、颤藻

D.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氧气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教材中典型概念之间的关系。稳态调节包括免疫调节、神经调节,免疫包括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内容,A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以B错误;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颤藻是蓝藻的一种,C正确;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D正确。

〖技法〗解此类试题:①首先要注意题干的导结语,是选正确或错误。②从选项的指向,分析概念间的关系。③注意从箭头的方向来辨别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变式1〗下图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概念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Ⅰ生态系统的结构 Ⅱ营养结构 Ⅲ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Ⅳ分解者

B.Ⅰ正常机体的调节 Ⅱ体液调节 Ⅲ神经调节 Ⅳ激素调节

C.Ⅰ变异 Ⅱ不可遗传变异 Ⅲ可遗传变异 Ⅳ基因突变

D.Ⅰ免疫 Ⅱ非特异性免疫 Ⅲ特异性免疫 Ⅳ体液免疫

〖答案〗B

二、图解类

(一)包括示意图和模式图

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解图示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信息处理和分析迁移的题型。

(二)数学模型

该类试题能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曲线图,是以直角坐标图形式呈现,通过曲线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及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大量的信息隐藏在图中的题型。另一种是柱形图或坐标直方图,是将数据直观化呈现的一种题型。

〖例2〗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 产生总量的变化情况。图乙表示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图甲中,d光照强度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图乙中的h点对应图甲中的c点

D.图乙中,限制e,f,g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答案〗B

〖解析〗从甲图来看,在b光照强度时,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在单位时间内都是相同的3单位,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首先供应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剩余部分释放到外界,说明此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在d光照强度时,单位时间内O2产生总量为8单位,需要消耗的CO2也为8单位,但在a光照强度时,单位时间内没有O2产生总量,只有CO2释放量,即示意呼吸速率6单位,所以单位时间内需从外界吸收CO2 量为2单位,B正确;在c光照强度单位时间内O2产生总量为6单位,就需要消耗的CO2也为6单位,但甲图中C点时,没有CO2释放量,这说明此时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即示意光的补偿点。所以C点对应图乙中的f点,C错误;图乙中,h点是光的饱和点,限制g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就不是光照强度。

〖技法〗解示意图和模式图类试题:①阅读题干,读懂图示,获得有用信息。②将获得的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③根据联系点,挖掘隐含条件,将题干信息、教材知识与试题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答。

曲线图试题的解题关键是处理好“三部曲”:即认标—析点—观线。①分析横坐标进而确认自变量、因变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②对坐标曲线图中曲线的起点、转折点、顶点、终点、交叉点进行重点分析,明确这些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③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各段曲线变化及其含义。

解柱形图试题:①注意“两标与柱形”所示的含义。②对比各变量间的关系与分析变量间联系。③将图示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规范答题。

〖变式2〗图1 是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实验中,科学家绘制细胞利用被标记核苷酸速率的曲线。通过实验得知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是20小时。图2 是20小时研究过程中测定的含有不同DNA的细胞数。下列对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1 可判断,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应为6 h

B.图2 丙组细胞中只有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C.图1 中处于AC段的细胞应属于图二中的甲组细胞,此时细胞内DNA聚合酶的活性高

D.图2 中乙组细胞应对应图一中CE段,此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D

三、系谱图类

主要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能力,对单基因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配合、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的一种题型。

〖例3〗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Ⅲ-7和Ⅲ-10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C.Ⅲ-7号一定不是携带者

D.若Ⅲ-10号与正常女性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Ⅱ-3、Ⅱ-4、Ⅲ-8个体的表现型可确定该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如果该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Ⅱ-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2,故Ⅰ-2应该患病,这与图谱信息矛盾,从而确定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与该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由Ⅲ-8个体的表现型可推出Ⅱ-3、Ⅱ-4个体的基因型都为Aa,那么Ⅲ-7个体的基因型为AA(占)或Aa(占);由Ⅱ-6个体的表现型可确定Ⅲ-10个体的基因型为Aa,故Ⅲ-7和Ⅲ-10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Ⅲ-7个体是患者,其基因型为AA或Aa,所以有的概率是携带者。Ⅲ-10的基因型是Aa,正常女性的基因型是aa,故Ⅲ-10与正常女性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技法〗解此类试题:①首先确定遗传类型。判断是否为伴Y遗传,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②其次确定基因型。根据个体的表现型及亲子代关系推断。③计算相关概率。结合遗传定律计算后代的概率。

〖变式3〗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中的1号、2号、4号和5号,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图可以推知2号为显性纯合子、5号为杂合子

C.由图中的5号、6号与9号,可推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D.图中的7号和8号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

〖答案〗C

四、装置图类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图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它是利用装置图呈现试题信息的一种题型。

〖例4〗下列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B.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C.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D.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答案〗A

〖解析〗为排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种子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为排除无关变量(外界温度、气压等)对实验的影响,上述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若乙装置中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就会有氧气的消耗,产生的等体积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装置瓶内气体体积减小,液滴左移;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则没有氧气的消耗,液滴不移动。

〖技法〗解此类试题:①熟悉装置示意图②联系相关过程③根据装置要求规范作答。

〖变式4〗用甲乙装置来研究酵母菌呼吸的类型。下列对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组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下生活,乙组酵母菌是在无氧条件下生活

B.实验中用10%的NaOH溶液吸收通入气体中的CO2

C.在B瓶中滴入重铬酸钾溶液,B瓶溶液呈现灰绿色,说明B瓶溶液中有酒精

D.乙组实验中要形成无氧环境可先将封口的B瓶放置一段时间

〖答案〗C

五、表格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处理、概括能力,但同时也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表格试题主要有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比较相关的知识点两种形式,它是生物试卷中常有的一种题型。

〖例5〗下述表格表示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植物A和植物B光合速率的测定,植物A与植物B在3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条件下,固定的CO2量差值是( )

A.11 B.2 C.9 D.20

〖解析〗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所以A植物和B植物的呼吸速率分别是6(mg/100 cm2叶·小时)、15(mg/100 cm2叶·小时)。光饱和点时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在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A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20+6=26(mg/100 cm2叶·小时);B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为15(mg/100 cm2叶·小时)。所以,A植物与B植物在3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条件下,固定的CO2量差值是11。

〖答案〗A

〖技法〗解此类试题:①首先看清行与列的标题的含义。②分析表格中的行与列数据变化以及最大值、最小值和拐点的原因,寻找共同,辨别差异,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③在读懂表的前提下,理解数据所含信息,结合概念和原理,把数据所含信息准确的转换成相应的文字,准确的答题。

〖变式5〗下表是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和浆细胞的有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B

总之,图表类试题的考查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过程上进行理解性的一种检测,这类试题是简化了试题的文字叙述,省去了大量阅读时间的题型。要求学生要具有识图、释图和绘图的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在复习时,从例题、技法、变式三方面来组织分类复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识图、绘图和释图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插图高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2015A019)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7

一、探索类试题的特征

近年来, 探索类试题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 给出条件, 没有明确结论, 需要学生探索结论并加以验证和证明

例1 (江苏省2009年中考试题第26题)

(1) 观察与发现

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 ( AB > AC) 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 使得AC落在AB边上, 折痕为AD, 展开纸片 ( 如图1) ;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 使点A和点D重合, 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 如图2) . 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 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 2) 实践与运用 ( 略)

2. 用学过的知识迁移出一个新的知识,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归纳出新知识

例2 ( 南京市2010 年中考试题第26 题) 学习《图形的相似》后, 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经验, 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 1) “对与两个直角三角形, 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 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类似地, 你可以等到: “满足___, 或___, 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 略

二、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1. 审题问题

审题错误是学生在解探索类试题中错误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上述两个类型中都有反映. 对于文字较多的题目, 学生常常审题不清. 一方面学生看见文字多的第一感觉是题目一定很复杂, 再加上探索类试题常常出现在中考试卷的最后三题, 学生会产生畏惧感, 从而导致审题错误.

2. 数学语言薄弱

有一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归纳、总结课本上的数学知识, 只知其意, 而不能将数学知识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导致了学生解题错误.

3. 缺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础的解题经验

学生不能通过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缺少解题的基本经验, 这也是学生解探索类试题的障碍之一.

三、解探索类试题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面阐述的学生解探索类试题的错误原因, 笔者谈一谈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当如何提高学生解决探索类试题的能力.

1. 解探索类试题的常用方法

解探索类试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发现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因此日常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解探索类试题常用的几种方法: ( 1) 特殊值法: 利用特殊值, 进而归纳、概括由特殊到一般, 从中找寻规律; ( 2) 类比法: 由一个命题的结论猜想出另一个类似命题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 3) 分类讨论法: 当命题的结论不唯一时, 要按命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讨论求解.

2. 用联系的观念来传授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数学这门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思想方法的培养始终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用联系的观念来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之中.

3. 强化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首先, 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的, 形式化、符号化、模型化是数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其次, 强调数学语言的准确和规范, 课堂上让学生多举些反例, 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 关注课本练习, 注重变式训练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立足课本, 重视、强化对课本例题、习题的研究, 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将课本习题进行组合、变式、引申,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加强课本习题研究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以教材为本”, 提高学习效率.

5. 要强化基础经验的积累

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一问题, 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 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思考、总结, 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并内化为经验, 进而自觉的应用.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8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 教学, 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 M.A.K.Halliday, Angus Mc Intosh和Peter Strevens合著出版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首次阐述ESP理论, 主张根据学习者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87年, 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在《特殊用途英语》一书中对ESP概念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提出ESP是一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 强调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 是一种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途径。此后, Strevens于1988年对ESP提出了包含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可变特征的定义。受其影响, DudleyEvans& St John进一步提出ESP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英语课程, 有别于一般用途英语,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针与教学主张, 不但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 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高职工科类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历经十几年, 多着眼于听、说教学, 对于读、写重视不够, 同时在英语能力培养方面亦多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而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英语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的行业差异和个体差异。且以往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多采取“一刀切”, 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很少有明显不同。但事实上, 高职工科类的英语教学与人文类的英语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就实际应用而言, 工科类学生的职场交际中更注重他们的篇章理解能力。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多采取以语言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即语法翻译教学法, 具体表现为:教学中多注重学习词汇, 分析句子语法结构及语言现象, 通过阅读材料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讲解、复习、掌握和操练上。而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学生多养成了“精耕细作”的阅读习惯, 即无论读到什么文章, 都喜欢逐字逐句理解, 遇到生词则非要查阅字典不可。在他们看来, 读一篇文章就是查生词, 通语法, 掌握其中所有新出现的词汇及句型, 否则就是一无所获。这直接导致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信息量偏小, 阅读速度缓慢, 阅读效果不佳, 对文章理解不够充分。

三、ESPESP视角下的高职工科类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ESP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英语主要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 以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就高职工科类学生而言, 今后的职场实际应用中, 通过阅读原材料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来获取有效信息将是主体环节。因此, 培养和提高工科类学生的阅读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种英语教学的方法体系, ESP教学目标明确, 强调英语学习应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 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 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决定。这一点契合了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1.加大专业背景知识的输入。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语篇接收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重新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因此, 加大对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输入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行业的背景知识, 通过这种途径来丰富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从而减少由于不具备该行业的背景知识结构而造成的阅读障碍。

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基础的掌握, 包括语音、词汇以及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习语。

3.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属于功能意念教学范畴,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从而掌握通览全篇的能力。教学着眼在“篇”而不在“句”, 在文章的“主旨要义”而不在“语言分析”。课堂的阅读活动应从分析主题大意、篇章结构和段落衔接入手,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通篇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上。

以ESP理论为指导开展阅读教学, 培养阅读能力, 将有助于树立“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英语教学新理念, 并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贯彻“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 把英语学习完全融入并贯穿到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 从而有效改变高职公共英语阅读教学效果低迷这一状况。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工科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偏薄弱的现状, 探索基于ESP教学理论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模式, 主张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英语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兰娟.专门用途英语 (ESP) 理论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143-145.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表述中王云华2008:80)

1.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学生判断、分析、概括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这类题目在记叙类和议论类的文章中较多出现,通常议论类的比记叙类的题目难度大。

2.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的能力。细节题在记叙类和说明类材料中多见,除了设置一些小陷阱,一般难度不大。

3.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这类题在各种材料中都有,针对的是篇章结构把握和隐含意义的解读。

4.猜测词(句)义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上下文理解、推断词汇或句子的意思的能力。各类材料都可能出现。题目本身难度不大,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心理素质。

了解了阅读材料的类型有助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图式1,而图式的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阅读理解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入。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训练中学生图式的形成。限于篇幅,图式的形成和培养问题作者将另撰文进行阐述,本文中不再展开。

四、常见英语阅读题型解题思路简析

了解常见题目类型,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扫描或搜索,用更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高解读速度和正确率。下面根据各种题型,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解题思路,从而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主旨大意题

可以分为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两种。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迅速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旨大意。该类题型考查阅读者综合、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该类题型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1.关键词及问题形式

这类题干中经常出现下列词组:main idea、main problem、mainly discuss、best title或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等。

2.解题思路

这种题目应主要看篇章中的主题句,即文章首段以及各段的首句、末句或者是从篇章的结构入手,对文章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把握文章大意。

(实例1)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Ⅱ1

Since 1984,Philadelphia has been cleaning up its act.One by one,graffiti-covered walls are being changed into outdoor art...

The walls that were once ugly with graffiti are now covered with beautiful pictures of historical heroes and modern art...“When people ask me what our program is about,”she says,“I answer them with one word:hope.”……

“The making of a mural enters people’s collective memory as an extraordinary,pleasant moment in neighborhood history,”says Golden,who began as a muralist in Los Angeles.

41.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Love,from Graffiti Writers to Muralists

B.MAP,a New Company in Philadelphia

C.Jane,an Excellent Mural Artist

D.Hope,One Wall at a Time

解析:

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曾被涂鸦的丑陋墙壁正在被漂亮的壁画覆盖,所以标题应与WALL有关。接着在第二段又介绍了一个壁画艺术项目工作者为此所做的努力:“When people ask me what our program is about,”she says,“I answer them with one word:hope.”当人们问到这个项目是关于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是:hope,所以费城人民的愿望是要把原来的丑陋墙壁变成艺术之墙,最佳标题为D。此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包含在各个段落中,可通过分析细节,把文章的要点归纳出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二)细节理解题

针对文章中某些具体细节信息提出问题。

1.关键词及问题形式

此类题型的问题以what、who、which、when、where、how、how much/many或why等词来提问,就文中某句、某段或某一具体细节进行提问并要求回答。

2.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根据题干提问的内容、题干中的重要信息词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第二步是迅速扫描段落主题句来确定问题可能对应的段落。找准关键词,尤其是文章提到人名、地名、数字、时间等细节性信息,第三步是排除文章中正反混淆选项、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的错误选项,寻找正确答案。遇到一次不能十分肯定答案的情况,再次仔细审读问题,核查原文,也是必要的。

(实例2)2011年高考英语山东卷

Tim Richter and his wife,Linda,had taught for over 30 years near Buffalo,New York...

Not long after the surgery,Tim saw a brochure describing Imagination Library a program started by Dolly Parton’s foundation that mailed a book every month to children,…maybe Linda and I could do something like this when we retire...

The quality of the books wa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Richters...They went to Dollywood for a look-see“we didn’t want to give the children rubbish,”says Linda.

62.What did Tim want to do after learning about Imagination Library?

A.Give out brochures.

B.Do something similar.

C.Write books for children.

D.Retire from being a teacher.

解析:

此处属细节理解题。在Tim手术后不久,他了解了Imagination Library的情况,并且说:maybe Linda and I could do something like this when we retire,所以答案为B。根据上下文可排除A,C,D三项,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保持思维清晰,认真审题,不宜匆忙武断。

64.Why did the Richters go to Dollywood?

A.To avoid signing up online.

B.To meet Dollywood board members.

C.To make sure the books were the newest.

D.To see if the books were of good quality.

解析:

此处属细节理解题。A,B,C三个选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都没提到。文章第四段首句:The quality of the books wa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Richters.以及“we didn’t want to give the children rubbish”两点可以说明Richter夫妇去Dollywood的原因是看看书的质量好不好。所以答案是D。

(三)推理判断题

这类题目既要求学生透过文章表面文字信息推测文章隐含意思,又要求学生对作者的态度、意图及文章细节的发展作正确的推理判断,注意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固守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1.关键词及问题形式

题干中常有infer、imply、suggest、deduce、indicate、conclude等词出现,常见的命题模式有: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ragraph that...。

2.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的关键词迅速搜索定位以便确定推理依据的范围,利用语境线索了解单句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弄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然后按题意进行推理,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错误选项的特点:1)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部分内容以偏概全;2)只是简单复述原文,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即使符合原文,没有引申或归纳总结的内容一般不是正确选项;3)根据常识判断是正确的,然而不是在文章上下文逻辑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学生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生活经验去推理,而应根据文章内容及上下文逻辑推理得出答案。

(实例3)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Ⅱ

When I was a boy growing up in New Jersey in the 1960s,we had a milkman delivering milk to our doorstep...…

All of this was about more than convenience.There existe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and their milkmen.Mr.Basille even had a key to our house,for those times when it was so cold outside that we put the box indoors,so that the milk wouldn’t freeze.And I remember Mr.Basille from time to time taking a break at our kitchen table,having a cup of tea and telling stories about his delivery.

Recently,an old milk box in the countryside Isaw brought back my childhood memories.I took it home and planted it on the back porch.Every so often my son’s friends will ask what it is.So I start telling stories of my boyhood,and of the milkman who brought us friendship along with his milk.

57.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fact that the milkman had the key to the boy’s house?

A.He wanted to have tea there.

B.He was a respectable person.

C.He was treated as a family member.

D.He was fully trusted by the family.

解析:

此处属推理判断题。A选项只是简单重复文章部分内容,但意思与原文不符,并非推断出的结论。B、C两选项属读者主观想法,并不符合作者的意图。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作者家人甚至给了送奶工一把家里的钥匙,可见作者的家人对他的信任,所以通过推理得到答案D选项。

(四)生词猜测题

题干中具体给出原文中某处的单词或短语,要求推测其意思。这类题目中有时的考点是常见词在特定语境的意思,有时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给出的线索猜测难词、生词的含义。

1.关键词及问题形式

能帮助读者猜测词义的上下文线索通常有定义、解释、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标点符号等等。此类题目中常见的单词和词组有:so、thus、however、that is to say、somebody or something is (are) called、mean、refer to、be known as等。常见的问题形式有:The word in the passage most probably means...或The underlined word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等。

2.解题思路

通读原文,找出该词出现的地方;注意其所在的上下文,尤其是上下句。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该单词的含义;特别注意不能靠单词字面意思来理解。确定了答案后将选定的词放入原文代替原词,看上下文逻辑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正确答案。

(实例4)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Ⅱ

“I didn’t hear them call my name,”explained Shelley Henning to Active Teens (AT) as she talked about that exciting moment on national television when she won the honor of Miss Teen USA 2004.“Are you ready?”is what she heard.Then she said,“I shook my head no,and then they said‘Yes’and it was announced again.”

It was four days after that life changing moment for the seventeen-year-old high school student from Destrehan,Louisiana—she was still on cloud nine.

“I was so shocked!I never believed that it could actually really happen.”...

56.What do the words“on cloud nine”in Paragraph 2 problem mean?

A.frightened

B.troubled

C.very happy

D.very angry

解析:

由第一段I didn’t hear them call my name.及第三段I was so shocked.可知作者赢得了2004年美国妙龄小姐的荣誉,对此非常吃惊,喜出望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赛后的四天里她仍非常高兴。所以答案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根据上下文应理解为C选项。

(实例5)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

Cassandra Feeley finds it hard to manage on her husband’s income.So this year she did something more than a hobby:She planted vegetables in her yard.For her first garden,Ms.Feeley has put in 15tomato plants,and five rows of a variety of vegetables.The family’s old farm house has become a chicken house,its residents arriving next month.Last year,Ms.Rita Gartin kept a small garden.This year she has made it much larger because,she said,“The cost of everything is going up and I was looking to lose a few pounds,too;so it is a win-win situation all around.”

68.What does the word“residents”in Paragraph 1 probably refer to?

A.chickens

B.tomatoes

C.gardens

D.people

解析:

由前一句The family’s old farm house has become a chicken house,可知家里的老房子已变成了鸡舍,故鸡舍里的居民应是鸡。即residents指的是chickens,因此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69.By saying“a win-win situation all around”,Ms.Gartin means that____.

A.she is happier and her garden bigger

B.she may spend less and lose weight

C.she is selling more and buying less

D.she has grown more varieties of vegetables

解析:

根据前一句The cost of everything is going up and I was looking to lose a few pounds,too可知,对Ms.Gartin来说双赢是指家庭种植蔬菜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帮助她减肥,因此理解为B选项。

五、结语

阅读能力是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教学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课程内容之一。就高考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重点考查对象。因此,平日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及基本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训练,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材料和题目类型的分类指导,不断增强他们的图式意识,逐步提高阅读的正确性和阅读速度,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力,陈淑玲.2008.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分析[J].英语教师(7):12-16.

崔萍丽.2011.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英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72-286.

阅读能力类试题 篇10

关键词: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应用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变成为个人生活与学习能力,成为教学工作的最新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让小学生有效阅读图标、图画与漫画,不仅能够开放学生的思维,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开发有效的方法对小学生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

一、加强课内指导,传授阅读方法

1.引导小学生在图文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与传统的文本阅读内容相比,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图片与文字往往相互补充。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在图片中发现信息,图片不能传递的信息可以通过文字来补充。在引导小学生阅读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先关注文字信息,用图片去补充文字信息,找到关键词与重点信息。比如,在阅读《绿色交通》的广告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看“绿色出行”文字,再看图片中用鲜艳颜色绘制而成为由藤条编制的自行车,理解其中“绿色、减少污染”等关键信息。

2.引导小学生做好图文对照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点在于理清图片信息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到阅读内容的主旨。比如在看全国天气预报图时,如果小学生只看图,不同的城市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并不能了解哪些城市气温低,哪些城市气温高。只有配合文字注释,了解各个颜色的意义,才能读懂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

二、利用巧妙联系,加深阅读理解

1.与传统阅读方式相结合理解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

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时,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创设图文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课文时,如果学生能够将图与文很好地结合起来,并适当进行转化,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诗句进行阅读,再让学生将诗句与图片的特点结合起来,理解诗句的含义。这样的课内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2.与写作学习相结合理解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

看图写作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写作方式与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形式十分相似。将二者结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能够给小学生提供课内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课本中截取图片,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练习。让学生将自己从图片中看出的重点表达出发,引导小学生以写说明书的方式去描述听诊器,使小学生成为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的创造者。这样的练习,能够促进小学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理解能力的快速提高。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服务生活

1.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外练习

与课内资源相比,小学生的生活中具有更加丰富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开发实践的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安排一个“参观当地博物馆”的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小学生需要看地图,了解博物馆的位置。需要查公交线路,看公交路线图。在进入博物馆后,还要看博物馆的平面图以及墙上的各类提示牌。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一些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历练,有利于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2.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创造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创造欲望。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小学生成为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的创造者。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学生给学校设置一个校标,彰显学校的魅力,并配上一句与之相匹配的口号。小学生的个性不同,创造出的图文类非连续文本也就不同。教师利用小学生创造出的资源引导班级内小学生去做阅读练习,说出其中传递的信息,并由创造者来给回答者打分。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小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也肯定了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小学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体验的加强。

综上所述,将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存在于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小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其生活能力。给小学生提供更多课内阅读与课外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小学生突破阅读障碍,成为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高手。

参考文献:

[1]王玲芝.走向语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小学语文教师,2014(6).

[2]傅登顺.“非连续性文本”的缺失与教学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1).

[3]张乐江,刘振梅,刘玉萍.语文教学中要“阅读 阅读 再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B-b/2013/02/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科技信息素质下一篇: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