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形式

2024-09-30

多元形式(精选9篇)

多元形式 篇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 家访正面临着挑战, 它大有被网络、手机和电话联系所取代的趋势。

江西省南昌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家访活动, 要求做到“两个百分之百”, 即百分之百的教师参与家访活动, 对百分之百的学生家访到位。笔者认为, 教育行政部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促使家访回归固然有一定效果, 但倘若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家访的意义和作用, 家访只会流于形式。本文将从家访的意义和作用入手, 结合自身实践谈一谈新形势下教师如何开展学生家访工作。

一、家访的意义与作用

1. 家访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学业的变化情况与成因,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情况应包括在校、在家、在社区内、在各种时间的所有活动状况及表现。因此, 教师仅靠在学校观察、接触学生是不够的, 而通过家访则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预测学生的行为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2. 家访有利于家校协调一致, 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但两者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可能很不相同, 常因缺乏沟通而各行其是。家访则可以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步调, 统一两者对学生的要求, 整合两者的教育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家访有利于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教育行为

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教育随意性大, 手段方法不科学, 甚至体罚、辱骂孩子。这些不合理甚至违法的行为必须及时加以纠正, 而纠偏工作主要落在学校和教师身上。通过家访, 教师则可以针对家教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面对面地与家长进行认真研究与探讨, 并加以解决。

4. 家访有利于教师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高

通过家访, 教师可以增加人生阅历, 锻炼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广泛接触家长, 博采众长, 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二、现代家访的形式和效果

时代在进步, 社会呈多元化发展。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家访也要跟上时代节拍, 形式上要多元化, 现代家访的形式应该和传统的家访结合起来。笔者认为, 现代家访主要有登门家访、信函家访和电子家访三种形式。

1. 登门家访

登门家访即传统意义上的家访, 是指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完成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家访形式。为了达到家访的目的, 教师应从告状式家访模式中跳出来, 充分设计好家访前、家访中、家访后三个环节。家访前, 教师应先就是否接受家访、愿接受何种形式家访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 准备好有关学生表现、学生家庭的相关材料及家访谈话的主题;家访时, 教师应注意谈话技巧, 以一个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面对家长, 不偏离主题, 真正朝着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去做;家访后, 教师要让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登门家访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普遍家访。普遍家访是指对全体学生家庭的普遍访问。这是班主任接手新班时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因为还没有和新生有过多的接触, 此时去家访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恐慌, 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 为今后的家访奠定和谐的基调;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为班级工作打下基础。

每接手一个新班, 我都会集中一段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此时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家长为子女提供的家庭教育条件, 学生的课外生活等, 并向家长介绍学生近期在校表现, 学生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的配备及班主任自身的情况等。

(2) 重点家访。重点家访是指教师对一些特殊学生 (如优秀生、后进生、特长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 的教育问题与家长定期联系的一种家访形式。

某女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初一时她几乎天天迟到, 并常与同学闹矛盾。升入初二以来, 她开始表现很好, 与同学相处得也不错。可是一个月后, “老毛病”又犯了。我找她谈过话, 但收效甚微, 因此决定家访。在她家里, 我肯定了她的一些优点, 然后把近段时间她迟到次数较多、时常与一些同学闹纠纷的事向家长作了汇报。家长表示愿意积极配合。临走前, 我还和家长约定了下次家访的时间。通过几次家访, 我们欣喜地发现她不再迟到, 与同学闹矛盾的事儿也几乎没有了。

(3) 应邀家访。应邀家访是指家长在碰到教育困惑或难题而自己又一时无法解决时, 邀请教师亲自到家里现场解决问题。

某冬天的深夜, 一名学生家长突然打来电话, 说他的小儿子与哥哥闹矛盾了, 说要杀死他哥哥。这位同学是我班的副班长, 学习刻苦, 成绩优秀, 善于团结同学, 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但他性格内向, 好强倔强。在家里与哥哥关系很僵, 互不相让, 小吵几乎天天有, 有时还打“生死架”。我赶到他家时, 只见他手拿菜刀, 上身只穿着衬衫气呼呼地坐在阳台上。此情此景我知道批评没有用, 于是我说:“你先进屋吧, 有什么委屈可以慢慢说。”看到我来了, 他伤心地哭了, 我给他套上外衣, 但他死活不肯住在家里, 我只好把他安顿在我的宿舍。头两天我没有打扰他, 只是给他讲了几个故事, 要他辨别真勇和蛮勇。到了第三天晚上, 我与他聊起了天, 给他念了曹植“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听到这里, 他的脸渐渐地红了, 他说:“老师, 我知道错了, 不该给您添这么多麻烦, 以后我会听您的。”一场家长异常担忧的兄弟纠纷平息了, 思想疙瘩基本上解开了。

2. 信函家访

有些需要和家长讨论、探索、交流孩子教育的问题, 通过电话不便说清, 而教师与学生家长因工作繁忙难以见面, 可采用书信、E-m ail或家校联系本等形式进行家访。

有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但进入初三后, 她的成绩突然下滑。经调查发现她同高中一男生交往过密, 处于恋爱的萌芽期。众所周知, 少男少女的感情问题很难处理,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此时她身边只有家庭主妇型的妈妈, 爸爸正在北京某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我发现她恋爱的苗头后, 立即用E-mail向她爸爸通报了情况。她爸爸一开始还半信半疑, 经过七八封邮件往来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于是我们通过邮件共同探讨出最佳解决方案。她爸爸与她通了多次电话, 事情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

3. 电子家访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在加快, 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登门家访有一定的难度。另外,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 私人空间意识逐渐增强, 有些家长不太喜欢教师登门家访这种形式。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采用现代通讯、网络等手段与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沟通, 如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聊、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个人主页或论坛上开设“家长信箱”“家访专题”等交流平台。

(1) 电话家访。如果教师想通过家长了解什么, 或想向家长反映什么, 电话联系最方便, 电话联系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最便捷的方式。但是电话一般只能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交流, 而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沟通, 它仅是进行家校联系的有效补充。

有一位成绩很不错的学生, 寄住在姑姑家, 是一位“留守”孩子, 父母在外地打工, 在家长眼里是个乖孩子, 父母一直对他很放心。没想到学期初他开始迷恋网络游戏, 常偷偷在姑姑家的电脑上玩到深夜, 白天上课则昏昏欲睡, 成绩直线下降。了解情况后, 我电话通知了该生家长, 家长从外地赶回来及时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姑姑对他也加强了监督。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孩子从网络游戏里走出来了, 成绩提高得很快。

(2) Q Q家访。Q Q是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的一种便捷而功能强大的网络聊天工具, 这种交流方式既可以维护私人空间, 又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的拘谨和尴尬, 真正做到无话不谈。与家长相约QQ, 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 既紧跟时尚, 又是一种创新。

我正在网上查阅资料, 忽然我的Q Q不停地闪烁起来。我点击头像, 对话框里跳出一条消息:“陈老师, 您好!我是晨炜的妈妈, 感谢您对炜炜的关心和爱护!”原来这是刚转进我班一名学生的家长。接下来, 我们无拘无束地攀谈起来, 谈工作、谈孩子。从聊天中我感觉到, 炜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我们对一些家教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我与这位家长还没有见过面, 但我们在Q Q上畅所欲言, 气氛融洽和谐, 沟通的效果不亚于一次登门家访。

总之, 新时期的家访工作内涵更丰富, 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和创新家访工作的新方法, 使家访工作与新时期的要求相适应, 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华东交通大学附中)

论现代青花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性 篇2

关键词:青花;表现形式;异质材料

0 引言

现代青花是相对于传统青花概念而提出的,是指陶瓷艺术家学习、借鉴传统青花的艺术精髓,以青花媒材为物质基础,以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感,展现个性,体现人文情怀,并结合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青花形式。现代青花根植于传统的沃土之上,又吸收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营养,在这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碰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过去与现代之间继承与渗透之中,将青花从单一的装饰形态转变为现代多元表现形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青花多元表现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多元性表现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1.1 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的青花艺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于是人们必然会对青花艺术的发展提出更多的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使作品更加具有风格化,是现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和挖掘的问题,一些艺术家吸取一些国外先进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形式,把青花艺术从一种单纯的装饰形式脱胎为纯粹的艺术表现手段,用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思想情感。现代艺术中的种种流派、风格,如波普风格、抽象表现主义、具象风格、超写实主义、装置风格、怪诞主义、极少主义等,经过艺术家们不断的尝试与实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种艺术观念的渗透中,艺术家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就会摆脱传统的束缚,尝试着更新青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一些艺术家试着通过陶瓷不同的肌理效果、融合的多维艺术形式、材质特性以及釉料的影响等综合因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语言与形式。

1.2 姐妹艺术技法的融合与渗透

青花艺术与中国画同是黑白体系的单色绘画,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所以先于青花艺术发展起来的中国画,无论是在青花瓷初长成形还是后来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对他的产生很大的渗透性影响。从内涵到形式,再到意境和气韵,青花瓷都与中国画都有着很强的共性。就装饰手法而言,我们就更不难发现中国画影响的痕迹,构图方式多采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青花瓷艺术中的水路设计多来自中国画“计白当黑”“空白”的思想。青花线条追求的“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与中国人物画的“十八描”如出一辙,等等。除了中国画的影响之外,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现代青花艺术显得更加的包容,它广泛吸收了油画、水彩画等各种元素,在构图形式,装饰技法、对空间的把握和对光影的敏感捕捉,都纳入到了现代青花的创作当中,显然,要表现这种艺术效果,传统勾勒、塌染、分水等表现技法是无法表现到位,新的表现技法如喷洒法、刷染法(这种技法也运用在传统青花中,但是限用于平涂,没有表现立体与光影)、刻画等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当然,现代青花艺术的成长还汲取到了版画和雕塑等姐妹艺术的营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1.3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多元化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提高等诸多因素,使得青花艺术的创作空间大大增强。例如特种陶瓷材料的研发成功,人们可以发挥其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与青花艺术结合,改变传统陶瓷的性能,创作出现代青花新的艺术形式。人们还可以通过改良泥料的配方,增强坯体的强度,通过多次烧成的办法,增强青花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其装饰形式与装饰效果。随着立体雕刻机的问世,艺术家在青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加强了与雕刻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因此,这些不断丰富的机械设备和工具,丰富了创作工艺,为青花艺术多元表现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現代青花多元性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

2.1 青花表现技法创新与综合运用

技法是为了表达构思和立意而服务的。青花瓷艺术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其技法表现已经趋于成熟并且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传统青花绘画的技法,先是以线描与平涂为主,图案性极强,料色均匀、方法虽简单,但却有独到的时代风貌,后以分水法独步天下,其料分五色、浓淡分明、粉润鲜亮的特点,一直到现在也是人们所钟爱的表现语言。到了现代,青花艺术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形式,而是一种纯艺术的表达方式,为了能够充分的表达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技法要更加的丰富多元与挥洒自如,于是青花表现技法的有了很大的拓展与创新,现代青花大师王步就在传统青花分水技法上进一部发展,创造了写意分水法,它生动自然、一气呵成,不但有了阴阳向背、浓淡之分,还实现了分水法与写意画的完美结合,进一步丰富了青花作品的审美意境。写意法本来自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现代很多陶艺家受中国画的影响,逐渐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语言运用到青花创作中去,他们把蘸满青花料的笔在坯体上进行搨抹,相对分水技法以湿为主,搨抹可见其干,有飞白效果,筋脉毕现,使画面产生对比,灵动多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青花瓷领域中,釉下喷绘和青花泼彩等新技法又相继问世,所谓釉下喷绘,是采用喷枪或喷笔在目标物体上用青花料色进行喷绘,这种技法能较好表现物体的明暗立体,并且过度自然细腻,可以单独作画,但最常见的都是与雕刻、分水或写意等其他技法综合使用。“剃青”就是在此技法与分水、雕刻相结合的新装饰手法,它的制作方法是率先或喷或淋上一层青花釉料,然后按照画面需要留白的地方使用刻刀剃出画面,线条简洁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艺术效果含蓄抽象。青花泼彩技法事近几年一些艺术家所钟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其方法就是在低温素烧好的瓷板上,首先用水把瓷板浸湿,降低瓷板的吸水性,接着用大量的料水在坯体上或淋或泼,水不能瞬间被坯体吸收,它泥坯上自由行走或流淌,形成巧夺天工的自然肌理形态,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现代艺术家为了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往往不拘囿某种技法的表现,而是根据每种青花技法的特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综合使用,在绘画时或勾或染,或搨或涂,或喷或泼,不拘形式,随心所欲,丰富了青花艺术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与时俱进的青花艺术形式。

2.2 青花与其他陶瓷语言的结合

青花艺术具有为之称道的兼容性,除了技法多样之外, 还表现为与陶瓷其他语言相结合。青花艺术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青花与颜色釉结合就衍生出数十个品种:白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影青青花、青花玲珑、青花五彩、色釉青花等等。其中色釉青花、是近阶段青花艺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呈现出来与传统青花迥然不同的面貌与精神气质。色釉青花虽然在传统青花中有所体现,但一般都是单色釉为衬,目的是与青花形成对比,突出青花图案。而现代青花艺术与颜色釉结合体现出更多的自由性和多变性。随着现代颜色釉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们选择使画面协调的颜色釉来作为背景或主体代替传统的分水技法,丰富了色彩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现在有些艺术家在绘制人物画时,就用具有强烈的陶瓷语言特色的花釉绘制人物衣饰,然后再用青花勾勒人物结构与细节,烧成后花釉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与青花的雅致细腻相得益彰,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多品味、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除了跟颜色釉结合之外,青花也经常会与其他形式的陶艺语言相结合。因为青花具有幽靓沉静、清新高雅艺术品格,与陶瓷泥、火、釉所呈现出来的或柔软或迷离、或粗狂或敦厚的气质不一样,因此,现代陶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陶艺家利用泥料柔韧可塑性来拉伸和压捺局部,通过刮划、压印、雕刻等方法使作品充满了趣味和自然的质感。这种或粗犷或细腻的腻味偶然性的表达,与青花的纯粹与工丽形成对比,创作成有新意的作品。增强了青花艺术的表现力,为青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3 青花与其他异质材料的相结合

这些年来,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的大环境下,艺术材料本身的特质美感被广大艺术家所关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正在生成的探索性态势。青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被国内外的艺术家作为一种时尚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在陶瓷艺术邻域,特别是环境陶艺当中,青花往往与陶泥、匣钵土以及耐火土等粗制材料相结合,细腻温润的青花元素与粗犷朴素的泥土形成对比,丰富了艺术的质感、色彩与肌理效果,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另外,青花与木材、金属、玻璃等材料创造性的結合,搭配青色这种安定宁静的色调,更能凸显青花清丽、明艳,既能近观又能远看,“近看颜色远看花”别有一番风味,体现出一种多样而独特、自然而不矫饰的魅力,增加了青花艺术的表现力,使得单一性传统青花材质散发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3 结语

多样性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众多人努力的成果。艺术要发展进步就要打破代代相传千人一面的装饰格局,突破诸多观念、技法、材质等束缚,这样的艺术才会显得更加神奇夺目。现代青花艺术是在继承传统青花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还是尚在发展中的艺术,其创新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其技艺和工艺还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其理论研究还处在完善阶段,现代青花艺术家在继承中寻找发展,在题材、材料、造型、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寻找方向,使得现代青花艺术呈现一种多元化趋势,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郑乃章,李原野,郑康妮,莫云杰,苗立峰.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镇的传播[J].硅酸盐通报,2013(6).

[2]周鹏.现当代青花山水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审美内涵[J].景德镇陶瓷,2014(4):5-6.

多元形式 篇3

一、自主发展式培训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通过“策划+读书+反思”的途径, 开展了自主发展培训, 收到了好的效果。

1. 策划发展自我

教师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为了使培训符合每一位教师的需要, 使其更有自主性, 我们指导青年教师制订了“成长策划书”, 鼓励他们树立目标、自我加压、不断充电。策划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成长亮点、策划目标、具体内容及实施策略、收获与反思, 教师们可以各展所能。有的教师对自己的理想职业有了明确的定位, 给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如:有的希望做一名学生喜欢, 家长敬重, 社会满意的阳光教师, 有的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朴朴实实的服务型教师, 有的希望争取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 做一个博学的教师。可以说所有的策划都指向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而且每一个目标都比较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教师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的策划书, 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评价、自主调控、自主体验、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自己。我们要求教师在自我培训过程中要做好笔记, 及时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便适时调整成长。

2. 读书涵养自我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更需要经常读名家作品、经典作品, 通过读书丰厚自身底蕴, 提高自身修养。因此, “让书香浸润心灵, 让书香溢满校园”成为学校的读书口号, 我们开展了全员读书活动, 通过读名言、名著、名期刊, 让教师走进快乐的读书生活, 使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美好积淀。为了让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我们还开展了多次读书交流会, 通过“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评比等方式, 激励教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同时对全体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了展评, 促进读书活动向深层发展。每学期, 我们均以“教师专业素养阅读书目”为依托, 举办“教师读书与专业化成长”演讲比赛, 让他们在与名师、名家的思想对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在书的潜移默化中奋进, 点燃读书热情, 打造学校书香文化, 使教师真正成为“品重如山, 质清若泉”的人。

3. 反思提升自我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经验,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我们学校积极倡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 除上述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反思记录外, 我们还通过以下两条主要途径强化教师的自主培训:一是强调二度备课, 教师在课后对其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缺失进行反思, 重新整理设计教案, 以备二次执教或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二是撰写教育教学随笔, 我们要求5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至少一篇教学随笔, 骨干教师每周两篇, 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深刻的体验、感受写出来。教学随笔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学校的年终考核中。教师在每学期积累的大量教学经验和教育故事, 我们学校都在学期末进行整理, 且装订成册, 教师可以借阅浏览。

二、合作互动式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构建一种互动合作的教师文化,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交流的环境, 以开放的心态, 进行互相交流, 共享成果。因此, 我们逐渐摸索了合作互动培训模式。

1. 推荐材料

学习研究他人研究成果, 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捷径。为此, 学校教科室通过各种渠道, 及时收集整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案例, 以“科研快餐”的方式, 推荐给教师阅读。

2. 学科教研

我校教师的互助合作主要体现在教研组的建设上, 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 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学期初, 我们根据年级及学科需要, 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及小学科等14个小教研组, 每个教研组均由业务过硬, 工作踏实, 组织能力强, 有感召力和务实性的优秀教师担任, 同时采取“结合互补竞争”的方式进行组员搭配, 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合, 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合。在此基础上, 开展一系列“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的听评课活动, 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使教研组更有凝聚力, 促进了组员的共同发展。

3. 网络研讨

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网络教研的方式,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的校园网上, 我们开设了教科研平台,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研究的场所, 他们将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教案、说课材料、反思材料以及参与镇、市级教研活动的收获与反思都会及时上传到这里, 互相学习, 彼此借鉴。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数字化平台——博客的开设, 不仅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充实了教师的学习资源, 也活跃了教师的专业生活, 丰富了教师的情感世界。

三、专家引领式培训

1. 名师引领

在学校开展的“观看名师教学录像, 追寻名师足迹”活动中, 教师不仅观看了窦桂梅、于永正、吴正宪等全国特级教师的的录像观摩课, 同时搜集相关的书籍加以研读, 细心体会名师风采, 走近名师。活动不断拉近教师与名师的距离, 不仅是空间距离, 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感觉教学艺术不再高不可攀, 因为伴随着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关理论学习, 教师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当教师品味到名师的教学风格之后, 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 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2. 请进走出

为了及时解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 我们先后聘请教研室、教科所、仪器站的领导、教师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学校还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教师考察与交流制度, 定期“走出去”, 让教师与校外的同行保持经常性的交流研讨。我们认为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人员, 不仅要有外援的“洋专家”, 也要有自己培植的“土专家”———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他们在教学一线亲身体验, 更能理解教学中的困惑与需求, 可以及时在一起切磋、商讨和协作, 带动教研工作,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 联谊交流

我们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科研活动, 与烟台毓璜顶小学、柞村中心小学、沙河中心小学、文峰路中心小学、莱海路小学等学校的联谊活动均取得圆满的成功。我们或提供观摩课共同研讨, 或送课到兄弟学校, 请领导、教师指教。这样, 不仅使上课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参加研讨, 学习成功的案例, 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同时, 也让教师们在教研、反思中成长。

四、经验分享式培训

1.“每会一言”

为达到“德以修己, 教以导人”的目的, 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每周的理论学习前, 将自己组准备的名人名言抄到黑板上, 并加上简单的注释, 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如果说教师在别的地方看到这样的话, 可能没有什么印象, 但当这句名言是由组内粉笔字最漂亮的教师写到黑板上, 大家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 非常虔诚、认真地记录在业务笔记上。如今, 每会一言已经成为教师会前的期待, 不仅我们的教师推荐, 学校领导也会借助每会一言的机会和教师交流。

2. 展示分享

教师的专业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池水, 需要经常投入一颗石子, 激荡起教师情感的共鸣。为此,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大赛, 意在通过大赛的形式为青年教师们拾建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以展示校本培训的成果。我们在学期初布置, 学期末比赛, 一个学期的时间, 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与空间。

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展示活动, 不仅检阅了培训成效, 也让每一位教师分享了成长的愉悦, 教师可以在纵向上和自己相比, 和以前相比有哪些进步?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努力?在横向上和别的教师相比, 自己还欠缺什么?同时, 也为我们提供了培训的依据, 为教师确定新的成长方向, 为培训找准新的切入点。

五、课题拉动式培训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告诉我们, 借助于课题研究这一理想载体开展校本培训会更具效果。首先, 我们对校本研究课题进行了大胆的整合革新, 确立“研究性学习与理论研究”为核心课题, 以此为统领, 年级组、学科组和任课教师进行层层分解, 开展课题研究。同时,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校本培训, 结合阶段性课题研究主题开展校本培训, 以问题带动培训, 从而融校本教研、课改实验与课题研究活动为一体, 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校本培训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几年, 有100余名教师荣获国家、省、地、市优质课奖, 教师撰写的300余篇教育教学实验论文, 有的刊发在省级以上教学刊物上, 有的在评选中获国家、省、地、市级奖励。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学校办学水平也持续提升, 相继荣获国家、省、地、市各级奖励100多次, 连年被评为“莱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先后被授予“烟台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小学教学示范校”、“烟台市双轨实验先进学校”、“山东省电教示范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社会学科实验先进校”、“全国科技教育示范校”等称号。

实践告诉我们, 校本培训的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措施。但在培训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产生了许多困惑, 比如校本培训的内容较多, 有的培训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例如进行一次自制课件培训, 至少需要3~5天的培训时间, 教师要正常上课, 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 考虑再三, 只好利用周六进行培训, 但又担心教师的安全问题, 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 校本培训的评价问题, 也是我们将要探索的, 因学科各有特点, 教师基础不同, 用同一把尺子衡量, 显然不合适,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用发展的眼光考察教师的发展情况, 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可如何操作需进一步研究。

多元形式 篇4

【关键词】 高校;舞蹈专业;毕业形式;多元化

毕业考核,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门槛,但门槛的设定因以专业性质为依据制定。而目前对舞蹈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依旧沿用着与非艺术专业一致的毕业形式——毕业论文。不但与舞蹈专业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的目标相悖,更失去了其检验所学成果的目的。

一、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形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考核仍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为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近年来,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抄袭的现象屡有发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出现选题和研究路径固化,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毕业形式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一)选题和完成路径固化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逐渐形成操作标准,如组织专家组审核选题,在答辩环节引入专家组集体评议等。然而指导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转而迎合专家组,基本不会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选题,更不会放手让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另辟蹊径。容易形成选题和实践完成路径的固化,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业界真正的需求。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一名教师在有授课任务的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而学生会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习或各类社会实践,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往往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部分固有选题的解决方案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一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杨蕾(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类(项目编号:W2015249)课题论文。

(三)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大多数指导教师而言,选题和完成路径的重复让指导流于形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起不到促进作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的必要性

高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教学,表演,创作等能力的高精尖舞蹈人才。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更涉及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毕业形式则是对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多元,合理的毕业形式应该是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教学模式,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行进的。因此,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重要且必要。

(一)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及独立完成学习成果展示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程度。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毕业形式,诸如教学成果展示,毕业晚会等,增强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可使舞蹈专业学生消除对毕业论文的应付心理,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形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形式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息息相关,多元化的毕业形式亦对工作经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实践型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针对性,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正是很好的契合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结语】

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既有效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又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实践机会;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是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7日。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黄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23-25

[4] 寇红召,高承实.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初中语文多元教学形式与误区探讨 篇5

而且,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 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 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一) 教学形式陈旧

虽然教学改革后, 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但受长期教学习惯影响, 许多初中语文教学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这种模型下,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 教学的效果不佳。同时,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得课堂教学沉闷枯燥, 失掉了语言学科的鲜活性。

(二) 教学方式粗放

授课教师为应付考试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语文教学, 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风格, 仅一味地粗放式教学, 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使学生无法真正领悟语文素养和涵养, 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够弥补自身薄弱知识点, 更不能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 缺少有效交流互动

对于课堂的交流互动, 语文相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想等的综合能力, 因此“说”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语文课堂上多采用问答式交流, 这对于上述综合能力的培养见效甚微, 甚至使学生对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心生畏惧。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 学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教学方式的方法和选择

(一) 多元教学方式的基本方法

语文多元教学可以理解为思维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 其无论对于教师传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都大有益处, 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元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仅要依靠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多元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多元教学实践上, 可通过下述三个方面促进多元教学发展:一是课堂形式的多元化, 即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作用;二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即找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引导教学, 促进教学整体效果并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三是课堂与实践相互渗透, 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多元教学方式包含内容很多, 不能一一详举, 故本文仅对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进行论述。

(二) 课堂教学形式选择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获取信息的感觉通道, 例如, 听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 讲一遍就可以记住要点;视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观察来理解材料的要素;动觉型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才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应地, 语文教学也可以有多种形式, 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探究、游戏 (角色扮演) 、独立学习、多媒体教学、讲座、演讲论辩、练习与背诵、实地学习 (考察、参观) 等多种方式。因此, 语文教学形式的选择, 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感知风格设置教学方案。

崔峰对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对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存在显著差异。概括来说, 视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课堂讨论等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形式;听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动觉型学生喜欢游戏、小组探究、演讲辩论;混合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多媒体教学、游戏、实地学习等教学形式。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依次为小组探究、游戏、多媒体教学、实地学习, 说明学生对于体验型教学形式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 最不喜欢的是独立学习的教学形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可在常规讲授教学方式上, 安排或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 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多元教学中的主要误区与对策

初中语文多元教学固然益处颇多, 但并不能为了多元教学而多元教学。在多元教学过程中, 要避免“随大流”“赶时髦”。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两种教学形式, 因此笔者结合经验, 重点分析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多元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 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也可称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其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创新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但在具体操作时, 会出现影响小组探究效果的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 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组合在一起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 不是教师“一声令下”后相邻同学的匆匆讨论, 也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地去选择不值得合作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结果只能将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并引导学生有效查阅资料。

其次, 引导不力。个别教师认为小组讨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不需要教师插手, 表现为:一方面, 小组讨论开始后, 教师对小组讨论过程、方向等不予引导, 对讨论中的疑问不管不问, 使学生失去讨论目的进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 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时, 教师缺乏引导, 对离题回答不能及时引导纠正, 导致讨论的结果与目标相违。教师应在小组探究讨论过程中充当重要引导角色, 融入讨论并解答学生疑惑, 才能促进讨论的良好进行。

再次, 学生参与不均。教师不可认为将学生如何分组均可, 这样易造成学生参与不均匀, 主要表现为成绩优秀学生之间组队, 或者成绩优秀学生经常担任小组长并有很大的话语权, 又或者总是优秀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使得小组探究成为成绩优秀学生的表现平台, 边缘化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最终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 甚至在组内讨论开始后直接跳过讨论环节而由成绩好的学生做总结发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讨论的话题, 合理进行小组分组, 并多人阐述观点。若课堂条件不允许互换位子或课堂时间不充裕, 也需要适当更换小组长和发言代表。

最后, 评价体系不完善。一般情况下, 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便无评价或简单评价了之, 表现为仅简单以主观意愿为团队打分或表扬个人。这种态度和方式难免会使学生的讨论兴致变低, 久而久之便不重视评价结果, 使得小组探究缺少了动力来源。而且, 评价体系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工具。但评价体系并不容易建立, 需逐步完善。完善的评价体系, 既要体现出团队荣誉, 又能体现出个人贡献;既要体现出教师的鼓励, 又能体现出他人的认可。

(二) 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 且多媒体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等特点。若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丰富课堂内容, 但如果出现课堂被课件占领、课件设计不合理、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纯读课件而学生仅看课件等现象发生, 则多媒体教学效果则适得其反。我认为, 多媒体教学形式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产物, 不应拒绝但同时也不应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非使用越多效果越好, 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生动的图像, 还需要知识的切实传授。这种知识的切实传授并非多媒体课件所能代替的, 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而不是点击鼠标翻阅课件, 需要教师精彩的板书而不是一闪而过的幻灯片。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成为新型的知识灌输工具, 则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

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 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素材, 适度运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探究、体验当中,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的互动, 提高教习质量。

四、结语

初中语文不再只限于读和写两种能力, 而是包括知识扩充、情感熏陶、能力培养、思维锻炼以及深度理解等一系列的知识体系。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仍存在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式粗放、缺少有效交流互动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多元教学形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 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同时, 语文教师不能忘记教学初衷, 避免走入小组探究中的流于形式、引导不力、学生参与不均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及多媒体教学过度使用等误区之中。

参考文献

[1]徐静.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12) :180.

小学德育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研究 篇6

一、学校, 德育活动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包含两个方面, 即传统的德育活动和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德育活动。传统德育活动方面, 其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授课活动过程中, 以及班会、晨会、少先队组织校内活动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德育活动包括互联网德育活动、“微”班会德育活动、“微”道德讲堂等。“微”班会, 是指师生互动中发现生活中真实、生动、直观的场景或事物, 选取其作为德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对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微”班会主题突出, 符合学生实际,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性强, 学生兴趣浓厚, 德育即时性、实效性强。

例如, 王老师是五 (1) 班班主任,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安全骑自行车, 王老师让班级里擅长表演的同学收集班里同学与自行车相关的有趣故事, 同时结合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经过学生精心准备, “我骑自行车”小品在班级里正式上演, 小演员们八分钟时间里真实、生动地表演了同学们骑自行车的故事。同学们在欢声笑语得到了关于骑自行车的正确教育, 像这样的“微”班会学校还有很多, “微”班会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 更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家庭, 德育活动的大本营

家庭是德育活动的大本营, 很难想象在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会形成怎样的道德品质。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意识到了家庭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 始终将其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融入到各项实践活动当中, 收获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家校联系机制方面,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 开通了校讯通, 定期组织家长会, 还特别开展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德育活动。以每两周一封的“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为例, 这封信内容包括德育活动主题、家庭德育小故事、德育理念、家校互动专区、学校教学工作动态等内容, 通过良好习惯养成、爱心奉献、生命安全、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爱国守法等德育主题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提供了更多的正能量, 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 协调了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使得学生们无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学校里, 都能够言行合一, 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 德育活动的热熔炉

小学生的德育内容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小学生的德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生活, 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人, 这都要求学校的德育活动形式必须面向社会生活。我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时, 积极联系社会相关单位、组织,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如参观法庭、环境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酒泉起义纪念馆, 肃州区非物质文化馆等,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 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这些社会生活中, 从而真实感受到社会对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 有效提升了学校德育实效性。

在12 月4 日国家“宪法日”,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 在法官的带领下, 同学们逐一参观了诉讼大厅、维权办公室、法律知识宣传室、审判庭、安检处等处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庭肃静、庄严的气氛。同学们还亲自旁听了一起盗窃案的庭审过程, 学生们在义愤填膺的同时, 更多了一层冷静, 开始以法律的视角审视身旁的一些事情。回到学校以后, 教师们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交流讨论活动, 什么事应该做, 什么事不应该做, 孩子们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活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次法制教育活动, 但学生们身处其中, 不但切实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 增强了自身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自觉性, 更将德育教育与法制学习融合在了一起, 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意识。

多元形式 篇7

近年来, 关于多元化雇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很多, 但大多数是从职业生涯、薪酬、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 (如张小兵, 2009;郑湘娟, 2010) ,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研究非典型雇佣 (Non-standard employment) 下领导模式研究 (如Ingo Winkler, 2011) 及其与传统雇佣的比较 (如David E.Guest&Pat Oakley, 2006) 。然而, 多种雇佣方式并存和交叉所带来的员工关系管理复杂、混乱的窘境不是某一方面改善所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从整体上处理企业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实现双赢。

2 多元化用工形式下员工关系发展特点

用工形式, 也称为雇佣模式, 是指企业为完成一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用工选择和制度安排。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 用工形式概括了企业与劳动力要素的载体———劳动者之间, 达成的选择、使用和激励劳动力要素的各种可能的方法、规则。

随着新的竞争不断加剧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市场对企业提出了灵敏性的要求, 以适应市场变化发展需要, 而作为企业最庞大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灵敏性意义重大, 因此用工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

(1) 员工关系管理范围向外部延伸, 增加员工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在传统的用工形式下, 管理者主要注重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随着劳务派遣、外包等多种用工方式的引入, 员工关系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事务了, 还涉及劳务合作公司的员工。

(2)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逐步表现为合作性。过去企业成员是企业的一部分, 是终身制的, 而现在大多是基于合同之上的关系表现出双方的合作意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增减人数, 员工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确定是否与企业继续签订合同还是在合同到期后寻找更符合自身发展的公司。

3 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形式下员工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员工关系管理中忽视了各种不同用工形式在企业中的差别运用, 缺乏有效的分类管理, 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主要表现有:

(1) 身份差异, 同工不同酬。同工同酬是我国劳动用工的一个基本原则, 企业在较低的人事成本的诱导下主观上存在一种排斥态度或心理, 在客观上, 也存在诸多操作困难, 但由此会造成员工积极性下降、凝聚力削弱、流动率增加等现象。国企机关的编制内的正式员工的工资薪金、福利待遇、晋升空间都远远优于编制外的人员。不少的员工因身份而感受到差距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 对工作缺乏热情, 存在敷衍应付的心理, 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甚至有少数员工心理失衡, 出现逆反心理, 造成劳动力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改善企业工作作风、提高企业执行能力, 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滋生惰性情绪, 激化不同身份人员之间的矛盾。这些对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与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

(2) 模糊的用工界线, 滥用非传统用工。缺少整体的用工策略, 对不同用工方式的适用范围、用工风险、管理模式等问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为了达到搞活用人机制, 节省用人成本等目的, 却把一些多元化用工人员安排在一线和重要的业务部门岗位, 虽然能缓解人员暂时不足的矛盾, 但久而久之, 又成为新员进入该部门的障碍。于此同时由于雇佣方式的不同使得这些人员享受不同的待遇, 责权利方面的不对等, 无形中挫伤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些多元化用工人员对待遇、公平、成长诉求强烈的重要原因, 影响了人员稳定和内部和谐。

4 多元化用工形式下的员工关系管理

针对雇佣形式的多样化, 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并采取差异化员工关系管理策略以保证不同员工之间加强交流, 提升企业创造力, 构建和谐企业。

4.1 多元化用工方式分类

国有企业用工方式根据贡献度与合作性及其特点分为四类:正式工、聘用制用工、第三方用工以及补充性用工。

(1) 正式工, 该身份员工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前, 占用国企单位人员编制, 长期伴随企业发展, 反过来企业的发展密切影响员工职业发展, 因此对企业的贡献大、忠诚度高。有如下特点: (1) 年龄偏大, 工作经验丰富; (2) 身份超然, 薪酬待遇高; (3) 工作能力两极分化严重。总的来说, 能承担较为长期的任务和责任, 培训员工的投资风险小, 产生效益的期限长, 但人员流动性差, 容易形成冗员, 使企业整体提高员工素质、更新知识变得困难。

(2) 聘用制用工, 聘用制员工为国有企业改制后招入,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及业务量的增大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点如下: (1) 年龄层次跨度大。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占重要比重, 同时也有国企改革后留下及聘用的“老”员工。 (2) 工作能力较强。此类员工学习能力强, 对业务容易上手, 该类型员工已逐渐成长起来, 有些甚至发展成了业务骨干。 (3) 工作积极性高, 效率高, 具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聘用制员工多为通过竞争获得工作机会,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比其他的员工要高出许多, 加之其文化层次较高, 已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一支主力军。

(3) 第三方用工指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本人签订劳动合同而是通过与劳动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实现对劳动者直接或间接的使用, 获得相关收益, 主要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以及借用员工等。其特点是: (1) 稳定性差; (2) 薪酬待遇较低; (3) 晋升空间狭窄。

(4) 补充性用工, 指包括小时工、季节工、以工作任务为周期的用工等, 这些是与企业存在短期关系的外部人员, 他们一般不熟悉工作环境, 也不了解公司的操作规范和实践, 业务高峰期过后, 他们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即刻解除。这类员工没有正式劳动合同, 工资收入低, 基本不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

4.2 四类员工分类管理模式

在多元化雇佣背景下, 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忠诚度管理已成为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新课题。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说, 在组织经营运作过程中, 每个员工都会有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员工的多样性, 不可能所有的员工都会创造出同等的价值, 因此并非每个员工都值得企业去建立和维护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而且员工关系在实践中是很难管理的。本文根据各类员工的特性及其与企业的密切度, 针对4类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1) 正式工: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正式工以其长期的国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独特的身份, 密切依赖企业, 是国企内部最为稳定的力量。随着企业文化管理思潮的风靡, 企业开始用文化去导向员工、协调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凝聚员工。正式工是国有企业文化沉淀并发展的中坚力量, 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维护者。充分发挥正式工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边用文化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企业文化资源的继承、发扬, 构建企业自身特色、适应未来发展的文化, 引入竞争机制, 确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并以此统一员工思想树立共同愿景, 调动员工积极性, 建立以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在管理员工关系的过程中, 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 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积极进取、奉行诚信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有利于顺利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

(2) 聘用制用工:基于心理契约的管理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 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契约并将心理契约的思想引入员工关系管理领域。聘用制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应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相互信任、合作的忠诚伙伴关系, 并逐步实现内部化。根据Kirschner等学者 (1999) 提出了从关心员工的思想、身体和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管理 (holistic management) 的新观点。企业不仅应为聘用制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和晋升制度, 同时企业还必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成长。只有当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发展目标一致时, 才会相互认可、信任, 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 形成相互忠诚的伙伴关系。

(3) 第三方用工:基于合作的管理模式。这里讲的合作不仅仅是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合作互利, 还包含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帮助员工获得更为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变性, 使得企业与第三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弹性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 双方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这样的关系需要建立双向的合作网络才能和第三方企业及员工之间建立持久、和谐的关系。由于这类员工不属于企业自雇自用的, 因此对企业缺乏归属感, 对此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注重员工之间的尊重及平等关系, 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交流, 员工敢于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绪, 更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同时, 注重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员工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帮助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应该注意与员工派遣单位共同培养员工。

(4) 补充性用工:基于劳动契约的管理模式。由于补充性用工是四类员工中与企业关系最弱且工作依赖性强, 因此在雇佣这类员工的时候更多注意的应该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员工关系的前提。这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低, 并且可替代性强, 不重视培育与企业的长期情感和关系,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合同来进行的。企业需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提供合理公平的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周德生.关于用工模式的文献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02) .

[2]王卫国.对多种用工形式下员工身份问题的探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 (01) .

[3]丁熹.国有企业用工管理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2) .

[4]徐庆刚.多种用工形式下如何构建企业和谐[J].经营管理者, 2011, (09) .

多元形式 篇8

在我班, 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1) 朗读时“多字、添字、漏字”; (2) 朗读时语音语调不正确, 有学生“唱读”; (3) 朗读时“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4) 速度过快, 缺乏感情。因此, 教师必须合理进行朗读教学的指导,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在语文课堂上采用的几种朗读形式:

一、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精彩的范读生动、形象、感人, 可以帮助学生正音, 了解词的感情色彩,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声情并茂的范读, 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 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课文的思想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范读时, 学生视其人, 闻其声, 感受着文章的语言, 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在积极的思索中, 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 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浅谈范读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之口, 入于学生之耳, 了然于学生之心。于是就在范读过程中, 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 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 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 做到了然于心, 这样方能作好“示范”。

二、学生诵读

诵读常常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古诗词, 是语言特点本身所决定的朗读形式。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古诗词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 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而且词句优美, 有的讲究对称, 有的讲究平仄, 有的讲究押韵, 读起来有轻重, 有快慢, 有起伏, 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 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到13 岁达到最高峰。学生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吟诵古诗词, 接受经典的熏陶, 既能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 又能提高自身修养。而教材上的古诗数量毕竟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引导学生多吟诵经典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呢? 我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吟诵古诗词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 边吟诵边表演, 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 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 吟诵《月下独酌》, 当背到“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两句, 引导学生做动作, 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来吟诵。比如友情难忘, 友谊天长地久一类的送别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或者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 比如描写春天景色的《春晓》《忆江南》等。为了调动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 我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的方法, 如两人赛、小组赛、有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也有分类背、表演背、看画背、听记背等, 多种形式综合, 灵活且富有变化,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古诗词的积极性。

三、配乐读

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音乐, 把音乐和语言沟通起来, 通过教师的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产生通感, 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 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而配乐朗读能使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对文章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 仿佛身临其境, 心驰神往。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 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 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 直达中心的时候, 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和升华的作用。进行配乐朗读时, 教师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 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内容相配。如, 讲授《黄果树瀑布》一文中那种气壮山河的壮观景象, 我配上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前进的脚步》, 再加教师铿锵激昂的朗读, 仿佛把孩子带入观看瀑布的现场, 学生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在讲授《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时, 我配上了轻快、明朗的钢琴曲《蜻蜓之舞》, 带领着孩子们在充满鸟语花香的花园畅游了一番。不同文体宜选用不同乐器演奏曲。如果是古代诗歌, 一般选择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曲子。当代诗文选择西洋乐器演奏的曲子一般会取得较好效果。

多元形式 篇9

一、实物投影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学生上黑板板演, 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上黑板板演的同学很有可能因为紧张而使正常的思维受到抑制.也有部分学生就有了依赖思想, 自己不动脑, 看别人的解题方法, 或受板演同学解法的影响, 没有放开自己的思维, 久而久之就丧失独立解题的能力, 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现在我通过等大多数学生完成后, 实物投影学生的作业, 一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典型错误或多种解法.通过实物投影把学生的解法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错误分析原因, 找到根源, 大家引以为戒, 对于多种解法加以比较, 评选最巧妙的解法实物投影学生作业时, 若正确或有多种解法, 我就提出表扬对于解题错误的同学, 替他保留点面子.

二、因特网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

以前为准备一堂好课, 常常自己出钱买几本参考书, 一轮教学循环下来, 有的题型已缺乏新意, 参考书用处就不大了, 还得买新的参考书.几年下来, 积压了一大堆的参考书, 弃之可惜.现在有了因特网, 网上资源共享, 学校也联系在一些大的网站注册, 成为网站会员, 我们就可以下载名校名师编撰的试卷, 就可以从中择优选用, 可以浏览各网站的课件学校每学期会购买一些刻录的课件光盘, 但这些课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从中汲取别人的长处, 结合自己的智慧, 能快速制作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课件.我在网上下载几何画板, 使用起来特别方便.例如在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 利用几何画板将直线沿一条直线运动, 再将运动路径隐藏, 学生看到直线由远及近与圆相离、相切、相交三种关系, 并选中圆和直线构造交点, 很自然从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的角度给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下定义, 并选中圆心和直线构造垂线, 构造垂线与直线的交点, 再构造圆心和交点的垂线段, 度量垂线段的长度, 度量圆半径, 可以观察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大小关系的对应关系.又如在圆周角一课中, 在圆上选取AB弧, 构造弧所对的圆周角, 移动顶点C位置, 可以看到同一条弧可以有无数个圆周角, 且圆周角的度数都相等.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效果正好体现数学的运动的思想.当然运用Flash软件也能体现旋转、平移的效果.

三、教学流程的创新, 不拘一格, 层出不穷

上一篇:归档体系下一篇:血栓心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