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与职业

2024-09-08

文化课与职业(精选12篇)

文化课与职业 篇1

上周, 本校女教授协会会长王静爱教授给我布置了讲座的任务, 当时我正在出租车上, 车外人声嘈杂, 还没等听清楚她具体说什么, 我就答应了, 原因有两条:一是我跟王教授有过很多谈话, 她在处理教学科研、家庭婚姻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上, 有很多经验都是绝妙的, 让我心服口服。她谈感受, 都不是从别处抄来的, 而是自己提炼出来的, 对此我也很欣赏。一个人, 首先要被别人的经验感动了, 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经验对自己的好处。二是她说的大意我听懂了, 就是在当代我国国情的背景下, 从北京师范大学女性工作的角度, 谈谈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对此我也是赞成的。她还特别关心年轻女教师的成长, 希望我谈谈年轻女教师容易碰到的问题, 这也是北师大女教授协会的优良传统。现在大学里女性师生多, 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上, 年年有需求, 也有长期效益。

我主要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从社会性别到文化自信

我国高等教育在祖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发挥了文化教育领域的特殊重要作用。党中央多次强调文化建设, 已经指明,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中, 中国要真正崛起和强大起来, 只靠经济发展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还要抓社会文化建设, 因为很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在中国, 性别问题的本质, 尤其是文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 高校女本科生、女研究生和女教师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增加, 女性已明显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改革、政策改革和社会管理转型的受益者。即便在基层社会, 由于工商服务业三产和旅游业的发展, 女性的就业优势和周期长度也大大增加。据一些社会性别研究者的报告, 近年我国的性别赋权指数排在世界第28位, 我国的女性发展和女性权利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面。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十分不同的研究结果:女性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中国现在七八成女大学生认为,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两种说法是有矛盾的。还有一些性别研究专家有另外的看法, 提出, 以往的性别政策评价以男性为标准, 不是以女性自身的感受为标准。现在不仅是女性本身的社会评价遇到了挑战, 而且性别政策管理的定位和发展指标也都遇到了挑战。

高校女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定位有关。当代女性遭遇的困境, 从社会管理和自身发展两方面来说, 主要有三点:

一是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中国高校女教师的定位与发展, 要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高校的实际出发制定评价标准, 而不是从西方理论和西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制定评价标准。我们曾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和了解西方性别理论, 很有成绩, 也是必要的。但我们对中国了解不多, 要补中国文化课。

二是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女性定位与发展的评价标准, 要从女性的视角出发, 而不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 要使女性自己感到幸福, 而不是男性替女性说幸福还是不幸福。20世纪以来, 中国的男性替女性幸福了一个世纪, 口号正是男女平等, 在高校尤其如此。人多势众, 但为什么现在女性反而不一定幸福呢?因为从女性角度看, 幸福不仅涉及政治经济问题, 更多的是文化问题。它的深刻原因是, 在中国文化中, 女性是平等与平衡两者综合的文化承担者。女性为了爱人, 为了父母, 为了子女, 为了姐妹兄弟, 可以付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代价。她要家人幸福了, 吃好穿好了, 她才能欣慰、幸福, 她再去吃穿打扮, 才心理平衡。以后她获得了平等, 才有文化的回报。别忘了花木兰是替父从军的, 杨门女将是忠孝两全的。她们的好结果不仅出于社会效益, 也出于长久的文化回报。只追求平等而没有平衡的女性, 也可能会获得很大的社会成功, 但往往要承受极大的文化痛苦。

三是两性合作与和谐高校。在当下的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阶段, 当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主战场冲锋陷阵时, 女性同时重新成为文化主角。现代女性的迷茫无非两点:一是风俗大于制度, 二是和谐大于竞争。中国文化的本质, 如孔子说“仁者爱人, 亲亲为大”, 孟子讲,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这就是说, 一个优秀的人, 不仅要爱亲人、爱人民, 还要爱物。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操作规则, 是要彼此约束, 和谐合一。夫妻关系、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都是互相约束的。

人们一直说, 中国是男权社会, 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今天看, 这些说法已经与现代理念不直接相关, 但它们仍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就连孔孟思想也很老化, 需要通过创新去维护。为什么?因为从历史数据看, 中国女性是被压在传统文化下面的;但是从现代发展看, 压在文化下面, 就是全方位地泡在文化里面。经过20世纪男女平等的改革, 男性也被泡在这种文化里, 今天的中国男女两性都已融化在中国文化里。试问, 哪个成功男性的背后没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在平衡?两人难道没有获得事实上的平等吗?对此, 我们要有自信心, 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在中国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作为自然单位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中, 比如在高校, 也要争取两性合作, 和谐发展, 这就是文化定位。

有了深刻的文化自信, 才能有正确的文化定位。这两条都有了, 才能在个人与社会组织之间获得平衡, 取得社会性别的平等与发展, 不然平等就是空话。

党中央提出建立文化自信, 这是对推动中国改革发展极为深刻的指引。在高校女性人才的培养上, 这也是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重视, 并应该落实。

以下讲两个具体问题, 它们不仅仅是针对女教师的, 因为其实不可能, 而是从两性和谐的角度, 分析高校女性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定位

谈谈我自己。恢复高考后, 我上了大学, 后来留校, 到今年当高校教师已有24年, 其中当硕导21年, 当博导17年。我所在的学科是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由民俗学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创建。我跟钟先生念书, 也当过他的助手, 在钟先生辞世后, 我带领中青年团队继承前辈的传统, 继续发展。可以说, 在祖国改革后, 我经历了从一个新教师到老教师的全程发展阶段。我也曾到国外学习, 也曾在行政部门工作过, 多少有一些中西教育比较和行政锻炼的肤浅阅历, 所以能从国家改革、高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的看问题, 并有一些个人体会。

我的看法是, 中国高校发展太快, 现在的新教师与我们这一代人当新教师时已大有不同。但也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都要认识高校工作的性质。北京大学西门里面, 有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高校是教学、科研单位”。这就是说, 高校不是一个普通空间, 而是高层科学文化传承、高尚精神世界、高级智力活动、高层人才培养和高尚公益事业的理想实现的场所, 我简称“5高”。北师大是百年老校, 这5高都很深厚。现在新进的女教师都是70后和80后, 硬件都很优秀, 迷茫都出在软件上。我总结为四难现象:一是做人比做学问难, 二是教学比科研难, 三是“故事”比职业难, 四是状态比考核难。

做人比做学问难。此指出新教师靠5个入门条件优胜入校, 它们是:团队定位、技术定位、成果定位、人格定位、发展定位。这是文化传统与现代管理结合的产物。从高校入职来讲, 你一进校就要填表, 填表的目标, 是承诺一个高校教师的责权利。这三者的关系是有彼此约束性的。你要获得利益, 就要执行权利和承担责任。一个年轻人的利益的获得, 是满足权利和责任要求的结果, 而不是向国家要价的前提和条件。要从思想和行为上, 做到责权利三者的平衡。这个平衡达不到, 也就谈不上平等。

年轻教师在入职前的定位是这样完成的:团队定位, 由所在学科做出评估;技术定位, 由人事处管理; 成果定位, 由科研部门检查;人格定位, 由原导师做出鉴定并对外担保;发展定位, 根据专业发展的规划去预测。

年轻教师入职后的变化是排序颠倒。比如, 对以上5个定位, 年轻教师入职后, 要靠自己去调试和适应。于是, 在有些条件下, 在有些年轻人身上, 会出现下列选择, 即将原排序第5的发展定位提到第1位;忽略原排序第2的技术定位和排序第4的人格定位, 而将原排序第1的团队定位甩到最后。

年轻人初涉世, 又要各项指标快进, 在团队要求与个人需求之间选择有难度。但是, 我认为, 年轻人是在团队的支撑下入校的, 如果入校后却不愿意承担团队的责任, 学科建设的整体环节就会受到影响。团队定位是责任, 责任要靠文化自信支撑。没有文化自信的人, 定位会失误, 最后是个人的学问做不好, 人品也会打折。正确的选择是让团队精神代代相传。尤其是在现代高校中, 善于团队合作, 个人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教学比科研难。当代的世界趋势是, 通过高等教学活动促进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由于学校性质所致, 一向有重视教学的传统。对年轻女教师来说, 投入教学活动, 会让你认识到压力与责任重于个人利益。

故事比职业难。中外高校都会流行一些教授故事, 很多名教授都有脍炙人口的校园故事。好故事会提高教授职业的社会声望, 会对大学的社会声誉产生很大影响。举个例子说,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著名教授的爱情故事。清华大学女教授林徽音与建筑学家丈夫梁思成的爱情故事, 北京大学女教授王蒂澂与物理学家丈夫周培源的爱情故事, 广为传诵, 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听长辈闲聊过;知青下乡后, 又听北大、清华的大学生们传讲。这两年, 这些故事再度火起来, 被80后和90后评为“传奇”。西方评价制约女性发展的三条因素是生产劳动、教育和婚姻。这对中国高校女性不成问题。但这些教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在年轻教师必然要处理的家庭、婚姻与事业的关系上, 其实有个文化约束问题。梁思成夸奖林徽音说: “老婆是自己的好, 文章是老婆的好。”而林徽音对梁思成的志业相从正是一种文化约束的结果。林徽音在儿子梁从诫出生时, 赋诗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 是很高层次的文化约束。梁从诫在父母去世后, 搬到终身未婚的金爸爸家, 伺服金先生到死, 也是一种文化约束。男性是线, 女性是圈。男性可以直线地向上或向下发展, 讲力度, 讲沉稳;女性则是要在家庭、事业、人生中被完整叙述的, 是一个圆圈。女性也要让男性在女性面前可以完整地叙述自己, 这样女性就是一个完美的圈, 一个文化圈。

状态比考核难。现在一句时髦话说, 有能力而没成绩的人叫“不在状态”。在北师大这种高校, 进来不容易, 当个好教师并保持终生奋斗的状态更不容易。青年教师虽然条件好, 被倾斜力度大, 经费和机会都比以前多, 但也不是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你要像前辈那样风雨无阻, 风雨兼程, 你要像歌里唱的那样“风雨过后是彩虹”, 你就要在考核后过硬, 而比考核更难的是时时把自己放在状态中。什么状态?时时学习的状态、日积月累的状态、不断写作的状态, 注意团结合作的状态, 以及为祖国强大而培养人才延续中华科学文化甘愿奉献的积极状态。这些状态加在一起, 就是文化状态。

三、从文化定位到职业发展

现在高校女性的个人问题转为公共话题, 如高学历、大龄婚嫁、家庭事业关系等。直接沿用传统观念不能解决当下女性面临的新问题, 有时还成为制造问题的来源。这使高校青年女性感到不安全, 无奈的事情很多。再者, 高校年轻女性年龄段, 已走到独生子女80后, 她们缺乏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历, 没有社会经验, 又在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时代成长起来, 是特殊的一代。她们面对问题的感觉, 是缺少文化积累。她们对问题的看法, 是反应性的, 不是文化本质性的。高校年轻女性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 如幼儿哺育与抚育协会、亲子网站等, 虽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倾诉问题的方式, 都是临时性组织的, 没有能力发展下去, 缺乏公共定义, 缺乏识别标准, 难以为继, 更不能形成文化定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的看法是, 要继承高校女性文化优秀传统, 加强创新文化定位, 在高校组织的学科团队中成长。中国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 重视家庭利益和共同群体利益, 而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 两者各有好处。但是, 任何理念都不能走向极端, 走极端就要产生负作用。具体说有以下两点。

一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家庭是中国的初级社会组织, 入职单位是次级社会组织, 脱离了这个基础便会造成混乱。遇到迷茫和困惑, 通过组织解决, 要比个人方式解决容易得多。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研究,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组织性文化, 人们对组织给予的温暖、关爱和友情的回报是忠诚和归宿感, 这是其他任何个人方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年轻女教师把个人的发展凌驾于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之上是不可取的。

二是在文化提升中前行。年轻女教师要在入职后全方位定位。所谓全方位定位, 就是要在文化提升中定位。我强调一点, 就是要向自己的老师们学习。现在留校的年轻教师都是博士毕业, 但在攻博期间实际上只跟老师学了一年半, 还有一年半去写论文。入职后则要学习一辈子, 要继续听老师的课, 参加老师的五个定位过程。要摆正自己和老师的位置, 也就是摆正自己和学问的位置。何况每个人都有不足, 自己看不到, 需要别人提醒自己, 最可靠的提醒人就是老师。学老师不是从老师的文化高度出发, 而是从自己的文化不足出发, 来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足。

中国高校的前辈学者崇尚和谐, 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西方社会重视个人利益, 个人价值至上, 现在这种个人文化给他们制造了灾难, 中国的优秀文化要发扬。

中国的前辈学者做事有“格”, 做人有“德”;讲做人大于做学问, 做学问拼到最后是做人, 这些都是在讲文化, 讲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讲文化才能讲发展。我们走在文化里, 就是走在责任里, 走在付出里, 走在社会和谐里。

注释

11.此文原为2011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协会分会和女教职工工会联合举办的“新入职女教师职业生涯论坛”上的一篇讲稿, 北师大女教授协会会长王静爱教授出了这个题目, 教育学部的郑新蓉教授和向蓓莉副教授对此次讲座发表了讲评意见, 谨此一并致谢。本文对原讲稿略有删节。

文化课与职业 篇2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进步是永无尽头的。这是我听完徐老师的课后最大的感触!下面就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素养两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学习企业文化的感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灵魂,是使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爱上这个企业首先你要爱上它的文化,融入到它的文化当中。

起初最让我受触动的就是学校的愿景:做感动家长的教育。我们是教师,那么我们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有所进步,更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对他的负责、无私和用心,无论他是一个怎样程度的学生,我们都不会放弃他,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专业、真诚和温暖,学生不仅是家长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另外就是企业之道。企业之道围绕的主要是三个字:家、学、博。我觉得我要想在企业做成一份事业,首先我要在这儿找到一种归属感:我是属于这里的。这里有我亲密无间的家人,而且是都很优秀的家人,我要时刻与我的家人们保持齐头并进的姿态,取长补短,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落后,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这里有我的梦想,总有一天,我会因为说我是企业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也会让企业因为有我这样一位家人而感到自豪!

二、学习职业化素养的感悟:

职业化其实不只是单纯的仪容仪表的职业化,其实职业化是体现

在很多方面的,比如举止谈吐、时间观念、基本礼仪、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最基本的就是讲究在职场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核心就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工作状态。

职业化心态力是职业人的精神食粮。在职场中,压力是一定会有的,遇到压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总是消极怠工,想要逃避,那样我们永远成长不了,正所谓压力就是动力!当我们有所成就时也不可自满,保持谦逊的态度,继续学习和成长,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好,相反企业越壮大,我们员工才能享受更好的福利,我们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时刻心怀感恩,感恩企业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感恩父母对于我们无私奉献的爱,感恩爱人的理解与支持,感恩同事朋友给予的扶持与帮助,心里有阳光,生活才会充满能量。

职业化人际力是职业人的事业之基。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代表着你与这个社会的相处,你想要这个社会爱你,首先你就要爱这个社会,待人真诚、公正,尊重别人终将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职业化时控力是职业人的第二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对于职业人来说,对于时间的把控与掌握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学会做计划,并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拖拉,不浪费时间,争取让我们职业生涯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发光发彩的!

职业化创新力代表着职业人的进化。我们不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我们要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创新,把创新当作一种习惯,把同样一件事情赋予它新的面貌,也许就会达到不一样的效

果,学习力造就创新力,也造就了工作的高效率。

文化课与职业 篇3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特征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是否适应企业管理文化的要求,对他们能否职业成才极为关键。职业学校以创新育人环境,建立能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校园文化,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在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上没有形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改变目前职业校园文化现状的需要。当今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脱离不了传统的普教痕迹,其薄弱环节就是未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没有凸显“职业文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学校的职业特色,要融入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以有利于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只有加强渗透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特色的状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脱离市场办学,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职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最密切,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因此,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必须广泛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企业文化融合。

(3)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揭示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入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从而顺利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加强渗透企业品牌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强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各类职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较丰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规范运用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提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视校企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创设积极健康、宁静有序、和谐统一的视觉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陶冶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教育氛围。规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使管理理念、管理行为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对内使学校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对外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职业学校校企文化对接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德育立人、技能立身”作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力构建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和职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要求和精神凝聚力。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职业学生人格培育的对接。优良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对职业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优化教育功能,可提升职业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同时,也将学校文明辐射到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文化内涵和管理要求,促进了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提升,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可以正确引导职业学生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意识,促进职业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的认同感,帮助职业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职业学生形成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全面素质、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

(3)校园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将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形成的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因此,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明朗化、规范化;二是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融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最后形成一套确实行之具有校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方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虽为商业企业服务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融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将职业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为理念识别,学校校纪、校训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行为识别,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为视觉识别等体系构成。

职业学校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及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提升职业学校自身职业文化管理。

3.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

(1)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增强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进校园,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学生的日常管理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建和开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评价系统;建立以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文化,感受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习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2)提升校企合作,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坚定不移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保障条件。职业学校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真实情况,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确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教育实践与学校管理过程全面融入企业文化。良好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形成。特别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和移植企业优秀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4)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处处体现“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职业学校应尽可能将教学实践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证、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引入企业“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经营管理模式,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处处体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职场文化,按照人才规格,形成岗位标准,使学生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增强就业信心。

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区域经济特征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物质文化要有“职业”的特色基调,制度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行为规范,行为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特色,精神文化要有“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企业的价值导向,课程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职业能力相适应。

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视觉形象识别管理手册》、《8S管理实施方案》、《学校实训中心8S管理办法》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等相关措施,建立统一规范标识和8S管理细则,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 校企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建设单位,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通过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将进一步提升办学影响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课与职业 篇4

笔者认为,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方面出现上述现象, 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 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 较之同年龄段的高中生, 其文化课的基础水平普遍较差, 不少学生本身就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 这是导致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之困局的最主要原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 大约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学生, 没有参加当地的中招考试, 其余的也基本都是中招考试后的"落榜生", 这部分学生虽然整体上要好于那些没参加中招考试的学生, 但其基础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习惯诸方面, 和高中生相比, 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 中职学校培养就业型人才的性质, 以及“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观念, 也是导致上述困局的一个原因。中职学校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目的的这一特性, 注定了师生在文化课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现实压力, 从而让许多人有意无意间就对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更加重视起来。这本也无可厚非, 甚至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但是, 如果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因为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课而轻视文化课, 情况可就不那么美妙了!领导尚且有这样的思想意识, 这种思想又怎能不影响到老师和学生!

第三, 部分文化课教师备课上课用心不够, 也是造成上述困局的一方面原因。如上所述,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 本来文化课基础水平、学习习惯诸方面就不够好, 这种情况下, 尤其需要老师对学生严加教育和管理, 在备课上课方面更用心一些, 教学方法更得当一些, 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灵活一些。可事实上, 由于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老师们本就会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那么, 如何解决目前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方面出现的这一困局呢?根据上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 首先, 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 要端正思想认识, 消除片面的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课, 而轻视、甚至忽视文化课的思想观念, 教育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 在文化课的教学、考试诸方面, 加大管理力度, 既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又能让广大文化课教师体会到自己教学工作的意义, 增强他们搞好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 广大的文化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严于律己, 勤于钻研, 敢于管理。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 力争把课堂组织得更生动些, 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 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 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做好,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这一所谓困局也一定能解开!

摘要: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倾倒一片”, 期末考试纷纷被“亮红灯”。造成如此局面, 既与学生入校前的基础水平和素质有关, 同时教育管理者们过度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认识观念, 以及部分文化课教师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和创新的工作态度, 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教学,困局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大纲

[3]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育龙网校.2009年2月19日

文化课与职业 篇5

《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7004

5适用专业:2010级高职所有专业

学时:16

学分:

1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 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才的高素质要求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如何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重要条件,进而使学生真正由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为一个“企业人”,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2.课程的基本理念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现代企业中常用的企业文化知识,体会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现代企业中常见的职业道德知识,理解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突出课程素质教育特性和就业指导特性。本课程主要旨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人”和“道德人”,促进其顺利就业。

突出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选取并整合教材内容为实际教学内容(具体见下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以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企业案例、学院多媒体教学环境、实习企业以及国内外企业典型案例,实施教学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的内容是完成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学”的内容是体验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现实意义;“做”的内容是结合企业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以及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参与或间接参与具体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实践。

对于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基本状况和实际教学时间不足等实际情况,对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精选主干知识点并适当整合,结合典型案例以及案例分析题组成实际教学内容(见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类型;

(2)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和现代员工必备的基本素质;

(3)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内在联系;

(4)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理论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己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2)使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具体某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状况。3.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教学与学生自我长期实践,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素质等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基本素质。

(2)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使用教材建议

建议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精品教材《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2008年4月出版)。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本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因而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2)教学资料包括企业文化案例库等。

(3)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使用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有关课件、录像等网上教学资源。

(4)学习网站:企业文化网、《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精品课程等。

3.教学建议

(1)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齐备,有投影设备,有必要的参考书等学习资料。

(2)合班教学,班级学生数以100人左右为宜。

(3)课时的分配按照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可重新灵活组合,开学初即制定详细授课计划。

4.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分两个部分:素养考核与知识考核相结合:

(1)素养考核,包括平时的出勤率、完成书面作业任务的情况、平时上课的表现等,占总评价成绩的40%。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学习态度、努力的程度以及表现出来的效果。

(2)知识考核,本课程对知识考核采用试卷的形式。

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题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均为客观题),共四十分;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共有六道题(选自不同的章节,不包含教材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学生自选三道题作答,每题满分20分,共计60分。该项考核占总评价成绩60%。这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形成状况。

制定人:王长坤

论职业院校体育文化特性与功能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文化 特性 功能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基本载体,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放松学习压力,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物质层面,例如体育场馆、体育教材以及各种体育协会、组织等;其次是制度层面的,贯彻体育文化制度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水平的关键;最后是精神方面的内涵,体育文化集中体现在老师、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素质、价值取向方面,以及所化建立的校园文化。

2新时期职业院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2.1体育文化“以人为本”的开拓性

现代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主要体现以人文本的建设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多方面的发展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通过体育训练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知识获得满足感,同时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失败和成功感受胜利的喜悦感,学生只有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才能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体育文化科学发展的导向性

职业院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方向还是取决于高校在体育中队社会体育现实探索能力的高低,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依据,以便使用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

2.3体育文化需求的开放性

有需要就有动力,需求就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职业院校的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多样化,第一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第二是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再者就是完善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体育锻炼,以便有更健康的身体,同时也为日常生活增加娱乐性,体育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发展起来。因此,现代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也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关键就是要能适应社会体育需求。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发展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大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中有不少专业学习也需要体育文化;而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不仅要为社会服务,还要为学生专业设置服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多样化的,而校园文化的复杂性要求其体育文化必须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便大学生能在校园体育文化中了解到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是将体育作为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

2.4时代性

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的体育文化都有差别。例如,上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劳卫制,学校学校的体育能力必须达到运动员的标准;到了80年代,体育文化的主要潮流就是女排;而90年代又成了足球,如今,我国推进全面健身热潮,每一次开展体育活动,都会影响到校园,甚至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作用,不同时代的体育净胜都在改变着校园文化,而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反映着当时的体育文化。

3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校园体育文化的身心调适功能

积极参加校园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并起到娱乐身心的目的,促进学校德育、智育的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凝聚力,它可以将学生、老师团结起来,把所有正在进行繁杂学习、工作中的人都带动到体育活动中来,让他们有互相沟通的机会,扩展了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空间,让所有人都能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同时卸下包袱融入到团体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和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让老师与老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2校园体育文化的美育功能

体育文化是在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内涵的深化中发展而来的,而体育文化不仅是但村的体育运动,它还包括了与美的联系,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教育。体育运动中有丰富的美感等待我们发掘,那些强有力的动作、风一般的速度、结实健美的躯体、柔韧娴熟的技巧都会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用心去体会美感,学会审美享受,从而让学们不断的追寻和向往。这就是体育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次的人生追求。

3.3娱乐功能

学生每天都面临着复杂而繁重的学习任务,也需要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来放松他们的身心,而校园体育文化就能为他们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娱乐,也能给学生心理上的疲惫感觉渐渐卸下,让学生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轻松的身体再去面对辛苦的学习任务,这样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心理上的放松,也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学习有压力,但也不能放弃做人的乐趣,要有乐趣、有激情的生活下去。

4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思考

4.1更新观念,冲破学校的樊篱

传统的体育文化重视人的娱乐享受和日常交际,而学校体育文化则注重学生的野外体育能力和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为了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自己的同学一起,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要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随时适应外界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4.2建立和形成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要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 工作:(1)营造积极的体育气氛,要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和各种强制手段;(2)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注重相应体育设备和场地的管理,因为有物质的保障,才是发展的基础;(3)激发体育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依靠学生,在校园内建立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组织,并将学生的热情、激情保持下去。

5总结

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体育文化经过了历史的见证,历经时代的变迁,都足以证明它是利国利民的优秀文化类型,为现代和谐色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就是依靠校园体育文化的持续进步,将来高等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必将走向竞争的道路,并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分支。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2]马万风,等.试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3]谭正红,陈琳.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乔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问题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

文化课与职业 篇7

一、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不具备本类学校的特色。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而培养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专门型人才, 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 所以高职院校有很强的特色。但是在教学办学的过程中, 办学领导很多时候对高职院校的办特色认识不深, 缺乏对人文教育的整体规划和领导, 所以在高职院校办学中, 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一份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调查中,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同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 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不能很好结合。

(二) 学校整体规划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代教育中很多人都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认为人文教育是一项软任务, 并不重视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就造成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在一份问卷调查中,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认为学校要加强人文教育活动, 提升领导认识。在现在的教育工作中, 很多学校的领导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修饰性的活动, 并不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建设, 导致了在这方面工作的滞后, 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 没有有效的指导, 缺少学校的投入。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缺乏, 但是在院系组织中还是有很多关于人文的社团, 如摄影、文学、书法等, 这些社团的成立表现了学生在院校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仍然追求人文的愿望, 但是由于院系中没有相应的指导, 人文精神教育难以深入和广泛开展。因此, 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建设急需加强,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待提高。

二、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自己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明确的校园文化特色, 确定学校的文化发展方向, 确定学校的教学类别、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 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文化建设中。高职教育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教育, 属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所以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 而要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宗旨、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人文精神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 提升校园中的文化氛围, 提升学校的活力、学生的活力, 提升教师的心态, 使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协调, 同时将学风、校训、校徽、学院精神等人文精神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是高职办学能力、办学活力的一个重要证明, 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竞争力。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将学校的人、财、物、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等资源合理利用, 同时更应充分发掘学校的隐形资源, 尽可能地同学校显形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该多引进其他的教学资源, 如开展学校图书网站、图书馆, 增设学校娱乐设施, 与此同时还应该增强学校的教学, 使教学更加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 从而使学校充满浓浓的人文精神的因素,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学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 将职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中。高职教育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目标而培养的人才, 但是高职教育不能只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 还应该在为现实服务的基础上高于现实,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对高职学生培育的过程中, 一是应当培育学生热爱工作、热衷于职业的精神, 提升他们的信心, 做好职业文化建设。同时也可以在一些不太严肃的场合融入职业元素;二是教育平台的建设, 教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职能培训中心等, 这些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 增强学校的职业文化;三是职业文化专题活动的开展, 这些专题活动通过比赛的模式帮助学生锻炼, 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四) 培育现代职业服务理念。作为现代职业文化的核心, 服务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在服务中, 服务者要提供给被服务者关爱、尊重, 在服务中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 赢得被服务者的好评。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改制教育的办学宗旨, 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该十分重视服务理念, 让学生深入到服务文化中, 并得到一定体会。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服务的宗旨, 学校一是可以通过教育宣传与教育改革,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服务、感受服务;二是让学生也享受到服务, 体会到好的服务的重要性, 为此, 学校可以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体会学校的服务。

三、结语

总之,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 只有建设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 才能改变人文教育的缺失、不能很好地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缺点, 才能去除现在高职院校在人文建设中的缺点,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摘要:高职教育中要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将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 将两者有机渗透在校园建设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现在我国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具有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深厚等一系列缺点, 对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本文针对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文精神,职业文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汪长礼, 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1, 9

[2]鲁琳, 樊民胜.中国医师职业精神的传统文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

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能力形成 篇8

校园文化在职业能力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职业定向教育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结构

职业定向教育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特点, 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正确选择职业, 优化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专业的定向教育, 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初, 往往难以摆脱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影响, 对所选择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师资、制度、行为、理念等质态所营造的职业教育氛围和所表达的师生行为规范, 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结构, 不断规范和促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促使学生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宗旨,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科学规划学习生活, 激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及对未来职业远景的情感。

2. 校园文化所承载的职业精神在职业能力中居核心地位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 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拼搏、进取、创新的职业精神, 多方位、多领域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面对职业的特点, 更要求在现代职业领域中突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校园文化通过文体活动、校园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进取的意志,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善于用校园精神进行自我调整和反省, 从而增强职业适应性, 提高职业竞争力。

3.良好的职业行为纪律作风是职业能力的保障和形象标志

良好的职业行为、纪律、作风的形成是提高相关职业的工作质量, 增强职业工作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并且使学生受益终生。这也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最看重的一个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制度文化的强制和规范,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感受职业的生产节奏和要求, 促进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准则和行为纪律作风。

4.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和职业生活的基本要件和必然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期, 普遍存在迷茫、偏执、敌对等负性情绪, 很多学生存在自控力差、痴迷网吧等强迫症状, 给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学习和工作, 并能乐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精神所体现和传递的精神力量,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可以有效地鼓舞精神, 转移和化解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保持稳定、乐观和愉快的心境, 起到心理疏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积极作用, 进而提高职业工作效率。

以校园文化为抓手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实现途径

1.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共融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宣传、吸收优秀企业文化, 充实和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中, 广泛渗透和表达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稳定和扩大每个专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通过校内“教学工厂”、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 推进工学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员工手册、6S管理制度、企业案例等等, 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情景教学等, 把企业用人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 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

2.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力所在。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从学生入学起, 就着手抓好专业思想、专业素质、专业文化教育, 宣讲行业大师及其成功轨迹, 规划学生未来发展目标。要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结合, 创新专业文化建设实践途径。建设反映职业特色的教学设施, 突出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坚持根据市场定专业, 紧扣企业设课程, 针对岗位练技能, 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3. 做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学生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壁画、宣传设施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紧密相联系, 形成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可将系部、班级以及楼、路、灯、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等以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及行业名称命名。同时, 通过一系列体现职业特色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感受、实验、安装、维修、制作、发明等职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对职业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要通过建设信息化校园, 重视网络文化的教育、管理与应用。这样, 学生置身校园不但接受美的熏陶教育, 而且能感受行业的日新月异, 从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4. 注重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动机需要、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既要为学生的当前学习服务, 又要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要根据各个层次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特点、实际知识、能力水平, 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和差异发展, 确定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学生适应课程教材老师为课程教材老师更适应学生, 变同质发展为差异发展, 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和训练学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 要用发展的思维评价学生, 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职业能力的增值,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

摘要: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结构、职业理想、职业行为和心理健康, 这在职业能力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 重视校企文化的对接和共融, 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 做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渲染, 注重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等。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2)

[2]王英杰, 张晓旭.赵辉.体育对职业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 (20)

文化课与职业 篇9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历史过程,二者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塑造、引导、规范功能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和规格,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领职业教育学生规范、诚信、责任意识的养成,引导毕业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一)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对话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成长、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群体观念、团队意识以及与之相吻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企业成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累与价值观的升华,并且被全体职工所认可、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为方式。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宣传引导和其他职工的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提炼升华,目的在于使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大的发展活力、规范的发展流程、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激励引导全体员工为之勤奋工作、作出贡献。这无论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还是对于优化企业的运行效率、培育企业精神和员工思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作风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形态,其核心就是培育塑造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法、奉献社会。

工程文化是工程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社会现象,是工程文明的产物,和谐工程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学科与人文学科、工程思维与法学思维、工程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的一种良性有序状态。工程文化演进的过程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织、对话、交融、共赢、和谐运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应渗透到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中,两种思维、两种学科的相融沟通、相得益彰,促进和谐工程文化的不断进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正是职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

(二) 工程文化价值与工程法律意识教育

工程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法学属于工程文化中构建和谐与秩序的规范、标准与程序。没有和谐文化的工程缺少思想内涵与价值。搞工程的人不具备法律知识,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这必然会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比如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成本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很多法科出身的人包括法律职业者在内大多不懂得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流程,法律职业者在涉及工程技术纠纷案件面前,总觉得无能为力,望而却步,丧失了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导致这两种情形的出现的原因在于,在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重视人文学科特别是法学学科教育的渗透影响,不注重科际资源整合,把法律教育看做是一个附属产品,置其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样,文科类院校尤其是单一学科院校学生,缺乏工程文化的熏陶、培育,缺乏工程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工程思维的锻炼。工程法学教育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由此看来,工程文化教育与法律文化教育应相互融合、充分沟通对话、统筹协调发展。工程文化教育为法律文化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为法律教育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法律文化教育为工程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促进工程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之期待: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要求,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指出,职业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还应“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我们应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使这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 (1) 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调整,传统高职法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互动”,“重阐述、轻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愈发不能适应,唯有重新“洗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借助工程学科的平台,与工程学科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寻求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培养的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会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工程文化之培育: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变革

(一) 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1.“专业+产业”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尤其是特色专业,一般要与当地行业、产业特点密切联系。

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工程法学教育实现了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两大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更有利于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育成长,使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二) 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 工程法学的学科属性。工程法学是一门边缘性法学学科,是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以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这一学科将工程领域中的规范、标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使各个工程领域都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应是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工程领域属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规范的范畴,其调整的对象涉及工程领域中多重法律关系。工程法学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促使工程思维与法律思维有机融合,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

2. 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科学发展观是工程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谋求法律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律教育要是钻在象牙塔里搞“经院哲学”,或者只搞理论上“空对空”的烦琐论证,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工程文明的兴起以及工程文明的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呼唤传统法律教育与其同步伐、同进程、同发展,要求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更新换代。在工程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工程法学教育自觉地适应了社会条件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工程法学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专多能、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程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我国工程事业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实践证明,法律教育只有与具体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与工程事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高职法律专业建设亦应摆脱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束缚,自觉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自强图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四、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理想:职业教育之历史使命

(一) 和谐社会亦是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主法治中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应是工科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工科各个领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法制建设是工程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就要大兴土木工程,筑楼、建桥、修路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公路交通工程为例,公路作为国家公共产品,它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管理各环节,都有自身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通晓这些规范和标准,保证公路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由此看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标准的设立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二) 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

法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工程领域应大力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又知晓工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工程法学教育作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回答,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到最适合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最有利于工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来,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法律素养较高的工程领域专业人才,这既是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使然。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不断磨合的过程,加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思路与方式方法上还需要用大智慧、大手笔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无障碍”沟通对话、渗透融合就显得更为艰难。但是基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标准认定和要求上的越发苛刻之现实,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与方法实属必需,这既是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沟通融合的必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必要路径。

摘要:根据工程法学是整合了法学与工程学科际资源的新兴交叉学科, 既促进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属性, 以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为视阈, 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实用人才的目标要求, 提出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教学思路, 在此基础上, 实现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有机融合的终极理想。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程文化,职业教育,工程法学教育,高职法律专业

参考文献

[1]冯军, 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17) :16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07-29.

校本文化与班主任职业生涯 篇10

以任职学校为基本阵地开展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多种形式的培训, 可以因校制宜, 因人制宜, 借助一系列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 用校园文化的力量推动班主任专业发展, 夯实班主任职后成长通道, 营造班主任多彩的立体成长空间。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只有让组织文化、载体文化和环境文化弥漫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班主任专业化这株参天大树才能在如水的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枝繁叶茂。

一. 以组织文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系统

以学科范式指导班主任工作, 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领导机构进行重组, 整合人力资源, 下设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划处、班主任工作学术中心、班主任工作企划室三大职能部门。规划处立足宏观, 主要是组织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开展班主任专业资格评审工作, 制定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 指导班主任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并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适时调整, 负责班主任专业发展个人档案的建立、整理和保管;班主任工作学术中心由校内名优特班主任组成, 组织讲座、带教、科研活动, 开展专题对话与研讨, 负责班主任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德育课题研究;企划室主要组织策划相关活动, 为班主任发展搭建各类平台, 负责班主任专业发展过程性评价。三大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兼顾, 按照“分类实施, 层层推进”的总体策略开展工作, 以组织文化的重建引领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方向。

二. 以载体文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运行系统

班主任专业发展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与形成的,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载体文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了真实情境, 使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提升。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运行系统的校本学习载体有以下几种:

1、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而言, 专题式培训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它主题突出, 针对性强, 覆盖面广, 符合校本需求, 灵活机动, 可以通过班主任例会、假期集中学习等开展。

2、专家讲座。专家讲座高层建筑, 观点独特, 视野开阔。

3、班主任论坛和沙龙。班主任通过案例分析、主题研讨等形式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展开智慧碰撞、思想交流, 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头脑风暴, 进而萌生新思想、新创意。

4、班主任博客。信息平台为班主任多维度参与提供了优质载体, 博客打破了时空限制, 成为班主任与同行沟通、与专家对话、与学生家长社区交流的第四空间。

5、活动观摩。相互指引、共同进步的活动观摩是班主任专业发展中最鲜活的学习方式, 定期组织班级展示、观看录像、外出观摩, 直观感受到优质活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6、师徒结对。依托校内优质资源, 开展师徒结对, 签订协议书,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发挥名优特班主任的示范辐射作用。

7、成立学习共同体。班主任们带着问题走进共同体, 然后带着方案离开, 除了这种操作性强的诊断式例会, 学习共同体还能在开展读书沙龙、与名师对话、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拓宽班主任专业发展视野。

三. 以环境文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动力系统

环境能引起人的心智和行为变化, 良好的环境文化, 能在潜移默化中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动力系统, 以独特的校本文化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品质。良好的环境文化有三层含义:

1、优美的校园环境。美化班主任工作场所, 班主任办公室温馨优雅并设有休闲角落, 让班主任在劳累之余得到调节放松。通过班主任宣传栏, 班主任名家格言, 班主任承诺墙等蕴含班主任文化的空间设计对班主任的习惯和情操进行立体地、多彩地、无声地熏陶渗透, 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榜样示范, 典型引路, 润物无声, 催人奋进。

2、和谐的人际环境。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源, 人际环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 在校园, 合作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潜能, 因此要善于借助外出考察、迎新联谊、工作恳谈、班主任沙龙等活动, 在宽松愉悦的沟通与对话中, 时时充盈人文关怀, 处处洒满金色阳光, 为班主任专业成长营造一方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晴空。

文化课与职业 篇11

关键词:创客 创客文化 创客空间 项目式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16-01

创客文化正在重塑着全球制造业,“工厂”的概念正在悄然改变。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正在变为现实,这些改变更好地激活了来自人人的创新,创新不会仅限在大企业,而且不需要从零开始发明创造,更多地借鉴已有的种种成就。“创客运动”告诉我们制造业的未来不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偏向于最佳创新模式,DIY制造代表制造业的未来,正在改变世界。

作为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我校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中高级高技能人才,面对新型工业化,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创新文化进校园,优秀创新文化进课堂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1 创客文化内涵

创客文化是近几年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风行,逐步影响国内的。是指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有着以下特点:

对所有的新技术、新概念充满热情,时刻关注各领域技术的最新进展;

乐于动手DIY,制作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东西;

乐于分享,不吝于将自己的技术心得与他人交流;

喜欢开源、灵活、扩展性强的产品,拒绝封闭、一体化、自由度低的产品。

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成就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源产品线和创客空间,而且给我们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启发——创客教育。

2 引进创客文化对职校学生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心的问题,加之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乐趣和成就感。而创客们在创新中往往关注科技前沿,使用一些先进的创新工具,对能改变生活体验的一些东西进行制作,比如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来制作机器人,由于贴近生活,大多又是机和电相结合的项目,如果将这些元素加以设计引入课堂教学,必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对技术的强烈兴趣。

2.2 贯彻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创客们的灵感、想法要实现,大多数人当时知识积累和技能并不一定能实现,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创客活动等形式,边做边试,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它并做出成型的作品,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职业教育提倡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2.3 创新创业需要

创客们往往通过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这与我们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目标和过程非常一致。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举措,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但缺少大型创新制作平台的环境,通过完善好创新创业基础环境,将推动我校创新创业再上新台阶。

2.4 分享与合作精神培养

遍布全国的创客空间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新想法参加活动,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创客们会提供无偿的帮助,体现了分享与合作精神,同样,我们学校可借鉴这些组织形式,采用团队协作式的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组织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按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小组的成果出力,培养学生们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品质。

3 创客文化引入我校的实践

3.1 创客文化进课堂

目前国内的创客基本上以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为主,有机械工程师、程序员、电子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等,因此,我校决定先以机和电为主进行尝试引入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式教学,一个项目对接一个好玩的产品,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这个产品所有构成要素进行知识点设计,既包含机械加工,也包含电子控制方面的知识,既考虑到学生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序循序渐进,又要留出学生创新空间,采用团队小组协作安排教学,如表1。

创新活动。除了将创客文化引进课堂外,借鉴创客空间的活动组织形式,我校创客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产品设计比赛、三维建模比赛等。

3.2 创客基地建设

创客基地的建设将提供我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等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我们通过调研与研究,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主要有以下技术组成:

(1)3D打印技术:用于创新作品样品制作,可以应用在数控、机电、电气、计算机等专业的作品打样,更加直观快速地实现设计呈现、功能验证等作用,加快创新实现的进程,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为外观创新项目提供制作。

(2)激光切割技术:即使没有掌握机床加工的情况下,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学生同样可以制作一些机械部件,降低创新门槛和制作成本,尤其是我校电气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激光切割促进机械方面知识的理解,使机和电两个专业的互动更加顺畅。

(3)开源机器人:采用的开源机器人需硬件接口丰富,扩展功能强;软件应用实例多,且入门简单,这样有利于创业思维培养和积木式机器人搭建。

(4)零部件:包含机械、控制板、传感器等零部件,用于实现学生们的创新想法或者参加机器人比赛。

4 结语

(1)创客文化创客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采用,在职业学校中引入创客文化的较少,本课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2)创客文化引入课堂对激发机和电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3)团队协作式的项目式教学方案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且更懂得分享与合作。

(4)由于采用综合项目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的安排、教学过程实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5)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帮助更多学生理解创新和创业的关系,通过创客基地形成了一批成果,其中“智能轨道车”、“智能蓝牙小车”获得了教学成果奖。

(6)由于项目实施对设备、师资的要求很高,如果需要使教学目标达成的效率上有更高要求,可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即开展这一模式教学,形成体系可保证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性。

(7)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教学项目,可对企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提炼,采用各知识单元模块化相互独立又能够形成整体互动的方案,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2-12.

文化课与职业 篇12

新疆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新老校区建设、校园面积小绿化面积少等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 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的建设中, 由于经费等原因许多学校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硬件建设上, 多致力于专业的设置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上, 停留在景观的直观美感上, 对于组织管理的深层建设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且缺乏一些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对校园景观的文化现象有所忽视, 没有进一步地挖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发挥其职业教育功能, 并作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教育经费短缺等一系列因素,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新疆高等职校的景观文化建设, 仍需要不断提升与完善。

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 决定校园景观文化必须走特色建设之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作为农业类职业院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校园内的树种植物都标注了品种、树龄、特征、品性等, 使学院洋溢着文化气息, 更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校园文化底蕴。而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自己本校的校训“励学、笃行”镌刻在正对图书馆大门的一块石碑上, 这样提升了校园的审美层次, 又彰显了校训的教育意义, 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将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 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行动将其升级为一种行为操守;同时, 其装挂着严格交通标识的校道还体现出自身学院特色, 是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文化的象征。此外, 还有新疆轻工业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成功做法, 都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参考借鉴的地方。

2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景观文化应该具有的职业教育功能

2.1 职业定向教育

职业定向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选择正确的职业,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 故职业教育是比较专业的定向教育。很多学生在刚刚踏进职业院校的时候, 一般都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产生诸多的疑惑, 而这些疑惑学生都可以在校园景观文化的熏陶中, 不知不觉地得到解答。因为校园景观文化所拥有的职业教育氛围能够对学生思想等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将来职业的各方面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早点树立就业意识,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从而让学生懂得合理科学地规划学习生活, 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的美好憧憬。

2.2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指能够胜任某一职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是从事某一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其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多个方面。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 企业的发展不断与国际化市场接轨, 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看重敬业程度、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经验。校园景观文化可以把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途径融汇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可以全方位创造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职业道德教育

有才无德的人才不算真正的人才,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职业道德是企业单位选拨人才最重视的一个素质, 指从事该职业的人在工作活动中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校园景观文化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活动来让学生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管理规范, 学习企业的职业道德;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途径让学生知道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 进一步深化对其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2.4 职业能力教育

能力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职业能力就是就业者就业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职业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操作力、应变力和创造力等。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的, 因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校园景观文化所拥有的教育氛围所熏陶。而且, 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 令学生的各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

3 如何塑造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景观

3.1 体现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的景观文化

校园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以城市绿地系统来指导校园绿化。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 应当优先考虑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 (在新疆, 白杨、青杨、胡杨、沙枣树、红柳都是著名的美化类的树种) , 反映地域特色的植物, 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根据立地条件, 做到适地适树, 垂直结构组织合理科学化。这些都是基于植物生长的地域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而进行分析探讨的。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亦可通过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 来塑造学校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如新疆的白杨树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胡杨树象征着坚毅不倒、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师生可以通过这些校园景观文化, 陶冶高尚情操, 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2 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校园景观文化建设要融入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

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 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形成职业文化氛围, 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壁画、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 形成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

校园绿化把院校的专业特点和绿化结合起来, 如园林专业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文化景观, 对校园进行园林构景、规划, 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锻炼了专业技能。

3.3 符合各功能区特点的绿化景观文化

针对不同高等职校的特点, 校园景观的建设也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交流需要,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力求在乔、灌、草的搭配上做到点、线、面有机组合, 使景观校园文化展现出优美动人、生机勃勃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杨云峰.论高校校园景观特色的塑造——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扩建工程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2]赫湘红, 孔令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新疆的职业院校为例[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Z2)

[3]王重贤.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研[J].兰州大学, 2010

上一篇:提高播音员的综合能力下一篇:视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