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谐德育(精选9篇)
大学和谐德育 篇1
大学和谐德育理念, 就是指大学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大学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产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大学德育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大学和谐德育奠定了更为丰富、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和谐德育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能够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直接理论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 联系概括了事物或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一切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方面的总特征;而事物、现象的普遍的互联系、相互作用, 同事物、现象的运动、发展、变化是不可分割、互为表里的, 即任何事物、现象都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着的联系。和谐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之间所呈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和处于理想状态的联系着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运行机制和良性运行状态。
大学和谐德育, 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理想状态;大学和谐德育实施的过程, 就是使这些要素协调配合, 形成具有活力、能产生整体效应的一种运行机制, 从而使大学德育呈现出良性而和谐的发展状态。具体地说, 实施大学和谐德育, 就是要使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双主体”之间融洽互动, 高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 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德育“四环节”之间良性对接, 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自身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教育内容之间相互渗透和协调一致, 使这些大学德育要素综合起来, 相互协调配合,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无论对大学和谐德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大学和谐德育的具体实践均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 而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 融入了人的社会性, 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因此,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认为, 人也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要根据人的多种需要, “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还指出,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不仅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根据, 也是大学和谐德育理念提出的重要理论根据。
既然人是社会性的人, 大学生又处于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这就要求能够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起重要重要的大学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使大学生在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 确保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承担的角色自然和谐, 并且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和谐一致,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合格公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和提出大学和谐德育新理念基本依据。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个体素质划分为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后,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也日益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领域, 大学德育就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 而是包含着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教育活动。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 实施全面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同时, 要把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德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 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互配合, 协同开展, 共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 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一方面, 大学和谐德育就是要承认每个大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 发展的人, 有自主创造潜能的人,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人性, 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需要, 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完善人, 把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去。另一方面, 大学和谐德育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调动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和德育内化的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享有和运用权利的主体和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学和谐德育观符合现代社会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 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真正体现大学德育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大学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 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出发, 着眼于他们自身实际, 增进个体发展, 摈弃传统德育那种对人的漠视和仅仅把人作为手段的工具理性取向转向“以人为本”, 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和发展大学生自身和谐的主体关系, 形成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相互协调, 这样就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进步, 最终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够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确保大学和谐德育的性质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大学和谐德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和谐德育,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7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大学和谐德育 篇2
——淄博市临淄区高阳中学和谐德育成果申报材料
我校一直致力于和谐德育的研究,工作上力求扎实,方法上讲求多样,形式上追求新颖,效果上务求显著。遵循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将“知、情、意、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整体构建我校的行知德育体系,真正达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
一、行知德育体系的由来
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我校把整体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把初
一、初
二、初
三、初四四个年级的德育工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六横四纵的大德育体系即行知德育体系。
二、行知德育体系的基本模式 德育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即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中心,将这一中心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生活。“四个主题”:
初一教育主题:迈好中学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初二教育主题:迈好青春第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三教育主题:迈好成功第一步、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 初四教育主题: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八个重点”:
初一以集体教育、入学教育为重点
初二以社会责任教育、青春期教育为重点 初三以法制教育、亲情教育为重点 初四以理想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 “四个落实途径”
德育队伍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德育网络落实:德育处、团组织、少先队、班主任队伍和全体政治课教师 德育制度落实:完善各种制度,强调落实 德育活动落实:学校活动和级部活动相结合 一个改变: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将对学生的单一分数评价改为多元化千分制评价。
三、强师德重师能,人人都是德育管理者
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师德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
(1)始终坚持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制定《高阳中学教职工日常行为“十不准”》,端正思想认识,提高育人水平。
(2)学校采取教师值班制,全校教师分成若干组,由行政领导带班,全天候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晚上驻守在学生公寓,并加强夜间巡逻,确保校园安定,学生安全,增强每位教职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立了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学校制定了出勤、考评、休假、课堂教学等各种考核评价方案,把师德建设与考核、评优、职称挂钩,对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侧重实现“三个转型”,即在管理思想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动态管理。
(5)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在道德上高风亮节做标兵;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四、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做到做到育人细无声
1、创建德育教育课模式:课堂教学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校致力于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对所有学科教师作出明确的德育渗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校编写了各学科德育渗透读本。读本的编写既统一制式,又充分尊重各学科特点。在编写德育教材时,明确要求必须有课题、德育渗透点、德育目标、德育渗透活动设计以及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依据编写的德育渗透读本在备课过程中把德育渗透内容写入教案,写入制作的课件中。即使刚分配的新教师都能依据德育渗透读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实施全员育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一个重要体现。强学科德育渗透对于对提高德育实效,改革德育工作均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及管理的重要一环。
五、创建德育活动课模式
建立以主题班会、团委会、学生会为基本形式的全新德育活动课模式,活动课紧扣思想教育为目的,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实时的思想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为落实学生养成教育,让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行知德育体系的要求,各年级编写了德育读本。德育读本的编写要求为:德育主题、导入框、活动目的、活动程序、相关链接、我的收获及反思等。
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生活只有经历了才有收获和体验。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在其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实践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她们才会去创造生活。我校编写了《花开的声音》学生成长手册,学生用手册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学会反思自己,学校的要求、老师的期望我做到了没有?同时去规划明天的学习、生活。改变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促进行知的统一。把政治课单一的分数考核变为统合性评价。每节政治课后我们都设计了《星级评价表》,这节课知识学会了,那他做到了吗?我们从《星级评价表》中都能体现出来。
七、创新学生评估模式
创新学生评估模式:改革原先学生评优侧重于学习成绩的做法,而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文明行为的优劣,无论是学年末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的评选,还是每年的“十佳学生”“道德标兵”的评定,概不例外。我校实行德育千分制考核办法,其中文化学习评价(总分350分)、星级阅读评价(50分)、道德素养评价(450分)、校本课程学习(50分)、《花开的声音》手册使用(20)分、)竞赛获奖、团队活动(50分)、好人好事(20分)、学校各类各级职务(10分)。
八、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校七十多名教师全员参与,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轨道。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生活,爱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作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及时积累并撰写德育导师案例。
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切实的改观。
九、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一年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着力进行书香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我们共同植绿化树100多棵、美化树20多棵,在园亭里,我们制作了高标准的文化走廊,以名人传记为主,以此熏陶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发奋读书,将来有所作为;在南北路两边,我们制作了书海长廊,以名著为主,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走廊、厕所、院墙、花池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设置了德育小标语。除此以外,我们还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建设。(1)坚持校园文化与环境相结合:在各班设立图书角、卫生角。(2)坚持校园文化与教改相结合:在班级及各室的主要位置粘贴课改内容与师生课改作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3)坚持校园文化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书香走廊里张贴的全是学生的作品,有作文展评,有学生改编的课本剧,有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等,内容非常丰富。(4)坚持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如在各班对应的墙壁上粘贴学生自己制作的手抄报,学校设置的墙报与板报能根据当前形势及时更换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本《书海拾贝》,记录着学生平时的背诗和读书情况,每月都要根据星级阅读评价标准,进行《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明星》等评选活动。
十、依托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外,非常重视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由家长学校全面负责,每年对初一新生的家长进行造册登记,使其成为家长学校的在籍学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庭教育的困惑,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家庭课程,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聘请淄博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作“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建立班主任定期家访制。利用节假日或班会课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游戏,评选“好妈妈”活动;组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比赛拉近家长与子女的距离,融洽了家庭关系;寒暑假开展各种形式的孝亲教育,以“践行荣辱观、做道德模范”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我给父母一个承诺”(承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当个好学生、在外是个好少年)、“我和父母算一笔亲情帐”、“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我为父母洗一次脚”、“承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及“给爷爷奶奶拜年”,加强学生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尊老敬老美好情操的培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聘请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都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老同志,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德,齐抓共管,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十一、抓住工作重心,丰富教育形式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德育工作,做到形式多样,方法具体,把入学教育、班会教育、升旗仪式教育、主题活动、诚信教育、爱心资助和心理咨询作为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1、每学期开学初用两到三天时间组织各班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主要学习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讨论订立班规班约,选举产生班干部,制订班级及个人新学期的新打算和奋斗目标等,为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生活打好铺垫,为学生更好地遵守校纪作思想储备。
2、每周五下午第四节的班会课是以班为单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的舞台,开展以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师生们高唱国歌,向国旗行礼,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神圣,在国旗下抒发积极进取的心声。
4、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我为班级争光彩”等主题活动,使学生看到个人在学校、集体中存在的价值,激发主人翁意识;开展“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和“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提高道德修养。
5、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建立和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制度,积极推进诚信交往、诚信作业、诚信考试等活动,如在初
一、初二年级试行无人监考等。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以重信守诺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
6、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爱心助学基金会已经资助了32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08年5月在全校募捐了5664元,全部寄往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今年初,云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饮水困难,我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向灾区捐赠每人一瓶水。献爱心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同学们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愫。
7、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开放“心理松弛室”,学校由校党总支、校团委负责,安排咨询教师从周一到周五全天侯值班,时时接待学生的咨询,每学年接待学生来访1200多人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四楼设立“心灵之声”咨询信箱,每学期进行一次大面积的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实施心理教育。
十二、加强班主任能力培训,重视德育科研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落实者,他们工作在德育工作的第一线,为此,我校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严格执行《班主任工作管理条例》和《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和交流。学校十分重视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积极做好家访工作,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认真填写学生的操行评语。周五下午第四节课是全校班会课时间,班主任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进行集中教育,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逐步形成。
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寒暑假时间,请学校优秀班主任作班会课示范或班级管理经验报告;观看校外名师班级管理成功经验体会报告的录像;组织班主任走出校门听教育专家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报告会。学期结束时,改革原先写班级工作总结的办法,规定每位班主任撰写一个班主任工作案例。
大学和谐德育 篇3
现代教育学认为德育有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说, 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我们所说的德育, 包括对学生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特殊性质表现在教育者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二、传统和谐德育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一是“德教”与“修身”合一;二是“知道”与“躬行”合一;三是“言教”与“身教”合一。传统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传统和谐强调宽容并包的精神, 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和邦国”“以谐万民”, 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和谐, 进而实现国泰民安;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正确处理“人我”“群己”矛盾, 以达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家庭关系的和谐;强调“和必中节”“仇必和解”, 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对立, 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 它所强调的“和谐”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传统的和谐是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和谐, 它主张“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主张“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 以肯定群体否定个体的方式来换取社会的暂时的和谐;第二, 传统的和谐是建立在少数人的群体剥削多数人的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缺乏法律、民主、公平和正义。
三、现代和谐德育
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 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
“和”就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谐”与“和”同义, 与“和”叠加, 强化了“和”的辩证性, 突出了其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道德标准、伦理、心理、价值、愿景的浓缩, 表现为有明确的“是非”道德标准;有讲求诚信、友爱和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有健康高雅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有基本的自知、自觉、自省和自律的情感意识能力;有尊重个性, 承认差异, 善于欣赏与吸纳的个性特色;有实行个体生命要素均衡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并长发展, 道德主体与时代主流共进发展的主体意识。
现代和谐德育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的基础上, 和谐统一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 建构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 提高育人能力, 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和谐德育继承和创新地发展了现代教育理论, 它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和谐师生观; (2)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观; (3) 知、情、意、行“四环节”高度统一的和谐过程观; (4) 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和谐质量观; (5) 横向“六要素”与纵向“六学段”的和谐体系观。
四、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
1. 产生的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思想更多的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 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而存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 它所强调的“和谐”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呼唤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 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呼唤和谐德育。因为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内容。
2. 教育观念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体现“以德主教”的教之本源观。中国传统德育, 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 重在教化, 强调“立身做人”, 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 坚持以教化为先。
现代和谐德育体现整体化的大德育观,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生活”“兼容并蓄”和“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原则;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从而形成合力;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理念趋同, 目标一致, 方法互补, 过程同步, 资源共享。因而产生多方位、多渠道的和谐德育效应, 培养学生成为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3. 教育目标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体现了教人“成人”的德育目标观。传统德育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品德的教育, 通过教育养成理想的人格, 以达到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境界。传统和谐德育追求的是理想化、片面化的教育目标, 即注重培养共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阶级的行为准则, 而忽视了对个人价值及幸福的追求。将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脱离了社会现实思想。
现代和谐德育倡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现代和谐德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4. 教育内容的差异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 准则、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则的总和, 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我国传统和谐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中国传统和谐德育,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 以仁、爱、孝、悌为基础的德育内容, 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 并通过孝悌作为纽带, 以维系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秩序的“礼”, 从而达到统治的长久。
现代和谐德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基本要素。如和谐心理、和谐个性、和谐意识、和谐思维、和谐认识、和谐需要、和谐行为、和谐习惯、和谐情感、和谐的社会态度。 (2) 基本要求。如德育适应对象的和谐:德育要顺着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 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对象适应德育的和谐:德育主体依据和谐德育的要素发展自己。
具体来说就是规范与发展的和谐、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古今中外的和谐的高度统一。
5. 教育过程的差异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的实施过程主要是一种相对静态和强调管理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培养适合社会规范的人, 而忽视人的主观需求, 即所谓的“存天理, 灭人欲”。在教育的途径上, 强调管理和服从, 而忽视教育过程也具有服务功能, 从而导致教、受双方不是平等的主体, 造就出一批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人。
现代和谐德育过程主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即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德育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诚恳地相待, 平等地相处, 这样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 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地展示;过程上注重知、情、意、行的整体培养, 强调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推崇言行一致和诚信。现代和谐德育主要体现在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
6. 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主张“克己”“内省”和由近及远、奖惩结合的德育方法。“克己”, 其意是指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内省”是形成良好道德的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即看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 就虚心学习, 向其看齐;见到不好的品德表现, 就要联系自己, 反省检查, 引以为鉴。
传统和谐德育实行单向的灌输方式, 无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用一种教条教育学生,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传统教育把学校视为“一方净土”, 刻意将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 人为创造“净化”环境, 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现代和谐德育顺着生命的天性发展天性, 立足于个性特征发展个性。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关心人的身体, 抚慰人的心灵, 从而帮助人走出困境, 引导人迈向自我价值的实施。其具体途径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构建和谐道德基本要素和道德要求标准。
(2) 描绘和谐德育蓝图, 建构道德意义。
(3) 改革学校教育实践, 优化有序教育机制。
(4) 加强关联性教育, 优化无序教育机制。
(5) 搭建生态体验平台, 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实现自我。
7. 教育模式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主要有两种德育模式, 分别为适应一元价值德育的灌输式方式和适应多元价值教育的单主体的自我选择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不具有协商对话的基本精神。
灌输式德育把学生当作可以盛放各种美德的袋子和容器, 教育者把一元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学生去理解并记住, 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巩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学生对教育者教授的价值观不能怀疑, 只能无条件地接受, 根本谈不上协商对话。这种德育方式力图建构一种服从、驯服、恪守本分的整体主义人格, 反对建立一种自主、自尊、个性自由、宽容和公共理性为特征的协商对话式的人格。
单主体视域下的自我选择的德育方式, 认为学生应该只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唯一的“真理”, 而否认其他价值观的合法性。这种德育方式只能助长价值相对主义, 丝毫不能使学生学会宽容、尊重差异。因而, 它缺乏起码的协商对话精神。
现代和谐德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德育模式:
(1) 主体性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 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 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
(2) 活动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 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 又是德育的手段。
(3)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 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 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 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 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 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8. 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
传统和谐德育的评价侧重于规范人的方面。以注重社会的需要,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准则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缺乏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训练, 从而出现德育评价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等等。
现代和谐德育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 对主体道德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评价以人的生命要素作为依据, 更加重视人的个性、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和人的思维等的发展过程和状态。评价把学生的参与作为主体, 注重评价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同时, 也注重培养参与者的道德体验性、道德判断性和道德发展性的能力。评价倾向于弹性发展, 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即淡化数据评估, 弱化结论评估, 取消封闭评估, 强化发展因素和发展趋向的评估, 构建道德形成的过程和体验。评价以道德主体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即重视其主体性成长、个性化形成、社会性素质的提高, 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
9. 教育社会效用的差异
中国传统和谐德育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传统道德的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振兴中华而奋勇拼搏。
第二, 仁爱向善的精神, 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 “和为贵”的精神,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尤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 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精神, 它对我们现代人的铺张浪费和好逸恶劳以及尔虞我诈仍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第五, 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独立自主、健康高尚的理想人格。
第六, “天人合一”的思想, 时刻警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对全球和子孙后代负责, 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道德利益。
现代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意义重大。其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德育三个方面。
现代和谐德育, 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起点, 从而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达到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德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建构和谐德育, 就是通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 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教育诸要素之间协同作用, 产生教育合力, 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现代和谐德育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 按照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的科学原理, 横向贯通, 纵向衔接, 分层递进, 螺旋上升, 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横向贯通, 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形成合力, 达到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鲁礼坤, 杨传向.中学和谐德育的建构与操作[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3) .
十七中和谐德育计划 篇4
《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2007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和呼市教科所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加强对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培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做得深入,取得实效。
2、探索德育项目管理对构建和谐校园关系的积极作用;
3、探索师生情感教育对构建和谐学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4、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对创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
5、持续探索开展亲情补位教育活动、心理训练营活动对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6、积极开展人人讲故事活动,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的精神营养,用故事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对象的变化,特别是要进行实验对象的对比研究来科学判断研究效果。
2、访谈座谈法:通过走访实验对象,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认识、想法、感受、体会以及心情的变化等状况,来感受实验研究效果。
3、调查访问法:就是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家长、亲戚以及邻居的调查访问,对比研究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间接分析实验效果。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
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呼市17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课题组
二○○七年九月二日
呼市第十七中学
《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2008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和呼市教科所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有效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用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管理体系
“和谐德育”需要和谐的管理,整体构建和谐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保证。构建和谐德育管理体系就在于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我校的“和谐德育”管理体系它包括德育领导体制、德育规章制度、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网络建设、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督导检查等几项内容。
2、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根据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学会诚信、学会感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总目标下,提出一到九年级各年段的“分层德育目标”。根据各年级德育目标制定出各年级分阶段实施目标。
3、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年级“和谐德育”目标构建相应的“和谐德育”内容体系。同时,根据各年级德育内容制定出各年级分阶段教育内容。
4、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学校德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教育、各学科教育、主题活动、四育人(教
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和学生会工作、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德育导师等。
5、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方法体系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德育工作要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必须使德育方法科学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创新德育方法,不断完善德育方法体系。
6、整体构建和完善“和谐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德育”评价体系,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和谐德育”评价方式是建立“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并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
根据课题实践的事实,通过不断探索总结,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出有价值的经验。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月研究安排
9月:
1、课题研究组长制定课题的学年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研究计划及个人研究任务;
3、课题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制定本学期个人研究计划。
10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2、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能真正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1月: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的认识;
2、组织课题小组骨干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12月:
1、召开课题小组骨干成员座谈会,反馈个人课题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安排本期课题研究小结工作及要求。
3、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果,为撰写本期课题研究小结报告搜集第一手资料。
1月:
1、课题组骨干成员整理本学期个人课题研究记录资料;
2、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09年4月---2010年9月),具体研究步骤为: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1)酝酿、设计、申报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2)组建《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和谐德育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落实研究成员,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3)完成课题申请,召开“开题论证会”;
(4)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学习内容:《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文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在学校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验活动;
(2)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及时交流意见,查漏补缺;
(3)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1)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
(2)分析、总结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创建和谐班级开展生态德育 篇5
一一、善于倾听
在学生发生某种状况时, 比如上课迟到、与同学发生争执、偷拿家长的钱去网吧上网等, 这时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让教师感到着急、生气、甚至火冒三丈, 但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把“火”压下去, 不能一抓住机会就劈头盖脸不问缘由地发泄自己的愤怒。我们要平静自己, 再平静自己 (需要练习) , 先听听学生怎么说。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教师才能为此找到相应的办法, 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意见, 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 倾听也要讲究技巧, 我们可以适时地发问, 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讲述事情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避免学生隐瞒某些问题。
二二、建立信任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当他们出现问题时, 我们要设法让他们了解, 我们找他们谈话, 不是挑他们身上的毛病、找他们的麻烦, 而是希望他们变得更好。记得有一次, 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级不久, 我把一个上自习课爱说话的学生找出来谈话, 还没等我开口说什么, 他就拿出一种你爱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 反正我就这样的抵抗情绪, 我没有被他的眼神、表情、姿态激怒, 而是和他聊起了班级情况及他个人的学习情况。谈话间, 我对他在体育方面的天分及体委的工作加以赞赏, 也指出他在学习上的薄弱科目。慢慢地, 他起初的那种对立情绪没有了。当我和他聊到班级纪律时, 他主动地承认了自己有上课爱说话的毛病。我就要求他如果再说话就背诵一篇英语短文, 他欣然接受。像上面提到的学生一样, 一些在中小学期间经常犯错误的学生, 屡次遭到家长和老师批评, 他们在心里会对所有的老师筑起一道防御屏障。采取哪些措施才能顺利地拆除这道屏障呢?我们首先该让学生平静下来, 取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当然这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相反, 如果在这样的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我们直截了当地批评, 提出自己的要求, 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也有可能使我们自己陷入僵局, 甚至出现学生不服气甚至顶撞老师的现象。沟通从信任与友好的气氛开始, 才能取得成效,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三、爱要大声说出来
美国曾经流行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村子里,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 母亲端上来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 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 你们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或称赞一下饭菜好吃, 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试想连最不要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哪怕一丝感谢的回声, 那么就更加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怀感恩之心, 同时要适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传递正能量。比如最日常的, 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值日, 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 提示同学别忘记交作业, 学生为老师买咽喉含片, 学生作业完成得好, 课堂上表现积极, 为班级办板报……人们之间都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老师还要适时适度地赞美学生, 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辞。但对学生的赞扬要体现在具体的细微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哪怕学生的一点点进步, 我们也要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不能因为习惯而淡漠, 不能因为拥有而无视。
四四、学点哲学, 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竞争、压力与困境
有个故事, 说国王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他梦见自己的牙齿一颗颗地掉光了。于是, 他找来一个释梦者。释梦者说:“陛下, 这个梦是一个坏兆头, 您的牙齿一颗颗地掉光, 这表示您的家人会一个个地先于您死去”。
国王听后大怒, 命令将释梦者关进监狱, 并传令再找一个释梦者, 新的释梦者说:“陛下, 这个梦是好兆头啊!您的牙齿一颗颗掉光, 这表示您将比您的家里所有人都活得长。”国王非常高兴, 给了释梦者大笔赏钱。
人只要活在社会中, 就会有竞争, 就会有压力, 要学会用积极的角度与心态去解释它们。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哲理小故事, 让学生听后自己去感悟, 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方法要比单纯地对他们说“不要怕, 要战胜困难”效果要好得多。这也要求教师平时多学习多积累, 同时也要有一颗豁达的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如果教师在遇到问题时, 自己能开导自己, 能用智慧平复自己, 那会给学生带来无尽的积极影响。
五五、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凝聚力量
学校总要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 开展各种活动月。我们要认真对待, 善于利用这些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各个方面, 尤其是心理及情感上得到锻炼与升华, 切不可敷衍了事。比如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月期间, 我决定开一次以《父母、兄妹和我》为主题的班会。班会前的准备最重要, 它是班会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我们的具体要求下, 全班同学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在班会上, 同学回忆起一个个父母辛勤劳作、兄妹间彼此相让的瞬间, 学生们和我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班会过后, 学生们变得“深沉”了一些, 因为他们的内心承载着父母兄妹沉甸甸的爱, 想要用行动给他们一个回报。
央视近几年每年开展一次“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在此期间我都会利用教室的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透过那些平凡的人、感动的事, 让学生觉得好人就在身边, 没有那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试想如果我们还能一次一次被感动, 还沉浸在那些优秀人物的事迹中, 那么我们还有哪些理由, 还有哪些可能去怀疑他人、怀疑社会?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 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那世间怎么还会有那么的争斗与凶残?同样身为平凡人的我们, 也可以像那些令我们感动的人那样去感动他人, 回报社会。
六六、专注地学习, 快乐地生活
解不完的数学题, 背不完的政史地, 过了月考, 又迎来了期中考试, 高中生活固然紧张,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快乐的理由。在课堂上, 我尽力多用一些教学工具, 动用学生的各个感官, 发挥学生听说读写看多方面的能力, 使他们精力集中, 提高学习效率。在发现学生溜号、犯困、课堂沉闷时, 我会及时抓住某一情节, 适时地和他们开了玩笑, 学生们的一阵大笑, 会赶走一些不良情绪。
同时, 作为班主任, 我们要协调好每天的各门课程的松紧度,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疲劳度, 适当地上一节体活课, 而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还可以在自习课开展一些活动, 比如我们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观看一些美妙的心理图片《画中有几个人》《老妪与少女》《画中有几个士兵》等等, 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道理;欣赏叶芝的著名诗歌《当你老了》, 感受其中深沉的父爱, 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孝顺父母;一起学唱《感恩的心》, 我们边学着手语边歌唱, 爱从我们的心底蔓延;让学生朗诵《花开不败》《高四只不过从头再来》等, 在主人锲而不舍的奋斗中, 我们也在努力找寻自己那个可追寻的梦……我和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 不断地收集这方面的素材, 感动到自己的事与人, 也让它感动全班同学。
另外, 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找寻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很多, 但我想, 最后的方式就是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班主任要想办法创设这样的机会,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成功发言, 一次理想的测试成绩, 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表演一首歌曲, 朗诵一篇文章, 办一期板报, 参加一场篮球赛等等。让学生在成功经历中树立自信, 是克服自卑心理最好的对策。
教育名言
师范二字的意义, 是说既可为师, 又能做范。有许多做先生的不见得就能够做人的模范, 能够做人模范的, 却都可以做人的先生。
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但我们有多少校长在理论上都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也都把办学理念写得漂漂亮亮, 办学口号叫得响响亮亮, 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尤其在农村中学, 出现了“德育绕着智育这个中心转、德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学校是学生德育的独木桥”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发展。扫除农村中学德育发展障碍的主抓手在校长, 校长对德育重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工作重不重视;校长抓德育力度大不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大不大;校长对德育研究深不深,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深不深。只有校长用心构建和谐德育, 德育才能和谐、有效, 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什么是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 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 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 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不和谐现象
1. 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
(1) 德育、智育的关系不和谐。在应试教育下, 德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德育丧失了核心地位。校长牢牢抓住“升学率”这根生命线, 功利性办学,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2) 德育工作不和谐。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和谐地开展, 德育工作者如同消防队员, 仅仅停留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 活动开展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传统活动也只单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德育形同虚设, 走过场, 没有内涵, 没有外延。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 德育的效率低下。德育的方法普遍传统、简单、粗暴, 注重灌输式的说教。 (3) 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外来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对后进生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是挖苦讽刺、谩骂、侮辱人格, 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师生关系僵化, 甚至互为对立。部分农村教师素质较低下, 忽视了自己“榜样育人”的职责, 在校园里抽烟、讲粗话、乱吐痰, 在办公室上网聊QQ、玩游戏、买股票。 (4) 校园文化氛围不和谐。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自制力差, 早恋、网瘾、机瘾 (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成瘾) 已成为农村中学德育的“三大流行病”。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已使德育无法发挥灵魂的统帅作用。
2. 家庭环境不和谐。
(1) 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责任感、自主能力差。 (2) 留守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约束力。 (3) 单亲子女由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完整的爱, 冷漠、偏激、孤僻, 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4) 外来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不好。 (5)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 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 如赌博、打牌、玩麻将、买六合彩、出口成脏、不守信用等行为,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3.社会环境不和谐。
(1) 不良的文化环境, 如影视文化中色情、暴力、赌博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 直接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极富有好奇心的学生。 (2) 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 导致学生不上学、不爱学, 为学生偷、赌等不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 (3) 社会上吃喝玩乐、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学生上进心不强、劳动观念淡薄、腐败作风等不良品性的滋长。社会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生品德败坏的滋生土壤。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1.树立和谐德育观。
校长的德育观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基础,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校长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素质教育办得好不好核心在德育, 德育办得好不好, 关键在校长。校长自身要树立和谐的德育观, 建立和谐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
2. 构建和谐德育关系。
和谐德育关系包括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队伍。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校长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 倡导以爱育爱, 倡导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论”。让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 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则蕴含于其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锻炼, 在活动中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打造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教师队伍要求有高尚的师德和够硬的专业素养。农村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本身接受的也是农村教育, 或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较深, 他们思想封闭、理念陈旧、专业素质差。面对这样的特殊队伍, 校长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不断提供各种平台, 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 不断“自我超越”;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更新理念。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具有创造性的德育队伍。
3.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1) 以社团为单位, 构建和谐德育机构。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成长;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给学生足够的成长自由空间, 变他律为自律, 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超越,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 以活动为载体, 构建和谐德育课程。将主题教育、重大社会实践、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服务、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校本节日仪式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常规教育活动、校班会等各项德育系列活动, 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结合, 使之上升为适合本校又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 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3)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 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是多元的个体, 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德育标签, 因此德育的评价就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建议以《厦门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基础, 将《标准》细化到学生平时的德育管理过程中,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 鼓励个体差异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网。
(1) 成立家长学校, 加强对农村家长的培训, 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 交流家教经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同时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2) 呼吁社会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育人。如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各类网站等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使之合而不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 德育理念融通, 德育过程协调, 德育方法互补, 德育资源共享, 德育评价一致。
创新德育促学生和谐发展 篇7
面对新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 现在的小学德育工作, 可以说是困难与机会同在, 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呢?我作如下探讨:
一、细心抓好学校德育常规建设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 坚持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校应该认真制定详实、具体、可操做性强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通过推行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学习制度, 每周一次少先队辅导员例会, 开展少先队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严格考核班级工作制度, 包括对学生的仪表、卫生、“两操”纪律等的检查。组织对各班的班容班貌进行检查评比, 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工作评估中。坚持每日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布, 每周一小结, 成绩突出的, 给予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 给予批评改进。
3、学生养成教育紧抓不放。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 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紧抓不放,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 作出相应的要求, 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见到老师或陌生人主动问候, 不随地倒垃圾并能将身边的垃圾捡起等等。
二、精心抓好学校德育阵地建设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 内容浅易, 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 结合身边实例, 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 利用各种图画文字, 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学习社会公德, 教会他们弃污取益,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 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 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 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 例如:充分用好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阵地作用, 每天广播丰富的节目来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利用每年的“六一”和“元旦”,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 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 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 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 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 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 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每逢节日来临之前安排各班出一期主题鲜明的板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 另外在国庆节期间开展“唱响红歌”歌咏比赛, 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 培养学生努力学习, 尊敬师长的教育。
3、开展“五爱, 五讲教育”的主题队会, 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 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成立纪卫检查小组, 开展文明班集体、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 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红领巾广播站, 黑板报, 国旗下讲话, 晨会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充分发挥班级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
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礼仪教育, 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 教师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 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 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家教水平, 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 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 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德育是枯燥的, 口头说教一百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做, 也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才能把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为此, 学校还开展了“感恩党、跟党走”演讲比赛, “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比赛等活动。只是现在的孩子, 大多是独生子女, 认为别人对他 (她) 关心是理所当然的, 以自己为中心, 因此, 当别人需要他们献出爱心的时候, 以各种理由推脱。鉴于这种情况, 学校巧抓机遇, 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 (队) 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 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 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 事无大小, 只要做了就行, 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 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 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 提高了思想认识, 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 高雅的校园文化, 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 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 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健全教育阵地, 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 在潜移默化中,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俗话说:做人难, 育人更难。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你播种一种思想, 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 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 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摘要: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 即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 学生的政治观点教育, 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良好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观点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与社会相融的重要条件。
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德育管理 篇8
1 构建一个“民选”的组织架构
一个班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不仅取决于班主任管理水平, 而且取决于班级常设机构———班委会的管理水平;而班委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 更取决于该班委会是否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一个有充分民意基础的班委会成员, 他才会有良好的为班级服务的意识;同样, 一个代表民意的班委会, 才会被“选民”接纳, 同学们也更愿意配合班委会的工作;那怎样才能使组织架构更能代表民意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1 班委会成员必须由同学们民主选举产生, 而不是由班主任指定。
1.2 班委会成员的选择标准要事先充分的遵从民意, 选择的
标准要多样化, 应根据具体岗位而设置相应的要求, 要避免选择标准的单一化, 更要避免“唯学习成绩论”。
曾记得一位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又选小晶当班长, 我们都看不惯她那高傲的眼神, 她就学习成绩好一点, 又没有班级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更没有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是的, 班主任选拔班委会时常受到自己个人喜好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选出的班委会成员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而同学们和班委会成员是朝夕相处的, 他们了解班委会成员的程度会比老师更具体、更全面, 避免了片面性。
1.3 成员选举前要开展充分的竞争, 比如可采用“假如我是值日班干部, 我会…
…”的竞选主题演讲;并且选上的班干部要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公开承诺。
在现在任教的班上, 小航同学曾是诸多老师心目中的“双差生”, 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也坏, 捣乱课堂, 脏话连篇, 时而旷课逃学, 时而打架斗殴, 连连受到学校的处分。本以为这样的学生人际关系极差, 但我观察了两个星期, 也问了很多同学, 竟然发现同学们对他的印象还蛮好的, 他为人够义气、有责任感、说到就能做到!是同学们心目中班委会成员合适的人选, 作为班主任的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 而应刮目相看。于是, 我特意给他布置了一个舞台, 帮他写了一份漂亮的竞选稿, 和他共同拟定了一份公开承诺书, 没想到, 小舞台, 大成就, 往昔的捣蛋鬼成了同学们仰慕的大明星。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看来, 几十双眼睛要比一双眼睛更雪亮, 看得更正确。
2 赋予班级丰富的活动内容
一个组织要开展正常运作, 它还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比如班级公约、行动小组、组织流程等等;
2.1 建立一个班级“宪法”———班级活动公约, 包括班主任在
内的任何班级成员都要在公约下行事, 不能违背公约的要求, 公约中可以有自己的班级特色, 可以洋溢学生青春朝气、可以有学生的理想诉求;只要不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切的公约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本学期初, 在全体同学共同制定了合理的班级公约之下, 同学们展开遐想, 紧跟时代步伐, 给我们二 (1) 班取名为:“给力 (1) 班”, 班训是“超越无极限, 站在最高点”, 还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班徽, 选了杨培安的“我相信”为班歌。紧紧印在班级公约十条例之下, 尽显本班风采。
2.2 班委会下可以根据专业属性, 设立相应的行动小组, 小组成员有学生自由参加和班委会成员组阁相结合。
如体育委员可以根据成员爱好, 组建“雄鹰篮球队”、“罗纳尔多足球队”等等有专业兴趣的行动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小组可以有自己设计的队标、队歌等等;在上学期的校园心理剧表演中, 文娱委员带领她的合作伙伴们圆满完成了“心灵碰碰碰”的心理剧表演, 自编自导自演, 那如火如荼的场面令我历历在目。
2.3 班委会或是其下设的专业行动小组, 必须有自己的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的筹集可以采用成员募捐或其他方式进行;但我更建议活动经费的取得是通过班委会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获取回报的方式去筹集, 比如, 通过参加环保活动, 去收集废纸废品换取经费。
2.4 班委会活动可以被充分授权;
在不违背“安全性、趣味性、人文性、知识性”的前提下, 我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学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当然, 活动前, 必须提交方案和行动计划, 批准方可实施。
譬如, 在阳光明媚, 春风习习的日子里, 开展一次放风筝比赛, 愿同学们越飞越高, 美哉;在花红柳绿, 正值踏青的好日子里, 举行一次散文诗朗诵比赛, 带领同学们共同描绘春天的美好;在阳光体育课时, 进行班与班之间的跳绳PK、打乒乓球PK、打篮球PK等等, 让体育爱好者大显身手;在学校组织的广播操比赛中, 在班委会的指点江山下, 赋予了本班气势与力量, 全班同学齐心协力, 在响亮的“舞出我风采, 超越百分百”口号中, 本班赢得了双冠军, 同学们其乐融融。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陶冶了情操, 和谐了班级组织。
3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如果说, 班级组织的架构赋予了一个班级完整的躯体, 那么班级组织的文化建设就是赋予了班级气质和灵魂;一个什么样文化气质的班级决定了他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喜欢文学的班级, 是一个感性、灵动的班级;一个喜欢理科的班级, 是有超强的动手能力的, 有探索精神的班级;一个喜欢研究历史的班级, 一定是个具有自我反省意识并且崇尚理性的班级;一个喜欢运动的班级, 一定是个充满着青春、洋溢着热情的班级;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班委会在举办活动时, 可以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开展定期的活动, 当然这里有一点要指出的是,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尚处在发育发展阶段, 心智发展尚未完全, 班主任必须审时度势, 充分发挥船长的作用, 正确把握航向。
在本学期的班会课中, 为了活跃同学们的学习氛围, 我们依次开展了“语文伴我成长”、“快乐数学你最棒!”、“爱上你———ENGLISH”、“体验科学, 成长不烦恼”为主题的班会, 并展示了相应的黑板报, 公布了本期进步的同学, 颁发了奖品, 对于有待进步的同学, 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去年担任初三班主任的时光里, 眼看着中考时间的一天天逼近, 而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却不在状态,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也下了破釜沉舟之决心, 与同学们统一战线, 背水一战, 多次召开班委会紧急会议, 如:“奋斗一百天, 搏击中考, 实现理想”、“中考三十天冲刺誓言———骄阳是火, 激情是花, 微笑是果!”等为主题的班会, 再次进行了教室墙报、板报, 寝室的布置, 同学们信誓旦旦的喊出“自由横坐标, 成长纵坐标, 天地间, 自由成长, 坐标更高”的口号。
班级文化的开展, 有效的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班级组织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评机制很重要, 他是整个班级组织建设的一个闭环, 同时也是组织建设的发起端。那如何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1 丰富考评指标的内涵
评价一个班级组织的成功与否, 我们不能仅仅光看某一方面的指标, 而要系统的看多方面的指标, 如我们看一个班级不能仅仅看他学习成绩排名年级前列的有几个, 还要看这个班级取得了哪些其他荣誉, 比如广播操比赛拿了第几名, 三项竞赛的成绩是多少分, 环保活动参加了几次、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如何等等一系列指标。
4.2 要摒弃只看重结果性的评价指标, 也要重视过程评价指标
就像奥运比赛一样, 奥运金牌只有一枚, 但那并不表示获得银牌、铜牌或未获牌的选手就不够优秀, 实际上他们也付出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汗水和艰辛, 他们同样优秀;因而, 班级组织的个体评价“莫以成败论英雄”。
4.3 指标评价要在客观的基础上, 适当的以正面为主,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当代青少年, 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在对组织个体评价时, 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 尽可能采用正面评价方式, 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我会让同学们自行制作一份最美的“成长记录袋”, 贴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 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精彩的一瞬间, 值得回味的一刻, 以及家长、老师们、同学们对你的评价等等。尽可能的展示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方式。
5 结束语
总之, 和谐班级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也同许多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 要经过不断的洗礼, 在螺旋式前行, 但他终究有一天会盛开出美丽的鲜花, 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S
摘要:良好的德育工作有赖于班主任的辛勤付出, 而班主任付出能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在于班级组织的和谐关系;和谐班级组织, 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 精神上得到惬意, 能够健全学生人格, 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将围绕构建一个“民选”的组织架构、赋予班级丰富的活动内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组织,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构建,班级组织,德育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3版.漓江出版社, 2002, 8.
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探索 篇9
一、家庭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养成中的作用
1. 家长自身的品德对青少年学生的耳濡目染
家长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最早的偶像, 是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 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的天性,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成为子女的模仿对象。
2. 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学生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 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 青少年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会造成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 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对家庭失去信赖, 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3. 家庭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净化陶冶
青少年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 意识较为单纯, 行为习惯尚未确定,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 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中心, 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
二、当前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1. 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价值观迷茫和个人主义盛行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 新旧价值观念激烈地交织、冲突着, 德育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青
筅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张丽萍
少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 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迎合了他们猎奇的心态, 由此导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加剧。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 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威。青少年学生除了由于血缘关系而对父母在情感方面产生特殊依赖之外,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 有的学生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 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 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 很少奉献于社会。这种思想和言行在青少年身上潜移默化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
2. 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这一要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 部分子女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 由此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家庭关系的对立化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 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3. 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引导。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技之长, 就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 部分家长偏重于子女的文化学习和智力提高, 往往忽视对子女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着生活上关心过多、学习上标准过高、思想上要求过低的倾向。
4.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 家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等等。由于家庭教育中过度功利化, 很少提及感恩意识、感恩心理, 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漠视。
5.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青少年学生规则意识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家长缺乏良好修养和自律精神, 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发展, 忽视了其品德教育, 自由放纵或者错误地传递违反规则意识, 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撒谎、骄横、破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相互补充, 但不能彼此代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题, 家庭、社会德育为两翼, 形成德育合力, 才能发挥整体优化的德育效果。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家庭细胞的和谐、幸福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针对当前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有必要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德育, 提升家庭德育效果。
和谐家庭德育是指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 调控家庭德育场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 使家庭教育的节奏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进而使家长与子女间的互动产生谐振效应, 促进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家庭德育。和谐家庭德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 促进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促使其内在个性与外在关系的和谐契合, 实现其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和谐家庭德育应该讲究科学性, 注重可持续性, 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家庭德育的和谐性, 凸显家庭德育的全面性。
1. 树立科学的和谐家庭德育观念
和谐的家庭德育观念应包括:科学的子女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父母观、科学的方法观。科学的子女观是和谐家庭德育观念形成、发展的基础性观念。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 家长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子女发展中应起到的作用, 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同时, 科学的发展观的确立, 有助于家长对子女进一步全面正确地认识。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树立科学的父母观。此外家长在对子女发展与自身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要了解子女心理、掌握教育方法, 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观。
2. 家庭德育要注重可持续性
家庭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完美的知情意及行为习惯, 而这些必须经过长期、连续不断的教育训练。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由于受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每一次前进都有一个衔接和过渡的问题。其中每一次的过渡, 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改变, 都给师生的重新适应带来了难度。而家庭教育则一般不存在着生活环境与教育者的变更问题。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开始独立生活, 子女一般都生活在比较稳定的家庭环境中, 教育者总是父母, 因而, 长期连续的家庭德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持久的。
3. 家庭教育要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家庭德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引导、塑造, 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内部活动, 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子女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由于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因此, 子女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在家庭的一切德育活动中, 应积极引导子女, 激励和启发他们主动参与, 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和发展。
4. 家庭德育既要体现和谐性又要凸显全面性
家庭德育要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使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实现和谐联接、融为一体;要注重德育活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使一切德育活动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实施育人目标;注重孩子与自身所处环境包括他人、自然、社会等的和谐和共存, 把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实践与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围绕孩子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总体目标, 统一协调地组织实施家庭教育, 坚持把德育活动贯穿于家庭各种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坚持德育在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把高尚的道德视为个性发展的基础, 把健全的体魄视为力量的源泉, 把审美修养视为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失重的家教——试论家庭教育相关因素的嬗变及家庭教育的困境.当代青年研究, 2002 (3) .
【大学和谐德育】推荐阅读:
大学和谐教学05-27
大学和谐教育06-02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09-27
大学和谐文化建设10-14
大学生和谐人格12-16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09-02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09-03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11-20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研究09-24
大学生节和谐校园演讲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