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建议

2024-09-30

实践与建议(精选12篇)

实践与建议 篇1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及实践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重要性。教育家Kilpatrick于1918年首次提出了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这一概念。基于项目的学习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整合与建构,以真实的生成性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在强调提升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越来越具有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方式,正在向支持教育教学开放性、服务学生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开展过程中,国内出现了一些代表性学校,推动了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开展在新课程改革驱动之下,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广泛实践,在教育系统内外逐渐取得了深得人心的效果。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及创新教育实践新的需求,进一步助推着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发展,并在面向社会发展、融入学科需求、适应信息社会特征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呈现了如下的趋势。

趋势一: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核心形态正向开放性及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迈进。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方式,正在向支持教育教学开放性、服务学生个性化方向发展。以首都北京的“开放科学计划”为例,自2015年9月,全市初中一年级学生选修开放科学计划课程,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中考挂钩,这些课程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教育资源单位,课程多是以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开展的。同期,深圳市教科院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社会组织开放,以遴选、委托开发700门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从当下这些区域性的课程改革实践趋势来看,以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为载体,以综合实践课程为突破口,已成为当下推动课程开放,使课程更多地关联社会生活与经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实践途径。课程服务的社会化将会带来基于项目的学习类课程更有效、更广泛、更开放的发展。

趋势二:基于项目的学习正回归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提升,在学科融合中走向更高层级阶段。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项目学习不同,学科课程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有其特点:第一,项目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时,经常作为核心课程的外围和边缘,而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强调以项目为中心,学科知识与项目目标无缝融合。第二,项目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时,学习内容、途径、方法、学习结果的表达方式等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强调学生参与探究,重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而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要依托特定学科知识内容展开,尽管也非常重视学习的开放性,但能够更好地聚焦特定学科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而能够使项目学习常态化、泛在化。第三,项目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时,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缺乏整体性的设计。而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将特别注重教材的校本化,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设计,把项目目标贯穿于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中,因而,回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被整合进常态的学科教学中,成为一种泛在、普遍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

趋势三:基于项目的学习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具和环境的应用,以提升学生21世纪核心能力诉求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鼓励并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不仅仅停留在上网查询资料的层面,而是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等设置主题论坛、社交讨论等功能帮助学生完成调查、投票、讨论、在线编辑等任务。此外,将信息化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有效地整合到基于项目学习的各个流程环节,使得信息的查询、筛选、整理、意义关联、问题解决、作品生成和表达分享得到充分的使用,从而提升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技术应用关注逐渐增多,目前已有许多支持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的工具,可参见在线工具网站(PBLchecklist)。

趋势四:基于项目的学习正推动着综合实践课程适应时代创新教育发展及其全球创新教育实践,以更科学的顶层设计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当前,基于项目的学习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以它为代表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以创客运动为代表的创新教育如火如荼,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等认知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系统回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实践取向;以STEAM为代表的教育形态激发了全球教育发展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意愿,以使得教育系统从“知识传授”取向转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兼顾”的实践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学单位中出现了“校本课程体系”以及以“跨学科统整”为特征的课程开发,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承载课程改革主旨方向的教育实践形态,将其贯穿于课程体系再建构的全过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将各类实践,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能课、科学课、STEAM、创客等,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统领,做好统筹计划,使得课程更高效地指向和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这类实践尝试正越来越多地呈现。

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深综改”及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发展愈发重视,进而在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上进行回顾和展望。相对于上述的实践态势,基于项目的学习发展现状仍然需要改进:第一,应用的面还没有铺开,高等教育、高中职、大中专主要集中在英语或单个技术类学科,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综合实践、语数英等学科小范围内进行。第二,在中国,基于项目的学习应用研究涉及的设计研究还不全面,主要关注了项目计划、引导问题、评价方式上,对项目学习过程管理、教师角色定位、支架设计等缺乏研究,对项目活动如何设计、如何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及对项目开展前期学生基础课程设计、已有能力分析等较少有详细研究。第三,对基于项目学习的绩效评价研究还不深入,正从局部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科成就转向较为全面的21世纪技能评价上(黄明燕,2014)。

为加速上述发展状态改善,建议在如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工作。

建议一:通过多元化的项目将基于项目的学习融入常态化的教学实践。应改变课程的单一状态,将项目式学习多元化地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发展及常态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将基于项目的学习融入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模式,它能够助力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验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激励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建立相互关系的独特机会。另一方面,应跨越课堂、课程、学校的界限,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开展向着跨学科性、长期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及社会要以开放性的视角,通过购买服务整合社会力量,为学校开展项目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助力学校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使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从而多样化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得基于项目的学习成为当下互联网+教育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抓手,不断推进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的深入。

建议二:向更多家长宣传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建设。伴随基于项目的学习更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正日益呈现,家校合作共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应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更多地向家长宣传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这是因为,项目学习既可以是一至两周的班级内单学科的小项目,也可以是长达一年、跨学科的大项目。这些大项目可能需要社会、家长和其他校外成人的参与,包括安全保障等。不仅如此,更要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参与,让家长理解、体验当下教育改革的实践,使家长在了解当下教育发展走向的基础上理解、接纳社会之于教育发展的改革需求,从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建议三:围绕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开展现代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及助力成长。基于项目的学习深入开展将推动教育系统向更高层级迈进,这种高层级的教育系统需要有效的支持环境,特别在高素质的教师以及有效地社会化支撑环境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基于项目的学习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深刻的要求,如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筛选的主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学区特点和利用资源情况以选择和创生符合学生兴趣的主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学习活动中的支架设计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教师如何对课程标准和评价进行深入思考,提供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设计与计划过程等。这一方面需要对直接为学生提供项目学习支持服务的老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在评价和认定学生的能力发展、知识获取与创造等方面通过行动研究课题驱动教师与学者共同研究,并在跨界的合作中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建议四: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探索多元评价实践并支持考试评价改革。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能够带来学生评价的多元性实践,特别在支持绩效评价方面,如何评价和认定学生的能力发展、知识获取与创造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与教师的共同关注热点。项目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其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影响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以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入手,一方面会生成适应时代要求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更为评价方式的实践迁移带来切实的实践途径,要更多地进行基于项目学习评价的探索,为考试改革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技术应用关注逐渐增多,目前已有许多支持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的工具,可参见在线工具网站(PBLchecklist)。

实践与建议 篇2

1.围绕综合与实践的目标要求,小学阶段的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选取要注意哪些问题呢?(ABC)

A.关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B.关注方法的综合运用

C.关注来自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D.关注得到最好的结论

2.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哪几个环节? 下面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D)

A.选一选、问一问(选题)

B.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

C.试一试、做一做(做题)

D.讲一讲、评一评(结题)

3.综合与实践在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DEF)

A.指导学生选好题目

B.明确活动目标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D.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E.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F.突出活动的开放性,强调合作交流

二、思考题(必答)

请写出数据分析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列举教学中的一个案例,体现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实践与建议 篇3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实施难点 对策建议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被誉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里程碑”。新《劳动合同法》针对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追求的是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推动用人单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产物,也是新时代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但是《劳动合同法》施行2年来,却遇到诸多阻碍,以华为公司员工集体大辞职事件为导火索,全国不少企业纷纷效仿,通过工龄归零、集体裁员、劳务派遣等各种方法,来规避《劳动合同法》的适用,导致社会各界对新法的质疑越来越大,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劳动合同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法》在立法上存在不足。劳动合同立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既受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分析,《劳动合同法》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并且在制定条文时采取“倾斜保护”的原则。这反映决策者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的意图。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一种利益上的平衡,要使法律得到良好地实施,就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方利益的较量和妥协,最终才能形成法律。然而新《劳动合同法》总体而言,主要吸收了为数众多劳动者的声音,却忽略了形成劳动关系,即另一方用人单位利益的要求,导致在现实中出现大量企业消极抵制、大范围地规避法律的现象。比如,为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不被连续计算和控制订立劳动合同的次数以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采用将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不一而足。如果决策者能够在立法政治层面上也能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合理的建议,那么现在这些规避和违反《劳动合同法》的现象可能大大减少。

其次,从法律层面上看,《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技术粗糙,部分条款缺乏科学性、立法语言模糊,造成这些条款的操作性、可行性较差。其弊端忽视了全日制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限制了合同形式依不同情况作出选择的灵活性,说到底还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情况缺乏全方位的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劳动者人群的国家,对各种形态的全日制用工主体,采用单一的书面合同,这本身在操作层面上就是非常困难的,在监管上更是无法达到的。

最后,在社会层面上,《劳动合同法》通过前,缺少立法效果的预测,它是造成现实中劳动关系紧张的根源。《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其与现实冲突远远超出了该法可以承受的范围,不仅使原有的劳动关系紧张局面加剧,而且对司法领域、经济领域等各个方面产生强烈冲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争议案件激增,致使司法资源极度紧张。二是规避《劳动合同法》的事件层出不穷,劳动者因该法受损害的情况加剧。三是增加企业隐形成本,成为企业外迁或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劳动监察不力和配套制度缺失。劳动监察失之于“懒、散、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屏障形同虚设。我国劳动监察的事项范围宽泛,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事项呈现交叉重合状态,带来的问题是劳动监察事项失之于“散”,模糊不清,劳动监察将本属于查处范围内的事项像皮球一样踢给劳动仲裁,监察责任一推了之。劳动监察资源的有限性,面对查处显得力不从心,在查处违法用工案件时,刚性不足,硬度不够。

另外,目前与《劳动合同法》配套其他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劳动合同法》在实际运用中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3.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缺陷。《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致使全国各地劳动争议案件猛增。可是,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仍旧不够健全,处理劳动争议的体制简称为“一调一裁两审制”,又称之为“单轨制”。实践中,这样的体制存在着以下缺陷:“仲裁前置”的规定不仅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大大增加当事人诉累;仲裁不能形成自我体系;“裁”、“审”程序重复。

二.对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几点建议

1.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劳动合同法》在一些规制设计中存在有待于明确的概念和法律漏洞,需要相关配套制度措施加以完善,国家应着手制定和尽早出台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清理修改配套办法,细化相关规定,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法律体系。一是出台《劳动合同的相关司法解释》,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二是积极推动《集体合同法》的出台,强化劳资协商机制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作用。三是加快工资、工时、劳动定额等劳动基准立法,有效遏制用人单位规避法律的行为。应设计更科学、更严谨的法律制度,明确规避法律的责任,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用制度去防止企业规避法律,促使其自觉地守法,依法办事。

2.完善劳动处理争议体制和建立健全监察机制。

目前“一裁两审”的劳动处理争议体制,其在运用中反映出许多弊端,大量的劳动争议无法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长此以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能失去对《劳动合同法》的信任。应该尽快着手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学界普遍的看法是把“一裁两审”的单轨制转化为“或裁或审”的双轨制。“或裁或审”的体制能大大缩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间和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这样分清楚了案件的性质,前者更多的是属于权利争议,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即国家法院,后者属于规范争议,可以通过第三方(如国家行政机关)参与其中帮助解决。真正实现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双轨制”改革,更好的解决各类劳动争议。

3.政府应出台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相应的制度。

实现社保全国统筹制度。目前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态度冷淡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保金不能随劳动者工作的跨省移动而相应转移。因此,必须实现社保全国统筹,让社保医保等专卡专户结算,户跟人走,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合同法的执行。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做到,关键在于涉及到地方利益,提高了难度。建议在全国建立一个不隶属于任何地方政府的社保基金委员会,专门管理农民工社保基金,以防因地方利益博弈而阻碍社保全国统筹。

总之,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牵动多方利益,涉及多个部门。它的实施不仅是一个执法过程,也是一个基于社会、劳动者、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工程,需要政府配套出台类似的税收、企业责任、行政收费等一系列辅助措施才能实现,是三方共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景凯旋实施劳动合同法,政府也有责任[N].南方都市报,2007-12-27。

[2]周斌,试水“日薪制”与规避劳动法,职业,2007(5)。

[3]王俊秀,劳动合同法实施新问题,商务时报,2008-5-7(14)。

[4]邹乐,聂爱玲,劳动合同法遭遇执行难,政府法制,2008(8)。

[5]梁治平,立法何为?-对劳动合同法的几点观察,书屋讲坛,2008(6)。

[6]向春华,劳动监察:该出手时应出手,中国劳动保障,2006(8)。

[7]庄林冲,劳动监察:功能定位与法律规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8]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关怀主编,劳动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蔡晓芳、朱晓露,我市劳动争议仲裁案增长迅猛,南京日报,2008-6-6(12)。

体验式商务实践研究与优化建议 篇4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

2014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公布, 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决定其必须将专业实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以培养从事专业技术、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特色用途英语 (ESP) 中最活跃的分支, 其教学内容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体验式商务实践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设置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活动内容, 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进而从设定的环境和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并形成能力。实践证明,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商务实践, 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获得效用, 即提高他们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一、体验式商务实践的改革背景

为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 强调商务英语专业“强英语+重商务”的教学理念, 很多职业院校将实训和实践活动引入专业的日常教学中, 并提高了实训和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然而, 由于受制于实训场地、实训实践、实际业务流程等现实条件, 许多已经开展起来的商务实践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 只有在职业技能培养上有所突破, 才能更加直接地指导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因此, 开展体验式商务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从具体的体验到观察和反思, 然后形成抽象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式循环模式, 即学习圈理论。体验式学习建立了一种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 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和自己的主动探索, 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最终通过消化和理解, 将理论知识转换到实际应用中, 获得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体验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中, 是一个动态互动的体验学习过程, 能较好地克服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困难, 较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用。

2012年以来,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在商务英语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三个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中引入了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 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校内实训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体验式商务实践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了实践, 也为体验式商务实践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 体验式商务实践的基本框架构建

在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 在构建以体验式商务实践内容为主的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校内实训体系时, 必须依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重点和要点,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从基础培养向综合培养培养, 让不同的体验式商务实践相互关联, 层层深入, 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功能, 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投入产出比, 实现教学双赢。

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商务英语实践仍需要在校内进行的实际情况, 学院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情景教学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和拓展性等因素的前提下, 设计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校内实训体系, 具体内容见表1。

(二) 体验式商务实践方案的实施

推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校内实训体系是为落实内容不同的体验式商务实践方案。推行这一体系不仅能够完成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任务, 也能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建设平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商务实践重点是有所区别的。笔者试以能力融合强化阶段的商务案例综合实训和能力综合提高阶段的校内经营性实训为例, 探析体验式商务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实施商务案例综合实训这一实践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设置了侧重点不同的任务, 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商务案例综合实训的体验式学习流程见表2。

商务案例综合实训的过程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空间, 使商务知识学习者成功进入知识运用和思想交流阶段。

在体验式商务实践过程中, 学院坚决贯彻了“实践+创新”的思路和“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的理念。例如, 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很好尝试。校内经营性实训是指在校内进行的、具有经营性质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实训方式, 这种实训的模式和校内实体经营在资金来源、经营地点、经营时间、 参与经营的人员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具体做法是, 将参与实训的学生分组, 由学生提出经营理念、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具体的经营内容) , 在指定的时间内 (一般为四周到六周的时间) 由学生自行经营, 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以获利为目的, 在不影响学习和功课的情况下进行。这是一种绝对情景化的体验式商务实践,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 学习的过程被置于各种真实的情境之中, 学生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料, 又必须马上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作出反应并加以解决, 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商务知识的深刻理解。此外, 学生在互动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就是吸纳新知识的一种过程。

三、体验式商务实践的改革效果分析

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于2012-2013学年在商务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中实施体验式商务实践, 至今已实行三年。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 可以肯定, 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是“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体验式商务实践的可行度高, 它能让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任务逐步掌握商务英语及技能, 有助于学生了解商务活动的基本流程,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体验式商务实践的适应性高, 它能以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强化学习效果;体验式商务实践的实效性高, 它能够保证商务操作流程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效果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体验式商务实践的教师认可度高, 它能让教师不再重复机械地讲解教材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体验式商务实践的收益明显, 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3届 (2010级) 、2014届 (2011级) 和2015届 (2012级) 三届学生毕业跟踪调查数据可印证其效果。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 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连续三届的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均达到100%, 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更是比没有实施体验式商务实践之前有大幅度提高 (2012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83.08%) 。2013届和2014届学生的平均就业对口率为71.5% (2013届为81%, 2014届为61.9%) , 部分毕业生经过磨砺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 走上了初、中级管理岗位, 这三届学生中也都出现了自主创业者。 2013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高 (满意度为71.8%, 基本满意度为23.9%, 不满意度为2.8%) , 毕业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满意55.5%、基本满意44.5%。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见表3。

四、体验式商务实践的优化建议

体验式商务实践教学模式仍然需要在运行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优化。总结过去三年的实践经验, 学院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一) 体验式商务实践任务的设置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指导

在能力培养阶段的体验式商务实践中, 很多活动是在课堂内举行的, 比如依托教学内容自行设计的课堂内完成的实训, 但由于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局限, 教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学生在学习方法、 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有可能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采取“一刀切、一把抓”的方法, 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 在实施体验式商务实践的时候,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 安排任务时要注意强调教学重点, 让任务安排具有目的性和层次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要给他们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 体验式商务实践任务应该避免偏离现实或教学

教师在实施体验式商务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 体验式商务实践应避免与生活偏差过大, 否则会导致教学目标模糊。例如, 在讲营销策略时, 因为学生对国外企业不熟悉, 如果使用国外企业作为示例引入可能会导致学生情感体验失败, 因此最好以学生熟悉的国内企业作为案例。另外, 部分教师可能会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 但却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境, 这种操作方式虽然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 却容易使学生的关注焦点偏离教学内容, 导致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主旨不明。

(三) 体验式商务实践内容应有连贯性和综合性

部分体验式商务实践活动虽能为学生参与、体验现实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机会, 但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层次, 且安排比较随意, 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充分的锻炼。而且, 由授课教师安排实训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 实训课程项目往往无法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每个实训课程也有独立存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逐层递进、由易入难, 从单一到综合, 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模块尤为重要。

(四) 体验式商务实践应避免草率收尾和评价单一

在体验式商务实践中, 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归纳、总结和自省的能力, 但还不够成熟, 很难将他们在体验式商务实践中收获的内容提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层次, 使体验式商务实践流于形式。因此, 在完成体验式商务实践之后, 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体验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技能、完善知识体系, 切忌草率收尾。

考核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方式单一的考核评价会缺乏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对于帮助学生作用不大。因此, 体验式商务实践的考核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体现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检验体验式商务实践效果的同时, 也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 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 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能使评价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 使评价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总而言之, 体验式商务实践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 其教学模式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当然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来验证, 也需要有更加完善的评估体系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宋娟.高职英语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6) .

[2]龚敏.体验式学习视角下的任务设计——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5) .

[3]于燕.情境体验式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 (5) .

[4]娄宏亮.建构主义体验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7) .

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问题与建议 篇5

【摘要】本文对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调查,问题,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科学的调查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求实、开拓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正因为如此,西南政法大学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4学期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并在第5学期初提交调查报告,成绩合格则获得2个学分。这一环节的训练极大地增强了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作为指导小组的成员之一,笔者更关注的是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对策,在此择其要点而论之。

一、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确定研究问题阶段

1.研究课题不够具体、明确

指导老师给出的备选课题列表大多只是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尚需学生在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把调查课题具体化,明确调查内容和视角。比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状况、同伴关系等等。但不少同学在此环节注意不够,追求“大而全”,结果在调查时往往浅尝辄止、顾此失彼,呈交的调查报告也难免“大而空”。自选课题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2.文献查阅不到位或者不得法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明确化,研究方案的设计,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其中,文献查阅尤其重要,但不少同学文献查阅工作不到位或者不得法:要么没有在泛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问题然后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文献查阅,要么文献查阅的关键词找得不对路或者不全面,要么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直接跳过这一环节。

(二)研究设计阶段

1.混淆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

分析单位是研究的对象,是一定的;而调查对象是发放问卷、调查访问的对象,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调查对象。比如,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固然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深度访谈(或者二者结合),同时也可以并且应该对了解相关情况的当地教师、当地教育口负责同志、家长等人进行一定的访问调查,一是了解他们所掌握的情况,二是了解他们的态度、看法。当然,如果能够拿到当地关于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相关统计资料,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但很多同学在这方面注意不足,调查对象过于单一,从而对调查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造成负面影响。

2.问卷及访问题纲的设计不合理

问卷设计的基础是操作化,即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搞清主要的维度及具体指标,但很多同学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效度。另外,学生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还包括: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有倾向性,问题有多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答案设计不穷尽、不互斥,语言不通,等等。

深度访谈的问题一般应该遵循开放性原则,要尽可能地鼓励被访者多说。但很多同学不明白这一点,把访问题纲设计成为一份没有答案的结构式访问问卷,从而使得深度访谈的优势损失殆尽。

(三)资料收集阶段

1.前期准备不足

比如,在进入实地之前,没有事先了解当地相关基础情况,没有打点好相关“关系”资源,没有准备好纸质调查问卷和观察表格,没有携带照相、录音设备,等等。

2.对各种资料收集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娴熟

比如,一旦遭到拒绝就一筹莫展,自填式问卷出现他人代填或多人共同填答的情况,结构式访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控制访谈环境,深度访谈过程中不知如何打破僵局,不善于提问、倾听并适时追问,不善于从被访者的表情、神态及周边环境中发现问题,等等。

(四)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1.缺乏明确、合理的分析思路

很多同学前期文献准备和研究设计工作不扎实,从田野回来之后又没有结合现有文献对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思考,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分析思路,这使得他们的调查报告在内容上非常松散、跳跃。还有一些同学,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扎实,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料收集和原有设计差距较大或者发生了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其中一部分同学依然固守原有的研究框架,而没有根据具体调查结果调整或重新形成分析思路。

2.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不足

比如,对定量数据的挖掘不够,只是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基本的单变量频数统计,没有进行必要双变量交互分类和相关分析等。再比如,对于定性资料,没有在结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逻辑,达成对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五)报告撰写阶段

1.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不合理、不准确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介绍过于笼统,比如,只说自己做了问卷调查,进行了抽样或者随机抽样,但没有介绍具体的抽样方法和程序;2)对抽样方法的介绍不正确,比如,有同学只是向自己(及几位密友)的QQ好友以及自己(及几位密友)所加入的所有QQ群里的成员发放问卷,回收回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却在调查报告中宣称自己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3)对回收率的介绍不正确,比如,有同学调查青年农民的婚恋观,等距抽取了150人,在其中有50人外出打工无法接触、10人拒访、成功回收90份问卷的情况下,号称自己的回收率是90%;4)做实地研究、个案调查的同学,尽管绝大多数人是基于可行性和便利性的考虑选择的研究个案,但总有一部分同学宣称自己调查的个案是“有代表性”的,殊不知代表性意味着“能够以样本来推论总体”。

2.调查资料的呈现和运用不得法

比如,做统计调查调查的同学,却没有或者很少用数据说法,而是脱离调查数据空做议论,或者没有注意在图表呈现的基础上则其要点而论之,而是光在文字中一一罗列百分比。再比如,很多同学对于实地研究中的访谈资料不知道怎么呈现和运用,只会将其转化为“我”的语言进行表述,却不会适时适当地直接引用,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其他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3.其他问题

比如,文章结构安排不合理,调查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脱节,缺乏必要的讨论与对话,摘要撰写不合理,文献标注不规范,语言表述不通顺、不妥当,等等。

二、提高本科生社会调查实践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社会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相关课程主要开设于学生暑期社会调查之前,相关教师应该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原则的前提下,引入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前期准备和研究设计工作,从而在实际上延长学生准备社会调查、接受老师指导的时间,进而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的质量。

2.加强社会调查之前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第4学期末,在指导小组中遴选出一部分兼具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调查经验的老师,分小班对学生进行有效动员和系统培训。一方面,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家“从实求知”的科学意识和求索精神;另一方面,分别开展“选题与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处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写作”等培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调查研究的基本流程以及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3.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管理

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整个社会调查过程的始终,学生在调查的各个环节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并接受指导。可以借鉴课堂教学的管理办法,在社会调查报告提交后、成绩公布前,让学生在教务系统中对指导教师进行“评教”。当然,因为实践环节的特殊性,具体的评价指标应另行设计,确保科学、合理。

4.建立必要的衔接机制和激励机制

实践与建议 篇6

关键词生活数学 教师教学 建议

生活数学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累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度极高的数学信息与元素。这些信息与元素一方面促进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又引领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出来加以解决。与传统数学学习过程不同,生活数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在这当中,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妥善组织以及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学习内容的吸收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将原本枯燥的学习转为一种关于生活的体验与活动,通过生活这一媒介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值得强调的是,生活数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数学现实,他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构建数学、接受数学,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再创造出来,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

但是,生活数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数学。一方面,通过学校教学学生可以更系统、更简洁地习得人类社会积攒的优良文化。另一方面,学生知识的学习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生活体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在强调生活数学实施的同时,处理好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生活数学在实践中运用的困境

1.教师对生活数学的理解与态度问题

首先,教师对生活数学的内涵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提及生活数学这一名词时,很多一线数学教师都表示鲜有听闻,仅有少部分教师表示曾在网络或期刊上有过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对生活数学理解有所偏差。生活数学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生活数学化,二是數学生活化,而有些教师却将生活数学理解为其中一部分,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注重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没有真正体现生活数学的完整内涵。再次,教师对生活数学实施态度上存在偏见。部分教师认为生活数学的实施必要性不大。有教师在访谈时就表示,“生活数学的实施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实施起来费时费力,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毕竟中学教育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最后,生活数学实施形式化。许多教师往往在公开课上十分注重生活情境的设置、讲授知识与学生实际经验的结合,而回到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则很少注重生活元素的融入。这表明教师们仍没有领悟生活数学的真正内涵。

2.教师的数学教育理念问题

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于新课标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学习,且数学教育价值观模糊不清。而即便是对数学教育理念有一定认识的青年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生活数学与系统知识整合能力不强、生活资源中的数学提取困难,以及生活数学实施过程中背景设置及举例不恰当、脱离学生实际等。

3.教学环境问题

首先,教学设施缺乏,不利于生活数学实施。特别是教学环境较为落后的偏远郊区,教学条件还有所欠缺,不利于教师实践活动的展开。其次,教师压力大,负担重。中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的辛苦与压力,致使教师在紧张的教学环境下,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实施生活数学。再次,应试教育阴影依然存在。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实行多年,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试教育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把提高成绩看做是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试问教师又如何给予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活数学以足够重视呢?

二、生活数学在实践中运用的建议

1.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动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具有其特有的学科魅力。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示数学太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导致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学生不能用已有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学习内容。最新颁布的《初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合理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在适当情况下,我们应重新考虑和讨论这个把教室和学校的经验与生活经验分开的隔膜的渗透性,并且我们将寻求如何来提高它的渗透程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位有心人,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最终结合认真思考筛选出适合特定教学内容的生活资源。其次,教师应积极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课堂情境即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创建一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近年来,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可,特别对于生活数学来说,其积极效果尤为明显。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不仅打消了学生的陌生感,而且令学生身临其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提高。情境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紧贴学生实际生活,问题情境应合理合适,情景设置不可过频,注意适时引出新知。

(2)组织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数学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标准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规定每学期实践活动的次数至少为一次。同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活动实践中学习。由此可见,数学实践活动对于生活数学的有效实施、学生创新精神及应用意识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但调查发现,教师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情况却并不乐观,仍有待加强重视。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实践活动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生活数学实施过程中组织的实践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生活性、目的性、针对性。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已有活动经验基础上,设计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一方面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生活数学的感知与体验,通过直观而又生动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将已习得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发生联系,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全体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在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服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数学教育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学生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在此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数学练习题形式创新。以往的数学练习往往取自教材或课外辅导书,形式单一、缺乏内涵、枯燥乏味,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令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变成了一种负担。对此,教师应尝试摆脱教材例题的束缚,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现实存在、趣味性高的数学练习题,从而在知识巩固的同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第二,数学作业多样化。数学的一项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以往的数学作业通常仅以书面练习形式呈现,形式过于单一,抑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发多样而生动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体验生活,培养能力。新型数学作业形式大致可分为现实问题类作业、实践活动类作业、调查类作业以及手工制作类作业等。现实问题类作业即教师布置客观存在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解决。实践活动类作业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感知体验,从而加深印象与理解。调查类作业即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多种调查手段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并应用已有经验,提出观点及解决方法。手工制作类作业一般出自几何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图形的制作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2.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丰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依据,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等多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呈现形式应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不单单围绕教科书展开。同时,教材编写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适当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与问题,从而在原有基础上体现更强的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与动力。

(2)例题、习题贴近生活,符合实际

首先,例题及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例题及习题的编写应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与时俱进,增添当下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数学学习为生活服务的价值所在。其次,例题及问题应体现科学性与适切性,符合实际。例题的编写不能与常识相违背,必须重注其科学性与适切性,联系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在教材中曾有如下例题“小明手拿一根长为2.4米的竹竿进家门,门高2.5米、宽1.5米,问小明能否将竹竿拿进家里”。这个问题出自勾股定理部分,考察学生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但这一例题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正如学生所说“我为什么非要试图沿对角线考虑呢?横着拿,再进家门不好吗?”

3.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1)鼓励教师创新与发展

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有关新课程相关理念的学习与实践,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将生活数學运用到日常授课之中,而不仅仅是公开课上,并适当给予教师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支持。

(2)保证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对于学生学以致用、个性特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实施并不乐观。因此,学校应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加大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并对教师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适当采取奖惩的方式予以公开,从而促进教师贯彻落实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革教师评价及考核制度

进行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打破以往根据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多少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评估手段,从教学情况、实践环节、学生反馈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生活数学实施的重视,发挥教师对生活数学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玮.数学教学生成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兆正.经历数学化,从数学生活化到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回归与超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4]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乃涛.基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实践的把握[J].江苏教育,2012(4).

[6]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刘意竹,杨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袁丽景.生活:数学教学的起点与回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9] 杨美青.寻找生活数学建构数学思维[J].课堂经纬,2010(634).

实践与建议 篇7

对于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给出了建议, 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20世纪90年代, 世界各国就已不断加强对这部分的研究,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如设计学习、应用学习等内容;法国中小学设计了动手做, 也是类似的活动;1999年, 日本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中规定, 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性施教活动, 并且它是以课题的形式来推广的。在我国, 上世纪90年代张思明老师就在初中尝试开展有关数学建模的活动, 小学近些年也在尝试着研究类似的内容。这说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大的教育背景, 也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 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 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 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 (如几何、代数、三角) 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 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 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 (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 , 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条件未必可丁可卯, 线索未必清晰可见, 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 “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 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2.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 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地、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 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 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二、“综合与实践”分段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 有必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 认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 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依据课标总体目标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1. 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定位

第一学段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在实践活动中, 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第一学段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隐性目标上看: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能提出问题和一些简单的猜想。

在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学过的知识很有限, 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更多仰仗教师对问题的确定, 教师对问题解决实施过程的组织, 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 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2. 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定位

进入第二学段, 以第一学段为基础, 学生发展的目标会产生本质性的变化, 逐步从教师引导下的发展向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第二学段目标: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 结合实际情境, 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给定的目标下, 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 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历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自主分析的综合实践全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价值;学生研究的问题既可以从所学的数学知识背景中提取, 也可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从隐性目标上看: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 对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开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了对数学的理解, 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丰富了学习的路径, 拓展了学习的方式;加深了对社会以及对他人的了解。

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者不能割裂开来。第一学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是第二学段自主实践探索的基础, 而第二学段的开展又是第一学段的发展和延续。小学阶段两个学段的实践活动开展又为初中第三学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等。所以, 关注“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的设计与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1.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1) 确定研究题目:第二学段的选题不同于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 可以逐步向学生自主选题进行过渡。但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引导, 由于小学生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最初阶段还难以把控恰当的研究题目, 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同伴的共同参与, 还是非常必要的。这阶段的选题已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2) 设计实施方案:好的题目是研究的重要前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在学生选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研究的方案, 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调整问题。

(3) 具体操作实施: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独立地加以实施。与第一阶段由教师设计组织学生实施研究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 及时加以引导,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 研究成果及反思:由于第二学段学生的知识方法储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可以让学生逐步独立地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 对自己所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以自己恰当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汇报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手抄报、PPT、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方式均可。

这个流程的使用也不是绝对的, 教师可以依据学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不同, 将流程中的部分环节分解开来进行使用, 自由组合或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智慧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与建议 篇8

1. 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供电企业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是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更新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不仅是更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而是要让供电企业全部财务管理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从理论的高度上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还要积极为每一个员工创造发挥自身价值的空间, 促使财务管理人员将被动的工作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 加强学习, 细心工作, 网络时代, 持慧眼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存在的管理漏洞, 在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导下, 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2. 修订完善财务制度体系

财务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 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为此, 不断总结管理经验,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 修订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进而推动供电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 促进集约化、规范高效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业务流程方面, 依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实施管理创新驱动战略,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将财务管理制度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条款进行优化与改进。供电企业应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财务、营销、物资、工程等相关业务内容, 尽快优化与简化各项具体业务的工作流程, 完成跨部门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 明确各个业务层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结合工作实际, 全面梳理、修订财务核算、预算、资金、资产等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风险点, 都备有预案与应对方略, 同时加强内部监督, 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平稳过渡、有序发展。

3. 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

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不仅是一种财务管理方法, 而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与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机制来约束与规范供电企业管理层与财务工人员的企业经济行为, 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供电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整体的和谐运转需要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要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其中, 供电企业各个部门协调的程度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真实反映, 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各部门中发挥出应有的协调作用, 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完善财务监管制度, 按制度规范管理企业财务的入账及支出等行为, 杜绝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4. 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 许多高科技设备被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 但目前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较低, 需要引进高科技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作为管理升级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多数供电企业所拥有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均存存有覆盖面小、功能不全、应用水平低等亟待解决的现状问题。为此, 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原有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基础上, 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进而实现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的初步集成, 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 达到快速、准确反映出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数据, 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同步发展, 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反映达到实时控制, 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规范业务流程, 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完善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是诊断现有财务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效的科学手段之一。随着基层供电企业各种资本的增加, 供电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 评估知识资本价值, 定期编制知识资本的相关信息报告, 揭示基层供电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 使利益相关群体了解基层供电企业的运营现状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应以日常的财务分析为主要工作内容, 对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并对员工个人所承担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最终以考核评价的结果为依据, 实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然后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与激励, 以此形成正能量, 带动整个企业的员工爱岗敬业、努力搞好本职工作。

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 也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在企业资金运转流畅、到位、安全, 也是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此, 从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开始, 建章规制, 然后通过修订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与完善财务评价体系, 共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开创出了企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局面, 能激发出企业人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进而促进供电企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摘要:在供电企业和谐、绿色发展的今天, 相应的实践与建议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回顾, 从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修订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出发, 探讨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供电企业,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果继桐.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于对策探究[J].商业会计, 2015 (08)

[2]张广平.基层供电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财会研究, 2011 (19)

实践与建议 篇9

一、深入贯彻落实 9 号文件,全面深化林业财政体制改革

2014年4月,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央财政林 业补助资 金管理办 法》( 财农[2014] 9号) ,明确提出了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预算管理的程序时限、各类林业补助资金的使用办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9号文件,林业部门会同省财政厅认真研究,组织专人制定了《甘肃省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根据9号文件的精神,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开始了以下工作。

1. 会同省财政厅共同开展林业项目库建设。针对近年林业财政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联合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林业财政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2014年省级财政林业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指出申报项目由林业、财政部门联合逐级上报,凡申报的项目一律经过筛选进入项目库,滚动安排实施,避免了项目重复申报或选题不准、上报时间紧张等诸多问题,建成了我省首个林业财政项目库,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为提高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研究建立了林业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库和省级专家评审制度,在全省遴选出111名不同林业学科的专家入选专家库,集中开展重大项目论证,特别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据统计,全省项目库已储备林业科技推广等7大类534个项目,2014年组织申报235项,有效提升了林业建设投入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促进了全省林业建设项目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 加强计财队伍规范化管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要求,我们要求厅直各单位一把手不再分管财务,全面调整了工作机制,形成了由班子副职分管财务,党政“一把手”负责监督检查的新机制。对厅直各单位集中开展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清理工作,要求未取得会计资格证的从业人员,一律不得在会计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全面落实了会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针对全省项目资金管理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于8月上旬召开了全省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培训会,邀请省财政、审计、纪检部门的专家领导,就如何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做了专题讲解,特别突出了警示教育的内容,使全省林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3. 强化林业财政项目资金的监管。针对国家和省级林业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在林业财政项目资金管理中的监督职能作用,建立纪检、审计、稽查联动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更新监督检查理念,将监督工作始终贯穿于资金管理的全过程”。组织2个稽查组对2011—2013年全省的林业财政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稽查,对项目进展缓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等问题突出的单位进行了全省通报,并责成相关单位限期进行整改。近期组织督察组对近三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全覆盖督查,摸清了基本情况,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和督促改正,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4. 组织搭建林业财政资金网络化管理平台。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精神和省林业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实际,为实现林业计财工作科学、高效、规范的现代化管理目标,我们在开展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着手搭建林业财政资金网络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将通过项目库建设、项目资金进度实时督查等功能的发挥,确保林业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二、财政林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对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支持有待加强。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务院去年底审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省林业厅认真研究制定生态屏障规划编制大纲,组织召开省内外专家学者咨询会,谋划建设方向,组织编制总体规划,争取将生态屏障建设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但因国家没有安排专项投资,试验区建设只能依托现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进展和成效尚不明显。建议国家林业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对甘肃省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机制不够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国家是效益补偿的投资主体,但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也难以激发受益者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全社会对公益林实施补偿。除各级政府投资外,生态受益的各个社会群体,也应投入到公益林保护上来。从面上看,中东部省区要对西部省区的生态保护实施补偿; 从线上看,大江、大河中下游生态受益群体要对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实施补偿; 从点上看,对森林、湿地、水源地周围的群众要实施补偿。建议国家从法规层面上明确,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同时,根据我省对单位管护成本的调查显示,以国有林为主的白龙江林管局、祁连山保护局、庆阳市林业局所属林业总场等天然林区管护成本分别为38. 8元/亩、20元/亩、17. 52元 / 亩,以集体和个人为主的庆阳市、天水市、陇南市管护成本分别为42. 23元/亩、28. 4元/亩、22. 3元/亩,与目前补偿标准差距较大。为此,建议国家将国有和集体公益林补偿标准分别提高到15元/亩、25元/亩。

3. 森林抚育补贴范围亟需扩大,补贴标准有待提高。一是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多、面积大,区内有大面积亟需抚育的中幼林,特别是采伐迹地、初植密度较大的中幼林,火灾和病虫害隐患相当严重,建议按照森林正常的经营活动,将自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纳入抚育范围。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确权到户的集体林急需抚育但缺少资金。建议在加大抚育任务的基础上,增加试点单位和试点范围,扩大到集体林和个人林。三是河西地区主要以灌木林为主,绝大多数灌木林急需抚育更新。目前灌木平茬更新复壮成本较高,没有国家投入难以实现灌木及时平茬更新复壮。建议将灌木林纳入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范围,发挥灌木林的生态功能。四是由于社会劳动力价格日趋增长以及林区运输成本增加,森林抚育成本逐年增长。我省多数地方抚育成本稿达300元/亩以上,远高于现有的抚育补贴标准,加之抚育间伐出材及抚育剩余物材质差,销售价格低,成本冲减少,而随着森林抚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难度大,成本高,投入不足的情况更为严峻。建议国家将抚育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300元。

三、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

1. 制定林业自然资源登记管理办法,建立并实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林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 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确定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及有关规范标准。在有关省份试点搭建林权交易平台,探索保障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森林资源安全的途径方法。

3. 实行森林资源增长目标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各地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完成情况。

4. 制定湿地和沙化土地征占用补偿办法,逐步健全林地、森林、湿地和林木、沙生植被、野生动植物等有偿使用制度。

5. 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湿地、沙化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逐步修复湿地、荒漠生态系统。

6. 探索建立碳汇项目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林业碳汇技术支撑体系和林业碳汇交易制度。

四、对推进国有林区改革的有关建议

1. 认真总结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经验,明确国有林区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国有林场性质,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2.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创新机制体制,按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公益性林场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同时理顺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投资渠道。

3. 剥离移交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按属地管理原则,将国有林场承担的学校、医院、社区等社会职能整体移交当地政府,国有林场不再承担办社会职能。

4. 着力完善国有林场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国有林区社会人员保障制度,实现国有林场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应保尽保。

实践与建议 篇10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折扣”的实际含义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在导入新课时,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打折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有打折的、有买一送一的、有原价300元现价200元的,还有满400元送400元的……通过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信息,让学生初步感知打折就是商品减价,引导学生明确打折也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在打折的图片中,我选择了一张“所有商品一律7折”的信息,让学生说说“一律7折”的含义。学生归纳得出“7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70%后,引导学生小结“折扣”的含义(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二、把折扣问题与已学的百分数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

折扣问题归根结底是百分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特殊应用。当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后,我再次创设情境:老师要买一件大衣,原价700元,打了八折,买这件衣服需要多少元?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理解现价就是原价的80%,现价=原价×折扣,即700×80%=560元。接着我又提出:如果老师买了一件打了八折的大衣,只花了560元,你知道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吗?这个问题看似有一定的难度,当我引导学生把其转化为百分数问题时,原价的80%是560元,原价=现价÷折扣,即560÷80%=700元。通过以上的转化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原价、现价(售价)、折扣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能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我出示一组对比题:1.一个原价96元的书包,现在打九折,实际售价多少元?2.汉堡包8折出售卖12元,原来的卖多少元?3.—盒原价25元的拼图玩具,现在只需20元。这盒玩具是打几折出售?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数学语言的多样性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是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内容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嘉华饼屋店庆送大礼,买多少送多少!请同学们算算嘉华饼屋店庆活动中,店里的糕点打几折?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亲身参与过活动,学生无从下手。所以我又穿插了学生生活小情境:出示收集到的面点图片,让学生选购后再计算其折扣,如按原价买10个手撕面包需要100元,我可以领到赠送的100元的手撕面包10个,如按原价20个手撕面包得用200元,现在只需要100元,也就是打了五折。这里的“买多少送多少”还可以说成“所有糕点一律五折”。类似的活动还有“买一送一”活动,但“买和送”商品必须得单价相同才是五折。

在生活中,有的商家开展的促销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商机”,这就要求消费者“精心计算”才不会吃亏。在拓展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场景:1.“一心堂大药房”会员日,所有药品打八折返礼活动(“返礼”主要是指优惠的价格送店里的药物)。2.“东骏大药房”会员日,所有药品一律八折。我让学生思考:两家药店的活动是一样的吗?同等价格的药物在哪家买比较划算?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一样的都是打八折,虽然“一心堂大药房”优惠的价格是送药物但药物也得花钱买,所以不管在哪家买都一样。只有少数学牛想到了“一心堂大药房”所返的药物是按原价返,这样算下来还是八折吗?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进行了计算。我们就以买100元的药为例,在“一心堂大药房”买打八折后本来只需80元,但我们得付100元,优惠的20元又送原价是20元的药,也就是我们付了100元钱买到了120元的药,我们可以用“现价÷原价”算出折扣是否是八折?即100÷120≈0.83=83%,应是8.3折,所以划算在“东骏大药房”买。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在“一心堂大药房”买同等价格120元的药要100元,而在“东骏大药房”买打八折后只需96元,便宜了4元。又如“买满200减30,满300减50”等,都可以先算出现在的售价,再来计算满200的折扣和满300的折扣,这些折扣的不同表达方式,只有熟练掌握折扣的相关知识,我们才知其中的奥妙。

四、巧设课后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建议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27-02

收稿日期:2015-07-10

作者简介:雷英(1978-),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广东 中山/528437)

宋国翠(1980-),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电子技术等。(广东 中山/528437)

刘晓飞(1979-),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西南科技大学学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机械设计与制造。(广东 中山/5284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0302053。据教育部年报统计,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随着高职院校十几年的飞跃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问题日渐凸显。

一、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不能完全体现实践性

有些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即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评价教育质量,如:考试制度等。监控与评价体系极少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在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独立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产中的创新能力,及对以上这些能力的激励机制。同样对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在监控与评价体系中体现。在现代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下,陈旧的知识、落后的教学设备、保守的教学理念成为了实践教学发展的绊脚石。为此,有必要深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把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把培养实践性的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可以参考澳大利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多元化方式: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作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和其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确保了整个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

二、政府对高职院校行政参与度低

企业在既得利益等多方面的驱使下,由于缺乏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支持,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参与度低,企业不愿耗费人力、财力、精力参与到高职学生的教育上。一方面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所担忧,另一方面,企业培训完的技术工人经常会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跳槽,使得企业的用人成本增加。如果没有政府的纽带,仅靠高职院校本身很难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对此我们建议可参考德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高职院校的模式问题。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通过各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规章、法规及联邦基本法等,规定企业、学校、个人在协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为高职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不健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设在教务处,教务处既是教学管理的执行机构,又承担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职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机构设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提高。同时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督导评价环节严重僵化和落后,首先督导组成员多是离退休教授,来源单一、脱离生产一线;其次督导的方式多为课堂听课、检查教学文档等相关的资料,这种滞后的督导评价机制,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的尴尬局面,无法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服务企业等能力。

以上的现实问题亟需由一些行业专家组成的、具有科学评估方法的、有影响力的、客观的评估机构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之外的,由第三方组织实施的依据适用原则和标准,按照专门规范和程序,应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项目有关活动和效果进行专业化评判的过程。

这方面可参考澳大利亚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行使对高等院校质量保障制度和程序进行审核、评估、监督等职能。我国高职教育需要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进一步健全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制定客观的、具有可比性的、统一的质量与绩效评估标准,行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细则应由各行业协会制定,对各高职院校具体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学生选择学校、进行教育投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由院校转移到企业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仍主要由学校带队教师完成,由于实习的分散性和教师的紧缺性,往往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而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造成管理与评价的难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习期间质量评价的主体由职业院校转移到企业,学校仅作为辅助机构配合企业完成评价任务。但企业在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如何评价,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可以参考德国的模式,学习德国企业的眼光,不遗余力对高职教育进行支持;同时德国成立了代表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组织该行业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考试,每一行业协会设有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由工会、雇主代表和职业学院教师组成。这种评价方式使企业评价学生有了统一的标准。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现在的大型企业很重视员工的管理,重视营造合作、创新的氛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现代企业管理是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进步的,我们认为在对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上也应把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揉入其中。在高职院校,一个良好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合作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院及相关专家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34.

[2]杨丽伟.我国第三方评价的应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8):7-9.

实践与建议 篇12

在我国, 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 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 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事业单位改革也在积极稳妥地进行, 总体朝着政事分开、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事业单位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6年

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

第四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

二、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深圳的探索

深圳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开始于2006年,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此项工作自2006年7月启动, 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是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总体思路是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理事会、管理层、职工大会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 推行职员制对于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将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 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财政供给方式告别“按人头拨款”, 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事”。

(一) 事业单位的分类

深圳将事业单位分成三个类型:执行政府职能的法定单位, 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公益单位, 可以企业化运作的营利单位。

改革之后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 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基础教育、非营利职业教育、基础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医疗、公共体育、水文气象监测、环境资源保护、社会福利和服务、特殊区域管理等单位。

另一类是依据国家法律履行强制性监督检测职能的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 主要包括食品药品检验、质量安全检测、价格认证、招标采购代理等机构。

(二) 事业单位机制体制的改革

2007年10月, 在经历了首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 深圳市发布了《事业单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七项改革方案》, 启动第二阶段的改革, 这些改革内容被逐步确定为七个方案, 包括建立区别公务员级别的岗位级别、法人治理结构、财政经费供给、人员绩效管理、内部机构调整等等问题。

首先, 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理事会、管理层、职工大会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其次, 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 推行职员制;

第三, 对于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政府将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 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这些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即所谓“法定机构”。

第四, 财政供给方式告别“按人头拨款”, 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事”。即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 改变过去按在编人员安排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的管理方式, 实行由编制等部门界定单位承担符合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能和事项, 由财政“以事定费”。

此项改革将按不同行业分三个阶段推行。第一批在高校、城管、文化等系统, 第二批在卫生、交通、水务等领域, 第三批再全面推进到所有领域。

三、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1.建立理事会制度

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后, 将形成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包含以下方面: (1) 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并有一系列绩效指标可供定期评估以确定目标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2) 可由行使所有者权利或行使政策制订者职能的政府部门所任命的理事会进行管理, 理事会还可包括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代表; (3) 理事会建立之后, 管理者的任命和解职由理事会决定, 聘用和解聘其他人员的决定权可由理事会保留 (例如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 也可下放给管理层。理事会和管理层应享有足够自主权, 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功能

财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血液”, 是经营管理效果的“晴雨表”。发挥财务的管控作用, 对于起步较晚的考试机构来说, 应以建立健全财务机构、人员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首要任务, 要将财务的地位提升到组织的核心管理层面;对于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考试机构, 财务管理要上台阶, 规划改制后的发展大计: (1) 做好改制后财务情况的预测与分析, 改制后事业单位面临新的财政、税务以及监管环境, 这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是什么?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哪些财务管理环节, 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2) 改制后新业务的发展, 要求建立新的财务与会计管理方法, 尤其是合并、重组等事项在所难免, 现在可以预先研究、作好此类事项的知识储备。 (3) 独立自主经营的管理机制, 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作用, 将风险管理上升为组织领导层面, 建立与市场风险相适应的管理方法。

3.系统研究改革对职工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能对职工产生明显影响。为了真正改善公共服务而必须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对某些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工资、奖金和退休金产生负面影响, 至少短期内会如此。改革领导小组要经常与职工保持沟通, 使他们掌握全面信息。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在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对职工的养老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化, 同时推进相关改革以确保养老金投资有足够的回报, 并制定融资战略来支持转轨。

参考文献

[1]王谰明: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红旗文稿, 2006年第15期。

[2]解读深圳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化走向市场化, 法制日报, 2007年11月11日。

[3]深圳事业单位改革“深水区”缓行, 南方都市报, 2008年9月23日。

上一篇:对农村发展有线电视下一篇:保税区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