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调(精选12篇)
国际协调 篇1
摘要:在我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要求下, 我国会计标准需要进一步缩小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本文从我国国际会计协调的现状及进行协调的意义进行说明, 指出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协调
一、我国国际会计协调化的现状
(一)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看, 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因此, 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 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 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 致使企业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 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了人为因素, 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 这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 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 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
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 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 这不仅使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 倾向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方面很难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三) 从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业自律程度看, 我国尽管拥有1000多万
会计从业人员, 但整体素质不高, 人员知识结构简单, 更缺乏通晓国际会计和进行实务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程度、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仍不理想, 导致国内公司到境外上市发行H股或在国内发行B股, 必须按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 并聘请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重新进行审计, 增加企业成本。
二、我国进行国际会计协调的意义
随着国际分工越来越细,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会计的差异对各国处理同一问题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协调问题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 而加强国际会计协调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会计协调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营活动中, 如果交易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 会有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 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二是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同质性财务信息, 无疑会使投资者准确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从而迅速做出经营决策, 继而促使国际投资范围的扩展和领域的拓宽。三是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并促进其发展。由于跨国母子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国家, 子公司依据经营地国家的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而母公司则按母国的准则编制, 这对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带来一定困难。而国际会计协调则可以简化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对比、分析和考核评价。四是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 可以降低当前由于依据不同国家法律和实务而编制的多套财务报表的不同财务信息, 将其进行合并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会计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工作, 并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在会计协调中仍有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国内专家学者对会计协调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种是过分强调有中国特色和自己的做法;另一种是过分崇洋, 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其次, 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存在单向协调倾向, 表现为一味地照搬国外, 而不考虑把我国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 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依靠别人, 总给人一种会计落后的形象, 不利于我国会计自身的发展。再次, 我国目前缺乏对国际会计进行系统和有效的研究、介绍的组织者。最后, 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会计惯例方面存在片面的倾向, 表现为只注重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只注重英语国家而忽视了德、法、日等国;过于注重企业会计方面的经验而忽视了宏观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偏重传统会计和报告而忽视了包括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许多国外会计方面的新兴领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全面发展。
四、对我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以及借鉴美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 对我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国际会计教育, 培养一批懂得国际会计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在大学中开设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西方会计等多种课程。
2.加强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会计中对本国有用的会计理论与实务, 同时摒弃本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不合理的部分, 进而加强国际会计的协调。
3.对部分国际性业务优先进行协调。部分国际性业务对会计的国际协调具有比较迫切的要求。如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 由于其财务报表要按美国的要求编制, 就会给拟上市的公司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有, 跨国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 既要按照所在国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 而母公司还要根据各子公司的独立财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因此, 可首先对跨国公司业务、国际融资业务等进行国际协调。
4.对区域性的国际协调组织的协调活动进行再协调。一些区域性的会计国际协调组织的协调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欧盟、泛美会计师联合会、亚太会计师联合会、欧洲会计师联合会等) , 但每个组织间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对各个组织的协调活动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再协调。
会计的国际协调源于资本的国际化, 如何妥善处理他国会计实务同本国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 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玲.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市场周刊, 2007 (4) .
国际协调 篇2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格式)
合同编号:____
日期:____
卖方:____
签约地点:____
地址:____
电报挂号:____
买方:____
地址:____
电报挂号:____
兹经卖买双方同意成交下列商品订立条款如下:
1.商品:_________
2.规格:_________
3.数量:_________
4.单价:_________
5.总价:___U.S.D.(大写:)。______
6.包装:_________
7.装运期:____收到信用证后____天。______
8.装运口岸和目的地:从__经__至__。
9.保险:____________
10.付款条件:___________
(1)买方须于19__年__月__日前将保兑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可分割的即期信用证开到卖方。信用证议付有效期延至上列装运期后,__天在__到期。
(2)买方须于签约后即付定金_____%。
11.装船标记及交货条件:货运标记由卖方指定。
12.注意:开立信用证时请注明合同编号号码。
13.备注:__________
卖方:______ 买方:______
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协调 篇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
中国特色协调的动因
1.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属性。会计的技术属性是指会计运用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在国际间应是协调的。会计的社会属性是指会计的技术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加以取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应具有本国特色。会计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说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本国特色的矛盾。但在技术性和社会性双方合力作用下,鉴于会计的技术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会计的社会属性又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发生变革和会计技术属性国际化要求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它也会趋向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
2.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本国特色相协调。WTO目前有140多个成员国,其贸易额占全球的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加入WTO,融人世界贸易范围,世界经济将更显一体化特征。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在经济各个领域都有“共同语言”。会计准则作为经济事项的处理规则,当然也应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跨国公司的出现引起对内和对外的会计问题。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其它国家的企业也会涌入我国。这种错综复杂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会计问题。对内的会计问题包括结转价格、外汇风险管理和预算等,对外的会计问题包括合并报表、外币折算和通货膨胀会计等。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的差异,需要多国公司会计报告的协调。②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财务信息了解对方的的财务状况。如果双方提供会计信息所依赖的会计准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会给双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带来障碍。这就要求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具有可比性。不过,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目前还不是WTO的要求,但GATS建议成员国应在适当情况下,彼此磋商、合作,致力于建立并采纳共同的、适用可服务业贸易的国际标准,这当然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③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巴林银行倒闭案殃及整个欧洲,东南亚金融危机震荡了整个世界。各国需要联手抵御金融风险,沟通和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协调的实践
从我国关于资产的新旧定义可以看出,在资产旧定义中,没有强调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一国际惯例所要求的本质特征。在过去,人们对国外会计准则的精神研究和领会不够,计划经济和旧会计制度给会计界带来的一些会计观念,妨碍我们较快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新东西等原因,都构成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去大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一些阻力。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准则制定机构的财政部门并非不了解国际上流行的资产定义及其基本特征,毕竟《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改革之后产生的会计规范,其中包括基本准则。如果那时就把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旦执行这一准则,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对资产进行减值,并要取消某些根本不是资产(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如已不能使未来期间受益的“长期待摊费用”、长期挂帐的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这样做虽然能保证资产的帐面价值较为真实,但大量的国有资产减值,国有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由盈变亏,它对国家财政的影响该有多大!当时,国家首先关注财政的承受能力和会计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造成经济动荡,不能给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等因素。所以,在会计改革中包括如何在会计准则中定义资产等会计要素这样的问题。首先是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力出发,只能把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放到第二位来考虑,适当推迟国际化的进程,这是当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种难以避免的选择。八年之后的今天,形势就不同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均有很大的增强,国有企业随着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加速深化改革。再加上企业会计数字弄虚作假频繁出现,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公害,我国现在既有能力也有必要消除国有企业和一切企业中资产的“虚肿”现象。这样,我们就有必要运用国际会计惯例中资产定义这一理论武器,打击会计作假,推动企业改革,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净化资本市场。现在我们不仅在制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时基本上参考了IASC概念框架,并参考美国FASB的概念框架重新定义了财务报表的主要要素,特别是资产要素,而且为了使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按资产新定义来确认资产,还规定了企业定期至少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谨慎惯例结合资产定义合理预计,已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如何进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与中国特色的协调
1.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中国特色的协调中,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念: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有许多内容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我们不能放弃。当然,对存在的缺陷应当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外会计准则的吸收和借鉴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要遵循“拿来主义”,既要慎重选择国家样本,又要注意不能照搬。
2.以积极姿态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由于世间的事物都是在矛盾与协调中发展的,所以协调是永远需要的。加入WTO后,我国会计准则更积极与国际准则相协调。事实上,为了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在理论准备、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自1981年起就开始在《会计研究》上翻译、介绍国际会计准则。198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派人出国学习。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和IASC,并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今后,我国仍应继续缩小与国际准则间的差异。
3.努力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国际惯例。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进行的。这些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另一类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组成的国际组织,包括IASC、IFAC等。其中第二类组织由于是民间职业团体,它更多地体现了会计职业“独立”的特性,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上更显激进。我国作为IASC的成员,应尽可能倡导IASC采用我国的某些会计处理方法,因为会计的国际协调不仅仅是个技术范畴,更是个政治程序,有“经济后果”。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制定会计准则进行利益争夺。例如美国已明确表示,它不能马上接受IASC准则。除少数例外,美国仍坚持外国在美投资要遵守美国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再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四国集团,实质上也是与IASC利益斗争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理应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把自己改革开放的成果融入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进而对国际会计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准则的协调。
试析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篇4
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美国, 私有制企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 而国有企业数量极少,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到2%;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 政府作用微弱;股份有限公司在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证券市场发达, 证券筹资的比重较大;政府对国民经济干预的程度很低。美国的法律环境也比较特殊, 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不同。美国政府不是依据公司法来管理公司, 而是依据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公司进行管理。美国政府对会计准则没有强制性的法律要求, 对公司定期财务报告的编报也没有总的立法, 国家法律没有规定公司应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 各州的立法对公司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一般也无强制性的要求。而美国的税务制度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也只是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应纳税的公司须持有必要的账簿和记录, 以便于填写纳税申报单时确定公司总收入额及税收减免的金额。在这种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下, 政府不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会计准则的制定尽量交给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以减少政府的干预;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 尤其注重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
自2001年以来爆发的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会计丑闻, 引发了美国对其会计准则的反思。政府为维护自己的管制权, 有必要向公众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 《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的。作为证券监管部门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把矛头指向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认为会计准则的缺陷是导致造假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美国会计准则是以规则为基础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这些会计准则不能充分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 尽管此后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没有明确提出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以原则为基础, 但明确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研究, 可见美国重构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决心。
此后,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据《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要求, 于2003年7月提交了题为《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尽管其中仍然标榜“现行美国准则是世界上最完善和最先进的会计准则”, 但同时也强调“继续进行国际协调的努力”, 认可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协调成果, 并且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美国采纳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此结论被认为是《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形式的具体体现。可见, 就连美国这个有着“最完善和最先进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强国也难以抗拒国际会计准则, 开始转而寻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事实上, 从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伊始, 美国就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但是其一直认为自身的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自身的会计准则也是全世界最好的, 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早期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态度比较冷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制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背景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起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 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提出质疑, 为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的推行设置障碍和寻求不采纳的借口。然而, 在安然等事件发生后, 美国以前引以为豪的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也受到了较多的指责, 会计准则应该是一种准则法律, 而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 但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实质上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背离, 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则充分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就是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 尤其是在欧盟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明朗后, 美国立即改变消极观望的做法, 转而全方位积极介入。2002年10月29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双方正式达成了协议, 朝着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合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发布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开始正式将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作为双方的义务, 并制定了相应的短期趋同项目和长期趋同项目。显然, 美国开始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 一方面是基于资本市场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考虑, 另一方面也源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的认可, 尤其是欧盟也决定采纳。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选择、原则与举措
(一)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选择
1.我国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选择。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美国规则基础型会计准则是导致一系列会计丑闻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人会把安然、世通等事件归咎于“过多的界限测试”。然而, “过多的界限测试”并不是导致美国会计丑闻的直接原因。如果经过正常的审计测试程序, 这些交易中的舞弊行为是完全可以提早暴露出来的。事实上, 这些弊端早已被列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议事日程, 然而就是过多的利益之争使得适应新经济业务的准则迟迟未能制定出来, 导致了会计准则中各种规则性的漏洞,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会计丑闻。反观原则基础, 它真的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吗?如果原则基础果真是“灵丹妙药”, 美国证券监管部门何不早就采用, 何苦非要等到发生危机之后呢?
原则基础型会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了管理者合理选择会计程序的自由, 另一方面也为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创造了空间。原则基础型会计准则可以减少管理者通过交易安排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 但同时也增强了管理者为其不合理的会计处理行为进行辩解的能力。在原则基础型会计准则下, 管理者更有可能通过说服审计人员同意其对这些准则歪曲的解释而将盈余管理合理化。当会计准则具有更大的弹性及主观性时, 审计人员更有可能容许这样的盈余管理存在。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这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既没有改变管理者进行报告操纵的动机, 也没有改变其报告操纵的能力, 而仅仅是根据会计准则性质的不同, 报告操纵的手段各异而已。所以, 确保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合理性, 才是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前提。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它在本质上属于各方利益协调的结果。会计准则的规则化倾向是长期以来各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我们通常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原则基础型的, 因此似乎可以从国际协调的角度为原则基础提供支持。但是应当意识到的是, 国际会计准则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就必须兼顾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 保留足够的弹性。笔者认为, 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不能算是支持原则基础的论据之一。首先, 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还非常不完善,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极为严重, 如果盲目转向原则基础, 很可能为管理者进行会计操纵提供更大的空间。其次, 由于我国审计市场的发育极不成熟, 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力量较小, 可以预计注册会计师将很难抵制公司管理者为其盈余操纵进行辩解, 这无疑会加剧会计信息失真。再次, 长期以来, 我国相关领域的监管规范采用的都是比较详细具体的规范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规则基础”) , 这就存在一个制度上的“接口”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要想从整体上的“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必然会在执行中与其他规范产生冲突。在现实环境下,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不宜采用原则基础, 而应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中, 以我国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为出发点, 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2.我国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学术界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划分有很多种, 笔者倾向于“二分法”, 即政府主导式与民间主导式。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式。采用政府主导式的国家有以下特征:第一, 政府职能比较强大。这样使得政府直接制定会计准则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第二, 经济政策上注重宏观经济导向。由于国家需要对全国的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就有必要制定一套具有绝对权威的统一会计规范, 这套统一会计规范会成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及推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制度基础。第三, 这些国家一般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其法规体系注重成文法, 而不像海洋法系注重法庭判例。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往往具有法规或准法规的地位, 这样有利于保证会计准则在企业中得到遵循。
根据我国《会计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财政部是唯一合法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财政部会计司是直接的负责机构。财政部会计司作为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有其客观原因: (1) 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较强大, 会计学术团体以及会计职业界的力量比较弱小, 所以使我国政府部门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2)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只有政府部门颁布的会计规范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社会公众才会自觉地遵循。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签署发布, 具有部门法规的地位。会计司享有会计准则的解释权, 有利于解决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争议, 减少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本。 (3) 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 减少博弈成本。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各方利益面临重大调整, 在这种环境下, 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能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 使会计准则更加公正。
(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原则
1.合理看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虽然我国的会计规范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但是差异仍然存在。如何看待这些差异, 不同人持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差异体现的是“中国特色”, 这些规范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 但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特色。在我国, 企业经营所处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所假设的典型会计环境是具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在目前我国特定的环境下, 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可能是没有根据的。另外, 国际会计准则还不适合在审计基础制度尚未发育完全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制中应用, 所以应当谨慎对待会计准则协调问题。我国财政部会计司显然比较倾向于这一种观点。比如前任会计司司长冯淑萍提出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四个方面的考虑:保留经实践证明 (原有准则和制度) 有效的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会计标准;防止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现象;保留具体会计准则中较成熟的内容。
笔者认为, 会计准则差异的存在有其客观现实性及合理性。正如著名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指出的,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 也就是说, 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 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会计规范必须适应特定的会计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各项监控机制、制度尚处在完善和规范过程中, 而国际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相对过大, 如果盲目照单全收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会严重影响我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 基于合理看待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原则, 只要是符合当前国情的会计准则差异, 我们应当允许其存在。
2.立足于我国国情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立足于我国国情就是要我们的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而什么是“中国特色”?它是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 为我国所特有的, 从而有别于他国的, 并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能解决我国经济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中国特色”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存在, 而不是一种主观愿望上的追求。会计准则由于受到区域环境的制约, 因而具有国际差别。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指的就是会计准则由于受到我国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具有的与别国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特征。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这一说法来源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提法。“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提法是由邓小平同志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演而来的。该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有途径和规律。然而, 特色并不包括会计落后事项的反映, 在我国会计实践中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内容就不应当包括在“中国特色”之中。因此, 研究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 也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由此可见, 以上两个原则是我国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提保证和出发点。合理看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我国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承认差异、合理看待差异, 才能正确面对和剖析我国具体国情和会计环境, 制定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而立足于我国国情则是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出发点, 一切的修订和协调都要建立在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 处理好与国际惯例接轨和保持国家特色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正地为我国经济服务,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我国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三)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举措
1.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其产生的经济利益会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重新分配, 而这种分配又会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如引领资金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 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然而, 就现阶段而言, 要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体现国家利益, 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全面反映各方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同时, 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 我们不应被动等待, 而应积极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对国际会计准则施加我国的影响。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式,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担负起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工作。针对政府相关部门,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 改变我国原有的纯政府主导式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形成“以政府为导向, 引入市场机制”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我国历史决定了政府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决定性地位, 政府主导式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较之民间主导式, 由政府制定的某些理论性的会计准则可能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力度, 造成企业对会计准则的误解或者滥用, 从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 适当地引入市场规则, 通过市场数据和信息反馈来验证会计准则的实践性, 并推动、影响准则制定机构对现行会计准则中不适应实践的部分进行改革。此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逐步扩大市场权力份额, 合理调整政府与市场的权力结构。
第二, 完善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总体目标。1992年的基本会计准则的一个重大缺点是没有明确提出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 其突出了假设, 但忽略了目标。每个国家的会计目标都应当体现自己的国情。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至少在三个方面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 (1)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 (宏观调控者) , 在制定与社会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企业改组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重大经济政策时, 需要会计信息; (2) 国家在收取各项税收时, 要以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依据; (3)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需要时刻注意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同样离不开会计信息。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对此应有所规定。
第三, 要完善会计准则的配套机制。在会计工作中, 我国重视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严格规范, 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税法等。这就要求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其他规范相协调, 防止同一交易或事项在不同的规则或制度中有不同规定的现象出现。特别要加强《会计法》的贯彻力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会计人员的定位和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这两点变化对于改善目前企业账目混乱状况、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修订《会计法》, 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 规范会计工作, 增强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 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这就要求, 一方面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自律机制, 重塑行业形象, 增强自身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良性地发展下去。这也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运行的保证。
第四, 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近年来, 我国在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上迈出了较大步伐, 但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项制定得再好的准则, 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迫切。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推广新出台的会计准则, 并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好前期工作。例如, 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 财政部应举办全国性的会计准则培训班, 集中培养各省、市、区或有关部门的新会计准则授课师资人员和会计管理干部, 然后逐级下放, 使新会计准则得到推广。又如, 由于新会计准则实务性较强、影响较大, 为了保证平稳过渡, 政府相关部门应计划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前选取若干企业进行模拟应用,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模拟试编报表, 以此查找准则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且测试准则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纳税调整的影响。通过对准则的模拟实施, 企业应当全面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及其实质, 积累实践经验。
第五, 进一步借鉴国际惯例, 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相关内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课题。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处理方法日益成熟和高效, 信息技术革命也为会计准则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寻求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欲望日益增强, 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毫无疑问,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潮流所向, 而且回顾二十年的会计改革历程和十年来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 我国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姿态, 既没有盲目照搬又能够与时俱进地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相信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适时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进程, 我国会计准则在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情况下, 会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第六, 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施加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代表, 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并且, 早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 我国就于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与其有一定的渊源。我国会计准则从一开始制定时, 就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保持了密切的合作,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还多次召开了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层官员参加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 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较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国给予了更大关注, 并希望得到我国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应当说这是我国国家实力的体现。从维护我国自身利益出发, 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好地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具体条款等方面维护自身利益, 因而应当努力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对我们而言, 这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项目的良好契机。我们可以反映我国会计准则的特殊情况, 反映我们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可能地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我们的影响,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
2.进一步加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严密的会计准则理论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 分散的理论成果往往会因观点不一而难以成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没有达到规范化的会计准则理论的高度, 因此为了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我们首先需要完善基本会计准则, 使之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概念框架, 并指导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组织学术界或专门机构进行系统化的会计准则理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
首先,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 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概念框架是一种基本原则, 一个能引导一贯的准则以及描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功能的理论体系, 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所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引导记账事项的选择及其计量, 将其汇总并传递给利益群体的方式方面的概念, 也就是基本概念;而其他概念则是在拟定、解释和应用会计与呈报准则中所使用的、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所以,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的经验, 建立类似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理论框架, 免去基本会计准则的法规制度地位, 还其理论指导的本来面目。在这个理论框架中, 充分考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允许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前瞻性, 而不完全拘泥于目前的现实条件。制定会计准则需要有强有力的会计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持。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实践已经证明, 没有充分的理论准备,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就无法做好会计工作。会计理论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和关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以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其次, 对未来需要建立的会计准则提出理论设想。会计准则立项的依据不是主观臆断, 也不是教条地为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而制定会计准则, 而是经济环境, 需要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考虑, 会计理论工作者在我国会计准则立项阶段应该有战略性的把握, 不应只简单地停留在提出会计准则的具体项目方面, 而应当就某个准则项目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加以研究, 在准则制定程序中明确在事前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可能性, 提出该项会计准则的立项依据、具体方案及相关问题。所以, 我国在会计准则的立项阶段就应该前瞻性地考虑, 以保证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好地协调一致, 既获取绝对收益, 又可以避免事后协调的高成本, 以维护我国的相对收益。
最后, 对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提供反馈意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客观需要进行的, 会计准则的制定从立项到完成要经过严格的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方式, 同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 形成征求意见稿, 向国内外专家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征求意见。这些征求意见稿都需要会计理论工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 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摘要:本文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历程进行了分析, 以此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借鉴对象, 并提出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设完成的情况下, 我国应遵循的国际协调原则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叶建芳.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军, 戴维·泰迪.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中国农业会计, 2005;12
[3].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汪祥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国际协调 篇5
RESUME OF JUNJUN DU
JOB OBJECTIVE
Training coordinator
PERSONAL SKILL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rticulate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or and trainer. Inspire a team commitment to company goals,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high quality performance standards.
Computer systems
Skilled in use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collection, and spreadsheet programs for accoun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reporting functions. Assisted in computer systems installations and full training of employees.
Troubleshooter
Analytical with and established track record for identifying complex problems; resourceful and inventive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reative solutions with enhanced sensitivity to cost, efficiency and deadlines.
EXPERIENCE
1993-Present Silver Guard Insurance Agency
TRAINING COORDINATOR
Develop training curriculum, aids and materials to instruct staff in division operations, corporate policy and procedure, and to maintain on-going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knowledge of current practices, increase job performance skills and maintain quality assurance for al office operations.
Conduct highly effective classroom sessions and hands-on training encompassing billing, benefits, insurance industry regulations and relevant legal issues.Specialize in investigating medical malpractice cases.
1991-1993 Orange community medical center
MANAGER
会计国际协调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准则:会计国际协调:中国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33-02
1引言
会计的国际协调,是指全世界范围内不同会计准则体系为增进各国会计实务的一致性所采取的协调措施。会计的国际协调活动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后,先后有许多国际性组织为此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强国为了自身的益,也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都希望本国能够影响国际会计的协调,使其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早已将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提到日程上来,这不仅是中国自身会计改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要求。 但是,国际会计协调毕竟是一项牵涉甚广的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过程中,也同样会面临着国际国内的问题。
2会计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增进国际性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压力日益增强。一般认为,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有统一的会计术语和会计程序、有一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会计准则、有各公司间相互比较的财务信息,将会有利于国际经营活动中各方参与者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在编制和分析财务报告中有效的利用人力、财力和时间;国际金融市场也会有透明度更高和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会计国际协调起因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客观上需要国际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协调化。①国际贸易增长。二战后,西方国家极力拓展世界贸易,随着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推广,各国的进出口交易大幅增加。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需要解决境外货款往来、外汇结算和关税计算等国际会计实务问题。各国间的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差异就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一个障碍。因此国际贸易发展要求会计的国际协调。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壮大。随着资本集中和经营活动扩展,西方国家的许多大企业纷纷转向跨国经营。通过输出资金和技术,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设工厂或子公司,借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原料和人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和开拓新市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的发展极为迅速,随着跨国公断涌现,会计行为日益国际化。③国际投资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跨国公司外,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跨国投资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各国会计准则与实务的差异给境外投资者带来了困难,不利于他们投资决策。为了适应国际间投资活动的加速发展,促进资本在全球流动,会计国际协调成为一个必要的动因。④市场(尤其是货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国际化,开端于国际贸易。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企业除了通过国际贸易将其有形和无形商品向海外输出外,其海外投资也迅速扩大。随着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货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但各国会计与报告制度的差异导致了企业进入跨国资本市场的困难,增加了运作成本,并难以确保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而会计国际协调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条件。会计服务国际化。随着跨国经营活动的迅速发展,要求会计服务趋向国际化,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必须要世界市场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解决,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制订在全球范围实施的统一规范和作业程序,需要统一审计表格。会计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推动国际间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协调。⑤会计国际协调化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有其可能性。从环境因素上看,会计国际协调化可能性来自于三个方面:1、国际环境趋同;2、信息技术革命为会计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3、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创造了外部环境。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政治组织的增多,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作用不断加强,一系列国际性的地区会计专业团体、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特设政府专家工作组的成立,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都为会计国际协调创造了条件。
3我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进程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重新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除了在三个方面(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和资产减值)与国际会计惯例(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外,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惯例已实现了“质性趋同”从2007年起,新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其他企业可遵照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将促使我国会计进一步融入国际会计的协调化中,可望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会计国际协调是适应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为了讲求经济效益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会计的具体使命不尽相同。也使会计的国际协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有:
4.1不同国家的会计实务体系的差异
会计国际协调化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不同国家会计实务现在差异的大小。其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股东公允观点表述”和“债权人/税务/稳健表述”之间的分歧。
4.2由民间国际组织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缺乏强制力和权威性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国内准则制定(无论是由官方还是民间机构制定)中的国家主权的支持。
4.3各国会计职业团体的强弱差别悬殊
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IASB是各国会计职业界的国际组织,组建之时,当然以各国会员团体作为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依靠力量,但它面临的却是强弱悬殊的
4.4民族主义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民族主义。这可能表现为一个国家本身不愿承诺将会计惯例向其他国家的会计惯例靠拢。这种不情愿可能存在于部分会计人员、公司或者那些不希望丧失主权的国家之中。民族主
义的其他表现是对别国会计不了解或不感兴趣。更微妙的一种表现是。如果由于思想进步或环境的变化,国际准则需要进行相应修改,但民族主义会事得这种修改非常困难。
4.5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关注
另一个难点就是“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各个国家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差异程度及准则制定者对经济后果的重视程度都会成为阻碍协调化的力量。
5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要求,我国包括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正是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国家。在市场发育、法律制度等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时,也要根据我国本国的自身情况,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冯淑萍曾经指出: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相比还有诸多差异,也尚未宣布要完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但我国一直在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
世界各国在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及面临的种种困难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的启示作用是明显的:
5.1维护国家主权,仍应制定自己的规则
一方面,会计准则在中国属于法的范畴,应该与中国的国情即会计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准则制定既要考虑基本会计理论,也要考虑经济后果。会计具有经济后果,我国应该积极的与经济背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开展合作,以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争取等多的利益。
5.2顺应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协作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不争的取向。而且,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密切。因此,为了本国的利益,在制定本国准则上赢得时间并降低准则制定成本,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
浅析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环境,国际贸易,协调
【文章摘要】
要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须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产权界定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 将环境问题与贸易问题关联来改善环境污染, 就是利用贸易合作的丰厚利益来维系环境合作的脆弱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贸易与环境的关联中更应立足于贸易合作, 并着眼未来, 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环境管制标准, 推动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自然资源分为可分拨资源与不可分拨资源两大类。资源可分拨, 实质上就是产权可分割, 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中, 可分拨资源往往能得到合理的定价和有效的配置;而不可分拨资源则由于其产权难以明确分割到个人, 因此谁也不能拥有该资源的产权, 却能够无偿地使用它。在国际贸易领域, 贸易成为诱发某些环境问题的根源, 例如以贸易为手段的污染转移、资源掠夺等等, 这使得贸易与环境相互交织。但是,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环境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加快了技术的进步, 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深层次来看, 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生活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如何相协调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环境意识, 也决定了环境保护的投入, 从而决定了环境质量。发达国家正在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这是人类的追求。因此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就变得越加重要。
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关键是环境资产产权界定模糊及市场不能正确估价和分配环境资源, 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它们的全部成本状况。纠正这种市场失灵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使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 也就是通过私人或公共政策手段正确地估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环境影响并将其环境成本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中去。由于污染跨越国界, 污染接受国就不能对污染来源国征收排污费以控制污染。此外, 也不存在国际机构实施庇古税以改善全球福利。因此, 环境经济学家将贸易政策视为协调市场失灵的一种可行办法。
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冲突, 集中表现为, 究竟是利用国际贸易政策工具还是单边环境规制来实现环境目标。对于用贸易工具来实现环境目的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采用贸易工具以实现环境目标的学者认为, 大多数环境问题并非产生于国际贸易, 而是源于市场失灵。因此, 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选择并非贸易措施, 而是对消费或生产进行干预, 或者界定明晰的产权。Sorsa (1994) 指出政府不应采取单边制裁, 因为许多国际环境问题的存在及其范围是很难测量的, 并受价值判断和科学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赞成采用贸易工具以实现环境目标的学者认为, 贸易工具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跨境污染和严格环境规制导致的竞争劣势的有效途径。Whalley (1991) 认为, 对国际环境公约的道德承诺并不能保证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如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而且, 由于全球环境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品, “搭便车”行为很可能会削弱控制全球环境恶化而付出的努力。
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是环境外部性的重要原因。当环境资源的产权未加界定或未被履行时, 无人会主动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只要有利可图, 私人就会继续开发利用资源, 若对自然资源使用也缺乏调控机制, 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费。而产权一经确定, 损害的责任主体随即明确, 损害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由加害者内部予以承担, 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成本。这样, 污染者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来解决污染损害问题, 对其加以治理, 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损害程度。
三、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对策
1、自愿执行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措施,
包括产品包装、标签、废物回收、环境标准以及ISO14000这样的环境管理体系。虽然在原则上要求自愿遵守, 但实际是强制性的规定。包装、标志、废物回收的规定是依赖市场信息以及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反应做出的。而ISO14000标准反映了工业产品和服务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国际上是统一的, 高度透明。
2、似用环境税、贸易许可证等经济工具
环境经济工具中环境税、费, 保证金/退还制度、财政刺激是最为常用的工具, 这些措施适用于进口和国内产品。在原则上, 环境经济工具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 使产品价格充分反映出负的环境外部性, 或通过污染者付费, 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将环境成本反映在产品价格中, 对贸易有一定意义。环境经济工具越来越多得到使用, 说明了处理环境保护中的命令和控制方式这一传统的措施成本越来越高, 不利于鼓励技术创新。环境经济工具在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使生产者在较低的成本下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促进开发和使用利于环境的技术和产品。环境经济工具在OECD国家使用较多, 在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上会发挥重要作用。
3、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国际合作
环境成本内在化和各国的环境标准法规可以解决一些局部的、地区性的环境问题。然而,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或跨境转移的环境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是国际合作。由于有些环境行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如全球变暖等, 一个国家采取措施解决全球变暖既有利于本国, 也有益于其它国家, 这样, 便存在着“搭便车”的倾向。此外, 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外溢性, 一国的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相邻的国家, 解决这类环境问题, 国际合作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原则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 1979-1992年为开始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的会计制度。在这一会计制度中, 凡是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类似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尽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并且这些改进在后来的财务会计实务规范中均有体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 对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重要开端。
1992-1997年为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简称“两则”。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 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 逐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心的会计模式。其中1992年11月颁布并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 (冯淑萍, 2004) 。该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 在内容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广泛协调。
1997-2006年为广泛地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997年,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5项具体会计准则, 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采用具体会计准则的形式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 这本身就是积极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体现,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广泛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此外, 在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起草过程中, 还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提供咨询服务, 准则的制定始终力求贯彻协调化的精神, 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1998年财政部对年制定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 于1998年1月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并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制度强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引入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政策, 大为缩小了旧制度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谨慎性原则方面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
2006年至今, 为全面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 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的事实进行了确认和肯定。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 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 制定20余项新准则, 同时对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 这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协调。
2 我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的好处
2.1 有利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国际协调问题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 而加强会计国际协调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会计国际协调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国际协调,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实现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经阶段, 研究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有利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 如果交易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 则会有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 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 (2) 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可信性财务信息, 无疑会使投资者明白无误地详细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从而迅速做出决断, 继而促使国际投资范围的扩展和领域的拓宽。 (3) 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并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由于跨国母子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国家, 子公司通常是根据东道国的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而母公司则按母国的准则编制, 这对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带来一定困难, 合并报表之所以被称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之一, 原因也正在于此。而国际会计协调则可以简化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情况的对比、分析和考核评价。
2.2 有利于促进中国会计实务的协调
会计的国际协调可分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两个方面, 前者也被称为是形式上的会计国际协调, 后者则被称为实质上的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使得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和合理, 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报提供高质量的准则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2.3 有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3年, 我国财政部明确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 表明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是, 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 都将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或者一致。目前, 研究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 寻求接轨方式, 已成为当前会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3 我国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应该遵循的原则
(1) 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已实现了趋同, 但这种趋同不是简单的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建设性、多赢性的和谐方案, 是为了获得恰当的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或多边互动。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学习、消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准则制定及会计执行机制背后所隐含的原则, 提炼形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施的理论和实务指南。
(2)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的趋同要追求神似, 不要单纯追求形式;要讲求实际效果, 不要片面追求速度。对于那些与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形式上相同, 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而导致经济实质不同的经济交易事项, 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 而是在力求一致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特有的处理方法, 并且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做出解释, 以求其认可我们的处理方法。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 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协调在我国准则制定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应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 完善准则制定程序, 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主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另一方面, 我国还应该广泛参与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争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借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来修订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通过双向协调, 达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互协调、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积极开展会计国际协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赵西卜.中国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常勋.会计创新及国际协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国际协调 篇9
一国的会计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国际化有着本国利益的考虑, 如何恰当把握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难点。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当然也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由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也必须要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但当前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进程中还存在着协调化程度不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为了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 维护本国利益, 必须和一系列会计国际组织进行积极沟通、对话, 走循序渐进的协调化道路, 并且培养出自己的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1 国际会计协调的涵义
对此范畴完整、正确的认识, 须把握以下几点:
1.1 国际会计协调不是国际会计标准化, 而是指各国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向接近的或一致的方向努力。
国际会计标准化, 即全球共用一个统一的会计与报告标准,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1.2 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是追求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最终体现在财务报告上, 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主要是财务会计的信息, 因此, 对国际会计协调的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为了满足多方面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各国大都建立了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要使各国企业间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就必须对各国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协调。因此, 国际会计协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是协调各国的会计规范。
1.3 国际会计协调是建议性的, 而不是强制性的, 它是参与协调
的各国共同协商的结果, 它的最终方向是使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2 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形式
国际会计协调的方法和形式虽然很多, 世界各国采用的协调方式也各不相同,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国际准则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作为民间性的组织制订国际会计准则, 然后依靠自己技术上的权威性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协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 (2) 政府组织协调。国际或地方性的政府间的组织在协调制订统一会计规则后, 以政府间的协议或立法的形式责成各成员国遵守。 (3) 会计教学协调。会计教育研究机构推动国家间的会计协调。
3 我国会计国际协调中的障碍
3.1 关于法律环境方面的问题。
会计改革必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有些国际会计准则不能照搬不能借鉴。涉及法律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土地所有权、业绩报告、每股收益、雇员福利和养老金会计等。如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 我国《宪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 不能像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那样进行市场交易, 也不能以土地的所有权作为投资, 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是不相同的, 从而使得IAS40 (投资性房地产) 准则在中国难以采用。再如在业绩报告问题上,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规定公司上市、增资扩股和退市等, 均以企业的盈利水平 (即会计利润) 作为重要指标,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倡导的全面资产负债表观相差甚远。因此,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研究制定的《业绩报告》准则在我国难于采用。还有在每股收益问题上, 根据中国现行的证券及市场法律法规规定, 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区分为法人股和普通公众股, 内资股 (A股) 与外资股 (B股和H股) , 并且存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对象, 法人股多为国有股, 目前不流通。这种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 导致无法确定公司普通股的公允价值和平均股价, 因此无法直接按照全流通条件下的IAS33 (每股收益) 的规定计算基本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在雇员福利和养老金上, 根据我国国务院有关法规,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统筹提取和使用的政策, 与IAS19 (雇员福利) 中的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存在较大差别, 目前无法采用IAS19和IAS26 (退休金计划的财务报告) 。
3.2 关于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
我国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正在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由于市场环境等方面原因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公开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从政策层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包括资本市场的健全、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等。但从具体操作上仍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如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股 (国有股与法人股) 与流通股, 流通股中存在内资股与外资股, 另外,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还占有较大的比重等等。因此, 我国的会计改革必须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 并服务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二是我国公开市场容量较小, 交易品种较少, 一些产品和要素因没有活跃交易而无法直接确定其公允价值, 也很难参照类似产品交易的市场价格定价, 企业的交换交易很难执行公允价值。以《非货币交易准则》为例, 在制定时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却遇到了诸如一部四库全书换一栋大楼等严重问题, 最终不得不修改以账面价值为基础。此外, 债务重组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方面也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 目前我们的会计准则主要以账面价值为基础, 适度考虑公允价值。
4 对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设想及建议
目前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采取的是互动模式, 因而在我国会计国际协调时, 我们既不能消极对待或被动接受, 也不能盲目跟进;既不能影响改革的进程, 也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为此, 我们提出如下的设想及建议。
4.1 在政府的主导下, 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只有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国务院颁布的条例, 国务院主管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和相关文件, 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 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好处是可以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 增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 引导会计准则的健康发展。这一点虽然在理论上还有争议, 但却已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实践所证明。在日前于苏州召开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座谈会”上指出, 中国今后将继续推进会计国际协调,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因此可以预料, 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将不断缩小。
4.2 对于境内外相同的交易和事项, 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将积极促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4.3 对于形式上中外相同、但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而实质不同的交易事项我们将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实质来规范其处理。
4.4 对于国外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而在中国尚未产生或刚刚
出现的经济业务所导致的交易事项, 我们将做好研究和准备工作, 一旦需要, 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原则。
4.5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些交易事项, 可能发达市场经济中没有相关规定, 我们必须制定专门的会计处理规定。
论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协调 篇10
1 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分析
1. 1 关于计量属性方面
近二十年以来, 我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改革与完善, 当今我国的会计规范已经形成了准则与制度共行的体系。然而, 在许多方面仍与国际惯例中对会计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计量属性方面, 我国在会计计量方面制定了以“账面价值”来代替“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以此来避免人为对利润的操控而造成的会计计量的现象。而对于这一措施的实行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例如高估产值现象。作为企业会通过相应的多提减值准备来抵消资产过高的现象, 或者是利润虚增而带来的税金增加等; 另外的问题是, 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 ( FASB) 已经为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FASB认为, 对于现值计量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对未来现金流量之间差异的反映, 以此提供相关的经济决策。因为如果缺少现值, 明天到期的1000 美金的现金流量与10 年后到期的1000 美金现金流量看来是一样的。所以, 一项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能够提供一项基于那些现金流量的未折现金流量的计量所提供不了的相关信息。因此, 要想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 作为现值就必须要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 而且还要积极提供计算现值的两种方法: 传统方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资信状况提供保障[1]。
1. 2 关于财务报告方面
尽管国际习惯使用的报表中已经被我国部分的引用, 但是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的会计规范比较完整, 随着我国的企业已经走向跨国发展时代, 而我国的会计规范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披露规则以及环保报告等。当前我国的披露规则中对于权益变动表、投资性房地差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以及终止经营与稀释的每股经营等没有进行建立, 而在西方国家则早已经在年度报告中具有对环保政策方面进行披露,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环保报告方面尚且空缺, 这就是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
1. 3 关于会计环境方面
会计环境方面,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因为作为会计规范的发展是受国家特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这里主要有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等。然而, 我国当前在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许多如金融、产权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规范的进程[2]。
2 影响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协调的原因分析
2. 1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领域等各方面都必须合理的融入国际一体化潮流中, 这都要求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强有力的协调, 才能促进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社会经济结构对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管理之间的协调有重要的作用。
2. 2 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会计规范方面急需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自从加入到WTO之后, 随着国外企业的涌入, 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 开放的资本市场状况下, 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如果想让中国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谋求不败之地, 就要积极地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 国外的企业也必须积极与中国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因此, 想要达到国际惯例的要求, 就需要满足国内外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需求, 使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筹资以及投资决策等[3]。
2. 3 财力情况与法律法规
国家的财力支持与政府机构及企业的有效积极工作能够积极保证国际间的会计协调工作。国际的会计协调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 因此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应该在合理的条件下, 在不影响国家法律制度的维护前提下, 努力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过程, 更好地为我国的会计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我国会计规范国际协调的基本内容
3. 1 会计计量与确认方法
从中国加入WTO之后, 已经渐渐跻身于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 而且也拥有了许多贸易往来的伙伴, 贸易方式也更加的复杂多样。因此, 作为国内的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自身潜力的挖掘, 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另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 作为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将会成为企业的会计计量中的新课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急需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与国际进行接轨[4]。
3. 2 会计的核算技术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网上的实体出现使得贸易往来与资本决策在瞬间得以实现, 这种现象被称为是“无纸化”交易, 而这样的情况也为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许多的西方国家已经向会计信息化方向渐渐迈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尽管一些已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电脑操作, 但是却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而且财务软件的开发也比较陈旧与落后。因此, 再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 就必须加紧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有机结合, 才能积极的推进会计发展的进步, 为人们更好地服务。
3. 3 会计的体系与工作职能
作为国际上的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职能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核算型。由于在职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决策、预测以及控制与抗风险能力方面, 我国的会计都处于劣势地位, 这样我国低层次的会计职能就导致了体系的不完善, 使得与国际之间的差距拉大。所以, 我国必须要在加入世贸以后, 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会计体系与制度, 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与进步。
4 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协调的积极举措
4. 1 积极遵守国际协调原则, 保持端正的国际化态度
首先, 在我国会计规范进行国际化协调时, 必须要保持一种明确的态度, 而且要避免发生两种类型的错误: 一是过于保守, 一味强调中国特色, 而对国外会计规范的排斥, 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 只能够进行自我创新与发展, 发展的道路不会长远; 二是过于崇拜国外的会计惯例, 而进行片面的自我否定, 忽视本国的国情特点以及会计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此, 要想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首先应该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 积极看待国内外差异。每个国家的国情特点都不同, 而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中国式的会计规范应该在适应本国社会历史背景来拟定, 只有通过求同存异, 才能够使中国会计规范与国际管理协调统一; 其次, 也应该正确对待国家化, 对于国际会计惯例中的内容要进行有机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才能真正学习到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与经验; 最后, 还要立足于具体实际, 努力加强会计规范与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尽管当前我国的国家会计规范与准则相对比较完善, 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存在着缺陷。然而这种会计规范必须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 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积极与国际会计接轨[5]。
4. 2 积极采用“协调———推行———统一”的方式进行协调
作为国际间的会计协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因此就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 可以采取“协调———推行———统一”的方式来进行。首先, 作为协调, 应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依据, 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有机结合, 以此来制定与完善会计制度与准则, 在不断地求同存异中达到会计的标准化; 接下来, 对于推行问题, 政府在全国统一推行的会计制度与准则应继续发挥作用。因为这两者作为我国现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所以需要进行政府的直接推广。当两者内容不能达到相统一且存在异议时, 应该参照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来协商并合理解决此类问题; 另外, 作为一些经济业务, 在国际会计惯例中没有具体依据时, 应该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来协商处理; 最后, 关于统一问题。因为随着会计制度与准则的两者并行, 二者将会逐步进入完善与统一阶段, 并能够相互渗透以此达到兼容与一体化, 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准则的相互协调统一[6]。
4. 3 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性的会计从业人员
对于我国会计的从业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协调, 对于会计实务体系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的判断力。另外,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对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与国际会计业务准则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具体说来: 首先, 应该为人才创建实务体系教育的新环境。作为各类会计培训机构应该与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久的学习与合作关系, 积极请教熟悉跨国经济业务的注册会计师一些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还可以通过跨国企业的会计人才的相互交流中提升国内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 积极开展跨国交流培训活动, 对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积极地了解与学习, 尤其是关于跨国贸易与资本流通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的学习等, 从而促进我国会计规范以及行业的积极发展。
5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会计规范与准则必须与国际惯例达成协调关系, 才能使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也能够促进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因此, 通过有效的方式与措施, 达成两者的协调需要经过不断地分析探讨与践行, 从而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提供坚实的保障。
摘要:当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制度积极与国际会计惯例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这是一种时代潮流, 也是顺应形势而做出地选择, 标志着我国未来的会计发展方向将走向国际。本文主要在分析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的差异基础上, 在论述与阐释影响两者之间协调的因素与协调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有效达成两者之间的协调, 从而积极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与规范的制定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规范与制度,国际惯例,协调
参考文献
[1]赵一伟.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06:723-724.
[2]牛朝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69-70.
[3]庄景贤.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差异[J].金融经济, 2010, 18:55-57.
[4]杨敏, 等.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 2011, 10:86-88.
[5]孙向锐.我国会计国际化难点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08:68-69.
国际协调 篇11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发达经济体三大主要央行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相继进行了货币政策调整。美联储结束资产购买,而欧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则进一步升级,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宽松政策日趋分化。与之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更为明显,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减速压力之下利率继续处于下行通道;而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风险,部分经济体的利率则处于上行通道。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分化令国际金融市场形势更为复杂。
美国宽松政策渐行渐远
10月29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六年的量化宽松政策(QE)正式结束。实际上,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好转,美联储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渐进退出。
然而,结束资产购买并不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的大幅转向,也并不意味着美国立即结束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根据美联储的政策声明,尽管美联储在10月结束相应资产的购买,但是依然会把所持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到期回笼本金再投资到相应资产上,并通过购买继续延长所持国债年限。其次,美联储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因此,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货币政策仍以宽松为主基调,金融市场宽松的局面不会立即改变。
量化宽松政策的调整主要归因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向好。美联储10月的货币政策会议声明指出,美国经济活动正温和扩张。就业市场状况进一步改善,家庭支出温和增长,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楼市虽然复苏缓慢但处于向好趋势,通货膨胀也处于美联储的预期目标之下。
实际上,自2013年开始美国经济就显露复苏迹象,全年经济增长达到2.2%。2014年第一季度,尽管受严寒天气影响美国经济大幅萎缩2.1%,但第二季度实现强劲反弹,经济增长4.6%,第三季度初步估计会有3.5%。经济复苏强度超出此前预期,为2014年美国经济复苏奠定了良好基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将分别为2.2%和3.1%,远好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在经济逐步好转的情形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最为看重的失业率也在稳步走低。2014年1月美国失业率已经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最高点10%逐步下降至6.6%,2014年10月则进一步降至5.8%。
欧央行终于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由于欧元区政策框架的约束,欧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的道路上一直并未走得太远,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为了应对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与恶化,缓解欧洲金融体系资金紧张局面,欧央行先后推出了两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在此基础上,2012年9月,欧央行宣布推出直接货币交易(OMT)工具,这被看作是欧央行量化宽松的开始,但实际上欧央行并没有实施这一计划。
随着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欧央行不断将货币宽松政策推向深入。2014年6月,欧央行在调低基准利率的情况下,引入讨论已久的存款负利率。9月,在分别下调三大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贷款利率)10个基点的基础上,欧央行宣布启动资产支持证券(ABS)计划,从2014年10月起开始购买ABS以及其他广泛的抵押债券投资组合。10月30日欧央行发布声明称,已经任命四家资产经理人帮助欧央行实施ABS购买计划。这意味着欧央行真正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
欧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不断加码与其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经济一直挣扎在衰退的边缘,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欧元区更是经历了连续六个季度的负增长。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欧元区实现微弱正增长,但增长基础依然十分不稳固,最高增速不超过0.3%,2014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更是陷入停滞。近期,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进一步下调了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将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从1.2%调降至0.8%,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7%调降至1.1%,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增幅预期也均被下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计,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仅为0.8%和1.3%。目前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仍然十分微弱,远落后于英国、美国等其他经济体。
日益加重的通货紧缩风险也是欧央行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欧央行的重要目标是维持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PC)接近但低于2%,然而从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欧元区通胀率不断走低。据估计,2014年10月欧元区HIPC同比上涨仅0.4%,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已经陷入通货紧缩。欧盟委员会预计2014年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仅为0.5%,2015年为0.8%,都远远低于2%的通胀率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欧元区亟需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缓解困境。
日本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仍在加码
日本央行早在2001年就曾实施过量化宽松政策,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央行重启这一政策。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其“安倍经济学”的重要支柱而格外受到重视。2013年3月黑田东彦就任日本央行新一任行长后,更是大力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当年4月,黑田东彦宣布引入“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包括引入基础货币控制目标、增加相关金融资产的购买量,提前将日本带入“无限期”量化宽松阶段。
今年10月31日,“量化和质化货币宽松”政策再次升级。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将每年基础货币宽松规模从之前的60万亿~70万亿日元扩大至80万亿日元。第二,进一步增加国债购买规模,从每年的50万亿日元扩大至80万亿日元,同时将国债的平均持有期限延长至7~10年。第三,继续增加交易所基金和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购买量,年购买规模分别扩大至3万亿日元和900亿日元。
作为“安倍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尤其是刺激短期经济方面被赋予重任。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量化宽松政策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其为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见的。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加码,日本经济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其政策的边际效果却越来越低,同时量化宽松政策也加大了日本经济的波动性和潜在风险。
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日本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这迫使日本央行加大货币宽松政策力度。部分得益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2013年开始日本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但是并不稳定,最终在2013年第四季度再次陷入负增长状态。2014年第一季度,由于消费税上调预期以及就业改善所带来的消费大幅增长带动,日本经济强劲反弹至6.0%,不过第二季度再次大幅下滑至-7.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日本经济增长只有0.9%和0.8%,远差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在“安倍经济学”其他政策难见较大成效的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成为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
日本一直为持续的通货紧缩所困扰,量化宽松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日本走出通缩阴影。2013年1月日本央行在引入“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时,宣布引入价格稳定目标,将日本央行的中短期通胀目标设定为2%,而在“无限期”量化宽松阶段,2%的通胀目标被看作是以上政策操作的重要观测临界值。在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自2013年6月转正后逐步回升,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基本维持在1.5%左右。受2014年4月消费税上调影响,通货膨胀率5月曾一度升至3.7%,但如果剔除税费增长对价格的提振作用,通货膨胀率离2%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了日元大幅贬值,在带动日本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其他经济体进行货币干预的潜在风险。2013年伴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日元对美元贬值超过16%,2014年前十个月日元对美元贬值也达到4.4%。日元相对其他经济体货币的贬值,削弱了其他经济体的出口竞争力,这种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极可能引发其他经济体对本币的干预,并最终引发竞争性贬值。
新兴市场货币政策日趋分化
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整体保持宽松相比,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则很是明显。目前,新兴经济体整体都面临经济增长减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一系列经济压力,之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出现不同走向,与各国应对经济压力的重点不同相关:侧重刺激经济的国家实施货币宽松政策,侧重应对通胀的国家则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经济增速走低是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宽松的重要原因,代表性国家包括土耳其、韩国等。2013年土耳其经济虽有起色,但整体增速依然保持在低位运行,2014年经济高开低走,在第一季度达到4.7%之后,第二季度回落至2.1%,这迫使土耳其央行在5月、6月、7月三次连续下调利率175个基点。然而,该国严峻的通胀和货币贬值压力又使得土耳其央行进退维谷。10月土耳其通货膨胀率依然接近9%,远高于政府设定的5%(±2%)目标,而土耳其里拉自5月至10月对美元已贬值8%。
相比之下,韩国央行的降息则比较“从容”。10月15日,韩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2.25%下调至2.00%,这是该行自今年8月降息后,时隔两个月再次下调基准利率,创下2009年2月以来的最低。韩国央行表示,此次降息是因为韩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缓,且各方对欧元区经济萧条的担忧情绪加深。同时,目前韩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经连续23个月保持在2%以下的水平,因此,降息不会给物价带来过大压力。
通胀压力加大迫使部分经济体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加息。10月29日,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1.25%,这是该行自4月以来首次加息。目前巴西通胀风险居高不下,10月该国通胀率仍在6.6%,已经连续五个月超出官方目标6.5%。因此,尽管目前巴西经济存在陷入衰退的威胁,但巴西央行依然选择加息。
除通胀压力外,卢布持续贬值也是迫使俄罗斯央行作出加息决定的重要因素。10月31日,俄罗斯央行宣布大幅上调基准利率150个基点至9.5%,远超市场普遍预期。而在此次加息之前,为了应对通胀风险、卢布贬值以及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俄罗斯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的全球协调与合作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趋势日趋明显,这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挑战。经合组织(OECD)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在短期内尤其需要警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带来的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进行应对。
一是加强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必要时可以实施汇率干预等调控手段,平抑金融市场波动。由于目前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经济走弱,面对国际资本大幅流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对于资本账户的有效管理,建立一个隔断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的防火墙。
二是积极利用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如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之后,在每一年的G20峰会、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都会就量化宽松政策问题进行讨论。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发达经济体一直未能对新兴市场的利益关切给予充分关注。
三是积极加强新兴市场自身的合作,克服共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金砖国家关于应急储备安排的建设。在全球协调进展不大的情况下,金砖国家通过建立应急储备安排,可以为各成员提供额外的金融防火墙补充,增强各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当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走向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羁的情况下,这显得更为必要。
国际协调 篇12
关键词:货币政策,“广场协议”,汇率制度
20世纪60年代以前, 日本当局运用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持了固定汇率平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1971年日本开始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 但是, 从“尼克松冲击”开始, 日元汇率就频繁波动, 这造成了70年代日本恶性通货膨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使得日元迅速升值, 虚拟资产发生泡沫, 日本出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以后, 长达10年日本经济都处于萧条状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特别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来, 日元汇率频繁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频频失误, 日本经济萧条萎缩。我国现在人民币升值面临压力, 与日本出现的情形类似, 日本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给我们留下经验教训:
一、要采取得当的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
日本在“尼克松冲击”之后两年内, 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35%, “广场协议”之后两年内, 日元对美元利率升值率更是高达70%。但是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 而是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尼克松冲击”为例, 当时根据国际协调需要, 日元汇率调整已经不可避免, 但日本不但不积极主动进行经济政策国际协调, 而且政府还坚持汇率水平不变, 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直接造成了1973-1974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广场协议”期间, 日本政府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 选择了极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巨大的资产泡沫, 从而直接导致之后近15年经济萧条。
二、货币的升值要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一国货币的升值、贬值要与本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特别是不应让一国货币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或急剧贬值, 这对该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该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良性的、与国际协调要求相一致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不应是短期内的频繁、急剧波动, 应该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综合考虑到国家经济各方面的影响之后再做出决定, 不可以从经济以外的因素出发让本国货币升值或贬值。日本在“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期间乃至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元升值或贬值的幅度都很大, 而且在日元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又采取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 最终导致经济的停滞。因此, 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 应慎重考虑货币升值、贬值问题。
三、注意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选择的时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 财政政策能够很快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财政政策一旦实施, 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 财政政策的效应较短。货币政策则不同, 货币政策非常灵活, 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 货币政策实施以后政策效果可能在一两年之后才有效果。日本在“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期间都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 在货币政策实施选择错误的前提下, 忽视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性, 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发生。
从汇率角度而言, 确定汇率政策实施的时机也非常重要。“史密森索尼安协议”曾规定美元对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308日元。1972年, 假如日本政府没有固守这一汇率, 假如日本银行提高了贴现率, 本有可能避免恶性通胀。同样, 如果1987年和1988年日本银行及时收缩货币供给而不是继续实行扩张政策, 日本的资产泡沫也不至于如此膨胀。从利率角度而言, 一般地说, 利率的降低可以减少储蓄、刺激投资和消费,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是, 低利率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要取决于利率政策与特定经济金融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吻合程度。日本在1955年到1970年间实行低利率政策适应了当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环境, 因此, 当时的低利率政策减轻了财政负担,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80年代, 特别是“广场协议”之后, 日本政府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却无法改变“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经济萧条, 日本当时国内总需求不足, 政府调控的余地很小, 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根本无法改变当时经济现状。利率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步到位, 利率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市场调节工具, 它的合理水平应当由市场形成, 政府实行低利率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利率政策的实施时机, 还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政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利率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起到积极作用。
四、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化战略
【国际协调】推荐阅读:
国际经济协调09-07
会计的国际协调07-22
(合同格式)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与协调10-07
会计国际协调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06-12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09-05
协调能力10-24
人员协调07-20
教学协调05-08
网络协调05-13
自然协调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