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思考

2024-09-09

训练思考(通用12篇)

训练思考 篇1

不可否认, 进入到21世纪的小学作文教学, 在学生“怕作文”这件事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这恐怕跟教师善于“迂回”地提出习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归根结底来说, 小学作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其中最基本的是“写什么”。所以, 在生活中提取写作的题材,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相当重要。下面, 就笔者在具体的写作指导中如何确定写作主题谈一些个人观点:

一、以重要的节日为话题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主题式”生活作文教学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在“六一”来临之际, 组织学生设计庆祝活动的方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 从而写出自己的真心感悟。又如, 在“三八”妇女节前夕, 布置主题作业———我为妈妈尽点力, 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请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表现作出评价, 从而请家长也参与到此活动中来。另外, 还组织班队活动, 请学生对这个作业发表自己的感言。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 学生的作文自然变得有血有肉, 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更为重要的是, 在此过程中, 学生知道了妈妈的辛苦, 学会了感恩。

二、以学校生活为话题

学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发生在学校, 校园承载了他们成长的欢笑与泪水。学生与小伙伴、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在“主题式”生活作文中, 通过引导学生敏锐地去捕捉、观察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 并组织他们在心有所感的基础上下笔成文,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校每年都要举行“读书节”“数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各种大型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主题式”生活作文把学生的这些校园生活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活动之前教师可布置他们自己去设计方案, 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参与、去感悟, 活动后进行讨论、反思。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一篇篇习作就充分显示了他们作为孩子的独特体验。

三、以日常见闻为话题

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是独特的, 不同于我们成人。“主题式”生活作文就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小、阅历浅, 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难有正确的理解, 看不清、说不明, 在心里留下了许多的“疙瘩”, 对这些疑问想写但又感到不易写。其实, 这也是“主题式”生活作文的一个好题材。看到某些社会现象, 能产生疑问、引起思考, 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如果能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或提出质疑, 就是一篇很有意义的作文。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还能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下面是一个学生看到一些交通现象所产生的看法, 非常有独到性。

珍惜生命远离马路杀手

“吱———”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过后, 又一个为了抢1秒绿灯的人被车撞倒在十字路口。这是我在上学路上第三次看到这种现象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路上的机动车越来越多, 有许多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开车技术把车子开得飞快;有的人刚刚学了一点皮毛就上路了;还有的人根本就不遵守交通规则, 把车子乱开, 给行人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 针对这些马路杀手, 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1.认真学习交通法规。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过马路走斑马线;骑自行车不上机动车道;搭乘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乘坐汽车要系好安全带, 头、手不伸出窗外等, 学习交通安全小知识,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上学、放学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嬉戏, 不三五成群并肩行走或聚集停留;不闯红灯, 不随意乱穿马路。

3.小朋友上街要与大人同行。不满12周岁的不得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4.乘公交车要做到在站台或人行道上等候。车辆停稳后排队依次上车, 自觉遵守“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乘车规则。

5.用实际行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遇见他人违反交通规则要及时劝阻, 教育和影响你周围的人, 发现交通事故要及时报警, 做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

6.上学放学路上要戴好安全帽, 下雨天最好穿黄色的雨衣或撑黄色的雨伞。

我还有一个奇妙的想法, 长大了我要设计一个能自动升降的斑马线, 在绿灯时降下来, 红灯时升上去, 这样我们过马路时就不会有危险了。当然, 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 珍惜生命要从我做起, 要时时刻刻牢记“危险只在刹那间”!

四、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话题

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 缺少生活阅历, 写出来的作文显得单薄。作为教师, 应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做一个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人。

社会是我们的大舞台。人际交往、人生奋斗、珍惜生命、关注环保等, 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主题式”生活作文教学提倡在每天的课堂上教师都讲一些时事新闻, 引导学生读报纸, 并能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课题组的胡晓敏老师在四川地震发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一个案例,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的思想与力量。

[案例]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大地震, 我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的第一时间马上组织学生从互联网、报纸上去寻找资料, 从电视里去关注地震的消息, 另外把学生带来的剪报、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 请学生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出可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写一封信, 鼓励他们要坚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给四川人民捐钱捐物;可以向社会宣传, 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灾区民众;更有一些学生提出, 要好好学习, 争取用我们人类的智慧让地震消失在隐患之中, 并且他们相信人定胜天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见时机成熟,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文思泉涌, 下笔成章, 作文中涌动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此外, 我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采访, 并根据自己的采访写出小通讯,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针对班上很多学生都喜欢追星这一现象, 我因势利导, 与他们谈超级女声, 谈姚明, 谈周杰伦, 像这种话题, 学生总是津津乐道。他们常常在课堂上你辩我论、七嘴八舌, 然后下笔成文。

由于对社会多了一层了解, 学生写起作文来特别有时代气息, 比如, 2004年的印尼海啸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2008北京奥运盛典;“神舟五号”上天……总之, 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发生的大事, 从学生们的日记中、小练笔中总会跃然纸上, 时不时地还夹杂着他们少年老成的评论。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多了一些敏锐的见解, 少了一些幼稚, 显得大气磅礴。

训练思考 篇2

一、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

1.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主要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

一般来说,拓展训练都是需要制造某种困难与压力情景,让受训人员完突破这种困难情境,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激发潜力、自我超越。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体验式活动,使参与者通过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从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也达到熔炼团队、凝聚团队的目的。这种训练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扩展到心理训练、管理训练、团队训练等方面,成为现在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拓展训练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开展得较晚,是一项年轻富有朝气的训练项目。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室内的、场地的,还有别具一格的野外练习;既可借助于特殊器械练习,又可因地制宜、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开展;既有训练个人的项目,也有针对团体的练习。因而,在我国的各个行业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素质训练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身,受到诸多的好评。

2.警察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拓展训练不同,心理训练(mentaltrainingorpsychologicalskill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2]。心理训练源于起初的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员某项心理素质进行有意识的专门训练,使其发生变化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提高运动成绩。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针对特定行业人群,以增强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应用心理学界也将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研制大量专业器材,通过严格的训练,优化了个体职业心理品质,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很多专业领域,如教育、军事、警务、航空、医学、文体等,得到普遍推广。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仿效国外的心理训练体系,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近年来主要应用于运动心理训练和军人心理训练方面。

近年来,以培养和提高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警察心理训练取得较大发展。警察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水平。尽管我国警察心理训练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仍然有较大的突破。从2005年开始,公安部以民警心理素质现状为基础,结合警务工作实践,与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制了民警心理训练专用设备,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山西等地建立起了以心理行为训练系统。其主要模块包括室外训练场、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恢复舱、行为观察室、心理档案室等,开始了对民警心理训练进行大量的尝试。

二、警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存在问题

1.警察拓展训练不等于警察心理训练

随着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大量的心理行为训练设备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得到运用,这使得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很多人错误的将拓展训练与警察心理训练等同起来,认为拓展训练就是警察心理训练。深入分析,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拓展训练更强调户外的演练,而警察心理训练则不应局限于户外,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软件或者构建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从训练目的上看,拓展训练着重培养团队意识与个体基本心理品质,并不具有职业倾向。而警察心理训练则旨在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同职业培养挂钩。因而,二者在训练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心理素质训练、压力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景处置训练等,培养提高警察职业心理品质,使其更适应警务活动。

2.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有效评价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但我国引入较晚。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旺盛生命力,其作用得到了我国很多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认可,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将拓展训练作为提高人员素质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心理学研究者从其原理出发,用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及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等来解释拓展训练的效果[3]。毋庸质疑,拓展训练在提高人员心理品质与团队意识上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以拓展训练为基础的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它是否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则有待于深入的探究。对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尚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并未对其进行测量分析。我国的警察拓展训练是从部队拓展训练移植而来的,某些军事院校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过量化比较。如工程兵指挥学院训练合格率由过去的71%提高到100%,优秀率由12%上升到48%。训练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归功于心理行为训练[4]。但是,军人与警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这种拓展训练的移植,对于拓展训练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对于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应重新评价,应该运用心理测量学对训练前与训练后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警察拓展训练的作用与效果。

3.警察拓展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公安民警心理行为训练项目较多,主要分为: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场地心理行为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心理行为训练分: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心理行为训练一般而言更注重对高空项目的训练,旨在磨练公安民警的意志力,提高综合心理素质,通过克服对高空恐惧,来提高心理的承受力,提高公安民警的意志力。不难看出,这种训练在培养某些警察心理品质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如意志力与承受力以及对情绪的操控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忽视了其它警察心理品质的培养。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必须有完整的体系,即要有明确训练项目及训练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就警察拓展训练来说,需要确立哪些训练项目,训练项目之间是否应该存在逻辑关系。在训练实践操作中,应该遵循怎样的训练流程与训练步骤,训练多长时间多少次,这些方面都没有切实的思考。

4、警察拓展训练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各省市公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公安民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主要针对对象为新警及晋级民警。另外,在某些警察院校也开设心理训练相关课程,对学警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高。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心理减压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开展攀爬、高空断桥、信任背摔、横空越过、极限逃生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的训练,培养警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磨练和强化在高危险境中的适应能力、团队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力等基础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心理行为训练并不应是针对所有民警,而不做区分。每个民警的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基本心理素质,如感知、记忆与思维想像及情感与意志等方面,也体现在个性品质上,直接影响其沟通协作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这就要求,需要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进而通过心理训练对某些心理素质进行调整与提高。也就是说,需要因人而异设置训练项目与训练时间。同时,对于不同警种而言,每个警种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对每个警种的警察训练,也应区别对待。

三、警察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1.项目与方法多样化

警察心理训练应全面涵盖警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即包括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层面,又应包括警察在各种特殊警务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迅速变革的环境中,着重培养警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则更为重要。与此相适应,要求开发更多的心理训练项目,来提高警察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在训练方法上也应多样化,除了现有的训练方法,如心理图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及角色扮演训练法等方法之外,也将采取多种方法,不完全依赖环境与设备。

2.模拟真实化与高科技化

警察心理训练是一种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因而越是接近真实警务实践的模拟就训练效果。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在一种情境下学会的知识与素质,在另一种相似或相同的情境下,会获得更好的迁移效果。因而,在接近真实的模拟训练中,所形成的心理素质与知识会在执法实践到得到最大的迁移。开发项目模拟真实性越强,而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训练手段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将使训练模拟的真实度更高,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 对顾客满意度测量思考论文

★ 钢琴体验教学法论文

★ 浅谈钢琴音乐教学论文

★ 钢琴的教学论文

★ 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论文

关注课堂思考 训练学生思维 篇3

关键词:关注思考;训练思维;运用智慧;包容等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8-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教不出会思考的学生。当然,这些前提需建立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上。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气氛为什么总是那么沉闷?而所谓的公开课上,更有甚者连学生的答案也是设计好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会提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读到中学毕业也不会提出一个问题,不是不好意思,不是全懂了,而是不会提,提不出问题,不知道从哪里提问题,抑或根本就是没有提问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没有问题就是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你会发现,我们太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他们习惯了等待、依赖、灌输、接受,习惯了唯师是从,唯书是从,惟命是从,他们唯独不习惯冲破这些禁锢了他们思想的习惯而独立思考。有疑而思,有疑而问,思而有疑,思而发问,这个才是最最重要的。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被称作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曾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还有14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其中一条重要秘诀就是卢瑟福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要完成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身参与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效果。而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思考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思考,让它能看得见!让学生在思考中渐渐成长。

一、善于运用教师的智慧,也可以说是教学的机智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会思考,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点金术。我们要做的首要的就是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针对每天作业中的稍有难度的题目多数学生的空白,或是离题千里的答案,我们不是直接说出答案。要舍得花时间花气力,引导孩子沉下心来思考,想办法解决。记得练习册中有一道题是“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问他在指挥着什么,控制着什么,领导着什么。其实题目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是学生有许多出现了盲点。那天,我只是心平气和地让学生反复地先读读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关键字词,并让学生尝试自己表演,然后再引导他们说说各自的理解与体会。这时,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自然会有所悟。通过换位思考,自然能够明白船长当时的处境了。以后遇到类似的练习,他们也会用一些方法尝试解决啦。

二、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会引导,在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寓言故事、他人事例、电视网络多媒体、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学生的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能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三、包容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例如针对一段新闻谈各自的看法。这则新闻的大致意思是:某小学举行了一次开放性的考试,自由选择,一对一的考试,家长可以场外指导……面对这类的习题,我们不妨先引导孩子关注词眼“开放”,引导学会分析现象:什么原因导致会有这样的报道,令人关注?这则报道其实告诉人们的是什么?你又从中明白了什么?经过一番思索、讨论、交流,学生的答案一个接着一个,我不时加以鼓励:“能换个角度思考吗?”“想到三个方面已经很不容易了。相信你还能想到更多!”无论是从家长、学生、老师,还是从考试本身,甚至上升到社会、国家等多个角度,学生对这则报道的看法就不再是那么单一化了。他们会凝神静思,时而发出的会心微笑,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在做一个思考者!他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这其中得到了锻炼、提升。我是暗自窃喜,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实际操练中成长的!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考能力 篇4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加强官兵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 篇5

一、加强自信力培养,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1、必须认清和把握未来心理战的特点与规律,以经受住心理战的冲击。

2、要加强自信力的培养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

1、要能承受相对和平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

2、要能承受战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

3、军人必须具有承受骨肉亲情心理牵挂的能力。将来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更为浓厚,忠孝难以两全的现实将更加突出。

4、军人还必须具有承受未来高技术战争严酷挑战的能力。

三、采用模拟训练,培养官兵心理适应能力。

1、要进行类似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的模拟训练,使官兵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环境中经受心理考验

2、进行实战演习,让官兵目睹或者体验战场情况,去感受战场的残酷、艰难,从而在心理上接受适应性考验,以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

四、采用合理冒险训练,培养官兵稳定的情绪。

五、采用心理调控训练,培养官兵的意志力

1、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学习工作及完成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赢得未来作战主动权的关键。

对加强官兵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

绪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式尖端武器装备将广泛应用于现代战争,使现代战场成为一个充满强烈震撼性、巨大破坏性和异常残酷性的特殊环境,必将引起官兵心理动荡,使之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官兵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在现代战争中,心理素质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作用,战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心理素质的对抗,即敌对双方心理素质的较量,为了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加强我军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那么怎样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本论

一、加强自信力培养,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未来战争特别是心理战高智能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军人必须具有坚定的自信力。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对未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制约作用,这对军人的自信心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尤其是我军在高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战争的某一发展阶段上可能暂时处于劣势地位,这容易使军人以劣胜优的信心不足,感到高技术战争“难打、难赢”,再加上敌心理战的攻击,更容易动摇军心、瓦解士气,产生“恐高”心理。因此,提高自信力,加强心理防御显得更为重要。

1、必须认清和把握未来心理战的特点与规律,以经受住心理战的冲击。从目前心理战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是心理战的发展日趋独立化、专业化。它已成为区别于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形式,如美国就把心理战直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布局,并誉为21世纪国家安全的四大支柱之一,还建有心理战部队及学校。二是心理战的实施日趋高科技化。由于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未来战争成为一场心理威慑战、破坏战和动动战。如运用卫星与电视传播假图像和声音制造的电视造型术,利用现代工具制造的舆论欺骗术等,均给参战人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断言,未来心理战将成为超常规、高强度、高技术的超级心理战。三是心理战的范围日趋扩大化。未来心理战已不再单纯指向军队或局限于战争,而是在和平时期就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宣传等多种心理战手段指向对方首脑人物或全体民众,甚至作战对象的友好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等,实施世界整体范围的心理攻势。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和平时期就对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战略心理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心战”、“策反”活动就足以说明问题。

2、要加强自信力的培养。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人行动中最有力、最高的动机,坚的自信能成为人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内在基石。军人面对高智高技的未来战争及心理战的挑战,必须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坚定信心。在平时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爱国主义和革命气节等教育,确定自己的崇高信仰,坚定必胜的信心,才能经受住心理对抗与考验,才能克服“恐高”心理。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

现代战争中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只有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才能表现为强大的战斗力。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要解决官兵的消沉心理,增强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

1、要能承受相对和平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无疑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军人的心理带来了挑战。在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中,住住容易出现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的现象,导致军人产生失落感。军人在从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比较中更看重自己奉献与牺牲的价值,希望在付出的同时也能有些索取,特别是精神上的慰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公允的待遇,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挫折感”,当承受不了这种挫折时,势必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如埋怨情绪、吃亏心理等等。

2、要能承受战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在高技术战争中,参战官兵必将毫不犹豫地投入空前残酷激烈的战斗中。与后方更多的军民相比,其一边面临异常激烈的生死拼杀,一边存在着歌舞升平中的名利角逐;一边是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一边充满了田园般幸福的生活;一边是最大利益的奉献与牺牲,一边存在着最一般利益的斤斤计较。同时,参战官兵渴望全社会给予最充分的理解、支持和报答的需要与这种需要实际不可能全面及时地得到满足和反馈的矛盾,极易使官兵产生不平衡和“不公”心理,有吃亏感、失落感。不平衡心理容易使广大官兵难以树立正确的战争得失观,造成官兵精神沮丧、意志消沉、斗志减弱,使固有的勇气不能顺利地向参战决心和必胜信心转化。

3、军人必须具有承受骨肉亲情心理牵挂的能力。将来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更为浓厚,忠孝难以两全的现实将更加突出。伴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的和平环境,被带入一个险象环生的战争时,自然会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一种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情绪,犹如一条无形的线的牵着每个军人的心。一定限度的思亲心理,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冲垮理智的大堤、涣散斗志。

4、军人还必须具有承受未来高技术战争严酷挑战的能力。未来高技术战争,战场范围大,打击精度高,杀伤破坏力强,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激烈残酷,每个参战人员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和经受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极易引起心理动荡,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装备,无疑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敌人肯定会利用这一点,加强对我军的心理攻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鉴于以上几点,我们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军人承受力的培养,以提高军人超常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战场免疫能力。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是从思想上树立起过硬的作战心理。要教育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培养官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第二是做好心理上调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行引导,使官兵自觉进行心理调整,纠正心理失衡现象,克服吃亏、自卑和消极厌战等不正常心理状态。教育官兵明确自己的职责,军人职业本身就是与艰难为伍,与困苦为伴,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第三是解决好军人的后顾之忧。让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军人,切实提高军人的待遇,给军人的家庭以照顾,对军人的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就业给予足够重视,切实为军人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伤残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问题社会应

承担起责任;对烈士的家属更要做好优扶工作。使军人感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三、采用模拟训练,培养官兵心理适应能力。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官兵具备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具备这种适应力,在现代战争中则等于丧失了战斗力。在进行适应性训练中主要应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要进行类似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的模拟训练,使官兵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环境中经受心理考验。要针对未来战争的危险性、破坏性、残酷性、复杂性对参战官兵的心理要求,设置近似战场的环境进行训练,组织官兵进行耐饥渴、疲劳、寂寞、恐怖、受挫、负伤以及被俘后遭敌审讯等到模拟训练,努力提高应付未来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防护能力,以便使官兵在战争中真正遇险不惊,遇扰不乱,遇变不惑,心坚如铁,志强如钢。

2、进行实战演习,让官兵目睹或者体验战场情况,去感受战场的残酷、艰难,从而在心理上接受适应性考验,以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军人在各种危险的刺激下没有良好的心理

承受能力,必然使军人的心理出现异常状态,从而减弱部队的战斗力,但在训练和演习中又不可能真正拥有战场的残酷环境,而只能设制出给人以战场的表象。其实模拟训练和演习的目的也就在其——战场表象。事实上,在实施训练、作业和演习时并不一定要把战场情况的外部景象详尽地一古脑儿搬过来,只要造成并维持近似实战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打动军人的心理,在其心理上引起良好的变化。在近似实战条件下训练,主要是让官兵经受接近实战情况下所发生的那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学会在复杂情况下准确无误地思维、想象、记忆、掌握武器装备和控制自己。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四、采用合理冒险训练,培养官兵稳定的情绪。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必然会对军人的情绪产生强烈震憾,因此,在训练中有意识创设战时的氛围,营造高难度,超常规的训练环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摔打官兵,进行有限度的冒险性刺激训练。如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让官兵跋涉于冰天地之间,驰骋于酷热恶瘴之地,到蛇虫出没的丛林求生,或上潮湿泥泞的野战阵地驻训。使官兵尝到“寒不得衣,渴不得水,饥不得食”的滋味。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来增强控制紧张情绪和恐惧压力的能力。

五、采用心理调控训练,培养官兵的意志力。

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战胜艰难,创造业绩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1、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学习工作及完成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军人职业本身就是与艰难为伍,与困苦为伴,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片赤诚之爱,为个人与家庭做出一些牺牲。如果没有比普通人更顽强的意志力,就难以做到这些,更谈不上完成各项任务,承担起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

2、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赢得未来作战主动权的关键。未来的战场艰苦恶劣,战争突然性、破坏性、毁灭性和战场情况的难以预料性,使人们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加之交战双方对后勤补给线“大纵深”、“全方位”、“高立体”的破坏,使作战的物资供求矛盾空前加剧,军人在饥饿、干渴、寒冷、疾病、伤痛乃至死亡的威胁下,心理负担大大加重,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和厌战情绪。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以其空中优势,利用各种先进武器对伊军进行突然袭击,不仅严重削弱了伊军的战斗力,更摧跨了伊军的意志,“轰走”了伊军的信心和勇气,致使17万伊军投降。可见,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难以承受平时从未遇到过的心理负荷与心理压力,必然要吃败仗的。据此,必须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以训练军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受力,使他们在各种复杂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和高昂的士气,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未来战争的挑战。

意志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意志软弱者,应加强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的锻炼;对胆怯、犹豫的人,应加强勇敢和果断意志的培养,对冒失、轻率、卤莽的人则培养他们沉着、细心的意志品质;对感情易冲动,进行自制力培养;对缺乏毅力的人着重锻炼其意志坚韧的品质等。

结论

当然,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中心目的是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为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必须加大心理素质训练的力度,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首先在军事院校中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体制。其次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中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从难、从严、从未来战争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水平,以迎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挑战与考验。

参考文献

《军事心理学教程》

李建 马忠主编第八章 军人的心理训练

《桂林陆军学院学报》

1996年第 5 期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外国军事学术》

对小学排球量化训练的思考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4-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小学排球训练方面总结了一套系统的“量化”训练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排球的基本技术与量化训练

1.垫球。垫球可以分为自垫和对垫。自垫训练时,可将训练进行“量化”,用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分为四个阶段:(1)学生握手方式正确,能连续向上垫球20次左右;(2)学生垫球手型基本定型,能连续向上垫球50次左右;(3)学生的垫球手型完全定型,能连续垫球100次以上;(4)学生熟练掌握双手垫球动作,能连续垫球200次以上,完全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墙进行垫球练习,量化为100次。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垫球练习,量化为200次。这样,学生的控球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对球的空间感也会明显增强。对垫训练时,要求学生要做到:双膝微屈、身体稍前倾,以便身体能快速移动。同时,眼睛要始终盯着球,要根据球的运动轨迹很快做出判断和反应。对垫可分为两人对垫和多人对垫,两人对垫相对简单一些,要能够连续对垫50次以上;多人对垫相对难一些,需要靠队员间的默契程度,也要求对垫50次以上。

2.发球。发球分为抛球和击打两部分。在练习击打时,要求学生用右手的虎口位置将球向前上方击打出去。抛球发球时,要求学生面对球网,左手将球平稳地抛至右前上方,右手掌自然张开,以全手掌击打球的后下部,手臂要尽量伸直,手掌和手腕要有一个明显的推压动作。击球后,迅速进场比赛。

3.规则的讲解与运用。训练时,要让学生熟悉排球的比赛规则,如发球位置的轮换、三次垫球过网、触网过中线、出界及裁判手势等内容并进行模拟演练,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训练方法

1.三年级——入门训练。三年级学生主要训练垫球。以提高自我控球能力、球的方位判断能力、身体的灵活移动能力。在垫球时要注意保持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确保学生的练习兴趣。三年级学生的垫球要从基础开始,当学生垫球基本娴熟后再增加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规定范围内自垫、一边走一边垫、对着墙垫、坐着垫、蹲着垫,还可以绕障碍物点、钻网垫,每种形式的自垫必须达到200次以上才能晋级。各种形式的自垫和加大难度的自垫是根据比赛的需要制订的。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了对球的空间位置感和控制本领。

2.四年级——强化训练。经过三年级的训练,学生垫球已经基本娴熟,并有—定的控球本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需要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的垫球、控球能力进一步提高,训练他们的反应、移动、配合速度。四年级的训练重点主要是提高难度对垫,促使其尽快掌握对垫本领。但在训练时仍要注意难度递增和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保持他们的训练兴趣。训练时,当100次以上的对墙练习结束后,就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对垫。对垫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队员球感和对球的力量、角度的控制能力。为了不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们要不断变化其训练方法,比如在安排学生对垫时,可让学生先自垫一两次后再把球垫给对方,对方同样要先自垫一两次后再将球垫回,依次轮流进行。这样练习,学生自垫、对垫的能力当然会得到应有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自垫、对垫中学生提高了对各种路径的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速度快、弧度低的球的接应能力。每种形式的对垫量化标准均以100次左右为宜,并且每种形式的对垫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隔网对垫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控球的能力;快速对垫可以提高学生对球路径的预判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多人对垫能很好地解决比赛中出现的“一个个站在那儿不动,眼睁睁地看着球落地”的问题,提高队员间的默契程度等。

3.五年级、六年级——实战训练。主要进行以下实战训练;(1)精湛的技术训练。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如发球、原地扣球、垫传球练习,这三者之间是相通的。(2)真正的实战体验。快速地移动、准确地取位在实战比赛中是至关重要的。比赛时,队员时时刻刻都要做好移动、取位、接球、扣球的准备姿势;在进攻时要注意三次垫球过网、触网过中线、努力将球垫至对方薄弱地段(比如对方空当),且弧度要尽量压平;队员在场上要注重交流、呼应,交流、呼应可以可解决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让球”现象,积极呼应还可以使队员显得沉稳、有序,并有利于场面的控制和气氛的调节.得分后的庆祝和失分后的鼓励可使队员保持旺盛的战斗力。(3)主动的进攻理念。要努力培养学生三击过网的意识,平时当学生进行隔网对垫时,可要求学生在第三次垫球后才能将球垫给对方。而且自己本人不可续垫两次,实战时。同样要求学生做到,必要时专门训练垫传球和原地扣球。最后还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攻的理念,让他们在实战中大显身手。

训练思考 篇7

1 散打及其对体能的要求

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散打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可以说,取得较好成绩是散打运动的起点。有学者明确指出,散打是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以击打对手得分为主要目的。为了击打对手,运动员在比赛中一定要把耐力、速度、力量、反应等各种因素及技术密切结合起来。这表明,散打运动不单纯是技能类运动项目,而是对体能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因此, 散打运动一定要重视体能训练。

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说,体能训练又被称作体力训练,主要指的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长时间的科学的训练,使自身的身体机能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的大负荷训练。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体的身体器官及机能系统进行超负荷的适应性锻炼,以实现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 散打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战术水平及竞技能力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散打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相持能力更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散打运动员就应当更加重视体能训练,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有效发挥自己的技战术能力,使自身即使在疲劳状态或者在不利的环境中也可以保持对抗的稳定性,并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出合理的体能分配计划,确保顺利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总之,良好的体能有助于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并最终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因此,散打教学必须要重视体能训练。

2 当前散打教学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 . 1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的散打教学过程中,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大量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散打运动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体能,而体能训练离不开高水平的体能教练,需要有专业的体能教练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但是,我们看到, 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散打项目管理者及教练员的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省级散打队以及一些专业体育院校的散打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训练教师。在没有体能训练教师的情况下, 一些教练员只好“身兼数职”。从这一角度来说,在散打训练及教学中,体能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利于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发展。

2 . 2体能训练方法落后

一般来说,体能主要指的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等要素。在这三种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视作体能的外在体现,在散打运动中,运动素质主要包括运动员肌肉收缩力量、体位移动的耗时、保持肌肉持续动作的时间、肌肉群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内容。由于散打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肌肉运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运动员在大脑神经中枢的指挥下,通过肌肉运动所显示出来的机能能力。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很多人认识到,只要通过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肌肉能力,就构成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就是杠铃深蹲、5000m跑等项目。实际上,散打是一项具有强烈对抗性质的竞技项目,对运动员的快肌纤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散打教学的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很多时候都是盲目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出现明显的与散打运动所需要的体能相脱节的情况。

3 散打教学中体能训练及其技巧

随着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运动训练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正在受到广泛关注,科学训练已经成为散打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然要求。

3 . 1散打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原则

在散打教学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手段对体能训练进行指导,并且要贯彻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能训练取得实效。

一方面,要坚持定量化的原则。当前,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不够科学的,教练员在指导体能训练的时候, 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而训练的定量化有助于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避免训练的盲目性。而体能训练的定量化建立在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及其指标的数据这一基础之上。因此,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能训练有赖于运动员身体机能测评体系的支撑,要对每个运动员在不同训练时段的身体机能数据进行准确测量和完整记录,包括运动员的实时生理机能状况以及疲劳与恢复状况等。同时,要借助电脑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状况制定当日体能计划,并且在训练过程中随时检测运动员的负荷及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完善。

另一方面,要坚持适时恢复的原则。一般来说,良好的竞技成绩是建立在高强度的运动负荷的基础上,没有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也无法有效提高运动成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高负荷的运动训练之后,必然造成运动员机体状况的下降,使运动员产生疲劳等状态,严重的时候会导致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下降甚至伤病。因此, 运动员在承受各种运动训练负荷之后,必须要通过合理的调节使身体机能得以快速恢复,并保持体能的最佳状态。首先,可以利用赛前加大负荷刺激,使运动员的机体呈现更大的训练适应性。其次,通过运动员在大负荷刺激之后进行“减量训练”,引导运动员的机体超量恢复。最后,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合理调节散打运动员的训练负荷。

3 . 2散打教学中体能训练技巧

首先,合理开展重复训练。在运动训练学研究中,重复训练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种练习的方法。一般来说,由于重复训练的强度比较稳定,有助于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及肌肉进行有规律地练习或休息,并可以使运动员的机体得以恢复,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技能水平。因此,在散打教学中,教练员可以指导运动员进行重复性训练。例如,1min快速冲拳击打沙袋等。通过这些简单的重复性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机体技能。

其次,有效进行间歇训练。在运动训练中,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运动员的机体尚未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这就是间歇训练。在进行间歇训练中,可以有效培养运动员的意志与品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安排间歇练习,也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完成技战术的能力。一般来说,间歇训练与其他训练技巧的区别,在于实施间歇训练过程中,间歇时间有着科学而明确的规定。具体来说,当运动员的心率在休息恢复到120~130次/min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次练习。

再次,重视开展循环训练。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循环练习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体能的方法。循环训练实际上是由多个练习“站”构成的,通过循环练习,散打运动员的集体会留下“刺激”或“痕迹”。通过开展循环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水平。因此,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应当重视循环训练。例如,组织多人一组进行车轮战,每人依次与其余几人进行对抗,直至将对手打倒。

最后,积极开展变换训练。与其他训练技巧不同,变换训练是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的训练,包括变换动作、运动负荷以及训练环境等。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通过进行变换,使运动员充分获得时空感、速率感以及力量感等各种感觉。而运动员训练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有效避免运动员出现枯燥、单调的不良情绪,提高运动员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应当重视对散打运动员进行变换训练。例如,有意识把体能训练课堂放在与平时不同的环境中等。

4 结语

高中英语读写训练再思考 篇8

一、语言情境,有效读写训练的基础

情境一词,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师想必不会陌生,但笔者想强调的是高中英语教学应当重视情境对语言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为了让学生游离于语言之外,而应当是为了促进语言意识的生成与语言能力的形成。

在新课教学中,语言情境常常可以在课本材料的创新设计当中形成。在教“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二,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这节课时,笔者注意到该Reading的内容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三个问题分别是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Who is missing?Do the police know what happened to Justin?其中前两个问题其实具有一种代表性,即一般阅读材料都需要引导学生关注what和who这样的两个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可以算是关键词。

笔者在实际教授此文时,重在强调语言情境的创设,笔者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三个问题,并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先不急着去回味原文,而是根据初读的感觉,去构思文章所描述的情形。这是一个将初读结果通过思维转换成具体图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参与,从而营造出一个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收获的情境。相对于实物情境而言,这种情境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催生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让学生更自觉地利用已经学过的英语进行读后的表达。而这正是培养读写能力时所强调的语言情境的关键。

二、情境语言,有效读写训练的目标

面对当前的高考要求,在读写训练中需要强调的是情境语言。情境语言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在阅读基础上生成的带有口语性质的语言,二是书写尤其是考试评价所需要的书面语言。很多时候,实际教学的指向是后者,因为考试毕竟是通过手写去完成的。而实际上根据语言形成的原理,书面语言也是以口头语言或者说学生内心所构建出来的虽没有说出来但仍然属于口头语言范畴的英语为基础的。因此,在语言情境中生成与情境相适应的情境语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成为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读写训练的目标。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从“语言输入材料”和“语言输出材料”两个方面促进学生有效地生成情境语言。在新课教学中,语言输入材料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其它方面,笔者这里以后一种思路举例说明。

笔者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What is life?”这则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培养学生情境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主要着力于让学生基于“What is life。”进行思考,前期语言情境更多的是围绕该标题所产生的思考来进行的,高中学生在遇到这类带有一定哲学意味的标题时,往往习惯性地运用母语进行思考,这种直觉性行为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一要倚重,二要引导。倚重是需要借助母语思维来进行情境构思,并为下面的情境语言作准备;引导是待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并用母语构思出表达意图之后,引导学生形成以英语进行表达的意识。这一步是情境语言生成的关键,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语言输入之后并进入语言输出之时必经的步骤。

三、以读促写,有效读写训练的途径

待到学生有了较强的根据情境并以英语作为思考语言之后,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目标。笔者的教学经验是以读促写。当前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学生的有效阅读,因此我在教学中强调语言情境的创设,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阅读动机,从而为以读促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三作文训练的思考与实践 篇9

从2005年江苏省实施新课改开始, 我们就使用新教材。就新高考的作文而言, 从“好奇心”到“品味时尚”, 让这两年的高三学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好奇心, 这个本应伴随人一生的奇妙东西, 却让2008届的许多考生面对题目束手无措, “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题目提示语里的这段话成了当年许多考生的“救星”, 绝大多数考生就去抓这8个词, 至于“好奇心”如何就不去管它了。思维的枯竭、写法的刻板、语言的干涩暴露出当代不少高中生已经真正把作文当作“文章”来写, 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已经成了稀罕物, 与文章融合不到一块。2009年的“品味时尚”也让很多考生思维短路, “时尚”这一“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 交错杂陈”的时髦玩意儿, 让考生们无从下手。对现实生活的陌生, 对“层出不穷”的、“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如过眼烟云, 有些会沉淀为经典”的时尚的茫然, 加之阅卷评分细则这一“游戏规则”的变化, 据说让大约20%的考生作文拿了及格线以下的分数。有一位权威曾在一个较正式的场合讲过这么一句话:“要让作文的得分成为一个学生能不能上好的本科院校的重要砝码。”这对语文老师来讲是该高兴, 还是该感到悲哀呢?

每接新一届高三学生我都很忐忑:如何让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对一道从没有看过的作文题目做到心不慌乱, 从容面对?这两年摸索下来, 我认为不能离开以下四点。

一、“一看”

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周看中央电视台周六晚上的“新闻周刊”或周日晚上的“世界周刊”。让学生通过看来了解天下大事, 关注热点问题;通过看来学习电视主持人或电视评论员对时事的剖析、对国计民生问题的深度解读;通过看来补充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缺乏的营养。像两会召开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热点话题, 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 温总理的答记者问, “3.15”中国式维权之路,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美日核密约曝光事件, 俄印军事70亿美元大订单的背景, 修复中美关系之旅, 人民币升值———成长的烦恼, 等等, 对于整天做题目的高三学生来说, 是一股清新的风, 是一场淋漓的雨, 让大家感到自己还真实地生活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 感到生命里还有许多比数理化公式值得关注的东西。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坚持下来, 同学们感到掌握的信息多了, 知道的东西多了, 能说一点看法的话题多了。

二、“二读”

我要求学生每周读两篇“搜狐评论”。高三学生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 阅读两篇搜狐网评文章的筛选工作全部由我来做。从“深度阅读”到“民生评论”, 从“文化博客群”到“有此一说”, 都在我的选择范围之类, 并且每周选择两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下载打印出来, 张贴到班级墙上。像《日本综合国力缘何高出中国五倍》、《奥巴马中国之行所学到的》、《“三鹿”案犯被处极刑的警示》、《“按分数推荐上北大”暴露的教育现实》、《钱是捐给耶鲁的, 心情是寂寞的》、《历史深处的唐德刚与钱学森》、《从奥斯卡奖看美国人“活得有尊严”》等一些文章, 非常受学生欢迎。现在只要一到周一, 文章一到班上, 同学们争相阅读, 先睹为快。一学期将推荐的文章装订成册, 放在班上大家传阅, 成了大受追捧的班级刊物。

三、“三说”

每次作文, 我都要求学生说审题思路、说结构提纲、说运用材料。高三一年, 学生复习内容多, 考试多, 时间紧, 作文训练如何展开?我的做法是:每次作文要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 说自己审题思路的形成过程, 说自己构思文章的写作提纲, 说准备运用的写作素材。通过说, 全班同学知道自己的不足, 学到别人的长处, 以便在写作时学习借鉴, 即使一次学习到一点, 几次下来之后大多数同学也就能做到审题基本正确、思路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合理、材料运用基本得当。“说”作文这在过去没有训练过, 现在实行下来效果不错。

四、“四写”

我还要求学生写自由周记、写结构提纲、写开头结尾、写片段作文。所谓写自由周记就是每周看过《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或者“搜狐网评”的相关内容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有针对性、有自己的看法, 哪怕是一事一议, 只要言之有物皆可。

所谓写结构提纲就是让学生进行审题列纲训练, 每次作文不是要求写全文, 而是要求学生编提纲 (主要侧重于议论文体的专项训练) 。

写开头结尾主要是让学生在谋篇布局的同时, 集中精力写好开头与结尾, 开头的写作重点强调以下四点:1.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揭示全文内容, 交代写作动机, 或切入正题, 使全文纲举目张, 便于下文条分缕析;2.运用修辞格 (如引用、比喻、排比等) 开篇, 营造一种氛围, 引人入胜, 然后急转直下, 切入正题。引用指引用名言、警句、诗文或与文章有密切关系的话语;3.抒情开篇, 拨动读者心弦, 烘托渲染气氛, 引出所叙说的人和事;4.设置疑问, 引起读者注意, 急于卒读。结尾的写作也强调四个方面:1.照应开头, 结构圆合。这种方法因为前呼后应, 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2.篇末点题, 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 把文章推向高潮, 使意境得以升华;3.抒发情怀, 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法, 因为感情激越, 常使读者久久难以忘怀;4.蕴含哲理 (包括引用名言警句) , 发人深思。

所谓片段作文训练主要还是针对议论文段的写作训练。对于议论性文段我们是进行专项训练的, 要求学生在议论文的2、3、4几个文段学会用“段内四层论证法”。即开头用分论点统领全段, 然后用一两句话对分论点进行阐释, 接着运用论据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进行论证, 最后扣住分论点与前面的论据进行分析论证。议论文段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学生作文中论据运用不当、分析议论空泛、段内层次不清的问题。

“四写”可为学生写好整篇文章夯实基础。

实用擒拿与体能训练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实用擒拿,体能训练,思考

一个人的战斗力是通过体能给予支撑的,涵盖着力量、体能、灵敏、速度、柔韧和耐力等,在实用擒拿和它的关系当中,实用擒拿是原件,体能是硬件,二者相互依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们在提升体能的基础上,将实用擒拿的本领和技巧提升上来,就需要将二者有效的融合起来。

1 按照四大要素学习擒拿技术

1.1 良好的素质

为了有效的实施擒拿技术,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速度、力量、灵敏性和柔韧性为素质的主要方面,手指的力量和手臂的力量和拿筋、点穴是否有效联系重大,因此,力量的重要性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然而,仅依靠力量也不行,一定要能灵敏的应对、具备快捷的速递和良好的柔韧性,在格斗的时才能够占据先机。

1 . 2 在训练的基础上, 掌握和运用擒拿技术

首先,训练速招基本技术。这种实用招法是以单组动作为主产生的擒拿与反擒拿的技术形式,是利用拿骨、拿筋、拿穴位、拿关节四大技法而实施的种种擒拿方式,例如过背解摔倒、扼喉绊摔、二龙戏珠、锁喉单拿等等,以人体解刨学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在身体的一些关键穴位和关节处,实施擒拿;其次,诱导套路技术的训练法。对经过选编整理后的擒拿招法进行使用,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预谋、有动作的诱导性训练方式。一定要向着难、美、高的方向发展擒拿技术,在对套路进行操练的过程中,要求二者攻防合理、协调紧凑、配合默契,进而实现环环粘连无穷、一环自有一环接的效果。

1.3 胆识一定要过硬

一胆二力三功夫这句话是我们时常能够听见的,擒拿能否成功同胆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训练或着面对敌人时,要做到镇定自若、头脑清醒、不胆怯、击打勇敢、招法迅速、准确锁定目标。

1 . 4 擒拿要讲究艺术性

主要展现在智多、多变、识广和灵活。和地基一样,擒拿技术的基本功也非常重要,没有牢固的地基,楼房就会垮掉,不对基本功进行练习,就很难提高技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存在,擒拿也只能成功一半或者以下,要想成为艺术高人,就需要能够吃得苦中苦。练功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始终凭着谦虚肯学的态势,交流研究一定要积极,绝对不能因为一点的成绩而骄傲自大,放纵自己。

2 掌握的要领

2.1 掌握劲路,立法通畅

在对动作熟悉的基础上,将动作的规律要进一步摸清,进而对动作能够熟练的进行掌握,将各个动作的窍门挖掘出来。由于不能一层不便的去应用劲路,不同的对手,对劲路的使用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现实中,要同不同的对手接触来进行练习,反复训练,认真研究,只有如此,才可以力法顺达,精通劲路。

2.2 准确快速,自如运用

没有强壮的身体和雄厚的气力,这样在格斗的过程中是很难取得胜利的,能够自如运用招法,并且快速准确,将对方随心所欲的打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强壮的身体和雄厚的气力是擒拿所必须拥有的。

2.3 形神一致,内外合一

意和气是对内的要求,劲和技是对外的基本要求,二者融为一体,紧密的配合,要将威力在擒拿动作中表示出来,因此需要将上述的要求予以实现才可以,要想将劲显示出来,就需要技术来给予支撑。

2.4 刚柔相济,随机应变

掌握时机是擒拿格斗中所不能缺少的,对于对方的变化一定要认真的去观察,灵活的应对,但是应该注意虚中实和避实就虚,刚来化柔就是所谓的刚柔相济,只有实现了刚柔相济,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这样擒拿的无穷境界才会被创造出来。

3 擒拿技术与体能训练

3 . 1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战斗力的保障即为体能,主要是在复杂的格斗中对速招功法进行掌握,这是擒拿技术训练的主要方面。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效果主要会通过套路训练彰显出来。速度、力量、灵敏性和柔韧性是一定要拥有的身体素质。格斗擒拿是种技术性技能,其载体为优异的专项身体素质,进而将技术技能的作用发挥出来,将技术技能所产生的效果展示出来,如果良好的专项身体素质没有存在,技术动作再好也没有实用性。

首先,培养力量。在擒拿中,力量是其中一定要拥有的重要要素之一,涵盖着快速力量和一般的力量。将肌肉收缩的绝对力量在训练中提升上来的同时,将各个器官协调工作的速度也要提升上来。拳手倒立、拳手重物击打、拳手俯卧撑、抛实心球、快速引体向上等为发展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方面,在进行力量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其它的一些器材,例如拖砖、退砖等。

其次,培养速度。包括伸缩速度、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等,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训练:在躲、打、闪、曲动作训练时要用最快的速度反复的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动作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同动作的协调性、力量、耐力和灵敏性上联系密切。所以,对速度进行培养,对其他相关素质的训练上一定要予以强化,例如,足球、篮球、投、跳、跑等一些训练的内容。

再次,培养耐力。耐力和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差别。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都是在相应强度基础上进行练习工作的某种能力。体力是在反复、断续的变化中,对工作强度进行稳定的某种运动能力。心脏对高变强度运动的适应能力和心脏的最高水平是体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学员们的运动强度和肌肉的机能水平上联系密切,在强度较高的拳、腿、摔的运动后,肌肉一定要立刻的恢复,并且向相当高的水平去恢复,这样对下一次高强度活动的水平才能够给予保证,强度高的拳法、摔法和腿法对的多次重复练习才能够给与保证。

第四,培养柔韧性。人体各个关节的肌肉韧带弹性和活动振幅就是所谓的柔韧性。为了将对方的擒拿招法进行破解,将柔韧性素质提升上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我们在对对方招法进行破解的过程中,会有回旋的可能,进而降服对方。

第五,培养灵敏性。对动作协调灵活完成程度即为灵敏性。缺乏了一定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一些复杂的擒拿动作我们是很难进行掌握的。将灵敏性发展起来,一定要对种类多的体育项目进行使用,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同专业专项的训练联系在一起,并且要长久的保持下去。

4 结语

汽车维修技能训练的思考 篇11

一、汽车技能训练的现状

1许多学校汽修设备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汽修实训的要求

现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车型淘汰比较快,过去那种解放车几十年不变的情景不可能重演,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汽车技术的变换,很多学校的实习设备都是十几年前的淘汰设备,与目前的汽车设备相差很远,没有任何的实习价值,举个例子:现在汽车已经淘汰了化油器。然而,学校的实习设备中化油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实习吧。实在是没什么意义,不实习吧,又达不到要求的实习时问。更新设备又需要较大的投入,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承受的起的。所以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2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采用的是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脱开,形成教、学两张皮。实践环节流入形式。显然这一模式不能高效培养出适合当前企业急需的汽修工人。

二、汽修行业的人才要求

现代的汽车维修工。不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掌握许多现代科技知识。如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声、光、机、电、液一体化,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制动防抱死、安全气囊、现代车载诊断系统已在汽车上普遍使用。如果我们的学生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操作上那就没法去做好汽车维修的行业。其次,汽车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熟练的判断力。

三、教学技能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实习设备的更新与管理

要培养合格的汽车修理工,学校必须有和企业同步的实习设备,这也是职业教育不好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各地方纷纷兴建职教大楼,购买实习设备。但也存在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盲目开设汽车专业,专业课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多数职业学校实习设备大多是企业淘汰下来的、低技术含量的残次品,或已无法正常运转的废品或只是陈列品,只能勉强给学生进行拆装实习,无法满足故障诊断与排除及维护保养实习的教学需要,除此之外,实习车间的配备陈旧落后,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汽车专业实习设备投入大,实习材料消耗大,实习设备重复利用率低,现在多数学校汽车专业实习设备还停留在老东风、老解放、老夏利的层面上,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少之又少,和企业差距太大。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实施分步投入,慢慢加大实习设备的更新。

在实习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上职业学校也存在问题,不少学校实习设备较多,但利用率不高,或是损耗大。如学习拆装实习,基本上几届学生下来,机件不是没了,就是坏了,以后再用效果就不好了。这里实习指导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负责任的实习指导教师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何管理实习设备,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应制定出相应制度,鼓励设备管理人员维护好设备。

2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整车维护、汽车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诊断、汽车驾驶等等不同教学项目,在各个项目中又分为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听中学,学中做”方法改变为“做中学,学中做”,采用分组操作交流讲座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练习综合能力,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汽车发动机构追与维修涉及复杂的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和修理方面的内容,知识点多,难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它是汽修专业的核心项目,学好它有利于我们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是汽修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比如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曲柄连杆机构模块教学中,可根据汽车发动机的特点,能较熟悉地进行曲柄连杆机构拆卸和组装。整个模块教学安排在汽车实训室进行。教学的思路:理论讲解、动手实践、实践中针对各部件分析讲解、总结提高。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均围绕拆装这个模块展开:首先介绍拆装的预备工作,再介绍拆装的步骤。拆装要领及操作期间的注重事项,教师规范地给学生做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在相对集中的时问内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3借助于多媒体辅助设备

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设备较为陈旧,供学生实习的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四轮定位仪、侧滑和制动试验台,以及适合现代汽车的检测设备,如解码器、示波器等设备几乎没有,而现在的汽车排故实训模拟系统实现了多种功能:包括远程故障设置、线路电压实时检测、多人实时读取故障码及数据流、联机故障诊断考核及考核自动记录与评估等功能,这些是以前教学条件所无法想象的。使用汽车检测设备真实情境的模拟器能模拟汽车检测设备如解码器、示波仪、编程器、汽车专用万用表等汽车故障诊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工作的真实情境,能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在实际情境中使用一些现代检测设备打下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实践证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仿真技术。这应当是目前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职校进行汽修专业教学的一个较为经济而有效的选择:实训与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与实训成本大为降低,实现了汽车各部系统实训与教学方式的新突破,不仅能实现学生接受知识多而趣、教学效果好而快,而且节省了大量重复设备的投入费用,并提高有限实验实习设备的使用率。

基于高三数学习题训练的思考 篇12

所谓“点拨性”训练,是指教师按照解答或分析某个数学问题的途径,有目的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点拨下展开,并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1已知实数a,b,c满足a + b + c = 0,a2+ b2+ c2=1,求a的最大值.

教师课堂教学讲解时按常规的解题思路,可得下解:

因为a + b + c = 0,所以c = - ( a + b) . 又a2+ b2+ c2=1,所以a2+ b2+[- ( a + b) ]2= 1.

整理得: 2b2+ 2ab + 2a2- 1 = 0,所以由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的Δ≥0,即4a2- 8( 2a2- 1) ≥0.

化简得. 解得

“放手性”训练,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充分地多方位进行包括正确的、错误的; 清晰的、含糊的; 复杂的、简捷的解题思路的猜想和探讨.

对于上题,若放手让学生讨论可能通过下种解法: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出于“完成高三复习任务”的需要,总是按照自己所准备的解题思路诱使学生“就范”,复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变,也不能变. 所以教学在充分“放”的基础上要抓住契机有目的地“收”,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更为出色. 如果我们只一味的“收”、不舍得“放”,长此以往,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个性,导致学生的解题思路狭窄,影响创造力的提高. 如果只“放”不“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一些盲目的解题思维“拨乱反正”; 不去进行比较,将几种解题思维进行优劣评估; 不去归纳小结,将学生的思维进行质的提炼,势必会使高三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表层、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对高考的复习是极其不利的. 当然要使“放”、“收”结合得体,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复习课前充分的准备,并且有一定的引导能力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手段. 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稳操胜券.

2.“ 直观性”训练

通过直观获得的知识是生动的,最容易使学生接受且最容易巩固,因而“直观性”训练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训练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是教师在高三一轮复习时常用的教学方法. 然而高三数学复习的很多知识抽象性比较强,有的难以“直观化”. 这就需要教师要将“抽象性”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笔者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形象思维只是抽象思维的一种辅助手段,抽象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所以,高三数学复习中要把“直观性”训练和“抽象性”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例2曲线c1:和曲线c2: y有公共点.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如果仅从抽象的数学知识方面思维,容易得出以下错误的解答:

但是,尽管运用了图像直观法,纠正了结果,可还没有让学生彻底地解决这一错误的原因,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从“充分性、必要性”这一抽象的逻辑思维中寻找答案. 最终要让学生明白: 用Δ法判断2个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与用Δ法判断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区别,前者要注意,在联立方程组化成x( 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后,方程有解仅是方程组有解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还要结合图像来解.

上一篇:多个标准下一篇:配合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