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表现

2024-09-15

X线表现(通用12篇)

X线表现 篇1

食道裂孔疝为膈癌中最常见的一种。食道裂孔疝是指部分胃通过膈食道裂孔疝入胸腔[1], 临床上不少见。笔者收集2004-2011年本院18例食道裂孔疝患者病例, 探讨病因、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特征, 将检查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18例病例中, 男11例, 女7例, 年龄45~72岁。17例患者因腹部不适、饱胀、胸骨后不适、局部烧灼感、嗳气返酸、吞咽异物感、吞咽障碍等原因就诊。1例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 在术前常规X线胸片检查发现心影后气液平面阴影, 后经过X线钡餐造影检查证实为食道裂孔疝。

1.2 检查方法

对18例患者均使用GE-TX胃肠造影机, 患者取仰卧头低左前斜位, 吞服180%~200% (w/v) 钡餐200~300ml, 配合呼吸运动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观察是否有钡剂反流及疝囊出现;然后进行多轴位观察, 如发现疝囊后需再立卧位反复观察疝囊是否可还纳;同时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及其他病变。

2结果分析

X线表现, 全部病例均见膈上一钡剂充盈的囊袋影, 其由扩大的胃食管前庭段和部分胃底组成。疝囊长径大于横径。横径总是大于正常食管, 6例横径达10cm以上。其边缘11例光整, 7例毛糙。5例典型病例患者在立位情况下即可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12例患者左侧膈肌上发现疝囊存在, 但疝囊并不固定, 卧位、头低位可显现, 尤其是俯卧头低位腹部加压时更加明显, 而立位时易消失。18例均显示在疝囊的下界有环状缩窄, 为食管裂孔疝所形成。疝囊的上界, 12例直接与管状食管相连, 6例与管状食管之间可见一环状切迹, 即教科书上所称 “A”环。疝囊8例有收缩, 但和上方食管蠕动无关。胃内钡剂8例经食管裂孔向膈上疝囊返流, 10例未见返流。疝囊黏膜像18例均同胃黏膜接近。10例表现粗大而迂曲, 5例呈颗粒状黏膜, 3例黏膜呈扇形条状影, 均不同于下部食管胃前庭段的数条平行排列、平直而纤细的黏膜影。

3结论

3.1 病因与病理机制

食道裂孔疝的形成原于先天性, 也可为后天所致, 很少一部分是因外伤而发生。目前认为, 食道裂孔疝的发生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3.1.1 食道穿过膈肌处为膈肌的薄弱环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 食道裂孔周围因软组织萎缩、弹性下降、食道孔环扩大导致食道孔扩大、胃膈韧带松弛, 胃和贲门就有可能由此进入胸腔而形成食道裂孔疝[2]。

3.1.2 食道胃结构异常是食道裂孔疝最主要原因, 如食道相对或绝对缩短, 牵引胃上移, 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胃十二指肠空腔吻合术后食管胃角增大。

3.1.3 胸腹腔压力差增大是食道裂孔疝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腹部暴力打击、严重腹水、肥胖或慢性便秘、咳嗽等, 这些因素可以引发食道裂孔, 获得性扩大是食道裂孔疝发生的外因和动力[3]。

3.2 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

因食道裂孔增大, 食道裂孔周围膈肌软弱, 胃自食管裂孔向膈上突出所致。常分成四型:可复性的滑疝、不可复性的旁疝、混合疝 (含大型疝) 及短食管胸腔胃。

3.2.1 滑疝:

食管下段、贲门和胃底依次经膈食管裂孔向上纳入膈上纵隔, 直立及腹压下降时可回纳, 有疝囊。影像特点:平片多无改变。钡餐:贲门位于膈上, 食管返流.膈上胃囊时大时小, 形态不一, 胃黏膜上移, 可见蕈样征, 食管胃环亦位于膈上, 食管胃角变钝。

3.2.2 旁疝:

胚胎发育早期食管两侧各有一隐窝。如在发育过程中隐窝继续存在, 则形成其病理条件。此时胃小弯或部分胃体向上进入纵隔。贲门仍在膈下, 少见。影像特点:平片:心影后或两肋膈角有半圆形软组织块影, 有时可见液面或呈囊形。钡餐:部分胃底常从食管的左前方伸入胸腔, 但贲门仍位于膈下。

3.2.3 混合疝 (含大型疝) 影像特点:

平片:在心膈角部常可见囊实性包块影, 右侧多于左侧, 不同时间可有不同改变。钡餐:贲门位于膈上。胃部分或大部进入胸腔, 常有不同类型的胃扭转, 幽门上移变细。食管无明显变短, 呈受压移位之改变。CT可见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部。

3.2.4 短食管胸腔胃:

在胚胎第5~6周食管形成时, 随着胸腔的发育胃逐渐下移, 如此过程受阻, 贲门及部分的胃就可能被形成的横膈固定于胸部纵隔内, 食管长度缩短, 贲门固定于第6~8胸椎间, 形成短食管胸腔胃。影像特点:钡餐:食道短可扩张。贲门及胃底均位于膈上, 贲门常固定于第6~8胸椎水平, 胃可有双球征。与后天性反流性食管炎所致的食道变短有所不同, 后者食道边缘常呈锯齿状[4]。

3.3 诊断要点

食道裂孔疝的直接X线征象已经发现则诊断不难, 但由于在常规钡餐检查中, 不易显示疝囊征象, 故常发生漏诊, 笔者认为要提高X线诊断率, 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 诊断食管裂孔疝要重视患者的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既往有食管、胃手术史、腹水、腹内占位性病变等腹压增高者, 出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并加剧者提示有本病存在的可能性。

3.3.2 在诊断食管裂孔疝过程中, 必须与膈壶腹进行鉴别, 膈壶腹是正常生理现象, 一般无食管胃环征象, 膈食管裂孔不增宽, 表现为膈上4~5cm一段食管扩大, 膈壶腹内无粗大的胃黏膜皱襞。但膈壶腹出现与呼吸有关, 持续时间仅3s, 这些均可与食管裂孔疝鉴别。

3.3.3 在胃肠钡餐X线检查中裂孔疝的可疑征象有:食道下端扭曲, 出现第三收缩波, 贲门部皱襞增粗, 呈幕状牵引改变, 贲门胃底角变钝, 仰卧位检查胃底贲门边缘显示轻度凹凸不平, 钡剂返流现象并有食道炎X线表现者。

3.3.4 诊断食道裂孔疝时应注意分型, 判断除食道裂孔疝外是否还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避免漏诊。

X线钡餐造影, 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优越性。钡剂经过病变部位一目了然而具特征性, 可以不在借助其他检查进行佐证。其无创伤, 痛苦少, 费用低, 对该病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无法取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摘要:目的:总结食道裂孔疝的X线诊断特征。方法:对18例食道裂孔疝患者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 收集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18例食道裂孔疝患者均具有特征性X线表现。结论: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够明确显示食道裂孔疝的病理改变, 对诊断该疾病具有确定性价值。

关键词:食道裂孔疝,钡餐造影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6-607.

[2]余德树, 黄子康, 郭春元, 等.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X线特征分析 (附105例报告) (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0, (3) :138.

[3]艾力江.月目卡.食道裂孔疝的X线诊断 (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 (3) :74-75.

[4]侯刚.膈肌发育不全所致疾病的影像诊断 (C) .第十二届全国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5:486-487.

X线表现 篇2

规范的x线诊断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般项目、标题及副标、叙述、诊断意见或印象、签名。

1、一般项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线号、检查和报告日期、住院或门诊号、申请科室、病案号、床位号等;

2、标题及副标:投照部位及位置、检查方法;照片序列、×线片尺寸张数;

3、叙述:应在全面观察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重要性次序描述x线所见,与诊断有关的阴性结果应加以说明,复查时应与原片进行对比,必要时附简明示意图;

4、诊断意见:应以X线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合乎客观的诊断结论。一般分为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可能性诊断及征像性诊断。对后两种诊断,可以建议行其它方法进一步检查;

5、签名,签名必须清晰工整,实习、进修人员需经带教老师签审后方可发报告。书写报告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字迹端正,对少见或疑难病例可进行集体阅片,并作好登记及追踪手术病理结果。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

1、在科主任领导下,科室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2、建立设备档案,对各种设备的原始资料(包括说明书、线路图、数据等)必须妥善保管,严格执行“三定两严”,3、每日工作前,用干布对机器进行一次清洁工作;

4、要经常注意控制台面的各调节器位置是否松动、移位:

5、曝光时应密切注意各仪表的指示、显示情况,注意有无异常响声;

6、检查床要保持清洁干燥,在胃肠检查、摄片、血管造影时,如有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渍要及时清除,以免对机器造成损害;

7、经常检查机器各部件间固定螺丝、螺母、销钉有无松动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8、机房要保持清洁、干燥。有特殊要求的机房要保持恒温。每日下班前打扫室内卫生,关闭机器电源,关好机房门窗;

9、定期对机房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血管造影机房。患者常接触的部件或传染病患者接触的部件,应在检查后作清洁消毒处理;

10、严禁在机房吸烟、进食、打手机,禁止将水杯放于操作台;

11、发现机器故障要及时向上级技师及科主任汇报。

X线投照步骤及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申请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要求;

2、确定投照位置,放置好照片标记;

3、做好投照前的准备,除去影响投照部位的衣物,腹部摄影应当清洁灌肠;

4、摆好投照位置,病人肢体放置力求稳定舒适,选择适当的焦——片距,对好中心线;

5、根据投照肢体厚度及患者的年龄、体重情况,选择适当的投照条件;

6、根据投照部位合理选择滤线器和其它滤线设备。

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保护病人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内发生的放射事故控制工作。

三、本预案引用的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放射事故管理条理》

4、《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

5、《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四、基本情况

我院放射科有放射线装置3台,主要用于医院医疗照射,放射性泄漏是相当危险的,重要的。一定照射剂量会直接造成人体的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因此对放射源的管理是非常重要

五、放射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1、医院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医院院长 副组长:分管医技、安全的副院长 小组成员:医务科、后勤部、工会、财务信息部、放射科等部门的负责人。

2、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职责:

(1)批准现场抢救方案;(2)组织协调现场的抢救工作;(3)向上级组织汇报事故抢救进展情况;(4)与其他单位联系抢救需求;(5)组织医院放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6)监督检查二及单位应急救援演练情况。

六、建立现场事故应急处理专业组及其职责

1、放射事故控制组:由医务科、后勤保障部、院办、放射科相关人员组成。放射事故的控制,指导放射事故现场调查和处理、放射防护和防护管理等。全面掌握放射事故的概况、经过、原因、处理情况,起草放射事故预防、控制的相关文件督导落实。

2、放射伤害治疗组:由医院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放射事故的人员抢救治疗工作,组织协调医疗机构收治放射事故病人。

3、放射事故专家组:由医务科、内科、皮肤科、环保部门等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对放射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判定放射事故的级别。

七、放射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1、接警

(1)放射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我院放射科为责任报告单位,其科室主任和设备使用人为责任报告人。

(2)放射事故的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生或发现放射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要立即向医院办公室报告,院办在30分钟内向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汇报,小组根据情况向区、市卫生局汇报。

(3)放射事故必须报告的内容:事故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尽可能报告的内容:事故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

2、响应级别确定

医院放射事故专家组根据放射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判定放射事故的级别,并向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提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意见。放射事故预警分级:一般事故、严重事故、重大事故。(判断标准略)。

3、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启动

经放射事故专家组判断属于一般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单位启动放射事故应急预案。经专家组建议,事故应急处理小组批准启动本预案时,各相关人员根据职责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4、救援行动

应急处理工作应根据本预案规定的程序,科学有序地进行,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1)放射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采取措施,控制危害蔓延扩大。

(2)立即停止事故现场人员的作业行为,并撤离到安全地点。(3)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专家组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情况,研究、制定、批准事故抢救方案,明确现场指挥员,开展事故抢救工作。

(4)放射事故控制组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划定安全范围,指导、协助事故单位人员控制放射源,防止继续危害。

(5)放射伤害治疗组全力抢救医治遭受或可能遭受放射危害人员,并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应急健康检查或医疗观察。

(6)放射事故控制组要组织放射卫生监督人员深入事故现场调查事故发生情况,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组织放射卫生检验技术人员深入事故现场,对现场的放射强度进行检测,查明原因,为处理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7)普及防护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开展心理应急和危机干预工作。

5、扩大应急

对重大事故要立即申请地方政府或上级机关给予帮助或增援。

6、应急恢复

根据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放射事故专家组的评估建议,事故得到控制,事故条件消失,可以解除警戒。

7、应急结束。

八、应急保障。(略)

放射科非医疗安全事故处理预案

为了保证科室日常工作正常运行,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科实际,现特制定放射科非医疗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内容如下:

1、我科各岗位人员上班前,应仔细检查室内所有电源开关、机器设备运行情况,并判断是否满足病人检诊要求,并作好相关记录。

2、当发现工作场所内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以便安排相关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3、工作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若出现病人触电、机器部件脱落压伤等情况时,工作人员应沉着冷静,迅速切断电源、停止检查操作,去除危害因素,对患者进行相关医学初步处理,同时将情况上报科主任、医院办公室,以便安排相关医务人员对受伤害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4、在进行事故处理的同时,科室客户管理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维护现场次序,对患者家属及周围病员做好解释、安慰等相关思想工作,以便科室工作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减少事故影响。

5、科主任积极与处理患者的医务人员、上级领导沟通交流,掌握患者治疗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检查服务,与医务科一起作好事故后处理工作。

6、科主任组织科室人员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与后勤相关人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提出持续改进、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

对特殊阳性及阴性的审核及更正报告制度

1、科内各人员在病例(包括各种影像检查)的影像诊断中,若见到特殊的阳性及阴性发现,应作好登记,并经早上读片或其他集体读片后,由科主任或主管医师审核或更正后方可签发报告。

2、夜间或节假日值班时发现特殊的阳性及阴性结果可由本科诊断医师出临时报告,并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及地址,第二天由上级医师审核后联系患者收回临时报告并发正式报告。

关于认真书写规范合格的x线诊断报告的要求

X线诊断报告是X线检查工作的全部资料和意见的慨括,也是X线会诊者向临床医师的回答,系医学的重要记载,对病员诊治起重要作用。

报告书的任务是如实的提出某个部位经某种X线检查所揭示的病理现象,并对它作适当解释,使病情清楚,以利于进一步处理。

x线诊断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如下:

一、一般记载: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X线片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胶片规格大小,必须认真填明,注意核对。

二、检查部位、范围、方法与过程:检查部位应为解剖部位,范围列出。选择的方法是平片或造影,各种检查程序(如造影时间选择、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注射方法等)应详细记录。

三、x线发现:经过全面观察所描述的内容,如病变的形状、数目、大小、位置、密度、结构、边缘与周围的关系、以及形态、机能、结构的变化等,用文字来构成疾病的形象图案。对于x线发现需作正确解释,把异常影像翻成病理现象,并要综合分析判断与推理,将各个个别病理现象统一成一一整体,成一病理全貌’要与其他临床资料如病史、体征等作综合分析,最后作出判断,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应严守客观事实本身的发现,避免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四、结论与讨论:结论是报告者对整个检查的总结,即X线诊断意见应包括疾病的名称、解剖部位、病变范围、病变的主要 阶段、并发与加杂症,同时要说明重要的正常部份。X线诊断一般需分三种情况:

1、肯定性诊断,经过X线检查,发现有特征性的病症,如骨折或胸等。

2、否定性诊断,经过X线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如心肺正常。

3、可能性诊断,经过X线检查,发现某些异常病症,但目前根 据X线综合分析尚不能判断其性质,需写出其可能性供临床参考。讨论是指在结论之后对于某些X线发现或全部资料作病原问题的探讨,在某些疑难病例上有责任提出讨论,但必须以本专业事实为依据。

五、建议:对本病诊断上欲求进一步确定或排除某些情况,可作诊断方法的建议,其办法必须了解其具体特征,适宜采用。如查痰、随访、复查、病理检查等。

六、解与索引:诊断报告一般不作要求。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的标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体各部位影像 质量标准,二是标准照片遵守的一般准则。一.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一)诊断质量要求

1.影像标准:影像标准系指在X线照片上能看到一些主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且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分为三级,定义如下:

(1)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即特征可见。(2)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地辨认,即为细节显示。

(3)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的辨认,即为细节清晰。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其条件取决于两个方面:有些标准内容由病人与检查医生相互合作和正确的体位设计所决定;另一是,此标准内容反映影像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其质量。对于这些标准的判断,采用放射学者的主观视觉方法进行。2.重要的影像细节:最小可辨认细节的极限尺寸,作为影像质量定量的评价。这些细节可能是正常的解剖学细节,亦可能是病理性的。

(二)体位显示标准

以相应的标准摄影体位的影像质量标准为依据。(三)技术条件

摄影技术参数要求,是符合合理的组合。

(四)受检者剂量水平每一种选定摄影部位和体位的受检者剂量水平。

该指标是以成年健康人标准型所需的体表人射剂量参考值。(五)照片特定点的密度范围

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二.标准照片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

该准则适用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1.照片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学)要求。

2.照片影像中的注释完整、齐全、无误。包括检查日期、影像序号、定位标志及单位名称等。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包括无划伤、无污染、无粘片、无脱膜、无指痕、无漏光、无静电及伪影等。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四周略小于暗盒尺寸5 mm)。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加以屏蔽。7.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放射科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 疑难病例讨论是医院、科室在职教育、科内学习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进修、实习人员必须参加。

2.科室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疑难病例讨论会,科内人员必须 参加,也可以邀请临床及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参加。

3.疑难病例讨论会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加,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4.凡疑难病例讨论时,必须事先作好准备,由主治医师将有关材料收集并加与整理后,作出讨论摘要,尽可能发给参加讨论人员,预做发言准备。

5.有争议、原因不明的特殊病例,由科主任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视情况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

6.疑难病例讨论的记录应该做到及时,意见及结论应在专册中记录,应妥善保管以备查。

放射科值班、交接班制度

1、本科人员轮流值班、交接班,实行24小时值班 制度。

2、值班人员每天应按时交接班,坚守岗位,不得离岗。

3、值班人员负责急诊检查和书写报告,对急诊病人随到随诊,不得延误或推诿。

4、出湿片报告应注明时间,对危重病人的检查应主动与临床医生商量配合,待病情经抢救稳定后才能进行检查。

5、值班人员负责全科的安全保卫,物资管理、清洁卫生和等,待交接班后方可离科休息。

放射科科教管理制度

一、全科人员应在科主任的主持下,=积极参加科内、院内举行的继教培训,“三基三严”培训,参学率应达90%以上。

二、科内人员参加继教、三基三严培训,按参加次数与考核情况给予了一定的学分,作用年终考核、评优的指标之一。

三、科室积极支持,鼓励科内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对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评估,给予主研人员及协同人员一定的奖励。

四、科内人员应团结协作,做好本科内的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发表有价值的论文,按发表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放射科临床随访与影像诊断符合率登记制度

l、为了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我科对具有教学价值和特殊疑难的病例,指定专人(客户管理组成员)进行登记及临床随访追踪工作。

2、密切配合临床对手术或经临床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对手术或经病理证实,具有科学价值的病例实行分系统、分类登记,以便教学科研等使用。

4、对放射诊断医师的影像报告,由客户管理组成员轮流、定期、主动到各临床科室了解与临床诊断符合情况,并作好分析讨论及登记工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科室人员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放射科与临床沟通、征求意见的制度

1、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影像检查服务,及时了解临床对放射科工作的满意程度和业务需求,放射科建立临床沟通、征求意见制度。

2、科主任利用院周会或定期到临床科室与临床科室主任、医师接触沟通交流,了解临床对放射科工作的满意程度和业务需求,将发现的问题带回到科内研究解决。

3、放射科各专业组组长要经常与临床联系,互相沟通,及时了解临床对影像技术与诊断工作的需求,以及临床对影像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的满意程度。对工作中出现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

4、放射科各诊断医师对疑难、少见病例要与临床相关医师讨论、沟通,并作好临床随访追踪工作。

放射科影像资料使用流程:

当前住院患者借片:(1)由经管医师填写借片单;

(2)由医师亲自或患者家属持借片单到放射科登记室借片;(3)资料管理员根据借片单,将相应X线片借给医师/患者家属;(4)资料管理员做好借片登记,并保管好借片单;

(5)医师使用完X线片后,亲自到放射科登记室归还胶片,并注销登记记录,取会借片单;

(6)资料管理员将归还的X线片放回原位。

门诊或既往住院患者借片:

(1)借片人(患者或家属)持身份证或相关单位的公函/证明到放射科登记室申请借片;

(2)资料管理员检查证件;

(3)借片人填写借片条,并交纳50-100元/张的押金:将借片条与押金交于资料管理员;

(4)资料管理员写好押金收条后交于借片人,并做好借片登记;(6)借片人使用完X线片后,按规定期限到放射科归还胶片,领回押金,注销借片登记。

(7)资料管理员将归还的X线片放回原位。

放射科与临床科室联系与交流渠道 放射科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与交流,只有密切联系临床,才

能作出更准确的影像诊断报告。具体联系与交流渠道有:

一、院周会交流。可将有关意见与建议提到定期召开的院周会上,由主管临床或医技的副院长向全院中层干部传达说明。

二、医务科组织的临床医技科主任联系会交流,是与临床各科室联系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既方便直接又容易快速显效。

三、临床医技病理讨论会。着重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病例讨论弄清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影像的病理基础。

四、与临床科室随时沟通,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向专业组长及科主任汇报,随时与临床科室有关人员(主管医师)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放射科病人转诊制度

1、病员在我科检诊时,若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而因设备条件因素我科不能提供相应服务时,经病人家属同意,可以转诊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或市中心医院检查。

2、因科内设备故障、检查维修、停电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病人急需放射检查时,可以转诊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或市中心医院检查。

3、符合以上及其他转诊条件的病人,报告科主任同意后方可转诊。

4、对转诊的病人,科内客户管理员应做好病人一般情况、转诊原因、转诊检查结果的登记工作。

放射科

2006年3月

常规摄片操作与机器保养规则

一、作好摄片前准备工作。

二、合上电闸,调节电源电压在220伏以上。

三、呼唤病员进入摄片室。

四、仔细阅读摄片会诊单,核对病员姓名、.年龄、性别、科别、x片号、检查目的,摄片部位与投照位置,上述各点准确无误后,患者作好一切检查前的准备,包括脱去外衣,取出衣袋内各种物品清除发夹、膏钓等。

五、选择合适大小的片闸,置于检查台上或托盘上,贴上铅号码,摆好体位,选用合适的遮线筒,对准中心线。

六、选用最佳摄片条件,包括毫安、时间、千伏、滤线器、焦点,然后曝光(注意胸腹部器时摄片时,应嘱病人闭住气,再曝光)。

七、每个患者摄片完毕,操作人员应签名和记录摄片条件,对特检或重要摄片,应嘱患者等待片刻,待观察湿片合格后方可叫病人离开。

八、下班时,将各旋钮退到最低档位,然后关掉电闸。

仪器设备使用、保管、维修制度

1、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由有关领导指定专人保管使用。未经批准使用人员,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

2、使用者必须了解仪器设备情况,熟悉该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步骤和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使用记录。

3、在使用中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科主任,查找原因,排除故障,听候处置。

4、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妥善保管好使用说明和有关资料。

5、对仪器设备定期校验和维护。保存好校检证书,作好维修记录,以备查考。

6、仪器设备应设有“合格”、“准用“、“停用”、等状态标志。

7、仪器设备应固定位置存放,不得随意搬动。

8、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白动用仪器设备。

X线放射卫生防护安全制度

为了加强X射线(放射诊断设备、模拟定位机和放射治疗的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管理工作,确保病人、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发生放射性事故,特制定如下制度:

1.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放射人员工作证,才能从事放射性工作。2.从事放射线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操作技术及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和法规。熟悉所管辖的机器、设备的性能,经常保养维修,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在进行放射性诊断,放射性治疗前,必须检查机房门口的连锁安全指示灯亮不亮,X线管头窗口处装有的铝过滤板、投照指示灯是否齐全,如有缺失,应立即补换。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核对被照射病员的姓名、部位、剂量,防止超剂量照射所造成的事故,对被照射病员的敏感部位(如眼睛、甲状腺、性腺等)及正常组织,使用含铅的胶衣服、围裙、胶板、眼罩等进行屏障。

5.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问应按规定穿戴含铅的防护用品。

放射科医学影像报告审核签字制度

一、日常报告签发制度:日常报告均需要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签发。

二、部分疑难病例(包括各种影像检查)的影像诊断,需经早上读片或其他集体读片后,由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最终确定方可签发报告。

三、夜间的急诊报告可由本科诊断医师出临时报告,并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及地址,第二天由上级医师审核后联系患者收回临时报告并发正式报告。

四、进修医师及实习医师无单独发报告的资格。

放射科紧急医疗意外事件处理流程

当患者或其他人员在放射科工作区内发生诸如心脏骤停等紧急医疗意外时,我科在班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1、根据患者病情实施相关医疗处置。

2、立即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到现场实施救助;

3、如遇呼吸困难需气管插管者,立即通知麻醉科医务人员到现场实施操作;

4、当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主持实施急救时,我科在班人员应密切配合、积极协调,给予必要的帮助,同时报知科室负责人;

5、当患者病情稳定时,协助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将患者移送至相关科室继续观察治疗;

6、做好事件过程记录,分析事件发生原因,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不足之处。

医学影像报告二级审核制度

一、日常报告签发制度:日常报告均需要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签发。

二、部分疑难病历(包括各种影像检查)图像诊断,需经早读片或其他集体读片后,由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最终确定方可签发报告。

三、夜间的急诊报告可由本院住院医师单独发出,但需要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及地址,第二天由上级医师审核如有遗漏则联系患者收回原报告再发更正报告。

四、进修医师及实习医师无单独发报告的资格。

放射防护和保健制度

l、放射科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防护的基本规则是: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屏蔽;

2、防护物(如基础建筑、铅玻璃、铅屏、铅围裙、铅领、铅手套、铅玻璃眼镜等)应具有所使用射线能量相适应的防护性能。易损坏防护物,应及时检查更新;

3、透视下肠套叠复位、骨折复位、示教、插管、取异物等,超过允许剂量的操作,须慎重执行,尽量减少曝光时间;

4、不必要的×线检查应尽量避免;

5、对婴幼儿的透视或摄片,应尽量减少使用;

6、孕妇,特别是妊娠3个月以内,不得轻易使用×线检查;

7、年龄不足18岁者,不应参加放射工作;

8、准备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体检,不适应者不得参加放射工作;

9、对放射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档案,随工作调动转移;

10、放射科工作人员的劳保措施,应按照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执行。

(九)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

l、工作时,必须穿着工作衣、帽、佩带胸牌。接触病人和进行呼吸道感染标本检验,分离接种细菌时,必须戴口罩。

2、工作衣袋内不许放食物、香烟、手帕等个人用物。不得穿着工作衣、帽进入手术室,食堂或上街、工作衣、帽、口罩应与私人衣服分开放置。

3、工作帽、口罩洗涤前必须先煮沸消毒20一30分钟,或用7‰消洗灵浸泡20分钟后再行洗涤。工作衣统一送洗浆房消毒处理。

4、凡遇下列情况时,双手须浸泡在5%。消洗灵中消毒3--5分钟后,再用肥皂,流水仔细洗刷。

①检验标本污染手时;

②日常工作告一一段落时;

③在传染病区或对病人,实验动物采集 标本后;

④工作结束离室前。

5、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间内,不可吸烟,进食或用手擦摸面部。

6、工作人员私人用物,如笔、笔记本、书报杂志等不可任意放置于检验工作台上。

环境消毒:

l、室内经常保持卫生,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2、检验桌每日工作结束后用l%消洗灵揩洗,如揩布污染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3、室内地面每日用7%消洗灵擦一次。门窗每周须揩擦一次。

4、细菌培养无菌室,不得无故进入,室内清洁换气后,紫外光灯消毒30--60分钟后使用,每周必须用加热乳酸烟雾消毒一次,每月甲醛熏气消毒一次。

检验用具消毒:

1、手指采血针严格作到“一人一针”,用后集中于消毒容器内,高压灭菌后方可洗涤及消毒备用。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后应集中销毁。

2、注射器采静脉血严格作到一律采用“一次性空针”,用后以7%消洗灵浸泡后统一处理。

3、一般吸管、标本、瓶、玻片、试管等检验用具使用后以7%消洗灵浸泡5分钟或煮沸30分钟后方可洗涤,干燥备用。

4、细菌培养用过的玻璃器具,须经高压15磅30分钟灭菌后方可洗涤,灭菌备用。

5、凡疑为梭状芽胞杆菌污染的标本及检验用物,只能采用高压灭菌15磅30分钟处理。

6、孵育箱、冰箱、水箱、离心机、试管架、铁筐及动物用品,每周用1%消洗灵擦试一次。如被标本污染,立即用7%消洗灵消毒10分钟。

7、检验用冰箱内不能存放任何食物,并注意疫苗以及治疗药物等的分开存放。

污物处理:

1、检验后的标本,如粪、痰等集中于消毒桶内然后焚烧处理。

2、液体标本:如尿、血等以10%消洗灵消毒10分钟后再处理。

(十)检验药品保管制度

1、检验室所用的药品,应由熟悉药品性能的工作人员或各室负责人进行药品请购、领用、登记、保管等工作。

2、强氧化剂、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剂等必须集中上锁保管,剧毒药放入保险柜中,由专人负责,用后记录,使用人与保管人双签字。

3、药品柜附近放置CO2灭火机等防火设备。

4、药品柜定期检查,注意门锁是否牢固,药瓶有无破损,药品是否变质等,如有上述问题发生,则调查原因,检查责任,吸取教训从速采取措施改进。

5、检验室常用的有害药品:毒药:氰化钾、氰化钠、升汞、草酸钠、亚砷酸、a萘胺、萘胺、溴及亚砷钠等。爆炸品:苦味酸、苦味酸钠、乙炔银、乙炔汞、三硝基苯、硝酸银、过氯酸等。易烧品:乙醚、二甲苯、火棉胶、甲醇、丙酮、乙酸乙脂、乙酸戊脂、丁醇、戊醇、水杨醛、辛醇、糖醛、吡啶、乙醇、酚、甲苯、呋嗝、石油醚、二氧六环等。固体易燃品:金属钠、金属钾、金属钙、电石、锌粉、乙醇钠、五氧化磷、三氧化锑、樟脑、萘胺、低压硫酸钠。能形成爆炸性的氧化剂:发烟硝酸、过氧化氢、苯甲酸、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钙、过氧化镁、过氯酸、过氧酸钾、录酸钾、氯酸钠、铬酸硝酸钾、臭氧、过硫酸甲等。能助燃的氧化剂:硝酸、发烟硫酸、次氯酸钠、铬酸钠、铬酸钾、硝酸汞、硝酸钴、硝酸铅、次氯酸钙、过硫酸钠、亚硝酸钾、过碘酸、硫酸、碘酸、重铬酸钾、重铬酸钠等。腐蚀品:氢氧化钠、硫酸、盐酸、硝酸银、三氯醛酸、醋酐、苯粉等。

(十一)检验科意外伤害

处理制度 l、触电:

(1)切断电源; .

(2)用木棍挑开电线。

(3)站在木板或木凳上拉触电者的干衣服,使迅速脱离电源。

2、创伤

受伤处不可用手接触或水洗。应立即到治疗室或急诊室处理。

3、火焰灼伤

(1)衣服着火,切勿奔跑,应立即卧地滚转压火。(2)伤处不能用水洗。应立即到急诊室处理。

4、化学灼伤

(1)皮肤灼伤——①如马强酸溴,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50%氢氧化铵液洗涤,必要时以凡士林纱布包裹。②如为强矸,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5%硼酸洗涤,必要时以凡士林纱布包裹。③如马酚类化合物(煤酚皂,碳酸等)立即以50%乙醇洗涤,必要时以凡士林纱布包裹。

(2)眼睛灼伤:处理原则同上,然后滴人橄榄油,液体石腊或可的松眼膏滋润。

(3)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吸入氨、则吸人醋酸蒸气少许解除。如吸入酸类或溴气体,可吸入淡氨蒸气解除。

(4)误服氰化物:立即吐出,以大量清水漱口,必要时服3%H2 O2溶液,继以洗胃,并静脉注射1%美兰溶液及吸人亚硝酸异戊脂。凡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误服强酸:立即以大量0.1 m01NaOH漱口,再内服氧化镁、镁乳或牛奶,生鸡蛋等连续内服多次。不得服用碳酸氢钠,因可产生大量气体。

放射科方便病人检查措施

为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结合我科实际,现 现定以下措施,为广大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医学影像检查服务:

1、我科实行24小时值班制,病人随到随检查,不论急诊与平诊。

2、努力减少检查流程,科学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3、普通X线检查10分钟内出X光片,一或二日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应讨论后及时出诊断意见。

4、科室在登记员的基础上,再设置导检员,专门负责病人检查的咨询、划价、交费、检查导向、报告发送等,以减少病人往返、侯检时间。

5、科内设置侯诊区,提供足够的座椅,免费提供开水,为病员提供舒适的检查、侯诊环境。

放射科错误诊断报告更改程序及制度

一、夜班急诊,特殊及疑难报告须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并与患者或其家属说明情况,第二天诊断组早读片时集体对影像及诊断报告进行讨论,如有漏诊、误诊等其他需要改动,需及时通知相应临床科室,同进通知患者来取更正报告。

二、日常报告均需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审核,如已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中而尚未打印者,须与网络管理员及时联系、修改。如已打印或发出报告,须由当事人追回已发出诊断报告,并负责向患者的解释工作及报告重发工作。

三、修改已打印报告或书写报告时,需将原报告收回并在报告上注明需要修改的内容,由原报告签发人重写并签名。

四、对漏诊及误诊病例定期总结,并定期进行漏诊、误诊读片以提高诊断水平减少漏误诊。

检验科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制度

1、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4、无菌物口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消毒或灭菌后进行焚烧)。

6、报告单必须消毒后发放。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由专人严格管理、定期。

10、在出具检验报告时发现鼠疫、霍乱及肺炭疽、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重要传染病时应电话立即报告感染办公室。

11、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防止逃逸或造成人与实验动物的交叉感染;实验后的动物必须焚化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放射科防止医疗差错及事故的措施

1、坚持有效检查签字制度:患者检查前,负责检查医师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检查所需准备工作,注意事项,待准备确认无误后,患者方可离开。

2、坚持夜班特殊,疑难急诊报告复审制度,夜班急诊医生对特殊,疑难病例书写完报告后,记录患者的联系电话于申请单上,次日由主管医师负责重新阅片,发现错误后负责发出更正报告。周六、周日的报告,照此办理。

3、技师或医生与患者发生争执后,由技术组长或主管医师出面向患者作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谅解,并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争吵。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改善服务态度,多做解释工作,体谅病人的痛苦及难处。缺陷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抓好业务学习,促进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到高质量目的。

2、加强信息反馈,充分听取临床医师意见,并做好登记,以利于改善和提高医技的诊断水平。

3、对差错、缺陷应执行登记制度,对所发生的差错,缺陷应定期讨论,总结经验。

4、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后,应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医务科、院领导,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

5、X线由专人登记,借阅保管。本院及院外借片,应办理借阅片手续,并作好登记。

6、对已发生的事故应严肃处理。

缺陷防范办法

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科室每周集体阅一次片,提高对疾病和影像的认识。

2、每天早上8-9点为阅片时间,当班者要复查前一天所摄X线照片,并进行缺陷登记,以便月总结进行改进。

3、X线诊断质量监督具体由文玲主任负责。投照技术质量由黄云川、李新负责,每月总结一次。

4、投照工作人员要注意X光机的保养,并做好投照时的对姓名、对部位和所用胶片尺寸的设计,以保证摄片部位的完全显示,X片号、日期要正确,做好暗室洗片工作,对显定影药影响洗片质量时,要及时更换,保证质量。

5、书写报告要字迹工整,语言精炼、描述准确、重点突出、结论正确。

财物管理制度

1、科室所需物品原则上由科主任到医院相关部门领取,做好登记,科主任不在时由科主任指定专人领取,事后由科主任查验,杜绝无绪领取。

2、所需物品由当班人员或专用人员提前报告科主任,以保证物品衔接,保障工作正常运行。

3、贵重物品投入使用时,交接人员各自做帐,定期核对,做到帐物相符。

4、对光胶片,定影剂等做好避光,通风防潮工作,避免损失。

5、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对设备运行状况及科内物品做好交接班工作,以便分清责任。

放射线工作防护保健制度

一、为了提高全科同志对放射线的防护保健意识,加强对防护保健工作的管理,制定制度。

二、加强对放射线周围环境的防护并增加设施,经防疫部门监测符合要求。

三、各X线机房曝光时关好铅铁门,避免对工作人员和来往行人的放射性损伤。

四、工作人员在操作X光机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具。

五、对照光照片病人注意尽量减少曝射量,严格执行防护操作规程。

X线表现 篇3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表现;X线表现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24-01

随着人们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間盘退行性变所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1]。颈椎病患者多伴有临床表现,临床确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要手段,其中X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为了探讨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的对比,对我院2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200名,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9±6.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和其他骨性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500MAX线机检查,将200例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成四种类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对比记录四种类型颈椎病患者各自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2.结果

2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与X线相符合的178例,占比89.0%,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占比11.0%;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阳性征象却无临床表现,10例患者有临床表现却X线表现为阴性,经过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2.1椎动脉型颈椎病52例,占比26.0%。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上肢感觉障碍等;其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其中3例患者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2神经根型颈椎病125例,占比62.5%。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肩颈部疼痛、上肢麻木乏力以及活动障碍等。其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以及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等。其中4例患者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3脊髓型颈椎病12例,占比6.0%。其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行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其X线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2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

2.4交感神经型11例,占比5.5%。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等。其X线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2有临床症状,X线表现为阴性;1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时X线诊断为颈椎病。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其发病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从而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导致脊髓、神经、血管等损伤[2]。临床诊断多根据影像学检查为依据,X线是最常用的方法。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20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与X线相符合的178例,占比89.0%,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占比11.0%;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阳性征象却无临床表现,10例患者有临床表现却X线表现为阴性,经过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12例患者查体前无临床症状,是因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脊髓、血管、神经等损伤较轻,患者无明显感觉。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阴性,却有临床症状,经过CT检查和MRI检查表现为椎间盘退出、椎管狭窄和脊神经受压迫等,其具体原因可能主要有椎间盘突出早期X线无明显表现或者由于颈椎周围韧带较多韧带水肿产生症状,韧带增厚导致X线表现阴性[3]。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部分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相符合,根据X线平片能够确诊,少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不相符,需要做CT检查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诊,X线表现阴性不能排除颈椎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成胜,张丽红,宋刚等.颈椎病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对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27-2628.

[2]李敬哲,樊跃强.颈椎病200例病理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24):123-124.

肋骨骨折的X线临床表现 篇4

肋骨骨折常见于胸部外伤,临床极为常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以x线平片或CT图像为主,但在x线诊断时又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且伤者在胸部创伤后往往要进行法医伤情鉴定,肋骨骨折的数量又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如能正确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不仅有利于治疗,同时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提高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率,现就我院收治的20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46例,女54例;年龄12~85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2例,拳击、脚踢及棍棒击伤54例,挤压23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7例。

1.2 临床表现:

肋骨骨折形态多为横断形,亦有斜行,可单发或多发。大多为一侧性。第1与第2肋骨位在锁骨之后,第11与12肋骨为游离短肋,发生骨折机会较少。胸部剧烈疼痛、压痛、挤压痛、骨摩擦音,自觉症状有胸闷、胸部呼吸或咳嗽时剧痛,活动受限;均在伤后1h~3d内行影像学检查。

1.3 仪器和方法

使用GE 500mA x线机.曝光条件:80~90kv,0.8~1.0mAs。采用常规胸部后前位或卧位照片,曝光时患者尽量屏住呼吸。诊断均经两位专科医师共同确认。

2 结果

第一次X线检查结果单根肋骨骨折68例,多根肋骨骨折110例,未发现骨折22例;其中单根肋骨多处骨折26例;伴锁骨骨折22例,肩胛骨骨折12例,胸椎单发或多发骨折27例,气胸或液气胸31例。

第二次x线检查结果首次检查未发现骨折的22例患者(其中4例患者是由于骨折处未错位,只是轻微的裂隙骨折,且位置多在腋线处因而未检出,4例是阅片不仔细而漏诊,5例是摄片条件欠佳,胶片显示欠清晰而漏诊,4例是由于同其他组织相重叠而漏诊),因为症状明显,所以行二次x线检查,结果发现16例有骨折现象,6例仍未发现骨折,后行CT扫描后发现骨折。首次漏诊率为11%,二次漏诊率为3%。

3 讨论

X线平片是诊断肋骨骨折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X线表现。发病率居全身骨折中的第六位,在胸部创伤中约占60%~70%。其诊断并不困难,虽然x线片在定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极易发生漏诊。

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可造成肋骨骨折漏诊:(1)患者因素:胸部外伤多见于突发事故中.肋骨摄片时需深吸气后屏气曝光,伤者精神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临床检查,因疼痛而惧怕深吸气,此外,少数复合伤患者,病情较重,有的烦躁不安,因此,摄片时患者多处于一种浅而短的呼吸状态,这样胸廓运动造成伪影使X线片模糊不清[4]。(2)解剖结构因素:肋骨为细长弓状扁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后端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相关联。摄片时胸廓呈桶状,中心线不能直接透过每一根肋骨的切面,从而接近中心线的肋骨显示较清晰,其他肋骨由于散射线的原因而造成细微结构显示不清,使骨折线被掩盖。有些医生将肋骨下缘血管沟误诊为骨折线1例[5],有时亦会将伪影误诊为骨折线。(3)位置因素:没用常规投照法,临床定位不准确,受伤的部位不具体,不能选择投照的最佳体位。(4)投照条件因素:常选用照胸部的条件照肋骨,尤其是合并肺、胸膜异常时;投照膈上肋骨与膈下肋骨条件不分,投照条件不适当,对比度差,导致了曝光不足或过度。(5)并发症因素:很多严重并发症的影像常可掩盖骨折线,致使漏诊。(6)医生因素:有的医生不按常规操作,读片时未仔细观察亦是一个重要因素。(7)胶片质量因素:使用劣质胶片或因胶片保管不当,划痕、污迹造成伪影。

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合适的投照条件、选择优质的胶片、适当的投照体位及动态点片、症状密切结合临床、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做到认真细致、采取多种检查手段进行互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方能确保减少肋骨骨折的漏诊率、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王志纯,张德昌,马贵,等.146例胸部创伤的X线平片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3):200-202.

[2]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2-153.

乳腺X线诊断标准解读 篇5

粗糙不均质钙化:多大于0.5mm , 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改变, 也可出现在良性的纤维化、纤维腺瘤和外伤后的乳腺中,需结合分布情况考虑。

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也有两种表现形式, 细小的多形性钙化(颗粒点状钙化)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铸形钙化)。

颗粒点状钙化较不定形钙化更可疑, 大小形态不一, 直径常小于0.5mm。线样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的线样,常不连续,直径小于0.5mm ,这些征象提示钙化是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形成的。高度恶性可能钙化的特征就是不均质性, 包括形态、大小和密度。

钙化分布常对提示乳腺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帮助,包括以下五种分布方式。

弥漫或散在分布指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 这样分布的点样和多形性钙化多为良性改变, 常为双侧性;区域状分布是指较大范围内(> 2cm ×2cm ×2cm)分布的钙化,但又不能用导管样分布来描写,常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形态综合考虑;簇状分布是指至少有5 枚钙化占据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 2cm ×2cm ×2cm),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线样分布的钙化排列成线形, 可见分支点, 提示源于一支导管, 多为恶性改变;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一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一叶或一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 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 但如果钙化的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恶性钙化。

(三)结构扭曲: 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结构扭曲也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或钙化的伴随征象。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和外伤史, 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疤痕的征象,应提请临床切除活检。

二、特殊征象

(一)非对称性管状结构/ 单个扩张的导管: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代表扩张或增粗的导管。如果不同时伴有其他可疑的临床或影像征象,其意义不大。

(二)乳腺内淋巴结:典型表现为肾形,可见有淋巴结门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 常小于1cm。当淋巴结较大,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替代时,仍为良性改变。可以是多个, 也可能是一个淋巴结由于明显的脂肪替代看上去像多个圆形结节影。对于乳腺外上部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偶尔也可出现在其他区域。

(三)团状不对称: 与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方能做出判断, 范围较大至少达一个象限。包括一个较大的乳腺组织, 密度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或有较明显的导管可见, 无局灶性肿块形成, 无结构扭曲, 无伴随钙化。常代表了正常变异, 或为替代性激素治疗的结果。但当与临床触及的不对称相吻合时, 则可能有临床意义。

(四)局灶性不对称: 不能用其他形状精确描述的致密改变。两个投照位置均显示, 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边缘改变, 较团状不对称范围要小。它可能代表的是一个正常的乳腺岛, 尤其当其中含有脂肪时。但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良性征象, 往往需要对其作进一步检查, 由此可能会显示一个真性肿块或明显的结构扭曲改变。

三、合并征象

常与肿块或钙化征象合并, 或为不伴有其他异常征象的单独改变。包括皮肤凹陷、乳头凹陷、皮肤增厚、小梁增粗、皮肤病变投照在乳腺组织中、腋淋巴结肿大、结构扭曲和钙化。总体评估

一、评估是不完全的

0 级: 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 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以及与前片比较后则很少用。推荐的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投照体位摄影、超声等。

二、评估是完全的

(一)1 级:阴性。无异常发现。

(二)2 级:良性发现。包括钙化的纤维腺瘤、多发的分泌性钙化、含脂肪的病变(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有手术史的结构扭曲等等。但总的来说并无恶性的X 线征象。(三)3 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 期望此病变在短期(小于1 年, 一般为6 个月)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这一级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 %。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的不对称、簇状圆形或/ 和点状钙化这三种征象被认为良性改变可能大。对这一级的处理,首先X 线片短期随访(6 个月),再6 个月、再12 个月随访至2 年甚至更长稳定来证实他的判断。2 年或3 年的稳定可将原先的3 级判读(可能良性)定为2 级判读(良性)。这一分级用在完全的影像评价之后, 一般不建议用在首次的普查中;对临床扪及肿块的评价用这一分级也不合适;对可能是良性的病变在随访中出现增大,应建议活检而不是继续随访。(四)4 级: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这一级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 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 但有恶性的可能性, 总的恶性率约为30 %。再继续分成4A、4B、4C ,临床医生和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恶性可能性对病变的处理做出最后决定。

1.4A : 包括了一组需活检但恶性可能性较低的病变。对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为良性的结果比较可以信赖,可以常规随访或半年后随访。将可扪及的X 线表现边缘清晰而B 超提示可能为纤维腺瘤的实质性肿块、可扪及的复杂囊肿和可扪及的脓肿均归在这一亚级。2.4B : 中度恶性可能。对这组病变穿刺活检结果可信度的认识, 放射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达成共识很重要。对边界部分清晰、部分浸润的肿块穿刺为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的可以接受, 并予随访。而对穿刺结果为乳头状瘤的则需要进一步切除活检予以证实。3.4C : 更进一步怀疑为恶性, 但还未达到5 级那样典型的一组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质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可归在这一亚级中。对影像判读为4 级的,不管哪个亚级,在有良性的病理结果后均应定期随访。而对影像为4C 级、病理穿刺为良性结果的, 则应对病理结果作进一步的评价以明确诊断。

(五)5 级: 高度怀疑恶性, 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几乎肯定的恶性)。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检出恶性的可能性大于等于95 %。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不规则星芒状边缘肿块伴多形性钙化均应归在这一级中。

(六)6 级: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采取适当措施。这一分级用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 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增生报2级。有结节就报3级,良性可能95%。

不知道良性还是恶性报4级,说明还是有恶性可能的。(需要做活检)5级是恶性95%。6级有病理证实。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多发性软骨瘤病X线影像表现分析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42-02

多发性软骨瘤可发生于髓腔、皮质及骨膜,以髓腔多见,也称内生性软骨瘤。此次搜集、整理病理及临床病理证实病例20例,总结归纳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进行研究分析,针对X线表现及骨骼受累情况进行分型及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其中16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7-52岁之间,病程1-10年。12例手指增粗,5例脚趾增粗。肢体畸形及趾指畸形8例。骨性肿块10例。单侧发病者18例,右侧10例,左侧8例。双侧发病者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

2 结 果

本组受累骨160处,122处短管状骨,占总数的75%,74处掌指骨,40处跖趾骨。18处长管状骨,其中4处股骨,5处肱骨,尺骨2处,1处胫骨,1处桡骨。另外扁骨14处,其中肋骨9处,髂骨3处,肩胛骨1处。单存手足发病15例,伴有四肢及扁骨发病6例,4例双侧发病。X线表现为骨髓腔内膨胀性囊状透亮区,骨干不同程度的增粗,骨皮质变薄,18例病灶内见斑点及斑片状钙化,病灶周围可见硬化边的16例。

3 分 析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是在骨骼发育过程中,部分骨骺板错置,致使一些骺软骨不能进行正常的骨化,一些软骨块集中在干骺端且逐渐长大而形成。肿瘤由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软骨细胞较少,细胞及细胞核均较小,一般为单核,双核极少见。内生软骨瘤病1899年最先由奥利尔(Ollier)描述,因此又称为Ollier病,实际上它是软骨发育障碍和肢体畸形的多发性软骨瘤,无家族性和遗传性,病因不明。多发性软骨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容易累及软骨内化骨的骨骼,以四肢长骨及手足短骨最为多见,其次好发于椎体、骨盆和肋骨。此病虽有单侧肢体发病趋向,但大多数累及两侧,且以一侧为主,并无遗传性。此病由于发病部位及范围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肿瘤发生的部位及肿瘤所在局部肢体畸形,发生于手部的可表现为手指的增粗、变形,有的可达到上臂的粗度,手部肿大如头部一样。发生在尺骨时,由于尺桡骨生长速度不均可导致前臂畸形,尺骨严重缩短,远端呈圆锥状,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向尺侧倾斜,桡骨远端向后外方弯曲。发生于股骨及胫腓骨者,两下肢长度不同,可相差10-25厘米左右,出现跛行及足趾增粗现象。如导致股骨及胫骨发育障碍时,可引起膝外翻畸形。发生在脊柱者,可导致脊柱代偿性侧弯。发生在骨盆时,可导致骨盆倾斜畸形。一般情况下,达到成年以后肿瘤便停止生长。少数可伴有疼痛或病理骨折,大約有5%的病例恶变为软骨肉瘤。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多发生在髓腔,单纯发生在骨皮质及骨膜者较少见。本组14例发生在髓腔,7例为混合型。14例病例发生于短管状骨,同时累及长管状骨及扁骨的病例7例,指趾骨畸形的10例。此病发病越早,就越容易造成肢体及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可伴有软组织多发性血管瘤,这种改变又称Maffucci综合征,骨骼的病变和血管瘤同时发生,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没有遗传性,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软骨化骨的骨骼、扁骨,但很少累及腕骨、跗骨。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少数为毛细血管型,多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少数发生在粘膜,结肠系膜等处。泛发型(Ollier氏病)除侵犯短管状骨外,同时也可侵犯长管状骨、不规则骨,导致软骨发育不良,同时伴有畸形,这种征象的形成,对此病的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本组病多发生于7-52岁,20例中160处骨骼受累,管状骨受侵146处,占总数的90%左右,而122处短管状骨受侵犯,约占75%,其中以手足短骨最为多见,发病范围各不相同,可侵犯单侧手或足的一个或几个指趾骨和相应的掌骨及跖趾骨,有时也可同时侵犯长管状骨及扁骨。此组病例14例单发于手、足,累及四肢及扁骨7例。本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不一,少有疼痛或病理骨折。病变累及骨增粗,可扪及骨性肿块,表面光滑。严重者可见突出肿块的形成,呈球样,关节活动受限,并形成关节畸形。侵犯前臂及下肢者可导致尺桡骨弯曲,膝外翻及跛行。X线表现:通常情况下X线检查发现的患者较临床检查发现多。①长管状骨的改变:病灶多侵犯干骺端,发病范围较小时,可变现为范围较为局限的囊状及条状低密度区,发病较就范围较广时,干骺端病灶表现为条状透亮区,也叫软骨柱,与骨干长轴呈平行状态,干骺端膨大呈喇叭状,病灶内有时可见较粗的骨小梁分隔,并可见长条状及片状钙化或骨化影,扩张的干骺端可同时伴有弯曲畸形,边缘可有硬化现象。成年患者病变停止生长,由骨质代替,残留梭形或者蛇头形畸形。②短管状骨的改变:发生于指趾骨的近端,发生于掌跖骨的多位于远端。典型改变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形的透亮区,边缘光滑,部分边缘有硬化边,局部骨皮质变薄,严重者可穿破骨壳突入软组织,可见乒乓球样突出影,常见散在或大量的钙化斑,病变可广泛累及骨干、干骺及骨骺的全部,可向骨的周围膨胀生长,甚至形成骨壳缺损。常见于同侧掌指骨,并有偏向一侧生长的倾向。③扁骨的改变:发生在骨盆时,可导致骨盆倾斜畸形。一般情况下,达到成年以后肿瘤便停止生长。少数可伴有疼痛或病理骨折,大约有5%的病例恶变为软骨肉瘤。因本组病例随访较短,未见恶变病例。手足短管状骨发生边界清楚的髓腔内膨胀性骨质破坏,内见钙化,病变侵蚀骨皮质内面,边缘呈花边或波浪状硬化边是内生性软骨瘤的典型X线表现。

参考文献

[1] 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359-361.

[2] 过邦辅.骨关节肿瘤[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95-100.

髂腰韧带骨化X线表现二例 篇7

例2:患者女, 67岁。双膝关节、腰部疼痛, 双下肢静脉血栓。腰椎DR正侧位片检查所见:腰椎骨质增生, L5椎体Ⅰ度前滑脱 (相对于骶骨) ;双侧L5椎体横突根部与髂骨嵴之间可见骨性条状阴影相连, L5椎体下关节突水平附件区密度增高 (见图2) 。X线诊断:双侧髂腰韧带骨化。

讨论髂腰韧带 (iliolumbar ligament, ILL) 分为前后两部分, 起自L5椎体横突的前面、横突尖部的后面和第4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 止于髂嵴内缘, 呈三角形强韧而肥厚, 将腰椎和髂骨连接起来。ILL不仅可以防止L5~S1椎间盘的退变, 也是除峡部和椎间盘以外另一个强大的阻止L5椎体滑脱的因素, 双侧的ILL直接将L5椎体牢固地固定在双侧髂骨上, 防止向前滑脱[1]。

软组织钙化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后者又分为病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骨化。钙化只有钙盐沉积, 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无结构致密影。骨化系指类似于骨性结构。钙化与骨化往往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 并无明显分界, 钙化可逐渐移行到骨化。肌腱及韧带的病理性骨化, 与慢性积累性损伤有关, 提示退行性改变, 能造成功能障碍。本文例2做X线检查发现双侧髂腰韧带骨化和L5椎体前滑脱, 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ILL骨化比较罕见。ILL的完全性骨化X线表现与ILL的解剖学形态和走行相一致, 表现为双侧L5椎体横突根部与髂骨嵴之间可见骨性条状阴影相连, 由横突端向髂骨端条状阴影宽度逐渐变窄, L5椎体横突轮廓阴影显示清晰, 这是因为L5椎体横突的厚度明显大于ILL起始端的厚度, 所以骨化的韧带不能完全遮盖L5椎体横突。本文2例均属于完全性骨化。不完全性骨化可起于两端、一端、中间或分段, 并可融合成一体, 表现为L5椎体横突根部与髂骨嵴之间可见斑点状、条索状高密度阴影, 韧带的起止两端或一端可见高密度骨性阴影。发现ILL骨化, 要注意检查是否并发腰椎滑脱;发现L5椎体前滑脱, 也提示ILL的损伤或骨化可能。

本症通过X线检查即可确诊, X线检查能明确显示出钙 (骨) 化的部位、形态和范围。ILL骨化需与腰椎横突过长相鉴别, 后者并不多见, 往往发生在第5腰椎, 常为两侧对称性, 该症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其他脊柱畸形, 过长的横突不与髂嵴相连, 可见低密度空隙影。

参考文献

痛风病的足部X线表现分析 篇8

关键词:痛风病,足部,X线

痛风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由于嘌呤代谢障碍, 体内产生尿酸过多而导致痛风性关节炎, 目前, 因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减少等原因,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足部或下肢关节疼痛, 血液检查为高尿酸血。若高尿酸血持续长期存在, 则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周围及皮下组织、骨骼与尿路等引起病变, X线可检查出的。

一、资料与方法

27例病例中全部为男性, 最大年龄80岁, 最小35岁, 病程长短不等, 以关节突然疼痛、局部红肿、压痛、疼痛剧烈、间断性、阵发性夜间发作为其性为临床特征, 在每次发作间期可无症状, 本组病例均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处, 左足l8例, 右足9例, 其中7例痛风结节破溃且流出似石灰白色或乳白色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血清尿酸盐测定在600mol/l以上。

二、结果

x线表现:3例只显示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 骨质无明显改变, 其余跖趾关节处均可见大小不等小囊状, 穿凿样骨质缺损区, 破坏区直径内数毫米至2厘米, 骨质缺损的边缘为圆形或半圆形, 且边缘不规则呈花边状, 破坏广泛的可形成连续弧形或蜂窝状, 其中有12例软组织内可见结节影。l5例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 3例关节发生骨性僵直。

三、病理分析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的软骨、滑囊, 关节周围的韧带、腱鞘, 以及皮下组织、肾和心瓣膜等组织中, 形成痛风结节, 是痛风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尿酸盐的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 而造成其周围组织坏死及炎症性反应。同时合并肉芽组织形成及异物巨细胞的出现, 坏死组织和尿酸盐共同形成结节的中心, 连同其周围的异物反应, 轻度炎症反应和纤维改变而形成整个结节, 痛风结节大小不一, 有几毫米到几厘米, 邻近表皮者可破溃流出尿酸盐分泌物, 如白色团粉状。构成关节的软骨、胶原、骨组织皆易受累, 尿酸盐可沉着于滑膜, 由此又可进入滑液, 由于炎症刺激, 而有血管翳形成于肉芽组织上, 当这些改变扩展, 波及到关节软骨下骨部时, 骨组织即被尿酸盐所代替而出现骨破坏, 痛风结节不仅可出现在滑膜, 关节软骨及骨, 也可出现关节囊、韧带、软骨下方的骨髓, 甚至可见于肌肉内。当关节广泛受累时, 关节腔将被纤维性血管翳所充填, 后来, 这些血管翳可骨化或钙化, 而导致关节强直。

四、讨论

小儿铅中毒的骨骼X线表现 篇9

收集2013年1~8月临床证实铅中毒的小儿10例, 患者的年龄3~12岁, 血铅值110.4~758.6μg/L[参考值<100μg/L], 尿铅值52~277.3μg/L, 摄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

2结果

10例患儿的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于干骺部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平行的高密度白色带, 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 部分呈阶梯状排列。下面两副图中清晰可见膝关节的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见分别见多条阶梯状排列的横行的线状白色高密度影, 即为铅线影。

3讨论

小儿尤其4岁以下的小儿较成人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且中毒反应也较严重。铅可沉积于全身各器官中, 其中主要位于骨骼组织, 且铅最易沉积于生长中的骨骼, 特别是干骺端最多, 故X线检查对成人的意义不大, 而小儿患者常出现明显的X线征。铅在骨骼中以不溶解的磷酸铅【Pb3 (PO4) 2】沉积下来, 铅在骨内先存于骨小梁, 以后逐渐分布到皮质。长骨干骺端密度增高、呈边缘规则的线状或带状影 (铅线) , 宽约0.5cm, 分界清楚, 铅线附近一般没有骨膜反应, 多见于膝和婉关节。随骨骼生长, 铅线逐渐移向骨干。若铅间断进入人体, 则铅线平行排列, 宛如阶梯。两条铅线之间的正常骨质区域代表铅停止进入人体。铅线比佝偻病恢复期所见者宽大而显著。此外密度加大带处的骨小梁有聚集现象。骨小梁聚集及铅浓缩是形成铅中毒X线征的两个基本因素。铅线的宽窄和密度的深浅于进入人体的铅多少和持续中毒时间长短有关。若铅量越多, 中毒时间越长则铅线越宽, 密度越高。2岁以前铅中毒患儿的长骨X线改变常不明显, 甚至在严重病例也可能无异常改变。

(1) 鉴别诊断。于干骺部可显出密度加大象的其他情况均须与铅中毒相鉴别:如, (1) 佝偻病的治愈期, 由于干骺部小梁增多, 密集及迅速骨化, 而可见密度加大带。但骨骼的其他改变, 如干骺端增宽、骨干弯曲及凹陷面皮质增宽是在铅中毒时见不到的。 (2) 铋沉着于小儿骨骼时, 同样可出现类似的代表铋沉着线的密度加大象, 此时可结合病史与铅中毒相区别。 (3) 先天性骨梅毒:干骺端致密线影较铅线窄、密度低。先期钙化带下方可见干骺炎及明显骨膜反应。

(2) 诊断要点。患者多有接触铅化合物史。可出现铅中毒引起的消化系、神经系症状。血铅及尿铅增高。X线表现多为长骨干骺端密度增高、呈边缘规则的线状或带状影 (铅线) , 宽约0.5cm, 多见于膝和婉关节。随骨骼生长, 铅线逐渐移向骨干。若铅间断进入人体, 则铅线平行排列, 宛如阶梯。铅线的宽窄和密度的深浅于进入人体的铅多少和持续中毒时间长短有关。

参考文献

[1]李景学, 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60-462.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31.

[3]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88-489.

[4]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29.

[5]杨晓柳;儿童期铅中毒后的身高和体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0, (5) .

颈椎病的X线表现及临床价值 篇10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放射科颈椎正侧位平片诊断为颈椎病235例, 男女比例约0.7:1, 年龄23~79岁, 其中23~35岁19例, 35~40岁20例, 41~50岁81例, 51~60岁68例, 61~70岁36例, 70岁以上11例。病程3个月~10余年。临床表现主要为肩部疼痛, 上肢痉挛性麻木、胀痛, 上肢活动受限, 感觉异常, 间歇性耳鸣、眩晕等, 以上症状以某一症状为主, 可同时出现其他症状。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 椎间孔压痛,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前臂感觉异常等。

收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颈椎正侧位DR片235例, 设备及条件:一律采用国产ZKML-A1型悬吊式DR机, 摄片距离1 100 cm, 摄片条件80 k V, 100 ms, 摄片体位为常规正侧位, 必要时加拍斜位。

结果

235例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75例, 颈椎生理曲度反弓形24例, 椎间隙变窄136例, 椎间盘钙化5例, 颈椎周围韧带钙化214例, 主要为后纵韧带、项韧带钙化为主, 椎间孔变小47例, 椎体前后缘连续性改变的45例, 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变窄58例, 椎体前缘、后上缘肥大增生或骨赘形成、骨桥形成等几乎所有病例都能见到, 仅表现为程度差别, 尤其是C5/6, C6/7多见, C4/5次之, 见表1。

讨论

颈椎退行性变是发生颈椎病的最主要原因, 颈椎退行性变是经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硬化、椎间关节退变、韧带骨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称为颈椎综合征[1,2]。由于我们长期工作、生活姿势不当, 颈椎长期承受超过颈椎负荷的压力, 颈椎附着的肌肉、韧带、血管等劳损, 颈椎退行性变就会开始[3];由于颈椎退行性变而颈椎间盘亦随之发生退变, 椎间盘退变后椎间盘纤维环变脆, 当椎间盘发生外力刺激或损伤, 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髓核溢出纤维环外, 形成颈椎间盘突出, 退变处可有钙化。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后导致椎间关节异常活动和失稳, 早期可出现损伤性滑膜炎, 随之出现关节软骨损伤, 关节间隙变窄, 软骨下骨质增生硬化, 边缘骨赘形成, 关节囊松弛、钙化、关节脱位。颈椎韧带的退变, 在颈椎病中主要是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韧带的退变会限制颈椎的活动, 出现局部僵硬等症状, 另外, 增厚的韧带会压迫神经和脊髓, 影响椎动脉血流量, 并发生继发性椎管狭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的韧带退变压迫颈部神经、肌肉、韧带、血管及脊髓而发生症状, 这就是颈椎病。

X线检查颈椎病的常规体位是正侧位, 侧位片示作用较大, 主要观察椎间隙狭窄程度, 椎体骨质增生程度, 颈椎曲度改变, 韧带钙化情况, 颈椎各椎体的连续性, 有无滑脱或脊柱不稳, 小关节退变, 还可以测得骨性椎间孔的前后径和钩突向后增生压迫脊髓的可能性等, 但准确性较CT和MR有一定差距;正位片主要观察椎体序列, 有无椎体发育异常和先天畸形, 钩椎关节和钩突骨质增生情况, 以及棘突偏歪和颈肋等;左右斜位能观察椎间孔形态和钩突增生压迫脊神经的可能性, 前后过伸过屈位属功能形检查, 对颈椎不稳和半滑脱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随着MR的普及, 颈椎双斜位和过伸过屈位临床上已经较少采用。

回顾上述的病例, 颈椎病的X线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4]: (1)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 少数病例可呈反弓形, 椎体前上下缘及后上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唇样骨赘,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毛糙, 可见双边突征, 椎间盘钙化和椎间隙狭窄。椎体周围韧带, 主要是后纵韧带和项韧带等软组织内出现与骨质密度相仿的钙化影, 钙化影的方向常与韧带之纵轴方向一致。 (2) 椎小关节间隙亦常狭窄, 关节面骨质增生毛糙, 小关节和临近椎体后缘的骨赘形成和椎间隙变窄的影响, 可使椎间孔的横径和上下径缩小。 (3) 颈椎椎体的假性滑脱, 主要在侧位表现为椎体后缘棘突欠连续等。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不良学习和工作姿势的影响, 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多数患者, 尤其是年轻患者开始时症状较轻而忽视, 症状逐渐加重后才来就诊。临床上对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有多种学说, 在治疗上更是方法多样, 疗效也是千差万别。其临床症状与分型相对应, 目前比较公认的颈椎病临床分型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5型[5]: (1) 神经根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骨质增生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 引起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常表现为一侧上肢节段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麻木。 (2) 脊髓型:颈椎椎间盘突出, 韧带肥厚骨化等原因造成颈椎椎管狭窄, 表现为肢体和躯干麻木无力。 (3) 椎动脉型: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刺激, 压迫椎动脉,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佳, 患者常有头晕、黑朦等症状, 尤其在体位改变时显著。 (4) 交感神经型:颈椎椎间盘退变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 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 表现为出汗, 心动过速等。 (5) 混合型:兼有上述4型的特点, 有时会有吞咽异物感, 临床上较罕见。临床上根据X线的典型的直接征象 (椎椎孔变窄、骨赘突入椎间孔) , 间接征象 (椎间隙狭窄、椎体唇样骨质增生) , 伴随征象 (颈椎曲度改变, 韧带钙化等) , 加上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多数能做出准确的颈椎病分型诊断, 采取手法、牵引、针灸、针刀、低周波治疗等方法, 通过综合治疗, 颈椎病患者疗效大多满意。同时应指出的是, 由于各人的椎管管径不同, 个体对疼痛的感觉差异较大, 有些临床症状与X线颈椎平片表现不符合时, 需要及时加拍双斜位、过伸过屈位, 或者进一步进行CT或MR检查, 可弥补X线片对脊髓或神经根狭窄和受压程度显示不足、细小骨性改变无法显示的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X线平片的表现、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35例颈椎病的X线诊断结果和分型。结果:主要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盘钙化、颈椎周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变窄等。结论: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步, 为颈椎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检查方法, 但是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对颈椎病的诊疗和治疗仍有肯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X线诊断,颈椎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邢伟, 丁乙.临床X线鉴别诊断学[M].南通: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1.

[2]王德航, 厉申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 (医学影像学分册)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曾献军, 迟海波, 万志刚, 等.颈椎病X线表现及其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1) :76-77.

X线表现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病的临床X线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老年肺结核的临床X线资料,结果42例误诊为其它疾病。这是由于老年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不典型,合并症多易造成漏诊.误诊。结论:临床医生要予足够重视,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

关键词:结核;肺;X线;误诊;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09-01

结核病是威胁人类生命严重疾病之一,特别是老年人肺结核,近年来发病率相对增高,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但其临床X线表现往往不够典型,容易误诊。我们通过对180例老年肺结核的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误诊,因此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对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误诊原因。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老年肺结核误诊病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咳嗽,咳痰38例,胸闷,气短35例,发热21例,咯血18例,痰中带血6例,盗汗12例,胸痛15例,WBC增高25例,ESR增快16例。

1.2X线检查

1.2.1病变部位位于肺上叶13例,下叶17例,肺门12例。

1.2.2病变性质以渗出为主25例,X线表现为大片状阴影,小片状及斑片状阴影,干酪为主18例,X线上类似骨质迷实斑片.斑点状阴影,边缘不规则,模糊,增殖为主28例,在X线上成高密度.边缘清楚的结节状或梅花状及团块状阴影,大量病灶聚集在一起时也没有融合趋势。伴有空洞18例,多为厚壁空洞,偏心性。

1.3合并症和并发症大多数病人伴有合并症和并发症,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部继发细菌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为多,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6例,肺部继发细菌感染25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肺心病9例。

1.4误诊情况误诊为肺炎18例,慢性支气管炎26例,肺癌8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脓肿2例,误诊时间1个月~5年。

2讨论

2.1误诊原因

2.1.1临床症状不典型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反应能力差,表达不清楚,明明是呼吸系统疾病,却仅表现为精神不振,纳差,乏力,甚至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加之临床医生对老年肺结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而误诊。

2.1.1.1缺乏典型X线征象一般认为肺结核多位于肺尖,上叶及下叶的背段,老年人肺结核出现中下肺叶片絮状,易误诊为肺炎或肺脓肿,主要原因是中下肺野大多为肺炎的好发部位,下肺野结节.团块影.结核中毒,症状及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而又缺少痰检报告而误诊为肺肿瘤,伴随空洞者易误诊为肺脓肿。

2.1.1.2医源性误诊诊断医生对病史采集不祥,查体不仔细,鉴别诊断不严格,而导致误诊。

2.2减少误诊的措施让诊断医师对老年人肺结核有足够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老年人肺结核已成为常见病且有上升趋势的严重性。同时改变临床思维过于强调肺结核多发生于肺的上野而忽视中下野肺结核的发生,对有呼吸系统症状时间较长,而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进行胸部计算机扫描(CT)及痰结核菌培养,必要时做支气管镜检查,总之提高和重视老年肺结核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我们临床医师的当务之急。

糖尿病足的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9年—2012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76例作为调查对象, 并发糖尿病足40例, 占4.56%。糖尿病足采用Wagner分级[1]在3~6级21例, 单侧肢体16例, 双侧5例;21例患者的踝肱指数 (ABI) <0.9, 感觉神经阈值测定,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的感觉障碍。其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男8例, 女13例,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最大81岁, 最小43岁, 平均病程为6.85年。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对每例患者进行双下肢足部X线检查, 感觉神经阈值测定, 周围血管检查。

2 结果

21例患者的ABI<0.9, 感觉神经阈值测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的感觉障碍, 17例患者X线检查有明显的骨质破坏, 截肢6例次, 截肢率达28.5%。

3 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都有神经、血管病变, 骨质破坏、糖尿病性骨关节病, 多发生于四肢骨端, 尤其是跖趾骨骨端呈溶骨性破坏。

4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所致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足跗、跖、趾骨韧带附着处及关节边缘骨皮质破坏 (如见图1~3) 。其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中发病率最高, 占91.9%, 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也是患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其为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表现为足跗、跖、趾骨韧带附着处及关节边缘骨皮质破坏, 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中发病率最高, 占91.9%。此病变多发生在四肢末端, 其发病机制为: (1) 周围神经病变; (2) 感觉神经病变; (3) 交感神经病变, 汗腺功能丧失使皮肤干燥和皲裂; (4) 周围血管病变, 缺血性溃疡; (5) 关节活动受限; (6) 局部压力增加。

影像学表现:糖尿病足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 血钙、磷呈负平衡而致骨质疏松;同时并发有神经血管性病变与感染并存, 而致骨坏疽。普通X线检查:多数糖尿病骨关节异常发生于下肢和躯干, 尤以足部及踝关节多见。早期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 随病程进展, 出现关节面侵蚀破坏, 关节轻微半脱位和病理性骨折。跖骨头及趾骨基底部可显示不规则骨质破坏、硬化及骨碎片形成, 亦可呈毛尖样吸收硬化, 并可伴有骨膜增生。不规则骨吸收、硬化和碎裂亦见于跗骨。病变骨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内可见骨碎片及钙化斑。合并蜂窝组织炎时软组织内可有气泡影[3]。

综上所述, X线平片作为一种经济、方便的普查方法, 可提供理想的糖尿病足骨质损害征象, 是指导糖尿病足诊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难治性内分泌代谢疾病[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7:145-159.

[2]杨文英.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44-46.

【X线表现】推荐阅读:

表现鉴定07-03

表现主题05-12

一般表现05-13

相关表现05-23

表现元素05-25

表现评价05-28

缺失表现06-13

表现策略06-14

口腔表现06-18

意象表现06-28

上一篇:主题扩展下一篇: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