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2024-09-08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共6篇)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对减少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对收治的30例 (43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中视野清晰, 手术时间缩短, 术后滤过泡形成快, 切口对合好, 拆线容易, 异物感轻, 愈合快。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43眼眼压均控制在1020 mm Hg。结论 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关键词:结膜,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现阶段在青光眼的治疗上, 小梁切除术应用最为广泛, 但手术失败也有发生, 在这其中术后瘢痕组织形成阻塞滤过口堵塞是常见的原因。对于较为难治的复杂青光眼手术, 上述并发症的形成率高达48%~89%[1]。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 (43眼) , 男13例 (18眼) , 女17例 (25眼) , 年龄40~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 (29眼)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 (14眼) , 均行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

1.2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手术, 0.5%爱尔卡因行眼部表面麻后, 2%利多卡因0.3 m L行结膜下浸润麻醉, 距上方角膜缘约1 mm处平行于角膜缘剪开球结膜长约10 mm, 电凝止血, 作4 mm×3 mm大小1/2厚的梯形巩膜瓣, 9:00处角膜缘穿刺前房放出少许房水, 降低眼压, 切除小梁组织1 mm×3 mm大小及稍大于小梁切口周边虹膜, 巩膜瓣下放置稍大于巩膜瓣的羊膜组织 (不分反正) 持针器反向夹针, 将10-0尼龙线从距角膜缘7~8 mm处的穹隆结膜穿入, 持针器正向持针, 对巩膜瓣进行缝合处理, 绕4环活结结扎, 剪短线头, 防止从结膜伤口露出。将结膜外的移行线头进行结扎处理, 防止眼球活动导致线头内缩。可调缝线位于穹隆部, 患者无明显不适感, 拆线时间可延迟。通过前房穿刺口向眼内注射灌注液以逐步恢复前方;若巩膜伤口有渗漏, 可在巩膜瓣腰部补缝1针, 球结膜原位铺平, 对位后缝合处理, 两端留线节分别结扎。

1.3手术后拆线时机:通过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测定确定拆线的时间。术后第1天, 眼压>12 mm Hg以上, 前房深度可, 滤过泡平, 可进行按摩, 使眼压降低至8 mm Hg左右, 滤过泡更隆起些, 暂不进行拆线。但按摩收眼压未有下降趋势, 术后第1天可进行拆线。若眼压、滤过泡、前房测量均可, 术后1~2周拆除结膜缝线, 4周后拆除巩膜缝线。

1.4拆线方法:可选择在术后1周内进行拆线操作。表面麻醉先, 通过裂隙灯照射下, 采用镊子剪掉线头拆线。若术后延期拆线, 应通过镊子拉起线头, 剪子压住结膜, 于线根部剪线, 操作注意轻柔、准确。

2结果

2.1前房深度术后第1天全部形成前房, 偶见前房I°浅, 加压包扎48 h, 前房功能正常, 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浅前房。

2.2眼压术后眼压均控制在10~20 mm Hg, 追踪观察6~18个月, 无1例需再次行手术治疗。

2.3滤过泡术后随访:根据患者情况, 参照Kronfeld分类标准, 微小囊状型 (Ⅰ型) 及弥散扁平型 (Ⅱ型) 占96.7%, 缺如型 (Ⅲ型) 占3.3%。

2.4视力术后随访:术后复查视力, 较术前视力提高或不变占90.8%, 下降占9.2%。

2.5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率占2.6%, 薄壁滤过泡占13.4%。

3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术式, 术后复发再手术较棘手, 有的学者改换在角膜的其他位置甚至在6点位手术, 也未避免再发生[2]。有的学者认为[3], 反复手术带来对患者可能会产生超常规的愈合反应;青少年新陈代谢较快, 此类型的青光眼眼球筋膜较为肥厚, 愈合反应也较为活跃;不累计晶状体的青光眼的患者其玻璃体可诱导成纤维母细胞的分化, 可导致瘢痕组织的出现;血管增生型青光眼的患者由于术中血管处理, 出血较多, 释放的炎性愈合因子较多, 容易导致瘢痕增生[4];同时, 术后愈合的过程也是血管及组织生成的过程。因此, 多数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生成较多、瘢痕组织形成有关, 为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必须注重此类问题。

传统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常因术中视野欠清晰、术后滤过作用较强出现浅前房, 逐渐发展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衰亡, 可导致虹膜粘连、角膜水肿、房角关闭、白内障等问题的出现, 若瘢痕组织增生, 可导致滤过口阻塞, 房水循环受阻, 导致手术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改良结膜瓣可使切口对合较好, 手术视野清晰, 不仅防止了角膜缘为基底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视野不清晰的现象发生, 而且对于穹隆部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的术后滤过泡形成欠佳或超滤过, 同时联合应用羊膜及可调节缝线, 将线结置于穹隆部, 患者感觉良好, 未有不适感, 可适当延长拆线的时间, 羊膜在巩膜瓣下起到引流作用, 避免滤过口瘢痕化阻塞滤过通道等并发症发生[5]。

羊膜组织较为光滑且不含有其他组织、血管, 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有独特的效果。吸纳阶段临床研究发现[6], 羊膜可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较少瘢痕组织及新生血管过度生成。通过文献复习, 羊膜移植临床上特点有: (1) 减少结膜下纤维过度增生; (2) 羊膜具有抗黏附作用; (3) 羊膜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相比其他移植物, 发生感染的可能较小; (4) 羊膜与人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患者耐受性良好; (5) 羊膜材料获取容易保存较为便捷。

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通过改变对结膜瓣的制作方法, 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手术视野清晰, 滤过泡形成快, 不易发生漏水, 结膜切口愈合快、拆线容易, 术后安全、操作简单, 羊膜移植大大减少了滤过通道的阻塞, 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各种术中不足及术后并发症,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付金强, 张吉平, 田桂花, 等.小梁切除术联合干燥生物羊膜双瓣下反折植入治疗青光眼临床应用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 (3) :215-217.

[2]蔡江珊, 李发忠, 廖艳娇, 等.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 (5) :928-930.

[3]杜志山, 颜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抗瘢痕形成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4, 1 (3) :380.

[4]杨静, 张纯, 王薇.羊膜植入技术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12) :891-894.

[5]王淑华, 程强, 赵亚君, 等.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术中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8) :654-655.

[6]刘鹤南, 聂庆珠, 陈晓隆, 等.羊膜移植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8 (8) :615-617.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难治性青光眼12例12眼中,男7例,女5例;年龄32~76(平均54.5)岁。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例4眼,发育性青光眼1例1眼,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性青光眼2例2眼,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1例1眼,抗青光眼术后残余性青光眼4例4眼。术前眼压24.8~61.71mm Hg,平均35.42 mm Hg。视力:光感~指数者6眼,0.05~0.2者5眼,0.25以上者1眼。

1.2 羊膜的来源

羊膜取自剖宫产孕妇的胎盘。产前母体血清学检查排除人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衣原体及梅毒等。取材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从胎盘上分离羊膜,彻底清除干净绒毛膜,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平衡盐溶液(含链霉素50kU/L、妥布霉素100kU/L、二性霉素2.5kU/L)冲洗和浸泡15min,然后剪成约5cm×5cm大小,置于含纯甘油的无菌玻璃瓶中,24h后更换含纯甘油的无菌玻璃瓶,冷藏保存。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眼均采用标准的小梁切除术:手术在显微镜下,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方形巩膜瓣大小5mm×5mm,厚度1/2,眼压30 mmHg的行前房穿刺,小梁切除2mm×1.5mm,周边虹膜切除,在巩膜瓣下植入6mm×8mm的羊膜片,上皮面向上,前端约距小梁切口后缘1mm,用10-0尼龙线把羊膜间断缝合固定于巩膜床上。巩膜瓣两角带羊膜各固定缝合1针,多余羊膜置于结膜瓣下并固定。球结膜瓣原位水密状缝合。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患眼包盖。术后应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术后观察1~6个月,主要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情况等。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视力稳定,因该组患者视功能较差,改善困难。

2.2滤过泡

按Kronfeld法[1]分型,分为微小囊状型(I型)、弥漫扁平型(Ⅱ型)、缺如型(Ⅲ型)和包裹型(Ⅳ型),其中I型和Ⅱ型为功能型,Ⅲ型和Ⅳ为非功能型滤过泡。其中I、Ⅱ型滤过泡9眼占75%,Ⅲ、Ⅳ型滤过泡3眼占25%。

2.3 眼压

术后眼压9~21mm Hg者8眼,22 mm Hg以上4眼,其中用药后2眼眼压稳定,2眼眼压仍高于30 mm Hg,行睫状体冷冻后眼压好转。

2.4 并发症

并发症主要是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5眼,经散瞳和加压包扎,术后2周前房均恢复。低眼压合并脉络膜脱离2眼,应用激素、散瞳、甘露醇等综合治疗好转。

3 讨论

难治性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及行滤过手术已失败的青光眼等,药物只能临时缓解部分眼压,并且这类患者大多有全身病,不宜长期用药。难治性青光眼是眼科临床治疗难题之一,行常规小梁切除等外滤过性手术,常常因滤过泡瘢痕形成难以建立有效的滤过通道,其手术的成功率仅为ll%~52%[2]。为此,怎样建立有效的滤过通道成为提高这类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3]和5-尿嘧啶在青光眼手术中或术后应用于抗滤过泡瘢痕化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固有的毒副作用,会产生角膜毒性反应,结膜伤口渗漏,持续性低眼压,薄壁滤过泡、白内障、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并发症[4]。这些是抗代谢药物对眼部血管、角膜、睫状体、晶状体和视网膜毒性的表现。

近年来,羊膜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眼化学伤、角膜溃疡等眼表疾病。羊膜已经在眼科手术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羊膜具有光滑、无血管、无神经和无抗原性等特性[5]。其基质本身为一层胶原膜结构,基质中含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纤维细胞的因子,从而可以减少创面的瘢痕增生;并且羊膜具有清除炎性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和血管化的作用;羊膜不含血管组织,不表达人白细胞抗原,具有极低的免疫原性,同种移植后极少发生排斥反应。但由于新鲜羊膜中的某些活性成分是否会对内眼手术有一定影响还不得而知,因此,我们使用的是经甘油处理后的羊膜,它经过严格检疫排除所有传染性疾病,克服了自制的新鲜羊膜不安全的可能性,其临床保存使用方便,应用性几乎不受限制。同时,生物羊膜可作为生物膜片位于巩膜瓣下,在巩膜上形成连续性胶原薄垫植片,成为抑制巩膜纤维化的机械性屏障,并且可以产生一定的阻力,避免了滤过过强,大大减少了术后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不会像使用抗代谢药物一样,因术后滤过阻力太小而产生持续性低眼压,必要时可联合巩膜瓣调整缝线。结膜瓣下羊膜保证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基于以上理论和临床基础,我们在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试行巩膜瓣及结膜瓣下填充生物羊膜,其临床疗效好,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难题,寻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保存人羊膜填充技术,提高了滤过通道长期开放的成功率,提高了综合手术效果,从结果可见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等均满意。但该术式只是解决了房水流出通道的问题,难治性青光眼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了房水从产生到流出多环节的功能障碍,同时该类青光眼瘢痕增殖能力强,原发病未解除等因素,该术式从短期改善了疗效,但羊膜吸收后,房水促生长因子,原发病的病情变化等均可再导致远期滤过道功能障碍,其中2眼眼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均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以冷冻的破坏性治疗控制眼压。

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生物羊膜填充,手术方法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用羊膜代替抗代谢药物,可减少眼部的不良作用,手术成本低、更易广泛开展。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填充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收治的12例(12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填充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稳定,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 羊膜填充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羊膜填充,难治性青光眼

参考文献

[1]张舒心,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1-196。

[2]孙兴怀。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5,19(1):26-3l。

[3]宿可昕,马娟,姜红,等。手术联合药物及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O(9):1066-1067。

[4]哈少平,范文燕,杨巧玲。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的对比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58-160。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3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移植,护理,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角结膜病变, 一般认为可能是受外界刺激, 如长期风沙、日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改变, 病症轻者影响美容及引起角膜源性散光, 重者累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1]。我科根据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36例 (38眼) ,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 (38眼) 患者中男16例 (16眼) , 女20例 (22眼) , 年龄36岁~67岁, 平均年龄53岁, 视力0.1~1.0.

1.2 方法

手术时刮除胬肉组织, 充分止血后, 将新鲜羊膜上皮面朝上, 紧贴角膜及暴露巩膜创面, 不留腔腺, 缝线固定。

2 结果

术后羊膜愈合良好,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随访6个月~20个月, 2例有复发趋势, 余均未见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对手术不甚了解, 担心手术的成败、麻醉是否安全、愈合情况等原因,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针对以上原因, 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根据患者的情况, 用患者所能理解的语言, 耐心细致地向其说明手术方法, 先进性、优越性与科学性, 告知患者需要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检查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讲解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解除顾虑, 以树立其手术治疗的信心, 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另外, 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的例子, 消除顾虑和恐惧,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控制手术适应证, 协助患者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如:测视力、测眼压、冲洗泪道、测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血糖测定, 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糖或血压在正常范围后才施行手术,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2) 告诫患者忌烟酒,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术前、术中、术后咳嗽导致伤口裂开而影响手术治疗。术前保证充足睡眠, 以增进食欲, 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指导患者洗头、洗澡, 注意个人卫生。

3.1.3 眼部准备

锻炼术眼手术时的配合方法, 嘱患者练习眼球各方向转动, 以便术中更好配合手术。为减少术后眼部感染, 术前2 d~3 d给予抗生素滴眼液点术眼4次/d, 清洗结膜囊、冲洗泪道以消除感染病灶, 防止细菌感染。

3.1.4 重点讲解

因羊膜软化和眼的分泌物相似, 个别患者用力擦拭而致羊膜脱落, 应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对眼内不适感或视物模糊时, 不要轻易揉搓, 注意不要将羊膜当成分泌物擦掉。

3.2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3.2.1 一般护理

(1) 卧位。术后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 尽量减少头部活动, 防止伤口渗血、出血, 护士应向患者讲明体位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2) 嘱不要用手揉眼及触摸术眼,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眼球活动, 勿大声谈笑,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以防移植片脱落, 并再次叮嘱患者勿将羊膜片当成眼部分泌物擦掉。 (3) 术后需绷带轻度包扎术眼2 d~3 d, 应向患者说明双眼绷带加压包扎的重要性, 告知家属协助患者起居、饮食, 减少双眼包扎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3.2.2 术眼部护理

术后用绷带轻度加压包扎2 d~3 d, 每天换药1次, 包扎松紧适宜, 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局部有无红肿, 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气味, 如分泌物或渗出液多, 持续性眼痛, 提示有感染或植片脱落、糜烂、溶解的可能, 要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 并协助正确处理。用无菌棉签分开上下睑, 擦拭结膜内黏性分泌物。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术眼会有痒痛感或摩擦等不适, 告知患者是正常反应, 嘱勿用手揉搓和挤压。

3.2.3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由于手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伤口感染, 所以在为患者检查、换药、滴眼药水等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消毒工作如包扎术眼的眼垫、术眼检查用的荧光条必须无菌, 指导患者保持术眼敷料的清洁、干燥, 术后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控制炎症反应。典必舒和贝复舒眼药水交替点眼, 4次/d, 每晚睡前涂典必舒眼膏并包眼, 滴眼药水时要认真洗手, 滴眼时眼药水瓶不要接触眼球, 更不要接触角膜和植片, 动作要轻, 应向下轻轻拉下眼睑, 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 切勿直接涂在角膜上, 尽量鼓励患者自己睁眼, 勿强行开睑, 以防碰伤角膜。

3.2.4 疼痛护理

由于角膜上皮缺失及缝线刺激等原因,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术眼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睁眼困难等症状, 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和安慰工作, 告知其这是因为在角膜上皮愈合过程中缝线刺激引起的摩擦痛, 一般48 h后会缓解, 5 d~7 d后消失。保持病房安静, 减少对患者刺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教会患者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听音乐及与家属谈心等。

3.2.5 羊膜植片观察

每天用裂隙灯观察植片生长, 结膜血管爬行及角结膜创面愈合情况, 注意植片缝线有无脱落, 植片有无脱离、移位、溶解、感染等现象, 若植片成活, 术后5 d~12 d可见结膜血管向羊膜伸入, 但中央无血管区。新生上皮由角膜缘上皮片及周围健康结膜向羊膜植片增殖、移行、覆盖重建的眼表面, 移植片与创面贴覆平整。本组病例植片均生长良好, 未见溶解、脱落及明显血管翳生长。

3.3 出院指导

(1) 嘱患者不要过早停药、过早接触不利炎症恢复的因素 (包括熬夜、户外活动、抽烟、饮酒、忧伤落泪等) , 以防炎症延迟消退诱发胬肉复发[2]。 (2) 出院前1 d~2 d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嘱严格按医嘱滴眼药水, 注意保护术眼, 保持眼部清洁卫生, 勿揉眼和挤压眼部, 洗脸时不要用力洗眼, 有分泌物时, 以无菌棉签拭去, 防感染、防碰伤眼球。 (3)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尽量减少用眼, 少看电视、电脑, 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保持乐观情绪。 (4) 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 翼状胬肉的诱发因素是环境刺激 (主要是紫外线) [3], 因此, 外出应戴防护眼镜避免刺激, 防灰尘免感染。 (5) 定期门诊复查:嘱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1次/周到门诊复查, 1个月后1次/月, 3个月后每3个月1次至1年, 以了解眼部恢复情况、术后效果及有无复发等。出现眼部摩擦感、分泌物多、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特殊情况, 随时就诊。

4 讨论

羊膜是一种透明、有一定韧性且无神经、无血管或淋巴管的组织, 抗原性甚微, 具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作用[3], 羊膜的基底膜能促使结膜组织迅速覆盖, 使创面迅速上皮化, 对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较好方式。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外, 护理过程也至关重要。通过我们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植片生长、创面愈合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用眼卫生, 加强眼部护理, 预防感染, 能有效预防植片感染、脱落, 保证植片生长愈合, 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同时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孙秉基, 徐锦堂.角膜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435-436.

[2]齐翠萍, 李云峰, 张瑞芳.眼表重建术护理方法与复发率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39-40.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例32例 (32只眼) , 男15例, 女17例, 年龄为35~78岁。左眼10例, 右眼22例, 伴睑球粘连5例, 所有患者均为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或埋藏术后复发。复发性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约3~5mm, 手术距胬肉复发时间为6个月~2a。

1.2 羊膜制备

羊膜取自剖宫产健康胎盘, 产前接受血清学检查, 排除艾滋病毒、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及梅毒等。在无菌条件下将胎膜用稀释妥布霉素和二性霉素B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并浸泡于含以上抗生素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约5min, 将上皮面缝线打结作标记, 钝性分离, 取下羊膜, 按标记将上皮面向上平铺在手术纸巾上, 放置于稀释妥布毒素和二性霉素B生理盐水中, 2h内应用。

1.3 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丁卡因作表麻,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常规切除翼状胬肉, 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鼻侧平行角膜缘的结膜切口位于内眦部半月皱襞处, 上下两端深达穹隆底部, 胬肉体部纤维血管组织切除范围:鼻侧要求达泪阜根部, 两侧结膜扇形切口下1mm宽, 正常球筋膜连同体部纤维血管组织一并切除, 对伴有睑球粘连者, 切除范围扩展到上睑板上缘和/或下睑板下缘。术中仔细清除内直肌附着点处纤维组织粘连, 保护内直肌并同时暴露和切开内直肌两侧附着点后3mm范围内的肌间韧带。充分止血后将相应形状的羊膜移植到暴露的巩膜及角膜缘创面上, 基质面与植床相贴, 展开、铺平, 游离缘压到结膜下约2mm, 用10~0号尼龙线间断缝合, 将羊膜固定到巩膜及角膜缘表面。术后一周内每天换药 (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泰利必妥眼膏) , 加压绷带包扎。7d后, 碘必殊眼药水点眼, 每天5~6次, 晚上涂以上两种眼药膏, 2~3周后拆除缝线。

1.4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角膜创面愈合, 光滑或残留角膜云翳, 结膜不充血, 无异常增生。复发:自觉症状存在, 结膜充血, 局部增厚, 角膜面见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侵入。

2 结果

裂隙灯下显微镜观察。术后2d羊膜轻度水肿, 3~5d角膜上皮移行, 创面逐渐修复, 7d后水肿渐消退。植片周围结膜上皮开始覆盖羊膜表面, 2~4周羊膜植片血管化完成, 透明、光滑, 稍显苍白难与自身结膜区分开, 美容效果好。术后随访12~24个月, 羊膜植片无1例排斥反应, 无1例睑球粘连发生, 翼状胬肉有2例复发, 手术成功率为93.8%, 复发率为6.2%。

3 讨论

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的一项难题, 手术治疗后复发性高, 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加形成广泛的瘢痕增生, 睑球粘连使治疗更加困难。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有多种方法, 常规单纯切除术虽然简单易行, 但复发率高达30~70%[1], 术中、术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 但术后常出现感染, 巩膜感染, 溶解等并发症。自体结膜移植疗效确切得到公认, 但对缺乏健康球结膜的病例, 手术受到了限制, 而羊膜移植术用于治疗翼状胬肉, 疗效确切。羊膜薄而透明, 无免疫原性, 具有许多功能: (1) 提供基底膜作用, 可促进上皮增殖、分化、再生, 增强上皮细胞的黏附及连结, 而使创面易于愈合。 (2) 抑制炎症, 促进炎症细胞凋亡。 (3)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 抑制新生血管长入角膜, 从而减少瘢痕的新生血管形成[2]。 (4) 羊膜移植后可减轻炎症的刺激, 同时减少瞬目对角膜的机械干扰, 有利于角膜上皮修复, 此外, 羊膜还具有防止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可能原因是在巩膜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胶原层, 作为一层机械膜而阻止结膜下纤维组织的生成[3], 新鲜羊膜具有带活性的完整上皮细胞, 移植后能较快地重建眼表[4], 分泌更多的胶原酶抑制剂和细胞因子, 因此新鲜羊膜移植提高了翼状胬肉手术的成功率[5]。

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们体会到在施行手术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 良好的显微手术设备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成功的关键。 (2) 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保证移植床剖切相对正常, 是影响羊膜移植片存活的重要因素。 (3) 羊膜与周边结膜及移植床裸露创面的仔细、充分地缝合固定至关重要, 利于羊膜植片的黏附和生长以及受体正常表型的眼表上皮细胞增殖并移行至羊膜植片上。

新鲜羊膜比保存羊膜更具优点[6], 减少细菌数量, 减轻术后反应, 取材使用方便, 不需特殊设备和技术, 是一种良好的眼表重建生物材料。手术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且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了复发率, 有利于眼表的重建, 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经济、有效的理想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线, 何艳云, 陈剑.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 (8) :860-861.

[2]何志平, 黄一飞, 马志中.羊膜移植对眼表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J].眼科精粹 (中文版) , 2000, 28 (4) :41-48.

[3]Shimazaki J, Yang HY, Tsubota K.Amniotic membrane transp lantation for ocu-lar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emical and thermal burns[J].Oph-thalmology, 1997, 104 (11) :2068-2076.

[4]徐世勤, 杨云波, 丁文盛.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10) :831-832.

[5]陈家祺, 周世有, 黄挺, 等.新鲜羊膜移植治疗了严重的急性炎症及瘢痕期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1) :13-16.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组 (观察组) , 39例 (42眼) , 男性23例, 女性16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7眼, 复发性25眼;胬肉单纯切除术组 (对照组) , 36例 (42眼) , 男性16例, 女性20例, 年龄26~68岁, 平均43.6岁, 其中初发性15眼, 复发性27眼。胬肉侵入角膜缘内2~5mm,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羊膜制备

生物羊膜取材于健康产妇的胎盘组织, 经由细胞保护液处理和冷冻干燥后灭菌密封保存, 常温下可保存1~2年。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 暴露巩膜。治疗组术中常规消毒, 采用1%丁卡因作表面麻醉, 开睑器开睑, 在显微镜下常规切除翼状胬肉, 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在胬肉颈部角膜缘后2mm处剪开结膜, 分离胬肉与眼球筋膜、巩膜至半月皱襞处, 然后剪断胬肉组织, 并保持巩膜创面平整、干净, 术中止血应彻底。切开角膜浅层, 将相应形状的羊膜移植到暴露的巩膜及角膜缘创面上, 上皮面朝上, 展开、铺平, 游离缘压到结膜下约 2mm, 用10-0号尼龙线在羊膜移植片四角间断缝合, 将羊膜固定于巩膜及角膜缘表面[1]。术后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绷带包扎患眼, 并每日换药, 防止感染。及时用裂隙灯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羊膜移植情况, 待上皮修复良好后滴用典必殊滴眼液4次/天, 1~2周可拆线出院。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结膜平整, 无充血、增生现象, 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情况良好, 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生长;复发:结膜充血肥厚, 角膜创面有翼状胬肉生长, 并侵及角膜缘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显著高于治疗组,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结膜增生性病变, 其临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常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 据文献[2]报道:国内在20%~70%之间, 国外在24%~89%之间, 这与本次对复发率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愈率高, 复发率小, 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与戴雁[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认为单纯手术切除不仅复发率高, 且复发后再次手术更易复发, 还易引起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羊膜移植物来源充足, 且不受供区结膜状况的限制, 尤其对于单眼双侧胬肉或移植区范围较大的胬肉, 羊膜移植更显优越性[4]。生物羊膜移植手术可阻止变性结膜组织向角膜创面移行和增生,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胬肉形成前的生理平衡, 从而降低了胬肉复发率[5]。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因此,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 (42眼) 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 并与同期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的36例 (42眼) 作对照, 通过1~2年的随访,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年发现, 治疗组38眼治愈, 治愈率为90.5%, 高于对照组的52.4%, 对照组20眼术后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47.6%, 两组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为4~8天, 平均5.2天, 对照组愈合恢复时间为6~13天, 平均8.7天, 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操作简便, 对眼部损伤小, 手术安全性高, 术后恢复快, 降低了复发率, 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首选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生物羊膜移植,联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庞世名.手术切除并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464-2465.

[2]邱璐璐, 任岩海, 赵保文.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2) :335-336.

[3]戴雁.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42-43.

[4]姜丽, 王维丽.逆向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69-70.

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1年中的60例翼状胬肉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为初次发病, 其中男32例 (36只眼) , 女28 例 (33只眼) , 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 (52.3±10.6) 岁。病程1~8年, 平均 (4.4±1.2) 年。翼状胬肉头部进入角膜缘内2~5mm, 平均 (3.5±0.4) mm。采取随机自愿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研究组接受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 共34眼;对照组接受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 共35眼。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胬肉侵入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手术方法

(1) 研究组:术前3d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表麻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自翼状胬肉头部前缘约1mm处切除胬肉组织, 并钝性分离至胬肉体部, 于泪阜前切除胬肉组织。清除干净角膜表面的纤维血管组织, 注意纤维组织切除的范围要大于翼状胬肉本身大小。将角膜巩膜面翼状胬肉组织清除干净后, 自术眼上方或下方取一块略大于创面的含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结膜移植片, 放置于巩膜裸露区的角膜缘处, 角膜缘对合角膜缘后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创面浅层巩膜上。将复水的生物羊膜 (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剪成与结膜缺损区相应大小的移植片, 羊膜上皮面朝上, 覆盖在已铺过上皮植片的球结膜缺损处。然后用10-0尼龙线将其固定在浅层巩膜上, 间断缝合羊膜与移植的结膜瓣。 (2) 对照组:切除翼状胬肉与角膜缘移植同研究组, 之后缝合固定创面结膜游离缘。两组在缝合结束后, 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于术眼球结膜下, 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后加压包扎3d, 每天换药1次。术后3~5d后待角膜上皮创缘开始愈合时滴抗生素类眼液, 皮质类固醇消炎滴眼剂, 2周左右拆除各缝线 (部分病例线结自行滑脱) , 之后继续用药4~5周。

1.3 随访及数据处理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 不适症状消失时间;随访患者膜切口表面、新生血管与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羊膜移植片状况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异物感, 部分患者疼痛、畏光症状较明显。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均为6~9d, 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均为9~15d, 两组均值比较, 两个观察指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随访10~18个月, 平均13个月, 研究组复发1眼, 对照组复发4眼, 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两组术后情况及复发详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眼疾。目前关于其发病原因尚无定论, 但有研究认为, 角膜缘干细胞破坏导致角结膜屏障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的发病基础[2]。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后, 周边细胞迅速增生, 结缔组织和血管生成, 翼状胬肉出现。紫外线、气候干燥、风尘等均可能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被破坏。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探索表明[3,4], 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较单一的胬肉切除术能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率,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角膜缘干细胞损伤与翼状胬肉发病之间的关系。角膜缘干细胞可以介导角膜上皮细胞和组织的再生, 有阻止结膜上皮和血管向角膜内生长的作用。胬肉切除以后, 眼表生理环境被打破,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则填补胬肉切除后的空缺, 利于重建正常的生理状态, 降低复发率[5]。

羊膜中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干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 能刺激上皮细胞的分化和移行, 增强了上皮细胞的黏附, 维持正常上皮表型和防止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上皮愈合, 抗角膜纤维化、抗新生血管形成、减少瘢痕等多种功能。羊膜中还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 对胬肉成纤维细胞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以促进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6]。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配合羊膜移植能够进一步促进眼表生理环境的恢复, 有利于眼表平衡的形成, 防止复发。本研究表明, 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不适症状消失时间与没有进行羊膜移植的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两组随访10~18个月后发现, 研究组复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1.4%) (P<0.05) 。

综上所述, 治疗翼状胬肉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联合羊膜移植, 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理想,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采用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翼状胬肉患者, 并以同期30例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对照, 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差异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胬肉切除联合羊膜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率 (2.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1.4%) (P<0.05) 。结论:治疗翼状胬肉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再联合羊膜移植, 术后恢复快, 复发率低, 疗效理想。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

[2]Coroneo MT, Di Girolamo N, Wakefield D.The pathogenesis ofpterygia (J) .Curr Opin Ophthalmol, 1999, 10 (4) :282.

[3]谢碧华, 许海嘉.翼状胬肉切除加角巩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现代临床医学, 2010, 36 (3) :192.

[4]刘学仁, 贺红丽.翼状胬肉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J) .眼外伤职业病杂志, 2006, 28 (6) :470.

[5]陆雯娟, 傅瑶, 范先群.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5) :458.

上一篇:小学低段自主识字论文下一篇:我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