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机制

2025-01-03

分泌机制(通用4篇)

分泌机制 篇1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 是于1867年由奥地利耳科医师Politzerzai描述的, 该疾病最主要的表现特点是鼓室积液与传导性耳聋等症状[1], 病因与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不同的学者对其的解释学说不一致, 争议颇多[2,3], 现将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进行如下综述。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中耳负压

人体内的咽鼓管具有将中耳与外界缓解的连接功能, 且连接途径具有唯一性, 而其中的中耳腔气压的正常维持, 受到咽鼓管通气频率大小情况的影响[4], 若出现有腺样体肥大、附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咽鼓管口淋巴组织增生以及鼻咽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咽鼓管阻塞[5], 或者出现有腭帆张肌功能不良症状个体, 亦或者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患者均会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发[6], 尤其是对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患者,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在人体的咽鼓管表面的活性物质的成分中, 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以及蛋白质, 当人体的咽鼓管出现开放时, 必须依靠磷脂、多糖以及蛋白质等表面的活性物质去克服咽鼓管表面的张力作用, 若人体的这些活性物质一旦出现缺乏, 皆造成咽鼓管开放受到一定阻碍[7,8,9]。

不同表面积大小的中耳黏膜将有不同的气体交换功能, 乳突气房较小的个体, 将不能正常处理压力变化, 导致鼓室内膜受到损害, 最终将出现鼓室积液。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高达68.4%, 具有乳突气化不良症状, 这说明乳突气化不良与分泌性中耳炎具有密切关系。

咽鼓管黏膜纤毛具有中耳清洁功能, 一旦鼻咽部出现病变, 将引起负压汞受影响, 咽鼓管黏膜纤毛的功能下降, 活性受到抑制[10], 黏液毡的功能异常或消失等, 最终引起SOM的病发。

因此中耳负压学说主要将SOM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归于咽鼓管功能不良、乳突气化不良以及中耳清洁功能障碍。

1.2 感染

感染学说主要包括细菌感染与病毒及衣原体感染。国外有学者通过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 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中耳积液细菌检查的阳性结果为74.5%, 绝大多数为流感嗜血杆菌[11]。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病发机制为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毒素, 引起患者细胞密度异常增大、结缔组织增厚等[12], 使得黏膜转运系统受到破坏, 这将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迁延不愈, 此外, COM患者的中耳遭到细菌感染后, 将引起人体血管异常扩张, 尤其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 最终将与生理和解剖上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 共同影响患者中耳积液的排泄[13]。

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 是由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通过用PCR的检测技术, 在中耳积液中发现了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沙眼衣原体以及肺炎支原体等病毒[14], 这些病毒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入侵人体中耳部位后, 选择中耳黏膜上皮细胞作为繁殖环境, 物质代谢过程受到阻碍, 能量不能得到正常运转, 溶酶体出现大量释放[15], 引起COM疾病的发生;此外, 病毒的包膜与细胞可形成一种相互作用, 使得人体机体出现免疫反应损害或免疫病理损害, 而衣原体感染的特点是局部从明显的炎性反应到无典型症状的迁延状态, 会导致咽鼓管及鼓室肉芽组织形成, 引起咽鼓管黏膜肿胀等一系列症状, 最终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1.3 变态反应

持变态反应学说的学者认为, 中耳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当特异性抗体、炎性介质以及免疫复合物质出现在中耳积液中, 将使得分泌性中耳炎成为一种免疫介导的病理反应过程。中耳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高于正常, 也说明了免疫因素的参与。此外, 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的中耳渗出机制主要包括如下: (1) 中耳黏膜是Ig E与抗原的反应的一种部位。 (2) 依靠变应原诱导发生的咽鼓管阻塞症状。 (3) 鼻与中耳之间的变态反应是通过人体内的下丘脑, 或通过化学感应器引起的神经反射导致的中耳血流量的异常改变。 (4) 依靠病毒引起的变态反应的作用。这些发病机制在国内外的研究中, 均见有报道, 为变态反应学说的学者解释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16]。

1.4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多肽或糖蛋白物质, 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表现是起到为人体细胞生长、分化、介导与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的正常调节作用。目前, 对细胞因子的有关研究分析比较多, 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因子[17]。这一学说的学者在中耳积液中CK的检出中, 使CK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作用逐渐被详细分解, 最终被揭开。CK可促进人体中性粒细胞的不断聚集以及激活, 此外, 还可以诱导中性细胞释放一定量的胞内酶物质, 诱导人体的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物质, 这些释放出来的物质将在不同程度上, 加重了中耳黏膜损伤, 使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症状出现迁延不愈情况。

1.5 电离辐射损伤

经过鼻咽癌放射治疗后, 往往容易并发S分泌性中耳炎症状疾病, 据有关研究报道, 关于该疾病的发生率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变得十分普遍, 有报道分析认为[18],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可以高达78.3%, 比率较大, 足以说明, SOM的病发原因中离不开放射治疗的因素, 但在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症状的发病机制中, 该电离辐射损伤学说派的学者认为有可能如下: (1) 由于电离辐射, 导致中耳血管以及淋巴管内皮受到大量的损害, 导致人体组织渗出不断出现异常增加情况以及淋巴循环受到阻碍, 引起了SOM症状的发生。 (2) 电离辐射损伤导致咽鼓管软骨受到影响, 引起患者的咽鼓管弹性功能下降, 正常的功能出现障碍, 导致症状的病发。 (3) 放疗治疗后患者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使咽鼓管的开发压增高, 顺应性出现异常, 中耳负压出现不断增加, 产生中耳积液[19]。

2 展望

实际上,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因年龄差异、季节变化、环境限制、家族基因遗传等因素, 都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 年龄等因素均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到底是中耳负压、感染、变态反应、细胞因子、电离辐射损伤等因素中, 哪个因素占主导地位, 还有待于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 是值得每个分泌性中耳炎研究学者, 对发病因素与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004年, 由美国儿科学会、家庭医生学会和美国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会等共同发布了有关于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与处理的临床实践指南, 这一指南的出现, 使得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鼓气耳镜检查诊断, 成为了一种金标准手段[20], 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病发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做出了较多实践参考依据, 相信不久的将来, 中耳炎患者的具体病因与发病机制, 将会形成统一的标准。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具有鼓室积液以及传导性耳聋等特征, 具体的发病因素与机制尚有诸多争议, 目前主要的解释包括的中耳负压、感染、变态反应、细胞因子、电离辐射损伤等, 本文将对以上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各主要学说进行回顾性综述, 以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作出参考。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发病机制,综述

分泌机制 篇2

内分泌的人身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体液紊乱,所以要多吃点蔬菜来让体液保持弱碱性,长期多食用可以有助于内分泌失调的治疗。萝卜叶、青菜、油菜叶、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甘蓝等蔬菜能够增加体液循环,有助于内分泌失调的治疗。

除了使用蔬菜,还可以通过食用粗粮帮助我们身体的肠胃的消化,促进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促进肠胃的蠕动,也更助于身体排出体内的毒素。长期食用粗粮可以治疗便秘问题,也可以让积攒在腹部的宿便清理干净。

黑色的食物,比如说黑豆、何首乌、等等,都会能够补肾的,黑色食物可以提高身体中的一些肾脏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还可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多点食用还可以延缓衰老。

黄色的食物同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质带着寒性的女性朋友,可以在平常中多食用黄豆之类的食物。在身体出现了内分泌失调的时候,黄豆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平时多点食用的话也是可以有增强胃功能的功效,能够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

女人如何调节内分泌?

1、情绪调节

内分泌失调的女性,脾气往往比较差,这主要和患者长期处于焦躁、紧张、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中有关,

资料

因此,想要改善内分泌让皮肤变得更好的话,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之中,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2、饮食调节

内分泌失调皮肤不好的女性朋友,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来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比如豆类及其豆制品、蜂蜜、蜂产品等,可以改善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从而让自己的皮肤变好。也可以吃一些具有排毒作用的食物,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从而起到改善皮肤的作用。

3、运动调节

坚持合理的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从而改善女性朋友的内分泌情况。而且,合理的运动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也能起到美肤的作用。所以,建议内分泌失调皮肤不好的女性朋友,经常做做运动,对健康有益。

4、适当按摩

女性朋友日常也可以做一些按摩,适当按摩可以让血液循环正常,快速排出将体内的废物,适当按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另外,每天泡澡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泡澡时可以做做脚底按摩,也可以调节内分泌。

5、偏方治疗

第一个药方的原料有柴胡、当归和白芍、白术、丹皮和栀子、还有薄荷、生姜和茯神。再加点炒枣仁和合欢皮。制作方法简单,只需要把上述药材洗净,下锅加水煎就可以了。患者每天可以准备一剂。

第二个药方的原料有生白芍、当归和山茱萸、山药、生黄氏和丹皮、炒栀子及红枣。煎药得使用砂锅或不锈钢锅。药材洗净,加水,水要没过药物2~3cm。煮沸后继续煎20分钟,然后关火将药汁滤出来,再煎一次。最后把两次药汁混合调匀就可以。药汁可以在早晚各服一次。要在饭后温服。

分泌机制 篇3

近几年来,基于生物体生理信息处理机制的仿生智能控制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献[7]根据生物体内部的荷尔蒙调节机制,提出一种仿荷尔蒙机制应用于机器人控制,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文献[8]针对智能机器人控制,提出一种生物神经内分泌计算模型,利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了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学习生存能力。基于生物体信息调节机制和仿生控制的优点,笔者提出了一种仿生偏航控制方法,采用仿生控制器构建了偏航控制系统,并给出控制算法设计。

1偏航控制系统仿生控制器设计①

1.1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

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立体网络生理调控机构[9],它通过细胞因子、激素、化学递质的联系,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协调各器官工作。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调节机制,共同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系统是整个控制网络的核心,它从总体上协调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当抗原入侵体内时, 首先被免疫细胞进行处理,然后将抗原以有效的方式提呈到抗体表面,经过提呈后的抗原更容易被机体清除。在免疫系统消除抗原的过程中,抗体的数量随着体内抗原数量的改变而动态变化, 同时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因子把自己的状态反馈给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通过垂体激素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工作,使得抗原得以快速去除。该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

1. 2仿生偏航控制器结构

为提高风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基于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设计了仿生偏航控制器[10],其结构如图2所示。该控制器由偏差处理模块、偏差控制模块、主控模块、优化模块和辨识模块组成。其中,优化模块和辨识模块对应于神经系统,用于优化主控模块、偏差处理和控制模块的结构参数; 主控模块对应于内分泌系统,用于调节抗体的数量和激素的浓度; 偏差处理和控制模块对应于免疫系统,用于消灭抗原, 消除系统控制误差。

如图2所示,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中风向( θ*( t) ) 与风力机组轴线( θ( t) ) 之间的偏差ep( t) 作为免疫系统所要消除的“抗原”,免疫系统通过偏差处理模块对其进行预处理,E( t) 为处理后的偏差。根据免疫系统抗原消除机制,由偏差控制模块进行偏差消除,将控制结果作用到偏航被控对象,并同时反馈给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中主控模块根据偏航系统的位置偏差和免疫系统的反馈调整其对偏差处理和偏差控制模块的控制强度。优化和辨识模块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偏差处理模块、偏差控制模块和主控模块的控制参数。

2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偏航控制算法设计

2.1偏差处理模块

在风电机组偏航控制过程中,偏差处理模块用于对风向偏差进行预处理,笔者根据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处理机制设计风向偏差的处理算法。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当控制偏差很小时,比例作用增量 Δup( k) ( Δup( k) = Kp[ep( k) - ep( k - 1) ])的值接近0,此时若没有积分控制作用,系统仅通过比例控制作用很难完全消除误差。据此设计风向偏差处理算法: 当风向偏差绝对值| ep( t) | < εp( 5° ≤ εp≤ 10°) 且风向偏差变化的绝对值| Δep( t) | < δ( 0°≤δ≤2°) 时,系统跟风效率低,应对风向偏差信号作放大处理; 反之,风向偏差信号保持原值。即:

其中,H( ep( t) ) 为控制偏差ep( t) 的函数,其值由主控模块决定; E( t) 为处理后的控制偏差,εp的大小反映了偏差处理模块的灵敏度。

2. 2偏差控制模块

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当风场的风速小于额定风速时,风电机组偏航系统应采取跟风控制策略, 即控制风力机组轴线随着风向信号的变化而变化。风向偏差越大,则产生“抗体”数目越多,偏差控制模块的输出信号为所有抗体作用结果之和。偏差控制算法为:

式中E( t) ———经处理后的控制偏差;

Kpi———抗体控制作用强度;

n———偏差控制模块中所有抗体的数量,其值由主控模块决定。

2. 3主控模块

主控模块对应于内分泌系统,它用来调节偏差处理模块和偏差控制模块的参数,可把这两个调节参数当做内分泌系统的两个调节激素。主控模块可通过偏差处理函数H( ep( t) ) 来调节偏差处理效果,偏差处理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 α、β 为正实数,1≤α≤10,0≤β≤1。

主控模块还可通过调节偏差控制模块中“抗体”的数量,使偏差控制模块的控制作用相应地增强或减弱。调节算法为:

其中 σ 为大于1. 0的正实数,并且 σ 值的选取要让n大于1。

2. 4优化和辨识模块

神经系统能够在总体上调节整个系统的功能,并可以快速消除侵入体内的抗原。据此设计优化和辨识模块,辨识模块用于在线辨识偏航系统的数学模型,优化模块依据风向偏差、风速大小以及偏差控制模块的输出等,来优化偏差处理模块的参数和偏差控制模块的控制作用强度。依据风向偏差ep( t) 及控制输出u( t) 等参数,采用遗传算法( GA) 进行优化。

基因个体。定义所有待优化的控制器参数为个体,对其进行编码。

个体适应度评价。风向偏差ep( t) 绝对值的积分为目标函数项,为防止偏航控制系统动态输出变化太大,将偏差控制信号的平方项也作为目标函数项。同时系统的超调量 ξ 和调整时间ts也作为函数项,由此得到目标函数:

其中g1~ g4为权重系数,它的取值依据控制性能的要求来选择。

终止条件。在以下条件成立时停止搜索:

其中,E(Jk,Jk-1)是相邻两代之间的最小适应度相对误差,min(Jk-1和min Jk)分别是第k-1代和k代的最小适应度,ω是一个正实数。

另外,当搜索已经达到最大步数时也停止。

3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对笔者所述偏航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在Matlab中构建风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采用前文所述的仿生偏航控制算法,对风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控制实验。优化单元和遗传算法给定参数见表1。

仿真系统在[- 180°,180°]风向范围内,对5 000个随机风向数据进行训练处理,获得了基于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仿生智能偏航控制系统的最优参数。经系统优化单元优化后的偏航控制系统参数见表2。

风速小于额定风速,风向偏差信号大于系统允许的最小值,偏航控制系统捕获最大风能跟踪控制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每当风向改变且风向偏差大于设定值 εp时,优化模块和主控模块根据当前位置调节系统参数,使偏航系统以最短的时间完成迎风控制。偏差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调整风电机组位置实现对风跟踪。

作为对比,将常规PID控制的偏航控制系统与笔者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偏航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比较可看出,笔者所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控制比PID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可使系统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系统的超调、振荡和稳态误差都较小。因此,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这对于提高偏航电机的机械寿命, 增加偏航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为提高风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依据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设计了一种仿生偏航控制器,该控制器由偏差处理模块、偏差控制模块、主控模块和优化与辨识模块组成。对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偏航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常规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生物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的仿生偏航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偏航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而且还提高了控制精度和风能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曾靖靖,杨平,徐春梅,等.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6,27(z1):32~35.

[2]肖劲松,倪维斗,姜桐.偏航时风力机组鲁棒控制器的设计[J].太阳能学报,1997,18(3):102~110.

[3]朴海国,王志新.风电机组偏航Fuzzy-PID合成控制系统仿真[J].电工技术学报,2009,24(3):183~188.

[4]朴海国,王志新.风电机组智能模糊偏航矢量控制系统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30(4):481~487.

[5]朴海国,王志新.基于CPSO的PID神经网络及偏航电机控制策略[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14(9):55~62.

[6]朱程辉,程小雅,王建平.基于云模型的PIDNN偏航控制系统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21(10):2700~2703.

[7]Avila-García O,Canamero L.Using Hormonal Feedback to Modulate Action Selection in a Competitive Scenario[C].Proceedings of the E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ion of Adaptive Behavior.London:The MIT Press,2004:243~252.

[8]雷扬,尤海峰,王煦法.神经内分泌计算模型及其在机器人避障中的应用[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0,31(9):1910~1913.

[9]丁永生.基于生物网络的智能控制与优化研究进展[J].控制工程,2010,17(4):416~421.

分泌机制 篇4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www.nstrs.cn/xiangxi BG.aspx?id=50411&flag=1

摘要:该研究采用RT-PCR、ELISA、液体闪烁测量技术、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了SCFAs对DCAPCs中c 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GH、PRL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并初步认识了SCFAs调节DCAPCs中GH、PRL表达和分泌的分子机制。SCFAs可以通过与DCAPCs细胞膜上的GPR41/43相结合,激活Gαi蛋白,抑制AC的酶活性,降低胞内c AMP含量,从而降低PKA活性和CREB磷酸化水平,最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调了GH和PRL的合成和分泌。此外,SCFAs可以降低DCAPCs的细胞活性,这也可能是导致GH和PRL分泌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断链脂肪酸,奶牛,生长激素,催乳素,G蛋白

上一篇:评估方案设计下一篇: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