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分泌物

2024-09-15

耳分泌物(精选5篇)

耳分泌物 篇1

分泌性中耳炎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 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该病是耳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由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故虽治疗方法众多, 疗效报道却差异较大。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探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是众多耳鼻咽喉科医生努力的目标。近年来我科采用耳内镜下双孔鼓膜穿刺+鼓室内注射药物法治疗OME,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OME患者。入组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 (1) 具有耳部堵闷感, 听力下降, 自听增强, 有气过水声及嗡鸣音等症状的一项或多项, 病程1周~8周。 (2) 鼓膜完整, 可见鼓膜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 光锥变形或移位等表现。 (3) 纯音测听提示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 (4) 排除鼻腔鼻咽部占位病变及放疗所致者。

本研究共收集63例OME患者, 男33例, 女30例。将全部患者按就诊顺序分配的半随机方法分成双孔鼓膜穿刺组 (28例) 和常规治疗组 (35例) , 2组病例一般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程及治疗前听力指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注:*治疗前语频区平均气骨导差。

1.2 治疗方法

双孔鼓膜穿刺组:耳内镜下操作, 使用耳科用细长棉签蘸75%酒精消毒外耳道3遍, 1%地卡因棉片行鼓膜表面麻醉8 min, 以1 m L注射器连接5号针头, 于紧张部前下方刺入鼓室, 缓慢抽出中耳腔内积液。拔出注射器, 嘱患者歪头患耳向下保持2 min, 于紧张部后下方再次穿刺, 缓慢抽出中耳腔内积液。积液黏稠者用9号针头接综合治疗台负压吸引器吸出。更换注射器和穿刺针头, 从一针孔缓慢注入沐舒坦15 mg及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 嘱患者保持患耳向上10 min, 勿做吞咽动作。术后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口6 h, 嘱患者1周内外耳道内勿进水及滴药。治疗期间给予盐酸羟甲唑林滴鼻, 口服阿莫西林 (按说明书用法使用) , 早晨顿服泼尼松 (5 mg/kg) , 共用7 d。1周后复查, 若未达痊愈标准则再重复上述治疗1次。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单孔鼓膜穿刺, 后辅以同样药物应用, 1周后复查, 必要时重复治疗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阈恢复如常, 鼓膜正常, 声导抗呈A型;有效:症状减轻, 鼓膜内陷改善, 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阈改善10 d BHL以上, 但未达正常, 声导抗图B型转为C型或A型;无效:症状无改善, 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阈变化小于10 d BHL, 声导抗无改变, 复发者以无效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2个月, 治疗后开始2周, 双孔鼓膜穿刺组痊愈率为60.7% (17/28) , 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为82.1% (23/28) ;常规治疗组痊愈率为34.3% (12/35) , 总有效率为57.1% (20/35) 。2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4, P=0.037;χ2=4.487, P=0.034) 。

2个月后复查, 双孔鼓膜穿刺组痊愈率为53.6% (24/28) , 总有效率为96.4% (27/28) ;常规治疗组痊愈率为34.3% (21/35) , 总有效率为85.7% (30/35) 。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0, P=0.025) , 但此时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2.072, P=0.15) 。

2组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中耳感染、出血、听力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双孔鼓膜穿刺组穿刺注药后出现一过性眩晕4例, 短暂耳痛7例;常规治疗组穿刺注药后出现一过性眩晕5例, 短暂耳痛6例, 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χ2=0.423, P>0.05) 。

3 讨论

虽然相关学者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及争论, 但OME的确切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目前得到较多认可的病因学说主要有:咽鼓管功能障碍 (堵塞、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等) 、微生物感染 (细菌、病毒等) 、变态反应及相关免疫反应等, 大多数学者均认可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最主要的病因。因此治疗方法也多围绕缓解负压, 减少渗出展开。对OME进行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可以缩短病程, 有效避免听力受损, 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及手术两大类。单纯通过药物治疗, 如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黏液促排剂等常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 往往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手术治疗主要有鼓膜穿刺、鼓膜切开和 (或) 置管, 而鼓室内穿刺抽液+鼓室内注射药物治疗OME则是近年来较为流行且取得了较好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2]。

常规鼓膜穿刺时因鼓室内存在负压, 鼓室内积液残留较多;鼓膜切开或者置管排液干净, 但创伤较大, 并发症相对较多。而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内注药法治疗OME可以避免常规单孔鼓膜穿刺的弊端, 且其创伤较鼓膜切开小, 术后并发症少。术中第2次鼓膜穿刺并向鼓室内注射一定剂量药液时可填充鼓室腔, 从而减轻甚至消除鼓室负压, 并可使第1次鼓膜穿刺时鼓室内的残留中耳腔积液稀释并可自第1次的鼓膜穿刺孔溢出, 因此起到了冲洗术腔、消除负压的作用。本组病例双孔鼓膜穿刺操作均在耳内镜下进行, 其提供的良好手术视野可有效地保证穿刺操作的准确性, 避免误伤听骨链等重要结构。

本研究治疗OME所用药物有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已渗出液体的稀化及排出的作用。作为临床常规、便宜的药物, 沐舒坦和地塞米松用于鼓室内注射一方面可稀释中耳腔内残留黏液, 消除鼓室负压从而促进纤毛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变态反应、消除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等功能[3,4]。双孔鼓室内穿刺抽液和鼓室内注射上述药物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OME治疗的有效率。

我们观察到治疗后开始2周时双孔鼓膜穿刺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同时治疗2个月后双孔鼓膜穿刺组的痊愈率亦优于常规治疗组, 而此时总有效率差别不大, 很可能与OME有一定的自愈率有关。综上所述, 双孔鼓膜穿刺+鼓室内注药法起效快, 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的鼓膜穿刺+鼓室内注药法, 且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的治疗OME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Rosenfeld RM, Culpepper L, Doyle KJ, et al.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4, 130 (5 Suppl) :95-118.

[2]刘利敏, 罗军, 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9, 7 (2) :126-129.

[3]张莹莹.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 2008, 16 (5) :329-330.

[4]何江, 韦立国, 徐志文.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1) :51-52.

耳分泌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次研究中的7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6例;年龄19~64岁, 平均35.2岁;患病时间3~34个月, 平均9.2个月;治疗组中22例, 女15例;年龄20~66岁, 平均34.9岁;患病时间3~37个月, 平均9.6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吉诺通, 0.3 g/次, 3次/d, 口服开瑞坦, 10 mg/次, 1次/d, 口服强的松, 30 mg/次, 1次/d;治疗组:常规表麻状态下, 进行耳内镜鼓膜置管术, 术后每日通过鼓室灌注地塞米松, 剂量为1 mg/次, 连续灌注10 d。对两组患者中耳炎症状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2,3,4]。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患者听力水平已经恢复正常, 耳部原有的堵塞感已经完全消失, 声导抗为“A”型鼓室导抗图, 声反射的引出情况正常;有效:症状减轻程度明显, 听力改善效果显著, 纯音测听结果显示气导听力提高20 dB以上;无效:症状表现没有改善, 听力水平未见提高, 声导抗为“B”型[5]。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均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耳炎病情治疗情况

对照组中耳炎病情治疗效果为:12例患者显效, 16例患有有效, 9例患者无效, 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75.6%;治疗组中耳炎病情治疗效果为:16例患者显效, 19例患者有效, 2例患者无效, 有效率94.6%。两组中耳炎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复发率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再次复发的人数分别为9例和2例, 所占比例24.4%和5.4%。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耳炎是包括咽鼓管鼓室、乳突气房、鼓窦等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 且大部分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而分泌性中耳炎则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 临床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但不同的用药方法所产生的疗效相差无几, 且均不理想, 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中耳炎的方法[5,6]。该研究中将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与进行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75.6%;治疗组患者有效率74.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再次复发的人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临床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与报道一致, 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 在采用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的症状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在手术治疗开始之前要对手术过程中需要或可能用到的所有摄像系统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和调整, 使鼓膜在显示器能够保持正位成像, 以保证相关操作能够顺利准确完成[7]。 (2) 耳内镜进出外耳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稳、准、轻, 耳镜的前端不能够与患者的外耳道壁接触, 避免对镜面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或将患者的外耳道皮肤擦伤。为使耳内镜的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到保障, 镜身可以靠在外耳道口的皮肤上进行相关操作[8]。 (3) 对外耳道存在狭窄表现的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对较细的耳内镜, 这样可以使整个操作更加方便, 可操作性更强[9]。 (4) 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耳内镜的镜面不慎被污染, 则应及时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擦拭, 必要时可以用热水烫镜头, 这样可以使操作过程中的视野更加清晰。耳内镜治疗技术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即单手操作, 容易发生污染, 操作过程中需要对仪器进行反复擦拭。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7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耳内镜鼓膜穿刺技术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穿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参考文献

[1]曹辉, 韩艳蓉.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观察[J].1医技杂志, 2007, 14 (2) :219.

[2]何际全.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5) :328-330.

[3]曹辉, 韩艳蓉.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1) :63-64.

[4]谭凤君.鼓室冲洗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5 (4) :633-634.

[5]梁辉, 陈群蓉, 徐伟莲, 等.鼓膜穿刺和正负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6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1) :81-82.

[6]刘佳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09, 31 (2) :214-215.

[7]于海洋, 毛传远, 翟冰, 等.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4, 2 (2) :106-108.

[8]朱海, 赵青.不同手术方式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2) :1499-1500.

耳分泌物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SOM98例共122例,其中男55例65例,女43例57例;年龄3.5~60岁,病程2~4个月。98例患者均符合SOM诊断标准[2],并以耳闭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症状,耳内镜检查见鼓膜内陷、浑浊、呈淡红色或琥珀色,光椎变形、消失或缩短,可窥及鼓膜内液平面,鼓室声导抗图为“B”型图,纯音测听检查示混合性耳聋或轻度、中度传导性聋,言语气导频率损失在25~40 dB。伴有鼻窦炎9例,腺样体肥大10例。本组病例均于门诊行药物治疗1~3个月后无效,且排除明显鼻咽占位疾病。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成人行局部浸润麻醉,儿童行全身麻醉。于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纵行切开,将溢出的积液充分吸净。对于积液黏稠者注入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冲洗鼓室。将合适型号的硅胶通气管准确置人切口内,适当调整确保其位置准确。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剂。1周后检查通气管位置是否正确、有无堵塞、脱管以及外耳道分泌物情况等。术后根据患者鼓室分泌物消失、患者耳闷耳鸣缓解情况进行拔管。

1.3 疗效评价[3]:

治愈:耳闷胀感消失,拔管或脱管1个月内鼓膜形态恢复正常,声导抗检查显示鼓室导抗图为A型,纯音测听检查显示气骨导差缩小>15dBHL;好转:耳闷胀感减轻,拔管或脱管1个月内鼓膜稍混浊,活动尚好,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C型曲线,纯音测听检查显示气骨导差缩小10~15dBHL;无效:自行脱管后鼓膜愈合,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1个月后各项检查结果仍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98例(122例)均一次完成置管,鼓膜、外耳道反应较轻,术后鼓膜置管保留3~6个月。术后随访时间为拔管或脱管后3~12个月。本组治愈92例(93.80%),好转5例(5.1%),无效1例(1.0%),总有效率为98.9%。所有患耳均无感染、鼓室肉芽形成、鼓膜萎缩及遗留鼓膜永久性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SOM的主要特征是听力下降和鼓室积液,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局部感染及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其发病基础及最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碍[4]。SOM治疗的关键在于重新开放受阻塞的咽鼓管,并恢复中耳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鼻黏膜血管收缩剂等)及手术治疗。SOM诊治指南中指出应先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后,首选鼓室置管术。本组98例患者在排除明显鼻咽占位因素所致后,均采用耳内镜下鼓室置管术治疗,患者在植入通气管后,鼓室内积液得到充分清除的同时咽鼓管两端可保持压力平衡,有效防止过多渗液生成并及时将分泌物排除,有利于促进纤毛运动及咽鼓管功能的恢复,阻止腺体及杯状细胞的增生,有效保护听力和减少并发症。在鼓膜置管术的同时切除肥大扁桃体或腺样体,可有效防止咽鼓管口阻塞,有利于中耳功能和听力的恢复。

总之,本组病例未见有明显并发症,如感染、鼓室肉芽形成、鼓膜萎缩及遗留鼓膜永久性穿孔等发生,且疗效确切。耳内境下鼓膜置管术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实用性强、视野清晰等优点,在临床治疗SOM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较为显著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324.

[2]赵岩,韩国钧,刘江涛.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置管远期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5):475-477.

[3]刘晓涛,曹茂丽.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50例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1541-1542.

耳分泌物 篇4

分泌性中耳炎 (SOM) 是临床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关资料表明, 该疾病占学龄儿童体检人数的10%, 占儿童耳鼻咽喉科患病数的3.6%, 是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1]。在大学生群体也较常见, 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也是引起耳聋的原因之一。典型病例表现为鼓膜内陷、鼓室积液 (MEE) 光锥消失, 呈传导性 (气导) 听力下降。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炎症, 无明显疼痛, 若不及时诊治, 会引起听觉障碍, 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直接影响生活、学习、工作。我科自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 (113耳) SOM患者,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 疗效好、无痛苦, 避免了手术置管或手术带来的风险, 对基层医院而言, 有其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大学生SOM 98例 (113耳) 患者, 其中男62耳, 女51耳;年龄18~25岁, 平均21岁;无年级、专业之分;病史1~5周。主诉耳内闷堵、耳鸣、听觉迟钝、自语时患侧耳周有共鸣或回声感, 部分患者伴同侧头部木胀不适, 排除其它疾病。临床多见于换季、变态反应或感冒流行季节、剧烈运动后。

1.2 专科体检

外耳部正常、外听道正常, 耳镜下可见, 鼓膜内陷混浊、呈淡黄色、光锥消失、活动度差、鼓膜无外伤、无穿孔, 有的可见液平面。电测听检查为传导性 (气导) 听觉障碍, 一般为15~30d B, 重者听力损失可达40d B, 气骨导差为20~30d B, 听力平均损失为10d B。

1.3 治疗方法

对98例SOM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 (1) 西药类:氯雷他定片剂, 10mg/片, 1片/次/d口服;地塞米松片剂, 0.75mg/片, 3片/次, 3次/d口服;盐酸羟甲唑林鼻喷剂[4], 10ml (5mg) /支, 喷鼻腔3次/d。 (2) 中成药:步长香菊胶囊, 0.3×48粒/盒, 4粒/次, 3次/d口服。以上药物连服用10~15d。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鼓膜标志清, 活动正常, 纯音测听示气骨导差缩小15d BHL;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鼓膜标志正常或欠佳, 鼓膜活动度改善, 纯音测听示气骨导差缩小10d BHL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鼓膜标志与治疗前无变化, 纯音测听显示气骨导差缩小<10d BHL。临床上以治愈及好转均为有效。

2 结果

98例 (113耳) SOM患者, 治愈67耳, 占59.3%;好转35耳, 占31.0%;无效11耳, 占9.7%。总有效率占90.3%。

3 讨论

近年临床上SOM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认为其病因主要有咽鼓管功能障碍, 中耳负压紊乱、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2],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重要的原因。临床治疗原则为尽早清除中耳内积液, 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 以及明确的病因治疗, 恢复听觉功能[3]。笔者临床观察认为除疾病本身治疗外, 还应重视、仔细查找诱发病因及疾病进行治疗, 如鼻及鼻咽部病变、变态反应因素等, 特别是反复发作者。尽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2个月行手术治疗[1]。

现多以耳镜下中耳置管为主要的手术方法。但应把握好、选择好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尤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程, 以提高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通过中耳置管, 虽可长期保持鼓室与外界压力的平衡, 并能及时将分泌物排出, 缓解并消除症状, 但轻视了病因及诱发因素, 将会影响到预后[4]。另外, 不同材质的中耳通气管由于其作用时间长短不同, 材质不一样, 也会影响置管效果。

本组98例 (113耳) SOM患者, 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治愈率占59.3%, 好转占31.0%, 总有效率达90.3%, 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大大减少、避免手术或手术带来的风险, 尤其对手术畏惧症、手术不能依从、过敏体质者, 选择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 更加适宜。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探讨, 有学者认为一般经保守治疗1~2个月无效后应尽快实施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萍, 郭欲.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J].上海医学, 2007, 30 (9) :711-712.

[2]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 2001, 25 (2) :135-138.

[3]陈瑛, 李镜海, 王勇.五官科速查[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75.

耳分泌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每组组100例。试验组男55例, 女45例, 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 (46.2±4.7) 岁, 病程1~16d, 平均 (7.3±1.7) d;对照组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46.3±4.5) 岁, 病程1~15d, 平均 (7.5±1.5)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纳入标准:①患者听力下降、耳内闷胀, 伴随耳鸣、耳痛等症状;②患者骨膜完整, 无穿孔现象, 颜色呈淡黄色或者琥珀色;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目的, 明确治疗风险, 要求治疗并愿意配合调查。 (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鼻息肉或鼻咽部肿瘤;②患者由于腺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咽口机械性阻塞。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通窍化瘀方与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通窍化瘀方药物组成为:葶苈子、桑白皮、辛夷花、车前草、白芷、茯苓、桔梗、路路通各10g, 甘草、僵蚕各6g, 柴胡15g。水煎温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针刺治疗主要部位为蝶腭神经节:患者平卧位, 银针长度55mm, 利用碘伏对进针部位进行消毒, 进针点为颧骨弓的下沿的颧颞结节处, 并以左手食指延此结节稍后方向找到弓形切迹, 随后将指头对准弓形切迹并压满, 露出进针的缝隙, 把针尖先刺进皮肤, 再调整针身方向, 瞄准前上方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 徐徐送入。双侧交替进行, 留针15min, 每星期治疗2次, 共治疗2个疗程[3]。试验组患者在上述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罗红霉素胶囊 (江苏恩华赛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0.15g, 国药准字:H20063499) , 每次0.15g, 每天2次;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300mg (北京九和药业有限公司, 按桉柠蒎油计为0.12g/粒, 国药准字H20070006) , 每天2次;晨起空腹顿服醋酸泼尼松片 (陕西功达制药有限公司, 5mg, 国药准字:H61023004) , 每天20mg;服用7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药物与剂量跟试验组相同。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分别抽取静脉血5ml, 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 -70℃冷冻保存备用。在严格无菌下鼓膜穿刺抽出中耳积液标本, 存放-30℃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及耳积液中sI L-2R及Fn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位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和表2可知,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及耳积液中sI L-2R及Fn水平均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及耳积液中sI L-2R水平均降低, 且试验组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而血清及耳积液中Fn水平均升高, 且试验组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耳内闭塞感、轻微耳痛、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该病患者除表现出听力受损的情况外, 炎性介质在血清及耳积液中表现异常也较为明显, sI L-2R及Fn作为机体炎性状态的重要指标,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对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治疗情况起着重要作用。

sI L-2R是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 (mI L-2R) 的α链, 属于低亲和力受体, 在体内主要起免疫抑制作用, 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 炎性递质等刺激活化淋巴细胞, 产生高水平的sI L-2R, 与mI L-2R竞争结合比IL-2, 导致免疫功能抑制[4]。Fn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主要起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外来有害抗原的作用, 当疾病发生时, Fn消耗过多, 网状内皮系统封闭, 清除外来有害物质能力下降,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进一步导致Fn减少[5]。

中医认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闭”“耳胀”, 治疗原则为疏风宣肺、通窍化湿, 使清气上走耳窍以到达咽鼓管, 恢复其通气功能。通窍化瘀方具有消肿化痰、祛风解毒、促进肺部宣发功能的恢复等功效。而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刺激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从而唤起大脑神经系统, 并且无副作用。在上述基础上配合常规西医治疗, 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药物使用, 俨然成为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窍化瘀方与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后患者血清及耳积液中sI L-2R水平降低, Fn水平升高, 而治疗前患者血清中sI L-2R水平低于耳积液中水平, 提示sI L-2R可能是从局部的中耳黏膜产生而不是血管中渗透而来的。同时治疗前血清中Fn水平高于耳积液中水平可能是由于Fn减少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Fn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综上, 可以通过监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及耳积液中sI L-2R和Fn的水平来监测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茅学英, 陈向平.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和耳积液炎性介质的影响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1) :904-906.

[2]何光耀, 唐安洲, 谭颂华.分泌性中耳炎中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4) :650-652.

[3]滕清毅.宣肺通窍汤结合微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6) :111.

[4]林子升, 孙旭鸯, 刘晓华.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 (1) :47-49.

上一篇:直埋蒸汽管道下一篇:工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