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组织

2024-08-15

分泌组织(通用9篇)

分泌组织 篇1

摘要:目的观察各种营养因素对围绝经期卵巢组织中雌二醇 (E2) 分泌的影响。方法取围绝经期妇女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 分别在谷胱甘肽 (1mmol/L) 、复方氨基酸 (550μg/mL) 、二者联合应用以及对照组 (不含以上营养因素) 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9d, 检测各组培养液中E2的分泌量。结果培养9d后各处理组E2分泌量与培养3d相比均显著增加 (P<0.05) ;培养6d和9d后, 谷胱甘肽、复方氨基酸及其联合应用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 E2分泌量显著增加 (P<0.05) 。结论谷胱甘肽、复方氨基酸能促进围绝经期卵巢组织分泌E2, 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 从而有可能为围绝经期妇女卵巢保养、女性内分泌疾病诊治提供十分有利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卵巢,谷胱甘肽,氨基酸,雌二醇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热点集中在女性围绝经期。大量资料表明营养因素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 但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清楚。本实验研究了谷胱甘肽和氨基酸等营养因素对人卵巢组织体外培养E2分泌的影响, 希望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保养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取自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内膜癌等患者的手术切除的正常卵巢或卵巢组织, 受术者年龄40~60岁, 共30例。

1.2 组织培养

1.2.1 实验分组

(1) 对照组:基础培养液。为McCoy’s 5a培养基, 含20mmol/L羟乙基哌嗪乙磺酸 (Hepes) , 100U/mL青霉素, 0.1mg/mL链霉素, 3mmol/L L-谷氨酰胺, 0.1%牛血清白蛋白 (BSA) , 107mol/L睾酮, 2.5μg/mL转铁蛋白, 100ng/mL胰岛素;PH 7.4。 (2) 试验组: (1) 基础培养液+谷胱甘肽 (1mmol/L) ; (2) 基础培养液+复方氨基酸 (550μg/mL) ; (3) 基础培养液+谷胱甘肽 (1mmol/L) +复方氨基酸 (550μg/m L) ; (4) 基础培养液谷胱甘肽 (1mmol/L) +复方氨基酸 (550μg/mL) 。

1.2.2 方法

卵巢组织切下后立即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 新鲜PBS液冲洗数次, 去除系膜及髓质, 保留卵巢皮质, 切成0.5mm见方碎块, 随机放入加有1m L培养液的12孔培养板中, 然后放入5%CO2、37℃培养箱内培养。每3天换液1次, 培养液分别收集, -20℃保存, 共培养9d。

1.3 培养液中激素测定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E2浓度值 (pg/mL) , 试剂盒购自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处理组间的的E2分泌量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对照组培养3d、6d和9dE2分泌量无明显差异 (P>0.05) ;各处理组培养9d与培养3d相比E2分泌量有明显差异 (P<0.05) ;培养6d和9d后, 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 E2分泌量差异显著 (P<0.05) , 而各处理组两两之间E2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表1) 。

3讨论

邓敏等[1]研究发现胎儿卵巢组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产生E2, 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 E2分泌量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营养因素的作用下,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卵巢组织E2分泌量均有显著增加, 说明组织块中的卵泡在营养因素的作用下开始生长并且能够分泌E2。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 谷胱甘肽、复方氨基酸及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卵巢组织E2的分泌。但这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说明二者联合应用未表现出明显协同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 谷胱甘肽、复方氨基酸及二者联合应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可显著提高卵巢组织E2分泌量。因而, 我们认为谷胱甘肽及复方氨基酸有可能提高围绝经期卵巢功能, 成为围绝经期妇女卵巢保养及内分泌疾病诊治的一条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敏, 车小群.羊膜细胞培养液对胎儿卵巢组织雌二醇分泌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5) :526~528.

[2]Hong JY, Yong HY, Lee BC, et al.Effects of amino acids on maturatio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of pig follicular oocytes in two IVM media[J].Theriogenology, 2004, 62 (8) :1473~1482.

[3]王飞, 李辉, 崔敏, 等.N-乙酰-L-半胱氨酸对胎儿卵巢组织体外培养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44 (11) :1128~1131.

分泌组织 篇2

内分泌的人身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体液紊乱,所以要多吃点蔬菜来让体液保持弱碱性,长期多食用可以有助于内分泌失调的治疗。萝卜叶、青菜、油菜叶、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甘蓝等蔬菜能够增加体液循环,有助于内分泌失调的治疗。

除了使用蔬菜,还可以通过食用粗粮帮助我们身体的肠胃的消化,促进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促进肠胃的蠕动,也更助于身体排出体内的毒素。长期食用粗粮可以治疗便秘问题,也可以让积攒在腹部的宿便清理干净。

黑色的食物,比如说黑豆、何首乌、等等,都会能够补肾的,黑色食物可以提高身体中的一些肾脏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还可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多点食用还可以延缓衰老。

黄色的食物同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质带着寒性的女性朋友,可以在平常中多食用黄豆之类的食物。在身体出现了内分泌失调的时候,黄豆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平时多点食用的话也是可以有增强胃功能的功效,能够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

女人如何调节内分泌?

1、情绪调节

内分泌失调的女性,脾气往往比较差,这主要和患者长期处于焦躁、紧张、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中有关,

资料

因此,想要改善内分泌让皮肤变得更好的话,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之中,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2、饮食调节

内分泌失调皮肤不好的女性朋友,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来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在饮食中添加一些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比如豆类及其豆制品、蜂蜜、蜂产品等,可以改善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从而让自己的皮肤变好。也可以吃一些具有排毒作用的食物,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从而起到改善皮肤的作用。

3、运动调节

坚持合理的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从而改善女性朋友的内分泌情况。而且,合理的运动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也能起到美肤的作用。所以,建议内分泌失调皮肤不好的女性朋友,经常做做运动,对健康有益。

4、适当按摩

女性朋友日常也可以做一些按摩,适当按摩可以让血液循环正常,快速排出将体内的废物,适当按摩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另外,每天泡澡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泡澡时可以做做脚底按摩,也可以调节内分泌。

5、偏方治疗

第一个药方的原料有柴胡、当归和白芍、白术、丹皮和栀子、还有薄荷、生姜和茯神。再加点炒枣仁和合欢皮。制作方法简单,只需要把上述药材洗净,下锅加水煎就可以了。患者每天可以准备一剂。

第二个药方的原料有生白芍、当归和山茱萸、山药、生黄氏和丹皮、炒栀子及红枣。煎药得使用砂锅或不锈钢锅。药材洗净,加水,水要没过药物2~3cm。煮沸后继续煎20分钟,然后关火将药汁滤出来,再煎一次。最后把两次药汁混合调匀就可以。药汁可以在早晚各服一次。要在饭后温服。

分泌组织 篇3

1 猪的脂肪组织发育

在机体中, 脂肪的主要作用是储存或者释放能量。相关研究发现脂肪主要是由脂肪细胞构成的, 另外有10%~25%的水分和蛋白质。根据所含有的脂类的不同, 可以将猪脂肪分为三种, 分别是分泌脂肪、目标脂肪和沉积脂肪。猪的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脂肪细胞的增殖, 一方面是脂肪细胞的增大。导致脂肪细胞体积和质量都迅速增加的主要物质是甘油三酯的含量不断增高造成的。在机体需要能量时, 脂肪会将自身中的能量进行释放, 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因此在机体的能量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机体的膀胱组织中能量的调节。同时脂肪还会分泌出大量的活性物质, 对于细胞的代谢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推翻了过去人们认为脂肪是一种不活跃的物质的观点。

在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中, 多种因素和生长因子, 如IGF-1、CAMMP以及糖皮质激素等都会对细胞的分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脂肪细胞的发育, 最终会到达凋亡环节, 也即脂肪细胞的死亡。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也有许多未知参与进来, 比如Leptin可以对下丘脑进行作用, 通过激发信号系统诱导细胞凋亡。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对于脂肪细胞的溶解也会发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脂肪细胞最终启动凋亡程序。

2 体脂沉积神经内分泌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调节

通过对猪脂肪组织发育的研究发现, 生长激素 (GH) 可以对猪的脂肪组织发育进行调节, 脂肪组织也是GH的主要靶器官。GH主要是通过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1) 对脂肪组织进行发育调节的, 而且该生长因子也是促进细胞增殖的一种广泛的必需物质。在使用GH对生猪进行处理的试验中表明, 处理30~77d后生猪的脂肪下降了大约70%, 此时猪丘脑、脂蛋白脂酶 (LPL) 的活性和脂肪合成都迅速增加, 但是在下丘脑进行慢性处理过程中, 其脂肪合成是下降的。

3 猪脂肪组织中的免疫调控

通过注射生长激素和β肾上腺能兴奋剂可以有效的降低猪脂肪内的体脂沉积, 并提高肌肉组织的生长。但是注射操作应用难度较大, 而口服的方式又不具有特异性, 且由于药物残留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通过免疫调控的方式对相关的激素进行调节, 变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脂肪细胞膜免疫技术 (APM) 是目前广泛应用与对猪的生长进行调节和瘦肉率提高的一种重要免疫技术。通过免疫调控可以促进猪脂肪沉积, 提高肌肉组织的生长。APM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2种。

主动免疫过程中免疫原直接是脂肪细胞, 或者在脂肪细胞膜蛋白上进行偶联蛋白载体, 增加免疫原性。这种免疫方式更加简单, 对于脂肪组织的整体降低效果也比较显著, 但是与被动免疫相比效果并不是很好。被动免疫是以脂肪细胞膜作为抗体, 以此破坏脂肪细胞, 使其不具有再生功能的一种免疫过程。由于被动免疫中的抗体是一种异源蛋白, 因此会导致机体的血脂水平升高, 并造成摄食量出现下降。根据免疫抗体的不同, 被动免疫又可以分为多克隆抗体免疫、单克隆抗体免疫和重组DNA抗体免疫几种。

内分泌题(模版) 篇4

1.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如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g/l,或空腹血糖≥7.00mg/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值≥11.1mmol/L。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Ⅰ期:微血管瘤。Ⅱ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Ⅴ期:机化物增生。Ⅵ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4.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1.1型糖尿病。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3.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4.因存在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5.妊娠和分娩。6.1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7.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5. 什么是“黎明现象”?

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所致。6. 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1型糖尿病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有时可无明显诱因。7. 低血糖症的诊断依据?

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血糖低于3.0mmol/l。③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8. 甲亢患者手术治疗适应症?

①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②甲状腺肿大,有压迫症状。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

① 高代谢症状和体征。② 甲状腺肿伴或不伴血管杂音。③ 血清FT4增高,TSH减低。

具备以上三项诊断即可成立。淡漠型甲亢高代谢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明显消瘦或心房颤动,尤其是老年患者。少数患者无甲状腺体征。T3型甲亢仅有血清T3增高。10. Graves病的临床主要表现?

①甲状腺毒症。②弥漫性甲状腺肿。③眼征。④胫前粘液性水肿。11. 我国放射碘治疗的适应症?

①中度甲亢。②年龄25岁以上。③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④不宜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者。1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依据?

①诞辰及低血钾的患者。②血及尿醛固酮高。③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降低。④螺内酯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并降低高血压。13.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14.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哪些?

①大血管病变。②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③神经病变。④眼的其他病变。⑤糖尿病足。15. 糖尿病口服药物分类?

(1)促进胰岛素分泌剂。①磺尿类: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②非磺脲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2)双胍类:二用双胍。

分泌组织 篇5

关键词:妊娠,妊高症,胎盘,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妊高症属于产科妊娠常见性、多发性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 本组实验立足于胎盘组织中的相关神经内分泌角度, 定量研究NE (去甲肾上腺素) 、DA (多巴胺) , 旨在研究妊高症的病发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妊高症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 , 15例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选择同期5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对象 (正常组) , 两组在年龄及其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择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分析组织阳性部位灰度值, 由于显色强度同仪器结果呈反比, 以灰度值倒数作为结果[2]。

2 结果

正常组孕妇DA、NE定量分析, 见表1。

可以看出:随着妊娠延长, DA、NE含量随之降低, 中、晚孕期和早孕对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妊高症DA、NE定量见表2。

可以看出, 随着妊高症加重, 轻中重度妊高症DA含量随之降低, 特别对于重度妊高症, DA含量下降明显低于轻度与重度妊高症孕妇、正常组晚期孕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NE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 同正常组晚期孕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早期孕期时, 胎盘绒毛具有单胺类递质, 免疫反应呈阳性。相关研究证明, 脐带动脉血的单胺类递质比脐带静脉血要高, 按照物质扩撒理论, 胎儿递质处于高水平时, 会扩散至母血, 然而结果显示单胺类递质不同步, 孕妇早期胎盘绒毛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较高, 由胎盘本身产生, 孕妇妊娠早期的神经内分泌结构已成雏形, 胎盘神经递质并非母体血浆浓缩, 由胎盘自身合成。在妊娠时期, 胎盘组织DA与NE具有重要作用, 由胎盘结构而言, 孕妇早期胎盘绒毛膜由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基底膜、内皮细胞组成, 孕龄达16周时, 许多绒毛细胞滋养层会自动消失, 遗留合体滋养层。待孕龄达20周后, 胎盘绒毛结缔组织会减少, 而毛细血管随之增多, 胎膜逐渐变薄, 胎膜可阻挡母体大分子循环。递质与受体结合后, 可产生介导生理反应。通过本组实验证明, 随着妊娠时间延长, 胎盘组织递质含量逐渐减弱。由此可知, 递质与受体之间具有平衡作用, 妊娠起着调节作用[3]。

妊高症生理变化可能与全身性交感神经相关。本组实验表明, 正常期孕妇的绒毛早期, 形成的DA、NE数量较多, 随着妊娠进展, 而合理分布这些单胺类神经递质, 确保互相之间的动态生理平衡。而妊高症孕妇的DA表现为显著降低趋势, NE则升高, DA变化最为显著。所以, 单胺类递质NE由DA产生, NE产生与DA消耗呈正比。同时, DA受体锐减, DA游离无法产生生理效应, 为NE产生提供了基础。若妊高症发病, 递质失去平衡, 累及母体循环, 母体的肾小球过滤会降低, 产生蛋白尿, 水肿、低蛋白血症。通过全身性小动脉痉挛, 导致胎盘发生缺血、缺氧, 增生了滋养细胞, 损伤了胎盘功能。因此, 在妊娠过程中, 早期胎盘绒毛分泌、合成的DA、NE具有重大调节作用, 因递质平衡遭到破坏, 导致胎盘血管受到累及, 产生妊高症。

参考文献

[1]陈红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期保健特点.职业健康, 2006, 22 (21) :1879.

[2]姜丽萍.Ghrelin对VEGF在正常妊娠和妊高症胎盘中的表达调节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分泌组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4 年12 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50 例, 年龄28 ~ 72 岁, 平均 (52.7±16.3) 岁, 病理分期为Ⅱ期79 例, Ⅲ期71 例;浸润性导管癌46 例, 导管癌早期浸润25 例, 乳头状癌38 例, 单纯癌21 例, 黏液腺癌20 例。

纳入标准: (1)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 经乳房体格检查、钼靶X线检查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2) 患者符合新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治疗风险, 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愿意配合调查。

排除标准: (1) 患者患有其他组织恶性肿瘤, 或乳腺癌伴有远处或全身性转移, 失去治疗意义者; (2) 患者患有肝肾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内外科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后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 即TAC化疗方案: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 (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 20 mg, 国药准字H10930106) , 50 mg/m2, 第一天使用, 静脉滴注;紫杉醇注射液 (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 ml:30 mg, 国药准字:H20063169) , 175 mg/m2, 第一天使用, 持续3 h静脉滴注;注射用环磷酰胺 (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 g, 国药准字H14023686) , 500 mg/m2, 静脉注射。1 个治疗周期包括21 d, 连续治疗6 个周期。同时给予内分泌辅助治疗, 阿那曲唑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 mg, 国药准字:H20050328) , 1 次/d, 1 mg/ 次, 口服;枸橼酸托瑞米芬片 (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 60 mg, 国药准字:H20061284) , 1 次/d, 60 mg/ 次, 口服。

所有患者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经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组织ERβ 的阳性表达率, 根据评价标准确定患者治疗效果, 分析其阳性表达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1.3 评价标准

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 其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评定。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乳腺癌病灶完全消失, 无转移和复发病灶, 乳腺癌临床症状消失, 乳腺体格及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验均提示正常;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乳腺癌病灶有残留, 或伴有转移、复发表现, 乳腺癌临床症状未消失或消失后又出现, 临床检查提示乳腺异常表现或结果[3]。

本研究的乳腺癌组织ERβ 阳性表达率诊断由我院病理科3 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采用光学显微镜下盲法比较确诊。ERβ 阳性表达的特点是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染成黄色颗粒, 切片显示多为局灶性或弥漫分布。随机选择高倍镜视野5 个进行判断, 根据肿瘤细胞染色强度和阳性百分数进行计分: (1) 染色强度评分:细胞染色呈无色0 分, 浅黄色1 分, 黄色2 分, 棕褐色3 分; (2) 阳性细胞百分数:0 分为无阳性细胞表达, 1 分为阳性细胞比例1%~25%, 2 分为阳性细胞比例26%~50%, 3 分为阳性细胞比例51%~76%, 4 分为阳性细胞比例77%~100%。两者积分≥ 3 分则确定该患者癌组织ERβ 表达阳性。若3 位临床医师至少1位持有不同诊断, 则在共同观察探讨后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临床疗效与癌组织ERβ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治疗有效为1, 无效为0,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若回归系数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大于0, 则乳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 反之为负相关。

2 结果

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 有效患者108 例, 无效患者42 例, 而所有患者乳腺癌组织经免疫组化检测, ERβ 的阳性表达为115 例, 阴性表达35例, 其中治疗有效患者ERβ 的阳性表达率大于治疗无效患者ERβ 的阳性表达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别针对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其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0。见表1、2。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女性首要的恶性肿瘤疾病, 具有极高的临床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 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安全。随着乳腺癌、卵巢癌等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研究的深入, 性激素在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性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甾体激素受体, 如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的结合而起作用, 故受体的状况对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4]。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 包括ERα 和ERβ, 虽然两者大部分分子结构相同, 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 但由于两者在某些区域的差别, 其作用方式和生物学效应不尽相同。其中ERβ 基因定位于14q22~q24, 为配体依赖的转录调节蛋白, 由485 个氨基酸构成, 相对分子质量53 k D, 包括转录激活功能区、DNA结合区、配体结合区以及受体变构铰链区和核定位信号序列4 个功能域。大样本病理观察已发现ERβ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高表达, 而在乳腺癌中低表达, 并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 其表达率降低[5]。

ERβ 在人类脑、乳腺、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临床研究认为ERβ 基因属于乳腺癌的抑癌基因, 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并有文献[6] 证实经ERβ 基因转染的乳腺癌细胞可出现细胞周期的停滞, 发生凋亡现象, 从细胞水平证实ERβ 可有效保护正常乳腺组织,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其表达水平与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发现和证实其阳性表达水平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 观察结果符合既往研究成果, 获得预期目的, 充分肯定了乳腺癌组织ERβ 表达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和预后评估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癌组织ERβ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50例, 经乳腺癌根治术后采用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检测各患者癌组织ERβ的阳性表达率,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 分析治疗效果与其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有效108例, 无效42例, 所有患者ERβ阳性表达为115例, 阴性表达35例, 其中治疗有效患者ER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无效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癌组织的ERβ阳性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术后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 阳性表达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ERβ

参考文献

[1]彭苗, 刘晓清, 丁颖, 等.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同期或序贯联合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1, 27 (5) :535-538.

[2]王伟, 刘建波.乳腺癌术后放疗序贯或同步内分泌治疗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5, 36 (4) :97-98.

[3]Chung YL, Sheu ML, Yang SC, et al.Resistance to tamoxifeninduced apoptosis i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Her2/neu and cell 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 in breast cancer[J].Int J Cancer, 2002, 97 (3) :306-312.

[4]崔涛, 吕春晓, 王丙炎, 等.新辅助化疗预防Ⅲ期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9) :902-903.

[5]王佳妮, 刘仁斌, 梁惠珍, 等.乳腺癌组织中HER2、ERα、ERβ、P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08, 2 (6) :469-474.

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查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2~5月本院妇科门诊患者100例, 年龄为20~50岁。

1.2 检测方法

妇科常规棉签旋转式 (用无菌棉签取阴道后壁上1/3的分泌物, 停留15 s, 使棉签充分吸收分泌物) 取妇女阴道分泌物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2结果

10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共检出BV患者31例, 占31%, 患者线索细胞检出率100%。100例患者分泌物涂片中线索细胞阳性者, 白细胞低于10个的大于70%, 大于11个的占23%, 说明白细胞多数不增加。100例分泌物涂片中线索细胞阳性者正常菌群即乳酸杆菌和上皮细胞密度降低, 而非BV患者二者多数不减少。对31例细菌性阴道病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发现其中阴道加德纳菌占优势者为90%, 以弯曲弧菌形态菌占优势者为5%。

3讨论

从检验方法, “白带”多项快速染色, 染色方便、快速, 而且在同一张片子上能够同时进行滴虫、霉菌、淋球菌、加德纳菌、核异质、癌细胞等多项检查, 大大提高检出率, 霉菌、加德纳菌、核异质, 染色结构清晰易辨, 不易漏检, 特别是真菌和细菌的鉴别。对异常白带检查结果, 我们检验人员通过外观及镜检即能作出较正确的常规检查报告, 及时配合临床医生对症下药;同时更进一步使临床医生认识到真菌性阴道炎与其他慢性疾病的相关性。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量新药不断进入医院, 医务人员更应头脑清醒, 认真选药、用药, 避免滥用药物引起不良后果。

BV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国内报道中在健康的妇女中BV的患病率为18.9%;在妇产科门诊中有异常分泌物的患者为43.3%, 在性乱人群中为36.7%, 在孕产妇中患病率为12.5%, 特征是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 阴道菌群紊乱, 正常健康的阴道乳酸杆菌优势被高浓度的阴道加德纳杆菌, 各种厌氧菌及人型支原体所取代, 而且可增加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的易感性。细菌性阴道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是在阴道的分泌物涂片中检出线索细胞。阴道加德纳菌大量增多, 粘附在阴道上皮细胞表面, 使细胞溶解, 边缘呈锯齿状模糊不清, 形成BV所特有的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细菌性阴道病菌群分化后的必然产物, 是诊断BV的主要指标。

线索细胞的检出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阴道加德纳菌大量增多, 粘附在阴道上皮细胞表面, 使细胞溶解, 边缘呈锯齿状, 模糊不清, 形成BV所特有的线索细胞, 线索细胞是细菌性阴道病菌群分化后的产物, 是诊断BV的主要指标, 本文31例患者中都检出线索细胞。

阴道的微生物与宿主、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每一位健康妇女菌群, 其种类、数量、比例相对来说都是一定的。熊德鑫统计40例健康育龄妇女的阴道正常菌群, 其乳酸杆菌占92.5%。本文的31例BV患者中其乳酸杆菌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 甚至缺如。这说明,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 其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急剧下降, 是又一重要特征。取而代之的多为阴道加德纳形态菌, 其次是弯曲弧菌形态菌, 而非BV患者的阴道涂片中, 乳酸杆菌仍为优势菌, 仅可见少数短杆菌 (加德纳菌) 。

BV严重危害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对BV进行系统性筛查和治疗, 可明显降低与之相当疾病的危险性。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为专业医生诊断BV提供重要依据。

阴道炎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直接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近年由于性传播疾病与女性生殖道其他感染在临床都呈上升趋势, “白带”常规检测特别是细菌和真菌, 真菌和滴虫, 淋菌和非淋菌的鉴别, 准确的判断阴道炎的病原体, 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医生可以对症下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妇科病的防治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陈凯锐.线索细胞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炎诊断中的意义.广东医学, 2008 (3) .

[3]赵韶星.霉菌性阴道炎实验室检查分析.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 2002 (2) .

吸烟对脂肪素分泌的影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2014 年连续入选96 名研究对象,为西安西京社区和水文巷机关单位家属院社区的男性志愿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50 例,吸烟指数为(510±82)(支·年)(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对照组(不吸烟)46 例。 入选者均已排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脏、肾脏疾病及恶性肿瘤。

鼠3T3-L1 前脂肪细胞株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

1.2 仪器与试剂

二氧化碳培养箱(Thermo,美国);超净工作台(苏州苏洁净化设备公司,苏州);低速离心机(Eppendorf,德国);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日本);普通冰箱(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河南);超低温冰箱(Thermo,美国);压力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上海);恒温水浴箱(北京市医疗设备厂,北京);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天津);酶标仪(Bio-Rad,美国);DMEM/F12 液体培养基(Hyclone公司,美国);胎牛血清(Gibco公司,美国);胰酶消化液(Hyclone公司,美国);脂联素酶联免疫试剂盒(Phoenix Phar-maceuticals公司);牛胰岛素、地塞米松(DEX)、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IBM)、尼古丁(Sigma公司,美国)。

1.3 方法

1.3.1 入选者受检前要求维持日常规律饮食, 避免剧烈活动。 检查前12 h禁止饮食,次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测量血压,平卧位,连续测3次,每次间隔5 min,取3 次血压平均值。采取空腹静脉血样,3000 r/min离心分离血浆, 一部分用于血脂生化检测,另一部分冰冻于-70℃下。 所有样本收集后,酶联免疫法统一检测脂肪素浓度。

1.3.2 采用鼠3T3-L1 前脂肪细胞系,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方法如笔者前期实验[6], 以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 为培养基, 于37℃条件下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 前脂肪细胞生长至完全汇合后2 d进行分化诱导,加诱导分化培养基Ⅰ(100 m L/L胎牛血清的DMEM/F12、牛胰岛素1 mg/L、IBM 0.5 mmol/L、DEX 1.0 μmol/L),2 d后更换为诱导分化培养基 Ⅱ(100 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牛胰岛素1 mg/L),继续培养2 d,随后换为基础培养基,隔天换液,继续培养4 d。将诱导分化好的成熟脂肪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PBS组),培养液中加入PBS孵育26 h;尼古丁组,培养液中加入尼古丁(10 μmol/L)孵育26 h。 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两组上清液中脂肪素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研究结果

吸烟组和对照组比较, 年龄、BMI、 收缩压、TG、LDL-C、HDL-C浓度及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吸烟组舒张压、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脂肪素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体外细胞实验结果

尼古丁是香烟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通过检测尼古丁对脂肪细胞分泌脂肪素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吸烟对脂肪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脂肪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μmol/L的尼古丁后,对照组脂肪素浓度为(17.048±4.580)ng/m L,尼古丁组脂肪素度为(4.555±0.214)ng/m L,尼古丁组上清液的脂肪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BMI:体重指数;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烟人群的血清脂肪素浓度显著低于不吸烟的对照组。 而且,体外细胞实验也发现尼古丁可使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显著减少。 这些结果从不同层次表明吸烟减少脂肪素的分泌。

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一系列蛋白分子,称为脂肪因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其中,脂肪素是脂肪分泌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也是近来研究最多的脂肪因子之一。 脂肪素是一个52 k D分子,最早于2005 年由Fukuhara等[7]报道。 以往的研究发现,脂肪素是一个重要的炎症因子并且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1,2,3]。 近来,更有研究报道血清脂肪素浓度和血管闭塞相关的梗死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 脂肪素可以促进炎性反应,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并且和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9,10,11]。 脂肪素可以促进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竞争性抑制剂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血清中浓度的升高,从而减少一氧化氮的合成,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另一方面,还有研究报道, 脂肪素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减弱有关,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减弱则反映了动脉硬化早期肱动脉内皮功能受损。 总而言之,脂肪素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吸烟可以减少脂肪素的分泌,这提示脂肪素可能是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合笔者之前报道的吸烟对另一脂肪因子———脂联素的影响[6],推测吸烟可能对脂肪内分泌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而脂肪因子对炎性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这或许是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条途径,为研究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吸烟是否也可影响其他脂肪因子的分泌并通过此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也是接下来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以往关于吸烟对脂肪因子分泌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 而且主要集中于吸烟对脂联素影响的研究。 曾有在对糖尿病患者研究时发现吸烟者的脂肪因子有变化[12,13]。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结合流行病学和体外实验直接证明了吸烟对脂肪素的影响。 虽然具体机制还不清楚,但就以往的相关研究推测吸烟可能至少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脂肪素的分泌:1依赖尼古丁受体途径:细胞蛋白激酶C(PKC)、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 MKⅡ)信使途径[14]。 2不依赖于尼古丁受体的途径:尼古丁进入细胞后可促进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可直接影响细胞离子通道等表达和功能,进而可能调控脂肪素的分泌释放[15]。 当然,这也是未来要继续深入研究的。

本实验虽然简单,吸烟组录入了50 例病例,不是大规模样本,但本研究入选对象非常严格,均为男性并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尽可能的排除了调脂药、降糖药等干扰因素。 而且,本研究不仅做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还进一步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直接检测了尼古丁对脂肪素分泌的影响,为结论提供了更多层次的证据。

幼女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 篇9

患儿, 女, 2岁半, 因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 于2008年1月25日入院。患儿于出生半年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出稀薄样淡黄色分泌物, 以下午最为明显。在当地儿科及妇产科就诊。考虑为“阴道炎”, 给予中药水剂擦洗外阴等治疗, 症状无明显好转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给予聚维酮碘外阴擦洗及金霉素软膏外用等治疗, 症状有所好转。1年前外阴处分泌物转为白色, 呈粘糊状, 于上呼吸道感染时加重, 服用抗上呼吸道感染药后稍好转。以后症状时好时坏, 反复发作, 有时如同尿液尿湿内裤, 多次至我院妇产科、华西第一院泌尿外科及小儿外科就诊, 反复取分泌物做细菌及真菌培养, 均未培养出任何阳性结果。予以外阴0.9%氯化钠液局部冲洗, 症状仍无明显好转, 拟诊为“阴道异物” 收入院。入院后查体, 一般情况好,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不大, 第二性征未发育, 外阴幼女型, 可见阴道口湿润, 阴道粘膜稍充血, 无特殊气味。血常规 WBC 9.8×109/L, Hb 123 g/L , PLT 382×109/L。尿常规示尿PRO (-) , BLD (+) , GLU (-) , WBC 5~7个/HP, RBC 0~1个/HP, 无脓细胞, 余未见异常。白带常规示清洁度Ⅲ度, 革兰阴性杆菌少许, 酵母菌样孢子及滴虫均未查见。阴道分泌物 48 小时需氧菌培养示混合菌丛 (棒状杆菌属少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少量、革兰氏阴性杆菌少量) 。阴道分泌物 48 小时厌氧菌培养示未分离出专性厌氧菌。血雌激素 25.25 pmol/L, 孕酮1.43 nmol/L, 睾酮<0.03 nmol/L, 黄体生成素<1 U/L, 卵泡刺激素1.5 U/L, 泌乳素0.31 nmol/L;B超检查示:子宫右后方查见5.0 cm×1.9 cm条状囊性占位。用电子宫腔镜在全身麻醉下行阴道检查术, 术中见阴道各壁均光滑完整, 未见充血或异物等异常。宫颈呈粉红色、光滑, 宫颈口可见。

2讨论

梁占光教授 (妇产科) :2岁半女孩, 因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就诊, 期间反复到多家医院妇产科、儿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就诊, 均考虑为幼女性阴道炎, 相关阴道炎的检查如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均未发现异常。在治疗方面按阴道炎处理, 予外阴局部擦洗和冲洗, 用金霉素软膏等抗感染药物等, 均未见明显疗效。病程时间长, 诊断不明确, 以幼女阴道炎治疗无效, 应积极查找原因, 要排除阴道异物, 因为之前曾碰到过类似病例, 检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阴道异物存在, 比如蚕豆, 谷类, 钢笔胆等。因此, 将患儿收入院在麻醉下进一步检查, 以明确病因及治疗。电子宫腔镜镜头直径较小仅3 mm, 可用作幼女阴道检查诊断阴道异物, 对阴道和处女膜无损伤, 我们已经成功为10多例幼女取出阴道异物。

陈慧医师 (妇产科) :患儿经阴道检查排除阴道异物后, 进一步追踪子宫后方条状囊性占位, 再次行B超泌尿系统检查, B超示右侧重复肾重度积水伴重复输尿管全程扩张及重复输尿管异位开口异常。为了明确异位开口的部位, 进一步做静脉肾盂造影及CT检查, 检查示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 右上方重复输尿管下段异位开口于尿道近段右后方, 全程扩张, 呈巨输尿管畸形改变;右上方重复肾盂重度积水;左肾及右肾下方重复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未见异常。患儿转入华西附一院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重复上部肾及重复输尿管切除术, 术中见右侧为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右侧重复上部肾积水, 肾皮质变薄, 肾盂扩张明显, 向下、向右推挤下部肾, 上部输尿管明显扩张, 直径1.8 cm, 扭曲增粗, 下部未见异常。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侧重复上部肾复合慢性肾盂肾炎, 伴压迫性肾萎缩;右侧重复输尿管慢性炎症, 间质充血水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症状完全缓解, 已痊愈出院。

宁刚教授 (放射科)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是胚胎后期由于后肾发育异常, 输尿管异常分叉分别进入后肾胚基所致。双肾盂较常见, 此时肾脏多分为上下两部分, 各占该肾的1/3与2/3, 两者之间仅在肾表面有一浅沟, 肾实质仍融为一体, 因此临床上称为肾重复畸形不完全准确。肾盂、输尿管上端及血管均明显分开, 上位肾的肾盂通常较小, 发育不全, 往往仅有1~2个肾小盏, 显影功能不佳或无功能;下位肾通常发育较好, 常仅有两个肾大盏, 双肾盂可通向单一输尿管, 或分别通向独立的输尿管。本例即为右侧肾盂双输尿管畸形伴上方重复肾盂重度积水, 重复输尿管全程扩张, 异位开口于尿道。静脉肾盂造影 (IVU) 是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但对该畸形的确诊率不高, 多数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不显影, 只能通过间接征象判断。B超诊断依据是在一侧肾区见到两个集合系统, 即双肾盂影像, 呈上下排列便可确诊;超声能显示重复肾的大小、形态, 但多数患儿的下输尿管管径较细超声不能显示;超声同时显示两条输尿管影像较为少见, 但对粗大的重复输尿管, 能够观察到其走行, 有否积液等;超声还能显示并可测量输尿管囊肿大小、囊肿内尿液排出情况, 但对输尿管开口异位者仅能显示该输尿管在膀胱后下行, 未进入膀胱, 开口的具体部位难以显示。多层螺旋CT (MSCT) 扫描速度快, 采集图像信息量大, 能多次扫描, 可以同时观察形态学及其排泄功能的病理改变, 准确把握扫描时机, 可以显示出肾脏形态学变化, 有无大小及轮廓异常。通过强化程度判断其功能情况, 观察肾盂肾盏有无扩张, 有无重复, 尤其是多平面重建的图像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重复肾盂的位置、扩张程度及对正常肾组织的影响。同样对输尿管的异常判断较超声或IVU准确, 能完整观察其走行及管径扩张程度, 并了解其异位开口位置, 可以任意方向任意角度观察病变。

黄鲁刚教授 (小儿外科) :输尿管开口异位多见于重复肾之双输尿管的上位肾盂输尿管。一侧单一输尿管异位开口常合并患侧肾发育不全、发育异常及肾位置异常。女性患者的输尿管异位开口多位于尿道外括约肌远端, 如尿道、阴道及前庭等处。故多数患者既表现有正常分次排尿, 又有持续性滴尿。输尿管开口异位患者其病变侧肾脏小, 功能低下, 位置又异常, 需几种检查相互结合、综合分析, 才能作出准确判断。B超检查可做初步筛选, 异位开口无正常输尿管功能, 常因狭窄致尿液引流不畅, 发生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扭曲, 导致引流的相应肾段积水。B超对肾积水、肾发育不良有帮助, 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位置;IVU检查是发现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常用而可靠的方法, 能直接显示双肾盂及双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经输尿管异位开口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 能显示扩张的输尿管或与之相连的小肾。但输尿管异位开口常因开口狭窄, 位置隐蔽, 逆行插管造影常较难成功;MRI及磁共振尿路显影 (MRU) 可显示小肾脏皮质, 扩张的肾盂及输尿管, MRU可显示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 异位输尿管扩张、积水, 是诊断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较好方法。输尿管异位开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 可作患侧发育不良的小肾输尿管切除, 对IVU显影肾脏长径>4.3 cm的患者可作保留肾脏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上一篇:初中英语初始教学下一篇:三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