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共12篇)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1
0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期向内涵建设期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始从单一的专业能力转变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也越来越贴近社会和高职人才特点的时代需求。
1 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使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1 以就业为目标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区域和行业企业经济服务的,因此,它的课程要最直接的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紧跟企业行业发展,特别是在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密切注意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用工动向,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标。在校本课程编写过程中,应做到取长补短,积极吸收传统教材重视学科学科系统性的优点,还要注重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将课程开发与技能鉴定、技能取证相联系,为今后学生更好更快的就业铺平道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2.2 以能力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以往重知识体系的学科性与连贯性向以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转变,构建以能力为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够用即可,重心要向课程的实践性倾斜,在教学环节中,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把课堂由传统的教室搬到实训室或者企业生产车间中,便于学生更好的将课堂理论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也应增加一些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3 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在讲台上死板的说教,而是更多的以“导师”的角色出现,对学生进行授业解惑。学生们则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
3 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3.1 体现职业院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特色在是“立足本校、扎根实际”,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学校在课程开发上也是各有侧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在课程开发上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样可以很好形成各个学校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卓著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3.2 促进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不断紧跟企业、行业发展,调整课程内容,设置紧贴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企业、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更好的根据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4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化、自主化、特色化是校本课程的最大特色。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立足于本校,扎根于实际,更符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课程由本校教师,根据实际走访企业行业对用人的需求,以及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开发合适的课程,保证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够用,强调实践教学,以培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业可以更好的依据本校的实训设施条件,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有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课程往往更具有实用性,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会为学生们注入新鲜的知识血液,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5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高职院校开发校本教材的原则和策略[J].内江科技,2007,1.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样,使“校本课程”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近几年,根据课改精神,我校在创造性地运用国家课程改革教材的同时,尝试着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效地配合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拓创新,开发完善校本课程
##年3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现有的条件、环境等客观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县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学校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先后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走进##国》,其中,《走进##国》共分四类。即:“秀奇的##国名胜”、“灿烂的##地文化”、“多彩的##国民间艺术”、“丰富的##地乡风民俗”。该课程体系,以地方性、校园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开发目标,经历了艰苦、漫长的探索,逐渐由初期的朦胧走向现在的成熟。每类都以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引领,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
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尊重,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探究问题的意识.二、立足校本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了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深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规范教育行为。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观念,创办刊物—《教研之窗》
自2003年开始,学校就办起了教研刊物—《教研之窗》。每2周一期,现在已100多期了。每期约3000至4000字,刊登的内容比较丰富,如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国内外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当前研究课题的最新动向,一些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各学科教案设计以及案例分析等,每期后面都附有与内容相关的问答、论述、研究性的题目。此刊物的创办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了新台阶,深受全校教师的青睐,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研究,引领教师资源共享
1、构建有序的校本教研模式
确立课题——个人思考——集体研讨——反思修正——形成策略。
2、开展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沙龙”、“专题辩论会”、“案例分析”、“说反思、谈体会”、“绿色课堂展示”等。这样帮助教师把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改变了多数教师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的现象。(实例展示)
3、每学期推出有助于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
①参加一项课题研究;②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教学案例;③撰写一篇校本课程故事;④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⑤上好一堂优质公开课。
4、举行创新型观摩课。
即一个班上课,其他平行班的师生可以共同观摩。这样,打破了以前一师上课只有教师观摩的模式,既实现了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标,又体现了师生关系平等的教育理念,实现双赢。
三、依托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一)课程保障:
落实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2007年9月,学校把“走进##国”“文明礼仪”“古诗文诵读”等部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行。为了提升“校本课程”的研究底蕴,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学校鼓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和建设,从而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打通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保障:
1、实行“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年级段实施,“文明礼仪”、“数学小博士”等为一二年级的内容,“古诗文诵读”、“竖笛”、“五
子棋”等为三四年级的内容,“二胡”、“走进##国”等为五六年级的内容。
2、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教师自由选择内容编写教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搜集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泼“校本课程”教学形式,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形成“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而广泛的共享。
4、加大学校业务领导随堂督课的力度,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检查、有小结。
(三)师资保障:
教师要求一“专”多“能”,体现校本管理科学化。“专”指教师的专业课,“能”指教师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某一类课程。自由选择的方式,不但增加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也使有专长教师的才能,得以展示和发挥,自信心、责任心大大增强,体现了校本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
近几年,我校对日常课程进行改革,在校本课开设实施的同时也注重与综合实践等日常课的整体结合。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活动因素,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以活动的形式将各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和拓宽,使校本课程更具魅力。如:
语文学科,在活动主题“我与奥运同行”中,开展了“奥运日记”、“观奥运有感”、“奥运在我心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运
用写作手法,感悟奥运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数学学科,在活动主题“小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数学故事”、“数学作文”大赛等,评选“数学小博士”“数学故事大王”等,获奖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中。
艺术学科,举行了“剪纸小巧手”、“小小舞蹈家”、“小小画家”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校本课程,开展了“缝荷包大赛”、“小调查”“小论文”大赛等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他们在积极地感受和体验学习过程,在分享成功的欢乐。在这样的课程中,每位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有了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
五、建立健全良好的评价制度。
1、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一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听课、评课、说课、编写教材、搜集材料等方式),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二是对学生的考核(抽查、座谈、研究成果展示、作品比赛等方式),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出等级。
2、与常规课程捆绑评价。书面考核占80%,技能测试成绩占10%,校本课程成绩占10%,各项的综合成绩为本学期该生的学业成绩。这样,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先进性、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师共同探讨,协作寻求教学的策略,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同时在全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了教师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合作探究,与人沟通的能力,引领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优化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3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是满足高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更好地形成学校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当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积极性不高,认为编写校本教材难度太大;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网上搜索资料”,方法创新程度不够;开发之前的论证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校本教材开发的程序不够严谨;内容的选择不够实用等等。
为更好地培养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培育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一、完善校本教材开发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如校本教材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校本教材开发人员数据库;校本教材开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校本教材开发的申请、立项、实施、结项等工作;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监督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的合理分配,专款专用,发挥实效,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校本教材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质量评审机构,加强对校本教材质量的评价审定,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声誉,并有效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当前,还要进行及时更新,并做出相应的修改。
二、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和资源
校本教材要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同时需要贴近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点。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将校本教材开发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融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研究中,从而拓宽经费来源,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条件创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预算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同时通过努力增加校本教材市场占有份额的方式来实现校本教材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向企业、行业寻求支持。“一般来说,企业的教育投资有两种形式:员工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投资办职业教育。”[1]校本教材灵活性、实用性强,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企业行业员工的培训材料。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寻求企业的经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寻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持,如企业的研发人员、资料、材料、工具、设施、设备等,这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开发人员的知识缺陷和不足,缓解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可以把企业、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信息纳入校本教材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培训
我认为校本教材开发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者的能力与水平。开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教材开发理论知识,并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能够把经验性的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并以相应的知识逻辑与教材逻辑加以安排。
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培训,应该构建制度化的培训体系,而不是单次地服务于某种教材开发需要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校本教材的定位,预期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等。可以聘请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从事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和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员担任培训专家。参与培训的人员应包括高职院校负责教学的各层次领导、学科专家、青年教师等等。由于教材开发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课程与教材理论、逻辑学、写作学、美学、设计学等等相邻学科,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开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如开发的原则、方法、程序、管理、评价,还有教材开发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安排逻辑结构能力,教材版式、颜色、图表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四、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一种鉴定,又是一种引导力量。高职院校对于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着力通过评价来提高质量,管理教材开发。首先,评价人员应注重多元化,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材研究方面的专家,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教师与学生是教材的受众,对于教材具有最直接的感受,必须直接参与教材评价工作。从师生反映来判断校本教材的适用性与延续性,校内外教材开发专家才能够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全面地审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能够根据企业、行业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发展情况,先进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作为标准判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从而提出评价结论。其次,开发校本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多个层级的指标、指标的不同权重、将指标进行量化后的数值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材目标、内容、设计、教材表达、适用性等几个大的方面。评价标准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体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来拟定。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数据来源来说,要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从评价信息来源来说,要以教师和学生为重点,以其他主体的评价为补充,以第三方评价为参考。
五、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4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 其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具体性和多元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应协调和满足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需求, 以学生为本, 发展教师、立足学校、服务社会。
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国家课程体系过多地强调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 着眼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和共同要求, 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个性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调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2. 发展教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 参与课程开发能使教师将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的意识, 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3. 立足学校。
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全国性课程计划和标准化的课程方案的建构, 无力顾及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差异, 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僵化。校本课程开发力图改变这种现象, 承认院校之间的具体差异, 满足不同院校发展特殊需要, 挖掘其潜在的教育资源, 科学地组织与管理, 开发具有院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 服务社会。
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映, 调整课程内容, 敏锐捕捉社会会计工作岗位及技能要求的变动, 并将这些变化直接通过课程内容反映出来, 培养社会需求的劳动者。
二、“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建立的课程体系,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及以“实训”代替“实习”等现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滞后于实践发展, 实际动手能力差, 这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发会计专业校本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中相对稳定的学科课程和实训课程, 加大实习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建立“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1. 更新会计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
开发校本课程, 并不能把课程开发的重心全部集中在实习、实训课程。会计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经济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不能及时反应到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因此, 作为课程的必要补充, 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包括会计行业内最前沿的理论知识。
2. 通过实训训练专业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实训课程教材选用的案例一般为工业企业常见的经济业务, 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实训设计, 让学生通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强化训练, 循序渐进地理解会计基础知识, 熟悉会计工作环节, 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不过, 很多高职院校将“实践”简单理解为“实训”, 不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 却忽视了学生的实习环节。严格来说, 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实训课程并不等同于实践, 尽管实训课程教材选用的案例大多来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 但是, 由于业务的再现是以经过加工的概括的符号化的方式呈现, 脱离了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 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性体验。这样的实训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 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体系中的实训课程。
3. 实习环节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
学生实习, 从课堂进入企业, 实际的工作环境, 真实的经济业务, 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检验。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所在。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实习环节, 积极与实习单位联系, 及时获得实习效果的反馈信息,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 而是以基本社会活动为核心。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问题解决”, 这里的“问题”源于课程实践, 源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是基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所引发的。
通过对廊坊地区5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 当前中小企业所需财务会计人员大多为出纳人员和一般会计人员,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管理能力、账务处理能力及报税能力这几个方面。高职会计校本课程开发重点是围绕这些能力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这几种能力。
首先, 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出纳工作的占很大比重, 出纳人员的职业素质、基本业务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可围绕出纳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开发并设置相应的校本核心课程。
其次, 会计的一般账务处理能力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账和结账、报表的编制和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所处地区产业结构类型和行业发展需要,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行业, 针对该行业的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特点开发和设置校本核心课程, 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 同时可附带开发一些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会计专业校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最后, 调研中72%的企业非常看重会计人员处理纳税事务的能力。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的法定义务, 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税务能力既能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还能帮助企业合理避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仅限于基础理论, 大多没有开设税务实训课程, 学生独立办理税收实务的能力较差。因此, 在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围绕会计人员报税能力进行相应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培养学生的独立报税能力。
四、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评价
1. 评价主体多元。
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评价必须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 评价主体既要包括课程开发主体, 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不同的评价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知识层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
2. 注重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结果, 用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 着眼于问题解决, 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始终坚持“问题解决”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对其评价不能是终结性评价, 而应是形成性评价, 需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地反馈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 促使会计专业校本课程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怀斌,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 篇5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阶段成果(1)《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2)《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09年5月----------------2010年6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重
1、主要工作(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三)总结阶段(2010年6----------------2010年10月)
1、主要工作(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论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课程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当前,我国高校具有“国家统一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办学条件不一样,因而统一的课程安排并不适合地区特殊情况。因此,在很多地方高职采取统一课程与地方 “乡土教材”相配合,但治标不治本,因此,高职校本課程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体育教育也不例外。1999年,国家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教育课程体系,试行校本课程。这一决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给广大高职体育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传授课程的“艺术家”,教师有权对课程进行某些选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主导者。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并没有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师都是被动的。在自发状态时,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认同,就根本不会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调节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变知识为主体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我们说,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核心。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共同建构校本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传声筒”。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努力改变校本课程开发观念,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种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要征得体育教师意见,让高职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讨论。[2]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关键的地位也属于体育教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加是直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定方案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它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进入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校本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
所有教师都听说过“校本课程开发”,75.6%是通过学校获得的,占绝大多数。还有8.9%的教师是从报刊上获取的。剩下的教师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知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为“一般”,“非常了解”的仅为15%。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愿意率不到40%。
(二)体育教师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不高
问题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具的思维能力,立志于创新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师不仅需要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反思中的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的教师会“比较经常”反思,可见很多高职教师逐步树立了问题意识。但是反思能力还存在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间的合作意识还不高。[3]到教学问题或疑惑后,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都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工作习惯。
(三)体育教师课程知识较薄弱
很多高职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欠缺,许多教师都是含混不清。只有15%的教师会订阅与教育相关的期刊,高达35%的教师没有阅读或者订阅教育期刊。虽然学校条件优越,但是高职体育教师很少能够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外因不转化为内因,因此,课程知识都比较薄弱。
三、提升高职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养
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好书,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方法,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师还必须掌握的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高职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体育教师要确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观,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对教育有更全面的认识,也需要教师及早做好准备,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要付更多的努力。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加速,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全的独立存在。职业教育应该增进人文素质教育等来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应华.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06).
[2]蔡艳子.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4(03).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7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使用较广泛的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等。其中,《新编实用英语》 以说、听、读、写顺序编写课文,课文内容与中学课文内容跨度小;《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则以听、说、读、写、译并重。这些教材大多延续高中英语教材风格,并且是通用教材不分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不同的英语技能训练,统一的教材难以适用于所有专业。还有一些地区自编教材, 例如我省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的《高级职业英语》虽就听说模块、读写模块和拓展模块分项编写,但其单元主题的“接待访客”、“处理办公事务”、“组织会议”等话题更多偏重商务类,适合文秘、外语等文科类专业。而对于计算机、电气或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这套教材和专业岗位应用没有多大联系。因此,以专业为依托、岗位为导向,针对各个院校自身的特点研究和开发合理的英语校本教材具有重大意义。 在开发英语校本教材中,有以下原则值得借鉴。
一、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因此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就业需求、岗位技能特点、劳动力市场变化等要素,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以职业技能为本位,岗位技能操作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因此,在编写英语校本教材时要摒弃原有的学科本位思想,对内容进行删减、整合,不能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有些英语教材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语法知识从词类、词性到句子时态、语态,虽然完整系统,但对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并没有多大作用。教材的编写要以任务为导向,方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模拟与设计场景,通过对不同典型工作模块和场景的熟悉,激发、锻炼并逐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针对性
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各专业的岗位特点和教育资源,突出特色。尽可能分析学生在将来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依据工作任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以我校的汽车服务与修理专业为例,目前国际汽车市场日益成熟,英语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汽服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因此编写适合学生专业需求的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例如,在编写这套教材时可以考虑以下能力目标要素:能用英语介绍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厂;能看懂工作场所有关安全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英语公示语及英文材料; 借助专业字典,能读懂与汽车产品和技术相关的英语应用文献,能读懂汽车产品英文说明书与使用指南,能读懂汽车产品检验报告,谈论产品质量;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汽车产品业务洽谈、利用网络发布英语广告,发布会展信息等等。又例如针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编写则应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开放性
教材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主要指引入职场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高职英语教育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材开发团队在精选学科教材内容,参考专业书籍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英语报刊杂志、操作手册、设备和产品使用说明、招聘广告、求职信等有利资源,将其应用和体现在教材内容中,尽量缩小教材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差距。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学生任务的多样性,除了笔头口头的任务外,学生活动还包括参观、访问、宣传、义务劳动及搜集信息等。 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的, 需要学校根据国家、地方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具体特点,让教师以外的其他人员,比如学生、学生家长等都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实施和评价活动当中来。
四、稳定性
尽管校本教材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职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其编制要求还是应当遵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教材既要满足基础良好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基础薄弱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内容的安排宜循序渐进,按照工作任务场景的繁易程度由浅入深。 虽然各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是实时变化的,但教材不可能也不应该时时翻新,内容也不宜过于新闻化、时尚化。这就要求编写者在选材的时候甄选和专业联系最紧密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稳定性还体现在教材开发团队的稳定性上。教材开发团队的主体是英语教师。编写和专业相关教材的英语教师多数需要二次学习和进修,并且很多编写者就是后续教学任务的实施者。因此,有必要保证每一位专业教材编写者的相对稳定性,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修订和完善教材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院校必须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才能开展实施。
一、优质的师资队伍
教材开发的主体是的教师。高职高专作为培养应用型、 技术型人才的专门学校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 没有先进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扎实的行业知识背景,开发适合学校的校本教材将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现状是英语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没有行业背景,缺乏职业教育理念。职称偏低,缺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师除了完成已有教学任务外,根本没有进行行业知识培训学习的韧劲。所以,要优化教材开发团队的师资队伍,首先就得大力提高英语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要既能从事教学,也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和发现已有教材的不足,在教材编写时填补空白、修订补充。
二、广阔的校企合作环境
校企合作开发英语校本教材主要是指学校在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从而提高教材的针对性是实用性,以便学生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作为决策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学校长远发展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组织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发掘企业特色资源,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发校本英语教材。
三、完备的的教材评价制度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主体是学生的研究较少。因此学校也多以教师对教材的评价为准。然而,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材则应充分重视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对教材的评价,因为他们经历了实际工作后对教材的实用性最具发言权。不能仅依据教师评价判断教材的价值,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学校要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系统追踪已毕业学生的动向,开展定期、科学的调查,搜集评价意见。此外,还需要吸纳和发挥企业在教材评价中的作用,以及教学实施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意见等。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材评价和评审制度,建立教材使用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定期修订教材,才能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本文从目前教材使用状况入手,分析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条件,旨在共同探讨。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8
关键词:中医,体育,校本课程,影响因素
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直接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国家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体育环境等。其中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更多地是对能不能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规定, 而很少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的安排。因此, 本文将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讨论其影响因素。
一、校长
校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领导者和支持者。
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 应首先了解体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的对体育课程开发所需物力资源进行投资建设。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的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医院校, 体育教育属于边缘学科, 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倍受重视, 但现在国家教育部一项项有关提高大、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不断传达下来, “阳光体育”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 中医院校也不应例外, 校长同样要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才能谈到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既是体育教学的支持者, 同样也是监督者,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校长也是对体育教师各项考评的主要决策者。
二、体育教师
就学校内部而言, 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参与者。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完成认识的转变, 那他就不会认同这种革新及其背后的理念, 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也直接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体育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 并能与教育工作情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应加强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 转变传统教学的理念, 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的自然环境, 提高利用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与学校领导阶层协调好关系, 争取获得学校最大限度的帮助与支持, 定期参加校本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进而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将中医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三、学生
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生, 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
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 他们有第一发言权,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利用学生自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即学生的生活可以成为一种资源, 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可以被我们开发和利用。二是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体育研究, 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 在体育课上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我们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体育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第三, 项目本身要有娱乐性和趣味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都是学习中医专业, 祖国博大精深的医学宝藏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找到中医与体育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他们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 如针推专业的练功课, 要用体育的手段来解决医学技能的问题, 边学习, 边启发, 让学生自己动脑, 还有什么样的内容能在体育课堂上解决呢?集思广益, 也许学生开发出来的成果要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新意呢!
四、家长
家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者。
家长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 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很多来自中医世家或西医世家, 父母将孩子送到中医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到一身的本领, 毕业后治病救人, 效力于社会, 再者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有个好身体, 这样的父母都把“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这就给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长愿意配合学校搞好体育教育, 他们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相关信息, 并且随着体育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 家长也参与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来, 比如, 学生在校上体育课时学会了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保健的体育项目, 回到家后他们的父母也成了他们的学生, 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体育内容是学生父母所最喜欢的, 家长学会了这些技能, 还可以再传授给他们的患者和周围的邻居, 朋友等, 这样一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为终身体育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还能集思广义, 以学生们为桥梁和纽带, 把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由学生带到学校, 为体育教师出谋划策, 这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觉得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 从而阻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 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利用好家长这份有效的课程资源, 推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学校体育环境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9
模拟导游课程现状分析
校本课程始于20实际70年代, 它最早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普通教育中付诸实施, 后逐渐影响到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各类高等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不但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且也给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新的启迪。
当前的高职模拟导游课程是多以国家课程为主, 国家课程是按照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进行的。实践证明, 国家课程在运用过程中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大相径庭, 国家课程的统一性与不同地区的旅游工作的差异性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因此在不同地区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就暴露出了明显缺陷, 这些缺陷表现为:其一, 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地区的, 所以它强调统一性, 但是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 各地教育需求也具有差异, 国家课程的统一性满足不了地方教育需求差异性的要求。其二, 国家课程与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体现了基层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需要, 但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其办学条件存在天壤之别, 有的学校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其三, 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的脱节。由于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国家课程难以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 所以教材老化与知识陈旧已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其四, 国家课程制订与实施者的脱节。国家课程是专家或专家群体编制的, 而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则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与素质存在迥然差异的不同教师, 由于教师水平与能力的差异, 他们难以不折不扣地实施国家课程, 所以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常有被扭曲甚至异化的现象, 最终难以使国家课程意图得以实现, 从而使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有效性大打折扣。由学校、教师或教师群体、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消除国家课程诸多弊端最有效措施。
模拟导游校本课程开发
该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文件精神为指针, 以导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明确了旅游企业需要什么, 导游人员缺乏什么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由我校与有关校企合作旅游企业共同建设, 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 实施与工作流程相一致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实现工作任务与教学方法有机匹配, 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立体学习平台, 探索岗位技能的三元评价体系, 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 课程开发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根据高职教育所强调的“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理念, 在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旅行社计调、旅行社外联”三个核心岗位培养目标中, 模拟导游课程对应导游这一职业岗位。按照模块设计, 通过导游活动的示范和演练, 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 培养实际导游能力。模拟导游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 既不同于前接课程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 也不同于后续课程企业顶岗实习, 它的重点放在导游人员技能训练方面, 以达到提高导游人员操作能力的目的。
2. 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1) 教学工作必须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按照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 开发项目课程, 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突出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
(3)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规律, 重点采取以实例贯穿教学过程, 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到实践应用的教学组织方法。
(4) 在教学目标上, 保证理论与实践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5) 在教学考核中, 采用三元评价体系, 即理论知识考核、岗位技能考核与综合职业素养考核有机统一。
3.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教学计划, 它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年限、教学领域、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的设置, 教学进度、课时安排、考试考核及教学说明等;第二层是课程的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 包括学科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等;第三层是教材即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我们在今年暑期已将校本教材编制完成, 内容具体包括导游服务程序、导游讲解技能、自然景观导游、人文景观导游、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特殊旅游团队的导游服务等六大模块。
4.课程开发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与岗位特点, 在对旅游企业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导游职业资格标准, 确定了知识、能力、态度综合指向的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导游工作程序的特点, 熟悉规范导游语言的特点, 掌握规范化接待和服务的能力, 掌握江苏省各主要景点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关的应用技巧, 掌握导游员应有的应变能力。
(2) 能力目标
能有针对性地独立撰写景点讲解词、熟练地进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实地讲解;能以地陪身份基本独立地完成接团、入住、送团工作任务;能兼及全陪、领队身份, 协助处理导游过程中特殊任务。
(3) 态度目标
加强职业态度教育, 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团结、诚信等职业态度, 让学生懂得导游不仅是“导路讲景”, 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
5.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 全真实战和仿真虚拟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知识,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全真实战和仿真虚拟结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工作任务与教学方法的有机匹配。
全真实战强调对实际工作的现场授课, 而不是在课堂环境下讲解导游技能。这种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旅游车上和旅游景区的教学方法现场感强,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 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和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例如课程教师把学生带到中山陵, 实地向学生传授人文景观的讲解方法;把学生带到旅游车上, 告诉学生如何做欢迎词、欢送词及沿途导游等;把学生带到南京禄口机场、南京火车站结合导游接团、送团的规范进行现场授课, 特别是对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 如机票上的姓名与身份证不符, 客人忘记带小孩的有效证件, 有客人迟到等怎样处理, 要识别哪里是机场的“绿色通道位置”等等, 对一些未到过机场、车站、码头处理有关事务的学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学生很容易忘掉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必定还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培训和适应期。仿真虚拟则以我校“模拟导游实训室”为平台, 将南京市主要旅游景点制作成软件, 以虚拟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我演练, 提高学习效果。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在某个专题教学中设定场景, 让学生分别演练不同的角色, 从而获得对导游工作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工作技能的掌握, 并逐步养成工作所需的职业态度。例如在讲授导游规范服务的内容时, 如何向客人致“欢迎词”、“欢送词”及“对客人不同要求的处理”等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对于导游技能和职业态度的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扮演和观察其他学员的扮演行为, 可以学习各种交流技能。通过模拟后的指导, 可以及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 案例导学
案例分析法适用于讲授旅游者途中特殊事故的处理与预防等内容, 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有助于增进学生运用学过的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培养导游服务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6.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在教学考核中, 采用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即三元评价体系, 将理论知识考核、岗位技能考核与综合职业素养考核有机统一。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 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 例如, 在导游技能考核上, 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 确定本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 要求学生获得英语口译证书、导游资格证书等。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 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答卷考试、考核方法, 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导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新课程的组织实施
1.五分种激活课堂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为此要好好规划课堂内容、改革课堂结构。如上课时前五分钟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通过学生魅力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 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 同时展示良好的才艺, 彼此间可相互借鉴,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从导游员工作来看, 很多导游在这方面易走弯路, 为取悦客人, 不惜牺牲自身的品位为代价, 大讲黄色笑话。这里需要提倡的是:才艺的内容必须健康向上, 外加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如有的学生用地方话给游客致欢迎词, 用地方歌曲歌唱美丽的景色, 这些都可视为好的才艺。这样既可以增加游客的兴趣, 也提倡了地方特色。
2.专题导游词训练
导游词的练习是课程技能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应帮助学生在理论上把握导游语言的特点, 教师最好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一段导游词, 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在导游词的内容上最好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沿途风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讲授有关当地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趣闻轶事, 并动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指导导游词的编写。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通过自己编写导游词, 真正做到把导游词活学活用。对于同一篇导游词, 也可以设定不同的游客对象:对文化层次高的游客, 要注意讲解的品位和深度;对文化层次低的游客, 侧重于浅显和通俗;对于年轻人, 讲解要活泼生动;对于老年人, 讲解要稳重细腻;而对于专业性质的团队, 讲解中则应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可根据不同的游客对象进行讲解练习。
一般来说, 学生初次上台演讲, 会出现心理紧张、脸红、语言不连贯、动作扭捏不自然等特征, 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个体点评, 要求改进并再次练习。还要考虑到, 学生存在语言表达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在讲解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再所难免, 这时就要关注后进生。可把全般分成若干小组, 推选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为组长, 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课后练习。
3.进行模拟情景交际
进行讲解语言训练的同时, 教师千万不能疏忽导游交际语言的培养, 而交际语言的练习不能简单地依托导游词, 而需要创造一定的交际情景。如在讲到导游常用交际“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首先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介绍的基本要求和方式, 然后设置一个场景:假设导游带客人在餐厅用餐时, 旅行社老总到餐厅光顾客人用餐情况, 而老总并不认识客人中的“核心人物”, 业内人士称“领队”, 作为导游如何在其中进行介绍, 可请三个学生模仿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又联系工作实际, 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它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4. 广泛使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认为,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知识、效率和洞察力。就知识而言, 包括三个层面, 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首先模拟导游课程中必须要广泛使用案例教学, 例如在讲到导游带团中强调的导游首先不能带错路这一点, 就可以充分使用案例, 把导游曾经由于带错路而给客人和旅行社造成了重大损失, 以及处理方案的真实案例摆到课堂上, 让学生细细去体会,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 对实战环节了如指掌;其次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再次,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正反面例子相互结合。
5. 提供真实的现场感
室内的模拟尽管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毕竟没有现场教学的真实感。要提高实战能力, 还要重视校外实训。第一步可以把学生组织成一个旅行团, 由专业教师或聘请旅行社优秀导游员进行导游服务;第二步由学生自己来扮演导游的角色, 把其他同学看作客人进行服务;第三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派学生到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直接对客服务, 做到了这一点, 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才具有真实的现场感, 同时学生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6. 开展形式活泼的各类比赛
导游是城市的窗口, 是旅游业的核心人才。技能比武大赛以其对行业总体水平的刺激和提升作用,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例如, 2005年底, 广之旅举办的“广州首届国宾导游招聘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 出20万元年薪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培养20名最顶尖的导游人才, 这一事件极大带动了导游行业素质的提高, 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为此, 我们拟定了先在校内组织开展一系列导游知识问答、模拟讲解、才艺展示等比赛活动, 然后选拔一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再集中强化培训去参加市里、省里乃至国家级的各类导游技能大赛。通过这些高水平的比赛既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养, 又激励了更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积极参加各类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行业组织的导游技能大赛既开阔了我们师生的眼界, 又可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丰富经验, 还可借助获奖来有力提高我们的专业乃至我们的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总之, 模拟导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艰苦的带有探索性的系统工程, 08年初被列为我校精品课程。笔者虽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 也积累了些经验和心得, 但接手时面对着困难多任务重要求高这一局面仍感力不从心, 好在校领导、系领导大力支持和关心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更重要的是全体专业师生的团结协助、共同奋斗终于使这一任务得以完成。我想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衷心希望各界学长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汪诚强.高职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4 (3) :39-40.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10
1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开发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英语校本课程、制订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英语教材等。就以我校医学院为例,护理专业是医学院的精品专业,现代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是高层次国际化护理人才,而护理英语作为培养护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主要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校医学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却不高,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鉴于以上情况,研究和开发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英语校本课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类似情况,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以21世纪国内、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为依据,把英语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制订校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标准;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引进相关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和理论,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凸显人才培养的定位原则[1]。
2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条件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需要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2.1 独树一帜的学校教育哲学理念
学校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一般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然而这种统一的规定很难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且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不符合当今社会及学生个人英语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和办学宗旨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树立独树一帜的教育哲学理念。
2.2 英语校本课程教育的民主化和开放化
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光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学校根据国家、地方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具体特点,让除了教师以外的其他人员,比如学生、学生家长等都参与到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实施和评价活动当中来。只有英语校本课程教育民主化,才能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形成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更好更快地推进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2]。
2.3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群体和专家指导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让英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英语教师自己也要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突破陈规陋习而不因循守旧的精神。此外,加强与校内外课程专家的交流与沟通,获取他们的智力支持并与他们共享资源,这是保障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2.4 科学、多样的英语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要克服和消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固有缺陷,保证其开发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有较为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地反思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判、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从而保证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此外,由于英语校本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在评价方式方面,各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于国家统一标准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总而言之,就是要让评价主体积极主动、评价标准科学合理、评价形式灵活多样,真正实现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3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事实上,之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都是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的。在21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意识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教学为主,因而目前有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把开发与工作过程导向相适应的学习与训练情景作为校本课程标准制订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设置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为导向,根据工作当中的实际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坚持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统一。同时,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了解并熟悉学生所学专业,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运用工作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开发除了教材以外的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英语教学课件,为学生模拟与工作过程导向相适应的学习与训练情景,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条件。还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录音模仿、电影配音、角色扮演等手段,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3]。
3.2 教学资源使用建议
3.2.1 教材选用建议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
特别是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符合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对基本素质评价的基本标准,教材应具备系统性、实用性,要反映社会和行业的最新发展。
3.2.2 教材编写原则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宗旨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是编写教材的基础,是编写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和保障。其次,编写教材时要有创新意识,根据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和英语水平,新编的高职教材要具有专业特点,内容要丰富多彩,而且要实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在教材编写时,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立英语校本课程资料库,如教师教学科研库、学生自主学习库、大学英语交互平台和相关链接库。教师教学科研库的建立,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方便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软件;另一方面,给英语教师提供了分享和交流各类教改措施和经验的平台,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生自主学习库则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的技能提供学习资料。同时,该库还增设了一些专业英语课程资料,如商贸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英语文献阅读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4]。
3.2.3 教学评价
主要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具体可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3个方面来讨论:(1)评价原则应具有科学性,从而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其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教师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情况,又要考虑教材的编写质量。(2)评价内容。评价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教师的综合素养(品德、知识技能、心理状态)、学生满意度、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刻性;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业完成情况、课程结业成绩等。(3)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评价方法:课前预习、观摩;课中小组讨论、个人演讲、团队合作、情景表演;课后观察、复习以及阶段测试等以过程为主的复合型课程考核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从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发的条件和如何开发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思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设置与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2):98-99.
[2]韩晓红.英语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73.
[3]马淑霞.高等学校网络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学理论,2012(23):233-234.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人文 校本课程 实践
[作者简介]江彩凤(1978- ),女,广西防城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何茂(1975- ),男,广西防城港人,广西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1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6-01
一、高职院校定位与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出:“学校定位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现代教育观念也要求教育模式由终身教育取代阶段性教育;教育本位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从以重视学科转为重视能力,最终成为与世界接轨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和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中的基础地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现状
1.体育人文校本课程概念。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体育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选择、体育目标、体育道德、体育规范和体育的设施条件等。体育人文课程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健身性、休闲娱乐性,重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休闲的现代保健方法和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高职学生的健康观。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人权的最重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定义为:“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健壮或没有疾病。”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对健康的自我觉醒,是保证生命最佳状态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95%的高职学生不能准确陈述健康的定义,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健康即身体健壮,20%的学生能说出心理健康,而对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和环境健康几乎没有能提到,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现代健康观没有建立。
3.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本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等方面的本质功能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目前高职学生认为体育就是学校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没能在体育的价值方面形成一个正确的观点,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掣肘现象。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功能、实现身体健康的途径及整体健康内容的认知水平是影响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认知产生动力。
4.高职学生的素质观。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所获得的较稳定的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除了要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外,还应重视能力、个性发展、身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75%的高职学生认为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就是精通职业技术,而对素质的其他内涵知之甚少,这是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真实反映。
三、高职院校开发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1.重塑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高校体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让学生领会其中蕴涵的体育价值,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体育人文呼唤我们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学会珍惜。正如杜威所言,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在于按照社会环境给天生自发的活动以一种理性的指导。体育人文教育观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重塑人文关怀和人权保护的价值观。学生从人文的视角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领悟体育的真正意义,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认识,真正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而体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应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融合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教会学生“做人”“爱人”“立人”,生成完整人格,彰显完美人性。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课程中,应增加更多美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练习带来的美,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和营养知识等。体育人文课程适当减少“人体生物科学”内容,从“人的哲学”层面增加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与体育文化学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人的本质、生存及历史发展规律与价值的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生存与生活能力。适当突出体育人文教育思想,积极建构将身体运动、身体教育、身体艺术与人生哲学“融合”起来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3.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体育人文教学中,要将“健康”“健美”“健心”“健脑”融入学生发展教育中;以“育身”“育体”“育心”“育人”的和谐生命运动教育观完成“人的解放”与“课的解放”。采用更具艺术、审美、感性、人本的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具科学化、信息技术化、大众化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竞技性和娱乐性、刺激性和休闲活动的结合,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使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体育教育应使学生的体格发展与人格完善协调、社会实践与人格实践协调,生命机体的健康及个性品质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和人文素质,为培养具有相对完美而独立人格魅力及旺盛生命活力的高职学生服务。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其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人文教育的成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应向学生讲授人文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涉猎广泛,除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全面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除体育实践外,其他学科知识缺乏,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十分不足。另外,教师对人文素养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学生对体育人文素养的态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培训,采用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实践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基础任务。
5.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环境对人发展的潜移默化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为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的塑造离不开体育人文环境。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应加强以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内涵,强调文化成分,制造浓厚的体育人文氛围,组织体育文化节、体育嘉年化、民族体育,开展形式各样的趣味竞赛等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人文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应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体育人文在理念的内涵、体育人文实践的具体途径等还有待深入探讨。但体育人文所具有的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是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其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陈瑞玉.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 篇12
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偏差, 导致这一偏差的根本原因是现行课程与高职教育特征之间存在差距。
对培养目标定位的偏离高职课程设置缺乏自己的特色, 存在着较明显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一种是过于注重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 过多地延续了大学的相关课程, 致使课程模式沿袭传统本科、专科课程的学科系统化特点, 按“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三段式进行课程设置,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精深性, 学科间相互独立, 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迁移性和学生的能动性, 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 对学生而言, 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系统的, 但相对于所要完成的职业行为却是不完整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和职业需求, 表现出“学历与技能割裂”。在这种忽略职业教育的专业导向性,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学术型人才, 而不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一种是过于注重职业教育“职”的特色, 延续了中专教育的特点, 仅仅注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局限了知识范围的拓展, 难以适应知识更新, 限制了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是机械的操作型人才, 而难以成为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无论上述哪种情况, 都是对培养目标定位的偏离, 片面理解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各有偏颇, 没有真正地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层面上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 把知识的储存或单一的岗位操作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 忽视了职业岗位的要求。这与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职业导向性”这一特质的内涵是相悖的。
对课程开发认识的不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就要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做深入调研, 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明确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 创新课程实施,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从现实情况看, 很多教育者对此认识不足,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有些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开发课程, 如果对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理解存在片面性, 再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 那么开发能力必然欠缺, 方向必然会发生偏差, 结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对社会需求的调研, 还是对课程方案、课程目标的论证, 都会缺乏规范的程序要求, 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校院 (企) 监控与评价机制。这种随意性、关在校门内开发的课程, 具有浓重的“学校色彩”, 缺乏具体职业内容的支撑, 生命力自然不会长, 在校内使用一段时间, 甚至还未使用就会因先天不足而夭折。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中“职业导向性”的本质涵义
高职教育是与具体的岗位实践紧密联系的, 要充分强调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都有具体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面的要求, 这是其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为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指明了方向。这里所指的职业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的整合。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依据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策略, 针对岗位群的需要, 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高职护理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具体的高职院校背景下开展的, 其课程目标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约。高职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学习者所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医院 (企业) 的衔接, 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导向性, 离开行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是难以产生效果的。
“职业导向”引领下校院多元整合进行高职护理校本课程开发
人员整合是核心在课程开发调研、评价过程中, 除了学校领导、教学专家、教师、学生以外, 还应聘请医院 (行业) 领导、医院 (行业) 专家、医院 (行业) 一线人员参与。这样有利于了解医院 (行业) 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和发展要求, 评估医院 (行业) 对高职课程的可利用资源, 对校院 (企) 合作单位的教师、环境、设施、场景、场地等方面条件的分析也更为合理, 并能及时听取医院 (行业) 一线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评价和建议, 及时调整课程。进行整合教材编写、整合课程授课的成员, 也不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 根据需要, 应有“双师型”教师或受过医院 (企业) 培训的教师参与, 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 形成由学校教师与合作单位人员组合的教师团队, 同时应打破各学科各自为政的状况, 分别由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等各课程的教师混合组成。这样就可实现各种形式的师资整合 (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合;文化课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组合;专业课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组合等) , 为高职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医院 (企业) 教师清楚职业岗位需求, 对课程和实训教学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着较深的认识, 重视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加入也可带动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专业的了解, 使得文、理、实得以相互渗透, 真正落实文化基础课程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理念。
课程内容整合是重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必须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打破学科界限, 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 成为整体的过程。因此, 课程内容的整合并非单纯的内容简单组合或随意拼凑, 而是在职业导向的引领下, 围绕专业的岗位需求,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根据课程中基础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性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 借助校本课程实现高职课程的文化、基础、专业及实践知识的整合, 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 在专业与基础理论的相互渗透中, 使学生从基础到专业再到技能的思维拓展空间合理形成, 职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场地整合是关键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真实职业环境和氛围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高职院校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按照医院 (企业) 的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实训基地, 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 对专业、实践知识的理解确实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很难真正领会专业内涵。学校只有主动与医院 (企业)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将课堂搬进医院 (企业) 实现教学场地整合, 才能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信息,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不仅可使学生在真实的感性世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还可使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抽象与直观的交错,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 开发高职校本课程必须以职业为导向, 根据职业的需要, 对校院 (企) 课程资源进行多元立体整合, 使医院 (企业) 走进学校, 将课堂移入医院 (企业) , 双方在产学研领域深入合作, 达到资源共享, 实现课程文、理、实的相互渗透和无缝衔接, 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 真正使高职教育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位”转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晖.高职高专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J].发明与创新 (综合版) , 2006 (4) .
[2]张大然.试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9) .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3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陈娟, 毕瀚文.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2) .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课程06-25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08-12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08-28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6-10
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1-11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09-07
民族高职院校07-16
高职专院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