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模块

2024-09-29

技能模块(精选12篇)

技能模块 篇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经过2年的系统学习, 通过课程实验、课程实训、顶岗实践等掌握了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 但由于实训条件 (仪器台套) 、时间等的限制, 有些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2,3]。

高职毕业生主要在养殖场、各级畜牧兽医站、饲料生产企业、兽药销售企业、生物制品厂、动物及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宠物诊所、动物园等单位工作。同一单位 (岗位) 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共性, 学生的技能培养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单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实训条件 (仪器台套) 、时间等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因此, 针对各就业岗位的特点, 构建相对合理的实践技能模块, 在就业之前, 根据就业岗位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使毕业生能直接上岗就业。

1 就业岗位与实践技能调查

1.1 就业岗位调查

1.1.1 调查方法。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了解近年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结合单位提供的就业资料, 按从事本专业 (分生产场厂、销售服务单位、宠物医疗单位、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观赏动物单位、自主创业等) 、非本专业 (分从事其他工作、升学、自主创业等) 、升学等进行分门别类统计。

1.1.2 调查结果。

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生产场厂 (主要是猪场) 、销售服务单位、宠物医疗单位、国家事业单位及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等。具体见表1。

1.2 实践技能调查

1.2.1 实践技能调查方法。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单位走访、召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座谈会、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 了解单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学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

1.2.2 实践技能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就业单位 (岗位) 在日常工作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有所不同。例如, 在猪场当兽医的毕业生很多人认为猪的剖检 (大体解剖) 很重要, 他们认为能够有助于疾病诊断, 除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外就是病理变化, 至于实验室诊断, 目前很多猪场条件还不具备, 同时他们认为畜舍消毒、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母猪助产、小公猪阉割 (自繁自养的猪场) 也很重要;在兽药、饲料销售企业当售后服务的学生认为与专业有关的最主要是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建议, 一般这些单位要求从业人员有生产场 (厂) 工作的经历, 在检疫部门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经常用到。

2 实践技能模块构建

2.1 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

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包含:动物解剖技术、动物器官形态结构观察技术、家畜的接近与保定技术、动物临床检查技术等。这些技能在常规教学中都需要实验动物, 而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难度比较大, 不可能长久饲养, 平常的教学不可能把这些技能集中在一起, 因此实验动物利用率低;而集中训练可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说安排工作7 d集中训练该项技能。

2.2 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

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 血涂片的观察, 显微镜油镜的选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 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法, 细菌的分离、移植和培养性状的观察,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 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 常见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 (快速诊断) , 超声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在调查中有些不同看法, 主要是现在500头母猪以下的场, 很少建有完善的实验室, 出现疫病时, 主要是采取病料送检[4]。很多学生认为, 一些操作简单、快速、常用的试验还是在场里做比较好, 比如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技术 (虽然结果不稳定, 但可以作为参考) 、药物敏感试验等。从现在猪场的发展趋势来看, 笔者认为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2.3 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

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包含:灌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冲洗法、小公猪阉割技术、动物助产手术及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等。在这一模块里, 小公猪阉割技术、动物助产手术、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无法做到现场多次反复操作训练, 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训练。

2.4 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

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包含: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在这一模块里, 在场 (厂) 的同学强调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等很重要;在检疫部门则认为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很常用。动物检疫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在屠宰场进行。

3 结语

兽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构建和实施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 不同点在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而兽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根据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所需要的技能集合成的, 在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前利用2个月左右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 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 能在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

根据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在集中训练时要有所侧重, 特别是对于即将从事宠物诊疗的毕业生, 要特别注重实验室诊断方面的学习, 如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等的训练。在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 兽医与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猪场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人工授精技术、产房的饲养管理技术很重要。

参考文献

[1]范学伟.畜牧兽医专业 (畜牧部分) 实践技能手册的开发及在教学中实践效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2) :95-97.

[2]曲永利, 张洪友, 苗树君.畜牧兽医专业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40, 42.

[3]吴云, 龚云登, 向大育, 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157-158.

[4]牛静雏.高职兽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7) :132-133.

技能模块 篇2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H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H1—设置防溜

专项技能 H2—检查闸瓦的厚度、闸瓦与车轮踏面的间隙 专项技能 H3—检查、调整空压机、风扇、发电机皮带的松紧度及排放储风缸、油水分离器的油水

专项技能 H4—根据轨道车完好标准检查车辆运行技术状态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轨道车收车以后在各种情况下设置防溜的作业。

二、作业程序

(一)轨道车铁鞋在各种情况下的设置

1.在站内或专用线停车待避时,必须采取保压制动。发 动机熄火等待时,要同时上好手制动,正副司机不允许同时 离车。

2.在转站、专用线停运或过夜时,必须采取防溜措施,拧好手制动机,双止轮器双向止轮,止轮器要安好压实,止 轮器必须采用防盗自锁铁鞋。

3.编组站、区段站在到发线、调车线以外的线路上停留 车辆,不进行调车作业时,应连挂在一起,两端以铁鞋(止

因装卸车对货位等情况,不能连挂在一起时,应分组做好防 溜措施。

4.在中间站车辆停留超过60 分钟时,车辆两端必须设 置防溜铁鞋。

5.无论停留的线路是否有坡道,车辆都应连挂在一起,拧紧两端车辆的人力制动机,并以铁鞋(止轮器、防溜枕木 等)防溜。

(二)做好车辆防溜工作。轨道车及大型养路机械应在

车辆驾驶室内设置双面警示牌,需要动车前,乘务人员应撤 除防溜,并将警示牌“铁鞋未支”一面向外,放置在操作台上。车组进行防溜时,铁鞋只能设置在车组两端的车辆车轮 下,中部车辆不得设置铁鞋。因车辆编组发生变化时,两端 车辆应及时设置防溜铁鞋,并将警示牌“铁鞋已支”一面向 外,中部车辆乘务人员应及时撤除铁鞋,并由各车司机及调 车负责人、监控干部确认,防溜器具实行定置管理,固定地

对号入座,用后及时归位。车辆设置、撤除防溜措施后,车组人员要互相确认、联控。各单位应按要求配备具有防盗 功能的铁鞋。

三、技术标准

(一)根据《西安铁路局防止机车车辆溜逸规则》防止 机车车辆发生溜逸的基本原则是: 1.谁作业,谁防溜的原则。2.作业中钩、钩防溜的原则。

3.未采取防溜措施,不得摘开机车;机车未挂好,不得 撤除防溜措施的原则。

4.非行车人员不得参与机车车辆防溜的原则。

(二)配备防溜器具的地点、数量及使用。

1.轨道车的铁鞋数量按每车4 只配备,轨道平车的铁鞋 数量按每车2 只配备;应统一为“红底白字”即涂刷红色油 漆,用白色油漆按统一顺序涂打编号。

2.轨道车(轨道平车、机车车辆)在静止状态下采取铁 鞋防溜措施以后,应在机车制动手柄、轨道车油门控制手柄及机械车辆控制室内揭示“铁鞋已支”的双面警示牌;反面 为“铁鞋已取”;当铁鞋撤除后,揭示“铁鞋已取”。3.使用铁鞋防溜时,铁鞋须贴紧车轮踏面。

四、使用工具材料

(一)工具 1.检车锤 2.手电筒

(二)材料 棉纱

五、安全注意事项

1.作业时,司乘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禁止在曲线上股、道岔上、钢轨接头处设置铁鞋,在 站区内或货场严禁在靠站台一侧设置铁鞋。3.两端的铁鞋应设置在车辆的同一侧。4.司乘人员上下车辆时应注意安全。

5.防溜设置完成以后,正副司机要共同确认。

6.轨道车收车后(或在停车线停留)应做好防溜、防护、防火、防盗工作。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H 模块—作业技能(收车后检查)

专项技能 H2—检查闸瓦的厚度、闸瓦与车轮踏面的间隙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轨道车收车后对闸瓦的厚度、闸瓦与车轮踏面的 间隙进行检查的作业。

二、作业程序

(一)由于闸瓦经常磨损就需要定期对闸瓦间隙进行检 查,如有间隙不在规定范围之内就要调整闸瓦间隙。调整时 松动锁紧螺母,转动调整套,使闸瓦接近车轮踏面,保持闸 瓦间隙为5-10mm,通过紧固闸瓦平衡螺母压缩平衡弹簧,可

调整闸瓦上下间隙,使轮瓦接触均匀;调整闸瓦间隙时,制 动缸的活塞行程应为70—120mm(指JY290-10 型轨道车)。

(二)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检查: 1.闸瓦间隙调整套螺杆转动是否灵活。2.闸瓦厚度小于17mm 或有裂纹时,应更换。3.转动调整螺母,调整闸瓦托的仰角,应使闸瓦上下间 隙均匀,防止闸瓦产生上下偏磨。

(三)检查机车与平车制动是否同步。实施制动后,察 看机车和平车的制动缸上标记位置,活塞伸缩量均能达到规 定范围,则两车制动同步,否则需要进行调整达到标准数值。

三、技术标准

(一)闸瓦分类:铸铁闸瓦和合成闸瓦。铸铁闸瓦中,分为磷铸闸瓦和高磷铁闸瓦。合成闸瓦中,按其基本成分,分为合成树脂闸瓦和石棉橡胶闸瓦。按其摩擦系数高低,可分为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和低摩擦系数合成闸瓦。中磷铸铁闸瓦、高磷铸铁闸瓦和低摩合成闸瓦,为通用闸瓦。

(二)闸瓦及制动缸参数 1.闸瓦间隙5-10mm 2.闸瓦厚度不小于17mm 3.152×145 制动缸行程70—120mm 4.203×305 制动缸行程100—180mm 5.254×305 制动缸行程155±10mm

四、使用工具

(一)工具 1.小撬棍1 把

尺子1 把

3.信号旗(红色)1 面 4.450mm 活动扳手1 把

五、安全注意事项

1.进行检查作业时,要先设防护后作业。

2.检查作业时,司乘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3.注意量具、工具的正确使用。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H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H3—检查、调整空压机、风扇、发电机皮带的松紧度及排放储风缸、油水分离器的油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轨道车收车以后检查并排放储风缸、油水分离器 中的油和水,并对空气压缩机、风扇、发电机的皮带进行检 查调整的作业。

二、作业程序

(一)冬季车辆回库后,应打开发动机散热器、机油散热 器放水开关放掉冷却水(加注防冻液的车辆除外)。放出总 风缸、油水分离器内的积油、积水,以避免冻坏车辆;检查 其它各风包中有无积水,若发现有积水的要打开进行排放。(二)风扇、发电机、空压机皮带张紧度的检查

1.检查风扇皮带的矢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挠度 为10—20mm。

2.检查空压机皮带的矢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挠 度为20—30mm。

3.检查发电机皮带的矢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挠 度为10—20mm。

4.检查皮风扇、发电机、空压机皮带是否有裂纹、龟裂、老化现象,对存在上述现象的皮带一律进行更换。

(三)风扇、发电机、空压机皮带矢度的调整。1.风扇皮带的调整

(1)松开风扇毂上的大的锁紧螺母或将风扇毂紧固到 安装托架上的螺钉,这些工作做完后风扇毂将偏离。(2)转动调整螺钉以增加皮带的矢度。(3)上紧锁紧螺母或螺钉直到风扇毂对齐时为止。紧 固螺母以保持风扇毂和风扇毂托架适当对准。2.发电机皮带的调整

(1)松开发电机上的锁紧螺母,将发电机向内或向外 推拉,使发电机皮带的矢度调整到规定的范围之内。(2)旋紧调整螺母来固定发电机。3.空压机皮带的调整

(1)检查发现空压机皮带矢度松弛时。

(2)松开空压机底座固定螺栓,再松开调整空压机皮 带的锁紧螺母。

3)顺时针方向旋转空压机的调整螺母,达到要求以 后拧紧锁紧螺母.(4)拧紧空压机底座的固定螺栓。

三、技术标准

1.空压机皮带,风扇及发动机皮带的松紧度应有一定的 矢度。

2.空压机皮带的张力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矢度为 20—30mm。

3.风扇皮带的张力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矢度为10 —20mm。

4.发电机皮带的张力度以20—50N 的力压皮带,矢度为 10—20mm。

四、使用工具材料

(一)工具、17-19 开口扳手各一把 2.14-

17、17-19 梅花扳手各一把 3.250mm 活动扳手 4.小撬棍1 把

5.信号旗(红旗)1 面

(二)材料 棉纱

五、安全注意事项 1.检查作业时,要先设好防护,方可进行作业。2.检查作业时,司乘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3.需进入车辆底盘检查时,必须设好防溜及防护以后,方可进行。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H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H4—根据轨道车完好标准检查车辆运行技术状态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根据轨道车完好标准,检查车辆运行技术状态的作业。

二、作业程序

(一)检查发动机

1.检查发动机从怠速到最高转速升降迅速、稳定,发动 机无异常冲击或敲击声,怠速运转平稳(转速表显示其转速 波动范围符合发动机使用说明书要求)。

2.检查发动机在冷热车状态下能一次启动或重复两次 后启动(在冬季寒冷地区允许采取预热措施)。3.检查发动机润滑良好,机油压力在发动机使用说明书 规定的范围之内。

4.检查发动机正常运转后机油温度、进出水温度、排气

5.检查发动机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配气系 统密封良好,作用可靠。

(二)检查传动系统

1.检查离合器在标准的牵引吨位时无打滑、抖动或分离 不彻底,离合器分离杠杆间隙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要求。2.检查变速箱、中间换向箱工作正常、操作灵活,不脱 档、乱档,无漏油,齿轮啮合平稳,无异响。3.检查液力传动装置及附件工作正常,油温油压符合使 用说明书的规定,换挡、换向、工作转换机构动作准确,能 根据燃油供给量准确传递扭矩。4.检查运行时中间换向箱的温升不超过60℃,车轴齿轮 箱温升不超过45℃。

5.检查传动轴传动平稳,传动轴无裂纹、变形。万向节 润滑充分,转动无异响。

6.检查传动系保护装置及附件齐全,固定可靠。

(三)检查轮对及走行系统

1.检查在高速运行时不应有异常震动和明显的横向摆动。2.检查车轮无裂缝,踏面擦伤深度不超过有关规定,车 轮轮辋厚度不小于23mm,在距轮缘顶点15mm 处测量轮缘厚

度不小于20mm,轮缘高度不大于28mm。

检查轮轴压装部位结合良好,无松动,无透油、透锈,压装部位的防松标记无错位。

4.检查车轴轴承箱无裂纹,运行时温升不超过40℃。5.检查减震弹簧无裂纹,无明显锈蚀,作用可靠。6.轴箱液压减震器或摩擦减震器作用可靠。

7.检查轴箱拉杆与轴箱车架的连接牢固,防松可靠,轴 箱拉杆的橡胶件无破损,轴箱导框间隙前后、左右两边的间 隙之和小于4mm,轴箱与侧挡板间隙小于6mm。8.检查运行中车轴齿轮箱不应有明显抖动。

(四)检查转向架牵引连接机构及旁承装置 1.检查牵引机构可靠,机构内部的尼龙件无破损。2.检查旁承装置的橡胶减震块无破损,下旁承体与转向 架连接可靠,润滑油无泄露。

(五)检查制动系统

1.检查基础制动各杆件无变形、无裂纹和开焊,制动时 动作灵活无阻滞,其安全装置齐全、可靠。

2.检查制动后闸瓦应紧贴车轮踏面,并安装正确,不得

制动时各闸瓦对车轮的压力基本一致,闸瓦厚度不小17mm.缓解后,闸瓦与轮对间隙保持2-10mm。运行中车轮与闸瓦无

撞击声和其他异响。3.检查制动缸活塞行程应在规定范围内。

4.检查空气制动阀件、制动缸动作灵活,无阻滞及泄露 现象。各空气制动部件均应按规定周期效验合格。5.检查制动性能良好,制动管减压40KPa 时,能产生制 动,且保压1min 不缓解;自动制动阀手柄移到缓解位,制 动缓解时间不大于35s;制动管定压500KPa,减压140KPa 时不产生紧急制动,保证5min 不缓解;自动制动手柄推到 紧急制动位时,制动管减压不大于140KPa(使用104 分配阀

减压不大于100KPa)时,能迅速产生紧急制动。6.检查全车制动机管路无泄露,当储风缸风压至700~ 800KPa 后,每分钟泄露不大于20kPa。

7.检查空气压缩机无异响、过热、明显窜油,当发动机中速运转3min,储风缸风压要达到750KPa;储风缸风压达 到850KPa 时,安全阀应自动开启。

8.检查空气制动附件齐全、作用可靠,制动软管连接器 与其他车辆连接时不漏风。

9.检查手制动各部件动作灵活。且能自锁,缓解时能完 全放松,停车时制动可靠。

(六)检查操作系统

1.检查各操作手柄、按钮,操纵踏板应控制准确、可靠。2.检查各操纵件的联锁、互锁、自锁装置齐全、可靠。

1.检查车架、转向架钢结构部分及焊接件无裂纹、开焊、明显变形和严重锈蚀。

2.检查大车钩“三态”作用良好,无裂纹。3.检查排障器固定良好。

(八)检查车棚

1.检查车棚和车架紧固可靠。

2.检查车棚无严重锈蚀,铆钉、焊点无松动。

3.检查车棚有较好的密封性,防水、防寒、隔热效果良 好。

4.检查挡风玻璃、侧窗玻璃齐全,无松动。

5.检查内地板无腐朽,发动机罩完整,车棚内顶棚固定良好。

(九)检查电路系统

1.检查整车电路线束捆扎牢固、整齐,进出线口的套管 及其他护线装置无脱落或破损。

2.检查电器元件接触良好,动作可靠。导线护管、线槽 安装牢固,无油、水及其他污物侵入。导线应有清晰标记,截面积符合通过最大电流要求。

3.检查仪表盘上各种显示信号指示正确、明显,各种开 关控制可靠。

4.检查蓄电池容量充足,充放电切换装置完好,充电能 满足夜间行车需要。5.检查随机零配件、安全行车备品符合附件14 的规定,标志齐全、正确,清晰易辨认,键控装置、机车信号、车载 无线电话及复轨器性能良好、作用可靠。

三、技术标准

(一)整车技术性能符合要求能满足《标准轨距铁路机 车车辆限界》(GB146.1)的要求。

(二)牵引速度、质量能符合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

(三)制动系统作用可靠,制动距离符合技术要求。

(四)各轮轮径误差小于2mm,同轴的两车轮轮径误差 小于1mm,轮对内侧距离为1353mm±3mm,轮对内侧距三点

误差小于3mm。

(五)车轴探伤合格。

(六)大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为880mm±10mm,小钩中 心线距轨面高度为371mm±20mm,排障器下面距轨面高度为

90~130mm,排石刷完好,撒沙管距轨面高度为25mm,各垂

下构件距轨面高度不小于50mm。

(七)整机结构完整,各机件完好,橡胶软管无损伤。

(八)当发动机中速运转5min,储风缸风压要达到

750KPa;储风缸风压达到850KPa 时,安全阀应自动开启。

(一)工具 1.检车锤1 把 2.手电筒1 把 3.钢卷尺1 把

4.信号旗(红色)1 面

(二)材料 棉纱

五、安全注意事项 1.做好车辆安全防护工作。2.正确使用劳动安全保护用品。

技能模块 篇3

一、问题分析

根据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到新教师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两方面的信心较足,欠缺比较大的是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一)要解决的问题

1. 聚焦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体问题

新教师要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各个年级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学会将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校本研修,增强新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提升教学技能的具体行为,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疑难点

1. 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自主性强,但创造性不够,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强新教师的发展动力,激发内需,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

2.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科研思路不宽、动手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新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意识,围绕小专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学习,同伴相互学习,研究主题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到实践上。

二、拟定解决思路

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积极的、优化的、上升的过程,是分阶段、有层次、有侧重的延伸、拓展过程。要推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层递过程,我们将新教师的教学技能问题放回它所处的系统中来思考,运用理念“1=n,n=1”,进行系统思考,与各项教学技能整合,修正新教师的局限思考,探索并推行了基于校本的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序列化模块学习的运行机制,其技术路线是:

(一)需求分析,主题生成

对新教师的需求作分析。一是客观需求分析,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与特点,分析其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需要提高的内容。二是主观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详细了解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提高的内容。根据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教师的困惑与问题中提取培训的主题,我们精心设计序列化模块学习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克服了学习中随意、低效的弊端。

(二)主题驱动,自我研习

教龄5年以下的新教师参加模块学习,每次学习前按主题内容计划做好专题准备,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文章,提前做好学习积累和案例分析,为模块学习的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智慧的碰撞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深度汇谈,案例研究

新教师组建成模块学习的研修共同体,每周的星期一下午第三节是模块学习时间,运用启发式讲授、世界咖啡、案例研习、经验学习、现场培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培训形式,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围绕《青年教师“二次成长”》校本研修培训教材的其中一讲的主题进行深度汇谈,每次的模块学习基本上安排约4位老师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立足课堂教学,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和案例,畅谈教学感受,倾诉教学困惑,研究解决方法,开展热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思维启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个性发展。

(四)多层反思,实践提升

新教师在模块学习深度汇谈后,要进行深度思考,多层反思,做好个性备课,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实现做中体验,自我超越。开展小专题研究,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处,积极寻求个性化发展。

三、实施与改进过程

(一)第一阶段实施

1. 过程描述

第一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教学内容的建构”“开放课堂的创设”。12位新教师组建成的模块学习研修共同体,4位老师围绕“交流台”的提纲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让新教师广泛阅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教学杂志,研读教育教学专著,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共享学习心得,正确应对课改新形势,夯实理论基础。

模块学习案例1:如何创设开放课堂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什么是开放课堂?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 如何提高教师对开放课堂的引导能力?3. 结合实际,谈谈创设开放课堂的有效策略。4. 举例说明创设开放性课堂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分寸。

这一次的模块学习,语文科的方老师、张老师、数学科的黄老师、体育科的陈老师围绕模块学习主题进行了中心发言,方老师的发言提出开放性课堂包括“学习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民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设计开放性课堂要把握好“课堂角色的变化、教案作用的变化、重点内容的变化、实施过程的变化”四个变化。黄老师以《四边形的认识》为例,谈了如何创造条件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陈老师谈了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和有效策略。张老师在模块学习中交流了“什么是开放课堂”,如何创设开放课堂,包括课前拓展、开放课堂资源、课后的延伸,要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去实践。张老师既谈了对开放课堂的理论认识,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课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找春天》分享学习的心得。其他参与模块学习的老师也参与了分享,交流了自己对开放课堂的认识,要呈现内容的开放、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和学习成果的开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场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发言比较积极。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通过一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新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学习了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运用等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快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项技能。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检查)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养成自觉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发现大多数新教师只是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新教师是否能真正结合课例与学习的内容进行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教学设计、双边活动的实施方案、作业的布置、考查方式等进行潜心研究?教学理论还不够丰富,教学视野还不够开阔,没有做到深刻反思自己,找出差距,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模仿与创造,如何超越自己。新教师的发言还是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厚度。培训效果在知识获取、态度变化方面效果较强,但技能习得、能力提高、行为转变方面效果一般。

(二)第二阶段实施

为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在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我们加强世界咖啡这个方式在培训中的运用,增加行为示范、现场培训等培训形式,达到有效的互动,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促进新教师的持续发展。

1. 过程描述

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精心设计板书板画”“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的即时性评价”“教学的激励性评价”“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反思和课题研究”“课堂观察研究”。营造一个安全、平和的环境,让新教师针对模块学习的主题展开对话,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汇谈网络,创造集体智慧。先由4位新教师组成1桌,针对一个主题,坐在桌旁侃侃而谈,一共3桌,通过几轮的流动汇谈,除了桌主外,其他人均可在每轮时间截止时,自由选择其他组,参与交流,侧重知识分享、关系建立和价值创造。

模块学习案例2: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举例说说怎样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作业。2. 反思总结作业批改方式,比较其利弊。3. 结合自己的作文批改方式,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4.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学习的评价功能,一位老师应用了“错题本”的小策略,就是让学生把每次的错题收集起来,经常复习。您认为这样做如何?新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流动汇谈,围绕主题主动交流,气氛热烈,激活了新教师自主学习与主动反思的内在需求,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培养了自我提升的能力。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世界咖啡,让新教师发表各自的见解,意见互相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至于深度汇谈,新教师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教学,产生更富有远见的洞察力,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

四、反思与收获

新教师进行了2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是我们在校本培训的方式、内容、管理、资源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力图走出一条针对性强、效率高、重实践、重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主要有以下3点收获:

(一)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

强化教学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对实践的反思和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上的,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关注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关注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智慧。新教师参加了本校6项教师个人立项课题研究,执教了多节课题研讨课,动笔撰写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课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近3年,12位新老师参加教学竞赛、论文评比共获奖34人次,不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参与合作互动分享的培训方式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的序列化模块学习,以参与合作互动分享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世界咖啡是在热情友好、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实现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活动,深度汇谈使新教师在模块学习研修共同体中探索教学问题,鼓励每个人的投入或贡献,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共同审议不同的观点和深层次的问题,收获、分享共同成果,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世界咖啡可以与讲授法、传递法、团队建设法等各种培训方法综合运用,使教师校本培训更有效。

(三)课程设计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

学校编写了以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与专业实践为板块的具有课程结构体系的《青年教师“二次成长”校本培训教材》,设计了序列化模块学习的培训目标、内容,开发“海实云平台”校本培训资源库,为新教师的自主学习与提高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技能模块 篇4

有些人在学校时打篮球是专长, 特别喜欢打篮球, 但是毕业后没有了篮球场就有可能改变锻炼项目, 转向具备运动条件的项目, 例如:没有篮球场, 但是有排球场, 则很有可能进行排球锻炼;也有些人十分喜欢打乒乓球, 但是, 身边的朋友都在打羽毛球, 那么, 他的运动项目也有可能转移, 最终, 他也去打羽毛球了;还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变化, 人的身体状况也在发生改变, 身体机能也在逐渐退化。原来可能十分喜欢踢足球比赛, 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可能就不适合再进行剧烈的运动, 所以, 从人终身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的客观需要分析, 人参与锻炼的项目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同时,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运动项目。刘俊秀、蔡宝忠认为:人生不同阶段的体育应有不同的内容 (见表1) 。

由此可见, 由于种种原因, 很少有人只用1个运动项目去终身锻炼。[2]一份对广州健身者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有10.55%的人是“喜欢自小到现在用1个项目锻炼身体”, 34.12%的健身者“喜欢经常变换运动项目, 以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55.33%的健身者喜欢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运动项目。[2]因此, 从终身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的需求视角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高中阶段仅让学生进行1~2个项目的专项技能学习并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另外, 从《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 (以下简称《公报》) 结果显示:从获得运动技能的途径统计,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 有52.0%的人通过自学掌握运动技能, 在学校里获得运动技能的有30.7%, 参加“社会短训班”和“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分别为5.6%和3.4%。此外, 8.3%的人从其他途径获得。传统的学校体育其实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的需求, 仍有大部分人是通过培训、自学或其他形式学习运动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 已经明确高中体育仅仅培养学生1~2项专长与爱好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问题, 所以, 笔者认为, 要真正地实现高中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 高中体育模块内容应当拓宽范围, 增加一些学生未来可能需要的运动技能学习, 增加运动技能储备, 当学生在未来需要时能够轻松上手。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是构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必修模块:选项教学是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许多学生往往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教师在模块内容构建时也常常是“一专到底”, 学生极有可能在高中阶段只学习了一个项目。显然, 这种情况对发展学生的专长是完全有利的, 但是这种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未来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的, 所以, 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需要的角度考虑,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个“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必修模块, 这个模块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 例如:简易太极拳、八段锦、健身走、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运动卫生知识、简易救护等, 这些教学不必深入、系统, 只需传授该项目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即可, 学生经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例如:乒乓球项目, 可以把发球和正手推打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就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赛, 在未来需要时能够运用这些简单的运动技术进行锻炼。

二是“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模块内容的排列:当前,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两个必修模块:田径模块与健康教育专题模块, 对于这两个模块的排列众说纷纭, 在这里“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必修模块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如何排列?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排列形式:第一种是集中排列。把“终身体育运动项目”18学时集中排列, 一次教完, 例如, 集中排列在高一第一学期,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与学生的选项有机结合, 学生在选项前对各运动项目进行比较粗略地学习, 对各项目的运动特点有一个较为概括的了解, 为后续的选项提供项目指导, 不至于因盲目而造成选项后频繁换项的尴尬。第二种是分散排列。分散排列, 也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分散在各节课中。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终身体育运动项目”学习, 例如, 篮球选项教学中, 每节课安排10分钟, 连续6节课安排羽毛球发球教学, 那么, 通过6节课, 学生基本能掌握羽毛球发球技术。但是, 这种排列导致学习时间过短, 在选项教学转移到“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时会让大部分时间流失在新教学的组织启动中;另一种是分散在模块内。一个模块内 (18课时) 专门安排一个小单元 (2~3节课) 学习一个“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9个选修模块也就可以学习9个运动项目。那么, 学生整个高中模块学习结束后, 他们的自身锻炼项目储备同样也十分丰富。这种排列从学习的效果而言, 与集中排列是等效的, 还能起到对选项学习的调节作用, 如:学生学了半个学期的排球, 教师安排几节课进行乒乓球学习会产生新鲜感, 学习的效益也更高。因此, 笔者建议, 在“终身体育运动项目”模块内容的排列时采用集中排列或者分散在模块内的排列形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既然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向了未来, 那么模块内容构建也需要同步跟进, 使高中体育模块内容真正地满足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技能模块 篇5

一、模块化教学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中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对本专业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中级焊工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通过对焊接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焊接技术,熟练掌握引弧、运条、收尾方法及各种位置的焊接要领,达到本行业中级技术工人应知应会的标准。为此,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模块化教学方案。模块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技能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直观性与示范性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加,增加了一些实用性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最新技术成果,可在有限的技能实训课教学课时内最大化教学效果。

二、模块化教学遵循学生技能的形成规律

模块化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基本功训练阶段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规范,明确交、直流电焊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学习引弧、运条、收尾方法,并掌握其操作要领。对此,模块化教学在此阶段可采取精讲―示范―分组指导练习―集中点评―生产综合训练―考核六步教学方法,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每一模块课题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认知、分解、组合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1、认知

认知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生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

2、分解

就是指导教师把焊接操作过程中的完整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动作让学生逐个练习巩固。例如:“平敷焊”技能操作技术可分解为:引弧动作练习,运条动作练习,焊缝的接头连接练习及焊缝收尾练习。

3、组合

组合是在完成分解动作基础上将整套操作动作的程序,通过反复练习发展巩固,逐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和错误,加深理解动作与动作,局部与整体,各动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较快的正确完成动作,形成技能操作条件反射式的连锁反应。

第二、综合训练阶段

本阶段是基本功的综合应用,也是学生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阶段知识范围广,教学难度大。为此,在模块化教学中可把各种位置的焊接原理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其操作要领;在工艺上,以代表性强的平焊为突破口,重点训练,严格要求,力求熟练掌握;然后,逐步练习横焊、立焊、仰焊乃至固定管的焊接;最后,再把各种位置的焊接综合起来练习。同时,在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相应的检测,建立“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竞争机制,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显著提高。

第三、强化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是集中训练阶段,可结合三种类型的实习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一种是假期实习,节假日要求学生在家里或电焊门头实习,多观察、多请教、多动手。二是在校内进行规模化生产实习,可焊接防护窗、防盗门、焊接结构等。三是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在毕业前带领学生到工厂实习,拜企业工人为师,利用工厂先进设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大规模生产下的技能训练,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术型劳动者。

以上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训练中的针对性,目的性,遵循切合学生的认知掌握规律,有效的提高了焊接技能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焊接专业技能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一步有效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使技能实训课的教学与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是一种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利于焊接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周至县职业教育中心

吴 鹏 军

技能模块 篇6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中职教育;电工实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5

就业市场一般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所以中职教育衔接市场就变得顺理成章。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因此中职学校实施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就具有行之有效的现实意义。随着中职电工课程的改革,职业教育的真正教育目的已经跟传统的教育目的有所不同。为此,就要求学校重视实作技能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对新型中职人才的需求。

一、提升背景

模块化教学(modular course)是将课程内容分成几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部分,并且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它是按照模块化的思想和编制原理而设计的课程模式,以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作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分成合理的课程模块,把内在逻辑关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的相近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逐渐设计出来的众多课程模块积累起来,从而形成课程模块库,各教学组织或教学机构依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课程模块库中挑选合适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形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与传统的单元式教学相比,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模块,具有多层次、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不同层次的要求。模块化教学具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学习自主化、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提高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提升意义

如今市场和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将转向人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又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求,可是现有的课程模式陈旧,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电工实作技能是机电类、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电工实作技能,应当能熟练认识各类电工元件、分析电路原理图、设计和组建典型电路回路、设计和装配具有简单功能的电路产品、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通过电工实作技能教学,学生掌握其专业核心能力。因此在训练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坚持以就业为方向,将技能教给学生。制订实作技能课计划,老师首先要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需求以及专业培训目标,制订出每个实作技能的具体计划。中职电工实作技能的目标主要是把学生栽培成为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生产操作工人。因此,要从实践出发,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争取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提升方案

1、实作技能基地建设方面要提高课程有效性

实作技能基地是中职学校对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要条件,是实训教学的载体。因此,实作技能基地要真正展现专业特色和水平,展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专业实作技能室的建设方向要注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模仿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操作;实作技能室的工位要多,尽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工位,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实作技能基地,例如车间、实验室等,给学生营造充分练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作技能的训练,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实作技能老师教学水平方面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作技能教学的基石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实作技能老师的教育水平是衡量实作技能质量的重要方面,为了获得较好的实作技能教学效果,关键是任课老师要具备“双师”素质。老师们只有对所教授的理论技术技能非常熟悉,才能够准确发现学生在实作技能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从而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存在的弱势环节,就所学知识点加强辅导培训,直至熟练掌握,达到实作技能目的。所以,专业课老师须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在实作技能教学中游刃有余。

为提高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对策,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课老师队伍的建设。

(1)加强专业课老师培训。学校坚持以做好老师培训为一项重要目标,将“双师型”专业老师的培养加入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之中,并认真采取措施。为弥补指导老师不足的现状,学校每年都应拿出大量资金,从社会上邀请具有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和很强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当指导老师,来校进行指导。此外,学校每年都应以“校内比武、校外参赛”的方法不断提高老师的技术水平。

(2)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学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优化实作技能内容,应先浅后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实作技能要重视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以便让学生在好奇和感兴趣的激情中学习。

(3)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潜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老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实作技能教学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也更渴望听到好的评价,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可展开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使学生意识到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实作技能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艰难的教学环节,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师生们的一起关注、一起努力、一起打造。要想方设法提高实作效果,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四军.基于模块化设计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759-760

[2]冯玲.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优化及实践[J].专题研究.2013;311

[3]刘志东.浅谈高职院校电工实训课堂教学方法[J].职校科技.2011,25;34-35

技能模块 篇7

模块教学法 (MES模式) 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 以技能为主线, 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 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因我校所在的江苏省太仓市, 素有“德企之乡”的美誉, 这里有全国最密集的德资企业, 她使我们能较早的接触到“双元制”、“模块化”等概念, 故从2006年9月起, 我校依托“中德培训”中心经验, 全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改革”, 在多个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 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笔者主要负责电子CAD模块的课程开发及授课任务, 故以下论述以电子CAD为样本。

一、细化目标,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首先, 根据课程特点,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达到的要求, 教师可设计好相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 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等来确定的教学单元。笔者在电子CAD课程模块中设计了两个学习领域, 一个是Protel绘图、制版, 一个是Multisim电路仿真。

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 电子CAD往往就是指Protel软件, 虽然这个软件在业内颇有名气, 但这个软件最为精彩的是在“制版”这一工序的应用上, 而实际在学校中制版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需要专业的制版机, 投资很大) , 而另外一个软件Multisim电路仿真却能与Protel较好的匹配, 它更偏重于仿真测试, 所以, 笔者在设计整个模块时, 将两者结合起来, 使其能相辅相成, 同时, 学生通过实践能马上体验到电路的功能及操作结果, 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其次, 结合学习领域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划分确定数个可实施的教学项目。在职业教育中, 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根据各种技能的不同之处, 可灵活的对教学项目进行微调, 但最终应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笔者在电子CAD课程开发时, 是以分立项目来构建的, 例如:库操作、绘图、布局、布线、仿真仪器等。随后的训练也是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 让学生既动手, 又动脑, 逐项推进, 逐项达标, 从而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

二、精讲多练, 夯实基础技能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师徒关系在世界各国都是技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师傅的言传身教已经被证明是绝大多数基础技能学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甚至是唯一的一种手段。所以通过讲练结合这种方式, 完全能够使学生掌握初级的基础技能。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 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我校在硬件上加以投入, 创建电子CAD室, 购入49台高配置电脑, 并仅供电子CAD使用,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台电脑来操作实践。通过老师演示、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 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 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 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练思循环, 修习高级技能

正如以上所说“修行在自身”。任何技能都有其高级的方面, 而这种技能一般不会作为老师授课的内容, 但这种技能的掌握却又能较好的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水平。通过讲练结合进行相关学习后, 部分同学会对CAD产生较大的兴趣, 也已经知道大致的操作程序, 这时加以适当引导, 并指导学生自己去找些课外书来参阅, 通过自身的摸索, 是可以掌握部分高级技能的。

在笔者上课期间曾发现有同学对“teardrops”感兴趣, 自己在研究操作结果的、也有同学正在对“rooms”具体操作进行自己摸索的……不管结果如何, 即使到后来学生没能完全掌握相关的操作, 但他自身的能力却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 又有谁能完全掌握一套软件或一种职业的全部技能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引领下,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会做的更好。

四、探索实践, 活学活用技能

学习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 而不是简单的满足考试之需, 有鉴于此, 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笔者会要求每2~3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合作完成一项课题, 课题内容必须是自己寻找, 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来确定, 然后再把所学知识溶入这个课题中, 从元件制作, 到绘图、生产制版文件, 再到仿真测试, 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并实用的电路制作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构筑起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为课题是不限的, 所以学生完全能够寻找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来做, 甚至有少数同学能自己创造出一个题目来进行研究设计, 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亦是一次良好的锻炼的机会。

在最近两个学期中, 笔者以自身开发的电子CAD模块讲义对本校四个班级进行了相关授课, 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四个班级的一次性考试及格率分别为:92%、87%、85%和87%;一个班级全体同学参加电子CAD (中级) 职业资格考证, 通过率94.8%, 另一个班级有1/3同学参加考证, 通过率100%。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有数位同学的能力较强, 重点加以训练, 有五位同学参加第八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竞赛的仿真项目, 获团体一等奖;有二位同学参加第三届苏州市“宝时得”杯技能竞赛, 在电子项目中分获个人二、三等奖;有三位同学已被当地一家电子企业看中, 在实习阶段就进入该企业, 从事CAD技术员工作。

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引入, 结合学校的模块化课程改革, 以自己开发并授课的电子CAD为参考, 通过四个过程的循序渐进来论述模块化教学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帮助, 最后列举了最近二个学期授课的一些成效来进一步佐证。

关键词:模块化,学习领域,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技能模块 篇8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一体化”,模块化

一、前言

现阶段的高技能人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技工, 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掌握相关系统理论知识的智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仅靠师带徒的方式在生产中培养已不现实, 急需通过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如何在校园环境中成才, 是职业教育界多年来一直探寻的问题。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获得了广泛的实践应用。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的教育思想设计的, 即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淡化专业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 强化职业意识, 将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融为一体, 教育实践中的实验、实习、生产服务, 不仅仅是验证理论, 提高动作技能, 而侧重于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13技能型课程是以掌握专业相对应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即掌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和职业道德的内容来确定;而技能型课程教学过程则应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向导, 在师生互动中实施教学。

笔者选择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7级四个班进行了对照实验, 突出高级技能教学的特点, 力图打破学科体系, 采用理论和实习“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

选择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7级四个班的学生 (共计196人) 为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为实验班, 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

2. 实验方法与控制

实验班采用理论和实习“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组教师授课, 并用相同的教学设备。实验班教学时间为12周, 对照班教学时间为19周。

3. 实验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国家教学计划,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 (高级工) 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文化基础课、公共课主要科目有:数学、外语、信息技术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体育与健康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主要科目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机械CAD/CAM、机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技能训练、钳工技能训练、车铣工技能训练、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等。实验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我们按照职业能力将其整合成为四大模块, 即电工模块、钳工模块、车铣工模块和数控加工模块, 进行“一体化”的技能型课程模块化教学。课程结构如图1[13]118。

三、实验数据分析

对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数控机械加工专业07级四个班的车工中级考工成绩, 笔者运用SPSS13.0软件,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践、理论和总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1.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68.39和78.58, 标准差分别为8.5357和6.7563, 标准误分别为0.8622和0.6825。

表2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1087, 不相关概率为0.2867,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3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10.19,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11.45,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1.156, T为-8.815,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即小于0.001。P=0.000, 小于0.01。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有非常明显提高。

2.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实践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4、表5、表6。

表4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实践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均值, 分别为69.10和72.86, 标准差分别为9.346和14.655, 标准误分别为0.9441和1.4804。

表5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061, 不相关概率为0.550,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6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3.7551,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16.893,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1.7064, T为-2.2006,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3, 即小于0.05。P=0.03, 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明显提高。

3. 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总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7、表8、表9。

表7是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Mean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137.49和151.44, 标准差分别为13.16和16.19, 标准误分别为1.330和1.635。

表8给出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0.01147, 不相关概率为0.91075, 大于0.05,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表9给出了配对样本差值的T检验结果。Mean均值差为-13.949, Std.Deviation差值的标准差为20.980, Std.Error Mean差值的标准误为2.1193, T为-6.5817, Sig. (2-tailed) 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即小于0.001。P=0.000, 小于0.01。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加实践总成绩有十分明显提高。

四、结语

车工 (中级) “一体化”模块教学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班教学时间为12周, 对照班教学时间为19周) :

1.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成绩均值, 分别为68.39和78.58, P<0.0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工理论成绩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2.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均值, 分别为69.10和72.86, P<0.05, 实验班在减少教学课时的情况下,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实践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3.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工理论+实践的总成绩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P<0.01, 实验班的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参考文献

[1]明立军, 葛政, 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22-23.

[2]胡兆明, 王家华.河南职技师院学报[J], 2001, (03) :13.

技能模块 篇9

《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 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 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3]在过去高职学院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以7种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的学科课程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 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这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大一学生, 由于在学习中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情景、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 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 也不能深刻体验到知识对技能的指导作用, 因而普遍觉得学习该课程抽象难以理解, 难度较大, 同时也不明确自己需要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进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学生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 导致学生怕学, 教师厌教。

二、《基础会计》采用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的优势

“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是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 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 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教”、“学”、“做”相结合, 以实践操作过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1]。

在《基础会计》课程中采用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 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的技能模块, 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实施项目活动, 评价项目成果, 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拆解融合到各项目实例之中, 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产生知识需求, 在操作过程中训练技能, 从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 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创新实践与应用

1. 课程的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 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上, 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分项目组织教学。在课程设计时做到三个“一体化”, 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与工作一体化和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

2. 确定教学内容

为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企业实际情况看, 会计工作具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流程, 都是填制及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同工作流程下, 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不断进行职业判断并作出账务处理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本人将课程共设计了5个模块和18个教学项目及36个工作任务。每个项目都针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具体方面或环节, 都有具体特定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培养目标。学生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 也就具备了从事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1) 分模块

《基础会计》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会计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依据, 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本人将课程分为五个技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 每个模块又下设计若干个项目, 共18个项目, 每个项目下又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其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表1。

为了体现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整体性, 体现各组成部分的关联性, 本人将联系紧密的几章内容放在一个技能模块, 并对其进行了优化整合和结构调整, 注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逐步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十章教学内容调整组合为技能模块。如下表2所示。

(2) 设项目

项目设置要以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为出发点, 将核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项目化, 每一个项目都应勾勒出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会计》课程各模块的项目设置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实施教学过程

(1) 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对会计职业情境和岗位的分析, 为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 在各项目实施之前, 教师根据不同项目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在进行填制记账凭证项目前, 给学生播放填制记账凭证的过程录像, 介绍填制记账凭证的流程以及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再发放仿真的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真实的记账凭证, 以此创设工作情境。学生在仿真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操作中体验、应用, 在讨论的基础上巩固、提高, 用自己建构的知识指导实践,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2) 提出项目计划

在教学情境中, 教师提出—个或几个项目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效果。项目设计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浅入深, 要有层次感。同时, 设计项目时要根据会计实训的内容出发, 针对实训的过程进行目标的制定, 比如:填制记账凭证项目, 在学生拿到仿真的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真实的记账凭后, 提出三个项目任务:分析经济业务事项引起哪些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编制会计分录, 填制记账凭证。

这样, 学生对每个项目任务就非常明确, 任务完成的效果也就很好考核。

(3) 示范技能

本课程对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设有多个动画操作演示, 具体包括24个基本技能动画演示项目和9个基本业务动画操作演示项目。教师示范关键技术, 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最后理论指导实践。

(4) 任务驱动, 实施项目计划

这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项目课程要以工作任务来组织, 项目中理论知识负载于工作任务, 理论的选取必须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础会计》作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 要强调在“做中学”, 可以将知识点设计成一系列任务, 通过在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采取任务驱动教学,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归类为若干个具有连贯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穿插在一个或几个典型工作任务中, 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渗透理论知识的目的。[2]如在企业的采购业务中, 由教师扮演供应商, 学生进行采购流程模拟和相关发票、业务单据的填制, 编制会计凭证并进行登账, 让学生不仅会进行采购业务的会计分录处理, 更能理解实际采购业务的操作过程、企业资金的流向、凭证填制、账簿设置及登账要求、错账更正等知识点, 把本来分列在几章的知识通过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的应用。

(5)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在实训结束后对实训过程和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反馈, 也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参与项目活动过程及生成的项目成果中所存在的问题、体验与收获产生完整、正确、清晰的认识。项目的评价内容, 一是对项目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如计划的合理性, 项目完成情况及作品的质量等;二是对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是由教师、项目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让学生明确在项目学习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善以后的项目学习。

(6) 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进行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 帮助学生明晰完成项目的思路, 找到自己知识理论上的不足, 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最后将项目研究的经验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提升理论高度, 及时归档, 为以后的教学准备素材。

四、教学成效分析

1. 取得的成效

(1) 学生方面:

通过以上这样一个目标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学生对项目任务、项目实施需要掌握的知识、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采用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 学生在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引下进行学习, 更易于明确学习目标, 易于理解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求知欲增强了, 学习的参与面与参与度提高了。

我抽取了八个教学知识点, 以作业或课堂测验的形式在教学效果上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分析。这八个被检测的知识点是:区分会计要素、编制筹资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材料采购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生产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销售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经营成果核算业务的会计分录、根据简单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格式的准确性、根据采购业务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费发票判断业务类型并填制付款支票和收料单。

对八个相同教学知识点的检测结果见下表4。

根据上表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到, 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相比传统教学, 检测平均分高出8.2分, 优秀率高出1.7个百分点, 而及格率则高出14.7个百分点。及格率的大幅度提高说明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中, 通过对根据简单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格式的准确性进行对比检测, 优秀率前者比后者高出26.4个百分点, 及格率均为100%。而根据对采购业务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费发票判断业务类型并填制付款支票和收料单进行对比检测, 优秀率前者比后者高出8.3个百分点, 及格率高出14.5个百分点。这两点证明了技能模块与项目教学的确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类型判断能力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2) 教师方面:

课题和教学的研究使教师的认识、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理念, 知识体系和细节更为完善, 提高了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教学的能力, 充分认识到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 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提供各种积极有效的帮助。

2. 课程教学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1)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

目前, 因教师的知识面和技能水平有限,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合程度不够。而以会计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包括对课程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教学情境设计水平、实践性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教学组织和监控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工作项目的确立或组织实施往往需要教师了解企业背景, 熟悉工作过程, 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 教师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双师型师资人才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

(2) 教学过程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在开展项目教学时, 开始学生都很感兴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兴趣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个别学生甚至有放弃课题研究的念头。这时, 教师应通过鼓励、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 让他们体验成功, 这样在班里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可以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形成团队精神, 使学生在群策群力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

(3) 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需要不断总结凝练。

参考文献

[1]刘春萍.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 2011 (26) .

[2]刘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2) .

技能模块 篇10

会计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会计类专业比拼教学技能的抓手, 技能竞赛的举办目的在于“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每年的技能竞赛都吸引了无数的院校参加。以2014年浙江省会计技能竞赛为例, 参赛的院校有34所。由于受比赛硬件和软件的限制, 每个学校参赛队伍只有一组, 每组四人。这些都是从校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 通过对这些选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参加省级比赛, 为各自所在院校增光添彩。

会计技能竞赛, 表面上看是少数参赛同学和两个辅导老师的事, 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导向是错误的, 事实说明比赛得奖的院校不见得教师教学技能就强, 因为这仅仅代表极小部分同学在短时间通过强化训练的结果, 用比赛成绩来检验教学技能其实非常片面。笔者认为, 要想将比赛的积极效应波及大部分同学和老师, 那就需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技能竞赛主要考核的课程是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笔者认为应当把技能比赛跟课堂教学相结合, 制定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真正让每位同学都对会计这个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笔者先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再结合近几年辅导比赛和教学改革的经验, 谈谈如何构建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国内外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中非常普遍的一个专业, 但从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财会人才和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状来看, 该专业教学模式亟待改进。笔者所在院校的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专业课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仍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为主, 以提高实操能力为辅。当前证书考试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论考核, 导致学生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不会做账。而会计技能竞赛则是模拟一个企业财务部的岗位设置, 分派完成相应的任务, 接触的都是企业的真实单据的流转, 对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能把会计技能竞赛的模式有效应用到会计教学上, 实现考证和技能竞赛的互相促进, 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案例选取脱离实际。

虽然近几年一直提倡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但高职会计的课堂, 其实还是以讲授法为主,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很多情况下就是教师传授完理论知识, 当堂出几个习题, 让学生完成。案例的选取大都是单一片面的, 重视会计核算, 忽视财务管理、审计、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 导致学生出去后最多就是个簿记员,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综合性会计人才的需求。

3.“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停留表面。

职业院校以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来衡量教学水准, 其实极不科学。不是取得了讲师资格、会计师资格的都叫双师型教师, 只有让年轻教师真正深入企业实践, 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和学习, 或者通过指导技能竞赛来熟悉企业的财务流程、业务流程一体化模式, 搜集、编写符合实际的案例, 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基于技能竞赛要求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

1. 基于技能竞赛的模块化教学的培养能力目标。

笔者所在院校参加浙江省会计技能竞赛已有多年, 获得过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对参赛同学的就业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 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同学在工作上明显比其他同学上手快, 自学能力强, 见习期后更受老板欢迎。且不说这些同学都是从数百人里面精挑细选的, 就算是资质一般的普通同学通过考前一两个月的辅导也能让原本零散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基于会计技能竞赛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有以下方面: (1) 技能竞赛重视岗位核算, 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有助于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日常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中从事或参与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查账的人才。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企业的会计, 担任某一岗位并完成分配的任务, 出色完成任务后就换别的岗位, 让学生感觉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晋升的空间。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一般的课堂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导致学生就业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基于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注重分组操作, 每个同学有明确的岗位和任务, 各个岗位之间有合作, 给出仿真的单据, 有助于与实际接轨。

2. 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置。

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 基础会计是专业入门的基础课, 初级会计、成本会计主要在会计手工操作方面提供了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成本核算、记账、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 税务会计则重点学习增值税、所得税等各税种的核算和申报。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从原先的安排在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先学习用友T3财务软件 (适合中小企业) , 然后第三学期学习用友U8软件 (适合大中型企业) , 对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库存、存货核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核算。

这些课程与会计技能竞赛的考核点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考核的内容和能力见表1~表6。

3. 基于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

参加技能竞赛的同学大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他们有这样的诉求:“我要学习”、“我要比赛”。教师事先在每次课前将上课用到的知识点制成PPT传至班级群共享, 提出问题并导入课堂学习, 以少数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 这就是翻转课堂模式。

(1) 会计手工业务处理采用分岗模式和混岗模式。最能体现技能竞赛精髓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为期一个月的会计综合实训, 主要是将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授课模式采用三结合: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课后自主实训教学。手工实训模拟技能竞赛的团体赛, 要求四人分工协作完成企业一个月 (通常是12月份, 这样可做年末的结转) 100多笔的经济业务, 四人之间实行单据的流转。比如出纳填制的现金支票要提交会计主管并由其在支票上盖章, 否则支票将不能提交总账会计进行制单, 其中的精髓在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出色的自学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把技能竞赛的精髓用于日常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协作能力。

会计手工业务处理首先采用分岗模式, 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 四人一组, 分别担任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的角色, 一轮过后还要轮岗操作。所以最好是自愿分组,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团队合作, 有助于产生职业共鸣。

要让实训真正开展得恰到好处, 还需要对班内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三种情境: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分组, 给出全部有经济业务的文字说明;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分组, 给出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对于小部分自学能力较强又渴望多接触企业真实操作的则给出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无任何文字说明) 。这样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形成同一班级内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设计分层的模式。

实训可采用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模式, 先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查看知识点, 组长监督, 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带到课堂上讨论解决。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扮演催化师的角色, 在给出催化环境包括完整的案例资料和分组后, 保持中立, 课堂是学生的阵地, 鼓励他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比如学生对采购短缺入库业务有疑问的, 教师不要立即给出答案, 而是循循善诱, 一点一点地给出提示, 让学生自己提出几种不确定的答案, 其他同学分析。教师要始终相信答案自在学生中, 通过众人的分析排除, 最后留下的那个就是标准答案了。

一轮分组实训后, 要求学生进行混岗操作。混岗操作要求每一位实训学生单独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训内容, 因为中小企业财务部的岗位设置通常是一个出纳和一个会计, 需要的人才多数是一人能进行所有的会计核算。由于有了之前的分岗训练, 每个岗位的任务都非常明确, 也有参考答案了, 混岗将会变得简单。在课程实训中, 通过分岗操作和混岗操作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2) 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电算化实训。手工实训通常能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 然而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却不容乐观。不仅代表学校出战的精英们在信息化竞赛中得分较低, 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做电算化实训也会迷失方向, 他们普遍感觉系统管理、初始化比较容易, 到业务处理环节就乱了阵脚, 其关键症结在于业务的处理流程一塌糊涂。可见, 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凭证由会计人员自行填制和输入, 而在信息化环境中, 系统会根据事先的设置, 比如在采购部门完成采购业务的同时, 由采购员填写请购单、采购订单、到货单、采购专用发票, 仓管员填写采购入库单, 而后经过审核的采购发票自动传到应付款管理系统, 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由会计人员审核。

会计信息化共有八大模块, 分别是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报表、销售与应收款、采购与应付款、库存、存货核算。教师通过做微课将每一模块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清晰的讲解,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算化方式系统管理、各模块的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等。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把八大模块的联系和区别理清,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流程图, 不是靠死记硬背, 而是掌握流程的规律, 对于供应链业务能够一气呵成地做下来。

除了会计电算化课堂, 综合提升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的就是会计综合实训里的电算化实训。很多院校都是同一套资料先进行手工处理, 再进行电算化操作。手工资料要转化为电算化还需要做很多调整, 也可以用手工做12月份的, 用电算化做明年1月份的, 跨年衔接业务操作, 这就需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料, 资料的设计上体现连贯性。学生不仅要会正向的“单据→凭证”操作, 也要学会“凭证→单据”的逆向操作, 要具备简单的解决计算机和财务问题的能力。

基于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重在对教师、学生思想的渗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然后采用岗位角色扮演, 由教师积极引导催化。我们期待会计技能竞赛的效应辐射到每个同学身上, 并引入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 才能在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剑明.基于会计技能大赛视野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12

[2].郝林毅, 肖绍萍.会计技能大赛对广西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启示.广西教育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4;1

技能模块 篇11

一、目标分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并提出“通过对运动项目有选择的学习,培养一至两项运动爱好和专长。”

何谓专长?课标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美国课程标准则对十二年级(即高中阶段)提出这样的目标:“能够展示多种运动方式并熟练掌握几项运动。”其中,熟练掌握是指“能够稳定并熟练地完成一项运动的高级动作的运用能力(如排球扣球、羽毛球近网低球等)。”达到这种水平意即形成了运动特长。参照如上解释,本文认为,形成运动专长,应达到三条标准:一是会技术懂战术,即“学过与没学过是有差别的”,具备较合理规范的技术动作;二是能运用会比赛,即能在正规的比赛场上合理运用技战术,并取得一定成效;三是有兴趣会关注,即能自觉参与该项目的课外活动,习惯将此作为健身生活的一部分。

本教学设计以“形成运动专长”这一课程目标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分析学情及运动项目的特征,以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发展需要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在意内外兼修的“力与美”,有愿望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改善身体的形态与功能。中心兴趣已经逐步形成,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未来。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模式,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较传统教学有较大提高。主观上对形成“一至两项运动特长”有向往。

青少年参加羽毛球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改善身体形态。同时,羽毛球运动的优雅与竞争之美,也能丰富业余生活,增添生活情趣。高中选项教学中,羽毛球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青少年适合将此发展为运动特长。

三、教材分析:羽毛球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

羽毛球是一项灵活、快速、多变的隔网对击性运动项目。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指出,羽毛球运动属于知觉运动技能。参与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对方的意图进行揣摩,对瞬息万变的球路进行预测,对对方击来的球进行判断并迅速作出最佳决策和相应的回球反应。即,羽毛球运动,包含“判断—决策—执行”三个环节。知觉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以下要素影响,(见图1)。

柴娇指出:“我国各种体育教科书中对于教材(运动项目为主)的分析主要从运动技术结构角度进行探讨。”体育教学强调的主要是学“技术”、练“体能”。但根据知觉运动技能的特征,动作技能(即技术动作)是基础,认知技能(技战术意识、认知思维水平)是补充,体能是保证,感知觉中的“空间判断”则是影响决策与执行(即技战术发挥)的前提条件。正如肖杰指出:“羽毛球中判断准确与否和起动反应快慢是能否获得最佳击球点的前提,而击球点与身体位置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击球质量的高低。”水平五羽毛球知觉动作技能的学习,应综合考虑知觉动作技能中的各个子内容,而不能将关注点局限在“技术”,即通常理解的“肢体动作的外显方式”层面及“体能”方面。比如,针对“空间判断”在知觉动作技能中的存在价值,教学中应设计多种手段促使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提高判断与执行的能力。

结合前文分析的“运动专长”标准及羽毛球运动的特征,本文认为,羽毛球运动专长的特征是“判断准、移动快、技术稳、战术活”。“判断准”包括对来球路线、高度、速度等运动轨迹预判准、对击球点判断准以及对对手站位等特征判断准;“移动快”指能利用合理的步伐快速移动到预判到的击球点,形成最合理的击球空间,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技术稳”指能稳定、自如地发挥基本技术;“战术活”指在前三者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技战术。“活”是形成专长的标志,“准、快、稳”是实现“活”的基本保证。“准、快、稳、活”正是从羽毛球知觉运动技能中挖掘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

当然,限于高中学生体育学习与课外锻炼时间的缺失,期望达到如“自动化”一般的“活”的程度是有难度的,但除了尽可能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外,让学生懂得“准、快、稳、活”的特征、价值及练习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自主学习、发展提高。即,教学“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

四、羽毛球知觉运动技能教学层级设计思路

根据学情特点及形成运动特长的发展需要,本文提出羽毛球模块教学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级提高学习难度。具体见图2。

图2有两条主线,一是羽毛球技术学习的序列,如羽毛球模块1学习单个技术为主,比如发球、击球、移动等,重点学习“准”与“稳”;模块2学习组合技术为主,并进一步提高单个技术,比如:移动+网前挑后场球、移动+后场高远球、(甲)后场高远球+(乙)中后场扣杀+(甲)挑扣杀球至后场等,通过多种球路的练习,学习“准、快、稳”;模块3以组合技术及战术学习为主,学习“快、活”;模块4以战术及教学比赛为主,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达成“活”。第二条主线是空间判断的学习序列,即在单个技术学习阶段,以判断为主(比如判断发球与近身击球的击球点);在组合技术学习中,涉及了多样的球路,这就需要判断后作出合理的移动以形成最佳的击球点;战术学习及教学比赛阶段,既要判断来球的特征,又要判断对手的空间位置,并根据以上信息选择合理的技战术予以执行,以形成有利的进攻或得分局面。“空间判断”的复杂性随着技战术学习的层级而递增。前一条主线是显性学习(易观察),后一条主线是隐性学习(不易被观察,但却事实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羽毛球模块不同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及评价要点

根据上述分析,以羽毛球4个模块为例,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与安排。模块内一共含有7个单元:基础知识、球性练习、单个技术、组合技术、战术学习与教学比赛、判断、体能。每一单元罗列出相关的学习内容,具体到课时计划中,需要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具体内容及评价要点,见表1与表2。

说明:虽然“空间判断”存在于球性练习、单个技术、组合技术、比赛甚至是素质练习等各个环节之中,但把它单列出来作为一个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其意义既是在强调“判断”在技战术发挥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判断、判断与移动、判断与执行”的价值、特点以及对相应的练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同时,这个思路既是对如何构建球类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也是对探索球类教学模式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译.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2]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

技能模块 篇1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确, 可以面向装饰施工企业、中小型家装与公装公司。该专业的适应岗位包括:广告企业、设计院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各类设计院环境景观设计工作;城市、企事业单位物业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公园、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岗位。针对本院近年来该专业学生毕业流向和社会需求, 我们制定了岗位分析表, 针对岗位所需专业技术职业能力, 确定实践课程。

二、根据工作岗位趋向制定实践目标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整合与剖析, 确立了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语言表达能力、绘制效果图、制图出图等能力为基本技术能力目标;以外环境景观设计、室内空间与装饰设计、家具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展示陈列设计等能力为专业技术能力目标;以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综合业务技能、组织、协调、管理、应变能力为岗位能力目标。

三、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结构由基础实训课、专业实训课、综合实践构成;在形式结构上, 由社会实践或调查、课程实训、环境软、硬装饰综合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组成;在课时结构比重上, 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形成了理论与教学相互配合, 以基本技能为基础, 专业技能为重点, 注重技术应用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 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以文化创意为背景模式实施递进式的“三训”模块化实训战略

学校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结合本院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配置了“三训”模块实习环节。“三训”教学模块即将三个模块化实训方式进行梳理、整合后, 形成以设计概念模块为专业模块的理念导向支持, 以主体实训模块为专业设计水平拔高手段, 以能动性的校企合作运营模式等为毕业实习前的实战拉练提供一个直面的务实性业务环境, 这一系列的实训模块是一个递进式的、循序渐进的、由理念式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市场实战的有机的整体设计程序。

(一) 创建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课题式专业模块理念。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背景, 以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为源泉, 以创意设计为手段, 以创造与区域经济特色、文化内涵特征相适应的艺术作品为目标的产业特征。其精髓在于“创意”人的创造力是这一产业中最为鲜活的重要元素和不可忽略的亮点。“文化创意”设计是目前各院校致力开发与研究的重要设计元素,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文化创意”背景为设计元素, 以挖掘学生设计能力为目标, 鼓励并引导学生尝试了不少概念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超常规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延伸, 培养了个性化的“叛逆”性设计风格, 突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文化概念特征。例如, 环境艺术专业在进行软装饰设计之陈设设计的时候, 教师不设主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文化概念特征或一些独特的异域风情设计一批特征迥异的独创性课题作品, 要求以特殊材料体现成品面貌。学生经过精心搜集整理资料后, 依照设计效果图确定制作工艺与材料, 然后开始制作成品, 成品完毕后最后就是作品的创意展示过程, 整个流程让学生从一个单独的片段式的被动性设计转换为一个能动的、多维化的、综合的整体性的设计能力, 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譬如, 有一位同学, 他利用苗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提取了一些精粹的色彩概念, 将京剧脸谱概括为符号化的形象特征, 然后将萃取的苗族服饰色彩经过精心设计后搭配到京剧脸谱中, 将整合后的概念性色彩形象以陶瓷新彩釉料瓷盘为最终的材料, 经烘烤后形成礼品来馈赠外国友人,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创意形式, 最终的成品效果以地域特色与国粹符号有机结合在一起, 表现了很好的文化概念形态。

(二) 以行业性的厅级、国家级等具有相当权威性的艺术设计竞赛式项目实训模块为主体实训模块。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项目实战口号喊得相当响亮, 各自采取的项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大多采取的是真题项目实训、假题项目实训等实训内容, 而本院实行的项目实训有别于其他院校, 以设计竞赛式项目实战法为单位进行文化创意实训, 即每学期教师根据设计竞赛种类选定一个具有权威性、行业性的国家级或省级以上的设计竞赛作为实训内容。这种项目实训在院校推广开来后很快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学生在全国或省级以上的行业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大量的奖项, 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逐渐从迷茫模糊的职业目标中慢慢悟出了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 设计竞赛式项目实训法开展以来, 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为班级院校增光, 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颇有文化创意范畴的艺术氛围。

(三) 建立与市场运营模式相适应的实训室、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经营模块, 以灵动、动态、多层次的过程与步骤将设计理念转化为成品设计。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突出培养对象的适岗就业能力, 不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尽量缩短教学与市场的差距。我院在教学实践实训模块上可谓是下足了工夫, 通过走访行业内的顶尖院校, 观摩校企合作公司、工厂, 追踪我院已毕业的业界学生, 与他们交流获取市场方面的一手信息。根据市场运转需要, 为培养一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们成立了专门用来研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营的专业发展方向, 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高校技能教授等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教学, 构建一种经验式实践教学方式的实训教学模块, 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同时吸纳相关行业或部门、社会用人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 并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活动, 共同研究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改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专门设了教学指导委员会用来指导教学模块的实施, 师资队伍是由教学管理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外聘教授、企业老板等在教学一线的相关人员组成;我院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块放在大三上学期, 主要跟中小企业合作, 让学生在校内或派到公司内部直接跟进真实的项目, 从基本的业务领域开始逐步跟进项目的实施, 在整个过程中有较为直观的学习、观摩、自己动手操练的真实的实践操作, 做到真正体验市场环境并参与市场运作过程, 以灵动、动态、多层次的过程与步骤将设计理念转化为成品设计, 学生参与工作流程的实训操作, 为其毕业后适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高职院校日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目前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顶岗就业实训模块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课程的构建与迅速发展的市场不适应, 培养方案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程改革必须要按实训基地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要求, 逐步形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课程体系, 从而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 实训基地在教学上要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功能上要融“产、学、研”于一体的动手实践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新概念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应该把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列入重要改革对象中, 想方设法建立完善、健康、以人为本的考核激励制度, 用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时间观念感, 使学生每天都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热爱生活、钟爱事业的积极乐观的敬业精神。

六、关于实训教材的设计模块

模块化实践教学目前在国内高职教育培养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但以能力本位、技能技法的详细步骤表现过程, 或者以实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规范化教材极其缺乏, 在市面上很难买到与之相匹配的教材, 因而我们主要通过编写与模块配套的校本教材来指导实习。例如今年我们跟北京理工出版社洽谈的专业基础《素描》、《新概念装饰图案与绘画设计实训》等以技能技法、材料研究为导向的教材, 经过我院研究性较强的几位教师结合相关公司设计总监的认真探讨撰写后, 已成功交付出版社印刷出书, 这也是我们在慢慢磨合高职高专院校教材模块方面的初步尝试, 经过前期的示范性实践教学表明, 已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总之, 高职院校实训体系模块的建设是各院校重点探索与实施的重要教学改革方向, 各兄弟院校已经在慢慢摸索并逐渐建立了相关的实训基地, 都在实训体系逐步完善化情境下慢慢上了轨道, 各自尝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院校、顺应市场需求的艰难道路。另外一些还在起步的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实训方案的建设,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在探索实训的道路上经过不断地磨合, 现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训模式, 本文旨在为后面研究实训道路的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模块化实践教学现在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各大院校努力探索的主要教学途径。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实训经验,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市场需求特点, 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实训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在学校、学生、市场之间找到共同的利益点, 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尽快地实现适岗就业, 突出与众不同的技能特征。

关键词:技能培养,文化创意,递进式模块化实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汪安.浅谈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1, (20) .

上一篇:囊内切除下一篇:水处理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