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学

2024-09-22

案例导学(精选11篇)

案例导学 篇1

[教材与学情]

这篇课文安排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都以“战争”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战争的了解与认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有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辨别真善美、假恶丑。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了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细读文章我们也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我们也可以适时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课堂中,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重点与难点]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四个短句,不仅描写天气,而且渲染气氛。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移情于物,把人的感情移到物上。“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满山满谷”“潮”“泻”一方面写出了人数很多,另一方面那么多人来纪念他们,勿忘国耻,呼唤和平。“泻”写出了人山人海的场面,写出人多,流动速度非常快,写出了人流的动感。

文章借助于语言的描写,刻画形象。例如“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体现了老师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再如,孩子们临死前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面对死亡、面对法西斯,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表现孩子天真善良的性格,强烈地批判了法西斯无耻的强盗行为。也表现了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这是人间最真切的呼唤。这种呼唤引起读者的共鸣,面对死亡,在战争面前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却是那么的无助,这是对生命的呼唤,这是对和平的呼唤,正是这种呼唤,可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课堂中,如何紧扣情节,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主题,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发表见解。

[课堂与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课文内容导入,营造了一种悲惨凄苦的气氛)

二、分析课文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把课文中表达主题的这句话找出来。

2、围绕这一主题,作者写了哪四个场景,请你补写出小标题的内容。比一比,那位同学写的最好?

3、想一想,为什么不用“一次恐怖的杀戮”“战争,我憎恨你”“史上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七千条生命毁灭的瞬间”等等极为震撼的题目,而要用极为普通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呢?

———这是文本细读的重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细读。

(1)以小见大,战争这么大的主题包含在这一句话中。

(2)这是人间至纯至真的感情,是战争毁灭了这一切。

(3)能唤起读者心中的共鸣。

(4)给人一种警示,战争要毁灭这一切包含最美丽的花朵。

(5)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孩子是那样无助,那样需要呵护,但是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却保护不了他们。

(6)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字眼。

(7)挑起战争的是大人,为了孩子,我们也要手下留情。

……

4、想一想,这七千多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回答。

就是这些市民,面对法西斯的枪口,他们都是怎样表现的?请你从课文里找出来。

———回答

师述:面对死亡,他们没有哭泣,没有软弱,没有求饶,更没有下跪。正如萨特所说的一段话:

5、齐读第一段。

理解这段话中的沉重的记忆,美丽的记忆,这就是英勇。

三、研读语言

1、介绍聂华玲及文章语言的特点。

2、选取重点语句,品析聂华玲语言特点。

四、拓展延伸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与邻国为了钓鱼岛,发生了极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中国政府为此还做了重大让步。有人说,这是我们政府软弱的表现,你认为呢?

请你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政府写一封信。

[反思与强化]

按照本单元战争主题,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所以我在多次磨课之后把重点定位在揭示主题上。我的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阅读牵动全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单元要求是“对战争的了解与认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要求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以什么为突破口去感知主题呢?我深知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核心所在。课堂上,我注重了有效阅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品味语言感知主题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感知主题的能力。如:“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成千上万”写出纪念的人数之多,“四面八方”写出纪念人数的范围之广。又如“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中的“泻”换成“走”好吗?学生纷纷回答表示不好因为“泻”写出了人山人海的场面,而“走”就是随意走下来,没有“泻”来得庄重。“泻”写出人多,流动速度非常快,写出了人流的动感。这些语言强烈的感染着学生,引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的强烈呼唤,语言的品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加深理解文本训练

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 我们呼唤和平, 同学们是否知道, 在2010年9月7日发生的钓鱼岛事件, 日方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 以涉嫌“妨害公务罪”对中国渔船船长实施逮捕,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对在该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 中方决不接受。同学们, 我们中国政府采取忍让的态度, 这是软弱的表现吗?你作为中学生, 现在你对日本政府最想说什么, 请写下来, 说一说。最后的拓展环节, 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层理解, 同时注重说话的语气。

案例导学 篇2

周璟

进行活动单导学教学将近一年了,从一开始的模糊认识到现在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教学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改变了多年来我们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思考、设计教学方案,有时甚至简单的重复既定的教学“套路”,在课堂上,学生仿佛看客一般观看着教师的“演示”,机械地与教师配合,重复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

活动单导学教学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而教师应在活动单设计中变换视角,从学习者的角度来预设教学过程,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活动单的设计更多着眼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不但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在自身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活动单设计理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

一、整体感知

在活动单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将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编制成基础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认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完成几个思考题。上述任务须要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教师再抽测、订正,进一步巩固理解。

【课文《白杨礼赞》活动单设计的片段】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至少要读两遍)

同学们在赏读全文时

①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②动笔圈划重点字词。

读后小组代表把小组成员圈画出的重点字词展示到小黑板上(音、形、意)。(指出易发生错误的地方)礼赞 虬枝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倦怠 刹那间

③体悟作者的情感 赞美白杨树?赞美人民? ④口述课文提纲 ⑤课文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缺失目标的引领,会导致学生阅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信马由缰,不得要旨。通读文本,不是随心所欲、目无目标、蜻蜓点水式的乱读,教师要求学生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可通过重点阅读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内容,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式状态,产生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强烈冲动。)

二、深入研讨 “问题研讨”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部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讨论题,作为课堂上的主要话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以“文本”为本,深入研读,大胆想像,科学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个体“努力”和合作“学习”得出合理结论。【课文《林中小溪》活动单设计片段】

讨论交流

大家现在对课文应该比较熟悉了,这堂课我们再一起思考几个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回答:溪流在前进中不断出现障碍,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 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教师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

2.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方法链接:归结文章主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3)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

3.承上一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 在他的语言上。那么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_______这句话很美,美在_______”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并仿照这些美句造句。并尝试总结一下本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法链接:赏析语言可以选取下列角度:

A、用词美。赏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音词。B、修辞美。体味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C、哲理美。体味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

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4、你自己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全组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倘若一直停留在表面上,获得的只是感性的表象认识,教师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由此自然激发其发现欲。上述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从探究向发现的纵深过渡,完成阅读的高效、有效性;另外教师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于合作探究中释疑、生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启发,思想互相碰撞,问题迎刃而解,并溅放出创造的火花。)

(这一层次的阅读,设置的问题,其出发点则为:文章以作者赋予林中小溪之不屈精神、勇往直前,以此贯穿全文,组织材料,帮助读者弄明散文的特点。设置第3个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美的欣赏,重点让学生品味描写景物的美句,并教给学生品味的方法,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在心灵感悟与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于景中悟出情来;仿句造句练习,旨在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学会“景中寓情,情因景生”的写法;)

三、拓展迁移

当问题讨论渐进尾声时,活动单又设计推出一系列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精选的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拓展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把本节课教学推向新高潮,同时温故知新,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发散性地融会已掌握的知识,并在和谐互动中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课文《林中小溪》活动单设计片段】

1、回忆《爱莲说》《马说》等文章,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3、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狂风暴雨,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坎坷,那么,林中小溪的哪些品质能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崛起,胜利远航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读了运用托物寓意手法的同类文章,在横向联系知识内容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显山露水,读者很自然地悟出了蕴含其中的哲理)

案例导学 篇3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5课堂达标训练

案例导学 篇4

《家庭用电》为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 在教材中它被安排在《了解电路》《探究电路》之后, 知识的应用性较强。它的主要内容有:家庭电路的各元件的介绍;学生动手组装简单的家庭电路。这一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知识,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 产生了一定的想法, 他们迫切想了解有关知识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所以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意图

笔者先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完整的家庭电路中需要哪些元件。这个任务比较简单, 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任务二:介绍家庭电路中的各元件 (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是什么”“干什么用”“怎么用”) 。这个任务是这节课的核心, 内容多, 延伸出去的知识点也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展示来完成。

任务三:给家庭电路成员排序。有了第二个任务的铺垫, 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不会很困难。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小组合作和小组展示,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会使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了解安全用电基本常识;知道保险丝的作用, 会选用保险丝。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 这是小明家新装修的房子, 家用电器非常齐全, 如果要让这些电器能正常、安全地工作, 他的家庭电路中需要哪些元件呢?

(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地思考, 完成得也不错。哪位同学能把你的答案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1家庭用电中需要的元件有:电线、电能表、熔断器、断路器、开关、插座等。

师回答非常完整, 没有留机会给其他同学补充。

师家庭用电中需要的元件中有些是新成员。初次见面, 需要让它们自我介绍一下。请完成任务二:用第一人称完成家庭用电中“家庭成员”的自我介绍。

(学生做任务单, 教师巡视)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 接下去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 让我们的答案更完整。

(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分配任务:1~6组按顺序分别展示任务中的6个元件介绍, 其他3组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提问和补充)

小组1我是家庭电路中的电源, 由低压供电线路供给。我有两个成员, 一个叫火线, 另一个叫零线。火线和地之间有220伏的电压, 零线和地之间没有电压, 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伏的电压。同学们!我是危险人物, 别轻易碰触我哦!

生2请问进户线先生, 我们怎么区分火线和零线?

小组1可以用测电笔, 我可以给大家演示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学生上讲台边演示, 边讲解……)

生3为什么使用测电笔接触火线时有电流经过人体, 人不会触电呢?

小组1因为测电笔内有一个大电阻, 笔尖接触火线时, 220伏的电压加在测电笔和人体构成的串联电路上, 通过氖管和人体的电流较小, 这个电流可以使氖管发光, 但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小组2 (拿着电能表上讲台) 我是电能表, 在家庭用电成员中排老大, 我用来测量并记录用户用电的多少, 我从左到右有4个接线柱, 进户线从1、3接进, 从2、4接出。在表盘上写着“220V 30 (100) A”, 它们的意义是:正常使用时电压为220伏, 额定电流为30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0安。

生4请问电能表小姐, 我怎样看出我家这个月用了多少电呢?

小组2我开始工作时我的表盘上会显示数据, 这个月底的数据减去上个月底的数据就是你家这个月的用电量。请节约用电哦。

小组3我叫熔断器, 我有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路的功能, 所以我是家庭电路的保护神。我的秘密武器是保险丝, 当电路短路或过载时我会发热, 当温度达到保险丝的熔点时保险丝就会熔断。

师同学们, 有什么不解的地方抓紧问, 我看第3组同学个个都准备好了, 想好好表现一番。

生5保险丝是串联在火线上还是零线上?

小组3保险丝应该串联在火线上, 切断火线才安全。

生6请问任何导体都可以做保险丝吗?

小组3不是的, 根据保险丝的作用, 一般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金属合金制成, 这样当电路中因电流过大而使保险丝过热达到它的熔点时, 它就会及时熔断, 以切断电路, 保证安全。

生7保险丝有很多规格, 我们怎样选择?

小组3选用保险丝的原则: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如果选额定电流过大的保险丝就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选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断电。

生8如果家里保险丝烧断了, 能否用铁丝或铜丝代替保险丝呢?

小组3不行, 因为铁丝、铜丝在电流过大时不熔断, 起不到保险的作用。千万不能这样试!

师同学们畅所欲言, 提了很多问题, 问题提得很到位, 我们第3组同学的回答也很完整, 无懈可击。接下去我们由第4小组同学向我们介绍断路器的结构和功能。

小组4 (拿着断路器并结合PPT讲解) 这就是断路器, 现在家庭电路中用它来代替闸刀开关和熔断器。电流过大时, 能自动切断电路, 从而起到电路过载和短路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手动切断电路, 起到一般开关的作用。同学们请看PPT上的图片, 它显示的是我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师同学们如果没问题了, 就由请第5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插头和插座。

小组5大家好!这就是我———插座和插头, 我有两兄弟:两孔式和三孔式。三孔式插座比两孔式插座多了一个接地孔。“左零右火上接地”这是我的使用方法, 别记错了。同学们, 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我想知道三孔式插座比两孔式插座多了一个接地孔, 有什么作用?

小组5当用电器漏电, 其金属壳上就有220伏的电压。如果这个用电器没有接地线, 当人触及它时, 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进入大地, 发生触电事故。若外壳接地, 电流就会经接地线进入大地, 人体接触用电器外壳时就不再有电流流经人体。因此, 接地线是用电器的安全线。

师第5组同学的回答你们满意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般功率大的用电器需要接地线, 如空调、电饭煲等。有请第6组同学向我们介绍开关和电灯。

小组6我是电灯, 是用电器的代表, 我能照亮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不同房间的我需要并联, 这样工作时可以互不影响。开关要和我串联, 并且开关要接在火线上。请记住一句顺口溜:火线零线并排走, 火线进开关, 零线进灯头。

生10我想知道开关为什么不能接在零线上, 开关断开时不是也能切断电路吗?

小组6火线和地面的电压是220V, 而零线和大地的电压是0。开关接在火线上, 断开开关后, 开关后的线和地面的电压是0, 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把开关接驳在零线上, 虽然断后形成不了通路, 但是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火线, 火线和地面电压是220V, 依然是危险电压, 等于没接开关。所以一定要把开关或者保险接在火线而不是零线上。同学们注意了, 这是安全用电的常识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 提问和回答都很精彩, 我成了听众了。下面请同学完成任务三, 把这些成员召集到一个家庭电路中来。

(学生做任务, 教师巡视并点拨)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1 (把他画的电路图投影到PPT上) 进户线先进老大电能表, 再接电路的保护神———熔断器, 后面才是插座和电灯, 注意插座和电灯并联, 开关和电灯串联并且要接在火线。

师我们已经把三个任务都完成了, 我们来检测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怎样?请完成课内的练习。

(全班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师下节课我们要到实验室自己组装一个家庭电路。你们有信心吗?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节约用电, 绿色生活;安全用电, 幸福生活。”

附录:

《家庭用电》“课堂学习任务单”

班级姓名

任务一:大家来当设计师

1.如果要在我们的家里安装两盏灯, 我们该准备哪些材料、如何进行连接呢?

2.请试着设计出电路图。

任务二:家庭电路中“家庭成员”的自我介绍

1.进户线

2.电能表

3.熔断器

4.断路器

5.插座和插头

6.开关和电灯

案例导学 篇5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摘要】:整堂课用“情”字作线索。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通过初读、品读、精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理解文本

读中悟情

教学设计理念:

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文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会感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憾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能力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浓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立足文本,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②运用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理解文本内容,突破重难点。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的深厚情谊。

教学策略:

新课改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立足文本,主要采用了以情激情、媒体资源直观演示辅助教学、读中感悟,悟中生情、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溶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导入,奠定情感。

1、师出示“亲”造字的幻灯片,从而理解亲人的意思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师相机板书“亲人”,提问:我们的亲人有哪些?亲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一种什么爱?你爱你的亲人吗?

2、指名答。

3、师板书“再见了”。如果你再也见不到你的亲人,你的心情怎样?(指名答),感情齐读课题两遍。假如亲人就在你的眼前,让我们一边挥手,一边与亲人道别,再次齐读课题。

【评:师运用多媒体紧扣“亲人”一词的理解,为深入领悟文中的“亲人”作铺垫,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情,带着初步理解体验,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后真情诵读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1、我会读的生字有:()

2、我会读的词语有:()

3、《再见了,亲人》一文描写了1958年(谁)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谁)

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题目)

1、在预习中,我知道了课文中提到的亲人有()。

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文中讲了大娘为了给志愿军

(),结果

()

。小金花为了(),结果

()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

(),结果

()

。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

(),所以让志愿军战士觉得他们是亲人。

【评:师让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通过汇报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从而体会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看待,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1、过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让我们为之感动,请同学们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请汇报出你的体会。

2、学生读文感悟,自主展示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①我感动的句子是:(“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雪中送炭”。)

a、联系上下文,我知道“雪中送炭”指的是(),从中我能体会到()

b、我想带着感情,通过读把我的感动告诉大家。

②我感动的句子是:(“我们的伤员……唯一的亲人”。)

a、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唯一”意思是(),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我想大娘的心情一定是()。

b、我想把大娘的那种心情读出来。

③我感动的句子是:(“那一回……我一定要报。”)

a、妈妈牺牲了,小金花心里会是()的感受。她把眼泪流到心里,化作了对美国侵略者的(),我是从文中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b、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通过读把小金花的感受领悟出来。

c、这么刚强的孩子在面对离去的志愿军却哭了,可见她与志愿军战士不是()胜似()。

④我感动的句子是:(“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a、我通过想象,知道到前沿阵地挖野菜的危险可能会有()。

b、大嫂不顾危险去挖野菜,所以离别志愿军会说()。(用书上的话说)

c、全班感情齐读最后一句。

【评:教学中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理解词语,品读感动的句子,进而感情朗读,让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三)、运用课件,突破重难点。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1、师出示幻灯片过渡: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看待,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

2、播放抗美援朝电影片断,相机出示幻灯片:惊人的数字(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伤亡统计)和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图片。

3、。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展示汇报。

在抗美援朝中,(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

()凝聚成()的情谊,所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

()。

5、师小结: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终于赶走了美国侵略者。

【评:任何视觉上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直观再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场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创设情境,读中诵情。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1、(播放火车轰鸣声)我知道当列车的轰鸣声一声紧似一声时,志愿军的心情是()文中的第()段最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情?(4、5、6自然段)

2、我想把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读出来。

2、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全班读。

3、(播放火车远去的声音)当列车越开越远时,再也看不见亲人们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们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心里也在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4、小组间分角色朗读。

军: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朝鲜人民:()

军: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朝鲜人民:()

军: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朝鲜人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我们想感情再次齐读课题—()。

6、出示幻灯片:愿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万古长青。齐读这一句话。

【评:课堂中教师运用媒体资源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再次领悟中朝人民浓厚的情谊,在读中体会中朝人民那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从而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体现层次。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

1、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优、中生做)

2、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优、中、学困生做)。

五、总结评价,表扬激励。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2、评选“优胜小组”、“展示之星”、“进步学生”。(公示于黑板)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志愿军战士————————

朝鲜人民

胜似亲人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抓课题导入——运用媒体,奠定情感。

本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亲”造字的幻灯片,让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语意思有了初步理解,然后让学生谈谈“亲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亲人对我们是一种什么爱?”,为深入领悟本课的“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这种初步理解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情感经验,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体会重点字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后真情诵读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抓住“亲人”一词,让学生谈谈文中所讲到的亲人有哪些?顺势启发学生: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不失时机再次质疑学生:课文中哪些事让志愿军战士觉得朝鲜人民是亲人。学生在自读汇报中,师相机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直观体会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血的代价,从而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

(三)、展示互动——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文学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明原因,进而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四)、运用课件——突破重难点,深化感情。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中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课文中更多的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同时,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多大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种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因此我采用播放抗美援朝电影片断、触目惊心的数字、英雄人物图片,从而触动孩子们。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学突出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五)、创设情境——读中诵情,升华感情。

教师先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中朝人民分别时心情,然后带着感情自读4—6自然段,同时采用指名读—评读—全班读等形式,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培养了语感。教师不失时机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中朝人民话别,学生不知不觉在读中体会出中朝人民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带着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再次诵读课题,从而将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高潮。

(六)、小组合作——交流中互动,展示中发展。

案例导学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30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传统的将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目的发生改变,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普遍提高,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案例导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案例导学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展开讨论和交流。此外,其注重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案例导学模式的特点

顾名思义,案例导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点就是“导学”。所谓导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而是辅助性的引导作用。总体来说,案例导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外知识,更能体会学习生物学科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期望。其次,其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案例导学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情况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案例导学模式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案例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导学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的,因此其具有科学性。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案例导学模式已经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首先,其改变了原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除此以外,它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案例导学模式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默认为所有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努力程度、接受能力不同,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学习压力过大,难以跟上教师的脚步,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此外,有一些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所谓的案例导学就是把所有教学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处于完全空闲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的这些举动都是由于曲解了案例导学教学方式而引起的消极效果。

三、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正确进行案例导学教学

(一)案例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步骤

案例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来才能有实际效果。第一步是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前对班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初步制定出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将经过润色和修改的教学计划正式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是最为关键的步骤,教师要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富有技巧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评价和反馈阶段也是案例导学模式中关键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课堂时间用以回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案例导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主体侧重原则

案例导学教学模式的主体在于学生。具体来说,案例导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具综合性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阶段的高中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在逐渐丧失。而案例导学模式正是要将学生的这一状态调整过来,使学生重新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许多学生一味地学习,心理压力过大。而案例导学模式旨在重新建构学生的心理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教师的地位在案例导学模式中发生改变,但是不代表教师没有任务,可以无所事事了。实际上,教师的任务更为繁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提前备课就能够进行讲学。而在案例导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还要将其融会贯通,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讲课内容更加富有新意。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讲课前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开展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引导。

3.层次性原则

毫无疑问,学习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案例导学模式正遵循了层次性原则,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渐进性。案例导学模式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来开展,课堂内容可增可减,学习任务可轻可重,这就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开始,获得虽缓慢但稳定的提高。二是教师讲课的层次性。教师要改变以往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采用富有梯度的教学方式。

案例导学 篇7

2.5《自由落体运动》导学案

编写人:田军霖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掌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预习内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_____,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___。

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叫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只有在________的空间中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中,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___________,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是___________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叫做_________或__________。一般取值g=________, 在课本必修1中,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都按g=________进行计算。

5.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其大小, 一般_________处较大, __________处较小。

课堂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以及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能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记住, 方向:竖直向下。

3.知道并会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请学生利用硬币或石子与纸张作如下实验并观察结果。

[演示实验]

(1) 根据日常经验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 可看到什么现象?哪个快?

(2) 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废纸做这样一个实验, 撕一小片, 将小的这片揉成团, 和剩余的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落地的情况, 哪个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矛盾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猜想:空气阻力可能对运动快慢有影响。

问题导学: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物体仅受重力作用时,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2. (实验演示) “牛顿管”的实验。

(1) 将羽毛和金属片放人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 让它们同时下落,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

(2) 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 让它们同时下落,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真空时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的作用, 没有空气阻力时, 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_________。

3.阅读课本并回答: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特点: (1) 初速度为零; (2) 只受重力。

注意: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 则物体的下落也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4.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 (重点) 。

按照教材第44页的图2.5—1装置做实验, 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 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再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 V-t图像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探究提示:分两种情况实验, 拉纸带的重锤质量不同。

(1) 将计时器的限位孔与铅垂线平行固定在铁架台上;

(2) 将纸带穿过竖直限位孔, 用手竖直提着纸带, 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下方;

(3) 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重复几次从其中选出点迹比较清晰且开始的两点接近2mm的一条纸带。进行数据的测量, 第一个点为计数0点, 每隔1个点为一个计数点 (我们每两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 即处理纸带时,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04s) 。依次标号。注意读数时有效值。

(4)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计算各计数点瞬时速度v的数值, 并作v-t图像。强调:以下利用纸带计算速度的公式中时间为0.08s。

根据包含该点的一段间隔内的平均速度求出该点的瞬时速度后, 作v-t图像,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Δv/Δt计算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5.自由落体加速度。

阅读教材p44完成下列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如何?

(2) 看教材第44页列表, 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

三、反思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及其加速度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公式。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物体从空中自由下, 轻重没有快慢差;你我一个加速度, 共同享受九点八。

根据上述分析, 在熟练掌握物理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上, 将二者融合教学, 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素养的目的。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与物理课程的实验创新、自制教具相互渗透、融合, 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到的物理知识对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繁琐复杂的实际问题予以简单化,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激发。与此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实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 还能够使师生间的知识传递变得更为顺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积累和创新, 将通用技术课程所含思想和方法, 根据实际的情况与物理教学进行最优化的整合, 不断探究物理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两者在物理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相得益彰。

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到,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技术素养予以培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尝试将其与物理学科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授以技术思想和方法。因此, 我们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很好地运用进来, 这样做不仅能够方便教师进行授课, 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本文中, 笔者将通用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进行物理导学案的编写, 对学科间的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如果将二者的优势运用得当, 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提高技术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融合,导学,案例

参考文献

[1]韩独石.中学理化实验创新研究[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7) 序言二:5.

[2]顾建军等.技术与设计1[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5) .

案例导学 篇8

我校针对本科机电类本科专业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等机电类课程,于2010年,通过学院组织的广泛调研,参考国内多所重点大学课程设置,对机械工程涉电类专业研究生开设了《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体现研究生在机电方向的专业特点,在与本科课程进行衔接印证同时,进行伺服驱动技术的深入研究。

由于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择业行业背景主要是广义的制造业,特别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这一特点,因此《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重点将向这一方向偏重,通过与企业工程案例紧密结合,以面向制造业和汽摩产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课堂教学为企业服务,是本课程建设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基于案例导学的课程教学框架

《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是我校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地面武器机动系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现代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动态设计、总体软硬件设计、伺服系统数字仿真等重要问题的能力。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系统地介绍伺服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机械谐振和摩擦对系统的影响与补偿、系统的稳动态设计原则与实现,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元件、电机及电力拖动、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伺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掌握时下典型流行伺服系统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能熟练进行基于PLC的运动控制系统、基于PC运动控制卡的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工程设计研究人员。

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涉及传递函数、稳态设计、机械谐振、动态设计等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借助于工程科研项目的实践性来进行合理疏导,以实现抽象知识的有效串联,激发学生对《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后劲儿。

在与本科相关知识的衔接上,进一步注重糅合工程设计实例,进行抽象理论的理性化解。如在进行第二章“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化为负载的分析计算,再化为力学的分析,进一步化为公式与定理应用的数学现象,一步步抽丝剥茧,简化复杂的伺服系统设计理论和过程,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解决了现有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图1所示为以“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章节为例,基于案例导学的《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框架。

如图1所示,在进行伺服系统稳态设计章节教学时,简略引入“数控机床开环伺服进给系统的PLC控制”、“PLC在数字伺服电机控制中的应用”等实例进行与本科《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等课程的知识渗透与验证;引入“BBF-SPG系列主轴伺服驱动系统刚性攻丝任意点定位”、“直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数控机床工作台”进行负载分析、执行元件选择、检测装置选择、信号转换电路设计等知识点的抽象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引导与有效梳理;深入引入“摩托车喷漆伺服系统案例”、“高精度交流伺服定剪系统”等实际企业工程项目进行一个伺服系统稳态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快速上手经验、注意禁忌等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大大缩短企业的二次培养时间,加速人才的成长。

三、教学实施与效果

基于《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以及传递函数、动态设计、线性与非线性补偿等知识点的抽象性,我校《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了辅助基于案例导学的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现场教学。由于课程教学学时有限,现场教学转为开放现场的教学方式。通过基于运动控制系统的现场教学,使学生从系统→组件→元件→软件,建立关于伺服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

2.强调创新能力,讨论启发式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的重中之重,具体方法为结合教师的企业工程背景,安排学生对一个具体伺服系统设计案例,课外广泛搜集网络资料,对此进行消化理解,提出多种方案,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讨论、启发,教师点评其优劣,将学生在课题上的发言及表现能力作为评定其成绩的重要依据。

3.综合运用网络手段。我校《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建立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作业库,以及专题BBS等功能,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全程上网,并做到每三个月对上网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学生可以通过重庆理工大学的校园网随时查询有关课程学习的最新参考资料。各专题BBS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建立的如负载分析BBS、补偿BBS、机械谐振对系统影响及补偿BBS、随动系统传递函数BBS等专题模块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得到了逐步培养。

四、结语

我校基于案例导学的《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把教师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效。从进入企业的毕业生反馈看,该课程理论不抽象、实践不生拗,进入企业所接触即为课堂所学所用,大大缩短了企业的二次人才培养。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每学年派1~2名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兄弟院校在“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与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冷静分析,不断总结,期望能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伺服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结合我校研究生择业背景特点,基于案例导学,梳理了《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的课程教学框架,并以“伺服系统稳态设计”章节进行了阐述。课程还针对案例导学方针,结合了现场教学、信息技术、专题BBS等手段,化抽象生涩理论为生动的感性认识,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加速了伺服技术人才培养过程。

关键词:案例导学,伺服系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杜柳青.面向汽摩产业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39):149-154.

[2]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3]生龙,马晓雨,郭云飞,王星亮.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6):98-99.

[4]郑传涛,叶玮琳,杜巧玲,王一丁,张大明.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131-132.

案例导学 篇9

视频捕捉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 该技术可将屏幕上的软件操作过程、网络教学课件、网络电视、网络电影、聊天视频等录制成FLASH动画、WMV动画、AVI动画或者自播放的EXE动画。[1]屏幕录像专家不仅具有其强大的长时录制功能和后期编辑功能, 而且在长时录像时还能保持声音的完全同步。因此, 它是制作各种屏幕录像和软件教学动画的首选软件。

软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在传统科目教学中, 做笔记是学习者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2]。而软件是一类特殊的教学内容, 由于教师操作过快, 学习者要听要看还要做笔记, 显然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在这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特点的需求下, 视频捕捉技术应运而生。教师借助话筒和视频捕捉软件, 将自己的讲解内容和操作步骤录制下来, 用作课堂的视频教学材料。这种教学策略符合软件教学中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众所周知, 一切认知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学习动机是认知活动中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3]在软件学习过程中, 及时跟踪教师的每一步操作是学习者持之以恒的获知学习内容的关键因素。而视频捕捉技术给学习者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它把教师的演示过程声画并茂地呈示给了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反复观看和上机练习, 就可以轻松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造性学习。由执教者自己制作的视频教学课件不但贴近教学目标, 而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更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改思想。

网页制作软件导学案例的设计与实现

下面以Dreamweaver为学习对象来实现视频捕捉技术的教学应用。

1. Dreamweaver的导学内容

Dreamweaver是一款可视化的网页制作软件。它使用方便, 扩展性强。[4]对初学者来讲可从三方面层级式展开学习:Dreamweaver简介、视频导学案例和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

2.Dreamweaver软件导学案例的设计方案

首先, 将导学内容制成PPT, 再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视频案例, 同时对画面进行配音合成, 最后将视频文件以其支持的格式保存并链接到PPT中。 (1) 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将PPT和教师的讲解合成一个完整的EXE视频文件。 (2) 作为软件教学, “工作界面简介”是重点内容, 要给学习者足够的感官刺激。打开Dreamweaver工作界面, 边操作边讲解各工作区的功能, 同时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将整个过程和讲解内容录制成视频动画。在“Dreamweaver简介”的视频教学内容中, 教师对软件的每一步操作清晰可见, 学习者即看即会。这种视频教学策略有其独特的生存优势和升值空间, 充分体现了视频捕捉技术在软件导学案例制作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3) “完整网页制作过程”是视频导学案例的关键部分, 下面以“博客”为主题, 为学习者制作了“如何使用Dreamweaver制作一个完整网页”的实战视频导学案例。

屏幕录像专家进行长时录制, 单个视频文件的播放时间就会太长, 导致学习者视觉疲劳, 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而屏幕录像专家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它强大的后期编辑功能, 它具有截取、合成和格式转换等功能。因此, 我们利用其截取功能把录制好的视频文件根据博客网页的制作流程截取成五段视频。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1) 创建站点。运行Dreamweaver软件, 使用“站点”菜单创建名为“blog”的本地站点; (2) 页面布局设计。在站点中新建一个名为“index.html”的首页文档。在设计视图中依据网页构成元素使用布局工具栏设计网页整体布局。 (3) Logo、Banner的制作。依据博客风格制作并合适的logo、Banner图片。 (4) 导航链接的制作。依据导航栏目添加对应的链接。 (5) 添加页面内容。依据页面布局添加对应的页面信息, 例如网页图片、文本的添加, css样式的设计等, 详细的操作步骤都囊括在案例视频文件中。

将以上五大步骤分别录制作成独立的视频动画, 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式强化学习, 使其在短时间内破解网页制作的神秘之门, 从而体会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构建视频导学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Dreamweaver导学案例时可能会出现画面不流畅, 讲解配音的噪声太大等诸多问题。因此, 要录制出好的视频教学内容,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脑分辨率的设置。将电脑屏幕显示分辨率设为800x600, 颜色质量设为16位。这样在录制时占用的系统资源较少, 并且能够保证画面的流畅。

2. 文件保存路径的设置。要给生成文件另行指定保存路径, 确保足够的磁盘空间和长时录制的顺利进行。

3. 音频属性设置。

采样位数设为“16”, 采样频率设为“11025”, 如若音质不佳, 可设为“22050”;声音来源要选择“Microphone”或“话筒”。除了将屏幕录像专家的音量设为最低外, 还要把话筒和音箱的音量调到最低。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讲解配音的噪声。为了避免环境的干扰及话筒的“噗噗”声, 最好选择一个安静空间, 给话筒自制一个防尘罩。

4. 文件保存格式。文件保存为默认的EXE格式。EXE格式文件兼容性好, 占用空间小。

以上对硬件的属性设置和客观录制环境的要求, 对案例中人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教师讲解要精炼, 语速要适中, 还要和操作保持良好的同步。

结束语

总之, 基于视频捕捉技术构建Dreamweaver软件导学案例利于学习者及时跟踪教师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详细讲解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反复观赏和上机操练, 再次加强学习者对Dreamweave软件的运用和掌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基于视频捕捉技术的软件导学案例,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文章以屏幕录像专家录制视频案例介绍了视频捕捉技术在软件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视频捕捉技术,导学案例,网页制作

参考文献

[1]Pchome下载中心.屏幕录像专家7.5软件介绍[EB/OL].<http://download.pchome.net/multimedia/videocap/page-250-2-2-1.html>.

[2][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案例导学 篇10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破伤风的理论知识呢?职业学校学生目前的现状是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心, 但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然后去死记硬背的掌握几乎是不可能的。新课改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问题驱动、案例导学”教学法就是通过“问题、案例”为载体,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 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研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实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2], 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欲望。本文就将“问题驱动、案例导学”教学法在破伤风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及反思与效果介绍如下。

1“问题驱动、案例导学”实施过程

1.1 精选案例, 导入新课

案例的出现为问题的提出创设了情境, 笔者精选了2个案例分别是: (1) 李某干农活时手背被小竹刺刺入约2cm, 随即拔出竹刺, 流血不多, 局部用创可贴贴敷。伤后第6天, 感觉颈部肌肉发紧, 没在意。伤后第8天, 感觉呼吸困难, 开始抽搐。到医院检查得知祸根原来是那根小竹刺。 (2) 张某在家干活时右脚被铁钉刺入约3cm, 当时觉得只是小伤, 简单包扎之后就没有理会, 不料几天后出现四肢抽搐, 且越来越频繁, 经医生检查为铁钉刺伤引发的破伤风。

1.2 思考分析, 提出问题

根据2个案例, 结合讲课内容,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 破伤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 病人为什么会出现抽搐、呼吸困难? (3) 破伤风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 被铁钉 (又尖又锐的东西) 扎伤后如何处理?一旦发病, 如何治疗?例如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2个案例中病人发病的共同点 (损伤后) , 接着让学生分析2个病人伤口的特点 (刺伤) , 然后引出问题:人受伤之后为什么会引起破伤风?刺伤后为什么更容易引起?破伤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3 分析问题, 讨论问题

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这个过程笔者让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重点讨论、分析一个问题, 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1.4 深入讲解,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归纳, 解决提出的问题。讲破伤风的发病原因时先让学生了解破伤风杆菌的特点:不能侵入正常皮肤黏膜, 厌氧菌。然后理解破伤风的发病原因。不能侵入正常皮肤黏膜这个特点也就是说皮肤黏膜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破伤风, 只有皮肤黏膜受损的情况下才能引起, 所以说破伤风杆菌只有在人受伤后通过伤口侵入人体, 然后引出破伤风的第一个发病原因破伤风杆菌直接侵入人体伤口内, 在此理解案例中病人为什么受伤后引起破伤风。厌氧就是讨厌, 不喜欢氧气的意思, 厌氧菌这个特点说明了破伤风杆菌适宜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环境中, 然后引出破伤风的第二个发病原因伤口内具有缺氧的环境。在此笔者让学生分析问题:窄深伤口、表浅伤口哪种更易引起破伤风?回顾2个案例中病人伤口的特点是又窄又深, 理解窄深伤口更容易引起破伤风的原因就是为破伤风杆菌提供了容易生存的缺氧环境。

2“问题驱动、案例导学”的反思与效果

2.1 反思

2.1.1精选合适的案例, 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特征,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2重视问题的优化设计:教师抓准问题的出现时机, 运用“由远及近”的启发提示语, 通过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学生循着教师的问题, 一步一步释疑, 最终达到问题的目标[3]。

2.1.3以“问题为驱动,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环环相扣, 即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2.1.4在实施“以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时, 教师应避免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4]。

2.2 效果

2.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驱动”, 使学习者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进而还会产生悬念般的学习期待, 从而产生迫切的学习动机[5]。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 一个个成就感的产生, 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 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 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2.2.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 是学习的主人。

2.2.3 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在探究过程中,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外科学破伤风疾病的特点及重要性, 然后分析学情, 提出了“问题驱动、案例导学”教学法, 最后从“问题驱动、案例导学”教学法在破伤风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和效果进行了归纳。教学实践表明, 该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破伤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案例导学,教学法,破伤风

参考文献

[1]李娅, 刘娜, 王晓娟.破伤风教学的教学设计[J].考试:教研版, 2012, 8:31.

[2]吴洁.运用“问题驱动法”提升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8:11-12.

[3]杨波.问题驱动教学法探索———计数原理教学案例分析[J].数学之友, 2012, 4:7-9.

[4]郑艳霞.中专政治课中问题驱动教学策略探究[J].时代教育, 2013, 6:27.

案例导学 篇11

关键词:案例导学;装饰材料与构造;职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79-02

一、《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特点

《装饰材料与构造》是建筑装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装饰材料的应用、性能、工艺以及装饰构造作法,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材料特性,能合理选用材料进行装饰装修,并绘制构造施工图等。《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传统教学是死记硬背、重复抄图,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对课程无所适从。在教学方法上,很多学校以及教师还是侧重于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照着教材讲授,缺乏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以至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式十分必要,鉴于此,笔者在《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了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

二、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

1.核心理念

以真实的、可参观的工程案例作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导学五个环节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2.操作步骤

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以真实案例为线索,以课堂连环递进式练习为手段,以掌握职业技能为归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解释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

(1)案例前导,进入角色。由于案例是学生认知的载体,需要选取同学们熟悉的工程案例,并且可以随时参观以获得感性认识。在课改中,笔者选取了学校的酒店公寓实训室工程案例(以下称本案)。通过对本案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并进入工作场景,进入职业岗位角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图片展示、施工图纸呈现以及实地参观的方式,初步让同学们步入专业领域的殿堂。

(2)案例分解,任务前置。前导案例介绍完毕后,要让学生明白扮演什么角色去解决什么样的工作问题,如何一步一步形成最后的施工图纸。这就需要基于工作过程将案例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将属于《装饰材料与构造》的学科领域的内容附于分解后的工作任务当中。如本案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以工程项目负责人或材料员的角色完成本案地面工程提料计划单,即材料品牌及价格明细表。通过提前布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3)案例精讲,学案督学。教师在案例精讲时将相关知识点自然带出,将传统讲授教学和案例导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知识点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和连贯,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化。围绕案例教学所设计的问题,教师需要设计配套的学案。学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围绕案例做知识性及应用性学习,做笔记、认知练习、技能训练等等。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用学案来督促学生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中的练习设计应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学习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练习的内容要与案例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能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4)解决问题,内化提高。在学生获取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后,完成前置性任务。该环节强调通过解决问题将知识体系加以灵活运用。学生学会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来发现、分析问题,促进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相联系的同时,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5)案例总结,综合评价。结合纸笔测验及电子档案袋收集的这一内容,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梳理小结案例中所含的知识点、技能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综合评价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结果,包括前期评价和后期评价。后期评价中包含纸笔测验及电子档案袋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以图片、电子文档、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有目的地从多种渠道收集体现学生技能水平的作品、资料。这种评价方式,结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虽然形式上主要由教师完成,实际上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并及时对经验进行梳理。

3.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模型应用示意图

三、成效与反思

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在《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有围绕案例开展的技能性练习,有效兼顾了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的愿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二是案例导学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职业性、启发性。三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让学生的职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四是在案例导学课堂以外,老师还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性案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能围绕这些资源性案例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案例导学五步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这一教学法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2]黎杰梅.《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3]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杨群雷.简论案例教学法的本质与特点[J].江苏教育学刊,2009(10).

上一篇:中小型工业企业下一篇:放顶煤液压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