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物流宏观管理体制(共6篇)
创新物流宏观管理体制 篇1
宏观物流管理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区域的物流发展进行的管理,是一种社会物流管理。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物流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宏观物流管理改善速度缓慢。2000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 4% ,2008年降至18. 3% ,最近7年多几乎没怎么降,物流费用占比居高不下,长期高位徘徊。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总体水平还不高。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 ,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 5个百分点, 而且高于 “金砖国家”印度和巴西6个百分点左右。当前, 中国宏观物流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改善宏观物流管理, 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1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
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是一盘棋,物流发展要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要有系统思考和整体安排,这就需要运行良好的发展管理体制。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仍存在严重的发展管理体制不顺问题,这种体制的不顺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严重掣肘。物流发展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权限存在严重部门分割现象。物流业发展管理权限目前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部、公安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邮政局、工信部、民航总局、建设部等,在地方上还涉及公路、城管等部门,政府序列中至今还没有物流业发展专业主管部门。二是物流业发展存在严重地区中心主义。各个地区发展物流大都以本地区为中心进行物流基础建设、物流网络建设和物流节点建设,本位主义严重,物流市场封锁、垄断、分割问题突出,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在要求相矛盾。三是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角色还存在严重缺位现象。政府部门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还不够明晰, 对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模式、发展重点、 产业体系等重要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物流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还存在对国有物流企业 “父爱” 情结。要建设统一开放、公平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物流市场和产业发展体系,必须尽快理顺和完善物流发展管理体制,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释放物流业发展的改革红利。
2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整合,这也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的运输、仓储行业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社会有大量存量物流资源,但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物流产业竞争力低,社会对物流服务满意度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这种整合程度不高表现在: 物流社会化程度低,企业自营物流现象还很突出; 物流企业合作发展程度低,很多物流企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物流网络化发展速度慢; 物流企业数量大但规模小,物流资源高度分散,物流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缓慢,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尚未形成; 物流系统化程度低,物流共同化乏力,物流功能缺乏有效整合,物流接口不平滑; 物流公共平台建设滞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 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低,企业自搭信息平台利用效果差; 物流业和制造业、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低,行业之间缺乏合作和整合; 物流发展存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统一、开放、有效的物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低,第四方物流等新型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的物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供应链整合管理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和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物流集约化发展、整合发展势在必行, 物流业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发展。
3物流接口衔接不平滑
物流活动具有地域的大空间性、时间的可延迟性、对象的复杂性、渠道的广泛性、环节的众多性、载体的多样性、 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物流要顺畅、要便捷、要高效、要安全,物流活动的大量接口需要衔接平滑。目前物流活动接口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实现平滑衔接: 一些物流标准陈旧落后。 物流技术、信息、服务、运输、货代、仓储、粮食等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医药、汽车、家电、电子商务、邮政 ( 含快递) 、冷链、应急等物流标准急需修订; 一些物流标准存在空缺。钢铁、机械、煤炭、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产品物流标准需要制订; 一些物流标准交叉重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 《2014版物流标准手册》 中, 统计在册的各类物流标准数量多达794项,但其中标准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使用率过低,适合企业与 “合适的” 标准不多; 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步伐太慢。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需要加强,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设施设备需要推广; 一些物流标准没有与国际很好接轨; 一些企业缺乏实施物流标准化的动力; 一些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 一些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一些物流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 “关卡”重重; 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与协调; 一些物流服务缺乏基本标准; 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缺乏接口标准; 一些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通道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接口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标准问题,要解决物流接口衔接不够平滑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尽快建立适合物流发展的现代标准化体系。目前,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先进的、平滑的、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
4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是载体、是手段、是方法,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开展物流活动的基础。目前中国物流技术整体水平还不高: 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物流企业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采用的力度还很不够; 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进度缓慢; 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运用还比较少,栏板式货车还在广泛使用; 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托盘化单元装载、大吨位厢式货车、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运输技术和方式还未得到有效推广和实施; 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有待攻关; 条码和智能标签等标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应用不广泛; 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交换与共享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有待推广; 全球定位系统 ( GPS)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 VICS) 、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 ( ETC) 、 智能交通系统 ( ITS) 等运输领域新技术有待开发和利用; 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有待推广; 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物流技术大多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仅仅依靠市场是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需要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介入,加大对这些物流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5物流环境问题突出
物流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大量工具和载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地理大国,物流活动规模庞大,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3. 5万亿元。中国日益扩张的物流活动已经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例如: 物流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有25% 来自交通运输业。目前,中国道路货运业有60多万运输企业,600多万运输业户,1400多万货车驾驶员,道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大约75% ,道路运输业所耗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 以上。中国道路货运业 “多、小、 散”,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比较落后,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 物流活动还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国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过1 /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50% ,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可以说,物流活动环境灾难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由于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业发展依赖 “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 的传统物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必须大力推进物流业清洁化、低耗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这也是解决物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6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的平台、载体、工具,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物流活动很难便捷、高效、低成本进行。中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表现在: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不完善; 航空货运网络布局不合理,国内航空货运转运中心、连接国际重要航空货运中心的大型货运枢纽建设进展慢; “一路一带”、煤炭外运、 “北粮南运”、粮食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运输 “卡脖子”问题; 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 物流园区在规划布点、投资渠道、园区管理等方面混乱,全国还没有形成多少成型的、影响较大的、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 一些面向全社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无人投资,只能由企业自己运作, 作用发挥有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型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与网购市场建设滞后; 政府对涉及国家储备与市场调节储备、涉及粮食与蔬菜基地建设、涉及城市配送与城际配送、涉及运输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政府首先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规划,让基础设施点、线布局合理,也就是让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布局合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一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影响面大、公益性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支持力度。
7物流政策法规不完善
物流活动是服务类活动,物流主体复杂多样,物流活动牵涉面广,其中有着大量可能产生利益和责任纷争的环节, 因此,物流有序开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需要规范的市场秩序。但目前中国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掣肘。例如: 政府与物流市场主体组织管理权限不够明细; 涉及各部门的专业法律虽然很多,但尚未有推动和保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性统一法律; 许多物流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 物流 “关卡”重重,收费种种,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 车辆改装、超载现象严重,物流安全事故频发; 车辆使用缺乏严格的环保标准,一些车辆尾气排放量大,噪声污染大;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市场不规范, 一方面存在土地粗放使用,另一方面一些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得不到保障; 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物流中介组织,由于没有法律性规定的职权范围,难以实现对物流业的中介服务; 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当前中国要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一是要健全物流政策法规体系,让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物流活动在制度框架体系下有序进行; 二是要让已经出台的物流政策法规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要真正落实到物流实践活动中去。
8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
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物流竞争力最终都是由企业来体现和承载的。在经济一体化、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没有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不可能是高的。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影响力弱, 竞争力不强。一是规模偏小,集中度不高,物流市场存在 “小、散、弱、低”等特征。2014年,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的主营总收入8233亿元,仅占同期中国500强企业排名前50强企业的3% ,仅占同期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8% 。二是附加价值低。物流企业物流业务中,运输、仓储等基础物流服务占比超过80% ,专业一体化和供应链等行业高端增值服务比重过低。国际物流经营中,以中间商为特点的国际货代所占比重过大,海外网络缺失使得真正能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凤毛麟角。三是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物流的发展阶段。中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多年来徘徊在18% 左右,下降缓慢。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仓储企业为3% ~ 5% ,运输企业为2% ~ 3% ,货代和一般物流服务的利润率仅为2% 左右。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合理的行业企业结构,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要大力推进物流行业经营和技术创新,支持物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支持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各种高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物流服务附加价值。
摘要:中国宏观物流管理目前总体水平不高,实践中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物流通道不畅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提高中国宏观物流管理总体水平,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宏观物流管理,物流资源,管理体制
创新物流宏观管理体制 篇2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也呈现出一种飞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各个技术领域的冲击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善过程。
宏观经济调控是当前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对经济进行一个全面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过程,本文就经济管理进行分析与探索,并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器创新方法。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创新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变化,传统的经济制度随着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逐步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指导的新型经济模式逐步的进入人们的眼中。
随着近年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促进,世界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市场竞争逐步变化的过程。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难题。
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由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手段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是通过各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制度对经济进行有效控制的措施和主要方法,是提高政府在经济中的影响力度和管理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当前市场挑战和经济发展进行协调和配套的管理过程和创新方式。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也称之为宏观调控,是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手段来对经济进行相关的调控和管理,是国名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状态。
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大体上的控制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
当经济过热时,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
重点目标的实现,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只有进行不断地调整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人世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
在经济上升阶段,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望增强,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
目前,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除个别热点产品外,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
因此,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就成为保持总量平衡的关键之举。
二、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
在经济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成立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控制与促进的过程。
是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面。
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程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划桨,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掌好舵,不划桨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
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实现由微观直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按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防止职能交叉,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确立最优政府规模,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按照效率原则,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
三、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
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窖体,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权利范围与关系.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和不应当具有的权力的边界。
对于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必须优化配备力量确保其有效实施,而对于政府不应当具有的权力,则必须收回并完整地交还给市场和企业。
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世贸组织原则以及中国国情来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当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而及时从市场的主要角色中退出,从商业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使企业作为具有充分权利与完整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成为市场的主体和主角。
四、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干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也包括各种硬件,如各种传媒和网络等。
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刨新还包括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网络化,即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
为尽快适应加入WTO后与际接轨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善体系,加快网上“政府工程”的实施步伐。
具体包括:(1)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政务网”体系;(2)强政府网站管理,探索政府上网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3)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推进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
五、结束语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国家通过各种方法对经济进行控制的过程,其在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是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对管理的创新实现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综合的应用在各个管理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
现代物流运输管理的创新机制分析 篇3
关键词:物流运输管理;发展现状;创新机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完善,给物流运输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物流运输行业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现代支柱产业。从国内的经济范围分析,与一般重工业相比较,物流行业处于急速上升的发展阶段。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处于明显的劣势,无论是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交通覆盖能力,还是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水平上,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发展都不够成熟,在整个行业管理方面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物流运输行业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结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符合与时俱进的特征,才能真正为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加优质的改变。
一、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交通覆盖率较低。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阔,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状况逐渐使人口分布更加的不均匀。物流运输行业的分布状况与人们消费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会受到交通状况的制约。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物流行业的中转站和接受点分布十分密集,在物流运输发展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而在西部内陆地区,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基本属于空白,喜欢网购的年轻人都清楚,在淘宝网、天猫、京东等知名网站上,很多产品都明确注明新疆、西藏等地区勿拍,主要是因为这些消费水平不够高的同时,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交通非常不便利,物流运输行业并没有将中转站和接受设立在西部地区,交通状况的阻碍使我国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进步更加困难。所以,对于物流运输行业来说,交通规模的覆盖率对其经营管理范围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在不斷进行突破。物流运输行业的信息系统对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在物品定位和防盗追踪等技术方面不够完善,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会出现商品丢失的现象。在近些年来的“双11”活动中,对于各大网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物流运输行业的业务量也是达到一年的高潮时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上万元物品被盗的意外,这不仅给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顾客带来很大的麻烦,直接影响物流企业和供应商的信誉。所以,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对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质量存在明显的影响。
二、现代物流运输行业管理创新机制
(一)引进物联网信息技术。物流运输行业的管理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所运输商品的管理,物联网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对物流运输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还可以对运输过程中的商品进行监控,确保物品的质量和安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商品在运输和储存时的温度等数据,使物流运输行业能够准确分析商品的状况,以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减少损失。物流运输行业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品进行准确定位,更及时省力地安排下一转站点的接应,更好地节约时间、节约成本,让物流运输行业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为供应商树立良好的合作形象,使自身更具竞争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物流运输行业的营销方式。物流运输行业从本质上看,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能够给电子商务的产品带来一定的附加产值,快速高效的运输效率是客户认可的关键。消费者在对电子商务交易的产品进行评价时,除了判断商品自身的质量和与商家描述是否相符外,更重要的方面便是物流运输的效率,所以,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运输行业在营销模式方面更应该注重效率和服务质量,将运输、配送、储存等多种功能同时发挥,扩大物流运输行业服务领域,让物流运输行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物流运输行业与电子商务有着密切关系,物流的服务质量也影响供应商的经济效益。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除了对商品到达的时间,就是对接触的工作人员的印象。物流运输行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尤其对其沟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良好的员工形象能够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对物流运输行业的名誉和供应商的信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形象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所以,员工的统一培训和筛选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管理机制发展方面仍然不够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物流运输行业的动态,在物流行业管理逐渐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对物流行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活动进行分析和改善,从基础入手,融入先进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行情,让物流运输行业更好地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述成.师东菊.方芳 论现代物流企业安全的创新管理策略[J].物流科技 2008(08)
论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篇4
1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即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 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 同时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当经济过热时, 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的实现, 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 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 只有进行不断地调整才有实际指导意义。人世后,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 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上, 每一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在经济上升阶段, 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望增强, 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目前, 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 除个别热点产品外, 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因此, 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 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 就成为保持总量平衡的关键之举。在总量平衡中, 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尤为关键。因为加入WTO短期内将会对我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冲击。一方面,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要实施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货物关税减让表和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表所作的承诺。对我国来说, 这一切意味着入世后限制进口的手段将大大减少, 进口必然会增加。此外,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增加我国的进口。例如, 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势必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又如, 人世后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国外投资的大量涌人, 也会使进口大大增加。再如, 我国持续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 也会刺激进口的需求。
另一方面, 入世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仍很有限, 这是因为: (1) 尽管入世后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 但在我国目前的贸易品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一定的情况下, “人世”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有限。 (2) 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0%左右, 从垒球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看,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属于居中略高的状态, 继续提高的空间不大。 (3) 为了缓解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此消彼长的矛盾, 中央果断采取措施, 在保证逐步还清出口返税欠款的同时, 决定出口返税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
2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是指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面。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市场运行, 维护市场程序,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 而不是去划桨, 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 掌好舵, 不划桨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 转变政府职能, 改善公共决策系统, 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实现由微观直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 按权责一致原则, 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 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防止职能交叉, 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 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 调整政府组织结构,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 确立最优政府规模, 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 按照效率原则, 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
不仅要进行组织创新, 而且要进行人员创新, 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3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 消费基金的规模, 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 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窖体, 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权利范围与关系。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和不应当具有的权力的边界。对于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 必须优化配备力量确保其有效实施, 而对于政府不应当具有的权力, 则必须收回并完整地交还给市场和企业。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世贸组织原则以及中国国情来看,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当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而及时从市场的主要角色中退出, 从商业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使企业作为具有充分权利与完整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 成为市场的主体和主角。
4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干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 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 也包括各种硬件, 如各种传媒和网络等。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 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 我们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 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原因在于:一方面, 中国加入WTO。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问题。人们一般的提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无论如何,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 重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般都会采取法律的形式, 以法律为依据。以相应的法律作保证。避免主观随意性。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网络化, 即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为尽快适应加入WTO后与际接轨的需要, 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 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善体系, 加快网上“政府工程”的实施步伐。具体包括:a.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政务网”体系;b.强政府网站管理, 探索政府上网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c.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 推进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
摘要:要科学有效地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 就必须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要素进行协调配套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分析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分析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进步的今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加入WTO后, 我国的经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成长也有了新的提高。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社会,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大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而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生产基础要点的交流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 想要使市场经济能真正地稳步发展, 就一定要将社会劳动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分配。我国要借助市场经济的规范性, 借助价值规律在市场上的重大作用来对市场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调节。与市场上的各个部门做好协调, 使它们的利益得到均衡, 使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有更好的管理程序, 为国民经济建设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政府控制了大部分的资源, 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不仅影响了市场资源供给的自动调节功能, 更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已经不会过多地干预, 更不会制定一系列的硬性规定要企业去遵守。所以,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非常自由。但是每个企业想要健康快速发展, 就不能完全地进行自我生产, 与其他企业脱离联系的后果非常严重, 会使整个市场经济出现不稳定。要想使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就一定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二) 宏观经济管理的保障作用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经济体制有着很重要的协调作用, 它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安排。市场经济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仅仅依靠市场体制的规范化是不能解决的。有市场的地方就存在竞争, 没有市场竞争社会就不会进步, 市场的良性竞争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确地对市场竞争进行维护, 让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发展同步, 这样才能让市场经济更有活力。市场的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行的, 当市场竞争出现了不正当、不合理等现象的时候, 市场经济会出现混乱, 这种情况下市场调节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对整体的经济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宏观经济管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 但是各种市场秩序已经适应了旧的经济体制, 因为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什么都能解决的, 为了使宏观经济管理更好地解决市场不能调节的问题,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增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稳定市场运行秩序、使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宏观经济管理对经济体制的维护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即以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经济为主体, 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 各个企业的内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企事业的部分职能和权力非常不一致, 公有制的企业被归纳到市场体系中运行, 即使对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放宽, 但是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生产资料, 使得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决策还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所以增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 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要设立一个目标, 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 目标的创新对市场宏观经济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是评定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国民经济运营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依据。
1.要有效地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各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也有不同。例如, 经济增长速度太快, 那么制订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使经济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时, 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 使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入WTO后, 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有了新的目标, 就是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多方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方面着手, 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地提高, 经济管理就要合理地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平稳的趋势。
3.在与外国的经济交易上,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进出口的比例一定要合理;二是对进出口环境的优化, 进出口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易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
想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就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利用在经济上的不断创新, 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 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 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1.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宏观经济管理更需要法律的维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 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增长, 就必须依靠法律。
2.要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 法律是最重要的依据, 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上的事务是所有法治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
3.科技对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有也了进一步的发展, 想要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 就要重视网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上创建经济管理机构, 加强网络经济管理体系的升级与建设, 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创新
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体创新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观经济的主体, 依法行使经济管理体系对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整体上的创新, 另一个是执行人员的创新。
1.组织上的创新就是对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改革, 以及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办事能力和规模的协调。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管及维护, 不再下发更多的指令来干预市场的管理, 使市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所以说, 好的管理体系对宏观经济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想要更好地实现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中角色的转变, 就要实行行政和企业分开的原则, 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 更好地完善政策和决策系统。
3.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 确定各部门的最低权限, 不能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 最后形成一个步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 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和WTO的双方面促进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日益激烈, 直接导致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 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手段一定要创新, 网络体制的广泛使用更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 必须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震龙.“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赵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 2006.
[3]刘凤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1) .
[4]丁宇.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若干探讨 篇6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即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 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 同时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当经济过热时, 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的实现, 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 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 只有进行不断地调整才有实际指导意义。人世后,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 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上, 每一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在经济上升阶段, 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望增强, 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目前, 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 除个别热点产品外, 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因此, 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 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 就成为保持总量平衡的关键之举。在总量平衡中, 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尤为关键。因为加入WTO短期内将会对我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冲击。一方面,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要实施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货物关税减让表和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表所作的承诺。对我国来说, 这一切意味着入世后限制进口的手段将大大减少, 进口必然会增加。此外,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增加我国的进口。例如, 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势必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又如, 人世后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国外投资的大量涌人, 也会使进口大大增加。再如, 我国持续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 也会刺激进口的需求。
另一方面, 入世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仍很有限, 这是因为: (1) 尽管入世后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 但在我国目前的贸易品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一定的情况下, “入世”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有限。 (2) 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0%左右, 从垒球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看,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属于居中略高的状态, 继续提高的空间不大. (3) 为了缓解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此消彼长的矛盾, 中央果断采取措施, 在保证逐步还清出口返税欠款的同时, 决定出口返税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
2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创新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是指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面。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市场运行, 维护市场程序,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 而不是去划桨, 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 掌好舵, 不划桨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改善公共决策系统, 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实现由微观直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 按权责一致原则, 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 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防止职能交叉, 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 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 调整政府组织结构,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 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 确立最优政府规模, 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 按照效率原则, 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
不仅要进行组织创新, 而且要进行人员创新, 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3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 消费基金的规模, 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 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窖体, 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权利范围与关系.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和不应当具有的权力的边界。对于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 必须优化配备力量确保其有效实施, 而对于政府不应当具有的权力, 则必须收回并完整地交还给市场和企业。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世贸组织原则以及中国国情来看,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当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而及时从市场的主要角色中退出, 从商业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使企业作为具有充分权利与完整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 成为市场的主体和主角。
4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干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 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 也包括各种硬件, 如各种传媒和网络等。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 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 我们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 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问题。人们一般的提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无论如何,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 重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般都会采取法律的形式, 以法律为依据.以相应的法律作保证。避免主观随意性。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刨新还包括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网络化, 即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为尽快适应加入WTO后与际接轨的需要, 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 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善体系, 加快网上“政府工程”的实施步伐。具体包括: (1) 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政务网”体系; (2) 强政府网站管理, 探索政府上网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3) 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 推进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
参考文献
【创新物流宏观管理体制】推荐阅读:
物流创新思路05-10
物流模式创新08-08
区域物流创新09-17
物流金融的创新09-28
物流创新型人才07-05
物流金融服务创新09-02
物流行业的服务创新06-25
宏观管理创新06-27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07-19
宝供物流物流管理模式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