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椎间融合器

2024-10-18

单侧椎间融合器(精选4篇)

单侧椎间融合器 篇1

腰椎的退变性疾病常伴有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需要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传统的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需要行两侧广泛的椎板切除、植入植骨块或融合器时易造成神经根的牵拉伤、术后形成硬膜外瘢痕大,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1](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可以避免上述并发症。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应用单侧TLIF治疗单侧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资料完整得到随访36 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6 例,男22 例,女14 例;年龄43~66 岁,平均55 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2 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4 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8 例,腰椎管狭窄症12 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合并一侧下肢痛和/或麻木,其中26 例间歇性跛行,腰椎活动明显受限,下腰段压痛。每一例患者均接受系统的保守治疗失败。

所有病例均进行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其中椎间不稳定16 例;脊髓造影和CTM检查10 例,MRI检查26 例,均显示椎间盘退变、突出或椎管狭窄,硬脊膜和神经根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3)。

a腰椎正位X线片 b腰椎侧位X线片 c腰椎过屈侧位X线片 d腰椎过伸侧位X线片

1.2 手术方法

全麻,俯卧位。经后路常规显露融合节段的突椎板关节突,保留棘上和棘间韧带,在融合节段的上下体植入双侧椎弓根钉。切除症状明显侧的半椎板关节突关,显露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后外侧,电凝止血。椎间盘突出术复发的病例上下扩大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关节,仔细辨认神根,向中线牵开并保护神经根,在复发突出的部位不做过的分离,以免分离瘢痕组织时损伤神经根。预弯棒安装后慢地适度撑开椎间隙,从后外侧切除椎间盘和上下软骨终。尤其注意切除突出至椎管内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的髓核织。同一切口(L3~4节段需另做取骨切口)内经皮下分离显露髂后上棘,骨膜下剥离显露髂骨,切取髂骨外侧皮质骨和松质骨,备用。腰椎退变性滑脱病例在处理完椎间隙后可进行提拉复位。撑开椎间高度,将处理完毕的椎间隙前方植入碎骨并压紧。试模测试,选用2个合适高度和大小的钛网或1个腰椎间融合器,内填充髂骨,撑开椎间隙,置入椎间融合器,2个Pyramesh融合器应左右平行放置,距椎体后缘5 mm为宜。若为双节段融合,同样方法完成减压、置入融合器。对椎间隙作轻度压缩以稳定融合器和压紧微粒骨,同时恢复腰椎的生理性前凸。锁紧钉棒。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的位置和腰椎前凸恢复满意后,在对侧关节突关节和椎板去皮质,植入取自髂骨的骨粒和骨条。明胶海绵覆盖硬脊膜,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单融合节段:L3~43 例,L4~515 例,L5S1 8 例,双融合节段:L3~4和L4~54 例,L4~5和L5S1 6 例。内植物:椎弓根钉+Pyramesh 26 例,椎弓根钉+Cage 10 例。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甲强龙80 mg、甘露醇250 mL 4~7 d,48 h内引流量不足30 mL时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开始主动直腿抬高活动,1周后佩戴腰围下地活动,1个月后开始康复训练,3个月内应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

术后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2](JOA评分)对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根据JOA评分(15分系统)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5-术前JOA评分)×100%。

确定椎体间是否融合依据李危石[3]标准在X线片上判断植骨融合情况。a)植骨融合:椎体间有连续的骨小梁,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b)植骨可能融合: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小于4°;c)植骨未融合: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大于4°。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术前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0~220 min,术中出血量280~620 mL,平均390 mL。

1 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L3~4和L4~5双节段TLIF,术中因神经根黏连牵拉致术后神经根麻痹,术后右侧胫前肌、伸拇肌和伸趾肌0级,末次随访上述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切口深部感染出现窦道,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钉棒、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和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

3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8个月至4年9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临床疗效满意。

所有患者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所有患者未发现椎弓根内固定断裂、无融合器移动或下沉,无假关节形成。

3 讨论

TLIF经椎间孔入路进入椎间隙,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前后纵韧带,保留了脊柱韧带的张力带作用;术中仅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保留了椎板和另一侧关节突关节,对脊椎骨的完整性破坏较少;无需进入椎管,避免了对神经根的牵拉和硬膜囊的牵拉,减少了损伤风险。它符合脊柱生物力学机制,可以保证最大的植骨融合面积,有助于重建腰椎的生理性前凸,有利于恢复椎间高度和椎间孔直径,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融合器或植骨块与椎体之间的加压,提高了融合的成功率。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和椎间融合率[4,5]。与传统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相比,它避免了ALIF相关的腹膜撕裂、腹膜后髂静脉损伤和逆行性射精[6]。与PLIF相比,TLIF只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能够通过侧方途径进入椎间隙,对硬膜囊移动幅度小,降低了硬膜囊撕裂和神经根牵拉性损伤的风险性。虽然能够取得与PLIF同样的优良的临床结果,但是TLIF操作简单、安全[7]。本组患者平均随访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显露椎弓根钉的植入点和植入椎弓根钉时做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切除一侧的关节突关节,在术中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和持续牵拉均可导致明显的肌肉软组织医源性损伤(失神经支配和缺血),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疼痛、延缓了康复时间、损害了脊柱功能。为了减少手术创伤、降低疼痛和促进康复,本组病例术中避免使用自动撑开器切口持续牵拉,采用围绕操作区的移动性区域牵拉,既减少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又降低了软组织受牵拉的缺血时间,从而降低围手术期的疼痛,缩短康复时间。另外,近年来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技术[4](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f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 TLIF),套管牵开器的使用进一步减少同侧椎旁肌肉的损伤,从而降低了术后疼痛和尽可能保留健康的肌肉组织。

文献报道TLIF的并发症虽然少于PLIF[8,9,10],但是TLIF并发症除了融合失败外还包括:同侧的神经根损伤、内科合并症、切口感染、疼痛不缓解、脑脊液漏等[9]。本组病例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无融合失败和融合器移位的发生。无论2个钛网还是1个椎间融合器均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椎间隙的融合面积,在植入融合器时适度撑开椎间隙和完成植入后在椎间隙适度加压可以使钛网或椎间融合器齿与终板紧密结合,既促进了融合,又避免了融合器的移动。Hackenberg等[11]报告4 例TLIF(8%)出现严重并发症,1 例术后2周深部感染,取出所有内植物,4周后重新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前路椎间融合治愈。1 例L5S1 TLIF术后出现同侧L5神经根性症状,即刻翻修手术,术中未见神经根受压或损伤的情况,翻修术后L5神经根性症状持续存在未缓解。1 例植入Cage时致对侧椎间盘组织突出压迫对侧神经根,行椎间盘切除后症状消失。1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持续应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术后3年出现假关节,接受翻修术。本组1 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术中牵拉致术后神经根麻痹,末次随访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和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

TLIF术中需注意以下问题:a)切除关节突关节时注意避免损伤上、下神经根;b)利用椎弓根螺钉撑开椎间隙时用力要适当,缓慢逐步撑开,用力过大在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导致螺钉的松动,撑开过于快速可能致神经根牵拉伤;c)彻底清除椎间盘组织和软骨终板,给融合提供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利于融合成功,清除椎间盘组织和软骨终板,避免向对侧后方用力过大,否则可能致对侧椎间盘突出压迫对侧神经根。在植入融合器前尽可能多置入微骨粒,有利于融合,融合器或植骨块的位置应避免过于靠前和手术侧,否则,利用椎弓根钉行椎间加压时易导致椎间孔狭窄。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男22例,女14例;年龄43~66岁,平均5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4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单融合节段:L3~43例,L4~515例,L5S18例;双融合节段:L3~4和L4~54例,L4~5和L5S16例。内植物:椎弓根钉+钛网26例,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10例。临床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根据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8个月至4年9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临床疗效满意。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并发症1例术中神经根牵拉伤未完全恢复,且术后2年出现伤口深部感染,X线片显示椎体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置管冲洗后治愈。结论 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融合率高。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退变

参考文献

[1]Harms J,Jeszensky D,Stolze D,et al.True 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and monosegmental fusion inspondylolisthesis[M]//Bridwell KH,De Wald RL.Textbook of Spinal Surgery.2nd ed.PhiladelphiaPA:Lippincott Raven,1997:1337-1347.

[2]井上骏一,片冈治.腰腿疾患治疗成绩制定基准[J].日整会制,1984,58:925.

[3]李危石,陈仲强,郭昭庆,等.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0-23.

[4]Peng CW,Yue WM,Poh SY,et al.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2009,34(13):1385-1389.

[5]占蓓蕾,徐德洪,何飞雄,等.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2):100-102.

[6]Sasso RC,Best NM,Mummaneni PV,et al.Analysis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a series of 471 an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rocedures[J].Spine,2005,30(6):670-674.

[7]Yan DL,Pei FX,Li J,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PILF and TLIF treatment in adult 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J].Eur Spine J,2008,17(10):1311-1316.

[8]Humphreys SC,Hodge SD,Patwardham AG,et al.Comparison of posterior and transforaminal ap-proaches to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2001,26(5):567-571.

[9]Hunt T,Shen FH,Shaffrey CI,et al.Contralateralradiculopathy afte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J].Eur Spine J,2007,16(Suppl 3):311-314.

[10]Aoki Y,Yamagata M,Nakajima F,et al.Posteriormigration of fusion cages in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treated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a report of three patients[J].Spine,2009,34(1):54-58.

[11]Hackenberg L,Halm H,Bullmann V,et al.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safe techniquewith satisfactory three to five years results[J].EurSpine J,2005,14(6):551-558.

单侧椎间融合器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1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常引起腰椎不稳,椎间隙高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从而继发神经根管狭窄。我院从2007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单侧钉棒固定加单枚Cage融合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采用单侧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椎间融合器)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9例,女2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46.2岁,均为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现为一侧腰腿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根压迫定位体征明确,经CT、MRI证实同侧、同平面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经DR动力摄片无椎间不稳。

1.2 治疗方法 全麻下,俯卧位,后正中偏患侧棘突旁切口8 ~ 10 c m ,切开剥离一侧骶脊肌至小关节突,确定并显露椎间隙,按标准椎弓根钉植入方法, 于该间隙上下经椎弓根内植入单侧椎弓根钉,C 型臂x 线机透视,证实椎弓根钉位置良好,上好连接杆,适当撑开,用骨刀结合椎板咬骨钳咬除该间隙上位椎板下方约1/2 ,下位椎板上方约1/4 ,外侧上下关节突的内侧1/3 。咬除黄韧带, 每个间隙减压两个神经根,摘除该间隙椎间盘组织, 选用适当的开口器开口, 刮刀、刮匙刮除该椎间隙上下柞体软骨板, 取适量的椎板修剪成骨粒状,部分骨粒置于椎间隙前方,选择合適型号Cage,填入椎板骨粒,敲击、填紧,如骨粒不够,可取少量髂骨松质骨,将Cage固定在置入柄上,在椎体7点(左)或5点(右)处外45度方向缓慢击入至椎体间隙,下沉至椎体后缘2-3mm,松开近侧椎弓根螺钉尾帽,轻轻加压,再拧紧螺钉尾帽。c臂机透视证实Cage置入及椎弓根螺钉在理想位置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平卧6小时,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48小时,术后负压引流24~48小时,3天后开始练习双腿伸直交叉主动或被动抬腿动作,1周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12天拆线,3周后戴腰围开始下床活动,下地行走时佩带腰围3~6个月。术后l、2、3、6、9、12月定期复查DR片。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时间为12天,57例病人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椎体间融合临床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2周,椎间融合全部成功。

2.2 综合疗效评定

本组均获得随访9个月-6年,平均2年8个月。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1]:优49例,术前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18例,术前症状部分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和神经功能部分改善,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差0例,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充分有效的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开窗,半椎板切除还是全椎板切除),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潜在的腰椎不稳同时产生 [3],由于脊柱不稳继发的腰椎管狭窄症使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化,因而充分的减压,即刻的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骨性融合的获得成为其治疗的基本要素[4]。脊柱的稳定性主要是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来实现。椎弓根螺钉有效控制了节段间的伸、屈运动,使脊柱后柱稳定,椎间融合器有效分担了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使脊柱前、中柱稳定性提高,二者联合使用可获得前、中、后三柱良好的稳定性,符合Dennis三柱理论。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中,有效的减压及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是维持脊柱稳定,解除症状,提高远期疗效的最理想手术方式。为了预防该节段神经根管继发性狭窄,笔者采用扩大开窗两节段神经根管减压,在同一间隙对同节段神经根减压,及下一节段神经根减压。扩大开窗两节段神经根管减压破坏一侧的椎板、关节突,对侧椎板及关节突保持完整性,因此采用一侧椎弓根固定可预防同侧椎板及关节突破坏所导致的不稳,椎体间植骨及单枚Cage融合解除了腰椎不稳。本组67例临床观察未见断钉、断棒现象。

3.2 单侧椎弓根螺钉加椎体间融合术的优势 单侧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术能保留腰椎后部较多的正常结构,且能保证在直视下充分减压。与单纯椎间盘摘除术比较,其术野更清晰,减压更彻底,联合使用Cage植骨,有更好的稳定性,增加了融合率。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有如下优点:① 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医疗费用低;② 手术减压及内固定操作范围小,对脊柱结构破坏少,稳定性高,对神经根及硬膜囊干扰小,并发症少;③ 仅剥离一侧骶棘肌、椎旁肌,能够最大范围减少骶棘肌失神经性萎缩,术后腰痛少;④ 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在更大程度地增加稳定性的同时,也可避免双侧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术后的远期潜在危险。

3.3 术后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只是治疗的一半,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疗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对于老年患者要强调骨质疏松的治疗,在保守治疗期间及术前术后均要正规治疗,以防止骨质疏松易导致椎弓根钉松动。术后强调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为预防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28-631.

[2] 海涌,郑召民,陈仲强.腰椎外科学[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41 7—476.

[3] 陈波,柳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及腰椎不稳的预防[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640—641.

[4] 史国栋,贾连顺,袁文,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附48例报告) [J].颈腰痛杂志,2007,28(1):30—32.

单侧椎间融合器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 年龄35 ~ 63岁,平均43岁。既往有慢性腰痛史11例,有明确外伤史9例,不明原因1例。其中L3 ~ 410例,L2 ~ 36例,L1 ~ 25例。

1 . 2临床表现 腰痛1 9例 ,下肢疼痛2 0例 ,下肢麻木13例。入院后物理检查: 下肢皮肤感觉异常17例,膝腱反射减弱1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8例,下肢肌力减退16例,强迫体位9例( 屈髋屈膝位) 。

1 . 3影像学检查2 1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腰椎生理曲度异常的1 9例 ,椎间隙变 窄的17例。21例患者术前行腰椎CT以及MRI检查,可见侧突型7例,极外侧突型14例。

1. 4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俯卧位,术中C型臂X线机定位。取病变节段为手术切口中点,单侧显露病变节段上下椎板以及关节突,确定病变节段无误后,置入椎弓根螺钉。 行椎板间减压,切除病变节段相邻椎板大部,切除症状侧相邻关节突,保护硬膜及神经根,行椎间盘切除,椎间植入融合器,植入固定棒加压固定。

2结果

术后患者腰腿痛均消失,复查X线片植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 ~ 2年,平均1. 2年。21例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查体的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及腰腿痛治疗评分。优: 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工作; 良: 仍有腰腿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可: 症状同前或有轻度减退; 差: 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按照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 2% 。

3讨论

高位腰椎的解剖特点是活动度大、负荷小,间盘突出与外伤关系密切,而与退变关系不大,故要多询问病情,了解腰部受伤史,另外发病因椎间水平经过的神经数目和位置不同,特异性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多数有两个神经根受累。 本组9例有明确外伤史,占42. 8% ,其中有9例因强迫体位无法行CT及MRI检查,经镇痛及脱水治疗后才实施。因此,有必要了解清楚高位腰神经的支配关系[2]。

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是当前腰椎单节段病变主要的固定融合方式,但对于仅有单侧下肢症状的患者是否有必要行双侧固定、是否有必要行全椎板减压, 有学者采用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的方法对下腰椎病变进行治疗,获得了与双侧固定基本一致的融合率[3]。本研究将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技术应用于上腰椎,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此类手术,一则对神经根通道进行了彻底减压,二则重建了脊柱稳定性,三则实施了椎间融合以达到最终椎间稳定的目的。较之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医疗费用。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a) 椎管容积小,神经根短,可牵拉移动范围小,单侧显露应充分暴露病灶,行椎板大部切除,切除症状侧关节突,以获得神经根通道的充分暴露与减压。b) 应注意脊柱稳定性重建,本术式采用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是获得最终椎间稳定的新的尝试。c) 该部位邻近圆锥,手术操作有导致圆锥损伤可能,术中操作要仔细小心,否则后果严重。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2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侧显露、减压、同侧单节段钉棒固定,同时联合椎间融合实施手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5~63岁,平均43岁。既往有慢性腰痛史11例,有明确外伤史9例,不明原因1例。其中L3~410例,L2~36例,L1~25例。结果 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2年。21例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单侧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降低了医疗费用,减少了手术创伤,临床应用可行。

关键词:钉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王金平,陆裕朴,李念声,等.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48-51.

[2]刘建青,沈炳华,曲文庆,等.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01,22(3):206-207.

单侧椎间融合器 篇4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单侧椎弓根螺钉术,双侧椎弓根螺钉术,椎间融合,应用价值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 手术疗法比较常用。以往对这一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时, 腰椎后路手术比较常用, 但术中需要对患者的椎旁肌肉进行广泛剥离, 导致患者术后极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如腰背部疼痛和腰背部肌肉萎缩等, 会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1]。近年来,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术中不需要广泛剥离患者的肌肉组织, 所以不会对患者的神经根造成严重损伤, 效果较好。在临床上,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主要包括两种术式, 一种是单侧椎弓根螺钉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联合疗法, 另一种便是双侧椎弓根螺钉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联合疗法, 为了进一步对比上述两种术式的实际效果, 特开展本次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8 月-2013 年5 月我院共收治的70 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 女15 例, 年龄47~76 岁, 平均年龄 (56.3±5.3) 岁, 病程为5 个月至7 年, 平均病程 (2.3±1.2) 年;观察组中男22 例, 女13 例, 年龄49~78 岁, 平均年龄 (56.5±5.5) 岁, 病程为6 个月至8 年, 平均病程 (2.5±1.5)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联合疗法, 全麻,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然后取患者的俯卧位, 术者在常规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需要对患者的融合节段上下椎弓根进行明确标记;然后选取患者的正中线旁行长度为5.0 cm左右的切口, 然后借助于拉钩向两侧牵引患者的软组织, 然后切开患者的胸腰筋膜;仔细观察患者的最长肌和多裂肌, 明确标记两者的分界, 然后实施钝性分离操作, 以充分地显露患者的小关节突处和手术节段椎板;然后需要在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对准椎弓根投影, 然后行穿刺, 并需要常规放置导针, 然后将空心椎弓根螺钉常规拧入;借助于骨刀有效地咬除患者的关节突部位, 然后将神经根管打开, 并需要借助于神经拉钩对患者的硬膜囊以及神经根进行牵拉, 充分显露患者的椎间盘, 然后对患者的椎管进行常规减压操作;然后借助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所需的各种专用器械对患者的上下终板进行常规处理, 将手术过程中所切除的患者自体碎骨按照常规置入患者的椎间隙部位, 并需要将椎间融合器常规置入;然后可以选取钛合金连接圆棒进行安装并妥善固定;术后需要放置引流管, 检查无误后便可缝合创口。对照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联合疗法, 麻醉方法和手术体位与观察组一致。常规性正中切口, 以充分地暴露患者的骨椎, 然后需要对患者的棘上和棘间的韧带的位置关系进行重建, 选取患者的骨膜下方, 剥离其椎旁肌, 并需要直至患者的横突根部;然后将椎旁肌向两侧牵拉, 并需置入椎弓根钉;然后依据观察组中的方法放置椎间融合器, 同时需要妥善固定钛合金圆棒;手术结束后需要放置引流管, 检查无误后便可对创口进行消毒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患者的出血量以及总治疗时间;对比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使用VAS量表[2]评估两组术后疼痛情况, 满分为10 分, 得分越低, 情况越好。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均随访2 年, 对其实施CT检查, 观察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和术后临近节段的改变情况 ( 也即有无钉棒移位或断裂现象, 观察其融合器有无下陷表现, 确定其有无假关节形成, 并分析其椎间的融合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 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 (2.5±1.4) 分, 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 (2.3±1.5) 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患者的出血量以及总治疗时间比较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患者的出血量以及总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3 两组椎间融合率和术后临近节段的改变情况比较

随访记录显示, 观察组的融合率为94.3% (33/35) , 对照组的融合率为91.4% (32/3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腰椎X线正侧位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 两组中均不存在断钉断棒、cage下陷或移位等不良现象。

3 讨论

临床上, 无论是传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还是近年来开始普遍使用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手术都能够实现有效的坚强内固定效果。但是林焱等[3]研究指出, 坚强的内固定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鉴于此, 汤红伟等[4]研究发现, 单侧固定能够显著地增强脊柱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也不会严重影响患者腰椎的对侧解剖结构, 所以手术所需时间较短, 且不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肌肉以及相应的软组织, 所以术后患者恢复快, 也很少会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等现象。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手术所需时间为较短, 患者的出血量较少, 总治疗时间较短,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在于, 单侧固定不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对侧脊柱解剖结构, 所以能够有效地节省手术所需时间, 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和术后康复时间。此外, 两组椎间融合率和术后临近节段的改变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 单侧或者双侧椎弓根螺钉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均能实现良好的长期疗效。

综上所述,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 单侧或者双侧椎弓根螺钉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均能够实现治疗目的, 且长期疗效均较好, 但是单侧椎弓根螺钉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创伤更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海栋, 陈勇, 许斌, 等.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4 (12) :1268-1271.

[2]吴占勇, 胡永成, 魏运动, 等.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11) :1109-1115.

[3]林焱, 武垚森, 徐华梓, 等.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 (6) :572-573.

上一篇:数字电视广播下一篇:连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