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市场

2024-12-06

存款市场(共12篇)

存款市场 篇1

1996年, 我国开放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迈出标志性的一步。十几年来, 我国不断的对利率市场化做出尝试, 包括扩大存贷利率浮动区间、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等。2013年7月19日, 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触及到关键核心内容;也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向最后关头———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5年2月28日,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逐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3倍;5月1日, 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行, 为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目前, 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实际是由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混合组成:一方面, 央行在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时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 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利率却是由市场自由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 利率就很难起到央行调节经济的真正作用, 也使得商业银行对外的资金定价系统就很难把握分寸, 对内的内部资金转移系统也就无法有效地运行, 同时金融市场均衡价格也无从谈起。所以, 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是使得我国的利率体系得以统一, 全部交由市场决定, 取代央行。

存款利率之所以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最后阶段, 是因为存款利率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也因为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下图描述了我国从1990年到2014年央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可以看出, 在进入2000年后, 存款基准利率变动较小, 这也意味着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 存款利息的变动不大。利率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意义重大的存贷利率, 关系着国民经济各主体的利益。我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 需要利率这一市场价格起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起到完善金融机构体制的作用。目前存款利率市场化道路还面临如下障碍。

(一) 商业银行“存款立行”理念的桎梏

自改革开放以来, 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了多次改革, 经营理念也进行了多次革新。但是, 存款业务仍然被商行看成重中之重, “存款立行”理念根深蒂固。

直到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突然火暴, 一些银行从业人员曾经不屑一顾。直到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余额宝的规模从几十亿到几百亿再到上千亿的飙升, 第三方支付从支付端分走银行管理资金等越来越多的蛋糕时, 银行业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这意味着, 如果不放开这一比例,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为主要利润来源, 为了保证贷款总额, 各商业银行会积极揽储, 如果放开存款利率, 是否存款利率的变动会陷入疯狂。

(二) 理财产品出现对存款业务产生冲击

近年来,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由于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等特点, 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欢迎, 规模越来越大, 日益冲击着存款业务的地位。然而, 尽管这类产品和商业银行存款都构成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或负债业务, 但其资金用途却大有不同。同存款业务构成贷款的资金来源不同, 理财产品等类似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有限, 多数金融创新活动偏离实体经济的需求, 成了金融机构规避监管以及体系内资金自我循环、谋取利润的工具。

(三) 影子银行降低了资源有效配置

存款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存款利率偏低, 从而催生了“影子银行”现象。不仅表现在银行内部的各种不受监管的证券化, 更包括了各种游离在银行系统外部的小额贷款公司、民间信贷、地下钱庄等。中国人民银行长期的存款利率管制必然会导致影子银行的存在, 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在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与市场资金需求之间并不重叠。但是, 它也使存款利率这一本应该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丧失作用。同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越来越深入, 如果存款利率完全放开, 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激烈竞争, 影子银行赖以生存的环境将无以为继, 很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巨大风险, 从而扩散到整个宏观经济。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一) 银行树立“自我革命”的理念

商业银行应改变“存款立行”的理念, 积极探索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使经营多元化。应该做好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来临的准备, 积极进行行内风险管理, 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同时, 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银行开始正面“接招”, 招行官网在去年9月份就推出了P2P网贷业务。在去年建行原有的“善融商城”更加成熟外, 交行也正式推出了“交博汇”, 工行研发了“融e购”, 中行宣布将推出“中银易商”, 民生电商表示正在筹备“合一行”。P2P网贷业务目前只能说是处于探索阶段, 另外像余额宝这样有巨大流量入口的平台, 传统银行相对比较弱势, 一旦像百度、腾讯这类巨无霸互联网企业全力攻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传统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诸多挑战, 银行首先要革自己的命, 突破单一结构, 发展多元化业务, 一方面, 以负债端存款立行的理念要破除, 改成以金融资产立行, 可以将存款扫入理财产品, 将金融资产留住;另一方面在资产端, 贷款要实现证券化, 流动起来, 轻资产上阵, 同时拓宽投资边界。

(二) 加强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近年来规迅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将会成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的一大隐患。由于其规模巨大、涉及主体广泛、监管还不完善, 一旦发生风险, 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 在利率市场化对的过程中, 一定要处理好存款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的关系。第一, 鉴于目前部分影子银行发展无法可依、法规混乱, 应该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章, 确保各项金融创新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化发展, 以减少系统性风险。第二, 建立微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第三, 针对不同的监管对象制定合理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方略;第四, 应该改变目前影子银行的“影子”特点, 做到充分的信息公开, 健全影子银行的公开信息披露制度;第五, 建立和完善“防火墙”制度, 使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真正隔离开来, 降低风险, 避免波及;最后, 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实时监控, 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付朝阳.试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J].新金融, 2003 (9) .

[2]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

[3]江春, 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 2011 (3) .

[5]胡新智, 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11 (6) .

存款市场 篇2

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

证监发[2005]121号

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

为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运作,促进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现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投资于现金、通知存款、1年以内(含1年)的存款。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存款银行应当是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资格、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业务资格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人资格的商业银行。

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定期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30%。

四、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时,应当与存款银行总行或其授权分行签订总体合作协议,并将资金存放于存款银行总行或其授权分行指定的分支机构。

五、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时,应当与存款银行签订具体存款协议,明确存款的类型、期限、利率、金额、账号、对账方式、支取方式、账户管理等细则。为防范特殊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定期存款协议中应当约定提前支取条款。

六、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应当与存款银行建立定期对账机制,确保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业务账目及核算的真实、准确。

七、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应根据本通知及相关规定,就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业务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相关协议签署、账户开设与管理、投资指令传达与执行、资金划拨、账目核对、到期兑付、文件保管以及存款证实书的`开立、传递、保管等流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以确保基金资产的安全,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八、基金管理人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存款银行的评估与研究,建立健全银行存款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风险控制措施和监察稽核制度,切实防范有关风险。

九、基金托管人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业务的监督与核查,严格审查、复核相关协议、账户资料、投资指令、存款证实书等有关文件,切实履行托管职责。

十、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在开展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时,应严格遵守《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账户管理、利率管理、支付结算等的各项规定。

存款市场 篇3

关  键  词:储蓄类国债; 存款利率市场化;发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5-0049-02

一、2015年以来储蓄类国债销售形势下滑

长期以来,我国储蓄类国债由于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票面利率相对于银行存款优势明显,而深受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多数情况下供不应求,甚至发行首日即告售罄。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扩大, 储蓄类国债 ① 的利率优势逐渐缩小,竞争力下降,加上各种理财产品不断涌现, 使得储蓄类国债销售完成率呈现下滑。2015年1~7月,全国共发行储蓄类国债8期,包括两期凭证式国债、6期电子式国债, 销售完成率从前期的100%跌至7月份的85%,下滑趋势明显(见表1)。

二、储蓄类国债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储蓄类国债相对银行存款的利率优势缩小

储蓄类国债发行利率是参照并略高于同期限存款基准利率制定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导致储蓄类国债利差优势大幅缩小。 近年来发行的储蓄类国债期限一般为3年期和5年期。 以发行量占比较大的3年期国债为例,2015年3~7月,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浮动比例上限的提高, 国债发行利率与存款利率上限的差额由正转负,分别为0.045%、0.045%、-0.33%、-0.58%、-0.375%(见表2)。虽然只有小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达到上限, 但储蓄类国债相对银行存款的利率优势总体上在缩小, 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 另据对广东省内10地市 ② 553名国债投资者问卷调查显示, 有70.94%的被调查者认为,储蓄类国债销售下滑主要是因为存款利率上浮导致国债利率优势缩小、吸引力下降。

(二)大额存单等投资理财产品分流储蓄类国债客户资源

近年来,大额存单、余额宝、活期宝、银行货币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 这些产品也具有低风险、高流动性和较高收益的优点,因而不断侵蚀储蓄类国债的客户资源。以2015年上半年推出的大额存单为例, 大额存单与储蓄类国债都属于稳健型投资产品,且大额存单具有发售机构更齐全、投资渠道更方便、选择品种更多元、产品流动性更强、利率定价更灵活等特点,但大额存单个人投资起点金额为30万元,储蓄类国债的起点为100元。因此,大额存单对于投资金额在30万元以下的国债投资者没有影响,而可能对投资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国债投资者产生分流,而单笔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销售量占储蓄类国债销售总额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

(三)储蓄类国债购买兑付渠道狭窄,品种设计单一

目前,只有部分电子式国债实现了网银发售、到期自动兑付, 而其余部分电子式国债的销售以及全部凭证式国债的销售与兑付, 只能通过承销银行柜台办理。 笔者问卷调查显示,93.9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国债的购买和兑付渠道单一,不如银行存款和稳健型理财产品方便。 储蓄类国债的期限品种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1年期和2年期的短期品种在2011年以前曾少量发行,5年以上至30年期的长期品种从未发行, 已发行的储蓄类国债全部为固定利率。 问卷调查显示,81.4%的35岁以下被调查者偏好1年左右的短期品种,53.57%的35~50岁被调查者和27.84%的50岁以上被调查者希望发行5年以上的长期品种,80.65%的被调查者希望发行浮动利率或与通胀指数挂钩的中长期品种。

(四)储蓄类国债提前变现成本较高

储蓄类国债采用收取手续费和利息惩罚方式来限制提前兑取,若持有不满半年变现,投资者还要承受1‰的本金亏损(见表3)。提前兑取的凭证式国债由承销银行持有到期(电子式国债实行定期清算后注销), 国家仍需按发行利率向承销银行支付利息,既无助于节省国债利息成本, 又推高了投资者提前变现成本。问卷调查显示,有54.52%的被调查者认为银行存款提前变现条件更优惠,只有22.45%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储蓄类国债,另有23.0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好说”。

三、对策建议

1. 拓宽储蓄类国债发售渠道, 扩大承销机构范围。 一是拓展储蓄类国债销售渠道, 允许柜台外销售,提供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等购买方式,方便投资者购买。 二是适当放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承销储蓄国债的条件, 允许满足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的农村信用社或村镇银行以一定方式参与储蓄国债发售,拓展储蓄国债的销售网络。

2. 改进储蓄类国债发行兑付方式, 提高购买兑付的便利性。 一是合并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统一采用储蓄国债(电子式)的发行和债权记录方式,可通过电话或网络查询债券托管情况。二是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增强兑付便利性,如实行异地、跨行免费通兑等。

3. 丰富储蓄类国债品种结构, 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一是恢复并适当增加1年期和2年期短期品种发行量,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二是发行5年以上至30年期的长期品种,满足中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对5年期及5年以上的中长期品种尝试实行浮动利率(适于升息环境中)或与通胀指数挂钩,打消投资者对利率升高和通货膨胀的担忧。

4. 降低储蓄类国债提前变现成本,增强流动性。一是提高持有1年以内的提前兑取利率, 确保扣除手续费后投资者还能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 二是允许向承销银行进行储蓄国债质押式回购。 与质押贷款相比,质押式回购利率较低、期限更为灵活,更容易为有临时性资金需求的投资者所接受。 这将大大增强储蓄类国债的流动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储蓄类国债的顺利发行。 三是允许储蓄类国债背书转让,以降低其提前兑付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融资功能。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路径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我国是经济大国,在银行储蓄和投资方面极其重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产业经济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一步推行市场化改革, 在此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1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1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利率风险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一直是行业的大哥大,其垄断地位不可动摇,利率管制在我国持续实行了多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对其垄断地位的挑战,利与弊共存。美国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向我们表明,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在实施的初期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率中枢在很短的使其内得到抬升,造成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处于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而我国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行业整体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现今商业银行实行多年的经营模式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直接利差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源,这得益于多年来对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管制; 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以服务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打破了利率管制的约束,银行能够对存款利率自主定价,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存款和客户资源,势必会从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商业银行个体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样会有一定的影响: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垄断地位被动摇,为了在保留市场占有额的同时开发新市场,就必然会将重点放在增加核心竞争力上。而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拥有自主定价权,使得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中小商业银行迎来利好时期,但是如果中小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缺乏,就必须会面临遭遇市场淘汰的危机,陷入破产或者倒闭的困境。

1.2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存款利率越高,贷款利率也会随之提高,投资成本加大会造成投资数量的降低;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存款利率提高会拉动储量的增长,相应的可转化为投资的数量也就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会缓解信贷问题,企业贷款门槛的降低会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另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因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降低会遭遇信贷市场的淘汰,而中小企业会因为经营管理水平的优良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而迎来发展机遇。

1.3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一般来说,存款利率提高会拉动储蓄额的增长,相反的利率降低会减少储蓄。实际上,居民的家庭储蓄行为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我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存款利率的升降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并不明显,储蓄额的增加与居民收入的增加有直接的关系,存款利率的升降对居民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通货膨胀来体现的。

1.4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存款利率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变化。即使对资本的流入流出采取严格的管制制度,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实际投资和投机游资流入。当存款利率提高,境外游资流入到国内进行投机,使市场泡沫加剧; 当存款利率降低,外资的大量撤离流出,不仅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对一些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通过外部渠道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一定的安全威胁。

2存款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2.1产业评价利润率

利息是在产业利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来说产业评价利润是利息的上限,产业平均利润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供求等。一般来说,长期平均利率要等于或低于产业平均利润率,但是在资金供求不平衡的条件下,时点利率可以高出长期平均产业利润率。

2.2资金的供求关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率的均衡性取决于资金供求的数量,但是对供求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政府、企业与家庭之间都属于筹资方,对利率的反作用予以忽略,投资回报率决定着筹资需求,而家庭消费观念和习惯决定着消费需求。政府的政策侧重点决定了政府的资金需求。

2.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升降会带动利率随之升降。通货膨胀促进了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提高,投资需求相应的随之增加; 同时,通货膨胀有会造成资金贬值,存款的增加使得资金供应量减少。因此,通货膨胀与利率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4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利率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政府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和调整信贷规模的手段对利率进行控制,从而对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在不造成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政府多会采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3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3.1合理谨慎的开放存款利率管制政策

开放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首先要把握好时机,首先要看商业银行对于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 其次要看商业银行是否具有自主定价的能力,能否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该在遵循原有的方针步骤的基础上,按照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短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放开→ 活期存款利率放开的路径顺序向前推进。

3.2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要与之相适应

原有的分而治之的监管模式已经与存款利率市场化相脱节,随着金融行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的转变,原有的监管模式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浪费严重,而且在金融风险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防范能力。因此要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必须改革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考虑到市场效应,促进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提升,最大限度地缩短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过渡期。

3.3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有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推出机制做保障。首先,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道德风险,为存款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最大程度的分散市场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推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加快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速度

从我国几十年的经济活动经验来看,利率的变化对投资行为和储蓄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说明我国利率政策的宣传很不到位,国民对利率调整的功能认识不高,因此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产出效应也不明显。由此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并不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是要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利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利率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安全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12(11).

[2]戴宏.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J].金融研究,2012(9).

[3]王晋斌,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2013(12).

[4]王育森,王宇鹏.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分析[J].中国市场,2014(19).

存款市场 篇5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随着年内连续降息降准,以及大额存单的出台,新型理财产品诸如余额宝、理财通等规模不断增长,存款资金流动继续加剧,银行眼下不得不面对存款持续搬家的现状。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化措施,加速了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自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逐渐破冰,从历史上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可能面临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不仅与银行自身的资产规模相关,还与中小银行业务的结构和盈利特征相关,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也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中小银行冲击严重的考验之一。

随着黄山市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在发展中迸发出发展的活力,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进一步为服务和支持三农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入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服务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发挥着金融市场主力军的作用。但地域性的限制,各金融机构为争夺市场,势必会造成业务发展的交叉,竞争本来就加剧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给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在业务的品种、产品的创新上本来就存在的很大的差距,中小银行目前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赚取利差,一旦大型银行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使得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将会降低整个行业整体的利差水平,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必然的冲击,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做出区别于大型银行的发展策略,利用自身区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本土化等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具有信息成本的优势,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型,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商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抓住了地域优势不断的增加了资产的规模,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主营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赚取利息差,中间业务品种少、利润低,占整个经营收入中的比重微乎其微,这与大型银行通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经营成本和抗风险能力相比,差距明显。我行在歙县范围内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利率市场化到来后却增加了负担,因为利息支出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必然加剧银行间拉存款的竞争,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息差,减少利润收入,为了发展,有可能走向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恶性循环。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然是挑战,那机遇和困难是并存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利弊并存。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有利的一面

1、发展更加自主、调整更加灵活、管控更加深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直接刺激的就是银行间最大的生存保障——存款,相比之前拉存款的变相竞争,存款利率的变动显得更加直接而规范,进而促进了银行在资金来源的结构上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流动状况,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各种因素,发挥自主定价权,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权,实现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更深层次发展。

改革必定要求市场更加优化配臵,有改必有阵痛,最先适应的则必然是最快做出调整,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成本意识,加快市场布局和金融创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银行。

2、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臵和客户群体、提高人力效用和客户管理水平。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相对固定的利率定价机制,无差异化的存款利率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从银行自身来说存款营销手段单一,人力资源无法合理的配臵到合适的地方,人力效用低下积极性程度不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必然使得银行更加优化和区分客户群体,实现层次化管理,主动吸引高端客户,优化存款结构,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3、促进银行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相应的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高素质的人力储备将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摆脱因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瓶颈。

4、从软实力上提高服务水准,硬实力上推陈出新。存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银行间竞争更加白热化,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把握市场稳定市场,软硬实力的提升是一大关键。比如我行推广的标杆银行创建即是从提升软实力出发,以一种更加优质的服务水平注入到每个细节,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善、友谊。社区E银行的推出更是从硬实力上走出的坚实一步,我们的产品够潮、有质、取之于大众、用之于大众,让社区E银行作为连接客户于客户之间的平台,是时下网络的C2C模式与银行的金融、信用功能相叠加的新的产品典范。

5、提升和完善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银行经营环境,提升服务“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绩效考核还未真正实现绩效与业绩完全挂钩,未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体制。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也不利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为客户服务,在这样一种银行经营环境氛围下,必定出现投机取巧、不务实、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的服务形式,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实际经济的的客观需求。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发展不利的一面

1、提高经营成本、减少经营收入,压缩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上升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压缩利润;另一方面,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拓展贷款规模,降低客户的利息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又必须调整降低贷款利率,这一升一降,进一步压缩了利差,降低了利润。利润的减少使得银行的计提风险拨备覆盖率受到了限制,银行经营风险加大。

2、风险的宽度和深度加大,不利于风险的管控。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引发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损坏了自身利益,又损坏了客户的利益,这为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冲击了银行信用,降低了客户资源的稳定。

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国家信用、银行信用成为了银行发展的最有利保障,客户对银行的信心和意识未曾动摇。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一方面,要求银行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缴纳保险费,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使银行承受更多风险,同时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允许银行出现面临倒闭的风险,并且对客户的最高保额只有50万元,这就给客户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如何规避风险成了客户逆向选择的一道大题,客户的逆向选择势必加剧了存款的不稳定性,引发银行存款搬家和流动性风险。

4、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无序竞争,扰乱了市场经济,使银行出现分化。

在四大行基本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同业内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加剧,存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使得存款利率不断上涨,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无序竞争;而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造成针对规模大、信誉良好的优良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从而缩小存贷款利差,减小银行的利润空间。进而压缩中小银行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则必然会在利率上实现对大型银行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中小银行背负了更多的发展成本,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扰乱市场经济,影响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民营银行的批准进入,进一步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势必打破银行的传统发展格局。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金融机构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优点,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必然会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走向,提高了存款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

三、提高利率风险监测的措施和手段,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提升自身发展的策略。

1、及时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利率调整机制。深入了解国家金融政策,在政策的范围之内制定出利率调整对银行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机制。

2、建立利率风险应对预案。存款利率市场化必然出现银行的利率市场差异化,进一步会加剧存款搬家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尽量规避风险,稳定发展,就必须有能及时处臵突发状况的应对机制。

3、建立存款利率工作监测点,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知己知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各家银行对待市场的策略和利率政策不同,都会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稳定自身客户的优势资源,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利率会出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实时动态监测同业存款利率变动情况,改变根据基准利率一成不变的浮动机制,才能优化我行的利率结构,吸引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4、合理制定我行的利率定价机制,建立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在定价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成本,并且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5、监测网络及社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舆论。现在的网络舆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在网络上的各种存款有风险的讨论异常激烈,给居民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舆论传播快的特点传播积极的一面,保护银行的市场的利益。

6、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以以往那种冲时点的拉存款方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存款的稳定,及时监控网点存款偏离度有利于从正面分析营业网点的存款机构和经营情况,制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存款策略和发展模式。

7、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存款利率市场化虽然给活期和定期利率的上浮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大这并不能拉开存款利率的差距和优势,为了吸引客户,理财产品的短期限高回报的特点,给利率的变动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自身理财产品少,特点不够鲜明,处于一种被动和劣势的地位,只有监测同业理财产品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反过来创新自身的产品和优化自身营销手段,才有机会从中突围。

8、制定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存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不一样的存贷款利率会造成利率的结构风险,由于客户拥有存贷款选择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承担利率变动带来的客户利率选择性风险,合理、准确的评估和计量利率风险,优化存款利率监测分析表,总结和统计利率风险数据,给利率政策和领导层决策提供更直接和有效的依据。

9、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由于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于利率变动给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的意识薄弱,更生活在过去那种无差别无风险的意识形态里,必然阻碍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只有改变思维模式,摒弃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做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为利率市场化经营转型奠定基础,上下协力应对发展。

存款市场 篇6

关键词:存款保险 利率市场化 金融稳定 存款搬家

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的定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或者地区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弱小存款人所进行的一种制度选择,存款保险机构在投保机构(通常为吸纳存款的银行)无力偿还到期负债时全部或部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其运作模式是商业银行或其他吸纳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存款保险机构承诺在金融机构遇到财务危机或面临破产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为清偿债务的风险担保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参保银行信用、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维护金融稳定均有较重要的意义。截至2014年1月31日,共有113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条例分析

1993年,我国着手研究论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关问题,并经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充分讨论。经过21年的研究与努力,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正式出台,打破市场此前对于银行不能倒的刚兑预期,有利于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和存款人资金安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核心原则主要内容具体内容

机构职能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最小化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处置与危机管理

管理方式事前事后监管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组织形式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投保机构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包含在内)强制投保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包括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的本金和利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等不包含在内 )

保险限额50万元人民币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可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另有规定)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投保机构出资+投资收益+其他存保基金来源:(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四)其他合法收入

存款保险基金运用利率债及高等级债券等存保基金运用: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

(一)存放中国人民银行;(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保险费率基准费率+风险差别费率基准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根据其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确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存款赔付限额内及时偿付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监管方式事先监管

事后处置事先提出风险警示;投保机构存款可能发生危险时应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对发生危机的投保机构进行接管、清算、破产等

投保机构破产定义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决定撤销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适用本条例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中金公司研究

由于目前公布的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月收集反馈意见,而后还需进行修改并上报国务院,最终由人大审批通过,因此其正式实施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Anginer, Demirgü?-Kunt, and Min (2014)通过研究国际数据表明,一国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大规模的挤兑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减少,尤其是危机期间可以明显降低银行倒闭数量并提高金融稳定性。现阶段我国贷款利率已全部放开,而存款端利率浮动区间也扩大至1.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分析及保险覆盖范围测算

(一)存款保险基金来源

《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及其他合法收入。

根据IADI就各国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的统计,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被保金融机构定期支付保费给存款保险机构;二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如政府注入初始注册资本金)或结合存款保险机构发行股票与债券筹集资金形成。以美国为例,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建立之初,由美国财政部及12家联储银行共同出资2.89亿美元,约为当时被保存款总额的8‰,其中:财政部出资1.5亿美元;12家联储银行出资1.39亿美元(为超出监管要求的二级资本储备的一半)。1935年,《银行法》允许FDIC必要时可向财政部借款9.75亿美元,1991年该借款额度由5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

nlc202309051218

参照我国2005年成立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其基金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由国务院出资,财政部一次性拨付注册资金63亿元;二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风险基金分别达到规定的上限后,交易经手费的20%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三是在该基金设立以后,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交纳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等。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的初始基金池一部分来自国家的专项资金(或国家拨付的注册资本金);另一部分则主要来自被保银行基于被保存款和保险费率所交纳的保费及其投资收益等。

(二)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及保费规模测算

笔者根据《征求意见稿》,结合国际惯例中需考虑的合格存款、合格存款中的保额内存款、保险费率这三个因子,分步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被保存款范围及保费规模进行了测算。

1.合格存款约为100万亿元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吸收存款的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包含在内)。存款保险制度主要覆盖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等不包含在内。按照这一原则,人民银行根据2013年底的存款情况进行了测算,可以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各项存款总计约112.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9.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约36.5万亿元;机关团体、财政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分别为18.4万亿、4.8万亿及2.8万亿元,估计合格存款在100万亿元左右1。

2.保额内存款占合格存款的比例约为50%

存款保险制度针对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最高限额是50万元。不过按照社会财富分化特征,即所谓的“二八效应”,少数人群仍会拥有较大规模的存款。笔者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所做的家庭财富调查,模拟得到中国家庭资产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13年中国家庭资产分布图(单位:元)

资料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金公司研究

那么在合格存款中,保额内存款占比如何?

首先,从国际经验来看,实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范围在20%~85%,如美国79%、日本79%、韩国40%、香港20.4%、瑞士32.87%、加拿大54.7%等;笔者统计约30个主要国家,其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均值为50.56%。其次,人民银行曾先后于2005年4月和2007年4月对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结构进行抽样调查,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占全部账户数量的99.7%,其存款金额占全部被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46.08%(见表2)。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以及资产配置的多样化,并结合国际平均水平,笔者预计我国保额内存款占合格存款的比重为大于或略低于50%。

表2 人民银行2007年关于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账户结构的抽样调查结果

金额存款账户户数占全部存款账户的比例存款金额占全部调查存款账户金额的比例

0万元0.00%0.00%

<5万元96.18%20.54%

<10万元98.32%29.47%

<20万元99.32%37.61%

<50万元99.70%46.08%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

3.保险费率执行差别费率制,估计初期平均费率较低

《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指出:“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而风险差别费率,与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有关。总体来看,规模较大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因其安全系数高、经营管理状况较好,保费相对较低;而中小银行乃至于民营银行,安全系数较低,保费也相对较高。笔者认为,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会特别考虑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良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其费率。

在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存款保险知识专家问答》一文中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只是小比例地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费率水平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和现行水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影响很小”。按照其他国家及地区目前的费率水平,如韩国与印度0.05%,德国0.03%,日本0.08%,中国台湾0.05%~0.06%,中国香港0.05%~0.14%,美国历史上曾0.025%~0.45%,笔者估计我国初期平均费率水平可能在0.03%~0.08%的范围或更低。

因此,基于合格存款约100万亿元,保额内存款/合格存款大于或略低于50%,初期费率水平在0.03%~0.08%,笔者对存款保险基金与银行所需交纳保费规模进行了模拟测算,可得到投保机构(境内银行)在初期每年所需交纳的保费在200亿~400亿元(见表3),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收紧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同时也意味着,若要实现较好的保障存款的目的,存款保险基金在初期对国家注资或其他资金来源的依赖性较大。

表3 存款保险基金与银行所需交纳保费的情景模拟

存保基金测算模拟1-1模拟1-2模拟1-3模拟2-1模拟2-2模拟2-3模拟3

50万元及以下存款/合格存款42%46.08%54%42%46.08%54%50.56%

nlc202309051218

保额内存款(亿元)405883 450981 496079 405883 450981 496079 456032

费率0.05%0.05%0.05%0.08%0.08%0.08%0.05%

银行需交存保基金 费用(亿元)203225248325361397228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

(一)对银行的影响

1.大规模存款搬家不会出现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的保险限额为50万元,可覆盖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由于中国财富较为集中,从存款人的角度出发,保额内存款由于能被投保,因此没有搬家的动力;而保额外的存款则更看重银行的其他附加值,客户黏性较大,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和企业而言,没有动力转移和分散存款来获得更高的覆盖比例。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随着贷款端利率的完全打开,存款端利率也将不断放开,存款转移的核心动力是在银行,也就是银行所能提供的综合服务、收益率以及安全保障。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不可能把资产完全配置为存款;考虑到管理成本,高净值客户也不太可能将其存款分散到很多不同的银行;企业也类似,由于企业与银行还有贷款等方面的合作,更不会轻易转移存款。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IADI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多数国家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未出现存款转移现象。笔者相信人民银行在实施前也对此进行了压力测试,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不会带来存款大量转移,进而冲击市场流动性以及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对银行净利润初期影响约-1%,后期较小

如果基于2013年年末各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并根据以往存款以及利润的年增长率来估算2014年年末存款余额(存款保险的基础),按银行资产规模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设置0.04%~0.09%的不同保费费率,并结合上文中银行每年所需交纳保费的分析,可测算出存款保险制度在初期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均值约为-1 %。在不考虑存款搬家的前提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会对银行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后期在存款保险基金累积到一定水平后,每年所收取的新增保费将下降,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也将减小。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在经济波动与流动性风险中所起的金融稳定作用,存款保险制度后期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3.存款保险基金如何履行赔付

存款的赔付分为两部分:存款保险基金按50万元的上限对应赔付,银行破产清算后也进行相应赔付。

但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即使个别小存款银行发生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破产的情况,一般也是先动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对出现问题的存款银行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担其业务、资产、负债。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银行收购、承接的,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存款人。这一点与国外惯例一致,即如果有银行破产,该银行如果能被其他健康金融机构收购和从中获取支持,存款人的权益将得到充分保护。FDIC对问题银行的不同处理方式中直接赔付与资金援助分别仅占14%与15%,71%均为直接或间接接管(见图2)。因此,在承诺直接赔付的背景下,应主要先尝试接管,后考虑清算及破产并赔付相应存款;从存款保险授权模式的角度来看,这一方式是风险管理制度下的风险最小化模式。

图2 FDIC对问题银行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FDIC、 中金公司研究

(二)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限于下列形式:存放中国人民银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美国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也主要以保费、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投资收益等为主,而在投资中主要为债券投资、现金存放以及美国政府充分担保的本金与利息收益类投资。从美国FDIC的投资来看,2013年政府担保类债券比重达62.6%,现金类资产占比5.8%(见表4)。而在其债券类资产配置中,主要是占比85%的国债以及15%的通胀保值债券;而且近年来,整体久期有所增加,1~5年期国债比重由2012年的12.5%增至2013年50.4%,1年期以内国债比重也从2012年的72.4%降至2013年的37.8%(见表4)。

表4 2013年末FDIC资产负债表

2013年 (千美元)2012年 (千美元)2013年比重2012年比重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54327031003615.8%4.8%

政府担保类债券:中长期国债及通胀保值债券 385105003486868862.6%53.5%

1. 中长期国债 1年期以内37.8%

1~5年期 50.4% 1年期以内 72.4%

1~5年期 12.5%

2. 通胀保值债券 1年期以内 6.4%

1~5年期 5.4%1年期以内 5.2%

1~5年期 9.9%

信托优先证券0 226398303.5%

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222773510068523.6%1.5%

投资的利息收益及其他5114284335920.8%0.7%

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163449912311955426.6%35.5%

财产及设备3772233928800.6%0.6%

总资产615151476518591100%100%

nlc202309051218

资料来源:FDIC、中金公司研究

从我国来看,不考虑初期一次性的注册资本金,每年存款保险基金上收的保费只是小几百亿元的级别,对债市需求的增量而言,是利好但也不会构成很大影响。我国存款保险基金在债券配置上,应该主要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银行债、铁道债、超AAA级信用债和部分AAA级评级信用债;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收益率等因素,期限可能会以中长期为主。

对于债市的间接影响在于,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加剧银行竞争,小幅提高银行存款成本。不过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存款保险”,在执行了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后,加上外汇占款逐步减少,人民银行完全可以逐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很多发达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很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降准可以缓解银行存款成本的提高和资金效率的下降。总体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偏正面。

(三)对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较为深远:

第一,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脚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国际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使得大规模的挤兑事件发生概率减小,尤其是危机期间可以明显降低银行倒闭数量并提高金融稳定性。

第二,有利于打破“大而不能倒”及不能容忍违约事件的现状,同时允许商业银行破产,有助于理清银行退出机制,让风险得到更好的定价。

第三,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及存款端利率的逐步打开,银行净息差将有所压缩,从而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转变此前依赖存贷差的简单经营模式,在加强银行业竞争的同时,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促进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降低社会对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所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从而提升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对股市而言也是偏正面影响。

第五,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言,“是从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式的隐性保险走向显性保险”,存款将从无风险性质变为存在些许风险的资产,长远将改变资产配置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债券配置需求。

第六,在拥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后,政府可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允许更多民营银行进入市场,打破银行业垄断局面,从而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如此可以缓解目前“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第七,有利于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障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存款人资金安全等。

总而言之,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章,其功在当下,但利在长远。

注:1.选取2014年10月数据是考虑到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已在当月实行,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更小,更适用于对被保存款规模进行测算。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印颖 罗邦敏

存款市场 篇7

银行存款到哪儿去了

银行存款大量流失, 这些资金到哪儿去了?业内人士据此指出, 楼市回暖、互联网金融“宝宝”类产品的崛起、民间投资公司高息揽储的泛滥, 无疑对银行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存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不久前发布的上市银行三季报中不难看出, 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 较今年半年报时的77.13万亿元, 减少了1.5万亿元, 降幅达1.97%。这是自1999年以来, 第一次出现季度人民币存款下降的情况。

银行存款流失严重首先是由于近期楼市回暖, 众多储户取出银行存款去买房的现象较多。有媒体10月份曾报道, 据网上房地产数据统计, 南京限购令解除后一个月的时间, 依靠限贷放松的再助力, 全市新房认购量达到了惊人的1.1万套, 创下近年来少见的销量。从今年9月开始, 限购限贷的利好一直不停地刺激着楼市的复苏, 央行通知“认房不认贷”的房贷新政落地后, 像一针强心剂带来楼市的回暖。据地产龙头万科发布的10月份销售简报称, 今年前十个月1711.4亿元的销售金额, 也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709.4亿元。一家银行客户经理私下说, 银行受存贷比考核的核心存款, 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其次是P2P的火爆使银行存款被搬到互联网理财。有数据显示, 10月24日天弘基金披露了余额宝三季报, 截至三季度末, 余额宝规模达到5349亿元, 为宝粉赚到收益57亿元。余额宝用户数增至1.49亿人, 意味着平均每9位中国人中就有1位是宝粉, 单季度增加2500万户, 增幅达到20%。虽然不良P2P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 但网贷行业发展速度仍然惊人。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 10月份新上线P2P平台71家, 网贷成交量达268.36亿元。截至10月, 网贷行业平台数已达1474家, 预计到2014年底, 全国网贷平台或将达1550家, 行业累计成交额将突破3000亿元。信托业规模到2014年已接近12万亿大关。

再就是股市看涨引来大批新开户炒股。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最新数据显示, 国庆节之后证券市场保证金最近三周连续净流入资金合计近4000亿元, 显示出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有很多投向股市。近期开户数据也显示, A股周开户数连续三周保持在20万户以上, A股吸引力持续上升。另外就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社会五花八门甚至高息融资产品泛滥, 对银行存款冲击加剧。这些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流向高收入产品, 造成银行存款严重流失。因为, 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较差距明显。同时, 其随时转进转出的极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所以, 导致今年从第三季度开始银行存款下滑十分严重。

银行应对存款“搬家”

在市场化资金价格畸高情况下, 执行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从16家上市银行存款下降1.5万亿元来看, 主要是活期存款最严重。业内人士指出, 今年9月, 银监会等部门联合下文叫停银行“冲时点”, 导致银行季末抢存款的冲动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 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大肆抢夺居民存款, 民间投资公司也高息揽储, 银行存款不再受青睐。几年前,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一个金融论坛上说, 如果银行不改变, 我们改变银行。当时看似戏谑之语, 现在却有些一语成谶的味道。银行存款出现15年来首次季度下滑, 而为防存款搬家, 一向“高大上”的银行也开始放低身段, 主动示好储户, 千方百计揽储、业务结构调整、布局互联网金融等多点发力, 以期挽回颓势。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笔者:“今年以来, 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不断上升, 现在有些理财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比之前7折的房贷利率都要高了。但是为了留住存款, 这些理财产品就是再想停也不敢停。”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为了存款也不得不加快“创新”的脚步。近日, 就连老大哥工行也开始布局直销银行。业内人士分析, 直销银行、微信银行、口袋社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银行物联网点之外的有效延伸, 并带来存款的大幅增长。

另外, 为了防止存款“大搬家”, 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出硬招、狠招。此前有媒体称多家大行关闭了股份制银行的POS机理财转账业务端口, 严防存款搬家。还有部分银行对超级网银的资金归集单笔额度进行限制。银行存款减少, 说明近些年, 引进来的金融市场主体已发挥鲶鱼效应。有了充分的市场竞争, 消费者就可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自由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谁指望霸王条款还能继续海吃四方, 那么谁就会失去消费者。而储户用脚投票, 倒逼银行提高存款利率, 改善服务目前只是开始。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攻坚战

在市场化资金价格走高情况下, 执行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没有竞争力。而根治银行存款大量流失的治本之策, 就是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彻底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攻破这个最后堡垒。使得商业银行存款等融资彻底市场化, 与现行市场化融资平起平坐、在同一个起点上竞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背后暗含怎样的深意?未来利率市场化将如何推进?商业银行应当如何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关于利率市场化, 之前的提法为“逐步推进”、“渐进式推进”和“深化”利率市场化,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使用了“加快”两字, 可见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了新的表述。今年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了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会议确定:“要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表述被市场认为与之前的官方表态相比生变。分析人士解读认为, “有序”意味着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步子走得要合理, 不要对融资成本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总的来看, 利率市场化在方针上是明确的, 甚至央行负责人在公开场合也提到基本完成改革的时间点。这反映出政府决心要认真推进改革。

存款市场 篇8

随着1996年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放开 , 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渐走向正轨。目前,该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也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内放开。然而 , 由国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可知,存款利率限制的放开使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断缩紧银行利润空间,增加其倒闭的风险。因此,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利率管制放开、竞争加强后,避免银行之间发生挤兑且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进而维护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的 发 展 现 状 及 存 在 的问题

(一)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一直实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政府为出现经营或支付困难的银行买单,保证存款人不受损失、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这样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愈来愈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它也阻碍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且封闭了银行业在未来能够引进市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的缺口。

(二)我国目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严重的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业的运行低效。因为有这种不付成本的国家信用做担保,银行可以无需承担保费缴纳义务便能享受存款保险所带来的保障和收益,这使得各银行平时不注意资产质量的提高和风险控制,为了自身的盈利目标加大对高风险项目的放贷,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积压,这不仅易引发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最终还可能促使银行业运行低效。

2. 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不利于中小型银行公平竞争。政府对中小型银行所提供的支持力度相对于五大国有银行来说还有所欠缺。正是因为缺少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存款人对于中小型银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所顾虑,进而使中小型银行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实力日渐悬殊。

3. 不利于快速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不利于银行业的改革。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必会使银行业间的竞争加剧、利润缩水,甚至破产倒闭,若此时防范措施不到位,则可能引发大范围的市场恐慌。而且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缓慢导致资本流入的速度也逐渐减缓,必然会使金融体系不确定性增加,运行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三、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

(一)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由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业间剧烈竞争,使得银行出现危机或濒临破产时,会对存款人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就是让相关的存款保险机构通过对银行提供资金救济或赔偿来保证广大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降低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还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率调控框架,存款利率的下限依然没有放开,不够完善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和不够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存贷款定价一旦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失去过度保护,相应的银行利润空间也被大幅紧缩,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也会因此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因此,金融风险上升势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金融保障机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信用

由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使得中小型银行的退出机制将拥有制度性的保障,不需要政府再为其承担巨额的担保,大大降低了政府的风险处置成本,进而利于中小型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增强其金融信用。

四、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要与其他监管制度相配合

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主要体现在事后救助方面,一定程度上防止自我实现型银行的挤兑,而对于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较小,因此难以预防银行由于自身经济问题导致的危机的爆发和倒闭破产。一旦银行发生的系统性危机将存款保险金耗尽时,还得向政府或央行寻求帮助。所以,良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还需与银行监管部门相互配合。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制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扩大,可将人均存款、人均收入等指标均列为参考因素,尽可能保证对绝大多数储户和绝大多数账户的赔偿限额加以覆盖。不能一味地效仿其他国家,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该制度的实施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三)平衡利益的重新分配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治银行家的效用为负是造成显性化改革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调整显性保障下政治银行家的效用。首先,给予政治银行家一定程度的补偿,例如在保费征收方面让国有银行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其次,改变政治银行家的效用函数 , 例如逐步加强银行业改革、增加市场竞争度以激励政治银行家不再只依赖于其垄断地位获利。

(四)加快进行相关立法工作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制定,这样才能避免存款保险机构处置危机银行时的随意性,使其有章可循,也能使各级监管部门恪尽职守,防止监管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发生,进而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

五、结论

存款市场 篇9

一、我国现实经济状况的分析

(一)我国居民储蓄情况

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高储蓄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储蓄的不断增加,增强了我国银行的流动性,使我国银行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仍然能持续运行。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弹性。从理论上来看,储蓄率高可以吸引居民增加储蓄,减少其他投资;而储蓄率低的情况下,可以导致居民减少储蓄,把资金投向证券市场。然而我国居民更偏好于把资金存放在银行以获取较低的利息,而不愿意把钱投向股票市场。

(二)我国股市现状及股市的特征

截止至2010年4月,沪市拥有上市公司866家,上市股票910只,总股本16142亿股,流通股本7856亿股;深市拥有上市公司742家,上市股票784只,总股本3701亿股,流通股本2436亿股。沪深股市股票账户总数达12669.23万户,其中,有效账户10614.14万户,休眠账户2055.09万户。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促进市场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企业融资提供重要的渠道,大大的拓宽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方式。但是与国外发达的投资市场相比较,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仍然不完善,具有高风险的特征。

1. 我国A股市场的市盈率较高

在证券市场上,市盈率是衡量股票价格水平高低的公认的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股票市场上投机的程度。一般来说,市盈率越高,市场上的投机性越强;市盈率越低,市场上的投机性相对较低。然而我国A股市场上的市盈率一般高达20至60倍,和全球其他股票市场上相比较高。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为15-20倍,香港的为10-20倍。

2. 我国A股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的事件时有发生,二级市场上围绕着各种题材炒作的事件屡屡发生,股票的价格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上市公司的信息。在我国A股的二级市场上,散户投资者数量众多,散户与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力量的不均衡,价格容易被机构投资者操纵。

二、股市与居民储蓄状况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采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最新月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现阶段我国A股市场与居民活期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之所以选取我国A股市场的交易总额作为股市获取资金的变量,是因为股市的交易额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出A股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当股指上升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收益增加,于是就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A股市场上成交量的进一步放大,因此A股交易额一方面能够较好的反映股市的交易状况,另一方面能反映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本文先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居民活期存款储蓄额与A股交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再通过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两者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还运用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两者的变动对彼此的影响的贡献率。

(一)建立VAR模型

设VAR (P) 模型为:Yt a+A1Yt-1+A2Yt-2+……+Ap Yt-p+, 2, 3, ……T公式中Yt是二维内生变量向量,即Yt=(sat, stt), , 其中sat为活期存款储蓄余额,stt为股市交易额(沪市交易额+深市交易额), 是二维扰动向量,A1, A2……Ap为参数矩阵。

首先对活期存款储蓄余额和股市交易变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SA和LST,建立VAR模型,经过多次试验比较,VAR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取1时效果最好(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仅有部分滞后项是显著的,但是在建立VAR模型是一般不做筛选。

从VAR模型各方程检验结果(见:表2)和VAR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见:表3)来看,很显然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滞后变量对A股的交易额都是存在显著影响的。但是看居民储蓄方程,A股市场对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分流作用并不十分明显。除了受到自身滞后期的影响外,A股的交易额的滞后变量对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影响不是很凸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A股并没有大量吸引居民活期存款储蓄,A股市场上有很多让居民不能信任的因素,A股市场的波动性导致了居民的收入在股市与活期存款储蓄之间徘徊,居民只把A股市场当成一个投机的场所。我们只有通过完善A股市场机制,保证我国A股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居民的资金停留在A股市场上,变投机为投资,从而把资金吸引入A股市场,起到真正的分流储蓄的作用。

(二)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防止虚假伪回归的出现,先对居民的活期储蓄与股市交易额进行Granger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变量之间的引导关系,能够反映出居民活期存款储蓄与A股市场交易额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通过Granger检验,取滞后期为2,得到如下检验结果 (见:表4) 。

表4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是A股交易额的Granger成因,但是A股交易额不是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Granger成因。这一结果表明了居民活期存款储蓄额影响着A股交易量的变化,而A股交易额并不是很明显的影响居民活期存款储蓄额,这也充分说明了居民活期存款储蓄额对股票交易的冲击传导交易上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三、对模型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会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会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到给其他内生变量。

下文中分别给居民活期存款储蓄余额和股市交易额一个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两者的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居民活期存款储蓄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约有0.015的变化,并且影响的时间比较持久。对股市交易额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逐渐增强,至第7期完全显现出来,约为0.04的负向变化,之后一直保持。股市交易额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有显著反映,交易额迅速增加了0.45,而后逐渐降低,至第4期后新息基本消失。而对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一个新息在第2期达到最高,约为0.05,然后基本保持不变。

(一)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波动幅度比较小,而股市交易额的变得却比较大

居民活期存款储蓄当期的一个正冲击只能引起自身0.015亿元的变化,说明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增长原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为居民的活期存款储蓄奠定了稳定的增长根源。而股票市场对其自身的一个正面冲击影响显著,引起了交易额增加0.45亿元,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A股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不高,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较大,交易额的波动也比较大。

(二)股市交易影响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储蓄,活期存款储蓄也影响股市交易额

当本期股市交易额一个正冲击,居民活期存款储蓄会降低0.004亿元,即股票市场受外部某一因素的冲击,给居民活期存款储蓄带来反向冲击,但冲击的力度比较有限,这表明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储蓄变动的因素里股市交易对其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当对本期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给一个正面冲击,股市交易额收起影响并在第二期时增加到0.05亿元,并在之后保持稳定,这说明了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市交易额的增长,这说明我国居民主动投资证券市场的积极性正在增强。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软件可以得出图2,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贡献率,不考虑股票市场和居民活期存款补充储蓄对自身变动的贡献度,二者对彼此的贡献率约7%,这也说明我国股票交易额与居民活期存款储蓄额之间存在联动关系。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投资倾向和储蓄偏好都在发生变化。居民的储蓄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居民的投资趋向有上升的趋势,居民的活期储蓄存款正在向股票市场转移。因此我们要跟那个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那个能够更好的起分流我国高额活期存款储蓄的作用。

我国居民能够更多的是把股票市场当成一个投机市场。我国股民把股市当成了一个聚宝盆,而且是不用动脑筋、不用费心费力的赚钱市场。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报纸、杂志都在时刻解析着我国股票市场行情,预测这股票市场的走势,在这样一个投机风气盛行的市场,要求广大股民对股市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

我国股市交易额与居民活期存款储蓄之间虽然存在有联动效应,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这与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储蓄的低利率弹性、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特征是不可分开的。所以我国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的建设,完善居民的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家树.股市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J].2008

[3]李双成, 李红霞.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量与价格波动关系实证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J].2008

[4]熊其康.对我国居民储蓄与股市交易之间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西部金融[J].2008

[5]刘巍.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存款市场 篇10

关键词: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何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与此同时, 金融业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建立包括最后贷款人、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等功能在内的现代金融安全网、能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目前, 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审慎监管职能已经确立, 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长期以来, 我国事实上实行由国家全额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 一旦金融机构发生资不抵债, 最后都由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给予赔付。隐性存款保险不利于金融市场化改革和效率的提升, 国家财政还会面临较重负担。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大好处是让金融机构自己出资建立保险基金, 而非纳税人买单。当前, 我国银行普遍盈利丰厚, 这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 包括设立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改革也正式起步了, 存款保险既有助于村镇银行等小银行同大银行竞争, 又可以避免个别小银行倒闭而引起恐慌。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在今年两会上宣布我国将于今年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

本文论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二部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简述

1993年我国提出利率自由化的构想, 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 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以使其利率水平基本反映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1998年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 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贷款自主定价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2006年建立上海同业拆借市场, 上海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2012年6月, 我国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 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同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完成最后一道门槛, 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设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 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

三、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

(一)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1.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 存贷款利差减小, 经营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对存款依赖性很强, 利率市场化之后, 各商业银行之间为了占领市场势必会导致利率竞争, 以提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资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 存贷款利差的大幅收窄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间, 导致经营风险的加大。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难免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动荡。

2.银行借款客户结构发生变化, 潜在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之后, 由于资金成本升高, 为了增加利润, 一方面, 银行会对一些利率市场化之前难以获得贷款的企业发放贷款, 这些企业发生违约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 在高利率的刺激下, 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小, 借款者有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的冲动, 而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退出信贷市场, 使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并且更严重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和贷款利率之间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经营效率低的金融机构会面临破产风险。

3.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普遍存在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 资产和负债之间不匹配状况严重, 并且市场主体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利率市场化之后, 利率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发生的频繁波动会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一是增加了银行资金定价的难度, 导致重新定价风险的加大;二是即使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 但只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 银行也会面临基差风险;三是利率市场化后客户根据利率变化行使存贷款及期限的选择使银行承担更大的选择权风险。

(二) 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 一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风险加大, 并可能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而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构建金融安全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长期以来, 我国在处理问题银行时, 实际上是实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导致了大量弊端。一是由于国家承担存款保险责任, 导致市场主体过分依赖国家信用, 不能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 削弱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二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随意性, 给存款人造成银行越大越不会倒闭的预期, 更愿意将钱存入四大行, 不利于商业银行间平等竞争。三是巨额的担保责任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同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 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 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2014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561期) 时代Times一定的保险金, 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 保证其清偿力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制度。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 一能保护存款人利益, 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和投资信心;二能防止个别金融机构倒闭的传染效应, 抑制银行挤兑和由此引发的银行危机,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能建立问题银行的合理处置机制, 降低道德风险。其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竞争能力, 促进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效率。再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依照法律手段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加强监管有效性, 减少风险损失。最后,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 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分析得出, 利率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 利率市场化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 抓紧落实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方案, 为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二) 培育有效的货币市场, 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 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优胜劣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倩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商业环境 (2009) .

[2]张维, 谷政.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障碍与政策建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 11-18.

[3]姚志勇, 夏凡.最有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 (2012) 98-110.

存款市场 篇11

前不久,我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我和子女在整理老伴的遗物时发现有一张10万元的存单,于是我们拿着身份证以及老伴的存单、死亡证明到银行支取存款,银行却以手续不全为由拒绝付款。请问,我们该如何支取这笔存款?

读者:孙福英

孙福英同志: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查询、停止支付和没收个人在银行存款及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的联合通知》规定,存款人死定后,继承人要支取其存款,必须向银行出具自己享有继承权的有效证明,主要是指继承证明书。

继承证明书必须通过公证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办理,即如果几位合法继承人对死者的存款分割没有争议或者只有一个继承人,则继承人应当持存单、身份证明和存款人死亡证明等材料,到当地公证处(尚未设立公证处的地方向县、市人民法院)申请办理继承证明书。公证处或者人民法院受理后,经调查审核认为符合出证条件的,即出具继承证明书。银行凭继承证明书办理存款支付或过户手续。

如果几个合法继承人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则不能申办继承证明书,两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对死者存款的继承权归属以及各继承人应得份额问题作出裁判,裁判生效后,继承人就可以持法院的裁判文书到银行办理存款支取或者过户手续。

存款市场 篇12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艺术下一篇:新闻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