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分析

2024-10-04

做法分析(通用12篇)

做法分析 篇1

1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 大规模的建设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境外建筑师事务所、机电顾问公司的作品, 在国内建筑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传统的机电设计, 应突破藩篱, 充分吸纳境外机电顾问的优点, 符合工程建设的需求。因此, 本文从工程建设管理及配电系统做法方面, 总结和比较了国内外主流电气做法的特点和差异, 与业内同仁分享。

2 工程建设管理的差异

工程管理方法会影响到各个环节的组织、表达和衔接, 所以了解国内、外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差异非常必要, 下文对存在差异之处进行详细介绍。

2.1 设计阶段划分上的差异

1) 国内设计阶段一般划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各阶段设计深度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年版) 执行。

2) 国外设计阶段划分基本与国内相同, 但实施的主体不同, 各阶段深度不同。

国外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方 (建筑师事务所、机电顾问) 提供, 而施工图由中标的承包商负责, 如此划分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 初步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的份量, 其文件深度可充分满足工程概算的要求。

(2) 承包商依据设计文件中体现出的技术要求, 充分考虑系统特点, 并结合拟采用的机电设备, 组织有竞争力的投标文件。中标承包商的工程技术人员会跟进完成“施工图”, 此“施工图”会充分体现施工安装的具体要求 (深度远超国内的施工图) , 可真正指导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无法实施之处或其他需要变更之处, 工程技术人员会及时修改施工图, 待施工结束时, 施工图自然而然演变成为了“竣工图”。这样的竣工图才真正具有归档、后期维护的指导意义。相比而言, 我国的竣工图只是将设计变更的内容补充到了施工图中, 而二次机电、厂商深化图纸等更改并没有反映到竣工图纸中, 因而是不完整的。国内外设计阶段划分差异如图1所示。

2.2 文件组织及表达上的差异

基于上述分析, 国外的初步设计文件作为设计的终极产品, 其文件深度要超出国内的初设文件。下面以某个项目为例进行展开说明。

1) 机电专业划分

MEP (机电) 工程分为Mechanical (设备) 、Electrical (电气) 和Plumbing (管道) 三部分。

境外机电顾问公司通常按Electrical (电气) 、Low Current (弱电) 和Mechanical (设备) 三个专业进行工作划分。相对于国内的机电设计, 其特点如下:

(1) 弱电设计由独立的专业工程师负责, 不属于“电气设计”的范畴, 更能体现专业性。

(2) 机电顾问为建筑师提供电梯需求分析报告。

(3) 不分“水”、“暖”, 更有利于系统的设备各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考量。

2) 内容编排

国外的机电初步设计文件一般按从平面到系统的顺序编排, 电气专业的设计文件内容及特点如下 (以某公司的设计举例) :

(1) 通用部分 (说明、文字符号、图例、安装作法图)

因施工图由中标承包商负责, 因而设计文件中会给出各类安装做法要求, 对后续的工作指令明确 (国内设计通常引用“标准图”, 若选用不够细致或附加说明不到位, 会引起加工制作上的偏差) 。安装做法中还包含照明控制接线原理图。

(2) 应急照明平面, 表述各类消防应急灯具的布置及回路划分。

(3) 照明平面, 表述各类普通照明灯具的布置、控制要求和开关设置等。

(4) 电力平面, 表述内容包括:主干电缆桥架路由 (单线图, 区分出种类) , 各类电力设备位置及相应的控制柜/箱位置, 配电箱位置和风机盘管 (FCU) 位置等。

(5) 末端照明配电箱系统

因涉及大量关联数据, 一般利用EXCEL表实现。表1为笔者参考某境外设计文件编制 (仅为示意性) , 以供参考。

(6) 配电柜/箱系统, 以CAD单线系统图的形式给出, 此图侧重系统性, 反映重要电气参数。

(7) 各变配电室低压配电系统均以CAD单线系统图的形式给出, 此图侧重系统性, 反映重要电气参数。此图实现了国内设计中的“低压配电系统图”和“配电干线系统图”表达要求, 参见图2。

(8) 电缆选型计算表

若想准确地进行电缆选择, 需综合截面、电压损失、载流量、校正系数、同路径电缆数量等众多因素进行详尽的计算, 涉及大量关联数据。利用EX-CEL可充分实现此需求。

表2为笔者参考某境外设计文件编制的电缆选型计算表 (仅为示意性, EXCEL表内的关联数据定义不在本文介绍范围内) , 以供参考。

以电缆选型计算表来表达的优势包括:计算过程及结论一目了然, 便于追溯及修改;此表可集中地反映整个项目对主电缆需求的信息, 有利于工程概算;在系统图中不再出现电缆的具体选型信息, 使系统图重点突出。

(9) 各类竖向系统图, 复杂项目可包括:a) 中压主干竖向单线图 (参见图3) , 反映中压配电室与各变电所之间的关系;b) 应急供电主干单线图 (参见图4) , 反映发电机房主应急柜与各分应急柜之间的关系, 反映各分应急柜的供电范围;c) 低压主干竖向单线图 (参见图5和图6) , 反映各变电所的供电范围;d) 应急照明 (集中电池系统CBS) 配电竖向单线图 (参见图7) , 反映各CBS主柜与各应急照明分配电装置之间的关系, 并反映出各应急照明分配电装置的供电范围;e) 应急照明监控竖向单线图 (参见图8) , 反映各应急照明主柜、应急照明分配电装置与监控中心的监控网络;f) UPS配电竖向单线图 (参见图9) , 反映UPS系统的配电网络。

3) 注重工程管理的指导性, 在系统图中尽量反映出不同机电承包商之间的界面划分。

如图10所示, 风机盘管等小容量设备前均设置插座、控制箱前均设置隔离开关, 插座、隔离开关由机电总承包方负责, 以此作为与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工程界面。

3 配电系统做法上的差异

国内、外设计依据的不同, 导致配电做法存在差异, 在某些环节上, 这些差异是巨大的。下面针对几个有特点的环节, 笔者给出对比分析, 希望能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的关注和讨论。

3.1 关于电源可靠性

1) 我国电气设计以负荷分级为基础, 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规范中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极其笼统的, 举例说明如下:

一类高层建筑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而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 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 另一路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关于“双重电源”的个人看法如下:

(1) 何种等级的电源能称为“双重电源”, 规范中给出的条文解释尚不够清晰明确, 至少在是否能够作为可靠性保障的充分条件上没有界定清晰。

(2) 在《北京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及《北京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技术标准》中, 提及到10k V开闭站的双路电源取自同一座110k V站或35k V站, 但要求“重要用电客户”必须自备独立的保安电源。这是否意味着双路10k V也无法保障“重要用电客户”对可靠性的要求, 什么等级的双路市电才能成为“双重电源”?现实可操作性如何?

2) IEC标准中, 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根据负荷允许中断供电的时间来判定的, 并据此设计相应的电源保障措施, 多数境外机电顾问公司均按此原则进行电气设计。

在IEC60364-5-55中, 对允许中断供电的时间划分了几个等级:0级 (不间断) 、0.15级 (极短时间隔) 、0.5级 (短时间隔) 、15级 (中等间隔) 、>15级 (长时间隔) 。

笔者认为根据不同负荷对允许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来采取相应的电源保障措施, 是有针对性的做法, 也是能落地、可行的做法。

实际上国内设计也主要是据此原则来考虑可靠性的, “双重电源”的提法已无真正的指导意义。

3.2 消防用电配电做法

1) 我国的消防法规是极其严格的, 有多本消防规范对消防设计进行限定。

与消防配电有关的几个主要规定摘录如下:

(1) 消防用电对供电的要求

如: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

(2) 不同等级的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如: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 当一电源发生故障时, 另一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二级负荷由双回路供电, 两路电源应分别引自不同的变压器母线段。

(3) 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和防烟排烟风机等的供电, 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4) 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 其配电设备应设有明显标志。

2) 消防配电做法的现状及反思

(1) 末端切换, 其针对的主体应为“消防设备”, 不应包括消防应急照明, 因为消防应急照明有下列几个特殊性:

除少量的用于备用照明的灯具相对集中外, 消防用疏散照明 (由消防应急照明灯及消防应急标志灯实现) 数量众多, 且每个灯具的用电量小、比较分散。

备用电源一般采用中央电池系统, 分散于应急照明箱的EPS、灯具自备电池几种方式中的一种, 形式多样。

既然已有独立的备用电源作为市电失效的后备, 双路市电电源至末端已完全没有必要。因而, 不必要求双路电源在各ALE处切换。这样可使系统简洁、可靠, 且会大大降低电缆及ATS的造价。

关于应急照明的系统做法在后续章节中有专门论述。

(2) 消防水泵的双电源配电

消防水泵容量大, 相对集中, 因而在水泵房内控制柜组的前端设置双电源切换柜是合适的, 国内、外做法基本相同。但双电源从系统中的什么位置引接, 设计上有所差异。图11为某境外工程的设计做法, 消防水泵双电源引自配变电室低压主进开关的前端, 从系统设计上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值得借鉴。

(3) 关于防排烟设备等小容量消防设备的末端切换做法

规范要求切换点应在末端的配电柜/配电箱, 而不是控制箱。

目前多数做法为双电源延伸至防排烟风机控制箱, 多个控制箱之间采用压接的形式。这样造成小容量ATS过多、配电层次混乱且故障面不可控, 况且在一个防火分区内部走两路电缆对可靠性已无实质的意义。

笔者认为相对集中地设置双电源切换箱更为合理, 此箱设置于内“配电间”内, 两路电源引自变配电室低压母线。此箱出线回路为单路, 放射式地向与其相邻的2~3个防火分区内的防排烟风机控制箱、防火卷帘门控制箱、消防管道电伴热等供电。这样的放射式系统可使配电系统清晰, 并可降低故障的影响范围, 从而提高可靠性。

在境外机电顾问的设计中, 双电源切换的位置更加靠近系统的上游, 理念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如图12上部的EPP为防排烟风机等消防设备的配电柜/箱, 其电源引自应急母线 (有市电及发电机支持) , 单路。

3.3 应急照明设计做法

1) 基本概念

(1) 从照明种类而言, 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

(2) 用于消防的应急照明包括消防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3) 疏散照明是由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实现的, 现场的执行者为消防应急灯具, 包括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消防应急标志灯具。

2) 关于消防应急灯具

(1) 消防应急灯具不同于普通照明的灯具, 是有明确的产品标准要求的,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 17945-2010) 为目前最权威的标准, 其中的“试验”章节中提及的共24项试验项目均适用于消防应急灯具。

试验项目如下:

基本功能试验;

充放电试验, 重复转换试验;

电压波动试验, 转换电压试验;

充、放电耐久试验, 绝缘电阻试验, 接地电阻试验;

耐压试验;

高温试验, 低温试验, 恒定湿热试验;

振动试验, 冲击试验;

静电放电试验, 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电源瞬变试验,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表面耐磨性试验, 抗冲击试验。

从试验项目可以看出, 消防应急灯具必须符合专业标准。

(2) 我国消防应急灯具选型及布置的现状

在多数的电气设计中, 消防应急照明的电源、配电、线路敷设等均会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 但对“消防应急灯具”产品本身普遍关注不够。消防应急标志灯具的选型, 普遍能满足产品标准, 但消防应急照明灯具, 利用普通灯具 (筒灯、吸顶灯) 的情况非常普遍, 普通灯具是无法满足《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要求的, 在火灾发生后, 不能有效地为人员疏散和消防作业提供支持。

形成这种历史问题的原因很多, 有设计人员对产品标准关注度不高的因素, 也有监管、验收等把控不够的原因。不管何种因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笔者认为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3) 多数境外机电设计做法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也全部使用“专业”灯具, 如图13中的“E2”、“E3”、“EL3”。

优化平面布置, 按需设置, 避免浪费。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应推崇。

3) 系统形式选择

笔者观点如下:

(1) 楼层面积大、疏散通道复杂的建筑 (如交通枢纽等) 可考虑集中控制型系统, 其他类的建筑慎重使用集中控制型系统, 以避免系统复杂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2) 小型建筑, 采用自带电源型为宜, 简单、可靠。

(3) 大型建筑, 采用自带电源型会造成后期维护量非常大, 若维护不及时会使系统有效性降低, 因而采用集中电源型为宜。

(4) 在应急照明箱ALE中加EPS作为备用电源, 是目前设计采用较多的集中电源型系统的形式, 但有如下缺点:

①各箱所带负荷量统计不详, EPS设置普遍偏大, 造成初投资无谓的加大;

②ALE及EPS设置在小配电间中, 通风散热等考虑往往欠缺, 会成为安全隐患;

③EPS及电池组设置分散, 不利于维护;

④无法监测灯具的状态。

(5) 集中电源型系统, 采用专业成套的应急照明智能监控系统, 是正确的发展方向。此类系统的特点、优点如下:

①在中心可对系统线路、电池、终端灯具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 后期维护费用低;

②成套性:监控主机、配电装置、模块、灯具等均为工厂预制化产品, 可靠性高, 系统性强;

③电源相对集中:每一处监控主机及电池组管控的范围很大, 设置于专用的房间内, 通风散热的设计会得以有效关注;先进电池充放电技术的应用, 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④系统简洁有效。

图14中的MDB-CBS为智能监控系统的主配电装置 (有多处) , 同电池机柜共同安装于避难层的专用房间内, 其交流电源引自大楼的应急供电系统。图14中左侧的CBS为末端配电装置 (有对灯具的监测功能) , 主电为市电 (AC230V) , 备电引自MDB-CBS (DC216V) 。CBS安装于楼层配电间内, 供电范围为3个楼层的消防应急灯具, 其配出线路在电井内敷设, 各楼层的支路独立。

还有其他形式的智能监控系统, 如HOCEN的EMCS系统, 通过电力载波的方式通信, 可对消防应急灯具进行系统监测。

3.4 其他各类用电的配电做法

1) 弱电系统供电

(1)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等级为0级, 采用UPS供电。

信息机房内设备集中, UPS独立设置;分散于各楼层配线间内的IT设备, 若由机房内的UPS供电, 则存在着压降、敷设路由等诸多不利因素, 因而相对集中设置UPS的做法成为大家的共识。

由图15可看出, UPS及其配电柜, 同电池机柜共同安装于避难层的专用房间内, 其交流电源引自大楼的应急供电系统。图15中左侧的ULP为末端配电装置, ULP安装于楼层配电间内, 供电范围为5个楼层的IT设备。

(2) 安防系统

安防系统的配电做法有如下几种:

POE方式供电 (适用于全数字系统, 注意POE交换机为故障点之一) ;

分区集中UPS供电 (似信息系统做法) ;

监控中心集中UPS供电。

2) 非消防类的备用照明

主体标准楼层的此类负荷较分散, 采用分区树干式为宜, 每个ELP箱供3层的负荷, 系统示意见图16。

母线槽的电源引自应急母线 (有市电及发电机支持) , 单路, 可参见图2。

4 结束语

以上为笔者对电气设计及工程管理的一些思考, 欢迎同行们批评指正或进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2009)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2005)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 17945-2010)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4]Saudi Diyar Consultants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AL-MADATOWERS (JEDDAH, K.S.A)

做法分析 篇2

一、内涵解读

“研判”,顾名思义,就是调查研究、分析评判。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引入“研判制”,是我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掌握干部状况,深化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省委赵乐际书记要求组织部门要“经常坐下来,敞开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分析和研判领导班子,研究其结构,掌握其成绩和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评判。”

自2008年山阳县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开展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工作试点县”以来,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立足山阳实际,有效组合现行干部考核、监督管理的政策规定和程序要求,边试点、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先后在县、乡镇两级同步开展了两轮研判试点工作,实现了不同类型领导班子研判全覆盖。

实践表明,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就是一张衡量班子好坏或者评判干部优劣的“晴雨表”。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便于组织部门对班子运行状况进行把脉问诊,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进而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二、机制探索

承担研判试点任务后,在省、市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和县委重视支持下,我们从思路、方法、程序等各个环节,整体把握,分层试点,以制度规范为约束、以程序操作为重点、以科学评判为目的,着力构建便于操作、尊重民意、体现公正的领导班子综合研判五项机制。

1、创新目标定位机制,合理确定研判对象,增强研判工作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启动综合研判”,“选取那些班子进行研判”,是综合研判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在确定研判对象上,我们着重把握三点:一是及时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重点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较多和维稳任务较重的单位,并适当考虑对班子运行有民意反映的部门(单位)。二是代表性。在研判样本选择上,区分层次,兼顾类型,力求基本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全县领导班子的运行态势和规律性问题。三是可比性。选取地域面积、人口数量和工作量、干部力量相近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找准工作特色和差距。

2、创新指标衡量机制,科学界定研判内容,增强研判工作的综合性。围绕“研判什么”这一课题,一是在总体评价要点上,实行“1+1”模式。既注重领导班子整体研判,又注重领导干部个体研判,重点对领导班子结构、能力、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对领导班子研判,实行“5+X”模式。“5”即结构研判、能力研判、团结研判、实绩研判和群众满意度研判,“X”即发展趋势研判,具体包括良性上升、平稳发展、潜在下滑3种类型。三是对领导干部的研判,实行“2+X”模式。“2”即年龄、学识、能力、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情况的静态研判和工作分工、工作实绩、目标责任完成、求真务实、服务人民群众、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动态研判,“X”即评价意见,具体包括实绩突出、胜任现职、基本称职、建议调整4种类型。

3、创新组织运行机制,改进研判工作方法,增强研判工作的操作性。一是程序规范化。围绕资料收集、研判评价、形成报告3个阶段的总体安排,将研判工作细化为工作准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综合汇报、分析评价、撰写报告等10个具体步骤。二是方法民主化。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公开研判内容和方法步骤;发布预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设置联系箱,广泛征求意见;列席民主生活会,增进直观了解;组织分层次民主测评,充分听取和认真分析民意;实行“一对一”约谈和 “六必谈”措施,深入了解有关情况。三是信息系统化。将相关资料汇编成册。同时,对各种信息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做好分析评价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4、创新分析评价机制,客观作出评判结论,增强研判工作的科学性。一是在定量分析上,坚持“四结合”。即数据分析、实绩分析、比较分析、环境分析相结合。数据分析主要从工作层

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通过分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完成任务结果等有关数据,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实绩分析主要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民意调查反映的有关情况为依据,重点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在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比较分析主要通过领导班子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找准其优势和不足。通过纵向比较,评价其一贯表现和基本素质;环境分析主要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进行分析,重点评价其主观努力程度和创新能力。二是在定性评价上,坚持“六查六看”。即查配备情况,看整体功能强不强;查团结状况,看协作意识牢不牢;查执政能力,看领导水平高不高;查发展理念,看工作成绩实不实;查工作作风,看群众基础好不好;查存在问题,看潜在隐患多不多。在此基础上,由研判工作组集体讨论提出评价意见。三是在研判报告审定上,坚持“四审一会”制。即研判工作组组长、县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分别审核把关,县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决定,切实增强研判结果的权威性。

5、创新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研判结果运用,增强研判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及时反馈情况。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基本评价、存在问题和整改建议,分别以会议和书面的方式予以反馈,限期整改落实,并结合“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采取上门访谈和组织部长约谈的方式,及时提醒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跟踪监测。从基本情况、教育培训、表彰奖励、通报批评、党政纪处分、履行“一岗双责”、“三位一体”考核结果、重大事项报告等8个方面建立了领导班子运行监测信息系统,积极引入省委组织部“四色预警”法评估领导班子运行状态,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领导班子健康运行。三是制定干部预案。根据研判结果,适时对结构不合理或运行状态差的领导班子提出调整和补充方案,为县委选准用好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三、几点体会

1、提高认识是前提。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制度,有效改变了“不提拔不考察”、“不考核不谈话”等干部管用脱节的现象,是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增强选人用人科学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在工作理念上,要切实防止研判工作是“走过场”、“一阵风”的思想。二是在工作重点上,要牢牢把握“研判谁、研判什么、怎样研判、研判结果如何运用”这个核心。三是在工作体制上,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具体实施、有关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与日常考察、年度考核有分有合、成果共用、信息共享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

2、创新方法是重点。在研判工作中,既要合理借鉴和充分运用中、省、市一系列政策规定,又要防止把研判工作变成干部考核、考察的简单重复。一要整合资源,健全研判信息体系。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平时考察、年度考核等情况的信息库,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实地查看、专项调查、同研判对象面谈等方法,与日常掌握的情况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综合分析。二要扩大民主和透明度,增强研判工作的公信力。“能公开的尽量公开”,让知情人参与,让参与人知情,建立健全研判预告、民意调查、群众“热线”、结果反馈等制度,使研判工作真正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三要加强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研判工作队伍。研判工作是一门科学,组织部门承担这一重任,既要坚持党性、公道正派,更要方法科学、识人察德。

3、分析研究是核心。一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状况的分析研究,通过样本分析,努力掌握指导面上工作的主动权。二要加强对干部调配预案的分析研究。通过综合研判,实现识人与识岗相结合,从而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事竟其功。三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研判工作,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4、运用结果是关键。一要将研判结果运用于“强身”。根据研判情况,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二要将研判结果运用于“问

责”。把研判工作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大问责力度,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三要将研判结果运用于“用人”。把研判结果作为选用干部的直接参考,树立和落实正确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做法分析 篇3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对象严格界定为“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突出评价管理导向与情报服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在国内外期刊评价中首次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自主研发“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且评价结果采用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详细说明了学术期刊刊源的选择与分析,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等评价过程。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情况、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及地区分布等状况。

关键词:期刊评价;学术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学科分布;地区分布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4-0064-06

一、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特色

(一)评价对象严格界定为“学术期刊”

本次期刊评价选择的学术期刊主要包括纯学术性期刊和半学术性期刊。另外,检索类期刊应该都是学术期刊,但本次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刊载一次文献的学术性期刊,因此,所有检索类期刊都不列入本次评价的范畴。

在选择半学术性期刊时,主要依据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是否超过了该刊论文总数的50%(以最新一年为基准),若未超过50%则为非学术期刊。经过期刊管理和研究人员的界定与筛选,有些还征求过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列入评价的具体对象为6170种学术期刊。

(二)评价的目的突出评价管理导向与情报服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本次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为科学评价与科研管理服务。期刊评价的结果可以为科学评价与管理提供依据,为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各类科学评价和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和条件。二是为图书情报工作服务。期刊评价结果可以为图书情报单位的期刊采购、优化馆藏提供必要的工具,为读者重点阅读和利用核心期刊提供依据,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情报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以往的期刊评价分类主要是采用《中图法》,仅考虑图书馆的工作需要,这次开展的学术期刊评价的分类则采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这是中国科研管理中广泛使用的分类标准。因此,这次期刊评价的结果可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实现两者兼顾的预期目标。

(三)在国内外期刊评价中首次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与国内其他期刊评价报告只遴选出“核心期刊”不同的是,本评价报告明确提出了“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而且首次同时遴选出“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所谓“权威期刊”是指刊载基金论文数量多、被读者利用次数高、广受网络用户点击、二次文献转载篇数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的期刊。它们基本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前沿。而“核心期刊”则指那些发表基金论文数量相对较多、被读者利用次数较高、网络用户点击较多、二次文献转摘篇数较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较多的那些期刊。它们刊载的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较高,是该学科领域内主要成果的传播载体。权威期刊是核心期刊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与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权威地位和最高学术水平。在各学科期刊排行榜中,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为“权威期刊”,用A+表示;排在前6%~20%的期刊为“核心期刊”,用A表示。

(四)自主研发“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采用先进技术和数据格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计,包括了所有被评价的学术期刊和各项评价指标;只要将原始数据整理并录入系统后,全部数据统计、计算、排序等工作全部在系统中很快完成,而且能按照需要输出评价结果。因此,这个系统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强的特点。

(五)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评价期刊的标准主要是看期刊的质量和作用,而期刊的被利用情况和影响力则是其质量和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次选用的6个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期刊学术影响力有关。例如,从期刊发文中统计出“基金论文比”这一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相关的评价指标。另外,期刊被引指标主要显示该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优劣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标准。本次评价选取的期刊发文被引用情况的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量。这些指标都从发文被引用的角度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期刊的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已成为网络时代学术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发展趋势。研究期刊评价,不能不关注这种发展趋势。本次学术期刊评价选用了“web即年下载率”这一指标,作为期刊评价的一种导向。它反映的是除传统的印刷版读者外,还表明网络读者对期刊内容的感兴趣程度,这是评价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的指标。

(六)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采用排名位次与等级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加评价结果表达的合理性和充分性。在分一级学科和学报类型的学术期刊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按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并依次分为5个等级:(1)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2)A等为核心期刊,占各学科或各类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3)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期刊;(4)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5)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这不仅有利于各期刊的明确定位,而且能为期刊的分类分级管理提供必要依据,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尽快建立期刊的准入机制和淘汰制度,以便于期刊体系的“吐故纳新”,长期保持其必要的张力和活力,从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和发展。

二、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学术期刊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1.学术期刊的定位与来源

学术期刊是指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以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应该说这种定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断期刊的学术性并就此界定为学术期刊。经过对中国9000多种期刊的大致浏览、反复比较和研究,我们认为,就学术性而言,中国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纯学术性期刊、半学术性期刊和非学术性期刊。其中,最难以判断的就是工作指导性质的半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多表现为行业期刊,往往刊登不少的行业政策、动态等信息,同时也

包括一些学术论文。对此,我们设定了人为的判断标准,凡学术论文数超过期发论文总数50%的期刊即为学术期刊,否则为非学术期刊。根据这一标准,对期刊进行了人工判断。

2.学术期刊的挑选

本次期刊评价中选择的学术期刊主要包括上述的纯学术性期刊和部分半学术性期刊,另外,检索类期刊应该都是学术期刊,但本次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刊载一次文献的期刊,因此,所有检索类期刊都不列入本次研究的范畴。在选择半学术性期刊时,主要依据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是否超过了该刊论文总数的50%(以最新一年为基准),若未超过50%则为非学术期刊。

3.刊源的剔重方法

期刊来源于不同的数据库,不同数据库的刊名书写格式、评价年限等不一致,而比对时只要有一个标点不同就看作为不同期刊,为此我们将剔重工作分成以下4步进行:(1)剔出因刊名的书写格式不一致导致的重复;(2)剔出因数据库处理刊名不规范所导致的重复;(3)剔出因期刊改名后所导致的重复;(4)中文期刊改为英文版期刊后导致的期刊重复。

4.学术期刊的确定

根据以上原则及办法,最终确定参与本次评价的共6170种中文学术期刊,其中专业类期刊4665种,学报类期刊1505种。根据高校学报综合性强的特殊性,将学报划分为理工、农林、医药与人文社会科学4种类型,同时,考虑到体育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殊性,不入学报类,只将它们入学科排名。因此,参与4类高校学报排名的共有1464种期刊。

(二)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1.学科划分标准的选择

本次学术期刊的学科划分采用了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国标》)中的58个一级学科作为学术期刊学科分类的依据,同时,考虑到期刊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3个综合类目:(1)自然科学综合,涉及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两个以上(含两个)学科,同时又不属于以上两大门类的期刊入此类。(2)医学综合,涉及医药科学两个以上(含两个)学科的期刊入此类。(3)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以上(含两个)学科的期刊入此类。据此,本次学术期刊评价共划分了61个一级学科,即由58个学科加3个综合类组成。

2.学术期刊的学科归类

分类方法:(1)依据期刊内容;(2)查核期刊编辑部门;(3)浏览期刊文章;(4)参考CN号中的中图号分类;(5)参考图书馆馆藏分类。

在对期刊进行学科划分时,比较困难的是学报类的期刊,因为大学学报具有多学科性,大多学报属于综合性的期刊。对学报类期刊划分学科时,主要根据学报的版别,刊载论文的学科属性,或按照其主办单位的性质进行划分。

学科核查原则:除依据上述原则外,对于分类号有问题的期刊,查看最新一年的期刊内容,若有超过70%的论文反映某一学科的内容,将该刊划为该学科的专业期刊。

3.调整学科归类的期刊

在进行学科分类时,根据分类与聚类的思想,遵循“就左不就右”、“入上不入下”的原则。如按照《国标》,《有色金属》划分在“工程技术类”,但调整后人“冶金矿山类”。又如《电力环境保护》杂志,最初划分在“核科学技术”类目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调整,人“环境保护工程”类目。

另外,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也是本次评价的对象,但考虑到期刊语种的特殊性及普遍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参与中文学术期刊的排名,而是按照其被SCI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进行排序,被EI收录的,按字母顺序排序,其他未被该数据库收录的英文期刊按字母顺序单独排序。

(三)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本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主要步骤如下:(1)选准数据来源工具,确定统计时段。本次期刊评价的数据时段取自2005-2006年,其中包括本次评价的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下载率这4个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公开出版物: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与《万方学术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社会科学期刊被二次文献(《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的时段取自2004-2006三年。自然科学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时间截止于2007年。(2)统计被评对象,即各种学术期刊的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有序化整理;(3)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定6个评价指标(含一个专家评分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4)将整理后的原始数据导入系统中,并按照一定程序进行自动统计、计算和排序;(5)将各种期刊按5个定量指标计算得分并排序后,取前25%的期刊分别送给有关专家进行定性评审并打分;(6)按一定的指标权重将定量评价得分与专家打分集成并得出各刊的综合得分;(7)分一级学科或学报类型按得分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划分为A+、A、B+、B、C共5个等级,从而得出最后的期刊评价结果。

(四)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采用“多元化指标”和“同类相聚、同级相比”的评价原则,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期刊发文、期刊被引用、第三方评价三个维度构建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对学术期刊进行基于印刷型和电子型的综合评价,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需要,更是引导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以学术影响力为主导的基于印刷型与电子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及权重

本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从期刊发文和引用两个方面定量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选取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社会科学期刊被二次文献转载,自然科学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这些指标都从定量角度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而在定性方面,以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期刊排名微调的依据。

3.数据来源

在数据来源上,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这4个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与《万方学术期刊引证报告》这两个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公开出版物。清华同方与万方数据库均有的数据,则取两者中的最大值;若任一数据库中数据空缺,则取其中之一。如影响因子这项指标,清华同方与万方数据库均提供数据,则本次评价中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就采用两个数据库中数值较大的那一个。又如web下载率这项指标来自清华同方数据库,则本次评价中web下载率数据就采用清华同方数据库。社会科学类期刊二次文献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的数据通过这三个

文摘刊物的网络版获得,而自然科学类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信息主要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

(五)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

在某一学科领域,计算出各刊的最终得分,由高到低,对各刊依次排列,取前5%的期刊为“权威期刊”,取前5%~25%为“核心期刊”。在评价结果中,期刊按照学科领域A+、A、B+、B、C共5个等级排序,在数量分布上,A+(权威期刊)取前5%,A(核心期刊)取前5%~20%,B+取前20%~50%,B取前50%~80%,C取80%~100%。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也与文献计量学的“二八律”相吻合。

在划分核心区时,考虑某些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性较强的期刊,它们得到业内学者的公认,但因为受众面较小、使用量较少故而引文量较少的期刊,难以入选,则在本次评价中采纳学科专家的意见,扩大该学科领域人选核心期刊数量,使其入选核心区。如天文学期刊一共十几种,截取前25%的期刊只有2个,但专家评审意见中增补了7种,这7种期刊分别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遴选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这些期刊的作者都是天文学领域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文章学术影响力较强。我们根据此次期刊的各项数据结果和专家意见在核心期刊数量上进行了微调。

(六)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有一整套客观评价体系和指标。专家评审是在已经由系统程序筛选出来的期刊基础上,提取排在该学科前25%的期刊数量按学科门类由业内专家进行人工审查和论证。专家评审的目的是甄别系统排序的合理性或减少因某些特殊因素没有被纳入评价指标而遗漏优秀期刊的可能性。

1.专家组成

为了保证学术期刊评价的公正、公平、合理和权威性,参加对同一组期刊评审的专家来源于三个领域:一为学科专家,他们是期刊文献的直接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自于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高校教授;二为期刊杂志社的编辑专家,他们是期刊文献的生产者和发行者,来自于出版界和期刊学会;三为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他们是期刊文献服务的传播者和提供者,主要来自于高校图书馆界。以上专家全部须具有高级职称和长期的业内从业经验。

2.评审细则

评审指标有5个,每一指标赋予具体的分值,专家可对需要论证的期刊进行打分赋值。专家评审指标满分值为100分。

3.期刊增补

评审过程中,专家可通过分值的高低对期刊排序进行调整,如有期刊不在被评审列表中,专家可以进行增补,在“增补期刊”一栏中填写期刊名称后按同样标准进行评分。同时,须对增补期刊的理由进行文字说明,并签上自己的姓名。

三、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本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共提供65个期刊排行榜,由二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划分的58个学科及自然科学综合、医学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综合三个综合类的分学科共61个排行榜,二是按理工类学报、农林类学报、医药类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4种高校学报类型划分的4个高校学报类排行榜。6170种学术期刊参与评价,共1324种学术期刊进人核心区,其中专业类权威期刊311种,专业类核心期刊957种,而未进入学科核心区但进入4种高校学报类核心区的非重复学报56种,核心期刊共1013种。4类高校学报共1464种参与评价,共295种进入核心区,其中权威学报74种,核心学报221种。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中国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此次评价的来源期刊共6170种,其中进入核心区的共1324种,约占总数的21%。各学科的发展规模不同,学术期刊的数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此次评价的学科中,期刊数量比较多的如临床医学,共396种;农学,共269种;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共436种;理工类学报,共492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共796种。除去综合类或学报类期刊外,分学科中期刊数量最多的是经济学,共440种。其中,超过百种期刊数的学科共21个,占到61个学科总数的34%。期刊数量较少的有:民族学,共15种;马克思主义,共15种;统计学,共11种;核科学技术,共11种;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共9种;宗教学,共9种。最少的是天文学,共6种。其中,不足30种期刊数的学科共16个,占到学科总数的26%;不足10种的学科有3种,占到了学科总数的5%。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核心期刊数量超过10种的分学科共40种,占到61个学科总数的约66%;核心期刊数量最多的分学科是经济学,共88种,约占1308种核心期刊总数的7%;核心期刊数量最少的分学科是天文学,共约2种,占到总数的0.1%。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学科发展的规模与成熟度的不同,核心期刊呈现出学科分布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大体反映出中国各学科期刊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二)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为了能够明确掌握目前中国学术核心期刊的分布状况,我们对中国学术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进行了统计。这些核心期刊分布于全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青海和西藏2个省(自治区)无一入选,详。从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分布看,北京以拥有高达35.7%(473种)的学术核心期刊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研究重地,位居第二的是上海,但其人选核心区的期刊仅约等于北京的1/5,只有98种,约占核心期刊总数的7.4%。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江苏、湖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四川和湖南等8个省市,他们均拥有超过全国3%的学术核心期刊。此外,有浙江、甘肃、山西、山东等1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学术核心期刊数量不到全国的2%,其中江西、内蒙古、新疆、海南、贵州以及青海等6个省(自治区)拥有的核心期刊甚至不到全国的1%。因此。从数量上看,各地区核心期刊拥有量差别很大,排名第一的北京所拥有的学术期刊是排名最后的海南、贵州和青海三省(自治区)的473倍,而青海、西藏2个省(自治区)更是榜上无名,反映出中国学术核心期刊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三)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此次遴选出的38个学科的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都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GeoRef(地学参考数据库)、INSPEC(科学文摘)、Ei CompendexWeb(《Ei Compendex》和《Ei PageOne》合并而成的Internet版本)、CA(化学文摘)、BP(生物学文摘)、MEDLINE(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ABI(国际农业和生物学中心文摘数据库)、MathSciNet(美国数学学

会出版的《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的网络版)等国外重要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收录,反映出这些中文核心期刊不仅在国内的同类期刊评比中显示出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中国自然科学类各学科期刊都有被国外重要数据库,如SCIE、EI等收录,刊载的学术论文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关注,并得到了使用。其中,天文学类期刊同时被SCIE、EI、INSPEC等3个数据库收录,地球科学类期刊同时被SCIE、EI、Geo.Ref等3个数据库收录,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类期刊同时被SCIlE、EI、Mathsci、INSPEC等4个数据库收录,测绘科学技术类期刊同时被SCIE、EI、Geo.Ref等3个数据库收录,计算机科学技术类期刊同时被SCIE、EI、INSPEC等3个数据库收录。这些学科期刊被多个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反映出这些学科的期刊被关注和使用的重要程度,表现出这些学科的成熟程度,以及中国优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四)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此次学术期刊评价中,采用了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按学科分类将期刊划分为58种类型,另有很大一部分期刊,因为刊载论文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不能简单地划分到以上58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增加了自然科学综合(共253种期刊)、医学综合(共189种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共436种期刊)三类综合性期刊。综合性期刊共遴选出核心期刊176种,其中,自然科学综合共遴选出核心期刊51种,医学综合共遴选出核心期刊38种,社会科学综合类共遴选出核心期刊87种。

鉴于目前中国高校学报类期刊都是综合性期刊的特点,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另将高校学报类期刊划分为理工类学报(共492种)、农林类学报(共50种)、医药类学报(共126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共796种)4种类型分类评价。其中,理工类学报共遴选出核心期刊100种,农林类学报共遴选出核心期刊10种,医药类学报共遴选出核心期刊2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共遴选出核心期刊160种。因为体育学与艺术学两类学报的专业性特点比较明显,故而,此两类学报只划归到学科中,不再进行高校学报类的划分。

(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此次期刊评价中,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也是评价对象之一,但鉴于受语言和专业的限制,其在国内被读者的使用有限,而它们大都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如此次评价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中,有94种被SCL/SCIE收录,且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达到3.426。影响因子超过1的共10种,占SCI/SCIlE所收录中国期刊的约11%。

SCI/SCIE收录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在大陆出版的多达75种,约占总数的80%;在香港出版的期刊1种(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影响因子为2.35);在台湾地区出版的期刊共17种,约占SCL/SCIE收录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总数的18%。大陆出版的75种期刊中,在北京出版的期刊最多,共59种,约占总数的63%,约占大陆出版的英文期刊的79%。这反映出,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在中国英文学术文献的出版和传播方面,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另有6种期刊在上海出版,约占总数的6%,约占大陆出版英文期刊的8%。其中,SCL/SCIE收录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达到3.426,即为上海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除了北京、上海两地外,大陆出版的另几种英文期刊分别分布在武汉(共3种)、福州、沈阳、安徽及长沙等省市。由此看出。中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北京和上海两地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较多,且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学术竞争力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国其他省市地区在英文学术期刊出版上则相对薄弱,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多,且影响因子数值偏低,国际学术影响力有限,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提高。

被EI(包括核心与非核心版)收录的中国英文期刊(含港、澳、台中英文学术期刊)达244种,收录期刊的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球科学、化学、统计学、数学、分子科学等多个学科。另外,还有113种中国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前虽然没有被SCI或EI等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但也在向国际传播中国学术成果方面做出了贡献,并正在引起国外重要数据库的关注,可望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学术影响力。

电机生产几个经验做法及分析 篇4

1 汽车发电机定子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发电机也越来越为人所熟悉。汽车发电机是在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时, 向所有汽车内部用电设备供电, 同时向蓄电池充电的一种电机。由于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 维修保养二级市场的需求增大, 同时欧美国家对汽车整机配件的回收政策要求等原因, 现在汽车电机的翻新和维修已经形成一个产业。汽车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和很多因素有关, 但是电机绕组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发电机里面有两个主要的部件涉及绕组:定子和转子。笔者在翻新企业里工作过多年, 发现定子出现不良或故障的频率比较高, 这是其结构造成的。下面重点介绍嵌线作业经验做法。

重新翻新嵌线时, 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很多电机定子的联接形式多样, 而我们又无法得到原型绕组的结构设计参数。因此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公式和经验做法。具体做法如下。如果定子绕组需要重新嵌线, 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选择导线。导线的代用原则是:第一, 材质相同;第二, 保持电流密度和每匝电压基本不变。这样的话, 就可以保证定子性能基本不变。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几种典型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经验公式来做替代计算。

(1) 绕组型式、联接方式和线圈匝数不变。当定子翻新前后的绕组型式、联接方式和线圈匝数不变时, 则导线的总截积须不变或几乎不变。[2]即:N2×S2=N1×S1式中N2—替代后的导线并绕根数;N1为替代前的导线并绕根数;S2为替代后的导线截面积 (mm2) ;S1为替代前的导线截面积 (mm2) ;因此:;由于导线截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πR2=3.14× (0.5xd) 2, 代入上述公式中:, 即:, 式中d2为替代后导线裸线直径, 不含绝缘层 (mm) ;d1为替代前导线裸线直径, 不含绝缘层 (mm) 。

举个例子。

A:原装定子绕组为两根导线并绕, 由于两芯并绕工艺比较麻烦, 故翻新时改用一根导线, 则:

A中, 虽然理论计算替代导线线径d2=1.414d1, 但是实际使用的线径可以比理论计算的略小一点, 为d2-0.25 mm;

(2) 联接方式改变.保持电机翻新前后额定功率不变,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每相承受的电压之比为:, 式中UL—星形联接线电压;Uφ—三角形联接相电压。因此可以推算出:

式中N3, d3为星形联接接方式的每槽导体数, 导线的直径 (不含绝缘层) (mm) ;

N4, d4为三角形联接方式的每槽导体数, 导线的直径 (不含绝缘层) (mm) 。

定子绕组的嵌线方式有很多种, 不止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 但是在翻新时这两种形式最为常见。也比较容易进行替代计算。即使原装定子绕组不是这两种联接, 翻新时也可以改为这两种联接方式, 只是翻新后其输出电流须符合标准值要求。需要注意的是, 翻新前后的定子绕组的高度应尽量保持一致。

(3) 输出电流低于原型标准值的情况。发电机定子在翻新时, 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定子绕组短路、断路、搭铁、烧蚀等基本问题并没有出现, 只有输出电流值低于标准值的情况。所以在嵌线前, 要求我们一定要分析输出电流的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决定替代后的定子绕组的相关参数, 主要有改变绕组匝数和绕组的线径两种方法, 有时候绕组联接的方式也需要改变。发电机在低转速的时候, 转速提高输出电流也会随之而增大, 负载电阻减少的同时输出电流也会随之而增大。但提升到一定数值的电机转速, 情况就不一样了。但当电机转速提升到一定数值后, 情况就不一样了。是什么样的情况, 笔者就简要的解释一下:发电机的定子绕组具有一定阻抗Z:;所以:

式中R为相绕组的电阻;L为一相定子绕组的电感;f为感应电动势的频率;n为转速。

上述公式中可看出, X与n成正比, 由于相绕组电阻值R不高, 在高转速时R与X相比可以忽略。另外, 随着负载电流增大, 因为电枢反应的加强, 磁场减弱, 就会出现定子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下降的现象。因此, 当发电机转速提升到可以让负载电流增加到一定数值的情况后, 即使再提高转速, 或者增加定子绕组感应的电动势, 但因为高速转动时时定子绕组的阻抗与其转速成正比, 并随之增大, 内部压降也不断的增大, 同时电动势由于电枢反应引起下降, 因此发电机的输出电流不再增加, 即发电机转速达到一定数值后, 其输出电流不再随转速的提高和负载电阻的减少而增大。交流发电机具有自身限制输出电流的能力, 其限流值的大小与定子绕组的电感L有关, 而电感L与匝数有着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限流值的大小与定子绕组的匝数有关。[3]

2 永磁式步进电机几点改进

2.1 永磁体参数改进对输出扭矩的影响。

笔者在生产初期发现, 执行器在测试过程中力矩的持久性达不到要求。正常情况下, 我们要求执行器在一定的力矩负载下作, 须持续运转30 min。但是当时这个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经过对电机配件的仔细检查, 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在国产的永磁体定子上。我们都知道, 永磁体有一个特性, 磁性材料磁化强度会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在电机持续运转过程中, 电机内部会因为导体热损而温度升高, 从而使永磁定子丧失部分磁场强度。我们知道永磁铁有2个重要的参数:剩磁Br和矫顽力Hc。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两个参数:把磁铁比喻成海绵, 海绵吸水吸饱和了, 这个时候显示的磁铁磁力值就是剩磁Br;海绵里的水吸到最大, 然后把水压出来, 压到海绵里没有水, 这个使用的压力就好比是矫顽力。可以理解为磁力强大一般就看剩磁Br, 磁力持久就看矫顽力Hc, 这是因为磁场强弱主要是剩磁决定的, 而耐温性主要由矫顽力Hc决定。所以, 笔者决定要求永磁体供应商提高其参数, 以达到持续运转的要求。但是一般Br和Hc这两个值是成比例的变化的, 不会单独变化。所以, 在综合考虑之后, 笔者把这两个参数修改为 (见表1) 。

修改之后, 执行器在规定负载下连续运转时间超过30 min, 符合要求。这个修改之后, 执行器已连续生产2年了, 每次测试都符合要求, 说明笔者的改进是正确的。

2.2 转子绕组的电感对力矩输出的影响

我们知道电感量与绕组的匝数的平方是成正比的, 所以匝数的变化会很明显地影响电感。在铁芯Φ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匝数可以提高电感量, 但是同时也增加内阻会引起热损增加。综合考虑后, 为了避免以后类似的故障发生, 同时增加可靠性, 笔者改变了转子绕组的参数, 把原要求的170匝, 线径Φ1.18改为172~174匝, 线径不变。经过这一次改进之后, 到现在一直未出现问题。

参考简介

参考文献

[1]潘成林.实用中小型电机手册[M].上海科学技数出版社, 2007, 93~96.

[2]刘一平.新编电动机绕组修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

汤做法 家常做法应该是这样! 篇5

一、蔬菜汤

材料

平菇,大白菜,西芹,胡萝卜,午餐肉,老姜。

做法

1:平菇用淡盐水浸泡,冲洗干净挤掉水份,大个的中间撕开。

2:大白菜洗净,中间切开,竖向切条

3:西芹洗净切段

4:胡萝卜切片(随意切)

5:午餐肉切片

6:煮锅放水烧开,放入姜,平菇中火煮10分钟,放入白菜煮10分钟,放入西芹,胡萝卜,午餐肉,盐再煮5分钟即可。

二、义式番茄蔬菜汤

1、预备材料。

2、蕃茄、洋葱、蘑菇切片;茄子、红萝卜切块;红椒、黄椒去蒂去籽后切块;花椰菜切小朵,备用。

3、锅中烧热一茶匙橄榄油,先下洋葱中火爆香。

4、然后加入蕃茄、红黄椒、红萝卜、茄子、蘑菇炒至出水变软。

5、加入鸡高汤和水。

6、下花椰菜和调味料大火煮滚5分钟。

三、蔬菜汤的做法

1、把香菇泡水

2、洋葱切末(丝),爆香用

3、将红萝卜、番茄、泡开的香菇切丁,高丽菜随意切后备用

4、倒入橄榄油后加入洋葱拌炒爆香,至洋葱飘出香味呈现拌透明状

5、放入切好的番茄丁拌炒1~2分钟

6、加入其他的食材(红萝卜丁、香菇丁、高丽菜)后加水,水盖过所有的食材即可,并加入鸡汤块

7、大火滚开后改中小火熬煮,熬煮的过程中适时轻轻的搅拌、关心一下它,并把表面的渣渣捞掉

做法分析 篇6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倾向于使用建筑装饰将其美化。建筑装饰不仅能美化建筑的外观,同时还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收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建筑装饰的应用与也来越广泛,也取得了极为满意的效果。

我国常见的石材饰面施工流程及方式分析

1.石材饰面施工的方式和材料材质分析

对于目前的建筑工程而言,绝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采用了石材饰面用墙面装饰。而对于石材饰面的材料材质也有很多种类,所以对于建筑装饰的施工流程也各有不同。现今最主要的建筑装饰施工方法分为湿贴和干挂两种方法,湿贴主要是指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砂浆或胶泥将墙体与石材饰物连接起来。而所谓的干挂法则是指在对于建筑装饰时石材饰面实行施工的过程中采用钢架结构进行安装和组接,再将石材用胶和干挂件固定在钢架上。相较于普通的湿贴,这种钢架连接更加结实和实用。其原理是在主体结构上设主要受力点,通过金属挂件将石材固定在建筑物上,形成石材装饰饰面。当然,这种钢架连接所花费的成本也较高,很多情况下人们也倾向于使用湿贴法更加方便快捷。

2.使用建筑装饰石材饰面的工作流程分析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装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建筑装饰饰面的材质,还要在装饰的过程中注意装饰的工艺和流程。

湿贴或胶泥粘贴,首先要进行基层处理和吊垂直、套方、找规矩。再然后在基层湿润的情况下,先刷胶界面剂素水泥浆一道,随刷随打底;底灰采用1:3水泥砂浆,厚度约12mm,分二遍操作,第一遍约5mm,第二遍约7mm,待底灰压实刮平后,将底子灰表面划毛是用最底层的面板作为底板,在这一基础上把石材装饰物安装在底层面板上进行装饰。最后一个重要步骤则是将安装好的石材进行校正和固定,与此同时还要对表面四周进行清理。

石材干挂法,首先要进行测量放线,确定石材干挂板的基准面,墙板的分缝位置及石材墙面与其他装饰面交接的位置,然后就是安装干挂石材的竖向钢骨架和横向钢骨架,其次是对焊接过的钢骨架进行防锈涂料处理,最后就是用金属挂件将石材饰面用胶安装在基层骨架上形成石材装饰饰面。

建筑装饰施工中所使用的石材材料材质分析

1.在装饰施工过程中所选择的挂面石材材质分析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装饰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所要装饰的挂面石材的材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情况下,对于要投入到装饰使用中的石材,都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一旦达不到质量标准,则会放弃使用,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方面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建筑施工的石材颜色和花色也要有较好的把握。在对于石材花色的选择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花色较为光泽、整体颜色较为均匀的挂面石材。

2.对于装饰施工过程中所安装的挂件材质的分析

对于作为建筑装饰部件的挂件而言,其最重要的是能承受到挂面石材的重量以及能够不受到雨水的侵蚀,所以这也要求建筑装饰的挂件必须要保证其能承受一定的重要,同时还要保证其有较好的抗腐蚀性。与此同时,装饰石材的抗腐蚀性也是装饰石材质量好坏的一大衡量标准。特别是承受重量的面板,必须要将其固定在墙面上或者混凝土里面以此来保证它的坚固性和完整性。

3.还要对建筑装饰过程中所使用的胶和用于固定的骨架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整个建筑装饰工程而言,不仅是石材质量对于整个装饰工程会产生影响,用于石材固定的胶和骨架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整个装饰材质的选择上,胶的质量也较为重要,在选择胶质量和性能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防水性能较好的胶。同时,在用于装饰工程施工之前,还要提前对胶的质量进行检测,只有达到规范的胶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而对于骨架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骨架一般是用于固定整个建筑装饰所用,所以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进行检测,一定要保证其耐用性和固定性。

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分析

1.在建筑装饰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脚手架和放线工作的测量

在对于建筑装饰的施工过程中,脚手架的搭建也显得非常重要。在脚手架搭建之处,要注意双脚手和单脚手搭建方式的区别,当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使用双手脚的搭建方法,这样会比较固定。而脚手架的杆体的高度、长度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执行。在对于装饰石材的施工,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其它可以利用的物体用来连接,例如在装饰石材的外侧还要安装一定的护网用以保证石材饰面的安全。

而对于建筑装饰施工中放线的测量而言,同时还要注意对所要作业的面板或者工程进行详细的测量,特别是如果选择的面板的花色为花岗岩时,更加要注意石材的质量和放线的长度及其质量。

2.对于建筑装饰施工而言的另一重要工艺则是对石板进行钻孔

對于一般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而言,还有较为重要的一项则是对所要进行作业的面板进行钻孔,以更加方便剩余工艺的完成。对建筑施工工程进行钻孔,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所要进行装饰施工的面板的整体质量和工艺流程,还能在安装石材饰面之前对前期工程进行整理,能更好的方便剩余工艺的完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保证整个建筑装修工程的质量。

图1 石材时间钻孔

3.在建筑装饰施工工序上还要对底层的石板进行较为合理的安装

对于底层石板的安装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上的一大重要工序,其安装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建筑装饰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对于建筑进行装饰施工之前,要对建筑进行详细的地了解,并运用其他建筑作为参考,有针对性的完成整个建筑的装饰工作。在确认整体质量和位置后,可以运用拉通线对其进行固定,再运用胶物进行加固处理。

4.还应该注意要对建筑装饰施工工程进行整体挂板

对于建筑装饰施工的整体挂板而言,首先要注意弹线,也就是以上工序都完成后,运用弹线对内外墙的差距进行测量,并将其固定在一定的差距内,最终再对其进行固定。另外,建筑装饰施工中还要对装饰的相关位置进行确认,要确定每块石材所安置的具体位置,并安装上螺旋用以固定。另外,再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安装好作为装饰作用的石板,石板的形状可以各不相同,但是要保证一定的额协调性,同时还要保证其实用性。最后,则是对已经安装好石板的墙面进行挂板,完成最后的工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挂板的进行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要从最里层开始,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保证其坚固性,也能方便外层的施工,最终保证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

5.最后还要注意对建筑装饰施工工程进行最终的密封,并对所出现的缝隙进行处理

在完成建筑装饰施工的挂板工序后,最后还要注意对施工工程进行最终的密封,同时还要注意要对由于预留不当或者施工不当而产生的缝隙进行处理。对于这一最终处理工作而言,首先要对出现的这一缝隙进行清理,要保证石材面板没有受到污染,其次,还要利用胶带等进行密封,甚至还包括最终的清理、打蜡甚至保养等工作。

对于建筑装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的探讨

1.建筑装饰的石材饰面在颜色上可能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建筑装饰石材饰面而言,可能由于前期选择的不当导致用于装饰的石材饰面在颜色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也会产生石材饰面颜色以及花色分布不均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装饰工程的墙体部分,由于石材饰面的花色及颜色的产生的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整体感觉和性能,这样不仅造成了石材材料的浪费,还可能会影响其整体的美观,造成相反的作用和影响。而这种石材饰面颜色或花色分布不均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主要是由于在装修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掌握最后所装修出来的工程的整体质量,最终也会对原有的工程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2.在装修的石材上也会产生墙角或线角凹凸不平,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手感和质量

在对于建筑装修的施工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石材饰面的花色和颜色分布不均的问题,还会产生一些墙角或线角不当,造成整个工程在结构面凹凸不平,严重影响其整体效果。这两大类问题的产生原因都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因而产生了这一系列问题。墙角或柱脚缝线不均主要是由于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没有对整个装修过程进行整体的设计,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所设计的图纸来进行作业,亦或者是由于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其线角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结构面的整体手感和效果。

3.装修后的石材墙面不干净也是石材饰面在建筑装修过程中产生的一大问题

在恩多情况下,经过石材饰面精心装修过的建筑工程整体上还没有原来未经装修的建筑工程效果好,很多时候会有一些由于在装修的过程中所用的胶粘性不足而影响石材墙面的整体效果,甚至还会从产生一些墙面脱落、墙面受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装修石材墙面的整体效果。这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建筑装修的过程中所选用的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其在使用上或者固定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装修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

对建筑装修施工过程中石材饰面产生问题的解决性措施分析

在建筑裝修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石材饰面花色或者颜色分布不均、线角不知、墙面整体凹凸不平、石材饰面的墙面受污等问题,也有一些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性措施。

1.针对装饰饰面的颜色或花色分布不均必须要在装修支出做好严格的挑选和检查工作

建筑装修工程在施工上产生的石材饰面分布不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所导致。因此,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精心的挑选,为了保障工程装修后的效果,可以再选择装修产品的过程中,对装修产品的花色或颜色进行组接,在材料材质上尽量选择同一种材质的产品,在颜色上也选择颜色相近的产品加以组装,以此来保证用以建筑装修的石材饰面的产品在花色或颜色上相一致。

2.针对墙角线角玩去导致装修墙面凹凸不平的问题应该采取严格勘察的办法加以预防

在建筑装修的过程中,还会由于前期计量不足导致墙面的线角较为弯曲,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墙面凹凸不平严重受损的问题。对此,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必须要对墙角、柱脚等地方严格进行勘察,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与此同时,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也要选择一些质量有保障的石材用于装修。如果后期发现有墙面凹凸不平的问题,可以再后期的加工中运用相应的拉直甚至加工加以解决。

3.在建筑装修石材饰面的装修过程中要选择一些质量过硬的胶物或者线物

对于整体的建筑装修工程而言,胶物或者线物的选择也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预防在施工后期由于胶物粘性不足,导致墙面受污等问题的产生,在前期胶物或者线物的选择过程中,就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尽量选择一些质量有保证的胶物。在施工完成后,也要对墙面进行细致的清洗和保养。倘若真的产生墙面不干净的问题,在无法替换胶物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墙面的受污点刮净。

结语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装修行业的兴起,当然,要想这类行业或者更为长远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寻求出更适合其发展的路径,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相信在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装修石材饰面工程也会有着更好的发展。

做法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设立临床科室48个,床位2 200张,床位使用率148.4%,工作人员2 864人,按《消毒技术规范》中要求每月对医院各临床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1次,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每月对医院各临床科室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次,包括无菌物品、消毒液、透析液及压力蒸汽灭菌器。

1.2 方法

1.2.1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注重环节质量控制

1.2.1. 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抓好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保证。护理部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成立了护理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病区护士长和病区监控员为一级管理;院感科2名专职人员为二级管理;护理部消毒隔离专项组为三级管理。一级管理为自我监测,每月负责对本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采样、消毒液等的监测工作,督促检测护理人员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对监测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二级管理为每月不定期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抽查,按照消毒隔离质量标准逐项监测、评分,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灭菌后物品采样监测,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护理部共同分析,讨论解决办法,并在每月的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反馈,统一整改措施。三级管理为随时监测,护理部专项组随机抽查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

1.2.1. 2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护理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分别制定了病房和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环境卫生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标准,每月定期进行检查,量化评分,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科室,持续质量改进,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1.2.1. 3 加强培训,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医院感染贯彻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实施的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关系。护士在单独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2]。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纳入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安全观念。针对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意识淡薄这一薄弱环节,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制定统一的流程细节,对全院护士长、护士、新上岗护士进行培训,每年进行医院感染知识考试,每月护理质量检查,并随机提问护理人员有关灭菌、消毒隔离、标准预防知识,促进护理人员自觉学习医院感染知识。

1.2.2 落实管理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1.2.2. 1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护理技术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护士行为规范标准,并制定了无菌技术操作质量量化考评标准,经济处罚规定,使护士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自觉地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并把无菌操作列入月、季护理质量检查的内容,院感科、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发现违规操作者,按规定进行经济处罚。

1.2.2. 2 严格洗手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医务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3]。据统计调查显示因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细菌传播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4]。而彻底洗手可以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5],而且彻底洗手成本低,因而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直接、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措施。针对医护人员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洗手不规范的问题,医院在各个科室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和一次性抹手纸装置,院感科和护理部加强医护人员洗手规范化培训,并将洗手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在全院推广六步洗手法,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洗手的习惯。

1.2.2. 3 加强重点科室重要环节的管理:

把手术室、供应室、血透室、产房、新生儿室等科室作为医院感染监控重点部门,纳入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配合院感科按感染管理的要求,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我院2007年3月规范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呼吸机、雾化吸入器螺纹管、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管路等及手术器械由分散式管理变为集中式管理,由供应室统一回收、分类、浸泡、清洗、干燥、质检、包装、灭菌或消毒、储存、发放。并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到物理监测每锅次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BD试验每日首次灭菌时进行,并做好记录。确保再生器械清洗彻底、灭菌合格、安全发放。

1.2.3 医院感染监测、采样、检验、结果判定均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χ2=9.67, P<0.01, 2007年物体表面、空气培养、医护人员的手平均合格率高于2006年。

χ2=11.28, P<0.01, 2007年的无菌物品、消毒液、透析液及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平均合格率高于2006年。

3 讨论

3.1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目的就是要前瞻性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使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控制,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

3.2 注重环节质量,加强日常工作的细节管理

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与患者直接接触,是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严格洗手制度、实施“标准预防”,让医护人员养成规范洗手的习惯,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6]。

3.3 医院感染发病率下降

医院感染发病率2006年为3.68%,2007年为2.84%。近年来全院无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在护理管理中不但需要完善的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护理操作,而且还需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水平,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变被动执行标准为主动完成。同时建立完善的护理感染管理监控体系和扎扎实实抓落实的工作作风,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德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9) :29~30

[2]朱学敏.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14 (2) :138~139

[3]王晓宇, 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洗手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6) :455

[4]牛秀城,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89

[5]邢红霞, 张红英, 武建英,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639~640

做法分析 篇8

在GB J207-83《屋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修订中, 修订组认为“保温”与“隔热”的物理意义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是为了阻止或减少热的传递, 从而使建筑物满足使用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人们对居住功能要求的提高和屋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南方出现了只起隔热作用的架空屋面、蓄水屋面, 这些屋面不起“保温”作用。因此, 考虑到我国的习惯, 将防止室内热量散发出来的, 称作“保温”, 防止室外热量进入室内的, 称作“隔热”, 因这两类屋面的做法和要求有较大差别, 故将保温和隔热作为两部分, 将其改为“保温隔热屋面”并按其不同的要求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1.1 两大类屋面的保温层

新制订的GB 50345-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将屋面保温层分为板状材料保温层和整体现浇 (喷) 保温层两大类:

a) 板状材料保温层:主要有矿棉、岩棉板、聚乙烯加气塑料板、聚苯乙烯加气塑料板、聚氨酯硬泡塑料板、聚氯乙烯硬泡塑料板、水泥膨胀珍珠岩板、水泥膨胀蛭石板、沥青膨胀珍珠岩板、沥青膨胀蛭石板、预制加气混凝土板等。

b) 整体现浇保温层:主要包括现喷硬质聚氨酯加气塑料、沥青膨胀珍珠岩、沥青膨胀蛭石。

1.2 2004规范与1994规范对比分析

a) 在2004规范中删去了“松散材料保温层”的做法。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4规范颁布, 均有这种保温层做法。这里所指的松散材料保温层系指干铺水渣、炉渣、干铺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等。这类保温层导热系数大, 在通常厚度下, 很难满足节能50%的要求。再者如一旦被雨水淋湿后干燥困难, 直接影响防水层质量。过去由于缺乏更好的保温材料, 所以这种做法一直被认可。近年来随着化学建材的发展, 新型化工保温材料大量涌现, 所以在制订2004规范时, 删去了“松散材料保温层”的做法。

b) 否定了现浇水泥膨胀蛭石和现浇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层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屋面工程中曾大量推广现浇水泥膨胀蛭石和现浇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层。但是, 随着多年的工程实践, 开始认识到这种保温层, 由于在施工时要加入大量的水进行拌和, 施工完后保温层中非活性粒料所含的水分很难排出, 经过实验得出, 含水率每增大1%, 导热系数就增大5%, 所以如果保温层中的含水率高, 则导热系数就随之增高。这不仅造成保温性能大幅度地降低, 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 保温层中的水分蒸发, 造成卷材、涂膜防水层起鼓, 最终导致防水层被破坏, 而出现屋面渗漏的问题。由于此种保温层存在诸多难于克服的弊端, 所以修订2004规范时, 将这两种保温层排出, 不得再用于屋面工程中。

2 目前常用的屋面保温层做法

2.1 聚苯乙烯加气塑料屋面保温

聚苯乙烯加气塑料保温是2005年前后比较广泛的做法, 但后来逐步被加气混凝土保温层所取代, 现在发达国家的屋面保温层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加气混凝土。主要是因为聚苯乙烯加气塑料存在如下一些弱点。

聚苯乙烯加气塑料的致命弱点是耐热温度低, 在74 ℃就开始分解, 当温度继续升高, 它就会热熔萎缩。且与其他有机材料一样, 容易老化, 因此, 聚苯乙烯加气塑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保温效果。聚苯乙烯加气塑料还因热分解释放出苯乙烯有毒气体, 是非环保产品, 而且消耗的是非再生资源, 难以重复利用, 废弃后还难以降解, 造成环境污染等。聚苯乙烯加气塑料的抗压强度, 只有0.02 MPa~0.03 MPa, 要达到上人屋面的要求, 需要较大厚度的保护层, 而且由于材质存在较大的差异, 上部混凝土保护层不能与聚苯乙烯加气塑料形成一个整体, 容易导致保护层开裂, 当聚苯乙烯加气塑料老化收缩后, 上部混凝土保护层便会产生塌陷, 返修率较高。聚苯乙烯加气塑料采用一张张铺设的方法, 存在很多接缝, 容易形成冷桥或热桥, 致使实际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

2.2 聚苯承重隔热屋面砖

这是一种新型的用于屋面的产品, 一般规格是30 cm×30 cm×8 cm, 砖的上部约3 cm是承重层, 主要材料是强度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 顶面还有彩色的花纹或图案, 下部约5 cm是保温层, 用聚苯乙烯泡沫与水泥砂浆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这种砖在施工上与普通地板砖的施工方法差别不大, 铺设好的成品在观感上与城市人行道地面砖很相像。但这种砖在施工中对勾缝及灌缝的要求较高, 不然容易引起渗漏, 另外, 这种产品属专利产品, 使用成本较高。

2.3 加气混凝土块屋面保温

加气混凝土是由磨细的硅质材料 (石英砂、粉煤灰、矿渣、尾矿粉、页岩等) 、钙质材料 (水泥、石灰等) 、发气剂 (铝粉) 和水等搅拌、浇筑、发泡、静停、切割和压蒸养护而得的多孔混凝土制品, 属硅酸盐混凝土。由于采用蒸压养护工艺, 故也称为蒸压加气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是一种新型优质混凝土保温隔热材料, 可用作屋面保温、地暖及地面垫层等, 受到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协会、中国建筑建设标准委员会等单位的支持与推介。

加气混凝土保温隔热材料制品主要有如下特点。

加气混凝土使用的是水泥无机材料, 耐热可达500 ℃以上, 不存在热分解, 也不易老化, 使用寿命更长, 不会造成保温失效。加气混凝土不含任何有毒成分, 发泡剂及各种外加剂均没有挥发性有害物质, 绿色环保, 无毒无害,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环保产品。200 kg/m3~300 kg/m3加气混凝土抗压强度为0.6 MPa~0.8 MPa, 抗压性更好, 承载能力强。其隔热性传导率在0.05 Kcal/ (m·h·℃) ~0.15 Kcal/ (m·h·℃) 之间, 是普通水泥制品的20倍~32倍, 保温隔热性能非常优秀。加气混凝土的密度为250 kg/m3~1 600 kg/m3之间, 是普通水泥密度的1/5~1/8, 是轻量产品, 可有限减轻建筑物的负荷。

开发和研制加气混凝土的最初目的, 是为了保护耕地, 淘汰因长期使用而大量消耗黏土资源的黏土砖。实践证明, 加气混凝土块是目前最为经济的保温墙体材料, 其优良的保温性能日益得到认可, 凡是建筑物需保温的部位, 基本上都可以采用加气混凝土制品。尤其是作为屋面保温材料, 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保守统计, 近几年北京一年至少有6×104 m2~7×104 m2的砌块用于屋面保温。在一些地区还使用加气混凝土块对已有建筑物屋面进行保温节能改造, 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4 现浇加气混凝土屋面保温

尽管加气混凝土块应用于屋面保温有很多的优点, 施工技术也比较成熟, 且被广泛使用, 但在实践过程中, 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甚至是其本身难以克服的毛病。

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 (湖里园) 通用厂房一期工程屋面做法主要采用聚苯乙烯加气塑料和加气混凝土块屋面保温两种做法。在建设单位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 施工单位的积极配合, 对二期通用厂房项目的屋面保温做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现重点就福建恒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D9, D12和福清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C7通用厂房两种不同的屋面做法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比较。

3 预制加气混凝土块与现浇加气混凝土两种屋面保温做法的对比

D9, D12通用厂房做法是完全按照预制加气混凝土块保温层进行施工的。具体的做法是:在4 mm厚的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上, 铺13 cm厚的加气混凝土砌块隔热层, 用直径4 mm的钢筋, 制作200 mm×200 mm的网片, 在敷设4 cm厚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C7通用厂房做法是在征得设计等有关方面同意后, 对屋面做法进行了调整, 即在用现浇加气混凝土取代预制加气混凝土块, 具体的做法是:在4 mm厚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上, 铺8 cm厚现浇加气混凝土, 用直径1 mm的钢筋, 制作30 mm×30 mm的网片, 在敷设2 mm~4 cm厚的细石混凝土面层。

3.1 施工效果主要表现及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技术参数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现浇加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效果明显优于预制加气混凝土块。

3.2 屋面观感对比

屋面保护层施工完毕到项目的竣工验收大约有3个月的时间间隔, C7通用厂房现浇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基本没有裂缝, 只有极个别的细小的表面裂纹, 质量观感非常好。而D9, D12通用厂房预制加气混凝土块保温屋面, 存在较多的裂缝,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观感质量较差。

3.3 造价对比分析

C7通用厂房现浇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直接在建筑屋面上施工, 工序简单、节约时间, 工效有明显提高。预制加气混凝土块的价格为260元/m3, 保温层铺设厚度为13 cm, 换算成每平方米的价格为33.82元, 而现浇加气混凝土价格约为220元/m3, 保温层铺设厚度为8 cm, 换算成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7.60元, 可见C7通用厂房现浇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比D9, D12通用厂房屋面干铺加气混凝土块降低造价近30%。另外, C7通用厂房保温层上部的保护层还进行了优化, 使得造价进一步降低。加气混凝土块在运输和装卸的过程中, 还易造成损伤, 其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

3.4 排水性能对比

现浇加气混凝土保温屋面明显优于预制加气混凝土块保温屋面, 因为现浇保温层是一个整体, 本身就能较好地阻隔雨水的渗入, 再加上上部保护层与保温层结合较好, 雨水会很快沿屋面排水系统排走。预制块保温层则不然, 预制块摆放必然存在大量的缝隙, D9, D12通用厂房上部保护层又存在较多的裂缝, 势必会有较多的雨水渗入, 容易形成“水囊”现象, 若防水层存在质量问题, 很容易造成渗漏。

3.5 可施工性对比

从施工角度看, 加气混凝土浇筑摊平既可, 不需要一块块铺设, 其施工速度比预制加气混凝土块快1/3, 同时没有接缝, 不会形成冷桥或热桥而造成热量损失;而且可根据现场的实际需要修订相关参数, 可对各项指标进行调整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施工性能良好。

4 结语

在屋面保温的做法上, 不同气候特征的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地区也许同样在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尝试, 有些地区也许起步较早, 已经有了很成熟很前沿的屋面保温做法。我们利用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 (湖里园) 大规模通用厂房建设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对屋面防水保温施工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对比找出屋面保温施工可能的改进方向, 寻求适合本地气候特征的更节能、更环保、更经济的屋面保温做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从同仁们那里学到更多更好的经验和知识。

摘要:屋面保温隔热, 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屋面防水保温施工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叙述了近几年间, 用于屋面防水保温层的新工艺和新材料。指出, 对预制加气混凝土块与现浇加气混凝土两种屋面保温的做法, 是更节能、更环保、更经济的屋面保温做法。其对于加快屋面防水保温施工的技术进步, 社会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屋面保温,建筑节能,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丰秀福.浅谈加气混凝土制品的推广应用[J].山西建筑, 2004 (9) :52-53.

[2]沈春林.屋面工程设计施工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王美君.建筑中最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J].砖瓦世界, 2005 (8) :48.

做法分析 篇9

1 组织保证,强化责任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医院的管理层应当定期针对岗位管理工作展开相关的会议,并经过各部门的讨论和商议之后成立专门的岗位设置管理部门、小组等,并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的岗位管理工作人员,部门的其他人员也要积极的配合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医院要做好对相关职工的培训工作,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条例得到了充分的宣传和理解。各项工作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岗位设置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2 岗位设置管理的做法

2.1 领导重视,健全机构设置

医院应当建立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监管小组,管理人员可以由医院的院长、书记等管理人员组成。在监管小组成立后,需要对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划分,确保各项工作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员,能够真正发挥岗位设置管理的功能。

2.2 学习相关的文件,掌握政策

医院中负责岗位设置管理的人员应当对相关的文件和政策法规等进行及时的学习,并与地区的人事部、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协调和沟通。

2.3 积极宣传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内容

医院应当定期召开各级会议,将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并制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医院的全体员工积极的响应和配合,让他们真正的了解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性和目的,真正参与到医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来。

2.4 进行岗位设置方案的科学策划

为了实现医院的整体效益,需要切实提升其运作机制的有效性。所以,为了为医院岗位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针对本医院基本岗位设置状况方案的制定是必由之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主要的原则是按需设岗,但是也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更强、历史意义更强的岗位设置方案。医院需要在保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应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开展大胆的实践工作,对各项岗位条例进行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交流沟通的机会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善于用人,善于激发人。实现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岗位设置管理的经验总结

3.1 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岗位管理工作的重视

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难度和复杂性都较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了很多的部门和人员,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协调和管理。为此,医院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引起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视,对这项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具体的工作得以有效的展开。医院在充分尊重员工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员工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和效率为出发点,提高医院员工的责任感、凝聚力、团结精神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在岗位设置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对员工的统一管理和指挥,将工作任务和职责明确到个人,制定具有可实行性的管理方案。

3.2 确保各部门共同参与

医院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文件和政策,更是为了医院自身运行管理效率的提高、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以及用人管理制度的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切实关系到每一个员工自身的切身利益,员工应当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投入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来。其中,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是尤为关键的,因为他们既是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员,同时也是各个部门中的技术骨干人员,提高这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关的人员还应当及时的学习医院岗位工作管理的文件,明确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3 建立健全有效的岗位绩效评价以及激励制度

在医院开展人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岗位绩效评价以及激励制度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需要在医院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开展岗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在构建整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切实以医院整体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以及岗位目标为基础,实现将评价结果真正运用到人事管理中的效果,比如培训教育机会的分配、职位的升迁以及薪酬变化等。对有功者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对有错者进行相应的惩罚,能够将规范与激励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4 关于编外用工的问题

由于医院编制管理的固定化,医院临床和科研业务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各大医院都普遍存在人员超编的问题。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对“在岗不在编”的人员,有正式人事和工作关系的与在编人员享有相同待遇。对于临时聘用人员或后勤社会化人员,不纳入岗位设置的范围。由于现行的医院编制标准是1999年制定的,在医疗业务的发展中以疾病为纽带的学科发展呈现多学科化和专业化趋势,这使得滞后的标准不足以满足医院一些专业人员的配置,导致各大医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编制问题。因此,医院应当按照现在资源管理理念,认真探索岗位编制管理办法,与上级部门探讨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在岗位的设置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岗位为主的原则,也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性,适当兼顾人文因素,尽量实行人性化管理,妥善处理超结构比例人员等问题,既要注重现实,又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院岗位设置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焦张柱.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要点探讨[J].医学信息,2015(15):158.

[2]康璐.关于开展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4(3):154.

做法分析 篇10

1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1.1 领导重视, 是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的前提

在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进程中, 我区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 正确理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宗旨、基本职责和绩效考核的意义, 正确领会绩效考核是对现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责与绩效考核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 从而使疾病预防控制经常性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体系与运行机制。我区疾控中心领导及时根据国家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要求, 明确中心领导班子和各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分工、协作分工。工作中坚持中心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亲自抓, 科室领导具体抓、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过程中的相关项目指标量化数据的申报, 督促检查各项考评指标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为落实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

1.2 认真组织, 设立岗位并制订岗位职责

我区疾控中心成立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指定专人负责绩效考核工作:负责考核工作整体协调和各项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组织辖区区域和机构绩效指标的指导和自评估;负责绩效管理系统数据的录入与审核;负责绩效考核相关信息的报道和结果通报。对照疾控工作职责, 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责任分解。

1.3 加强培训, 提高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共识

绩效考核体系环节较复杂, 涉及到疾控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且与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对绩效考核缺乏理解, 对所实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示质疑, 将会使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实施绩效考核前, 加强职工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除派出专业人员参加上级培训外, 还邀请市级有关专家前来指导, 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 使职工充分了解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和考评结果, 正确地理解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在推进绩效考核过程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研讨和宣传, 增强了职工对绩效工作的凝聚力和共识。

1.4 精心准备, 为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区疾控中心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的要求, 积极做好绩效考核的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进行研究, 模拟填写, 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可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指标进行整理填报, 对不能完成或无法开展的内容进行排列分析, 同时根据各科室工作职责, 将相关工作指标纳入科室年度工作考评管理。我中心各项工作依照《福建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初评打分, 掌握了初评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为完成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5 科学安排, 为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绩效考核工作共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 包括制订方案、落实组织、全员培训和指标分解;第二阶段为工作阶段, 包括收集资料、验证核实、综合分析和录入数据;第三阶段为迎检阶段, 包括综合自查、整改和迎接评审。我区疾控中心在整个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强调:要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明确分工;规范管理, 落实措施;督促检查, 确保质量。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绩效考核工作, 为建立和完善疾控中心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 提高履行基本公共职能的能力和效能,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1.6 不懈努力, 是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成效的根本保证

我区疾控中心在2009年度把绩效考核工作列为重点, 把绩效评估纳入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几年来,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在单位人员少、办公条件差和工作量大的情况下, 着力开拓创新, 加大人、财、物等机构硬件基础设施和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近几年来有效防控和处置了输入性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疫情, 为防控重点传染病积累了经验, 使中心在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技术服务和检测手段明显提高, 综合应急应变能力显著增强, 绩效考核初步自评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2 绩效考核现场评审

2010年8月28—30日, 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组一行7人对我区2009年绩效考核工作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口头提问、现场查看和抽样考核等方法, 对中心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现场考核评审。评审内容包括区域指标类别6类, 分别是: (1) 传染病预防控制;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4)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 (5)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6) 运行保障。机构指标类别8类, 分别是: (1) 疾病预防控制;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3) 信息管理; (4)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 (5实验室检验; (6)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8) 综合指标 (其中县 (区) 级机构35个项目101个指标) 。重点是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过程、数量和质量、能力水平和工作效果等, 兼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投入等, 主要侧重于对辖区医疗机构的督导与技术指导和实践操作的评估。在评审过程中, 评审组对我中心近年来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给予了肯定:一是领导重视, 组织培训宣传工作到位;二是工作细致, 安排合理;三是精心准备, 工作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四是传染病疫情综合评价指数连续2年全市第一。同时, 评审组对我中心存在的少数数据填报不完整既有出入、部分材料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此次评审的顺利通过, 为今后我中心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绩效考核工作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事业经费短缺:

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由于经费不足, 多项工作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按现有绩效考核标准, 真正做到全部履行职责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3.1.2 专业队伍人才不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条件, 绩效评估存在内外环境和制度制约。人员缺乏, 一人身兼多职, 专业人员的年龄偏大, 专业人才出现断层现象。部分岗位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

3.1.3 硬件设备差距大:

疾病预防控制设施、网络建设、应急物质储备和设备数量等基础条件与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求的标准差距较大, 现有仪器设备总值尚难在短期达到《全国省、地 (市) 、县级主要常规设备配置标准表》中县 (区) 级A类配置标准, 现有系统配置、工作环境和物质储备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1.4 公共基础工作薄弱:

如何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本底性的调查工作, 把握基本情况,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既有快速反应的机制, 又有妥善处置的技能, 使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达到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尚存在许多制约条件。

3.2 建议

3.2.1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进一步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和能力拓展, 提高各系统资料的数据分析,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进一步充实应急药品、防护用品、消杀药和物品储备, 完善网络建设。

3.2.2 加大疾病防控经费投入:

把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职业卫生和健康教育防控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根据不同时期的防控重点, 适当加大防控经费的投入, 解决靠创收弥补财政投入不足的现状, 让专业人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为科学防制提供更可靠、更精确的数据。3.2.3加强疾控机构内涵建设:完善疾控机构运行机制, 规范管理, 稳步推进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 建立起整体、有效和持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扩大专业技术队伍,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 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梯队, 提高综合能力,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他国做法可鉴 篇11

新建筑将配备电动车充电器

据Engadget中文版今年9月30日的报道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西南部的帕罗奥图的市议会以 9 票赞成比 0 票反对,全数通过一个决定,即要求所有新建房都配备 240V 的 Level 2电动车充电器。帕罗奥图的市长 Greg Scharff 指出,在建屋时加入电动车充电器的成本不超过200美元,但在建成后若要为之外加配同样设备,所需成本将不止翻两番。当地是推出知名电动车 Model S 的 Tesla Motors 及不少科技公司的发源地。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全国已建成6048座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比4月26日增加了182座。目前,电动车公共充电桩在美国西海岸的普及率最高,加州则以1318座公共充电桩居首。除此之外,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数量分别是461座、371座、339座和326座,日产聆风的产地田纳西州则有293座公共充电桩。目前,Walgreens拥有369座公共充电桩,排在第二三位的Kohl"s和Kwik Trip分别有52座和48座。

补贴加免“费”

美国2008年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政府为刺激消费推出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计划,鼓励民众将旧的大排量汽车置换为节省能源的新型汽车。在经济上的补贴之余,各州政府对驾驶新能源车的车主也提供一些驾驶及停车方面的便利,如电动汽车免收停车费,免收过桥费等。

禁止燃油汽车占用装有充电桩的公共车位

2011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电动汽车充电车位法律,该法律明确规定,街道中装有充电桩的停车位仅允许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非充电汽车停靠一经发现将一律被拖走。近年来加州的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州政府在公共场所安装的充电桩供不应求。为保护充电汽车车主的合法权利,加州修改了之前已确立的相关法则,并且加大了管理力度。

零排放汽车充电站网络

2012年3月底,加州与NRG能源公司签署一份1.2亿美元(1美元约为6.3元人民币,下同)的协议,在全州范围内建成零排放汽车充电站网络。据环境新闻服务网报道,这份协议包括至少200座公共快速充电站,另外还有分布在全州1000个地点的1万个充电桩,主要位于旧金山海湾区、圣华金河谷、洛杉矶盆地和圣迭戈县。加州州长布朗日前还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目标如下:2015年,加州的所有主要城市将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为零排放车辆做好准备”。到2020年,加州将建成足够支持100万辆零排放车辆的基础设施。

合建无线充电智能井盖

此外,美国HEVO动力公司和纽约大学合作,将于明年初在华盛顿公园广场建造可以无线充电的智能井盖。HEVO公司创始人杰里米─麦克库尔(Jeremy McCool)介绍称,每隔0.9米放置一个无线充电板,当人们停车时便能充电。这项设计旨在通过配置无线充电网络加速电动汽车的适用性,这是一种快速、价格适中的充电方式,能够消除插头充电的危险性和由此产生的麻烦。据了解,HEVO公司设想未来智能井盖将并排放置于行车道上,当汽车运行时也可以充电。

德国

今年,德国决定在慕尼黑和莱比锡之间的A9高速公路上完成快速充电基础设施,每80公里设置电动汽车充电站。该项目完成后,将为电动汽车的长途行驶提供可能性。

德国首都柏林市政府2009年宣布,将免费提供土地用于在市区繁华地段建立至少550个汽车充电站,并对各大汽车生产商提供的1000辆电动车进行全面测试。

日本

做法分析 篇12

1 主要做法

1.1 排查摸底, 科学规划

为确保滩涂开发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县滩涂开发公司首先组织人员对国有滩涂资源进行了排查摸底, 内容包括分布现状、面积、土壤、水文、植被等, 建立健全滩涂信息档案。经过调查确认, 全县逾3 333.33 hm2滩涂, 除高邮湖区滩涂2 000 hm2因属泄洪通道, 只宜从事低层次的水产养殖外, 其余宝应湖区逾1 333.33 hm2滩地均可开发利用。该滩地属长江、淮河冲积母质轻黏土, 土壤偏中性, 有机质含量较高, 肥力中等偏上, 植被丰富。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公司选派人员赴本省江都、邗江、江宁等地考察学习滩涂开发利用的方法和经验, 同时和省林科院建立协作关系, 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研究制定了全县国有滩涂开发利用规划, 本着宜柴则柴、宜树则树、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 将主攻目标放在宝应湖区发展生态农林渔业上。

1.2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县滩涂开发公司根据宝应湖滩地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的特点, 听取专家意见,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 地势较低的田块实行开沟抬田, 栽植水杉、池杉、落叶杉、苏系-172、苏系-194、苏系-795、苏系-799系列杂交柳树、金枝垂柳等耐水树种[3,4,5]。地势较高的田块栽植林科院选育的7#、13#、15#、35#和南林大选育的95#、895#等杂交柳树以及银杏等经济林木。

1.3 抬田造林, 多种经营

滩地造林, 由于地下水位高、杂草多, 关键要解决好“水”、“草”两大难题。公司采用人工或机械作业方法, 在造林地开挖纵横交错沟渠, 做到沟沟相通, 利用排涝机械排除滩地积水, 进行“爽田”, 待造林地有了一定的硬度后, 再采用火烧或人工割除方法清除田间杂草。清理完成后开沟起垄, 形成“格垄”, 垄植树, 沟养鱼, 推广林渔混作。造林地一般沟宽2~12 m, 垄宽6~12 m。以沟6 m、格10 m为例, 沟开口6 m, 底宽3 m, 深1.5 m, 开沟后地面抬高约0.7 m。抬田后垄低的栽植水杉、池杉、杂交柳等适湿树种, 垄高的栽植杨树、银杏等树种。在推广林渔混作的基础上, 公司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地势较高的地块推广了林豆、林菜、林药、林油、林粮、林棉等间套种模式, 对已郁闭林田改为放养鸡、鸭、鹅、羊等家禽, 发展林下经济, 畜禽粪便肥沃了土壤, 促进了林木生长, 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

1.4 强化管理, 责任到人

造林成功与否, 栽后管护是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的起始阶段, 面对公司人手少、林区面积大、管理任务重的实际困难, 公司积极探索以承包护林为主的林区管护途径, 将新造林地承包给附近农渔民经营管理, 签订内容包括林木护理责任、管护押金的承包合同, 对没有完成林木管护要求的承包户予以处罚。同时, 组织林场职工分片包干, 加强督查, 公司林技人员依据合同要求, 定期巡查, 现场指导承包户开展林木管理, 发展林下经济, 不仅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而且带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丰富了承包户的“钱袋子”, 参与林木管护经营的农户多数年收入超10万元, 不少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 综合效益

经过数十年努力, 滩涂逐渐变废为宝, 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今日的“大森林”、“米袋子”、“菜篮子”, 成了名符其实的“绿银行”。滩涂开发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截至2010年金湖县滩涂开发公司所属滩涂逾3 333.33 hm2已全部得到开发利用, 其中高邮湖区2 000 hm2滩涂作为永久性湿地得到了保护性开发, 实行鱼、虾、蟹混养。宝应湖区逾1 333.33 hm2滩涂发展生态农林业, 先后营造速生丰产林600 hm2 (现存400 hm2) , 其中166.67 hm2水杉林和池杉林已被相关部门确立为生态公益林, 限制采伐, 开发高产农田近666.67 hm2。

2.1 经济效益

一是林业产出高。县滩涂开发公司现有林业总资产逾3 000万元, 加上之前采伐林木直接收益逾2 000万元, 实际林业产值超过5 000万元。随着林木不断生长, 目前年增林木蓄积量逾6 000 m3, 年收益400万元以上。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林粮间作、林渔结合, 不仅孕育了大量的林业资源, 而且生产了丰富的农产品, 公司年生产水产品逾1 600 t, 生产粮食逾6 000 t, 承包获利700万元以上。三是引领地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林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逼真的自然条件,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被誉为天然氧吧, 观林、戏鸟、赏兽、垂钓、吸氧等旅游项目每年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游客20余万人来此观光、旅游, 成为淮安市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

2.2 生态效益

随着林业资源的日趋丰富, 林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公司所属嵇圩 (亦称金湖水上森林公园) 、堤北、南刘林场已逐渐演化成动物天堂, 有无数只野生蛇、鼠、兔。此处成为鸟类王国, 数十种、成千上万只鸟类长期徜徉林间, 繁衍栖息, 游人穿行其中, 陶冶情操, 怡然自得。

2.3 社会效益

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优化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 不仅彻底消除了蝗虫隐患而且解决了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地方病多发问题, 避免了年年查蝗治蝗和查螺灭螺, 减轻了财政负担, 维护了区域内人民身体健康。

摘要: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 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 境内有国有滩涂逾3 333.33 hm2。县滩涂开发公司通过排查摸底、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抬田造林、多种经营、强化管理、责任到人等措施, 使滩涂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湖滩湿地,开发利用,做法,效益,江苏金湖

参考文献

[1]曾纪平.广德县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8) :220-221.

[2]刘坤, 戴俊贤, 唐成丰, 等.安徽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及植被分类系统研究[J].生态学报, 2014 (19) :1-20.

[3]刘洋, 王世和, 黄娟, 等.两种人工湿地长期运行效果研究[J].生态环境, 2006 (6) :1156-1159.

[4]崔卫华, 卢少勇, 陈亮, 等.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与选择原则[J].化工之友, 2006 (6) :51-52.

上一篇:自由之路论文下一篇: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