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做法

2024-10-16

三点做法(共9篇)

三点做法 篇1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诊断、反馈、矫正和激励,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科知识,在实践体验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情况的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作业评价、学生日常学习的成绩记录以及课外活动情况评价等,都属于形成性评价。

一、发言计分法

我在预初年级、初一年级实行“发言计分法”的具体做法是:对于学生在课上的发言由课代表进行记录,期末教师将统计情况计入期末总评的30%。如果上课书本忘带,就以本节课上发言3次作抵消。这种奖惩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让他们逐渐有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

二、时政演讲

我在初一、初二年级推行“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活动,将教学、竞赛与评价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它的具体做法是:每节课两位学生合作进行时政演讲,内容为“时事综述”和“热点报道”。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决定次序。演讲的质量当堂由全班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作为两人小组的成绩。这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表现评价计入期末总评的20%。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演讲的准备,在课外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成果展示

我在各年级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实践的成果展示。每个年级的政治课教材中每课都有“操作平台”内容,每学期都有两个“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认领相关内容,在相关教学课时进行展示,质量当堂由师生共同评定,作为小组的成绩。以下是预初年级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法律校园行》的评价单。

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三点做法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27-01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追求课堂的优质和高效。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帮助学生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氛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保障。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样,学生养成好学和爱学的好习惯,势必也将反过来影响学习氛围向好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溶液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揭示溶液的特征及规律,笔者在授课后引入了课堂实验。首先,笔者拿出实验器皿,放入一些水,然后取少量食盐并放入水中,结果食盐在水里消失不见。接着笔者引出问题:“请问水除了食盐还能溶解其他的固体物质吗?试举几例。”学生回答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亲自设计实验,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与分析推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水不仅可以溶解食盐,还能溶解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

由于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变成紫红色,带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他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因为高锰酸钾溶于水并静置一段时间后上下颜色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证明溶液的均一性;静置后没有出现分层现象,可以证明溶液的稳定性;而通过实验证明了水不仅可以溶解食盐,还可以溶解其他(如高锰酸解等)固体物质,验证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是一项技术,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其中引导教学的走向,组织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一课时,笔者依据以上原则设计了教学流程。

首先,笔者提出问题:“世界上有一种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又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它是最昂贵的,同时又是最普通的,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学生都对这种神奇的物质产生了好奇心,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笔者先展示了样品,让学生对碳这种物质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在讲到石墨和金刚石的性质差异时,笔者再次给出问题:“同样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它们之间的性质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然后,引导学生从对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进展到对其微观结构的研究与探讨,接下来再让学生查找并对比金刚石与石墨的各自用途。笔者再次提问:“为什么金刚石可以做钻头而石墨却可以用作电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联系了起来。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结论。

三、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自主吸收并理解知识的过程,也只有在学生自己将知识归纳总结并思考理解,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碳酸盐的知识时,由于碳酸盐是化学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采取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分析知识的教学手段,促进其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应用。例如下面三组化学方程式:

①碳酸钾和稀盐酸混合:K2CO3+2HCl=2KCl+CO2↑+H2O;②碳酸钾溶液与石灰水反应:K2CO3+Ca(OH)2=CaCO3↓

+2KOH;③氢氧化钡与稀硝酸混合:

Ba(OH)2+2HNO3=Ba(NO3)2+2H2O。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复分解反应为什么会发生?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并运用于其他复分解反应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知道了正是因为反应物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阴阳离子,使它们相互结合形成了盐和水,使反应得以进行。

总之,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技能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形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变为会学,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三点做法 篇3

一.陶冶情操, 促之主动观察

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就必须着眼于激发他们爱的热情:爱生活, 爱自然, 爱他人, 爱学习, 引导他们形成阳光开朗的个性, 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试想一下,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生活的激情和动力, 缺少对他人的起码情感, 那他对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兴趣, 终究一事无成。作家柳青说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 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 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 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 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 并非本质, 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 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曾经有一位沉迷网吧的留守儿童, 一个雨夜, 其祖父晚间10点多钟找到他时, 出于气愤打了他一巴掌。后来老师要求学生写关于亲情的作文, 他拒绝写他的祖父。这位同学没有想到他的祖父对他放纵自己的严格教育其实是对他的更为深刻的爱, 他有的只是冷漠和怨恨, 怎么会激起对实际爱他的祖父的理解感恩, 更谈不上观察了。同样写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 有的同学感到有许多东西要写, 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好写, 问题的关键还是他们对集体、对生活的漠视无情感, 也就谈不上什么细心观察, 更谈不上“心存感激”, 即使身边动人的细节再多, 他们也会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二.紧贴生活, 引之逐步观察

1、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值得我们观察的东西实在很多, 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所以教师要联系实际, 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培养他们在观察中养成思考分析的能力。还记得刚工作时, 一次班会课, 准备在黑板上写班会课的主题时, 发现一盒粉笔都被水浸湿了。我一下子火冒三丈, 缺德的家伙, 用心太坏了, 我喝问学生, 让做坏事的学生站起来, 但无论我怎样, 就是没有人承认。那一堂课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只觉得絮絮叨叨, 说个不停。后来, 在一篇《老师的愤怒》的日记里我看到了我当时的模样:老师睁大了眼睛, 好像要把我们看穿, 他的脸色由于气愤由白变红, 话由于激动而较平时快, 支撑在讲台上的右手不停的把班主任手册拿起来又放下, 放下去又拿起来……我为这位女生的细致观察而感动, 因为在作文教学极其困难的农村学校能看到这样生动的日记, 那真是太好了。更为重要的是她能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并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本身就是一个作文辅导的好例子。我甚至忘却了那次不快, 我借助这位女生的观察日记, 跟学生谈到了生活中许多值得我们留心观察的人、事、景、物, 并告诉学生, 只要我们愿意观察, 善于观察, 我们的作文就一定会充满情趣, 充满活力。

2、要悉心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1) 选择合理角度, 精细观察。我告诉学生, 观察的角度不能太大, 尽量从生活的细处或者别人易忽略的小事入手。蜻蜓点水, 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枯燥无味。如果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 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 才能发现特征, 写出精彩。

(2) 透过眼前所见, 联想观察。观察离不开联想, 运用联想, 可以拓宽思路, 活跃思维, 触动灵感, 能够使构思谋篇出新意。联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能丰富、加深作品所要表达的事物。它是观察的深化, 是架设在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间的桥梁。它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

三.时常提醒, 点之记录观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 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 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 养成习惯, 看了写, 写了看, 久而久之, 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让学生谈体会, 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 联想比较丰富, 思路比较开阔, 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

三点做法 篇4

一、低起点——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说

儿童都有表达的欲望,学前儿童常会口不闲地小声叨叨,但由于事物认识的少,了解很有限,只能借助自己的理解来说明事物,所以常出现简短的电报语言。为让学生由想说到会说,在教学中我坚持低起点的原则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具体做法是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说。在学生刚入学之时,教给学生基本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说一句时必须包括这几部分才算完整。

二、重兴趣——创设情境,使学生要说

创设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关键,又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途径。我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际引入课堂。如学了第一册练习二的口语交际“借铅笔”,可创设借铅笔情境,让学生学习“借物”的对话。学了第二册练习三中的口语交际“问路”,可设计“阿姨问路”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阿姨”和“路人”进行“问路与指路”的对话等等。然后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相互评议,学生在交际的情境中,不但想说敢说,还说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口语交际的兴趣。

三、重实践——挖掘素材,使学生爱说

提高职教生写作能力的三点做法 篇5

一、模仿范文, 由浅入深。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也是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通过模仿既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又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 模仿、借鉴范文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可选择一两篇范文, 指导学生研究其主题立意、结构布局、修辞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科学地模仿, 灵活地采用, 起到开源导流的作用。

有关资料证明, 对学生来说, 多读名人名作固然重要, 但阅读一些相同写作层次、相同生活层次、具有共同情趣的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更能启迪思维, 激发写作欲望。所以我们指导学生不仅要模仿名人的文章, 还应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在班内朗读、分析, 打印成册在几个平行班之间传阅。这种做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促使优秀作文不断涌现, 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 仿写不是目的, 当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技法之后, 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去创新, 逐步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

二、重视评改, 凸显主体。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对文章进一步的修改和加工, 又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机会。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 须频改之方入妙耳, 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 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 而在“频改”的过程中也最容易领悟文章“入妙”之法。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写完了, 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接下来便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批改。当作文发下去之后, 学生只是匆匆浏览一下评语, 看一下分数而已, 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作文评改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自改:学生在写好草稿后, 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要求, 强调不同的侧重点, 提出本次批改的重点, 如主题是否鲜明, 结构布局是否合理, 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字词运用是否恰当, 语言是否规范等, 让学生在自读自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

互改:自改完成后进行互改。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指出文章的优缺点, 并对好词佳句加以圈点, 最后写出评语,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在评改的同时, 学生既学习了他人的优点, 也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作文教学目标, 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 让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能有所收获。

三、品尝成功, 增强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尔曾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文章完成后, 学生都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作文下一个好评语, 给一个满意的分数, 还期待着老师讲评时对自己的表扬。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少批评, 绝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之词, 即使是学生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对于学生习作的不足, 要以委婉、热情、期待的态度指出, 让学生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增强写作的信心, 提高写作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职教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初中长期不被老师重视, 自卑而缺乏成就感, 点滴的成功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改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时, 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因而, 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点燃其写作的激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征文活动, 参加作文竞赛, 也可以在校报上发表文章, 还可以班级自编作文报, 开辟作文园地张贴优秀作文、举行校园作文展等, 争取使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发表, 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浅谈写好记叙文的三点做法 篇6

方法一:巧用细节描写, 塑造典型形象

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 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 用特写镜头将它放大, 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好的细节描写, 能使笔下的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那么,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细节描写呢?

在事件的某一环节重点选用某一种描写方法。

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 比如《苦练》中的陈招娣, 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 翻滚起来, 又飞扑过去。渐渐地, 她的双腿发沉了, 脸色苍白了。但她不顾一切地奔跑着, 翻滚着, 飞扑着”。这段主要运用动作描写体现陈招娣的顽强执着。再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一段描写“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 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 盖在他的头上, 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 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 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 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就是用神态描写突出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及刚毅顽强的执着。学生因此也就明确:用心雕琢一种描写方法, 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 使人物形象鲜明, 内容更加具体。学生在几次训练之后, 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把概括性的句子变成具体形象的描写或叙述。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使用概括性的句子, 这样文章写出来后缺少生动、形象性。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上课时先出示了一个例子:爸爸看见我卷子上的100分, 他高兴极了。改后为:记得那天, 卷子上的100分映得爸爸的脸都红了, 他乐得不知说什么好, 嘴里衔着一根没有点着的烟, 轻轻地哼着小调, 一会摸摸我的头, 一会儿拍拍我的肩, 眼睛眉毛乱动, 得意地像是在他的脸上跳舞。然后我让学生比较思考第二个好在哪?学生有的说:“第二个描绘出了爸爸看到考试卷时的种种表现, 充分体现爸爸内心的喜悦“。有的说:“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可以看出爸爸很满意及爸爸是个疼爱我的人”。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通过想象延伸、细节拓展、巧用修辞等方法, 可以把平淡的语言变得有感染力, 人物形象自然也就生动鲜活了。

方法二:说真话、诉真情

谈到“情”在作文中的体现, 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还记得我在参加分局第三届“创新杯”作文大赛时指导七年级学生写作《经历的财富》一文时, 有一个环节, 让学生们说说哪些经历让他们收获了财富。有一位女孩说:看见爸爸在田里劳动的场面让她有所收获。由于讲诉的过于概括, 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提问事件细节的环节。在提问中学生对事件的讲诉越来越具体, 感情也越来越投入, 最后在课堂上泣不成声, 留下了眼泪。在场的师生也被感染。当堂课的习作都写出了对父母感恩的真情实感。所以我认为学生的生活中不缺少经历。但如何引导让学生在经历中找到动情点是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的关键。

方法三: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我们学习完八年级第二单元后, 发现这一单元是指导学生学习“以小见大”写法的最佳例文。我采取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训练。

第一个环节:经典回顾。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顾第二单元学习过的课文:《老王》、《背影》及《生命, 生命》。通过回顾学生很快就弄明白了“以小见大”中的“小”就是聚焦像老王这样的凡人小事, 捕捉父亲买橘子这样的细小的情节, 观察香瓜发芽这样的自然景物。“大”就是关注社会, 述说真情, 感悟人生。

第二个环节:给“小”事加上个“大”立意。我给学生出示一个叙事片段, 让学生给这个片段加上点睛之笔, 也就是给“小”事加上个“大”立意。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给后面的构思训练设计了梯度, 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热身。

第三个环节:品味篇章。让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品味,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理解, 明确例文中的“小”和“大”, 能够领悟如何挖掘“小”中的“大”。

第四环节:实地演练。我给出了一个以“手”为话题的文题, 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思考了几分钟, 纷纷站起来表达, 有说老师的手的, 有说母亲的手的, 还有一名同学把自己细嫩的手和爸爸粗糙的手进行了对比。学生通过身边的手述说完真情后就不再说话了。这时候, 我点拨到:“大家的思路很好, 同学们都能够通过‘手’这个‘小’述说人间真情, 那么大家还能不能有新的思路了?我们可以正面立意, 也可以反面立意, 我们可以写一个人的手, 也可以写群体的手。”这次点拨恰到好处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在下面议论开了, 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反映社会奸商的, 有批判残害小动物的, 还有揭露小市民意识的, 还有的同学通过篮球队员赛前的握手反映团队精神的, 等等。学生们在这一刻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 七嘴八舌地不断地迸发出新的独特的构思, 课堂上精彩纷呈, 达到了高潮。

对初中物理实验创新的三点做法 篇7

在现有的教材中, 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有操作误差的实验, 虽然我们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已经忽略, 但是它毕竟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 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准确度不高。这不仅给物理学严谨的科学作风带来极大地挑战, 同时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与创新。如在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中, 教材中准备两个相同的烧杯加入等量、等温的水, 而后在两个相同的试管里注入等量的水与食用油, 再分别将其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然后通过相同的加热时间 (吸收相同的热量) 来判断谁的温度升得高, 谁的比热容就小, 从而引申到比热容的概念。显然实验过程中已经忽略外界环境如火焰大小、烧杯底部散热多少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学生在理解上面还要进行逆向思维。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 甚至是头脑迷糊, 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起到干扰作用。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实验进行小小的创新, 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良好地发展。具体操作时, 我们将两个小试管都放进同一个大烧杯内进行加热, 然后我们只要观察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通过比较谁吸热时间长, 判断出谁的吸热本领就大, 从而得出哪一种物质的比热容较大。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与理性思维还比较稚嫩, 就要求实验的效果较为显性,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我们要加以改进与创新。比如, 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用的是棋子, 由于棋子亮度低, 通过玻璃板不容易看到像, 即使找到像的位置, 也不是非常准确, 这对学生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起到很大的干扰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点燃的蜡烛, 因其亮度比较高, 通过玻璃板成像就比较清晰,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由此可见, 选用科学合适的器材, 可以突破原有的实验困境, 大大增强实验的可见度。

二、突破难点进行创新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难点, 需要我们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化解, 实验就是突破的关键, 改进完善实验设计, 在攻克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在浮力教学中, 关于浮力的方向, 有部分老师是通过称重法的方式来向学生渗透浮力的方向 (与重力方向相反) , 也有老师是让学生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掌握浮力的方向, 但学生对这种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 甚至觉得很模糊, 不容易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突破创新,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点, 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形象具体的概念, 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于是在这个实验设计上我进行如下创新, 帮助学生理解。

如图所示的动态实验操作就能更好地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图a中由于浮力与重力相等, 木块静止, 所以细线弯在水里, 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推出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当往杯中加水到一定程度时, 如图b细线被拉直, 木块还是静止, 但此时木块在竖直方向受到三个力, 可推出浮力方向与重力、细线拉力的方向相反, 在此基础上将烧杯按一定角度放置, 如图c所示, 方向还是如此。由此可以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在这一步步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彻底掌握浮力方向。

在学习漫反射时, 我们只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放电影的幕布, 投影仪上的画面, 来向学生说明平行光经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是射向各个方向, 这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可以体会到的, 但是对于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看到杂乱无章的反射光线, 我们可以在镜面反射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把一块平面镜敲碎成许多小块, 然后将其张贴在一张硬纸板上, 这时就构造了一个凹凸不平的表面, 然后再用一张大纸板与其垂直放置, 让几只激光笔紧贴着纸板射出几束平行光到镜面, 在纸板上我们同学就会看到反射光线不平行, 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漫反射。

三、在生活资源中创新

新课标中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理现象, 我们都可以运用物理学中的原理进行相应解释, 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如在研究大气压的实验中, 我们设计了“会吃鸡蛋的瓶子”这个实验, 瓶口比鸡蛋还要小, 当把浸有酒精的棉球点燃放进瓶子里, 待火熄灭立即将剥壳的鸡蛋扣在瓶口, 不久我们便看到鸡蛋主动掉到瓶子里, 怎么回事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原来瓶内温度在棉球烧过之后慢慢降低, 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当小于外界大气压时, 就被大气压挤进瓶里。如果瓶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时, 瓶子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问题的提出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而且让学生对压力知识点的掌握做到游刃有余。

为了能够突出实验原理, 同时满足操作方便, 我们可在已给实验器材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器件, 改善实验的效果。如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中, 我们可以增加冰块, 把它放在金属盒上, 这样“降雨”就比较明显。学生对这种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来使气体液化的原理就更加深入人心。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三点做法 篇8

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人离不开生活,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利用生活这部“百科全书”对学生进行教育, 把课堂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课时, 我以生活激趣, 由联想公司推出的一则广告导入: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这则广告语巧用双关, 达到了宣传联想这一品牌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 学生很快答道:这个广告太经典了啊。一种意思是假如人类失去了联想, 另一种是假如人类失去联想电脑, 世界将会怎样, 说明联想电脑和人类的联想一样重要。这节活动课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汉语的博大精深, 并且为“精彩广告由我创”这一环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激发了他们创作广告宣传语的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受到启发后, 搜集整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鲜活的语言现象 (包括广告语) , 在赏析优秀广告语的基础上能自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语。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相信语文老师会有同感, 在作文课堂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 就会愁眉苦脸, 声声叹息:“唉!”流露出一贯的表情, 仿佛又是来了一次作文的“徒刑”。想到学生苦闷的表情, 我也在思考, 怎样才能打开他们写作思维的闸门呢?在一次作文课堂上, 我一改往常的做法, 先不忙布置作文题目, 而是从办公室端来了一杯白开水放在了讲台上, 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脸上泛起来了好奇异样的神情, 心里嘀咕着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我接着说道:“这是一杯再普通不过的开水了, 但就是这一杯平淡无奇的温水, 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看, 那飘起的缕缕白烟, 如同母亲夹在发间的根根白发, 那一滴滴挂在杯壁上的晶莹的水珠, 包含了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也寄托着我们对母亲杯水车薪的感谢之情。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我们写作也并不缺少素材, 只是我们要炼就一双慧眼去学会观察, 还要学会感受, 学会思考, 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会对我们大有裨益。”我很自然地引出了这次作文的训练内容, 即在行文中适当进行细节描写, 然后让学生观看一个央视公益广告视频, 捕捉精彩瞬间, 说说哪个瞬间最令人感动。没想到的是全班最爱笑, 对学习看似最无所谓的一位男生抢先发言:“最令我感动的瞬间是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 为了怕把椅子踩脏, 用一张洁净的纸垫在脚下去取那挂在树上的风筝。这正像广告中濮存昕所说的,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很近很近, 近得触手可及, 有时候可能是一张纸的厚度。”此刻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对这个男生刮目相看。其他几个学生的当堂口头作文也表现得出奇地好,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明白了细节描写的含义, 细节就是细小而又具体的事物、事情、环节或情节, 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 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句话……接着我再顺理成章布置作文题目———“那一刻, 我很______”时, 没听到学生叫苦连天, 反而看到他们陷入了沉思当中, 随后唰唰地写起作文来。

作文交上来后, 我发现这次的堂上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 就连班里文笔一般的一位女生也写出了题为“那一刻, 我很感动”的好文章。“春天下着闷雨的晚上, 我羸弱的身体不堪小小的病菌的侵袭, 病倒在了床上。半夜, 我无力的手头, 忽然碰到了一样令我感到十分温暖的东西, 我支着沉甸甸的眼皮, 看见母亲正将一杯温水放在我手中。只见母亲用无比温柔的语调对我说:‘来, 快喝了这杯温水, 然后用被子捂一捂, 出出汗便好了。’那一刻, 我很感动, 我接过水, 像一只懒熊捧着蜜一样, 吮吸起来。第二天, 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病好了很多, 汗水也湿透了我的枕巾, 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感谢母亲的那杯温水, 让我熬过了漫长的一夜, 让我解脱了病痛的束缚。”这位女生把她对母亲杯水车薪的感激之情通过一杯温水展现了出来。以生活激趣, 触动了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超常发挥, 他们也真正写出了“因情生文”的好文章, 而我则倾听学生诉说, 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故意谬误启迪思维

唐代诗人李端有一首诗歌是专门描写弹筝女子为博取周瑜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 这就是著名的《听筝》:“鸣筝金粟柱, 素手至房前。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诗中的“时时误拂弦”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别出心裁的“谬误”。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 也可恰当地利用这种“谬误”加深学生的理解。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故意谬误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 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譬如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里面有两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而我在示范朗诵时“明知故错”, 特意读成“泉洌而酒香”, 看有没有学生发现我的“口误”。很快便有学生指出我所犯的这一“错误”。于是, 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两句到底哪句好。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 本来也该写作“泉洌而酒香”。说泉水清洌是可以的, 合乎生活逻辑的, 也是通顺的;而说酒香就显而易懂, 习以为常了。可是作者却不按常规来写, 将其变写为“泉香而酒洌”, 真的是笔误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别出心裁的错误”呢?经过讨论分析后, 大家都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法:“泉香”会使我们由美酒的醇香联想到泉水也有甘香, 而“酒洌”又由泉水的清洌联想到美酒的清洌。另外, 说“泉香而酒洌”, 又产生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效果, 使两者色香兼而有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分析欧阳修这种“误拂弦”, 不仅体验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而且也加深了对互文见义修辞效果的理解。而我也通过“误拂弦”、反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并达到自主纠错, 巩固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回味无穷, 也使课堂更加精彩。

三.“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的语言, 对调节课堂气氛、化解难点将起到积极作用,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在文言文的讲授中, 一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如在课堂上教师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 就能化沉闷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讲授七年级下册《口技》这一课, 在涉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些概念时, 我特意用班上一个爱打篮球、喜欢开玩笑且脸皮较厚的男生打比方:“小黄是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帅气男孩, 拥有高大健硕的身形, 线条明晰的轮廓和那股特有的硬朗之气。在浓密的黑发下映衬着他那一张黝黑的脸, 黑色滴溜的眼睛虽然近视, 但却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在这种犀利的目光引领下, 他总能熟练地运球、上篮, 做出优美的‘灌篮’姿势, 可以说他是班上名副其实的‘小姚明’。请问大家我刚才口述的这段文字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学生在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属于正面描写。一学生答道:因为这段文字是从外貌和动作直接描写小黄的, 所以是正面描写。接着, 我再次以小黄为口头描写的对象, 说道:“小黄手里的篮球常常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且应声入网, 场下的观众无不喝彩, 掌声不绝。只要小黄这个帅气男孩走到哪, 人们的目光就会追随到哪, 总会对他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他的回头率总是百分之百。请问大家刚才这段文字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在听到这一比喻时, 学生都欢笑不已, 而且很快便明白了这段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因为这段文字是从旁人的神态、动作等反应侧面烘托小黄投篮之准而且人又长得帅气。至此, 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教学难点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了。

三点做法 篇9

一、理论实践化

高职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虽然体育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但这是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没有体育理论知识指导的体育实践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的形式和途径,灵活务实地采取适宜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排球时,有些教师选择先上室内课,集中传授理论,然后再上室外课,进行实践训练。这采取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先让学生收看排球比赛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排球运动员因为缺乏理论常识而造成的失利、意外,引导学生了解排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然后,教师把学生带到训练场地,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其中的理论,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这种形式融理论于实践中,教师创设了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现场,体验排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

二、实践趣味化

兴趣是行动的催化剂,教师如果能够根据高职生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禀赋等,调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能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生的普遍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意志薄弱,但是他们喜欢运动、喜欢体育,渴望参与体育活动,崇拜体育明星、体育健将,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并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教师要精心呵护高职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断强化他们的爱好,使学生逐渐形成持久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1.教学内容

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丰富多变的体育项目和授课形式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传统的项目时尚化,让学生享受健康的时尚文化带来的愉悦感。如把篮球与篮球秀结合起来,或者将时尚的项目课程化,让学生积极尝试,获得切身的体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

2.训练设计

大量、持续的训练必然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灵活、富有情趣的训练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或者引入时尚项目,将《奔跑吧兄弟》《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中的娱乐元素融入体育教学;或者将训练竞技化,制订趣味十足的奖惩项目;或者将训练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回放形式,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优点与不足等。

三、评价多元化

高职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较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的评价也有差异性,所以教师的评价必须多元化。评价观念和评价能力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并不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改变简单的评价方式,构建师对生、生对生、集体对生、社会对生、家长对生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训练。如在艺术体操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构建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提出刚性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公布成绩,鼓励家长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可见,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形成立体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

【三点做法】推荐阅读:

错误做法07-17

点滴做法06-09

做法论文06-13

典型做法06-17

五做法07-03

做法体会07-27

教学做法07-29

做法指导08-04

施工做法09-06

正确做法09-22

上一篇:斜面运动下一篇:电力倒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