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2024-08-22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共5篇)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篇1

1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理论背景

事实上, 中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较早就开始了, 2011年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年-2015年) 》几个重要文件, 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创新法律教育的新方式、做到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界, 学者较早就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研究, 李亚宁研究了大学生网上违法行为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随后杨练武等人也从此角度进行了研究黄艺羡则沿着上述学者研究的思路, 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新形势, 针对传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方案;张美琴等人则从对网络新形势给传统的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中, 看到了利用新型载体推动法制教育发展的机遇, 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诸如:网站建设、师资队伍等软硬件的配套等方面;张桂荣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青少年的上网状况及法制教育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李方裕研究了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 将网络法制教育分为:知法、守法、网络安全与网络维权等几个侧面;严海波研究了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成因, 并从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网络法制道德、网络法制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2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范畴

从词源上看,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包括二个层次:其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的教育;其二, 高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如果侧重于第一层次的研究, 选择这一侧面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者, 学者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学生网络侵权与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现象入手, 结合传统法制教育中网络法制教育的不足进行论证, 进行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成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规制手段, 从总体上看, 这种理路重在对网络犯罪及其规制的研究, 因而是从本体上研究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问题, 但持此种主张的学者虽然从此角度研究网络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但局限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网络法律教育, 而忽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这二层次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教育学专业的知识背景, 学者一般将网络作为一种用以实施法制教育教学的手段, 比较网络法制教育与传统法制教育的异同, 研究网络法制教育优越于传统法制教育的优点, 研究制约网络法制教育的因素, 提出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建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诸如: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件的配套、硬件设施的配套、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建、教育内容、教育监管保障机制的建立、教育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等, 研究这一层次的学者侧重于研究网络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方面则存在欠缺。当然二个层次之间也存在交叉的可能, 如果将第一层次理解为利用传统的或者网络的教学方法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 其中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则包含第二层次, 如果将第二层次理解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一般法制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 其中对大学生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则包含第一层次, 但大多数我国学者没有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而是有侧重的选择了上述的一个层次和理路进行论证,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对这二个层次的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应该结合法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完善网络法制教育体系, 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便于认清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中违法、犯罪的形势, 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供实证资料;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则有利于系统化的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 发挥高校通过网络法制教育在型塑良好的网络行为中的作用。

3 完善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方略

3.1 增加传统法学教学内容中网络法制相关的内容

事实上, 高校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 在2005年之前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法律基础》课完成, 开课时间为32课时,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对我国整个法律体系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 当时《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法学院的教师完成, 随着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出台, 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 大多数教材均将法律相关内容压缩成二章内容, 事实上, 能够分配到法律知识的讲解时间大约为二个课时, 其中涉及法制相关内容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 将法律基础课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后, 本课程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担任, 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讲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不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 在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情形下, 网络法律知识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应该调整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比例, 增加包括网络法制教育的课时量、通过课外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定期举办网络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开辟第二课堂, 增加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机会。相较而言, 网络行为与实际的生活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必须为日益增多的网络生活行为储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3.2 开辟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在高校课时总量难以作出较大变更的情形下, 惟有通过改革法律教学形式, 拓宽教学渠道,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通过高校建立网络法制教育网站来实现, 这一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网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是种“自适应”的教育方式, 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所需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而不会给大学生带来过多的额外的学习负担, 在内容上, 可以在网站中融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典法律案例、法学名家访谈、法律法规索引、法律小故事、法律大事件、法制电影电视、与法律相关的网络小游戏等板块, 结合网络的特点, 发挥网络技术的优点, 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感观, 通过视觉、听觉多途径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法律知识的洗礼, 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 以网络为载体的法学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说教模式, 通过网络,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法律专家之间能够同步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极积完善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硬件设施的配备, 诸如:教师配备、网页设计人员、网站维护人员等的配备, 系统建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3.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课堂讲授为主, 虽然是必修课, 但有限的时间内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事实上, 本课题研究所针对的对象主要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对于此部分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所有法律专业的知识可能性很小, 因而, 必须注重在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上, 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目标在于,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 当其自身相关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重内在需要,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课堂之外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模式时, 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法制教育中的有益经验, 应注重参与性与交互性,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开展相应的法制实践活动, 通过QQ、微博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案件讨论。

参考文献

[1]罗锋懋, 张劲松.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

[2]李亚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3]杨练武, 唐闻捷等.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J].兰州学刊, 2003, (2) .

[4]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5]张美琴等.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 2005, (5) .

[6]张桂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J].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2) .

[7]李方裕.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J].新西部, 2008, (6) .

[8]严海波, 王杏周.谈谈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载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31-02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正以“飞快”的速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推动了以网络为科技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已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最前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网络载体的开拓。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既有助于高校网络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网络载体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指的是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即“以互联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通过网络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网络活动过程中受到启迪,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种角落。在高等院校中,网络已有超过其他传统载体,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趋势,这是由网络的特征决定的,网络具有以下特征:

1.虚拟性:即人的实践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Cyberspace)。电子空间是一个“自由空间”、虚拟现实,只要你进入计算机网络,你就会感到它的真实存在。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爱关注的特征都被覆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这便形成了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所特有的规则和交往方式。

2.形象性: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电脑网络语言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述,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泼、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

3.及时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上传播巨大的时效性,是传统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目前,网上媒体信息正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为周期更新信息。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宣传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4.娱乐性:信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充分调动吃、说、视、触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并可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互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坦露无遗。在网络中,教育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信服什么、崇拜什么,主要看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中,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有效性。

从以上网络的特征可知,网络完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个基本条件: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决定了网络必然承载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所以

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二、网络载体的功能与有效性分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不仅要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如何解决个人思想困惑、心理矛盾、情感冲突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内容单调、枯燥、重复和陈旧,而网络的出现使教育的形态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网络具有的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更增加了新的教育内容,譬如科学精神、信息意识、创新精神等,克服了传统教育理论容易与实际脱离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在网络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育还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实时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先进、有效的教育经验、方法能更迅速地得到推广,使得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可以借助图像、声音等来表现,克服了现有的电视、录音、录像教育的局限。

第三,开辟了教育的途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信息与受教育者是分离的,而网络的出现则弥合了这种分离。网络本身就是教育的信息源,同时又是传播工具和通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自我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崭新的途径。

第四,创造了教育的新环境。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虚拟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客观上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掌握和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网络所呈现的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视野更为开阔。大多数学生在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在各种信息的辨析和吸收中完善巩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提高认识。同时,网络运行有其特殊的行为准则,要想自由地在网络空间中遨游就必须自觉地遵守这些准则,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法制观念。

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网络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的影响,催生他们的现代意识。从文化发展上说,网络文化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它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及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为大学生网民提供了民主平等的文化参与的机会。网络文化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当代大学生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助于他们学习、生活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大学生网民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也有益于大学生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这些现代观念、意识已经日益深入大学生网民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二,网络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网络增加了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给大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放性的网络使大学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样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有利于他们多元化观念的形成。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好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观念,这种观念会使大学生学会尊重、学会不盲从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有选择性的去进行思想和行为。

第三,网络作为一种德育手段,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有直接性、大众化和虚拟性等特征,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现代教育正朝着平等、互动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更需要一种平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传统的自我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学生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一种自我反思。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学生既可以注入信息,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网络信息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不断刷新和时刻变换,能满足大多数人自我教育信息的要求,因而以网络为媒介的自我教育,既不同于直接反思和固定死板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别于信息量小与个别性较强的其他媒介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经常持久地开展自我教育有利。

第四,网络作为一种沟通途径,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大学生、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绝大多数的高校开通了校园网,在网上,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露个人的意志,展示个性;可以把一些在平时不方便说或不愿说的话吐露出来,包括在学习上、生活中的困惑,同学之间的矛盾,对老师或学校的意见等等。而老师亦可以公开或隐匿的身份来参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感受学生的情感,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教师亦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及心理障碍,借助聊天、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就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和空洞性,事半而功倍,其实效要远远高于说教。

第五,网络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交往就是人与机对话。网络空间里没有权威,没有统治,从而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而约束的消除在解放了人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现实中不存在的真正的平等。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尽情的展现自己,渲泄自己,不需要任何顾虑,不必担心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为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因而这种交往会使大学生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可以说网络提供给学生一个安全的释放自己的空间。大学生有一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渴望,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不少学生从网络交往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成熟的自我评价。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有可能从网上的交往中获得自信,体会交往中的满足,并且把这种自信和满足带到现实交往中;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的学生亦有可能在网上得到精神的慰藉,增强生活的信心。网络处处以人为本,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比任何一项科技产品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的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但网络的冲击和影响却是复杂的,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的开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削弱。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更大。虚拟世界也有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的一面。

三、网络载体的构建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和校园网义务服务人员的力量凝聚起来,实行轮流值班制,建设一支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主要团学干部及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目标是“立足两类阵地,协调两支队伍,完成两大任务”。两类阵地:即一是由学生自发建立的网络站点,以校园BBS为主,包括各个院系的BBS站点、FTP、P2P服务等;二是由学校创建的网上教育阵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新闻宣传网站、学生文化网站、生活服务网站等。网络辅导员要把这两类网络平台都作为工作阵地,发挥教育管理和引导功能。两支队伍: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队伍。网络辅导员要负责统一协调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队伍的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两大任务:即建设和管理。网络辅导员要在学校和院系网络建设和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管理院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

2.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特点及对网络行为的影响问题;网络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网络规划与法制教育问题等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

3.加强和完善网络的法律、管理与技术对策,做到“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网络存在着相当多的法律真空。目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提出一整套完善的网络管理方法。所以,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比较完备的网络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使包括散布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黑客行为等网上犯罪受到应有的惩处。这样才能抑制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后果。法律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才能够促进人们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形成正确的网上道德氛围,防止不良道德倾向的传播。当前,国家建立全面的、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显得十分必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加快规范网络新闻的进程,形成新的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同时,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尽快树立网上主流道德规范,以一种自律性的约束机制和网上的舆论监督来控制不道德行为。

4.整合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网络是信息传输渠道的拓展,提高网络利用率十分重要。如利用网络论坛、交友、BBS、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给学生一个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和发表言论的相对隐蔽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要给师生们带来大量国内外各领域的最新消息,提供广泛迅速的科技知识方面的交流和咨询,而且也要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能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吸取经验、领悟哲理,使教育者有机会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实思想、观察问题的方法、注视的焦点和身心发展动态等,能极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教育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

5.努力形成一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包含非常庞杂的内容,许多实际工作者正着手开展一些探索和研究,而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的网络技术远远落后于学生,教师的知识更新永远赶不上电脑网络传播新知识的速度。这就要求教师要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确立新观念。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校可以为参与网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提供基本的学习经费、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以及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形成合力,积极寻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新形式。这套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将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及队伍的成长和更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澍军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篇3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因其技术上的优势具有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零碎式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源等特点。

二、大数据在学生工作中运用的表现及优缺点

1.大数据运用表现。

因为学生管理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总是走在时代前沿,大数据的运用也因为学生工作的承载对象而逐渐地深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如:建立小到班级大到学校的各级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各级QQ群、建立班级网站、班级飞信、微信群、人人网等,通过这样一些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能让班级同学间的联系随时随地进行。

2.大数据运用的优势。

大数据具有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例如,因为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便于学生工作管理者将重要信息、通知在第一时间向每一名同学及时传达;因为其传播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当某一种大数据的运用不能保证信息是否传达到本人时,还可以利用其他的媒体再次传达,保证了学生工作的全时间、全覆盖;因为承载信息量大和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接收到相关信息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

3.大数据运用的缺点。

大数据的运用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和传统学生工作相比也有所不足。如,因为大数据非接触式传播信息的特点,使得学生工作管理者不能保证信息是否真正传达给了每一名同学,即使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大数据传播方式,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全覆盖带来了疑问;因为大数据运用的虚拟环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播送源的特点,使得有些消息的真实性不能及时地加以验证,难于掌控每名学生发送未经考证消息的问题,因为传播速度很快,有些消息虽然已经证实是虚假消息,但已经传播了一定的范围,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大数据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些事情学生可能直接通过手机、电话、网络通讯等形式和老师交流,让老师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缺少了心灵上的沟通,阻碍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

三、如何将大数据运用和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相结合

因为大数据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和缺点,使得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和网络化就放弃传统的学生工作教育形式。我们在今后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将大数据和传统学生工作方式有机整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合理利用。

大数据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途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生工作中对大数据的运用,只能作为工作方式的一种补充,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更能发挥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优势,学生也会更愿意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老师深入地交流,其效果也是大数据技术运用所不能比拟的。

2.加强监督,积极引导。

大数据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人都是信息发送源,有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这就造成了在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和控制,很容易使一些不实消息在学生中快速传播,造成学生思想波动、校园的不稳定。对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大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对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大数据使用者要主动积极加以关注和引导,提倡对网络信息的正确辨别和使用,引导他们更多地宣扬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积极的一面来为学生工作服务。

3.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崭新、宽广的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及时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主动地、快速地、生动地给大学生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限于课堂讲授,让思想教育随时随地深入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正在影响着大学校园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对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发现与引导,发挥大数据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控制其对学生影响不利的一面。我们要直面和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并且要学习掌握大数据的运用,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始终在学生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摘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将网络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整合。我们通过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利用大数据时代中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与构建。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篇4

关键词:再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 再教育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院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我院的学生工作主要面临的对象是再教育学生。所谓的再教育学生,是指在接受完系统的高等教育之后,在工作岗位中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而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更高一个等级培训的人员,或者是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前,因原来所学专业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而到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员。在此界定下,再教育学生身上具有和普通大学生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教育学生来校学习的时间不统一。出现此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大家来校参加再教育所选择的课程和个人兴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一方面就是由于存在高度的工学矛盾,虽然大家都有强烈的学习诉求,但是因为各自单位原来都安排了一些工作,并不能保证严格按照再教育的学习计划来开展学习;

(2)再教育学生一般都是走读生,且阶段性来校学习。目前在我校参加学习的再教育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走读的形式进行的,只有参加半年以上培训学习的学员选在在校内居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管理的部门老师与学生之间就缺少了很多面谈交流的机会。

(3)再教育学生群体之间缺乏集体意识。由于再教育学生来校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自单位中度过的,群体成员之间联系也不是很密切,更谈不上集体组织活动了,因此成员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

(4)再教育学生存在对网络的依恋性。据我们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86.75%的同学每天上网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员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

随着再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如何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迫在眉睫,而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在人们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社交服务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回避学生不住校带来的地域隔阂,而且网络的开放式互动弱化了交往的功利性,也有助于打破思想壁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当前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现状

(1)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深度不够。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从1999年至2009年,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发表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但是论文的质量却出现了滑坡,使得对此的研究出现了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主要原因一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的功利心理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和管理者的定位不准确,脱离了被教育者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这一对象。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停留于口号,或建设的力度不够。进入新世纪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网站,注册了域名,但是其内容比较空洞,只是将一些经典文献搬到了网页上,没有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上传;也有些高校开通了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如校园BBS等,但是缺少专职的人员对发帖质量进行审核;在网站建设上,高校内各部门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没有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形式上也多以文字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的优势。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利用率不高,实际效果不明显。根据在对我校学生,尤其是参加再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示,目前大学生上网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在进行网络聊天、购物、娱乐甚至是玩大型网络游戏,很少有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了解社会热点和浏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主(下转第57页)(上接第34页)要原因和学生的兴趣点与网站建设初衷不一致有关。

(4)相应网络技术跟不上,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但有些高校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跟到位。

3 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思路

(1)领导要提高认识程度,加大相关建设的投入。高校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行业院校来讲,可以提高行业的宣传力度,增强行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只有领导加强重视,提高对相关建设的投入,才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再教育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各部门要协调合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利用率。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是涉及到单独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网络平台的设计需要与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提高平台的利用率,单纯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关注度的。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要提高网站用户之间的互动力度。单纯说教的网络平台不仅无法提高再教育学生关注度,而且也无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发为用户之间既可以增加联系与互动、用户与平台管理者之间可以互动,才能实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初衷。

(4)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要跟上网络发展的新潮流。新形势下,微博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它所具备的原创性、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深受成长于信息时代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牢牢把握住微博这一有效工具,发挥微博网络的功能与作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宣传工作和网络政工队伍的建设工作。再好的平台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也无法实现其功能。同样,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政工队伍,再好的平台也只是一个空的平台,无法吸引到人们的关注度,也实现不了设计者的初衷。所以,再教育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扩大宣传的同时,也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并对网络技术熟悉的网络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总第133期).

[2]李龙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2009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邹海英.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

[4]颜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研究[D].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教学领域, 世界各国纷纷的采用了新型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系统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愈加成熟, 这也给该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已成为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 网络化平台建设还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虽然在部分学校、部分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设想并为之付出了一定的实际行动, 但其体系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也呈现出严重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特点, 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更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不断的去开阔视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 利用这一新的载体, 加强对时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利用网络平台来建立一个大学生讨论思想政治的论坛, 组织开展网络活动,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互相交流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 不断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针对性及延展性。

通过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发展, 掀起教育的改革, 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新潮流, 网络平台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交流机会, 大学生在这一平台可以自由讨论, 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掌握, 发现有错误方向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 对于某些普遍思想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积极解决思想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作用与优势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是为了培养更加全面的当代人才。现阶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 切实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在现代教学工作中, 有效地借助网络化平台, 更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2)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务必要严格的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现状来进行, 由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 大学生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交际活动;

(4) 高校网络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通过有效地利用现阶段成熟的信息化技术,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的不断拓展, 从而利用更为有效的、新颖的网络化平台, 来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的开展, 进而满足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也是现阶段需要我们重点去研究的一问题。

(1) 有效借助网络平台, 能够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用更加明显, 促使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 对学生的主观思想能够确保得到更加真实的表达, 实现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 从而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准确的实时把握,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并做到及时处理, 从而有效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3) 通过网络平台, 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的接收到思想教育的有关信息, 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4) 网络平台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地借助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等技术手段, 赋予了网络平台更多的使用功能, 进而这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可行性评价

现如今,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新局面形成, 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针对大学生网络平台的构建和使用, 在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便利, 这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教育工作实践的考察,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是具有可行性的。其一, 在现代的大学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须, 学生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电脑, 在应用校园网络时方便学习;其二, 学生有的从小家中就有电脑, 已经对电脑非常熟练, 有的在小学开始学校就已经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对于电脑的应用基本熟练, 可以自由上网;其三, 应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教师上课, 而是让学生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是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积极响应, 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实现教育效果的有效增强而采取的一种互联网教学技术。该教育平台在当代大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给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及充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但在现阶段的应用过程中, 还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也是需要后期我们不断去努力改善的。相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化教学将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学活动中, 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及运维空间的有效拓展,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更好发挥出, 同时也促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 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优势和功能、目的和意义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希望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 2014, 12:209+211.

[2]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3.

[3]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3.

上一篇:中国私密营销研究下一篇:建筑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