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的学生参与

2024-10-25

作文评改的学生参与(共5篇)

作文评改的学生参与 篇1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作文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在教学实践中, 不破除老的作文教学套路, 就不能摆脱习作教学低效、习作评改无效的现状, 就很难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习作教学模式。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 在作文评改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参与中领悟写作、体验成功、提升作文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在作文评改中十分注重鼓励、倡导学习参与。

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写作过程的进一步延伸, 这样才能以局外人的角度冷静地看待、审视别人或自己的作品, 发现优劣, 感悟成败, 实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参与评改学生自己的作文, 这比分析评判名家名篇、优秀范文更有实际意义。新课程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学生自己的作品大都叙写身边的人、事、物, 学生最熟悉, 交流评价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写作的技能技巧。

作文评改就是作文的讲评、批改。讲评是批改的基础, 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讲评, 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 这也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 明确作文讲评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 通过作文讲评、批改,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文评改旨在通过分析评价学生自己的作品, 指导学生习作, 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优劣、成败, 从而领悟写作知识和技巧, 提升自己的作文鉴赏能力, 进而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而不是意在肯定某同学的作品, 否定某同学的作品, 或意在表扬谁、批评谁。讲评学生作品, 一方面是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分享他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是帮他发现不足, 认识不足。从而让学生有一个平常心态, 正确看待作文评改。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讲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最敏捷, 才能有所发现, 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鉴于此种心理现象, 在作文讲评中, 要特别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和建议, 赞赏有不同意见者。如在讲评题为《小猫》的学生习作时, 在小作者自己宣读、自己评价后, 让其他学生点评文中的一个情节:“看到小猫叼着一只小老鼠, 一口就要吞下去时, 我急忙追赶过去, 抱起小猫, 一把把老鼠从猫嘴里拽出来, 丢进了院子里的垃圾筒。”一个同学对这个情节提出异议, 觉得小猫本来就是吃老鼠的, 而你却不让小猫吃, 写这要表现什么。笔者立即表扬了这个同学, 肯定了他的质疑。接着问:“过去人们养猫是为了干什么?”学生回答:“捉老鼠。”又问:“那现在呢?”学生笑了, 纷纷举手发言:“现在养猫当宠物, 小猫每天都吃鱼、火腿、肉啦……比一般人的伙食都要好, 猫跟人同住、同吃, 有些人甚至把它当自己家庭中的一员, 像儿女一样关爱它。”又问:“那这些人会让他家的小猫吃老鼠吗?这恰恰体现了什么?”这一下, 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一下就明白过来了,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于是趁热打铁, 让学生看看文中有那些地方值得借鉴。学生很快发现文中的人物描写很成功, 抓住了人的动作、神态、心理,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对猫的关爱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了写作知识和技巧。

3. 激励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讲评。

经常激励学生:“谁想让大伙帮帮你就举手。”在讲评中, 注意评点时的语气、用辞, 尽量用商量的、探讨的语气, 自始自终鼓励学生, 不让学生感受到不舒服。要求同学们在评点他人作品时, 要懂得尊重他人的作品,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尊重他人的人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讲评, 学生消除了畏惧心里, 都能自觉自愿地推荐自己的作品, 轻松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讲评。学生点评修改作文的能力慢慢提升了, 作文水平渐渐提高, 语文素养也提升了。

4. 引导学生讲评以鼓励为主。

正如赞科夫所说:“作文讲评的目的, 首先在于唤起学生对词的艺术的热爱, 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因此, 在作文讲评课上, 要把赏识作为支点, 通过赏析来自同学习作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和优秀习作, 激励每个小作者的自信心;同时在学生互评时, 引导他们不要空泛的表扬, 更不要对错词病句苛责, 尽量寻找同学作文中的亮点, 互相欣赏、学习。“赏识和激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空气”, 教师要让被评学生切身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功的幸福, 从而点燃起习作的自信和兴趣。

5. 评改结合, 相互促进。

通过作文评点, 学生有了作文评析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适当布置学生批改作文练习, 进一步提升作文能力。学生互评作文前,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如有拿捏不准的问题, 组中探讨解决。训练时, 明确评改的步骤。首先, 是“改”, 即修改错别字, 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 修改病句。其次, 是“画”, 即用波浪线画出好词好句;再次, 是“批”, 即找出好词好句在旁边简要地分析出值得借鉴的地方;最后, 是“评”, 即写评语, 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或优点或不足;或感受或建议。每次活动之后, 让每组评出一名批改作文最好的学生予以表扬, 从而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6.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改方法。

一是自议。每次作文, 教师介绍全班的基本情况后, 围绕中心话题,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如“请大家回顾本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根据作文要求, 你认为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有那些地方写的成功, 那些地方是败笔……”让学生看自己的作文批改情况, 思考, 议论, 并踊跃发表意见;二是自讲。教师根据学生自议的情况, 引导学生归纳出主要的优缺点, 提出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讲述相关的范文, 有关的写作知识, 把作文讲评上升到理性上来认识;三是自改。根据本次作文讲评的重点以及常规的修改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订正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 使学生作文提高一步;四是自记。教师指导学生消化本次作文讲评内容, 根据自己的情况, 写“作文后记”, 谈体会, 谈认识, 真正做到写一回作文就有一回收获。

7. 巩固成效, 稳步提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巩固习作训练的成果。可在班里成立文学社团, 就每次学生习作, 让社团成员从中挑选, 加上编者点评, 收集编排成册, 定期打印刊发。每当打印出版一期, 学生都争着传阅, 体验创作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每期出版后, 再让学生从中再选优秀作品, 向正规刊物投稿, 以期获取更大的成功、更高的荣誉。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 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浓, 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学得更加足劲了, 心灵更加美好了。

让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启示 篇2

【关键词】自主评改作文;写作兴趣;综合能力

大凡做语文教师的,最头痛的工作就是作文的评改。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正是作文教学的目标,写作是个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差万别,老师也不应该用固定的模式或统一的情感去框定学生的作文。叶老早就反对“精批细改”学生作文,认为那是劳而无功甚至有害的事。国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精批细改”是中小学生作文的大忌,因为这无益于培养思考能力和文学想象。

我们曾共同探讨怎样从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又要让学生能自主作文,喜欢作文。但是,探索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应有综合性、主体性、实践性、自由性的特征,然而长期以来的作文课上,相当数量的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造”成一篇作文;教师在评改时常常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对处于中间层次的作文下评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效不大,发到学生手中时,学生只看一眼分数就弃之而不顾。

传统的评改作文方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一语定乾坤、一分定终身的制度已经太落后。今年的高考作文在作文阅卷上不也进行了改革吗?网上阅卷取代了人工阅卷,考生尽可放心,不会再有阅卷教师的个人倾向,这是作文评改的一大飞跃。

在作文评改中,我以学生自主评改作文为尝试,尝到了评改作文的喜悦和轻松,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首先,当堂朗读,学生评价。

作文交上来后,我先作第一次阅读。除修改标点符号及错别字外,不修改句子也不下评语,更不给分。阅读的目的是把学生的作文分为优、良、中、差四组,课堂上当堂朗读每组中的一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在此之前先提示可以从开头结尾的布局、选材的范围、拟题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论证方法以及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段落等等入手,言之成理即可。有一节课在讨论以“书”为话题的一篇作文时,学生争论较激烈,最后由科代表主持,分为两组,展开了精彩的辩论。这节课虽然不是按教师上课的目的来完成的,但我却可以说,学生的收获比圆满结束一堂课的收获还大得多,作为教师的我也受益匪浅。我当时得出结论是:我平时低估了我的学生们!这节课也可当作一节开放式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课堂朗读,学生参与评价。即使是我个人评改的作文,在还未发到学生手中时,我也在课堂上朗读,让学生参与评价,作者本人也可自我评议,也可向老师和同学提出疑问。不少学生能大胆地询问评价他的作文时的“为什么”,老师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当然,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评定的个人倾向性,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在必要时也选取身边其他同学的优秀例文来作对比,让学生讨论发言,自主作出总结。

其次,交换评改,教师小结。

自主意识的增强,作文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通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于是我又实施第二方案——交换评改,要求每个同学的作文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读者。办法是:作文课的第一节,先讨论作文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白该从什么角度入手,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节课当堂作文,下课就交。作文收上来后我还是先阅读一遍,同样只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心中先留一个初步印象。在晚自习时发下去,让学生交换评改,并写出评语,签上评改人的姓名更好,下晚自习时一定交上来。目的明确后,同学们顿时积极行动起来,还不到下晚自习,就已大部分完成,这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

学生评改过的作文交上来后,结果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教师批改作文,评语无外乎“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首尾呼应,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等公式化的评语。在学生们的评语中你可以找到颗颗热情彭湃的心。而且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不少于三个人的评语,最多的还有八个同学的评语。我于是总结出,素质教育下的学生都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都渴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想从多角度认识自己作文存在的优缺点。

作文训练中,有次作文要求:认真阅读材料,请以“尝试”为话题,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评语更是精彩纷呈,兹摘录几段:

张吉元评:文章真实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与决心,我相信成功的大门为所有人开着,就要看你能不能到达。既然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就应该去发奋图强。孙中山说过:最后的成功,归于最后的努力者。

张祥莉评:真情实感,透露了你是一个懂事的女孩,相信你一定会尝试到爷爷对你的爱,你想得太多,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想,为了你辛苦的姐姐努力吧!你写出了生活实实在在的滋味。

王思棱评:其实,我们的遭遇差不多,我想这也是我俩会走到一起成为谁都无法替代的超级死党的原因吧!我俩都好像是带着面具过生活,在家里和在外面是完全两个人,不过,我们不要泄气,好不好?我们现在都不要想太多,我们一起努力,考上大学过我们自己的快乐生活。

姚娇娇评:你是一个敢想的人,可你的文章应举写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但你不应该想尝试生病,生病真的很痛苦,其实关怀你的人很多,特别是你身边的人,只是你没有感觉到罢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暑假生活打工的趣事,平淡的词语却反映出作者寻找工作所经历的一个心理过程。

学生的评语充满了浓浓的情味,我为自己过去写的一些评语而惭愧,同时也为让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有了新的收获而欣喜。自主评改作文进行几次之后,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当你按照计划上课还不到讲作文或写作文时,就会有学生主动请求作文,有的还提出一定要讲评自己的,即使是写不好作文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共同来评价,他们说这样会使自己提高快一些。

再次,自主评改的启示。

作文评改应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篇3

当下的作文教学评改充斥着伪对话, 缺少交锋, 自说自话、强权独白仍广泛存在。一方面, 教师高高在上, 拥有话语特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处于失语状态。另一方面, 教师的评价往往形式化, 模糊化, 大而无当等等,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也无法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 师生双方貌似有来有往, 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 互相封闭:教师在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在述说生活感受, 变成了双方的各自言语。这样做的弊端, 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全然被看作一个写作的“机器”, 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以至于造成了学生“怕写作”的不良心理。二是不能适应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作文评改以教师为中心, 纯属单向交流, 教师高谈阔论, 学生唯唯诺诺, 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填鸭式”。调查显示:“ (学生) 大多看看分数 (或等级) 就把作文塞在书桌里, 那些‘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叙事生动、议论深刻’之类的话, 我们 (学生) 都知道, 却又不甚明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改得“越红越好”, 批语下得“越细越好”, 但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沟通, 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 其结果是越俎代庖, 虽然教师颇下苦功, 但学生只能被动地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 仅注重教师所给的分数或等第, 既不主动探究, 更谈不上自我修改, 其结果是教师费神费力, 学生无动于衷, 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发现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在学习中, 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信息的积极建构者。在信息时代, 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个体, 学生时刻都在自主猎取各种知识, 以及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作文教学中真正的评价者、修改者应该是学生, 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把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 逐步让学生获得独立修改的能力, 这应是写作教学的最终追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强调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参与, 就是要以自主评改为中心, 以改促读, 以改促写, 使阅读、写作、评改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 进而打破学生只写不改, 缺少借鉴、反思、改正、提升的“高耗低效”的怪圈。主体参与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使之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从而获得“解放”。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提倡学生主体参与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使学生能够乐于“倾吐”, 通过“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来让学生主动地“倾吐”, 进而延续、发展这种冲动。

随着我国教学从知识本位向主体本位的转变, 主体教学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并以其理论基础的厚重、指导思想的超前、价值取向的多元、方法策略的人文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策略, 它对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 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圣陶)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新课改背景, 我们提出了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作文评改的操作者、建构者、发展者、受益者, 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师傅并不用理论去阻留他们的徒弟, 他们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的工作……”可见, 学生的写作能力, 只有在写作训练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自己的评改实践中才能提高, 最终达到“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的较高水准。在主体参与式作文评改中, 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 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学生自己修改当然也许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 但训练多了, 学生边写边改, 边改边写, 反复思考, 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 就是提高, 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才算真正获得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讲层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 或改一句, 或改一段, 或改开头, 或改结尾, 或改字词, 或改篇章, 每次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确定重点, 有的放矢, 由易到难, 由部分到整体, 循序渐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 要把修改习作作为提升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讲时机性。学生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完成习作后, 不仅急于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 而且迫切希望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我们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评。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 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学习小组中互相评改, 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 为什么好, 哪些地方写得不好, 为什么不好, 应该如何修改, 使学生在互评中得到启发, 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 引导他们将例文与自己的作文对照分析, 领会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或由老师在讲课前把习作发给学生, 要求他们对同学和老师批改的地方仔细琢磨, 写出心得体会, 然后选几个体会较深的学生做重点发言, 并引导其他学生作补充。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要授之以“法”。在评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文修改的十个切入点:一查观点是否正确, 二查中心是否突出, 三查内容是否充实, 四查扣题是否紧密, 五查详略是否得当, 六查结构是否完整, 七查文笔是否简练, 八查句子是否流畅, 九查用词是否贴切, 十查标点是否准确。升格示范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评改方式, 我们利用多媒体和讲义来展示升格前后的两篇文章, 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修改作文的要领, 促使学生重视批改, 扩大批改的效果。

维果茨基 (前苏联) 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体参与作文评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个是实际发展水平, 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 这是儿童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 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 能够促使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氛围之中。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在学生完成初作后引导学生采用同桌互助、学生自改等方式来进行初步修改。“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学生通过评阅他人的作文, 不仅会发现他人作文中的不足, 还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扩大阅读面,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努力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可以讲述一些有关修改文章的故事。比如王安石所做《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词句凝练,尤其是“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可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绿”,他曾用过“到”、“吹”、“来”……经过一次次修改,才得出这个形象又生动的“绿”字。还有贾岛对“僧敲月下门”一句也是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才得来“敲”字。让学生对比欣赏老师的文章,一段原稿,一段修改过的文章,让学生品析、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告诉学生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改正自己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才能把文章变得文从句顺,具体而生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修改,勤于使用激励性语言,哪怕学生圈出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订正了一个错别字,改通顺了一个句子,增加了一个细节描写,都要加以肯定,给予表扬、鼓励。可以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或贴在“学习园地”让大家观赏;还可以设立“园丁奖”。对像园丁认真修剪枝叶一样,修改自己习作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对修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二、示范引导评改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示范修改,带学生走一程,让学生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我每次接任一个新班级的第一次作文写完,我要先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及时做好记录,再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要求和作文基本要求相关联的共同性问题,然后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语句不通顺或内容空洞不具体的)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由读黑板上的病例,读后说说自己对这篇作文的看法,尽可能找出一些优点,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问题。再针对文章的缺点,引导学生逐句阅读,教师用彩色粉笔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点拨,示范修改。示范修改时尽可能改得精细些。凡是需要添、改、调、删、换的地方都要引导学生认真修改,并准确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而且要说明这样修改的理由。最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读几遍,并说说修改后的文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明确要求,小组修改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作文的修改也一样,除以自主习作、自主评改,还必须进行小组合作评议。小组评改,要把学生分好小组。班级里各种层次、性格的学生都有,教师事先可根据合作学习异质分组的原则,分好四人小组,这样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的,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组间同质有利竞争。

为了避免修改的盲目性,发挥学生主体性。分好了小组,在修改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训练要求,除了每篇文章都要做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语言通顺流畅、有头有尾之外,每次作文都有训练的重点,有具体的要求。例如: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是: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重点是训练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假如我会克隆……”,重点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能借助收集的资料,大胆展开想象,把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写通顺、具体。

在学生明白了此次作文训练重点以后,便开始修改。首先把习作轻声读一遍,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发现漏字、错字,上下文承接不当,用词不当,标点不正确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读完后小组讨论,依次对做了记号的地方进行评议,达成小组共识后进行眉批,并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写上评语。然后再由一人把修改后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再进行补充修改。最后放眼全篇,关注篇章结构,立意构思,把优缺点记录在本子上。通过小组评改,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积累语言,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四、多评讲,多欣赏

“乐于表达,勤于动笔”这是对小学生习作态度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的原则。学生只有勤于动笔,才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叙下来。我每个星期都要让学生动笔写上一、两次作文,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读了文章的体会、可以是某项活动、可以是某节有趣的课。有时写上一个片段,有时写个全篇。这么一来,单元习作,检测习作,加上上述的小练笔,每个星期学生有二到三篇习作,如果都精批细改,老师就难以兼顾。因此,对于学生的小练笔,我注重评讲。先大体浏览一遍,然后提些针对性问题,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评语再用一节早课对此次练笔进行总结,表扬同学们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选一、二篇优秀习作请作者朗读给大家听,然后集体评议,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句子、哪些段落你很欣赏。经过一次次的练笔,一次次的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文进步很快,兴趣也很浓,许多同学也从中学到了评改作文的方法。

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润物细无声”只有多讲读,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避短”;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师生才会共同创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才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能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 篇5

一.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七年级是训练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的起始时期,其间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时候尤其要注重首先传授作文的相关知识。因为知识的引导是培养自主评改作文能力的基础。作文的相关知识包括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批改方法两方面。

传授作文的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阅读同步进行。比如七上第二单元,教师可以把魏巍《我的老师》作为作文详略得当的例子。需要讲解的内容是:一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二是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三是这样安排详略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加强了阅读和作文的联系。让学生有文可学。

传授作文的批改方法方面教师要注重示例引导。示例评改引导法即学生作文后,教师先将作文浏览一遍,选取二三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或当堂朗读,或印发给学生。围绕本次习作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师生共同商讨作文优缺点,并修改意见,指导评改。

二.分步训练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想让学生一节课就学会评改作文是不可能的,必须分步训练。这里所讲的分步训练是指:

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依次进。

自主评改作文需要制定长期的训练方案。以初中三年为例,七年级是预备时期,其间以教师评讲作文为主,同时传授评改的方法;八年级是自主时期,其间以学生自主评改作文为主,教师为辅;九年级是总结巩固时期,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提升能力。

②分项训练、综合训练相结合。

很多的作文评讲课总是很全面的分析作文的优点与缺点,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每次作文评讲课只要求学生从某一方面去评,比如这次评立意,下次评详略,这样很好操作。分项训练强调“一练一得”,即抓住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一篇习作训练一个重点项目。在进行几次专题训练后,再把几个专题综合起来,让学生从立意、选材、详略等角度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由低要高,作文训练最终形成一个阶梯化的作文自主化评改训练的整体化系列。

③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点带面。

一个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困生的帮扶就主要靠优生了。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把班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中既要有优生,又要有中等生,还要有学困生。分成小组后最初的阶段由优生组织引导评改,先是成员同看一篇作文,然后围绕专题进行评议。优生此时就可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引导更多的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以促使更多的“优生”涌现。在此基础上然后两两成对,一名优生帮扶一名学困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评改的方法。评改作文的数量也由以前的一篇慢慢累加篇数。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全班展示。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形成燎原之势。

三.激励机制是发展能力的诱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分数激励法。

奖励分数的标准由学生确定。每组由小组长管理成员的分数。在制定评分标准的时候要倾斜学困生。这个分数包括课堂表现和作文发表两方面。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善于争辩问题等方面;作文发表如果优秀的全组奖分,进步类的奖励个人。尤其关注学困生的进步,进步大的奖分多一些。分数奖励的方法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荣誉激励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对学生作文最好的激励就是公开发表了。为此,我们还发行了作文期刊。

作文期刊由班级推选主编、排版、美工等人员。每月出版一期,文章由小组推荐。为了契合作文训练目标,每一期定一个专题,内容包括优秀作文、进步作文、特色作文(在某一方面有特色,如文章的开头、结尾等)、同题作文等。作文期刊学生自己审定、校正、打印,装帧好后挂在教室前面供班上同学传看。看着发表的作文,学生写作文评改作文的兴趣逐渐高涨。

总之,作文评改方式的变革就意味着教师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我们会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上一篇:国家赔偿责任下一篇:农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