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

2024-10-14

省部共建(共8篇)

省部共建 篇1

摘要: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对我国西部地区23所省部共建211高校2007-2009年的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对非DEA有效高校的可能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非DEA有效高校提升其科研效率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数据包络分析,211高校,科研效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其科研活动在地区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地区的自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是各地区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西部地区省部共建211高校,作为西部地区高校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效率不仅关系着西部地区科研水平,同时关系着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及经济建设,如何提高其科研效率尤为重要。

高校是一个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系统,其评价体系很难合理设置,各输入输出指标之间度量可公度性较差,很难使用相对统一的度量单位衡量,针对此特点,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省部共建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高校科研活动中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提高西部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提供参考,以期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和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1 DEA模型

A.Charnes和W.W.Cooper(1978)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参数评价方法DEA,用来分析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系统的效率[1]。在我国,自1988年,魏权龄教授系统的介绍DEA方法后,出现了很多基于DEA方法理论的研究。

关于DEA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早在1974年,Levin[2]讨论过教育生产的技术效率测量方法;Bassent(1983)[3]等采用DEA方法对教育项目进行了评价。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针对高校的某一部门,而关于高校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近年来才有较多学者关注。Abbotta和Doucouliagosa[4](2003)对澳大利亚大学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Jill Johnes[5]以输出DEA模型评估英格兰109所高校的办学效率。在我国,陈嵩(2000)[6]对机械工业所所属的规模相当的9所高校进行了分析,陆根书(2005)[7]等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陈琼娣(2010)[8]对教育部直属28所985工程院校科研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DEA模型主要有CCR模型和BCC模型两种。根据两模型的特征,基于鼓励有效利用科研资源进行科研管理的思想,选取输出导向的BCC模型。

其中,xj=(x1j,x2j,L,xmj)T,j=1,2,L,n;yj=(y1j,y2j,L,ysj),j=1,2,L,n

上述线性规划模型(Dg)中,θ为效率评价指数,或称为效率系数,s+、s-为松弛变量。其最优解有如下结论:1.当θ=1且s+=s-=0时,当前决策单元DEA有效,同时技术和规模均有效,即技术效率和规模收益同时达到最佳;2.当θ=1,但至少有某个si->0或sr+>0,则当前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即并非技术效率和规模收益同时达到最佳。当si->0,表示第i种投入指标有si-没有被充分利用,某个sr+>0表示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值尚有sr-的量产出不足;3.当θ<0时,当前决策单元非DEA有效,即技术效率和规模收益均未达到最佳。令当k<1时,规模收益递减,反之规模收益递增。

2 评价指标体系及资料来源

考虑到高校科研评价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科技活动人员(人)和当年拨入科技经费(千元)作为评价体系的投入指标。选取科技专著(部)、发表论文数(篇)、鉴定成果数(项)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千元)四个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以上指标基本反映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关键要素[9]。

本文旨在评价我国西部地区科研产出效率,考虑到西部地区各高校科研活动投入产出的相对规模,选取西部12省科研实力先对较强的23所省部共建211高校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主编、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2007—2009年三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缺少西藏大学2008年的数据)。

3 结果及分析

利用以上的BCC模型,运用DEAP2.1版编程对各高校2007—2009年的数据分别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结果。

从表1可知,2007年22所平均综合效率为0.690,达到有效状态的有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延安大学、石河子大学,其余17所处于非有效状态,占样本的77.273%。2008年23所高校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628,有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达到DEA有效,16所处于非有效状态,占样本的69.565%。2009年23所高校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635,有四川农业大学等5所大学处于DEA有效状态,占总样本的21.739%。其中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在2007和2008年均为DEA有效状态,长安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在2007和2009年均处于DEA有效状态,同时,延安大学在2007-2009三年中均处于DEA有效状态。对23所高校总体而言,各年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均小于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且绝大部分高校处于规模递减阶段,说明西部未达到有效的高校,并非科研资源投入不足造成。技术效率平均值较规模效率平均值波动大,同时综合效率也随着技术效率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发生同样的变化,说明近三年综合效率主要受技术效率的影响。但是三年整体的科研效率水平偏低,本文认为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存在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第二,高校管理水平偏低,缺乏激励机制;第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注:DRS表示状态为规模报酬递减阶段,IRS表示状态为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表示状态为规模报酬不变。将两部共建高校纳入省部共建高校的范畴

为了对西部地区内部省份之间的高校科研效率进行研究,选取省部共建高校较多的四川省(4所)和陕西省(7所)两省,取其平均值对其2007-2009年的科研效率进行对比研究(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09年,三年整体平均值中,四川省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陕西省大,但技术效率较陕西省小。从各年来看,四川省的三种效率值相对下降,其中规模效率值降幅较大,达15.444%。而陕西省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相对波动状态,但综合效率相对逐年上升,陕西省可以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率。

为了对各高校进行深入研究,使高校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科研资源,本文计算了2007-2009年技术效率小于1且DEA无效的高校科研资源投入冗余量和产出不足量,列出09年数值(如表3),具体探讨高校提高投入产出效率途径。

以重庆大学为例,该校09年综合效率值为0.608,依照公式进行数据转换,得到各非DEA有效高校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使得全部产值增加到原值的1/0.608,同时使投入指标减少,或者产出增加。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如下调整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如表4)。此外,其综合科研效率值低于整体的平均值,其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值为0.608,低于平均水平0.635,这说明重庆大学的科研整体规模及投入、产出不匹配,即处于科研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所以学校可通过压缩科研规模来提升综合水平。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首先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西部地区23所省部共建211高校2007—2009年的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结论及建议如下:

(1)西部整体而言,各高校三年来综合效率平均值处于0.651的水平。各年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均小于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且绝大部分高校处于规模递减阶段,说明西部未达到有效的高校,并非科研资源投入规模不足。技术效率平均值较规模效率波动大,同时综合效率也随着技术效率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而相同变化,可知综合效率主要受技术效率的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整体而言西部地区并非高校科研资源投入规模过小限制其科研效率,而是现有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以后西部高校需要着重把握的是,精简科研规模,提高科研综合效率,使得现有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增大。

(2)内部省份而言,四川省的综合效率值较陕西省高,但四川省各效率值均有下降趋势。而陕西省的综合效率值有上升趋势。陕西省高校科研规模效率较低,故可以通过提高规模效率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效率。而四川省需要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进行努力,通过精简科研规模,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改变科研效率的下降趋势,并提高整体科研效率。

(3)具体高校而言,以重庆大学为例,对其未达到DEA有效的可能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提升其科研效率的方案与措施。由上面研究可知,重庆大学科研整体规模及投入、产出不匹配,科研规模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学校可通过压缩科研规模来提升其综合效率水平。其他未达到DEA有效的高校,其改进方案可以参照重庆大学的例子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2]LEVIN H M.Measuring efficiency in educational production[J].Public Finance Quarterly,1974(2):3-24

[3]BESSENT A M,BESSENT E W,CHARNES A,et al.Evaluation ofeducational program proposals by means of DEA[J].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83(19):82-107

[4]ABBOTTA M,DOUCOULIAGOSA C.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2003(22):89-97

[5]JOHNES J.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It’s a plication to TheMeasurement of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J].Economics ofEducation Review,2006(25):273-288

[6]陈嵩.用DEA方法评价高校办学效益的研究[J].预测,2000(1):77-80

[7]陆根书,刘蕾,孙静春,等.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5-79

[8]陈琼娣.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院校科研效率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145-148

[9]李德武,胡庆江,丛源良.基于DEA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评价[J].情报杂志,2010(1):77-81

省部共建 篇2

项目管理条例(试行)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

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是一个依托于兰州理工大学由甘肃省和国家科技部共同建设的对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从事有关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鼓励新思想、新方法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倡创新、求实、开放、交流的学术风气。

第二条

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而设立的项目进行,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实验室发展的成败,因此,管理好项目对实验室至关重要。

第三条

项目指的是依托于实验室的指向性项目以及由此项目所衍生出的竞争性项目(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包括甘肃省政府拨付的建设经费所包含的项目和甘肃省、国家各部委面向实验室的指向性项目以及在这些项目研究基础上所申报的竞争项目(下称衍生项目)。甘肃省政府拨付的建设经费所包含的项目包括专项项目和开放基金课题。衍生项目的界定可由与此相关的研究室固定人员提出,交实验室执行委员会判定。

第四条

专项项目、衍生项目由实验室各研究室主任和方向带头人组织申报,必须符合各方向的主体研究内容;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从事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征集,其中校外申请的项目应不少于项目总数的60%。其它指向性的项目除符合本项目的指南、要求外,也必须符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第五条

所有项目、课题应符合实验室或政府其他部门当年发布的申请指南,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经过评审后确定。

第二节 资助范围

第六条

专项项目主要资助对本学科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对甘肃省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区域经济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应用前景广阔、能在2-3年内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产业化项目、技术开发或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项目;开放基金优先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理论根据充分、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合理、基础雄厚、2-3年内可取得成果的研究项目;其它指向性、衍生项目根据项目自身的要求,要么在近期内技术上有巨大突破,能够实现产业化,要么能够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第七条

所有项目必须与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一致。

第三节 申请条件

第八条

专项项目的申请、申请者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2、3、4、实验室固定人员中各研究室(方向)的骨干; 具有正高职的研究人员; 申请者同期只能承担1项;

具有凝聚本研究团队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的能力。

第九条 开放基金的申请及申请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级(含中级)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2、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3、优先资助博士刚毕业、有从事科研工作强烈愿望的青年研究人员;

4、原则上不予资助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实验室固定人员申请的课题。

5、不支持实验室、学院、学校、省、国家各部委已经立项的项目、课题。

6、不支持未结题开放课题负责人新申请的课题;

7、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开放课题基金的资助范围。

8、申请者应得到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同意,申请手续完备,所需资料齐全。第十条 其它指向性、衍生项目的申请者必须是实验室固定人。

第四节 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

各类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实事求是地填写申请书。第十二条

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向实验室报送申请材料。受理时间具体见每年的通告。

第十三条

实验室办公室负责各类项目、课题的申请受理工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不予受理:

1、《申请书》填写不合要求,申报材料不齐全;

2、不符合资助范围。

第十四条 各类项目的评审按室务会审查、室执行委员会会评的程序进行。第十五条

资助项目确定后,按照要求填写任务书。任务书必须明确每年或阶段性的可考核指标,考核指标需与申请书一致,不能随意减少或降低指标。经室务会审查后方可立项、拨款。

第五节 课题管理

第十六条

专项项目和开放基金起止时间一般为二年,最长不超过三年;其它指向性项目的起止时间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执行。

第十七条

专项项目、指向性的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级的指向性项目的申请者为技术负责人,其所在研究室的室主任为总负责人,这些类别的项目 由技术负责人和总负责人共同负责,而开放基金则由项目申请者负责。在前类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实验室对项目的管理针对技术负责人和总负责人,对于后一类的项目,仅针对项目申请者。

第十八条

实验室分管副主任负责各类项目的实施管理。管理内容包括:

1、责成项目负责人签订任务书;

2、组织核定项目的资助经费;

3、组织检查项目的进度与质量;

4、组织项目验收;

5、组织向实验室或国家有关部门上报科研成果。

第十九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需每年向实验室提交进展报告。执行委员会依据报告、现场考察等对项目进行评估,如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的项目,可按期拨付下的资助经费;如未按期完成者,则暂缓资助,限期整改,如整改后达到目标者,继续资助,如未达到,则停止资助,并取消技术负责人和核心成员(本单位项目参加人的前二分之一,但包括技术负责人不少于3人)今后1-3年所有项目(包括院、学校组织的项目)的申请资格;逾期不报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造成的损失给予缓拨经费、停止资助、停止资助并取消今后1-3年申请项目资格的处理。所有处理结果均由执行委员会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而讨论决定。停拨经费按照国家、省、部委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项目结束1-2个月内,负责人应认真填写项目的结题或总结报告,报实验室组织验收。逾期不按要求提交报告者或未按计划任务完成者,停拨该项目的剩余经费,取消技术负责人和核心成员今后3年申请所有项目(包括院、学校组织的项目)的资格,对于开放基金申请者并通报其工作单位。对于省部、4 国家级的其他项目结题除此之外,最后还需按照该项目的要求向相应部门提交结题报告。

第二十一条

鉴于项目考核的严肃性,在签订项目任务书时,要谨慎考虑项目的参加人员,做到分工明确,避免虚的挂名;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有权根据参加人对项目的贡献做出辞退、另聘他人等处理。

第二十二条

开放基金资助下取得的成果,由申请者所在单位与实验室共享。发表的论文应冠以双方单位名称。

第六节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专项项目和开放基金的总经费根据项目的类型,由实验室执行委员会核准,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专项项目、指向性的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国家级的项目、衍生项目的经费由技术负责人和总负责人共同管理,报销时需技术负责人和总负责人签字认可;对于本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员申请的开放基金课题,经费由实验室管理,不划拨到课题负责人,由实验室分管主任签字认可,实行核销制,对于外单位申请的,总经费的50%划拨到申请者单位,由申请者管理,剩余部分则由实验室管理,由实验室分管主任签字认可,实行核销制。

第二十四条 项目经费除学校扣除的原来转拨于材料学院的管理费归实验室,由实验室主任管理外,另划拨总经费的2.5%作为绩效支出归各研究室主任管理,用于本研究室人员的奖励、学术活动等。划拨于外单位的开放课题经费,原则上该单位不能提取管理费(包括绩效支出),课题负责人可以使用提留于实验室(包括研究室)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

指向性项目预算总经费15%的劳务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支付当年下拨经费劳务费的50%,剩余劳务费则按照项目的完成情况按不同比 例支付。完成情况分为完成、当量完成(详见重点实验室项目当量考核规定)、未完成三个等级,在项目完成的当年分别支付50%、30%、0%的剩余劳务费。结余的劳务费由实验室统筹管理。项目其余经费则按照实验室执行委员会确定的比例按下拨。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定根据项目组织单位的验收结果,由实验室执行委员会决定。

第二十六条 对于绩效支出、劳务费有明确规定的项目,预算比例则按照项目管理单位的规定执行,但对于劳务费的支付时间、支付比例则按照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衍生项目的管理费、劳务费、惩处等按指向性项目的二分之一提留、拨付、执行。

第七节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条例解释权归实验室。第二十九条

省部共建 篇3

本刊讯 (特约记者屈会超) 日前,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河南师范大学的意见》 (豫政 (2015) 52号) , 标志着河南师范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按照文件精神, 河南省将把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安排和优先支持·, 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 支持学校基本建设;支持学校牵头组建“河南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河南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支持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学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 在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教育部要指导学校深化综合改革,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指导学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指导和帮助制定和实施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学校幵展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支持学校高层次人才和管理团队建设,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方面给予扶持, 在大学校长培训、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中增加名额;支持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支持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学习交流与合作。文件要求, 在推进省部共建的过程中, 河南师范大学要结合本校实际深化综合改革,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为省内高校提供经验;合理定位,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河南师范大学具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 特别是作为‘‘教育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改革”和“教育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单位, 在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现己发展成为一所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 现有24个学院, 74个本科专业, 24个省级重点学科, 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4个国家级、i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拥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项, 近三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校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 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宄中心、工程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7个,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5年来, 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2012年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学校顺利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髙校。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 (CWUR) 发布的2015年世界前1000所大学排名中, 我国内地共有83所高校入围, 河南省仅河南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入围;近年, 河南师范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呈上升态势, 其中2015年为第112名;河南师范大学教师水平、教师绩效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据美国科技信息所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告, 2014年, 河南师范大学进入全球ESI前1%, 在我国进入前11%的96所高校中居第63位, 化学、物理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2015年,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被引论文数居国内高校第65位、河南省高校首位。实现省部共建后, 河南师范大学成为全省第三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省部共建的成功实现, 是教育部, 省委省政府, 教育厅关心、支持的结果, 是对过去几代师大人办学历史、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 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省部共建对于进一步强化河南师范大学的综合优势, 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对于加强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战略:对于我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加快推进“四个河南”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省部共建 篇4

1 省部科技共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央政府出于科技发展以及总体科技资源分配的考虑, 强调与地方政府共同处理区域科技发展问题。省部科技共建分为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省部共建创新工程、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

1.1 省部共建实验室

省部共建实验室是指科技部和教育部为提升科技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与各省联合建立的各类科技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主要在依托地方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或高科技企业组建的优秀地方实验室中遴选, 重点支持进入“211”工程的地方高校, 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 提高地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要求应符合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或前沿、交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2003年开始建设, 目前全国共有47个。

2003年, 教育部为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工作, 提高为区域 (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 建设, 与各省在省属重点高校中共建一批具有优势学科领域、区域特色以及与区域 (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均每两年立项建设一批, 截止到2007年底, 教育部与各省共立项建设156个, 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和直辖市, 其中西部地区共有49个, 约占31%。从学科领域布局来看, 156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布在7个学科领域, 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 学科布局日趋合理。

1.2 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

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是指中央部委与各省级政府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区域产业、科技布局出发, 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 分析确定地方的优势领域和发展重点, 通过共建体制, 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中央部委着力统筹国家科技发展布局调整、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避免重复, 而地方政府则是紧密结合本地特点, 通过产业化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提升本地的产业技术水平, 促使科技发展满足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类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是指在资源和能源富集的地区, 资源型产业往往成为本地主导产业。如:福建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优势, 与台湾地区一水相连, 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 两地区在地缘、血缘、人缘方面相近, 所以科技部与福建省共建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称, 科技部与云南省共建云南花卉星火产业带;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和江西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产业基地;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18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另一类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是指中央部委与科技实力较强、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科学及国防等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共建。如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共建的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19所大学和38个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艺中心参与, 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 已成为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光电子信息科研和开发基地。

省部共建国家火炬创业园指由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导创建的创业园区, 旨在服务于创业者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火炬计划项目的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及其产业化。目前科技部已与黑龙江、辽宁、广东、河南、山东、湖南、上海市等省 (直辖市) 共建国家火炬创业园, 例如:2004年建设的天津火炬创业园“三级孵化”体系总建筑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超过1 000家, 形成以南开创元软件、海泰数码PDA警务通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以超导滤波器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 以及以清华德人水处理项目为代表的环保产业等。

1.3 省部共建创新工程

省部共建创新工程是指中央部委与各省在国家发展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及人才、资源特点和优势, 对科技工程和教育工程进行共同建设。教育工程以教育部牵头的工程项目占多数, 主要有省部共建高校和“211工程”;科技工程以科技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为主, 主要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工程等。

省部共建高校分为两类。一类省部共建高校是指通过“一部一省”共建的高校, 如教育部自200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选择没有教育部部属高校的省 (自治区) , 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共建一所龙头高校, 目前全国共有16所这样的省部共建大学;还有其他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校, 如:国防科工委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另一类省部共建高校是指“多部一省”共建的高校, 如教育部与国防科工委和陕西省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与湖南省共建中南大学、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电子科技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工程有利于发挥省部共建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与潜力, 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11工程”建设实行中央、部门、地方联合共建模式, 在批复立项的98所高校中, 中央部委学校获得地方政府的直接经费达15亿元, 其中有部分部委学校主要依靠地方经费建设, 实现了投资主体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化。省部科技共建增强了地方政府科研装备的总体实力, 成果卓著, 这些成果有的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有的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 有的具有特殊功能和行业特色。

农业部从2006年起通过省部共建的形式, 在全国选择35个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 通过“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企业带村”六个方面, 探索以科技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思路。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农业部、文化部等有关部委与各省联合共建农村信息化平台, 平台建设包括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大篷车、星火学校、星火科技、课件教材等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

1.4 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

省部科技共建是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科技合作的一种新机制, 共建工作在逐步系统化的同时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和探索, 本文因此将不属于以上三类科技共建的其他共建项目归纳为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

卫生部与浙江省于2005年起设立省部共建重大卫生科技项目计划。该项目计划优先安排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主创新性强并具有学科领域优势和特色的科学研究项目, 纳入卫生部科技计划统一管理, 每个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在15万元人民币左右, 并要求承担单位以1︰1以上的经费予以配套。

2007年, 科技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框架协议》。三方将通过合作共建, 在深圳建成创新环境优良的国家战略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孵化中心, 使深圳成为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并发挥深圳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功能, 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起到试验、探索、辐射和示范作用。

2007年, 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重庆市签订《关于共建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和发展信息产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该共建项目, 在重庆探索形成信息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打造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将信息产业发展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2 省部科技共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 我国省部科技共建计划和工程逐年增多, 包括广东省、安徽省、山东省、上海市等在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与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铁道部、人事部等部委进行了科技项目的共建合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省部科技共建在共建主体、区域布局、共建形式等方面呈现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态势。

2.1 参与共建主体日渐多元化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政府事务日益复杂的趋势推动着各级政府间关系的调整, 省部科技合作是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执行科技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通过签订政府间协议、成立联合机构、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 建立跨层级政府之间稳定的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关系。省部科技共建作为省部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中央各部委与地方政府提供了共赢的机会, 有利于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突破了以前“一部一省”或“一部多省”的参与模式, 逐步发展为“多部一省”或“多部多省”的模式。 例如:2005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就是由科技部、教育部、铁道部、四川省以及西南交大联合共建, 建设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 其中铁道部对实验室建设的先期投资就高达3亿元;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4个部门与河北、辽宁等12个省联合共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计划建立核心试验区14万亩、示范区1 350万亩、辐射区1.35亿亩, 累计示范面积7亿亩以上, 预计新增粮食3 000多万吨, 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研制优化丰产技术新模式30—35套, 显著增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为确保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迈上 5.4亿吨的新台阶、保证未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1]。

2.2 布局分布呈现区域特色

由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具体条件不同, 我国各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发展极不平衡。为实现经济与科技的均衡发展, 省部科技共建政策应该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差异和实际问题而采取不同的政策, 使科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对于大多数地区, 省部科技共建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建设等手段, 提高本地吸收、模仿与利用科技的能力,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使本地区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2004年科技部与安徽省开始共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吸引了合肥组建脉冲功率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院 (中科院) 共建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器、合肥高新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微软技术中心、杰事杰新材料产业园以及AERO公司投资10亿美元的半导体晶圆等项目落户示范区;由于对合肥试点市建设前景看好, 中科院将国家大科学工程强磁场实验室放在合肥, 这是继现有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和托卡马克装置两大科学工程之后的第三个大科学工程, 安徽省现已成为除北京以外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地区。依托科技试点市建设, 安徽省制定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措施, 重点支持语音合成、火灾安全、成套设备、数字家电、事故预防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如江淮汽车、合力叉车、国风塑业、安科生物、科大讯飞等一批自主创新企业以及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的产学研结合实体获得较快发展;合肥水泥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院、中电科技集团38所、东华公司等国家在皖的科研院所以及19家省属转制院所在体制转换中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 产业化发展很快, 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

出于社会公平的目的,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贫穷的乡村地区, 省部科技共建采取倾斜帮助政策, 主要是通过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的基本科技能力, 用科技促使该地区迅速解脱贫困、或者致富奔小康。自从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 科技部、教育部等委加强了西部大开发的科技支持力度, 加强对西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科技平台建设, 例如科技部在《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实验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西部地区的地方实验室”[2]。截止到2007年底,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47个, 其中西部地区的有16个, 占34%;省部共建16所地方大学中有10所在西部地区, 被赞誉为“中西部发展的基础工程”和“亿万人受益的民心工程” [3]。

东部发达地区, 尤其是大都市地区, 区域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转变本地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省部科技共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带动国家整体科技经济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前沿科学技术方面, 有由科技部、中科院与北京市共建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有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面向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开发的大科学装置等。

2.3 省部共建形式日益多样化

省部科技共建是以问题解决为焦点, 被视为一种行动导向的过程, 可以用来解释各级政府如何以及为何用特定的方式进行互动, 并可为采取有效策略行为提供参考, 因此共建所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见表2) 。

2.4 省部互动, 地方政府更具主动性

各级政府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通过政府各部门形成, 中央各部委与省级政府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府际关系。省部科技共建主体间的共建关系是一种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特殊府际关系, 形成这一关系的目的是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出发, 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相关资源, 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科技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互动协调, 中央部委会综合考虑省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努力程度、科技工作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 但实现共建的成功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与主动。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信息中心、科技部网站、科技信息网、全国各省市政府科技网站、各大网站的科技合作频道综合整理。

在省部共建中, 同级地方政府间存在利益竞争关系,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的辖区竞争已成为当代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现象。同级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争项目、争投资和争政策, 因此地方政府在省部互动中表现得就更加积极与主动。而省部共建有利于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 避免地方区域间的不良竞争和重复建设, 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如科技部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21个省建立的省部科技会商, 通过会商机制进行区域科技项目共建, 成果颇丰。

在省部共建中, 科技需求往往具有较强地方特色, 如地方性疾病防治、地方性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利用等。一些地区对地方特有的科技需求非常迫切, 但发展这类科技又难以上升成为国家科技重点关注的领域, 往往只能作为区域科技发展的内容, 而通过省部科技共建不仅可以增强地方承接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能力, 而且能够有效地支撑和引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立足云南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 开展生物资源的收集与评估、应用基础理论与配套关键技术研究, 探索生物多样性形成和演变规律, 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解决了生防菌剂剂型、发酵工艺、土壤抑制等关键技术, 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 申请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研究成果“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研究与应用”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

在省部科技共建中, 资金投入主要来自地方。省部科技共建项目主要表现为中央部委对地方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推动, 项目经费以地方支持为主, 中央部委只给予引导性资助, 如2004年底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湖北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 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 建设经费由华中科技大学出资1亿元, 地方出资6 000万元 (其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出资2 000万元, 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发改委、武汉市计委和武汉市科技局各出资1 000万元) , 目前该实验大楼已投入使用并进入试运行。

摘要:省部科技共建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促进区域科技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种合作形式。省部科技共建包括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省部共建创新工程、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 在共建主体、区域布局、共建形式等方面呈现三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省部科技共建,共建实验室,共建创新产业基地,共建创新工程

参考文献

[1]刘恕“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N].科技日报, 2007-07-18.

[2]科技部基础司.科技部关于申报省部共建实验室的通知[Z].科技部, 2002-09-27.

[3]曾海涛.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定位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2007-02.

省部共建 篇5

日前, 人社部决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中国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 此举将有力推动“留创园”健康快速发展。

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始建于2010年2月, 经过五年的发展, 已建成孵化场地近10万平方米。目前, “留创园”已引进袁嵇康博士、杨智杰博士等50多个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团队, 100多名留学人员, 入园创办了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2014年, “留创园”实现利税近亿元,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创业示范效应明显。

省部共建后, 中国贵阳留学人员创业园将在政策、人才、项目、信息、服务等方面获得人社部更多支持。下一步, “留创园”将依托贵州省大数据产业, 把“互联网+高端人才平台”作为发展方向, 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大数据产业高位嫁接、高端切入搭建平台和载体。预计到2020年, 将建成孵化场地50万平方米, 聚集大数据产业领域的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0个以上, 获批大数据产业领域专利200个以上, 创办企业100家以上, 实现利税100亿元以上。

省部共建 篇6

关键词:省部科技共建,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实验室

近几年,中央政府出于科技发展以及总体科技资源分配的考虑,强调与地方政府共同处理区域科技发展问题,因此,各种形式的省部科技共建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所谓省部科技共建,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相关部委为实现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工程、教育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等进行共同建设,从而推动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省部科技共建,中央政府可以加强对区域科技政策、规划、计划的协调和监督,促进区域间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从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 共建项目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技资源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的集合,是“第一资源”[1],一般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和科技组织等要素。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各种科技资源在不同时空上的分配和使用[2]。创新是各类要素的新组合,不能仅靠R&D支出,也要促进各种要素的均衡配置。弗里曼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过程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产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3]。因此,在制度设计环节上,须预先考虑到资源的配合和整合问题,使科技投入布局更加合理,资源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循环利用、相互促进。因此,科技资源主要是指政策资源、创新要素和管理资源、公共财政资源3类。

但目前由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原因,科技资源存在分散、稀缺以及浪费严重等现象,省部科技共建有利于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打破中央部门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资源分散和封闭,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省部科技共建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2个层次上。

1.1 国家通过资源配置发挥对区域科技经济的引导作用

因为中央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更多地从科技发展的战略角度设置科技计划和出台科技政策,分配科技资源,如更加强调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地方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则主要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科技资源的配置和调控,如更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两级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重复和低效现象。在承认不同利益主体自主性的前提下,国家科技发展要处理好与地方科技的分工,引导地方科技计划与中央科技计划的融合与互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达到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效果。

如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共建省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启动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试点,请西部地区每个省市结合本地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链和主导产业等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选择急需加强具备条件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纳入国家和省(区市)联合支持建设的计划。”[4]这要求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国家科技及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中,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地方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1.2 地方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进行科技资源配套整合

由于不同的地域空间所聚集的创新资源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区别,因此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活动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相似问题(similar problems)需要通过具体的、适合区域的方式处理,而共同问题(common problems)则需要运用宏观的、统一的办法加以处理,如果忽视具体时空背景的具体分析,企图用整齐划一的组织模式来解决个案性较强的相似问题,反而易遭遇失败。May和Williams认为,政策执行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特色,采取不同的方案[5]。由于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基础、科技资源存在客观差异性,因此,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此基础上,应充分挖掘区域现实和潜在优势,在国家总体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地方重大需求和发展重点为出发点,通过选择合适的省部科技共建项目,这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可操作性。目前省部科技共建一般可划分为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部共建创新产业基地、省部共建创新工程和重大发展计划中的科技共建等类别。

注:根据科技部信息中心、科技部网站、科技信息网、全国各省市政府科技网站、各大网站的科技合作频道综合整理

2 共建项目选择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站稳向好的关键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和基层科技事业发展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经济质量,有利于落实科技惠民、激发创新活力,有利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尽管省部共建项目的类型多样,参与主体多元,但在项目的选择上一般都考虑以下4项原则。

2.1 整体性

省部科技共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创新又是国家创新的组成部分,因此项目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布局和方向。由于各区域资源的差异,不同区域间省部科技共建项目存在不同的选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国家部委与各省应充分重视从实际出发,在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内进行有选择的项目共建,加强各要素间的互动整合,提高国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2 长期累积性

项目选择的标准是建立在地区的资源优势的理性分析之上,而这种资源是长期累积而得的。按照靠近资源地的原则,根据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生物物种等部署科研力量进行共建。如合肥地处中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与安徽省共建合肥科学城,更多的是考虑其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合肥现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集团第38研究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为代表的国家和省部属研究院所190多个,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58个,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合肥炮兵学院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37所,有22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除北京以外国家重点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最密集的城市,2009年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 157亿元,实现增加值597亿元。

2.3 效益性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科技共建最终目的是要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从区域核心竞争力角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科技共建的项目和发展路径,做好科技规划和区域布局,确立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带动的产业,从而努力集成本地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以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如2010年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佛山市共同签署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OLED产业示范基地合作协议》,此次部省共建明确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在推动OLED产业的应用示范、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和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有利于加快OLED产业化进程,为占领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奠定良好基础。

2.4 公平性

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确保政府道义层面上公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布局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如为配合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自2004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17个省份及新疆兵团共建了18所地方高校,其中覆盖了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所有13个省份;同时,为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还同陕西省、湖南省、吉林省和江西省分别签署了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延安大学、湘潭大学、延边大学、井冈山大学4所高校的协议。

3 科技共建的重点领域

共建项目的特点是区域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预期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支撑和推动作用且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具体操作模式上,要做到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的结合,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结合,中央、省、市三级政府与企业主体的结合。因此,省部科技共建作为一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将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的科技主体、过程、领域、时间、空间等层面上进行合理的分配,其共建的重点领域包括4方面。

3.1 基础研究等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关的研究成为优先发展领域

从长期看,基础研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推动作用远大于其他研究;其次,相应的基础研究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基础,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争夺未来产业高地的重要武器。在实践中,由于知识的公共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与之相伴的市场失灵,政府一般是最主要的投入主体。省部科技共建主要定位于应用研究,同时有选择性地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基础学科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的方式是采用适度投入方式建立共性技术实验室。2002年至2010年底,科技部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会同各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共分6批布局建设了11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目前正在运行的有108个,学科分布为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网页资料搜集整理

3.2 投资教育,注重不同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共建的重点领域

Patel和Pavitt认为,创新系统包括提供一般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公共和私有部门[6]。人才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将教育与科技结合起来,通过教育促进科技发展一直是发达国家创新战略的典型特点。培养科技发展的所需人才一般分成两个层次:一类是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另一类是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员。因此,通过共建,优化教育结构,形成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多层次人才结构。

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一批区域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拓宽和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科技人才基地、科技产业园、企业孵化器等载体的人才培养功能,形成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完整链条。通过省部共建高校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开发区域内的智力资源,全面提高该地区社会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的科技人才,增强地方自身的“造血”功能;其次,地方高校本身就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创新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师,也需要大批受过一定科技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进行加工制造创新产品,保证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2008年起,教育部与广东、广西、河南等多个省区(直辖市)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共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体制,为企业培养精细技术环节方面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3.3 促进产学研平台的搭建

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或者是源于产业链整合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成本,或者是源于技术创新实现了利润的增长,或者是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了特色经营。政府的作用,一是建设基础研究与原创性研究的平台,成为国家—区域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即建设一批高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带动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向纵深发展;三是建设国内重要的人才、科研机构聚集的平台,打造一个符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发展要求、有利于科技人才实现抱负的强磁场。

2005年9月,广东省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并联合科技部组织引导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2009年1月,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签约加盟,至此形成“三部两院一省”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5年累计新增产值8 000多亿元,新增利税1 200多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多达7.4万人。广东省研发(R&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2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1%,规模跃居全国第一。至2010年,在粤工作的院士达85名,拥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规模日趋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并正提供着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见http://tech.southcn.com/zt/gdsbcxy5zn/node_186651.htm/2011)。共建参与主体见图1所示。

3.4 支持产业技术研究和实施战略产品计划,实现技术集成

由于战略技术和战略产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将某些产业技术定为战略技术。根据OECD的报告,全球进行的研发中约85%是应用研究和开发,其中商业领域所进行的研发约占研发总量的2/3,基础研究只占15%,并且这种基础研究也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动机[7]。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知识吸纳能力,将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如武汉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邮电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在光电子学、光通信和信息处理等研究方面居国内前列,有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光电实验室、国家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激光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激光、光传输、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仪表、光材料等技术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技术专家等重要内生资源。基于此,发展光电子产业这种具有高附加值并能产生长期效益的高技术产业,该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和光电子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讯技术研发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

综上所述,省部科技共建作为一种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

[2]梅静娟,李石柱.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优化理论数学模型[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6):59-64

[3]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张宇轩,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9-72,35,87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Z].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05-13

[5]MAY PETER J,WALTER WILLIAMS.Disaster policy implementa-tion:Managing programs under shared governance[M].New York:Plenum Press,1986:65-78

[6]PATEL P,PAVITT K.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s systems[R].STI Review OECD Paris,1994

省部共建 篇7

关键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产学研模式,评价机制,创新人才

0 引言

目前, 我国已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和地市级重点实验室[1]。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国家科技部于2003年前后设立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划, 其目的在于强调地方区域优势和特色同国家战略相结合, 培育基础研究中“国家队”的“预备队”, 以进一步加强地方与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相互衔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地位较为特殊, 在这个队伍中中西部地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地位和使命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 中西部地区较少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甚至有的省份几乎没有。正是由于上述情况,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作为这些地区的科研教学的桥头堡, 在这些地区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地位不言而喻。在这些地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所依托的学校多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 其存在支持资金有限, 吸引高尖端人才较难, 依托学校本身多以教学为主的现状。因此, 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际存在的困难出发, 从培育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开放性、产学研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1 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硬件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硬件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实验及教学硬件条件上去了, 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内外的高尖端人才也更愿意来这里工作, 进一步成为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之一。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所在地区和依托学校等因素使其存在支持硬件建设资金有限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努力多出科研教学成果争取国家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 努力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对实验室的资金支持。如果想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就要利用培育基地的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主动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生态环境, 重大产业转型及创新等关乎当地政府经济民生的大问题。如果还想得到企业的支持, 同样也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和新产品研发。有意识地形成培育基地服务于社会, 社会支持培育基地的友好循环模式。

2 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人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也同时加强培养师资力量和引进人才, 建设好培育基地的软环境。培育基地现有的年轻骨干是培育基地的师资基础。培养现有培育基地的年轻骨干, 一方面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 一方面给他们创造机会去国内外相关专业顶级研究部门深造学习。培育基地更要重视引进年轻博士、博士后和海外归国人才, 并给予优厚待遇。培育基地还要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 具体地说就是建立院士工作站和短期高级访问学者工作室等。这些都是国际上著名实验室的经验作法, 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学术交流合作, 注入新想法新技术, 促进培育基地科研进程, 从而尽快出好的科研成果, 加快促进人才培养的进程[2]。

3 开放性的地方本科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打破原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 即只对本培育基地在职人员和相关研究生开放使用的保守形式。应针对所依托的单位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 探索对本科生教学开放, 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先进测试仪器等资源可以更好的开展近代物理实验、当代材料测试分析和本科定向培养方面的尝试。实验室针对本科生教学的开放, 是对原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只培养研究生以上人才固有思想的打破。积极展开与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研究机构的合作, 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平台, 具体举措可以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建立联合实验室等。

4 新型的产学研模式下培养创新和复合型人才

目前, 产学研的含义是:“产”是指产业即企业, “学”是指学校, “研”是指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方按照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形成有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产品一条龙式的先进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综合性的优势[3]。本文认为提出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型, 是以地方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核心的模式。具体说, 就是地方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不只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 同时建立中试基地承担研究机构的角色, 与企业合作合资建立企业并且对合资企业具有决策权, 这样才能一手为科研服务一手还可以为教学服务。我国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新型的产学研模式就是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课程单一, 教学与实践脱轨, 独立思考时间较少等现状。新型的产学研模式由于是培育基地有决定权所以学生可以在任何科研和生产环节受教育和锻炼, 补充大学课堂教育的不足, 真正意义上培养创新和复合型人才。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地方院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培养人才是不是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用事实说话, 也就是需要统计数据来说话。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数据库, 它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毕业或离开实验室的追踪统计数据。而且, 数据库还要进一步做数据分析及挖掘, 提高评价准确性和标准, 为以后进一步改善作为有力支撑依据。还有必要定期请相关国内外专家来开展科研与教学进展的报告会议, 多采纳和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相关实验室工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威同, 杨厚俊, 贾民生.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1) :10-12.

[2]马宏, 田维蓉.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改革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7-8:139-140.

省部共建 篇8

高屋建瓴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征求专家意见

2013年1月16日, 为积极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 试验区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和建设项目内容向国家相关部委及有关高职院校12位专家征求意见。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读、认真修改, 累计提出了5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指出, 《实施方案》总体设计结构合理, 内容清晰, 文字流畅, 具有可操作性。顶层设计立意新, 抓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症结。建设内容符合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热点和难点, 充分体现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 紧扣了黑龙江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方案实施后, 将显著改善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环境, 提升涉农专业吸引力,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质量, 满足黑龙江对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并对全面推进涉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专家们建议, 试验区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合作共建项目, 立意要高, 设计要超前, 内容要有创新, 真正走在全国前边, 起到“示范”作用。要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 统筹推进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产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在方案中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有关建设单位责任。试验区建设项目可与教育部现行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对接。向教育部争取政策支持,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试验区建设监测指标要清晰, 要进行必要的论证。建议下一步花更多精力、更大气力抓紧抓实《实施方案》的实施和落实工作。

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教育厅召开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研讨会

2013年3月6日上午, 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研讨会在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召开。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曲嘉维、高教处处长张民以及来自省内教育行政部门及中高等院校的20余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辛宝忠在讲话中指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并加大了引导和投入力度, 各省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我们要认清形势, 进一步增强加快试验区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本次会议要研讨的文件虽然已经过多次研讨论证, 甚至征求了各部委专家的意见, 现在应该说比较完善了, 但是还要精益求精, 通过我们这次研讨争取定稿, 然后进行会签, 争取尽早出台。最后, 辛宝忠对试验区的成果设计及政策设计提出了总体要求。

曲嘉维在讲话中强调, 试验区建设工作对黑龙江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形势喜人, 但是放在全国的大局中, 又形势逼人。我们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 要加强顶层设计, 认真研讨项目建设方案, 为试验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张民在讲话中表示, 全省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省部共建试验区工作, 要积极参与试验区建设, 推进全省中高职协调发展。

研讨会历时两天, 经过与会领导及专家的认真讨论, 逐段逐句推敲, 试验区建设方案及文件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

重中之重紧抓不放试验区建设被确定为2013年全省职成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

2013年4月11日, 全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辛宝忠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 回顾了2012年工作, 举行了黑龙江省部分行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 部署了2013年工作。

辛宝忠副厅长在讲话中强调, 2013年是实施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的起始之年。全省职成教育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核心, 以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主线, 以规范管理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破解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是贯穿全省整体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举全省之力, 紧紧抓住这一主线不放, 要将试验区的整体设计方案逐一细化、落实到责任单位;有关责任方要尽快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重点在体系框架、中高职衔接、行业指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 尽快形成一批有推广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来自于全省各市 (地) 、有关部门教育局, 部分县 (区) 政府、教育局, 职教集团牵头单位,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省属中职学校等同志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目标明确特色鲜明试验区项目建设申报工作顺利展开

2013年4月11日在全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 下发了《关于开展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的通知》 (黑教职成[2013]49号) 、《关于开展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创建工作的通知》 (黑教职成[2013]50号) 以及《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 (黑教联[2013]19号) 等文件, 各地高度重视, 根据文件要求, 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 各地相继成立了试点县创建评估机构, 依据试点县申报条件, 通过自检、自评及市级专家评估认定, 严格遴选, 认真推荐。截止到5月1日, 全省77个县 (市、管理局) 中, 有30个县 (市、管理局) 进行了试点县创建申报, 占全省县 (市、管理局) 总数的39%。各地市创建目标明确, 特色鲜明。建设方案需求分析详细, 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组织、制度、保障到位。

根据《关于开展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 目前已递交了12个职教集团申请, 分别是黑龙江省煤电化职教集团、北大荒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哈尔滨职教集团、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教集团、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黑龙江省林业职教集团、黑龙江农垦职教集团、黑龙江省商贸旅游职教集团、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教集团、佳木斯职教集团、哈尔滨市信息技术职教集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教集团。

根据《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 全省有6所涉农职教集团牵头院校及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共计7所高职院校的10个专业与44所中职学校的10个专业提出了贯通培养申请, 并制定了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方案和详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全省贯通试点专业招生2200人 (其中涉农专业1400人) 。

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黑龙江省在全国职教示范县研讨会上介绍创建工作

2013年5月14日,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召开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研讨会,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作了题为《以创建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为抓手, 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讲话。会上, 北京市、黑龙江省、陕西省分别就本省 (市) 的示范县创建工作做了汇报。

王扬南首先介绍了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创建的工作背景和工作要求, 又对近三年涉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他指出, 示范县创建工作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难得的工作抓手, 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以九部门名义对辖区内县级人民政府相关工作进行评估, 是职成教战线的一件大事, 希望大家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力争有所创新并抓出成效。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制定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本地示范县创建工作的相关评估标准。鼓励各地的差异化发展, 不断将各地评估标准向全国公布, 推动各地将制定评估标准的过程成为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黑龙江省教育厅介绍了本省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一是将示范县创建纳入试验区建设体系。为了有效推进县域职教资源统筹, 建立健全农村职成教育网络体系, 整体设计试验区建设项目, 把示范县名称调整为“试验区试点县”, 把示范县创建工作内容纳入试验区试验项目体系, 与试验区各个项目共同予以推进, 使示范县建设和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加强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在试验区启动过程中, 多次组织省直相关部门、行业、地 (市) 、县教育行政部门、中高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召开研讨会, 广泛征求意见。省教育厅3次召开厅务会研究示范县创建工作。最终由教育厅、财政厅共同下发了《黑龙江省关于开展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黑龙江省教育厅在汇报中还介绍了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一是随着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启动, 各地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为发挥职教资源优势, 各县 (市) 在原有基础上, 加快了职教资源整合步伐。三是各县在加强职教中心建设的同时, 注重了培训网络建设。四是多数县 (市) 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纳入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初步构建起了专业设置与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紧密对接的格局。五是提升了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意识, 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点面结合细化量化试验区试点县遴选指标体系研讨会召开

2013年5月30日上午, 为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 加快推进试验区试点县建设, 教育厅职成处召开了试验区试点县建设专家研讨会, 研究讨论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遴选指标体系》。

会上, 曲嘉维介绍了5月14日赴职成司参加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汇报会的情况, 并对全省试点县创建的内容、标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曲嘉维指出, 要进一步细化、量化黑龙江省试验区试点县遴选指标体系, 要点面结合, 创造地方特色。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 突出市级政府的参与力度, 适时举办地市教育局长, 试点县县长、教育局长、校长参加的试点县创建培训班。要组织专家对上报的县 (市、管理局) 实地考察后, 再进行试点县遴选。

会议历时1天, 各位专家认真研究, 积极发言, 就试点县遴选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初步形成了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试验区试点县遴选指标体系。

优化方案落实办法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研讨会别开生面

2013年5月31日上午, 为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 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 教育厅职成处召开了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研讨会, 研究讨论了《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录取办法》以及中、高职招生计划分配、落实办法等。职成处曲嘉维处长、庞胜国副处长, 以及申报中高职衔接的6所涉农职教集团牵头院校及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 曲嘉维介绍了5月19日陪同徐梅厅长、辛宝忠副厅长等赴江苏省考察职业教育的情况, 并对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的办法、内容等提出了要求。曲嘉维指出, 要优先在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和省级中职示范校中选择贯通培养试点。要做好招生录取及课程体系衔接方面的研究, 做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方案的设计, 做好教材的编写, 防止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

来自7所高职学院的代表认真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录取办法》, 提出了对中、高职招生计划分配、落实情况的建议, 汇报了学校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开得求真务实, 别开生面。

突出特色体现共建试验区召开实施方案修订会

2013年6月20日, 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修订会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召开。会议由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主持。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郭翔宇教授及其团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校长于立河教授、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孙绍年教授、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院长许淑云教授、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曲嘉维、高教处处长丁哲学, 以及试验区其他有关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辛宝忠副厅长对本次会议提出了具体修改要求:一是实施方案修订要紧紧围绕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二是要充分体现龙江特色。三是要体现省部共建、部门与行业共建, 同一目标, 多方参与。四是要突出创新。

在历时3天半的实施方案修订会上, 与会专家逐段逐句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研讨及修订, 专家们发言质量高, 意见中肯, 提出的修改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站位高, 立足长远, 对试验区的顶层设计又进行了一次科学的谋划。这次会议, 对保证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顺利出台及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规范有序科学组织试验区试点县遴选工作圆满收官

历时四个月的动员、申报、评审工作, 黑龙江省2013年度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遴选工作圆满收官。

试验区试点县项目是省政府的重点督办项目, 是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项目, 也是对接国家职成教育示范县的项目。依据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和《关于开展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 按照试验区试点县遴选工作的总体部署, 在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农委和农垦总局等部门的联动组织、统筹协调下, 专家组采取资格审查、现场考察、审阅材料和汇报答辩等方式, 对30个申报单位进行了评审。

在遴选过程中, 省教育厅从教育行政、教研、科研和高职院校抽调16人组成4个专家考察组, 于7月23日至29日, 分赴20个县 (市、区、管理局) 进行现场考察。考察了19个县级职教中心、1个农垦管理局、31个实训基地、15个示范园区、22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乡镇综合中学) 和19个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教学点) 。听取19个县和1个管理局创建工作汇报。访谈市 (县) 教育局及职成科长、副县长、校长和教师等180余人。查阅20个县 (市、区、管理局) 有关县级政府财政投入、县域职教资源整合情况、确保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县域职成教育网络、县级职教中心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办学条件等材料, 获得大量详实数据。通过组内研讨, 形成20个县 (市、区、管理局) 创建工作反馈意见, 并现场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试点县汇报答辩会于8月20日召开, 教育厅辛宝忠副厅长、教育厅职成处、财审处以及省发改委、省电大等领导和来自全省中高职院校的11位专家参加了汇报答辩会。汇报答辩采取视频会议形式, 主会场设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在19个申报县设立了分会场。答辩顺序通过视频系统抽签产生, 申报试点县的主管县 (市) 长主答辩、教育局局长和有关职业学校校长辅助答辩, 主管职成教育的地市教育局领导同志及县 (市、区) 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在分会场旁听。各申报单位采用PPT汇报, 汇报时间20分钟, 答辩10分钟。汇报答辩围绕试点县建设背景与基础、创建目标及思路、分项目建设计划、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保障措施以及试验区试点县创建承诺等内容展开。汇报答辩视频会议历时10小时, 专家们认真听取了申报单位的汇报, 针对试点县建设提出了问题, 申报单位进行了远程答辩, 互动效果良好。汇报答辩采取远程视频方式, 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 为未来其它项目的遴选、评估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2013年8月21日, 试验区试点县创建领导小组会议在教育厅召开, 会议由省教育厅厅长、试点县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徐梅主持, 领导小组成员就试点县遴选委员会推荐结果进行了投票表决, 省财政厅副厅长、试点县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顾晚光宣读了试验区试点县遴选结果, 省教育厅副厅长、试点县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辛宝忠对试验区试点县遴选工作做了总结。会议确定了26个试验区试点县、重点培育县以及培育县。

目前, 试验区试点县创建进入建设方案修改、完善阶段, 待建设方案经专家审核同意后, 试点县正式进入建设期。

试验区的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试验区实施方案, 2014年试验区建设在继续推进已经启动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涉农类职教集团、示范性中职等建设项目外, 将新启动以下四个建设项目:

一是启动地市农村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项目。

强化地市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工作职责。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培育落地式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提升地市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力。

二是启动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充分引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 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 搭建农村职业教育在线学习、师资培训、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等信息化平台。全力申办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农户资源共享与远程技术服务平台,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院校服务数字化农业发展能力。

三是启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建立与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建设专业硕士和应用本科培养基地2个, 教师培训基地30个, 教师企业实践基地30个, 形成培养与培训相衔接、学校与企业相融合、职前与职后并重的培养培训体系。

四是启动涉农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创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增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打造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 (服务) 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 体现现场生产 (服务) 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生产 (服务) 性实训基地。

五是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

上一篇:重金属污染土下一篇:幼儿之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