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评价论文(精选12篇)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1
1 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 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建筑工程中推广绿色施工势在必行, 这与建设部颁布的《绿色施工导则》中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的绿色施工之路才刚刚起步, 因此在这一领域我们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 无论是传统施工模式下的旧患, 还是当前绿色施工摸索过程中暴露的新疾, 都需要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上的创新去解决。中国无疑应该把握住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的契机, 积极制定相关的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 对绿色施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国家的微调和指导, 从而为中国的绿色施工道路铺下基础、扫清障碍。
2 绿色施工的科学内涵
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绿色施工理念和国内的一些法律法规, 其中与绿色施工关系较为密切的有:《建筑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规划法》、《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等, 绿色施工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在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的条件下, 通过不断优化施工管理模式, 改进施工作业技术, 从而将施工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做到最少、最小, 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节材、节地、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四节一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并且使得工程的施工效率做到最大, 工人的自身健康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保障和保持。要想做到建筑施工与绿色施工的内涵相符, 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努力, 电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都要考虑在内, 另外, 对建筑本身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的、对人身体无害的环保材料, 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资源;总的说来就是要从原来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向绿色集约型的方式转变。
绿色施工的发展和推进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它随着人们认识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加深。上世纪六十年代,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首次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是密不可分的;其后, 随着对石油资源的掠夺式消耗, 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绿色的替代能源, 并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运用到建筑中去, 这也就是现在的节能绿色建筑;到了80年代, 英国、美国等国家开始相继构建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例如美国的LEEDTM体系, 这就将绿色施工的实施纳入到更为合理、规范的范畴[1]。我国绿色施工起步较晚, 但是建筑行业关乎国计民生, 建筑对资源的损耗关乎子孙后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我国政府对绿色施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密切的关注, 94年我国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列出了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选项目, 包括:城市垃圾管理与无害化系统、给排水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等。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占有率逐年上升, 其中较为有代表行的是北京的清华大学的设计中心楼, 这是首都的第一座绿色建筑。与此同时, 我国与绿色施工和绿色建筑相关的规范、政策也在加紧制定和出台, 01年国家质监局颁布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10个国家强制性标准, 02年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03年北京奥组委起草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由此可见, 我国的有关行业标准正在以一年一变、一年一更的速度来适应绿色施工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绿色施工正在以迅猛的态势蓬勃发展, 但是我国的绿色施工还很不成熟, 需要广泛的行业自觉和国家的有力推动。
3 绿色施工的阶段性问题
结合我国绿色施工发展较晚的国情、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施工技术、设备水平的限制, 我国的绿色施工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3.1 绿色施工意识不足
同样是由于社会整体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 导致大部分建筑施工队伍的绿色施工意识淡漠, 认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意义, 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弃先进施工手段和绿色建筑材料于不顾, 因循守旧, 沿袭他们传统的习惯做法。同时, 施工管理者由于对这种粗放型施工的现象习以为常, 他们虽然知道正确的施工方法, 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放任不管。这就导致了绿色施工往往在现实的工地现场得不到落实。
3.2 施工设备得不到保障
在客观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施工机械的落后, 因为国家对施工过程中的机械没有做严格的要求, 很多施工单位往往吝于在施工设备的投入, 以求得到最大的项目收益, 这就使得许多已然淘汰的、落后的施工设备仍然大规模地得以在工地上使用, 这样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却要由社会来买单。
3.3 政府监管不力
从政府和国家方面来说, 由于对建筑施工过程监管的缺失, 对绿色施工缺乏统一、较为成熟的技术标准, 以及对不合规定的施工单位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 导致许多企业得以钻国家和法律的空子, 虽然其在招投标过程中宣称通过ISO14001的环保认证,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却完全没有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来做。
3.4 现有建设管理机制的限制
从整个行业来说, 国内现在建筑行业的一个工程项目往往要被割裂许多个小的部分, 来分派给不同的单位去做, 例如项目的投资、设计、供应、施工等, 其实仅仅是一个施工环节可能又会将不同的部分再承包出去,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最后往往是支离破碎, 各个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使得工程的变更和优化调整变得困难重重;在施工阶段, 由于不同施工队伍的水平良莠不齐, 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工程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工程绿色设计的初衷得不到良好的呈现。
3.5 政府和行业正确引导
建筑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产业,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建筑业已提出创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思路, 通过示范工程将绿色施工技术进行推广, 同时我国制定了国际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定义, 实现在建筑寿命周期内, 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源, 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基本要点简明扼要的阐述, 以此作为我们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评价依据, 在《绿色施工导则》中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 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通过试点和示范工程, 总结经验, 引导绿色施工健康发展。
4 绿色施工的技术要点
4.1 先进的施工管理
作为绿色施工能够得以有序、高效实施的保障, 先进的施工管理模式应该排在首位, 因为有力的管理体系是不仅能够保障先进的施工设备的高效运行, 而且能够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到最大。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组织管理, 如前所说, 由于一个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单位众多, 它们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职责划分, 组织管理就是将项目中的不同主体和人员统筹起来, 建立从企业到项目部再到施工公司的纵向管理体系和从设计单位到施工单位再到建立单位的横向体系, 从而能够对工程的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 作为绿色施工的核心的施工单位, 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其次是实施管理, 就是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对初期的设计和要求进行落实, 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把握施工要点, 尽量在工程中把对施工的要求做到量, 不断使施工人员强化对施工要点的理解和认识;构建动态管理机制, 就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所收集到实时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不断明确工程目标, 总结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 及时纠正, 动态管理;根据施工目标, 例如节水、节电等目标, 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2]。
例如, 广东省某综合性培训中心, 集会议、办公、教学功能于一身, 共由相互连通的五部分区域构成, 计算建筑面积约为36659㎡, 其中教A、B、C栋为四层教学区, D为二层的报告厅, E栋为七层宿舍区, 全部设置地下一层, 整体采用框架结构。该工程采用绿色施工, 在施工管理方面采用了分别设置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三级绿色施工领导小组的措施, 而且在施工正式开始前, 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绿色施工技术和理念的培训和灌输, 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施工绿色施工制度和后续的施工成果评价标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对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抹杀的效果。
4.2 创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
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能够使绿色施工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该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和要求, 合理地选择绿色的、高效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措施。目前常用的绿色施工手段有:对高层深基坑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为了降低城市噪音污染, 变预制桩为灌注桩的施工方法;用静压法对桩基础工程进行施工;为减少钢材用量尽量使用三级钢及其他高强钢材;减少混凝土用量采用薄壁管空心混凝土技术和型钢混凝土技术;为保护土壤环境淘汰烧制粘土实心砖材料, 推广使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砖、免烧空心砖和工业焦渣轻质隔板墙技术;推广采用地源热泵、空气热源泵作为热源, 室内采用辐射采暖和分户计量的采暖系统技术;大规模推广滑模、大模板等创新型模板和应用新型墙体施工技术;对于有高强度要求的建筑, 建议尝试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等。除此以外, 合理安排土石方挖运, 减少材料搬运距离, 降低现场费用, 对工程废料进行再利用, 合理安排员工作业时间等措施, 都是在绿色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
5. 总结
绿色施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总结国内外经验, 对绿色施工的科学内涵和现阶段我国在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针对有关问题, 从施工管理和施工措施两方面, 提出了目前的一些解决办法, 希望能借此加强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认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得以暴露出来, 这在无形中对现阶段的建筑施工技术和手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绿色施工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本文从多方面对绿色施工的内涵做了阐述和剖析, 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一些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 这些都是支撑绿色施工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最后, 展望了绿色施工的广阔前景, 并对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综合性评价。
关键词:绿色施工,内涵,问题,施工管理模式,技术措施,可行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立山, 孟德光, 朱天志等.影响我国绿色施工发展的原因及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77-80.
[2]胡勤.绿色施工—建筑业实践科学发展观[J].建筑经济, 2006 (2) :19-23.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2
摘要:通信建设项目可研报告,是对拟建项目在决策前进行方案比较、技术经济论证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中的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是从通信企业的角度考察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计算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有财务内部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等。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角度考察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论证通信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关键词:通信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分析
一、通信建设项目中可研报告的作用
对通信建筑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从技术上、经济上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项目决策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一)作为通信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一个投资项目能否成功、效益如何,都将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项目又具有不确定性,本着“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通过对通信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有助于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弄清楚拟建通信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经济效益。投资决策者主要就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最终结论决定是否投资以及如何投资,因此,它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项目贷款筹集资金的依据
金融机构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申请项目贷款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国家发展银行也要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才能同意建设贷款。银行通过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而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确认贷款项目是否具有经济偿还能力,确认项目本身是否具有社会效益,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承担过大的贷款风险。
(三)作为编制通信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详尽地提出了建设方案规划,可以根据可研报告中提出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规模、项目主要设备选型和项目总体布置等,作为初步设计下一阶段的施工图设计,以及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准备的依据。
(四)作为建设项目往来单位签订工程合同、合作协议的依据。
二、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通信项目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以及提高通信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经济评价在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具体运用,结束了以往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有尺无标”的局面。
在比较、选取项目的方案时,一般需要对项目的工程技术、工艺以及资源等因素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但归根到底,这些因素都要尽可能量化为投入产出的代价和效益。从此意义上讲,经济评价是通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使投资项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一)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提高项目的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改善项目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一笔资金的耗费,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应讲究经济效益,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即谋求最好的投资效益。然而,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并不是可以简单的凭感觉就能识别和判定,而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计算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在项目建设前期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如果事先不进行认真分析就盲目决策往往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有助于优选项目或方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分享投资的效益,这就更需要在决策前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价,把拟建项目周期内的获利能力、清偿能力、应变和抗风险能力全面反映出来,以便于投资者权衡利弊,择优决策。
(二)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了影子价格进行费用效益的估算,影子价格是反映资源经济价值的最优价格,是实现优化的手段。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看,进行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可以从宏观的,综合平衡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效益,指导投资方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通信项目经济评价是引进外资的需要。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3
【关键词】可行性;项目可行性;投资项目
一、前言
可行性分析研究在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的决策与运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以实现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最小投入、最佳的投资效果为目标的科学性分析方法,它从企业标准评价出发,通过对企业开发项目投资可行性步骤分析,给出企业前期工作重点,以编制项目计划任务书。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保证企业项目运营成本最小化、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运行得以顺利完成。
二、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概述
1.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一项较为成熟的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学科,通过对项目的宏观政策、外部环境及发展预期等进行全面分析,以项目拟建市场前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尽可能的保证项目效果最优化,以辅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可行性分析不断完善,并且逐渐被运用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企业项目决策中,其表现出明显的完整与科学性。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我国经济建议中也引入了可行性研究,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加以规定,以保证决策民主与科学性。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比较复杂,并且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此时企业开发项目面临具大风险及很多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研究项目开发可行性,以得到最佳方案,确定项目潜在风险及未来收益,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充分吸收可行性分析结果,立项过程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对各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评价。
2.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特点
首先,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目的是研究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找到适合企业的项目,而项目的可行性需要从:经济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入手分析,即企业当前的经济实力与技术能力是否可以有效实施项目。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项目付诸实施的重要支撑,此时它已不只是寻找实施项目的依据,而是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的工具,成为项目的规划图,对整个项目全过程加以思考。
第三,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并非容易的事,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对整个企业项目因素纳入其中,即对各因素进行详实分析,充分调查形成高质量报告,通过充分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性报告。
最后,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具有鲜明、跨学科特点,它可以通过经济环境及需求预测或者以SWOT分析工具进行准确定位,从财务上进行成本、盈利与风险的大致分析,而这些需要大量数据做为依据,考虑相关政策、主体偏好、技术及市场需求等,这些综合特点难以通过一门学科做好,需要跨学科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三、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相关理论及评价标准
1.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相关理论
首先,PEST分析模型,对企业宏观因素分析。不同企业具体分析过程存在差异,主要分析: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它可以判断总体形势被广泛应用。
其次,市场需求理论,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进行需求分析十分重要,因此,其需要一定市场需求理论知识,对项目开发进行评价,它对消费者需求总和进行分析,成为最为详尽的需求理论,阐释了需求决定因素及需求曲线导向;受市场需求受价格、货币收入及消费者偏好及相关替代品的影响。
最后,SWOT分析理论,将企业战略、资源及环境有效结合,对分析项目的优劣势、机会及风险通过矩阵表现出来,将各因素综合分析,最后得出决策需要的信息。该理论分析过程考虑了内部及外部环境,是一个全面性的理论。
2.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标准
当前,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分析过程需要以多种科学进行分析,项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行,其主要标准包括:
首先,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市场需求,当项目建成后会为社会带来商品,而对于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就是根据资料对项目未来需求量及变化情况进行概率性的判断,对需求量进行分析是市场分析,对其的分析结果可以保证项目投入与产出多少,所以,项目规模、质量、方案等都要通过预测拟定的。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需要确定投资方向后,对资源、布置、工艺等进行方案比较,通过比较后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方案,即布置紧凑、技术先进的、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投资可靠方案。
最后,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源泉,通过对项目价格、周期、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了解资金投入增值情况,决定项目是否进行深入开发。
四、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及步骤
1.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分析需要深入细致的划分:
首先,项目的投资机会分析,它是指为企业寻求更加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以项目背景、资源及环境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到企业战略规划目标,项目投资机会的分析是最为粗略的分析,它不是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必要内容,如果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已经拟定,则可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初步分析,其对项目生命力加以判断,在投资机会基础上,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它较投资机会分析更深一步,对项目投资机会正确性加以研究,这一过程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资料对项目因素进行分析,认证项目实施的价值所在,其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包括:目标定位、需求研究、方案构思及建立初步方案等。
最后,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它是分析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进一步分析以上过程的信息,更深入的进行论证,多角度进行合理性及可行性探讨,提出最终意见,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主要内容与初步分析相同,但其范围更大,深度更高,准确度更高。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基本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市场调查、需求预测、项目规划设计建议、进度安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等。
2.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步骤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需要专门团队做好研究任务:
第一,确定可行性分析对象及目的,明确项目实施后需要达到的目标,可行性研究需要系统有针对性;
第二,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现场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市场调查与研究。主要调查:投资环境,如: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及各种配套设施等;市场状况,如:客户群、行业竞争关系等;在进行资料收集过程中应该关注相关法规政策及短中长期的规划等;
第三,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最优化选择。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数据,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资源提出规划方案,由专家对不同方案进行总结,选出最优方案;
第四,对方案进行论证与分析,当方案选择后以技术指标对项目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包括:财务、经济、效益等评价,并进行风险评估,如:概率、敏感性分析等;
第五,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对研究成本进行总结,通过描述体现出研究结论,为项目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五、总结
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可以详尽的了解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及需求等,总结开发项目SWOT分析,通过对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投融资、财务及不确定性评价,找出项目发展前景,从经济效益及不确定性对项目分析,使其可以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以应对风险,得到确实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勤响. 房产项目论证与房地产立项的关系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07) .
[2] 张庆增. 试论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 企业导报. 2013(02) .
可行性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篇4
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1] (简称AHP)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专家萨迪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无结构多维决策方法, 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把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和数量化, 在目标 (因素) 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尤为实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四步:
1.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将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分层, 一般划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 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约束层, 表示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准则和约束条件;方案层, 表示有许多备选方案, 即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
在层次划分及因素选取时, 应注意:a.上层对下层有支配作用;b.同一层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 彼此不存在支配关系;c.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认为, 人们对事物优劣及优劣程度的判断能力, 最多在7±2范围内, 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造成判断失真, 所以每层因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1.2 构造判断矩阵。
面对决策问题我们要比较n个因素X1, X2……Xn对目标的影响, 通过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将各因素的重要性量化。每次取两个因素Xi, Xj, 用正数aij表示Xi, Xj的重要性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得到的矩阵A= (aij) n×n称为互正反矩阵, 该矩阵所满足的条件:a.aij>0, aij=1aji, i≠j, i=1, 2, …, n, j=1, 2, …, n;b.aii=1, i=1, 2, …, n。
对于如何选取aij, 萨迪提出了用数字1, 3…9及其倒数1, 作为标度其意义见表1[1]。…, n, j=1, 2, …, n;b.aii=1, i=1, 2, …, n。
1.3 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的多样性, 构造出来的成对比较阵A常常不是一致矩阵, 因此, 我们对矩阵A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尽量减少主观上的不统一, 从而使最终的结果趋于合理。
A= (aij) n×n是一致阵的充要条件是其最大特征值λmax (A) =n, 因此可通过计算A的最大特征值来判断A是否是一致阵。若A不是一致阵, λmax (A) >n, 而且λmax (A) 越大, 不一致的程度越严重。对于一般的问题, 尤其当考虑的因素较多时, 很难保证判断矩阵A为一致阵, 萨迪给出了一个衡量可以接受的指标以及寻求该指标的方法: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令, 将CI作为衡量成对比较阵A不一致程度的标准。显然, CI=0时, A为一致阵。
其次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固定的n, 随机构造正互反矩阵A′, 其中aij'是从1, 2, …9, 1/2, 1/3, …1/9中随机抽取的, 此时A′是不一致的, 取充分大的子样得到A′的最大特征值的平均值λ'max (A') , 并定义对于1~9阶成对比较阵A, 萨迪用100~500的子样, 对于不同的n算出了RI的值, 如表2[2]:
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 若CR<0.1时, 认为矩阵A是可以接受的;当CR≥0.1时, 应该修改成对对比阵A直到达到可接受为止。
1.4 计算权向量。
构造出可接受的成对比较阵A= (aij) n×n, 就可以计算n个因素X1, X2……Xn在目标z中所占的比重, 将这些比重写成向量并进行归一化, 记为W= (w1, w2, …, wn) T, 这个向量即为权向量。
权向量常用以下几种求法[3]
1.4.1 和法。
取成对比较阵A= (aij) n×n的n个行向量归一化后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权向量, 即:
首先将A的元素按行归一化;其次将归一化的各行相加;最后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向量。
1.4.2 根法 (也称几何平均法) 。
将成对比较阵A= (aij) n×n的n个行向量采用几何平均, 然后归一化, 得到的行向量就是权向量。其公式为:
首先将A的元素按列相乘得一新向量;其次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最后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即为权向量。
1.4.3 特征值法。
求矩阵A= (aij) n×n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向量并进行归一化即可作为权向量。特征值法在层次分析法中提出较早, 应用广泛, 它对层次分析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5 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 (A)
其中 (AW) i为AW的第i个元素。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合理的确定评价系统中各因素的权重, 为项目评价奠定了基础。
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概念[4]是不能用经典集合来描述的, 只能说明属于程度是多少。模糊综合评判理论需要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F={f1, f2, ..fn}, 建立合理的评语集合C={c1, c2, …cm}, 用专家评定或其他方法生成评判矩阵并通过合适的模糊算子进行综合评判[5]。
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2.1.1 建立因素集。因素集是以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通常用U={u1, u2, …um}表示, ui (i=1, 2, …, m) 代表各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2.1.2建立权重集。通常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 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对各因素应赋予相应的权数, 由各权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权重集。2.1.3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对评判对象的可能作出各种评判集合的总体。通常用V表示, 即V={v1, v2, …vm}, 各元素vi (i=1, 2, …m) 表示各种可能的总评判结果。2.1.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R是单因素评判的结果, 即单因素评价矩阵。它是从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可简单的表示为:Ri={ri1, ri2, …, rin}, 将各因素评判集的隶属度排列成行, 构成矩阵。2.1.5模糊综合评判。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仅仅反映了一个因素对评判对象的影响, 但是评判的目的是要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因此, 模糊综合评判可表示为:B=A·R, 其中B为模糊综合评判集, A为权重集。2.1.6评判指标的处理。B称为模糊综合评判集, bj (j=1, 2, …, n) 即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在实际工程中评判对象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常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6]在因素很多的情况下, 把众多因素按其性质分为若干类, 先按一类中的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 然后在类之间进行综合评判;若每个因素还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则先按最低层次进行综合评判, 再对上一层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 从而得出评判结果。多级模糊评判的一般模型为[7] (见图1)
3 结论
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过程中, 影响该项目的因素有定性的, 也有定量的,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简化了因素分析的复杂性,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确定其可行性, 使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摘要:介绍了可行性评价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因素,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能够较好的反映各因素对项目可行性的决定程度。
关键词:可行性,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张明, 田贵军, 张锁.投资项目评估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3:436.
[2]齐欢.数学模型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6:53.
[3]刘锋.数学建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 (1) :232-238.
[4]P.Venuyopalan.Fuzzy orderedsets.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2, 46:221-226.
[5]冯德益等.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 1983:79-81.
[6]肖盛变, 王义平, 吕恩琳.模糊数学在土木与水利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10:167.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2-011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尽管表现性评价具有实施费时费力的明显不足,当前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推广度、实施度及落实度都不尽人意。但事实上,简要来讲,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新课改的实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正处于身也发展关键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初中生们,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的关注(如学业成绩),而应多角度关注、多方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长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标准》的“实施建议”版块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即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他,评价重心也转移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非最初的检验学习结果(即数学成绩)。根据表现性评价的特性,在完成实际任务时,随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多维性,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不至于太过片面。同时表现性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结语,有利于消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1.2 当前教师培养模式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多数学校都会利用暑假期间对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送种集中培训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养。同时,随着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表现性评价的传播度与应用度正逐渐加大,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1.3 大众的认可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实施便利
1.4 教材编制与考题设计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充足条件
作为一口逻辑严密的自然学科,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定义、定理及运算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生活应用题被编制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同时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考题中的设计比例正日益增大,促使教师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越来越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充足条件。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1)认真研究学生的身也发展规律,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任务。同时,基于学生所处年级、所在学校的不同,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性,依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任务。例如,对于初中生,教师可制定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任务,当然难度要适中,测量等侧重考察计算能力的简单任务为主。
(2)考虑到一些表现性任务往往较为耗时,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在设定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避免实施时间过长、参与人数过多的任务。良好掌握代数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这是一道有关不等式知识的拔高训练题,在学习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和老师对于常见不等式证明方法的讲解之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证明中,分析法、比较法、换原法、反证法等方法常被用于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本题具有一题多解的特性,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对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十分有益。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6
[关键词] 结直肠癌;腹腔引流;手术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23-02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not placing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CAO Haizhou WANG Wenjiang LI Shaowei JIANG Lixi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Beijing Armed Police Corps Hospital,Beijing 10002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not placing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Methods A total of 21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from June 2005 to June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rainage group (120 patients)and non-drainage group (90 patients).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stay,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hose course was complicated by anastomotic leakage,wound infection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2,7,2 in the drainage group,and 1,5,3 in the non-drainage group,The numbers of reoperations were 1.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s were(11.8±2.8)days in the drainage and(10.7±2.7)days in non-drainage group.No death were foun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orbidity and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2 group (x2=0.38,t=1.428,P>0.05). Conclusion It is safe and feasible not to place prophylactic drainage after colorectal anastomosis.
[Key words] Colorectalr cance;Abdominal drainage;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预防性腹腔引流对于预防结直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及其他腹腔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腹部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操作[1]。2005年版的《普通外科手术学》仍建议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及直肠癌前切除术时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2]。但这一观念目前已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及随后的系统评价,发现在胆囊切除、肝切除、结肠切除等择期腹部手术时,常规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减少术后并发症[3-4]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限期结直肠癌手术不预防性腹腔引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5年6月~2011年6月同一组外科医生实施的210例(其中男144例,女66例)结直肠癌吻合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腹腔引流组(120例)和非引流组(90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指数、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患者纳入标准
年龄<75岁;均接受限期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治疗;术
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计划。排除标准:体质指数<16 kg/m2;姑息手术;急诊手术;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需要联合切除其他器官的;术中大出血(>400 mL);合并严重肠梗阻,肠壁水肿明显;严重肠内容物污染腹腔,腹腔感染或渗液明显。
1.3 方法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营养支持用药等及麻醉方法均相同。全部患者均采用吻合器行肠吻合,必要时以丝线间断缝合加固吻合口。术后根据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恢复至普通饮食。腹腔引流组患者如果术后腹腔引流液为清亮,且24 h引流量<10 mL时,由医生决定是否拔除。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观察30 d,重点观察两组术后死亡率、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腹腔积液、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变量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引流组和未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再手术、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病例无一例死亡。引流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5.6±2.4)d。其中2例直肠癌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9天出现粪汁样引流物,1例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保守治疗后出现高热、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行横结肠造口。未引流组有1例直肠癌患者于术后第5天出现发热,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经抗感染治疗3d后腹膜炎体征进一步加重,腹穿抽出黄色液体,经培养诊断为吻合口漏,急诊行横结肠造口。
注:*采用x2检验;**采用t检验
3 讨论
一百多年来,预防性留置腹腔引流管逐渐成为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规操作。尤其在结、直肠吻合术后,外科医生普遍认为预防性引流对于预防吻合口漏及其他腹腔并发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许多胃肠外科医师沿用,在国内尤其明显。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不少研究者开始质疑常规预防性引流的必要性[5]。国内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预防性腹腔引流无法减少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病死率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甚至无法降低再手术率[6-7]。这一结论不仅否定了预防性引流对吻合口漏的预防作用,甚至也对其在出现吻合口漏之后的保守治疗作用提出了质疑。
nlc202309010946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流组与未引流组患者在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该样本量偏小,使得论证强度受到了限制。但就目前已有的数据看来,国内外研究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结直肠吻合术后不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
近些年来,随着以外科营养为主的围手术期支持方法、吻合器的广泛使用、手术技巧及麻醉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速康复外科观念逐渐被认识、接受,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应尽量消除。再者,有学者提出在无感染的情况下精细的手术操作,就没有引流的必要。另外,随着放射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即便在结直肠癌吻合术后发生了腹腔积液、积血等并发症。也可以通过放射介入、B超来早期明确诊断和放置腹腔引流管,而并不需要再次手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限期结肠癌根治切除术中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有效的,但并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腹腔渗血渗液多,合并肠梗阻肠壁水肿明显等时,仍有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
腹腔预防性引流作为一项沿用上百年,却又逐渐被临床证据否定的干预措施,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尝试去放弃或者改进。
[参考文献]
[1] Averback AM,Sugarbaker PH.The use of drains in elective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always,never or selectively?[J].Tumori,1995,81 (3 Suppl):89-97.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2.
[3] Fong Y,Brennan MF,Brown K,et al.Drainage is unnecessary after elective liver resection[J].Am J Surg,1996,171(1):158-162.
[4] 江志伟,黎介寿,汪志明,等.加速康复外科用于直肠癌前切除患者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59-61.
[5] 程若川,刘其雨.腹部手术后是否需预防性引流[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7(5):325-326.
[6] Merad F,Hay JM,Fingerhut A,et al.Is prophylactic pelvic drainage useful after eletctive rectal or annal anastomosis? A multicenter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French Association for Surgical Research[J].Surgery,1999,125(5):529-535.
[7] Brown SR,Seow-Choen F,Eu KW,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drains in infra-peritoneal rectal anastomoses[J].Tech Coloproctol,2001,5(2):89 -92.
(收稿日期:2012-02-14)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7
山东龙口电厂三期工程扩建2×200MW机组、邻接二期工程扩建, 地貌单元为渤海滨海相沉积的沙滩上。地势开阔平坦, 地面标高2.35~3.69m, 略向海边倾斜。
厂区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 海平面为其排泄基准面。勘测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3.20~3.35m左右, 标高为0.08~0.29m, 水位年变化幅度在1.0m左右。
地层结构
现将主厂房、烟囱按揭露的地层岩性 (参照前期的地层编号) 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1、A层粗砂:
褐黄色, 中密, 湿至饱和,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 分选性较明显, 不均匀系数Cu为2.9~4.4, 层厚一般为4.90~6.70m。层底标高为-1.67~-4.01m。
2、B1层粗砂:
灰黄色, 灰色, 中密, 饱和, 黏粒含量较少 (小于3%) 成分主要为石英, 长石, 少许暗色矿物, 含软体动物贝壳, 颗粒级配较好, 不均匀系数Cu为3.8~18.9, 少数勘探孔位为中砂。层厚一般0.60~2.6m, 最厚超过3m, 顶底标高在-1.68~-5.97m, 主厂房地段自南向北渐薄。该层分布较广, 但有的地段存在厚0.5米左右软弱夹层, 单独划出定为B1—1层, 如下述。
3、B1—1层粉土:
黄褐色, 可塑至软塑, 饱和, 以粉土颗粒为主, 含10%左右的黏粒。层厚0.3~0.6m, 分布在厂房东北, 西南及烟囱地段。其塑性指数为8.0, 静力触探比惯入阻力PS值 (MPa) 为1.4~4.4, 标贯击数N63.5 (击) 为3.6~10.5。
4、B层粗砂:
青灰色, 饱和, 稍密, 成分主要为石英, 长石, 次为暗色矿物, 含黏性土, 见有贝壳碎片, 级配较好。质地松散, 易坍塌淅水, 力学性较差。局部为粉砂或粉土。
层厚一般为1.4~3.0m, 最厚超过3.70m, 顶底标高为-1.13~-5.64m。
该层主要分布在冷却塔, 配电装置, 输煤栈桥等建筑地段, 本文只简要描述。
5、C层:
该层按岩性和力学性质划分为三小层:
C1层粗砂:褐黄~灰褐色, 中密, 饱和, 成分以石英, 长石为主, 含暗色矿物, 偶见有小砾石, 不均匀系数Cu为5.9~12.9, 此层厚度在主厂房一般为2.35~3.5米左右, 顶底标高-3.87~-7.92m, 烟囱地段厚度为1.7~2.45m, 顶底标高为-4.89~-8.15m。其他建筑地段一般厚度为1.70~3.65m, 顶底标高-4.04~-8.56m。
C2层粉土~粉质黏土 (剖面图中用粉土图例表示) 颜色多为灰黄色就, 中密, 湿, 岩性不够均匀, 由于粘粒的多少不同, 一些地方为粉土, 另一些地方为粉质黏土, 混有砂, 砾或薄砂层, 含氧化铁和钙质结核 (姜结石) , 该层厂区北部较南部工程性能好。层厚0.55~1.70m, 层底标高为-8.25~-9.37m。
该层位于含水层底板附近, 由于水的软化作用, 致使局部地段岩性状态较差, Ps值, N63.5值均较低, 力学性能较低, 本次将此层划为C2—1层, 如下述。
C2—1层粉土~粉质粘土 (剖面图中用粉土图例表示) :灰黄色, 湿~饱和, 可塑~软塑, 混有钙质结核, 粘粒含量较高, 土质软弱, 强度低。该层主要分布在冷却塔, 配电装置, 输煤栈桥等建筑地段;层厚0.80~1.60m, 顶底标高在-7.04~-9.41m。主厂房地段仅局部存在。
C3层粉质粘土~粘土类夹砂层:颜色为灰色, 绿及其混杂色, 稍湿, 硬塑~坚硬, 含氧化铁铝化物, 层内夹有1~2m厚中密至密实的中粗砂。该层分布广泛, 厚达40m, 下伏第三系地层均为良好的下卧层。此层在剖面图中, 一律用粉质黏土的图例表示。
以上叙述可参见地层综合柱状图 (见插图)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砂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主厂房, 烟囱地段, 见表1。
2.黏性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主厂房, 烟囱地段, 见表2。
3.地基土特殊项目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见表3。
主厂房、烟囱地段砂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主厂房、烟囱地段黏性土类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地基土特殊项目物理力学指标。
液化问题评价
在深度1.5m以上地层中, 包括A、B1、B1—1、C1、CZ、C2—1各层。其中A, C1为粗砂, 密实度远大于液化临界值, 为非液化层, 不再作具体判别, 现仅就其余5层判别如下:
主厂房、烟囱地段B1层
按 (GBJ11—89) 规范第3.3.3条判别公式:
7度地震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o=6, 取B1层标准贯入点深度ds=5.4~8.7米, 按丰水期地下水位埋深dw=1.11m。B1层土黏粒含量均小于3%, 则Pc=3.代人上式:
Ncr=8~10击
B1层标贯次数33次, N63.5范围值一般为17—26击, 平均值21击, 标贯击数均大于Ncr, 故该层为非液化层。
(2) 按铁道部系统《静力触探使用技术暂行规定》第27条:
P1S=Pso=[1-0.065 (HW-2) ]×[1-0.05 (Ho-2) ]
7度地震区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阻力Pso=6 MPa
取地下水埋深Hw=1.11m。
上覆非液化厚度Ho=6.0m
即:B1层液化临界比贯人阻力为5.08 MPa
注:1.*为现场载荷试验Z2、Z3两点EO平均值。 (Z1点因地下水影响, 砂层有扰动, EO仅供参考) 。2.[R]为按TJ7—74规范, 供烟囱设计使用。3.其他指标按 (GBJ7—89) 规范提供。4、标贯击数是经杆长修正后的数值。
注:uu:不固结, 不排水剪。1.范围值为去掉最小, 最大10%的范围值 (其中, 标贯击数经杆长修正) , 2.[R]按TJ7-74规范。3.其他指标按GBJ7-89规范。
注:1.δ、μ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表3—1—26提供的。2.CZ、d、DZ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表3—8—1和表3—8—17及表3—8—11提供的。3.*为经验值供参考。4.其他指标为动三轴试验指标和室内压缩试验指标。
B1层Ps值几乎全部超过7.0 MPa, 远大于。
所以, 层Ps值判别也属非液化层。
(3) 用砂土室内动三轴试验判别
现场在主厂房和烟囱地段, 共取B1层4个砂样, 做室内动三轴试验。经用Seed·H·B抗液化剪应力进行液化性判定, 表明:在地震烈度为7度的条件下, 不会液化。
具体判别如下:
(1) 地震力作用时等效平均剪应力e
k应力折减系数, 取值K=0.952
r深度ds以上的上覆土层的密度r=19KN/m2
ds砂土取样深度ds=6.2m
amax地面最大加速度, 地震烈度为7度时取值0.10g。
(2) 抗液化剪应力的计算:
Cr应力校正系数Cr=0.57
δv地震前上覆土层自重有效应力
δv=1.9×6.2=11.78T/m2
() 10在等效应力循环次数N=10次作用下室内动三轴试验的液化剪应力比。取本次试验结果的最小值0.32。
由于B1—1层厚度较薄, 一般厚0.40米, 黏粒含量10%左右。如该层进行地基处理 (或采取结构措施) , 可按非液化层考虑。
由于C2黏粒含量平均值为24.8%;C2—1层黏粒含量平均值为22.6%。按GBJ11—89规范, 第3.3.2条, 当设防烈度为7度, 黏粒含量大于10%时, 为非液化土层, 即C2及C2—1层均为非液化层。
因此, 主厂房, 烟囱地段为非液化场地。
地基土工程特性评价
1.主厂房天然地基适宜性问题
地基土能否作天然地基, 主要取决于B1层的承载力标准值fk, 变形模量Eo, 及C2—1层的强度和变形验算结果。 (见表4)
各测试手段确定B层fk, Eo及C2—1层强度和变形验算结果。
2.主厂房天然地基可行性评价
(1) A层粗砂:层位稳定, 压缩性低, 标贯击数18~29击, Ps值在18 MPa以上。承载力标准值fk为290 KPa, 可作地基特力层。
(2) B1层粗砂:层位稳定, 力学性质略低于A层, 属中等压缩, 标贯平均击数在19击左右, Ps值平均超过10 MPa。当fk在250 KPa左右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亦可作天然地基持力层。
(3) B1—1层粉土:属夹在B1层之间的软弱夹层, 呈可塑至软塑状态, 性质差, 标贯击数仅4击, 但分布范围有限, 深度浅, 厚度薄, 较容易处理。建议对该层作局部处理, 主厂房地段可采用砂石垫层或采取加大基础, 提高基础刚度等措施;烟囱亦可考虑砂石垫层或碎石桩, 另外加强施工验槽工作。
(4) C1层粗砂:厚度大, 层位稳定, 强度高而均匀, 为良好的地基持力层。
(5) C2层粉土~粉质黏土:属砂与黏性土过渡类型, 层厚不一, 分布不稳定, 无明显的地带规律, 承载力标准值为250 KPa, 可满足下卧层的要求。
(6) C2—1层粉土~粉质黏土:属C2层中的软弱层, 岩性差, 压缩性较高, 建议按极限状态对地基进行验算:
1用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验算该层承载力 (设计值) 。
2验算地基沉降量。
如能满足上述要求, 该层可不必处理。
(7) C3层粉质粘土~粘土类夹砂层:
属超固结土, 压缩性低, 强度大, 分布稳定, 是良好的下卧层。
结语及建议
1) 主厂房、烟囱地段为非液化场地。
2) 主厂房天然地基:除局部处理外, 可做天然地基。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8
一、明确投资主体, 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
投资主体, 是投资项目实施后享有该项目带来的收益并承担该项目投资风险的利益主体。长期投资主体的确定决定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人员的立场和进行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实际上, 进行决策分析的专业人员, 是站在投资主体的立场上, 对投资项目实施后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评价, 从而决定项目的优劣取舍的。因此, 正确确定投资主体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首先关心的是全部投资资金的投放和回收情况, 但由于企业投资项目具体使用的资金分别来源于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 因此, 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应考虑到各方立场, 分别从自有资金提供者和借入资金投资者的立场分析问题, 提供有关信息。
二、企业所有者,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主体
项目投资实施后, 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等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关注着企业的投资项目。当各方利益出现矛盾时, 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就会使得决策评价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出现为顾全职工收入和政府税收而损害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的情况。所以, 企业的长期投资分析应以企业的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决策分析人员应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 分析评价投资项目对所有者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进而决策投资项目的优劣取舍。以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有以下原因。
(1) 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属于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和风险最终由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和承担。企业虽然有直接投资主体, 但真正的投资利益主体是企业所有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管理当局是受所有者委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 所以企业的管理当局的决策应以满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2) 明确企业的所有者投资主体, 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从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评价, 使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与企业的最终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相一致。只有那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增加股东财富的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 反之, 则应当舍弃, 明确以企业的所有者为投资主体, 为正确选择企业长期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依据。这是明确以企业所有者为投资主体最为重要的原因。
(3) 当一投资项目能够满足企业所有者的要求时, 也可以基本满足债权上企业职工和政府的利益要求。
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一个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应用的利率。当一个投资项目的报酬高于这一利率水平时, 该项目可行;否则, 该项目就应当舍弃。因此, 作为评价标准的利率也被称为“取舍率”。
在进行长期分析时, 如何选择作为评价项目是否可行的利率水平, 对正确进行决策分析, 评价项目的优劣, 决定项目的取舍,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确选择评价标准是正确进行决策分析的关键。
对于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问题, 在实务中,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项目的折现率:
(1) 以投资项目的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2) 以投资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
(3) 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在计算项目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现值时, 以贷款的实际利率为折现率;在计算项目经营期净现金流量时, 以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作为折现率。
(4) 以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项目折现率。对于以上的评价标准, 至少存在以下两点缺陷: (1) 多种评价标准并存, 决策者选用不同标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使得决策者无法作出选择; (2) 使用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或者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评价标准, 同于它们未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 有可能做出与企业财务目标相悖的决策。
四、筹资成本, 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重要选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评价应以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为依据和归宿。用企业的财务目标统帅企业投资目标, 应作为选择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和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 只有当一个投资项目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或股东财富) 时, 企业对其投资才是可取的。如果一个投资项目不能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就不应对其投资。由于企业用于项目投资的资金是从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那里筹集来的, 并且,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对于他们投入企业的资金要求必要的报酬率, 即企业筹集的资金都存在着筹资成本, 所以, 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时, 要求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常高于筹资成本。因此, 评价一个长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选用报酬率应该是筹资成本。
使用筹资成本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 应该是新增资金的成本, 而不是原有资金的成本。因为企业原有资金的成本, 并不能表明企业的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所支付的资金成本水平, 只有用新增资金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才能够对投资项目是否能增加公司价值做出正确判断。一般而言, 随着企业筹资规模的扩大, 新增资金的成本水平会比原有资金的成本水平提高。 (2)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应是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而不是为某一投资项目所筹集的单项资金的成本。在企业评价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时需要采用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就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 在计算了个别筹资成本后, 再计算综合筹资成本和边际筹资成本。资金成本这一范畴把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9
关键词:快速公交系统,BRT,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析分析法,兰州市
1 研究现状
目前, 我国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公交、地铁、轻轨等。而BRT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已开始逐步推广, 我国的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等城市已引入BRT计划, 可见BRT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城市在发展BRT系统方面的经验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因此, 本文以兰州市为实例, 研究兰州市BRT运营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做出了评价。
2 兰州市BRT运营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体系结构图
为了分析兰州市快速公交的可行性, 本文不仅要考虑到乘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 还应考虑到快速公交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以及对客运公司运营效果的影响。因此,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对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 以BRT的优先措施、运营效果、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2.2 评价指标分析
2.2.1 快速公交优先措施
优先措施主要反应了兰州市BRT车辆享有优先路权的程度。快速公交的优先措施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对BRT车辆提供专用道, 另外一种是对BRT车辆在交叉口提供优先通行权。信号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通常包括对交叉口进出口道进行的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几何设计以及与之配套的信号配时设计, 本文以BRT车辆专用道所占比率和优先路口所占比率为优先措施的评价指标。
2.2.2 快速公交运营效果
一般情况, 快速公交运营能力为单向8 000~10 000人次/h, 运营速度为20~35 km/h, 其通行能力和运营速度低于轨道交通、但高于普通公交。目前公交的运营速度在12~17 km/h之间, 中心区平均为12 km/h。提高公交运营速度, 减少公交出行时耗, 是兰州市建立快速系统的迫切需要, 本文以线路客运强度和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作为运营效果的评价指标。
2.2.3 快速公交带来的社会效益
兰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兰州市安宁区腹部, 是兰州市新城区的重点建设区域。同时也是兰州市的教育文化基地, 西站至仁寿山的快速公交线路的开通势必为安宁区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除了将从西站至仁寿山的行车时间由以前的1 h缩短至37 min之外, 还给兰州市的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给安宁区和兰州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商机, 本文考虑的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与城市发展协调度、相关产业的产出增长率和居民出行率。
2.2.4 快速公交的技术性能
西站至仁寿山快速公交线路由兰州市西客站起, 途径19个站点, 线路全长12.3 km, 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为680 m, 相比目前400~500 m的公交站间距拉长近200 m, 快速公交车道宽度为3.5 m, 采用分道器或特殊标线实现与社会车道之间的物理隔离, 运行车辆采用18 m公交及12 m公交车, 车辆左侧开门, 18 m公交车辆车门数有3个, 12 m公交车辆车门数有2个, 空载时地板高度为38 cm, 满载时为35 cm。考虑到兰州市的实际情况, 文章分析的技术性能指标包括站点密度、线路网络重复系数和车辆供给密度。
2.2.5 快速公交的安全性能
快速公交的安全性能指标主要是考虑安全行驶间隔里程。安全行驶间隔里程是指统计期内车辆总行程与发生的乘车责任事故次数之比, 该指标越大说明该线路的安全性能越高。
2.2.6 快速公交的经济效益
在此我们只考虑快速公交的运行成本, 因为快速公交系统的车辆行驶速度要比以前快的多, 同时意味着实用载客量较大的车辆, 所以车辆数量可以大大减少。从运营角度看, 所需车辆数目的减少不仅意味着购置车辆费用的减少, 同时还意味着燃料、维护、司机、存放和其他方面成本的减少。
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系统进行正确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价值函数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系统评价方法。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把所有影响对象的独立因素联系在一起, 应用等级隶属函数的方法, 不仅可以给出模糊对象的具体量数据乃至综合评价分, 而且可以判断对象的优劣等级;层次分析法模型具有层次结构, 有利于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对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一些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兰州市快速公交系统进行精确、有效的综合评价。
4 兰州市BRT运营可行性评价计算
由于本文给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较多, 采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不具有说服力, 所以, 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1.1 确定评价集
由于综合评判的目的是弄清楚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分析, 因此, 评价集应为:V={非常必要、必要、一般必要、不必要}, 根据2.2对各指标的分析, 可得如下评价结果集, 表中C1~C12为综合评价的11个指标, 如表1所示。
4.1.2 确定权重集Ai
这实际上是指人们在评判事物时, 依次着重于哪些指标。本文采用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及具有代表性的人 (总共30人) 按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打分的指标按照:α很重要, β较重要, μ一般重要和γ不重要4种重要性分类进行选择, 表中, N为专家数量, Cij为各项指标得分, aij为各指标的权重。其中
结果如表2所示。
因此, 各因素的等级权重集为
4.1.3 建立评价矩阵
根据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表1的评价结果, 得出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指标的评价矩阵为
4.1.4 综合评价
各个指标重要性评价 (即权重分配) :A11= (0.550, 0.450) , A21= (0.519, 0.481) , A31= (0.365, 0.277, 0.558) , A41= (0.334 3, 0.346, 0.311) , A51= (1) , A61 (1) 。结合一级评价矩阵, 根据一级模糊评价模型Bij=Aij·Rij, 可得到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为B11= (0.7, 0.1, 0.1, 0.1) , B21= (0.552, 0.248, 0.1, 0.1) , B31= (0.692, 0.204, 0.184, 0.12) , B41= (0.469, 0.231, 0.134, 0.165) , B51= (0.7, 0.1, 0.1, 0.1) , B61= (0.7, 0.1, 0.1, 0.1) 。所以, 得到综合评价为
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仅仅是对一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 进一步再考虑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 必须在各类之间进行综合, 这就是二级模糊综合评价。4.2.1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bk (k=1, 2, 3, 4) 即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它表示评价对象按所有各类因素评价时, 对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的隶属度。
4.2.2 确定权重集A
确定方法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结果如表3所示。
因此, 各因素的等级权重集为:A= (0.162, 0.180, 0.140, 0.167, 0.185, 0.166) 。
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分配为:A= (0.162, 0.180, 0.140, 0.167, 0.185, 0.166) 。结合一级评价矩阵, 根据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A·R可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4.3 兰州市快速公交可行性运营评价结果分析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对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评优的比率为58.4%, 评良的比率为19.6%, 评可的比率为13.4%, 评劣的比率为11.4%。给定评价级尺度x= (95, 85, 75, 65) , 则可将综合评价模糊值转换为一个确定的标量值: c=xBT= (95, 85, 75, 65) (0.584, 0.196, 0.134, 0.114) T=89.6。
4.4 各种交通方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和表3中的指标重要性评价中不难发现, 兰州市快速公交的优先性以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相对其它指标较高, 由表1也可以看出, 这两个指标评优的比例也比较高, 由此可以得出在整个评价体系中, 二者所占的比例很大, 从某种程度上讲, 最具有竞争力的交通方式应该是具有优先权和安全性能较高的交通方式。
5 结束语
快速公交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 将成为发展大、中容量快速客运的一种新选择, 也是实施公交优先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其中道路资源紧缺是制约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 也就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服务水平评价, 从而确定快速公交系统在城市整个交通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科学、客观、精确的评价。通过研究, 可以看出, 西站至仁寿山的快速公交的建设是相当有前瞻性和必要性的工程, 这将给安宁区带来更多的商机, 而之后整个兰州市也将会因此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映红, 孙慧娟.快速公交 (BRT) 服务水平评价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9 (2) :285-290.
[2]李煜华, 胡运权.灰色聚类法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 (2) :125-132.
[3]李光辉, 赵顺波.我国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关键问题研究[J].公路工程, 2008, 8 (4) :157-160.
[4]王海霞, 宋瑞, 李明.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8, 9 (3) :76-84.
[5]吴家庆, 林正.大容量公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城市公共交通, 2006 (6) :12-14.
[6]盛志前, 赵杰, 赵一新.济南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 2006, 3 (21) :42-47.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10
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锡赤通地处自治区中东部, 区域国土面积为35.10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土地的29.7%, 总人口864.31万人, 占自治区的35.34%。区域内矿产资源富集, 煤炭保有储量966.8亿吨, 占全区总储量的29.5%, 有色金属储量954.5万吨, 占全区储量的32.8%, 天然碱、高龄土、硅石、水泥灰岩等非金属矿种也很丰富,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同时, 该区域也是我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容量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优越的开发条件。
新世纪以来, 锡赤通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 2009年3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9亿元, 占全区的比重21.95%。随着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型, 2009年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54.8:30.4, 基本上形成了能源、化工、有色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城乡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条件也实现同步改善。综合比较分析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 锡赤通地区具备一些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 互补的资源特点奠定了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
锡赤通区域的3个盟市资源特色和经济优势各异, 具有广泛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
一是农牧业资源优势互补。锡盟畜产品资源富集, 是我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牛肉、羊肉、羊毛、羊绒、羊皮、牛羊奶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赤峰市、通辽市地处我国玉米产业带, 是我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玉米、小麦、谷子、大豆、油料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北繁南育、农牧结合, 既可以发挥资源互补优势, 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共建区域绿色品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互补。3个盟市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且各具特色。赤峰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 但能源资源如煤炭比较缺乏。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能源资源富集, 但矿产资源储量较少。在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加强合作, 可以实现能源产业与高载能产业的有效结合, 共同延长产业链, 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形成区域组合优势。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补性。锡赤通地区在水资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 赤峰市水资源较富集, 锡林郭勒盟、通辽市水资源相对短缺, 三地区可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机制, 实现地区水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人力资源互补与共享。锡盟人口较少, 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 而赤峰市、通辽市人口较多, 劳动力资源富余。三地区可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区域内实现有效的转移和共享。
(二) 同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人文环境
基于相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心理认同感能够增强互信, 减少合作冲突, 降低交易费用, 是加强合作的重要人文基础, 没有共同人文背景的合作往往是不稳固的。
锡赤通地区具有开放合作的良好人文基础。首先, 区域内的民众间相互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锡赤通地区早在清朝时期同属于一个行政区, 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 使该区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融合的特点, 也使该区域从文化理念上有天生的认同感, 具有开放、包容和合作的先进理念, 这为锡赤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 区域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锡赤通地区民众教育开发较早, 6000多年前这里就形成了崇拜天地、祭祀祖宗、尊崇君师的三大礼制。如今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风气, 使得该区域人口总体素质较高。较高的人才素质有利于区域合作、建设和创新。
(三) 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地缘优势
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往往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母体有关, 经济母体越发达, 对该区域的带动作用会越大。锡赤通地区周边的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经济较发达, 市场需求大、产业体系先进、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水平高, 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服务、保障能力均较高, 且与锡赤通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比呼包鄂地区周边晋陕宁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竞的状况, 锡赤通地区具有更为优越的周边环境。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锡赤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均实现了明显改善, 但仍然存在许多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一) 一体化发展的总量基础仍显薄弱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做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 资金、劳力、物流、技术等生产要素就难以流动, 也不足以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广泛的产业联系。尽管近年来锡赤通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比重还比较低, 与西部的呼包鄂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的比重仅为21.95%和17.85%, 是呼包鄂地区的40.1%和31.4%;区域经济总量小, 相互需求低必将影响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 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龙头尚不具备
城市是集聚人口、要素和产业的主要载体, 是基础设施体系的主要联结点, 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目前锡赤通地区的锡林浩特、红山区和科尔沁区3个中心城市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都尚不足以承担起区域城市龙头的重任。一是城市规模小, 人口集聚程度低, 难以形成巨大的区域市场需求;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起不到带动周边、辐射周边的作用;三是城市特色不明确难以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体系, 目前3个中心城市均没有相对明确的区域功能特色, 也尚看不出哪一个能够在短期内能够成为区域龙头。四是城市体系不健全使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机制受阻。3个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较远, 中心城市之间起联结和过渡作用的次中心城市不够发达, 加上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尚不够通达, 客观上制约着区域要素的融通和流动。
(三) 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说到底是产业体系的一体化, 即形成水平分工互补、垂直分工相接的产业联系, 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结构和层次, 通过差别化形成构建区域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的内在需求。锡赤通地区虽然目前三次产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总体来看, 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区域内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性产业居主导地位, 且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趋同性。2009年, 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 锡盟为59.6%, 赤峰市为72%, 通辽市为53%。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区域内产业链条很短, 多数以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产品输出为主, 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2009年, 锡盟主要工业产品中, 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比例占到76%, 赤峰市、通辽市也占到50%以上。三是主导产业不够强。即使这些资源开发的低端产业目前产业规模也相对较小, 难以形成足以影响区域产业分工的品牌影响力。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和低端化的产品结构, 较小的产业规模和较短的产业链条, 使区域内产业的竞争性远大于互补性, 难以形成合理化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四) 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滞后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要素和物流在更多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而这一切需要有通达且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锡赤通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但总体上仍然欠帐较多, 水平较低。虽然从交通条件看, 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但与内部无缝对接、外部便捷联通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此外, 电力、通讯、水利、仓储和市场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三、一体化发展的评价结论
(一) 锡赤通地区虽不具备一体发展的现实可行性但却具有一体发展的远景可能性
上述分析可知, 从锡赤通地区目前的经济总量水平、产业发育程度、城市带动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来看, 目前一体发展的时机尚不成熟, 但由于3个盟市具有地理邻近性、文化同源性和资源互补性的特点, 同时面临着共性的发展问题, 因而从长远看存在着将来一体化发展, 成为自治区东部增长极的巨大潜力, 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锡赤通的一体化发展问题。
其实, 如果现在回过头来看, 十几年前的呼包鄂地区也并不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但由于存在着地理邻近性、资源互补性等一体化发展的潜力, 自治区提出了打造呼包鄂“金三角”的发展战略, 并在政策措施上积极支持和引导, 才使今天的呼包鄂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并成了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因此, 对于锡赤通的一体化发展问题应该坚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当前培育”的方针, 从关键环节入手, 从重点领域突破, 通过早期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 引导锡赤通地区按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去谋划合理的空间布局、协作的产业体系和共享的基础设施, 尽可能避免区域内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摩擦和内耗, 降低无序竞争形成的产业同构和政策冲突, 促进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 自治区东西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把锡赤通地区打造成为自治区东部增长极
首先, 自治区特殊的区域特点, 需要分区域谋划。我区东西狭长2400公里, 南北跨度1700公里, 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1/8, 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存在明显的不一致, 东中西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经济区。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我区很难用统一固定的模式指导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级的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指导。
其次, 自治区东西发展不平衡, 需要分区域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全方位增长, 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规模、经济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同时地区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东部地区明显落于西部。2009年, 呼包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54.8%, 东部五盟市仅占全区的34.92%。而锡赤通地区面积占全区30.6%, 人口占35.3%, 但经济总量却仅占全区的21.95%。因此, 无论从我区东西部均衡发展经济角度, 还是从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政治高度, 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客观上需要在东部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同时, 从区域影响看, 锡赤通地区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要大于呼包鄂地区, 推进锡赤通地区的快速崛起对我区总体经济发展意义更大。
(三) 我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支撑起东西齐飞的发展格局
我区西部呼包鄂地区的快速崛起, 主要得益于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而东部的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 储量仅次于鄂尔多斯居全区第二位, 同样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能源和资源基础的巨大潜力。因此, 从资源条件看, 依托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开发可以支撑起一个呼包鄂西部经济区, 借助锡林郭勒盟的煤炭资源开发也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锡赤通东部经济区的腾飞。我区应利用这种资源优势, 在区域经济战略上坚持“西部打造呼包鄂与东部培育锡赤通并举”的方针, 尽快形成两极并举、东西齐飞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 锡赤通内部协调发展需要按一体化理念强化分工协作
“十五”以来, 锡赤通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相近的资源禀赋和相同的开发模式也使区域内部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加工层次偏低、内部竞争加剧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是各地区的工业园区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与分散布局情况。目前区域内共有旗县区32个, 而工业园区已达44家, 基本上每个旗县都设立了工业园区。二是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各个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各自为战, 不考虑是否与其发展定位相适应, 使各园区在产业选择上重复率非常高。以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为例, 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存在至少2个以上的园区中。三是工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由于各园区对入园企业没有准入门槛, 造成每个园区都成为各种产业的混杂地, 导致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因此, 推进锡赤通一体化, 通过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 最大限度的优化和整合资源, 实现区域产业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同时提升区域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可以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 锡赤通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需要整体一致对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立于区域经济之外实现自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纷纷把接轨、互动、融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题, 以实现借力发展、借梯登高。近年来锡赤通周边地区的东北三省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次经济区域, 如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京津冀之间的省际经济合作进程也在加快,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各地区都在力图通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扩大要素配置和资源共享的范围, 以期实现优势互补。
锡赤通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须积极融入我国东北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甚至是东北亚经济圈等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 通过广泛的区域合作在区域经济中寻求自己的分工定位。但如果锡赤通分别参与跨省域的经济合作, 一是会因行政规格的不对等降低各自的谈判能力;二是单个地区的单项优势难以在大区域合作中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三是分别对外造成的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会形成巨大的区域内耗, 弱化竞争优势。因此, 锡赤通只有积极推进一体发展和共同对外, 才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协作中变“指头”为“拳头”, 打造组合优势, 提升锡赤通在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11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环境 影响评价 模拟类比 规划可行性
1 概述
电力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人的日常工作还是生活来说,都离不开电力的应用。而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输变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则更是其中我们更需注重的一项工作。如何做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模拟、其可行性如何则成为了目前电力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2 输变电工程环境的影响特点
对于输变电环境工程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可以主要分为建设以及运行这两个时期。其中,在建设期间其周围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施工灰尘以及生活方面所产生的废水等等,这部分环境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周围居民带来一定的交通不便。
2.1 建设期影响
2.1.1 生态环境破坏
在生态环境方面,其主要具有的影响有换流站、变电站以及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占地等等情况而对周围环境的绿化以及植被产生破坏,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可逆的影响。
2.1.2 施工噪声
噪声是一项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而对于输变电工程而言,其所产生的噪声都主要存在于施工层面。而当不同的运输设备同时进行施工时,其所共同产生的大分贝噪音也会对施工环境周围的居民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能够对此合理的安排施工时间,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由于施工而产生的噪音。
2.1.3 施工扬尘
由于变电站建设的周期都相对较长,且施工区域也较为集中,这就使实际的施工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尘土,对于周围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注重对于器材的合理堆放。
2.1.4 固体废弃物
对于变电站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施工人员数量多、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数目较大的施工废水,且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很多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废水。而对于固体废弃物来说,其则主要由施工废水当沉淀之后所产生的固体而形成相关的废弃物,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影响避免这部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避免对环境以及水质产生影响。
2.2 运行期影响
2.2.1 水环境影响
在输变电工作中,其在运行期期间不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只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而就是这部分污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频率上都非常的少,且这部分生活污水即使被排放至外部也会直接被化肥池处理之后用于附近农田的灌溉以及绿化工作,并不会对周围的水资源产生污染。
2.2.2 固体废物
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其在运行期间并不会产生相关的固体废物,而当变电站处于运行期间时其可能出现的固体废物就会是当变压器出现状况、事故以及检修工作过程中所排出的变压器油,而对于绝大部分变电站来说,其都设置好了相应的油井并对变压器油进行收集,这部分变压器油经过一定处理之后完全可以进行再一次的利用,能够良好的避免对于环境以及居民产生影响。
2.2.3 声环境影响
当变电站处于运行期间时,其所能够产生的声环境影响则主要是变电站电抗器等其他配电装备所产生的电晕噪声。其中,这部分主变噪声的来源则主要为其中风冷却装置以及铁芯振动噪声等叠加所形成的,而输电线路噪声则是由于其中绝缘子以及导线等经过放电而产生的。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其电晕现象很少发生于晴好天气之中,而经常出现在潮湿雨雪天气中。
2.2.4 电磁辐射影响
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以及环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所具有的辐射能够轻易的超出人体以及环境自身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并对人体以及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当人体长期受到电磁辐射时,其自身的细胞组织会非常容易被杀死或者杀伤。
3 变电站环境模拟类比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变电站环境模拟类比工作来说,其所具有的可行性主要有声环境以及电磁环境这两个方面,而只有当这两部分方面的模拟都能够满足要求时,才能够表明这种环境的模拟类比是可行的。
3.1 电磁环境的模拟
对于变电站电磁环境工作来说,其主要规范则主要参考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指导规范。其中,其明确指明了对于变电站电磁环境模拟来说应当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首先,是变电站自身的建设规模。变电站由于自身建设规模的不同,其自身的总平面布置、电压等级、占地面积以及进出线的回数都会存在很大的区别。而在这部分指标中,以高压进出线中的回数参数对于换流站的电磁环境以及变电站环境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所以这也使得其成为了对于模拟环境进行类比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其次,则是变电站自身的容量。对于变电站容量来说,其所指的就是变电站中主变压器的容量。而经过相应数据的分析研究则可以知道,这部分容量的情况变化也会对电磁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再次,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因素。随着电压自身等级的不同,则会直接对于施工电气工程的很多技术参数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其在实际电场中也会存在不同的电场强度,从而以此对于变电站的电磁环境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后,则是变电站自身平面的电气布置工作。
3.2 可行性分析
经过我们对于上述模拟工作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电变站环境类比工作而言仅仅对电压等级的主变量使用条件以及等级一致性进行考虑、并将其作为相同条件中的参考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而这就需要我们应当在实际环境评价工作中应当尤为注重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平面布置的相似性。对于变电站的室外站来说,由于其中的主变压器同其它的配电工作都会布置在室外环境之中,并且其所处环境也仅仅只有一层围墙来对外界同变电站之间做出隔离工作,所以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其对于周围电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室内站。其次,就是运行工况相关的相似性。其中,运行工况是在以往类比模拟工作中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是对于一种更广范围的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模拟类比来说给出主变运行负荷最高电压等级以及进出线过境负荷这些影响电磁环境分布的因素,对于整个模拟类比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就是建设规模的相似性。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建设环境自身的模拟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只有我们对建设环境的相似性进行良好的模拟,才能够保证变电站以及换流站不会由于建设规模主变容量同相近以及相同类比且类别过于相似而产生影响。而在对于建设规模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环境周围是否会由于噪声的情况而产生不足。同时,由于换流站同变电站之间所具有的暂时性以及分散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过于受制于附近环境影响。而为了能够使其同其它类比条件所具有更好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的满足拟建站同类比站的相似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充分的对拟建站对于附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
而为了能够使变电站对于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能够降至最低,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先进的施工手段以及先进技术:首先对于位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线路来说,则可以通过改良型基础以及高低铁塔的形式来减少占地面积,并以此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以及水土流失的量。而在基础设计方面,也应当能够对其中塔腿进行适当的降基,并同时减少数目植被的砍伐量,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再次未来对变电土建建设采用钢结构安装取代混凝土浇筑;电气安装将采用一体化屏、预制电缆方式进行安装调试,进而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对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如规模、位置、相似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好电力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峰,侯玉巍.试论11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污染[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2):78-79.
[2]刘聚明,曹英楠,王永平.220kV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J].北方环境,2010(03):28-33.
[3]王晶,谷冰,张巍.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J].华北电力技术,2010(01):48-49.
[4]任文春.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J].环境科学导刊,2009(01):61-63.
可行性评价论文 篇12
1.1 矿井概况
顺和煤矿是永煤公司在永城本部投资建设的第五对现代化矿井。整个井田呈近东西向的长条形, 东西向长约10.7 km, 南北宽2.2~5.0 km, 面积约34.38 km2。煤炭资源储量7 575.6万t, 可采储量3 250.6万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 服务年限38.7 a。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落底水平-702 m。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主采煤层为二2煤, 平均厚度2.17 m, 为“三低一高”优质无烟煤种, 煤层不易自燃, 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属于瓦斯矿井。设计以一个采区、一个综采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配套入洗能力100万t/a的洗煤厂, 生产的原煤全部直接入洗。
1.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2.1 地质概况
顺和井田属于永夏矿区, 位于永城隐伏背斜西翼的后王庄背斜之西北翼。区内无基岩出露, 全部地层均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根据区域地层出露和钻孔揭露, 区内由老到新依次保留的地层层序为奥陶系老虎山组, 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 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 新生界的新近系和第四系。矿井目前主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的二2煤层。
矿井整体为一单斜构造形态。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 倾向北北西, 但是由于受构造挤压、拉伸影响, 在单斜构造为主体的背景上, 发育着小幅度的次一级褶曲, 使煤层底板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化。地层倾角总体来说比较平缓, 倾角一般6°~15°, 呈西陡东缓、北陡南缓之趋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主要为高角度的正断层。
1.2.2 水文地质概况
矿井周边无小窑及其他老空积水区, 矿井内尚无回采工作面, 目前实测的矿井正常涌水量在45 m3/h左右, 整体涌水量较小,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根据含水层和隔水层在垂向的沉积层序和岩性, 井田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含水组: (1) 新生界孔隙含水层组, 由粗、中、细粉砂和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 平均395 m, 含水性弱, 正常情况下对采煤影响不大。 (2) 二叠系裂隙孔隙含水组, 由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中细粒砂岩组成。根据井田的内抽水试验成果分析, 属砂岩裂隙承压弱含水层。补给源以侧向渗入为主, 径流运动迟缓, 水交替条件极差, 排泄以侧向水平渗出为主, 是构成矿井三煤组和二2煤的直接充水水源。 (3) 石炭系太原组溶洞裂隙承压含水组, 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由11层灰岩组成, 平均厚度51.47 m, 分为太原组上下两段灰岩, 本组含水层溶洞裂隙发育, 富水性相对增强。两层主要灰岩其间有泥岩、砂质泥岩相隔, 在无断裂构造影响下, 不会发生水力联系。其中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 是二2煤底板主要间接充水含水层, 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 (4)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组, 为浅灰色、黄灰色白云岩及石灰岩, 厚度大于400 m, 富水性极不均一。
2 承压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2.1 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分析
(1) 水文地质条件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太灰和奥灰含水层组成了永城复背斜的核部, 而向斜核部则是由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成。顺和煤矿东西向的构造居主导地位, 其次为近北东向构造。从该矿的地质构造分析, 顺和矿太灰含水层富水性也较好, 且南北向水力联系强于东西向。
(2) 纵向富水性分析。太原组共有11层灰岩含水层, 自下而上编号为L1~L11, 依据灰岩对开采的影响程度及灰岩次序可划分为上层 (L11~L8) 、下层 (L7~L1) 。其中L10、L8和L2灰岩较厚, 岩溶裂隙较发育, 太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水量比较丰富。
(3) 含水层强径流带的分布。从构造及突水、抽水试验情况分析, 即永城背斜的两侧、北北东向构造水力连通性好, 水力传递速度快, 岩溶裂隙相对发育, 为一个相对强径流带。在强径流带内水力联系密切, 且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 水力坡度平缓;而在弱径流带内, 补给条件较差, 径流滞缓, 地下水的天然变幅极小, 钻孔涌水量较小。
(4) 含水层的补给情况分析。矿区位于永城背斜的西翼, 北、西、南3面基本上以正断层为界, 形成“巨”字型的封闭隔水边界。东部二2煤层露头外石灰岩分布面积有限, 区域灰岩地下水通过远方侧向水平渗透补给, 将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永城矿区含水层赋存面积较广, 地下水的储量较大, 而且太灰各含水层间及与奥灰含水层都存在着一定的水力联系。
(5) 含水层的可疏降性分析。本区太灰赋存面积广大, 储量大, 且含水层水力传递速度快, 而太灰和奥灰含水层有水力联系, 一般情况下很难疏干, 所以永城矿区各矿井应充分利用底板隔水岩层带水压开采, 并结合经济效益辅以疏降太灰水位[1]。
2.2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富水性分析
(1) 富水性分析。该含水组为浅灰色、黄灰色白云岩及石灰岩, 厚度大于400 m, 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来源为远方大气降水沿裂隙层面水平侧向补给, 径流条件好。根据井田钻孔抽水试验结果, 水位标高-4.31 m, 单位涌水量为0.084 3~0.157 L/s.m, 渗透系数为0.168~0.286 m/d, 水温为28℃, 水质类型为SO4Cl~Na Ca型, 矿化度4.843 g/L。为岩溶裂隙承压中等-强含水层[2]。本含水层 (组) 在永城复背斜附近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 其两翼则深埋于煤系地层之下。在风化、褶皱和断裂的控制下, 灰岩的岩溶裂隙发育, 尤其是灰岩断层带处岩溶普遍发育。中厚灰岩中岩溶裂隙相对较发育, 但部分裂隙被方解石脉充填。在永城复背斜的两翼, 发育着走向近SN向的高角度正断层FS10、DF3、F12等及走向EW向的断层FS23、F8。这些断层造成永城复背斜轴部奥灰隐伏露头的不连续性, 造成封闭、独立、以静储量为主的水文地质单元。
(2) 奥灰水的水化学成分及地下水的动态分析。补给来源主要是区外奥灰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且径流条件差, 使奥灰水成为高矿化度、高硬度和高氟水。奥灰埋藏深, 补给条件差, 其动态类型为“深部滞留外渗型”。2013年以前由于未受开采影响, 水位标高在-14.14~-12.41 m之间, 水位基本保持平稳。现奥灰水水位标高是-10.7 m, 这说明太灰和奥灰含水层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奥灰侧向补给太灰含水层。
3 带水压开采可行性分析
3.1 灰岩岩溶裂隙水危害
(1) 太原组上段灰岩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是开采二2煤层时的间接含水层, 二2煤底板下距L11灰岩平均55 m, 其间又有较稳定的泥岩、砂质泥岩相阻隔, 正常情况不易发生突水。但在断层影响下, 当灰岩高于煤层或者与煤层对接时, 灰岩水有可能溃入工作面。另外, 矿山压力也是造成灰岩突水的又一因素, 煤层回采以后, 煤层底板由于岩体应力释放和矿山压力的作用, 底板附近遭到破坏, 形成破坏带, 同时隔水层底部有裂隙分布, 承压水沿裂隙导升, 形成承压水原始导升带。在回采过程中导升裂隙将会向上发展, 当承压导升带与底板破坏带贯通之后, 就会形成导水通道造成突水[1]。
(2) 太原组下段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太原组下段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与二2煤间距较大 (大于100 m) , 期间有多层泥岩相隔, 这在正常情况下对矿床开采没有直接影响。在断层、裂隙的切割部位具有侧向和垂向补给条件时, 下段灰岩会补给上段灰岩。通过顺和煤矿历次出水后地面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情况来看, 奥灰水与上覆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2]。
3.2 二2煤底板隔水层隔水性能
(1) 地应力条件。岩体中的水主要沿岩体内裂隙流动, 蔓延体的渗透性主要与岩体内裂隙的宽度和充填状态有关;如果岩体内裂隙完全闭合, 则地下水在岩体内的渗流将十分缓慢, 透水性很差, 裂隙的张开度越大, 地下水的渗透性越大。岩体的渗透性与地应力呈负指数关系, 即地应力越大, 渗透系数越小;反之, 地应力越小, 渗透系数越大。所以当得知工作区域应力场以后, 可以对地下岩体的渗透性做出评价。煤矿回采工作面还存在应力重新分布问题, 即回采放顶以后引起的地应力调整、导致底板隔水层的破坏及断层裂隙的“活化”问题, 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采矿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和“机械楔涌”高度, 从而实现对工作面水情的预测预报。
(2) 底板的强度。二2煤底板隔水层底部为海相泥岩, 中上部为厚层状的中细粒砂岩, 其海相泥岩的平均抗压强度为647 kg/cm2, 平均抗拉强度为22.0 kg/cm2;细砂岩的平均抗压强度为786 kg/cm2, 平均抗拉强度33.0 kg/cm2。在岩石的抗压强度水压达2~4 MPa、地质构造简单、裂隙不发育、底板岩石完整的情况下, “带压开采”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3.3 突水系数分析
3.3.1 回采工作面的突水系数分析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P= (H0-H1+M0) ×0.01
式中:T为突水系数, MPa/m;P为隔水层底板承受的静水压力, MPa;M1为底板改造后隔水层有效厚度, 通过分析地质资料, 可知深部二2煤层进行底板注浆改造 (改造至L9灰岩底部) 后底板隔水层有效厚度取70 m;M0为底板改造前隔水层有效厚度, 通过分析地质资料可知, 二2煤层底板改造前隔水层有效厚度取50 m;H0为太灰上段水位标高, 根据目前观测值为-230 m;H1为煤层底板最低标高, 根据地质资料分析, 井田范围内二2煤层开采水平平均在-630 m以上。
把以上参数代入公式进行突水系数计算:
二2煤层的突水系数为0.065 MPa/m, 由于二2煤层突水系数0.065 MPa/m小于0.1/MPa/m, 对于改造后的煤层底板可视为相对完整的煤层底板, 因此, 无突水危险, 可以带压开采。
3.3.2 开掘工作面的安全隔水层厚度分析
安全隔水层厚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为安全隔水层厚度, m;L为巷道底板宽度;结合现有井下开采实际情况, 巷道底板宽度取6 m;r为底板隔水层的重度;查《顺和煤矿矿井地质报告》可知, 二2煤层底板隔水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经测定, 底板隔水层的平均密度为0.026 MN/m3;Kp为底板隔水层的平均抗拉强度, 查《顺和煤矿矿井地质报告》可知, 二2煤层底板隔水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经测定, 底板隔水层平均抗拉强度为2.3 MPa;P为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根据以上计算可知, 二2煤层隔水层底板承受的静水压力为4.55 MPa。
把以上参数代入公式进行安全隔水层厚度计算:
二2煤层底板安全隔水层厚度为5.95 m。
而二2煤层的隔水层厚度为55 m, 远远大于安全隔水层厚度, 因此, 在带压的情况下, 巷道的开拓掘进是安全的。
4 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矿井二2煤层隔水层隔水性能与突水系数、安全隔水层厚度计算值分析可知, 工作面采煤或巷道开拓掘进均是安全的, 可以带水压开采。但为了确保安全, 仍要制定带压开采的安全技术措施, 对各类防隔水煤柱的合理留设、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厚度和导升高度探测、水害预测预报、井上下水文观测系统、底板注浆改造工程、矿井及各采区、工作面排水系统等方面内容要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并在矿井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措施执行, 这样才能够满足矿井“带压开采”需要, 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刘蕴祥, 陈祥恩.永城矿区煤层底板裂隙灰岩突水机理[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 30 (3) :45-46.
【可行性评价论文】推荐阅读:
评价的可行性08-15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济评价的认识07-01
生态足迹导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探讨07-30
可行性思考论文09-09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08-04
探讨中国背景下提出碳税的可行性分析论文05-14
可行性实验05-20
可行性评估05-31
不可行性06-01
运营可行性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