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思考论文

2024-09-09

可行性思考论文(精选9篇)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1

一、我军实行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一) 适应国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1998年以来, 我国财政体制开始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完善我国预算制度就要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对应的绩效预算制度。而军费开支作为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部分, 实行绩效预算也势在必行。

(二) 优化军费合理分配的客观要求

现行的预算制度中, 后勤财务和装备财务“分灶吃饭”。在军区、军兵种以下各级, 无法对所有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并且军队预算与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军队预算与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之间没有制度性的联系渠道, 没有常设机构统筹考虑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与预算制定, 使军队预算质量有所降低, 军费分配的科学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 提高军费保障效率, 满足新时期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

我军现行财务体制是预算编制与资金收付合一的体制, 也就是说后勤财务部门:既负责军队预算的编制, 也负责军队预算的执行;既负责经费的供应, 也负责经费的结算报销。在中央提出新时期军队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之后, 军费预算要经过改革, 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经费的潜力, 充分利用军事经费的效能, 提高军事经费的效益, 使军事经费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 符合帕累托效率。

(四) 加强财务监督, 提高军费使用水平的必然趋势

在现行军队财务制度下, 由于军队财务监督制度的疏漏和监督力量的薄弱, 军队财务违约行为发现的概率较低, 因而违约的收益较高而成本较低, 这就会使违约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 使违约成为一些人的选择, 使军队财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二、我军现阶段预算编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拨款依据未变, 军费使用效率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目前, 在我军军费预算中用于发工资、解决各种行、事业单位日常经费的支出预算, 是以该单位的军事实力、编制级别为编制依据的。这与“基数法”预算下, 以编制为拨款预算依据的区别不大, 与单位承担的军事任务、实际办事人员相脱离, 那么这种拨款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各级单位不顾实际需要, 盲目增加机构、人员实力, 从而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二) 军费供需紧张的矛盾依然存在

虽然我军预算改革中推出了项目支出预算, 并将其与各单位的办事项目联系起来, 取消了基数预算, 引进了零基预算, 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 并未有效的控制各项支出, 因为项目资金是上级部门无偿拨款的, 只要有工程、项目, 即使出现很大浪费, 仍然比没有项目要显得有政绩, 所以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倾向, 导致军费各项支出呈刚性增长, 军费供需紧张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三) 军队预算编制方法仍然缺乏科学性

军队预算编制的过程实际也是军费使用支出的决策过程, 决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军费使用效益的好坏。但是目前情况却是, 军队预算编制与各级单位的担负任务、军事战略目标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其预算编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费申请单位与上级、总部之间“讨价还价”, 带着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本该达到的标准相比尚有差距。

三、军队实行绩效预算的可行性研究

(一) 建立相对独立的经费保障机构,

权力与责任对等

传统预算模式下, 各部门、各单位对军费的使用普遍存在权力有余、责任不足的现象。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 而对资金的使用, 缺乏责任心, 造成大量低效和无效投入, 正常保障维持经费、建设性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军队绩效预算首先强调的是各级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按照军事效益目标来安排, 组建相对独立的经费保障机构, 专门履行经费保障职责, 组织经费供应, 实施财务管理。专门的经费保障机构应隶属于总后勤部财务部, 作为总后勤部财务部的派出机构。该机构包括两个层次:财务办事处、财务分队。财务办事处分驻各地, 直接向总后勤部财务部负责, 保障军区、军兵种建制师以上单位的经费供应, 履行财务监督。财务分队隶属于财务办事处, 既负责军区、军兵种团以下单位和直属事业单位的经费保障, 也可以执行临时性、突发性的财务保障任务。财务办事处可以依据联勤分部组建, 把隶属于军区的联勤分部财务保障力量划归总后勤部财务部。

(二) 加强预算经费监督, 激励与约束并重

传统的预算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绩效, 往往是哪里的工作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就对此增加预算拨款加以补救。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造成部门间资金分配数量与资金实际需求相脱节, 资金不足与资金浪费并存。军队绩效预算强调以军事效益为前提确定预算资金分配, 将效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单位拨款的依据, 以评价结果作为依据调整预算, 建立起正确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改变了以往上下级与各部门在预算经费指标上相互博弈的对立局面。

(三)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预算与绩效挂钩

目前我军各种费用的预算安排没有与军费的使用效益、效率和效果挂钩, 导致各项支出呈刚性增长。军队绩效预算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以绩效为前提确定预算资金分配, 将各级单位本年度或下年度获得的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资金使用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并将绩效的考核作为预算部门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绩效预算的安排取决于各单位的效益成果, 从而增强了各级单位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 促使各单位、各部门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军费, 有效制止浪费, 实现军费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二队)

摘要:军队绩效预算是一种以军事目标、军事任务为导向, 以军事效益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文章从我军实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了军队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对实践绩效预算可行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军队绩效,预算,可行性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2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灾害事故频发对消防救援救助要求不断提高,消防航空救援作为一全新型的、高科技含量、高效率的社会救援方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的重视。2003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各地公安机关对警用直升机的使用。2004年8月,公安部消防局编制了《公安消防部队航空救援队伍“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标志着公安消防航空救援队伍建设已拉开序幕。

一、消防航空救援装备与航空救援工作

消防航空队(站)主要以消防飞机、直升机作为灭火救援装备为基础,通过空中实施灭火救援行动。主要分为消防飞机和消防直升机两种,消防直升机又根据任务不同担负着灭火或救援任务。

消防直升机主要来源是军用直升机改装或直接采购民用直升机,通过加装必要的消防救援装备或配备(如脉冲水枪、水炮等)、吊装灭火装备(如泡沫、干粉投放设备)等实施灭火救援行动。随着消防直升机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轻型、通用型和重型、特种直升机等多种种类和型号,为消防队员科学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在经济发达国家,直升机在消防救援中使用已较为普遍,成为消防救援主力装备之一。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及欧洲各国消防部门均装备了大量消防直升机。以韩国为例,现共有13支航空队(包括中央119救助队的航空队),以法国海豚式飞机为主导机型,装备了32架直升机,形成了强大的空中紧急救助安全网络。该国京畿道消防航空队就装备了3架直升机,(自法、俄、美国家进口),该队共26人,其中队长1人,干部5人,队员20人,分两组轮流值班,主要任务是负责京畿道和全国各地灾害的紧急救援。京畿道包括首都汉城,因而该队救援任务很重,每年出动约400架次,是最为繁忙的消防航空队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装备了多种型号军用直升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98抗洪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军队实施民间救助也有影响战备值勤、救援装备不足和缺乏专业训练等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安部消防局和部分城市的消防部队根据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对直升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问题作了有益探索。辽宁大连、上海、山东青岛等城市以不同方式先后拥有了消防直升机,开展了相应的训练和救援工作,并积累了使用经验和相关资料。

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在开展消防航空救援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该支队于本世纪初成立了航空消防站。消防支队与青岛航空公司签定协议,航空消防站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有偿使用航空公司的3架米8和1架ZC—135直升机,按使用时间付费,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承担费用。2002年5月,青岛市航空消防站利用消防直升机在海上紧急搜救,成功救出1名被海浪冲到离岸数公里的深海区的游客。2003年,消防航空站参加了多次海上搜救行动,均及时找到并救回遇难人员。

消防航空救援必须充分发挥消防直升机反应快、载力大、航程远、使用灵活、不受复杂地形阻碍等特点优势,才能取得较高的综合社会效益。由此,消防航空救援主要可能担负如下任务:(1)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发生时,担负空中侦察、指挥、通信联络任务;

(2)从高层、多层建筑楼顶救援遇险、受伤人员,或运送消防救援人员快速到达山谷、丛林、湿地、沟壑等复杂地形事故现场救援遇险、受伤人员;(3)城市复杂火场或发生森林火灾时,通过吊装灭火装备喷洒灭火剂灭火;(4)紧急情况下运送急需、紧缺的消防器材和灭火、除毒药剂;(5)交通拥堵时在城市内快速运送救援人员到事故现场或运送伤员到医院;(6)水上搜救落水遇险人员;(6)(7)通过加装防化密封装置,深入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泄漏地域,喷洒药剂清除污染;(8)相邻城市间实施跨区域消防紧急增援。

二、开展消防航空救援工作可行性分析

建设和发展公安消防部队航空救援队伍,是践行“三个代表”和 “二十公”精神,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的时代需要,是消防部队建设科技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根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紧急互助协定(稿)》有关条款的内容要求,我国目前正大力加强消防部队参加跨区域作战能力建设和国际救援的准备,为及时与国际接轨,提高救援效率,届时消防队员在进行国际救援时使用直升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和根据各地人民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公安消防部队近年来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任务和工作量急剧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成绩显著,但

1在如何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救援使命给消防官兵带来新的难题。作为新型消防救援平台,消防直升机纳入消防装备序列已是现实需要。

1、国家及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为消防航空救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普遍加强了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公共事业投入资金不断增加,公安消防部队的业务经费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公安消防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消防航空救援在部分省市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社会综合效益明显,对于各大城市消防航空救援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大型消防装备由中央补助、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事实证明在我国也是可行的。

2、消防科技发展为消防航空救援实战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消防直升机的装备,为快速高效实施救援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作平台。由于消防直升机空间小、载力有限,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力度,使特种救援器材装备向小型化、电子化发展,同时根据执行救援任务不同将各种救援装备形成不同的模块组合,发挥装备最佳效益。消防直升机还可以通过吸收航空新技术,例如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完成“装备上机”、“装备运用”和“装机结合”等关键性几步,使消防航空救援走向实战,使直升机和消防装备结合更为紧密,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快速实施救援行动。

3、建设发展公安消防部队航空救援队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消防部队正规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地质考察、旅游经济篷勃发展,人类踪迹向高山、原野、深海延伸,而这些复杂地域、复杂气象和生存条件使游人、考察者濒遇险境,人员受困、迷途、掉崖、中毒、被咬、海浪冲走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普通消防队员由于生理、心理素质有限,受困于复杂地形、地物,导致救援无法实施或难以实施,不仅容易贻误战机,还容易给救援人员带来生命危险。另外,随着城市化、都市化步骤加快,交通相对堵塞,对以消防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与抢险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力满足社会对消防安全和救援工作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公安消防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对公安消防部队的救援方法、手段和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消防直升机运用经验,并结合目前消防工作实际,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副省级市等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江河湖海的城市,地形复杂和灾害频发地区,有名山大川等著名旅游景点的地区,城市间交通不发达和城市道路拥堵的地区,均需要装备灭火、救人、远距离快速运送伤员和消防特勤器材的专用直升机。

三、关于消防航空救援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总体规划。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安消防部队“161”工程、《公安消防部队航空救援队伍“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公安消防部队将以消防特勤队伍网络化建设为重点,在近年内将灭火救援装备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10年,全国重要城市(以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副省级市为主)的消防特勤队将具有较强的跨区域应急救援能力,其中7个消防救援中心城市和青岛市将具有利用航空手段进行远距离快速救援的能力。

2、配置规划。直升机配置要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和现实需求综合考虑。但从全局出发,部局提出在全国7个消防救援中心城市应于2010年前第一批次配置消防直升机。考虑到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重大任务,北京市配置3架、上海市配置3架、广州市配置2架,重庆、沈阳、武汉、乌鲁木齐等4个消防救援中心城市各配置1架消防直升机,共配置12架消防直升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大城市建设需求看,这一目标应该是科学合理的。鉴于民间直升机业务发展迅速,可以积极扩大航空救援规模,采取购置、租赁、资源有偿共享、联合使用等方式发展消防航空救援预备队,列入消防航空装备实力,并对预备队定期进行救援训练和综合演练,使其关键时候发挥最大效益。根据消防航空救援队发展规模、直升机的属性和使用性质,以及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3、指挥体制。消防航空救援站隶属于所在城市公安消支队(直辖市总队),直接接受消防指挥中心的调度指挥,同时接受当地公安警用航空部门、军队航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航空监管。在执行大规模灾害事故的救援时,接受现场总指挥部的指挥。应市政府、公安

局要求参加消防救援以外任务时,支队或航空救援站派出联络组,负责任务方案的的拟制及后勤、技术保障。现场最高领导通过联络组实施间接指挥。

4、综合保障。直升机飞行涉及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好各方面的保障:①空中管制指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公安部与航管等部门联合制定法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逐步规范警用航空飞行条件,明确军队、公安和消防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为快速救援创造良好的飞行环境,以保障警用航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②后勤保障。制定可操作性的地勤保障、导航保障、通信保障、场地保障、燃料供给、维修保障等专业保障标准,确保航空救援出得动、联得上、打得赢。③组织制度保障。明确任务范围、各级部门管理职责权限、飞行空域限制与授权,飞行员的来源、属性与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日常执勤及空中救援训练等具体事宜。消防航空站驻扎在大城市,且直升机与民间通用直升机相同,可充分发挥优势,借助地方航空,特别是直升机服务部门提供后勤、技术保障。④人员保障。直升机飞行员及维修机师的来源、培养、管理。人员目前可考虑有三种来源:(1)各军种航空部门(直升机)退役或调出人员;(2)消防部队选拔优秀人才培养;(3)地方通用航空公司飞行员征招入伍。初期可考虑由军队调入,以后考虑消防部队委托航空院校培养。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编写质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79-02

在从事辽宁地区农业建设项目咨询设计工作期间,编写大量的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报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现根据工作实践,针对编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为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编写质量提供参考。

1 编写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时的问题

1.1 缺乏农业工程建设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经历历史性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与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对有效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颁布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这些标准是咨询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加强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科学管理、正确掌握建设规范、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全面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与农业工程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积累经验,对推动我国农业工程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仍存在很大的空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仍不够健全,部分标准存在深度不够、技术落后、标准偏低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推出更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加快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更新步伐,使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设计的依据更加充分、更加科学、更加先进。

1.2 缺乏农业工程标准图集及图例

农业建设工程图纸包括农业建筑工程设计图纸和农业田间工程设计图纸。在设计农业建设工程图纸时,一般依据建筑工程图集、水利工程图集、土地整理工程图集以及其他行业图集。这些图集并不完全适用农业项目,有时存在标准过高、规模过大、适用条件不一致等问题。此外,部分农业工程没有图集可依据,市面上又缺少农业工程相关图例资料,设计图纸经常是本单位自行研究设计,或是与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合作设计,有时也由建设单位或是生产企业提供。由于有些工程项目没有统一的设计图集,甚至有些工程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造成工程设计水平不高、技术不先进、建设成果不统一,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这些现象,组织相关设计单位以及相关生产企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农业工程标准图集,提高全国的农业工程设计水平,统一设计图纸质量标准,提高全国的农业工程建设质量。

1.3 项目建设期不准确

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期的表达方式为具体的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由于项目建设期应从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投资计划下达后开始计算,而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到项目投资计划下达这个时间段弹性较大,因此,建设期具体到年月是不合适的。建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期的表述为项目建设执行所需的时间长度。

2 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编写质量的建议

2.1 端正态度,加强管理

1) 为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地防止错误和遗漏,在可行性研究中,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要按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评价,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从客观数据出发,通过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客观结论。

2) 咨询设计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由业务负责人担当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人,对单位所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等咨询设计成果进行质量监督。每个项目设置一个项目负责人,重点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注重方案优化和比选,对项目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做到精益求精。由各设计室建立质量管理评估小组,业务骨干担任小组负责人。小组之间进行咨询设计成果的校对与审核,以保证咨询设计成果的质量。

3) 咨询设计单位建立咨询服务质量审查制度。由主管院领导担任总负责人,负责对所管处室的服务质量、工作运行等情况进行内部监督审核,定期对服务质量评估的结果进行回馈与评比,并对评比结果优秀的处室及个人给予奖励。

4) 为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编写质量,应保证咨询设计单位有足够的工作周期。

2.2 提高咨询设计人员自身素质

咨询设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工程咨询和设计服务的质量水平。编写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是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咨询设计人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要熟悉各项标准、政策、法规,针对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灵活准确地加以利用;要了解农业生产规律、农产品经营销售方式、农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具备建筑设计能力以及财务分析能力。因此,作为咨询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经常关注各项标准、政策、法规的变化以及行业动态。

2.3 遵守相关标准、政策、法规

编写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必须以相关标准、政策、法规为依据,不得主观更改。主要依据的标准、政策、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指南》,以及相关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编写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还应符合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政策、法规要求,遵循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建设标准、估算指标、造价定额、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检验与检测标准等。此外,具体的项目还有相对应的政策及管理办法,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等。

3 结语

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基础,是建设项目决策的依据。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是项目前期立项工作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和反映,也是进行后续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导文件。因此,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写工作对农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广文,历兰伯.浅谈如何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水平[J].交通科技.2004(2):72-73.

[2] 方松.如何编好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J].发展.2007(11):82.

[3] 张建民,陈雅娟.编制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北林业科技, 2008(5): 58-59.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meeting in the writing of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n preparation of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reliminary design based on many years' experiences, ma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writing quality for it,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raising working efficiency for related agricultural staff.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preliminary design; writing quality

高校兼职教师的可行性思考 篇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兼职教师已成为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中, 兼职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而持续的策略。

1 高校兼职教师的来源

在国外, 高校兼职教师出现较早, 如今很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措施。在我国, 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出现较晚。目前兼职教师队伍大致由以下人员组成:

1.1 公立大学退休的教师。

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驾轻就熟, 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给青年教师以指导。并且, 很多退休教师尤其是从重点大学来的老教师, 他们有的还是原校某些学科的科研带头人, 他们到一般的大学还可以带动科研工作, 帮助所兼职的学校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高校兼职教师的一直较大队伍。

1.2 现职的公立、私立大学教师。

目前高校之间互聘教师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高校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新增专业, 却又缺乏足够的师资, 只好从外校聘请相关教师。而部分教师在完成了自己本校的工作量之后, 还有余力兼职增加一份收入, 这无论是对聘请教师的学校还是对兼职的教师, 都是有利的。同时, 鉴于这种情况, 各高校都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措施, 为教师兼职开设了绿灯。因而, 这部分教师在兼职教师队伍中占着很大的比例。

1.3 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

这部分人员往往处在某个学科的前沿阵地, 他们到高校兼职, 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 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效果都是极为明显的。同时, 科研人员到大学做兼职教师, 对于推动大学的科研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4 公司、企业的专业人员。

一般说来, 专职教师都是在学校从事教学的人员, 他们可能在某个学科领域里有着很高的造诣, 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在公司、企业聘请一部分学历相当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 对于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5 外籍人士。

外籍人士主要从事的是高校的外语教学, 以及与国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教学。很多外籍人士首选到中国高校教书, 既轻松, 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而这部分人对促进国际间的交往, 和高校多元文化的发展等方面, 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2.1 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 节约教育经费, 增强人员弹性。聘任兼职教师有利于学校节省教育开支, 提高经费使用率。而且与专职教师相比, 兼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兼职者自己解决, 学校无需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此外, 兼职教师弹性较大, 其聘任、解聘程序简单, 聘用周期短, 并且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随时聘请或解聘某学科、专业的教师, 真正打破用人体制上的“大锅饭”, 做到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2) 兼职教师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 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校的用人制度使教师队伍缺乏合理的流动,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上处于封闭与稳定状态, 要打破这种格局必须加大高校师资建设的力度。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许多学科不但需要拥有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 也需要一些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家, 因此聘用来自生产、服务、管理或科研、工程技术一线的兼职教师加盟教学和人才培养, 将有力地促进学校的专业改造和课程建设, 改善“近亲繁殖”的学缘关系, 调整和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尤其是“大师”级兼职教授将对新增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和专业需求的状况, 熟悉学术领域前沿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通过兼职教学的形式或人才培养的过程将实践经验和科技信息反馈给兼职所在的学校, 不仅弥补了专业教师紧缺的不足, 而且改善和优化了师资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因此向社会招聘优秀的兼职教师, 能有效地带动学科建设并促进学校的发展,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来自科研实践第一线的兼职教师, 渴望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得到高校的肯定, 来自兄弟院校的兼职教师也希望在学术上得到同行的认可, 这就促进了学术交流,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了一定的课程任务, 这样专职教师压力相对减小, 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备课、研究教学内容、做好科研等工作, 以实现多向交流的良性循环,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2.3 满足学生的需要

兼职教师较专职教师而言, 他们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能将理论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让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应用方面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对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的时间十分有益。据调查, 学生非常渴望教授、名师进入课堂, 渴望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职教师的加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 潜移默化学生的事业心、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 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目前,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 “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教师一味地注重传授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兼职教师, 尤其是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兼职教师, 他们熟悉生产实践, 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了解本学科及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 能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上更贴近现实, 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些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拓宽学生社会视野, 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等都十分有益。

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坚持专兼结合与规范管理

高校聘用兼职教师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兼职教师的行为促进了人才流动。因为兼职教师的管理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所以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 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坚持兼职教师的聘任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聘任方案及聘任标准, 从改善和充实现有教师队伍的目标出发优化整个教育资源。公平、公正、公开地聘任兼职教师, 做到竞争上岗, 能者优先, 防止聘任工作人情化、表面化和形式化, 确保聘用的兼职教师德才兼备、素质一流。

3.2 创造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条件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合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高校要经常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联合科研, 切磋授课经验, 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施教能力。把兼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 激发兼职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建立兼职教师的考核制度。

对兼职教师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 对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工作质量、育人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聘用部门要建立兼职教师的业绩档案, 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 并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

摘要:高校兼职教师的存在, 弥补了专任教师的严重不足, 解决了高校教师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是一项双赢的工程, 应长期坚持。

关键词:高校,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如何避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风险[J].经济论坛, 2002 (13) :14-16.

[2]管培俊.关于高校人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J].中国高等学校教师, 2001, (9) .

旧住宅改造可行性的思考 篇5

1 当前住宅改造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重建

当下城市规划多追求西化、现代化,对旧城的改造一味追求快、好,简单粗暴地拆除重建,必然形成大量建筑垃圾,成为地球上不可回收利用的永久垃圾,而重建又需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诸多浪费;同时照搬国内外现有案例而不考虑当地实际现象,城市面貌有所改善但也造成千城一面的情况;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日见匮乏的国家应极力避免。

1.2 缺乏宏观的调控

目前我们的住宅改造往往流于小范围的行为,各取其需,各行其事。有些住房不改变其整体外貌,但是内部却被人为的进行不合理分割,外部也被尽可能的向外搭建,所以不少历史街区和老居民楼的本来面貌在今天都不可辨认了;还有的住房为了总体规划的需要,只改造建筑的外立面,而内部的功能分区不明确、采光不佳、房间狭小等缺陷都没有改善;另外,有的区域虽有规划,但在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焕然一新,而在规划之外的,生活状态还是保持原状,新旧面貌对比强烈,生活指数的对比也相当强烈。本来为数不多的公用设施在多年的使用或人为破坏后都不可使用了,而新的设施在改造过程中又被忽视了。所以住宅改造工作缺乏总体的方向和指导。

1.3 没有考虑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住社区中老年人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就需要使住宅更加能够适合老年人的使用要求。而就现状而言,住宅的设计还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要,特别是从老年人使用的角度看存在许多问题。

1.4 物业管理跟不上

物业管理是随着国家房地产业,尤其是住宅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居住环境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尽可能使住宅小区整洁,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安全不受侵害。根据政府关于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新建小区必须实行物业管理制度,而旧小区却在推行物业管理的过程中,居民住房消费意识淡薄,绿化面积较小、机动车停车位缺少、体育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空间较小,旧小区住房的产权人多样,对旧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的资金缺口较大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5 对居住人群的经济承受力估计不足

原来住在传统街区中的居民部分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其有能力与条件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原有老房也变得不适合居住需求,于是纷纷迁出寻找更好的居住环境。而空置出的住房,由于交通便利,社区成熟,虽然条件简陋但价格低廉,吸引了大批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机会的新人口,新到的外来人口入侵城市,取代市中心的原有人口,而他们渐渐又被后来的人取代,还有部分没有能力的居民存留下来。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出现居住区域的分化,旧的居住小区中往往是经济能力很低的人群,这些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拆迁安置问题是在住宅改造目标及方案确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6 对原有社区归属感的保留不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住宅区大多是以单位福利分房的形式建立的,居民组成一般都是相熟的,物业、公共设施由单位负担,邻里关系融洽,社区的精神归属感很强。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区中的人群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冷淡了,但人们对归属感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烈了,在旧的社区改造中,改掉不适合居住条件的同时保留这种归属感也是一个难题。

2 住宅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2.1 空间优化与结构的匹配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住宅往往是以解决人民的基本居住条件为目的的。经调查分析可知,其中的大部分具有如下特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以单元式为主,层高一般不低于3 m,每户建筑面积集中在60 m2左右,少数甚至不到50 m2,户型比较单一,功能分区不明确。很多没有客厅卧室之分,房间面积偏小,厨卫设施面积小、品种少,各种管线陈旧、老化,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居民的需要,在改造时对空间的优化成为首要的任务。

在空间优化的同时势必对原有的结构作出改动。而这些住宅采用的结构体系普遍应用多层混合结构,墙体用黏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而成,楼板采用预应力空心板,受平面布局的限制使得墙体的承重方式为纵横墙混合承重,构造做法简单。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住宅成为人民的自有财产,对住宅进行改造装修的比例增高,但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无序造成的质量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2 经济性分析

由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旧的住宅区总是位于最靠近中心商务区和轻工业区,并且这些住宅区的居住者往往是一些低收入人群,这样导致在城市中心区存在很多低收入者社区。它们虽然处于交通发达、物流通畅的城市内部,但却不能得到相应的配套设施,生活空间狭窄,内部环境与整个城市脱节。这些地区的改造是必然的,且改造的成本往往也是很高的,改造过程中的管理、善后问题也很严峻,居住者的安置与经济承受能力都制约着改造的实现,故在这种区域的住宅区改造必须做好经济的评估,设计合理的改造计划与目标。

2.3 社区化的可行性

现在我国城市的旧住宅区通常是以单位的福利房为主,居住者是相互认识的,住宅区的管理是各单位统一管理的,邻里关系亲切,生活方便。随着时间的迁移,建筑变得陈旧,有能力的选择了更好的房子,没有能力的留下来,同时又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使原来的社区成员组成变得多元化。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使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成为盲区。而从西方研究和旧区改造的实践看,对改善居民生活、提高环境质量在认识上一直存在片面性,过于局限在具体设计手法和提高面积等物质手段的探讨上,原有旧城区低收入市民阶层的密切邻里关系被破坏,对普通居民的切身利益认识不够。所以,保持原有的社区归属感的方法、创立新的邻里关系的形式、形成统一完善的物业管理模式的操作、优美的社区环境应是旧住宅区改造目标确立的重要方面。

2.4 节能改造与效果分析

节能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降低能耗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紧张问题日渐突出,能源问题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资源紧缺、生态环保第一的今天,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与目标。2005年7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实施,表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是旧住宅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抗震加固、外墙保温、平屋面改保温坡屋面、水电及采暖系统升级、增设外附电梯等内容。但是,既有建筑的类型、产权模式、功能、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地域特征的差异都导致了节能改造方法、技术、运作模式上的不同。节能改造资金的缺乏、居民产权形式的复杂多样都增加了改造的难度。

3 总结和展望

旧住宅改造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由规模数量型阶段向质量提高型阶段转变,充分重视对日益增多的旧住区进行持续有序的改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每个城市中旧住宅担负的角色不同、形态不同、矛盾不同,故住宅的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要对空间优化、结构加固、社区环境、节能改造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施工可行性、经济性、节能效果上找到最佳平衡点,提出因时因地的翔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创造满足人民需求、节能舒适的人居环境,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王运政,康光宗.我国80年代住宅的安全状态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3-44.

关于企业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思考 篇6

长期投资项目由于投资大,资源成本高,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长期的影响,加上其流动性差,建设投资不可逆的特点,项目一经实施,大部分或全部投资便形成了沉淀成本,回收期长或无法收回,其潜在的损失将难以避免。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时,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财务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主要是通过规模扩张模式进行的,对投资的饥渴存在一种惯性。由此而引发的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具体表现在:

1、可行性分析缺乏实质性分析

投资思维模式是许多投资项目存在决策程序上的先天性缺陷。出于地方利益和官本位制,项目投资决策程序紊乱;先立项再论证,导致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以项目可行为先导,分析所需的资料成为项目可行的有力论据,片面夸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性和对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而忽略了由于所在地资源条件、能源供应、交通运输能力、市场竞争、产品寿命周期等因素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我国许多行业由于重复建设使得许多可行性评价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建成后便亏损,其结果可见一斑。

2、可行性分析存在时间差异

可行性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例如投资和现金流量假设。在投资可行性分析中,以假定投资都是在期初投入的,经营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是发生在期末。这种假定从便于计算有关指标的角度看是可行的,但从投资人投资管理和项目营运规律看,投资人不可能将其融资所得的全部资金在期初一次性的投入建设项目,再加上出于对融资成本的考虑,许多投资人会根据项目进程进行合理的融资筹划。经营期现金流入和流出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在期末,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时间差异,其差异量是与项目所涉及的产品的特征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技术假设。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是考虑论证时技术水平的相对先进性,未充分考虑技术革新的速度。产品寿命期和产销量假设。长期投资决策虽然也考虑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但更多的考虑其自然寿命期,并假定在寿命期内产销平衡,预期收入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投资项目建成后产销产品的生命周期有限,使得产品的市场价值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投资时产品的有效寿命的程度决定了项目经济寿命的长短和寿命期内预期产销量能否实现。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可行性分析依据的假设与真实投资存在的时间差异因素,导致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3、评估分析体系不完备

在有关教科书和新项目评估方法手册中,都是以古典投资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在有关假设的基础上,基于评价时点上的净现值,由此延伸设计出其他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该体系本身存在着自身无法规避的缺陷。现行的分析指标体系是在充分考虑项目寿命期的现金流量,并假定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可以确定的,用贴现的现金流量法通过计算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但赖以计算这些指标的数据由于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现金流量并不是与预期的相符,另一方面,贴现率也会由于市场利率、物价水平、融资渠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除此之外,企业的投融资筹划将更为重要,由于时间差异问题的存在,以往按年贴现计算现金流量的方法无法准确的评价有关项目的可行性。

4、项目投资中存在很多的权变性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法律、各项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可行性分析中所涉及的政策、法律和政府出台的优惠条件都会在未来发生变化,从而使项目评估分析的准确性难度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分析方法中虽然也通过不确定性分析测算有关因素变动对净现值的影响,但这种分析只是对未来某些因素出现的某种确定性的变化进行估计,或进一步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测算有关因素变化的概率分布并测算期望净现值。但由于各种权变性因素的存在,评估分析上的有利因素很可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可行的投资项目会导致很大的投资损失。

二、完善企业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措施

由于存在上述误区,为了使项目投资决策更具科学性,降低投资决策风险,客观上需要对现有的决策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校正。主要方法有:

1、引入不可行性分析的观念

为了克服项目可行性分析先入为主的缺陷,引入不可行性分析的全新理念,即从反面出发论证可行性分析报告所给定的建设项目方案,对项目所依赖的各方面的条件如资源状况、投资环境、项目布局、项目和产品的经济寿命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尽量寻找出不利于项目实施的因素和不利环节以及项目实施障碍,对项目实施中由于各因素变动使项目无法持续实施下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使项目评估论证更趋稳妥可靠。

2、充分考虑时间差异因素,正确测算现金流量

时间差异是指从项目开始建设到建成投产所经过的时间。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以下三种时间差异:融资时间差异、投资时间差异、现金流入和流出时间差异。融资时间差异是指从与银行及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协议到实际取得资金所经过的时间。由于投资是逐步进行的,因此企业不可能将所融的资金一次性地划入自己的帐户,出于资金成本筹划的目的,企业将尽可能的根据项目进度对资金的需要分次从贷款单位取得资金。投资时间差异是指项目开始建设到建设投产所经历的时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根据项目投资预算和项目进度进行的,具有不规则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由此看来,现金流量计算中假定的投资发生在投资初期是无法立足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时间差异是指从现金投入到产生现金收益所经历的时间。因此假定现金流入流出都发生在期末而进行净现金流量现值计算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时间差异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在计算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时根据项目投资和产品产销周期正确确定贴现期,对产品投入具有连续性的,可采用连续复利的方法计算营业现金流量的现价。

3、引进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法

可行性分析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应该依据一套科学的评估分析方法。目前的项目评估分析方法主要有: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盈利指数法。前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项目投资可行与否的初步判断,真正的判断还要依据后三种方法。根据目前的数据调查分析,大多数企业采用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因为每种分析方法都由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因此企业在应用具体的投资分析时,要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采用科学的、适合企业项目投资判定的具体方法。例如为了提高净现值法的准确性,可以在分析项目的净现值时考虑项目投资过程的权变因素,即敏感性分析或场景分析,来提高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

4、注重投资的权变性,提高投资方向的准确性

从项目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实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项目实施赖以评价可行性有关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相机抉择的原则,适当的等待有利于提高投资方向的正确性,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

摘要:投资可行性分析意义重大。首先它是投资决策的依据,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保证投资项目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佳经济效果的科学方法。其次可行性分析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最后可行性分析能够揭示和规避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阐述风险所在及风险程度,以提供给决策者在决定该项目是否上马和一旦项目上马后怎么规避风险时参考;二是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出项目运作的基本思路,为企业获取最大投资收益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分析现行投资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投资可行性,项目投资,投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探析[J].市场周刊,2008,6,96~97.

[2]戴述义.简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中的财务分析[J].经济师,2008,2,26~29.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7

一、明确投资主体, 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

投资主体, 是投资项目实施后享有该项目带来的收益并承担该项目投资风险的利益主体。长期投资主体的确定决定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人员的立场和进行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实际上, 进行决策分析的专业人员, 是站在投资主体的立场上, 对投资项目实施后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评价, 从而决定项目的优劣取舍的。因此, 正确确定投资主体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首先关心的是全部投资资金的投放和回收情况, 但由于企业投资项目具体使用的资金分别来源于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 因此, 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应考虑到各方立场, 分别从自有资金提供者和借入资金投资者的立场分析问题, 提供有关信息。

二、企业所有者,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主体

项目投资实施后, 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等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关注着企业的投资项目。当各方利益出现矛盾时, 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就会使得决策评价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出现为顾全职工收入和政府税收而损害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的情况。所以, 企业的长期投资分析应以企业的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决策分析人员应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 分析评价投资项目对所有者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进而决策投资项目的优劣取舍。以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有以下原因。

(1) 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属于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和风险最终由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和承担。企业虽然有直接投资主体, 但真正的投资利益主体是企业所有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管理当局是受所有者委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 所以企业的管理当局的决策应以满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2) 明确企业的所有者投资主体, 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从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评价, 使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与企业的最终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相一致。只有那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增加股东财富的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 反之, 则应当舍弃, 明确以企业的所有者为投资主体, 为正确选择企业长期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依据。这是明确以企业所有者为投资主体最为重要的原因。

(3) 当一投资项目能够满足企业所有者的要求时, 也可以基本满足债权上企业职工和政府的利益要求。

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一个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应用的利率。当一个投资项目的报酬高于这一利率水平时, 该项目可行;否则, 该项目就应当舍弃。因此, 作为评价标准的利率也被称为“取舍率”。

在进行长期分析时, 如何选择作为评价项目是否可行的利率水平, 对正确进行决策分析, 评价项目的优劣, 决定项目的取舍,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确选择评价标准是正确进行决策分析的关键。

对于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问题, 在实务中,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项目的折现率:

(1) 以投资项目的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2) 以投资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

(3) 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在计算项目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现值时, 以贷款的实际利率为折现率;在计算项目经营期净现金流量时, 以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作为折现率。

(4) 以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项目折现率。对于以上的评价标准, 至少存在以下两点缺陷: (1) 多种评价标准并存, 决策者选用不同标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使得决策者无法作出选择; (2) 使用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或者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评价标准, 同于它们未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 有可能做出与企业财务目标相悖的决策。

四、筹资成本, 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重要选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评价应以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为依据和归宿。用企业的财务目标统帅企业投资目标, 应作为选择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和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 只有当一个投资项目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或股东财富) 时, 企业对其投资才是可取的。如果一个投资项目不能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就不应对其投资。由于企业用于项目投资的资金是从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那里筹集来的, 并且,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对于他们投入企业的资金要求必要的报酬率, 即企业筹集的资金都存在着筹资成本, 所以, 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时, 要求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常高于筹资成本。因此, 评价一个长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选用报酬率应该是筹资成本。

使用筹资成本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 应该是新增资金的成本, 而不是原有资金的成本。因为企业原有资金的成本, 并不能表明企业的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所支付的资金成本水平, 只有用新增资金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才能够对投资项目是否能增加公司价值做出正确判断。一般而言, 随着企业筹资规模的扩大, 新增资金的成本水平会比原有资金的成本水平提高。 (2)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应是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而不是为某一投资项目所筹集的单项资金的成本。在企业评价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时需要采用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就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 在计算了个别筹资成本后, 再计算综合筹资成本和边际筹资成本。资金成本这一范畴把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8

目前我们许多医院的在进行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贷款项目决策时领导管理层的主观意识起了决定作用。而领导管理层过多考虑的是新建项目未来可以使医院在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品牌提升等方面获得的益处, 而忽视了贷款的财务风险。形成这种状况与公立医院上下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有关。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医院一方面接受财政补贴, 一方面医药收入以超过GDP增长的速度快速增长, 财务状况良好, 几乎没有财务风险存在, 无论是院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没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 上级主管部门考察医院业绩的指标也多是以医院总资产、门诊、住院收治量、总收入等显示医院综合规模的指标为主, 很少注重医院财务运营方面的指标, 如成本利润率、业务收支余额等。这刺激医院管理层通过贷款扩大规模, 而较少考虑到其财务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 目前普遍将公立医院视做优质资产, 认为不存在亏损、倒闭风险, 因此医院的贷款环境相当宽松, 只要公立医院有贷款意愿一般都能贷到款。

但是商业贷款是完完全全的纯企业化运作, 贷款必须按照合同还款付息。从现在情况看来, 已经有个别高负债医院因药品加成率下降、医疗成本上升、贷款新建项目未达到预计收益等原因影响到医院正常财务运营, 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 陷入债务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医院贷款前必须进行全面客观、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 论证中除对注重贷款项目的发展前景、对医院建设的总体影响、产生的社会效益、技术条件、建设方案等方面论证外, 尤其应着重从财务角度对贷款项目的进行可行性论证, 这应该是整个论证工作的基础。

二、建立财务状况论证体系, 提出财务分析意见

做好贷款可行性论证的财务部分论证, 应依据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供决策者参考。

1、是加强当前财务状况分析, 这是贷款建设的基础

医院目前财务运营状况的好坏是贷款建设的基础, 只有好的基础才能抵御未来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应以近三年财务报表为依据, 以最能反映财务运营状况的指标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分析当前医院财务运行现状。然后根据贷款项目方案预计未来财务运行产生的数据, 建立同样的指标体系, 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财务可行性论证意见。如果得出贷款可行的结果, 最后可根据预计未来的财务状况制订还款计划。

指标包括反映医院获利能力的医疗成本费用率、业务收支结余等指标;反映医院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医院经营状况的应收医疗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医疗成本费用率= (医疗支出+药品支出) / (医疗收入+药品收入) ×100%。医疗成本费用率是医院主要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指标, 如果小于100%表明医院具有自身盈利能力, 经济运营状况较好。如果大于110%表明医院运营必须依靠外部财力支持才能正常进行, 否则将难以为继。

业务收支结余=业务收入-业务支出, 这一指标反映出医院当年的业务盈余, 最能直接体现医院的收益。在剔除某些特殊原因后直观地反映出医院财务运营现状。根据此指标可进一步得出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业务收支结余/贷款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获利能力的大小, 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 它既是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 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 且比值越高,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来说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对现有债务偿还能力的指标, 在医院贷款可行性论证中, 我们可以“预计利息保障倍数=现有收支结余/论证贷款项目年利息费用”, 以论证医院以现有收益是否具有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0%, 比率越小表明医院长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公立医院非盈利性质的特殊性, 这一指标不应过大, 一般应维持在20%以下。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表示医院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比率越大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这一指标理想标准为2, 但是医院日常运行中药品、医疗材料等流动资产使用量很大, 因此一般医院只要没有特殊债务, 能够正常运行, 这一指标都能达到理想标准。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这一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医院实际短期偿债能力, 同样这指标越高, 表明偿债能力越强, 一般理想状态是1。在医院目前经营环境下, 医院收现能力很强, 因此这一标准一般都应达到。

应收医疗款周转率= (业务收入/应收医疗款平均值) ×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由于医院经营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先付款后治疗, 所以医院应收款比例应远小于企业普遍指标。一般医院正常情况下这一指标应大于12。

固定资产周转率= (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总值) ×100%, 反映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周转快, 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 相当于扩大医院资产投入, 增强医院获利能力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一般医院正常情况下应大于50%。

总资产周转率= (业务收入/资产总额) ×100%, 是衡量医院总资产运营水平和使用情况, 是医院管理效率高低的综合反映。医院医疗材料药品消耗量大, 收入高支出高, 资产周转率也应高于企业标准。一般医院正常情况下应大于30%。

以上指标基本反映了医院财务状况, 由于各医院业务侧重点不同, 医院间部分指标差别较大, 应依据医院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必须明确的是, 原则上只有近三年来财务状况良好的医院才能考虑贷款建设。

2、加强未来财务状况分析, 这是贷款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医院贷款后未来财务状况进行预计,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预计贷款项目建成后运营的医疗成本费用率, 运营初期有可能这一指标大于1,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一指标应小于1, 并接近医院正常运营时的水平。如果这一指标长期大于1, 贷款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说明这一项目在财务角度上不可行。即使这一指标大于1, 但若长期无法达到医院正常经营水平, 也说明这一项目在经济上没有带来令人有满意的效益。

对未来收入和成本预计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直接影响到整个论证结果的准确性。贷款项目收入的预计一定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到新建项目或新增设备在使用初期将有一个适应过程, 预估达到理想运营或工作状态的时间差。根据对多家医院调查某些大型建设项目要达到预期运营收入的时间甚至会长达数年。对未来成本的预计必须极其严谨, 一般新项目的日常能源耗费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会大大超过旧项目;在人员配备上可能要增加新的岗位, 或者对人员要求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人力成本。

3、加强还款计划的分析, 这是降低还贷成本维持医院正常运营的需要

经过对未来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 特别是对未来业务收支结余的分析, 在不影响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制订出还款计划。还款计划的制订应在医院未来经济承受能力限度内做出, 力争以可能的最小财务成本获得最大的贷款效益。如果预计未来贷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医院整体业务收支产生良好影响, 可以考虑尽可能缩短借款时间, 以节约财务费用降低财务成本。如果贷款项目建成后无法短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显现出巨大潜力, 那就要制订长期的还款计划, 避免短时期还款对医院财务造成巨大压力和风险, 影响到医院正常运营, 甚至导致生存危机。

三、加强贷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建议

1、加强宣传, 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医院领导的支持, 需要医院全体人员的配合。但由于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性质, 医院管理者和全体医护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财务人员有责任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宣传教育, 使全体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具有高度的警惕性。

2、在医院管理制度上要提高贷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地位

医院管理者要提高决策水平, 坚持科学决策, 杜绝经验决策、主观决策现象, 除了要加强对贷款项目可行性进行周密系统的研究论证外, 还应在决策程序中提高可行性论证的地位, 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并吸收财务部门的意见建议, 建立财务“一票否决”制度。

3、加强财务分析监控, 对财务风险及时预警

财务风险是当前医院管理体制下的客观存在, 医院财务人员在医院贷款经营中要加强财务分析, 积极地向医院管理者提供详实、准确的财务分析报告, 对财务风险及时预警, 力争规避。

摘要:我国公立医院目前经费补偿来源主要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差价收入和财政补助三部分组成,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一直面临财政补助不足的问题, 新医改意见明确了今后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但是由于药品加成收入的逐步降低和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完善,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仍会困扰公立医院。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筹集资金抓住机遇进行发展建设、提升医疗水平, 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就成为部分公立医院的选择。但是贷款在使医院获得发展的同时也让医院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很可能反过来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或甚至正常运营。为了使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 必须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

关键词:公立医院,贷款项目,可行性论证,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于炳江、葛春旭、田勇.医院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控制[J].齐鲁医学杂志, 2008年8月, 第23卷第4期, 370-372.

可行性思考论文 篇9

我们在推行社会保障改革的进程中, 必须认清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才能真正了解社会保障税以及了解在中国推行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保障统筹缴费征收缺乏规范管制。

我国虽然制定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 但由于地方立法分散, 统一的社保制度分割程度较严重, 至今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法, 而且由于社保费的管理未被纳入预算, 某些下级政府将部分资金从预算外资金进一步转变为体制内资金, 成为其自由支配的机动财力, 使用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这将极大影响社保资金的发放和给付。社会保障费采取条块分割的征缴方式,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统筹参加者的负担不均衡, 参加各类保障的职工人数比率不高, 基金筹集标准高低不同。

2.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停留在县级或市级统筹, 各项社会保险项目的统筹层次仍然较低。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的省份, 大多也只是在全省范围内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调剂, 而没有做到基金的统收统支。

社会保险筹资层次过低, 首先会造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统筹参加者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公平, 企业之间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的不平等, 进而对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了阻碍;其次, 使劳动力在跨地区转移时的社会保险关系衔接和权益记录方面面临更多困难, 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再次, 降低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在基金的日常经营中, 压力增大。

3. 社会筹资总量不足且保障水平低。

据统计, 从1995年到2004年10年来, 全国应征收养老保险金66100亿元, 实际征收20880亿元, 累计流失养老保险基金45000亿元, 流失率为69%。其中在2004年应征收养老金11879亿元, 实际征收仅有3585亿元, 流失8294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养老金网)

当前, 社会保障费还只是一种政策性收费,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 大量的单位和个人欠缴社会保障费, 使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满足社会保障对庞大资金的需求。

4. 两套机构征收且效率低下。

在我国《社会保险法 (草案) 》中, 有多项授权性条款是由于最终难以协调的结果, 只能“授权”国务院。按照其规定, 社会保障费可由地方税务机关或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征收。允许两个部门同时征缴、由地方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决定的规定, 导致责任不清、任务不明, 还容易造成两方机构互相推诿、不作为的现象, 导致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及时、足额的征缴。

二、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有利之处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社会保障开支增长速度快,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 社保很有可能面临入不敷出、入不抵支的危险境地。我们不仅需要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其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还要考虑如何利用宏观调控来抚平市场波动, 达到收支水平, 以保障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在分清轻重缓急的同时, 迅速有效地解决好当前紧迫的问题。

1. 社保税开征有利于解决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其原因在于它自身存在着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社会保障制度, 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社保征管制度, 可以减轻企业负担, 实现公平竞争, 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再次的适度调节, 保持社会收入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

2. 社保税开征有利于缓解进入老龄社会后给企业和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

按照国际惯例,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国家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 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占总人口的20%, 而届时我国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 退休金支出超过8000亿元。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日益突出, 仅仅依靠现有的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体系是难以为继的。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范围之内, 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 有利于逐步缩小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 走出社会保障支付赤字的困境。

3. 社保税有利于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是一国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的标志, 也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标志。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目前我国统筹还停留于城乡统筹、省市统筹的层次, 统筹层次偏低造成了地区间社会保险不平衡, 制约了劳动力的发展, 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国际经验表明, 只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基金才便于政府在更大空间内调剂余缺, 平衡地区差距。这样看来, 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将为实行全国统筹创造极大的有利条件, 也为缓解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筹资机制[J].中国财经报, 2009

[2]赵志坚: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分析[J].长江论坛, 2006

上一篇:非货币性计量下一篇:互联网的电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