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件

2024-07-15

数学课件(通用12篇)

数学课件 篇1

一、在游戏中学习———玩数学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 让学生乐于获取呢? 数学游戏正是学生获取数学礼物的最佳方式。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新奇的、有趣的东西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游戏本身又能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因此, 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点, 结合所学内容, 创设了很多有趣的小游戏, 如“帮数宝宝找家”“剪子、包袱、锤”“击鼓传球”“老鹰抓小鸡”等等,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 孩子常常意犹未尽, 嚷嚷着继续上数学课。

比如, 教学生“7 减几”, 我利用班里有7 个学生的优势, 和他们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我当“老鹰”, 游戏开始, 我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鸡”, 抓住1 只后我让学生数一数还有几只小鸡, 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以此类推, 使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学习了10 以内整元人民币的计算后, 我创设了购物的游戏,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根据本节课学生表现所获得的小红花的数量选择相应数量的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购买, 有的学生买一件, 有的买两件, 最多的买三件, 不会计算的也在同伴的帮助下参与到购物游戏中, 了解人民币的作用, 体验购物的乐趣。学生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 以饱满的热情不知不觉提高了计算水平, 同时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情绪愉快, 又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要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缺乏,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猜想、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自主交流的机会, 让孩子去“做数学”。

如认识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后, 我和学生一起用硬纸板剪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这四种图形, 看到这么多经过自己小手剪出来的图形, 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 一个个跃跃欲试, 恨不得立刻动手把玩这些劳动成果。我不失时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 让他们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 孩子们有的搭出了小房子, 有的搭出了小树, 有的搭出了小鱼, 还有的搭出了“宇宙飞船”……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趁机又让孩子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 给这些图形分了类; 比一比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 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等。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能力。

三、在生活中学习———用数学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的特色, 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数学学科称之为生活数学, 就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 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在提高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让他们初步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问题, 因此智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面向现实生活。

1. 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使数学生活化。比如, 教学“连加”时, 在导课中, 我用孩子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 “小机灵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他常常帮奶奶喂鸡, 你们看, 有3 只小鸡在吃食, 跑来2 只, 又跑来1 只, 你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只鸡?”从而自然引出新课。再如, 学习“认识物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时我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 课一开始, 就出示精美的镜框、鲜艳的红领巾、铮亮的硬币等很多实物,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他们对这些实物感到既熟悉又好奇, 既好玩又有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本能和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一步一步揭开了各种图形的秘密, 感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 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2. 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教学内容, 使生活数学化。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是智障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

四、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享受数学

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智障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看得见、听得着的直观因素, 最大限度的调动并挖掘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如在学习《找规律》时, 我制作了精美的flash动画课件, 通过喜羊羊闯关卡回家的动画游戏, 帮学生体会、认识简单的规律。关卡一: 第一座破损的桥, 桥面由白蓝两色按规律排列的正方形砖块组成; 关卡二: 第二座破损的桥, 桥面由蓝红黄三色按规律排放的三角形砖组成; 关卡三: 把小狗、小猫、小猴按规律放进摩天轮; 关卡四: 喜羊羊回了家, 用水果招待小朋友, 把水果按规律放进盘子里, 生动形象的动漫情境的创设, 清晰、明朗的数学信息的呈现, 使学生在精彩、有趣、视、听、动脑相结合的动漫世界中, 更好地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电脑的充分互动, 使动态的演示更精彩, 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抽象的知识更具体, 使学习数学变为一种美妙的享受。

当然, 智障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形式, 我也尝试通过综合课、主题教学等形式把数学知识融合到其它学科中,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创设情境, 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继而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智力, 补偿学生缺陷, 为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新的课程背景下, 如何使培智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玩数学;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在生活中学习——用数学;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享受数学。

关键词:培智数学,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课件 篇2

课名是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 1 课时, 40 分钟。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 24 时记时法”、“小数乘、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课,训练学生对大量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身边的行程问题》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上网收集有用信息,并且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后应用于现实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 1 ) 从具体事例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据。

( 2 ) 会计算起始时间到终止时间之间的经过时间。

( 3 ) 明确已知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路程 = 速度×时间、速度 = 路程÷时间、时间 = 路程÷速度。可以将这些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

( 4 ) 会将网上查到的速度、时间或路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数量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 1 )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信息,并会加工、评价、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 )能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掌握利用信息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 3 ) 能够将课上学 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学校留言 板发布 自己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 作出 的。

·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五年级三班的学生。

· 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 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熟悉数量单位的转换以及已知其中 两个量求第三个 量的计算方法。

·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 所有学生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并能在留言板上发布消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 Excel 工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认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课后的作业使学生再次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

注:流程图中目标 1 ~ 6 对应教学目标分析的 6 个目标

六、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对学生在讨论区上发表的知识运用情况做出评价,给出建议。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还会在网上发表对学生的课件学习和网上讨论情况的总结。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 1 )信息查找: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

( 2 )计算:利用 Excel 工具计算已知 两个量求第三个 量的问题,计算单位准确无误。

( 3 )结果分析及决策: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对采用哪一种交通方式 作出 恰当的决

策。

谈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原则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原则

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来将教学信息一一传递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完成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讲,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数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实用性

数学课件制作这项工作并非简单,其既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盲目的使用数学课件,并没有将数学课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起来,从而无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甚至有的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就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也营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其实不然,计算机辅助设备的运用不得当无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时候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是将图片和内容简单的相加起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因此数学课堂的氛围仍然是死气沉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分析传统教学手段,巧用多媒体,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课件。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则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圆柱、圆锥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课件设计要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这三个阶段。在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将圆柱形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并进一步说明这些形体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这样一来,教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柱体和圆锥体都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差别,并归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定义。然而,在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要将利用多媒体出示圆柱模型,并沿高将圆柱侧面剪开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看这是什么形状。随后进一步推断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在设计小学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实际情况,保证数学课件的实用性。

二、从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直观性

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既要凸显教学重点,还要突出教学难点,保证数学课件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很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设计数学课件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将此作为基础,便于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数学知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教学方向,学生笼统的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并不能分清主次,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是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当明确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围绕着重点和难点进行,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即:一天超级侦探小熊维尼去图形王国遇到国王与一个大臣在争论不休,国王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大臣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他们到底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维尼邀请我们一起加入他的超级侦探队。”通过这一故事情境,学生会顺着维尼所提供的重要线索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这就顺其自然的引出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概念。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认识与理解需要老师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形象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出示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加深他们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理解。

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适宜性

从认知结构上来讲,学生与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设计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保证数学课件的适宜性。从范畴上来讲,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被划分为形象思维式。针对此,教师要开展想象化教学,借助图片、动画等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然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被划分为抽象思维式。但是高年级学生仍然需要有感性认知的支撑,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变换现象,从变换的角度上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设计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将现实世界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事物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准确的理解这些概念。这样做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能形象的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一味的讲解这些教学内容,而不出示具体的事物,那么学生在脑海中无法构建起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图像,这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四、从课件画面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实效性

数学课件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设计课件,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来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件所用到的色彩不能太华丽,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本质上来讲,制作课件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把握数学结构,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为此,数学课件要尽可能凸显数学美,保证数学课件的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本身集声音、动画、图像、文字等功能于一体,这样的课件让数学课堂与众不同,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件的形象会受到屏幕设计水平的影响,如果屏幕设计水平较低,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受到影响。所谓屏幕设计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如:搭配颜色、字体颜色、字体大小等。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屏幕时,既要保证屏幕的美观化,还要保证屏幕的教学性。

有的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那么数学课堂就能得到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追求表面的新颖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又或者教师过于重视动画功能,将数学课演变为动画欣赏课。这样一来,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数学知识上,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课件,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推动了学生的“学”,这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其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数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戚鹏.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制作管见[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133-134.

[2]刘永丽. 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105-106.

[3]王跃林.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之我见[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66-67.

数学课件 篇4

可能有人认为Powerpoint只能制作出幻灯片, 用它来做的课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是对Powerpoint的误解。Powerpoint是制作演示幻灯片的软件, 能够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 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同时, 它是Office产品系列的一个, 能够与很多其他软件兼容, 比如可以在Powerpoint与Word之间互相进行复制与粘贴, 为文稿的制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对于数学老师来说, 仅用Powerpoint很难制作出反映真实规律的数学图像或动画。

而几何画板刚好弥补了Powerpoint这方面的欠缺。它有强大的专业作图功能, 能满足日常数学教学的需要。它是一个简单易学的软件, 对于稍有基础的老师, 不需经过培训, 只要看一下简明教程就可以上手。但是几何画板的编辑功能较差, 如果要想在它上直接编辑数学公式, 需要使用一些数学格式的编辑命令, 对于大量数学公式的编辑显然是极为不方便的。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相得益彰, 制作出几乎完美的课件。

在Powerpoint中插入几何画板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动画按钮进行链接。具体方法如下:1.在PowerPoint中打开绘图工具栏中的“自选图形—动作按钮”, 选择“开始”按钮。2.在PowerPoint适当的位置插入这个动作按钮后, 系统会自动打开“动作设置”对话框, 在“单击鼠标”选项卡中的“超链接到”下拉框中选择“其他文件”。

在“超级链接到其他文件”对话框中找到设计的几何画板文件后, 单击“确定”按钮即可。这样, 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 单击添加的按钮便可以马上打开几何画板显示几何画板文件, 而关闭几何画板后便立即返回到刚才的幻灯片中。 (提示:用户在幻灯片中所链接的几何画板文件的默认打开方式必须是几何画板, 否则按下幻灯片中的按钮后, 将不会打开几何画板程序。) 第二种方法是控件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几何画板无缝嵌入到PowerPoint中。具体方法如下:1.需要在网上下载几何画板的控件 (文件名为jhhb.ocx) 及VB6运行程序 (文件名为Vb6dll) 。2.安装VB6的运行程序, 在电脑上仅须安装一次。3.把几何画板的控件解压到你想放的文件夹中。4.单击“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其他控件”。5.在“其他控件”最下方找到“注册自定义控件”;然后选择你存放控件的文件夹中的控件。6.再在“其他控件”中找到“Active X几何画板.gsp”命令, 单击它后在幻灯片上绘制该控件。如果要调节动画尺寸, 可以拖动尺寸柄来调节大小。7.右击画好的“控件”出现“属性”按钮, 单击打开属性对话框。8.在sfilename中, 单击打开选项卡, 按“选择”按钮, 选择文件名。并选择“显示滚动条”“显示菜单”“显示工具箱”等, 确定。但必须要注意两点:1.电脑已装有VB6的运行程序才能成功嵌入几何画板, 否则就不能打开属性对话框。2.每一次打开PPT文档时, 都要重新注册一次控件, 否则就不能运行, 这可能是软件设计的一个不足。

下面来比较一下两种方法。按钮链接法, 在单击按钮时就可以马上找到几何画板, 并全屏显示文件, 而关闭几何画板后便立即返回到刚才的幻灯片中。但不能把题目与图形对照起来分析, 如果在两个窗口之间调来调去的话, 又很不方便。但控件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把几何画板的窗口嵌入到Powerpoint的窗口中, 能够同时打开两个窗口, 随时在两个窗口之间进行调用, 就能做到边读题边分析, 实现分析与解题过程同步进行, 比前一种方法更为灵活。但同时控件法也有一些不足, 把几何画板嵌入PPT中会受空间的限制, 窗口较小, 图形展现不够清晰。但按钮链接法调用几何画板时, 就能清晰地全屏显示图像。因此,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制作的方法。一般, 例题讲评的设计适用控件法, 而练习题或思考题的设计就适用按钮链接法。

中职数学课件 篇5

篇一:中职数学教案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

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2)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N??0,1,2,??(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N*??1,2,3,?? ?1,?2,??(3)整数集Z , Z??0,(4)有理数集Q , Q?整数与分数 ??(5)实数集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2)互异性(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

三、练习题:

1、教材P3练习A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不确定)

(2(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a a?b b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教材P3练习B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2)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熟记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会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节所学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22、常用数集及记法

(1N,N??0,1,2,??(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N*或N+,N*??1,2,3,?? ?1,?2,??(3Z , Z??0,?(4Q , Q??所有整数与分数

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5R,R??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2(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

二、讲解新课: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例如,由方程x?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2 例如,不等式x?3?2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R|x?3?2}或{x|x?3?2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 注:(1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

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集合{x,3x?2,5y?x,x?y}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

2322 如:集合{(x,y)|y?x?1};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例 集合{(x,y)|y?x?1}与集合{y|y?x?1}是同一个集合吗?

{(x,y)|y?x?1}是抛物线y?x?1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22222 22合,集合{y|y?x?1}={y|y?1} 是函数y?x?

1(二)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

2、无限集

3、空集Φ,如:{x?R|x?1?0} 2

三、练习题: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x|x?3n?2,n?N?且n?5} ②{-2,-4,-6,-8,-10} {x|x??2n,n?N?且n?5}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

五、练习与作业:P5-6练习A、B 课 题:集合之间的关系(3)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x?2x?x?2?0} {-1,1,2} ②数字和为5的两位数} {14,23,32,41,50}(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1,3211111,,}{x|x?,n?N*且n?5} 2345n(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5)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表示:“与2相差3的所有整数所组成的集合”{x?Z||x?2|?3} {-1,5} 问题:观察下列两组集合,说出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共性)

(1)A={1,2,3},B={1,2,3,4,5}(2)A=N,B=Q(3)A={-2,4},B?{x|x?2x?8?0}(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二、讲解新课:

(一)子集定义:

(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就叫做集合B的子集。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若任意x?A?x?B,则A?B 当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时,记作:

A??B或B??A 注:A?B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2)A与B(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

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

合A等于集合B,记作(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B,并且A?B,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或B(4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如A?B与B?A同义;A?B与A?B不同

(5?A A 若A≠Φ,则Φ

A?A(6)易混符号

①“?”与“?”1?N,?1?N,N?R,Φ?R,{1}?{1,2,3} 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 如 Φ?Φ={0},Φ∈{0}

三、讲解范例:

例1(1)写出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2)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Φ?A ②Φ ③A?A ④ANQRZ 解(1):N?Z?Q?R(2)①正确;②错误,因为A可能是空集

③正确;④错误

例2(1)填空:N___Z, N___Q, R___Z, R___Q,Φ___{0}(2)若A={x∈R|x-3x-4=0},B={x∈Z||x|<10},则A?B正确吗?

(3)是否对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A,为什么?

(4)集合{a,b}的子集有那些?

(5)06电脑(1)班同学组成的集合A,06级同学组成的集合B,则A、B的关系为

.解:(1)N?Z, N?Q, R?Z, R?Q,Φ(2)∵A={x∈R|x-3x-4=0}={-1,4}, 22 篇二: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理论教学教案

《数学》

分院:

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专业:

班级:

10机电、畜牧、种子、园艺、计算机 教师:

郑春奇

学年: 2010-2011 第一学期

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理论教学教案 新疆农业技师培训学院理论教学教案

篇三: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数与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功能,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它对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康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2、课程理念

(1)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现代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中又是最广泛的。要构建既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基础的数学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还要确保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2)内容精简、实用,体现选择性和弹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精选最基本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内容,体现近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要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并采用整体规划与局部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基础和拓展两部分简明合理的内容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必须删除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必须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要适度加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应用意识,适度加强计算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重视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通性通法。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发展情感。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无论是沿用并优化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的方式,还是采用自主探 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都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4)体现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数学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数学美学价值,数学家的敬业、创新精神等,以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根据需要提出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领悟数学的美学价值。

(5)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大力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强化工具的使用,促进课程内容的优化。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进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应用能力。

(6)实施有效的学习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要通过学习评价,收集信息,改进教与学。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3、设计思路

1、本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使之适应职业生涯终身发展的需求。

2、本课程内容框架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基础部分由10个单元(其中8个为必学,2个为选学)组成;

3、为正确把握和实施各单元的教学,本课程内容标准由“单元目标”、“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和“参考案例”四部分组成。

课程内容框架

课时安排

建议总课时为176课时,其中必学单元为136课时,其余可由学校各专业自行安排。

二、课程目标

1、获得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其他课程及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涉及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及关联;了解数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感受、探究、应用的过程,提高运算求解、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据处理等基本数学能力,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及与专业相关的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体会数学课程中知识内容所蕴涵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在数学思考中的积极作用。

3、具有对现实世界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美情趣。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内容标准

基础部分

例如:

(一)集合[单元目标] 本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正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

[内容与要求]

1、集合及其表示

(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数学中的事例,了解集合的概念,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认识一些特殊集合的记号,通过实例体会空集的概念并认识空集的记号。

(3)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2)理解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的含义,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来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说明与建议] 在集合的教学中,应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熟悉集合语言,并能用Venn图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集合概念。

[参考案例] 例1 对于下列用描述表示的四个集合:

A??xx?3?0,x?Z?,B??xx?3?0,x?N?,C?xx2?3x?2?0,x2?D??x??3x?3?0?。

其中可改写为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某中职校数学组共有代号分别为a,b,c,d,e,f,g的七位教师。对数学组老师上班使用交通工具情况调查表明,a,c老师步行上班,d,e老师骑自行车上班,b,g老师乘公交车上班,f老师先骑自行车到公交站再乘公交车上班。用集合A表示步行上班的老师,用集合B表示骑自行车上班的老师,用集合E表示乘公交车上班的老师。(1)用一个Venn图表达全集I、A、B、E;

(2)求出B?E和B?E;

(3)求出IA。

其余各章不再细述。

四、课程实施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并注意与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有关内容相衔接。

1、内容选取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助于反映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内容,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或其他科学实例来提出问题,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加强数学应用、问题探究及实践体验活动,使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现实性能有效结合。

(3)要体现时代气息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精简内容,渗透近现代数学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应结合具体内容安排计算机(计算器)技术的训练,用计算机(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

(4)应体现数学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内容有机揉合,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功能。

2、内容编排

(1)教材内容的呈现过程,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易学、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2)应注意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具体实例出发,使学生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数学课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思想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数学规律、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活动强调的是数学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应用中体现数学知识,或者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简要探索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课件制作应用的理性思考 篇7

●误区一:对课件的片面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用电脑制作, 就称为课件, 这是最大误区之一。我们说课件必须突出某一个问题的解决, 而这一做法无非是重演教案, 怎能称为课件呢。如果整堂课均用电脑播放, 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忽视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无疑的将起负面作用。笔者认为, 一个课件, 在演示过程中播放长度大约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好。

●误区二:追求课件的“外在美”, 忽视课件的“内在美”

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往往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 把教学课件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课件所用的色彩过分亮丽、鲜艳, 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追求的是界面的清晰, 并不是“华丽”。课件制作的目的是能较好的进行问题的解决, 而这一“较好”指的是数学内容和结构的和谐性, 解决方案的简单性、新颖性, 结论的奇异性、统一性, 确切地说, 必须能体现数学美的特征。

●误区三:重视教师的“教”法, 忽略了学生的“学”法

制作课件时, 教师往往只是注意到用电脑来帮助常规教学中未能说清楚的问题, 很少考虑到用电脑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用电脑制作课件必须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 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 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而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主要的是教师应恰当地选择制作平台制作较理想的课件。如制作的课件主要是用于探索性问题, 教师主观上已考虑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但是, 学生又提出一个新问题, 电脑不能演示, 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果选择的制作平台是智能化教育软件等, 这一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 是为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解决难点、重点, 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 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 该何时利用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呢?笔者认为用常规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 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 如柱、锥、台体 (在此, 笔者认为, “能用模型解释就无须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如数形结合;探索性问题等方面。

一个好的数学课件既要优学 (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 , 也要优教 (有利于教师使用、推广) ,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意图、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 起到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的作用; (2) 必须充分灵活运用三维、二维动画这一运动观点以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动画速度应能有效地实施控制; (3) 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循序渐进; (4) 使用简便而且较为普及的操作平台制作, 教师能够在课堂内当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时改变题设与结果, 以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掌握方法; (5) 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对课件进行修改或重组, 以达到资源共享; (6) 所制作课件必须能超越教师讲, 学生听的基本模式; (7) 课件无论在视觉、听觉与结构上都应该是美的。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随着智能软件的问世, 教师自行制作课件这一历史使命将随之“降温”,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必须“下岗”吗?不是, 这更需要教师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应选择已有的成品软件, 在充分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 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机整合起来, 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生动的课堂语言与课件巧妙结合

大家知道, 课件出示的声音不具有针对性, 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停顿, 而教师自己的课堂语言则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进行调整, 例如, 在总结某个学习方法时, 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 可通过教师语言的恰当停顿或声音的抑扬顿挫给予提醒, 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又如, 课件里经常会在学生答对答案时出现“你真棒”或“答对了”等激励语言, 但是如果教师带有感情地说声“你真棒”或“真行”, 这效果肯定是教师的语言能让学生学生听了如沐春风, 心旷神怡。可见, 教师如果能结合课件的显示配以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 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2. 教师的“导”与课件的“演”巧妙结合

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学生是“活动”的对象, 多媒体课件的本质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应该是教师驾驭多媒体, 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 所以, 作为教师在出现课堂“意外”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跳过某一页课件, 或者将课件后面没必要的环节省略, 直接用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粉笔代替, 甚至是临场在课件上修改或重新演示, 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得淋漓尽致。

3. 课件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巧妙结合

如何在不同年级使用数学课件 篇8

●●低年级数学课件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 在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突破时空的限制, 使书本上静态的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教学效果。一年级数学下册有个内容是《加法和减法》, 在练习中, 纯粹的数学加减法学生做多了后就会觉得枯燥, 导致注意力分散, 影响了上课效率。对此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件中出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风筝, 每个风筝上都有一个数学题, 如果回答正确, 这个风筝就能飞上天。我选择其中一个风筝, 写上正确的答案后, 风筝优美地飞上了天空, 学生看到后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题目上, 积极地思考, 回答问题, 效果非常明显。

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广度很小, 虽然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淡化一些不必要的元素来达到目的。教学《找规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超市门口挂满了灯笼、彩旗, 还摆放着很多漂亮的鲜花, 屋里放着动听的音乐, 而且还来了许多客人,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当我出示问题“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之后, 课件中音乐声音变轻了, 超市和客人的图片变淡, 突出了灯笼、彩旗和花的图片, 学生看了就知道要从这些物体中发现规律。这样, 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又不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音乐、超市或别的方面。

●●中年级数学课件重在培养想象、分析能力

中年级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 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活动中, 要获得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数量及有关空间的概念, 离不开想象, 但数学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因此不能无根据地瞎想。可以运用课件的多维空间, 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 把四个小朋友给小猴子拍照的图片, 做成立体的, 并且用鼠标拖动后, 能改变不同的观察角度, 这样, 学生就能很容易指出, 下面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了。再如, 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西瓜切三刀分八块, 该怎么切?”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一时说不出该怎么切。这时候, 如教师凭空讲解, 效果不好;但用课件, 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积聚在头脑中的疑团也就解开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而且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 小学生便会举一反三, 思路开阔, 想象丰富了, 认知能力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有这样的题目:“将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什么变化了, 什么没变?”学生凭空很难想象出什么变化了, 什么没变。这时, 我用课件演示出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变化情况, 并且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移出来, 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移动到长方形四条边下面, 学生就能对比出两个图形边长是一样的。接着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变成一个长方形, 移动到原来长方形边上, 学生就能发现, 变化后,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小。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锻炼, 效果远比教师拿一张实物图演示讲解好得多, 而且较容易把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 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高年级数学课件重在培养应用、创新能力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主动探索的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探究创新不是人类的新发现, 而是对已发现的结论能重新体验。只要学生没有接触过, 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是一种创新。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运用课件演示, 为学生搭建探究创新的舞台,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时使用课件演示了生活中多种由基本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等既无空隙、又不重复地铺在平面上的密铺图形, 并演示几种图形密铺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能密铺。然后让学生选择几种图形, 自己设计一个密铺的图形, 最后欣赏几种美丽的密铺图形。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使他们的审美观得到了发展。

浅谈数学课件教学的利弊 篇9

一、关于数学课件教学的优势

1. 课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用计算机加工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 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如动画) , 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 教师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机连接起来, 演示所组织的资料进行教学。例如, 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 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 造成了学生对其难以理解。课件教学, 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 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 利用软件功能, 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过程中, 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 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 对于圆的概念的教学, 利用教学软件, 移动满足条件的点形成圆, 引导学生发现动点与定点的距离是一个定值。由于实验中圆可以随意变化, 学生很容易接受圆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使形与数有机结合, 把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 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2. 课件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现代数学教育更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课件的有力支持。例如, 在线段垂直平分线 (和角平分线) 的性质与判定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在垂直平分线上随机取不同的点, 展示这些点到两端点的线段长, 让学生就演示进行探究、交流并总结, 得出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利用几何画板, 学生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 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 通过交流、讨论, 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 便捷的复习和测试。

复习课可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 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 图文并茂。测试时可以利用一些智能题库, 教师先调节好题型、题量、难度等, 就相关知识点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

4. 促进情感教育,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课堂上, 教师依托课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将课本上的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学会将“数学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时空, 培养学生乐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例如黄金分割点的教学中, 利用图片了解人体构造, 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人体如何才能更美”。这些课件相当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改变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二、关于数学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伴随着课件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 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呈现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 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也降低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

1. 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 削弱了教师教学基本功。

完全由中学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 许多课件是直接来自于开发商和网络。一盘课件在手, 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 老师的个性难以展现,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 课堂变成“看片会”。

有些老师等同于解说员, 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 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 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 师生之间交流减少, 课堂失去互动, 失去沟通。在一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中, 用大量的例题来进行复习, 教学设想很好, 他把近二十题的典型例题制作在课件中, 以文本的形式不断展现在屏幕上。课堂上只见教师操纵鼠标使一个个红色的答案飞入题目中, 这样的课堂缺少有效的师生交流与沟通,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有可能导致教学虚浮、花哨、不扎实。

所有的课件都不能完全涵盖教学的本质内容, 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课件制作太注重观赏性, 学生情绪激昂之余理论学习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老师也只能草草结束, 使得一些课堂教学显得虚浮、花哨、不扎实。

三、关于改进数学课件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充分认识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 引入课件教学不是为了娱乐学生, 而是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活跃思维,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对现成的课件要大胆取舍, 留下本质的东西, 摒弃花哨、可有可无的部分,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能以课件作为教学的核心, 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 不能过分抬高课件的价值。

一堂好课并不能唯课件是从,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堂本身, 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不能过分关注课件的效果, 而影响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

3. 正确使用课件。

课件信息含量很大, 很容易形成无重点现象。所采取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不宜过多,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采用的文字史料也不宜过多, 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在对课件讲解的过程中, 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过渡语句来连接课件页与页之间的间断, 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保持教学内容在他们头脑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做好笔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用不同的形象来展示重点, 并且要加以强调, 让学生明白教学的重难点。

综上所述, 采用课件教学, 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开阔学生的视野,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掌握课件教学的同时, 也不能放松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不能过度依赖课件。

参考文献

[1]李启光.中学课堂单纯课件教学弊端之我见[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09, (07) .

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探析 篇10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数学多媒体课件走进数学课堂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发布在网上的数学课件和各地教师课堂使用的数学课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数学课件的设计存在问题,没有考虑教育学原则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笔者对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的设计加以探析,以期对数学课件的制作及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的理论依据

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属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来实施教学过程,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其设计应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

(一)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提出:认为学习的认知过程包含视觉、言语两个加工系统,当建构基于言语和视觉时,学习者在言语短时记忆和视觉短时记忆之间建立连贯的心理表征,并在言语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系统的联系后,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可通过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Paivio后来又通过实验证实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1]。双重编码理论是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与使用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现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媒体设计的一个主要理论。他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内在特征所决定的,它不易被教学媒体设计改变。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及学习活动本身的缺损造成额外的认知加工活动所致。外在认知负荷对学习起干扰作用,而有效认知负荷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认知负荷理论还认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工作记忆加工的信息容量,则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2];因此,课堂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控制好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同时保证总的认知负荷在工作记忆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不造成认知负荷超载。

(三)情景创设与认知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情境,形成一种所谓的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的,从而强调要创设情境。特定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进而调动表象储存,做重新组合,使学生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能力的新发展。所以,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也是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的宗旨。

三、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策略

(一)从课件可重用性的角度选取制作软件

为提高课件的使用率,开始制作时就应考虑到课件的可重用性、共享性,选用较常见的软件工具。尽量避免采用难度大或偏的技术,设计过程中保持规范统一,方便教师二次加工,提高课件的可重用性。本文所谈的课堂数学课件的设计就是基于常用的文稿演示型软件PowerPoint与动态几何软件《几何画板》而谈的。根据多媒体效应,这两种软件组合所实现的效果便是用文本和动画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

(二)课件内容的设计

1.独立元素交互效应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交互材料时,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这也符合学习者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正弦型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与性质时,先分别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函数y=Asin x,函数y=Asinωx,函数y=sin (x+φ) 的图像与性质,让学生仔细观察参数A、ω、φ变化时对以上各图像及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呈现并总结正弦型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与性质。这样,将教学内容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部分后整体的方式加以拆分,学生理解起来就不再会有困难。

2.分散注意力效应

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有时会对其加以注释,如果概念与注释之间是分开的,学习者就必须在概念与注释之间来回“穿梭”,这种不断“寻找———匹配”相关信息的过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分散注意效应的办法是整合材料中相互所指的部分,以减轻认知负荷。因此,在课件设计中要将相关内容的媒体要素以整合的方式呈现,这样才能使学习者较有效地获得信息。例如:将包含相关数学概念的文字制成图表,并将相关的概念说明放在图表的合适位置,这样可促进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如图1)。

对于只有图形的学习材料,也可适当地在图中加入说明性文字,尽管这样会使信息源增多,但却让学生无需在工作记忆中对图表进行语义联想及猜测,降低了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根据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空间接近原则,应想方设法把对应文字和图表、图形的位置适当摆放得更紧密些。文本应是对图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的精准的描述(如图2)。

另外,一些解题的推导过程,不可直接写进课件,可将其以声音的方式转换到听觉加工渠道,以减少视觉加工渠道的认知负荷;或将文字适当地精简,以教师讲解或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为主。

3.冗余效应

虽然整合材料中互相所指的个体信息源可以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但这需以各种不同信息源不能被单独理解为前提条件。整合包含多余或重复信息的学习材料并不可取,会造成冗余效应。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应避免呈现无关或带有重复教学信息的媒体,以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例如:在说明平面直角坐标中四个象限的分类及位置时,如果同时使用图像和文字材料来描述(如图3),就会造成冗余效应。因为图像的信息已不解自明,文字部分的说明显然是多余的,所以删除文字说明部分,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三)课件版面布局的设计

课件的版面设计又称版式设计,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根据视觉心理学的要求,对于课件版面的设计就是使各视觉元素合理定位、合理走向,使页面有明确的视觉焦点、清晰的视觉脉络及合理的空间分布,营造版面的视觉美感,达到最佳的诉求效果。

首先,根据视觉学习的简约合宜原则,版面要尽可能地简洁、明了。因为,一方面,人的视觉生理与心理对于同类信息量的接受是有阈限的。另一方面,整体简单,才有利于突出重点。因此,屏幕一幅页面的文字不应太多,每张页面不应超过7-8行。如需传递大量信息,原则就是尽量分组分页。

其次,要强化版面的整体布局,在对课件进行整体编排的时候,将页面中的各种信息分成块状,并注意按照各个信息块主从关系顺序进行排列,加强整体的结构组织和方向视觉秩序(如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在主题形象四周增加空白量,同时调整行间距,使文字显得比较分明,使被强调的主题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四)课件色彩搭配的设计

为使学生对课件的注意保持稳定性,背景与文字、图形的色彩搭配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及艺术规律,合理使用色彩对比来提高课件页面中重要教学内容的色彩刺激强度。

课件中背景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主体色)在选择时可以注意以下原则:(1)限制同时显示的颜色数。一般同一页面不宜超过4种,可用不同层次及形状来配合颜色,增加变化。(2)背景的颜色应起到烘托和突出文字信息的作用,避免模糊匹配色(如表1)放在一起。(3)要注意突出重点,加强对比来表现主题,为达到清晰、明朗的效果,应采用清晰匹配色(如表2)。(4)根据课件的主题与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主色调。如果课件是娱乐性质的或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就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活泼的暖色调来确定基调,如果在大学的课堂中,那么课件基调可以选择比较庄重的色彩。

(五)课件中文字、公式的设计

根据注意广度的特性,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视觉的注意广度大约是“7±2”个[3]。因此,文本字数不宜过多,排版不宜过密。根据知觉的简化性特征,主体倾向于将复杂的信息简化成较为简单的形式,因此,同一页面上使用的字体种类不要太多,否则会显得凌乱而缺乏整体效果。从视觉角度看,宋体、黑体、楷体阅读最省目力,不易造成视觉疲劳,且有很好的识别性。文字的大小要使无论坐在前排还是后排的观众都能看得清,一般选择28-32左右的字型大小即可。另外,特殊字体应转成图像格式,避免不同计算机上不存在同样的字库而导致显示混乱,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其次,能采用图表、公式、动画等形式时要尽量用其代替文字,因为图表、公式和动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容易通过视觉被学生接受,其传递信息的效果更直接,更具有强烈的印象和明确的可视性、可理解性。

(六)课件中动画的设计

根据注意的规律,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4]。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或幻灯片切换功能给不同的多媒体元素呈现相应的动画效果。其次,也可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出一些对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使学生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发现规律、探寻结论,并能使数学实验与活动交流相结合,凸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再次,还可通过几何画板动静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数学美,(如图4分形艺术曲线———勾股树),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应用数学,而且还要鉴赏数学、品味数学。

四、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以现代化理念为指导。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视觉要求及认知、审美心理,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多元化和界面人性化效果, 使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色彩、布局、文字及整体层次的构设上既平衡又有变化,既有表现力又有艺术感染力,将字幕、图形、动画、色彩及各种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相映成趣,不仅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还给他们提供分析、理解数学内容的最佳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燕敏.同步多媒体课件对学习认知的优势及其制作[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5) :56.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9) :16-19.

[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数学课件 篇11

笔者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直比较注重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以下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几点体会:

一、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不用刻意,只要稍稍想一想,我们都能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现象蕴藏于生活中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比如存款利率问题,商品价格问题,促销打折问题,建筑造型问题,家具结构问题,橱窗支架问题,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触目皆是。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得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就得给学生一双数学的“慧眼”,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数学事实,发现数学现象,从中感受到这个世界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十分重要。

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常常利用课前、课后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身边的数学素材,体会数学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学习数学就能如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悦纳心理。

在执教低年级数学时,我想到低年级小朋友由于刚接触数学,于是特别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尽量把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时候,我便首先将同学们引向一幅“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让他们数一数“校园”中的实物,接着又把同学们带到教室外边,让他们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物体,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眼前,从而觉得数学不再陌生,不再神秘,就如朋友一般。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将教室布置为商店,从学生中推选几个售货员,其余学生充当顾客,让学生们模拟购买学习用品,学生在这样一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写数学日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创设机会让他们学习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如星期天跟着母亲到菜场买了几样菜肴,哪种菜肴价格多少,用了多少钱;自己的家距离学校大概多少路程,从家里走到学校大约要用多长时间等等。开始的时候,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不免有点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至少对生活中的数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并且将原本缺少生活情趣的数学题材变成了自己感兴趣的、活生生的“数学故事”,这无疑有益于他们的数学学习。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应该注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开始了解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力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尽量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努力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到生活领域和生产实践中接触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材中编入的例题与实际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必须努力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模拟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蕴含数学问题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感知和探究数学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何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进行探究、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这里,笔者试列举自己教例加以说明:

可以在游戏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比如,教学《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借此初步感受不同的平面圖形;接着引导学生给图形起名字,分角色扮演不同图形,自述各自的“形象”、处所、用途等等。有了这样的游戏活动作引子,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时,就有了特别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学习的时候就会专注、投入,学习效果自然就比较好。

可以在动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特意让学生看了“猴子骑车”的动画,让他们从车子行走平稳而不会颠簸的事实中,发现圆形轮子安全性;同时也从感性上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知,学生深深感到了数学生动有趣、有血有肉,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而且利用感性认识来支撑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还可以在活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在高年级学生中,我就注重通过丰富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数学的生活意识。比如,学习平面图形、绘制学校平面图时,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测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去测量校舍建筑、球场操场、花坛水池等的长和宽,然后按规定比例画到白纸上;再如,教学有关《乘法的估算》时,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先告诉学生咱们学校报告厅300个座位,再请他们猜一猜“我们一个年级有7个班,每班有53人,全年级到报告厅开会,能坐得下吗?”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大略算出参会人数,进而引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乘法的估算。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理解知识是一种学习,运用知识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如果不能引导他们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训练他们将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是无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多只是考试的能手。因此,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我们应该让他们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这既是学生们所乐意的,也是教师所必须关注的。

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贯比较重视。在教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内容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为自己的照片装饰精美边框的应用环节;教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内容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回家试着帮助爸爸妈妈算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面砖数量、购买面砖所需钱数等应用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除了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可以直接参与的生活场景,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外,我还经常借助故事,蕴含数学问题,让学生进入虚拟的生活情境,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有一次在数学活动课上,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

张大伯在摆摊卖螃蟹,两位小青年来到跟前要买他的螃蟹,问:“这螃蟹一斤要卖多少钱?”张大伯说:“30元一斤。”其中一个青年说“我只喜欢吃蟹身,一斤只能收我15元。”另一个青年说:“我只要吃蟹爪,你也只能按15元一斤收钱。”张大伯听了,觉得有道理,就依了他们,把螃蟹身子和爪子分开,都按15元一斤收了钱。回家的路上仔细一算,这才发觉上了两个青年人的当。

讲完故事后,我让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哪个数学知识来说明张大伯为什么上当了?这时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好奇又引发了探究的欲望,而探究欲望又促使他们开始积极地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也他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有益于他们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用Flash制作数学课件的体会 篇12

一、课件界面的安排

课件的界面布局应该设置统一的版式和背景。版式设计要求美观、简洁, 标题和按钮要突出。界面四周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 将界面分成两部分:内容区和按钮区。内容区用来放置标题及各场景的画面;按钮区一般在界面的底端或两侧, 放置所有的按钮, 对齐排列。色彩搭配要综合考虑授课对象的年龄和文化水平, 统一主色调。背景可以选用浅色的图像, 课件内容与背景色彩要对比鲜明, 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 控制在三到四种色彩以内。背景音乐使用节奏欢快的轻音乐或钢琴曲, 控制按钮都使用同一种声音。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会被音乐和不同的按钮声音所吸引, 忽视教学的内容。

二、课件的交互控制

在Flash课件中实现交互控制, 主要是给帧和按钮添加Action Script动作脚本语句。给帧添加动作很简单, 例如要让动画停在某一关键帧, 只要选中对应的关键帧, 在动作面板中输入“stop () ;”即可。给按钮添加代码相对复杂, 按钮所有的代码必须放在on (release) {……}格式的大括号中, 写出对应按钮的代码或格式。以数学课件《圆柱的体积》为例, 在“主界面”中放置四个导航按钮, 依次对应“封面”“复习”“公式推导”和“练习”四个场景。通过对各按钮添加代码, 与各个场景连接。例如:在“复习”按钮中添加“on (release) {goto And Stop ("复习", 1) ;}”, 课件运行后, 单击该按钮就进入复习场景。按照此方法, 只需输入对应的场景名称及具体帧号替换该格式即可, 依次制作其他导航按钮的交互。当然还要制作“退出”按钮, 添加动作“on (release) {fsc omma nd ("q uit") ;}”, 用来关闭课件。场景中, 针对重难点内容的动画, 进行了交互控制, 设置了“停止”“播放”“返回”等控制按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选择性地反复演示某些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最后在练习场景中放置一些交互式习题, 每道习题旁制作一个“答案”按钮。学生通过点击按钮与课件交互, 既能巩固新课知识, 又能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件的优化技巧

(1) 使用元件。制作课件时, 可以将对象制作成元件, 保存在库中。使用时直接把元件从库中拖入场景, 能够反复调用。只需要修改该元件, 舞台中元件的实例就会自动更正。另外, 重复使用元件不会增加Flash文件量大小, 节约占用空间。

(2) 管理库中的元素。库中往往会存放大量的元件及素材, 如果不进行分类, 会显得杂乱而无序, 不便于使用和修改。因此要及时将库中元素分类存放, 归类命名。可以按场景来建立文件夹, 存放该场景使用的所有元件。然后在场景文件夹下再创建多个子文件夹, 分别放置对应的图形、按钮、影片剪辑元件。对于一些多个场景都要使用的按钮、图片、声音等素材, 可在库中单独建立公共文件夹存放。

(3) 分多个图层制作。用Flash制作课件时, 一般需要添加多个图层, 为了区别各个图层中的对象特征, 我们应及时给图层重新命名。如果图层中放置的是元件, 可以将图层的名称与元件名称对应, 这样能够清楚地知道图层中的内容, 方便修改和移动。另外, 最好将不同的对象放置在不同的图层, 把不使用的图层锁定。

参考文献

[1]邓广彪, 粱婷婷.浅谈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J].科技信息, 2009 (8) .

上一篇:妊娠性糖尿病下一篇:涅茨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