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把关人

2024-09-26

传统把关人(共10篇)

传统把关人 篇1

一、引言

2015年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媒体融合进程,中央三大媒体也都在融合转型中找到发展机遇:新华社打造全媒体报道平台;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为用户炮制新闻大餐;中央电视台打造“智慧融媒体”,央视新闻新媒体便是其中优秀品牌,各平台用户数已达2.68亿。

然而,机遇中暗含挑战。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信息海量化,不再为以纸媒、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所独有,舆论更加难控,这也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冲击,给传统媒体“把关人”身份带来挑战。

因此,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定位,采取合适的传播方式异常重要。在我国,“两微一端”,也就是微博、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主流传统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主要形式,这也是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而微视频、直播、云计算、H5、VR等新手段、新技术的嵌入应用,使得传统媒体“玩转”新媒体。可以说,传统媒体正利用新思路、新技术不断在移动互联领域拓展应用,在网络冗杂的信息环境中,去伪存真,努力维护和加强“把关人”身份,抢占话语权。

笔者作为央视新媒体工作者,将重点结合央视新闻新媒体,运用大众传播学相关理论,浅谈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深化。

二、重温“把关人”理论,简述当前社会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

谈到媒体“把关人”,我们常常更多涉及业务讨论,但也必须先把“把关人”的理论概念搞清楚。

作为传播学经典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率先提出。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他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人们把媒体工作者,如记者、编辑等称作新闻信息“把关人”。

麦克卢汉说过:“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够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这说明,媒介让人们不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化为知识,开阔视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工作者作为“把关人”已经自觉、主动地过滤掉“无用信息”或“不良信息”。

但这一传播形式在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利用电脑就可以在BBS、微博、微信发布信息,发表观点,分享知识。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深入发展,让广大受众转化为用户,大家不用打开电脑,一部智能手机就足以完成信息传播过程。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手机网民达6.20亿人,网站达423家,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90.1%。在我国,手机上网比例已远超PC端。可以说,一部手机,联通世界。

科技发展让信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使得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产生变化,也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人们已不再被动获取新闻信息,而是化身传播者,主动传递信息。

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把关人”,传统媒体“权威发布”的天平渐渐失衡。如此看来,传统媒体“把关人”起到的“过滤”作用,似乎被弱化。

三、新媒体时代,为何需深化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

的确,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且改变了新闻语言、叙事和理念。但新媒体传播同样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同样担负社会责任,同样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的控制、制约。

政府引领、多方参与,依法治网、规范秩序,是我国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法和有力保障。我国正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于7月公布了《网络安全法(草案二审稿)》。为了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出台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净化了网络生态。然而,广大媒体从业者作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应深化“把关”意识,更积极、主动、自觉地承担“把关”责任,客观全面传递信息,维护公众利益。

(一)网络空间问题丛生,谣言犯罪日趋严重

网民及信息传播者自我“把关”不力,部分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网络道德建设不够成熟,国家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等原因让网络空间问题丛生,淫秽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犯罪、版权问题等,导致用户深受其害。

当下,打击网络谣言的战场从微博“燃烧”到微信。一只小龙虾就能传出5种不同版本的谣言:小龙虾不是虾是一种虫子;曾用来帮日军处理尸体;餐馆小龙虾多来自河沟;小龙虾体内各种重金属超标;跟横纹肌溶解症有关。这种2013年就有的谣言2015年又被拿出来在微信上传播。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每月都会刊载一篇谣言盘点,阅读量常超10万。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设陷阱、造谣言、拉粉丝、恶作剧,欺骗用户,牟取私利,如果不是传统媒体“把关人”在新媒体平台把好信息关,越来越多的谣言将给网络环境,给用户带来巨大伤害。

(二)掌控话语权,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延伸“把关”意识

传统媒体长期承担社会监督责任,把公众权益看得更高,比追求商业利益的互联网公司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影响力,更易使受众信服。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伴生的恶习,除了需要国家不断推进网络治理进程外,更需要传统媒体率先抢占话语权,深化“把关”意识,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把关使。

2016年7月19~20日,北京遭遇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这让很多人不禁回想起4年前北京7.21暴雨,那场特大暴雨灾害曾夺去70多人的生命。庆幸的是,暴雨的洗礼,让我们看到城市的进步,北京今夏7.20不再是4年前的7.21。

首先,不同于4年前突出灾难性报道,传统媒体今年在全媒体平台实时关注雨情、预警、积水、拥堵,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给用户。其次,不得不遗憾地说,任何灾难现场都不乏谣言的“身影”。暴雨来袭之际,很多微信用户都在朋友圈转发“京藏高速居庸关段山体滑坡”“大悦城门口成河”“二环已淹没汽车”“公主坟地铁内全是积水”“公共自行车漏电伤人”等虚假消息,竟然还是“有图有真相”。

面对灾难,这些传言用户无法甄别。这时急需相关部门权威发布,急需新闻媒体辨识谣言,更需要市民积极转发、协助辟谣。央视特约撰稿人王健在评论中说得好:“任何一次对自然灾害的有效应对,都始于信息的有效发布。”

20日,央视新闻新媒体各平台第一时间回应谣言,微博转发官方消息辟谣,微信单期打谣,客户端直接推送事实,提醒用户不信谣、不传谣。当然,不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京报官微等都作出反应。当天,在谣言刷屏之后,笔者朋友圈短时间内又被大量用户转发的传统媒体辟谣文章刷屏。

虚假信息终究不能主宰用户,传统媒体回击谣言的“战争”是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博弈。这也反映了传统媒体作为新闻“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更要确保信息畅通,掌控话语权,引导舆论,向用户传递真实资讯。

(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传统媒体“把关人”深化角色

在我国,传统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更应该积极做好舆论工作。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调研,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作为媒体工作者,笔者犹记在这场调研活动中,习总书记用新媒体与网民、记者互动。不仅如此,他还明确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当前媒体融合大潮中,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勇于担当,牢记“把关”意识,在宣传党的主张时把握节奏、讲究策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帮助受众明辨是非,澄清谬误,营造清朗的舆论空间。

四、传统媒体人如何在工作中深化“把关人”角色

当前,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商业媒体,均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形式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其中资讯量最大、安全性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当属新闻客户端。

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6259个,其中传统媒体微博为17323个。Trustadata市场调查机构数据表明,中国移动新闻客户端在2015年达到5.2亿个,2015年用户覆盖率1~10的多数互联网公司,可视为新闻客户端的第一列方阵,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在用户中覆盖率较大,占据10~20位的第二列方阵。中国社科院2015年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全国超过9成的受访者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超8成受访者下载过新闻客户端,客户端成为民众在手机端获取新闻的首选渠道;而综合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为受访者首选,境内媒体新闻客户端位列第三;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相当。

以上数据显示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这是新媒体平台分众化传播的结果,也是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带来的竞争现象。

相比综合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如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以及商业公司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更注重时政、国际、军事、财经、社会等“硬新闻”,并不靠娱乐新闻、“标题党”博取用户量。这种内容设计体现了传统媒体的自身定位,体现了“把关人”意志,有助于成就新闻客户端的特色。

然而,新媒体新闻语言与新闻发布方式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新闻“把关人”角色应当在选题、原创、审稿、页面和有效互动等环节上得到深化。

(一)重要选题抢时效,传统媒体“把关人”要习惯主动推送

当前有用户和学者认为,新闻客户端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时效性不理想。事实上,这是新闻客户端不可避免的问题。当面对重大新闻时,大家都在抢时效,抢首发,而信源的单一性使得同质化现象更为突出。

什么样的新闻资讯需要用户知道?什么样的新闻现场用户想要看到?事件发展过程中哪些环节适合新媒体报道?会否会产生舆情?……这些常常是媒体“把关人”关注的重点。在面对突发事件、确定信源可靠的情况下,抢时效、抢推送才是新媒体新闻传播重中之重。

快推送、抓现场、持续报道,是传统媒体“把关人”需要习惯的工作节奏。尤其是新闻推送环节,这是信息到达用户的最快方式。央级新闻媒体移动端全天24小时值班,就是为了实时监测信息发布,实时向用户推送重要的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工作者新闻敏感度高,“把关人”抢选题、抢时效意识已深入脑海,只要把“主动推送”形成习惯,就能更快适应新媒体传播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方式。

当然,新闻客户端要闻推送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时段,一旦过度推送新闻,就会让用户产生厌烦,从而导致用户卸载客户端。

(二)独家原创抢用户,传统媒体“把关人”要敢于全媒体发布

每家新闻客户端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用户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性地阅读,但“独家原创”是传统媒体的生命,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如此。面对独家内容,“把关人”要有头条意识、页面思维和多平台推广发布的准备。独家视频+原创新闻,是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特色,也是客户端“把关人”在内容选题方面的一贯追求。

2015年12月31日19点59分,在《新闻联播》播出《习近平主席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的消息后,央视新闻客户端首发首推重量级独家文稿《【独家探访】习主席办公室今年换了7张新照片!》。

独家视频、深度比对图片、文风接地气,这条时政稿件当晚火爆全国,被大批门户网站、传统媒体官网、新媒体平台以及多个地方卫视转载发布。同时让央视新闻客户端收获数十万阅读量,其官微、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也达到10万以上,“今日头条”官方账号平台跟帖量多达450余篇,用户在多平台互动,积极点赞。文稿发出第二天,也就是2016年1月1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日下载量呈现新高。可见,好新闻传达出的正能量,用户感受得到。

如今,传统媒体人常会迷惘,是选择“渠道为王”还是坚持“内容为王”?笔者认为,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央视新闻客户端这篇稿件的成功就在于新闻“把关人”处理选题时,以内容为核心,突出原创;在信息发布时,充分考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终实现多渠道、全媒体发布推广。

(三)审稿环节必须有,传统媒体“把关人”优秀传统不能丢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少不了“审核”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个“把关人”,记者、编辑、审核编辑、主编、制片人、主任等都会充当“把关人”角色。

首先,全媒体记者往往是由传统媒体记者转化而来,在文风和新闻语言上,或许不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要求。这就需要编辑对稿件进行处理,同时告知记者哪些消息适合传统媒体,哪些新闻适合新媒体发布,这是传统媒体记者转化为全媒体记者的重要一步。其次,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媒体工作者需加强审核把关,以免被假新闻欺骗,误导用户。

当前新媒体传播中,微视频是一大亮点,“V观”系列则是央视新闻客户端独家微视频。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客户端制作了1100多条V观视频,每条新闻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都经过至少三级审稿,哪怕一个标点的误用都逃不过“把关人”的火眼金睛。

这种三级审稿流程是优质新闻的保证,这种优秀传统更应在新媒体平台继续发扬。

(四)页面思维要加强,传统媒体“把关人”需深化页面意识

和传统媒体各司其职不同,新媒体编辑作为“把关人”的同时还是责编,是美工,是排版工。这种角色转变需要传统媒体“把关人”培养页面思维,深化页面意识。

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页面“把关人”要善于选择,不能漏题,可以适度“标题党”,用图要精准,排版要讲究,时刻注意利用不同新闻形式丰富页面。当然,这种能力和思维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优秀的页面责编工作不轻松,客户端首页“把关人”更起到引导用户阅读的作用。要不断培养选题意识、页面意识,把自己看做用户,多呈现用户爱看的优质新闻现场;同时也要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身份,向用户传递具有正能量的新闻资讯。

(五)实时互动不能少,传统媒体“把关人”要重视有效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用户参与度大大提高。当前互动性最强的要数“移动视频直播”,各大客户端都把直播作为创新亮点。相比较而言,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直播选题偏重娱乐化,传统新闻媒体直播选题集中在社会民生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方面。但不管哪类,新闻客户端“移动视频直播”都大大提高了用户的线上参与热情。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在“移动直播”过程中至少有三位“把关人”:出境记者、主持人以及隐藏在后台审核用户回帖的编辑。三位“把关人”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把好“直播关”。

直播中,现场记者应把好“视频关”,选择有效信息进行直播,规避不良场景,直播前的策划更不可或缺;主持人在实时与用户互动时,要把握好角度,有效互动,引导用户观看直播;后台审核编辑在处理用户留言时,必须把好“用户关”,粗俗、恶意、具有伤害性或容易误导其他用户的留言不予通过,对党和国家不利的用户留言也不能予以通过。

五、结语

如今,传统媒体都在寻求转型,开拓新媒体领域应用,同时也没有放弃大众传播形式。媒体融合是一条新路,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前进。媒体融合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路,媒介从产生到今天蓬勃发展,何尝不是一步步融合前进的结果?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全媒体发布的责任,“把关人”身份没有失效,更没有弱化。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把关人”触角更为灵敏,身份更加多元,角色更加深化。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漫天遍地的信息扑面而来,孰真孰假,用户无法辨别。商业媒体、自媒体,这些机构及个人为了追逐利润或个人利益,或多或少牺牲了公众权益。传统媒体不同,它为公众而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一股清流。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把关人”在新媒体传播中把握主动权,在新媒体领域掌控话语权,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去伪存真,溯本清源,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公众利益,成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8-89.

[2]丹尼斯·麦奎尔(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27.

[3]丹尼斯·麦奎尔(英),斯文·温德尔(瑞典).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6-68.

[4]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5:68.

[5]黄楚新.新媒体:融合与发展[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10-112.

[6]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01-22.

[7]小龙虾是虫?专家详解关于小龙虾的五个传言[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5/15/c_124714982.htm,2013-05-15.

[8][视频]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DB/OL].央视网,http://news.cntv.cn/2016/02/19/VIDEv Tv4Too4tzsi Vfn ta Mdq160219.shtml,2016-02-19.

[9]“两微一端”的点与面[DB/OL].中国出版网,http://www.chuban.cc/cbsd/201512/t20151223_171603.html,2015-12-23.

[10]【独家探访】习主席办公室今年换了7张新照片![DB/OL].央视网,http://m.news.cntv.cn/2015/12/31/ARTI1451560747024948.shtml,2015-12-31.

进口食品安全的把关人 篇2

近日,《望东方周刊》记者探访了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地了解一线检验员针对进口食品和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工作。

搜寻每一块变色木头和缝隙中的虫卵

首都机场附近的顺平路上矗立着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这里是一站式通关中心,“报关、报检、完税、放行”都在楼里一条龙完成。

通过首都机场航空口岸入境的货物,落地后的第一站就是承运货物进出港的中国国际航空地面服务总公司,当货物被分拨到二级库以后,货主或代理公司就可以拿着《入境货物报检单》以及相关文件去报检大厅窗口报检了。

“所有需要申报的法检货物都要进入集中审单平台,系统审核通过后会自动生成一个正式的报检号,检务处通过这个报检号和集中审单系统,把货物的电子信息调出来,和纸面信息进行比对,审核符不符合检验检疫的要求。”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检务处副处长任雪梅告诉《望东方周刊》。

海关放行后,货物被运到货物检验检疫处的查验现场。在打开货箱抽取货物检验样本前,木质外包装首先被查验。“目测木质包装上面有没有虫道,有没有蓝变现象和各种有害生物的为害状。”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货检处的王宇告诉《望东方周刊》。

“木质包装是法检货物。查验员要擦亮双眼,搜寻每一块变色木头和缝隙中的虫卵。有些货物的木质包装是从疫区来的,就必须经过熏蒸,确认木质包装安全无害才能放行。”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钱宏伟对本刊记者说。

2011年9月,首都机场检验检疫人员在对来自印度孟买的一批货物进行木质包装检验时发现了大量木质碎屑和活虫,实验室检测后确认活虫为苏丹双棘长蠹。这是中国首次截获此种检疫性有害昆虫,其在中国没有天敌,一旦入境会迅速繁殖,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

木质包装检验合格后,就要开箱对货物进行“货证相符”检验以及专业人员的“感官检验”,然后按国家标准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开具送检单送实验室检测。

境外食品进关时往往使用原产地标签,货主就要根据国家标准,把需要标注的内容做成中文标签贴上去。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货检处食品监管科原科长乌日嘎告诉《望东方周刊》,进口食品贴上中文标签是一项硬规定,“有些老百姓以为没有中文的才是真的进口货,那是误会了”。

王宇说,自2011年11月1日起,未印制或未加贴合格的中文标签的产品不得进口,这样就堵住了那些伪洋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通道。

为了公正,实验人员不知样品来源

为进一步检验抽取的样品将被带到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样品从机场送到实验室,其相关信息也要经过“语言转换”。

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张朝晖博士介绍说,报检程序的系统和实验室的系统是分开的,“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公正,我们把这两个系统设计为互不干扰,实验人员不知道样品来源。”

在食品实验室,首先要对样品做“前处理”。“前处理”就是对所检测项目进行提取净化浓缩的过程,张朝晖说,“比如说检测酱油,我们让它体积变小浓度变大,防腐剂就更容易检测出来。”

“原来上学时用分液漏斗摇晃分离提取的场景现在都见不到了,这里都实现了机器自动化。”实验室桌上放着豆油、花生油和瓜子油三种不同的食用油,各有各的味道,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的气象色谱,主要用于小分子检测,“芳香物质,酯类化合物等,分子比较短,在常温下能‘闻’到的东西,用气象色谱就能检测出其内部结构特点。”张朝晖说。

对化合物进行有效分离后,再用质谱做分子量级的称重,根据质量数来确证该化合物是什么。“比照化合物身份就要有标准品,要讲究溯源性。”张朝晖介绍说,技术中心有一个标准品储藏库,储藏着各种提纯后的化学物质供比对。

检测结果在电脑系统上实时更新,货主递交了检测产品就可以在网上跟踪检测过程。检验全部合格后,货物检验检疫处与检务处联手办公,才会给货主发放卫生证书并加贴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至此,进口食品才有机会被中国消费者买进门。

惩治“不懂法、不学法、还不畏法”的

比起技术中心只对样品负责的单纯技术活来,和货主打交道的一线货检员会经常遇到不配合查验的货主,其把关过程更为复杂。

2009年4月,国内某酒厂驻京办从德国进口了180瓶葡萄酒,因缺少卫生证书等相关手续被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施封。“按照规定,如货主私自开封至少要罚款3万元,但这货主很狡猾,没动封条,在箱底掏了个洞,把真酒全部换成了每瓶不足5元的假酒。”钱宏伟向本刊记者回忆说。

“我们与该酒厂驻京办主任联系,但对方置之不理,我给了他最后期限,明确告诉他如果一周内还不来,一切后果自负。”曾当过兵的钱宏伟发了狠,下定决心要惩治这个“不懂法、不学法、还不畏法”的货主。他设法把这家酒厂的副厂长叫到办公室,驻京办主任随后被副厂长强令赶到现场,最后该酒厂交出當批德国葡萄酒,被检验检疫局尽数销毁,同时接受了行政处罚。

“国内货主拒不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外国人嚣张的情况也不少见”。钱宏伟说,有一次某国农业部领导要在驻中国使馆设宴,从该国进口了一批牛肉和水果,因为要急用,竟然只走完报检第一关,还没等货检处查验,就强行把货拉走。“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把家伙(封条)准备好,说走就走,在运送货物的车辆到达目的地前堵住了他们。”

“知道车里的东西还没通过检查吗?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就要遵守中国法律,必须现场检验!”面对钱宏伟的质问,对方当事人哑口无言。后来考虑到中外关系,在征得该使馆同意后,检疫局一行人进入该使馆内,对未检的进口牛肉和水果采集了检验样品。

因为经常扣留不合格货物,经常查办违法、违规案件,钱宏伟得罪了不少人。私车牌照让人卸过,车胎被人扎过,还收到过恐吓电话恐吓信,但是他说自己早在兵营里就学会了在危险面前绝不服软。

请“对立面”来提意见

不久前,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周承利主持召开了“社会监督员”会议,这些监督员来自检疫局工作的“对立面”,有的来自报检公司,有的来自进出口企业,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检疫局提意见。

周承利在会上说,“我经常对社会监督员说,你们就是我们的啄木鸟,专门剔除我们肌体中的病害,是我们难得的好医生!”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 篇3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由此, “把关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 网络媒体凭借着快捷的优势, 风头迅速盖过了传统媒体, 但有闻必录、有情必报的弊端也暴露出了网络环境的监管问题。传统媒体由于信源渠道较单一, 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呈放射状送达受众, 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把关以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准确。而网络媒体则不然, 因为在网络中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被设计的, 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都虚实难辨, 所以网络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使人信服。尽管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 但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淡化把关意识, 对没有新闻来源、缺少事实依据的信息未经核实就加以发布, 这也是降低网络媒体在受众心中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何为网络媒体及其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也可以看做是对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一种融合, 当提到网络媒体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刊登新闻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用闵大洪所下的定义来说, 网络媒体就是“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 (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 , 具有公信力, 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1) 然而, 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 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

首先, 真实性弱。网络中的新闻信息可能来自传统媒体、官方, 也可能来自某个论坛等, 由于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有着严格的层层把关, 因此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 很难保证其真实可靠。

其次, 信息庞杂。网络世界给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提供了空间, 其技术手段“超链接”的介入, 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跨度。往往会出现一条信息跑遍全球, 却有几种说法的尴尬局面。

再次, 低俗信息泛滥。出于盈利需要, 一些商业网站会把广告性质的信息包装成新闻发布出来, 通读全篇只读到宣传, 毫无新闻价值可言。而且网络媒体中会出现噱头新闻, 用大胆、露骨的标题吸引网民的目光, 赚取点击率。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度比较高, 在信源多元的网络世界里, 各种新闻就会被不断地复制、粘贴, 甚至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信息也会浑水摸鱼地公之于众, 在赢得点击率的同时, 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却被鼠标一点一点侵蚀。

“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的重要性

进入网络时代, 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核实、系统审查减弱了,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于是也就有人开始质疑把关人的存在意义。其实相反, 正因为网络各自为主的宽松环境允许匿名信息的出现, 致使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网络需要把关角色来进行“内净化”, 而用来发布新闻消息的网络媒体更需要施加约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为“获得各方面信息”的占56.11%, 其中主要是接收新闻信息的占82%。 (2) 由此可见, 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多青睐于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虽便捷、及时, 而与此相生的问题新闻使网络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受到威胁。若要维护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重新聚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就要在把关上下工夫, 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加以筛选过滤。

把关力度的加大能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也能对受众有积极的引导。一个出色的网络媒体, 在权衡自身价值之后一定不会放弃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而且媒体把关人针对不同受众, 对信息进行合理整合, 也会引导并逐步影响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另外, 就网络媒体自身而言, 还能净化网络环境, 推动向成熟网络媒体环境发展的步伐。陈力丹教授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拷贝借鉴、用户化、网络原创三个阶段, “现在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 (3) 我国的网络媒体只有刊播权, 而没有采访权, 在发布新闻时多依靠复制粘贴, 因此网络把关成为最直接改善网络环境的手段。

网络媒体把关职责势在必行

网络常常被认为是各自为政的世界, 但真的就没有“秩序”存在的必要吗?当网络媒体这个舆论漩涡失去了中心, 就容易导致信息混乱。把关虽无法使每条信息都具有绝对价值, 但却能有效阻止垃圾信息的不断滋生, 维护网络媒体传播的声誉和形象, 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作用。那么, 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该怎样理解呢?

(一) 网络媒体把关人区别于传统媒体把关人。传统媒体通过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审核把关才能将信息公之于众, 而网络媒体除了记者、编辑外, 还有网站上无法忽视的博客、BBS等把关人群体。由于互联网的庞大容量, 网络媒体把关人的难度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二) 网络媒体从何把关?对于网络媒体的把关, 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切入。宏观上来看, 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对整个网络媒体环境进行管制, 间接把关;微观上来看, 是媒体网站对自己网站内容的直接把关。只有两方面兼顾才能治标治本, 从根本上逐渐改善网络媒体环境, 严格把关, 重塑形象。

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法、管理对网络媒体是强有力的制约方式。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建设及运作方面制定法规条例, 建立起一系列网络媒体新闻发布及把关制度, 为网站提供政策指导和实施监控。不仅能将一些不当信息、违规操作摒弃掉, 还能引导网络媒体良性运转。

网站管理人员合理协调网络媒体论坛中的舆论风气。网络论坛是能翻云覆雨的地方, 在各社区中, 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 但自由过度的环境往往会滋生种种不文明的现象, 包括言语、图片等。此时网站管理人员就要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多带头发表与论坛相关的文章, 引领网站舆论风气;同时, 及时整理论坛信息, 对违规信息进行删除, 优化网络媒体论坛环境。

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对所发布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们言简意赅地指出:“目前互联网所刊载的信息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谁能够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理清头绪, 将新闻内容有条理地报道给读者呢?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 (4) 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其实也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一样, 肩负着传播新闻、引导受众的重要责任。

第一, 要对网络媒体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普及。网络世界的繁杂信息, 需要通过采编人员筛选后, 才会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个过程无法采用系统的衡量程序进行选择, 只能单纯依靠采编人员个人的认知把关, 因此所选信息必定会隐含把关人员的价值观倾向, 对网站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普及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 对信息内容履行把关职责, 要多重并施。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真实都是新闻的生命。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把关, 首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真正留住受众、获得品牌信誉, 而不只是点击率的上升。其次, 网站采编人员要懂得“变相”把关。由于网络媒体只拥有刊播权, 各新闻网站若要将相同内容的新闻, 传播出符合自身网站的风格, 那么在对这类信息进行选择、发布时就要对信息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 掌握好表达的立场与方式。

受众应强化自我把关意识。在网络世界里,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窗口。网民们所发布的评论、意见也是构成网络媒体形象的一部分, 有人说互联网这个科技时代的到来会导致文明的灭亡, 当然, 这个说法有些偏激, 但在这个自由空间, 失去约束的后果必然是混乱。网民要形成自我把关的意识, 对在网络媒体中发表的言语贴上文明标签。在把关过程中, 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民自律是重塑网络媒体形象的一个基础点。

由此看来, “把关人”概念在网络媒体兴盛时代, 非但不会失效, 反而更加任重道远。若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也同样需要进行采集、编辑、整合、发布等一系列程序, 而且由于网络媒体还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健全的传播机制, 各种弊端的出现减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整个环境更迫切需要把关人的存在。当把关无处不在时, 网络媒体形象也就悄然拾回了。

注释

1[1]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3页。

2[2]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新闻记者》, 2000 (7) 。

3[3]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新闻传播》, 《新闻记者》, 2001 (7) , 第53页。

传统把关人 篇4

关键词:把关;培育机制;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8006

“把关人”是传播学理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起着审查、把关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传播高度发展的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与时俱进的扩展、延伸。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观点鲜明、发展迅速、更新率高、影响力强等特点,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乐于发表见解的群体,他们对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好奇积极、有技术优势、易融入、易共情、会分辨、可引领。相对于职业网络传播“把关人”,他们更大众化,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更易发挥“把关人”职能。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把关人”角色研究值得深入开展。目前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探讨研究已逐步开展,但仍缺少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对安徽省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详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中“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外延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重塑的实现途径。

一、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采集方法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安徽某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研究生除外),无硬性条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770人,覆盖本科一二三四年级。

2.数据收集。对抽取的77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问题分为三个板块,一、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特点分析;二、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反应;三、对网络舆情发展中自身网络责任的认识等方面共16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均仔细认真的填写了相关答案。调查时间:2016年4月5日至2016年5月5日。

3.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入计算机,并利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表格。主要统计方法为频率分析。

(二)、数据采集结果

1.第一板块: 日常生活中个人网络言论接触的特点分析。个人网络言论发布的平台和个人言论受关注最多的平台。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770名调查同学中,有630名同学选择了“QQ”,占总人数的81.82%;使用微信、微博、贴吧等信息平台的各占10.39%、3.9%、1.3%。可见QQ平台应该是大学生网民比较信任和乐于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表2可以看出70.13%的学生表示在QQ的发言关注最多;在微博、微信、贴吧的发言受关注较多的比例为25.58%、6.49%、和7.79%。QQ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发布平台,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可以被哪些人看到,哪些人可以评论,相对比较封闭,QQ大多都是自己认识和熟悉的人,能给人以安全感,可控性高。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发布中注重私密性。第一板块的调查明显验证了这一点,QQ这个私人性的可操控平台,是学生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主要面向自己认识的人,在陌生的平台如贴吧和晚于QQ出现的微信(主要功能都在手机平台)上信息发布明显减少。在QQ群的建设上,学生比较积极,但是对自己的群缺乏监管意识,在帖吧等网络平台做版主的比例不高,说明学生在公共空间主动参与管理和主动挑起话题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参与人的积极性很高。日常会浏览各类新闻,同时,74.03%的学生都会选择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帖,表7和表9两项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在网络主动发起吸引关注的帖子。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是非观,会对网络信息进行分辨,有抒发自己意见的渴求,会以参与者的身份发表意见,他们的发言对于网络舆论的形成又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对于papi酱这些网络名人,74.03%的学生都知道,超过40%的学生很肯定知道她的信息。可见,学生对于网络名人会关注和受影响,对papi酱的言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搞笑,有24.68%的学生认为其中有低级趣味的东西,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3.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和自律意识。在发帖时接近80%的学生会考虑到是否合法问题,说明大学生的整体法治意识较高,在自己的帖子被质疑时近90%的学生会审视自己或与对方沟通,说明大学生具有自我把关意识,但是并不明确,与对方沟通说明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背后折射的是对互联网法规的不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社会习俗的不清楚等,也可以发现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尚未形成,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指导和约束。对于网络法律知识超过60%的学生不清楚或只知道一部分。一方面说明互联网法律的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没有重视。受访者意识到了网民媒介素养和网络监管、建立机制的重要性。说明大学生网民中大部分都是有明确的是非观和法律观念的,这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关,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中具备行使“把关人”角色的基础条件,但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促进角色的完善。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意识的挖掘和培育

(一)大学生网民“把关人”角色的先天优势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躍、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新闻发布中最易担当舆论领袖的群体,但是他们担当领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像papi酱这样的人物在大学生中比重很小。但是一个小小的papi酱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量,也说明了大学生网民更容易成为网络舆论领袖,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和政治敏锐性,在价值观激烈冲突的网络世界里,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真伪,在水军充斥的舆论氛围中,属于不易被蛊惑的人群。他们的参与性很强,在网络把关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明辨是非、发表正面言论方面,大学生网民具备先天优势。2015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是2547.7万人,这个庞大的人群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可以发挥正能量,也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激发大学生网民的正能量,唤起大学生主动发挥“把关人”角色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发挥途径

从papi酱从网红到被举报、勒令整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网民发挥了网络舆情“把关人”的作用,广电总局也是在网民举报后才勒令papi酱整改。Papi酱这起网络舆情事件从一开始的备受关注和追捧,到被举报,是网民意见的一致性导致的,网民一致关注时是网红,网民发觉不妥一致要求整改,是另一种网络共同意见的形成。可见,网络统一意见是网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可以选择关注,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有效渠道去处理。这与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吻合。

大众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1-2]。在网络舆情发展中,这个过程的反复速率明显提高,一方意见和反方意见的切换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统一意见的形成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由此次问卷调查可见,大学生网民中很多是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价值观取向的,网络世界的舆论大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冲突,孰是孰非的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争议的焦点,可见统一意见的形成背后是价值观的角逐。“把关人”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中,或者说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水”的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关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把关作用,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导向。

(三)高校网络舆论“把关人”的培育

如何培育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人”意识,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线下大学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学一做”、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价值观塑造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传播中能有一套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明辨是非,正面发声。线上则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宣传力量,让党团有声音、有阵地、有影响,让大学生接触到正确价值观的洗礼。

2.提升大学生网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舶来品,一般是针对职业媒体人,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把关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他们的媒介素养也是应该重点培育的方面。在高校我们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目的也是教会大学生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增加知识储备。除此之外,也应该加设网络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正视互联网已融入日常生活甚至左右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很多国家作为重要学科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培养[3] ,要加强大学生的分析、辨别、利用网络信息能力的教育,在网络舆论铺天盖地涌来的时候想把关、能把关、会把关。

3.“事前把关”与“事后把关”的结合。“把关人”的原始职能是负责审核把关让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在人人都是主播的互联网时代,事前把关的难度加大,自我把关变得更加重要,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民对自己的发帖会考虑合法性原则,说明他们已经有初步把关意识。对于事后把关,大学生網民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们跟帖发言的力度会影响舆情的发展方向,如某高校选课出现拥挤事件,出现了“有人受伤”的虚假报道,吸引了大批量转发,帖子出现后很多大学生发帖澄清无此事,使该舆情在几天后平息,未引起不良影响。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提升大学生的事前把关意识,主要是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发言合法性、真实性、可能会引起的影响进行把关,发言更有理性、顾大局、切实际。事后把关积极性主动性需要加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发挥“把关人”作用。

4.自上而下的网络监管环境。网络监管分为法律监管和道德监管两个内容。互联网的法律体系、道德体系的建设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近些年,国家和各机构、协会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条款,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以行业协会发布的居多,约束力强度不够,时间制定大都在2004年以前,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严重脱节。法律的制定有滞后性,往往需要很长的观察总结分析验证过程,在法律暂时缺失的背景下,网络道德监管的实现变得更加重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网络社会中,道德标准不明,网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网民的道德水平应该是其中较高的,他们的道德引领作用,道德监督作用的发挥,对网络社会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把关”作用。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网络世界的道德观,在舆论面前他们的道德观会做出反应,反作用于网络舆论发展。因此,互联网法治体系亟待完备,道德标准亟待确立,大学生网民的“把关”作用亟待发挥,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净化互联网世界,发挥互联网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危害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总结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律可借鉴到整个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深入把握其中规律并通过教育、调控、适应和引导,把这些实践成果应用于整个互联网治理,正视责任,敢于担当,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实践不断推进互联网治理的理论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1.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李柯.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J].新闻前哨,2013(12):78-79.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訾媛媛:高校妇女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编辑工作者的“把关人”责任 篇5

一、大众传播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而知:普通民众的价值、道德取向, 就其把握能力而言是相当弱的, 俗语讲:“学坏容易、学好难。”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 对于他们来讲就更难了, 往往越是那些阴暗的东西, 对于他们就越有吸引力, 如色情、暴力、毒品以及反叛社会等。这些固然与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其阅历浅有关, 但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传播学专家的观点认为, 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 一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主观世界;虚拟环境是指被人意识到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的能被人直接接触并感受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才能间接感受的环境称为“间接环境”或“虚拟环境”。

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间接环境”大大扩张, 这诚然是一个好的现象, 但与此同时, 也是由于现代人的“虚拟环境”扩张得太大, 人们对这种“间接环境”辨别真假的能力则相对大大缩小了。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无意歪曲“环境”时, 人们无法辨别;二是人们不仅无法辨别, 还将之视为“真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结果难免制造出一幕幕悲剧。“二战”期间,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媒介都不遗余力地宣传其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让多少民众心甘情愿地做了战争的牺牲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有多么可怕!

二、严格把关, 为民众提供良好的“间接环境”

正因为普通民众对“间接环境”不具备准确判断的能力, 而当今社会又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间接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作为担负大众传播这一工作的编辑就更应严格把关, 弘扬主旋律, 让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精神理念和道德准则,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些是党和国家对宣传思想工作要求的一部分内容, 是经常被提到的, 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要教化好民众, 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长期坚持做下去。这虽然会是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 但这也是国家领导者与出版传播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全面提升把关人的素质

要为大众传播的内容把好关, 编辑的个人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有把关人的素质提高了, 才有能力为普通民众选择出更加适合的、健康的、有品位的文化内容。

(一) 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的大众传播工作, 首先是宣传教育工作, 作为编辑第一点就是要端正自己的立场, 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编辑的立场如果不稳, 就无法正确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所提供的“间接环境”就可能是错误的。编辑的政治素质,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政治理论素养。在新时期, 编辑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二) 提高道德和心灵的修养

编辑与教师一样, 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要塑造其他人的灵魂, 编辑自己首先就要具有高尚的灵魂。这就要求编辑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心灵的修养。修养的提升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 要无时无刻地管住自己的身心, 靠量变引发质变, 使自己的人性得到升华。这其中有一个最好的办法, 就是多读圣人之书。笔者认为, 作为中国的编辑,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是很好的提升修养的途径。在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人们的内心世界好像更加空虚了, 面对新旧事物的交替变迁与社会的飞速发展, 许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这种迷茫体现在工作、生活、感情世界等很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需要一位智者来为自己解惑, 为自己导航, 来安慰、指引自己脆弱的心灵。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失为一剂良药,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对名利的淡泊。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佛学精华、诸子百家……他们的大智慧、大气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三) 知识素养的提高

编辑人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其中包括:文学语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外语知识、电脑及网络知识、出版法规知识、编辑知识等。编辑不仅要有杂家式的渊博学识, 更应该学有专长, 成为某种专门学科的专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编辑人员如果不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 就不能了解前沿的信息, 也无法把握所要传播的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编辑要做好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篇6

一、提升新闻价值, 把好舆论导向“关”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 能否成为新闻, 然后被传播, 就看它是否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 是否凝聚了公众的社会需求, 以及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和心理需求, 新闻价值本身应该具有给社会和受众以积极影响的功能。编辑要慧眼视珠, 能从记者、通讯员的众多稿件中把那些内涵丰富、写作有特色、新闻价值高的稿件遴选出来。从一般事件中发现兴奋点、新闻点。稿件的新闻价值并不是轻易被发现的, 有的稿件中某些有价值内容被一大堆次要材料淹没时, 编辑要善于沙里淘金, 对有关信息进行鉴别、筛选、提炼、聚合, 将新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向受众传递。

新闻价值集中体现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编辑一要把好舆论导向“关”。现在信息渠道多了, 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泥沙俱下, 真假难辨, 其中有很多垃圾信息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上传播蔓延, 主流意识形态被稀释、被淡化、被挤压。从社会舆论的角度审视, 编辑平台即话语平台, 编辑权也即话语权。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在实质上对编辑活动放任自流。即使自称最为尊崇“言论自由”的美国, 也没有多少人认可言论自由的绝对优先地位[1]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绝不应该是一个打工挣钱的雇佣劳动者, 而应该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把关人"。编辑要视导向为生命, 始终把正确导舆论向放在首位, 什么是正确舆论?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时, 必须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 看它是否“与时代同步伐、

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是否具有“振奋人们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众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编辑在选稿时, 首先要对稿件的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 再决定取舍和修改加工,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帮助受众降低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 挤压或化解社会上的各种“杂音”。

二、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严把新闻事实“关”

近日, 《新闻记者》2011年第1期批露了2010年十大假新闻, 其中包括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金庸去世等虚假内容。此前, 有的媒体曾刊发过千年木乃伊怀孕、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奥巴马送金正日苹果电脑等引起受众哗然的虚假报道。这些假新闻对象广泛, 涉及很多明星、政要、知名人士和社会敏感热点问题, 扩散速度非常快, 尤其是经过互联网的添枝加叶, 推波助澜, 搞的沸沸扬扬, 像瘟疫和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 致使媒体陷入尴尬境地, 很没面子。虚假报道已成为媒体的公害。

马克思早年说过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萎靡不振”。编辑必须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切实把好新闻事实“关”。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第一基础。编辑要心细如丝, 打破沙锅问 (纹) 到底, 一定要把把新闻事实凿实、弄准。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媒体所作的新闻报道, 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 它不仅要求所反映的人物、事件、事件、地点、因果, 以及所运用的语言、音乐、音响、画面等形式诸因素符合客观规律, 符合生活实际, 而且还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即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趋势, 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使受众能正确者个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总体地位。

三、精心加工修改稿件, 把好新闻质量“关”

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一般说来, 只是半成品、“毛坯”或者“原材料”, 只有经过编辑的整理、加工、优化和升华, 才能变成有价值或价值较高的“成品”, 所以编辑必须把好新闻质量“关”。

在记者、通讯员的稿件中有很多疏漏之处:有的虽有一定价值, 但表达的方式运用不当, 只能是一条新闻线索;有的标题空洞平淡, 缺乏点睛之笔;有的枝蔓太多, 托泥带水、主题反被淡化;有的虽然素材很好, 却被轻描淡写, 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展示, 浪费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闻资源;有的有的稿件文笔不顺, 写作枯燥, 没有可读性, 等等。这些都需要编辑修改加工, 使之优化和升华。编辑要对原稿进行删减、增补、润色, 潜心修改、精细加工。并根据根据稿件的内容和需要, 配发必要的言论, 编者按、串联词、插图、照片、链接背景材料和有关知识, 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报道对象。通过编辑的严格把关和再创作, 使作者的稿件得到优化和升华, 有的甚至可以将“劣稿”、“死稿”变成好稿、重点稿。

“把关”就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每天都生产出更加完美、更加新颖的“新闻产品”的“责任”。■

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升级 篇7

关键词:把关人,新闻专业主义,媒介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势发展,互联网已经基本实现了用户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互联网的使用限制,使拥有接收端的用户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并上传到网络进行分享和互动这一生活方式成为可能。智能移动终端也实现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硬件和软件系统高度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飞速增长。在Web2.0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众的指尖划破了传统媒体和政府组织对话语权的垄断。

“把关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中,认为传媒组织实际扮演了大众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并最终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与受众见面。正如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说:“筛选的艺术也许是它们(媒介)的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新闻把关人的重要性。经过麦克内利、盖尔顿和鲁奇、巴斯、赖利夫妇、德弗勒、休梅克和里茨等学者的开发研究,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理论趋于成熟。

一、自媒体时代原有把关人理论面临困境

(一)把关人范围从新闻职业人扩大至普通大众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发布权完全被媒体垄断,新闻传受关系单向,媒体选择并呈现整个社会的动态和发展。新闻发布之前必经编辑把关,只有通过审核的新闻才能发布。新媒体时代,受众开始拥有传者身份,一条消息能否成为可发布新闻不再由媒体定义,而是由受众决定。同时受众也成为重要的新闻线人,很多重大的突发性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普通大众的新闻发出速度远快于专业媒体。

(二)把关标准受到受众喜好的胁迫,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削弱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看到的新闻是由媒体选择呈现的。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信息最终能否被报道都是由媒体决定的。媒体选择报道的新闻事实以及对该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力度影响受众对该事件的知晓和关注程度,受众的新闻需求基本由媒体左右,媒体在报道新闻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自媒体出现以后,新闻报道的权力下放到普通大众,受众不仅能选择看什么新闻,而且能传播想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受众自主传播新闻更能贴近受众,能够帮助发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例如,2016年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的女子和颐酒店遇袭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案都是由自媒体平台率先发出,然后在网络掀起巨大的舆论浪潮,最后专业媒体加入,加速事件责任问责和积极引导舆情朝着正面方向发展。

(三)把关节点由提前变为滞后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具有严格的程序。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深入采访,编辑成稿以后交给总编辑审核,符合媒体定位和要求的新闻就发布,不符合就取消。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是在信息未呈现给大众之前就进行的筛选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和新闻应用,都没有自主采访新闻的权利,而是依靠转载其他纸媒的新闻生存,这些新闻网站和应用的新闻深受传统媒体新闻质量的影响,难以把关。自媒体持有者的新闻消息在发布之前不受媒体把关,消息发布之后,那些被认为不符合传播价值的消息才会被提供发布平台的管理人员后期删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闻已经发布,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四)信息海量化、复杂化、匿名化加大把关难度

互联网给受众提供了多种寻找信息的方式和发布信息的途径。基本所有能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因此受众发布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受众的匿名性使个人在网络社区上的责任意识空前弱化,行为不受道德约束,传播行为随心所欲,言论容易极端化并迅速引起情绪感染,吸引多数人参与到网络情绪中,造成网络舆情混乱,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网络信息储量巨大,信息可以被任性复制转载,信息版权没有保障,很多真实消息在多重转载的过程中被篡改,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一些信息也经过人为策划推广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网络营销和网络诈骗现象层出不穷。

(五)对舆情把关的重要性凸显

“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交互性达到高峰。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将具有重要性的社会现象或事实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出来,受众接收新闻事实进行人际传播,很难把态度和观点反馈给媒体,只有少数占有媒体资源的精英阶层才能产生互动。此时,舆情还处在隐藏阶段,没有形成明显的舆论。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被网络媒体复制传播,媒体推送新闻也十分注重受众的反馈,基本每条新闻下方都设有评论栏,受众可以对看到的每一条新闻发表看法。此外,微博还会对某些重大的社会议题设置话题,邀请受众参与话题讨论,观察舆情。网民在转载新闻时能附上个人的观点,舆情变得显现化。目前受众自主发布新闻,自发形成舆论,已经成为网络舆情中的重要现象。很多时候,媒体要依赖对舆情的观测来报道新闻事实,以免舆情走向偏失,造成社会动荡。

二、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升级

自媒体时代,新闻把关人并没有消失,而且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原把关人理论和升级版把关人理论并非取代关系,而是并存关系,相辅相成。传统媒体仍需要坚持原有的把关理论,新媒体在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时要审慎,要坚持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拒绝标题党行为。传统媒体为新媒体提供转载内容,新媒体同时也要反哺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要承担扩散新闻的职责还要学会监测舆情,为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和舆情引导提供良好的意见。

其次,认可把关主体的多元性,重点培养新把关人的媒介素养。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以职业把关人为主,同时广大网民成为把关的重要力量,政府是中坚力量。职业把关人要秉承专业把关的理念,重在保证新闻的专业性和新闻深度,要及时筛选出受众发布的信息并有选择地扩大报道力和影响力。同时,还要重视舆情,多方观察,全面监测,要抓住具有扩张潜力的民意舆情,要善于预测可能形成舆论的新闻事件,赶在民情舆论之前引导好舆论走向。中国网民数量众多,网民媒介素质参差不齐,网民缺乏基本的新闻理论知识。尽管其具有新闻的速度优势,但难以保证新闻的质量,参与度不足。面对一些网络新闻和事件,容易被不良情绪感染,会在不良情绪的漩涡中失去理智,从而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网民作为把关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面临媒介素养严重匮乏的危机。为此,我们需要对全体网民展开一次全面的媒介素养培训教育。在职人员的教育水平一般较高,着重培养其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对于无业的儿童和老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应定期开展基本媒介素养培养教育,增强其新闻真实性的识别能力和新闻的参与度。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把制定相关法律惩处措施提上日程,同时加强监管技术的开发,规范互联网信息发布行为。目前,我国仅有一些媒体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对新闻发布规定得极少且不具体,造成当前一些新闻门户网站的标题党现象泛滥成灾。标题党出现以后,网信办频繁约谈网站负责人,但无有效惩处措施,因此这种约束很快便会反弹,问题新闻仍反复出现。由于网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发布的新闻信息能够迅速在人群中扩散。一旦有虚假消息,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难以预见的。特别是在重大的天灾人祸之时,经常容易产生地震、瘟疫、传染病等虚假消息,给原本不幸的灾区造成了二次伤害,使民情更不稳定,不利于援救工作的展开。一旦有网民发布不良信息被举报,提供发布平台的运营商会删除该网民的信息和言论,情节严重的会要求其公开道歉或者处以罚金。但这是预后措施,我们应防患于未然。因此,网民也应该意识到即便是在高度自由的互联网上,违反法律的普通人也应受到严格的惩罚。此外,政府还应加大监管技术的开发。大数据时代,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对整个信息系统健康运行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监管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节省人力资源,并且达到良好的管控效果。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监管除了发现并阻止不良信息流入网络,还能够对网上的网民评论进行全面抽取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抽象化的概括信息,从而晓民情、知民意,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的便民工作,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利。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把关人,作为网民和受众,我们不仅要享受专业媒体为新闻事业的付出,更应该承担起自我把关的责任,要适当学习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把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和方式方法,参与到新闻传播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苏牧.新媒体时代媒体把关人的责任[J].理论观察,2014(8):128-129.

[2]韩璐.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缺失现象探析[J].今传媒,2014(10):65-66.

[3]丁骋,杨雪芳.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再论“把关人”理论的变迁[J].新闻知识,2015(06):14-16.

浅论如何做好新媒体的“把关人” 篇8

过去, 网络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新鲜感, 就像品尝完主流媒体这道“正餐”后, 再去新媒体上吃些“甜点”。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人们对网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之信息管理部门对网络的整治和管理, 网络慢慢走出了“无法无天”的局面, 但是不得不承认, 新媒体仍是传播谣言的主要渠道, 即使是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也难免沦陷。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精耕细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相比, 显得脆弱很多。笔者在宁夏新闻网工作多年, 经历了网络发展的各个时期, 到如今宁夏新闻网微博、微信的操作, 对新媒体应该培养“把关人”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解, 但是和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把关人”从记者、编辑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就新闻报道而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限于版面, 只刊发有意义的新闻, 将旧闻和新闻性比较弱的事件过滤掉, 但是这些新闻仍具有一定的读者群, 在网络上发表后, 也可以获得不错甚至更高的阅读量。所以做新媒体, 在选稿时首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做新闻。这就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传媒的精细化操作更多地转变为管理审核。

新媒体的兴起及其引发的传媒界的改变, 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笔者发现, 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缺乏“把关人”, 或目前存在的“把关人”概念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 所以舆论失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要明确一点, 我们讨论的新媒体“把关人”, 只限于传统新闻媒体或主流媒体所经营的新媒体, 对于那些“毫无操守”一切以点击率为目的, 甚至以传播谣言色情而抓取眼球的自媒体, 确实无“把关人”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认为,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中的“把关人”仍然存在, 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并未完全失灵。笔者很赞同彭兰教授的这个观点, 而且在多年网络工作的管理与操作中, 严把关一直是笔者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甚至是第一要求。因此多年来, 宁夏新闻网及其新媒体从未出过大的失误, 受到自治区宣传部门的肯定。

二、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把关人”

何为“把关人”, 笔者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含义:一是舆论的主导与引导。发布的信息要符合主流思想, 要有舆论导向作用, 不能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传播负能量的东西, 要积极向上, 传播正能量。二是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严格。对信息传播确定规范的流程, 建立惩处机制, 对发布的虚假信息、违规经营进行严格惩处, 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网络信息管理教育, 明确什么样的新闻不能发。三是利用新技术实现对网络事件的监测, 建立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 达到对网络群体事件的精准分析与预警。

在具体操作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新记者

记者是提供“新闻食材”的第一道“把关人”, 试想, 一个不知道如何判断真假的记者, 如何能提供可靠的新闻素材呢?和传统媒体记者不同, 新媒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需要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踏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外, 还要对摄影、摄像、音视频具有操作能力。

(二) 新编辑

与传统媒体编辑的精细化操作相比, 新媒体编辑更多承担着审核员的作用, 其审核、选稿, 阻挡不良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板块的编辑, 每天面对海量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 稍有疏忽就会放过一些虚假信息、违反法律道德的内容。宁夏新闻网、微信微博审核把关的主要依据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信息源必须真实, 有权威依据, 对于道听途说的东西一律不采用;技术上, 严格注册、发帖规定, 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三) 服务员

和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是读者的活动“广场”, 在这个“广场”上, 读者可以阅读、留言、互动, 便捷地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表达、参与的快乐。新媒体编辑要做的就是把人们吸引到“广场”上来, 推出优秀的稿件。这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服务功能, “把关人”不仅要屏蔽不良信息, 还要提供吸引读者的好新闻。

以宁夏新闻网新闻版块为例, 精准定位的读者群是经常上网的这类人群:年龄跨度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 关心社会、民生, 关注社会发展, 通过分析他们需要什么、想了解什么, 从而在内容上加以选择。在细节上, 为了让网民更便捷、更轻松地浏览网页, 我们的网页设计简洁明了, 颜色设置人性化, 栏目设置丰富多彩, 排除各种阅读障碍, 同时技术上保证足够的带宽。

(四) 引导员

一个成熟的新媒体不可能满篇的负面新闻, 但也不会只有正能量, 适当的负面新闻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有利于读者表达对某些事件的不满。但是过多的负面新闻, 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压力。网上引导员和交警很像, 他们在网民情绪堵塞时予以引导, 不良情绪不能堵塞, 也不能流向一个方向。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一定做好网民情绪的引导工作。相比传统媒体, 新媒体的信息一旦发布, 网民的反馈往往在几分钟内完成, 而且容易受彼此言论的影响, 造成过激情绪的蔓延。所以, “把关人”一定要适时删除一些极端言论和帖子, 推荐比较理性的内容。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 新媒体不仅切实需要“把关人”, 而且对“把关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媒体才能完成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戴维·温伯格 (美) .知识的边界[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95-98.

[2]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法律出版社, 2008:55-57.

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把关人” 篇9

传统媒体是非常成熟的媒体,形态成熟,管理有序,运营规范,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训练有素。传统媒体虽然没有新媒体的锐气,但它比新媒体更有功底,更见内力,这些正是新媒体最为缺乏的。

那么,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把关人”呢?

第一,新媒体的编辑应该具有“老编辑”一一传统媒体编辑的功底和本事。他们应该发扬老编辑们的优良传统,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文字功底,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统揽全局的能力,保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发扬精益求精、视差错为眼中钉的精神。

第二,新媒体的编辑应该具备新媒体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与能力。他们不仅要会采(访)会写(稿)会编(辑)会拍(摄影、摄像),还应该具备处理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视频内容等的多种能力,应该具有管理互动社区的能力。他们在具备基本编辑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成为新媒体的审核员、服务员、引导员。

审核员——他们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新闻频道的编辑一天常常要处理上百篇稿件,论坛、博客、贴吧等互动社区的管理员一天需要看成千上万个帖子。审核的内容,既有文字的,也有音视频的,还可能有动漫的。要迅速地浏览,及时发现并删除其中违反法律、人身攻击、对青少年心身有害等内容的贴文。

服务员——为网民提供舒适的网上家园,提供网民读、写、评的平台和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的网上氛围,让网民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得到快乐。编辑要懂得聚拢人气,把更多网民吸引过来,把优秀稿件推介出去,这是网络时代的“为他人做嫁衣”。

引导员——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互动性很强,网民之间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化、乱起哄的情况,严重时这种非理性的网上行为会演变成网下行动,对现实社会产生冲击。无论web1.0还是web20,媒体都不能放弃对网民、对舆论,对社会的引导。网上引导员,有些像交通警察,要能适时适当地引导贴文、网上情绪有序地流动,不能堵塞,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流。这需要按“交通法规”办事,该禁行的禁行,该放行的放行。还要提供准确的交通信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拥堵或顺畅。

第三,新媒体的编辑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依赖于、依存于信息技术,许多新媒体形式是对原有技术的创新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媒体形式。在这些新媒体工作的编辑们,应该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不断从内容、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甚至传送途径等等方面去创新发展,给网民提供更便捷、更新鲜、更优质、更适宜的服务。

传统把关人 篇10

伴随着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 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了多元。总的来看, 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 它们通过制定一些国家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通过限制或者禁止某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第二类是各大网络媒体, 这些网络媒体是职业“把关人”。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依据群体规范和媒体本身的价值标准对众多信息内容做出取舍, 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第三类是网民, 他们通过敲击键盘和滚动鼠标,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或者传播某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在Web2.0时代, 第三类“把关人”的出现逐渐影响甚至消解着前两类“把关人”的把关行为。目前来看, 网民传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上发帖子, 这些BBS有的是专门的论坛, 比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 也有的是一些网站下设的论坛, 比如搜狐社区;二是个人主页, 包括博客、播客、个人空间;三是各种即时通信工具, 有MSN、QQ等多种形式;四是电子邮件, 网民可以依靠电子邮件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众多软件用户友好型的设计使得网民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网民可以在论坛上发帖子, 帖子的内容可以是文字, 可以是图片, 也可以是影音文件的链接, 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布在个人主页上, 与其他网民交友、互动。可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与群组里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交流思想,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同事或亲友传递信息。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网民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信息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和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所占据的范围。

有些信息, 可能是与国家利益、政府制定的规范或者网络媒体的价值标准相违背的, 政府和网络媒体想通过“把关”行为将其排除在公众议程之外, 但是网民队伍的迅速壮大将这种“把关人”的设障逐渐消解, 一方面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但是另一方面也给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把关人”把关行为的价值标准

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传播价值由三种内涵组成:价值源、价值观和价值的实现。价值观即价值标准, 作为联系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纽带, 是决定传播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过程中, 三类属性不同的“把关人”的把关行为都有着各自的价值标准。

作为网络传播宏观“把关人”的政府, 把关行为的标准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这一价值标准并不复杂, 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对于专业“把关人”的网络媒体来说, 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网络媒体要考虑到多种因素: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法规, 其次是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 再次是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 必须通过恰当的把关行为, 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规范之下, 通过从事传播活动, 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 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商业社会中, 经济效益无疑是网络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原动力, 也是大部分网络媒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多数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广告收益, 而广告商投放广告时考虑的内容是网站的点击率和流量。一些网络媒体允许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流入网络传播系统, 希望通过对网民感官的强烈刺激, 抓住他们的眼球。

Web2.0时代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除了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本媒体采编的新闻之外, 又加入了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由于网民是一个匿名的、异质的庞大群体, 传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查。海量的网民必然会传播海量的信息, 一些网络媒体出于节约采编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 往往会直接采纳网民传播的信息, 放松甚至忽视信息的社会文化价值, 对一些不实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 这种现象也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

网民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把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 网民对信息传播的把关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要体现传播者固有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信息本身应该是传播者真实意思的表示, 体现他们的利益诉求;二是信息的表达要满足传播者的表达欲和参与欲。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各行各业, 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这意味着由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必然是异质的。拥有了把关的权力, 就拥有了话语权。由于大部分情况下网民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也就缺少了一种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约束, 网民可以无所顾忌地传播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 甚至淹没了一些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观点和意见的反馈。

综上所述,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把关人”在身份地位和把关标准上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 就是“把关人”应该通过其把关行为, 为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政府来说, 应当与时俱进, 根据网络传播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 及时制定出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 并对网络传播做出合理引导;网络媒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尽量在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之间找出平衡点, 在网民中树立起公信力;网民应着力于提高自身素质, 理性、负责任地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 为网络传播环境的构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上一篇:转轴拨弦三两声下一篇: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