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构建(共11篇)
精彩构建 篇1
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第一, 谁穿得快 (速度) ;第二, 谁掰的玉米多 (收益) ;第三, 谁身上的伤口少 (安全) .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讲到底”的旧貌, 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 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传统教学中, 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 掌握规律.教师以人为本,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 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课堂充满爱和信任
教育是技艺, 更是哲学, 是艺术, 是诗篇, 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 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用师爱去温暖和关怀学生.
1. 巧用肢体语言
有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 即便是对学生关注地一瞥, 或者是轻轻地爱抚, 都会让学生们感到快乐, 认为那是一种“师爱”的真情流露, 是一种安慰与鼓励.这必将引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惜笑的作用—————善意的笑是构建师生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营造宽松氛围的催化剂;会心的笑是促进师生心灵相融的调和油.课堂上, 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声传递爱的惋惜, 甚至是一个热烈的小拥抱, 都可令学生如品香茗, 激动万分.学生也会死心塌地地喜欢老师, 有道是爱屋及乌, 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无形的动力, 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 事半功倍.何愁学习不快乐、成长不健康呢?
笑的运用.教师的笑是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是最能感染学生的.课堂上学生正确流畅地回答了问题, 教师微微一笑, 学生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收获的将是学生的自信;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即使错了, 这时教师微微一笑, 学生会感受人性的关怀与温暖, 收获的将是学生的爱戴.眼神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走上讲台, 扫视一周, 全教室的学生就会鸦雀无声, 这是最好的组织教学的形式之一;学生遇到难题凝神沉思时, 教师给以顾盼, 会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予以关注, 学生会感到老师对他重视而内心欢喜;学生稍有分心, 教师特意的一瞥, 也会使学生立刻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
2. 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热情, 充满关爱, 充满赞赏,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让学生如沐春风.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冷言冷语伤骨肉, 温言温语软石头, 即便是问题学生也会被感动.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真诚平等, 恰如其分, 最好是能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这样才能迸发学生学习的智慧.事实上,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只要教师能扬其长、避其短, 让每个学生都处在被重视的情境下, 学生的心情永远是阳光的、灿烂的.在这种情形下接受新事物、新问题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准确, 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 用惊喜的语气肯定, 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 用“胆子大一些, 试试看, 老师会帮你的”;当他们自己完成了任务时, 用“做得很棒”、“你成功了”!如此等等.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 我们也从某种恰当的角度, 使评价语言变得适合学生接受, 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长期这样做, 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就会明显增强.
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 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 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 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 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 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 轻松自如, 自由发挥, 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激发兴趣, 保持高效授课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 授业, 解惑.”所以教师课前就应该潜心钻研教材, 时刻不能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学生, 才能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 以及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为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手段先进, 教学语言丰富, 教学材料新颖, 教学机智灵活, 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让课堂灵动起来.下面是选自我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1. 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 他决定要重赏西塔, 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 陛下, 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 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 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 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 依此类推, 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 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 几粒麦子, 这有何难, “来人”, 国王令人如数付给西塔.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 第一格内放1粒, 第二格内放2粒, 第三格内放粒, …还没有到第二十格, 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 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 国王很快就看出, 即便拿出全国的粮食, 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因为所需麦粒总数为18446744073709551615.
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 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 仓库高4公尺, 宽10公尺, 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 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国家非常富有, 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 国王就欠了西塔好大一笔债.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 可以很生动地使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 这样得出的结论, 不说一辈子忘不掉, 至少高中这三年可以牢记.
2.在讲解“圆方程”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从飞逝的流星到雨后的彩虹,
从古代的赵州桥到现在的立交桥,
从神六、神七的发射到导弹准确地击中目标等等.
简短的几句话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到处都有美妙的曲线, 这些曲线和方程息息相关, 而在所有封闭曲线中, 最完美的曲线就是圆.优美的语言、独特的引入, 使得课堂自然, 充满清新, 充满智慧, 甚至是充满灵性, 调动了学生潜意识中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研究中来.
3. 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间或讲些数学发展史, 如数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重要成果.
数学大师———欧拉;数学王子———高斯;数学天才———帕斯卡;数学之王———费马;数学怪人———陈景润;几何之父———陈省身等
通过介绍,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感受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这样, 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穿插, 不要刻意讲解, 要做到适时.
要让学生学得好, 学得生动有趣, 作为教师, 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学生一旦对数学感兴趣, 就会乐于接受它, 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 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 才符合学生的口味, 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 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大家认为在分组上采用优差搭配, 甚至有人把优差配成一帮一.表面上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实质把教师的责任分给优生, 妨碍优生的学习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养成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良好习惯.但合作交流是有前提的, 没有分工哪有合作?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的见解哪有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 何谈交流?因此, 要进行合作学习先要学会或安排分工计划, 要进行交流学习先要发动大家独立思考, 不然就把教师讲变为少数学生讲了.
合作交流应以学习水平同层面的学生分组为宜, 优差搭配是不恰当的.互助精神应该提倡, 但一对一硬性去帮, 应该说不是优生在学习上的义务.如何让优生学得更好, 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才是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的问题, 妨碍优生取得更大进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帮助学困生主要应由教师来负责.在社会上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必然是爱好、水平、工作性质相近的个体的组合, 为何班级中的合作交流学习不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所以, 我以为, 由4至6个同学组成一小组, 并且每小组分组要同质 (组内同质, 组间异质) 的做法, 更有利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更有利教师的分类指导和管理, 更有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
案例:注重问题创设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提升概念认识.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2.3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节课, (在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后) 为使学生更深理解函数的奇偶性, 故创设了这样一些问题:
问题1:你能举出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2: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所写的函数是奇函数、偶函数?
(当时课堂上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 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小组1:偶函数:y=x2;y=x4;奇函数:y=x2+x, y=x5;非奇非偶函数:f (x) = (x+1) 2;
既奇又偶函数:举不出来.利用奇偶函数的定义来验证.
小组2:偶函数:y=x4+x2, y=y-2+2;奇函数:y=2x;非奇非偶函数:f (x) =x3+x+1
小组3:偶函数:y=x-2, y=x-2n (n∈Z) , y=x2+x4+x6+…+x2n都是偶函数;奇函数:y=x-1+x;
小组4:偶函数:f (x) =ax2+c (a≠0) , 奇函数:正比例函数y=kx, 反比例函数y=kx-1;既奇又偶函数: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出它的图象, 然后观察图象关于什么对称.下面马上还有小组代表站起来说:a可以等于零;若c=0时, f (x) 是既奇又偶函数;是偶函数;f (x) =0是既奇又偶函数.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检验该问题创设得恰当、适时, 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问题入口浅但注重思想性, 使“异质”的组间的学生都有成就感, 该问题让学生在组间互动中对概念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真正做到“异质”的组间互补, 有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的发展和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探索新知.让学生揣着知识, 乘上思维之舟, 漫游在探索的海洋中, 就会开放出绚丽多彩的智慧之光, 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话剧, 收到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教师的组织, 参与, 点评, 推进, 让学生在课堂上挥洒自信, 体验快乐, 抒发激情, 享受成功.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 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 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 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 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 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人人参与活动, 人人有事干, 组组都要练, 练出真水平.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 新一轮的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且卓有成效, 在这波澜壮阔的新课改大潮中, 每一个教师都不能置身事外, 而应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 “见书不见人”的课, “中评不中用”的课,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 奇思妙想之处.
总之,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教学路上, 如何使课堂更真实、高效, 需要我们在教学的漫漫征途上真诚地追求、用心地探索, 让我们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品味精彩人生!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直达学生心灵的传道, 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 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所期盼的, 因此, 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使出浑身解数,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平日的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勇气, 学生才能融入其中, 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爱心,信任,民主,合作
精彩构建 篇2
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肯定合理正确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文明是告别昨日的无知与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战胜。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教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他嘴边,远离污言秽语,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自己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他人与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同样重要。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她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她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
那么校园因什么而和谐?校园因你、我而和谐。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坏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和谐,因而文明缔造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启迪,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风、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奋勇向前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组是一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话语,不声不响的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敲响。
动态生成 构建精彩课堂 篇3
一、精心预设,让生成更灵动
预设与生成是共存的。新课堂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解读“生成”,而将“预设”完全摒弃,毕竟课堂教学是目的明确、有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精细、周全、巧妙的预设。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使生成更富创新性及多样性、灵动性。同时,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用教材,化无意识的生成为有意识的预设,让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感悟数学。
如在做一道练习题时,我无意之中漏掉了问题中“乘客”两字,题目变成:“车上原有38个乘客,到了中山站下了15人,又上了10人,这时车上有几个人?”刚开始时我没意识到题目与我原意间的差别。学生开始发言,马上出现了38-15+10=33(人)的算式,而有的学生则大喊:“老师,我的答案不一样。”这时,我才有了出题错误的意识。由于我先前曾在教育刊物上看过类似这样的题目,所以我善用教材,让预设的内容“发光发亮”,大胆地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观点。学生有的说应是34人(因为加上司机),有的说应是35人(加上司机与售票员),有人反对说应是34人(因为那是无人售票车,但有司机)。观点和理由各样,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个性得以张扬。这种预设性“将错就错”的教学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开拓眼界,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高潮一波接一波,生成的数学资源异彩纷呈,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灵动性。这正是充分预设让生成更精彩、更富实效的所在。
二、互动评价,让生成更精彩
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教学中若能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便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评价中张扬,让知识在动态过程中生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过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评价来创造互相交流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能生成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课堂资源,使生成因评价而精彩。
如教学“抛硬币”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摸球比多”的游戏,并讲讲自己的发现。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说出摸球的可能性后,我说:“同学们说得挺全面的,谁还有话说?”一会儿,一生说:“同学们的话还让我想到,如果有一根小木条在我面前,我如果没用力气是不可能折断的;我如果用点力,就有可能折断;如果我使尽所有的力气,那一定会折断的。”顿时,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生成性资源,但并非在我的预设之中,忽然我想转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评价这段话,让这种非预设的精彩生成在评价中得以发展。有的学生说他说得很精彩。有的说:“老师,让我评价一下。他的话能联系生活实际,这说明‘可能’、‘不可能’、‘一定’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同时也说明学习数学很有用。”有的说:“他的话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无所不在,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定可以发现的。”有的说:“他虽然没说讨论中的发现,但他能做到老师常常要求的‘灵活运用’,所以我要表扬他。”……在本案例中,当出现学生非预设性的意外时,教师并不急于打断,而是通过生生互评来结束本环节。这时的生生互评就是助燃剂,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铺设一段向上的阶梯,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知识的回应。这些充满智慧的评价,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的窗口,能让生成更精彩,既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动力”,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兴奋点”。
三、关注学情,让生成再发展
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来自课堂内外的干扰因素,既无法完全预测,也难以完全排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拘泥于展示课前精心编写的详尽的教案,而又不加任何变动,全然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那么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也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教师若能从形形色色的干扰信息中,及时有效地抓住有教学价值的学情,紧抓课堂中意外的生成状况,即兴地引导,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分一分(一)”中的教学内容,我正在讲一个圆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我边走边指着手中的圆,当走到一生后面时,我发现他这个“小画家”在画着一个个十分相似的苹果,这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素材”。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因势利导,笑着说:“××同学,别害怕,能不能把你这个苹果图借给老师一下?”看着老师真诚的微笑,他不再有戒心。我拿过五颜六色的苹果图,借用现有的课堂学情,在展示台上放大“苹果图”,并说:“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按照图意,提出几个问题来。”结果教学效果出奇的精彩,学生能根据图提出各种问题,根据所学的分数说出几分之几。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生成性的资源,随机改变原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互动中共鸣,让充满人文色彩的温馨氛围在“教师的原谅”中营造。因为这些学情,使原来并不在教师考虑范围中的问题,能随着生成得以再发展。这样在尊重学生的生成资源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让动态生成精彩在课中、课后再延续,由此让动态生成更富生命力。
四、动手操作,让生成再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小学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多进行小组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达到营造轻松乐学的氛围。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践,才能有独特的体验,才能为“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使生成再得以拓展。在实质的小组合作中,学生知识的互动、思维的碰撞让生成的资源更加丰富。
如学习“面积”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面积与周长的知识,我让各小组拿出小正方形学具进行拼图,同时要求各小组有序交流、有效合作,深度讨论“所拼图形的面积与周长”。学生小组中有的在争论,有的在独自探究,有的在动手操作……过一会儿,生成了多种美丽的图案,并能说出其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情况下,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令课堂不再沉寂,充满了活力。这样的教学更能让生成在教学中得以拓展,呈现有效、和谐、精彩的课堂氛围。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深入挖掘与及时捕捉。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完全预设的、不可完全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灵性的、高效的。只有充分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开展探究有品质的活动,开发利用生成资源,才能构建出精彩的有效的教学课堂。“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期待有效的动态生成课堂成为永恒的现实。
非预设,构建精彩语文课堂 篇4
一、捕捉课堂“插曲”, 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转变以前高高在上的观念, 学会和学生平等对话, 让教学活动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机智, 巧妙捕捉课堂上的“灵光一现”,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在课堂上碰到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某句话, 而且还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 这时, 教师的适当引导就会使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例如, 在执教《江雪》这首诗时, 在课堂上教师已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讲解, 学生对于这首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当一个学生背到最后一句时, 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时教师为了启发他, 这样提醒:“想一想, 他最后在钓什么啊?”老师这句话问出来后, 有一个学生却突然说:“他钓的是寂寞。”同学们哈哈大笑, 显然都想起了那句网络流行语。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教师选择沉默或者批评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因为沉默会让学生认为教师过于呆板, 不够幽默, 和老师之间缺乏默契, 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 教师笑着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 他钓的就是寂寞。所以, 大家想一想, 这一句中还有个什么字?”所有同学都想到了“独”, 背诵的学生也将这个句子顺利背出来了。
实例中的这位教师就非常聪明, 而且有智慧, 他巧妙的将课堂中的小插曲引入教学的正轨, 不仅让学生对于这个句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还感觉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 相信学生一定会和老师配合默契, 这样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所以, 如果教师能够捕捉到课堂上的“灵光一现”, 那么,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还生成了不一样的惊喜, 使语文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捕捉问题“异点”, 生成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 而是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 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见解, 教师就要善于抓住交流问题的“异点”, 并且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将其生成为教学资源,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的情形。很多学生对于《鸿门宴》发生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都有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男同学, 有的甚至阅读过原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有自己的见解, 尤其是关于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的探讨非常激烈。有的同学非常喜欢刘邦, 认为他能够从一个小人物发展到率领一支队伍, 可见其能力非常强, 而项羽本性懦弱, 优柔寡断, 难成大器, 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有的同学则不这么认为, 对于项羽, 他们看到了他对士兵的关心爱护, 他的失败其实不能归结于他自身的原因, 而且项羽宁死也不度过乌江苟且偷生, 可见是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这样的局面, 教师并没有肯定哪一方, 而是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于是, 在班里组织了一场辩论大赛, 题目就是“刘邦和项羽, 谁是真正的英雄?”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 使其认知又深入了一步。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因此对事物的分析以及看法也不同, 在解读文本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面对这样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肯定和否定, 应该意识到这是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适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 教师要从旁及时点拨, 为学生把好方向,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出现错误,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捕捉探究“火花”, 引发智慧碰撞
现在的语文课堂, 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个体, 所以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 必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也是教师不能预料的。但是, 正是这样的智慧碰撞, 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精彩。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这些课堂中出现的始料未及的情况, 从而生成“非预设”的精彩。
例如, 教学《渔父》这篇课文, 教师的预设是渔父在恳切的劝告屈原, 人要学会明哲保身, 学会保护自己, 即便是随波逐流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但是屈原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最终还是选择了葬身汨罗江,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很多学生基本得到了这样的最终观点, 应该说这也是符合文本的意图的。但是, 有的同学却不认同, 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人就应该能屈能伸, 忍一时, 也许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面对这种不一样的声音, 教师并没有敷衍了事, 而是鼓励学生们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自主探究讨论, 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 提出来很多的意见, 这样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那就是深刻领悟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怕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 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寻找答案。可以说, 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 必然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而教师就要捕捉这样的动态生成, 适度引导, 这样, 既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也能轻松且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 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灵光一现”的情况非常平常, 可能学生的活动或者课堂的氛围都能使课堂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住这样的“灵光一现”, 适度引导, 那么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教学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艺术, 其原因就是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抓住“非预设生成”的火花, 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 随时都会呈献给我们惊喜。文章拟从捕捉课堂“插曲”、捕捉问题“异点”和捕捉探究“火花”等角度, 对如何及时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火花, 构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非预设
参考文献
[1]王红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的理由, 过程及反思[J].黑龙江教育 (中学版) , 2012, (10) .
[2]蒋爱萍.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学周刊B版, 2014, (10) .
构建生态课堂 演绎无限精彩 篇5
一、弹性预设,培育动态生成的沃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动态课堂的预设需要科学的方法,避开简单的时间、内容上的预设,更要为课堂的生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对师生、生生之间的双边、多边对话进行预设,利用课堂的包容度、自由度来容纳学生的生成,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来填写“弹性空间”的精彩。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就要掌握学生对圆的认识,是否已经了解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利用学生的掌握情况来推进课堂的进行。一旦有的学生不了解、不知道,教师就要利用预留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绘制半径不同的圆,使学生深刻地学习和观察有关圆的性质,猜想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学生的生成来进行探究、交流与合作。围绕猜想引导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进行验证,利用学生的自主操作来推进学生的生成,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并能逐步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得到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随时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和收获。
二、寻找契机,绽放动态生成的花朵
教师的机智应对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能够灵活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巧妙用动态的生成资源,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生成绽放在课堂之上,促进师生共同对生成之花的欣赏,理性地进行思维、分析、探索和辨析,以使课堂生成顺利转化为有效生成。
比如在学习“厘米、分米和米”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单位的填写:一个人的身高大约是170 ;游泳池深约为210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尝试着利用米、分米和厘米进行填空,当有学生回答人的身高大约170米的时候,学生们都惊讶地望着他。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想想看,170米有多长?”因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了理性思考,开始根据自己的身高来估算有几个这样的身高,在学生的多次尝试对比中,最终得出这个结论,顺利地完成了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刻地理解了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捕捉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从问题的深层出发,挖掘其背后的原理、本质和应用,巧妙地将生成转化为学生思维的花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三、挖掘价值,吸收动态生成的营养
动态的课堂生成暴露了学生思维上的肤浅、不全面,不及时引导容易使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使课堂生成演变为教学“垃圾”。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地对生成进行比较、判断、鉴别,从中选择切合主题的“节点”,积极利用生成中的优秀资源,促进学生吸收生成资源中的“营养”。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动手操作的课堂情境,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四个边和基本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观察制作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了解长方体具有几个面,探究几个面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长方体。然而学生却提出了对正方体的研究,他说:“老师,正方体比较好做,我可以做正方体吗?”面对这样的生成,我果断地点头允许,鼓励该生谈谈正方体简单操作的原因,学生兴奋地说:“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只要做出一个面,其他五个对比着剪就可以了。”别的学生也纷纷附和,表示同意,于是我话锋一转,说道:“你观察得非常细心,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呢?在制作上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转而将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了对比,了解到了长方体中的长宽高,以及在制作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形象具体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四、评价反思,结出动态生成的硕果
新课程理念明确倡导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肯定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思考,将学生表象的思维逐渐向深处发展诱导,实现学生思维的突破和能力的提升,以享受动态生成带来的硕果。
总之,“动态”天空下的课堂,尽情地展示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新,使教师对学生的内心一览无余,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顺势而导,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上进行拔高、挖掘和延伸。结合学生的动态生成,问题、习题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地挖掘了课堂生成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培养学习策略, 构建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迁移策略,注意策略,选择策略,交际策略,调控策略
一、教授单词读音时培养迁移策略
迁移是一种认知策略, 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来促进学习新的语言任务。因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用于新问题、新情境中, 并产生正迁移。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初中学生在淡化音标教学的今天, 自学单词的能力有所下降。如朗读中一旦出现新单词, 就显得很被动, 被逼停顿、等待, 影响了朗读的流利程度;有些单词即使老师教过, 但也很容易忘记其读音而影响记忆效果。学生出现类似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迁移策略, 导致学习的被动和能力的缺乏。可见使学生掌握认知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我们可以在教授单词读音时, 对符合一般发音规律的单词, 对学生进行迁移策略的培养。
比如, 学生对pen和ten非常熟悉, 那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单词的“演变”过程:pen-ten-Ben-hen-lend-send-end/pend/spend, 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Ben/hen/lend/send/spend的读音。又如学生对“more”非常熟悉, 但老师不教的话, 很多学生竟然不会读“wore”和“score”, 这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迁移策略的培训, 向学生展示:more-wore-score, 使学生易懂易记。如果我们在长期的单词教学中, 重视迁移策略的培养, 能为学生减少学习困难, 使学生掌握策略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支撑,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策略学习的内驱力。
二、训练单词拼写时培养集中注意策略和选择策略
元认知是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 包括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练习、自我监控、延迟表达和自我评价等。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以下现象, 就是某些单词学生写错的频率很高, 但同时这些错误通常有共性, 就是错在某个音节的拼写上。尽管教师经常循环检测学生对这些单词的掌握, 或者强制学生多读、多记、多写, 但是结果还是不理想, 因为有的学生仍然出现相同的错误, 有的短时间内纠正了错误, 但时间一长又和错误写法搞混淆了, 时而对, 时而错, 记忆效果差。在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对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和选择注意策略的培训,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 很多学生把interesting写成intresting, 由于in和sting这两部分学生很容易根据其读音来掌握拼写, 因此, 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策略的培训, 引导学生忽略熟练的部分, 选择单词中易错的部分tere来记忆,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重新集中在那里, 使学生明白记忆单词也要有“轻重”之分, 掌握选择策略, 找出轻松记忆词汇的捷径。可见, 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中的集中注意策略和选择策略的培养, 方法简单而且有效。
三、交际活动中培养交际策略
1. 运用对话伙伴策略
课堂交际活动中, 让学生找同伴进行对话, 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倾听与倾诉, 并激发起开口讲英语的热情。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同桌结伴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对话伙伴, 允许学生调换座位与不同的伙伴相结合。课后布置学生进行一定的交际拓展活动, 也同样可以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对话伙伴, 使学生更感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通过固定与非固定的形式结伴进行交际训练, 有更多的机会结交伙伴, 培养交际能力, 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
2. 自我独白策略
自我独白是学生用英语有声思维或自我内心独白, 其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随时训练,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独白时没有精神压力, 不用担心因犯错误遭别人笑话, 大大降低焦虑感。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还应拓展活动的空间, 课内课外都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独白策略的训练, 使学生明白自我独白也是交际策略的一种。如我们可以在“Short Talk”活动中, 先给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独白, 学生经过准备后再发言, 会增强自信, 体验成功。课外布置学生“Daily report”、“News report”或“Story Time”等任务时,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自我独白, 做好准备工作。
四、利用反思活动培养调控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五级的调控策略的目标描述是:“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等等, 可见培养学生掌握调控策略可以提高他们宏观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因为反思是一条教育法则,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我们可以在多种反思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调控策略的培养。
比如, 考试前教师让学生思考“考试会涉及哪些语言知识和技能”、“我哪些知识和技能尚有不足”、“我应当做哪些准备”等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考试目标、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使学生学会注意发现自己未掌握或经常失误的语言项目, 把注意力放在查漏补缺上, 以使学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而且通过这样的反思活动, 使学生学会在考试前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回归生活,构建精彩初中英语课堂 篇7
一、构建生活化语言环境,营造语言学习氛围
构建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能够促进语言学习氛围的营造。浓厚的语言生活环境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从打造校园生活环境开始。校园内的各大建筑物采用中英文标识,如:library(图书馆)、teaching building(教学楼)、canteen(食堂)。校园警示语也采用中英文标识,如:Be careful when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stairs; don’t push each oth-er!(上下楼梯时,注意安全,不要相互推挤!);No park-ing!(请勿泊车);No talking(请勿讲话)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以身示范,用英语问候学生,感染学生。如:“How are you today?”、“Oh,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How’s everything going with you?”等。其次,打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 Unit4 Finding your way这一课时,教师将本市地图张贴在教室四个角落,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能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中,受到极大的感染。目前,很多教师提倡采用“侵泡式”方法学习英语,效果不错。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构建精彩英语课堂
(一)利用教具,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回归生活,可以从利用生活化的教具做起。初中英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相关,可谓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具,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点燃。例如7A Unit 2 Let’s play sports与球类相关,属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范畴。教师课前准备好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上课时带来教室。这些直观的教具能够助力词汇教学。如:教师拿出篮球,学生快速说出英文basketball。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出句型:“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Why?”在实物的刺激下,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如果教师觉得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境有点麻烦,利用生活挂图来代替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搜集各球类明星的海报,将其挂在黑板上,让学生竞猜明星擅长的球类运动。实践证明,利用挂图教具也能优化英语情境创设。
(二)利用体态,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效果
除了利用教具,教师还可以利用体态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适宜运用体态展现出来。直观的体态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起来,让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鲜活性、生动性等特点。例如:7B Unit 7 Abili-ties学习的内容与“能力”相关,教师用句型“I can...”引出。为了让英语课堂更精彩,更与众不同,教师利用体态引出词汇和句型学习。如:教师做出弹钢琴的动作,引导学生竞猜自己在做什么。当学生答出play the pia-no后,教师继续引导:“Who can play the piano?”学生回答“You can.”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I can play the piano.”教师利用这个方式,继续做出阅读、扫地、唱歌等动作,引导学生竞猜。最后,教师举办了“我行我show”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
三、设计生活化英语作业,引导学生语言运用
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作业也同样要回归生活。作业是英语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价值,并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9A Unit 7 Film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生活化的作业,驱动学生作业兴趣。作业如下:请同学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你感兴趣的英文电影名,并记录下来。同时,选取你最喜欢的英文电影,以英文形式介绍电影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电影相关的海报,活化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与生活相关,与学生兴趣相符合,因而能驱动学生认真去完成。由此,作业不再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转变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融的趣味享受形式,并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实用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作业:让学生搜集自己见过的英文标识,如:Exit、Entrance、Do not use the elevator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自己见过的英文店名等。
运用生活资源,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篇8
一、引进生活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进生活资源,将生活资源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进生活资源时, 教师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小学数学 “认识时间 ”这一课时 ,教师将生活资源引进数学课堂 , 创设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因为我们看不到时间, 也摸不到时间.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 教师将生活实物资源引进课堂. 首先, 教师利用竞猜谜语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师:大家一起猜猜看. 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请你猜猜它是谁?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根据谜语信息“滴答滴答”,很快回答出“闹钟”. 紧接着,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大挂钟 ”,让学生直观认识 “大挂钟 ”. 师 :同学们 ,快来看一看这个大挂钟,你看到了什么? 你认识它吗? 此时,只见学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认真地看着、思考着. “老师,比较长的这根叫作时针, 我妈妈告诉我的.” 一个非常响亮的声音说着. 师:非常棒. 我们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位朋友吧. 利用实物生活资源,创设直观情境,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利用生活元素,直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缺乏“生活味”是目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小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过于枯燥、复杂的数学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利用生活元素,直观教学,问题引领,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利用生活中有角的物品,实施直观化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是“角”,请大家快找一找,哪里有角呢? 提前预习过的同学很快回答我们常用的三角板有角. 此时,另一名同学说红领巾有角. 教师再将提前准备好的大三角板、红领巾拿出来,让更多的学生直观认识角. 这样的教学贴合学生兴趣和学习方式, 学生兴致很高. 紧接着,教师以教室的墙角为例,引出更多生活中的角. 教师与学生继续互动:同学们,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角,那你想了解角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角的用途”,有学生说“我想知道如何画角”……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生活元素搬进课堂,先引导学生找“角”,再展示实物,最后问题互动,逐层深入“角”的学习.
三、设计生活作业,拓展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一 )设计生活调查作业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作业是生活化教学拓展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设计调查性作业,将生活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生活,融入社会,展开调查,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小调查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完“元、角、分”知识后,为了深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师设计深入小卖部的调查活动. 作业要求:学生需要去小卖部调查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 至少包含五样东西, 如:一本作业本五毛钱,并按要求记录下来,再尽可能多地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对这样的调查性作业很感兴趣, 都能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小调查活动. 在课堂展示上, 有学生根据调查结果问“一支钢笔比一本作业本贵多少钱”,有学生问 “一包麻辣比一颗糖贵多少钱 ” 等等. 从学生的提问中来看 , 学生都已经深入生活中的小卖部去了解过价格,然后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 由此可见, 生活性的调查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强化数学认识具有重大作用.
(二 )设计生活探究作业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会探究 ,学会学习 ”,新课改也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 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探究作业, 让学生融入生活区探究、 去发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计算,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请同学们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这个作业中, 学生首先需要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然后再利用合适的方式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 又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比例的应用”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比例的应用实例,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探究作业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生活,寻找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体会比例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引出做题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构建精彩课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篇9
一、精设疑问,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 也是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为学生设计疑问, 通过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发其智力, 激活其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 教师在给出学习有关3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时, 为学生设置疑问:从1到100这些数字中, 哪些数字是3的倍数?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师问题的刺激下, 被充分调动起来, 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开始思考、探究。有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根据我们所学的2的倍数以及5的倍数的知识内容, 我猜想, 3的倍数, 可能是个位数字是3、6、9的数。但立即有学生对其反驳:按照你所说的我可以给出反例13、19、23, 这些数字根本就不是3的倍数。而且还有很多个位数字不是3、6、9的数字, 是3的倍数, 比如:12、15、21。学生很积极地探讨研究, 在探讨中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进步。还有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 先写出了一些3的倍数:3、6、9、12、15、18。之后, 从这些数字中自己探索规律……
恰当的课堂提问, 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生活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 能够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 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将其解决, 进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 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 为学生引入了一些实际问题:一天, 爸爸买回三张桌子和四把椅子, 一共花费668元, 并且每把椅子32元, 你知道其中每张桌子多少钱吗?教师在给出问题后,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知识内容, 去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这一实际问题, 对学生来讲感到很熟悉, 学生也对其充满兴趣。由此, 学生都很积极地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内容, 设每张桌子X元, 之后, 根据题意, 列出算式:3X+32×4=668, 最后,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内容, 解出方程结果, 最后求得X=180,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每张桌子180元。
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内容, 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巧设练习, 灵活学生思维能力
练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恰当的练习能够促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要有效开发利用练习这一学习资源, 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 以打破学生固定思维模式, 灵活学生思维能力, 进而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内容后, 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师:请在下列括号内, 填写你喜欢的数字, 但最终要使得等式成立。3.5— () = () ;5.9+ () = () ; () - () =1.6.这些练习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这时, 有学生给出答案:3.5-1=2.5, 3.5-3=0.5。还有学生给出答案3.5-2=1.5, 3.5-0=3.5。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各有特色。这种练习题, 充分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充分思考, 大胆创新。
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 开阔了学生思维空间,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成功地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数形结合, 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许多数学内容是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由此,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促使学生理解、吸收, 从而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 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一面墙需要被粉刷, 一位工人每小时可以完成这面墙的三分之一, 请问四分之一小时后, 这位工人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一?很多学生在拿到这道题时, 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手。这时, 教师就引导学生作图, 为其渗入数形结合思想。首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画出一个长方形, 将其代表题中的那面墙, 之后, 学生将其平均分成三份, 并取其中的一份作为工人每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 之后, 继续思考, 从中画出四分之一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学生在做完图后, 不仅对题意一目了然, 还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其所求的结果, 并轻松地列出相应的算式:1/3×1/4=1/12。
数形结合的运用, 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化, 更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式, 充分地强化了学生思维深度,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伟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探讨[J].黑河教育.2010 (07)
激发兴趣,构建精彩历史课堂 篇10
关键词:兴趣;初中历史;精彩课堂
初中历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健康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历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趣的,尤其是在教师“照本宣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所以,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为精彩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出精彩的历史课堂进行论述,以尽情地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兴趣的培养对高效历史课堂产生的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构建出真正高效的历史课堂,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将课改下的基本教学理念(如:“以生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等)应用到课堂活动中,才能改变“灌输式”历史课堂,才能构建出高效而精彩的历史课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思想转变工作,以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该转变是从课堂地位上进行转变的,目的就是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这样才能确保活动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
2.将“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也就是说转变思想,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的作用,进而为多样化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要从思想上将课改下的基本理念贯彻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构建出高效历史课堂。
二、借助多种活动来激发兴趣为精彩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恰当、有效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基础。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有效地选择多种恰当的活动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彩的历史课堂中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在本节课授课时,我组织了“对比活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明治维新”与之前所学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百日维新”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前提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从“历史背景、宗旨目的、领导阶级、列强态度、革命大势、社会基础、领导能力、变法阻力、改革侧重”等方面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强化认识,提高能力,进而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又如,在教学“美国的独立”时,为了将抽象的历史课堂形象化,也为了给枯燥的课堂增添生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电影和视频资料,如:《边城英烈传》《决战时刻》《革命》等相关的视频,一来能够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进而确保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活动的组织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问题探究活动、小组讨论活动等等,总之,就是要借助多种活动来给课堂增加生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为精彩的历史课堂的构建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营造和谐环境保护学生的兴趣为精彩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和谐课堂环境的营造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构建精彩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行动两方面双管齐下,有效地借助多种活动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进而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邵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8).
精彩构建 篇11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环境要与现实情境类似
任务型语言教学要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 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同学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应注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任务和解决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 这样,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刺激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及表现灵感, 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 力求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任务的多种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二、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
任务的设计要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而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任务正是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过程的模拟和演练。例如:让学生听完天气预报后, 选择合适的衣物;利用所学知识, 设计学校的平面图……这些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 掌握相关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同时也为把这些能力和技巧运用于现实生活做准备。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语言和他们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意义, 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习惯。
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用英语
完成任务并非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和英语的接触机会, 学生不但可以运用他们已有的语言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还可以通过各种交际活动, 如Pair work, Group work, 验证自己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各种假设是否正确, 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对有关语言规则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任务, 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使用英语, 并让他们感到乐于使用英语。避免任务过繁过难时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用中文来交流的弊端。比如在学习交通工具时, 我用多媒体展现一段歌曲: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Go to school.
Go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By bike, by bike.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 根据上面歌词, 自己编歌, 可排练动作, 最后让学生表决哪首歌会成为最流行的歌曲。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一系列认知和交际活动, 例如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协商和传递等。有些大的任务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子任务, 包括列举、分类、对照、排序、交流意见、分享经验、设计方案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比如可为学生设计项目优化作业: (1) Draw a picture of yourself and label parts of the body; (2) Make a book of your favorite food/color; (3) Make a survey on how to go to school; (4) Make lists of animals that children know about under three headings;pets, wild animals/zoo animals, farm animals; (5) Make a paper shirt/hat/dress/coat/skirt/scarf and colour it.Then describe it.实践证明, 这些任务的设计, 有利于促进英语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审美情趣、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
【精彩构建】推荐阅读: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5-09
精彩生活 精彩语文11-16
精彩绽放作文精彩绽放07-28
精彩观点05-14
精彩赏析06-30
精彩导入07-26
意外精彩07-27
精彩有趣08-04
精彩互动08-26
补白精彩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