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精神病犯罪

2025-01-14

应对精神病犯罪(精选4篇)

应对精神病犯罪 篇1

摘要: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 面对目前金融领域网络犯罪易发多发的态势, 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若干金融网络犯罪案例中反映出的该类犯罪行为的动向分析, 提出有关应对构想, 力求实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刑法目的, 更好发挥法治工作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保障作用。

关键词:金融,网络犯罪,应对

2009年3月25日, 国务院决定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网络作为交易、交流的平台,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空前的发展, 然而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各类互联网犯罪案15.7万起,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7.3万人,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03%和8.33%” (1) 。

一、金融网络犯罪案例介绍

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 针对金融领域的网络犯罪手法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案例一:南宁的林先生发现银行卡里少了23万元, 后查明是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克隆卡, 利用被注销了电话号码的转账电话和改号软件, 使用更改主叫电话号码的方法, 使本已失效的转账电话能够正常使用, 在短时间内将卡里的资金迅速转出。案例二:在网上有人直接低价出售“专用账户”, 45元人民币可以购买30美元的账户, 140元人民币则可购买100美元的账户;据介绍, 这类“黑卡”一般有两个来源, 一是国外不法分子利用假身份或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后, 捆绑多个“苹果”账号, 利用信用卡体系漏洞恶意透支, 为这些账号充值后销售;二是直接盗取绑定信用卡信息的账号。

二、金融网络犯罪动向分析

金融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具体指在金融电子化环境下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投资公司等金融业及其相关行业领域内,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侵害正常交易秩序、管理秩序、公私财产权利, 危害金融安全的刑事违法行为。其近来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动向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 犯罪手法的综合性。

从上述案例所涉犯罪手法不难看出, 当前金融网络犯罪的实施已改变过去使用单一技术的做法, 采用的技术手段更加综合化、复杂化、专业化, 逐渐产生新型的智能化犯罪。

(二) 犯罪技术的隐蔽性。

由于实施此类犯罪的人员一般学历较高或掌握一定技术, 反侦查、反抓捕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给司法机关及时调查取证和指控犯罪带来相当难度, 犯罪行为一般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追究, 犯罪的隐蔽性较强。

(三) 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随着我国金融产业体量的不断扩大, 金融领域近年来因网络犯罪造成涉案金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金融网络犯罪损害了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 对进一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

三、金融网络犯罪应对构想

(一)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法律制度建设, 规范社会网络行为。

我国刑法对于网络犯罪规定了4项罪名 (2) , 与《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同, 对网络犯罪行为认定及其处置办法加以规定, 但是对网络犯罪的侦查和证据采集、对不同类型网络犯罪行为的区分和惩处措施还不够细化。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网络犯罪类型, 制定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定, 对于侦查主体、证据固定等细节事项规定更为统一、明确。

(二)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执法能力建设, 及时有效打击犯罪。

金融网络犯罪行为实施的依托是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应逐步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执法队伍, 借鉴公安机关已建立网络监管专门机构的做法, 在司法、检察、审判等执法部门中也逐步推进建立专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专门机构、培养专门业务人才, 加强对金融网络犯罪的认定、审查、审判业务技能, 提高打击网络犯罪所需的查找证据、固定证据、审查证据、运用证据的能力, 提高办案效率、提升办案质量, 优化打击犯罪的工作效果, 及时有效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三)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协调机制建设,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的规定对公检法三部门的办案权力进行分解和制衡的同时, 也指出“三部门”在办案过程中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办案整体。笔者认为在针对金融网络犯罪行为的查处中, 公、检、法等办案部门为提高打击犯罪的速度和精度, 对新发现的、影响较大的、有普遍代表意义的案件, 应加强办案机关之间和部门内部之间的联系、沟通。

(四) 加强金融网络犯罪综合治理建设, “借力”增强执法能力。

金融网络犯罪的专业性、技术性、隐蔽性、破坏性很强, 单单依靠办案单位的力量, 在部分新型案件和特殊取证环节上尚有诸多困难难以克服, 或即使想尽办法克服了困难所付出的执法成本也比较高。笔者建议探索鼓励引导办案部门借助相关社会机构的力量如金融机构、技术企业、科研院校等, 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面的合作。邀请相关机构为办案部门讲解专业知识, 如金融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等, 丰富查办案件亟须的专业知识和获得所需技术帮助, 增强办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注释

11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犯罪形势及趋势分析报告 (2014) [EB/OL].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860.html, 2015-8-31.

22 “4项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应对精神病犯罪 篇2

学校是系统化、正规化传递知识、技能和价值标准职能的社会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播、社会一体化、个人发展、筛选和发掘个人潜能等重要功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所以,总体上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规范已纳入法制轨道,但不可否认在学校教育,特别在初、中级教育环节上,失范现象是存在的。例如,在初、中级教育阶段,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在大、中城市建立的“贵族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其对现行教育体制造成的冲击有待进一步研究;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违背社会收入平均水平招收高额费用学生的问题;由于教师经济收入与升学率直接挂勾,使学校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向学生传授优秀文化中的道德规范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而且,上述现象在高级教育阶段也并非不存在。所以,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成功的,但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致使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上述等等现象的存在,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现阶段缺乏对上述现象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规范,极易使公众形成“金钱万能”、“权势万能”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刺激,我国的学校教育也逐步向“文凭社会”迈进。不同的学历证明、文凭在一定的社区、工作环境里所反映出的家庭财富的多寡的作用日益显著,金钱的多寡常常与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正比。换言之,令人忧虑的趋势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成果的好坏优劣,不再决定于青少年本人的素质和才能,而是决定于其家庭的贫富状况。

这些现象的存在,往往对拜金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于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极易使其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态度。甚至有可能造就成为暴力犯罪的潜在后备队。

第二、大众传播工具管理的失范

大众传播工具是指多种多样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如报刊、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播、唱片、电脑软件等等。它具有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无任何个人联系,接受面广泛,接受者成份复杂难以确定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内文艺氛围随之活跃而管理相对松懈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国外大量的不健康的文艺作品以及国内自产的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充斥文化消费市场的现象,遍布城乡各地的雷射厅、录像厅、个体书摊,大量传播着思想不健康的武打、凶杀、抢劫等书刊和影视作品,甚至有少数地方办的传播工具也参与进来,有的地方只看经济的繁荣,甚至对传播、贩卖色情、黄色刊物等的也放任不管。其结果,使青少年群体中崇尚用武力解决纠纷、或者以武力满足自己非法需求的现象也大量出现。

虽然要确切地讲出传播工具管理失范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有相当困难,但可以肯定这种管理失范向更多的人,特别是向青少年提供了可能绝对不能用别的方法看到的角色模式和生活方式,辨别是非能力低下的青少年具有了更多的机会观看到惨无人道的暴力行为以及各种破坏形式。不论其生活环境如何,青少年有了与成年人一样的,甚至只在自己家中就能够学习到的,应有尽有的暴力犯罪行为方式的机会,而深受其害走上暴力犯罪道路的并不在少数。

第三、经济秩序的失范

经济秩序即社会对商品和社会服务进行生产和分配制度化的体系。当前我国虽然处于一个全新经济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的差别,对经济秩序实行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良莠不齐,执法不严的现状是客观的。然而,经济变革毕竟已经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提供了使社会成员扮演各种不同的经济角色的机遇,并可以各自按照自己与他人截然不同的经验、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标准,按照不同的模式使自己及其子女社会化的机会。

这一过程中,有不少人依靠钻法律、政策的空子非法致富,并将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念传授于下一代。此外,由于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以及原有的城镇居民的待业问题突出。事实上,大量的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果国家承认的致富目标不可能实现,也极易造成这些人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堕落、意志消沉、精神空虚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遇有适当的机会,就可能实施犯罪。正如美国学者伊恩·罗伯逊所说的:“如果一个社会一方面看重人人都过富裕生活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又拒绝使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以社会承认的方式致富,那么它就会引起偷盗、欺诈和类似的犯罪。”(注:(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47页。)而且,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变化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新事物出现与正误界限难以区别而引起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否定,也使金钱关系日益成为人际活动的重要联系方式。

这就进一步消弱了集体意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极易使人们形成一种以注重自我需求为轴心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个人主义的感觉回过头来又进一步破坏个人对社会的忠诚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情操和信仰,从而加剧了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规范状态。这种恶性循环的定势,往往导致个人为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而置整个社会利益和公德不顾,选择非法途径去刻意攫取。

近年来,由于仇视社会分配不公、寻机发泄铤而走险,由于物质利益与价值需求之间巨大差异而引起的以攫取他人财产为侵害目标的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发生,不能不说与上述原因和现象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第四、社会治安管理环节的失范

域外:全球加紧应对网银犯罪 篇3

早在1999年的美国统计资料就表明:平均每起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45万美元,而传统的银行欺诈与侵占案平均损失只有119万美元,银行抢劫案的平均损失不过4900美元,一般抢劫案的平均损失仅为370美元。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测算,一起刑事案件的平均损失仅为2000美元,而一起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平均损失高达50万美元。据计算机安全专家估算,近年因计算机犯罪給总部在美国的公司带来的损失为2500亿美元。

全球范围内,每秒就有18位网民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平均每位受害者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额为197美元。据估计,全球遭受过网络犯罪侵害的网民已超过了欧盟的人口总额。

巴西银行业联合会登记的数据显示,2011-2012年利用银行网络服务系统实施的犯罪活动比前一年增长了60%,导致银行和客户经济损失15亿雷亚尔(约合7.5亿美元)。而据美国顶级风险管控公司FICO(费埃哲)于2013年5月20日发布的2012年欧盟信用卡诈骗数据显示,法国以29%的损失增长率取代英国(27%)位居欧盟受信用卡诈骗犯罪损失最大的国家。2011年欧盟各国受信用卡诈骗犯罪总额较去年增长6%。而法国受信用卡诈骗的损失从2007年至2012年增长了65%,共计损失增长额为1.74亿欧元。英国官方2013年5月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欺诈型犯罪导致小企业每年损失近7.85亿英镑的损失。根据2013年4月诺顿网络安全报告中所述,2012年全球恶意钓鱼网站较前一年增加了123%,犯罪分子通过钓鱼网站获取被害人的账号、密码以及其他网络银行账号的信息。使用SSL安全协议证书(Secure socket layer)令受害者在访问时误以为仍在安全上网的恶意钓鱼网站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46%。同时2012年韩国的钓鱼网站数量上升明显,其他的钓鱼网站较为活跃的非英语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中国和西班牙。

探析职务犯罪及其应对策略 篇4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界定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 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一) 职务犯罪的构件

1. 职务犯罪的主体与客体

职务犯罪的主体比较特别, 其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 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法从事公务, 并领取相应报酬的人员也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职务犯罪的客体侵犯主要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其具体可划分为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 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活动及公司财产。

2. 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 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职务之便;二是滥用职权;三是严重不负责任,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二) 职务犯罪的特点

1. 隐蔽性与复杂性

职务犯罪和其他犯罪形式相比,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首先, 犯罪主体是有一定职务的领导, 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强势, 大多数人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其次, 犯罪主体多是本部门本领域的专业人士, 作案手法较为隐秘和专业, 普通人很难发现其犯罪事实;再次,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少, 侦查机关的技术落后, 缺乏专门的办案人才;最后, 由于封建历史传统形成的思想观念, 导致“官官相护”, 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2. 长期性和历史性

办案人员在侦破犯罪案件时, 经常从其日常的某个节点突破。但是职务犯罪的主体作案时间并非固定, 给办案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到职务犯罪往往是其犯罪主体离开领导岗位后才得以发现。同时,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阶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职务犯罪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只要有阶级、国家、商品的存在, 就会有犯罪发生。职务犯罪属于犯罪学 (犯罪学, 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广义上还包括专门寻找犯罪行为出现的实际原因, 以提供一个方法减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范畴, 也符合其存在的必然性。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形形色色。微观的角度上, 职务犯罪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者个人素质较低, 廉洁思想不坚守。宏观角度上, 在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尚存缺陷;由于一把手权力过大, 缺乏相应的监督, 很容易产生职务犯罪的现象。在借鉴中外学者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我国目前职务犯罪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职务犯罪的宏观原因:社会转型与规范缺失

建国以来, 我国的职务犯罪的高峰多发生在21世纪初, 而在建国最初的三十年却很少出现。笔者认为,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改革的重要关头, 这是形成职务犯罪高峰期的宏观原因。90年代初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 我国的经济就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由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的并行, 因此往往会产生很多经济问题, 从而为职务犯罪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温床。而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监督规范, 也为腐败留下了大量的漏洞和机会。

(二) 职务犯罪的中观原因:法律不足与监督缺失

在早期的司法实践中, 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立法不完善等情况, 给腐败分子留下可趁之机, 导致权力腐败现象严重。我国这几年推出多项国家工作人员监督的法律法规,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可操作性较差、具体概念模糊等问题。同时, 职务犯罪者多为有一定职位的人, 而且我国的司法独立性还没有真正的确立, 因此往往出现职务犯罪案件被搁置的情况。尽管我国设置了多个监督部门, 但是由于监督机构众多、机制不畅、管理出现混乱等问题致使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

(三) 职务犯罪的微观原因:价值观错位和道德观念缺失

职务犯罪的产生不仅与其社会环境有关, 还与个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司法机关的办案工作来看, 职务犯罪者在其受审时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从其个人犯罪动机来看, 职务犯罪者多受封建思想“官本位”、西方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同时放松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而产生了腐败思想。行为人在个人价值观念上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 个人贪欲膨胀, 通过出卖人民赋予的权力而换取私人利益以达到心理平衡。

三、职务犯罪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关于职务犯罪的相关原因分析, 并且根据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工作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 强化依法治腐, 加快立法完善

面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职务犯罪现象, 加大刑罚力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做法。中共十八大将反腐列入工作重点, 要求加强相关立法的完善, 为反腐败工作夯实基础。结合中央反腐工作, 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加快完善廉政立法, 一从宏观上要抓紧制定反腐败的具体法律法规, 为具体的司法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抓紧制定规范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三要抓紧制定对职务犯罪者的具体处罚法律法规。 (2) 加强执法人员素质建设, 保障执法设施。 (3) 发挥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的作用, 对犯有错误的领导者及时提醒预警。

(二)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其道德素养, 并提高其抵御外界诱导犯罪因素的免疫力。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多次发出有关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定, 希望能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的产生。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培训班,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定期到班学习, 并将其结业成绩作为晋职的重要依据。 (2) 要求每年做自我思想道德修养鉴定, 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 并令其改正。 (3) 加强先进性教育, 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其抵御腐败的能力。

(三) 改进监督机制, 保障机制顺畅

我国监督机关主要有纪委、政府监督机关、人大监督机关、政协监督机关等, 改进监督机制, 将体制内的监督机制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 尽量避免职能冲突或者空白, 使其发挥最大的职能效力。同时, 笔者认为应该将社会舆论监督同体制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最大的监督效能, 还可以减少体制内部监督的盲点。权力腐败损害着社会公共利益,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保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 必然构成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抵制。同时, 监督机制的改善在客观上也是对职务犯罪者的一种威慑。

(四) 改善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上级领导干预、执法机关不依法办事等。笔者认为执法机关应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 顶住“干预风”、“说情风”等,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提高自发素质, 做到打铁自身硬。同时, 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 要有不怕得罪人的觉悟, 敢于碰硬, 善于碰硬。最近中央巡视组进驻各个领域和地区, 接受来自基层的意见, 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 有力的鼓舞了全国执法战线的同志。执法机关对反腐败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情况是优化执法环境的重要内容, 所以, 优化执法环境, 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执纪、反腐败的态度要坚决, 工作效率和水平要高。当然, 优化执法环境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 如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消除部门保护主义等等。所以优化执法环境除了执法执纪机关自身应积极努力外, 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雪慧编著:《时评反腐败》[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年版

[2]金强.《反腐败镜鉴录——六十个贪官的真实案例》[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版

[3]合秉松编著:《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M].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版

上一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下一篇:思维推理